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美術教案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2: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工藝美術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為例,探討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中地域美術資源的拓展,將現有的資源以類型屬性和藝術特征為基點概括為石窟藝術、美術文物與考古、民間工藝美術三大資源群,并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化構建,對其在藝術教育課程中的應用途徑提出可實施方案,為基于網絡的藝術教育課程資源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促進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在網絡時代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資源日益呈現開放性的特征,教師擁有的知識相對于學生而言,已沒有必然的優勢,學生學習的途徑變得愈來愈豐富、更具選擇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其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效率正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基于網絡、多媒體、數據庫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課堂教學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成為日常教學準備的基礎工作。不斷拓展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將豐富、生動的地域美術資源引入課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地域美術資源的開發相結合,創新學習方式,突破公共藝術教育一成不變的內容、直線式美術史知識灌輸的積弊,已成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究的課題之一。作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其傳承歷史悠久、形式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實施高校藝術教育的最佳資源之一。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是極具潛在價值的教育基點,具備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優越條件,應當在當前的藝術教育課程中給予足夠重視,并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將那些蘊涵了豐富的美術學科知識、具有藝術教育價值的地域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轉換成基于網絡進行存儲、傳輸的數字形態,完成其信息化構建,以有助于藝術教育學科內容的拓展和網絡化學習方式的轉變。本文僅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為例,探討網絡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拓展和應用的途徑。
一、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體系的構成
西北地區是中國美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彩陶、壁畫、石窟、巖畫等均是中國原創藝術的載體和寶庫,也是西北各民族在歷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寶貴紀錄。合理利用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這一寶庫,將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首先應該梳理這些珍貴資源的基本內容,并按照不同的類型特征來歸納,初步構建資源體系的框架。以類型屬性和藝術特征來概括,這些獨特的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 石窟藝術資源群
作為佛教文化傳播的主要通道和橋梁,西北地區石窟藝術的遺存,有著比內地、沿海地區更加廣泛的資源分布,而且體系完整、銜接緊密,保存相對較好,具有系統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特征。石窟藝術帶自東向西知名度較高的有慶陽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等,形成了從北魏到明清時期近千余石窟窟龕和雕塑,壁畫達6萬多平方米。這些石窟在從關中、隴東到河西走廊、新疆綿延數千公里地域中,構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時間的石窟藝術帶資源群,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石窟藝術長廊,真實地記錄了西北地區宗教建筑、雕塑、壁畫藝術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
2. 美術文物和考古資源群
西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匯集之地,數千年間留下了大量文化遺址和珍貴的美術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銅奔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美術文物類資源中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經洞文獻和彩陶藝術。陜、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記載了中華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審美觀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是中國象形文字的起源,從制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等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術考古類資源中較著名的歷史遺跡有橫貫東西的巖畫藝術帶和星羅棋布的各種歷史遺存。聞名遐邇的巖畫藝術帶由新疆的阿爾泰山巖畫、天山巖畫、昆侖山巖畫、嘉峪關黑山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等組成,其他的古代遺存如關中地區的歷代皇室墓葬、大地灣地畫、河西地區的漢、魏、晉墓壁畫及畫像磚、嘉峪關、陽關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長城、峰火臺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獨厚的美術資源寶庫。
3. 工藝美術資源群
工藝美術“通過與其物質功能相適應的抽象物態和形式組合來概括地反映生活,從而側重于表現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主觀感受和情感”,[2]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應用性藝術,與所在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審美觀念息息相關。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匯的地區,歷史上曾是手工藝最先發展、繁榮的地區,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其中很多項目現在都已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西北地區的工藝美術資源可以包含實用工藝品和裝飾工藝品兩大類,實用工藝品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數民族的服飾、器皿、腰刀、編織等;裝飾工藝品是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硯、剪紙、皮影、刺繡、面具、磚雕、各類草編、鼓藝、各種石藝、布藝、氈藝和藏族的堆繡、酥油花等。這些工藝美術資源風格獨特,歷史悠久,頗負盛名,共同匯聚成繁花似錦的西北“工藝美術資源群”,許多品種已形成了新興的傳統工藝產業,成為一方文化和經濟的象征。
二、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信息化構建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信息化構建是一個多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職能部門、高校和教師的共同參與,發揮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制定長遠發展規劃,逐步建立區域性共享的網絡資源庫系統,健全相關的管理體制并接入校園網,使資源庫得以在高校內順暢地運行,在藝術教育課程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強地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在確保指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在立項資金、專業協調、學科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和任課教師的參與熱情。同時對任課教師進行學科專業資源庫建設有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讓教師了解本資源庫的設計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課教師要深刻認識和理解地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對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重大意義,積極探索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途徑,嘗試具有創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把生動、豐富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根據數據庫的運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特點,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實現信息化轉換,資源的采集是關鍵的環節,首先需要明確采集的種類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據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構建完整的基于網絡的專題資源數據庫,其在高校的應用部分包含系統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習資源三大模塊,由政府牽頭,各級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旅游、博物館、高校科研機構和教師共同進行分類資源采集,并進行權限分級管理,以確保資源庫能夠順暢地運用到課程教學活動中。[3]
1. 系統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主要負責對本系統的安全管理和用戶管理,以保障資源庫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及對并發訪問的控制。對于非特定的用戶訪問,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訪問本資源庫系統的用戶數量,而資源庫的特定用戶組,則按照類別賦予其不同的訪問權限,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上傳信息的質量。
2. 教師教學模塊:這個模塊包括資源管理平臺和交互式教學平臺,由二級管理員和教師管理員共同維護。資源管理平臺可以使教師用戶實現教學資源信息的瀏覽、下載、查詢、更新,上傳信息的審核、入庫、分類,保證應用過程中信息內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統計分析資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學平臺可以提供虛擬課堂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等模式,選用網絡教材、電子教案或教學視頻、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見問題解答、BBS進行教學,教師在這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專題研討,還可以通過作業組件、解答問題組件、測驗組件和教學效果分析組件來開展教學工作。
3. 學習資源模塊:本模塊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導航平臺和豐富的學習內容鏈接。學習導航平臺包括藝術教育課程知識體系索引、地域美術資源分類明細、搜索引擎、個性收藏等。學習內容鏈接涵蓋的內容很廣,主要有教師教學資料和相關資源信息。學生可以查看授課教師的網絡教材、課件、電子教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視頻、演示和案例等,在線學習、做筆記,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內容,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點,或根據網址資源庫提供的相關鏈接,展開拓展型的學習。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數據庫系統最大的特點在于從綜合的角度去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門、文化系統和各高校的資源進行優勢互補,使之不斷得以充實和更新,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相應的地域美術資源盡管范圍很廣,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價值和意義的資源才具備研究和利用的價值,需要圍繞課程目標選擇能夠把學生的校內學習與社會生活、理論認識與實踐體驗結合起來的內容,使學生學會整體地感知藝術與生活,增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歷史遺存美術課程資源的優越性
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僅限于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還應體現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系。因此,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是對傳統教學方式和內容的一種超越。網絡的虛擬性與多元性特征,帶來了豐富多樣的資訊傳播形態,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語言無法超越的障礙,建立了全新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而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1.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基于網絡環境的地域美術課程資源,不受地域、時間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學生具有更大的選擇性,“既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藝術信息,也可以進行長時間深入細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級鏈接來仔細觀察、研究一幅畫或一座雕像的細節”,[4]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營造生動的情境學習環境。網絡藝術教育課程能夠有效創造情境學習的氛圍,充分調動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傳媒手段來講授課程知識,易于被學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關于敦煌藝術的內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實施的“數字敦煌”項目成果,即梅隆基金會在國際上率先開發的基于ArtStor藝術數據庫的“梅隆國際敦煌檔案”, 主要內容是22個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數字化資料,以及42個洞窟的虛擬漫游,使學生們在校園內就能獲得高質量的數字圖像和身臨其境的視覺震撼。
3. 開拓全新的師生互動渠道。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藝術教育課程還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尊重個性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的課程提綱、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考核計劃都放在網頁上,可供學生隨時參考,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質量。通過電子郵件和開辟BBS討論區,教師則可以更及時、更方便地進行網上交流、輔導、考核,獲取反饋意見,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歷史遺存美術課程
資源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把豐富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斷拓展課程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予以實施:
1.在深入研究國內外先進藝術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借鑒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科學地制定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確立短期和長遠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合理地進入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各個環節,并進一步推廣到美術學、藝術設計等專業的相關理論課教學,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 對西北地域美術資源布局與內容進行全面、詳盡的調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框架體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數據、照片、影像、實物等原始素材,充實西北地域美術資源的內容,并不斷更新,尤其是及時補充那些因工藝、材料或其他原因瀕臨流失的民間傳統藝術品種、新的美術文物考古發現以及近代美術的精華部分。
3. 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時代特點,充分運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建立健全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數字化網絡體系。開發專題數據庫,盡快建立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專業網站或網頁,使各資源所在地、各院校、專家學者擁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儲、展示,并與專業研究機構、博物館等鏈接,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地區間、校際間、教師間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國際互聯網真正讓西北的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進入更為普及的教育領域,從而擴大西北地域美術資源的影響,開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藝術教育中引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內容。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必須選編與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師的網絡技能水平。教材的選用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三大美術資源群的內容納入課程范疇,使學生既能學到全國統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從而適應西北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教師在精通學科內容的同時,要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學會網絡的建設與管理,學會WebQuest、Blog等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技術,并自如地駕馭網絡平臺,匯集專題資源,高效地組織教學。
結 語
由三個資源群為框架構建的西北地域美術課程資源體系是西北的瑰寶,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更是藝術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把豐富的地域美術資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藝術教育學科內容的拓展和網絡化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地域美術資源進入主體教育的過程,也是教育資源的整合過程,更是一個對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 蔣書慶.彩陶藝術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陳思慧.構建基于網絡的學科專業資源庫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