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市場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4 17:5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納米材料市場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陶瓷可以做成刀具,只要在燒制過程中加入納米材料;打針可以不痛也不出血,藥物反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只要使用無痛納米微針;液晶顯示器可以顯示效果更好,只要用納米微球作液晶板間的“支架”;使用納米技術,一分鐘就能分辨出地溝油;使用納米技術,中巴車充電三十分鐘就能從蘇州開到南京……擁有納米技術,即使沒有劉謙,也能見證奇跡。
事實上,納米技術由來已久。1990年,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召開,這是納米技術誕生的重要標志。在此后多年中,納米技術只是扮演了一個冷冰冰的科學名詞。如今,其已經悄然蛻變,并走進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更值得欣慰的是,將來納米技術還能被廣泛應用于七大新興產業的上游高端環節,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據了解,納米技術理念最早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曼提出。作為一個長度單位,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因為在1~100納米的尺度內,物質特性發生許多不同于宏觀世界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而正是這些特性,注定納米技術必將對產業帶來顛覆性的革命。
細數納米技術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除了大量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近十項重大突破性技術榮獲諾貝爾獎,材料、能源、微電子、生物技術等眾多產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美國市場研究人員預測,到2014年,全世界納米技術產業市場規模將到達2.6萬億美元,相當于IT和通信兩大行業的總和。
蘇州納米技術產業發展首席顧問,中科院院長、國家納米領域首席科學家白春禮院士曾這樣預測納米技術產業的未來:會像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一樣普及。他指出,納米技術是對21世紀一系列高新技術有重要影響的關鍵技術,將引發人類社會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丹農也曾指出,納米技術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共同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它是當今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
如此,在全球范圍內,世界主要國家都把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納米技術產業列入國家重大戰略性產業并不意外。而各國都在加快布局,搶占納米技術的戰略制高點。韓國、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納米技術產業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性產業,紛紛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和計劃,重視政府資金投入,強化產業國際合作與交流。
韓國最為突出。據了解,韓國正大力發展納米生物科技、納米能源、納米材料技術、納米環境等產業。韓國甚至還為納米產業的發展制定了特別法,過去十年財政投入超過20億美元。此外,韓國政府還整合教育部、科技部等相關政府部門,實施2020計劃,滲透新市場,加快納米產業化。美國也不例外。美國也從2000年開始實施《國家納米技術計劃》,近幾年在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都保持在每年近20億美元的規模。
2005年,歐盟制定《歐洲納米技術發展戰略》,歐盟成員國德國、法國、芬蘭等分別制定了本國納米技術發展計劃,歐盟及主要成員國已累計投入超過140億美元。俄羅斯從2001年開始重點推動納米技術產業,2007年專門成立國有“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推動產業化發展。此外,埃及、印度、泰國、沙特、南非等國也不甘落后,加大研發投入和產業化促進力度。全球形成爭奪納米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態勢。
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也不落人后。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高度重視納米技術,作為較早開展納米技術研究的國家之一,2001年就成立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同年7月科技部等五部委《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
科技部技術研究司司長張先恩指出,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納米領域的量幾乎為零,進入21世紀以來,呈曲線上升的趨勢。直至去年,中國的量占全世界總量的20%,同時論文的引用次數也在增長,其中中科院的論文的引用次數位居全國首位。
數據顯示,2001~2009年,中國用于納米科技的研發經費超過26億元人民幣。“973”計劃、“863”計劃設立納米技術專項,吸引了包括國家杰青、中科院百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在內的約342名高端人才從事納米技術研究,在基礎研究方向取得眾多原創性技術成果;清華大學等50所大學和中科院的36個研究所從事納米技術研究;2009年,我國發表納米科技SCI-E論文總數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二;先后建設“國家納米技術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納米科技研發載體。
納米技術的前景更得到產業界的認可。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看好納米技術產業的戰略前景。美國IBM公司持續20幾年推進納米技術研發,在多個領域擁有突破性的優勢。2010年4月,韓國三星公司開始建設“三星納米城”,全面推進納米級超精密半導體產業。日本的索尼公司積極布局納米科技,在半導體顯示及存儲領域已經取得優勢地位。
毋庸置疑,發展納米技術與相關產業,對提升國家及區域競爭力的巨大戰略意義。然而,與物聯網等相關產業類似,納米技術問世也已有20余年時間,但現在,技術產業化過程并不理想。“納米技術成果產業化之路走得并不順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科技部萬鋼部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主任)在總結過去十年中國納米科學領域取得的成果時指出,中國已邁入納米大國行列,但還不是納米強國。這主要表現為產業化水平低,無規模企業廣泛參與,不能有效推進協調納米技術資源。亟待從產業發展角度對國家納米技術產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良好的技術成果產業化機制。
在聯想之星副總裁梁青看來,這正是納米技術產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沒有設備、沒有原料、沒有應用,一切都要從新開始。這也是我們在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頭痛的問題。材料做出來了,但還得等6年才能實現部件銷售,應用時間更長。因為周期長,投資額也很大。”
他告訴記者,“納米技術是變革性的,不是改良性的。其產業化周期很長,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與配合。正常情況下,要先做出材料,再做出配件,再做出應用。但現實的情景是,很多部件企業會認為,上游材料沒有大規模生產前,不敢冒然采用,而材料大規模生產至少要兩三年,部件大規模生產也要兩三年,應用同樣如此。它們之間的矛盾很明顯。”
然而,在納米技術產業,國外并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梁青指出,“因為,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并不落后。但國外有更多的錢,更好的投資環境,企業不是那么急功近利,而國內中小企業功利性比較強。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學研機構對科技成果產業化也有疑慮。國家科技經費投資研發出某項技術,后被企業以某種方式獲取的狀況時有發生。當然,更應該看到,技術如果一直放在研究所里就不值錢。”
不久前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80家大企業中,有大約40%的企業設置了專門機構,已經或者即將著手發展這一高新科技。三菱、伊藤忠和丸紅等綜合商社已經或計劃同美國的風險企業設立合資公司,把納米技術列為新的發展項目。富士通公司設立了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住友電工公司也組織了納米技術研究班子。
在日本,企業界是發展納米技術的主力軍。與之不同,中國在納米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并未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盡管從納米領域的專利方面看,中科院申請的數量已經位居世界排名的首位,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專利大都是研究機構在申請,而在國外企業卻占主導,“這也說明中國納米企業科研的進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張先恩說。
何丹農認為,在納米技術成果集成方面,要始終堅持把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選擇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和成果。由于納米技術的跨學科性、實驗和技術上的局限性、技術的成熟度不夠、研究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僅靠一個工業部門或者研究機構將無法加快推動納米技術產業化進程,所以,急需采用合理的產業化與投融資模式。
梁青認為,在納米技術產業并沒有規模化的企業,而這制約了產業化的進程。“事實上,只有像聯想、3M等大型企業才會考慮三五年后的事情,一般的中小企業無暇,也沒有實力去考慮長遠。所以,它們就寧愿等著,反正沒有威脅,它并不著急。而最著急的是新創立的企業,但它們也是干著急。很多納米產業投資進去后,都出現越來越難熬的狀況。”
當然,資本的助力對納米技術產業化來說也必不可少,然而,現在資本市場偏好投資中后期項目,而不愿意投資早期項目?而這對于更多處在孵化階段的納米技術產業的融資環境更是雪上加霜。梁青說,“很多項目就是在從科技部到發改委的階段,中間有一個斷層,沒有人管。但是,對國家來說,如果不做納米技術,可能會喪失未來。”
他建議,“能不能讓政府投資,材料、部件、應用等三個層面的企業一起干。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給予足夠的扶持政策,消除企業對規模化生產的疑慮。這等于把一個串行動作,變成一個并行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產業就能非常快地推進,長遠對行業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