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無抽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病無抽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臭氧;微波;梨狀肌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1(2008)11(a)-160-01

我科于2008年1~5月應用醫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療后加用微波照射理療62例梨狀肌綜合征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齡30~70歲,急性損傷者18例,慢性勞損者44例。本組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且經X線片、CT或MRI檢查,排除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管內腫瘤、局部腫瘤等其他疾病。

1.2 診斷標準

梨狀肌綜合征是梨狀肌因急、慢性損傷或解剖變異引起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及足底放射性疼痛,重者可出現足下垂、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梨狀肌有條索狀硬結,壓痛陽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60°以下疼痛明顯,超過60°則疼痛反而減輕,下肢外展外旋時疼痛加重。

1.3 治療方法

1.3.1 臭氧注射治療以骶骨尖至髂后上棘連線中點至大轉子尖的連線上取中點向上移3 cm處為進針點,操作者在無菌操作下用6號12 cm長吻針頭穿刺,用手觸及有條索狀硬結塊,進針穿刺在硬結塊中,下肢有觸電感覺后稍退針,將注射器回抽無回血,證實不在血管內(在無確切把握的情況下可在B超或四維彩超的引導下進行穿刺)。用10 ml注射器在醫用臭氧儀上抽取25%濃度的臭氧10 ml,作局部緩慢注射,此時患者有局部脹感,多數患者坐骨神經痛癥狀會立即減輕甚至消失,再抽取25%濃度的臭氧10 ml緩慢注射,拔去針頭,針孔消毒即可。注意如有甲亢、低血壓、低血鈣、低血糖、蠶豆病、臭氧過敏、柑橘過敏、心肌梗死、內出血、血小板減少、急性乙醇中毒、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病患者和孕婦為臭氧治療禁忌。

1.3.2 微波治療將患者送入微波治療室,暴露患側臀部,微波輻射器對準梨狀肌部位,距皮膚3 cm,調節功率為150 W進行30 min照射,如患者皮膚灼熱不能忍受者則可調遠距離或調低功率,以1周為1個療程,每天1次。另注意,微波治療前,要先關閉手機,除去身上配戴的金屬物和金屬紐扣,如女性有金屬節育環的和安裝有心臟起搏器以及其他內置金屬物的患者不能使用微波治療。

2 結果

經臭氧注射的患者,有20例一次性注射后于24 h后疼痛等癥狀消失;有19例于24 h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而于1周后再次臭氧注射癥狀消失;有23例于48 h后仍有疼痛,再進行微波理療,其中17例4 d后癥狀消失,余下6例于1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3 討論

梨狀肌綜合征是因坐骨神經在通過梨狀肌出口處因急、慢性損傷或解剖變異,梨狀肌創傷后瘢痕化,周圍筋膜炎癥、水腫、局部腫物等均可磨損、壓迫坐骨神經產生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等系列癥狀,以往治療都是以局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封閉注射,無效者則采用手術探查松解卡壓;中醫則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甚至用小針刀加封閉術治療,雖然療效顯著,但是中醫治療方法療程長;手術探查松解卡壓則會給患者帶來創傷痛苦,增加感染機會;而小針刀和激素封閉治療對糖尿病、骨質疏松、嚴重感染、心力衰竭、腎功能減退、神經病等患者帶來不良后果,以及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激素類藥物,所以臭氧加微波治療可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臭氧(O3)是一種強氧化劑,常溫下T1/2約20 min,易分解、易溶于水,具有消炎和鎮痛的作用,能消除局部炎性水腫,在60%濃度以下對人體組織不會造成損傷,在人體內很快轉換成氧,安全系數高。臭氧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無需局麻,細針穿刺,無創治療,無血管神經損傷風險,無痛苦;比其他治療方法起效快,并且可免除手術和激素類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臭氧本身具有消毒作用,感染機會低,不會產生硬結、粘連等明顯并發癥;操作簡單、無創傷、無痛苦、風險小、起效快,患者樂于接受。臭氧用于臨床治療是20世紀90年代在意大利開展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2000年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何曉峰教授率先引進,目前國內外臨床上有廣泛應用。臭氧治療梨狀肌綜合征一般在首次注射后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如果癥狀未完全消失,可在1周后再次作局部注射,但是有些患者不愿忍受1周時間的等待,因此可用微波做無創性理療。微波有良好的熱穿透性,可加快組織的血液循環,消除炎性反應,故可達到良好療效。本組患者有18例為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后突然發病,病程1周左右;有44例為慢性發病,病程較長。據臨床觀察,急性發病期治療效果更好,而慢性發病者治療時間稍長。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11.

[2]何曉峰.經皮腰椎間盤抽樣注射術規范化條例[EB/OL].省略,2005-09-14.

[3]岑詳波.中醫傷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225.

[4]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5.

篇2

摘 要 目的:探討推拿手法與Bobath技術相結合在緩解偏癱患者肌張力的作用。方法:將62例痙攣期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32例,用推拿與Bobath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對照組30例,單純用Bobath技術治療。兩組在病變部位、病程、病情及年齡、性別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均經40次治療后評定治療效果。結果:分析方法采用兩組資料X2檢驗,實驗組顯效率28.1%,有效率65.4%,總有效率96.88%;對照組顯效率20%,有效率63.4%,總有效率9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推拿手法與B0bath技術相結合治療痙攣期腦卒中患者,對降低肌張力緩解痙攣較單純應用Bobath手法療效顯著。

關鍵詞 偏癱 肌張力 推拿治療 Bobath技術

痙攣是腦卒中病人在康復過程中出現的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為特征的運動障礙,嚴重的痙攣給病人造成生活不便,影響病人的康復。如何改善肌張力,抑制痙攣的發生,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促進康復進程是廣大康復工作者不斷研究的問題。目前國內對痙攣期偏癱病人的治療方法各異,大多數是單一應用易化技術來治療。為此我科將推拿與Bobath手法治療相結合;與單純Bobath手法治療相比較,研究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符合的條件

1.1.1 頭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患者,發病后12天~2個月的新病例。

1.1.2無意識障礙能配合治療,年齡35~70歲之間。

1.1.3血壓平穩在140~160/90~100mmHg。

1.1.4無糖尿病,精神病病史,無四肢骨關節畸并排除推拿禁忌癥的病人。

1.1.5患側上下肢Ashworth法評定痙攣分級在2級以上(含2級)

1.2一般資料 據如上條件,在我科收治的恢復期腦卒中病人中選取62例痙攣期偏癱病人,實驗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齡52歲;腦出血18例,腦梗塞14例。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腦出血16例,腦梗塞14例,治療前按Ash-worth法評定痙攣分級在2級23例:實驗組12例,對照組11例;痙攣3級26例:實驗組13例,對照組13例;痙攣4級13例:實驗組7例,對照組6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變部位及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3研究方法 實驗組:應用推拿手法與Bobath技術相結合療法治療,充分應用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良好肢位的擺放來抑制痙攣。同時把傳統中醫推拿手法有機地結合其中,利用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機理來改善僵硬的肌纖維,降低肌張力達到緩解或抑制痙攣的目的。對照組:單純應用Bobath技術治療,由PT治療師來完成。通過利用關鍵點及其設計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良好肢位的擺放來抑制痙攣,待痙攣緩解之后,通過利用反射、平衡誘發其平衡反應等一系列的方法逐步實施各種訓練,取得康復效果。兩組病人均治療相同次數,每次40分鐘,并在治療前,治療后20次,治療40次后,進行評價,然后采用統計學處理分析比較治療效果。

2 治療方法

2.1 實驗組

2.1.1選穴:百會、前頂、承光、通光、絡卻、四神聰、肝俞、脾俞、肺俞、腎俞、筋縮、命門、大陵、曲池、合谷、魚際、肘腰、申脈、足三里、太沖。

2.1.2手法:推法、拿法、滾法、揉法、摩法、拍法、抖法。

2.1.3具體治療:

2.1.3.1 患者仰臥,頭略后仰,醫者立于床頭,輕柔地按揉百會、前頂、后頂、承光、通光、絡卻、四神聰等穴,起到鎮靜安神作用。接上述,對患肢的屈伸肌群施術力度合適的滾法和拿揉,拍法等手法,平衡內外肌群的肌力,放松軟組織。

2.1.3.2推拿與Bobath手法結合治療:①當患側背部肌肉痙攣時利用軀干抗痙攣摸式讓患者健側臥位,醫者立于其背后按揉患側背部并點按肝俞、胃俞、脾俞、腎俞、命門、筋縮等穴達到放松緊張的背部肌肉,然后雙手反向用力斜向牽拉患側軀干。②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張力升高時,利用上下肢抗痙攣模式使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下肢輕度屈髖、屈膝、內收內旋下肢使背屈踝關節,然后以重手法刺激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來對抗痙攣狀態的肌群,同時按揉合谷、肘腰、曲池、魚際、大陵、陽陵泉、昆侖、太溪、足三里、百蟲窩等穴后小幅度抖動上肢或下肢。③肩關節周圍肌肉痙攣,利用肩部抗痙攣模式先放松緊張的肩部肌肉,然后抱搖動肩關節,最后將肩部墊起使肩部向前、向上。④若手部痙攣應先點揉魚際穴、勞宮穴、然后推摩腕背部,使屈曲手指放松后再采用Bobath式握手。

對照組30例由治療師按照《實用康復醫學》中介紹的運動療法中的Bobath技術實施。

2.2具體應用 要求治療醫生精力集中,將精氣神專注于治療部位,充分發揮生物磁場效應,每位病人從每周一到周五每天治療1次,每次40分鐘,周六、周日休息,一位治療師每天完成5~6個病人為宜,具體治療時間如下:

治療前10min按摩基本手法放松患側肢體,中間25分鐘兩種治療方法并用,利用反射抑制抗痙攣模式,良肢位置擺放將患者肢體放置到適宜于治療,然后在患側肢體上施術按摩手法,最后5分鐘應用輕快揉和按摩手法,緩解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疲勞。

3 療效評定

由經治醫生,康復評價師,參照國際公認的痙攣評定方法-Ashworth對治療前后的病人進行評定。顯效:肌張力基本恢復正常,無痙攣發生;好轉:肌張力明顯降低,痙攣級別由4級降到2級或由3級降到1級;有效:肌張力有降低,痙攣由4級降到3級或由3級降到2級;無效:治療無作用,肌張力無改善,或僅有臨時改善,痙攣程度無變化;惡化:肌張力增高,痙攣級別上升。

4 治療結果

兩組病人均在治療20次后和40次后進行了二次評價。治療20次后,實驗組,顯效9例,好轉9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惡化的0例,總有效率93.7%;對照組,顯效6例,好轉7例,有效13例,無效4例,惡化1例,總有效率86.6%,見表(1)。

治療40次后,實驗組,顯效13例,好轉8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96.88%;對照組,顯效率9例,好轉6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90%。詳見表(2)。

兩組在治療40次后按Ashworth法評定比較后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96.88%,對照組總有效率90%,經用統計學X2檢驗,X2=49.6,P<O.05,故得出結論,實驗組,用推拿手法與Bobath技術相結合的療法優于對照組,單純應用Bobath技術治療。

5 典型病例

患者馬某某,女52歲,診斷腦梗塞,入院時左側肢體活動不靈,雙側肢體感覺不對稱,左側腱反射活躍,Brunnstrom分級左上肢2級手1級,左下肢3級踝0級,Fug-Meger評分,上肢45分,下肢45分,手,0分。平衡0分,左側上下肢肌張均增強上肢痙攣曲屈狀態。下肢僵直Ashworth量表法評定上肢屈肌3級。每小時痙攣6~5次,左下肢伸肌群僵直痙攣4級,每小時1O次,屬實驗組病例,經用推拿與Bo-bath技術并用治療20次,后上下肢肌張力明顯降低,上肢痙攣,降至2級,每小時痙攣1次,下肢降至3級每小時痙攣出現3次。經40次治療后上下肢肌張力顯著降低,上肢痙攣0級,無痙攣發生,下肢1級,快速運動刺激可誘發輕度張力增高,經3個月治療Brunnstrom分上肢由原來2級達到5級。手由1級達到4級,下肢由2級達到5級,病情好轉出院。

篇3

關鍵詞 甲基潑尼松龍 腦脊液 放液

蛛網膜下腔出血 預防 腦積水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08~2009年住院的蛛網膜下腔腦出血病例。治療組40例,年齡40~75歲;對照組35例,年齡40~75歲。

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標準:采用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標準:①突發頭痛、嘔吐。②腦膜刺激征陽性。③頭顱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積水診斷標準:①意識障礙。②頭顱CT示腦室系統擴大。③腦室/顱比率>0.23。

納入標準:符合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同意接受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及癲癇病史;②有3級以上高血壓?。虎巯莱鲅?;④嚴重心律失常者;⑤Hunt分級Ⅳ級以上;⑥不同意接受該治療者。

觀察方法:觀察患者意識及CT結果,觀察1個月及3個月CT結果,判斷腦積水的發生情況。

療效標準:①意識清楚:CT示腦室系統無擴大,說明未發生腦積水,為有效。②意識水平下降:CT示腦室系統擴大,說明發生腦積水,為無效。

治療方法:①治療組:入院第1天,靜脈用甲基潑尼松龍琥珀酸鈉80mg,連用5天,第5天起進行腰穿腦脊液放液,放液20ml/日,隔日1次,共5次。基礎治療(降顱壓、止血、止疼、止抽、應用尼莫地平)同時進行。治療過程中,如發生消化道出血、抽搐、再出血等,終止該治療。②對照組:僅行基礎治療(降顱壓、止血、止疼、止抽、應用尼莫地平)。

結 果

治療組40例,38例治愈,2例發生腦積水,腦積水發生率2/40(5%)。對照組35例,治愈25例,10例發生腦積水,腦積水發生率10/35(28.5%)。兩組經X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腦積水的發生率比較(例)

例1:患者,女,因突發頭痛、惡心、嘔吐2小時入院。查體:T 36.6℃,P 72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心肺聽診無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神志清,言語流利,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顱神經檢查正常,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頸強直,克匿格征陽性,布魯金斯征陽性。頭顱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行降顱壓,止血治療,應用尼莫地平,平衡水鹽,在此基礎上,第1天應用甲基潑尼松龍80mg,連用5天。第5天開始行腰穿腦脊液放液術,每次放液20ml,隔日1次,共5次。6周后治愈出院,未發生腦積水。

討 論

影響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后的常見原因為其并發癥,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是再出血、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再出血大多為動脈瘤破裂出血所致,一般經介入治療可有效預防。腦血管痙攣應用鈣離子拮抗劑,一般可以滿意的預防,而腦積水的預防國內外尚無滿意的方法,目前主要為腦脊液置換。而腦脊液置換易誘發再出血、顱內感染。鞘內注藥可引起蛛網膜粘連,反而誘發腦積水,我們臨床觀察單純腦脊液置換,預防腦積水的效果并不滿意,所以我們采用甲基潑尼松龍聯合腦脊液放液預防腦積水研究,40例有38例治愈,僅2例發生腦積水,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證明該療效是安全的,有效的,值得臨床推廣。

甲基潑尼松龍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抑制纖維蛋白滲出,防止蛛網膜下腔粘連。單純腰穿腦脊液放液可促使腦脊液循環,流出致粘連物質,可降低顱內感染機會,發生再出血概率低,同時也減少了鞘內注藥引起的藥物性蛛網膜粘連。所以,甲基潑尼松龍聯合腦脊液放液,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篇4

【摘要】 [目的]觀察百會穴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癥(PCID)的臨床療效。[方法]住院PCID病人260例,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為阿米替林組(80例),在腦梗死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阿米替林2550mg BidTid;第二組為針刺組(80例),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行百會穴針刺治療;第三組為針刺加穴注組(100例),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行百會穴針刺加燈盞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觀察三組病人治療前、治療后4周、8周HAMD、SDS、MeSSS、MMSE、Barthel指數(BI)評分的變化,評定百會穴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PCID的療效。[結果]三組病人治療后HAMD、SDS、MeSSS、MMSE、Barthel指數(BI)評分均有明顯的改善(P

【關鍵詞】 腦梗死;抑郁癥;穴位療法;百會穴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Baihui and Acupoint Injection of Baihui with the injection of Herba Erigerontis on the 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Methods] 260 PCI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as the amitriptyline group (80 cases), the treatment with the basis of service o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lus oral amitriptyline. The second group was acupuncture group (8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basis of service o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lus acupuncture Baihui treatment. The third group was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 injection group (100 cases), the treatment with the basis of service o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lus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 injection of Baihui with the injection of Herba Erigerontis. Observe the changes of HAMD,SDS, MeSSS, MMSE, Barthel Index (BI) score of 3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4 w, 8 w,and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HAMD,SDS, MeSSS, MMSE, Barthel Index (BI)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3 groups, among them,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amitriptyline group were improved similar on the observation score,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 inj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group and amitriptyline. [Conclusion] Initial examinations show that it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PCID depression by Baihui,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depression;acupoint therapy;Baihui

相當多的腦梗死病人發病后出現程度不同的抑郁癥狀,癥狀出現2周以上則被稱為腦梗死后抑郁癥(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 [1]。現代醫學對PCID的研究涉及流行病學、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藥理及相關領域。筆者以百會穴針刺加燈盞細辛穴位注射治療PCID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廣州市中醫醫院神經科住院的PCID病人260例,按入院時間隨機分為3組,第1組為阿米替林組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齡(63.27±3.28)歲,腦梗死病程為(18.24±4.56)d,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20.36±3.54)分;第2組為針刺組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65.17±4.33)歲,腦梗死病程為(18.38±3.86)d,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20.52±4.15)分;第3組為針刺加穴注組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齡(64.42±3.57)歲,腦梗死病程為(18.57±4.77)d,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20.48±3.28)分。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抑郁癥診斷標準選用CCMD3(《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抑郁發作是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幻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某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 腦梗死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要點”制訂。量表選用HAMD、SDS、MeSSS、MMSE、ADL的Barthel指數(BI)評分量表。抑郁程度標準:以SDS量表篩選樣本,SDS總積分≥41分即存在抑郁,以HAMD量表(17項標準)分度(<7分為正常,7~17分輕度抑郁,18~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神經功能缺損評定參照MeSSS評分標準。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阿米替林組,在腦梗死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阿米替林25~50mg BidTid。針刺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行百會穴針刺治療。百會穴定位以國際化標準方案為標準,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常規取穴,行2%碘酊及75%酒精雙重消毒,防止感染,選用28~30# 40mm長一次性針灸針,常規平刺進針,進針0.5~0.8寸,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手下得氣后,行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然后留針,留針期間,每5min行針1次,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行針,留針30min后起針,起針后按壓百會穴1~3min,防止出血,預防感染,針刺1次/d,12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d。針刺加穴注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行百會穴針刺加燈盞細辛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百會穴針刺1次/d,具體的取穴、進針、行針、留針、起針操作方法同針刺組,百會穴穴位注射隔日1次,于針刺留針30min起針后,按壓百會穴1~3min,防止出血,預防感染,然后行燈盞花注射液穴位注射,選擇5號針頭容量2.5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燈盞細辛注射液0.5ml(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53021569),選準百會穴后,快速刺到皮下,緩慢平刺進針約0.5~0.8寸,得氣后,回抽無回血,緩慢推注燈盞花注射液,邊退針邊推注,出針后按壓約5min,防止出血,12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日。

2.2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4周、8周分別行量表SDS、HAMD、MeSSS、MMSE、Barthel指數(BI)評分。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由患者根據自己最近一星期的實際情況自我評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是臨床上評定抑郁狀態時用的最普遍的量表,能較好地反映疾病嚴重程度,也能很好地衡量治療效果,由經過訓練有素的評定員對被評定者進行HAMD檢查,一般采用交談與觀察方式,待檢查結束后,由評定員獨立評分,評定治療前、治療后4周、8周HAMD總分,根據總分的變化評價病情的演變。

2.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3 結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抑郁療效標準:以HAMD17項癥狀與體征按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級。臨床治愈:HAMD評分減分率>75%;顯效:HAMD評分減分率為50~75%;有效:HAMD評分減分率為25~50%;無效:HAMD評分減分率<25%。

3.2 臨床療效比較

經Ridit分析,三組臨床療效比較,針刺組與阿米替林組無顯著差異(P>0.05),針刺加穴注組治療組明顯優于針刺組和阿米替林組(P

2.3 治療前后評分比較

見表2。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周、8周HAMD、SDS、MeSSS、MMSE、BI評分的比較(略)

4 討論

PCID證屬中醫學“郁證”范疇,病機為肝郁血瘀,氣血失調,痰瘀互結。疏肝活血,解郁定志,化痰開竅為其主要治法[2]?!澳X為髓之海,其輸上在其蓋,下在風府”,楊上善注云:“胃流津液滲入骨空,變而為髓,頭中最多,故為海也,是腎所生,其氣上輸腦蓋百會穴,下輸風府也”,“蓋”即百會穴,“肝經與督脈會于巔”,百會穴具有健髓寧神、舒肝解郁之效,百會穴位居巔頂,百脈之宗,為三陽五會,可通達脈絡,連貫周身經穴,調節全身各經脈之經氣,具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的作用。燈盞細辛注射液有擴張微細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腦血管的供氧供血能力,清除有害自由基,同時還能抗血小板及紅細胞聚集,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動物實驗證明,燈盞細辛注射液體對動物體外血栓的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3]。

本課題研究顯示,以百會穴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PCID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方法,可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療效好,無毒、副作用,安全經濟,操作簡便,可被眾多的臨床醫生和病人接受。

參考文獻

[1]李飛,古德祥,鄧時慧,等.帕羅西汀對腦梗死伴抑郁癥狀病人預后的影響[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2,21(1):1113.

篇5

關鍵詞 三位立體動正整脊手法 參麥注射液 局部注射 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thy,csRl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患者人數眾多,約占我院骨科門診就診人數的20%-30%。筆者自2008年2月-2009年2月采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4例,分層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對照組33例。治療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31-55歲,平均43歲;病史最短3個月,最長3年,平均1.2年。對照組男23例,女10例;年齡30-55歲,平均43.5歲;病史最短2個月,最長4年,平均1.5年;二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情況的比較上,無顯著性差異(/>>0.05),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學資料所有病例均常規攝頸椎正側、雙斜位像。x片顯示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間隙變窄,頸椎不穩;其中頸椎單節段Io不穩者試驗組21例、對照組20例,Ⅱo不穩治療組7例、對照組5例。

1.3 納入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多見于中老年人,多為緩慢發病,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青壯年人若有損傷史、勞損史,頸部畸形或其他誘因等可發??;②具有較典型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旋轉或后伸等活動受限,患椎橫突及棘突部有壓痛;④叩頂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⑤影像學所見(X線、CT或MRI顯示頸部骨關節及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1.4 排除標準①同時患有其他分型的頸椎病患者;有頸椎管發育性狹窄,或連續的后縱韌帶骨化,嚴重的頸椎畸形如鵝頸畸形,椎體骨折等現象的患者;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消化系統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及腫瘤、結核、精神病,或合并其他骨病如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者;③體質虛弱者、妊娠、哺乳期婦女、糖尿病患者、疤痕體質者。

1.5 治療方法

1.5.1 試驗組:三位立體動正整脊手法:①前期手法:患者取俯臥位,在頸肩背部行輕柔揉、捏、滾、推、拿等松筋手法,并配合穴位進行,取雙風池、風府、肩井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時間可視患者肌肉緊張程度調整,平均5rain。②整復手法:患者取俯臥位仰頭15啦,下顎以枕頭墊高,根據患者壓痛點、影像資料及臨床體征確定發病節段后,術者站立于患者頭部正前方,以右手食指及拇指固定相應患者左側棘突及橫突,左手推頂患者額頂部并向術者右側迅速旋轉,以可聞及清脆彈響為佳;同上操作使患者頭部向右側旋轉。③善后手法:在頸肩背部以行捏、拿、拍打等理順手法以舒筋活絡。1次,日,3次/周,連續3周為1個療程。

參麥針局部注射: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選擇的注射部位,突旁及當斜方肌起點處,嚴格消毒頸肩部皮膚后進行局部注射治療(一般注射6處,如痛點明顯可加注痛點)。藥物:參麥注射液(10ml度,四川三精升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71202)4mL加2%鹽酸利多卡因0.5mL(5ml/支,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71009)。穿刺時應注意部位勿太深,輕巧、緩慢,邊進針邊回抽,如回抽無回血則推注藥液,并詢問患者是否不適,如出現上肢疼痛、胸悶、心悸等癥狀則立即停止穿刺并予相應處理,同時觀察是否出現霍納氏綜合征(如同側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出汗、結膜充血等)。每次注射完成后,讓患者活動頸部并詢問患者感覺。絕大多數患者上肢麻木癥狀在注射后即有所緩解。每周注射1次,連續治療6次為1療程。

1.5.2 對照組:口服藥物:口服塞來昔布膠囊,首日劑量200mg~400mg/qd,維持劑量200mg/qd,連續服用四周。

頸椎牽引:采用坐位間斷牽引,頸椎屈曲15~進行,20min~30min/次,重量3~5kg,第1周日行1次,后3次/日,連續4周。

1.5.3 評價標準

1.5.3.1 疾病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顯效: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x100%

1.5.3.2 癥狀與體征改善評定:根據日本學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20分法量表進行評定,比較治療前后積分差值。

1.5.3.3 疼痛綜合評定:采用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簡化McGill疼痛詢問量表H進行量化評定,比較前后積分差值。

1.5.3.4 統計學處理:用SPSS 11.0 FOR WINDOWS統計分析軟件,對治療前兩組間進行年齡、主要癥狀、病程、性別、伴隨癥狀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以確保兩組間的可比性;治療前后及兩組之間數據根據資料性質選擇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經檢驗,兩組間一般資料組間分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差值(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差值(x±S)。

2.4 兩組患者總體臨床療效觀察。

3 討論

3.1 發病機削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因很多,其中最主要有機械壓迫及生物化學兩方面,機械壓迫包括了頸椎退變引起的鉤椎關節及上下關節突骨贅增生、黃韌帶退變、髓核突出等因素,繼而導致對神經根的直接或間接壓迫,從而引發癥狀;生物化學因素包括了炎性物質及炎細胞的作用,‘炎性物質主要有細胞因子、白三烯、一氧化氮、免疫球蛋白和白介素等,此以上兩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共

同主導本病的發生與發展。

3.2 參麥注射液的作用機制頸椎退變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的根本因素,其中細胞因子中的炎性介質及自由基在其退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白細胞介素1(IL-11作為一種發現最早的細胞因子,有證據其證明其在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試驗研究證明用,參麥注射液能有效抑制家兔血液中IL-1,是防治OA的可能途徑。鈕煒西、華寧等通過對照實驗認為,參麥注射液能有效減低血清中白細胞介素-0L-6)及白細胞介素-8(II-8)水平,起到緩解炎癥的作用。而另有研究表明:頸椎病患者血清脂質過氧化物較正常的人明顯降低,自由基產生增多,長期自由基損傷,可能是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局部受到刺激后引起的骨性改變一骨質增生的原因,自由基能攻擊細胞膜上的不飽和脂肪酸,產生促進衰老的過氧化物,并侵犯人體內氨酸蛋白質和酶,引起一系列對細胞具有破壞作用的連鎖反應,使細胞、器官和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遭到破壞。另外,過量的自由基能抑制軟骨細胞增值,引起軟骨細胞的凋亡,導致關節軟骨損傷,加重0A的發展,有效控制自由基可顯著減輕OA關節軟骨的退化,從而減輕關節退化。因此,抑制自由基及炎性介質是參麥注射液的可能作用機制,通過抑制自由基的釋放,從而延緩頸椎及其附件、椎間盤、軟組織的退變。

3.3 三位立體動正整脊手法的作用特點三位立體動正整脊手法是我院許學猛教授在多年的治療退行陛骨關節病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有確切療效的正骨手法,其中吸取了現代醫學及解剖學的最新發展成果,定位準確,局部與整體相結合,安全性高,以俯臥位定點復位為突出特點,操作簡便,能夠有效糾正因頸椎退變引起的節段不穩所導致的小關節紊亂、椎體輕度位移及旋轉,從而有效恢復頸椎的穩定性,總體上改善頸椎在生物力學上的動態平衡性,同時因其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故能達到疏經活絡,氣血通和之療效。

3.4 相關結果及分析機械壓迫及生物化學兩方面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因素,故解除機械壓迫及緩解炎性反應是治療該病的關鍵。頸椎牽引可有效糾正椎間隙狹窄及椎問孔狹窄,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可部分緩解骨贅及髓核對神經根的壓迫,但其本身對已發生及進行中的頸椎退變無明顯防治作用,屬于對癥治療;口服塞來昔布屬于COX-2抑制劑,以消炎止痛為主要作用,以抑制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質產生而起效,故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或延緩頸椎的退變,因其具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故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篇6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電針;液體張力療法;微量元素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8-0158-02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我們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用電針加液體張力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了顯著療效。為了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理,我們觀察了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頭發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40例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80例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30~71歲,平均48.85歲;病程6月~8年,平均4.5年。對照組60例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23~75歲,平均49.45歲;病程6月~9年,平均為4年。

1.2 診斷標準 :

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及1992年10月在青島舉行的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標準[2],擬定如下標準: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經癥狀。

1.3 排除標準:

①頸椎病的其他分型。②腦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傷性及神經官能性、顱內腫瘤等所引起的眩暈疾病。③鎖骨下動脈缺血綜合癥。④合并有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及其他嚴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未能按照實驗計劃完成治療過程者。

2 治療方法

2.1 觀察組

2.1.1 電針治療:

針刺部位:軟組織異常點。1點:C2棘突(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起點);2點:寰椎橫突尖(頭上斜肌起點頭下斜肌止點);3點:寰椎后結節(頭后小直肌起點);4點:下項線(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止點);5點:C3~C6椎橫突尖(前斜角肌、肩胛提肌起點);6點:肩胛骨的內上角及脊柱緣(肩胛提肌的止點)。操作方法:在以上諸點區,尋找軟組織異常點(硬結、條索樣變、壓痛等)中心區,常規消毒,均采用直刺,深度以達骨面或橫突、棘突為準,施用平補平瀉手法,當患者出現有酸脹感,以及向頭部或肩胛部放射樣感后,接通(中國青島鑫升實業有限公司生產)G6805-1電針治療儀,連續波,電流以患者舒適為度,頻率50次/min,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日,進行下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1.2 液體注射:

注射藥物:香丹注射液(十堰康迪制藥公司生產,每毫升相當于丹參、降香各1g)、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十堰康迪制藥公司生產),按5∶1比例配制備用。操作方法:注射點同上,采用武漢市王冠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一次性10ml無菌注射器,抽取上述混合藥液,注射區常規消毒,進針得氣后,回抽無回血時推藥,每一點注射1~1.5ml混合藥液,每次注射3~4點,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上述兩種方法連續治療3個療程統計療效。

2.2 對照組:

采用5%葡萄糖250ml+復方香丹注射液30ml靜脈滴注,1日1次;口服西比靈 5mg,每晚1次,睡前服用。連續治療3周后評定療效。

3 觀察結果

3.1 檢測方法:

受測者均于空腹12h后晨起抽血,標本采集后離心15min(3000r/min),分離血清置于-20℃低溫冰箱保存待測。標本按操作規程處理后, 用美國Beckman公司生產的Spectra-span-V三電極直流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電直讀光譜儀(DCP-AES)進行檢測,單位用μg/ml表示。

3.2 三組治療前后血清錳、鋅濃度變化的比較,見附表。

治療后兩組血清錳濃度均呈上升趨勢,但觀察組明顯上升,且接近常值水平(P>0.05),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清錳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但血清錳水平無差異性;電針加液體張力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能使下降的血清錳濃度明顯上升,從而緩臨床癥狀及體征。

4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指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最終導致局部腦血流量的改變,從而引起頭痛、眩暈、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疾病。其發病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骨質增生與骨贅形成,二者又與中老年骨質疏松關系密切,有研究發現中老年骨質疏松與微量元素錳、鋅的缺乏密切相關[3]。已知骨質增生與退行性改變有關,有報道表明機體缺錳可能是頸椎病發生的原因之一[4]。錳是體內精氨酸酶、脯氨酸肽酶的組成部分,錳離子又能激活精氨酸酶、磷酸化酶、醛縮酶和膽堿酯酶等,還參與人體的氧化磷酸化過程,影響糖和脂肪的代謝。所以錳很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鈣、磷代謝,導致骨質脫鈣,異常沉積后表現為骨質增生,并可壓迫椎動脈,引起腦供血不足。

電針具有疏通經絡、消炎鎮痛的作用,連續波電流作用于針柄,使針持續地有節律地上下跳動,令患部肌肉處于不斷收縮與舒張狀態下,僵硬,拘急的肌肉得到被動鍛煉,起到解除局部肌肉痙攣的作用。液體張力療法是在頸部各大肌群起止部位的軟組織異常點注入活血化瘀藥液,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達病所,發揮最大的療效。由于一定量的藥液不易被機體組織迅速吸收,就會在病變局部占有一定的體積,通過液體表面的張力作用在有酸脹感或無痛的情況下充分將粘連、機化甚至攣縮的軟組織松解,消除機械壓迫、炎性介質對血管的不良刺激,使患處缺血缺氧狀態得到改善。

我們采用電針加液體張力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后患者血清錳濃度明顯上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86-187

[2] 孫宇,陳其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13(8):472

[3] Ditmar R.Trachtenbarg DE.Treatmento fo steoporosis.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1989,56:143

篇7

關鍵詞:針灸療法;水針療法;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

中圖分類號:R27111+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8-02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改變的經行小腹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青年未婚女性,為臨床婦科常見多發病,尤以寒濕凝滯型多見。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隨著針灸臨床及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針灸療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30例,并與單用止痛藥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 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以經行小腹疼痛為主訴就診。其中年齡最小者14歲,最大者30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5 a。患者經婦科檢查確定無其他器質性改變,且臨床診斷為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60例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者30例,西藥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 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經期或經前期出現小腹及少腹墜脹疼痛,痛及腰骶,或有腰酸腰痛、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伴隨癥狀,呈周期性發作;婦科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疾??;婦科盆腔B超檢查無異常發現;②中醫寒濕凝滯型痛經的診斷標準參照《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2]。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遇寒加重,經量少,經色暗黑有血塊,形寒 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沉緊,嚴重者四肢及小腹冰冷,疼痛難忍,甚至暈厥。

13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有生殖器官器質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宮頸狹窄、子宮腫瘤等所致的痛經;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中醫辨證屬氣血瘀滯、肝郁濕熱、氣血虧虛、肝腎虧損者;④不適應本療法者。

14痛經程度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痛經癥狀評分: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安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墜脹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每增加1 d 05分);疼痛輕重分級標準:(1)重度:痛經癥狀積分在14分以上者;(2)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分;(2)輕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分以下。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交替取腎俞(雙側)、次(雙側),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用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穴位2~3 cm后,稍做提插,患者有酸麻脹重感覺后,回抽無回血,即將藥液推入穴位中,每穴約2 mL,拔去針頭,針眼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片刻。再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自制的艾灸盒分別以神闕、關元為中心放置灸盒灸30 min,于月經來潮前3 d開始,每日治療1次,6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03 g,每次2粒,每天2次,于經前3 d開始口服,連服6 d為1 療程,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治療結束后統計療效。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統計檢驗方法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

5討論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痛經”范疇,其中以寒濕凝滯型最為常見。這與青春期少女平素或經期貪涼飲冷、冒雨游泳、生活無規律有較大關系,以致風寒濕冷客于沖任胞宮、經血凝滯不暢有關?,F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前列腺素有關,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和痙攣,以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4]。針灸學認為,腎俞與次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腎俞為腎的背俞穴,腎藏精,主男女生殖泌尿系統功能,腎俞穴為腎之經氣輸注之處,故能溫腎壯陽,使氣血得溫則行,通則不痛。次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有活血痛經,止痛之功。神闕穴與關元穴均為任脈經穴,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功能培腎固本、溫經通絡、調理沖任,溫暖胞宮。關元穴為沖脈循行之所,且任、督、沖脈“一源而三歧”,皆起于胞宮,關元既為任脈經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療法,利用穴位,藥物、針刺的多重作用,通過經絡感傳和神經傳遞作用,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調節前列腺素的分泌,同時配合艾灸神闕穴、關元穴,可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痛經之目的。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確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2]余小萍,李守朝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442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篇8

[關鍵詞] 直腸黏膜內脫垂;消痔靈;PPH

[中圖分類號] R657.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10(a)-021-03

Observation of PPH plus Xiaozhiling injection treatment of rectal mucosal prolapse of 40 cases

ZHU Suhua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He′nan Province, Shangqiu 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rectal mucosal prolapse incomplete shortcomings and explore new surgical methods to improve efficacy. methods: 80 cases of rectal mucosal prolap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40 patients with PPH plus Xiaozhiling Injection, 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with rectal mucosa columnar ligation plus Xiaozhiling Injection.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effective postoperative, defecation difficulty and not the flu, frequent desiretodefecate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PH plus Xiaozhiling injection shows signficant efficacy onrectal mucosal prolapse,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Rectal mucosal prolapse; Xiaozhiling; PPH

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采用痔上黏膜環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PPH)加消痔靈注射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40例,直腸黏膜柱狀結扎加消痔靈注射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40例,術后隨訪,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患者中,男30例,女50例;年齡30~75歲,平均(48.0±14.5)歲;病程1~45年,平均(9.5±8.5)年。23例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糖尿病。80例患者均經檢查確診為直腸黏膜內脫垂。隨機分為兩組,40例采用PPH加消痔靈注射,40例采用直腸黏膜柱狀結扎加消痔靈注射。

1.2 診斷標準

參照《大腸病學》中的現代醫學診斷排便障礙要點制訂診斷標。①臨床表現:有排便時費力,阻塞感,便后墜脹感,多需借助藥物協助排便。②直腸指診:直腸黏膜松弛,有被褶感或松弛滑動感。③鏡檢查:直腸下段黏膜松弛,堆積于直腸腔內。排糞造影:直腸下端黏膜成漏斗狀或杯口狀影像。按脫垂程度分3度,輕度3~15 mm,中度16~30 mm,重度≥31 mm。排除疾病: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②會陰下降、結腸慢傳輸,重度直腸前突等所致的排便困難。③合并肛瘺、肛周膿腫者。④經檢查證實有結、直腸器質性病變者。⑤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兩組患者術前臨床資料見表1。

1.3 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采用PPH加消痔靈注射治療,選用388X33直腸型肛痔吻合器(江蘇常州新能源吻合器總廠生產),腰麻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洞巾,消毒肛管直腸,置入擴肛器,并固定于肛緣,用7號絲線在齒線上3.5~5.0 cm水平面黏膜下做一預置荷包。若直腸黏膜脫垂嚴重者可在距第一荷包縫合上1 cm處再做一預置荷包。荷包縫合滿意后置入開放至最大的吻合器,并使吻合器頭部位于荷包線水平的近端。先后收緊近、遠端荷包縫線并打結。從吻合器的兩個側空引出縫合線,并持續用力牽引該線,同時將吻合器向腸腔稍用力推進,以使腸黏膜盡可能多地被拉至釘倉內,收緊吻合器。做陰道指診,確認陰道壁完整后,擊發吻合器。保持吻合器閉合狀態30~60 s后開放吻合器,退至肛外。仔細檢查吻合口,若有活動性出血或明顯的滲血則以3-0腸線“8”字縫扎止血,配制1∶1消痔靈注射液10 ml在肛鏡縫合器(PSA33)上、下約1 cm處直腸黏膜下點狀注射,每處注射1~2 ml肛管內置凡士林紗布,無菌紗布包扎。

1.3.2 對照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洞巾,消毒肛管直腸,用彎血管鉗提夾黏膜,從直腸頂端呈環狀多平面點狀結扎,使黏膜層及少量肌層形成柱狀,各結扎點間距2 cm。然后取1∶1消痔靈注射液10 ml,用5號細針頭自上而下在結扎點進行黏膜下層注射。注藥后用食指按壓,使藥液充分吸收,加速結扎黏膜壞死。

1.4 術后處理

兩組患者均平臥6 h,術后前3 d進流質飲食,術后第4天可排便,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多飲水,多食粗纖維食物,適當運動,保持排便通暢。兩組均抗感染、止血、補液治療5 d,便后坐浴,用凡士林紗布納入,無菌紗布包扎。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數據處理軟件,組間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術前及術后7 d、15 d、1個月、6個月分別對患者的癥狀進行評分,根據得分評價療效。癥狀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癥狀評分標準

Tab.2 Symptom score standards

癥狀總得分=排便費力得分+便后墜脹感得分+阻塞感得分

2.2 療效

兩組在術前及術后7 d、15 d、1個月、6個月分別對患者的癥狀評分進行比較,見表3。兩組術前癥狀總得分與術后7 d、15 d、1個月、6個月的癥狀總得分均有明顯差異(P<0.05)。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比較見表4。兩組在術前、術后7 d、15 d、1個月、6個月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癥方面,治療組排尿障礙、術后出血、墜脹、疼痛的發病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直腸黏膜內脫垂亦稱直腸黏膜內套疊,是指在排便過程中近側直腸黏膜層脫入其遠側腸腔或管內,但不超出肛緣,在大便排出后持續存在者,是引起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見病因之一。該病多發生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1∶6.53。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手術方法主要有直腸黏膜折疊縫合固定術、經直腸黏膜環切肌層重疊縫合術。近年來,有學者將治療痔病的PPH用于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術中環形切除直腸下段松弛的黏膜,使直腸內黏膜得以緊縮、固定,腸腔空間得以擴大,消除排便時的梗阻因素,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為了進一步評價PPH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臨床療效,減少其術后吻合口出血、墜脹等并發癥,我們根據中醫“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理論,將中醫的消痔靈注射于PPH相結合,設計了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PPH加消痔靈注射,即在行PPH術后,以1∶1消痔靈注射液于吻合口上、下約1 cm處直腸黏膜硬化注射。消痔靈中的鋁離子可引起較強的無菌性炎癥,導致局部形成較強的異物膠原纖維化,使直腸黏膜與肌層黏連,不再脫垂;消痔靈中的五倍子所含的鞣酸,可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縮,有良好的的止血作用,亦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從而鞏固和增強PPH的臨床療效,減少術后吻合口出血、墜脹等并發癥的發生。

由表3、4可知,PPH加消痔靈注射臨床療效可靠,在預防并發癥方面尤其是術后出血方面有重要意義。

注意事項:①荷包縫合的深度應在不縫到肌層的前提下盡可能深,荷包縫合高度宜在齒狀線3~5 cm處,以確保環狀切除直腸黏膜的范圍在肛緣上5~10 cm。②注射消痔靈液時必須注意注射深度應在黏膜下層,切忌注射到肌肉層,以免發生組織壞死、感染。注射局部注藥要均勻,不可在一處過多地注藥,每次注射時要回抽注射器,防止藥液入血。③荷包縫線處最好選用微喬線并用液體石蠟浸潤,避免黏膜下損傷而形成血腫。

[參考文獻]

[1]趙寶明,張書信.大腸病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603.

[2]張東銘,王玉成.盆地與病學[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06.

[3]胡伯虎.大腸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85.

[4]賀平,曹吉勛,李東平,等.PPH治療直腸前突的臨床運用及相關技術探討(附30例報告)[J].大腸病外科雜志,2003,9(B12):42-43.

[5]喻德洪,楊新慶,黃筵庭.重新認識提高痔的診治水平[J].中華外科雜志,2000,38(12):890.

[6]何道鈺,黃茜.注射療法在肛腸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0,20(5):34.

[7]姚禮慶,鐘蕓詩,孫益紅,等.吻合器痔上粘膜釘合術治療重度痔瘡226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4):917-919.

[8]閻燦珍,余暢.負壓吸引套扎治療內痔262例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4):51.

[9]齊樹斌.海痔靈注射對直腸及直腸癌組織影響的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20.

[10]楊新慶.吻合器痔上黏膜釘合術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21):795-798.

[11]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痔臨床診治指南[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7(5):415-416.

篇9

[關鍵詞] 輸液式關節沖洗;透明質酸鈉;膝骨關節炎;步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5(c)-008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closed drainage on gait time distance parameter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patients.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Zigo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31 KOA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14 cases) and experiment group (1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Sodium Hyaluronate drainage,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continuous closed drainag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ing 5 weeks, time distance parameter such as gait analysis, stride frequency, gait speed, gait cycle, stride,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of major lower limb joint were measure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stride frequency, stride, gait speed of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78.04±8.78) gait/min, (115.38±7.79) cm, (0.76±0.16) m/s; experiment group: (91.13±13.60) gait/min, (122.25±7.47) cm, (0.95±0.24)m/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72.28±7.49) gait/min, (110.17±10.13) cm, (0.70±0.17) m/s; experiment group: (70.89±9.18) gait/min, (112.37±8.15) cm, (0.68±0.11) m/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After the treatment, stride frequency, gait speed, gait cycle, stride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At the same time, the angles of hip, keen and ankle joint at the heel land phase [(25.8±2.5)°, (-1.3±0.2)°, (-4.5±2.6°)] and the angles of hip, keen and ankle joint at the stand phase [(30.2±3.6)°, (8.7±2.6)°, (-7.2±2.9)°] significantly proved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25.8±2.5)°, (1.9±0.2)°, (7.4±3.1)°; (29.6±2.2)°, (7.3±2.9)°, (-11.3±2.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ontinuous closed drainage and Sodium Hyaluronate drainage are benefit for the gait of KOA patient, it is worth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ntinuous closed drainage; Sodium Hyaluronate; Knee osteoarthritis; Gait analysis

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稱老年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關節軟骨損傷、軟骨下骨質暴露、骨贅生成和關節間隙改變等為病理改變的退行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是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重要因素。由于膝關節是人體負重的關節,因此是最易發病的部位,膝關節受累將導致患者步態異常而加重關節的損傷[1-3]。

步行是人日常正常生活的基本能力,正常的步行功能有賴于正常的各系統關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個系統發生退變,尤其是骨關節系統功能的降低,步態穩定性隨之下降,而關節疾患將使步行穩定性下降更為明顯,繼之出現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成為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的首要風險因素[4-5],如何改善患者的步態成為醫生、患者及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通過筆者的前期研究已經發現輸液式關節沖洗對膝骨關節炎患者疼痛、關節活動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通過觀察初步判斷患者步行功能可有較大程度的改善;本文旨在從步態的時空參數角度出發探討輸液式關節沖洗對雙膝骨關節炎患者步態的影響,從平衡、穩定的角度探究輸液式關節沖洗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4年10月在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治的雙膝骨關節炎患者31例,分為實驗組(17例)及對照組(14例),其中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齡(53.03±0.01)歲;病程6個月~13年。兩組患者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文獻報道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10版)中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6];②受試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患肢有神經、血管疾病,入選前2個月內受試關節有激素及其他制劑注射史;②合并有腫瘤、結核、外傷等疾??;③受試藥物過敏者;④受試關節皮膚破損、感染或患有相關皮膚??;⑤患有精神病、血壓異常、貧血、共濟失調、出血傾向性疾病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物理因子治療、運動療法、藥物鎮痛治療、氨基葡萄糖片等常規治療,同時予以透明質酸鈉針(25 mg/周)關節腔內注射,共注射5次。注射方式采用參考文獻[1]方法:①:仰臥位,受試膝關節半屈曲位;②穿刺點:髕骨外上緣下1 cm水平線處;③方法: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逐層麻醉后將7號無菌針頭刺入關節腔內,回抽無血后緩慢推注透明質酸鈉針;④注射后處理: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注射關節輕度被動屈伸促進藥液分布;⑤注意事項:注射后近日內避免劇烈活動,防止穿刺點感染。

1.3.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輸液式關節沖洗。①沖洗時間:選擇在第1周和第3周藥物注射時。②沖洗方法:選擇仰臥患膝略屈曲位,常規消毒鋪巾;穿刺點選擇在內膝眼(沖洗液出口)及髕骨外上方(沖洗液入口);穿刺點逐層麻醉,16號針頭分別在兩個穿刺點進行穿刺,回抽無血,將一次性輸液器接髕骨外上方(沖洗液入口)針頭,將一次性無菌軟管接內膝眼(沖洗液出口)針頭,無菌敷料分別固定兩處針頭。沖洗液選擇500 mL甘露醇、500 mL生理鹽水+20 mL硫酸鎂注射液的混合液體、500 mL林格液+20 mg地塞米松針+160 000 U慶大霉素針沖洗的混合液體共三組,第一組液體沖洗速度最快(20 min內完成),以保證沖洗液成流,最后250 mL液體時速度宜慢,讓沖洗液在關節內充分發揮作用;所有液體沖洗完畢后,在關節腔內注入5 mL 2%碘伏,拔出髕骨外上方針頭,在內膝眼處盡量抽盡關節腔內殘留液體,用無菌敷料覆蓋預防感染[1,7]。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患者分別進行患者步態分析。步態分析采用Gait Watch步態分析儀(廣州)進行步態時空參數分析,步態分析方法:①受試者著寬松衣服和平底鞋,將7個傳感器按標準綁定在患者骶骨后正中間處、股骨中段正前方、脛骨內側肌肉平整處和腳背平整處;②采用標準方法校準環境、儀器、設備;③患者在規定安靜環境中的測試走道上直線行走12 m;④系統數據采樣頻率為500 Hz,采集時間距離指標包括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運動學指標包括踝關節、足跟著地期踝背伸角度、踝支撐期最大跖屈角度、踝最大背屈角度、膝關節最大屈膝角度、支撐期膝最大屈伸角度、髖關節最大屈伸角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時間距離參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在步頻、步幅、步速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步態周期較治療前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治療后實驗組在步頻、步態周期、步幅、步速各方面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1。這說明輸液式關節沖洗合并透明質酸鈉針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提高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過程中步頻、步幅、步速,縮短患者步態周期。

2.2 兩組患者步態過程中下肢主要關節角度變化比較

2.2.1 兩組下肢髖關節活動角度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髖關節活動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跟著地期屈髖角度、最大伸髖角度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支撐期最大屈髖角度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實驗組在足跟著地期屈髖角度和最大伸髖角度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而治療后支撐期最大屈髖角度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2.2 兩組下肢膝關節活動角度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膝關節活動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跟著地期伸膝角度和支撐期最大伸膝角度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支撐期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屈膝角度在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實驗組在足跟著地期伸膝角度、支撐期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屈膝角度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而支撐期最大伸膝角度兩組治療后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2.3 兩組下肢踝關節活動角度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踝關節活動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跟著地期踝背伸角度、支撐期最大跖屈角度和最大背伸角度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最大跖屈角度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實驗組足跟著地期踝背伸角度、支撐期最大跖屈角度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而治療后最大背伸角度及最大跖屈角度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以上結果說明輸液式關節沖洗合并透明質酸鈉針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改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過程中髖、膝、踝關節在步態周期中各個階段的關節活動角度,提高患者步態的穩定性和平衡性。

3 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見多發的一種以關節骨質增生、關節軟骨剝脫、滑膜炎變、半月板損傷為特征性關節結構退變所致老年性疾病。其病理過程十分復雜,病理變化眾多環節還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機械、生物兩方面因素所致。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軟骨是骨關節炎最早發生病變的部位,關節應力改變、蛋白酶的酶解作用、自由基的破壞作用、細胞因子的吞噬作用、合并有骨質疏松癥等因素使軟骨表面軟化、呈小片狀脫落[1,8],在關節內部形成游離體碎片,不斷增加的這些碎片是繼發性滑膜炎的重要原因,滑膜炎性反應可導致滑膜通過增生和肥厚增加其吞噬碎片的作用;然而增生和肥厚的滑膜,將使關節軟骨表面帶有負電荷的基團和對負電荷有很強的親和力滑膜釋放物結合形成活性化物質,活化物脫離滑膜成為游離體,增加關節活動時的機械摩擦作用,使關節軟骨退變的加劇、滑膜炎性反應增加、軟骨碎屑脫落增多,這種惡性循環將使關節內神經肽、組織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化學物質增加,直接造成患者疼痛癥狀加重[9]。另外有學者發現病變關節腔內由于酸堿度降低和微循環異??梢鸪晒琴|增生、軟骨和骨代謝紊亂,關節內環境的改變將使關節軟骨發生退變[10]。膝骨關節炎由于上述一系列病理變化,將直接導致患者行走姿勢及步態異常。

一個完整正常的步態周期過程必須要完成雙支撐相、單支撐相、擺動相三個過程。支撐相(包括單支撐相和雙支撐相)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平衡功能的下降而有所增長,尤其是雙支撐相,支撐相的延長將使步行速度下降,當然步行也越穩定;支撐相時間縮短,步行速度將加快,但步行穩定性也隨之下降,因此支撐相時間與步行速度成反比、與步行穩定性成正比。步行障礙患者步行時最先產生的異常往往是為了增加步行穩定性而使支撐相時間的延長和步行速度減慢。在完成正常步態周期的過程中,下肢肌肉、關節(包括骨盆)協調共同參與,軀干和上肢的協調統一運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步行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一旦步態發生異常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將發生改變,異常時間久將會使患者N繩肌和膝關節后部關節囊攣縮、使患者股四頭肌萎縮,而關節囊和肌肉的攣縮及股四頭肌的萎縮將使患者步態的異常進一步加重,久之必造成患者步態異常與下肢肌肉異常的惡性循環,持續地加重患者步行功能障礙。

在膝骨性關節炎的步態過程中已有研究表明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時間距離參數中,步頻、步速、步寬、步幅等指標較正常人明顯下降,同時在步態周期中其支撐期百分比顯著低于正常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為減輕疼痛(患膝關節面負荷增加導致)代償性的采取加快健側肢體向患側支撐肢體的體重轉換的策略;這種策略最明顯的步態改變在足跟著地前開始,其一方面會影響膝關節內外側承受的負荷,另一方面還可能由于代償機制和生物力學改變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還將引起相鄰關節退化加重的發生[5,11-14]。膝骨關節炎出現的病理改變通常貫穿在整個步態運動過程中,靜態檢查經常難以誘導出癥狀或癥狀誘導不全而出現漏診現象,因此采用步態分析這種動態觀察的方法進行步態檢查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推崇。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步態時間空間參數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同時對下肢髖膝踝大關節在步態過程中的運動學參數的改善也能帶來積極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輸液式關節沖洗配合透明質酸鈉針關節腔內注射一方面可以發揮透明質酸鈉的治療作用:對關節軟骨和關節內軟組織起到作用,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功能;透明質酸鈉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可通過促進軟骨基質合成修復軟骨、穩定痛覺反饋、發揮分子篩作用、調整關節滑液理化性質等作用而對膝骨關節產生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發揮沖洗的多方面的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機械沖洗作用,通過持續的關節內液體流動,在關節內形成液體渦流,可使長期沉積于關節滑膜和關節腔內的碎片和炎癥刺激物清除干凈;因此在第一組沖洗液沖洗時速度應快,以利于炎性刺激物的沖出。②通過沖洗液成分的調整改變關節滑液的化學特性,改善關節內環境,阻斷自身免疫應答,打破關節病變的惡性循環。③通過沖洗液藥物成分的改變補充關節液必要的金屬離子,調整關節腔內滲透壓,促進關節軟骨細胞代謝和代謝產物清除,增加軟骨營養,促進關節修復。④將關節內代謝產物的沖洗干凈,可改善關節脛、軟骨的“呼吸”,降低關節內壓力、緩解疼痛,打破由于疼痛導致的患者步態異常惡性循環[15-19]。

綜上所述,采用輸液式關節沖洗聯合透明質酸鈉針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行走時髖、膝、踝及骨盆的運動和關節角度,提高患者步態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增強患者行走能力,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任凱,龔曉明,劉佳,等.輸液式關節沖洗并玻璃質酸鈉針治療難治性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四川醫學,2015, 36(1):72-74.

[2] 李博,何偉珍,孔衛紅,等.關節腔內注射海蘭G-F20對老年難治性重度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老年醫學,2011,25(4):295-298.

[3] 王,李仕臣,劉琦,等.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度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1492-1493.

[4] 張彩芳,周軍,史清釗,等.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步態穩定性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5):918-921.

[5] 查建林,楊松清,立希.理筋手法結合功能鍛煉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的改善作用[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 45(2):35-37.

[6] 中國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6):416-420.

[7] 鄭吉元,姜勁挺,宋文博,等.中醫配合輸液式關節沖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3,21(4):31-32.

[8] 林志國,李存佳,陳鵬,等.關節沖洗加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27):85-86.

[9]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85.

[10] 高金亮,李建民,孫剛,等.根據致病因素制定的綜合治療方案治療膝骨關節炎[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8):705-709.

[11] 邊薔,閆立,梁朝,等.雙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特征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2014,21(1):39-40,45.

[12] 李天驕,王薌斌,李翔.關節松動術改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22例臨床療效研究[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6):45-47.

[13] 朱清廣,龔利,房敏,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步態和膝關節屈曲角度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 27(3):273-274.

[14] 趙恒,徐飛,壽在勇,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和下肢主要關節的運動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34(4):71-74.

[15] 喬良勝,焦尚起,王碩,等.關節置換手術年齡時機選擇對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療效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4,13(10):1019-1021.

[16] 徐攀峰,茍凌云,程珂琳,等.關節腔沖洗并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輕度膝關節炎70例[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0,3(4):285-287.

[17] 李文偉,寧偉宏,楊國謀,等.膝關節置管連續沖洗在膝關節積液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07,19(5):26-27.

[18] 孔衛紅,龔志強,黃幗.老年骨關節炎和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3,27(6):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