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

篇1

關鍵詞: 比較教育 哲學基礎 方法論

縱觀比較教育的發展史,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問題一直是國內外比較教育學術界探討和爭論的焦點問題。隨著19世紀末哲學思潮的興盛,比較教育方法論的萌芽也埋下了哲學的種子。其中,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比較教育方法論都有著其深刻的哲學理論基礎,堪稱是在哲學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幾朵比較教育方法論的“生命之花”。下面,具體探討這幾朵“生命之花”及其與“土壤”之間的關系,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廣大同仁為比較教育這片“廣袤的田野”更添幾樹“新枝”。

一、實證主義哲學與實證主義方法論

1.實證主義哲學概況介紹

在所有的比較教育的方法論里,實證主義無疑是最早運用于比較教育實踐之中的。當時英法等國正初步發展實證主義學科,而作為社會學創始人的孔德,基于之前的認識,制定出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準則。他強調使用自然科學方法論來建立“實證的社會科學”,認定其主要的任務是“要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1]他又提出:“社會現象的確切原因應從那些以往社會現象中尋找,而不能從那些個人意志狀況中去挖掘?!薄氨仨殔^分事物的原因和它所實現的功能,而且應把原因問題放在功能的前面去考察。”[2]兩項準則確立并推廣之后,實證主義方法論紅極一時。

與此同時,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比較教育一個很大的優勢就在于其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在那個時代里,生命力最強的莫過于實證主義了。由此,實證主義的特點很快與比較教育領域融合。很快,一大批比較教育工作者開始成為實證主義的忠實擁躉,這其中更是不乏安得森、胡森、諾亞和??怂固惯@樣的比較教育名家。[3]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開始風靡全球。

2.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作為那個時代里的“一枝獨秀”,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首先,通過實證主義方法論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目的不在于個人,而在于尋求各國教育的普遍規律,在于揭示各國教育的普世價值。其次,持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比較教育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大都主張采用量化法,他們認為,唯有如此,方能保證研究的效能。由此,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開始紛紛通過以數理邏輯取代形式邏輯,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揭示命題的經驗基礎,以此獲取真理。[4]可以說,實證主義在比較教育的歷史舞臺上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其利弊都是有目共睹的。

二、人文主義思潮與人文主義方法論

1.人文主義思潮概況介紹

實證主義風靡后的19世紀末,人文主義學派開始進行反擊。這其中以狄爾泰為代表。狄爾泰在《精神科學導論》中提出了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區別,并指出:“前者研究客觀事物及其運動過程,是僵死的、無意識的,研究的目標是要找出自然界物體之間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偶然性和意義;后者研究具有歷史性和目的性的人類行為及其精神活動。由于人的自由意志,它是獨特的,偶然的,所以人類行為既無規律,也無法預測?!保?]也就是說,人文主義方法論最看重的就是“理解”二字,并把“理解”理論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貫穿了整個人文主義的始終?!袄斫狻崩碚摷词侨宋闹髁x思潮的哲學基礎。

2.人文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人文主義曾經在比較教育史上占據過重要地位。其治學之道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對知識進行研究,而是對知識進行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屬于個人的,[6]并無規律可供推廣。一般來說,人文主義者比較注重歷史分析,他們通常將歷史情境置于一個更高的位置,要理解教育,首先就要理解歷史情境。相比于其他一些教育因素,更讓人文主義者關心的是人的本身的發展。在他們看來,多元文化之間的理解、國際社會和平,以及防止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偏狹的地方主義傾向等方面的作用更值得看重。[7]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與后現代主義方法論

1.后現代主義思潮概況介紹

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主義思潮初見端倪。其起始于歐美,以工業社會為背景,以批判否定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征,強調多元、否定中心和等級、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崇尚差異、推崇創造、[8]去掉本質和必然。其萌芽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

2.后現代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一般說來,比較教育研究者更關注微觀層面的教育現象,如學生個體、個別學校等的教育問題研究。后現代主義思想與比較教育融合后,從另一個側面促進了比較教育研究中質性研究方法的應用。這在比較教育的歷史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這種嘗試,一方面肯定了比較教育自身研究范式的文化多元性,另一方面,針對某一具體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問題,它能進行深度研究,還能防止用單一理論文本解釋不同地域的平面化分析現象,最終推動比較教育研究自身方法論的科學性發展。[9]

這即是說,后現代教育理論雖然未在一定范圍內達成共識,在比較教育等眾多領域內卻早已經出現了采用后現代主義方法進行的論述,且數目之繁、類型之眾,皆有跡可循。而后現代主義在比較教育研究中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應用與發展,與其能促進比較教育眾多因素的遷衍也密不可分。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理論之外,還有很多哲學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使得比較教育的發展有了哲學上的依據,比如,相對主義理論、沖突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依附理論等。這些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均豐滿了比較教育的哲學理論羽翼,充實了比較教育的學科框架,為比較教育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法]迪爾凱姆著.胡偉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3.

[3][4]Philip G.Altabach,Gail P.Kelly.New A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73,85-86.

[5][6]于楊,張貴新.后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6,(9).

篇2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大學生;負面影響

后現代主義思潮是20世紀上半葉和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思潮及其哲學思潮。自70年代后迅速流行,至80年代后半期則成為一種時髦的哲學流派而風靡歐美等其他國家。后現代主義思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主張多元論。后現代主義主張用多元性反對統一性,以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確定性。其次,反對中心主義?,F代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堅決反對這種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不應該是存在者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并不是由人來決定的,而是由存在所決定的,人只是存在的鄰居。再次,推崇平等對話。后現代主義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不應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人只是自然的托管人和守護者,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或主宰者。最后,反對理性主義。后現代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強烈的否定和批判。后現代主義主張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統治地位,它認為理性不能作為普遍規范,理性必然會限制人的個性的發揮,束縛人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只有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想象才是真實的。

總而言之,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是一種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會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尊重個體的主體認識,呼喚人的自由、價值和尊嚴,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倡導人與自然的和協相處。但也具有極大的消極作用,即片面宣揚個體自主性和否定一切的錯誤觀念,夸大個人意志的作用,否定辯證歷史主義的認識論,必然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的產生。所以,當前的后現代主義還不可能取代現代主義,只是作為對現代主義的修補而存在,目前它也不可能是為人類的自由與幸福尋求明確的出路。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導致大學生追政治觀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各方面受到了西方社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給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念帶來多重影響。部分青年有意無意地接受了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放棄信念,不講操守,以反主流文化為時髦。這些使大學生們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的排斥,也使他們對當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懷疑。中國現在堅持的是一元制,可是當代的大學生由于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對一元制產生了懷疑,有些學生對中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或資本主義制度問題上認識模糊,認為實行什么制度不重要,只要國富民強就行。雖然這種政治觀體現了大學生愛國動機的一面,但是,假如對這種政治觀控制不好,勢必就會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利,從而影響中國正在深化的改革。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

在追求后現代主義的浪潮中,中國的大多數大學生都不加思索地接受后現代主義的思想觀點,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反傳統、反權威,導致他們是純粹的現實主義者。大學生們正是吸收了這些觀點,導致他們極力地追求個人利益,個別大學生將自我價值放在首位,他們不考慮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當然也不可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很多大學生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從精神上來豐富自己,他們之間互相攀比;甚至有些同學以一個人金錢的多少來判斷某個人,來判斷是否和這個人交朋友。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他們還摒棄了中國的一些傳統的精神,比如說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他們認為,這些精神對于他們來講已經過時了,是“老古董”了。比如“范跑跑”事件,出這樣的例子不稀奇,稀奇的是這樣的事發生以后還有很多贊同的聲音,就讓人感到稀奇了,而大多數贊同的聲音是來自大學生的,可見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偏離。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

后現代主義是反傳統、反基礎主義的,他的懷疑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虛無主義導致他們否定一切,他們認為社會上是不存在絕對的道德、絕對的權威,當然更不可能存在崇高的理想。因此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某些思想不可避免地會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盲目地追隨著后現代主義,以至于他們對什么事都抱有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放棄了自己以前所要追求的崇高理想。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這在他們的學習中有充分的體現,現在好多大學生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六十分萬歲”,他們認為只要及格就行,再高的成績都是沒用的??墒俏覀儑乙氖恰八挠行氯恕?,而“有理想”正是“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輝煌。大學生作為我們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更應該樹立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

四、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

后現代主義思潮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就是“反”,他的反理性主義、懷疑主義、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大學生們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強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也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主義、享樂主義的產生。如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私自利,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實惠;出了什么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來推卸自己的責任,絲毫沒有責任意識。這種人生態度在他們生活、學習、戀愛等方面都表現出來了。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扭轉大學生的思維定勢,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活他們創造性思維的激情,都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應當充分肯定。但是,如前所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懷疑精神、反抗意識,與當代大學生追求新奇刺激、渴望參與和行動在某種意義上剛好合拍。其實,不少大學生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知之甚少,難以辯證地、歷史地、批判地借鑒和繼承。與后現代主義文化一樣,靠直覺而不是靠理性判斷事物,大學生只知道他們喜歡就夠了,并不追究喜歡背后的原因。基于此,我們認為,面對后現代主義文化日甚一日的沖擊和不可避免的影響,應該認真研究,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楊楠,王東,劉洪波.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與我國德育[J].貴州社會科學,2006.03.

[2]萬美容.試論當代青年與社會思潮的互動作用[J].青年研究,1999.06.

篇3

[關鍵詞]后現代思潮;現代性;生涯發展哲學;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65 — 03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各種思潮激烈震蕩,制度改革如火如荼,社會結構深刻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要繼續進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灌輸;另一方面,各種文化思潮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頭腦。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必須對這些思潮帶來的詰難給予回應。我們以帶來這種詰難的最強大力量之一——后現代思潮為例說明。

一、后現代思潮的詰難

后現代思潮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國家,滲透到哲學、藝術、歷史、語言等諸多領域,影響深遠。實際上,如果要從哲學史上追溯其淵源,又不免有學者要回到古希臘了。筆者認為,就后現代性作為現代性的“鏡子”而言,這個淵源從尼采那里表現得才是尤為明顯的。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可能的?!边@標志著作為傳統社會守護者的基督教倫理道德,甚至于可以更加廣義的說古典倫理道德已經瓦解。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對這個瓦解的過程進行了絕妙的說明,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因此,在沒有了天國的終極完美者和監督者之后,一切就變得相對了,那些以前不能說不能做的事情也就變得可能了。而后,沿著尼采的道路,利奧塔、德勒茲、德里達、羅蒂等后現代主義大師進行了深入的發展。如果用學術語言準確的來描述后現代思潮的基本特點,勢必包括:1.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和語言中心主義;2.反基礎主義和本質還原主義;3.反整體主義和同一性;4.反中心主義和確定性;5.反理性主義和傳統的真理符合論。為了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在后文中,我將以通俗的語言對這些“本本”進行通俗闡釋,在此先不深究。在我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儒、道、釋元素與一起,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具體表現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后現代思潮的闖入,一方面,有利于我們對自身進行批判反思,另一方面,那些“蒼蠅蚊子”,也會隨著“打開的窗戶”飛進來。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以達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功。具體而言,后現代思潮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詰難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人們的職業生涯是否需要規劃。后現代思潮認為,人的發展并不是必然的,從來都不以邏各斯為中心,例如,教育背景、成長背景乃至于個體素質極其相近的人,不見得最后都能取得一樣的成績。正如后現代主義大師、影視明星周星馳所講的那樣,“我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局”。由此可見,人生的成長并沒有什么規律性,也不是依靠理性就可以進行規劃的,既然如此,還要規劃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因為人生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規劃也就是選擇了一種可能性,那么勢必會導致其他的可能性喪失,這是否值得呢?或者一旦選擇錯誤,是否反倒會束縛人們的發展,乃至于貽誤人生?

二是假設人們的職業規劃是應該的,那么是否應該按照“套路”去規劃呢?我們知道,無論是帕森斯的特制因素論,霍蘭德的人業互擇理論,克朗伯茲的社會學習理論還是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都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設。也就是說,他們的理論體系是以某個假設作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后現代思潮打破了中心主義,以多中心實際上是無中心取而代之。在他們看來,一切事物不過是像文本一樣的東西,現代性的理解方式是用盡全力去揣摩文本作者的思想,實際上這卻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作者所想是一回事,表達出來是另外一回事;另一方面,讀者有個體差異性,這直接決定了他對于文本理解的獨特性,而這種理解本身與作者無關,個別的后現代主義者索性認為讀者的理解不僅與作者無關,與文本也無關。他們甚至于希望作者寫完文本之后就立刻死掉,否則只會干擾讀者的創造性理解。按照后現代主義者的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都是基于某個中心的,現實卻是那個中心并不存在,因為人總是獨特的、復雜的,因此按照“套路”去規劃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三是假設各種規劃理論是科學的,也是頗為有益的,可問題是無論個體也好,環境也好,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如何能用這些基于線性思維的理論去應對非線性的變化呢?后現代思潮提示我們,我們傳統的對于世界的整體主義理解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事實應該是,整個世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碎片拼湊起來的。這種拼湊的復雜程度和我們作為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機制復雜程度一道都是令人感到極其困難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是如此,它是由很多的部分所組成的,其中充滿了形形的變化,并且由于其面對的對象是作為最復雜客體的人,因此,這種規劃的可能性更是變得極小了。

四是假設這些困難都被證明是可以克服的,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進行人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呢?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持有類似的樂觀,他們說這不是問題,因為他們早就預見到后現代主義的強烈批判可能導致整個社會都崩潰,于是想出了一系列的辦法來重構文化。可結果是后現代主義的瓦解方式是致命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解救這種致命錯誤的根本方式成為了求助于所謂的神,也就是“返魅”。職業生涯規劃被假定是可能的,然而,雖然我們能看到這結果,但未必會了解這個過程。這就好比中醫一樣,我們看到的是病人吃了“樹皮草根”之后,疾病痊愈了,可是,這些樹皮草根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卻始終是個謎。如果是因為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了作用,那么萃取之后為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呢?職業生涯規劃既然被共識性的認為是頗為有效的,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樣的辦法才會是有效的呢?會不會出現短期有效而長期卻有害呢?又會不會出現壓制創新等莫大的罪過呢?

后現代思潮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提出的詰難,歸結起來就是,職業生涯規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就像費耶阿本德所說的那樣,對于人的發展而言,不是一定要這樣,也不是一定要那樣,而是“怎么都行”!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回應

面對后現代思潮所帶來的詰難,職業生涯規劃是否就真的毫無辦法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當前的情況看,后現代思潮雖然是現代性的一面“鏡子”,但并不能全面超越現代性,只不過是反映了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中人們的迷惘。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雖然后現代思潮所帶來的某些啟示確實是能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卻肯定不會瓦解職業生涯規劃。本文試對此作出一些簡單的回應:

回應1:人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規劃之中,不規劃本身也是一種規劃,只不過這種規劃是以“任意發展”作為規劃內容的。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能否進行規劃的問題,而是選擇做何種規劃的問題。在這里,第一個問題就被取消了。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的實質是選擇,既然是選擇就要做好承擔后果的準備。當然,這與主題并沒有直接關系。

回應2:歷史經驗證明,與其被動規劃,不如采取主動,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后現代思潮雖然是反歷史主義的,認為歷史的發展本身是一種偶然,但卻不能否認很多歷史事件是重復出現了的。既然是重復出現過的東西,并且一直還在重復出現,那從維護個人利益出發,即所謂的人的感性出發,就應該首要的引起重視,因為這一個總比那一個出現的概率高些。主動規劃由于帶來的好處仿佛要多于被動規劃,并且世界上那些不按照尋常軌跡發展的英雄們數量少之又少,因此,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也應該進行規劃。

回應3:規劃套路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多元化不足為奇,后現代思潮認為特定的理論總是以特定的假設為中心,不足用之。但是如果從整體上看,恰恰是如了后現代主義者的愿。原因在于多種理論的出現意味著多個中心,因此,解決后現代主義者的所謂反中心主義的根本方法在于從更高的層次看。這個詰難提示我們要重視百家爭鳴,要重視學習各種理論,切記“萬能主義”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人總是要在人生路上往前走,這是毋庸置疑的你不可不接受的底線……你的人生總該是你所滿意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不過,多知道一些其他的道路對你肯定會有所啟發,否則,那就不是個性而是偏執。因此,知道別人是如何規劃的,而后再批判性的進行你自己的規劃,似乎要更加穩妥一些。

回應4:變化的東西總是有的,甚至于也可以說,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但是不變的規律也還是有的,即使是相對的不變,那也可以接受。那些不變的客觀的規律除了被運用和駕馭之外,沒有辦法改變,因此,對于變化的東西持寬容的態度,積極應對,而對于不變的東西盡量去了解和掌握。例如后現代主義者雖然反對語言中心主義,但是他們對于語言問題極其重視。羅蒂、德里達、利奧塔等人都是受過嚴格的分析哲學訓練的。職業生涯規劃當然也有一些不變的規律,例如應該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二十歲的時候還像七歲小孩一樣思維常常令人不可理解;再如誰也不會否認必要的學習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掌握那些共同的東西是極為重要的,甚至于是更高的要求。

這些回應不過是拋磚引玉,要在真正意義上駁倒后現代思潮的詰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些問題是需要隨著時代、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得到解決的。不過,有一些基于后現代思潮詰難的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方法應該首先被運用到現實中去。

三、完善后現代語境下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針對后現代思潮的某一點沖擊進行回應常常是暫時性的,也不能夠在系統的意義上使這種自我完善達到最好的效果。并且,這樣的零敲碎打未必見得總是必要的。那么有沒有一些方法能夠整體地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的防御能力呢?在解答這一問題之前,筆者認為,應針對后現代思潮詰難,首先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做一些工作。

以哲學反思為前提。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使學生了解“我為什么要工作”,“為什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基于這些問題的考慮往往是哲學反思式的。并且,這種反思應該貫穿整個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以便從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及時地解決問題。過去我們常常容易陷入對于具體規律的專深研究,而往往忘記了一般規律的重要性。后現代思潮無論其向什么學科滲透,但首要的它是一種哲學思潮,所以它是從根基上對這些問題提出質疑。反駁它的最好方式當然也是哲學式的。另外一個角度,哲學反思有利于人們提升思維能力,明白基礎概念,會強有力地堅定實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決心。

以復雜性科學為基礎。依前文所述,職業生涯規劃本身就是復雜性的過程。復雜性的問題當然不能從簡單性的思維方式中得到解決。當前,隨著協同學、分形理論、混沌理論等一大批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對于復雜性的問題分析和研究進入了更深的層面。職業生涯要漸漸地向復雜性科學靠攏,吸收其先進成果,并進行“本土化”的融合工作,以期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筆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回應后現代思潮的詰難的殺手锏,就是要以復雜科學為基礎,通過打破本體復雜性和認識復雜性困境,以最終實現規劃的目標。

以心理學方法為載體。心理學是對個體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研究,其目標在于描述、解釋、預測以及幫助控制行為。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常常以心理學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這是適當的和必要的。因為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方法與職業生涯規劃是如此的息息相關,以至于我們經常把后者作為前者的分支來對待。當然,心理學的研究畢竟有其局限性,而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相對而言,要具有更多的綜合性特征,例如其對于就業市場信息的分析,心理學恐怕就無能為力了。因此,職業生涯規劃要以心理學方法為載體,但是心理學從來都不能一個人戰斗,也必須吸取其他學科的營養。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旨歸。我們為什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一方面,當然是個體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國家進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灌輸的需要。例如,鼓勵學生赴基層就業,主要的考慮便是能夠平衡區域差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另一條路徑,使其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也在一定意義上緩解就業壓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生命線”的戰略高度的,職業生涯規劃也要以這樣的高度看待自身的歷史使命。以此為旨歸,職業生涯規劃就不是一種單純的幫助過程,而是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特性。這正是國家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融入哲學反思的前提、復雜性科學的基礎、心理學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旨歸等要素,對豐富后現代語境下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整體上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的防御能力也大有益處。然而,要想有效應對各種思潮的詰難,只有要求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徹底化、體系化,有科學的理論內核和保護帶。這樣一來,建立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顯得很有必要。后現代語境下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核心也應該是構建“生涯發展哲學”體系。

四、構建“生涯發展哲學”研究體系的必要性

后現代思潮的詰難,辯證地看,既具有負面效應,也具有啟示效應。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深入思考,拓寬思路,抵御侵蝕,不斷完善。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和能力,以武裝頭腦,一切詰難都是紙老虎,是可以戰勝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真正意義上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學精學深,學以致用,不斷地在理論中實踐,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理論,構建出 “生涯發展哲學”研究體系,有效回應各種思潮的詰難,從而也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何謂“生涯發展哲學”?馮友蘭先生指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這一論述的內在含義是,哲學研究不是“構成性”的,而是“反思性”的。并且,哲學不能與人無涉。相反的,哲學研究是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人的問題”為核心的。這里的人包括了實踐的維度,即主體的客體化與客體的主體化。對于而言,這種反思絕不是純粹理論性的“經院式”的,而是以實踐作為首要觀點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生涯發展哲學定義為:以生涯發展為基本研究對象的應用哲學,是系統化、科學化的關于生涯發展規律及其實踐把握的學問,是對傳統生涯發展理論的高層次梳理、反思和揚棄。具體而言,生涯發展哲學要研究人的成長規律、職業發展規律、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職業規劃的方法和實踐把握等一系列世界觀與方法論相統一的問題。

篇4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道德教育 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互聯網的發達,進入我國的西方社會思潮非常多,對我國人民及其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思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風靡于西方世界的后現代主義思想。作為一種對現代性、現代化和現代主義進行反思和批判的人文與哲學思潮,對人的地位、人的思維、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提出了諸多創造性的觀點,對我國廣大青年及其道德教育產生了諸多的沖擊[1]。我國現代化已經行進到今天,很多現代文明發展帶來了諸多的消極性,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后現代主義的諸多興趣。因此,研究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擬在簡述后現代主義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多重影響,并提出如何趨利避害地推進我國道德教育健康發展,以期為當下青年道德教育的實踐行進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一、后現代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與價值取向

后現代主義作為與現代主義相對應的一種社會思潮,來自于對現代社會發展及其思潮的反思[2],內涵豐富多彩,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1.后現代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特征

現代主義在給西方世界帶來科技發展、知識增長、財富增加和人類進步等諸多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和大自然帶來諸多災難和悲傷,比如嚴重污染環境、大量浪費資源、破壞生態平衡以及導致人文精神信仰的迷失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反思現代主義的新思潮――后現代主義應運而生,它在批判現代主義的缺陷和弊端的同時,對現代性與現代精神本身進行了全面的解構和重構[3],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統的思想體系和理念。總的說來,后現代主義強調的是事物的具體性、有限性、變動性和人類科學的暫時性,強調思維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具體說來,后現代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和特征如下。

一是反對理性至上與科學至上,提倡重視人的非理性和情感世界。后現代主義針對現代主義的理性至上和科學至上給人類和大自然帶來的一系列傷害,提出了我們應該反思單一地崇尚理性和科學,多關注人類的非理性和情感領域的東西,反對知識霸權。

二是堅決反對中心論和一元論,主張世界應該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反對統一性和同一性,提倡個性化與差異性。后現代主義針對現代主義世界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給大自然和人類帶來的惡果,提出了我們的世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應該是強行的統一化和同一化;人類自身也應該是多樣化,有著自己的個性,應該是有差異地發展。

三是反對權威主義、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對人類的壓抑和束縛,提倡人類的自由和個性解放。后現代主義針對現代主義帶來的權威思想,主張人類應該是自由為本性的動物,反對對人進行禁錮和同化,主張解放人類,還人類以自由之身。

四是倡導對世界的關心和愛護。后現代主義針對現代主義下現代社會各種失范失序的現象,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團結、相互關心。

從以上看出,后現代主義思想展現了一種后現代哲學思辨的特征,彰顯了一種后現代文化的特征,也具有一種后現代美學的特征,彰顯了回歸自然與回歸人性的理想愿望和人們的實際訴求,彰顯了個性化、價值多元化、情景性和非理性等眾多的思想特征。

2.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價值取向

正是由于后現代主義思想具有以上諸多的特征,這種思潮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4],具體如下:一是從思考世界來說,后現代主義提供了一種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那就是從和諧、多元的世界去理解整個人類和自然世界;二是從教育視角來說,后現代主義思想為我國整個教育領域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與發展理念;三是從哲學視角來思考,后現代主義思想為西方哲學世界提供了關注的新天地和新領域,帶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四是從理論發展來說,后現代主義思想為其他思潮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種新的理論基礎和新的理論視野。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影響

由上可以看出,后現代主義思潮包含了諸多積極和消極的因素,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會對我國道德教育系統的各個環節和教育的對象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要求道德教育的目標注重個性發展、德育模式要強調受眾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和師生互動、要求教育方式要更多地采用道德對話的敘事方式行進、要求道德教育的評價要多元化思考等等[5]。除了這些積極的影響,也還產生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1.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是后現代主義思想給我國道德教育目標、教育課程、教育內容、教育理念、教育評價和教育方式帶來了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影響,比如促使道德教育課程開發主體由單一的國家壟斷發展為今天的多種課程開發主體,從而導致道德教育出現了多種課程的格局;促使道德教育目標從單一的學科知識和道德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轉變為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與培養、注重學生能力和情感世界的訓練;促使道德教育內容從單一的知識學習轉為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形成了一種綜合型的學習內容體系;促使道德教育理念也由單一的灌輸政治思想理論發展為多樣化的教育理念體系;促使道德教育的評價體系從單一的結論性評價發展為包括對教育過程的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和方式等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促使道德教育的方法日益多樣化,傳統與現代教育方法相融合,呈現一幅多元化的方法體系運行狀態。

二是后現代主義思想給教育對象與教育者的積極影響。一方面,后現主義思想對道德教育客體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6]:其一,后現代主義主張世界是多元的,認為應該尊重個性的差異性,反對單一的思維方式。這種主張非常契合喜歡張揚個性和自由創新發展的青年群體,這極大促進了教育對象的創新思維和精神品質的培養發展。其二,后現代主義主張世界應該和諧文明和平等相處,這有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寬容、團結、協作、合作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品質。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主體的積極影響,表現為促使道德教育的教育者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改變自己的教育內容等。

三是后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積極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倡導一種人與人相互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這對道德教育領域中過去教師占據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地位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要求道德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平等化,應該互動交流。

四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目標與價值取向的積極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主張發展人的個性,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和生存現狀,引發了道德教育目標的積極變化,使之轉變為更多關心教育客體群體內心世界的發展情況,致力于培養心智健全的人;同時,促使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轉變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化道德教育價值取向,一改過去單一的功利化道德教育價值取向。

五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模式和方式的積極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主張倡導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反對中心主義和權威主義。這就引發了我國道德教育模式從過去單一的教師說教式變為采用一種建構主義的教育模式和方式,積極推行師生道德對話和生生對話的教育形式。

六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內容的積極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主張要關心現實生活世界和每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問題和危機,這引發了我國道德教育的內容視域更多將現代化帶來的問題作為教育內容,并積極探索解決之道,促使我國道德教育內容的問題意識日益增強。

2.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的負面影響

后現代主義思想除了對我國道德教育具有諸多積極的正面影響外,也具有諸多負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道德教育的內容均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一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主張去中心論和多元化,對于我國道德教育中提倡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和踐行,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二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主張人與人的平等關系,提倡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同時,后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思想世界產生了諸多的消極影響,尤其是表現在促使他們信仰世界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表現為過于追求個人的價值和缺少社會責任感,喜歡叛逆和過分追求標新立異。

三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內容的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包含了諸多消極的東西,比如片面反對科學和理性、反對統一性、主張價值觀多元化等等,這些對我國道德教育以為主要的教育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宣傳教育和認同。

三、回應后現代主義思想,推進我國道德教育的健康發展

從上可知,后現代主義思想給我國道德教育帶來的影響是喜憂參半,既帶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7],這些都是我國道德教育理論發展和實踐行進中必須要注意的。總的說來,我們應該辯證地處理好后現代主義思想給我國道德教育帶來的沖擊、影響和挑戰,努力做出積極的回應,將之作為我國道德教育獲得新生的契機,從而推進我國道德教育不斷改革發展[8]。

積極構建科學和人性兼顧、個性與共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與理念,推動我國道德教育健康發展。這要求我國道德教育吸取后現代主義的人性化思想和克服其過于非理性化的思想,堅持人性化和科學化的價值取向,兼顧個性化發展和共性教育價值取向,將我國道德教育納入科學化和人性化的軌道[9]。

積極整合傳統教育模式和現代教育模式,推動我國道德教育模式和方式復合型發展。這就要求在我國道德教育行進中,我們務必要建構一種兼顧師生作用的新型關系,使“權威德育”向“人文與生活德育”轉變;積極整合道德對話式的教育模式和傳統灌輸教育模式,將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學習融合起來;積極整合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形式,形成多樣化的道德教育方式。

從教育內容上,我國道德教育務必要堅決避免后現代主義思想的負面思想,讓學生將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區分開來,讓主流價值觀成為道德教育的主導思想,將理論教育和生活世界緊密結合,一起融入我國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系。

從教育目的上,我國道德教育務必要積極將道德知識和技能傳授為目標,轉變為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道德教育目標,推動我國道德教育素質化發展,將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共性發展目標統一起來,建構一套兼顧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優點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

總之,后現代主義作為西方社會反思現代性的一種社會思潮,為我國道德教育領域帶來了諸多可喜可悲的變化和影響,帶來了諸多的挑戰和啟示。這是非常值得我國道德教育積極回應的時代課題,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只有辯證對待后現代主義帶來的諸多影響,有針對性地建構起道德教育世界應對各種社會思潮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真正促使我國道德教育可持續發展,永遠閃爍著道德倫理之光。

參考文獻

[1] 劉賢禮.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與當代中國高校道德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5(8).

[2] 武文錦.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及理論特征[J].高校理論參考,1994(6).

[3] 潘婕.論后現代主義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0(5).

[4] 梁斌.后現代主義緣起及其價值取向問題研究[J].求索,2013(12).

[5] 林雯月.后現代主義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6] 胡俠.新時期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10(4).

[7] 張玲,杜朝舉.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綜述[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5).

[8] 解如華.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高校德育改革[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14).

篇5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高職院校體育 課程改革

On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in Post-Modern Perspective

CHEN-yu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China, 325035

Abstract:Since the 1960's,post-modernism,as one of tha major theoretical ideas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s characterized by opposing rationality, promoting pluralism, stressing communication and tolerating uncertainty. Such thinking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PE programs has a very unique value.But it sets a trap for it. However, the post-modern rational thinking for P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llege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he direction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and make a wise choice.

Key words:Post-modernism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崇尚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思維方式,誕生于20世紀后半葉的西方思想界,它是在批判現代主義強調絕對理性、規范性、確定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方面的影響日益顯現。諸如改革進程中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提倡教學中的個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探索體育與現實社會生活的對接、倡導體育課程的校本性地方性和實用性、重視課程評價主體的積極性與互動性、強調課程評價內容與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過程的動態性等,這些都是后現論特征的體現。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出現了過分用體驗代替認識,用生活取代科學,用“研究”、“發現”取代“傳授”,用“能力”取代“知識”的現象[1]。因此,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后現性思考,有助于我們認清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方向,加快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步伐。

1、后現代: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

目前在學術界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論是錯綜復雜、褒貶不一的。盡管后現代主義發展時間不長,流派眾多,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其相對共同的價值取向,比如后現代提倡超越理性,主張世界的開放性、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等,其幾個主要思想特征可歸結為:

批判科學理性。后現代主義是建立在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礎上,既批判科學理性的權威,又批判追求終極真理的哲學觀,體現了否定性思維的傾向。在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領域,“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知識觀、教學觀、師生觀進行了批判與解構,否認科學知識的絕對權威性和客觀真理性,反對只注重認知與智力的學習理論,反對嚴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學論,反對教師的權威作用”。[2]這為高職院校如何實現體育課程改革的突破創新帶來積極的影響和啟示。

提倡世界多元。后現代主義強調真理的相對性,由于世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人在主觀認識上的差異性,所以人們要從多個視角出發去認識和理解世界,即便是同一實體,也應當允許有不同觀點的存在。而改革進程中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尊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性,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朝著體育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前行已是不爭的事實。

主張對話交流。后現代主義認為任何霸權性的話語都將使人的思維受到壓抑,必須打破權力話語的霸權性和思維一元論,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進行對話交流和不同觀點的展示,突出交往雙方的和諧關系。大力提倡教育民主化,強調建立平等和諧交互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正是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今后努力的方向。

容忍不確定性。后現代主義不再假定有一個絕對支點可以用來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他們批判基于分析思維和邏輯建構的方法論,[3]對于不確定情況具有高的容忍度及適應力,其核心價值是摸索、探尋,制度的空間伸縮性很大。一切體育教學活動都是預設與生成的對立統一,預設是為了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有目的、有意識的開展教育活動,而生成則體現了體育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動態性和開放性。因此,容忍不確定性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體育教學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沖突及平衡問題。

2、后現代的諾亞方舟: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被拯救

篇6

一、后現代主義及其藝術思想

何謂“后現代”和“后現代主義”,它隸屬的范圍是什么,乃是見仁見智。法國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利奧塔說:“后現代主義不是窮途末路的現代主義,而是現代主義的新生狀態,而且這一狀態是一再出現的[1]?!痹诶麏W塔看來,“后”字就代表著轉換、接替和連續,那么就意味著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從之前的方向轉換到了另一個新的方向。這個新方向就要求與一切舊的、過時的傳統觀念決裂,西方傳統的“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即“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從而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開創一個全新的思想解放和自由的世界?!耙浴黧w-客體’為基本思維方式的西方近代‘主體性哲學’,乃科學和理性的哲學前提,‘主體性哲學’同科學和理性有不可分割的聯系”[2]。哲學觀中的科學與理性至上是現代主義的主旨思想,這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近代哲學思想的主要體現,與之相聯系的各種領域也呈現出現代主義的特征,它們都力圖表征個性的解放、人性的覺醒與心靈的自由。但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現代主義逐漸偏離其原有思想理念,開始顯現出過于表現主體、輕視客體的特點?;诂F代主義的這種局限性發展,后現代主義呼之欲出。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全新的聲音,與現代主義形成強烈的對比,它是對現代主義的沖擊和超越,是一種具有挑戰性、前瞻性的哲流和文化特征。作為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產物的現代主義,它自身包涵著豐富的內容,科學、理性、自由民主、統一性、真善美、博愛等是現代主義的特征。后現代主義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哲學思潮,它是對現代性的否定和超越,并意圖徹底許多舊范式、舊傳統、舊思維,提倡建立一種新范式、新觀念、新思維。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現代主義的思維模式存在著許多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它們阻礙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性自由的發展,并認為現代主義的諸多領域如意識形態、倫理道德、文化藝術等都要徹底顛覆。尤其是藝術領域,后現代藝術旨在突出思想解放和人性自由:第一注重形象性,尤其以人物形象作為其表現形式;第二注重人道主義,亦可稱為新人道主義,因其更加關注人權、人性與和平;第三注重多元化風格。這些特征說明后現代藝術要一切具有現代性藝術特征的存在。

二、現代藝術與后現代藝術異同辨析

現代主義以科學、理性和人性自由作為武器解構了上帝及其權威話語,它給人類帶來了思想解放。現代藝術建立的根基是對科學技術的信仰、對客觀真理的堅定。出于對這種理念的解讀,西方現代藝術都不由自主地將科學和理性作為其作品的創作原理。各種風格迥異的畫派,如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印象畫派等,它們都體現著現代藝術的主題,西方各個畫派將藝術與科學、真理勾連,滿足感官的愉悅,充分展現視覺上的形式美。它追求一種邏輯性和條理性,亦即追求至臻至純的美,并崇尚完美的秩序。然而,理性至上的原則忽視了人的感性和本能等非理性的方面,把人只是片面地理解為理性的主體,因而現代藝術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繪畫領域的藝術革命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時代主流,即由傳統的現實主義向表現主義發展,在原有突出主體的基礎上對之更加潑以濃彩,并越來越重視表現自我。現代繪畫不提倡傳統的寫實主義,而力求將自然物體形象解體,以主觀元素呈現出幾何圖形或切面。畢加索是現代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畫風體現了強烈的革命意識,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對西方現代藝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繪畫藝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抽象藝術也較具話語權,它對藝術要反映現實的觀點持否定意見,要求藝術呈現出非客現性,而非具象性。這樣的思想直接導致了現代藝術脫離大眾生活,不為社會大多數成員理解和欣賞,只為少數專業人士所解讀。隨著現代藝術自我性、抽象化的發展,使世人理解范圍也愈來愈少,加之其一味標榜自我和個性化,這時在后現代主義大背景下,后現代藝術思潮驟然興起。后現代藝術是對現代藝術的反思,“后現代藝術源于對現代藝術的反叛,并由此發展成為一種另類的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的方式,它代表了公眾意識、多元價值和創新精神,體現了西方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點”[3]。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主義對人類的啟蒙是不徹底的,現代主義用新的觀念代替了中世紀的舊觀念,“科學”“理性”“人性自由”成為其權威性語言。利奧塔把“科學、理性”等稱為“大敘事”,他認為這些大敘事阻礙了文化的多樣性和思想的活躍性等諸多小敘事的發展,因此要現代主義的權威,發展小敘事,開創思想解放運動。他認為藝術要更加注重思想觀念的表達,應該影響和引領社會多種領域的思維模式的突破與創新,力爭追求徹底的自由,要求藝術從科學的、理性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以達到彼此無別的至高境界。這樣,藝術的審美價值不再作為藝術作品的基本構成元素,思想意圖的表達成為追求的目標。

被稱為“后現代藝術之父”的法國藝術家杜尚說,最好的作品是生活本身,他的生活就是藝術,藝術應該為思想服務。顯然,這里體現了一種藝術的生活化、哲理化的觀點。后現代藝術各種派別的目標都是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解放,認為藝術審美的特性即自由創造,應該從視覺領域轉移到現實性的生活領域,這種思想的解放隨著藝術的發展更加深化和明確。若把現代藝術稱之為“為藝術而藝術”,則后現代藝術可謂“反藝術的藝術”。西方現代藝術一味崇尚視覺美和形式美,脫離大眾生活,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欣賞;后現代藝術則反叛舊傳統,反對傳統的阻滯性、一成不變性?,F代藝術(以繪畫為例)展現了一種視覺美,純粹追求形式美;而后現代藝術則反對這種形式美,強調思想美、心靈美?,F代藝術從形式美入手,講究尺度比例協調、整體勻稱和諧,著重視覺感官上的好看,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悅目;后現代藝術美的概念與現代藝術有較大的差別,它是以思想、心靈上的自由為主旨,也就是思想美,這與后現代藝術倡導思想解放、心靈自由遙相呼應?,F代藝術的專門化即為藝術而藝術的趨向只能為少數專家所賞識;后現代藝術深入現實社會生活,人們看到的是生活化的藝術。以杜尚為例,他在美國展覽會上把一個簽了假姓名的陶瓷小便器展覽了出來,并把它命名為《泉》;達芬奇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杜尚給她加了胡須,這些怪誕的作法通常世人很難理解,但深究其中的意蘊,我們可以體會到杜尚反叛傳統的強烈意識。他倡導藝術要有濃厚的思想性,能表達人的生存哲理;現實生活中,杜尚更偏愛不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地方,他的生活方式也是隨性灑脫,這也真正映照了他的名言——生活就是最好的藝術品。從杜尚生活化的藝術和藝術化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透視他所引領的后現代藝術思潮的進步性。然而,在后來的后現代藝術發展道路上出現了極為消極、極端的現象和行為,他們把后現代主義提倡人性自自、傳統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后現代藝術中充滿了暴力、刺激、荒唐的內容,并過分地張揚個性,“后現代主義消弭主體性,并以游戲的態度對待一切,‘怎么都行’使藝術創造沒有了審美價值,缺少了深度和內涵”[4]。有些所謂的后現代藝術踐行者為了展示他的思想,把自己關在一個籠子里,不吃不喝,不與世人交流;有的赤身祼體從這個房間跑到那個房間以此來表達他的生活藝術的無拘無束。這些行為與藝術存在的真正意義相背離,扭曲了藝術之美的真正內涵,也使藝術失去了審美意義,更不能體現后現代藝術倡導的人性徹底啟蒙、個性自由、思想唯美的原則。

三、后現代藝術的發展困境

后現代藝術引領了現代人的“思想自由”,使其得到了徹底解放,同時它又使人陷入了困惑和迷惘。后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解構得足夠徹底,但它所建構的新的藝術體系尚不夠成熟,其中夾雜著極端和消極的元素。近代西方打破了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桎梏,開創了重視理性的先河,對思想解放、人性自由的發揮有著重要意義。真正流傳下來的藝術品都蘊涵著客觀化和形式化的內容,藝術“是給我們以對事物形式的直觀。藝術家是自然的各種形式的發現者,正像科學家里各種事實或自然法則的發現者一樣?!谒囆g中我們是生活在純粹形式的王國中,而不是生活在對感性對象的分析解剖或對它們的效果進行研究的王國中”[5]。藝術的本質性和內在性意義被人們逐漸忽略,藝術的外在性和客體性被彰顯。后現代藝術,尤其是“行為藝術”體現了人的本質屬性、自然欲望和情感的自由表達,它的主旨就是高呼思想解放,使人類實現充分的自由。

后現代主義者提倡徹底的思想解放,其重要手段就是解構。在他們看來,現代主義的統一性不利于事物和思想的多樣性發展。利奧塔所提倡的否定共識、打破同一、多樣發展的觀點可被看作現代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解放和徹底啟蒙的鑰匙。他提出的發展小敘事,打破大敘事的觀點有利于現代人認真審視自己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從具體的環境與背景下選擇恰當的道路。后現代藝術極具想象性、創造性、革命性和新時代性,它們構成了新的藝術形式,標明了人們要與舊的藝術相決裂、向新的文明前進的意向。作為“新表現主義”畫家格哈特•里希特的繪畫風格無拘無束,繪畫種類多元化;還有美國的“涂鴉藝術”“裝飾藝術”等,這些都是時代的結晶,是文化藝術自身發展規律的必然體現。社會在發展,藝術在進步,對待后現代藝術的態度應持客觀的立場,既要看到它積極進步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不利的一面。后現代藝術體現了后現代主義對于現代主義的“科學”“理性”“人性自由”3大主旨的徹底解構,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潮流的開始,但是后現代藝術又讓世人感到思想困惑,以至于讓人無所適從。以后現代藝術超現實風格為例,它只是個人主觀意識的產物,其表現對象常常脫離常規,因而這種藝術只能使作品本人才能理解和體會,有時甚至其本人也不知表達的意蘊,只是隨心所欲,想如何就如何。

后現代藝術家脫離現實獵奇的心理特性,致使作品缺乏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純粹為創造而創造。他們拋棄藝術自身的創作規律、表現技巧和必要的藝術形式,隨意涂抹或隨心所欲地“創作”,結果與藝術的客觀規律背道而馳,使作品傳達具有不可交流性和神秘性,呈現的是一種隨意的、非理性的藝術作品,因而必然脫離后現代藝術旨趣的軌道。后現代藝術提倡人的自由化和藝術的多元化,這些理論觀點都無可厚非,然而它抵制共識,只承認異議,這是不可取的。利奧塔主張共識只是討論的一個特殊狀態,并不是目的,這種觀點體現了一種極端思想,它脫離了現實的具體情況。他所謂的大敘事要給小敘事讓路的價值觀在某些問題上是可以肯定的,也是藝術多樣性、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異議是在共識的前提下發展的,多元性也是在統一性的基礎上良性進步的,沒有統一性就沒有多元化的存在和發展。辯證法認為沒有統一性就沒有多樣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多樣性有利于藝術的全面發展,有助于保持藝術的豐富性,但多元化必然有共識和統一性為前提,多樣性的存在必須承認統一性。后現代藝術倡導的多樣性發展至“模糊”藝術的地步,它主觀上旨在反傳統思維方式,而客觀上卻把藝術脫離生活,講究純粹的思想美,而完全拋卻了現代藝術的感性美(行為藝術就是體現之一),最終未能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拔鞣胶蟋F代藝術所倡導的‘生活藝術化’,特別是所謂‘行為藝術’‘身體藝術’之類,……只是在表面上表現生活的藝術化,而喪失了藝術之心靈美的本質”[6]12。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它在某種程度上超越日常生活,是表達心靈思想的手段。藝術不能脫離生活,人的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把藝術和美推廣到生活即生活藝術化是對的,但生活藝術化也有高低層次之分,真正的藝術作品就是高層次的體現。后現代藝術的“行為藝術”“人體藝術”等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之美,它否定了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使人對美的價值感到思想混亂,它“從根本上消解了一切帶有總體性傾向的終極希望和倫理擔負,借助具有精神分裂特征的欲望魔鏡只能照出一個破碎性的人學空場”[7]。因為它從本質上顛覆了藝術和美的神圣性,并未建構起適應現代藝術發展的美的體系。

篇7

關鍵詞:繪畫;藝術作品;培根;感覺;圖像;身體;現實;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20文獻標識碼:A

弗朗西斯·培根在20世紀的英國畫家之中是十分獨特的一位,他的獨特不僅在于其性格和生活的孤僻,同時也是由于其作品的面貌極為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不但在20世紀如此,在今天看來也依然獨特。培根早年當過室內設計師,直到1944年之后才專門從事繪畫,然而,在現代主義時期,培根的作品并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直到70年代之后,他才逐漸成為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畫家,近幾年(尤其是2008年以來),他的作品不斷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創造出千萬美元的天價,成為繼安迪·沃霍爾和畢加索之后價格上漲最快的藝術家。為何這位在現代主義時期不被重視的畫家,在今天卻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對象?或許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之中所具有的某些特點在當時并不能夠為現代主義的藝術標準所理解和接受,但在后現代主義思想和美學趣味盛行的今天,其作品開始變得可以釋讀和接受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培根的繪畫作品,在今天仍可以被理解為是當代的,這不是說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繼續存在并受到關注,而是指其作品中所具有的一些特點帶有當代的文化意義,也正是從這一角度來說,其作品中包含有某些當代繪畫的特點。本文主要從圖像的使用、身體的再現和現實的表現這三個方面來討論培根作品中所具有的當代繪畫的特點,討論這些特點是有意義的,它不僅能讓我們理解培根作品的含義與價值,同時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思考當代繪畫的面貌和特點。

1981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寫了一本專門討論培根藝術的專著《弗朗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他在書中提出:“是繪畫,以它的線條-色彩體系,以及它多功能的器官——眼睛——而發現了身體的物質現實性。”這句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他強調了繪畫中形式的本質性存在,即線條-色彩的體系,這些因素是繪畫再現過程中極為重要的要素;其次,他指出了形式的存在與身體的感覺在構建一件作品的時候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形式本身并不能夠獨立建立起畫面中再現的對象,而是在此過程中需要身體感覺的介入和支撐,只有如此,才能夠呈現對象的物質現實性。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培根在繪畫中對圖像的使用問題,他是通過形式與感覺共同作用來實現對圖像的轉化和使用的。

培根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個圖像的來源,即來自于攝影照片,他所收藏的照片內容極為豐富,包括人體運動、醫學、戰爭、電影海報、劇照、古代大師繪畫作品的印刷品等等。當然,畫家使用照片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從19世紀后期以來,很多畫家如安格爾、庫爾貝、德加等都使用照片來做畫,早期藝術家使用照片的目的在于為畫面提供準確的造型參照和獲得更為真實的現場感,但培根對于照片的使用卻與眾不同,他不是為了逼真地再現照片中的形象,而是試圖通過照片獲得感覺的真實,照片中的“偶然性”、“片段性”和“真實性”是喚起培根感覺體驗和判斷的重要因素。培根曾說:“我總是希望畫出的肖像距離坐在我面前的真人很遠,但是我又總是以非圖解的方式顯示他真正的面貌?!迸喔鶎τ谡掌氖褂檬遣蹲秸掌鶐Ыo他的感覺,他所要描繪的不是照片所顯示的對象的表層外形,而是試圖將捕捉自照片的感覺記錄到畫布上,他所說的“真正的面貌”就是感覺的面貌,是藝術家對于對象形象體驗不加修飾的直接記錄。培根作于1945年的作品《風景中的人物》是其早期作品的典范,這是根據他的朋友艾利克·哈爾在倫敦海德公園騎在一只椅子上的照片創作的,畫面中具象的描繪只有衣服的領子和袖口等地方,甚至都沒有畫出人物的頭部,但整個畫面卻在呈現出照片的瞬間性和片段性效果的同時帶給人強烈的感覺震撼。其他類似的作品還包括作于1957年的《對電影〈戰艦波將金號〉中的護士的研究》,培根根據電影的黑白劇照描繪了畫面中尖叫人物的形象;1991年的晚期作品《三聯畫》中左右兩側的形象分別來自一期《通訊雜志》的封面以及培根自己的一張頭像照片,中間畫面中的男性形象則借用了著名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所拍攝的《運動中的人體》系列照片。

培根對攝影圖像的使用方式構成了其繪畫的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這一點所表明的問題在于:當代繪畫的語言已經從客觀再現對象外形的“描述性”語言轉向了對感覺的表達及其形式呈現的探索,由于在參照照片的使用過程中,這種感覺的呈現帶有了瞬間性與片段性的效果,因而也就具有了某種當代圖像化生活視覺經驗的特點。

從畫面的內容上看,培根的作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的描繪,而且其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五官不清,形體不明,扭曲、變形的身體是其畫中最為直接的描繪和呈現。他的早期作品中,人的身體還描繪得比較完整,到后期,很多作品中的身體都只是身體的片段,比如《對人體的研究》(1982年)、《三聯畫》(1991年)等等,在培根的作品中,對身體的再現是與其力圖真實再現感覺的藝術主張相一致的。身體不僅僅是人的精神思想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在人的感知過程中不斷運動與變化著的身體,身體的感覺成為了人的感覺活動中最為本質性的存在。傳統哲學中的身體往往是被思想所壓制和束縛的,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即認為身體的存在是由思想與意識所決定的,然而,在當代哲學思想中這種狀況發生了轉變。當代哲學思潮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就是身體轉向,最早是尼采開始將身體作為哲學的中心,此后在其影響之下,不少哲學家都從身體、本能、欲望這些方面展開研究與思考,在當代哲學思潮中,身體已經“既是哲學領域中的研究中心,也是真理領域中對世界作出估價的解釋學中心”。培根的作品對身體的再現恰好體現出了這種對于身體的強調,他不是把身體作為人物形象的外觀來描繪,而是直接作為感覺的載體來表現,在他的畫中,無論是完整的身體還是片段的身體都是如此。

《兩個人體》(1953年)、《床上的人體三聯畫》(1972年)、《對人體的研究》(1982年)等都是這樣的作品,培根在畫面中所表現的都是直觀的人的身體,但卻并不是寫實的描繪,而是一種帶有變形、夸張和扭曲的身體,甚至,他描繪的目的也不在于對身體本身的形式表現,而是身體在此刻所體現出的感覺。應該說,培根的繪畫中這種從感覺出發對身體進行的表達方式是現代主義的藝術表達邏輯中所沒有的,但卻是后現代主義藝術中一個比較典型的方面,他對身體的強調不僅僅是藝術表現手法自身的變化,同時也是與整個哲學與社會文化思潮的轉向這些更為宏大領域的變化相契合的。

在培根的作品中,除了對圖像的使用、身體的強調之外,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很多觀者對培根的作品無法理解,認為只是夸張的變形和抽象的實驗,實際上,培根的作品所關注的重點并不在于形式的變形和實驗,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直接的現實關照,只不過很多情況下這種關照的暗示是隱秘的。比如,在他早期的作品《繪畫》(1946年)中,雨傘下的人物是英國20世紀30年代的首相張伯倫,他是二戰初期英國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畫中對張伯倫形象的表現似乎顯示出培根對于綏靖政策所帶來的戰爭“殘酷現實”的反思;他著名的《仿委拉斯貴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1953年)也有一定的思想所指,因為培根是一個狂熱的無神論者,將一個美術史上經典的教皇肖像表現為狂暴的吶喊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是宗教和教條對人情感壓抑之后的發泄。除此之外,培根的作品中還有很多是直接表達自己情感與欲望的作品,比如《喬治·戴爾的頭像研究》(1966年)、《8月三聯畫》(1972年)、《黑色三聯畫》(1973年)、《1976年的三聯畫》(1976年)等等,這些作品所表現的都是他對于密友喬治·戴爾的感情,喬治·戴爾于1971年自殺身亡,這些作品所表達的都是對這位密友的懷念,盡管畫面中的人物同樣也只是扭曲的身體的片段,但就感覺的呈現來說,卻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壓抑、懷念和死亡的感覺,成為“殘酷的現實”最為真實的表現。

篇8

關鍵詞:課堂;生命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3)09-0008-03

葉瀾教授認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1]教育應是生命化的教育,那么,課堂教學就應是生命化的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知識、能力以及人格魅力,以致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學生通過課堂在學習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同時,應逐漸認識到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本真價值就在于教師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和學生生命價值不斷完善與自我發展。“生命化課堂”的提出,是對課堂教學本質認識的飛躍,彰顯了人們對自身價值的關懷和人文關懷,反映了課堂教學實際的迫切呼聲,更體現了師生生命發展的主體需要。

一、生命化課堂教學的本體

生命化課堂教學是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新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化課堂教學,我們必須從它的理論基礎來了解。

(一)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19世紀末在德、法等國為了反對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潮而產生的,它的根本精神就是“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歸還生命的完整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狄爾泰(W.Dilthey)、齊美爾(G.Simmel)和法國的柏格森(H.Bergson)等。由于對生命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視角的不同,這一思潮的哲學家們在理論上往往存在一些重要區別,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派系。盡管如此,但不同生命哲學家之間仍存在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把生命看作是主體對自己存在的體驗與領悟,心靈的內在沖動、活動過程;他們把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看作是具有活力,或者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生命存在;他們認為哲學所探討的不是世界物質或精神本源,而是內在于并激蕩著整個世界的生命[2]。

狄爾泰是德國生命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在生活中、歷史中彰顯的,生命是在體驗、表達和理解中存在著的,生命的意義與真諦不能依靠探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認識,只有經過解釋和理解才能去把握[3]。而齊美爾認為,生命的意義不能只由人的主觀理解去感悟,生命個體要親自去體驗與創造。由此,提出“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過生命”兩個概念,即生命的意義在于體驗與創造。為此,從生命哲學的視角來看,生命化課堂教學提出要求改變傳統課堂上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強調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由教師灌輸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學習,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與感悟生命,進而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價值及自我實現等。由此,在教育中有人本主義教育觀,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完整的人,把自我實現視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對人進行開發潛能、完善人格等的培養;2.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主要指突出情感、價值觀、道德品質、人格發展的重要性。3.人本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應該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及價值觀的形成。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生命化課堂教學應在課堂教學中以“人”及“人的生命”為出發點,教師應關愛每位學生,關注學生的獨特性,進行個性化教學。課堂中教師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挖掘每位學生的生命潛能,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關注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情感性、主體性、完整性。

(三)后現代知識觀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期以來,在批判現代主義強調絕對理性、規范性、確定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它主張世界是多元的、開放的、不確定的。后現代知識觀,是后現代主義理念下的知識觀,是對現代知識觀的批判、反思與超越,反映了人們對知識新的理解。后現代主義知識觀有以下幾個特征:1.知識的開放性。后現代主義者認為知識是開放的、多元的、不斷變化與生成的。知識的開放性體現在它是對開放的、復雜多變的現實的解釋,而不是對封閉、穩定的意義系統的客觀反映,知識是多元的,任何人都可以有對它的理解,知識是過程而非結果;2.知識的動態生成性。后現代知識觀主張知識存在與實際情境中,是主觀與客觀、個體與外界相融合的生成過程。由于主體原始的經驗積累、情感體驗和智力結構的不同對其知識的認識也不同;3.知識的相對性。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否定科學知識的絕對權威性和客觀真理性,認為知識是人們對世界的一種解釋,或者一種假設,這種解釋和假設不是絕對正確的、確定的,而是猜測的、可證的。從后現代主義知識觀來看,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再是課堂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生成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與知識相遇,讓學生在與知識的對話中主動構建知識的意義的過程,讓學生從知識的權威中解放出來,尋求人生的真正意義與價值,讓學生的生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特征

(一)彰顯生命的自主性

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給予了人去探索、去認識、去追問的機會,認識世界、求知外部世界是人的本性,每個人在求知中獲得生命的舒展與獲得生命的意義。生命化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探究外部世界,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正如巴赫金所說:“人作為一個完整的聲音參與進去。他不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全部個性參與?!盵4]這樣,教學活動就不再單純是掌握知識的認知過程,而是學生自主學習,個體生命全面彰顯與豐富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到求知欲、創造欲的滿足,在這種生命滿足中,學生能夠逐漸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在生命自主性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健康成長。

(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多彩生活中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立個體。生命化教學課堂反對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提倡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倡導生命的個性化。為此,生命化教學課堂主張: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不足,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學生的一小步進步都要做到給予鼓勵,寬容學生的失誤,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得進步,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使每個學生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關注生命的生成性

人與動物不同,人的生命是未特定化的。動物的特定化,使動物的生命是“完善”的,“達到了完成”的。正因為它是“完善的”、“完成了的”,所以是確定的、限定的、無法發展的。人的未特定化是一種不完善,這意味著自然界沒有對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創造的自由[5]。人的未特定化,意味著人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人的發展永遠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生命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看做是處于不斷變化的個體,教學中不應該預先設定僵硬的目標去限定學生,而是基于學生當下的生命狀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與創造力,使得學生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與升華。

(四)完善生命的整體性

生命是人存在的最基本形式,然而人是一個多重生命的復雜生命體。人的生命總體可以分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為此,生命化課堂教學中要關照到學生學生整體性的發展,自然生命是最基礎的,人的心智、道德、人格等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所以在生命課堂上不能無視人的自然生理生命的發展。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內在生命,表現為個體的完美人格,是真善美的統一。為此,生命化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智育、德育、美育的統一,凈化學生心靈,完善學生人格。完整的生命化課堂教學不能忽視社會生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6]。把“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教育的目的,開始注重社會生命,為此,生命化課堂教育中同樣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命,注重學生社會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可以以社會實踐課堂的方式進行教育。為此,為了造就全人,在教育中必須堅持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平衡,以人生的美滿圓融為目的,在實際生活中去實現天人物我的和諧。

三、生命化課堂教學的構建

(一)確立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后現代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具有動態性、多元性、生成性,為此需要個體生命主動調動自己的體驗去活化與內化知識,創生與豐富公共知識的結構,使得知識與生命相連接。葉瀾教授認為,這個聯系的過程就是生命如何在實踐中主動運用自己的各種經驗、體驗,讓知識活化的過程。”[7]基于這樣的知識觀我們把必須確立生命化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1.課堂教學應使學生學生通過參與與體驗,增加知識的新想法與新內容,或者體悟到某種解決問題的新策略。2.課堂教學所實現的價值不僅是知識與能力的提升,而是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全方位的提升。3.課堂教學是發生在學生自身與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過程、互動交往過程和溝通合作過程。

(二)構建生命化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體系

1.課堂教學目標要多元化

生命化課堂要求完善生命的整體性,生命的整體性具體有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這就要求生命化課堂的教學目標應多元化,整體性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目標在于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目標在于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于讓學生樂學,可見這三個維度指向了生命的完整性、和諧性發展。為此,生命化的課堂教學目標應以追求生命的完整性與和諧性為目標。

2.課堂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生命化課堂教學應關注生命的生成性。課堂教學作為一種以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實踐過程,必須首先著眼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內容必須生活化、現實化。使知識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相聯系,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與體驗知識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中應善于營造學生的生活世界,鼓勵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發現知識、認識知識、感受知識的魅力,理解人與知識的關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觀與價值觀,提升生命價值。

3.課堂教學過程要交往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為本位,教師獨白式的授課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只是教師一味的知識搬運的過程,缺乏師生交往與對話,學生的自主性被壓抑,學習成了機械的灌輸過程。生命化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由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構建的過程,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要不斷進行交往與對話,教師要善于啟迪學生對知識提出疑問并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關鍵在于啟發學生心靈,鼓勵學生敢于有創新思維和勇于創新、勇于探索。生命化課堂教學力圖建立民主、平等、理解與對話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師生生命共同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9.

[3]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8.

[4]李衍柱.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現代意義[J].文史哲,2001:(2).

[5]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9.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75-88.

篇9

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社會學、地理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開始重視空間,空間轉向研究思潮逐漸形成,所謂“空間轉向”即指“人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空間和空間性具有重要的意義”。[1]隨著社會的發展,該理論思潮逐漸自覺地成為人文學科重要的研究范式。

“空間轉向”理論思潮的出現有著深刻的背景,總體來說,主要歸因于三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危機,二是人們時空體驗的轉變,三是西方哲學傳統觀念的轉變。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大挫折,以往輝煌的社會化大生產受到挑戰,與此同時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歷史大背景下出現危機,城市結構性矛盾層出不窮,城市在經歷著解構與重構的巨變;另一方面,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加之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整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改變了人們時空的體驗與認知,全球化促使區域性之間的聯系加強,資本、商品等的流通不再受空間的限制,特別是通訊、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與世界各個地方的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人類生活在同時性的時代。在現代性社會,時間與空間逐漸被壓縮,形成了新的空間與時間狀態,“強大的發明潮流, 集中聚焦在加快和快速的周轉時間上。決策的時間范域(現在已經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分秒必爭) 縮短了, 而且生活方式的風尚變換迅速。這一切伴隨了空間關系的激烈重組、空間障礙的進一步消除, 以及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地理形勢的浮現。這些事件, 引發了強烈的時空壓縮的感受, 影響了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每個面向”。[2]哈維的分析,一針見血、深刻獨到的闡釋了現代社會人們時空體驗的轉變。在思想方面,面對現代性以及都市發展出現的種種問題,西方哲學家們不斷找尋新的哲學來試圖解決,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逐漸蔓延社會的各個領域。后現代主義解構一切權威,試圖打破二元對立,反對傳統歷史觀,以往統治社會理論研究的歷史決定論被消解。

在這種深刻巨變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空間轉向逐漸成為新的理論范式,這不得不提法國哲學家們所作的努力,他們主張用后現代的態度對待空間問題。法國向來就有討論空間的傳統,著名思想家盧梭、伏爾泰等人就有對地理、城市主義等相關內容的描述;亨利?列斐伏爾率先提出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它與社會關系之間互相形塑――空間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不再是單純的地理物理空間而是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織。??聞t重點探討了空間與知識、權力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知識與空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主要方面闡釋:一方面,知識改變空間并實施權力;另一方面,知識的空間化是??掠^察到的一個重要趨勢,因為可見性是一個基本的知識形態,正是因為空間上的可見性,權力才得以實現。所以知識一旦按照區域、領地、移植、置換、過度加以分析,人們就會捕捉到知識作為權力形式和傳播權力效應的過程。”[3]可見法國哲學對空間轉向的影響。經過法國思想家的努力,空間轉向逐漸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對整個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二、 新世紀之初的獨立紀錄片的空間敘事

隨著“空間轉向”思潮的逐漸深入,在西方學術流變的范式影響下,電影理論也有了自身的轉向,人們越來越重視電影空間,研究內容從電影空間的造型設計到電影空間的敘事特征,再到電影空間的后現代表征,空間在電影敘事、表意、表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以空間為主導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如公路片作為一種新的電影類型出現。公路片能夠充分展現人與空間的流動性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影片往往以主人公的一段旅程作為主要敘事線索,展現人物的思想變化、情感歷程等等,公路影片中的主人公們大多以逃亡者的身份出現,為了逃亡,不得不馬不停蹄地在公路之上穿梭,從一個地方逃亡到另外一個地方。公路上奔騰的汽車是流動的,人物命運也是飄蕩的、起伏不定,這樣的敘事情節多少表征著人物的生存狀況和社會關系。電影中的空間是構成電影的重要元素,電影里始終都有空間存在。

就中國而言,90年代的大陸電影受法國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相關空間理論的影響,開始重視電影對空間的表征,呈現出混雜、多義、繁復的空間景觀。在這些電影中,獨立紀錄片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大陸掀起了新紀錄電影運動。中國獨立紀錄片與新紀錄電影運動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因為新紀錄電影運動的興起,才造就了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吳文光的《流浪北京》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的開山之作。呂新雨教授認為:“新紀錄運動是指在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出現于中國紀錄片界的一次具開創性和革新性的創作風向轉變,由此開始,中國紀錄片的創作開始脫離開此前以電視臺為主要陣地的‘電視專題片’畫面+解說模式,而具有了顯著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風格和獨立電影的紀實品質?!盵4]

新世紀之初的中國獨立電影,繼續秉承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紀錄電影的精神,客觀、真實地展現自身或宏大空間中社會不同群體的生活世界,并借助DV新媒介,試圖彰顯自身的主體性地位。這一時期的中國大陸的獨立紀錄片,在不斷開拓自身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呈現他們所關注的底層人物和邊緣群體的所在空間,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時的中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高速的現代化提升了綜合國力,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往往游離于主流以外。于是,獨立紀錄片導演們不約而同地將鏡頭對準了底層社會和邊緣人群。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記錄與創作并不帶有政治目的,他們采用“去政治化”的方式進行客觀記錄,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獨立影像書寫,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創作者的主觀書寫,也是他們在對生活的記錄和觀察中重構自我的一個過程。但是展現既是解構,通過呈現底層社會及邊緣群體的生存空間及生活狀態,就是在一定意義上解構了主流社會影像下的生活,進而也表達了邊緣群體的利益訴求??臻g是社會性的,它包含著一定的政治性,對不同空間的占有及擁有的空間生產能力是社會地位、所處階層、代表權力等社會關系的體現。這個時期的獨立紀錄片導演們也越來越注重表現空間,出現了一批以空間為主導的獨立紀錄片,如賈樟柯的《公共場所》、杜海濱的《鐵路沿線》、王兵的《鐵西區》等,這些影片存在著很多相似特征:

一是展現記錄的都是底層人物的生活空間,且遠離城市,處于邊緣地帶,如《鐵路沿線》記錄的是一群在鐵路周圍流浪的人們。鐵路往往處在城郊地帶,鐵路只是被人當做交通工具,很少有人會關注鐵路周圍空間人們的生活狀態;《公共場所》呈現了大同市郊區里的一個小火車站中的候車室,處在礦區里的汽車站,一輛公共汽車,一個小餐館,它由廢棄公共汽車改造而成,還有一個長途汽車站的候車室,它既可以被人當做臺球廳,也可被作為舞廳,總之它承擔了多種功能。生活在這些空間的有中年人、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各色人等在這些空間里逗留。透過這些空間我們能夠很容易的判斷這些人的經濟狀況及學歷水平等社會信息;周浩的《厚街》則記錄了東莞一個小工業城鎮里發生的故事。

二是底層人物的生活空間是狹小的、臟亂的。不管是他們的居住空間或是公共空間,與大城市主流空間相比,這些空間是狹窄的,其環境多少都有些臟亂。王兵的《鐵西區》中的《艷粉街》屬于鐵西區的一個棚戶區,這里的房子是破敗的,街道兩旁散落著生活垃圾;《鐵路沿線》的生活環境這里也無需多言。這些獨立紀錄片的空間敘事成為了展現人們生活狀態、所處階層等社會狀態的重要表征。

在公共空間的紀錄上,以空間為主導的獨立紀錄片所展現的公共空間主要是街道與交通。電影的本性是物質世界的還原,紀錄片里所展示的是現實的生活空間,街道是空間中的重要類型,克拉考爾曾說:“街道就其廣義來說,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景象和偶然事件的薈萃之所,而且是生活流得到必然表現的地方?!盵5]《鐵西區》中的艷粉街中就有這樣的一個街道:一群失業工人聚居在艷粉街上討論如何發財,還有一群十七八歲的男女聚在街道談情說愛,面對下崗潮和老工業區的衰敗,每個人多少都有些迷茫;作為即將要拆遷的棚戶區,每個人也有著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憂慮。周浩的《厚街》也有很多拍攝街道的鏡頭。其中有一個畫面是一對男女站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來回張望,不知道該干些什么。鏡頭中的人們是迷惘的,面對911事件帶來的經濟蕭條,大量工廠倒閉,大多數的外來務工人員不知何去何從。街道承受了焦慮,并且在試圖慢節奏的化解焦慮――來至封閉的空間政治的焦慮。正如列斐伏爾所說的那樣,空間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在當時的社會,底層人群并沒有多少話語權,社會也并沒有為他們提供多少表達訴求的渠道,居住在厚街上的人們大都是流動人口,作為社會邊緣人物,他們在主流意識形態面前沒有反抗能力。如果說街道是靜態的,那么與交通有關的場所則是動態的空間?!惰F路沿線》中,鏡頭中的火車始終在駛向遠方,從來都不會為車外面的流浪者停留,與交通有關的空間從來都是流動的。如果說現代城市是規劃的、理性的,那么流浪人群顯然是規劃之外的,流浪的人大多是貧窮的,有些還是精神病患者,他們并不是福柯意義上被規訓的人?;疖噧韧饪臻g差異顯示了社會群體內部的階層、經濟等社會關系的差異。影片鐵路旁流浪的人有很多都是孩子,他們都有著悲慘的遭遇,家庭貧困、母親改嫁、還有的無家可歸,生活總是那么不安定。時間對于他們沒有多大意義,時間、空間只是文明社會建構的產物,這是一個異次元的社會,與主流文明社會背道而馳,這里的空間是臟亂的、異質的,時間是靜止不動的,它被現代文明所遺棄。

此外,居住空間也是重要的空間敘事類型。居住空間使人們較為私密的場所,在這里更能展現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差異。正如包亞明所說:“空間的競爭,是社會競爭的主要征象。也許,居住空間的差異,最能昭示社會的階層差異。空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地成為社會等級的記號,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地刻錄著社會的不均等傷痕。不同的階層,一定會占據著不同的空間,但是這些差異性的空間本身,反過來又在生產著這種階層差異?!盵6]《鐵西區》的艷粉街是將要拆除重建的棚戶區,相當于城中村,這是一個比鄉村高一個層次的實體空間,這里居住著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他們沒有土地,一旦失去工作,就成了飄蕩在城市中的流浪者,他們居住的空間是狹窄的,破敗的,一間間平房表征著這一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所處階層。于是,為了爭取自身利益,棚戶區的居民與開放商明爭暗斗。結果可想而知,最終人們在這場博弈中失敗,只能在大雪中,扛著自家的門板,穿過已成一片廢墟的艷粉街,失望的離開自己的住所??臻g與權力、資本的交織在這里充分的得到印證。艷粉街這一命名便承載著權力的意味,它被主流社會的人以這種命名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艷粉街里的居民以及社會狀況也隨即被呈現??臻g是具有生產性的,處在底層的人們,他們不具有生產空間的能力,在空間面前,他們是被動的,只能接受其他利益群體的空間安排,這樣的空間反過來繼續生產著這些底層群體的社會關系。從棚戶區拆遷到樓房,看似是空間居住環境的改善,但艷粉街的社會關系以及它所造就的社會階層都不會有多大的改變。不同的居住空間有不同的功能,空間本身也是異質性的。

結語

新世紀之初的獨立紀錄片更加關注人的周圍環境,并從中窺探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甚至是整個社會狀況,企圖用這一視角來展示他們眼中的現實。同時,這也表明了中國獨立紀錄片逐漸有了“作者性”的意味。新世紀之初的中國,社會飛速發展,每天都在劇烈變化之中,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享受發展帶來福利同時,也身不由已的受現代化的裹挾,尤其是對于社會底層群體來說。這一時期,獨立紀錄片對他們所處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敘事,深刻展現了他們的生活情景,同時表征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一系列社會關系,從側面給予人們警醒,引發人們對現代化發展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強乃社.空間轉向及其意義[J].學習與探索,2011(3):14-20.

[2]黃少華.哈維論后現代社會的時空轉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3):13-17.

[3]何雪松.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J].社會,2006,26(2):34-46.

[4]王婧.中國新紀錄運動語境下的獨立影像觀念探究[J].當代電影,2013(7):114-118.

篇10

[關鍵詞] 企業組織邊界;后現代文化;部落營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43

[中圖分類號] F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6- 0071- 02

0 引 言

企業組織邊界問題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管理學議題,作為企業組織結構研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直受到學術界和實業界的廣泛關注。企業組織邊界一詞最早出現于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科斯認為,企業邊界取決于企業內部的管理費用與市場交易費用的對比。如果市場的交易費用小于企業內部管理費用,則企業邊界擴張;如果市場的交易費用大于企業內部管理費用,則企業邊界收縮。這段話引申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企業的邊界為市場交易費用與企業內部管理費用相等的均衡點。目前對于企業組織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4類:第一大類是認為企業組織邊界并不是確定的,許多學者認為在企業和市場之間存在一個中間地帶,這種半市場化半科層化的組織形式能夠有效彌補企業與市場兩種獨立組織結構的不足,有助于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吸收資源并增強靈活性、降低風險。但李懷斌(2004)認為客觀存在的企業邊界應有三重。一是企業內的法律邊界,由企業所有或自有的資源要素構成,包括科斯所說的邊界或上述母公司內外邊界所涵蓋的各個企業。二是企業外的經濟邊界,由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群體和其他可利用資源構成,包括上述集團外邊界的各個企業。三是企業外界,由市場各個要素和一切資源構成,包括各個完全獨立而且與本企業無固定關系的個人和組織。第二大類主要研究不同類型的組織邊界問題,如虛擬組織、中間組織、行政組織、行業組織等邊界問題。第三大類主要研究組織邊界存在、確定和突破問題。第四大類影響組織邊界因素,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科學技術、人力資本、知識等因素對組織邊界的影響,而對文化因素對組織邊界的影響缺乏關注,尤其是未曾有人研究過后現代文化對組織邊界的影響。為了彌補這一理論空缺,本文以深受后現代主義文化影響的部落營銷為例,探索性揭示文化因素通過改變營銷范式,進一步改變企業組織的邊界。

1 后現代主義文化

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于歐美20世紀60 年代,并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于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最先來源于藝術和文學批評理論,但是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刻,發現這一抽象的名詞對于整個社會生活都適用,包括哲學、心理學乃至社會情境。在社會情境中,這種后現代主義的風潮并不是獨存于歐美發達國家,也波擊和影響到了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處于非常不穩定狀態,市場格局不斷變化,企業面臨著新一輪洗牌,不確定性、模糊、速變使得人們感覺到未來不可控制,強烈不安使得人們不再輕易對他人建立信任并做出承諾,而這與后現代人生活游戲規則相吻合。在后現代人生活游戲中, 明智的策略是,使每個游戲變短,使游戲縮短意味著:警惕長期的承諾;拒絕堅持某種固定的生活方式;不再獻身于唯一的職業;不再宣誓對任何事、任何人保持一致與忠誠;。而在這種客觀環境背景下,為了避免今天的投資變成明天的負債,人們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已經無法跟上現實變革的速度,人們不再相信“科學”的實用性,反理性、反權威的思潮此起彼伏。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國人走出國門去旅游、求學或定居以及歐美影像、報刊涌入我們的生活,歐美的文化和價值觀,特別是能彰顯個性的后現代文化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年輕一代所接受。具有這種后現代主義特征行為的人存在于不同的階層和年齡階段,但以八?后和九?后的年輕人為主,在學校里,他們不再將前人創造出的知識奉為“金科定律”,上課的時候對老師講授知識不以為意,有些時候對那些經過嚴格論證和推理的知識體系具有強烈的排斥和厭惡的情緒;性格上,情緒化、感性、自我意識強,他們行為較多地依從于自己的直覺和感受,較少受到他人經驗和勸說的左右;生活中,他們追求一些超現實的東西,對那些不真實的東西抱有極大的興趣,如虛擬網絡、科幻電影等。價值觀上,追求享樂主義,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對物質具有強烈欲望,很多時候追求商品本身就是目的。同時,琳瑯滿目而又良莠不齊的商品充斥于人們生活,加上黑心商家一次次的欺騙,人們的消費權利意識開始覺醒,不再被營銷者各種營銷手段所迷惑,消費者勢力更加強大,要求企業按照他們的意愿生產和銷售。

2 后現代消費及部落營銷

后現代主義消費正是這種后現代主義文化滲透的結果,反理性、超現實、享樂主義、善變都體現在后現代主義群體的消費行為過程中。首先,在后現代消費群體中,消費者處于主動地位,而企業處于被動地位。消費者是主體,他們不僅通過消費這種商品來表達自我,與其他消費群體區分開來,同時在這個消費群體中,商品能表達他們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是接納該商品的唯一理由,他們不再是營銷者創意的跟隨者。其次,在這個消費群體里,消費商品不僅是為了得到商品的功能性利益,更重要的是為了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認同,很多時候商品成為是一種聯系群體成員的紐帶,群體成員因為具有相似的情感而消費相同的產品,因消費同樣商品而增進彼此間的感情。最后,消費群體中,成員之間是平等的,因對消費商品情感或愛好相同而聚集在一起,但消費群體中的成員會因對商品的情感發生變化而離開,同時消費群體也會有自己生命周期,有些消費群體會持續很長時間,有些則會非常短。這種由后現代的消費群體的組成,通過相似或者相同的消費活動獲得認同,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并形成獨特的部落文化和部落禮儀的消費群體稱之為消費部落,這些消費部落注重消費體驗、符號象征和情感依賴,它比現代社會中的正式組織或文化權威更能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因此,直白地講,對消費部落展開的營銷活動稱之為“部落營銷”,指導營銷者如何對“消費部落”建立品牌或者進行其他營銷活動的一套基本原則是后現代營銷范式的重要內容。

3 后現代消費文化如何影響組織邊界

依據李懷斌(2004)對組織邊界的劃分,后現代消費文化對企業組織邊界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企業的經濟邊界上,即影響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群體和其他可利用資源構成,包括上述集團外邊界的各個企業,而不是以產權為依據劃分的法律邊界和企業外界(由市場各個要素和一切資源構成,包括各個完全獨立而且與本企業無固定關系的個人和組織)。進一步說,后現代消費文化對企業經濟邊界的影響主要是指企業外部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消費者,在后現代文化影響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消費行為而使得企業經濟邊界發生了變動。

根據李懷斌(2004)對企業經濟邊界的定義,企業的經濟邊界的擴張或收縮取決于企業從外部利益相關者獲取資源的多少,即獲取資源多,企業經濟邊界擴張;獲取資源少,企業經濟邊界收縮。而企業獲取資源量的大小由兩個方面制約:一是外部利益相關者蘊含的資源量的大小,二是獲取的難度。消費者作為企業外部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其本身蘊含的資源量是無限的。因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企業利潤的最終來源,企業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以期達到賺取利潤的目的。因此,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行為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起點,也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終點。雖然消費者本身資源量是無窮的,但是在一定經濟水平和營銷努力下,消費者釋放出的消費能力,或者說是企業可開發的消費者資源則是有限的。另外,消費者資源的獲取難度不僅與社會當前的營銷技術水平有關,還與消費者本身有關,如消費者自我意識程度、消費者受營銷者營銷活動影響程度,以及與營銷者合作意愿程度等。影響消費者釋放出的消費能力和獲取消費者資源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從后現代文化視角,分析后現代消費文化對企業經濟邊界,特別是對消費者釋放消費能力和營銷者獲取消費者資源難度的影響。

后現代消費文化影響下的后現代消費群體表現出的反理性、超現實、善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營銷者獲取消費者資源的難度。后現代消費群體在消費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反理性,使得營銷者無法遵從過去循規蹈矩的營銷策略,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消費行為明顯增加了營銷者進行營銷活動的難度;而其超現實消費理念對營銷者營銷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天馬行空般的消費需求使得營銷者必須突破常規,擁有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滿足消費者愿望;后現代消費群體的善變又進一步降低了營銷者對其行為的可預測性,使得營銷者營銷策略必須富有彈性,以便及時調整策略應對消費者要求的多變性。因此,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會被企業的營銷者及其營銷行為所輕易左右,營銷者要想獲得其合作難度明顯超越從前,由于營銷者對后現代消費者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減弱,降低了企業從消費者中獲取的資源量,企業經濟邊界也呈收縮的趨勢。同時,后現代消費群體的反理性、超現實又給企業提供了新的營銷機會,特別是新一代年輕人對物質狂熱的追求,甚至對某些商品追求本身就是目的,這種享樂主義理念釋放出巨大消費能力,增加了企業可開發的消費者資源量,明顯擴張了企業的經濟邊界。所以說后現代消費文化對企業經濟邊界的影響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營銷人員可開發的消費者資源量,擴大了企業經濟邊界;另一方面降低了營銷者對消費者行為的可預知性和可控制性,縮小了企業經濟邊界。可見,企業擴大經濟邊界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突破后現代消費文化所帶來的營銷阻礙,獲取后現代消費群體中釋放的巨大消費能力,而部落營銷為企業營銷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后現代群體的反理性和善變透露出的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較低的與營銷者合作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后現代消費群體對企業營銷者和營銷活動信任度的降低,不再輕易受企業營銷活動或信息所左右。針對這一特點,部落營銷的企業一改昔日高高在上、引領消費者的做法,而是放低身段,成為一個個后現代消費群體(部落)活動的支持者,參與到消費群體中,根據他們所需要的、所想表達的生產商品,取得了這些消費群體(部落)的信任,讓他們相信企業的商品能夠幫助他們詮釋想要表達的思想、情緒或精神,使自己與眾不同,從而對企業及企業產品保持高度的忠誠。同時,實施部落營銷的企業也從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后現代消費群體所釋放出的消費能力已超越過去所有普通的消費群體,雖然他們行為難以預測,需求變化多端,但是正因為他們在消費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非理性、情緒化,使得他們在消費過程中考慮的因素較少(特別是價格因素),只要能夠表達他們情緒和欲望就好。其次,企業成為消費群體的一部分,直接聆聽消費者的聲音,獲得的消費者信息是最真實、可靠的,是其他途徑獲得的信息所無法比擬的。因此,部落營銷突破了后現代消費群體給營銷者帶來的阻礙,降低了企業獲取消費者資源的難度,最大限度地發掘了消費者的消費潛力,穩定了企業消費群體,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收益,從而擴大了企業的經濟邊界。

4 理論貢獻及未來研究方向

企業組織邊界作為研究組織結構重要的組織部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采用推理演繹方法,依據李懷斌(2004)對企業組織邊界的劃分,探索性研究后現代文化對企業經濟邊界的影響,特別是針對后現代消費文化影響下的消費者的行為,分析部落營銷如何突破營銷阻礙,取得消費者信任和忠誠,降低企業獲得消費者資源的難度,獲得豐厚的經濟利潤,從而擴大企業的經濟邊界。未來研究需要從目前實施部落營銷的企業中獲取數據,證實本文的推測,進一步提升該理論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鮑曼.后現代性及其缺憾[M]. 李靜韜,譯.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2.

[2]林志揚, 林泉. 未來企業的組織邊界會消失嗎?[J]. 經濟管理, 2007(3):28-33.

[3]張冉. 行業協會組織邊界與組織能力模型的構建研究――基于價值網絡的分析[J]. 財經論叢, 2007(5): 90-95.

[4]劉小玫, 童亮. 復雜產品系統創新中跨組織邊界的知識管理初探[J]. 現代管理科學, 2008(10): 57-59.

[5]李懷斌, 于寧.企業邊界漂移假說及其經濟學闡釋[J].經濟研究參考, 20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