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土壤殺菌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面積土壤殺菌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草坪的價值
1.1 凈化大氣
1.1.1 減塵。在―般情況下,草坪上空的飄塵濃度約為無草土地,這顯示了草坪防塵的特殊效能。
1.12 凈化大氣污染物。有關研究經費表明,草坪草能把大氣中的氨、硫化氫、二氧化硫合成為蛋白質,并能把有毒的硫酸鹽氧化成有用的鹽類。
1.2 殺菌、減噪作用
1.2.1 殺菌。不同場所空氣中時含菌量是有很大差別,公共場所的空氣含菌量十分驚人,與有植被地域相差數十倍,在各類型綠化植物中,松樹林含菌量最少,草坪次之。
1.2.2 減噪。由于草坪具有減噪功能,因此在飛機場、廠礦的空地和道路、廣場近旁種植草坪可有效地降低噪音。
1.3 防止水土流失
草坪因具致密的地表覆蓋層和表土中盤根錯結的根系,因而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蝕的作用。
1.4 改善小氣候
小氣候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空間。由于草坪具有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及蒸發冷卻作用,所以它能改善區域小氣候。
1.5 保健及其它
城市中的草坪,補映在街道、廣場、運動場之中,顯示出獨特的生機和景觀,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積極的影響。草坪能減緩太陽的反射,減弱太陽輻射對人眼睛的損害。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面積草坪可成為火災或地震時疏散居民的緩沖地帶。
2 草坪在城市植物生態群落整體建設中的規劃
2.1 廣場綠地
貫穿廣場的草坪在設計時,以開曠、簡潔、明快的景觀為主,采用”喬木+矮生灌木庳花+草坪”的植物組合。
2.2 防護綠地
這類綠地應采用針闊混交、喬灌草有機結合的復層植物種植方式。此類綠地除用作城郊公園外,草坪應為野生形成,盡量不要進行人工種植。
2.3 居住區綠地
居住區綠地多為樓間綠地和中心花園綠地組成,綠地的分散與獨立為居住區創造風格迥異、類型豐富的綠色景觀。
2.4 道路綠地
作為貫穿全市道路綠化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路綠化中,應根據每條道路的性質、方位、街區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盡力做到“一路一樹,一街一景”。
2.5 停車場綠地
停車場建設中應引入“綠色停車場”的模式,采用“喬木+草坪”。在滿足停車需要的同時,創造出景觀優美、除塵降噪、使用舒適的新型停車場。
3 草坪的建植與管理
3.1 草種選擇
提高草坪質量和綠化效果,關鍵在于選擇適宜的草種,除了要考慮既能越冬,又能越夏,綠期長,觀賞價值高等特點以外,還應考慮抗逆性強,特別是耐鹽堿的草種。
3.2 建植時間
最好在春、秋季播種。春季氣溫達5℃以上時播種。此時溫度較低,草種萌發時間較長。當氣溫達到10℃時,植物進人生長活躍期,適宜播種。
3.3 管理
播種量的大小對播后管理影響很大。草坪生長到―定時期后,生長能力衰退,要更新復壯。方法是:將草坪劃分成寬30~40cm的帶,單數帶第―年初春時在草坪萌芽前將其連根挖起,再施人有機肥料,并淺松土,肥土混合后,再把挖出的草坪放到原土層位置,并及時澆透水。1~2年后在對雙數帶老曹丕同樣施工,如此2~3年即可將整個草坪全面更新。
草坪蟲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類。a.地下害蟲:對草坪產生影響橢鱭靖、螻蛄、地老虎等。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倍液灌根。b.地上害蟲:主要有黏蟲、草地螟等。藥劑防治可用25%敵殺死油4000倍進行噴灑。
4 大面積種植草坪的三大弊端
4.1 本地品種培育力度弱與大面積種植草坪的矛盾
大面積種植草坪要立足國情,并尊重客觀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草坪業發展速度極快,但優良草坪草種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由于進口種子價格昂貴,且適應性又差,加上技術力量、技術設備、管理手段、投入等滯后,全國各地出現的草坪熱不合乎我國目前的國情。能就地取材發展草坪,既確保了草種的適應性,又大大節省了寶貴的資金。就地取材發展鄉土草坪是解決矛盾的可行之路。
4.2 大面積種植草坪與草坪養護成本過高的矛盾
草坪“三分種,七分養”與大多數草種需水量大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局限性。國內存在的―個普遍現象就是新增草坪面積在急劇增大的同時,退化草坪數量也以相當的速度增大。鑒于此,大連市領導認為,并非草坪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當地氣候、資源和財力狀況而定,宜草則草,宜樹則樹。
篇2
關鍵詞 馬鈴薯晚疫病菌;殺菌劑;毒力;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136-02
馬鈴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引起,在四川省發生普遍,其危害造成的損失通常在10%~30%,嚴重年份,7 d之內就可使馬鈴薯大面積毀滅,損失可達80%以上。馬鈴薯晚疫病菌喜好巴山夜雨的氣候條件,加之近年來馬鈴薯周年生產、大面積生產、高密度種植,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的菌量積累創造了較好條件,極易造成馬鈴薯晚疫病的大暴發和大流行。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危害日趨嚴重,防治手段的提高迫在眉睫,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生產。
目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藥劑防治為主,防治藥劑種類多,防治效果參差不齊[1-2]。本試驗選用目前四川省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常用藥劑進行室內毒力測定,以及利用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指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旨在為田間藥劑防治和藥劑輪換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2015年在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國坪村開展試驗,海拔1 000 m,為馬鈴薯晚疫病常發地區,土壤肥力中等,墑情好。
1.2 試驗材料
試驗馬鈴薯品種為川芋117號。2014年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彭州市、萬源縣和宣漢縣等不同馬鈴薯主產區采集馬鈴薯晚疫病菌樣品,在室內進行單孢分離純化后,從中選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35個單孢子囊菌株用于本研究,菌株保存于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黑麥蔗糖瓊脂培養基(Rye sucrose agar,RSA)用于馬鈴薯晚疫病菌的分離、培養。
供試藥劑:95%嘧菌酯(Azoxystrobin)原藥和95%雙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提供。將95%嘧菌酯原藥和95%雙炔酰菌胺分別預溶于丙酮,制成1 000 μg/mL母液,置于4 ℃冰箱保存備用。250 g/L嘧菌酯懸浮劑(商品名:阿米西達),英國先正達有限公司生產;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商品名:瑞凡),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250 g/L嘧菌酯懸浮劑450 mL/hm2、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450 mL/hm2,以空白作對照(CK)。每個處理4次重復,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用水量600 L/hm2。
1.4 試驗方法
1.4.1 含藥培養基的制備。將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母液系列稀釋,按一定比例置于黑麥培養基中,制成一系列濃度的含藥培養基。含嘧菌酯培養基設置0.400、0.200、0.100、0.050、0.025 μg/mL等5個梯度濃度,含雙炔酰菌胺培養基設置0.040 0、0.020 0、0.010 0、0.005 0、0.002 5 μg/mL等5個梯度濃度,分別以不加藥劑的為空白對照。
1.4.2 室內毒力測定。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將供試馬鈴薯晚疫病菌單孢菌株在含藥平板上進行培養。在菌落邊緣處取直徑5 mm的菌餅,接種于含藥培養基平板中央,在18 ℃黑暗培養7 d,測量菌落直徑,每個處理重復3次。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的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抑制百分率并將其轉換為幾率值。以幾率值為縱坐標,濃度劑量對數為橫坐標制作毒力回歸直線,計算有效抑制中濃度(EC50值)、毒力回歸方程及相關系數(r)。
利用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第1代侵染循環始于3月26日,第4代侵染循環3分值時在田間發現中心病株,施藥時間為5月6日(第4代侵染循環6分值)和5月13日(第5代侵染循環7分值),調查日期為5月26日。
1.5 調查統計方法
馬鈴薯晚疫病分級標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進行,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2~3株,調查全部葉片,分級方法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0%以上[3-6]。計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數值)×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病指-藥劑處理區病指)/空白對照區病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馬鈴薯晚疫病菌對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室內毒力測定
四川省馬鈴薯主產區的馬鈴薯晚疫病菌對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表1):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生長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嘧菌酯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為(0.027 9~0.143 9)μg/mL,相差5.16倍,平均EC50值為(0.072 6±0.031 1)μg/mL;雙炔酰菌胺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為(0.007 4~0.016 1)μg/mL,相差2.18倍,平均EC50值為(0.010 8±0.001 8)μg/mL。
2.2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利用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指導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彭州市龍門山鎮3月25日至5月13日的馬鈴薯晚疫病侵染曲線如圖1,針對抗性品種川芋117號,在第4代侵染循環6分值、第5代侵染循環7分值時,分別施用250 g/L嘧菌酯懸浮劑和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進行防治,第2次藥后13 d的防治效果(表2)分別是90.04%和93.95%。
3 結論與討論
采用菌落生長速率法對生產上馬鈴薯晚疫病常用防治藥劑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結果與田 琴等[3]和羅建軍[4]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嘧菌酯和雙炔酰菌胺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生長具有較強的抑制效果,為田間藥劑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目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劑參差不齊,施藥時期、施藥量和次數隨意,增加藥劑易造成環境污染。利用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實時監測田間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情況,在該病初侵染發生時期精準施藥,事半功倍,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四川是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不僅對糧食安全、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增收意義重大,而且對確保四川省貧困山區和民族地區口糧安全、扶貧增收和社會和諧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目前,比利時CARAH馬鈴薯晚疫病預測模型[5]已逐步應用于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合理科學配合使用250 g/L嘧菌酯懸浮劑和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等防治藥劑,精準施藥、降低藥劑施用頻率和生產成本,有助于健全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和促進四川省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7]。
4 參考文獻
[1] 劉波微,李洪浩,彭化賢,等.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新農藥篩選及經濟效益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13,26(2):595-600.
[2] 李洪浩,雷高,徐成勇,等.9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刊,2013(8):56-58.
[3] 田琴,楊志輝,朱杰華.6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中國馬鈴薯,2012,26(2):105-107.
[4] 羅建軍,李志斌,劉瓊光,等.7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空效果[J].廣東農業科學,2014(20):91-95.
[5] 謝開云,車興壁.比利時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中國馬鈴薯,2005,15(2):67-71.
篇3
關鍵字:楊樹;腐爛;防治一、楊樹的腐爛防治
1、防治時間段
發病初期或病菌休眠期。該病發生受氣溫影響,這種病害通常只在7攝氏度到28攝氏度這個區間內生長。
2、在第三季度需要采取的農業防治措施
加強管理,抗旱排澇,及時間伐,使郁閉度保持在0.7左右。通過科學辦法進行對枝丫的整理,保證枝丫的健康,定時修剪。剪口要平滑,修下的枝條要及時運走并進行處理,剪口處要涂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農用凡士林進行保護。育苗用的插條要藏于2.7℃以下的陰冷處,嚴防貯藏期間被感染。
3、第三季度進行防治的辦法
6月份―9月上旬的病菌休眠期,在這個時期可以將病斑挑破,刮除病部皮層組織,一直刮到與健康組織交界處,涂抹藥物。對嚴重感染的楊樹植株和楊樹林,要徹底清除病枝和病株,然后進行噴藥(殺毒)或涂藥(治療)處理。
注意:以下四個環節缺一不可。
1、刮皮:用小刀將病斑刺破,刮除病部皮層組織,一直刮到與健康組織交界處。
2、刮后涂抹藥物:特效藥劑有嘧菌酯、噴克菌、苯醚甲環唑等。使用該類藥劑按照推薦濃度的3-5倍使用排刷涂抹效果卓越。
一般藥劑有10%蒽油、蒽油肥皂液(1公斤蒽油+0.6公斤肥皂+6公斤水)、100ppm赤霉素、10倍的食用堿水(碳酸鈉),或20%農抗120水劑10倍液、50%退菌特100倍等。
3、刮皮后及時噴施殺菌劑對樹體進行全面消毒。使用常規保護性殺菌劑即可。
4、涂抹用藥后5-7天,再在病斑周圍涂濃度為50-100毫克/升的萘乙酸液,促進病部組織組織愈合,防止復發。
二、楊樹腐爛病(爛皮病)
這種病狀的體現方式是各種楊樹,以及旱柳、榆、板栗、槭、櫻、桑、接骨木、木槿、花楸等,表現為干腐和枯梢。干腐型主要發生在主干、大枝及樹干分叉處。初期為暗褐色水腫狀斑,皮層腐爛變軟,后失水干縮下陷,有時龜裂,病斑有明顯的黑褐色邊緣。當病斑繞樹于一周時,病斑以上部分死亡。皮層腐爛后,纖維分離如麻狀,易剝離,木質部邊材亦變色。以后病斑上生出針頭狀小黑點,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潮濕或雨后,自小黑點內擠出桔黃色、黃色或橙黃色膠質卷絲狀物或膠質堆狀物,即為病原的分生孢子角。在前1年死枝的病部常形成一些小黑點,為病原菌的子囊殼。枯梢型是小枝發病,迅速枯死,無明顯潰瘍癥狀。該病發生受氣溫影響,氣溫低于7攝氏度或高于28攝氏度時病斑停止發展。
三、治療腐爛病的8種物理方法
腐爛病被人們視為楊樹“絕癥”,是一種氣傳性病害。防治楊樹腐爛病,可以采取一些操作簡單、效果明顯的無公害、靜態物理治療法。
1.敷泥防治法:取新鮮泥土用清水拌勻,濕潤程度為手捏成團能黏附在樹皮上,在果樹病疤上涂抹3~5厘米,然后用塑料膜包緊扎牢,以防水份蒸發和泥土脫落。1年后,將塑料膜和泥去除。這樣,病菌因長期缺氧就會窒息而死。此法治愈率在90%以上。
2.尿液淋涂法:用人尿淋涂到病疤傷口處,周圍要超出病疤5厘米左右。一周后再涂抹1次。此法治愈率在90%~99%。
3.鹽水浸漬:用食鹽l公斤、水40公斤配成1∶40的淡鹽水,用火燒開并晾涼。用刷子將鹽水涂抹在病疤上,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兩周后再涂1次。此法治愈率在80%以上。
4、堿水浸漬法:將食用堿和水按1∶5的比例,配制成堿溶液。用小刷子將堿水充分涂抹在病疤傷口上,周圍超出病疤5厘米左右,然后,用塑料膜包嚴扎牢。10天后再進行1次,一般半年后解除塑料膜。此法治愈率在85%以上。
5、蒜液殺菌: 將大蒜搗成蒜泥,按1∶1的比例加入10%的食鹽水配制成蒜液。用小刷子將蒜液涂抹在病疤傷口上,周圍應超出病疤3~5厘米。10天后再涂抹1次。此法治愈率可達95%以上。
6、硫酸銅泥漿: 配制濃度為50%的硫酸銅溶液,加入適量的干細土,拌成漿糊狀,涂抹于病部,治愈效果顯著。
7、涂油法: 用任何一種動物油或黃油煉成漿糊狀,均勻涂抹于病疤處,一般連抹3次即可治愈。
8、草木灰: 將有根腐病癥狀的果樹冠下的土壤扒開,找出根部腐爛部分,每株施2-5千克草木灰,并加少許細土進行覆蓋。
四、結論
楊樹作為東北地區廣泛種植的樹種,保護了東北地區沙塵天氣,然而種植密度過大導致的楊樹腐爛阻礙楊樹保護地域的腳步。通過防治辦法我們又可以緩解這種問題帶來的不便。保護樹木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1]徐雅玲,宋衛;果樹腐爛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1999年03期
[2] 采俊香,高愛枝;蘋果樹腐爛病綜合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科技;2001年10期
[3]沈玉英;姜腐爛病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1998年10期
[4] 馬愛琴;楊樹腐爛病危害及防治技術[J];山西林業;2007年02期
篇4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作物和品種:玉米(德美亞1號)
2.2 試驗防治對象:玉米田雜草、玉米大斑病。
2.3 栽培條件
試驗地設在北安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采用110cm大壟栽培方式,畝保苗6000株,畝施尿素20公斤,二銨15公斤、硫酸鉀7公斤。栽培類型為機械播種,5月2日播種,5月19日出苗,出苗率95%
2.4 試驗地的基本情況
土壤為黑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5.6%,PH值6.2。前茬為小麥。用藥為驃馬+噻吩磺隆。
3、試驗藥劑:
3.1 試驗藥劑:25%凱潤(吡唑醚菌酯)EC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30%苞衛(苯唑草酮)EC、90%莠去津WDG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
3.2 對照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自備;4%煙嘧磺隆SC,合肥久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市售自備;38%莠去津WDG 山東勝邦綠野化學有限公司生產,市售自備。
4 試驗設計及方法
4.1試驗處理
4.2 試驗設計:大區對比法,不設重復。藥劑處理1面積14畝,其中處理2面積3畝;空白對照80平方米。
4.3 施藥情況:
4.3.1 施藥時間 :化學除草時間2012年5月26日,施殺菌劑時間為2012年7月2日
4.3.2施藥機械:WFB-18AC背負式噴霧噴粉機,每畝用水量為18升
4.3.3施藥時的天氣:天氣,晴,風力2-3級,最高溫度26℃、最低溫度16℃,平均氣溫21.3℃。
5 調查
5.1 除草效果調查 除草劑施藥后30天調查雜草防效、計算株防效,稱鮮重,鮮重防效。
5.2 防病效果調查 施入殺菌劑后30天后計算各處理的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并計算防效。
5.3 產量調查 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分別進行實收測產和考種測產。
6 結果與分析
從以上各表可以看出,巴斯夫產品的防效略高于當地常用產品的防效,但是防效間的差異不大。
6.2 防病效果分析
從表二可知,處理1的病指與處理2病指差異不大,防效略高于處理2,但是差異不顯著
6.3 產量分析
以上表中可知,巴斯夫處理從棒長較常規處理長,禿尖率小,增產率高于常規處理。
7 藥劑評價
7.1安全性 巴斯夫組合在整個玉米生長期內未發現有藥害癥狀,對玉米安全。
7.2 防治效果 巴斯夫組合在除草、防玉米大斑病上及作物增產上較當地組合防效更好,作用明顯。
篇5
關鍵詞:先正達;玉米;種衣劑
中圖分類號:S1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064-2
0 前言
現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產量是玉米種植的首要問題,我們要致力于研究怎樣能提高玉米的產量,本文通過實驗研究,了解掌握先正達玉米種衣劑的用法和效果,為大面積推廣先正達玉米種衣劑提供科學依據。為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產量打下良好基礎。
1 示范目的
通過對比實驗,通過實地示范田和對照田的生產情況,了解先正達玉米種衣劑的使用效果,掌握先正達玉米種衣劑的使用技術,為大面積推廣先正達玉米種子處理產品提供科學依據。
2 示范地點
吉林省公主嶺市陶家屯鎮馬家店村(吉林省農業科技示范園內)。
3 示范藥劑
銳勝70%可濕性粉劑(殺蟲劑);滿適金3.5%懸浮劑(殺菌劑);銳勇10%徽囊懸浮種衣劑(殺蟲劑)以上藥劑由先正達公司提供;亮穗5%乳油(殺菌劑),由馬克希姆公司生產。
4 處理劑量和處理方法
4.1 處理
銳勝100+滿適金100+銳勇200+亮穗100(毫升/百公斤種子)。
4.2 空白對照
玉米品種為鄭單958,未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5 示范實施情況
5.1 示范田基本情況
示范田為玉米連作田,地勢平坦,肥力中上等,PH值中性,有機質含量在1.2%左右,土壤含水量適中,作物產量水平玉米公頃產量在1.2萬公斤左右,土壤覆蓋物為玉米前茬。
5.2 示范實施時間
2009年5月2日播種,播種方法為單粒點播,每穴1粒。
5.3 示范田間設計
示范處理面積為13畝,空白對照區面積為2畝,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5.4 示范期間氣象情況
示范田和對照田天氣情況相同。天氣正常,無自然災害。
6 示范結果
6.1 出苗率調查
播種后10天(5月11日),15天(5月16日)各調查一次,每個處理區隨機調查3點,每個點調查20穴玉米。播種后10天處理區出苗率為99%,對照區出苗率為97%,播種后15天調查,處理區出苗率為99%,對照區出苗率為95%。
6.2 生育指標調查
玉米6-8葉期(本示范在6月7日調查,玉米平均7.5葉),每個區隨機調查3點,每點完整挖出10株,用水沖洗干凈,測量株高,第一節莖粗、根系數、葉片數和植株鮮重。調查情況詳見表1。
表1 先正達種衣劑示范田間調查表(處理區)
點數 株數
項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1 株高 63 42 53 53 57 47 50 55 60 46 52.6
第一節莖粗 2.2 1.5 2.4 1.8 2.2 1.6 1.7 1.9 2.0 1.6 1.9
根系數 18 15 18 11 15 12 12 13 14 12 14.0
葉片數 8.5 7.5 7.5 7.5 8.5 6.5 6.5 7.5 8.5 6.5 7.5
植株鮮重 60.5 40.5 52.4 25.2 44.3 37.0 37.4 44.2 52.5 37.3 43.3
2 株高 57 57 55 57 57 36 54 60 55 54 54.2
第一節莖粗 2.0 1.9 1.8 2.0 1.9 0.8 1.6 1.8 1.9 1.8 1.8
根系數 13 13 13 14 13 12 14 17 13 14 14
葉片數 7.5 7.5 7.5 7.5 7.5 6.5 7.5 8.5 7.5 7.5 7.5
植株鮮重 45.7 44.9 44.4 46.2 45.0 14.0 36.0 54.6 42.5 38.4 40.9
3 株高 56 64 63 50 57 50 45 55 50 53 54.3
第一節莖粗 1.9 2.4 2.0 1.7 1.8 1.6 1.5 1.8 1.7 1.8 1.8
根系數 13 17 18 12 17 13 12 13 13 12 14
葉片數 7.5 8.5 7.5 6.5 7.5 6.5 6.5 7.5 7.5 7.5 7.5
植株鮮重 45.0 70.7 65.0 32.0 43.0 38.7 36.5 45.3 41.2 47.2 46.5
表2 先正達種衣劑示范田間調查表(對照區)
點數 株數
項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1 株高 43 51 44 45 41 45 42 39 42 47 43.9
第一節莖粗 1.5 2.0 1.3 1.5 1.5 1.6 1.5 1.2 1.5 1.7 1.5
根系數 14 15 12 13 10 15 14 12 13 15 13.3
葉片數 6.5 7.5 6.5 6.5 6.5 6.5 6.5 6.5 6.5 7.5 6.5
植株鮮重 36.1 48.4 28.0 29.0 16.7 43.5 35.7 28.4 35.2 40.5 33.2
2 株高 46 41 35 48 37 43 41 33 42 45 41.1
第一節莖粗 1.7 1.4 1.2 1.8 1.4 1.5 1.5 0.85 1.5 1.6 1.4
根系數 12 10 10 15 8 14 11 10 12 13 11.5
葉片數 7.5 6.5 5.5 7.5 5.5 6.5 6.5 5.5 6.5 7.5 6.5
植株鮮重 39 25.3 15.2 47.0 17.0 37.2 18.0 9.5 24.3 38.2 27.1
3 株高 40 39 39 29 49 40 48 41 40 43 40.8
第一節莖粗 1.3 1.2 1.2 0.9 1.8 1.4 1.5 1.4 1.4 1.5 1.4
根系數 11 10 10 10 15 13 12 12 11 12 11.6
葉片數 6.5 6.5 6.5 6.5 7.5 6.5 7.5 6.5 6.5 6.5 6.5
植株鮮重 24.2 23.0 22.4 18.5 45.5 24.8 36.6 27.9 25.0 31.5 27.9
從調查看先正達種衣劑處理區3點平均株高53.9cm,第一節莖粗為1.8cm,根系數為14.2條,葉片數為7.6片,植株鮮重為44.2g。對照區3點平均,株高為42.4cm,第一節莖粗為1.5cm,根系數為12.2條,葉片數為6.6片,植株鮮重為30.4g。同期調查結果是:先正達種衣劑處理區比對照區株高增加11.5cm,第一節莖粗增加0.3cm,根系增加2條,葉片數多1片,植株鮮重增加13.8g。
6.3 產量調查
每個處理區調查3點,每點調查10延長米,調查株數、穗數、行數、百粒重,用以計算示范區產量。詳見先正達種衣劑示范產量調查表。
表3 先正達種衣劑示范產量調查表
項目
處理 行數 行粒數 穗粒數 株數 百粒數(克) 畝產量(公斤)
處理區 15.3 40.4 618.1 3300 43 474.4
對照區 14.7 38.4 564.5 3167 41 436.0
增減 0.6 2.0 53.6 133 2.0 38.4
7 結論分析
篇6
關鍵詞 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水稻紋枯病;田間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2;S48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095-01
近年來,由于大量施用氮肥等,水稻紋枯病的發生面積逐漸加大,危害程度也日益加重。筆者開展了對新型殺菌劑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的試驗[1-2],以便為大面積推廣運用提供可靠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綿陽市安州區龍騰農機專業合作社(秀水鎮境內)。田塊平整,土壤肥力中等,田間施肥管理水平一致。栽插方式為機栽,栽插時間為2016年6月5日。田間未施用其他殺菌劑。
1.2 試驗材料
防治對象為水稻紋枯病。供試水稻品種為Y兩優973。試驗藥劑為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江蘇克勝集團提供)、40%氟環唑懸浮劑(江蘇克勝集團提供)、75%戊唑?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市售)。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600 g/hm2(A)、750 g/hm2(B);40%氟環唑懸浮劑150 g/hm2(C)、225 g/hm2(D);75%戊唑?肟菌酯水分散粒劑225 g/hm2(E);以清水作對照(CK)。以上各處理均于水稻破口前5~7 d(8月1日)和齊穗期(8月8日)兌水450 kg/hm2噴霧,施藥器械為背負式電動噴霧器。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大區面積133.4 m2。大區間留走道,四周留保護行。
1.4 調查方法及內容
于水稻紋枯病發病穩定后的9月6日(黃熟期),按照平行跳躍式每小區取50叢,調查病叢、病株數,計算病叢率、病株率,其中的5叢分級調查,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分級標準:0級為全株無病;1級為基部葉片葉鞘發病;2級為第3葉片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3級為第2片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4級為頂葉葉鞘或葉片發病;5級為全株發病[3-5]。
2 結果與分析
2.1 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不同用量防效比較
處理B的平均防效為82.15%,較處理A高37.24個百分點。經方差分析用新復極差測驗結果:達到5%的差異顯著水平。由此說明,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750 g/hm2在水稻破口前5~7 d和齊穗期施用,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2.2 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與對照藥劑防效比較
2.2.1 與40%氟環唑懸浮劑比較。處理B的平均防效較處理D的平均防效54.67%高27.48個百分點,較處理C的平均防效36.96%高45.19個百分點。經新復極差法測驗結果:處理B的防效與處理C的達到1%的差異極顯著水平。與處理D的防效差異不顯著。處理A的防效與處理C、D的防效差異不顯著。看來處理B比處理C的防效顯著。與處理D的防效在一個水平。
2.2.2 與75%戊唑?肟菌酯水分散粒劑比較。處理B的平均防效較處理E的76.95%高5.2個百分點。經新復極差測驗:防效之間沒有差異顯著性。處理A的防效較處理E低,并且處理E與其達到5%的差異顯著水平。看澩理B的防效與處理E的相當。但處理A的防效比處理E的低。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在水稻破口前5~7 d和齊穗期兌水450 kg/hm2噴霧,對紋枯病有一定的效果,以用量750 g/hm2效果較好。鑒于本次試驗中水稻為機栽秧,田間密度不一致,導致紋枯病在同一塊田中的發生輕重不一致,加之調查人員之間的人為誤差[6-7],對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因此,必須在進一步試驗示范進行合理評估的基礎上逐步推廣運用[8-9]。
4 參考文獻
[1] 李濤,路雪君,廖曉蘭,等.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農業學報,2010(9):91-93.
[2] 盧燎勛.抗紋枯病轉基因水稻的培育[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3] 唐正合,汪漢成,王建新,等.丙環唑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2012(1):158-161.
[4] 陳瑾,吳如健,胡菡青,等.6種嘧菌酯復配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J].中國農學通報,2013(18):162-167.
[5] 孫雪.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技術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5.
[6] 王曉琳.水稻紋枯病防治藥劑配方篩選及其劑型的研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7] 江慧,侯昌亮,胡寒哲,等.5種殺菌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石油/農學(中旬)),2013,10(8):1-3.
篇7
近年來,設施生產中的安全和衛生質量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工作重點、社會關注焦點和群眾反映熱點。隨著設施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溫室內落后的施肥、施藥技術已成為中國設施農業生產發展進入新階段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中國加入WTO以來,在面對國外嚴格綠色壁壘的新形勢下,園藝產品的質量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因此,重視和加強溫室安全化生產,有效控制溫室生產化學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指導,事關農業增效、農產品的品質和食用安全,同時事關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設施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
設施農業生產改變了傳統生產的發展和經營模式。目前,多數設施農業生產區為了降低設施內的濕度,將生產中的灌溉方式由傳統大水漫灌轉變為滴灌,這樣既減少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降低了設施內病蟲害的發生規模。但采取滴灌技術后,化學肥料如何合理地施入土壤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防治病害等,是設施種植管理人員面臨的新問題。
目前,國外比較普遍應用的是以色列生產的溫室施肥注肥系統。該注肥系統可以實現多種肥料的同時注入。但這種注肥系統的最大不足是:設備的購買及維修保養成本高,該注肥系統較適合大面積連棟溫室使用,使用時要求使用純凈水,不適合在中國大面積應用。
在中國,目前設施生產的施肥方式通常采取人工方法將肥料撒在土壤的表面。也有一些是在灌溉管路中安裝注肥器,使其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注入到灌溉管路中。但這種方法的最大不足是:每個溫室必須都安裝1個注肥器,從而增加了溫室生產成本,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很困難。另外,目前,設施生產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背負式噴藥機噴灑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但是,噴藥機的壓力不穩定、霧化差,造成化學農藥噴施效果較差,農藥使用效率低、浪費嚴重,使設施作物以及土壤中有較多的化學農藥殘留,影響到設施生產作物的品質和銷售。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開發了一款能在設施溫室生產中使用的注肥施藥一體化系統。該系統可以在多個溫室之間移動,可以根據需要電子控制切換施肥、施藥功能,能夠滿足設施生產科學施肥、高效施藥的需求,是適合中國溫室生產應用的溫室專用智能設備。
系統原理
該設備的目的是解決設施作物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過量使用的問題,希望通過科學合理施用肥料和農藥,減少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加壓滴灌系統水流的壓力差驅動注肥泵進行作業,完成向滴灌系統的注肥作業:利用加壓泵對需要噴灑的化學農藥加壓,通過噴頭對溫室作物進行噴藥作業。系統利用安裝在機架上的塑料罐容器作為注肥系統的盛肥罐,同時該罐在進行化學農藥噴灑時又作為系統的盛藥罐,利用安裝在系統上的電子控制系統來實現系統的注肥和化學農藥噴灑系統不同功能的相互轉換。圖1為電子控制系統原理圖。
該系統是將注肥系統和化學農藥噴灑系統安裝在一起的組合式系統,其構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機械結構部分,第二部分為管路系統部分,第三部分為系統電子控制部分。系統通過壓力模塊為注肥和農藥噴灑系統提供系統各自所需的壓力。當系統作為注肥系統使用時,控制系統可以設定準確的注肥量。當溶液筒的液位達到最低液位時,系統將提供報警并且切斷系統電源,停止注肥作業。當作為噴藥系統使用時,控制系統則可以對待噴灑農藥進行加壓處理,并通過壓力自動調節模塊和專用的噴霧噴槍實現化學農藥的高效噴灑。
該系統主要應用于設施農業的精準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并可以在不同的溫室之間進行移動,可供不同的溫室精準注肥和農藥高效噴灑之用。系統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0%~15%,節約化學農藥20%~30%,可減輕設施農業過量使用肥料和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精準施肥高效施藥一體化系統實物圖見圖2。
系統性能指標
系統性能指標如表1。
產品特色
操作面板醒目明了 界面設計簡單使用,功能分區明顯。左上方是程序輸入區,在設備開始作業時用于編寫自動工作的控制程序,操作鍵盤有7個按鈕可以根據需要編寫控制程序,下方的2個發光二極管用來指示設備的工作狀態,右上方是手動操作區,用3個功能按鈕來靈活控制設備的工作狀態,施肥和施藥分別使用2個不同的外接保險,可以保證路損壞后另一路還能正常工作,外置旋鈕保險能方便地更換保險管,面板安裝了紅色醒目急停開關,以方便緊急情況下設備迅速斷電,三位功能總開關能控制電路在施肥和施藥2個功能之間靈活切換,模式撥打開關能進行手動模式和自動模式的選擇,手動模式下不用程序控制也能使設備正常工作i左下方是簡明操作須知,設備的養護和使用注意事項用四句通俗的口訣總結出來。控制箱面板見圖3。
噴霧噴槍高效實用 噴槍結實耐用,扣動把手能靈活調整噴霧錐角和噴射距離,采用可以旋轉的快速接頭與高壓管連接,操作時靈活方便,安裝防滴裝置,在開關間隙能有效地防止噴嘴霧滴滴漏,減少藥液浪費。可以噴灑殺蟲劑、殺菌劑,也可為葉徑類作物噴施葉面肥。圖4為高效防滴霧化噴槍實物圖。
噴霧壓力模塊化,易于維護保養 噴霧壓力模塊選用電流為10 A的高效靜音直流蠕動泵提供噴霧壓力,泵的出液口采用螺紋密封活動接頭,方便維護。該蠕動泵為靜音高壓泵,工作時噪音極低,長時間工作時散熱良好。圖5的噴霧壓力模塊集成了穩壓模塊,可以自動調整壓力恒定在0.8 MPa,當噴霧開始時自動加壓,噴霧暫停時停止加壓,自動調節壓打匣定在額定的工作壓力。安裝有壓力表和充電蓄電池電壓表可隨時監測壓力模塊的工作狀態。
繞管器靈活調整,藥管伸縮自如 繞管器(見圖6)安裝在設備的前端,把手可收縮回去,噴霧作業時可以兩人配合,靈活地收放藥管。該繞管器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避免高壓藥管在地面上摩擦損壞藥管保護層,防止溫室作業時高壓藥管因在地面長期摩擦引發管脹裂危險。繞管器選用鋁合金材料,輕便結實,也可靈活拆卸,里外全部有防銹漆,可以適應溫室濕熱環境工作。
簡單培訓即可操作設備 針對中國目前大部分溫室種植人員農機操作技術水平較低的現狀,精準施肥高效施藥一體化系統專門設計了手動工作模式,一般人員簡單培訓即可操作設備。另外,將施肥施藥兩種功能集于一機,這樣能減少溫室智能農機的購買使用成本和維護保養成本,適合中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時必須穿專門的防護服,帶防護口罩,如圖7。噴霧的霧滴直徑和噴射距離、噴頭錐角可通過噴槍的自動調節開關進行調節,噴射距離的調節范圍為0.5 m~3.5 m,基本能滿足不同高度作物的植保需求。噴藥系統的噴霧壓力可以手動調節,分為高、中、低3個壓力檔值,通過撥打開關進行調節。持續工作時間可達5h(高壓力檔),可以在噴藥模式下推動一體化系統進行移動作業。一體化系統的外輪廓寬度為0.5 m,能夠在溫室內道路上靈活推動。
施肥作業配合滴灌管道,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按照設定的濃度加入灌溉管路中,在每個溫室中都安裝了不同接頭形式快速接頭,接頭只能和一體化系統上唯一的管路連接,將一體化系統開關切換到施肥模式,插上快速接頭,打開水管閥門后,一體化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動控制電磁閥開閉,按照設定的濃度恒定地向滴灌管路中注入肥料。
應用實例
篇8
關鍵詞 杏 杏瘡痂病 防治
陽高縣是山西省杏主產區之一,現有杏樹栽培面積1.2萬hm2,年產鮮食及加工杏73.8萬t。其中鮮食杏以華縣大接杏為主,該品種果個大、風味濃、商品價值高,經濟效益可觀,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杏瘡痂病(Chut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發生較重,嚴重影響了華縣大接杏的果實外觀。2011年6月調查,陽高縣杏瘡痂病的病果率達37.5%;另外,代縣的白水杏、大同縣的華縣大接杏也受到嚴重侵染。杏瘡痂病在這些地區的發生呈蔓延之勢,受害杏園面積逐年上升,對當地杏產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采用常規的防治方法收效甚微,為此,我們于2012—2013年進行了杏瘡痂病防治試驗,為有效防治杏瘡痂病提供參考。
1 試驗方法
1.1 杏瘡痂病的發生規律及發病癥狀的觀察
連續2年在杏園定株、定期觀察枝條及果實上杏瘡痂病病菌的活動情況及危害情況。
1.2 試驗園概況
試驗于2012—2013年進行,地點分別在陽高縣龍泉鎮的3個杏園,供試品種為華縣大接杏,樹齡8一12年生,樹體健壯。正常管理,土壤為沙壤土,排灌方便。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7個處理,每個藥劑處理共噴4次藥。處理1: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殺菌劑,所用藥劑先后為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加拿大龍燈集團生產)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瑞士諾華公司生產)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日本曹達株式會社生產)7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生產)2 000倍液;處理2: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殺菌劑,第1次藥劑為7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美國仙農有限公司生產)500倍液,第2、3、4次所用藥劑相同,均為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美邦農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600倍液;處理3: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40%福星乳油(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生產)8 000倍液;處理4: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75%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美國杜邦公司生產)750倍液;處理5: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40%福星乳油6 000倍液;處理6: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2%中生春雷水劑(山東惠民中農作物保護有限責任公司生產)1000倍液;處理7為對照,即落花后不噴任何藥劑。單株小區,5次重復。每個藥劑處理及對照在休眠期均清除杏園內枯枝、落葉、雜草,剪除病枝、蟲枝,并將其燒毀,并在發芽前噴1次5波美度石硫合劑。
1.4 調查方法
在杏果實成熟期調查杏瘡痂病的病果率及病情指數。在試驗的第1年,對于防治效果用“病果率”的高低來表示,雖然表達明確,但不如“病情指數”表達準確,故第2年用2種方法表示防治效果。病情指數分級標準是:0級,無病癥;1級,果實表面有暗褐色圓形小點,數量較少,病斑不擴大;2級,病斑擴展較慢,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1/5以下;3級,病斑擴展較快,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1/5至1/3;4級,病斑連片,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1/3至2/3;5級,病斑變黑,大面積連片發生,占果實面積的2/3以上。
根據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的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各病級果數×該級代表數值)/(調查總果數×發病最重一級的代表數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一防治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x100
根據病果率計算防治效果的公式如下:
病果率(%)=(感病果數/調查果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果率一防治區病果率)/對照區病果率]×100
試驗數據采用SAS軟件結合Excel進行統計運算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杏瘡痂病的發生規律及發病癥狀
在山西省陽高縣,杏瘡痂病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枝、病葉及病殘體上越冬,翌春借風雨傳播。該病于5月下旬開始發病,6月上中旬達到發病高峰。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的降雨是杏瘡痂病發生的重要條件。發病的早晚、輕重與當年的降雨次數和杏園的空氣相對濕度密切相關,降雨較多時發病較重;與杏園管理水平的高低相關性不大。
杏瘡痂病主要為害杏果實及葉片。果實受害,初期杏果表面出現褐色圓形斑點,直徑0.1~0.5 mm,隨著病害發展,病斑擴大到2~3mm,呈不規則形(圖版2)。發生輕者果實有1~2個病斑,重者病斑有10多個。果實接近成熟時,病斑呈黑褐色,侵染果實表皮0.3-0.5 mm,隨著果實的膨大,病斑邊緣發生龜裂,形成瘡痂,影響果實外觀和品質。葉片受害,初期葉背出現不規則灰暗綠色病斑,隨著病害發展,病部逐漸轉為褐色或紫褐色,最后病部干枯脫落,形成穿孔。
2.2 杏瘡痂病藥劑防治結果
2012—2013年各處理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不同的藥劑處理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差別很大,其中以處理1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與其他處理(處理2除外)均達到極顯著差異,防治效果在73%以上,且2年防治效果基本一致。處理2對杏瘡痂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今后需進一步試驗論證。處理4、處理5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一般,表明單一使用這2種殺菌劑效果不佳。處理3和處理6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較差。
3 小結與討論
結果表明,落花后使用多種不同殺菌劑對杏瘡痂病的防治效果顯著。即在落花后每隔10天噴1次殺菌劑,共噴4次,所用藥劑依次為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 000倍液,防治效果在73%以上,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杏瘡痂病不僅在發生期要進行重點防治,還要在休眠期、萌芽期做好預防工作,消滅病原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防治時,還應重點注意以下4個方面問題:①防治杏瘡痂病,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指望打1次藥就能防治該病;一定要選擇好藥劑,除了要選對種類外,還要注意不要購買劣質藥劑。②打藥時要細致、全面,噴到葉片淋下水滴為好;同時,如果在打藥后24 h內遇雨一定要重新補噴。③防治杏瘡痂病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育苗時不采病株上的接穗;建園后每年清園,以減少病源。④杏瘡痂病的發生與樹勢的強弱、樹齡大小關系不大,因此噴藥時全園杏樹要全部噴到;杏瘡痂病有潛伏傳染的特點,對已少量發病的果園及早預防,萬不可等到大發病時再防治。
參考文獻
[1]陳德蓉,朱建蘭,常永義,等.杏黑斑病藥劑防治研究.甘肅農業科技,1994(3):35—36.
[2]劉寧,劉威生.杏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3—64.
[3]劉威生,張加延.杏品種資源對瘡痂病抗性的鑒定.中國果樹,1999(3):27,31.
[4]李興泰.杏瘡痂病的發生與科學防治.煙臺果樹,2011(4):52.
篇9
一、選購農藥
1、不要購買國家明令禁止使用農藥
目前我國全面禁止使用的農藥有: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共23種農藥。
我國在蔬菜、果樹、茶葉和中草藥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農藥有: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甲基硫環磷、硫環磷、地蟲硫磷、特丁硫磷、治螟磷、內吸磷、滅線磷、蠅毒磷、氯唑磷、苯線磷、克百威、涕滅威、滅多威、氧化樂果、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丁酰肼,共19種農藥。
2、到正規合法的農藥經營單位選購農藥
目前農藥市場較為混亂,到證照齊全、經營守信、口碑較好的農藥商店購買農藥,并一定要向經銷商索要發票,以備出現問題時作為證據。
3、注意查看包裝質量和產品標簽
購買農藥時,首先要查看外包裝是否完好、密封,不要購買包裝破損,不密封的農藥。特別注意要查看農藥標簽或外包裝上印刷內容是否齊全,至少應包括農藥名稱(有效成分的名稱)、“三證”號(農藥登記證、產品標準證、生產批準證號)、有效成分含量、凈含量、生產日期、批號及有效期、使用范圍、使用說明、毒性標志、生產廠家和廠址等。國產農藥必須三證具備,原裝進口農藥,只有農藥登記證。注意選購大公司及售后服務好廠家的農藥。
二、對癥下藥
農作物病蟲害的種類繁多,每種病蟲草害都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所以要有效防治病蟲草害,首先要辨別病蟲草害的種類,然后根據病蟲草害發生的種類和數量,決定是否用藥和用什么藥來防治。不要看人家打藥也跟著打,或者隔幾天就打一次所謂的“保險藥”。這樣既浪費農藥污染環境,又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例如:水稻立枯病就分兩種:一種是生理性立枯,是由于早春寒潮低溫導致秧苗生理機能障礙,根系活力下降,幼苗體內水分供應不足,造成“青枯”“黃枯”現象。發病后秧苗一片一片枯死,能連根拔起,死亡后基部不腐爛,幼根變黑;另一種是真菌性立枯病,是由土壤中一種鐮刀菌侵染引起的,發病后葉尖變黃,卷曲成針狀,拔苗易從基部折斷,在秧苗基部和周圍土壤上長出粉紅色或白色的霉層,整個根群成黃褐色腐爛發霉。所以在防治時,若生理性立枯,就要采取搞好薄膜覆蓋,及時灌水保溫等措施;病理性立枯,就要及時噴灑敵克松或滅枯靈等藥劑防治。
三、適時用藥
施藥要避開敏感作物和作物的敏感時期,以防止發生藥害。要根據病蟲草害發生的特點和藥劑的不同特性,選擇最佳時期用藥。一般在病蟲害發生初期施藥防治效果好,若大面積暴發后,即使多次用藥也很難控制。例如防治谷子粟灰螟,一般在谷子5―7片葉,幼蟲鉆莖之前及時用苦參堿、溴氰菊酯等藥劑防治效果好,若鉆蛀后防治毫無意義;防治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蟲必需在水稻插秧后7―10天,成蟲大量遷入稻田后,而未大量產卵之前用藥才能達到較好防治。
四、科學施藥
1、施藥器械:要根據防治對象,防治場所、作物種類和作物生長情況,農藥的劑型、防治方法、防治規模以及經濟條件等情況,來確定選擇施藥器械的種類和大小及適宜的噴頭。例如小面積噴灑農藥宜選擇手動噴霧器,較大面積噴灑農藥宜選用機動噴霧機等;噴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應采用扇形霧噴頭,噴灑殺蟲劑和殺菌劑宜采用空心圓錐霧噴頭。另外,應選擇正規廠家生產、具有質量合格證的施藥器械。
2、施藥質量
防治效果的好壞還取決于施藥的質量,即藥液均勻的覆蓋度和藥效的發揮程度,如噴施土壤封閉除草劑時,土壤墑情差時,必須加大施藥液量,以便形成封閉膜,否則藥液呈點狀分布,達不到封閉除草的效果。在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時,要注意使其植株葉片正面、背面都均勻附著藥劑,否則死角中的殘卵、殘菌易形成新的蟲源和菌源引起再次暴發,藥劑應均勻噴到作物上以不往下滴為好。
隨意加大農藥使用劑量和增加施藥次數,會強化病蟲草害的耐藥性,不僅增加施藥成本,還會發生藥害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因此,嚴格按照農藥產品標簽規定的施藥劑量和施藥次數合理用藥,并注意交替輪換用藥,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另外,施藥時應避免晴熱高溫的中午,大風和下雨天氣不能施藥。
篇10
1發病癥狀
白菜軟腐病從蓮座期到包心期均易發病,但包心期發病較多也較重。病株發病多在第3~12片葉的葉柄上,發病部位初為水浸狀、半透明,后擴大為淡灰褐色濕腐,組織變黏滑,失水后表面下陷,常溢出污白色菌膿并帶惡臭。病部由葉柄向根莖發展,使莖部腐爛。病株初發病時在烈日下萎蔫,但早晚可恢復。隨病情發展,病株開始整株萎蔫以致早晚不能恢復并有脫幫、葉球外露現象,甚至稍搖動即全株倒地。也有的發生心腐,從莖基部向上發生腐爛。
2發病原因
白菜軟腐病病原是歐文氏菌,該菌生長pH值范圍是5.3~9.2,最適pH值為7.2,其生長溫度范圍為4℃~36℃,最適溫度為27℃~30℃,致死溫度為50℃。該病菌脫離寄主后在土中只能存活15d左右,但在有機質堆肥豐富的土壤中,病菌可活長達40個月。
3發病條件和規律
該病的發生因白菜自身所處時期不同而造成程度不同,幼苗期較蓮座期及其以后時期難于發病,原因在于其傷口愈合能力強。雨水與發病的關系也很大,白菜包心以后多雨會使發病嚴重,因多雨易使葉片基部浸水和缺氧,利于病菌繁殖和傳播,不利傷口愈合。
土壤中的病株殘體、堆肥是該病菌越冬場所,翌年通過昆蟲、雨水、肥料等傳播,其侵入主要通過機械傷口、自然裂口、昆蟲咬傷等。土壤中殘留的病菌可從幼苗根部侵入并向地上部運轉,在維管束中潛伏侵染。當寄主生長后期遇到適合病菌生長繁殖條件時,潛伏細菌在維管束中大量繁殖并進入薄壁細胞而形成水浸狀,進而導致組織腐爛。該病一般從蓮座中后期個別植株開始發病,包心期至采收前后達到發病高峰。
4白菜軟腐病綜合防治
4.1預防措施
4.1.1選茬和整地
白菜前茬以具有殺菌作用的韭菜、大蒜等蔥蒜類作物為最好;豆類、瓜、小麥也是大白菜很好的前茬;茄果類蔬菜對土壤養分消耗較多,若無法避免,一定要注意增施有機肥;前茬地不要選擇甜菜、向日葵茬,這兩種作物地力消耗很大,即使在播種前施用一定數量的基肥,效果也不會太好;前茬避免選擇十字花科作物如蘿卜、甘藍、菜花、芥菜、油菜等地塊,因為這些作物與大白菜對養分的需求大體相當,又有相同的病蟲害。
耕翻時要注意細犁、密犁,犁底層高低一致,使用機械旋耕效果更好。翻耕時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80%較為合適。在播種之前,還要鏟一遍,這樣既可以消滅雜草,又可疏松表層硬蓋。
4.1.2播后加強管理
及時排除積水,同時及時鏟趟、松土,及時追施氮肥。如遇暴雨,葉片上泥土太多,應灌一次清水洗洗苗。
苗期如遇高溫,應小水勤灌。苗期的灌水,并非單純地供應白菜對水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土壤溫度,需小水勤澆,最忌大水漫灌,只有土壤溫度適宜,根系發育正常,才可防止各種病害的發生和發展。此間如遇降水,可酌減澆水次數。
4.2生物藥劑防治方法
生產上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該病害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而通過選育抗病品種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生物防治方法因其自身的生態安全和產品品質良好等性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4.2.1中生菌素防治
中生菌素產生菌全稱是淡紫灰鏈孢海南變種,是從海南島土壤中分離得到的一株鏈霉菌。中生菌素為N一糖甙類抗生素,由6個組分組成,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病原菌體的蛋白質合成。中生菌素的防治試驗顯示,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在苗期和蓮座期分別噴施1次,500倍液和800倍液用量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4.7%和84.0%。
4.2.2ANTI一8908A(安替)防治
ANTI一8908A(安替)是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篩選的生物殺菌劑,為可濕性粉劑。它對大白菜安全且持效期較長。灌根可減少土壤中殘存病菌和地上部健壯植株的發病率。試驗結果顯示其防治效果達到了80.76%。
其使用方法:苗期使用時,兌水100倍蘸根種植;生長期使用時,兌水300~500倍灌根。每茬作物使用1~2次,苗期1次,生長期1次,病害嚴重時,可以適當增加使用次數。
4.372%農用鏈霉素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噴灑葉及莖基部,每7~10d噴1次,連噴3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危害,防治白菜軟腐病的防效分別達到了85%以上。
4.4新型生物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