計算機網絡自學教程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網絡自學教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網絡教學
基金項目: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XJJGYBXM2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校非計算機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同時也是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第一層次的課程,本課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面向專業應用,突出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實踐操作技能,掌握軟硬件配置與使用,能夠具備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圖文編排、數據處理,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操作能力。突出基礎課教學服務專業、服務學生、面向應用的“厚基礎,強實踐,重應用”的教學特色,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為總體目標,構建以素質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課程體系,以應用操作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課程體系。
1 《大學計算機基礎》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本科院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教學資源項目的建設對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及校園信息化的進程都有重要影響。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每學年第一學期新生的選課人數在3000人左右,出現了選課人數多、教學資源不足、師資緊張和師生交流不便等問題。以校園網絡為平臺,開發《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資源網站,發揮網站在教學中的作用,以此來展示該課程多年來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與教學資源建設的成果。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涉及到的知識面廣,動手操作能力強。我們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研究,除了進行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外,還要建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以網站的形式出現,為教師網上備課、參考、教學和交流提供平臺,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拓展知識提供幫助,更大限度地滿足教與學的需要。
2 現狀分析
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教學資源的建設體系與理論相對比較成熟,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建設發展時間較長,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完善。在國外很多教育機構研究定制了資源開發和管理標準,并以此規劃開發了自己的資源門戶網站,用戶能夠使用搜索引擎和鏈接向導訪問所需的資源,有效滿足了學習者的需求。國外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目標是提供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咨詢服務,各個教學機構和科研院對所提供的信息服務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賴,因此對平臺所提供教學資源的質量要求都比較高。在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面向客戶的需求,運營模式多樣化。
2.2 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各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著教學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不夠、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資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資源難以訪問等問題,不足以滿足高校教學的需要。近十年來各高校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給予廣泛關注,教學資源建設的理論研究水平進一步提高。出現了一些成功的信息資源管理門戶網站和優秀的實踐案例,這些實踐研究促進了教學資源建設的發展和教學信息化的進程。
3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原則
3.1 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開發出豐富的課件資源,為學生提供大學計算機基礎相關課程優質的學習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時可以不受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不再局限于記憶、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教學網絡資源對傳統課堂教學起到補充作用。
3.2 選擇有價值的資源
網絡教學資源不是簡單的資源數字化,要明確功能的基礎上,賦予特定的教育內涵,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設計方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有實踐應用價值的資源。案例要有側重點和針對性,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還要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實際學習的需要來選取適合自己的信息及資源。
3.3 強化實踐環節的設計
大學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強,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還要靈活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學資源建設重點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網絡資源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性環節設計,結合案例教學和模擬訓練,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3.4 加強交流和協助能力
在教學資源的網絡環境中,提供多種協作式的學習工具,能夠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同步或異步的交流。保證了信息的準確反饋。這種互動性是區別于傳統媒介的最大優勢,是教學網絡資源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功能的體現。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4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資源平臺的構建思路
該平臺是基于WEB的B/S結構,架設在校內本地服務器上,基于MYSQL數據庫、JSP及SpringMVC及Hibernate框架等相關組件的網絡編程技術,設計一個包括課程信息、學習指導、在線學習、經典案例、模擬試題、下載中心、教學討論欄目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通過一系列工具支持,將相互獨立的教學服務子系統集成起來,為學生提供統一的教學服務。同時充分考慮由于在線的并發訪問學生人數多所造成的服務器端壓力問題,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園網帶寬資源,提高網絡的響應速度和相關的網絡安全問題。
具體開發流程:
4.1 需求分析
首先向用戶初步了解需求,通過組織師生代表,進行問卷調查、小組討論等活動,傾聽師生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用相關的工具軟件列出要開發的平臺的功能模塊,撰寫功能需求文檔。
4.2 概要設計
教學資源平臺的總體設計,包括平臺的基本處理流程、系統的組織結構、模塊劃分、功能分配、接口設計、運行設計、數據結構設計和出錯處理設計等,為平臺的詳細設計提供基礎。
4.3 詳細設計
在概要設計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資源平臺各個功能模塊的算法、數據結構等,以便進行編碼和測試。
4.4 準備服務器的軟硬件環境
服務器硬件是配置WEB服務及基礎,對于硬件配置的選型也是至關重要的。服務器型號為HP ProLiant DL580 G7,開發系統Red hat Linux,開發服務器軟件為Apache。
4.5 素材的采集與制作
采集、制作、整理所需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和動畫素材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素材庫。
4.6 編碼實現
根據詳細設計報告,對教學資源平臺中的數據結構、算法分析和模塊實現等方面的設計要求,開始具體的編寫程序工作,分別實現各模塊的功能。
4.7 創建數據庫
將課程信息、學習指導、在線學習、經典案例、模擬試題、下載中心等數據錄入到數據庫中。
4.8 實現互動功能
在線互動討論和學習體會交流、在線作業上傳等。
4.9 網站測試運行
對平臺進行測試和試運行,根據師生的使用情況和反饋意見,進行修改、更新和升級。
5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各模塊功能
通過開發大學計算機基礎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和學習交流服務平臺。并以該平臺為依托,為我校學生提供一個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自主學習環境,再結合互動式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在線互動討論,在線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引導學生使其開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學習。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包括課程信息、學習指導、在線學習、教學資源、模擬試題、學習反饋六方面。
5.1 課程信息
介紹課程的總體情況,包括課程簡介、課程動態、教學進度、教學大綱、課程資料等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建立初步的認識,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進度。便于學生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做好課前預習,合理地掌握子的學習進度。
5.2 學習指導
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考核方案等內容,目的是使學生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了解學習方法及期末考核成績評定方案。
5.3 在線學習
為學生提供教師課前錄制好的教學,微視頻按章節、知識點分類編輯,每個微視頻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便于學生課下有針對性地在線觀看學習,保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開展。
5.4 教學資源
為學生提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電子課件、教案的在線閱讀及實踐項目素材源文件的下載。
5.5 模擬試題
為學生提供了單元測試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學的情況適當的選擇檢測單元進行自主測試,檢驗自學進展及鞏固學習效果。同時,在此模塊中提供了百科園自主測試平臺接口,學生可以登錄通用考試客戶端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和練習。
5.6 學習反饋
提供了多種交互功能,力求實現無時無刻的師生互動交流。主要的交互功能有:QQ在線指導、微信交互(實時作業)、騰訊微博(討論、答疑、學習心得體會交流)、在線互動討論、在線評論、移動學習、學習評教反饋等多種方法。其中,學習評教反饋學生可參與課程教學信息學習評教反饋,幫助老師改善教學內容、教學呈現方式,達到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教學手段的目的。
6 教學效果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工作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果。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很多學生團隊分別獲得了省級、國家級計算機設計大賽多個獎項,多個學生的團隊項目獲批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成后,對學生和教師使用情況做了滿意度調查,結果滿意度達到90%以上,充分得地得到了師生的認可。
從教學實踐可以看到,使用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學生對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與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目的、帶著問題來參加課堂的教學活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模式,形成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在實驗教學方面,由于對實驗大綱、內容、任務、素材等課前預習和準備,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具體的實驗上,實驗效果良好。
7 結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搭建,豐富了教學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了課程的教學改革。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讓廣大師生充分認可和使用共享資源。因此資源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結合教學及學生的使用情況做出適當調整,并做好及時的更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蘭尊.高等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與思路[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
[2]馬建強.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策略探究[J].新課程學習,2015.
篇2
關鍵詞: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項目內容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大學各專業的必修課程,教師的工作量大,專業教師少,學生人數多,設備不完善,學生基礎差,給教師教學工作造成很多困難。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為學生以后利用所學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一、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作用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現代網絡環境下,網絡教學資源是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基礎,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要通過教學內容與網絡資源的整合才能實現,這種教學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構建了全新的網絡環境,共享網絡資源,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使學生在了解網絡資源的同時完成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從時代的發展來看,大學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專業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就業環境,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而這種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給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網絡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最理想的網絡學習環境,豐富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就業打下基礎。
二、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1.教學方式落后,創新意識淡薄
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以“教師講解、演示,學生自主練習”為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并不適合專業特點,使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性較強,但是教學內容和計算機知識的實踐性、創新性和應用性跟不上多媒體技術發展的步伐。學生的創新意識淡薄,學校只是讓學生完成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卻造成了學生在畢業后適應專業崗位能力差、創新能力差等問題。
2.學生基礎差,教學不統一
從當前情況來看,對剛步入大學不久的學生來說,每個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有很多學生在中學時代就已經基本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知識,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來到大學之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知識。因此,這種現狀導致了教學不能完全統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但是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3.專業內容少,作用體現差
在現代大學里,已經開設了很多不同的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應該與其他專業結合教學,例如:藝術、旅游、建筑、會計等專業。對于會計的數據處理、藝術的設計方面、建筑的數據測量等都離不開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計算機基礎知識可以為這些專業知識做鋪墊,這樣對于學習各個專業的學生來說才會有更大的幫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際操作性強、知識面大。學校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除了對教材編排、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模式改革、師資力量增強外,還要重視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這種網絡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和交流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共享網絡資源掌握更多的計算機知識,為學生拓展計算機基礎知識提供幫助,滿足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需要。
三、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策略
1.設計項目內容
設計內容包括橫向菜單模塊和縱向菜單模塊。橫向菜單模塊包括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理論、科學思想、課程特色、教學隊伍、職業道德、教學模式、視頻教學、下載中心、在線測試、在線答疑等功能模塊。縱向菜單模塊包括電子教材、課程介紹、電子課件、課程大綱、教學進度計劃、鍵盤實訓、基礎實驗、學習方法指導、等級考試(一級)、習題與作業、綜合實訓、技能訓練拓展、實踐教學視頻、軟件水平考試、教學重點難點、職業資格考試、在線測試、在線答疑等功能模塊。內容覆蓋面廣,網絡結構設計完善,知識實用性高。除上述內容之外,能夠為老師教學提供幫助的還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編制在線測試系統,測試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2)教學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制作教學實訓視頻,供學生觀看,通過視頻實訓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更好地掌握計算機知識。
(4)借鑒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為學生編制模擬題,提供復習資料,讓學生掌握最新的全國計算機考試動態。
(5)將網絡教學資源庫的知識系統、合理地整合到一起,方便學生查詢、學習。
(6)收集計算機知識,擴大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層面。
2.分析實驗過程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覆蓋面非常廣,所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是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將各自掌握的知識相互整合共同建設的。在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達到更好的計算機教學效果。
例如:(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料、電子課件、教學大綱和教案進行教學。教師也可以通過基礎實驗、綜合實訓、鍵盤實練來完成實驗任務。
(2)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教學視頻和基礎知識教學視頻來加強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過在線答疑向老師提問自己在課堂上沒有學會的問題,老師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及時解答。
(3)在課外時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庫學習計算機前沿知識、計算機技能拓展知識、計算機職業道德知識等,拓展自己的計算機知識面。
(4)網絡教學資源庫中還有計算機職業資格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內容,學生可以下載相關資源,進行模擬試題演練,為計算機考試做準備。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相關素材,了解有關計算機類認證的考試內容,在網絡上對相關章節的知識進行測試。學生通過測試結果了解自身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水平。
四、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成果
建設的網絡教學資源庫以光盤的形式提交,用Dream Weaver軟件制作成網站,方便教師和學生的使用。同時,網絡教學資源庫以網站的形式出現,為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交流、參考、備課提供平臺,也為學生實現資源共享,拓展知識提供了幫助,使學生充分享受到網絡資源建設的成果和帶來的好處。網絡教學資源庫除了以網站的形式出現,也可以拷貝到移動硬盤或者U盤,可以方便學生隨時攜帶和上網學習。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和規劃,將計算機知識以多媒體形式整合呈現出來的一種數字化教學資源,是為教學提供多媒體教學材料和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的一個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的多元化、動態化、個性化等教學特點,使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型、協作性提供了平臺。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也應該不斷更新與完善,為師生達到更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蘭尊.高等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與思路[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
[2]薛科翼.如何獲取網絡教學資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
篇3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培養高素質研究生的有效途徑。高水平的人才培養是通過研究生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來反映的,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主要源于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而嚴格的教學環節在培養研究生扎實的學術功底、嚴肅的科學態度、創新性的思維,以及在產生高質量學術成果方面起到了一個關鍵的基奠作用。本文從研究生網絡課程教材體系建設中需要注意解決好的四個問題出發,討論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網絡課程教學與教材體系建設思路、教材體系建設與教學方法改革問題。
1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與教材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
在研究生網絡課程教材體系建設中需要注意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前瞻性問題;二是研究生與本科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三是理論教學與能力培養的并重問題;四是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問題。
1.1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前瞻性問題
研究生的教育必須突出“研究”,教材要能夠反映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一本好的研究生網絡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應該是:在保持網絡理論體系的基礎上,跟蹤當前技術的發展,綜述最新研究的領域、課題、方法、成果與趨勢,讓讀者能夠直接了解當前研究的前沿問題、方法、進展與趨勢。
與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相比,計算機學科應用性人才培養的要求更高,技術發展速度更快。而在計算機學科中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知識更新的速度尤為突出。因此,保持計算機網絡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前瞻性更為重要,也更加困難。因此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將教學與科研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發揮科研教學團隊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持高質量的課程與教學體系的建設。南開大學網絡實驗室在多年來一直注意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通過科研預研工作實踐,了解當前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2)跟蹤美國ACM和IEEE/CS最新制定的計算機學科課程體系,重視學術交流。
(3)跟蹤和瀏覽國外知名大學教學網站,研究和了解網絡課程教學內容、教材與主要參考書,以及作業與實驗、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控制方法改革的動向。
(4)選擇國際流行教材,分析如何處理新的技術發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梳理技術的內在關系與發展主線。
(5)跟蹤國際知名網絡設備制造商與網絡軟件公司的研究工作,以及技術認證與考試內容的變化,了解產業界對技術與人才需求的變化。
(6)參與信息化規劃與建設工作,通過與產業界、政府各級管理人員的合作,了解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現狀與社會對網絡人才的需求。
以上工作在我們把握研究生教材內容的先進性與前瞻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2本科與研究生課程內容銜接問題
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階段都修過計算機網絡課程。同時,由于學生不是來自一個學校或同一個本科專業,所以學生在網絡技術方面的基礎差異很大。這個問題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后更為突出。教師很難在某個起點上安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比較為難,照顧到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基礎好的學生認為“吃不飽”;考慮到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基礎差的學生反映“跟不上”。無論老師想什么辦法,都無法解決好這對矛盾。這是在很多大學都很普遍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改變教學方法,強調“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要為實現學生的“研究”、“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因材施教”創造條件,就必須從課程教學目標定位入手,研究本科與研究生教學一體化、理論教學與能力培養一體化的網絡教材體系。
1.3理論教學與能力培養并重問題
團隊成員通過總結多年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體會認識到,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需要他們在參加科研項目和完成開發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在多年指導和審閱相關學科碩士與博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導師們深刻地感覺到: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生在本學科領域眼界不寬,網絡應用系統設計與編程能力亟待提高。如果能夠在他們準備學位論文之前認真地訓練這一方面的能力,那么他們的論文的研究深度與論文水平還能夠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能力培養可以通過網絡環境中的課題、大編程量的訓練來實現。提高網絡軟件編程的實際工作能力對于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與就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些編程課題應該是由教學科研團隊從研究工作與開發的課題成果中提煉出來,將科研成果有選擇的轉化為“近似實戰”的研究生訓練課題。這種訓練對學生深入理解網絡原理與實現方法會有很大的幫助,對于日后的科研工作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也是很有益的。
1.4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問題
從研究生自身學習的角度應該強調“研究性”與“自主性”,學生應該變被動的“聽課、做筆記”轉向主動的、研究地學習和提高。從任課教師與導師角度應該強調“因材施教”。
從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看,同一屆的研究生實際能力差異都很大。研究生教學更多的應該是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研究重點、不同的起點,有不同的訓練方案,不能沒有區別。導師的因材施教應該體現在: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研究方向,選擇不同類型、不同編程量,或不同的難度級的課題自主的完成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實際能力。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做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和積累很多教學資料。經過10多年的積累與團隊成員的集體努力,我們初步完成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研究生教材不應該僅是一本一學期使用的教科書,更應該是一本技術參考書,甚至是一本手冊。導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教材中部分內容,作為基本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在導師的指導下有選擇地自學和閱讀,完成編程訓練。有些內容可能第一次僅僅是讀過和了解,如果今后科研、開發工作需要,可以再回過頭來繼續閱讀和參考。
為了適應研究生“研究性”與“自主性”學習的要求,我們設計的《計算機網絡高級教程》內容的覆蓋范圍寬,涉及當前網絡研究的多個領域;《計算機網絡高級編程技術》總的編程訓練量大,問題近似實戰,難度差異也比較明顯。為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對每個課題都提供了入門所需要的資料、工具與實現方法的范例,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完成訓練要求。
2 《計算機網絡高級教程》教材的編寫
研究生教材體系由《計算機網絡高級教程》與《計算機網絡高級軟件編程技術》兩部相互配套的教材組成。主教材《計算機網絡高級教程》重點討論了網絡研究的最新發展與研究的熱點問題,力求達到“反映計算機網絡前沿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的要求。
《計算機網絡高級教程》分12章按網絡技術發展的三條主線討論了技術的演變與發展。其中:
第1章對網絡技術研究與發展的階段、重點問題和基本概念,以及各個階段的標志性技術作了一個概要的總結。
第2章討論了廣域網(WAN)技術的演變與發展趨勢。
第3章討論了局域網技術,尤其是對高速局域網(Gigabit Ethernet與10 Gigabit Ethernet)和無線局域網(WLAN)技術作了較為系統地討論。
第4章討論了城域網(MAN)概念的演變,以及寬帶城域網組建技術與接入網技術。
第5章對IPv4協議近年來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作了較為全面地總結和討論。
第6章對IPv6的基本內容與應用方法進行了較為系統地介紹。
第7章對移動IP的基本概念與關鍵技術作了系統地介紹。
第8章對傳輸層分布式進程通信的概念,以及TCP、UDP協議進行了系統地討論。
第9章對應用層協議與Internet應用系統設計技術進行了系統地討論。
第10章對無線自組網絡(Ad hoc Network)與無線傳感器網絡(WSN)、無線網格網(WMN)的概念、特點、體系結構,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進展作了比較全面地總結和介紹。
第11章討論了網絡安全與網絡管理技術。
第12章對國外大學與產業界在評價研究成果時常用的網絡性能分析開源工具、網絡模擬開源工具及其應用進行了系統地介紹。
在準備這本書的資料和寫作的過程中,作者有兩點體會最為深刻。一是盡管Internet技術與Ad hoc網、WSN、WMN在設計目的、應用的領域與技術特點上差異很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相通的,并且在高層又都匯集到Internet之中。二是盡管作者認真地在這個領域已經工作了20多年,但是網絡技術發展得實在是太快了,個人的研究工作與閱歷不可能涉及到各個領域。個人與團隊的研究工作也只能是限制在網絡技術中的幾個比較窄的方面,深度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系統地總結網絡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進展時感到難度很大。盡管也經常與同行交流和請教,仍然是力不從心。但是本著對學生學習負責的態度,還是堅持完成了寫作任務。這部教材應該說是匯聚了很多人的研究心血,作者只能是將個人能夠理解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來,以便讀者學習和研究。作者試圖在相關章節的后面注明某些研究工作總結與論文的出處,以及相關的參考文獻、文檔與標準,請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閱讀相關的文獻與標準。
3 《計算機網絡高級軟件編程技術》教材的編寫
高素質創新性計算機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社會對網絡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但是真正懂網絡技術,能夠具備深入到網絡協議內部的高層次網絡應用系統設計和網絡軟件編程能力的軟件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也是社會急需的高級人才。研究生要能夠做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性的成果,就必須踏踏實實地苦練內功。編著《計算機網絡高級軟件編程技術》一書,是希望對高級網絡軟件人才的培養貢獻一點力量。
《計算機網絡高級軟件編程技術》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在總結了20多年科研工作經驗與研究生教學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構思了教材的寫作思路與全書的內容結構。
(2) 參考了國內外知名大學網絡課程訓練與著名信息技術企業在員工網絡軟件編程訓練中的相關資料與文獻。
(3) 結合了網絡技術在Internet、無線網絡與信息安全等3條發展主線,總結提煉出22個網絡軟件編程題目。
篇4
關鍵詞:研究型學習;組網能力;協作性;引導型;產學研
0 引言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授課對象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電信等專業的學生,并在全校設立為公選課程。本課程是全國計算機專業的考研統考課程,浙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專門開設了三級計算機網絡技術考試科目,全國軟考更設置了網絡程序員和網絡設計師資格認證考試。該課程的覆蓋面大,具有較高的原理性和實用性,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分析能力、綜合設計能力、設備管理與維護能力。
搭建計算機網絡課程研究型學習環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特點,又能體現網絡學習的自主探索性、協作性,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師生交互式教學真正實現統一。
1 研究型學習環境的構建
近年來,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環境的構建涉及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學習評價教學改革、實驗基地建設、“產學研合作”等領域。
1.1 教學和科研梯隊建設
研究型教學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主講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相關領域的科研能力。課程組成員除了承擔與網絡課程相關的教學任務外,多年來更結合自己的學科專長發表了一系列與網絡相關的學術論文。部分在計算機類核心刊物或國際會議上,且被EI和ISTP收錄。課程組成員主持并參與科研項目30多項,獲得廳局級獎項10多項,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學研”一體的教學梯隊。
1.2 教材建設
在全面分析浙江海洋學院數理與信息學院學生就業需求的基礎上,課程組結合課程改革,出版了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材《計算機網絡實用技術教程》并編寫了實踐講義。教師自編的教材定位準確,其體系結構和內容有重要創新,且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解決企事業單位網絡設計、規劃、管理、維護的實踐能力。
1.3 學生網絡學習過程評價
學校依托教改項目搭建的計算機網絡E-learning學習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學生在學習網站上可以瀏覽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資料、教學錄像、動畫演示,可進行網絡答疑、網上提交作業、在線考試、在線交流等,有助于學生實現自助與協作式學習。
平臺自2007年投入使用,積累了大量的日志數據。課程組通過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網絡教學平臺數據庫中自動采集學習評價所需要的原始數據,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利用多種WEB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以供學生對學習狀況進行實時調整,并為教師和教務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1.4 以項目促學習
課程組注重研教相長,加強和拓廣以項目促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實踐教學環節。
課程組成員參與并主持了和計算機網絡相關的多項項目。教學內容注重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學成果,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教學中進行應用;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以導師制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加強,提高了教學質量。
現階段項目組已獲多項獎項,為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和學生創新研究提供先進技術平臺,并具有示范作用。
1.5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
學校為建設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共投入92萬,首先先期投入34萬;2010年新增網絡實驗設備4組,價值26萬;2011年建成網絡信息安全實驗室,有實驗設備6組,價值32萬。
實踐教學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想。理論教學的環節融入實踐教學內容。部分理論課直接在實驗室上。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動手實踐,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按照“組網、管網、用網”的一體化思路設計實踐教學環節,逐步推進,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1.6 產學研合作
課程組和舟山市創意軟件園、舟山“海視通”、舟山市瑞賽特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為學生課程實訓學習提供了條件,為網絡愛好者提供了發揮平臺。
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以能力為中心,建立真實實訓環境,實現企業案例進課堂,體現整體化特點,教學效率高,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高。
2 研究型學習環境的實施過程
研究型學習模式的介人為現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視角,向課堂教學和Edearning學習平臺如何恰當整合應用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本科學生學習特點,本課程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的引導型研究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引導型研究性學習模式如圖1所示。
2.1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教學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實際科研工作,要給學生介紹一定的案例背景,讓學生的實踐感覺更強。比如在講授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后,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將某企業或事業單位的網絡建設需求或計算機網絡建設現狀等詳細情況發給每一個小組,要求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的知識,為該企業或事業單位設計一個計算機網絡系統;或對該單位已有的計算機網絡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
比如,在講到路由器的訪問控制列表(ACL)部分,先提出問題,給出公司局域網網絡拓撲圖,引入工程實踐應用,要求禁止一臺主機訪問另一個網段。我們首先引導學生在Cisco公司開發的網絡設備以及網絡環境構建的模擬軟件Packet Tracer上進行仿真試驗,并提示模擬環境的路由器Cisco 2811缺少串口模塊,讓學生思考如何添加。
2.2 激發思考
我們組織學生利用E-learning平臺收集并處理與研究課題相關的信息,對案例行進閱讀、調查、思考,提示學生可以利用IP地址分類、子網劃分與網絡規劃,使用網絡設備組網、網絡組件安裝與配置等知識點來統籌規劃。
比如,學生先在仿真平臺下按照實際需求搭好網絡拓撲圖,設好每個網段主機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設置路由器接口IP,添加路由器的串口模塊WIC-2T(如果有的學生不能實現模塊添加,教師提示在關閉路由器電源后添加,然后再啟動電源,即可添加成功),配置路由器的RIP路由,并最終測試兩個網段的主機能互相Ping通。此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設置標準訪問控制列表從而達到禁止一臺主機訪問另一個網段?
2.3 自主探究
學生通過查找路由器ACL設置相關命令,學習通配符的計算,在仿真平臺下成功完成路由器ACL試驗模擬,再回到公司局域網環境,在實際的路由器上完成最終的配置和測試過程。
各小組自行翻閱網絡產品手冊,同時根據仿真方案設計實驗,進實驗室動手搭建、驗證,最后再回到公司的實際案例中加以實施。學生通過仿真教學激發思考,再到實驗中去檢驗和驗證,直到回到實際案例實施,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既使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點和具體問題解決的關系,又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實踐鍛煉。
2.4 協作交流
在課程的最后,我們進行課堂交流。各小組通過小組協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共享網絡規劃方案,匯總在實驗階段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把協作交流的意見上傳到E-learning學習平臺討論模塊。這樣實現了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反過來又使自主探究所得的初步成果得以進一步完善。因此,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是雙向的。通過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解決知識難點的學習。
2.5 總結拓展
小組學生完成實訓報告,小組互評,教師點評與總結。教師亦可以進行知識拓展,針對公司網絡管理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提出網絡安全的建設性意見,引導學生進行網絡故障診斷與網絡維護,引領學生進行新一輪的探究。
引導型研究教學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解決企事業單位網絡設計、規劃、管理、維護的實踐能力,也讓教師可以綜合評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
2.6 評估與反饋
在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E-learning學習平臺網絡學習過程和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在上述5個階段過程中的互動參與度與取得的成效。
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是量化評價,對學生進行在線學習所達到的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收集作業、考試成績等,這些要素通過量化的數據來評價;另一方面是非量化評價,主要考查學生的參與度、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學習積極性、信息能力、資源利用情況等網絡學習行為。
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情景案例的創設,更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指導與輔助作用。
3 實踐結果
絕大部分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真正掌握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整體提高。網絡學習平臺連續3年累計的數據顯示學生的總評成績在逐年上升。一些學生畢業后從事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和維護管理工作,有的已成為企業或公司的技術骨干。還有學生自主創業,在定海科技園創立了舟山市瑞賽特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公司連續3個月開始盈利。
應用研究性學習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角,讓學生主動地去搜集資料、學習、去發現、去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對于教學和研究型大學而言,積極研究開發研究型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中鼓勵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可行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劉繁華,鄧文新.促進學生組網能力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5):71-73.
篇5
關鍵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近年來網絡技術發展迅猛,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對于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網絡技術的掌握情況,對于能否很快適應社會需求極為重要。黑河學院自2004年正式批準成為綜合類本科院校以來,其計算機專業的網絡課程經歷了從無到有,教學隊伍已發展到一個精英教學團隊,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模糊、粗放到精益求精。
1.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龐雜,為了突出辦學特色,充分發揮本院優勢,黑河學院對網絡工程專業學生提出4項基本學習目標,即懂、建、管、用:
“懂”是能夠正確認識和認知網絡術語及協議標準;
“建”是能夠對現有網絡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能夠作出實施方案;
“管”是能夠使用網絡硬件設備對網絡進行管理和維護;
“用”是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信息、站點的。
在對課程內容設置上也充分考慮到計算機網絡中的一些經典內容,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識。例如,在講授擁塞控制內容基礎上,滲透部分神經網絡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不斷引入最新網絡技術,如高速LAN、無線LAN、藍牙、ATM、IPV6等。為了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體系,對于網絡工程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生在教授網絡課程時以TCP/IP協議體系結構為主線,以Internet和Intranet作為實例來講解網絡基本原理和其應用。網絡課程內容及知識點的設置見表1。
不同的專業方向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不一樣,學生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本著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和組織形式上采取多類別分類教學,具體類別如下。
1)計算機網絡(72學時,理論36,實踐36)。
適用于網絡工程專業本科生,采用謝希仁教授編著的教材《計算機網絡》第四版進行教學,講授內容包括網絡概述、數據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局域網及介質訪問控制、廣域網技術、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2003、Linux)。在應用層重點講述HTTP、FTP、SMTP、DNS、DHCP、SNMP等協議的原理,P2P模式與C/S模式的差別;在傳輸層講述可靠傳輸的基本條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以及TCP、UDP協議;在網絡層主要講述路由算法、IP協議、構造超網與子網劃分、網絡互連、路由器基本原理等。實驗內容包括互聯網應用、應用層網絡協議驗證、網絡操作系統基本命令、網絡測試、網絡編程。1個學期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網絡課程設計,內容包括企業網方案設計、局域網P2P即時通訊軟件的實現等。基本覆蓋了表1中所有的知識點,另外對于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神經網絡也做了講述。
2)計算機網絡與通信(54學時,理論36,實踐18)。
適用于網絡工程專業(通信工程)方向本科生,采用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教學,講授內容以Internet為線索,系統介紹協議、服務、數據報、數據交換、信道復用等網絡基本概念,應用層的重要協議如DNS、TCP、UDP、IP、FTP、SMTP、HTTP和網絡設備。重點講述多路訪問控制協議、IP子協議以及交換機、路由器、模擬與數字通信的方法與過程、效率與性能,噪聲與干擾對通信的影響等。對計算機安全包括RSA加密算法、數字簽名、電子郵件加密傳輸、認證協議、加密通信等進行介紹。實驗內容包括協議分析和網絡通信仿真實踐,重點在于理解協議的概念、應用和脈沖編碼調制,實現一般網絡應用。覆蓋表1中的基本和中高級內容。
3)計算機網絡基礎(48學時,理論36,實踐12)。
適用于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本科生,采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教程》教學,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網絡概述、通信原理、TCP/IP協議結構、局域網技術、廣域網技術、網絡設備及應用。實驗內容包括互聯網應用、應用層網絡常用協議實現、網絡測試及管理命令使用和組網技巧。主要覆蓋表1中的基本知識內容,省略了網絡層和運輸層中較為復雜的知識內容。
2.實踐項目設置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在于實踐,實踐教學的定位是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培養基本的網絡應用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圍繞這一目標,黑河學院為網絡工程專業及相關方向開設的網絡實驗項目如表2所示。
根據以上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針對專業方向的不同需要,對網絡課程的內容和實驗項目要求做相應整合,滿足各專業方向對于網絡教學的要求。
3.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
計算機網絡課程知識點多、覆蓋面寬、系統要素多、各種協議實體交互復雜,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為了改變過去傳統的一味講授的教學模式。課程組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具體方式如下。
1)討論式教學。
由實驗授課教師講解本節實驗的理論原理和具體的實驗內容,針對難點和重點,設計思考題并要求實時記錄實驗過程,實驗完成時,通過提問或研討分析的方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學生印象深刻,對于比較復雜的協議有實質性的了解,避免死記硬背。
2)任務驅動式教學。
在理論課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每個“任務”,并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按照“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引出教學內容講授新知識總結評價”的過程展開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環境,以校園網拓撲結構為參照,使學生在計算機網絡教學中接觸到真實的網絡案例,從分析網絡拓撲結構到網絡規劃與設計再到硬件設備的選擇逐步展開。教師在講解的基礎上,指定內容如計算機網絡的概念、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Internet的發展過程、網絡系統拓撲結構設計、網站建設與維護等,安排3~5名學生組成小組,查閱資料、討論并寫出專題報告,并在課堂上向同學講述,一起討論、分析和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有興趣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其自學能力。
3)開放式實驗教學。
學院于2011年建設了網絡實驗室,引進了最新的網絡仿真設備,對學生全天開放,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能夠學習理論知識,在課外也可隨時練習課堂實踐內容,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既強化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實際動手能力。
通過靈活的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并結合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師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精簡了課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省內專家和院系領導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給予了肯定。
篇6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0)18-5002-02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 Course
FENG Yong-li
(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 Ningbo 315901, China)
Abstract: A way ou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which many colleges are short of specific laboratories for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s can be found by introducing virtual simulation software into ordinary laboratory so that all scheduled experiments can be conducted.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s;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計算機網絡是一門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互滲透、密切結合而形成的綜合性的交叉學科。與其它課程不同的是,計算機網絡需要軟件和硬件的結合,需要理論知識和設備操作的結合,它涉及的專業知識多,對實驗環境要求特殊,一般需要專門的網絡實驗室才能完成實驗任務。但是由于網絡實驗室投資較大,因此許多院校并沒有建立專門的網絡實驗室,網絡實驗像其它計算機課程一樣安排在普通計算機機房中。實驗環境的缺失,致使大量網絡實驗無法正常開展。在這種環境中培養的學生,相應地動手能力欠缺,網絡實驗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立足現有條件,提高網絡實驗教學質量,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重要課題。
1 實驗內容的選擇
網絡實驗內容的選擇非常關鍵,通過精心選擇實驗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解決了理論在實踐中如何運用的問題。許多院校的網絡實驗課與理論課交叉安排,這樣可以保持實驗課與理論課的進度一致,教學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網絡實驗內容的選擇,通常與理論教材相匹配。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陳鳴教授翻譯的經典教材《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和因特網特色》(機械工業出版社),并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計算機網絡實驗指導書》。理論教材主要章節及配套的實驗如下:
1)網絡概述實驗。為了便于實驗的后續開展,在第一章教學中,安排了雙絞線的制作、TCP/IP協議的基本配置、網絡協議分析軟件的安裝與使用、網絡常用測試命令等實驗。
2)應用層實驗,主要設置了Linux、Windows Server 2003應用服務器(WEB、FTP、DNS、EMAIL)的安裝與配置、網絡應用編程,以及應用層協議分析等實驗。
3)傳輸層實驗,主要設置了傳輸層協議分析和套接字編程實驗。
4)網絡層實驗,主要設置了網絡層協議分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協議加載(RIP、OSPF、EIGRP)、NAT路由器配置、IPv6,以及幀中繼組網等復雜組網實驗。
5)鏈路層和局域網實驗,主要設置了鏈路層協議分析、交換機基本配置、VLAN、三層交換機、單臂路由、DHCP服務器配置等實驗。
6)無線網絡實驗,主要設置了無線局域網組網實驗。
7)多媒體網絡實驗,主要設置了流媒體服務器配置、視頻直播、視頻監控、視頻會議等實驗。
8)網絡安全實驗,主要設置了網絡攻防、木馬、VPN、包過濾防火墻、安全網站配置等實驗。
9)網絡管理實驗,主要設置了網絡管理軟件的應用、應用服務器的管理,以及網絡常見故障的檢測與排除等。
2 實驗環境的設置
網絡實驗需要特定的實驗環境。目前,各院校的計算機機房,普遍安裝的操作系統為Windows XP,并且大多采用了硬盤還原卡,以對操作系統和所安裝的應用軟件進行保護。這種實驗環境無法進行網絡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既便安裝了雙系統,但由于還原卡的存在,只要計算機一重啟,就還原到初始狀態。此外,由于計算機機房的布線是固定的,大都鋪設于防靜電地板之下,因此不能靈活地進行組網操作,也無法完成網絡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的接入與維護。為此,筆者在普通計算機機房中引入了虛擬仿真軟件,通過精心設計,課程選定的網絡實驗幾乎都可以完成。
2.1 VMware虛擬機
在當前計算機性能比較好的情況下,通過安裝VMware虛擬機,可以把一臺電腦虛擬成多臺電腦。在虛擬機上,可以任意選擇安裝Windows和Linux等網絡操作系統。這樣就可以將虛擬機配置成應用服務器,而真實機則作為客戶機進行訪問與測試。為了便于服務器的安裝配置,可以將系統安裝光盤做成鏡像,存放于每一臺計算機上。安裝完虛擬機后,默認情況下真實機會出現三個網卡,一個為物理網卡,另兩個為VMnet1和VMnet8虛擬網卡。而每臺虛擬機與真實機主要有Bridged、NAT和host-only三種連接模式。根據實驗的需要,可以靈活進行選擇。
如果采用Bridged模式,相當于虛擬機與真實機通過一個外部的交換設備連在一起,此時真實機的物理網卡必須接入一個交換設備,如圖1所示。這樣,每名學生可同時控制多臺服務器與客戶機,能夠進行復雜的網絡環境測試,完成網絡客戶端維護、網絡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等實驗。為了解決計算機機房中計算機的IP地址沖突問題,可以在機房局域網中接入一臺寬帶路由器,并開通DHCP功能,以給機房中的計算機提供IP地址。
為了避免服務器配置時,人為指定服務器地址而造成的IP地址沖突,也可以選擇host-only連接方式,此時虛擬機與真實機的VMnet1網卡相連,形成了一個私有網絡。這個私有網絡是完全封閉的,與物理網卡的IP地址配置無關,如圖2所示。因此,對于一個獨立的計算機,即使它沒有接入局域網,也能夠進行相應的網絡實驗。由于每臺電腦就是一個網絡,因而學生的動手機會大大提高,也便于教員對學生進行統一考核。同時,這種環境也有利于學生在個人計算機上自主完成老師布置的網絡實驗。
如果虛機所在的私有網絡要聯入外網,可以采用NAT模式。此時虛擬機與真實機的VMnet8網卡相連構成私有網絡,然后通過真實機的物理網卡接入外網,此時真實機實際上變成了一臺虛擬NAT服務器,如圖3所示。
如果想進行個性化設置,可以通過真實機開始菜單的“Manage Virtual Networks”選項進行設置。
2.2 網絡設備仿真軟件
在缺乏網絡交換設備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各種專業仿真軟件,進行組網實驗。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的軟件有Boson、DynamipsSee和Packet Tracer。這三個軟件各有自己的優點。
1)Boson軟件,內置有許多典型實驗,每個實驗有具體想定和詳細拓撲結構,并且給出了具體的配置命令,非常方便學生自學和練習。通過該軟件及相應說明,學生能夠快速熟悉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運行環境及配置命令,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網絡的搭建及配置。
2)Packet Tracer軟件,最主要的優點是可視化。系統內置的網絡設備都有逼真的視圖和可選的插拔模塊,從開關機按鈕到模塊的更換,仿真軟件都做得特別逼真。對于復雜組網,有許多設備和連接線纜可供選用,網絡連接簡單,配置方便,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
3) DynamipsSee,又稱真機模擬器,該軟件與真實設備的操作界面完全是一樣的。只要有網絡設備的操作系統鏡像,就可以對該型號設備進行仿真操作,大大增強了網絡實驗的靈活性,特別適合于缺乏高端網絡設備的實驗室環境。該仿真軟件的虛擬設備還可以與真實機和虛擬機相連,進行各種復雜的組網和網絡安全實驗,比如幀中繼組網和包過濾防火墻實驗等。該軟件功能強大,但相比前兩款軟件,網絡拓撲結構是一個配置文件,相對抽象一些,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進行實驗。
2.3 其它實驗工具
為了完成課程設定的實驗任務,除了虛擬機和網絡設備仿真軟件提供的實驗平臺外,還需要其它的一些軟硬件工具。
2.3.1 軟件方面
1)網絡協議分析軟件。主要采用了Ethereal分組嗅探器。
2)套接字編程工具。主要安裝了軟件開發工具Java和.Net開發環境等。
3)多媒體網絡實驗。主要采用了視頻編解碼工具wmencoder,視頻會議軟件Netmeeting等。
4)網絡安全實驗。主要使用了掃瞄軟件SuperScan、x-scan,冰河木馬,蜜罐系統Honeyd,入侵檢測軟件KFSensor等。
5)網絡管理實驗。主要使用了Sniffer Pro、Opnet等工具。
2.3.2 硬件方面
1)網線制作需要網線、水晶頭、網線鉗、測試儀等工具。
2)無線組網實驗需要無線網卡、無線寬帶路由器等設備。
3)多媒體網絡實驗需要攝像頭、監控攝像機、視頻服務器等。
3 結束語
在普通計算機機房中采用虛擬仿真軟件解決了許多網絡實驗不能做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但是由于虛擬仿真軟件相對實物來說比較抽象,對于一部分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進入情況比較慢。有條件的院校,最好建立專門的網絡實驗室,以便在實驗中給學生留下整體、直觀的印象。在學生入門后,可主要采用虛擬仿真軟件進行操作練習,以避免對實驗室設備的損耗。這種實驗組織模式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各自的優勢。計算機網絡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提高網絡實驗課的教學質量,還有待于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方蕓,高仲合,等.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6).
[2] 楊毅,楊新倫.用虛擬仿真軟件構建計算機網絡實驗環境[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6(6).
篇7
關鍵詞:多方位考核;多元化教學;分類教學;平臺建設
大學計算機課程主要為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問題打下基礎。由于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豐富、更新快,大學生已有計算機知識不均衡等原因,使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并解決。首先,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若仍然按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模式進行教學,課堂出勤率低,效果差;其次,大學一般都有幾十個專業,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要求不同,由于課時受限,內容必須取舍。因此,如何根據大學生入學前對計算機掌握的程度和專業特點,對其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創新設計與實施,對其課程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建設,是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受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大學計算機分級分類教學改革與實踐”和安徽理工大學校級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大學計算機分級分類教學改革與實踐”資助,安徽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采取了“兩輪驅動、三措并舉”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一驅:按照測試成績進行分級教學
安徽理工大學每年招收近5000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本科新生,按照現有的本科培養計劃要求,需要學學計算機這門課程,這些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差距很大。通過對我校2009級部分新生的調查可知,有些同學在入學前只會漢字輸入,有些會用Word和Excel軟件,有些還了解計算機基本原理,也有些完全沒接觸過計算機。入學時,我們對安徽理工大學2010級非計算機專業5000多名學生進行了摸底測試,根據測試成績,將學生分為2級進行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更好地因材施教,課題組編寫了“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和“大學計算機高級教程”2套教材。“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主要針對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少的學生,內容包括計算機常識、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計算機操作系統及Windows XP、辦公軟件Office2003、數據庫基礎及Access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與Intemet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和其他常用軟件等。在教學中,各章既可作為整體學習,也可分單元教學。“大學計算機高級教程”主要針對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內容包括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讓學生對計算機系統的硬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計算機件軟技術基礎,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層次結構、計算機各部分軟件的功能和作用等;Windows 7操作系統及應用,對目前應用廣泛的Windows XP操作系統進行了介紹;辦公自動化軟件應用技術,介紹了辦公自動化軟件Office2003各軟件的功能及應用,及目前流行的Office 2007和Office 2010;計算機網絡技術,對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Intemet應用和m的使用與設置等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物聯網的相關技術;多媒體技術,對多媒體技術的基礎知識、多媒體技術的組成以及數字音頻技術、圖像和圖形技術、視頻和動畫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壓縮與編碼等進行了介紹;信息管理技術,介紹了數據庫的基本知識,選擇較為實用的Access進行應用系統的開發分析;網頁制作技術,介紹了如何應用Dreamweaver 8進行網頁制作;程序設計基礎,為進一步學習程序設計打下基礎;信息安全技術,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機網絡安全與病毒防范相關知識進行了分析。2套書均配備了實驗教程并附有習題解答,以便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2010級和2011級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分成2級分別按照上述要求進行教學,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2、二驅:按照專業特點進行分類教學
目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很多專業課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計算機應用技術與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結合更加密切,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安徽理工大學現有50多個本科專業,涉及理、工、文、經、醫等多學科,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我們在保證計算機通用知識基礎上,根據專業特點,講授內容有所側重。比如,對于土木、機械等專業,今后需要在CAD等方面學習,我們就加強學生圖形處理、多媒體基礎等方面的知識;對于地質、礦業等專業,今后需要在數據庫應用等方面學習,我們就加強學生Access、數據庫基礎等方面的知識;對于電氣專業,今后需要在程序控制等方面學習,我們就加強學生計算機硬件、程序設計基礎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在全校2011級非計算機專業5300名學生中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一舉:實行多元化教學手段
大學計算機課程操作性強,不僅需要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演示教學,更需要上機實驗輔導。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使教學手段多元化,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方法。
1)案例法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劃分模塊,把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知識、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網絡等模塊,一個模塊采用多個案例來講解。案例選取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在上課前先深入分析研究教學內容,精心設置各種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采用啟發、引導方法,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思考、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3)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上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4、二舉:采取多方位考核方式
我們按照“素質教育”要求,樹立以“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主的考核理念,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大學計算機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課程考核以實際動手能力為主要考核內容,加上平時出勤、課堂紀律和期末上機考試形成最終成績。平時出勤、課堂紀律的考核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上機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的基本內容,加深對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熟練操作以提高操作技能;綜合性大作業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后,根據作業的要求和自己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作業設計,使學生在獨立解決一個完整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和發揮所學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側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期末上機考試著重考查本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操作水平。具體考核方案如下。
1)成績構成要素。平時出勤和上機出勤占20%,期末考核占80%。
2)期末考核內容。期末學生提交的3個綜合性大作業,每個作業20分,共60分;理論知識上機,每題2分,共40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
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后,為了完成3個綜合性大作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理論知識采用在線考試系統,可隨機抽題,覆蓋知識面較廣,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使用考試系統后能夠更準確的評分,避免人為因素,使授課教師從大量繁雜的閱卷工作中解脫出來。
5、三舉:建設多平臺學習環境
大學計算機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創造性、工具性、時代性,隨著計算機基礎文化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學資源建設逐漸受到重視。為進一步適應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多元化、模塊化、融合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我們開發了“大學計算機學習平臺”。該平臺不是對各種媒體素材的簡單堆砌,而是針對教與學的一套整體解決方案,為教與學提供多種方法和途徑。該學習平臺采取“文字教材——網絡學習平臺——實驗技能平臺——在線測試平臺”四位一體的方式呈現。
5.1 教學平臺
以教師身份登錄該平臺后,可以實現查看學生信息、修改學生信息、批改作業、教學資料下載及其他功能。
查看學生信息。目前可以實現2種查詢方式。
1)查詢學生成績:顯示選了這名教師的所有學生的學號、班組、姓名、上機考試成績、作業成績等信息。
2)查詢學生密碼:有的學生因忘記登錄密碼而無法登錄學習平臺,此時任課教師可以單擊左側的“查詢學生密碼”菜單,然后輸入學生學號,就可以顯示學生設置的密碼。
修改學生信息。該界面主要提供2個與在線測試有關的功能。
1)開放班級考試。在期末上機考試時,任課教師選擇參加考試的班級,單擊“準許考試”按鈕后,學生才能從題庫中抽題考試。
2)初始化單個數據。一般來說學生抽題考試后就不能再重新抽題了,但由于上機考試環境比較復雜,常常會出現死機、網絡掉線等意外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任課教師可允許該生重新抽題。
批改作業。該界面顯示選了該教師該門課程的所有學生的信息及3個大作業的提交情況,任課教師單擊相應的作業就可在線打開學生提交的作業實現在線批改,最后輸入該生作業成績完成批改。
教學資料下載。任課教師可通過此功能下載課件、案例素材、實驗運作表等資料。
其他功能。任課教師可隨時與課程相關的通知,如作業題目、考試時間地點等信息,學生登錄后可查看最新通知。
5.2 學習平臺
以學生身份登錄該平臺后,可以進入信息中心、學習天地、實驗指導、在線測試、模擬練習、我的信息等界面。
學生在信息中心可以看到由管理員和任課教師的通知,了解最新動態。
學習天地是本教學平臺的重點,主要實現多媒體課件和作業提交功能。多媒體課件板塊下有本課程各章的課件,學生可以選擇相關章節,實現在線學習。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后必須通過“作業提交”版塊提交到計算機學院的服務器上,教師根據作業情況給出成績,作業成績占本課程成績的60%。“作業提交”功能還可以作為網絡硬盤來使用,由于一個綜合性作業需要幾次上機課才能完成,學生可以在每次上機結束時把沒有完成的作業先提交到服務器上,下次上機時登錄后再把已提交的作業下載下來繼續做,避免作業丟失。
實驗指導板塊給出了每次上機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和實驗作業,同時還給每個實驗配了Flas制作的實驗案例,方便學生自學。
在線測試是本教學平臺的另一個重點。大學計算機課程,學生要進行上機考試,上機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該界面實現了學生上機考試,學生做完題目,系統自動進行評分,省去了每次考試出試卷、印刷試卷、裝訂試卷和批改試卷等工作,提高了教學效率。
為了讓學生熟悉在線測試環境,設立了模擬練習版塊提高在線測試效果,準備了練習題庫,供學生平時練習使用。
通過我的信息模塊實現學生個人資料、密碼修改等管理。
篇8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專業 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而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公共必修課,那么如何提高計算機操作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是值得眾多計算機教師去努力探索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的應用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既為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既要適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又要顧及現階段中職生自身的素質,傳統的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長,各盡所能”為培養原則和最終目標,揚棄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全面開花”的教學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礎,實踐為主,重點突破”的教學模式,所以在教學的目標、計劃、課程、模式、考核等諸方面均應“改版”。中職計算機教學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合理科學地選擇一個合適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避免出現形式主義的做法,這是計算機課程教師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嘗試通過探究、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把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主動去探索、創新的學習過程,使單向傳授、被動低效轉變為雙向互動、主動高效的學習。在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關注的是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持續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能夠具有真正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互動、生成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目前的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存在著“三種課堂,三種現象”的問題:第一,理論課。“教師講——學生聽——做練習”,學生上課的熱情很低。第二,上機課。學生像一臺“錄音機”,把老師講的東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幾分鐘后就沒有興趣,開始玩游戲,自學能力差。第三,從教室到電腦室的先理論后上機課。在教室講解理論,然后到電腦室上機實踐,導致的結果是連在教室聽課最認真的學生,到了電腦室都忘記操作步驟,很多時候又得去重新講解。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少;老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中職生中絕大多數的自學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才具備自學能力。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太多,太細,而留給學生思考和動手的時間太少,結果學生便養成了不思考、不動手的習慣,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高,成績也不理想。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
縱觀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及其應用正朝著網絡化、多功能化、行業化方向發展。從就業市場看,計算機網絡管理員、計算機圖形圖像、計算機廣告設計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等中級計算機技術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職計算機專業教育教學應適應社會需求,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目標可確定以下幾個培養方向:
1.計算機網絡:以熟練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為主.掌握綜合布線及網絡構建應用技術,培養計算機網絡管理員。
2.平面圖像處理:以熟練掌握圖形圖像處理軟件操作能力為主,來培養能從事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廣告設計技術員。
3.辦公自動化:以熟練掌握文字處理及表格處理軟件操作能力為主,培養辦公自動化管理和操作技術員。
4.網頁制作:設置以dreamw
eaver、nash、javascript、access為主的課程。培養能從事網頁設計的網站制作員。
5.多媒體技術:通過培養能從事計算機文字處理、圖形圖像、聲音、動畫、電影電視等多媒體軟件制作員。
二、教學計劃的改革
新的教學計劃應以技能培養為主。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以培養“一技之長”為主導思想,求“專”而不求“廣”,但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
以三年制網頁制作專業為例,在前兩學年,每學期用3至4周時間在機房進行網頁制作發展方向的專門化訓練,最后一個學期對學生進行提高訓練,使每個學生在網頁制作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長。具體安排為:
第一學期,進行windowsxp應用基礎教程、中英文打字、五筆字型錄入的強化訓練,使其打字速度達到每分鐘60字以上。
第二學期,用dreamweaver軟件制作靜態網頁,并對辦公軟件office和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的加強提高,使其在做靜態網頁時,用更多的軟件來美化網頁。
第三學期.進行網頁制作的重點突破,學習基本的vbscript語言來制作動態網頁,并開設vb程序設計等課程來加強學生學習編程的能力。
第四學期.在這個在校學習的最后~個學期里,主要是加強學生制作動態網頁的能力,也就是深入學習vbscript語言。在最后用4個周的時間,學生分小組在機房制作一個完整的、專業化的網站,最終上交的這個網站就是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最后一學年學生到企業、公司進行頂崗實習,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學課程的改革
長期以來.包括計算機專業在內的中職課程體系較深地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刻影響。
如:執行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采用統編教材甚至組織統一考試等等。隨著社會對中職生尤其是計算機等專業的中職生的培養要求越來越講求實用和應用,必須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應大膽舍棄《匯編語言》、(qbasic語言程序設計》、《組成原理》、《磁盤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程序設計》等“重理論、深分析”的純理論型課程,開設《網頁設計》、(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多媒體制作》、(flash動畫設計》、《計算機網絡基礎》、《綜合布線及網絡構建應用技術》等面向市場、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實戰型課程。這樣學生畢業后可立即適應市場的需求。
四、教學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從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重于“教”,目的在于體現“教育應滿足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需求”,體現“順應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建立以實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
計算機課程具有操作性強、適于視頻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采用以實
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由于現在的計算機軟件,特別是windows下的各種軟件,均以圖形化界面和鼠標操作為主,其教學講求直觀、便捷,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無法向學生講解明白的。因此,視頻教學是每個計算機教師必須靈活運用的教學手段。
3.建立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交互式的教學環境。首先.教師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實現模擬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計算機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的問題。其次.教學內容里用文字和語言難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學課件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既明了,又生動形象。其三,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聽、能看、能動手操作以及進行討論、交流的環境。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其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顯然.建立在多媒體技術基礎上的交互式教學大大優化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效果.教師應將多媒體技術熟練地、廣泛地運用于計算機教學之中。
4.建立以網絡為教學系統的教學模式
應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虛擬教室、遠程教學、分布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作用。如:開設網上選修課,進行網上考試,等等。開設網上選修課,可擴大選修課的覆蓋面,學生不但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進行選修,且不受時間限制。這種教學的組織形式,不受選修人數的限制,學校可以集中優秀教師主要放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或對網上輔導作補充等等。學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時間到網上參加考試,如獲通過則取得相應的學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職生的文化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在整體上處于弱勢,按照現有的考核辦法。必定會出現大面積不及格。這勢必沖擊整個教學計劃的完成,進一步打擊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之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筆試考核方式無法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進行重新設計。
1.采用靈活的考核方法。如果這門課程是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那就考核成績就是以考技能為主,平時技能考核占60%.期末技能考核占40%。如果這門課程是理念性比較強的課程,那就考核成績就是以考理論為主,平時表現和作業總評占60%,期末理論考核占40%。如果這門課程是理念加實踐的課程。那就考核成績就以技能考核為主,平時表現和作業總評占20%.平時技能總評和技能考核占60%.期末理論考核占20%。
2.采用彈性學制考核制度。在彈性學制考核制度下只要學生修完學分,就可以提前畢業,如果學生在三年在校學習期間沒有修夠學分,也可以在外工作期間回校補修,只有修夠學分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到畢業證。在彈性學制下學生學習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必須要學習的一些公共課和專業課.而選修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來選自己學習的課程,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來獲得學分。這種考核制度充分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著想的教學方針。
3.采用多渠道的學分來源。學生不僅通過學習來獲得學分。而且還可以通過其它渠道得到學分。比如說:獲得“優生優干”、在全國、全區比賽中獲得名次等等,這些都可以獲得學分獎勵。這樣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各種比賽、各種活動的積極性.能夠使同學們有一種爭優、創優的良好學風。
總之,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是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也只是教育教學研究的一部分,要想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
能型人才”.使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計算機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還必須相互配合。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中職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才能結出豐碩果實,中職計算機教育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適銷對路”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只有我們認識了自己。認識的市場,認識了學生,我們才會給自己找到一條成功之路.才能讓我們的計算機專業也真正的熱起來。
參考文獻:
[1]胡錚.《網絡與信息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尚小航.郭正昊,《網絡管理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
[3]趙慧、蔡希堯,“網絡管理體系結構綜述”,《計算機科學》,1999
[4]姚衛東、宋國光,“網絡技術的發展動向與前景”,《計算機世界報》,1996年第3期
篇9
關鍵詞: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學習資源設計
很多高職計算機課程屬于操作性技能類課程,如平面設計、網頁制作、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視頻后期編輯和AutoCAD制圖等,其共同特點是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基于計算機軟件的操作,發展實踐技能。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網絡課程教學應用日益廣泛,計算機操作類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得到了普遍重視。
本文以Flas制作網絡課程為例,從教學策略設計的角度,討論高職計算機操作類課程的網絡課程設計。Flas制作網絡課程的建設目標是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網絡化學習環境,用于輔助課堂教學,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并提供擴展性的網絡化學習資源,滿足學生課外學習需求。
1網絡課程分析
1.1課程特點
Flas制作是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以程序性知識為主,操作性和實踐性強,常見的教學問題包括:一些Flash概念和軟件操作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困難;學生學習進度各異,步調不一;軟件操作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脫節。這些問題,有必要通過良好的教學設計和適合的網絡課程來改善。
1.2教學目標
Flas制作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掌握Flas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掌握Flash繪圖、常見特效制作和ActionScript基本編程,能夠完成Flash課件、廣告、MTV和網頁動畫等綜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Flash綜合實踐能力主要分解為5項子能力:矢量繪圖能力、特效制作能力、ActionScript編程能力、作品創意設計能力、綜合規劃制作能力。
1.3學習者特征
本課程的學習者是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職專業的大二或大三學生,通常已學完計算機應用基礎、程序設計、網頁制作和平面設計等先導課程,掌握了計算機基礎操作、程序設計和平面知識,僅缺少美術功底和創意訓練;具備基本的網絡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決策意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力、條件和需求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1.4教學內容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不是一次就能達到目的,應該讓學生盡早在不同程度上接觸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以后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逐漸擴大學科基本結構的范圍,并增加深度,以螺旋式來促進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1]。“螺旋式上升”可以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即學科情境深化和現實情境深化[2]。
基于此理論,本課程將課程內容按螺旋式上升劃分為3個模塊,即基礎入門、專項訓練和綜合實訓(如表1所示)。基礎入門模塊占課程的1/3課時,講授Flash的核心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模塊不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是注重讓學生盡早掌握Flash整體的知識框架。專項訓練模塊圍繞重要的Flash制作能力(繪圖、特效、編程等),專項展開,深入發展,以螺旋式反復促進學生對專題內容的熟練掌握。綜合實訓模塊以Flash網站、Flash廣告等各種類型的真實案例,類化和拓展現實應用情境,使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綜合設計與制作能力。
這3個模塊的編排打破傳統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邏輯結構,力求體現學習者螺旋式上升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它們統一在一個共同目標下,即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2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
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實施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含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學策略是為完成特定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組織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綜合考慮[3]。基于上述的前期分析,下面將從網絡自主學習設計、基于UGC的學習資源設計和學習評價設計等角度,對“Flas制作”網絡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2.1網絡自主學習設計
網絡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媒介,依據網絡的資源共享、交互學習和超文本鏈接等特征,在一個外部刺激豐富的環境中,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學習活動。網絡課程自主學習模型需要五大系統的支持,包括學習內容支持設計(學習目標設計、學習內容設計、學習輔助內容設計)、交互支持設計、學習活動支持設計、評價反饋支持設計和導航支持設計[4]。
鑒于此,本課程設計和制作了“學習中心”模塊,提供自主學習所需的主要支持。“學習中心”模塊涵蓋了課程所有章節的學習內容,每節包括如下項目:學習指導、知識講解、案例視頻、測試習題、練習實訓、添加筆記、添加提問,其導航菜單如圖1右側所示。
“學習中心”的所有功能均基于Flash環境下的ActionScript進行開發,服務器端采用ASP動態腳本語言,所有章節目錄及其資源數據、測試試題、筆記本和提問數據,均存儲在Access數據庫中,結構清晰,易于擴展。“學習中心”不僅用于學生課外自學,還可以輔助課堂教學,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完成案例。在教師指導下,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水平,完成不同難易程度的案例,便于實現分層教學,緩解不同學習者進度不一、需求不同的矛盾。
1) 自主學習的內容設計。
“學習指導”指明當前小節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習建議。“知識講解”圍繞后續案例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提供SWF格式的文字講解或視頻講解。“案例視頻”通常包含若干個案例,每個案例提供“觀看效果”、“要點解析”、“步驟演示”和“仿真操練”。“步驟演示”是采用Adobe Captivate錄制制作的、配有語音講解的交互式視頻,不僅錄制了案例制作的演示畫面,還在視頻中根據教學需要適時插入板書、提示性強調和擴展性資源鏈接,增強視頻的交互性。“仿真操練”則在“步驟演示”的基礎上,需要學習者按照指定的要求單擊鼠標或輸入鍵盤進行交互,視頻才能繼續播放。
2) 自主學習的評價設計。
學習者可以通過“測試習題”和“練習實訓”對學習結果進行檢測和鞏固,其中,“測試習題”從數據庫讀取本節對應的試題,在測試完成時報告測試得分情況。
3) 自主學習的交互設計。
本網絡課程同時基于Flash環境和Web環境實現了添加筆記和提出疑問功能,學習者可以及時記錄學習成果,提出學習疑難,獲得同學或教師的幫助和指導。為方便學生查看筆記或疑問的上下文情景,改善交互性和訪問效率,筆記和提問具有“回溯功能”,即在添加筆記或疑問時,系統自動在筆記或疑問的正文中附著關聯章節的標題和ULR鏈接,便于他人在瀏覽時可以快速定位其對應的章節。學生可以管理筆記的分類(欄目),設置筆記的開放方式(公開、小組內可見或僅自己可見)。學習筆記以發表時間倒序呈現,可以用于記錄學習心得、筆記摘要和課外資料,具有類似博客的基本功能。
4) 自主學習的導航設計。
良好設計的導航可以為自主學習提供即時有效的引導,常用的導航策略有模塊導航、導航圖導航、路徑導航、書簽導航、檢索導航、幫助導航等[5]。本網絡課程基于數據庫技術,實現了檢索導航、導航圖導航和書簽導航。學習者不僅可以對章節目錄和關聯資源進行檢索,還可以瀏覽章節內容的導航圖。導航圖圖形化標識了“已學”和“未學”,便于學習者把握整體學習進程。
2.2基于UGC的學習資源設計
擴展性學習資源是網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收集和整理優秀學生作品、文字教程、視頻教程和優秀商業案例等資源,支持學生開展基于資源的學習(Resources Based Learning),有助于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加深知識學習深度,并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擴展性學習資源按照“學習中心”的章節結構進行組織和管理,組織清晰,主題明確,學生在學習完某章節后,即可查閱與該章節關聯的學習資源,也可以按照資源自身的屬性(Tag標簽、資源類型、時間等)來瀏覽資源。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是Web2.0環境下一種新興的網絡信息資源組織模式,體現了離散、去中心化、非權威化、集體創作與協同創作的特點,包括3個特征:1)Internet上公開可用的內容;2)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3)由非專業人員或權威人員創作[6]。依據UGC的思想,擴展性學習資源的建設提供了開放的添加工具,教師和學生可以動態添加網絡化資源,包括圖文教程、視頻教程、Flash素材和Flash案例等。學生借助處理工具中的復制/粘貼功能,可以從互聯網快捷地收集大量在線資源及其引用書簽,進行一定加工。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以實訓的形式,要求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編制圖文教程或視頻演示教程,然后上傳至網絡課程。基于UGC思想的學習資源建設,使學生成為資源的利用者、貢獻者和評判者,符合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Resources-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RBLEs)的特點要求,即要求學習者參與資源的編輯、評價、加工處理和意義生成等認知管理過程[7]。
基于UGC的學習資源建設需要考慮如何解決資源質量。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學習者通常缺少應有的概念框架和實踐策略,學習者所添加資源的可信度、有效性和可靠性存在不確定性,日積月累會導致信息過載,影響資源利用效率。為此,我們在引入學生參與學習資源建設時,不僅要加強資源建設的管理與控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資源評價技能,還要建立機制,實現資源的篩選。本網絡課程提供資源評價功能,學生可以對每一份資源進行打分和描述性評價,可以按評分和點擊次數對資源排序,以人工的方式對資源進行篩選。同時,本網絡課程建立等級積分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添加優質資源,提高資源整體質量。
此外,人力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動態學習資源,本網絡課程提供站內郵件、學習筆記、BBS異步交互和基于Flash的同步交互等網絡化交互工具,支持學習者獲得來自學習伙伴或指導教師支持,促進隱性知識的獲取與分享。
2.3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是評價者參照一定的標準,運用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評定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形成價值判斷的過程[8]。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的原則為:關注學習過程、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手段網絡化和人性化結合[9]。參照此評價原則,本網絡課程充分利用網絡化評價手段,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互評相結合,主要的評價形式包括:
1) 單元測試。學生學習完每個章節,通過測試習題和練習實訓進行形成性練習和自我評測,了解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評估學習效果。
2) 作品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作業提交”功能將實訓作品提交至網絡課程教學系統中,教師對實訓作品進行批閱和反饋。同時,學生相互之間可以對實訓作品進行點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作品鑒賞能力和學習參與熱情。對于優秀的學生作品,教師將其轉移至“優秀學生作品庫”,以資鼓勵,便于后續的學生學習。
3) 電子作品集體互評。計算機操作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單純的紙質化考試通常無法準確評價學習效果,因此,這類課程在教學過程和學期期末的評價中,一般要求學生提交電子作品,通過學生作品的評分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作品的評分常常是由教師一個人根據自身經驗和專業知識來完成的,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評價主體單一,因為教師個人視角和主觀印象的偏差,容易造成評價結果有失公允,挫傷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網絡課程內置了一個學生作品集體互評模塊,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在網絡化計算機教室中演示作品,然后全班同學對其作品進行評分,按照一定規則計算出來的平均分數就是學生互評分數。在作品的最終得分中,學生互評分數占40%,教師評分占60%。
3結語
“Flas制作”網絡課程在我校實際教學中應用多年,期間不斷充實完善,較好地發揮了課堂輔助和課外助學的功能,該網絡課程設計所采用的策略與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鑒性,期望能對其他院校的網絡課程教學有所幫助。教無定法,課程類型、課程性質、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的差異都會帶來設計的差異,這仍需我們今后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美鳳,李藝.“螺旋上升”式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設計研究[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2):14-17.
[2] 孔凡哲. 基礎教育新課程中“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和教材編排問題探究[J]. 教育研究,2007(5):62-68.
[3] 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 教學系統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82.
[4] 吳東醒. 基于自主學習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 電化教育研究,2008(6):88-90.
[5] 王同明,閆鵬展. 網絡課程中導航系統的設計[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4):30-33.
[6] 趙宇翔,朱慶華. Web2.0環境下影響用戶生成內容的主要動因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9):107-116.
[7] Janette Hill,Michae Hannafin. 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設計[J]. 鐘志賢,譯. 遠程教育雜志,2009(1):46-50.
篇10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教學 網絡資源 重要性 分析
近些年來,迅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說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代人生存的一項重要的技能。教育部在2007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和提高本科生通過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學習能力,以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基于這個要求的提出,大學生的公共課程中增加了計算機基礎教學,以此來幫助當代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加分。隨著計算機基礎課程在高校中的普及,網絡資源憑借其豐富多樣性的特征,也被廣泛運用于教學的過程中有力的推動了高校教育的改革。
1 網絡資源應用的現狀
“網絡資源,是利用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傳播和網絡軟件管理的信息資源。”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日益深入到人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獲取資源,交換信息的重要平臺,它代表了現代高新科技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隨著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化和網絡普及的發展,人們逐漸傾向于將將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畫上等號。作為計算機系統和網絡通信的共同的產物的網絡資源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教學的重要資源庫。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網絡資源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增加學生的實踐訓練機會的有效的手段。當前通過網絡技術來應用各種網上的信息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平常的現象,以計算機網絡作為載體,通過網絡資源為師生雙方進行信息的交換,可以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對于當代的大學生而言,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相關的知識不僅是在就業競爭中的顯著優勢,更是一項生存的技能。
高校的校園網絡建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已經逐步完善,并在教學的運用實踐中日益顯現出其無與倫比的優勢。網絡資源引進計算機教學的課堂,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現代教學的狀況,它是真正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體現,彌補了以前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教師依據本校的具體的條件,并根據網絡的環境和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的特點,對教材的內容和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和重新安排,設計網上實踐的課程,以此來補充課堂的傳統的教學這很好的緩和了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的更新換代跟不上信息技術的更新的現狀,提高教學的質量,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
2 網絡資源的優勢
網絡資源是整合了的在網絡上所能夠找到的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信息,它具有涉及的范圍廣,所涵蓋的信息量大,更新換代速度快等特征。憑借網絡的通信功能,能夠使網絡資源平臺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媒介,學生接受知識信息,教師接受反饋信息。因而在高校的計算機課堂中可以具備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第一,網絡資源的可增值性。我們都知道網絡上傳遞的信息可以說處在不斷地更新中,而且更替的時間很短,這種高頻的運動是的各種信息處在不停地增加中。將網絡資源引進高校計算機的教學中,可以保證資源能夠得到及時的完善、更新和重復運用。而且網絡資源的迅速更新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獲得最新的資源如研究的最新的成果,刊登的最新的論文等。學生在這個信息量豐富的高頻更新的平臺中,可以快速的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自主的制定學習的計劃。
第二,網絡資源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共享性。網絡資源憑借跨國網絡通信和超鏈接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使學生可以在任意的時間或地點查找不同地方的不同時間的信息。它是面向所有人的,任何人都有權利從中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當然,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發現放入資料庫中,與別人分享信息。
第三,網絡資源具有反饋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種聊天、交友的軟件層出不窮,如:微博、QQ、微信、飛信、論壇、博客等,這些軟件的開發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成為我們進行信息交換的重要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向教師提出疑問,反饋信息,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而教師則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為學生解答疑惑,傳遞信息,及時準確的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甚至參與學生之間的討論。這不僅建立師生間友好和諧的關系,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及時的做出合理的課堂規劃,提高教學的效率。
最后,進行遠程教學。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提出了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概念,而遠程教學就是正對這兩個概念的一種有效方法。遠程教學有兩種模式,“一是利用公眾多媒體通信網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實時遠程教育:一是以網絡環境為主要支撐,借助網絡這個媒體,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教學課件、輔導資料和練習實現溝通的非實時遠程教學。”網絡資源可以為遠程學習提供課件,供瀏覽的網站和相關知識信息,形式與課堂上的教學稍有差別,可是知識體系卻基本相同。
3 網絡資源的重要性
大學生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型課程,而在我國當代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模式、教學水平、課堂基礎設施等的限制,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實踐機會較少,普遍存在理論知識較豐富,動手能力卻不足的現象,即我們常說的“高分低能”。因而將網絡資源引進高校的計算機教學課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就我國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而言,依然是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重心,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來安排課堂學習內容,而學生則只需要被動的接受,通常是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無法發揮個人的能動性來獨立的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安排學習的進程,這也極大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根本達不到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而且在社會競爭中不具備優勢。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大學生不可能是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接班人,不僅個人的升值空間有限,對于社會和國家所能夠做出的貢獻也是極其有限的。
而將網絡信息資源引進大學生的計算機教學課堂,可以極大程度上增加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機會。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的有效手段。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通過運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建立師生信息交流的平臺,一是接收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二是替學生答疑解惑;三則是為學生的討論互動提供一個空間;四則是方便教師下達任務,布置作業。從學生的角度說,在教師建立的平臺上進行互動交流,既可以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又能夠啟發思考;再者,通過自己運用網絡資源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既是實踐能力的鍛煉,又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的計算機教學不同于其他的教學,學生需要通過自己查找網絡資源來進行程序編寫的練習,或者尋找一些適合的程序編寫的輔導教程,以此來增加練習量,提高計算應用的能力。
第二,網絡資源匯集了各個領域的各種信息,可以為教師的計算機教學設計提供資源。“教學設計主要是利用相關的教學理論,針對本節課所要講述的內容制定出相關的教學實踐方案。”教師通過互聯網,既可以在資源信息庫中查找自己教案設計所需要的信息,所找到的教學資源既可以自己留用,也可以應用在教學的過程中。計算機教學課堂采用的一般是多媒體教學模式,既方便教師的編程的過程的講解,又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引進網絡資源,豐富教學的內容,啟發學生深入的探究思考,還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建立討論區,方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探討和信息交換。
將網絡資源運用到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做好下面這些工作:第一,進行信息的刪選、過濾。雖然網絡資源可以為教師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也不能不經過任何加工就直接運用在教學中,而是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篩選,使其既滿足教學的需要,具備借鑒性,同時又能夠提高教案設計的水平。第二,教師要進行網絡資源整合。網絡資源內容數量十分可觀,教師在應用這一資源是要對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整理、綜合,因為,網上的資源良莠不齊,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刪選。
第三,高校的招生不再是局限于本市或本省的高中,而是面對全國范圍的所有考生。也正是因為如此,基于各地的參差不齊的教育條件,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體現出較大的的差異。對于來自于城市的學生來說,計算機可能已深入生活的各方面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對于計算機的相關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可是,對于山區的或者是貧困地區的學生來說,可能計算機對于他們僅僅還只是一個名詞。所以在進入大學以后,不同的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對相關的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會存在較大的差距。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學校的基礎設施等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的水平的要求,所以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有所提升。再者,計算機是一種知識更新頻率最快的學科,然而教材的內容卻不能像計算機相關的知識一樣頻繁的更新,所以,如果僅僅將教學的內容局限在課本上,是絕不可能跟上新息更替的速度的。因此需要通過網絡資源來加大學生的實踐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資源進行學習,制定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計劃,得到全面的發展。
4 應注意的問題
網絡資源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被廣泛的使用,由于使用的過多,形成了較強的依賴,這非常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為了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要做到下列幾點:
第一,避免過度重視網絡教學。大學的計算機教學的教師要注意不能因為網絡資源的豐富而過多的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的教材的教學。網絡資源的應用只能是一種借鑒和參考的資源,而不是教材,所以不能將重點放在網絡教學上,而是根據教學的需求,適時適量的使用,將兩者合理的結合起來,以提高教學的質量。
第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而過多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是這樣的方法卻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和創造,這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注意網絡資源中多媒體資源的選擇,要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動手能力,而不僅僅是追求良好的課堂氛圍。
5 結語
隨著多媒體教學模式在高校的廣泛使用,網絡資源也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大學的計算機教學中,使大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有了較大的變化,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學生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既可以配合自身的水平進行學習內容的選擇,同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用和分享。教師則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將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將網絡資源的應用融入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興致,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獲得較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易唐唐.網絡資源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2]胡引翠.網絡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測試通報.2005,(3).
[3]張建先.新西蘭高校網絡教學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設備.2006,(2).
[4]崔均明.網絡資源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學資訊.2011,(15).
[5]巫濱,劉建壽.關于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探討[J].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5(2).
作者簡介
龍昕(1976-),男,四川省瀘州市人,漢族,畢業于四川工業學院,碩士、大學本科;現任職于四川警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數據取證、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