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紅臀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1-28 18:3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紅臀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紅臀護理要點

篇1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護理

Nursing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ZHOU Dan,CHEN Li,HUANG Gong-li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8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2011 .1~ 2013.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one side blue light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All 80 cases were cured, no case of nuclear jaundice.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process can prevent com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Blu ray treatment; Nursing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核黃疸,引起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藍光治療(光療)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簡便,且無嚴重副作用而被廣泛采用。我院采用光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良好療效。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0例,男44例,女36;足月兒56例,早產兒2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2例,敗血癥1例,臍炎2例,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兒窒息2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3例,顱內出血2例。

1.2 方法

1.2.1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1]。

1.2.2膽紅素檢測方法靜脈血測定血膽紅素水平,經皮測量膽紅素動態觀察,1次/d。

1.2.3治療采用戴維XHZ-90L單面黃疸治療儀,根據黃疸程度決定藍光照射時間,照射12h34例,24h32例,48h12例,72h2例。光療同時給予肝酶誘導劑、白蛋白靜脈輸注、茵梔黃、抗感染及對癥支持等治療。

1.3護理措施

1.3.1光療前護理光療前檢查光療燈管是否全亮,若有灰塵要擦去,黃疸治療儀要預熱使箱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為32~36℃),濕度保持在55%~65%。光療前給患兒洗澡,這樣可清潔皮膚,減少感染。洗澡后不應撲粉,以免阻礙光線照射皮膚。患兒指甲要簡短,防止抓破皮膚。對輸液者雙手要稍加約束,以防抓掉頭皮靜脈針。

1.3.2光療中護理光療過程中要增加喂奶次數,勤換尿布,脫水者按醫囑靜脈輸液,記錄出入量。對特別好動者,可按醫囑肌注適量魯米那鈉,既可減輕黃疸,又可減少體力消耗及防止兩足摩擦破皮。2~4h翻身1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包括患兒一般情況及生命體征、黃疸程度變化、尿、糞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患兒有無煩躁、嗜睡、發熱、嘔吐、腹脹、拒食,以及吸允能力和哭聲變化等,如有抽搐、呼吸暫停及青紫者應暫停照射,及時與醫生聯系,進一步檢查原因,給予適當處理。吸氧者,注意氧氣的溫度與濕化,保持呼吸道通暢。

1.3.3光療后護理光療后給患兒全身沐浴或擦身,檢查皮膚有無破潰,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并觀察黃疸有無反跳現象。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3.1嚴密監測體溫藍光治療中新生兒體溫要保持在36℃~37℃,每2h測量體溫一次。發熱是藍光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當在藍光治療中出現發熱時,暫時關閉光源,并物理降溫。本文80例藍光治療新生兒6例出現發熱,體溫38℃~39℃,給予物理降溫,暫停光療,體溫正常后繼續照射。

3.2保證足夠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脫水在藍光治療過程中,記錄出入量,觀察是否有脫水現象。藍光治療新生兒易哭鬧、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約40%[2],且藍光治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使水分丟失更多。所以藍光治療期間應及時補充水分,每2h喂奶1次,如進食不佳者,應及時靜脈補液,保證水分供給。

3.3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及新生兒紅臀入藍光箱前給新生兒剪短指甲,防止哭鬧時抓破皮膚。藍光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紅臀發生[3]。故藍光治療新生兒要勤換尿布,并加強臀部護理,采用鞣酸軟膏涂新生兒臀部,能有效防止紅臀發生。本文3例發生紅臀,經以上方法護理臀部后紅臀消失。

3.4預防感染新生兒抵抗力低下,易受細菌感染,故預防感染十分重要。護理人員要帶口罩,在接觸新生兒前后要洗手,并做好新生兒臀部護理、臍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3.5預防嘔吐,防止窒息藍光治療時新生兒的自動是仰臥位,新生兒胃呈水平位,易造成新生兒嘔吐。而新生兒放射能力差,嘔吐時的胃內容物易嗆入氣管造成新生兒窒息。護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兒嘔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在喂奶時采取45°角,速度不能太快,進食后半小時內頭部稍抬高,右側臥位。這樣使奶汁盡快進入十二指腸,減少奶汁在胃內過長時間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發生嘔吐時,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新生兒哭鬧煩躁時,護理人員應給予撫觸,盡量使其安靜后喂奶,必要時給予魯米那鎮靜。

4結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措施能預防并發癥發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16.

[2] 曹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80-81.

[3] 洪黛玲主編.兒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0.117.

篇2

關鍵詞:新生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以家庭為中心護理(Family-centeredCare,FCC)是建立在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庭之間合作基礎上的一種計劃,提供和評價醫療護理的方法,其四個核心概念為尊重、分享信息、參與、合作[1]。FCC理念最早始于美國,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2],其強調護理需要重視家庭的作用,以家庭為中心不是單純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突出了家庭在整個疾病治療護理中的作用。在兒科臨床護理中,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指導家庭對兒童的正確護理,滿足家長和患兒的需要。新生兒是胎兒的繼續,其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各個調節中樞及臟器功能不健全,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如果在這個時期,新生兒沒有得到良好的護理,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入侵。因此,對新生兒更適用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通過家長的全程參與照護,使新生兒各方面都能達到完善的狀態,提高父母的育兒知識,促使父母育兒行為的改善[3],提高新生兒的健康水平,從而保證其后續的健康成長和發育。

1新生兒特點

新生兒是小兒生理功能進行調整以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身體各組織和器官的功能發育尚不成熟,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和調節性差,抵抗力弱易發生疾病,且病情變化快。因此,新生兒時期應特別加強護理,如保暖、喂養、清潔衛生等。

2新生兒護理的指導內容

2.1居室環境:

新生兒室必須陽光充足,溫度保持在22-24℃之間,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之間。采用FCC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定時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新。

2.2維持體溫恒定: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較快。環境溫度過低可使新生兒體溫不升,影響代謝和血液循環,尤其在冬季或寒冷地區出生的新生兒更要注意保暖。指導家長正確采用暖氣、空調和室內生爐子等辦法提高居室環境溫度,如用煤爐取暖應預防煤氣中毒;局部保暖常用襁褓法、熱水袋等,教會家長正確使用并防止燙傷。如果新生兒出現面紅耳赤,體溫超過37.5℃,說明室溫稍高或是衣被過厚、包裹過嚴。應隨氣溫的變化調節環境溫度,增減衣被、包裹。

2.3喂養的護理:

母乳是滿足嬰兒生理和心理發育最天然的食品,營養豐富易被消化吸收,且富含免疫成分,任何乳類都不能代替。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嬰幼兒喂養策略》建議生后6個月內完全母乳喂養。

2.3.1正常新生兒生后半小時即可哺乳,應母嬰同室,提倡按需哺乳,可促使產婦乳汁分泌。在每次哺乳前給新生兒更換尿布,母親洗凈手用溫開水清洗。哺乳時,先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下次哺乳時則先吸未排空的一側。

2.3.2哺乳時母親取坐位將嬰兒抱在懷中,和大部分乳暈送入嬰兒口中,做到“三貼”,即胸貼胸、腹貼腹、下頜貼,母親一手呈C型手勢托扶,食指和中指夾住防止奶過急,并注意嬰兒鼻部不要受壓,隨時注意吸吮和吞咽情況,每次哺乳結束不要強行拉出,可輕壓下頜使嬰兒自己張口自然脫出[4]。哺乳完畢后將嬰兒豎抱起,頭靠母親肩上輕拍其背,直至打嗝后再取右側臥位,以免溢乳或嘔吐。

2.4皮膚及臍部的護理:

新生兒皮膚嬌嫩且新陳代謝旺盛,應每日沐浴,生后24h即可洗澡清潔皮膚。洗澡前應先將大人的手洗干凈,水溫以自己的肘關節探入水中不燙為宜。清洗時尤其注意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處,洗后用軟毛巾輕輕吸干水分并涂抹少許爽身粉,以保持干燥。臍部是細菌侵入新生兒機體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因此需要保持臍部的清潔衛生。在臍帶脫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簽蘸碘伏進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種粉劑,亦不要讓大小便弄濕臍帶及覆蓋的紗布引起感染。臍帶一般在出生后1-2周會脫落,之后就不再需要紗布覆蓋,但仍要保持臍部清潔和干燥。采用FCC由專業護士向家長示范和講解新生兒皮膚、臍部的護理,糾正了以往不規范的操作方法,使皮膚感染、紅臀、臍炎的發生率大大減少。

2.5衣著護理:

新生兒皮膚較嫩,要盡量選擇柔軟的純棉衣服,舒適寬松,干凈清潔,簡單易穿;若是舊衣服應清洗干凈并消毒。尿布要選擇吸水性強、細軟的純棉布,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尿布要勤換洗,并用肥皂和開水燙洗,避免細菌感染。尿布外面最好不用塑料布襯墊,這樣利于散濕散熱,減少皮膚刺激[5]。

參考文獻

[3]資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02(11):33-12.

[4]陳秋蘭.強化早期產后訪視提高母乳喂養率[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1):4501-4501.

篇3

1護理安全、護理缺陷、護理差錯的相關概念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而護理安全隱患及問題的發生常與護理缺陷、護理差錯聯系在一起。護理缺陷是指在臨床工作中,雖然有某一環節的錯誤,但被發現后及時得到糾正,并未發生在病人身上的現象[2];護理差錯是指在護理工作中因責任心不強、粗心大意,不按規章制度辦事或技術水平低而發生差錯,對病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但未造成嚴重不良后果者[3]。

無陪新生兒病房護士不僅僅是執行醫囑進行各項護理技術操作的執行者,更重要的是充當著新生兒患者臨時“監護人”的角色。如何避免護理過程中發生護理缺陷、護理差錯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防止安全問題的發生,確保患兒住院期間得到安全有效舒適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通過近四年來55例護理缺陷及護理差錯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安全防范對策,現報告如下。

2資料

收集2004至2007年我科住院的新生兒患者10982人中,發生護理安全問題55例病例資料,其中護理缺陷47人次,護理差錯8人次。針對發生的安全問題,注重查找其發生的原因,找出隱患所在以改進護理流程。同時對所發生的護理差錯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盡可能降低損害程度,并告知家屬誠懇道歉,對相關問題發生的費用予以減免等,沒有因為護理安全問題而引起醫患沖突。

資料情況見表1―表4

3護理安全問題原因分析

近幾年隨著醫院管理年活動的開展,醫院積極倡導“以病人為中心”、“感動服務”的護理理念,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院新生兒科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一個科發展為三個科室。我科是普通新生兒無陪病房,從2004年按50張病床配置護理工作人員,到2007年日平均住院病人數為70人左右,病人出入量很大,護理工作量大大提高,從表1可看出:護理安全問題沒有呈現下降趨勢,可能與護理人員配置不夠有關。作為普通新生兒無陪病房的護士,常年承擔超負荷的工作,容易造成身心疲憊、注意力不集中,使得護理環節質量無法控制。

從表2可看出:3年以內低年資專科護士發生護理安全問題占半數以上。我科半數以上護士都是近三年招聘的聘用制護士,她們的臨床專科經驗少,業務水平較低,某些護士還存在有對福利待遇不滿而缺乏主人翁意識,導致工作責任心不強,顯示出護理安全問題的發生與護理年限及職稱有關。這與護士業務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臨床經驗有很大的聯系。

從表3、表4可以看出:基礎護理落實不到位、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違反操作規程是護理安全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是無陪普通新生兒病房,病人多、周轉快,護士除了日常醫囑處理、文件書寫、住院記賬及護理技術操作外,還必須承擔患兒每日沐浴、每三小時一次喂奶更換尿褲等基本生活護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有些護士由于工作能力的原因而疏于基礎護理;個別護士護理安全意識淡薄,或缺乏護士應具備的慎獨精神,不及時清潔患兒會更換尿褲,引起紅臀、霉菌性皮炎的發生。某些護士三查七對不嚴,憑經驗印象處理醫囑導致注射、服藥、抽血等差錯的發生。不遵守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對輸液過程中高滲液體、刺激性藥物的滲漏巡視不夠,發現不及時,處理未足夠重視,而導致皮膚壞死;對某些潛在危險性物品、儀器,如壓脈帶、輻射臺等違規操作而導致勒傷、燙傷。

某些護理差錯雖然發生例次不多,如使用滴注泵安裝不正確,未排盡輸液管內空氣而導致空氣栓塞;嬰兒手鐲標識脫落抱錯患兒;輸血查對不仔細,輸錯血液成分,雖然都未對患兒造成不良后果,但其性質是十分嚴重的,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4防范對策

醫院管理部門加強專科護士的招聘,對新進護士進行三年的理論、技術操作的規范化培訓及年度考核,挑選工作責任心強,處事穩重,慎獨精神強的護士從事無陪區的護理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護理團隊。

科室管理人員強化專科護士的培訓。護士長給每一位新進護士上好安全第一課,例舉多年來護理工作中發生的安全問題,起到警示作用。并且指派專人帶教跟班工作,充分發揮高年資護士的專科特長,做好指導,師者從嚴不厭其煩;學者虛心不懂就問,切實做好傳幫帶工作。

科室成立核心小組,小組成員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多關注年輕護士,協助護士長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每晨由護士長或主管護士職稱以上者組織床旁六關鍵查房,及時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予以糾正。

新生兒科的特點是儀器設備多。由專職總務護士定期對每位護士進行考察,督促儀器的正確使用。例如:使用輻射臺時經常檢查膚溫探頭是否脫落,與患兒皮膚是否緊密相貼,以防止輻射熱損傷;藍光治療時應加強患兒面色的觀察,必要時使用監護儀監測患兒的呼吸,防止因觀察不到位,沒有及時發現患兒呼吸暫停。

嚴格執行醫囑的轉抄、查對及護理操作中的三查七對,班班查對、每日總對。保持查對醫囑時環境的安靜,防止分散注意力,發現問題、疑問及時清查,三查七對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要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以防止打錯針、服錯藥的事情發生。強調新生兒用藥的特殊性,例如用西地蘭時須遵照洋地黃類藥物的使用觀察原則,認真做好相關記錄;使用鎮靜藥物如魯米那、安定、水合氯醛等須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給藥途徑、給藥速度,防止呼吸抑制的發生。

科室每月定時召開護理安全會議,針對存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及發生的護理安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優化護理流程。例如針對基礎護理不到位,紅臀、霉菌性皮炎發生增多,制定出床頭交接班,對每個患兒開包檢查;為防止皮膚燙傷制定出嬰兒淋浴的注意要點:一定要先調節好水溫,護士用手遮擋水流,不能讓熱水直接淋在患兒身上;為防止鈣劑、蘇打的滲漏,禁止使用原有靜脈,須另開靜脈通路輸注,且執行者守護床旁推注,時間不少于15分鐘;強調高滲液體輸入時多加巡視,發現滲漏積極用硫酸鎂濕熱敷;為防止壓脈帶勒傷,將壓脈帶列如交班物品內容等。

做好護理缺陷、差錯等安全問題的登記,及時上報護理部,做到不隱瞞,以獲得其他護理專家的支持,開拓防范護理安全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5小結

在Maslow的人類基本需要理論中,安全需要是僅次于生理需要的基本需要,在醫院的各項醫療及護理活動中,對患者而然安全尤為重要[4],也是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的保證。在無陪新生兒病房的臨床護理實踐過程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專科護士的專業素養培訓,提高其專業理論及技術水平,增強安全隱患的防患意識,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是減少護理缺陷及差錯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 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49.

[2]王浣沙.醫護耦合性差錯及防患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4):227―228.

篇4

【關鍵詞】鞣酸軟膏;微波;小兒紅臀

小兒紅臀也被稱為尿布疹,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兒皮膚細嫩,易受到外界摩擦或者大小便的刺激,產生紅臀[1]。其主要表現為肛周及尿布接觸部位發紅,由于局部疼痛,患兒常常哭鬧不安、拒食。如不能及時處理,其病情可能進一步加重,發生糜爛、滲出等嚴重的癥狀。為減輕患兒的痛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我科從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微波照射后外涂鞣酸軟膏治療小兒紅臀,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5-02至2016-01間住院腹瀉病伴有紅臀患兒286例,其中男108例,女178例,病程3~7天,隨機將患兒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14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 在給兩組患兒做護理前,先評估患兒,觀察患兒肛周皮膚情況,向患兒家長解釋護理的目的、方法、意義、作用、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取得患兒家長的配合。在未經其他方法治療的情況下,治療組為:局部用溫水洗凈擦干,用微波距局部30~50cm處照射20min后,外涂鞣酸軟膏(由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生產,批準文號:鄂藥制字H20111407),每日3次。對照組:局部用溫水洗凈擦干,涂紅霉素軟膏,每日3次。觀察兩組紅臀患兒紅腫消退時間進行比較。標準:進過護理后,紅腫消退,皮膚紅暈減輕,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采用軼和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紅臀完全消退時間為(3±0.6)d,對照組紅臀完全消退時間為(4.2±0.2)d,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40,p

3 討論

3.1微波照射改變了肛周皮膚濕潤的壞境,有利于肛周皮膚的恢復,小兒皮膚角質層薄嫩,防御功能不夠完善,適應能力差,易受損傷而發生感染,表現為臀部皮膚發紅、皮疹、糜爛等,臨床按病情輕重,將分為三度:Ⅰ度為肛周紅腫,Ⅱ度為肛周紅腫并滲出,Ⅲ度為破潰或皰疹[2]。有研究表明:潮濕、偏酸的壞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長繁殖,微波照射可使患處皮膚明顯干燥,改變了局部潮濕的環境,阻斷了與紅臀發生有關系的霉菌的生長條件,另外,微波照射可使肛周皮膚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使局部脫水,減輕組織腫脹,起到止痛消腫的作用[3]。

3.2熟練掌握微波使用方法 使用前一定要跟患兒家長溝通,讓她們了解到微波的使用目的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讓她們消除顧慮同時積極配合。室內環境要清潔、安靜,充分暴露患處,應注意保暖,男嬰應保護陰囊。照射時間保持在20min左右即可,照射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處的皮膚顏色,正常照射效果為局部呈桃紅色,若出現紫紅色,應立即停止照射。在使用微波照射時,護士應陪同,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神志狀態,以便出現意外情況時即時給予處理。

3.3嚴格按照流程操作 在護理患兒的過程中,第一步必須用微波照射,然后再用鞣酸軟膏涂抹。因為:①如先進行鞣酸軟膏涂抹后再進行微波照射,就不能充分發揮微波的作用而達到的效果。微波是局部加熱,改善血液循環,使局部脫水,從而減輕組織水腫。而先涂鞣酸軟膏就在局部皮膚形成保護層,不利于脫水、消腫,不能達到干燥局部皮膚的目的。②鞣酸軟膏屬油劑,吸熱,先涂鞣酸軟膏后照射時,可使局部的皮膚高于周邊的溫度,易燙傷患兒嬌嫩的皮膚。③微波照射后涂以鞣酸軟膏,局部溫熱的環境,有利于鞣酸軟膏的吸收,從而充分發揮作用。

在本次小兒紅臀護理中,要求護理人員首先需有愛心、耐心和細心,能夠以大姐姐或者阿姨的定位對患兒進行關心和護理;其次是提高護理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業務技能,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此外,強調對患兒家長的護患溝通,減少由于護理人員的疏忽或者兒童的哭鬧等原因,造成的護患關系的緊張,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和減少因此導致的延誤患兒的病情[4]。

【參考文獻】

[1]田江.胡立清.李小鳴.兒科病房患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79例臨床觀察.醫學臨床研究.2013,30;774-776.

[2]張 燕.張 健.胡 榮.嬰兒濕疹患兒生活質量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6.23(5):73-74.

篇5

【摘要】小兒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其本身各種生理機能發育還不成熟,免疫系統功能不完善,脫離母體后與外界環境還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所以,外界許多的致病微生物都容易對寶寶產生傷害,最后導致生病。最常見的一些病癥包括感冒、發熱、咳嗽、嘔吐、腹瀉等等,而家長們也會千方百計地找到這些疾病的處理方法和注意事項,尤其飲食方面尤為關注,什么病不能吃哪些東西,如數家珍。

【關鍵詞】:兒童 腹瀉 護理

一、 內科護理的概況

內科的疾病病因復雜、病種繁多,并且兒童內科的疾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除少數的疾病如大葉性肺炎等是可以一次性治愈的外,多數的疾病有著反復性。由于反復的診查,經常的住院,致使的很多病人心理的問題很是嚴重。并且有一些疾病治療成敗與護理的工作質量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內科的病人有著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增強病人的抵抗力,促進健康;不良的心理狀態,不利于健康的恢復,甚至導致病情惡化。所以護理的人員必須熟練的掌握內科病人不同的分析原因、心理特點,才能夠更好的為病人做好各項的護理。

二、 以小兒腹瀉為例探討護理素養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疾病,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的常見病。大部分為細菌、病毒感染。也可由喂養不當,受涼等因素引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長期以來嚴重危害著兒童的健康。

1. 小兒腹瀉的病因及分類

按西醫發病機制: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遷延性腹瀉和慢性腹瀉、生理性腹瀉按中醫的虛實證、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病因: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其病因主要分為感染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最多, 80%都是由病毒引起,還有20%是由細菌感染和腸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多見。

2. 對小兒腹瀉護理的要點

(1) 加強基礎護理 嘔吐患兒應做好口腔清潔衛生工作,防止發生鵝口瘡;由于患兒大便次數頻繁而且性質改變,肛周皮膚容易發生糜爛甚至潰瘍及感染,應選用柔軟布類尿布,每次便后用溫水來清洗臀部,保持這里的皮膚清潔和干燥,搞好病室的環境衛生,要定時消毒、勤通風,護理的人員在接觸患兒與更換尿布時,應清洗雙手然后在護理其他的患兒,患兒尿布應該用消毒液浸泡之后再進行清洗。

(2) 正確的喂服兒童藥物對于能交流的患兒,護士們要以溫和的態度與他們進行交談,要不斷稱贊、鼓勵,滿足于患兒的虛榮心,來獲得患兒的信任,然后才可把大的藥片掰開了分次的進行口服,先口服一些抗生素,以免的延誤對兒童的治療。而對嬰幼兒,護士們應幫助家屬們將藥片研成粉狀,用少量的溫開水溶化之后,家長再抱起患兒,用小勺從口角處,來順著口頰的方向慢慢的倒入,待小勺的藥液完全被幼兒咽下之后方可拿開,這樣可以防止患兒將藥液吐出來;如果藥量少的話,也可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來抽吸藥液,由口角處緩緩的推入。切記不可以采取捏鼻灌藥這個方法,以免的發生誤吸、嗆咳而導致的窒息。活菌類藥物如整腸生,應用溫水送服,以免活菌被高溫水滅活。服用腸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要與口服抗生素間隔2 h后再服用。

(3) 脫水情況 觀察皮膚的黏膜、彈性是否的干燥,前囟凹陷程度、眼窩及四肢的末梢循環以此來判斷脫水的性質及程度。對于并發脫水熱的患兒,首先的要減少衣服,利于降溫,擦干汗液,也可用物理的降溫或者應用退熱劑等;對口服補液的患兒,護士應該根據醫囑來緩慢的喂服,注意溫度,宜少量多次服用;對于靜脈補液的患兒,在輸液過程中,護士要嚴密觀察,根據病情調節輸液速度,過慢則脫水不易及時糾正,過快或輸液量多,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或肺炎患兒,輸液速度應減慢;新生兒、早產兒、2度~3度營養不良患兒、并發肺炎、心臟病及嘔吐患兒,輸液期間應側臥,以防嘔吐、窒息;煩躁不安、脈率增快、呼吸加快的患兒,應警惕是否有輸液量過多或速度過快,發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腫等情況。總之,在輸液過程中,護士必須經常巡回觀察,及時報告,掌握好輸液的量和速度,并隨時調整。

(4) 輸液的管理 患兒面對陌生的人、環境,表現為害怕、恐懼、哭鬧等,而新畢業的護士對于靜脈穿刺的技術還不夠熟練,心理的壓力很大,這些都是易導致穿刺失敗的原因,影響著兒童的治療,也很易引發護士和兒童家屬間的矛盾。對于一些不合作的小兒也可以給予一些鎮靜的藥物。

(5) 皮膚護理 小兒皮膚嬌嫩,腹瀉便次多,肛周皮膚容易發紅或糜爛,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用軟紙輕輕蘸干,再涂臀油或紅霉素軟膏。皮膚糜爛明顯者,用紫外線照射,每日1次,勤換尿布,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

(6) 健康教育:①指導合理的喂養: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在夏季斷奶。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這樣有利于防止偏食、飲食及過食結構突然的變動。②注意飲食的衛生,培養出良好的衛生習慣。③增強體質:發現營養佝僂病、不良要早治療,適當戶外活動。④注意氣候的變化,防止過熱、受涼。

三、 對兒童內科護理工作的體會

在護理感染性腹瀉患兒的過程中,我們體會道除了臨床藥物外,臨床護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多數的嬰幼兒還不會用語言來主動的向醫務人員反應那些不適的癥狀,所以常因不適而哭鬧,所以護士要加強對他們的巡視,了解患兒的病情,同時的要向家長們來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避免在夏季斷奶。要注意飲食的衛生,培養良好的習慣。發現營養不良、佝僂病時及時治療,適當戶外運動,增強體質。向家長傳播腹瀉病預防的知識,做好衛生宣傳教育。

結語

小兒腹瀉護理的內容較多,需要較廣的知識面、較扎實理論的基礎。只有具備了較強責任心去關心與了解患兒及其家屬,才能夠根據患兒的飲食習慣、特點、經濟條件等等來制定護理的計劃。護士要通過對研究組患兒病情及家庭情況的綜合評估,制定了一個個性化的護理計劃,使研究組療效和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護理工作不再是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醫生指示后才為患兒實施治療和護理,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