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詞中的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洛陽 詩都 文化旅游 中國詩都園
近年來,文化旅游持續升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結晶的古典詩詞,就是秉承著深遠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資源。目前,學界對旅游詩詞已開始重視,李揚等(2009)、張捷等(2007)、尹向東(2004)都有所探討,但針對旅游開發和規劃過程中古典詩詞的應用及旅游產品的設計等研究仍被忽視。洛陽對詩詞的研究應用,更多的是文獻的整理校注,如:李獻奇選注的《洛陽龍門詩選》,陳長安選注的《洛陽名勝詩選》,樵客編著的《洛陽古代山水詩選》等,古詩詞文化在洛陽旅游開發規劃過程中的應用研究幾乎空白。通過對洛陽詩詞資源的優勢、現狀以及詩都旅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陽詩都文化旅游的建設性對策,希望為洛陽旅游業的發展謀求新的契機。
洛陽打造詩都文化旅游的現狀
洛陽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稱,作為十三朝古都,聲顯于世。歷代文人墨客為洛陽留下來的不朽詩篇,也是洛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陽;左思的杰作《三都賦》使洛陽紙貴;“詩仙”李白赴洛陽與“詩圣”杜甫相會,珠聯璧合,成為詩壇史上一段佳話;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劉禹錫閑住銅駝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續詩壇佳話……這些才華橫溢的詩壇巨匠,都是洛陽的驕傲。其中,描寫洛陽景觀的詩詞旅游資源有以下六類:
都興廢篇。曹植的五言詩《名都篇》,譜寫東漢都城洛陽少年斗雞走馬、射獵游戲、飲宴的生活;宋代司馬光有感于洛陽經歷的人間滄桑,在《過故洛陽城二首》中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感慨;唐人錢起的《過故洛城》“故城門外春日斜,故城門里無人家。市朝欲認不知處,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繪了故都洛陽衰敗的景象。
洛軼事篇。西晉文學家張載《七哀詩二首》,回顧洛陽北邙山漢陵被掘的歷史事件,描寫漢陵荒敗之現狀,“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抒發盛衰無常的感傷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行到日西”描繪了唐洛陽著名景點魏王堤冬去春來,仍春寒料峭,百花爭艷、鶯聲燕語的春日繁華景象還未出現的畫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張末、明代邱起風曾作詩描寫洛水景象。
古覽勝篇。唐代駱賓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繪了天津橋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橋晚望》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杜甫、白居易、歐陽修、沈應時等人也曾詩寫龍門風景,龍門山色被稱為龍門八景之首;呂法曾、范廷弼、呂謙恒、張漢等人作詩對關林進行了描繪,明朝范延弼曾寫《謁關帝君墓祠》描寫關林翠柏的景色“洛陽城外漢侯林,檜老松風帶漢陰”。
寺院宮觀篇。唐代張繼、清代釋如琇及唐太宗等賦詩白馬寺,明代沈應時有詩云:“白馬歸何處?禪宮尚爾存。棟梁仍夙昔,鐘梵送晨昏”。孟浩然、韋應物。蔡襄、劉倫等人描寫了香山寺的勝景,韋應物的《游龍門香山泉》抒發了詩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慮”的情感。
園宅地篇。晉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楊維楨等人曾作詩描繪金谷園,杜牧在《金谷懷古》中,描寫金谷園今昔對比,發出了“往年人事傷心外,今日風光屬夢中”的感嘆;描寫白居易履道里宅園有白居易的《閑居自題》、《池上閑詠》、《舟中夜坐》等;描寫邵雍安樂窩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閑適吟》,司馬光的《和邵堯夫安樂窩中職事吟》等。
牡丹篇。“洛陽牡丹甲天下”,唐代劉禹錫通過與芍藥、芙蕖的對比,發出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由衷贊美。徐凝的《牡丹》詩:“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盛唐詩人李正封描寫牡丹“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將洛陽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
洛陽詩都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歸屬模糊,重視不足。近年來,旅游界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但是與當地文脈緊密聯系的古詩詞并沒有被包含在非物質文化類型中。非景觀文化資源(如古詩詞文化等)由于歸屬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視的傾向(張捷等,2007)。這種情況也直接導致詩詞文化旅游被忽視。另外,洛陽市委、市政府沒有將詩詞文化旅游列入洛陽市旅游規劃中,沒有將詩都文化旅游提到戰略的高度,忽視了洛陽有“中國詩都”這張素雅的名片。
昔日詩都氣象難尋。中國詩詞在唐宋時期,經歷了發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陽的詩詞文化也未能擺脫衰落的命運,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古詩詞的欣賞創作缺乏興趣,今人學詩詞、誦詩詞、作詩詞的氛圍不濃厚。詩詞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詩都氣象難尋。
詩詞景觀有待修復。部分詩詞景觀被湮沒。昔日劉希夷稱贊道“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雍陶則感嘆“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許多詩人游覽洛濱,漫步天津橋,寫下了頗多贊美詩篇。如今,繁華美麗的天津橋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蕩漾的洛河水面。不見昔日古人吟詠的天津橋美景,確實是不小的遺憾。同時一些詩詞景點故址存在爭議。洛陽金谷園內,昔日“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石崇與當時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結成詩社,稱“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對金谷園的位置所在眾說紛紜,尚無定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金谷園景觀的復原保護。
詩都品牌宣傳欠缺。洛陽有著得天獨厚的詩詞資源優勢,卻因宣傳力度欠缺,影響力不夠,導致洛陽詩都品牌至今尚未打響,沒有被大眾所熟知。再加上揚州、西安等地爭先搶占“全國詩詞之市”、“詩詞之鄉”等稱號,這在客觀上對洛陽詩都品牌的打造和宣傳構成一定威脅,影響洛陽詩詞文化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詩詞景點開發不當。盲目開發不僅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也會對景點產生一定的破壞。如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曾投資修建過白居易紀念館,并已經將地基打好,但由于當時開發項目多、政策顧及不到、資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況慘淡。
詩詞旅游缺乏創新。洛陽的詩詞旅游沒有跟上創新的步伐,以白園、香山寺為代表的詩詞景觀仍以傳統的觀賞游覽方式為主,通過文化性游覽,游客僅了解了詩人的生平事跡、學術作品等知識,參與性、體驗性不強,沒有將娛樂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缺乏旅游樂趣。
洛陽打造詩都文化旅游的對策
(一)重視詩詞文化旅游
首先,洛陽市委市政府應充分利用“中國詩都”這張素雅的名片,將詩都文化旅游納入洛陽旅游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從“弘揚中國詩詞文化,促進洛陽旅游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加強對詩詞文化旅游的重視。其次,要注重對詩詞的深入分析和價值研究。
(二)普及詩詞文化知識
從長遠來說,洛陽要打造詩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賴于廣大的社會群眾,需要從提高市民的詩詞文化修養入手,普及人們的詩詞文化知識。具體措施:把詩詞文化知識的普及與學校教育結合;鼓勵詩詞文化進入居民社區;將詩詞文化貫穿到導游的培訓和導游詞的設計中。
(三)修復詩詞旅游景觀
修復遭到破壞的詩詞景點,如修復建設白居易故居等詩詞旅游景觀。同時發掘新的景觀,詮釋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景觀意境,積極建設洛陽詩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傳詩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傳是旅游規劃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議以“河洛之窗,詩都再現”作為洛陽詩詞文化旅游的宣傳口號,打響詩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詩都文化旅游品牌輻射中原及全國地區,促進洛陽文化旅游新的發展。可以舉辦“吟誦經典·陶冶心靈”古詩詞誦讀活動;推出《我愛唱詩詞》文化娛樂節目;以洛陽古典詩詞為背景,創作洛陽本土原創動畫片等。
(五)開發特色旅游項目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對于游客來說,僅僅欣賞和學習詩詞的內涵,難以滿足游客體驗的需求。所以,在開發詩詞旅游產品時,要充分考慮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
1.詩會。每年召開大型規模的詩會,邀請著名的現代詩人或者對詩詞頗有研究的學者來洛陽詩會吟詩作賦,揮毫潑墨。每年舉辦幾次詩詞競賽活動、詩詞鑒賞大會等,營造詩都文化氛圍。
2.詩書。舉辦詩詞書法會展,喜愛詩詞或者書法的游客可以現場執筆或吟誦,彰顯才華。還可以邀請中國頂級書法家來此揮毫,題寫與洛陽有關的名詩美句,這也是對洛陽的一種無形的宣傳。
3.詩酒。杜康酒是洛陽本土酒,利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作為宣傳語,打造“中國詩酒”品牌。
4.詩菜。水席是洛陽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詩詞來給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詩都特色水席,讓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國詩都的文化底蘊。
(六)創新詩都旅游模式
1.詩樂茶社。“樂以詩為本,詩以樂為用”,音樂和古詩詞有著與生俱來的血緣關系。“酒壯英雄膽,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重要載體和題材。將詩詞文化、音樂藝術和茶文化相結合,建立詩樂茶社,使品茶、賞詩、聽樂融為一體,可謂相得益彰。詩樂茶社應散布在洛陽知名旅游景點附近,便于游客旅游過程中疲勞時,在此歇腳。同時,詩樂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對詩詞感興趣、對音樂有激情、對茶藝有研究的人們赴洛旅游,或寫詩,或譜曲,或飲茶,親身體驗詩樂茶社的樂趣和悠閑。
2.中國詩都園。可以在龍門的香山寺、白園這個區域,打造“中國詩都園”。香山寺和白園有著豐厚的詩詞文化底蘊,白園則是以白居易墓地為基礎開發的文化性公園。洛陽要打造詩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園為依托,創建“中國詩都園”,將文化性與娛樂性緊密結合。創建詩人詩詞學術中心、詩歌展覽館的同時,建設詩詞文化游樂園。使游客在憑吊詩人的生平事跡以及欣賞詩人詩詞作品的同時,可以到詩詞游樂園去體驗和參與詩詞文化活動,學習傳統詩詞文化的同時,感受到詩都游的樂趣。
3.詩都文化村。建立以村為載體來呈現詩都洛陽詩詞文化的詩詞文化村。詩詞文化村的選址應該在文化氛圍濃厚、客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陽橋南的安樂窩南望關林和龍門石窟,北依洛河,是“安樂居士”邵雍的舊居。這里還有一所省屬普通高等師范本科院校—洛陽師范學院,可謂文脈傳承,底蘊豐厚。如今洛陽師范學院要進行整體搬遷。可以考慮以師范學院這塊土地為詩都文化村根據地,并輻射著整個安樂窩,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打造安樂窩詩都文化村。
總之,古詩詞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顯了城市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古典詩詞是洛陽文化的靈脈,將其服務于城市旅游業,能夠陶冶游人的心靈,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以“中國詩都”作為洛陽城市宣傳的一張素雅而有內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陽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詩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陽文化旅游煥發新的活力,推動洛陽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揚,佟松林.淺談古詩詞在旅游業中的運用[J].中國商貿,2009(19)
2.張捷,程章燦,劉澤華.作為地方文脈的古典詩詞的旅游規劃模式—以江蘇省吳江市江南水鄉古詩詞文化旅游產品規劃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3.尹向東.詩詞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