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城市設計主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羅馬城市設計主要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西方現代城市設計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

工業革命后,近現代西方城市空間環境和物質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技術的進步,武器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使西方中古城市的城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御作用;同時,近現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發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運用,使得近現代城市形體環境的時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城市社會亦具有了更大的開放程度。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規模急劇膨脹,城鎮自發蔓延生長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而且超出了人們用常規手段駕馭的能力。就在這一時期,城市逐漸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花邊狀態”,城鎮形態產生了明顯的“拼貼”特征。環境異質性加強,特色日漸消逝,質量日漸下降。這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有規劃的設計對于一個城鎮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整體的形態規劃才能擺脫城鎮發展現實中的困擾。現代主義啟蒙時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紀歐斯曼的巴黎改建設計,美國的格網城市,“花園城”理論及其實踐,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設想和賴特的“廣畝城市”主張等,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觀念中對理想城鎮模式的追求。其中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模式對后世城市建設影響很大。

著名的學者彼得-霍爾認為:“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所規劃的城市中,柯布西耶的普遍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上述主張認為,城市發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總體物質環境設計理論和方案,其他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的一系列問題就可以避免,但多年以后,人們發現這種設計的價值觀只是設計者本身的愿望而已。印度昌迪加爾,巴西的巴西利亞和許多新城的設計建成,標志著這種規劃設計思想的整體物質實現,但由于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環境內聚力,加之模式本身是靜態的,不能滿足本質上是動態演進的城市發展需要,所以不少人批評這些設計“是把一種陌生的形體強加到有生命的社會上”,其實踐是在政治和經濟強有力的干預下完成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經濟恢復,重建,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也積累了足夠的財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設,使許多城市繼工業革命后又一次獲得了高速的發展。然而,由于過度依循形體決定論的建設思路,重視外顯的建設規模和速度,特別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運動,對城市內在的環境品質和文化內涵掉以輕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進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歷史文化遺產收到威脅和破壞,甚至有不斷惡化的趨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再一次提出城市設計這一“古已有之”主題。1950年代末,特別是1960年代以來,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風貌,古城保護和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成為現代城市設計區別于以往主要注重形體空間美學的主要特征。現代城市設計實踐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得到了發展。各種理論和方法也應運而生,構成了現代城市設計多元并存的局面。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指出:“作為一個環境,中世紀的城鎮是美好的,樸素而清潔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論或者抽象的設計理論。”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連續性,永遠不會使人感到單調乏味;他還指出,所有偉大的城市設計者都應有“歷史感”和“傳統感”。《拼貼城市》一書的作者柯林-羅和凱特運用了“圖底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了古羅馬城與“現代城市”在格局,尺度,空間圍合等方面的本質差異后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種大規模現實化和許多未完成目的的組成,總的畫面是不同建筑意向的經常“抵觸”。林奇教授等從城市居民的集體意象著手,首創性地建立了城市形象調查方法,分析了現存城市結構的優劣及其評價標準,總結概括出城市形體環境的五點構成要素。他還認為,要使規劃具有意義,城市設計師和規劃師必須了解其所規劃環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為。雅各布從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對城市設計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大規模的計劃”不容易做好,壓抑想象力,缺少彈性和選擇性,再度表達了對統一規劃的設計思想的抨擊。亞歷山大在其名著《城市并非樹形》和《圖式語言》中,主張用半網格形的復雜模式來取代樹形結構的理論模式,允許城市各種因素和功能之間有交錯重疊。亞歷山大認為“城市是包含生活的容器,它能為其內在的復合交錯的生活服務,如果我們把城市建成樹形系統的城市,它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支離破碎。”接著他又指出:“現代城市的同質性和雷同性扼殺了豐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個性發展。”因此,有必要發展一種由許多亞文化群構成的城市環境。上述這種多元的城市設計視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城市設計者和理論家對“人”的意識的重新覺醒和高度重視,這種“自下而上”的漸進主義設計思想與以往那種形態決定思想迥然不同。這一思想轉變從20世紀城市規劃和建筑界兩份綱領性文件主題的演變可以清楚地看到。體現現代主義理想的《雅典》曾認為,城市建設起作用的主要是“功能”因素,城市應該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進行規劃。這種認識到了1950年代末開始有了改變,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兩種方法上各有千秋,應該有機結合。1977年,在秘魯首都利馬通過的《馬丘比丘》直率地批評了現代主義那種機械式的城市分區做法。認為這是“犧牲了城市的有機構成”否認了“人類的活動要求流動的,連續的空間這一事實。”而秘魯的馬丘比丘代表著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種文化體系的存在,同樣具有蓬勃的生機和獨特的魅力。世界性的“公眾參與”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城市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城市設計的方法從主觀到客觀,從一元到多元,從理想到現實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相應地,城鎮形態從單一性到復合型,從同質性到異質,從總體到局部發生了重要轉折。城市設計理論發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日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城市設計的指導思想也進一步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學條件的認識反思和覺醒,并努力將這種認識反映到城市設計實踐中去,也即是向作者稱之為所謂的“綠色城市設計”的方向發展。

2現代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的區別

2.1傳統城市設計的特征

工業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設都是以城市設計為途徑的,因為古代人們始終是以物質形態的城市為對象進行規劃的。此后,西特倡導的“視覺有序”觀點,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主張,沙里寧的“有機城市”思想也都可歸于這種城市設計范疇,它有以下特點:2.1.1主導思想和價值觀是“物質形態決定論”和“精英高明論”——即認為個別的智者的規劃設計或統治者的力量可以駕馭城市。2.1.2把整個城市看成是擴大規模的建筑設計,而不太注重具有應用意義的和各種局部范圍內的案例研究。2.1.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師慣用的手段和設計過程,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互補。2.1.4在抽象層次上涉及人的價值,人的居住條件等有關問題,但對城市社區中不同價值觀的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選擇認識不足。2.2現代城市設計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心中所考慮的城市建設的主要問題應經轉移到了對和平,人性,和良好環境品質的渴求。因此現代城市設計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為目標。同時,不再將整個城市作為自己的對象,而是縮小了對象范圍,采取更為務實的立場。它所運用的技術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學科范圍卻遠遠超出了傳統城市設計,可以說現代城市設計就是一項綜合性的城市環境設計,具體表現在:

2.2.1在主導思想上,認為城市設計是一個多因子共存互動的隨機過程,它可以作為一種干預手段對社會產生影響,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2.2.2在對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間環境。但涉及內容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空間藝術范疇,它所關心的是具體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2.2.3在方法上,以跨學科為特點,這種綜合性和動態彈性,體現為一種城市建設的連續決策過程,并常由某組織機構駕馭。2.2.4客觀認識自身在城市建設中的層次和有效范圍,承認與城市規劃和建設設計相關,但不主張互相取代。2.2.5設計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現圖而是圖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