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邏輯推理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2 10:0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福爾摩斯邏輯推理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教育 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6-0031-03
形象思維是以事物的表象為載體進行的思維,它是以人們感覺到或想象到的事物為起點的思維形式,其顯著特點是直觀性和具體性,使抽象問題形象化。
而抽象思維是以概念為起點進行的思維,它是舍去了事物的具體形象,而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
對于大學教育來講,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工具,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因此,大學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加強抽象思維的培養
上世紀八十年代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頓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對推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表明,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我們還需冷靜地思考:它對提高教學效果作用如何?對培養大學生抽象思維的作用如何?合理適度地運用多媒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過多過濫地運用多媒體則會事倍功半。若精美的圖像、豐富的視頻、強烈的音響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的是外在形式而非實質內容,這種不是由學習內容本身所引起的興趣無疑是喧賓奪主。實踐表明,能真正引起學生興趣并形成長期學習動力的是科學本身,而不是具有功利色彩的所謂應用和眼花繚亂的動畫視頻。
(一)多媒體教學功不可沒
1.多媒體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功不可沒,有些空間圖像用平面媒體難以展示,用語言描述蒼白無力,而用多媒體則突出主體,形象直觀,一目了然。
2.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像、視頻于一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靈活多樣;節省了教師板書和擦黑板的時間,既環保又健康;提高了教學效率,既豐富了授課內容,又拓展了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
3.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各自的優勢,便于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對多媒體教學的反思
多媒體教學雖然功不可沒,但是存在著一個“度”的把握問題,目前多媒體教學存在著過多過濫的現象。筆者聽查課中發現,有的具有強烈邏輯推理的課程,全程課件無一板書,大屏幕成了教材的搬家,學生根本來不及閱讀和消化,更來不及思考和聯想;原來的“教師滿堂灌”變成了“課件灌滿堂”,雖然教學過程中信息量大了,節奏快了,但重點不突出,邏輯不嚴密,講課變成了流水賬,信息量大只是表象,學生沒有消化吸收則是現實。
1.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削弱了。講課既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若教師的言談舉止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則學生的眼神是發光的;若教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把它作為一個甩不掉的拐杖,而失去了自己靈活多變的主線,那么學生的目光會迅速變得呆滯和發散,課堂會變成只有知識的傳輸,沒有知識的吸收。教師的職責之一是教學,是教會學生學好一門科學;教師的作用之一是指導,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沒有多少是教師課堂上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二度消化,逐漸理解和領悟才能真正掌握,并達到活學活用的程度。一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獲得知識來講,指著走比領著走好,領著走比抱著走好。
2.學生的抽象思維被弱化了。在多媒體教學中,很少見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邏輯推導過程,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能力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定義的敘述、動畫的演示、結果的討論、應用的外延,或者是快速瀏覽,隨即翻過,美其名曰: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增大信息量、節約時間,具體推導過程請學生課后自己看書解決。這種缺乏推演的跳躍式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成效較差,學生了解的只是知識的點,并沒有通過邏輯思維形成知識的線,更編制不成知識的面。知識在學生腦海里沒有思辨的過程,真正的思維就不會發生,當課程結束關掉屏幕時,學生往往大腦一片空白,課后復習相當于自學,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學生的想象空間被壓縮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把思維暴露給學生,并運用生動的語言、靈活的手勢、豐富的表情,通過層層設疑、問題驅動、啟發誘導,為學生創造一種情景,讓學生思維發散,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創造力,而有些多媒體教學,教師編好思路,講課按部就班,不但過程顯得生硬,而且損害了學生求知過程中創造性的發揮。有的教師過度地運用多媒體,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非要動畫演示,例如講開普勒第二定律時非要演示質點的橢圓運動;講慣性力時非要演示地球的自轉,等等。這既浪費了資源,又浪費了時間,不給學生一點想象的空間,長此下去,學生離開了形象化教學就不能有效地形成抽象思維,這對大學教育是有害無益的。
4.師生間的交互被切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語言導向、板書推導、環環緊扣,學習的是方法,享受的是過程。學生的思維有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教學雙方在思維上也基本同步,因此,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只有學生親身投入到發展和應用概念的推理過程之中,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得到發展。而有的多媒體教學,往往將內容整體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思維的連續性、獨立性必然被破壞,而教師忙于解釋投影內容、操作動畫演示,學生忙于記筆記,但由于文字太多,動畫太快,師生在忙亂之中又進入到下一個頁面了,很少有交流的時間,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認真聽講的積極性。
二、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大學物理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物理教學中,運用數學方法對物理定律、定理進行推理,得到的規律再由實驗來直接或間接地驗證,是抽象思維的重要手段。
抽象思維最顯著的特點是抽象性與概括性的統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沒有抽象就無法進行邏輯推理,沒有概括就無法進行知識遷移。實踐表明,我們的教學往往會將學生的大腦訓練成幾個儲存區,各學科的知識獨立存放,運用路徑單一,交互遷移不暢。當測驗數學時,學生能迅速地將大腦中的數學知識調動出來,運用自如;當測驗物理時,學生能熟練地將大腦中的物理知識調動出來,得心應手。但是,當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時,學生往往不知所措,無從下手。造成這種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不夠,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不足。我們通常是靠測驗來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而測驗題目往往計算題占較大比重,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往往靠的是對公式和解題程序的記憶,而沒有發展出對物理知識的真正理解,因此不具備將有關的概念和原理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而能夠將知識應用于各種情境之中,學生不僅要清楚概念本身,而且要能夠將之與其他概念聯系起來,還需要從相互聯系的概念中區別出概念的本質差異,這正是我們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任務之一。
形象思維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發現和創造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物理學的研究過程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客體通過形象思維抽象為模型,依據模型尋找物體的運動規律,并通過實踐的檢驗、修正和完善,再將通過模型得到的結果應用于客體以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機械波的傳播教學中,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往往很難理解,但若把它們設想成中間用彈簧連著的小球,當彈簧伸長時表現為引力,當彈簧收縮時表現為斥力,這樣變無形為有形,立刻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了一個形象模型,再來描述其運動規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愛因斯坦慣用的“思維實驗”就是一種形象思維。“思維實驗”就是對研究對象在思維中進行的實驗,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就是“思維實驗”的典型代表,它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長期以來,經驗使人們深信:要使物體運動,必須施以力,當力不再作用時,運動就會停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指出:“靜止是水平面上物體的自然狀態。”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領悟到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等阻力,并用形象思維構建了“伽利略理想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指出維持物體的運動是慣性,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力。愛因斯坦在回顧第一定律的發現史時,把科學家探索自然界的奧秘比作讀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最明顯的線索往往把人們引導到錯誤的猜疑中,僅憑直覺推理的結果是靠不住的。愛因斯坦評價到:“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三、形象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源泉
想象是創造者對頭腦中儲存信息的一種形象性描述,它常伴隨著生動的圖像,所以是形象思維的結果。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學教育要注重傳遞不飽和知識,想方設法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創造情境讓學生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漫游。講課滴水不漏的教師不一定是好教師,若由教師的講深講透來代替學生的思考探究,學生沒有生疑、解惑、省悟的一波三折,必然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得不到良好培養,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激發;大學教育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多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天窗,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的思維慣性往往是教師講書、學生看書、考試考書,記住的是一堆公式符號,物理思想卻沒有真正掌握,許多學生關注的是解題步驟和方法以獲得必要的技能,但往往是一旦列出方程式,物理意義就被學生丟在了一邊,長此下去,學生的視野被束縛在課本之中,思維不再發散了,奇思妙想不見了,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際上,在人的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總是相互滲透、共同發生、協調發展的。形象思維可以表現出直觀的物理圖像,直覺和靈感都屬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可以得到完整的數學表達,它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個別事物或個別屬性,而是事物的一般屬性以及規律性的東西。正如物理及數學家彭加勒所言:“邏輯和直覺各有其必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唯有邏輯能給我們以可靠性,它是證明的工具,而直覺則是發明的工具。”例如在氫原子定態薛定諤方程的教學中,利用薛定諤方程解出運動粒子的波函數,波函數模的平方代表核外電子的概率分布,這是抽象思維的結果;但這部分內容過于抽象,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也難以理解,而借助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可使抽象概念轉化為客觀事物的直觀形象,將電子的空間分布概率圖像多方位地展示給學生,這樣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將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來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既理解了波函數的形,又看到了概率分布的像,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豁然開朗之感,充分體現了多媒體教學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上的優勢。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志斌.西點軍校制勝法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2] 韓寶燕.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2008,(36).
[3] 丁同成.形象思維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