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物多樣性的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生物多樣性的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生物多樣性的知識

篇1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總結1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xx周年,也是我國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xx周年,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是“紀念生物多樣性行動25周年”。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要求,為扎實開展我省的專題宣傳活動,提升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促進全社會關注并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法規政策宣貫,提升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各市環保局要組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和管理機構,認真履行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職責,切實做好《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緊緊圍繞“綠盾20xx”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加強對專項行動的宣傳報道,設置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鼓勵公眾自覺參與專項行動、監督專項行動,確保專項行動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加大對典型違法案例的曝光力度,讓破壞生態環境者付出代價;通過宣傳和參與,全面提升公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努力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科普知識和保護成果宣傳,引導綠色消費方式

各市環保局要通過網站等新媒體,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濕地博物館、生態館、鳥展館等科普宣教設施的優勢,舉辦生物多樣性展覽,展示本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使人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到自然保護工作帶來的美好生活環境。加強對環保科普基地的宣傳,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垃圾焚燒、污水處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等作為重要的宣傳基地,普及環保知識,增強全社會參與環保工作、支持環保工作的自覺性,走低碳綠色消費之路。

三、工作要求

各市環保局要堅持節儉辦活動的原則,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強化協調,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切實做好20xx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各項活動應于5月20日前全面展開;5月20日至22日,請各市環保局、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每日向我廳報送生物多樣性日宣傳信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5月25日各市環保局將宣傳活動工作總結報送我廳流域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總結2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紀念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提高師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普及生物學知識,讓更多的同學了解生物多樣性現狀,喚起大家對地球大家庭的關愛。結合我校教學實際情況,圍繞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整合力量。接到通知后,我校及時成立領導小組,高度重視“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宣傳開展工作,并納入各科教學活動計劃當中,統籌安排,提前策劃。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宣傳活動教育教學方案。

二、貼近實際,增強效果。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本著宣傳環保意識、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宗旨,圍繞XX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結合本校實際,從貼近學生學習生活開展宣傳活動,切實增強宣傳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和輻射效應。我校開展了如下活動:1.低年級讀圖識圖辨認動植物游戲2.中高年級手抄報比賽3、游校園認識植物活動。

三、總結經驗,交流成果。生物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消除貧困、水土保持和污染控制都有幫助。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提高了師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普及了生物學知識,讓更多的同學了解了生物多樣性現狀,喚起了大家對地球大家庭的關愛。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總結3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進一步落實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相關規定,加強我市生物物種資源保護,按照四川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做好20xx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市市、縣(區)兩級環保部門緊緊圍繞“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旅游”主題開展了專題宣傳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的理念,倡議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提高廣大群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普及生物學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多樣性現狀,提高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結合我市環保工作實際,5月22日,我市市、縣(區)兩級環保部門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專題宣傳活動。一是組織職工觀看生物保護宣傳片,開展生物多樣性小知識問答比賽;二是在本單位公示欄、LED電子屏幕、qq群里宣傳生物多樣性資料,讓廣大職工在工作之余了解和學習更多的生物多樣性知識;三是組織職工到轄區人流集中地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宣傳展板介紹攀枝花特有蘇鐵以及國內瀕危動植物的情況,并發放生物多樣性及環保資料共20xx余份,讓更多的市民意識到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愛護地球大家庭,其實也就等于是在愛我們自己。

通過此次宣傳,讓環保職工及廣大市民對生物的種類及現狀有了更清楚地認識,認清了目前我國及全世界的生物保護必要性與迫切性,提高了群眾的環保意識,增強了職工的工作熱情。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總結4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進一步落實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相關規定,加強我市生物物種資源保護,按照四川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做好“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市市、縣(區)兩級環保部門緊緊圍繞“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旅游”主題開展了專題宣傳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的理念,倡議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提高廣大群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普及生物學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多樣性現狀,提高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結合我市環保工作實際,5月22日,我市市、縣(區)兩級環保部門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專題宣傳活動。一是組織職工觀看生物保護宣傳片,開展生物多樣性小知識問答比賽;二是在本單位公示欄、LED電子屏幕、qq群里宣傳生物多樣性資料,讓廣大職工在工作之余了解和學習更多的生物多樣性知識;三是組織職工到轄區人流集中地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宣傳展板介紹攀枝花特有蘇鐵以及國內瀕危動植物的情況,并發放生物多樣性及環保資料共20xx余份,讓更多的市民意識到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愛護地球大家庭,其實也就等于是在愛我們自己。

篇2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1 關于城市園林綠化

由于國家大力建設園林化城市的帶動,城市園林綠化已經成為新興的環境產業。城市園林綠化,顧名思義,就是在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城市的發展,建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城市。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一人為出發點,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惜破壞綠化。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行各業日益發展,城市的規模、數量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回頭一看,空氣、水、土壤遭受嚴重的污染,使我們的生活品質下降,出現了各種“城市病”,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對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部分的合理保護和提高,是城市園林綠化的要求。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與增加,人們對園林景觀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聯合國在《全球人類居住區報告》中提出了,人類的未來必須要有一個可持續的、有效的、安全健康的城市。因此,為了發展經濟需要,為了適應城市需要,順應當代人的需要,人們迫切需要在城市這個人工環境中對自然環境的再創造,城市園林綠化勢在必行。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空間和穩定的綠地的基礎上,科學地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2 關于生物多樣性

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生物與環境間存在聯系。因此僅僅著眼于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不夠的。我國國土遼闊,海域寬廣,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再者,我國擁有悠久的地質歷史,加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擁有紛繁多彩的生態組合,是全球12個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這三個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它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國內外最為流行的一個詞匯。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為了適應城市的需要,順應當代人的需要,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是巨大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的生活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對城市園林綠化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對環境進行保護和管理。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驚人復雜性的關鍵在于轉錄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空間和穩定的綠地的基礎上,科學地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生物的基因組被測序,人們發現基因組中的基因總數并不能反映生物的復雜性,而轉錄因子往往以多種組合的形式起作用,由此帶來了更大的復雜性。

3 城市園林綠化必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

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石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園林綠化不僅是對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部分的合理保護和提高,更是在城市這個人工環境中對自然環境的再創造。城市園林綠化是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有力措施。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人們的空閑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注重環境的質量。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是巨大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提供著人類基本所需的全部食品、許多藥物和工業原料。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社會越發重要。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生活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對城市園林綠化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著巨大作用。全球經濟有40%是基于生物的產品和工藝方面的。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勞動建成的載體,因此應該想方設法保護環境,堅持科學發展觀。環境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城市能否永續利用。園林綠化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環境質量的好壞。要大力加強園林綠化的法制力度,使群眾能熱愛并積極參與保護城市園林綠化。應該對群眾進行有關園林綠化和人類關系的宣傳教育,宣傳有關樹木花草種養知識的教育,提高群眾對其認識,自覺形成愛護園林綠化的社會風氣。生物多樣性是衡量城市園林綠化完善與否的一個指標, 也是整個城市環境質量好壞的標準。我們應該抓住機遇, 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在城市園林建設中體現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宗旨。因此,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為了適應城市的需要,城市園林綠化必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協調發展。

結語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會促進經濟發展。綜上所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生活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而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發展經濟的需要,為適應城市的需要,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使之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重大作用。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空間和穩定的綠地的基礎上,科學地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視頻資源;高中生物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13/15-0094-02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環節提到“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筆者在學校的一次對外開放日的活動中,開設了題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公開課,這節內容的特點是新知識點少,學生已經具備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所以,開設這節公開課不容易有新意,有較大難度。經過認真分析學生學情與本節內容特點,筆者決定“廣泛利用媒體資源”(視頻資源)作為學生課堂討論的素材,教學效果好,得到了聽課教師的高度評價。

一、導入新課——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著名的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就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利用展示探究情境的方法,開發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課程資源導入新課,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視頻資源具有視聽結合的特點,是導入新課的好材料,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新課的學習上來;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創設探究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迅速地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中,從而為教學中每一步驟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例如:在講授《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節課時以“太空中看美麗地球”視頻資源引入:從太空中看到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被藍色的大氣層圍繞著,海洋占據了很大面積,美麗神秘。可當我們把鏡頭向地球靠近,聽到的不再是美麗的歌聲,而是地球母親的哭泣,因為,整個地球面臨著許多生態環境問題。

從視頻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置于地球之外,他們所看到的是地球的整體面貌,學生陶醉在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景色中,但學生從電視、報紙等渠道或多或少了解了很多地球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借助視頻資源作為導入,為學生營造一個具體的現實的或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對所學的新課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集中注意,引起興趣,激發動機。這樣的導入設計實際上就為新課的展開提供可拓展的空間,縮短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順利地從一開始就將學生引入當時的課堂氛圍之中。

二、突破重點——深入淺出,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媒體上關于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營養和保健問題等方面的報道,作為學生課堂討論的素材,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重點是教學內容的核心,不僅是難教的內容,而且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難點是教學所要解決的難處,因此,掌握好重難點就達到了教與學的效果,教科書中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效果往往很不明顯或者說不理想。新課程更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生物教學研究的對象,如果單憑教材的文字材料和教師的語言描述顯得比較蒼白,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重難點。借助于視頻資源,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增強學生對生物事件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理解教材的重點知識又能突破難點知識。

例如:在講授《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節課“生物多樣性”內容時,使用了中央電視臺一則新聞“地球生物加速滅絕引發各國憂慮”,新聞視頻內容涉及了生物多樣性的類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現狀以及各國科學家的擔憂。在觀看了新聞視頻后教師設問:生物多樣性的類型有哪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哪些?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怎樣?你了解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后,由不同的小組分別進行觀點的闡述,從而在視頻資源和文字材料的雙重引導下,開啟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達到視頻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課堂結課——緊扣時效,培養學生生態文明觀

課堂結課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如果處理好一堂課的最后環節,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把握一節課的線索完整的知識結構和主旨思想。它是一堂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節課教學的精華所在,它不僅可以檢驗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且能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認真而全面的分析、總結、判別優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初步形成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選取最具時效性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生物發展現狀,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可以引起學生共鳴,強化學習動機。

篇4

關鍵詞: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

引言

昆蟲腸道是微生物分布的一類特殊生境,存在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微生物。昆蟲腸道系統受多變的環境影響,因此這類微生態具有多樣性,該多樣性與昆蟲種類、食性、殺蟲劑抗性機制、宿主的生理功能等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這促進了昆蟲腸道微生物研究,同時測序技術高速發展,為該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已經有很多學者著手研究昆蟲與腸道微生物的共生關系。

1 昆蟲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及研究方法

腸道微生物可分為常駐群落和過路群落,常駐菌群是在昆蟲腸道中長期存在的;過路菌群是指不能在健康的動物腸道里長期停留的菌群。同時菌群可分為益生菌和病原菌,在數量上占有絕對的優勢的菌群基本均為常住菌群和益生菌。有些腸道微生物能夠與昆蟲互利共生則為共生菌,包括兼性共生菌和專性共生菌,有些腸道微生物會對昆蟲的生長發育造成明顯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寄主死亡,為寄生菌。

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檢測方法包括傳統培養檢測方法、分子檢測的方法(16S rRNA基因的分子檢測方法、基于宏基因組學的檢測方法等)。其中由于16S rRNA基因的分子檢測操作相對簡單,可以作為昆蟲腸道微生物檢測和鑒定的首選方法。

2 昆蟲與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意義

2.1 提供營養物質

昆蟲腸道中的微生物,含有多種酶系統,參與代謝,在昆蟲的生化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已有報道證實了腸道微生物能合成特定的氨基酸、合成類脂、維生素、并含有固氮作用,如根瘤菌。有時腸道微生物本身也可以成為昆蟲的食物,為昆蟲提供營養物質。

2.2 挖掘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資源

昆蟲與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有利于從昆蟲腸道這一特殊生境中挖掘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資源。現已有研究,進行昆蟲腸道微生物的分離,以產生高活性生物活性物質為篩選目標,篩選獲得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菌株,如產抗菌、抗腫瘤、特殊酶等活性物質的微生物菌株,分離純化所產生物活性物質,研究活性物質組成和特性,優化活性物質產生條件,更好地開發微生物資源以及利用生物活性物質。

2.3 昆蟲與腸道細菌的免疫互作

腸道細菌與昆蟲的免疫系統的存在著相互作用。免疫的作用機制對害蟲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宿主昆蟲與腸道細菌的免疫互作,是腸道細菌研究的一個難點。其免疫的機制可以用于抵御外來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同時又能抑制腸道微生物的過度增殖。從中也不難看出,在長期的發展中,腸道細菌與昆蟲的共生關系達到一種協同作用,相互妥協,兩者在免疫系統上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各自的發展。

3 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因素

3.1 攝取的食物

昆蟲種類的多樣使得其腸道環境也有多樣性。腸道是昆蟲的重要消化場所,腸道微生物菌能對特定食物進行代謝、降解。不同的昆蟲食性不同,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小菜蛾成蟲中腸道內阿氏腸桿菌含量較高,而陰溝腸桿菌較少,小菜蛾幼蟲專性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成蟲主要取食蜂蜜,這可能是小菜蛾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改變的原因之一,即食性的改變。

3.2 宿主的生理功能

通^研究暗黑鮑金龜成蟲腸道、卵以及不同齡期幼蟲后腸內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可以觀察到暗黑銀金龜,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多態性。證實了宿主的生理功能的確影響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分子的多態性。

3.3 殺蟲劑抗性機制

昆蟲殺蟲劑抗性機制與昆蟲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有關,昆蟲利用腸道微生物對殺蟲劑產生抗性,昆蟲腸道內若共生有能夠降解殺蟲劑的菌群,昆蟲即可以對殺蟲劑產生抗性,并降解殺蟲劑,而且通過宿主昆蟲與腸道細菌的免疫互作,也能使宿主對生物農藥的抗性提高。通過對該機制的研究呢,也有利于對昆蟲的生物防治。

4 結束語

昆蟲腸道內含有數以萬計的微生物,含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昆蟲為腸道微生物提供一個相對特殊且較外界環境穩定的生境,于此同時,昆蟲腸道微生物為昆蟲提供營養物質、協助免疫系統,為昆蟲的發育和代謝作出貢獻。

現已有關于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研究報告,也見少量從家蠶、白蟻、蟑螂等少數昆蟲腸道進行微生物菌株分離的報道,如從蟑螂腸道中分離獲得產抗菌蛋白的假單胞菌,從螳螂腸道中分離獲得產抗腫瘤活性分子的霉菌菌株。基于現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社會發展,昆蟲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通過昆蟲腸道菌群不斷探索新的害蟲防治方法。根據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結果,可以有效進行害蟲的生物防治。此外,目前人們已經對許多昆蟲的腸道微生物種類進行了研究,但對很多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和功能并不太了解,尤其是人們對腸道微生物彼此的復雜關系、其在昆蟲生理、發育中所起的具體作用、以及相應的機制尚知之甚少,因此應致力于研究、理解其互作關系的機制,并投之于研制、應用微生態制劑。同數十萬計的昆蟲種類相比,目前關于昆蟲腸道微生物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只能算是剛剛起步,有大量的昆蟲種類還有挖掘具微生物資源的價值,腸道微生物有更多我們未知的功能需要被繼續研究利用。

參考文獻

[1]周洪英,孫波,吳洪麗,等.昆蟲腸道微生物功能及家蠶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J].北方蠶業,2015,04:1-4+33.

[2]夏曉峰.小菜蛾中腸微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3]魯迎新,劉彥群,李群,等.昆蟲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16,11:1-7.

[4]黃勝威.暗黑鰓金龜幼蟲腸道微生物分子多態性及纖維素降解菌多樣性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

[5]相輝,黃勇平.腸道微生物與昆蟲的共生關系[J].昆蟲知識,

2008,05:687-693.

篇5

論文關鍵詞 遺傳 資源 專利保護模式

一、我國對遺傳資源的專利權保護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其中生物資源也極具有多樣性,這也導致我國遭受“生物剽竊”的現狀較為嚴重。我國目前針對遺傳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并不是很完善,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而且大多數規定較為抽象、原則,實際操作性極差。另一方面,我國實行分級分部門管理,這種管理方式進一步惡化了對遺傳資源的保護。綜上可見,我國對遺傳資源的保護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對于遺傳資源的研究起步較晚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遺傳資源的關注和研究較發達國家相比而言,起步晚、研究水平低,且缺乏實際調研,在有些領域對遺傳資源的研究幾乎空白。根據相關統計,截止到目前為止,在我國仍然有大部分作物的遺傳資源信息沒有被收集與保存。甚至有些已經被收集與保存的遺傳資源信息,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對待,更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與評價。同時,對于遺傳資源的核心,也就是遺傳信息的分子水平研究,我國目前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極大。

(二)我國對遺傳資源的保護表現為低水平、范圍窄、不健全

眾所周知,遺傳資源的保護核心就是遺傳信息。但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主要集中于保護生物品種的多樣性,并不能有效、及時地保護到遺傳信息。此外,由于我國對遺傳資源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對遺傳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導致保護力度過小,甚至保護不到的問題。雖然林業部近幾年將一些稀有植物列入保護名錄,但是大多數的稀有植物仍然處于不被保護的狀態,這種局面無疑會直接造成我國植物資源的大量流失,甚至是遺傳信息的流失。我國目前并沒有系統地建立有關動物基因資源保護的法律文件,這種立法缺失讓動物資源的法律保護更是無從提起。

(三)我國遺傳資源保護機構的設置不完備

我國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門,根據其自身職責范圍的不同分別進行,且沒有較為規范、統一的遺傳資源保護機構。而且,不同部門的各主管部門之間又缺乏協調機制,更缺少明確的職權界定,部門之間缺少良性的有機配合,往往會造成部門之間互相推脫,政多無門。另外,在我國各主管部門中缺乏具備專業性知識的工作人員,導致部門整體專業性不強,遇到相關遺傳資源的糾紛問題,只能任事態發展,難以發揮出預防與保護的作用。

(四)我國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欠缺完整的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既沒有專門的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也缺少與國際上法律接軌的法律法規,且對于遺傳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大部分都是抽象性的、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時,我國關于遺傳資源保護的若干規定都分散在各個法律文件中,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對遺傳資源進行專門的保護,并且有不少的管理規定多是在其他法律法規框架下附帶作出的,并不能很好地體現出立法對遺傳資源保護的力度。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憲法》第9 條和第26條也分別對于保護自然資源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作出了禁止性規定。同時,《刑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種子法》以及《種畜禽管理條例》等各類行政法規中也對遺傳資源的保護作出了相應的管理規定,但涉及的內容不是很完善,而且也比較抽象,尤其在遺傳資源的取得以及專利制度方面的相關規定上基本空白,這樣也導致了不少想獲取生物遺傳資源的外國公司,通過合作研究或者共同建立數據庫等合法方式規避我國法律,無償地竊取了我國大量的遺傳資源。

我國自1993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之后,積極展開我國關于專利法各方面的修訂,于2008年底新修訂的《專利法》將遺傳資源保護納入了專利法保護的范疇;在2010年初,進一步修改了《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主要針對“遺傳資源”的含義,以及如何界定“依賴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并明確了如何披露遺傳資源的來源信息。針對我國對遺傳資源的保護現狀,通過這三部法律的引入與修訂,也相對健全了我國遺傳資源專利法保護體系。

二、國外關于遺傳資源的保護模式

(一)發達國家對于遺傳資源的國內保護模式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依賴其遼闊的地域,其國內的生物遺傳資源相對而言比較豐富,而且其國內的科學技術力量相對雄厚,因此美國也特別重視對其他國家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美國基于其本國自身利益的考慮,并沒有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另一方面,由于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遺傳資源的引入國,且對所有的遺傳資源均依照2006年制定通過的《生物遺傳法》對遺傳資源進行保護與管理。《生物遺傳法》對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作出了如下具體的規定,“為商業或者科學研究之目的在北部地區進行的涉及生物遺傳資源的活動需要獲得政府的特別批準,否則即被視為違法。政府有權對這種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同時該法案也規定了申請人在向政府提交相關申請文件的過程中,還應當提交事先和生物遺傳資源提供者簽署的生物遺傳資源的惠益分享協議,否則政府將拒絕頒發許可證。”

加拿大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及相關問題并沒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制,而是同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或者地區一樣,僅僅是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相關法律規定及原則對本國的生物遺傳資源進行規制與保護。加拿大現有的一些法律法規或多或少地能涉及到各級政府和地區解決生物遺傳資源的歸屬問題,并對此進行法律上的約制。另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對于基因庫中遺傳資源的異地使用問題,主張世界各地的善意研究者,為了研究的目的,發展科學技術,造福世界人民,而善意使用此類資源將不受限制。

挪威實行土地私有制,基于此其本國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顯而易見,即生物遺傳資源歸屬于土地所有者,對于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只是政府應當加強法律法規的規制,土地的所有權人也有義務有權利盡己所能的保護和管理自己的土地,以及依附其土地所存在的生物遺傳資源。因此,筆者認為,挪威國內的立法及政策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土地所有者私有財產的保護,而不是把遺傳資源列為一國的國有資源加以開發利用與保護,一方面,這在某種形式上有利于土地所有權者對于其私有財產的雙重保護,但另一方面,似乎也不能預防土地所有權者對其“私有財產”的肆意揮霍。

南非共和國是非洲唯一的一個發達國家,南非共和國于2004年頒布了《國家環境管理:生物多樣性法案》。此法案明確指出了其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范圍,并進一步利用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出了其國內生物遺傳資源的國家行政主管保護部門。同時,南非共和國對于遺傳資源的管制也相當嚴格。一方面,對于開發遺傳資源的申請者,不僅要求其向有關政府部門提交相關的申請文件,另一方面,申請者還需要進一步證明其與生物遺傳資源的所有者或是轉讓者之間有合法有效的轉讓協議以及利益分享協議。如果經由政府審查時發現是在脅迫或是其他不合法的情形下簽署了轉讓協議或是利益分享協議,則將不被準許申請。綜上,筆者認為,南非政府對于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模式是非常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或許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但是卻可以減少遺傳資源被濫用或是被竊取的可能性,這種多層次的監管模式值得各國學習與借鑒。

(二)發展中國家對于遺傳資源的國內保護模式

廣大發展中國家基于本國的國情,對于本國遺傳資源的保護也是各有所長。哥斯達犁加基于其本國國情的考慮,制定并通過了《生物多樣性法》,開啟了對于其國內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篇章,加大了對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力度。該法將保護范圍擴大,并涉及到技術和知識創新、傳統生物遺傳資源、植物變異等,有利于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菲律賓基于其對本國原住民的重視和保護,通過了《原住民權利法》,強調了對于原住民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秘魯為了細化對于本國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層面,加強對于本國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力度,制定了《生物資源本土居民集體知識保護制度法》。巴西本國并未制定專門的法律來保護生物遺傳資源,只是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些法律原則,對生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印度通過了《生物多樣性法律》,主要是對其國內的生物遺傳資源獲取以及惠益分享進行規制的法律。通過管理對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以及對于相關傳統知識保護的目的,以符合《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規定的對于公平的分享和利用生物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這一法律內容。筆者認為,發展中國家大多具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物種,雖然普遍制定了國內法律來加強對于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但是在內容上以及側重點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進行國際化合作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很有必要。

三、增強我國遺傳資源的專利權保護建議

由于生物技術通常是通過專利制度獲得并取得各種獨占權的保護,通過對上述遺傳資源保護立法不完善的現狀,為了能夠有效切實地保護到我國的遺傳資源,盡快制定出一部單獨的遺傳資源保護、管理法律乃是大勢所趨。綜上所述,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應著重于在專利制度中加強對遺傳資源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制定一部專門法律

我國目前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以及《專利審查指南》中,但是對于遺傳資源保護方面的細微內容并沒有作出詳盡的規定,特別是關于執行《公約》中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相關規定。同時,要對遺傳資源知識產權的取得條件、權利的行使及侵權責任等內容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這樣才能達到保護遺傳資源的立法效果,實現立法目的,即保護遺傳資源專利權。所以,制定一部單獨的遺傳資源保護管理法,專利法才能與其配合,相互輝映,充分發揮出其對遺傳資源的保護作用。

(二)完善部門機構設置,合理規制生物剿竊行為

對遺傳資源保護的問題中,生物剽竊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但從我國國情以及立法體系來看,我國現在對生物剿竊的法律規制相當不完備,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而且極其缺少具備相關執法及司法經驗的專門人員。目前,很多發達國家的外國公司以及一些機構對我國的生物剿竊行為越發的嚴重,制定出一部具備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專門性法律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應當配套建立起專門保護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機構部門,培養具備相關知識的專業工作人員,建立系統的專利權保護體制以打擊生物剽竊行為。

篇6

[關鍵詞]遺傳資源;惠益分享;模式

[中圖分類號]D9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4-0106-02

《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所定義的“遺傳資源”是指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而遺傳材料是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的材料,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 N A、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等遺傳材料及相關信息。遺傳資源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具有延續性、可復制性和地域性等獨有特征,其中地域性,即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均衡分布性,為遺傳資源被不合理掠奪埋下了禍根。

遺傳資源具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提高糧食產量到開發新能源,從消除污染物到研制新藥物,人類在不斷享受著遺傳資源獨有的特點和價值帶來的巨大利益,但對其價值的利用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一方面,對遺傳資源盲目的開發,使得遺傳資源的流失空前嚴重,如勝利油田的石油開采,使得分布在山東地區的萬畝野生大豆的生存環境喪失。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往往擁有豐富的遺傳資源而缺乏先進的生物技術;反之,發達國家掌握著先進生物技術卻面臨著資源的匱乏。因而,發達國家的一些跨國公司和科研機構采取“海盜手段”從發展中國家無償掠奪遺傳資源進行利用,再通過技術開發、轉讓、申請專利等商業化方式獲取大量利潤。而遺傳資源的提供者不但未分享到科技成果帶來的益處,相反要為使用這些產品支付巨額費用。這種“生物剽竊”行為阻礙了遺傳資源擁有者對遺傳資源的使用權和獲益權,給廣大土著部族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1 國際法在遺傳資源分享問題上的規制與沖突

1.1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間的沖突

《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為目的,規定了公平合理分享原則,并要求通過包括技術轉讓在內的手段以求惠益分享的實現。從公約構建的體系來看,它將促進遺傳資源的持續保護和利用,有利于保護發展中國家作為提供者的權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第27條第1款規定了可授予專利的條件,第27條第3款(b)規定了成員可排除專利規則,即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可以排除微生物之外的植物和動物,以及除非生物方法和微生物外的生產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生物方法的可專利性,它更多地考慮了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而漠視了提供原始遺傳資源的當地社區人群的潛在利益。由此,兩個文件在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那些遺傳資源少而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關心如何便利獲取,勢必會將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主旨的《TR I PS協議》視為護身法寶;而那些擁有豐富遺傳資源但技術研發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則更關心如何分享惠益,必然會傾向于《生物多樣性公約》這類保護遺傳資源提供者利益的文件。

1.2 《TRIPS協議》影響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原因分析

由于《TRIPS協議》的規定擴大了遺傳資源利用者申請專利的可能性,也不要求專利的擁有者與遺傳資源的提供者分享利益,因而使得《T R I P S協議》對遺傳資源惠益分享保護形成了不利影響。從表面上看,這種不利影響在于對遺傳資源提供者的權利未能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護;而從本質上說,根源在于遺傳資源與知識產權之間的特征不同。遺傳資源具有雙重的權利屬性,它除了擁有一個物質載體,還有一部分是蘊藏在“物”中的遺傳信息。遺傳資源的提供者往往對物的所有權看得比較重,而對遺傳信息沒有明確的概念。即使他們依據遺傳信息進行了創造性的革新,但革新后的權利仍然停留在新產品物的層面上。知識產權制度則重在保護權利人具有創造性、革新性的智力成果,對于遺傳資源的有形載體――物的權利卻有所忽略。這樣二者就產生了矛盾。簡言之,是因為對通過遺傳資源利用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一定的保護,但是對于遺傳資源提供者的利益都沒有給予必要的保護,所以,前者就以合法的形式侵犯了后者的利益,因此產生了知識產權侵犯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不良現象。

2 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法律模式

根據《波恩準則》,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制度就是指遺傳資源被獲取后,當事雙方基于共同商定的條件將遺傳資源經科學研究和商業開發后所產生的惠益的全面共享,而不是對其進行獨占的一整套制度。

2.1 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主體

目前,國際社會已普遍承認國家是遺傳資源的當然所有者,因此,遺傳資源的來源國(提供國)是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主體之一。這里,國家作為惠益分享制度中的分享主體,參與到基于其提供的遺傳資源產生的后續利益的分配中,一可為國家保護遺傳多樣性提供資金支持;二可提高國家自身的生物技術實力。

2.2 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模式和保障

遺傳資源的惠益分享存在著“立法機制”和“合同機制”兩種模式。“合同機制”指的是有關主體以合同的形式確定惠益分享實現途徑的一種方式,側重“私法”性質,政府不對遺傳資源的惠益分享做過多的干涉,該模式的主要推動者是發達國家。在實際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很難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立法機制”就是將各方權利義務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依照法律分享惠益,側重“公法”性質。發展中國家是這種模式的積極支持者,他們認為只有“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分享權,使談判內容不再被發達國家所左右。

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最終實現,還得依靠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有關獲取和惠益分享的未盡事宜的進一步審查:用語、其他方法和履約措施執行秘書的說明》中提了一些建議,如“調查聲稱的違規行為;為獲取關于遺傳資源和知識使用者的信息提供便利;通知專利申請部門;協助法庭服務;查明被告所在地;在接受證據的規則上給予靈活性;認可聲譽;提供法律援助;提供答證;及考慮采用替代性、低成本的爭端解決機制,包括仲裁”。另外,保障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僅靠提供國單方努力比較困難,需要與使用國共同協作。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海洋環境保護區;國際法基礎;有關問題

中圖分類號:D9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2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10-68-04

一、海洋環境保護區制度介紹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Nature and Nature Resources, IUCN)將海洋環境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定義為任何通過法律程序或其他有效方式建立的,對其中部分或全部環境進行封閉保護的潮間帶或潮下帶陸架區域,包括其上覆水域及相關的動植物群落、歷史及文化屬性。①

很多國家依據世界自然聯盟的定義,對海洋環境保護區進行了不同的界定。澳大利亞在《建立國家海洋保護區代表系統指南》中規定:海洋環境保護區是“專門用于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自然及相關文化資源,并通過法律或者其他有效方式進行管理的海洋區域(包括陸地、海床和水下底土)。”②美國在2001年國家研究委員會報告中,將海洋環境保護區定義為:“為了特定的保護目的,用于加強海洋資源管理的一種前景廣闊的,并作為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有機組成部分來對海洋生物資源進行保護的涉海區域。”新西蘭在《海洋保護區政策和實施計劃》中強調保護區是旨在“通過全面保護,特別用來在生境和生態系統層次上維持和恢復生物多樣健康的海域。”

截止到2012年底,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報告,全球被保護海域面積已超過83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海域面積的2.3%。依據現有國家實踐,世界上建立的第一個海洋環境保護區是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杰弗遜堡國家古跡(Fort Jefferson National Monument)。全球最大的海洋環境保護區——大堡礁國家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是澳大利亞于1979年建立的。此外,百慕大群島、加拿大、古巴、新西蘭和歐盟也在積極推進國內和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區系統的建立,海洋保護區的建設從國家層面發展到國際層面。

二、海洋環境保護區的國際法律基礎

(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年,海洋法公約為沿海國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奠定了國際法基礎。《公約》確立了沿海國在不同海域的管轄權③,還增加了專屬經濟區制度。根據《公約》第56條:“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內有以勘探和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不論為生物或非生物資源)為目的的權利……”,以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的管轄權。

伴隨著權利的擴大,沿海國也承擔著更多的義務。例如,《公約》要求“沿海國參照其可得到的最可靠的科學證據,應通過正當的養護和管理措施,確保專屬經濟區內生物資源的維持不受過度開發的危害……”。④沿海國在決定專屬經濟區內生物資源的可捕量時,“應考慮到與捕撈魚種有關聯或依賴該魚種生存的魚種所受的影響,以便使這些有關聯或依賴的魚種的數量維持在或恢復到其繁殖不會受到嚴重威脅的水平上”⑤在第十二部分項下,各國都應在適當情形下個別或聯合地采取保護海洋環境的措施,各國都有權針對特定海域的特殊生態條件采取特別措施。⑥根據《公約》第192條,各國無論其地理環境如何或是否是港口國、船旗國和沿海國,都有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盡管公約沒有對“海洋環境”做出明確界定,但依據第1條第4款對“海洋環境污染”的解釋可以推斷出涉及到每一個海洋區域的意圖。《公約》第193條重申了各國開發其自然資源的權利,但將這種權利置于保護海洋環境的前提下。第194條進一步要求各國應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任何來源的污染,為此應按照其能力使用最切實可行的方法。依據第194條第5款,這種措施應“包括保護和保全稀有或脆弱的生態系統,以及衰竭、受威脅或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和其他形式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而有必要的措施”。

為了加強對跨界魚類種群的管理,締約國于1995年8月4日通過了《有關養護和管理跨界魚類種群和高度洄游魚類種群協定》。盡管協定的關注點僅限于跨界魚類和高度洄游魚類,但體現了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協定的通過表明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正式納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視野。

(二)21世紀議程

1992年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里約會議,與會國通過了旨在促進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議程。⑦議程第15章“促進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對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的保護”體現了環境保護區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義。議程第17章強調了對“所有海洋環境的保護,包括封閉、半封閉海域和沿海區域,并對其中的生物資源加以保護和合理利用”。⑧還鼓勵各簽署國對國家管轄下的海域,包括已經建立正在管理中的保護區,采取適當措施維持生物多樣性、提高海洋物種產量、保護海洋棲息地。⑨

(三)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峰會通過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利益。⑩ “各國具有按照其環境政策開發其資源的權利,同時負有責任確保在它管轄或控制范圍內的活動不致對其他國家或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地區的環境造成損害。”11《公約》規定“每一締約國應按照其特殊情況和能力,為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制定國家戰略、計劃或方案,或為此目的變通其現有戰略、計劃或方案;這些戰略、計劃或方案除其他外應體現本公約內載明與該締約國有關的措施;盡可能并酌情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久使用訂入有關的部門或跨部門計劃、方案和政策內。”12第8條還特別要求各締約方“建立保護區系統或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13

由于《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用語相對概括和抽象,1995年巴黎第二次會議上通過的雅加達任務(Jakarta Mandate)將目標明確為保護海洋及沿海生物多樣性。142004年2月巴黎第七次會議中,與會各方認識到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并出現局部地區惡化,全球、區域和國家管轄下的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正在銳減或消失的現實。15會議決議提到海洋和沿海保護區對于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已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物種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決議呼吁各方建立海洋和沿海管理機制并將海洋和沿海保護區納入其中,同時要求通過國際合作在國際水域建立海洋和沿海保護區。

三、海洋保護區制度可能產生的問題

(一)權利濫用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0條要求締約國誠意并不得濫用權利,各締約國應誠意履行根據本公約承擔的義務并應以不致構成濫用權利的方式行使公約所承認的權利、管轄權和自由。在毛里求斯訴英國有關查戈斯群島海洋環境保護區的案件中,毛里求斯請求法院判決英國建立保護區的行為違反了公約第300條的規定。根據維基解密披露的一段關于美國駐英大使與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部長之間的對話顯示出查戈斯群島海洋保護區的建立更多的是為了防止原島民返回該島,企圖通過嚴格禁止捕魚限制原島民獲取生存所必要的物質資源。16

《公約》第300條最早源于1977年對專屬經濟區法律地位的探討,于1978年第七次會議上由墨西哥作為公約中一個新的條款提出。該提案旨在要求各締約方遵守以下原則:(1)行使公約所承認的權利和管轄權不應損及其他國家的權利或國際社會的利益;(2)善意履行公約所規定的義務。在1979年第八次會議上,美國提出議案要求各締約國不得濫用權利或誤用公約所承認的權力。在1980年第九次會議上最終通過了“不得濫用權利”議案,并形成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0條。

“誠意”來源于聯合國第2條第2款和“條約必須被遵守”原則。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6條將該原則具體表述為:“凡有效之條約對其各當事國有拘束力,必須由各該國善意履行。”在Dicitionnaire de la terminologie du droit international中,“濫用權利”是指一國以規避所應承擔的國際義務的方式或在此種情況下行使權利,或以與被承認權利本意相背離的目的行使權利。17

海洋環境保護區的目的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18一國行使權利不得侵害他國權利,這是國際法樸素的價值追求。利用環境保護以實現政治目的明顯扭曲了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的真實意圖。如何避免將保護區作為政治工具和制衡手段,成為今后海洋環境保護區制度建設和完善的重要內容。

(二)領土化問題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了專屬經濟區制度,該制度是國家間利益平衡和相互妥協的產物。自專屬經濟區制度確立以來,一直受到各種直接地或間接地挑戰,其中以環境要求(environmental challenge)最為突出。19實行嚴格禁止政策(no-take policy)的海洋保護區將可能引發新一輪領土化和地方主義浪潮。20

《公約》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強化。它包含著現存最權威和最全面的環境保護條款。21為了加強環境保護,《公約》設置了詳盡復雜的條文對世界各國的利益加以協調。第56條確立了沿海國享有以養護、管理魚類資源為目的的權利并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享有專屬管轄權,但同時也顧及到沿海漁民社區和發展中國家對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特殊要求,要求沿海國在確定專屬經濟區內生物資源可捕量時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并允許他們捕撈可捕量的剩余部分。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并禁止任何國家和個人對任何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的獲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保護區內部分專屬經濟區“領土化”的要求,實質上是國家權利的擴張,打破了制度設計之初國家間的利益平衡,忽視他國利益片面強調環境保護將可能引起越來越多的國際爭端。

進一步來說《公約》第十二部分雖然認可締約國有權在特定海域針對特殊的生態條件采取特別保護措施,但并沒有明確規定各締約國可通過在專屬經濟區內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永久地禁止獲取魚類資源、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的活動。這些資源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絕對禁止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發展的意義,體現著環境極端主義思想。退一步來說,即使這種特殊的“領土化”要求被公約所允許,那么在程序上是否要求相關的國家進行磋商,還是說一國的單方行為就能夠獲得國際法上的效力。22

(三)環境保護與人權的價值沖突

在多數情況下,環境保護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環境保護也可能構成對人權的侵犯。兩種價值的平衡對海洋環境保護區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條要求締約國尊重、保存和維持土著和地方社區體現傳統生活方式又與保護和持久利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做法并鼓勵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識、創新和做法而獲得的利益。第10條對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持久使用應當保障及鼓勵那些按照傳統文化慣例而且符合保護或持久使用要求的生物資源習慣使用方法。西北夏威夷群島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亞保護區允許當地居民為維持生存需要獲取海洋資源并保留傳統實踐。23而查戈斯群島的原島民是否有權返回該島的法律問題仍在歐盟人權法院的審理中,英國通過建立完全禁止型海洋環境保護區而實質上排除了島民獲取生存資源的可能,實質上使得原島民的回歸成為不可能,侵犯了島民的基本人權。參考帕帕哈瑙莫夸基亞保護區的做法,為當地社區提供生存所必須的魚類資源并允許小范圍的商業捕魚以供應市場的做法才是更合理的。24不做這種變通,單純依靠進口食品維持當地居民的生存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通過建立完全禁止型海洋環境保護區以排除所有人類活動,包括禁止獲取為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須的資源及小范圍的商業捕魚,以達到對環境的周全保護是一種極端做法。從人權的角度來說,環境保護和保全的最高價值在于支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片面強調環境保護,置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于不顧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如何實現兩種價值的平衡,并將環境保護與人權相結合,實現制度價值的最大化是海洋環境保護區制度的意義所在。

四、結論

海洋環境保護區作為保護保全海洋環境資源的一種制度具有重大的價值,通過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高生產力的海洋系統進行富有成效的保護,緩解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的壓力,以實現逐步改變海洋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養性、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海洋環境保護區還具有重要的遺產價值和觀賞、旅游價值,通過對珍稀生物資源的保護和保全實現人類歷史的延續和發展。

目前,針對海洋保護區制度的建立已形成了一套國際法律框架體系,國際組織也通過指南對保護區制度的建設加以指導和完善,大量國家實踐豐富了海洋環境保護區理論并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借鑒。

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一種新制度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如何規制權力濫用,防止“領土化”傾向以及實現價值平衡等方面還需要深入研究,以促進制度的合法化與合理化。

注釋:

① Guidelines for Marine Protected Areas,1999: 11.

② Commonwealth marine protected areas program, http://environment.gov.au/coasts/mpa/commonwealth/ index.htm1, 訪問時間:2012-11-10.

③④⑤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A]. 1982年,第2條; 第61條(2); 第61條(4).

⑥ Jon M. Van Dyke, The 1982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CEAN & COASTAL LAW & POLY 375 (2008).

⑦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Agenda 21: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3-14 June 1992, Rio de Janiero, Brazil, http:///esa/sustdev/documents/agenda21/index.htm.

⑧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Agenda 21: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3-14 June 1992, Rio de Janiero, Brazil, http:///esa/sustdev/documents/agenda21/english/agenda21 chapter17.htm.

⑨111213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第7條;第3條;第6條;第8條。

⑩ 199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條。

14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UNEP, Jakarta Mandate: Marine and Coastal Biodiversity Introduction, http:///programmes/areas/marine/default.asp.

15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Decision VII/5: Marine and coastal biological diversity p.11,http:// /decisions/default.aspx?m=COP-07&id=7742&lg=0.

16 Peter Prows, Mauritius Brings UNCLOS Arbitration Against the United Kingdom over the Chagos Archipelago, 15 AM. SOC'Y OF INT'L LAW 1 (2011). Irini Papanicolopulu, Submission to Arbitration of the Dispute on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 around the Chagos Archipelago, 26 INT'L J. MAR. & COASTAL L. 667 (2011).

17 Myron H. Nordquist&Shabtai Rosenne ,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A Commentary (Marinus Nijhoff Pub. 1995), p. 152.

18 Guidelines for Marine Protected Areas,1999, p. 18.

19 Bernard H.Oxman, The Territorial Temptation: A Siren Song at Sea (100 AM. J. OF INT'L L.830 2006), p. 843

20 以毛里求斯訴英國關于查戈斯群島海洋保護區的仲裁案為例。

21 John R. Stevenson&Bernard H. Oxman, The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88 AJIL 488, 496 (1994). Secretary of State Christopher offered the same appraisal in his Letter of Submittal of the Convention of September 23, 1994. S. TREATY DOC. NO. 103-39, at V, VIVII (1994).

22 Alison Rieser, The Papahnaumokukea Precedent: Ecosystem-scal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the EEZ(Asian Pacific Law & Policy Journal 13 Asian-Pacific L. & Pol'y J. 210 2010), p. 37.

23 Pew Environment Group. Scientists Sign Statement Calling for Large, Ecosystem-scale Marine Reserves. http:///GOLScienceStatement.pdf.

24 De Santo EM, Jones PJS and Miller AMM, Fortress conservation at sea: a commentary on the Chagos marine protected area (Marine Policy 35 2009), pp. 258-260.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Marine Protected Areas, 1999.

[2]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Decision VII/5: Marine and coastal biological diversity (Feb. 2004).

[3] Myron H. Nordquist & Shabtai Rosenne ,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A Commentary (Martinus Nijhoff Pub. 1995)

[4] Alison Rieser, The Papahnaumokukea Precedent: Ecosystem-scal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the EEZ, Asian Pacific Law & Policy Journal 13 Asian-Pacific L. & Pol'y J. 210 (2010).

[5] Bernard H. Oxman, The Territorial Temptation: A Siren Song at Sea, 100 AM. J. OF INT'L L. 830 (2006).

[6] Irini Papanicolopulu, Submission to Arbitration of the Dispute on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 around the Chagos Archipelago, 26 INT'L J. MAR. & COASTAL L. 667 (2011).

[7] John R. Stevenson & Bernard H. Oxman, The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88 AJIL 488, 496 (1994).

篇8

摘要概括了我國濕地農業的現狀,分析了其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AbstractThe status of China’s wetland agriculture was elaborated,and some problems in exis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n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wetland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etus;problems;strategies

濕地農業指在天然濕地基礎上改造成以稻田、葦塘、魚塘、小型水庫為主體的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人工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全國60%以上的糧食、經濟作物產品和畜產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魚和蠶繭是由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生產的。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在我國當前和未來的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

1我國濕地農業概況

濕地農業資源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許多農產品尤其是水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生態服務功能。由于我國絕大部分濕地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自然條件,幾千年來,濕地一直是我國農業開發的重點地區。直至近幾十年來,濕地仍是我國農業開發的主要對象。

農業生產與濕地資源保護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濕地保護是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而農業生產基本出發點則是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歷史上,日益膨脹的人口曾經促使許多重要的濕地保護區被開發為農田。我國的濕地農業區域包括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多為我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農業相對發達[2-3]。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依賴程度的提高,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因圍墾、污染、泥沙淤積及過度開發利用受到嚴重的破壞。據統計,近40多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hm2,全國圍墾湖泊面積超過130萬hm2,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江漢平原湖泊總面積減少43.67%,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被圍墾17萬hm2和8萬hm2,全國稻田面積由1976年的3 697萬hm2減少至2007年的2 923萬hm2,30年凈減少774萬hm2,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由于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稻田。對濕地的不合理墾荒和利用破壞了濕地農業的正常投入產出平衡,阻礙了濕地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濕地地區大多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并沒有發揮濕地的最大經濟效益,反而給濕地造成了很大環境壓力和破壞。

2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濕地農業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變化問題

由于長期以來偏重對濕地開發利用而輕視保護,對濕地及其生物資源主要看重它們的可利用價值而忽視它們的生態系統功能價值,對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致使濕地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如圍灘造田、濕地排水轉為農業用地等,已使濕地面積大大縮減,最常見的是湖泊面積的減少;二是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乃至喪失,由于濕地的大面積開發導致了濕地生境的破壞和破碎,使得越來越多的物種,特別是珍稀物種因失去生存空間而瀕危甚至滅絕,進而弱化了生物多樣性;三是土壤肥力下降、質量退化,由于多年墾荒、燒荒、掠奪式經營等活動,濕地土壤物理性狀變差,肥力下降,質量退化;四是濕地生態功能下降,濕地對氣候,特別是對濕地分布區域的大氣溫度、太陽輻射、降水以及濕度等均有著十分顯著的調節作用,大面積的濕地資源開發,使濕地下墊因素發生改變,削弱了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能力,從而削弱了其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五是農業污染加劇,大范圍使用化肥、農藥及工農業廢水排放造成化學污染嚴重,防污和治理措施未能及時跟上,致使濕地地表水質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2.2濕地農業基礎研究欠缺

濕地農業的基礎性研究缺乏,對濕地農業結構、功能、漬澇規律、價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濕地農業認識不完全、不深入,社會重視程度不夠,且科學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濕地及農業濕地缺乏完整的科學理論,對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尚未能全面科學地進行規劃與論證;二是對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缺乏管理機構與法制規范,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還未建立等;三是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研究缺乏,濕地農業的合理利用技術、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濕地污染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濕地監測與信息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的缺乏,使得我國濕地農業的發展處于徘徊狀況。多數地區處于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注重高產,忽略優質安全與高效,注重利用而忽略整個生態系統及其結構優化。

2.3退耕還濕補償制度不完善

缺乏明確的退耕還濕補償制度和替代生計引導是濕地保護和退耕還濕實施的制度障礙和政策缺失。退耕還濕補償制度的完善程度對農民是否愿意放棄耕地和以何種方式獲得補償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國家在退耕還濕方面,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即便有退耕還濕的情況也只是參照退耕還林的政策執行。許多農民把耕地看成是生存的根本,由于耕地是其根本的生活來源,加之沒有其他技能、謀生渠道不明確、就業不穩和收入無保障,同時,沒有好的補償制度和補償方式,使得農民不愿意放棄耕地。

3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積極推進濕地農業管理的標準化

堅持把政策法規和標準化建設作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長效措施,實現保護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法律和政策”和“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總體要求,爭取有利于濕地農業保護管理的各項政策。要加強調查研究,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濕地生態補水制度的合理途徑。要建立一整套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調查監測、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濕地履約的有關標準、規程和制度,加強濕地標準和規范的研發工作,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推進我國濕地農業管理標準化建設[4]。

3.2積極做好濕地農業保護規劃

根據《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和《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指導各地進一步收集整理好有關我國濕地農業保護的資料和數據,組織開展有關的調查研究,抓緊做好“十二五” 國家、各部門和地方濕地農業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各地區要把濕地農業保護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做好有關規劃的銜接工作。有關規劃在征求意見時,要進行認真的研究,積極主動地做好匯報溝通工作,力爭做到專項濕地保護規劃與行業規劃、其他相關專項規劃、上級濕地保護專項規劃與下級濕地保護專項規劃相協調。收集集成國內外濕地農業保護管理的先進經驗、科學成果,為濕地農業管理、推動濕地農業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撐。

3.3積極開展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調查

濕地農業中分布有種類豐富的農作物和家養動物的野生親緣種,它們是農業育種工作中的寶貴遺傳資源。農業的持續高產依賴于有效地利用多種多樣的物種和基因資源以及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因此,保護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應做好濕地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力保護農業生態系統內現有野生物種和人工管理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作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維護系統內現有野生物種。開展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綜合考察和若干專題調查。調查考察濕地農業生物物種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經濟價值和受威脅程度,制定珍稀、瀕危、地方獨有名貴動植物分布區域圖。在調查考察基礎上,編制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中心名錄。劃定必要的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重點農業生態系統類型、珍稀瀕危物種和野生遺傳資源。加強對濕地農業保護區域種子、苗木、畜禽新品種等引入和應用的監管,建立早期預警、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對已入侵的生物,加強跟蹤監控,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3.4保護與用養結合,促進區域生態持續優化與協調

濕地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在對濕地農業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應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既要從長遠考慮,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要根據國情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循序漸進,搞好綜合平衡。應避免可行性較小的機械式的濕地環境保護方式,代之以開發與保護并行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區域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整治濕地生態環境,特別是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與水環境的治理;加強環境資源監測和保護;加強執法力量和執法力度;指導群眾發展生態經濟,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建立立體生物群落與完善配套的組裝技術,增強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5]。

3.5依靠科技,促進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對生境破壞嚴重的地區建設濕地生態恢復工程;適度且因地制宜、有計劃地發展一些濕地高效生態農業工程。確保濕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濕地開發與保護的新途徑,使濕地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實現濕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的統一[6]。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濕地農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如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對于環境因子變化的相應機制等,為濕地農業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二是積極探索濕地農業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示范模式,加強科技支撐,把濕地保護工程建設成為濕地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示范基地,打造成開展濕地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合作平臺;三是開展濕地農業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的宣傳、教育和培訓,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和學術會議,出版有關著作和刊物,傳播與普及濕地農業知識,使全民參與保護濕地,生產者科學地利用濕地;四是積極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充分借鑒、吸收國內外濕地保護、合理利用以及退化濕地生態修復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五是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指導他們學習并掌握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生態農業方面的知識,以提高他們在濕地保護管理中生態農業推廣和應用的能力,從而建立生態農業的推廣體系。

4參考文獻

[1] 顏華.關于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5):383-385.

[2] 熊飛.武漢市濕地主要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4189-4190.

[3] 王海芳.濕地及其保護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1):49-50.

[4] 王世巖,楊永興,楊波.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176-178.

篇9

關鍵詞:知識 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生物學課程標準 概念教學 觀察 調查 實驗 探究 生物科學素養

“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確定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教學之本,要通過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生物學概念、原理等的基礎上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能力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悉心的指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逐漸達成,是教師在教學中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時學生所學得的、能力提高的部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種無形的潛在學生內心的感受,它是學生通過對每一節課的學習,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培養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等。我們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該如何落實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和在全縣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調研中了解的一些情況談談個人的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一、通過生物學概念的教學,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知識的記憶,從而達成知識目標

初中生物學教材內容多,知識含蓋面廣。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將義務階段生物學課程內容分成了10個一級主題,歸納了50個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那么我們就需要按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和活動建議來組織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形成這些重要概念,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實驗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將一粒浸軟的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進行比較,發現它們在外形上有所不同,再縱切開后做進一步比較,他們就會發現這兩粒種子的內部結構上還有較大區別,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兩粒種子的內部結構進行逐一比較,學生就能充分理解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的不同,加強了對兩種類型種子結構的記憶,同時老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在結構上的區別點:單子葉植物種子是一片子葉,有胚乳,雙子葉植物種子是兩片子葉,無胚乳。這樣就使學生對“種子植物”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和實驗、調查、探究”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從而達成能力目標

(一)提供實材,引導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是生物學課程所要求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訓練觀察的方法,這在我們農村學校具有優越的條件,可以讓學生親臨自然,接觸生物。比如在教學“水中生活的動物”這節課時,我讓學生觀察鯽魚,讓他們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運動特點以及在運動中胸鰭、腹鰭和尾鰭所起的作用,引導他們歸納出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并概括魚類的主要特征。這樣經過仔細的觀察,學生很容易完成,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在小組交流過程中,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調查是生物教學中就某個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了解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當地生產和生活的課程資源,認真做好調查,例如,在組織學生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時,我們有些農村學校,先利用課堂引導學生討論制訂調查計劃,然后把教學班分成小組分別到當地養豬場、養雞場等去參觀,讓學生認真收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通過調查實踐,學生對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有了更深人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因地制宜選擇材料,組織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十個主題之一,我們要讓學生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讓他們參與和體驗科學,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探究形式要靈活多樣,要符合探究原則,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選擇探究材料和制定探究方案。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如果鼠婦不容易抓,我們可以改用蚯蚓(因為蚯蚓的生活環境也是陰暗潮濕的地方)。我們在設計探究活動的方案時,要設計將鼠婦(或蚯蚓)分成兩組,一組放在黑暗的環境中,另一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放在明亮的環境中(對照實驗必須控制唯一變量)。我們在引導學生設計方案時還要注重學生的設計是否符合探究要求,要綜合考慮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通過教學將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相結合,從而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三維目標所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要全面考慮基礎知識與情感目標的要求,聯系實際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生物學科學素養為目的,將完成情感目標和基礎知識目標相結合,例如在《生物和生物圈》的教學中,首先對生物和生物圈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身邊所熟悉的事物開始,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提出的問題,再利用生物圖片,讓學生觀察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與生物的相互作用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了解了生物與生物圈的關系的基礎上,明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樣學生在學習生物基礎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生物圈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認識到愛護生

篇10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資源特征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10-0057-07

農業文化遺產(Agricultliral Heritage systems)是一種新的遺產類型,其概念源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啟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項目。按照糧農組織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目前,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還存在一些爭議。關于概念問題爭論的主要焦點在于對“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和“GlobaUy Important Indigen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的譯法,集中在是否要將“文化”一詞加入概念中和是否要將“系統”一詞去掉的問題上。在現階段的研究中,筆者暫且仍然將其稱為“農業文化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國內外在鄉村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為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概念和特點來看,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不同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等旅游形式,更不同于目前盛行的農家樂旅游。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核心是“遺產”,是旅游者前往農業文化遺產地進行體驗、學習和了解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的范疇,其重要功能是確立遺產地的文化身份。而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等本質上來講還是大眾旅游,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二者存在本質區別。按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有效管理的旅游發展應該成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手段,從而充分發揮旅游在遺產保護、教育、文化、科研以及經濟方面的功能。對于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來講,農業生產、知識、經驗、技藝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旅游元素,農民不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學習、了解和尊重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者所追求的核心體驗。了解農業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旅游資源特征對于識別和區分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以及合理進行資源開發和目的地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研究,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具有遺產類型特色明顯、脆弱性高和敏感性強、分布范圍廣、可參與性強和復合性強等特征。

1 遺產類型特色明顯

1.1 一種活態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活態遺產。整個農業系統中必須有農民的參與才能構成農業文化遺產,而同時農業系統又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一部分,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農民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是農業文化遺產重要的保護者,同時也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之一”…。農民生活在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并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就要保持原始狀態,不能隨時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統農業系統的精華,同時也保護這些系統的演化過程。因此,農業文化遺產體現出一種動態變化性。

由于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遺產,是農業社區與其所處環境協調進化和適應的結果,因此,不能像保護城市建筑遺產那樣將其進行封閉保護,否則只能造成農業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持續貧窮。農業文化遺產要采用一種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說,要“在發展中進行保護”,因地制宜地保護和管理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要保證遺產地的農民能夠不斷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這樣他們才能愿意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也就是說,多方參與,尤其是社區參與機制的建立,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區別于一般的農業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和一般的農業遺產存在一定區別。國際上關于農業遺產的論述最早出現于普林特斯(Prentice)對遺產的分類,將農業遺產界定為農場、農業博物館、葡萄園以及捕魚、采礦等農事活動。其實,我國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就成立了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研究內容側重于中國農業史的綜合研究、傳統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制約因素研究、近現代農業史研究,以及農業歷史文獻研究與整理等方面。石聲漢先生認為,我國的農業遺產概念比較寬泛,包括具體實物和技術方法兩大部門,古農具、古農書、古農諺等都屬于農業遺產的范疇。

目前,很多學者都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只是“農業遺產”的一部分,而且更強調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屬于全球環境基金中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的項目)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系統(system)或景觀(landscape),除一般意義上的農業文化和技術知識以外,還包括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突出強調農業景觀與農業系統這些至今仍在使用、也更有現實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形式。

徐旺生等認為,從內容上講,農業文化遺產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也可以將其分為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農業文化遺產。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等同于一般的農業遺產,而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則更加強調農業生物多樣性和農業景觀,強調遺產的系統性。苑利同樣認為,農業文化遺產至少應該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但他認為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保存至今的農耕生產經驗,如開荒的經驗、育種的經驗、播種的經驗、防止病蟲害的經驗、收割儲藏的經驗;而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則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保存至今的各種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生活經驗。

1.3 區別于現有的世界遺產類型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3種類型。隨著對遺產認識的不斷深入,199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又提出了文化景觀的概念,它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是“保證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特定土地利用技術”。文化 景觀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選區范圍,不同于文化遺產,也不同于自然遺產,而是體現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定義來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世界遺產類型中的文化景觀十分相似,二者都強調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協同進化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事實上,很多已經被列為文化景觀的遺產地同時也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試點,如菲律賓的伊富高梯田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對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系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與文化活動具有重要作用,它更強調人與環境共榮共存、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業文化遺產更像是文化景觀的一部分,是關注農業的文化景觀。但同時,農業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又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文化景觀強調遺產的地域性,而農業文化遺產則更強調對某種傳統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的保護,對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地域要求并不十分嚴格。

2 脆弱性高和敏感性強

生態脆弱性是指生態環境對外界干擾抵抗力弱,在擾后恢復能力低,容易由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而且一經改變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性質。而文化的敏感性則是指文化易受外來因素干擾。作為一種特殊的活態遺產和旅游資源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既有脆弱性高、也有敏感性強的特點。

2.1 生態脆弱性

農業文化遺產本身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很多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同時,農業文化遺產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高的偏遠落后地區,這些地區的生態脆弱性一般都比較高”“。研究發現,農業文化遺產地浙田縣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6.2%,同時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僅能勉強維持生態平衡。生態脆弱性除了與生態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相關外,還與生態環境的處境密不可分,因為生態環境本身的結構特征只是導致生態脆弱的潛在條件,而將這些潛在條件激化為現實的則是人類活動的干擾。旅游對于農業文化遺產來講就是一種很強烈的人為干擾活動,如果管理不善,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發展將非常容易破壞農業文化遺產以及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其他資源,大大增加本地的生態足跡,不僅無法成為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的手段,而且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2.2 文化敏感性

很多農業文化遺產位于少數民族地區,如貴州的稻魚共生系統位于黔東南侗族自治州,云南的哈尼梯田位于紅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州,而國外很多農業文化遺產也是由少數民族甚至處于殖民狀態下的農民所創造的,如非洲的很多農業文化遺產。這些地區具有很強的文化和政治的敏感性,這些地區旅游業開發不當很有可能就會引發社會文化沖突。因此,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發展必須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盡量減少旅游對當地的文化涵化,減少對民族文化的沖擊。作為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發展必須以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前提,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地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的利用必須進行嚴格的管理,確保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

3 分布范圍廣

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廣泛,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國家和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評選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同時也開始考慮將更多的候選點納入保護范圍。從目前試點和候選點的分布情況來看,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3.1 一般分布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地區)

從全球范圍來看,農業文化遺產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基本特點是人多地少,人地關系相對緊張。以“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處的中國浙江省青田縣為例,全縣海拔50米以下的河谷僅占4.64%,山間盆地占0.05%,丘陵和山地占95.31%。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當地農民逐漸發展出一種充分利用當地農業生物多樣性、適應當地特定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年的傳承和發展證明了這種方式具有可持續性,而人地關系緊張則是這種生產方式產生的主要動因之一。

3.2 一般位于經濟發展相對欠發達或自然資源/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

農業文化遺產一般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從全球范圍來看集中在非洲、南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位置偏僻、生態系統脆弱、自然資源有限或氣候條件惡劣。為了生存,當地農民發展了復雜而具有創新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技術,由于這些地區人口密度較高,農民適應環境所發展出的可持續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就顯得彌足珍貴;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這些地區還沒有受到大規模現代技術的影響,也沒有對資源進行過度利用。但現代化進程和全球的環境變遷也正迅速威脅著這些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農業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傳統農業地區。

3.3 一般處于歷史較為悠久、土著居民定居歷史較為久遠的地區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長期適應環境的產物,是人類優秀傳統農業的杰出代表,其形成需要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經驗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的重要標準。菲律賓的伊富高梯田農業系統擁有超過2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稻魚共生系統也同樣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證明了當地居民對其所創造的農業系統的依賴,以及該農業系統與當地社會系統的有機結合。歷史孕育了農業文化遺產地燦爛的農業文化,同時也產生了與農業有關的生產和生活文明。

4 可參與性強

參與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社會進步與發展宣言》指出,公民參與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參與程度的高低可以衡量人們對某一活動的積極和認可程度,廣泛的參與對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墨菲(Murphy)在《旅游――一種社區的方法》(Tourim:A Community Approach)一書中認為,社區參與正是協調發展與保護矛盾的途徑。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發展都離不開社區居民和廣大旅游者的積極參與。

4.1 當地社區參與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遺產,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可參與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社區的參與。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同時也是保護的對象,當地農業社區的居民掌握著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主導權,離開了當地社區的參與,農業文化遺產就不復存在,更無法成為愉悅旅游者的資源。農村居民從事農事活動本身就是參與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重要形式,也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根本。另外,他們也可以參與其他資源的利用,如參與食宿接待、制作旅游紀念品等。研究表明,農業文化遺產的居民參與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轉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4.2 旅游者參與

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 資源可參與性強的另外一點表現在游客的活動上。傳統農業系統作為觀光資源的潛力并不太大,因為調查發現很少有游客對農業文化遺產本身的景觀感興趣,而往往對參與農事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旅游項目產生吸引。如在浙田,超過50%的游客對下田抓魚、了解稻魚共生系統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參與與稻魚共生相關的民俗活動等感興趣。因此,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必須結合游客的需要,在不破壞農業文化遺產的基礎上設計參與性旅游活動,讓游客通過旅游活動的參與切實了解傳統農業的價值,同時避免了游客僅作為旅游地的觀眾而無法獲得真實的遺產旅游體驗。

5 復合性強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類典型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更能體現出自然與文化的綜合作用,也更能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它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的特點為一身,本身就是一類復合性遺產。而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它集中了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與其他資源,結合了有形(物質)資源與無形(非物質)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充分發揮了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吸引力。

5.1 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的復合

農業文化遺產地除了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同時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如山水風光、地方特色建筑、民俗節事、美食等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這些資源與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機結合可以大大增強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吸引力。按照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主體一輔助資源分類體系,主體資源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本身,如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主體資源為稻魚共生系統,而輔助資源則包括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各類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以青田縣為例,如奇云山、魚燈舞等。真正的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中主體資源發揮主要的吸引作用,而其他資源則起到增強吸引和擴大旅游規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