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29 17:5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

篇1

一、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重視不夠。盡管國家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兒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劃(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前兒童園工作規程》中就明確提出過“學前兒童園必須切實做好學前兒童生理和學前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的認識還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即主觀上有高度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只是部分地實現了學前兒童物質條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滿足。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兒所、學前兒童園的教師及學前兒童家長缺乏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認識:(1)一些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用德育工作來代替,他們常常把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片面歸為思想品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更多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被教育者認為是簡單的個人行為習慣,沒有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引導。(2)部分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們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沒有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

2、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科研水平因為國家的重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很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代學前兒童教育發展的歷史還非常短暫,尤其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更為短暫,還不足以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同時,我國傳統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當了一種保姆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進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這些原因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無論是中等學前兒童教育學校,還是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中,由于系統理論的缺乏而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的水平上。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較高的理論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體體現為,各個學前兒童教育的專門機構(包括各種形式的學前兒童園、托兒所及相關的學前兒童教育實驗機構等)用于指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內容分散、零亂、不能自成系統(大多穿插于其它內容中)的文章和書籍,甚至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鑒其它中小學或相鄰學科的經驗,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學前兒童教育師資方面的問題。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學前兒童園教師,但是大多數學前兒童園教師的任職資格都不符合《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學歷條件(幼師畢業以上)。由于缺乏扎實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他們常常對學前兒童心理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感到手足無措,不能對學前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治,也無法預見學前兒童心理可能出現的疾病并加以預防。

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樹立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念

學前兒童教育應著眼于學前兒童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培養,達成學前兒童體、德、智、勞、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學前兒童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著重才藝的學習,還要發展生存的能力,樂于與人交往,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個能調整內在需要和外在壓力保持平衡狀態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個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環境系統

學前兒童的成長應該有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環境,主要是指以人際文化為主的人文環境。由于人文環境以“人”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與現實性、相互性與應答性,因此,作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與學前兒童的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其次,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要把握好對學前兒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不合理的期待(過高或片面的要求)則會導致學前兒童心理畸形發展。而且,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對學前兒童的各種心理現象應及時地采取豐富多樣的應答措施,以預防學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另外,間接的社會環境有時雖然與學前兒童不直接發生關系,但是它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影響也不容忽視。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加強學前兒童教師培訓工作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成長,教師是否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學前兒童期是人格形成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可塑性也較大。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影響一批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在一個情緒不穩定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并且一個人在學前兒童期形成的性格特點將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艱巨工作。另外,還應對學前兒童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這不僅有利于學前兒童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更好地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地成長。

4、搭建學前兒童園與高校合作的橋梁

篇2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眾多文獻,提出很多對策。但這些對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鮮有后續研究成果。為了更為有效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實證研究,課題組成員在閱讀大量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遴選出較有代表性的5個方面共20條措施,編制成問卷,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評價的調查研究。

1 調查對象

1.1 對象概況

隨機抽取陸河縣農村兩所中學、兩所小學,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級、五年級學生發出問卷18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7份,問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兒童897人,占樣本學生數59.52%;小學留守兒童145人,占留守兒童數16.16%;初中留守兒童752人,占留守兒童數83.84%;男留守兒童391人,占留守兒童數43.59%;女留守兒童506人,占留守兒童數56.41%。

向四所學校教師共計發出問卷222份,回收有效問卷219份,問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學教師37人,占樣本教師數16.9%;初中教師182人,占樣本教師數83.11%;學校或部門領導16人,占樣本教師數7.31%;班主任88人,占樣本教師數40.18%;一般專任教師115人,占樣本教師數52.51%。

1.2 對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2 調查方法與工具

2.1 方法

以問卷調查為主,以心理健康測驗和訪談為輔。

2.2 工具

2.2.1 問卷調查使用自編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個問題,每個問題呈現A、B、C、D四項備選措施,要求被試針對每個問題就四個備選項中選出一項“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測驗。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標(折半信度為0.91,結構效度大于0.516),適用于小學四年級直到高中三年級學生。本測驗共有100個項目。除總量表分外,還包括8個內容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和1個效度量表(即說謊量表)。心理測驗采用整群抽樣、集中施測的方法進行,測驗所得數據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現,學校和部門領導選擇人數最多的是A(具體措施的四個選項依次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兒童則為C。(見表1):

表1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有特別要好同學或同伴”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檢驗發現,有特別要好同伴留守兒童(n=797)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內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獨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異極其顯著(差異顯著:p

3.2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現,不同對象的措施選擇人數前兩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過31%的領導還選擇了D。(見表2):

表2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心理測驗結果作t檢驗時發現,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n=244)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等4個內容量表分得分較非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其中,孤獨傾向(t=-3.96,P=0.000)差異極其顯著。

3.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現,在加強家校聯系方面,50%的領導、36%班主任選擇A;有44%留守兒童選擇D。(見表3):

表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

3.4 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現,不同對象的措施選擇人數分布較分散:超過56%的領導選擇A,超過42%的班主任和留守兒童以及超過31%的領導選擇了D,超過27%的班主任選擇了B,超過25%的留守兒童則選擇了C。(見表4):

表4 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與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與父母雙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經驗發現,在總量表分和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等6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達統計學上的顯著水平。

3.5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顯示,不同調查對象都有超過53%的人認為A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最為有效的措施,同時,還有超過28%的班主任選擇了C。(見表5):

表5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檢驗時發現,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n=491)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5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獨傾向(t=-2.83,P=0.005)、身體癥狀(t=-2.39,P=0.017)因子上差異達到顯著以上水平。

4 討論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種“主體(教師)――客體(教育內容)――主體(學生)”交往實踐關系[2]。學生的主體間性具有交互性,師生在相互作用、影響、認可、理解的關系中不斷重構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觀點與行為。師生或基于以往經驗、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誘發,面對備選策略四選一,如果更多的領導和班主任與更多的留守兒童作出的策略選擇一致,我們就可以據此認為該策略有可能是最為有效的策略。

4.1 關于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56.25%領導認為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專門隊伍加強管理最為有效,且31.25%領導認為配備專職教師和專業設施最為有效,這與當前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普遍未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援助機制,缺乏必要設施與專業教師,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須做、愿意做,但力不從心的困難現狀有關。

結果顯示:班主任和留守兒童分別有44.32%和46.6%認為“建立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制度”最為有效。心理學研究證明:同伴關系在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中起到成人無法替代的作用[3]。對兒童人格健全發展影響深遠。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有利于促進積極同伴關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也證實“有特別要好同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在總體水平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兒童,尤其是孤獨傾向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4.2 關于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領導、班主任、留守兒童以認為“豐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課外文體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最為有效的人數最多,分別達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課外文體活動有利于促進人際交流、增進友誼、培養歸屬感,有益于緩解焦慮。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等內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兒童,尤其是孤獨傾向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4.3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在加強家校聯系方面,50%的領導和36.36%的班主任選擇了“通過家訪”這種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兒童卻選擇了“通過社區”的間接方式。訪談發現,現在的農村中小學,家訪已經很少了,教師“無事不登三寶殿”,找上門來,就是學生出問題了。

4.4 關于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56.25%的領導認為家長主動尋求學校支持以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兒童認為,家長多與孩子團聚最有利于加強家庭親情教育。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至少“與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與其他留守兒童相比,差異雖不顯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緩解留守兒童心理焦慮。

4.5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75%的領導、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兒童認為“主動與父母交流,積極面對留守生活”最為有效。心理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那些為留守兒童所認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諸實踐的教育影響,才有可能在他們身上發生預期的觀念與行為變化。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n=491)”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5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兒童,其中,孤獨傾向、身體癥狀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5 結論

建立實施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制度機制,豐富課外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家長爭取更多時間與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聯系、積極面對留守生活,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育”聯動共育機制等,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心理測評系統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華夏賽科技術發展有限公司.88~107

篇3

關鍵詞 學前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學習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兒學習的特點

1.1 學習態度開始形成

很多家長常說自己的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也成為和學業有關的心理問題中的棘手問題,而學習態度的形成,實際上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所謂學習態度就是對“學習”本身的認知以及所產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兒期,兒童與學習之間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機制,那么學習態度就很難改變了。

1.2 學習能力以模仿為主

班杜拉的幼兒侵犯行為實驗充分證明了幼兒的學習實際上是以“模仿成年人”為主的,這也是他們在各種思維能力還不發達,甚至不具備的時候僅有的學習能力。因此,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重視“榜樣”的樹立,使幼兒通過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1.3 學習行為以游戲為主

幼兒的活動是具有游戲性的,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接觸新鮮事物,游戲總是圍繞著他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為模式,而對知識的掌握和對外界的認知,也是在游戲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學習和幼兒發展產生有效的互相促進作用,就必須重視“游戲”的使用。

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2.1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態度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況下是由幼兒教師進行的,雖然有些幼兒園也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但幼兒的問題通常都不“嚴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而不是解決問題。因此,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動的目的都在于幼兒的態度、認知發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兒幫助小班的幼兒、教育兒童為他人服務、帶領學前兒童參與“城市清潔”的環保活動等,這些活動實際上都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感知到“做了對的事情就獲得好的評價,會快樂”,這種情感機制會被泛化到學習過程中,是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的基礎。

2.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能力

幼兒的學習能力主要以“模仿為主”,其他高級的學習能力也是從“模仿”發展而來的,這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過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輔導員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一個健康心靈的榜樣,并且在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向他們傳輸各種“正能量”,這就要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心靈,例如,教師在音樂課上假設一個“難題”,設計一個“向學生求助”的環節,不僅能夠使課堂更加活躍,促進兒童的發散思維的形成,還能夠使他們對“在學習中應不怕挫折,遇到問題可以求助”產生深刻的印象,幼兒在感受到這些正能量之后,通過模仿建立健康的心靈成長之路,同時也是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

2.3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行為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多以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而幼兒的學習行為又具有游戲(下轉第237頁)(上接第213頁)性的特點,那么,將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戲”的形式帶入到課堂之中是可行的,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還能夠對幼兒學習行為的模式進行拓展。例如,在活動課上,教師給學生們發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內容是成對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課堂上設置“我不說謊”的游戲,請同學們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內容互相配對,不僅能夠使兒童在游戲中對“合作”有所理解,還能夠使他們學習到“事物的特征”,兒童們在游戲過程中獲得了快樂,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配對”小游戲很快就在幼兒的群體中“流行”起來,成為他們學習行為的一種。

3 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認真傾聽幼兒關于學習的訴求

很多幼兒教師和家長認為幼兒“話多”,在不能兼顧全班小朋友和事務特別繁忙的時候,往往對幼兒學習方面的訴求有所忽視,如孩子說“爸爸陪我玩積木”,或者“老師我想再唱一遍剛才學的歌”,被大多數家長和教師以“等一會兒”、“我們已經下課了”搪塞過去,這不僅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成長,也阻礙他們學習的發展。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投入,專注的聽,也不是幼兒有問題的時候才聽,而是時時都要注意傾聽。例如,當兒童向教師訴說他“認為活動課不夠有趣”的問題時,教師應該與兒童面對面,認真的聽兒童訴說,并不時進行“原來你有這樣的想法”、“老師了解了”、“你覺得怎樣才夠有趣”這樣的反饋,讓兒童知道教師在專心聽自己訴說,這樣能夠使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使心理輔導的成功率提升。

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積極傾聽必須持續于整個交流過程,因為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當兒童能夠根據教師的反應了解并確定自己的問題所在時,輔導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3.2 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

心理輔導員和幼兒教師以及家長都應該站在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對幼兒學習意愿的表達表示尊重,例如,兒童不喜歡練習鋼琴,用發脾氣、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和教師應該對他們這種“反抗”行為予以理解,先想辦法平復兒童情緒,再對他們進行開導,繼續采用傾聽的方式并使用客觀解釋等方法使幼兒對學習目的和學習行為的意義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幼兒表達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要以真誠為基礎,即要誘導幼兒在理智的角度上訴說自己的學習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對方,即要判定幼兒表達的學習意愿是不是基于對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實的;再次,尊重意味著完整接納一個人,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幼兒教師和輔導老師應該接納兒童的表達意愿的行為,并理解他們的行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視同仁,以禮相待,在這個標準上,就要求幼兒教師和心理輔導老師所使用的言語和肢體動作,符合與幼兒交往的特點,能夠使幼兒接受教師并合理的表達出自己對學習的意愿。

4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學習和其他行為一樣具有幼兒活動的基本特點,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能力培養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進和規范幼兒學習發展的角色。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輔導員和幼兒教師應該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仔細傾聽幼兒與學習有關的需要訴求、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和對學習行為的反饋,以此引導幼兒的學習能力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坤鳳.淺析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J].啟迪與智慧,2012(10):89-91.

[2] 蔣武英.淺談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新課程(小學),2013(3):134-136.

[3] 孫瑩瑩.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討[J].家教世界,2013(11):54-57.

篇4

一、 研究對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湖北省荊門市5所小學428名小學生家長作為調查對象。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三部分:小學生及家庭的一般資料;小學生家長對兒童心理知識的認知,包括15個條目,以“是”和“否”回答,對計2分,錯計0分,滿分30分,經過預調查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對兒童心理知識掌握越多;兒童行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較好,由 113 個條目構成,分別計0分(無此行為)、1分(偶爾有)、2分(經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學生行為問題越多。采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雙錄入方法進行數據輸入和糾錯,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關分析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 研究結果及分析

1.家長兒童心理知識及小學生心理行為情況

小學生家長兒童心理知識得分0~28(19.75±5.52),小學生心理行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況評分見下表。

做父母的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清晰的記憶力、豐富的創造力、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開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調查顯示,小學生家長兒童心理知識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滿分的65.8%,表明家長對兒童心理知識掌握較少。人們更多地認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在于學校而非家庭,從而導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嚴重匱乏。是否獨生子女、教育態度和不同的家長在兒童心理知識方面呈現統計學差異(P<0.05)。對子女教育態度一致的家長對兒童心理知識相對了解多一些,父母親對兒童心理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高于祖父母,表明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態度一致。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的心理行為得分0~99(27.00±19.75),與李娟的調查結果接近。家長教育態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類型小學生心理行為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家長教育態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單親家庭的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相對多一些。

2.家長兒童心理知識與小學生心理行為的關系

將家長兒童心理知識與小學生心理行為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r=-0.204,P=0.031。本次調查統計顯示,小學生家長兒童心理知識與小學生心理行為呈負相關,說明家長對兒童心理知識了解得越多,小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家長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會選擇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學校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對家長進行相應的心理知識健康教育。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減少學生的行為問題,構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諧平臺。

三、 建議

1.學校應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家長期待學校在倡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長有配合學校的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1)糾正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家長對兒童不正確的教育觀念,主要表現在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方面的認識和觀念,它直接支配著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這也是家長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長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兒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將成為兒童日后產生心理障礙的內在基礎。另一方面,家長對待兒童的不良態度、行為和言語,可以成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導致兒童產生問題行為。在片面強調升學率的影響下,一些家長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主導。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一切以孩子的學習為中心,學習以外的事不讓孩子過問,只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聽話”,不注意養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2)普及兒童心理健康知識。知識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遺傳、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兒童心理發展上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教育和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兒童心理發展上年齡階段特點和個別特點的關系;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及特征;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兒童個性的培養;兒童品德的培養;兒童學習上的指導,如學習動機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等。

(3)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對于一個心理健康的家長,首先,要具備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了解兒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從根本上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其次,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為引導到社會贊同的方式上來。再次,學會表揚與批評的藝術,用恰當的語言給孩子的行為以強化,讓孩子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留,不良行為及時得到矯正,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家庭教育的引導

在推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進程中,社會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有義務幫助家長了解兒童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學校在配合、促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認識不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1)提高社區健康教育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目前從事社區健康教育的人員多數學歷較低,未受過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系統性教育,且多為兼職,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因此,要加強培訓,不斷提高社區衛生人員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2)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專題實踐活動。社區衛生人員應精心設計和策劃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題和具體實施方案,引導家長學習家庭心理教育知識和科學的育兒方法,提高家長的受教育率,把現代家庭教育知識送進千家萬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者隊伍建設。要積極吸納教育、心理、法律、衛生、保健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優秀家長充實到家庭教育指導隊伍中,加強家庭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馬梁紅,藍瓊麗,田昕,等.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相關性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9).

[2] 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區中小學心理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7.

[3] 何.兒童精神病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蔡笑岳,方傳燕,應湘,等.城市中小學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7] 朱曉鵡.家長素質與兒童心理健康關系的實驗研究.揚州大學,2005.

[8] 秦慕萍,汪嬋娟,劉媛.構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諧平臺.武漢學刊,2006(1).

篇5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兒童發展;可塑性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5-0073-02

一、問題提出

精神分析理論是心理學理論,主要強調的是無意識過程,旨在研究精神層次與人格結構等深層次的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兒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兒童一般發展的特定階段,如年齡段的差異和與之對應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其影響的關系及此理論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兒童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正處于成長成型階段,有極強的可塑性,這一階段有正確的理論作引導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論又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從深層心理學方面所提出的理論,作用在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會促進人的深層次精神方面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應用。

在兒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論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準確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論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銜接關系而展開本研究課題。并且“兒童心理學不但要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或基本規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具體規律,這些具體規律是通過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表現出來的。”[1]要把握規律,應用相關理論。弗洛伊德做了兒童關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發展研究,“兒童的夢很容易被認出是愿望的滿足。這些夢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軀體需要,如饑、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說,它們是以作為對體內刺激的反應的形式而成為愿望的滿足的。”[2]兒童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他們正處于成長成型階段且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現象:孤獨冷漠、逆反固執、郁郁寡歡、煩躁發怒、撒謊欺騙等,而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弗洛伊德認為,一切神經癥的核心便是焦慮。都起源于被壓抑的童年期精神創傷或心理沖突。”[3]為了避免這些,這一階段有正確的理論作引導就顯得非常緊迫。

由于兒童的可塑性強,環境對兒童心態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嬰兒自出生之日起,即開始以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對嬰兒來說,圍繞著他們的社會環境或社會情景是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條件。”[4]兒童心理狀況及人格特征的變化,都會形成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品質,進而影響兒童的自然成長。要通過研究精神分析理論細化的積極因素作用于兒童的發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長的優勢品質,所以要通過心理教育使兒童揚長避短。

二、研究目的

為了準確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論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銜接關系而展開本研究課題。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價值影響下,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呈增多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對精神分析理論與兒童的自我發展關系的相互影響發生了濃厚興趣,進而開始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很多,知識理論結構的發揮能影響發展功能的改善,與兒童的一生完整發展階段相比,兒童初期的發展更能反映出一些問題,由于兒童初期可塑性強,把精神分析理論的相關因素作用于兒童發展的初期可以說是銜接的著眼點。發揮角色作用和溝通,運用家庭結構中積極因素對兒童的發展會有巨大影響。“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其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中度過的。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征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這種特征無疑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5]家庭結構,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論的結合,從人格結構理論對兒童發展的影響說來,本我,自我,超我對研究兒童心理規律,探索實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按照快樂原則,滿足愿望的沖動,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這些本能沖動向個體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戰[6]。

三、研究方法

通過研究假設的分析來確定精神分析理論和兒童的發展尤其是早期發展有無關系或是關系如何。

1.理論依據及實施途徑

精神分析理論的內容包括意識人格結構學說、人格發展階段說、本能學說和焦慮說等。通過理論思辨和文獻的方法假設精神分析理論對兒童發展的狀況有影響而進行深入探討,試圖了解和分析兒童的心理特征。

通過精神層次和釋夢理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解決兒童的心理發展,基于家庭教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使兒童獲得更好的發展:給予兒童更多的溫暖和快樂,使其克服消極心理。在兒童發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兒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掌握適度原則,使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得到應用,情感得到補償。基本自理技能得以傳授,讓兒童自己做,這就是為什么要重視兒童發展的內部動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論為指導。加強情感溝通以及交往意識,使心理品質從消極向積極轉化。

2.實際應用及相應對策

精神分析理論中關于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關鍵時期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兒童性格及內在品質上要根據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應的策略,尋求適合的理論給予指導,并且在兒童以后的成長道路上此理論會起到引導作用。調節兒童情緒也是比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學家斯皮茨認為,情緒在自我發展和超我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情緒幫助兒童組織自己的行為和調節情緒本身。精神分析學家將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兒童早期的情緒上。”[7]也就是說,尋求適當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緒調節策略。由于兒童自身發展會引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不引起重視。但如何有效的去解決這一問題呢?精神分析理論中,性本能理論所要說明的恰恰是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論對兒童的發展尤其要講究方式和方法,要將愛和管教適當結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在基于兒童發展的客觀基礎上通過分析,做出相應的教育。

四、研究價值及意義

精神分析理論是具有臨床性質的,在理論的基礎之上是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的。由于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兒童最早接觸的人際關系是家庭關系,他們也是從中學會與人相處而成為社會成員的。因此兒童的家庭教育,還有其學習適應性和環境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發展有所影響,所以關于研究價值還是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析。

1.理論價值

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時刻刻體現著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論支持,做此項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兒童發展的理論指導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潛意識是意識的前提和基礎,這對于正確認識兒童、理解兒童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2.實踐價值

精神分析理論之中的各個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導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論的各個因素作用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狀況是重中之重。“兒童出于另一種動機才把他的體驗轉變成一種游戲。通過將這種體驗當作一場游戲來重復,盡管這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他卻因此取得了主動的地位。”[8]這樣,兒童就獲得了主動發展自我意識,對未來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要分析了解兒童發展的現有狀況,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衡量兒童的發展認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兒童身心發展與精神分析理論結合的方法,在此銜接中正確高效指導實踐,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使其在正確理論的引導下實施學習行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3.意義

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時刻刻體現著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論支持,從動機上來看,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離不開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否則其他無從談起;從人格來說,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內在基礎,人格的健康發展更能體現出兒童健康的心理因素;從社會化來說,人類是具有社會屬性的,而人類的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養成離不開社會化,而良好的外部環境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從態度上來講,積極的態度是培養健康兒童的保證。總之,精神分析理論細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個方面引導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論的各個因素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銜接問題就是關鍵。

五、結語

精神分析理論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無意識過程,其中精神層次和人格結構能給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上的指導,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層面的健康發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時時刻刻體現著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論支持,從動機上來看,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離不開目的性;從人格來說,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內在基礎,人格的健康發展更能體現出兒童健康的心理因素;從社會化來說,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養成離不開社會化,而良好的外部環境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從態度上來講,積極的態度是培養健康兒童的保證。通過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兒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論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指導作用。兒童的發展階段要適合身心發展特征。在發展期內,把握好關鍵期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策略,適合性格及內在品質的可塑性發展。精神層次和人格結構也能給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上的指導,促使他們在精神層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彭舜,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馬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認知本質[J].中國臨床康復,2005,(4).

[4]孟昭蘭.嬰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85.

[5]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73-274.

[6]雷靂,張雷.青少年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

篇6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河源市某普通小學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兩次整群抽樣方法,先按年級分群,抽取三、四、五年級為樣本年級,再對此樣本按班別分群,隨機抽取10個班。共派發問卷7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640份,有效回收率為91.4%。其中男生371人,女生269人(三年級237人,四年級203人,五年級200人),平均年齡10.97歲(SD =1.17)。

研究中采用于海琴修訂的Kerns依戀安全性量表[3]。這是一份兒童自評量表,共15個項目。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分數越高表示親子依戀水平越高。父、母問卷各自獨立,但問題內容相同,分別施測后得到兒童對父、母各自的依戀得分,簡稱之“父子依戀得分”和“母子依戀得分”。本研究中父子依戀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母子依戀量表為0.66。

本研究所用長處和困難問卷(學生版,由中文繁體轉換成中文簡體)是由SDQ官方網站的臺灣版本。

SDQ學生版共25個題目,每個題目按0~2三級計分。問卷分為困難部分和長處部分。困難部分包含4個分量表,分別是:情緒障礙、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和同伴關系問題,長處部分則只有親社會行為分量表。本次測量中因為同伴關系分量表信度過低而將其刪除,困難總分由情緒障礙、品行問題和注意障礙構成。本研究中困難部分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親社會行為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5。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以p

二、研究結果

1. 兒童親子依戀的基本情況

量表結果表明,小學中高年級母子依戀與父子依戀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兒童對母親依戀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父親依戀的得分。獨生子女在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不同年級的親子依戀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事后比較顯示:三年級兒童的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得分均高于四、五年級。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達到邊緣顯著水平。

2. 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

男女生在情緒障礙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在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和困難總分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親社會行為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顯著低于女生。獨生子女在SDQ各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留守兒童的困難總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親社會行為得分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

3.親子依戀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積差相關分析表明,父子依戀、母子依戀與SDQ各因子存在一定的相關。父子依戀、母子依戀與情緒障礙、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和困難總分顯著負相關,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見表1)

4. 親子依戀對SDQ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SDQ中的情緒障礙、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困難總分和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以父子依戀、母子依戀為自變量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結果發現,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在各方程中的回歸系數都是非常顯著的,對SDQ各維度均具有良好的預測力。(見表2)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兒童對母親依戀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父親依戀的得分,這與于海琴[3]的研究結果一致。大多數家庭中,兒童都是由母親來撫養教育,兒童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遠比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對于兒童的身心狀況,母親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母親能夠更好地覺察和理解兒童。兒童也愿意將內心的想法告訴母親,樂意與母親進行交流溝通。兒童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本來就有限,交流不多,父愛往往又是內斂的,很少直接表達出對兒童的關心。因此,母子關系遠比父子關系更親密。本調查發現,獨生子女的親子依戀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現實生活也是相符的。相對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得到的是父母全部的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更強,更愿意向父母傾訴。對非獨生子女而言,由于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的精力難免分散,兒童不得不自己解決一些問題。這都使得獨生子女的親子依戀得分更高。本研究發現,小學中高年級兒童的親子依戀發展趨勢是:三到五年級呈遞減狀態,三年級要顯著高于四、五年級。隨著年齡增長,兒童的自我認識也在不斷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社會生活范圍不斷外延,與同伴的交往逐漸增多,兒童對父母的依戀也隨之下降。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達到邊緣顯著。父母一年中的多數時間都在外地,兒童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這使兒童的依戀對象可能不再是父母,而是其他的監護人,這點尚需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本調查發現,在SDQ 自評問卷的各個分量表得分上,男女生在情緒障礙上無顯著的差異,男生在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和困難總分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親社會行為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女生。這與章晨晨等[4]有關10-14歲青少年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已有文獻也發現,女性的內化性問題發生率高于男性,而男性外化性問題發生率較高[5],即女生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男生則更多地表現為外在的品行和注意障礙等。本研究中女生的情緒障礙沒有顯著高于男生,這表明10-12歲的男女生在情緒處理方面的差異還未顯現出來。親社會行為得分差異,可以歸結為女生的移情能力高于男生,女生更愿意幫助他人。男女生在SDQ各維度上的得分差異表明,男生的困難總分顯著高于女生,親社會行為低于女生,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女生。這也提醒教師要給予男生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應對面臨的各種問題,促進心理健康。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是否獨生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并無顯著影響。留守兒童的困難總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親社會行為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這與以往多數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親子關系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社會行為、情緒情感和自我認知等都產生了消極影響[6]。

相關分析顯示父子依戀、母子依戀與情緒障礙、品行問題、注意障礙和困難總分顯著負相關,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在各方程中的回歸系數都是非常顯著的,對SDQ各維度均具有良好的預測力。基于本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充分考慮到親子關系的重要性,重視親子依戀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就家長而言,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信任和支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另外,父母和孩子共同參加一些家庭活動(例如旅游和親子體驗)有助于培養和促進親子依戀。改善親子依戀也不單單是家長的事情,與父母溝通建立親子依戀也是人際溝通能力的一個方面,建議學校將溝通能力訓練納入教育任務中,開展班級人際互動活動(如團體輔導)。此外,應加強學校和家長的互動以形成教育合力。保持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讓家長及時掌握兒童狀況,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幫助家長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而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提高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宏飛.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4):289.

[2]Lieberman M.,Doyle A.,Markiewicz D.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1Child Development,1999:70,202-213.

[3]于海琴.小學高年級兒童親子依戀及其與同伴交往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4):37-39.

[4]章晨晨,凌宇,肖晶,楊曉來,楊娟,姚樹橋.中文版長處和困難量表(自評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9,17(1):8-11.

[5]Leadbeater BJ.,Kupermin GP,Blatt SJ,et,al.A multivariate model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9,35:1268-1282.

篇7

摘要: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國存在的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中小學必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文章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進行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查找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進而提出運用校園體育文化改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旨在為解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農村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園體育文化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是最能推進校園文化發展的催化劑,對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網上調查顯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5.1%,其中小學87066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23.4%。① 可想而知,兩年前就已經有這么多的留守兒童,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現在的留守兒童還會少嗎?面對這一數據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和幫助這個弱勢群體呢?論文主要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運用校園體育文化的優勢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學院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和維普網收集大量與本論文相關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給本論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

2.2 問卷調查法

對德保縣民族中學、泮水中學、德隆初中等幾所中小學的學生進行抽樣,抽取500名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根據研究內容親自制定學生調查問卷500份,并親自對調查問卷進行發放、回收、統計與分析。最后收回問卷494份,回收率為98.8%,其中有效問卷485份,有效率為98.2%。

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2.4 邏輯分析法

將問卷統計處理的數據與文獻進行分類對比及分析綜合,并結合相關的體育文化理論,總結出觀點。2.5 訪談法對德保縣民族中學、泮水中學、德隆初中等幾所中小學的體育老師進行訪談,了解與本論文研究相關的情況,收集信息。

三、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

1.留守兒童在農村當地存在的普遍性情況

從表1可以得知農村的留守兒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調查學生選擇了“普遍存在”,達到56.3%,可見隨著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龐大。由于缺失父母的關愛,容易造成這些留守兒童心理發育不健全,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給他們的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常態,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2.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情況

由表2可知,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情況的調查,期末考試的成績跟當學年期中考試成績對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學生成績上升,卻有79.2%的學生成績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較大。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令人擔憂,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生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長期累積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長期產生自卑心理就會嚴重影響到學習心態,從而導致他們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成績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對于成年人,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別人的關心與關注,同時需要別人的認可,只有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他們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學習上,不然他們的學習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3.相關農村留守兒童專門工作機構的設置情況

由表3可知,有395人認為沒有為留守兒童設置專門的工作機構,占81.4%,而只有32人認為所在農村有專門為留守兒童設置工作機構,只占6.6%。如果專門為留守兒童設置的工作機構過少,則會使留守兒童難以得到社會的關心,總會覺得自己和別人格格不入。為留守兒童專門設置工作機構,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會使留守兒童覺得有家的感覺,覺得無時無刻能得到社會的幫助,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關注著他們。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專門工作機構設置不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關心不夠,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4.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性格類型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內向型卻有289人,占59.6%。可見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經常表現為活潑開朗,熱情大方,不拒小節,但是內向型的人感情比較深沉,辦事非常小心謹慎。可見內向型的人對于學習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學也會慢慢地疏遠這群內向型的留守兒童,長此以往,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就會有很大的落差,嚴重的可能會封閉自己,不敢也不愿與人溝通。

5.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情況

由表5可知,對體育運動有興趣的只占17.1%,但是對體育運動根本沒興趣的就占了57.5%。可見現在農村中小學的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不濃,在校園里缺少體育運動的氛圍,勤奮學生不能起到帶動懶惰學生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留守兒童養成終身體育理念。

6.對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調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會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不會產生自卑心理。我們舉行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團結同學們的友誼,輸贏不是比賽的最終目的,但是事與愿違,調查中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會出現自卑心理,這就說明留守兒童的心理比較脆弱,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面對失敗時,心理的承受能力較弱。

7.影響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運動的主要因素

參加體育運動或集體活動首先能讓人快樂,不覺得孤獨,還能使人形成一個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兒童的觀察能力并且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為懶惰或者會編很多種理由不去運動,最后沒有毅力不能堅持運動的留守兒童占了51.2%,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與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爺爺奶奶一般年齡較大,與兒童交流的代溝更深,經常達不到對兒童的監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這些留守兒童容易養成懶散的生活習慣,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和毅力。調查發現,有70.1%的人討厭參加集體活動,這個比例也對應了上文調查中的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性格都孤僻內向的現狀。

8.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喜歡的運動項目情況調查

從表8中可知,在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運動項目的調查中,男生選擇的主要有籃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選擇的項目依次為:跳繩、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這主要是因為農村中小學場地器材的硬件設備不足,并且村級學校除了有少數的水泥籃球場以及幾張用磚砌成的乒乓球臺外,就沒有其他的體育運動場地了,更別說有標準的田徑場地。從表中可知,不需要專門場地的項目選擇的人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專門場地才能進行的運動選擇人數偏少,就連男生最喜愛的籃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充足的場地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運動項目的選擇。

四、校園體育文化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園體育文化能有效調節中小學生的不良情緒、消除心理障礙

據調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有63.1%的人會產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過合適的校園體育文化來調節他們的不良情緒。體育文化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本體作用,留守兒童通過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讓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加強自信心及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質。體育運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調節是最直接、最積極、最容易調控的,所以對于留守兒童更加需要引導和組織他們參加校園體育文化,使自己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運動的動力,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不是孤單的,而是生活在一個集體里,能夠找到歸屬感。

2.校園體育文化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目前,很多中小學的體育課都是 “放羊式”的教學,甚至有些學校為了升學率,都取消了高三的體育課,在這種形勢下,學校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校可以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為載體,著力營造人文、科學精神相融合的校園文化,使學校思想政治狀況、宣傳輿論氛圍、師生文明素質、校園綜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現出新的氣象,促進了教職員工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師生員工的團結和深度融合,通過體育文化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校園體育文化能減少孩子因長期獨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諸如開家長會父母不能到場參加、參加文體活動父母不能來現場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學們認為是沒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兒童產生一定地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生不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學生在不開心或者心理有壓力的時候可以選擇通過體育運動來進行緩解。

4.校園體育文化能讓學生在成績落后的情況下鼓起信心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促進人樹立信心。體育運動過程本來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過程,參與者可以從中體會競爭、合作、成功、失敗和自信,能夠使人在這一過程中體驗與感悟其中的奧妙。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覺得在比賽失敗之后會產生不自信的表現,而他們往往會以消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失敗,因此,需要合理利用體育文化激起他們的自信心態,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賽能夠做的更好,并將這種心態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五、有效發揮校園體育文化對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對策

1.加大招聘體育老師的比例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通過對部分中小學體育師資狀況的調查,有53.6%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存在師資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教師是教育之根本,體育老師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水平。調查顯示,只有少數的中心小學配備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體育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體育教師比例較小,再加上為了學校實際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數的體育教師還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導致體育老師用于專業教學的時間不夠。因此,農村中小學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引進高水平、高素質體育專業教師;對現有的體育教師加強專業培訓和增加他們進修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運動場地設施

通過對留守兒童喜歡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情況的調查,有78.5%的學生選擇參加對場地要求不高的我項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農村中小學的體育經費嚴重不足。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不完善,必然影響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必須重視起來,加大資金投入,盡可能完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加強對現有場地器材的維修和更新;盡最大的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活動環境。

3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和交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體育興趣的調查,有57.5%的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有很多人都是覺得原有的上課模式陳舊,沒有新意,激發不起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面對我國實施的新一輪體育教學改革,我們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快樂體育”方向,使體育課在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真正發揮良好作用,將運動與健康有機結合,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課內外組織多樣化的體育類集體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參加體育類集體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同學們的身心發展,增加同學們的凝聚力,體現他們自身的存在價值。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有70.1%的同學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為他們進行人際交流提供平臺。眾所周知,人際交流不僅是一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所以學校組織多樣化的體育類集體活動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們組織的集體活動難度不能太大,因為難度太大會傷到他們的自信心,我們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歡籃球的就組織籃球比賽,喜歡排球的就組織排球比賽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學校校園文化生活,又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5.學校要加大對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的支持,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項目

體育運動項目多種多樣。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喜歡的運動項目情況的調查,有19.2%的學生喜歡打籃球,35%的學生喜歡打羽毛球,22.4%的學生喜歡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歡跑步等。所以在各類運動項目中,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體育項目興趣不一樣。有的喜歡打籃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歡排球,但是身高不夠高;有的人喜歡跑步,但因身體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現象經常存在。如此以來,就會讓他們產生畏懼心理,失去信心,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那么學校就應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強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構建體育項目體系。根據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需要,體育教師、學者等應共同努力對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開發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項目。

六、結語

篇8

本文運用歷史研究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縱觀以往本學科本領域中相關內容的研究成果,比較分析國內外幼兒心理學的發展情況,進而過渡到幼兒心理教育的問題上來,探討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及主要問題,并提出引導幼兒健康發展的措施。利用幼兒期這個心理發展關鍵期進行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各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而且可以促進未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兒心理學的發展

(一)幼兒心理學的概念。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幼兒(3~6、7歲入學前兒童)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幼兒心理學和嬰兒心理學、學齡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都是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和幼兒衛生保育教程、幼兒教育學、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等教育理論課都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幼兒心理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幼師學生掌握幼兒心理特點等基礎知識,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兒教育實踐工作中,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兒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興趣和能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弄清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兒身體健康”及“幼兒健康教育”。“健康”應當包括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而“心理健康”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因此,“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

(二)幼兒心理學的發展概況。幼兒心理發展研究起源于遙遠的過去。由于近代西方社會、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使得人們在兒童觀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幼兒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閃光到擴展成為一門正規的學科,由早期靜態的發展觀到今天動態的發展觀,記載著人們很多個世紀以來在認識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國古代就有了一些樸素的幼兒心理學思想,如《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但我國科學幼兒心理學如同心理學一樣是舶來品,是從西方引進的。陳鶴琴是我國最早的兒童心理學家,其后對我國幼兒心理學發展做出貢獻的還有黃翼、陸志韋、朱智賢等兒童心理學家,其中,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的是朱智賢。目前,有很多活躍在幼兒心理與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家們正在開墾著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兒心理的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及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從家庭方面看,現在家庭的家庭結構單一,大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家庭生活空間狹小。父母一般都是雙職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隨著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時間陪著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溝通與交流,再加上大多數家庭住的是樓房,給孩子們的活動空間狹小,孩子們沒有空間玩耍導致心理負擔加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其心理健康。從環境方面看,在當今知識信息時代,信息的來源眾多,孩子們在多角度的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就過早接觸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說、電視劇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沒有判別力的孩子們眼里成為了最愛,這點讓人們很擔心。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幼兒心理教育主要可從這幾點來培養健康的心理:1、培養幼兒的謙讓精神。謙讓精神無論是幼兒或是成人都是一種美德,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技能。所以要從小培養幼兒謙讓的品質,使他們成為適應社會環境、與人和睦相處。2、克服幼兒的恐懼心理。恐懼是幼兒期較突出的負面情緒。幼兒的恐懼心理是與成人思想交流、對外部世界認識思考過程中出現的。而引起幼兒恐懼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環境、事件、壓力等等。3、養幼兒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兒會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如:幼兒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東起來,留給自己不讓別人分享。父母和教師應首先讓幼兒體會分享的快樂,當幼兒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時,他們能體會到同伴親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獎。

(三)引導幼兒健康發展的措施。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總結性的措施。(1)引導幼兒健康發展應以幼兒園有計劃的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為主。在幼兒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幼兒教育的規律和原則,為幼兒提供與教育內容相應, 集科學性、適應性、靈活性為一體的寬松環境。幼兒園應以人為本,遵循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及規律,尊重幼兒的心理權益,從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多個細微環節入手,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實到教育行為上。(2)要以家庭教育為輔。家庭是幼兒早期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成員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領導、教師或監工等別的角色。家長應不斷提高和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綜合素質。(3)發揮社會環境的作用。社會環境要抓住每一個契機為幼兒營造合作、樂群和創新的環境,創設和諧民主的群體氛圍,促進其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

篇9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引言

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于是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據全國婦聯統計,截止2010年底,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逾八成隔代或臨時監護,其中4000多萬年齡在14周歲以下,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孤僻、厭惡、焦慮、憂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將可能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不良影響,甚至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此,本文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這些問題的對策,以期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參考。

一、調查設計與樣本特征描述

(一)調查設計

據南京市有關部門做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07年,南京市的留守兒童大約有10萬多,主要集中在高淳縣、六合區、溧水縣、江寧區和浦口區這5個區縣,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40%,部分農村地區達70%。相對于其他地區,南京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好,孩子的物質需求基本能夠滿足,但其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較大問題。本次調查在南京市六合區選取了橫梁鎮、龍袍鎮兩個樣本鄉鎮,隨機抽取了80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主要分布在8~16歲之間,班級覆蓋二~八年級。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80份,實際回收80份,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樣本特征描述

本次調查抽取了80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樣本,其樣本特征如下(如表1):①性別特征:調查的男性留守兒童相對較多,其中女生36名(占總人數45%),男生44名(占總人數55%)。②年級分布:班級覆蓋二~八年級,小學生主要集中于四年級留守兒童的調查,初中生的調查對象分布則相對均衡。具體分布為二年級5名(占6.25%),三年級11名(占13.75%),四年級18名(占22.5%),五年級11名(占13.75%),六年級10名(占12.5%),七年級13名(占16.25%),八年級12名(占15%)。③年齡特征:被調查者的年齡從8歲到16歲,主要集中于9歲、10歲、12歲、14歲留守兒童的調查。樣本總體被分為三個年齡層次,分別為8~10歲32人(占40%),11~14歲36人(45%),15~16歲12人(占15%)。

表1 留守兒童的性別與年級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2012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對于兒童而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其智力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促進其審美能力的發展,提高自身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本研究從自我評價、是否開心、是否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與見到陌生人的表現等方面調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一)心情愉悅度較低,自卑心理較重

保持心情的基本愉悅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也可以促進自信心的增加,從而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觀。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并不是很開心的。雖然孩童時期應該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候,但是調查中只有11.75%農村留守兒童認為自己一直比較開心,45%認為自己多數時間比較開心,卻有27%認為自己多數時間不開心,更有16.25%認為自己一直不開心。而從自我評價方面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普遍自我評價較低,多數比較沒有主見,甚至沒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在調查中,僅有11.2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做得很棒、很好,而有70%認為自己做得一般,甚至有15%認為自己做得比很多人差,還有3.75%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

(二)集體活動參與較低,人際交流能力較弱

集體活動是增強團體凝聚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對于兒童,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財富,將有利于其人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提高。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則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橋梁,它將可以促進自我認識,促進更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從調查數據來看,非常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留守兒童占11.25%,比較喜歡的占25%,一般的占42.5%,不喜歡的占21.25%。由此說明,農村留守兒童對集體活動的興趣不高,性格比較內向、孤僻。與此同時,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且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較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長期的督促,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也顯現的更為隨意。據調查數據顯示,見到陌生人時,僅有5%的留守兒童是感到新奇,而選擇感到一般的占73.75%,選擇討厭的則有21.25%。

(三)心理需求滿足度較低,心理不健康傾向較多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留守的現狀,留守兒童也是有著自身的需求的,他們渴望與家人的交流與溝通,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關注。在調查中,有17.50%的兒童認為自己時常被別人欺負,36.25%認為有時被欺負,20%認為很少被欺負,26.25%認為沒有被欺負。而在被欺負的兒童中,有40%認為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受到他人的欺負,35.5%認為是因為自己膽小怕事,18%認為是因為別人挑釁,15%認為是其他原因。這顯示出,留守兒童希望得到父母的保護與關愛,但由于其心理需求無法實現,留守兒童將會對父母更加失望,甚至走向更大的誤區,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交流相對缺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將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本次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主要是處于8~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這個階段,正是兒童身心發展過程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親子關系將幫助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增強孩子對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更多的孩子缺乏與父母適當的溝通與交流,使其性格更加孤僻。在調查的80名留守兒童中(如圖1),僅有21名兒童固定每周與父母聯系一次,更多的是一個月內聯系一次或者不固定的聯系,而問及其希望多久與父母聯系一次時,有83.75%的兒童希望每天或者每周與父母聯系一次,也有5%的兒童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意味著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與此同時,表明兒童們希望與父母溝通,希望父母能幫助自己解除困難。但已有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這樣的長期分離,與父母的親情關系已逐漸趨于淡漠,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上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真切的情感經歷,留守兒童形成不愿意與他人交流的性格特征。

圖1 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實際周期和期望周期比較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2012

另外,在其僅有的交流中,父母更多的是關注學習、生活等物質需求,心理關注程度較低。調查顯示(如圖2),有63.75%的家長更多的是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17.5%的家長更多的是交流吃穿住等日常生活,16.25%的家長談及到身體健康方面,僅有2.5%的家長會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這說明了家長關心更多的是留守兒童的學習等其他情況,而非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使其性格不能健康發展,從而難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道德品質,而在正常的情感道德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

圖2 父母與留守兒童聯系時主要交流內容分布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2012

(二)留守兒童實際監護人對孩子心理關注度不夠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集體,因此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發揮著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發展和穩定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教育化程度較低,農民缺乏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度,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則更是缺少了父母的關心。在所有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情況如下:只有父親在外打工的占42.5%,只有母親在外打工的占12.5%,父母親都在外打工的占45%,其中還有5%的離婚率。父母外出打工的連續時間也是清晰可見的。23.75%的父母為1~3個月,35%為3~6個月,36.25%為半年至一年,而5%為一年以上。這樣的外出打工現狀,意味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缺失,且暫時無法改變。而農村家庭的離婚情況也將成為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那么,在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期間,其臨時監護就尤為重要。然而據調查數據顯示,56.25%的留守兒童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5%與母親一起生活,13.75%與親戚一起生活,3.75%與其他人一起生活,還有2.5%自己生活。由此顯示出,其臨時監護人的重要性,他們關系到兒童整個成長狀況優良程度。然而這些臨時監護人也有著本身的局限性,對于年紀較大的(外)祖父母們,他們普遍自身科學知識匱乏,僅能用傳統的觀念培養自己子孫,且忽視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問題,這對于兒童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導致其價值觀的偏離。與此同時,部分不完全留守的兒童中,多數也只是母親留守,而在農村地區女性在家庭中的威望普遍不高,且文化水平也相對較低。據調查結果顯示(如表2),農村家庭中父親的文化程度相對于母親來說略高,總體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階段。因此,兒童一般不聽從母親的管教,有時甚至會與其發生口角和摩擦,母親的管教作用幾乎難以得到發揮。對于那些與親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兒童,他們也多數只能得到物質生活上的照顧,心理問題多數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另外,那些自己生活的兒童,更是缺乏各方面關心與照顧,其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

表2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文化程度情況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2012

(三)心理教育缺乏嚴重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學校有責任和義務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而在心理教育這一方面農村教育略顯匱乏,老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認識不夠,也缺乏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愈演愈烈。據調查顯示,僅有6.25%的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有心理健康課,而在僅調查到的上過心理健康課的學生中,僅有1人喜歡,1人一般,3人不喜歡。一方面說明農村學校缺乏心理健康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說明其教育方法、教育程度以及學校的重視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農村家庭中,兒童的父母多數在外打工,學生的教育問題(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心理方面),學校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

關心與關注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心理變化和突發狀況,是學校特別需要關注的點,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學校不能與其取得及時有效的溝通和聯系,使得留守兒童所出現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這也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管理所無法避免的障礙。

(四)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錯誤引導

由于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得工業發展相對較快,而農業發展滯后,致使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加上經濟條件的各種限制,使得農村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置家中,從而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另外,由于社會教育制度還沒有完善,社會上仍存在一定數量的不良少年,他們是一些不良風氣的攜帶者,整日不做實事,對社會造成了較大的不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與管教,缺乏及時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誘,沾染不良習性,從而帶來價值觀念偏差,最終誤入歧途,產生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因有關部門缺乏對各種媒體的有效管理,傳播出不適宜兒童了解的信息(如:虐待兒童、城鄉歧視等),致使眾多農村留守兒童產生不良心理,使其更加孤僻、自卑;互聯網的不正確傳播與引導,也使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逃學、輟學等不良的學習心態和學習行為,整天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

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策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應給予高度的關注。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之間的相互協調合作。

(一)家長應加強與子女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醫生。父母的言行是影響子女成長的關鍵因素。面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打工在外的父母更需要與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保持較為暢通的聯系與溝通,多關注其生活細節、情感變化,完善整個家庭教育環境。對于臨時監護人,也要多關心小孩,避免粗暴式與自由式教育,保持與其父母的密切溝通,將其情況告知其父母,幫助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而對于整個家庭,父母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自己的婚姻負責,保持和諧的家庭環境,為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庭。

(二)學校應加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首先,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心理教育的必要環節。其次,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這有利于強化其對學生的了解,加強對家長的指導,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再則,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展開一對一的幫扶活動,了解其想法與困難,幫助其解決問題。除此以外,學校還可以安排專門的心理健康老師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疏導。

(三)社會應更多關心與引導留守兒童

農民外出打工是目前無法改變的現狀,所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也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作為社會人,應當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有效地彌補其家庭教育的不足,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生活、學(下轉171頁)(上接50頁)習環境。除此以外,還應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發揮輿論作用,杜絕不良思想及行為的傳播,呼吁更多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社會的溫暖。

(四)政府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管理

心理疾病是21世紀的常見病,需要更多關注。然而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祖國的花朵,其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界的幫助。政府應加大財政支出,發揮媒體作用,通過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普及農村的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讓農村人民了解心理健康疾病的嚴重性,從而使他們開始重視其子女的心理教育問題,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于政策實施,應該設定明文規定,讓有關部門之間進行互相監督,同時針對此項目設立專門部門進行負責,并對每個留守兒童資料進行存檔,確保每項政策具體實施到每家每戶,保證工作的有效、透明。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 ,2010-10-20.

[2]江蘇新聞.南京留守兒童調查 留守孩子成長過程危機重重[N].金陵晚報,,2007-6-28.

[3]南京新聞.在農村建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組圖)[N].南京日報,,2011-1-19.

[4]鄧承杰.從農村離婚案談留守婦女婚姻狀況[]. http:///html/article/201008/20/424410.shtml,2010-10-20.

篇10

兒童學習障礙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學、心理學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在心理健康的條件下對兒童學習障礙含義、類型、誘發原因進行探究。并從兒童自身、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三方面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來預防兒童學習障礙的出現,提高他們的成績。

【關 鍵 詞】兒童;學習障礙;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5-0060-03

一、引言

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以下簡稱為LD)。在教育領域屬于特殊教育、在心理學領域屬于學習心理問題。近年來,學者們對于學習障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特征、技能訓練、社會支持、眼動及腦功能研究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誘發兒童學習障礙的因素,如學習障礙兒童的生活環境、自身素質等。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讓我們必須要注重兒童心理健康,特別是有學習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對兒童學習障礙研究是當前我們需要探索的領域。

二、兒童學習障礙的定義

到目前為止,學習障礙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柯克于1963年首先將學習障礙這個詞提出。國內至今比較認可的說法是,LD是指在聽覺、思維、言語、閱讀、書寫、推理、拼音或數學計算等方面或幾方面表現出顯著困難。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具體表現在智力與特定的行為與學業成就方面。但通常認為這些兒童的智力基本正常。而引起學習成績明顯落后這種結果是學習障礙兒童與其自身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完善所導致的。國外調查資料表明,LD兒童占學齡兒童總數的5%,有一種或者多種學習障礙的學生占13%(Capano, Minden, Chen, Schachar,2008)“據統計,中小學生中有學習障礙的人占到5%-10%”。所以說,在我國人口基數這樣大的一個國家,關注兒童學習障礙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注重基礎教育的社會,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祖國的未來,加強對學習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下教育領域研究的趨勢。

三、兒童學習障礙的類型

學習障礙是在如今在校生中各類身心障礙中占首位的。柯克和葛拉格認為學習障礙包含發展性學習障礙和學業性學習障礙兩種。發展性學習障礙是指注意力協調缺陷、記憶力協調缺陷、感知覺協調缺陷、思維缺陷、語言能力的缺陷。學業性學習障礙是指:閱讀能力缺陷、算術能力缺陷、拼音能力缺陷、書寫能力缺陷、寫作能力缺陷。通常的學習障礙有如下五種類型:

(一)閱讀障礙

在所有學習障礙中閱讀障礙所占比例最高。閱讀障礙兒童的困難表現在閱讀方面。據統計,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閱讀障礙,具體表現形式為閱讀速度慢、閱讀內容理解困難、容易添字或者落字、看過就忘記、學習拼音和漢字困難、朗讀及表達能力差。

(二)書寫障礙

書寫障礙兒童的學習困難表現在書寫方面。兒童具有正常的書寫能力,男女生在這一方面無明顯性別差異。其表現形式為書寫潦草、寫作業一心二用、抄寫時容易犯錯、寫字速度慢、偏旁部首錯位、缺劃或者多劃、看到信息在寫時容易遺漏。

(三)數學學習障礙

數學學習障礙,顧名思義,就是兒童的學習困難表現在數學學習中。男女生在數學學習障礙方面也無明顯差別。此類兒童表現在數學學習能力上不足、對基本的數學問題不能解決、關于數學概念和做題目時不能理解、運算能力薄弱、不會對已經學會的數學知識進行遷移、學習方式較為死板、空間想象力差。

(四)注意力障礙

注意力障礙在兒童學習障礙中也是常見類型。主要表現在兒童上課不專心、做事沒有耐心、容易生氣、情緒不穩定、同伴關系不良好、不能自我控制、缺乏自律以及不能延時等待等。

(五)寫作障礙

寫作障礙的兒童最明顯的一點是閱讀成績與寫作成績不成正比,兒童可以進行口頭表述作文,但不會轉化為書面語寫出。如同流水賬一般寫寫忘忘、內容空洞、無主題、不會修改,就算修改也是個別字或單個符號做無關緊要的修改,不會進行整體性修改。以上五種是兒童學習障礙的主流分法。除此之外,還有記憶障礙、知動障礙、思考障礙等。

四、從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兒童學習障礙產生的原因

產生兒童學習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從心理健康角度方面闡述兒童學習障礙產生的原因,并立足于遺傳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同輩群體以及學校方面進行探討。

(一)遺傳因素

在Sterenson對285對雙生子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閱讀能力障礙明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雙親有學習障礙將大大增加后代成為學習障礙的概率。對于學習障礙兒童本身來言,相比于一般兒童多表現在自我評價能力較低、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這些與兒童的大腦及神經系統生理和自身心理機能都還尚未成熟有關。再加上學習障礙兒童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自我意識還未發育完整、缺乏自我調整、不能明確意識到調動內部動機的意義,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二)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的核心是親子關系以及子女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家庭關系是密切的親子關系,并且孩子對父母有著較強的依戀。一個好的家庭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對學習都有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其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其子代患學習障礙的子女低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父母。父母之間的關系,恩愛程度乃至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等都會影響兒童患學習障礙的高低。家庭不美滿,夫妻關系不好,親子關系不良好,父母對孩子態度粗魯或者疏于對孩子管教,放任自己的孩子甚至不聞不問,都會提高學習障礙兒童的出現概率。同時,家庭資源的貧乏,也會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而直接導致學習障礙的發生。

(三)同輩群體因素

由游戲向學習過渡的兒童,逐漸將學習好壞作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標準。同伴關系不良的兒童會被其他兒童所拒絕,長此以往,這種不良的同伴關系導致其自身發展為社交障礙,更有可能發展成學習障礙兒童。學習成績不好,會使得更多的同伴不喜歡他,造成兒童自身性格更加孤僻自卑,有較低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沉默,甚至抑郁。在一項元分析研究中發現,約有75%的學習障礙兒童存在社會技能缺陷。

(四)學校因素

在兒童期,教師對兒童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他們在兒童的心中地位逐漸增高。在學校,教師的言行、教學水平、教師自身素質等都會對對兒童學習產生很大影響。對于一些學習不好的學生,教師往往沒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評價較低,甚至不聞不問。認為學生無藥可救。將精力投于那些成績優秀或者聰明討人喜歡的學生,忽視學習困難的兒童會對其心理產生很大影響,使得兒童對老師產生排斥心理,最終演變成學習障礙兒童。

五、預防兒童學習障礙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對于在心理保健與自身身心平衡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普通的小學生來說,對學習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顯得重要。從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分別從兒童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其他方面等預防兒童學習障礙,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改變學習障礙兒童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法寶。本文主要從兒童自身、父母以及教師這三方面來探討,并提出預防兒童學習障礙的建議。

(一)取悅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對兒童自身來說,學習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比一般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這是由于兒童學業成就本身落后、社會家庭、自身對這種表面成績落后而導致的偏見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負擔。兒童學習障礙不是由某一單一因素引起的,它也可能是很多因素綜合引起的。表現在學習障礙兒童身上也是多樣的。學習障礙兒童本身的情緒經常是低落的,伴隨著會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存在缺陷。自信心喪失,與同伴不能保持良好關系時,會加強學習障礙兒童自我封閉和孤獨感上升。研究表明,當學習障礙兒童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長時,學習障礙兒童會對自己的評價良好。所以,引導孩子自我效能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習障礙兒童去取悅自己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第一步。

(二)父母關懷,營造和諧家庭氛圍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習障礙兒童更應該得到父母更多的愛,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積極性。Masten Best和Garnezer提出:在一個家庭環境中,通過父母作為模范是提供學習機會。這點充分運用了班杜拉的新行為主義抓住兒童模仿性強的特點,使得兒童自主動機得到了發展。父母對他們自己的友誼以及在家庭之外獲得的成功。對學習障礙兒童的彈性發展很有幫助。彈性發展的提升使學習障礙兒童在逆境中具有更加強的適應能力。很多家長將學習成績看的很重,對于孩子考試不漂亮得分數會一味責罰。這樣做只會加重學習障礙兒童的心理負擔。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對學習障礙兒童的鼓勵比懲罰更利于他們的發展。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給予鼓勵。營造和諧積極的家庭氛圍也是給學習障礙兒童心理教育營造了外部的和諧氛圍。同時父母應對兒童學會自我決策,不要替孩子包攬一切。

(三)老師關注、社會支持,幫助學習障礙兒童健康成長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對于學習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是巨大的。每個教師都不應對學習障礙學生輕視,認為他們是笨孩子,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更應該無條件接納學習障礙兒童。對于這樣的孩子應該采用優點暴露法,積極的發現與認可。同時,應與心理輔導者配合給學習障礙兒童更為全面和針對的幫助。基于心理健康進行行為訓練、認知訓練、社會技能訓練、個別化的教育輔導。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兒童對其生理心理健康進行全面的教育。

其他心理健康教育中,社會的包容對于學習障礙兒童也是很重要的。在任何場合,不僅僅是家庭或者學校這種規模群體中,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障礙兒童需要時時刻刻的被呵護和愛護。大家對于學習障礙兒童的認識不再是單純的學習不好、沒天分,不再以分數論英雄,而是要給予孩子們更為積極向上的關懷。大眾傳媒能將這種理念深入人心時,對于學習障礙兒童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良性教育。

總之,對于兒童學習障礙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學習障礙的兒童的生理機制仍然是復雜而存在爭議的。對于預防兒童心理障礙的方法還需要后來研究者再進行補充。在現在以及未來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給與學習障礙兒童更多的關注與理解。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學習障礙兒童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宋紅艷,張薇.不同類型學習障礙兒童的特點和干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