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溝通技巧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病的溝通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神病的溝通技巧

篇1

【關鍵詞】精神科女病房;護患關系; 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17-01

1護士整體素質是護患溝通技巧實施的必備條件

護士的個人素質,在對女性精神病人護理服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醫療活動順利開展的堅實基礎。精神科護士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感,并熱愛精神科護理專業,這是提高護患溝通的紐帶。完備的護士業務素質與技能是保證護理服務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在平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和修養,利于與患者進行圓滿地溝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緒

對于女性精神病人尤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關系,大多比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緒利于增加病人對護士的信任感,以發展良好的護患關系。

3根據女病人特點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實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妝品瓶多為玻璃類,出于安全考慮,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許化妝,臨床工作中可實施由護士代為保管化妝品,患者每天化妝時取出,工作人員在旁看護,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颊?8:00左右就上床睡覺,根據正常的生活規律,可將患者晚間服藥時間推遲至20:00。各項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溫暖和重視,可促進護患溝通。

4重視對首次入院患者的護理溝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時常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等,護理時應格外小心。積極、主動、細心、耐心和恰到好處是順利溝通的手段,要運用適當的語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會樂于接受;有極個別病人不合作時,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由家屬來完成。做入院介紹和衛生處置時,盡量滿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與權利,保守醫療秘密和個人隱私,讓患者安心入院。

5爭取患者社會支持系統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長期照料和支持,強大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對病情的康復至關重要。處理好這種護患關系的溝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屬,社會關系和諧溝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滿意度應從關懷、疏導、支持和鼓勵等方面入手。對于那些受精神癥狀支配存有自殺、自傷或傷人風險的患者,更應充分與家屬做好溝通,避免矛盾和糾紛的產生。在對家屬進行危險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調整原來每周3次固定的探視時間,只要不影響患者的治療護理及休息,家屬可隨時到院探視。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癥

對于控制穩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時處理合并的器質性疾患是改善護患關系的促進劑,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進一步融洽護患關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尊重病人的人格,盡力維護其自尊心

由于社會及家庭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加上疾病的影響,入院期間的患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緒障礙,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維護患者的需要是改善護患溝通,融洽護患關系的有效手段。通過觀察患者的、步態、手勢、動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1],交談中運用目光接觸技巧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視線的方向和注視時間的長短。一般目光大體在對方的嘴、頭頂和臉頰的兩側這個范圍活動為好,給對方一種很恰當地、很有禮貌地看著他面部的感覺,并且表情要輕松自然。維護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把握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依據不同特征在適宜的場所予以適當的贊揚和鼓勵,以激勵患者的自信心和滿足感,維護患者的自尊心。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達到時要誠懇的給予耐心的解釋,避免傷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患者能主動地改善護患關系,更好地配合治療。

篇2

【關鍵詞】精神病人;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07―01

心理護理是護理程序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包括應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積極影響病人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護理目標的心理治療方法[1]。特別在精神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

1 精神病人的心理特點

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動(指感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活動)異常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2]。臨床特點為心理異常,心理活動紊亂,心理活動能力的削弱,心理機能發育不良或個性的病態發展。突出的可表現在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興趣、能力或智能活動等方面的障礙。這些病人在發病時,大多不能體會到自己的病態表現,不肯就醫用藥,其精神癥狀通過病人的知、情、意志反映出來。又可由于職業、文化、民族、政治、經濟生活、地位、個性差異、生活習慣、不同,而使疾病各有特點。因此要了解掌握精神病人的病態心理活動,護士就必須運用視、聽、觸、問等方法策略從旁觀察病人,以便全面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之第一手材料,研究制定心理護理方案。

2 重癥病人的心理護理

2.1對自殺自傷病人的心理護理

這類病人常受幻覺妄想支配、或病人意識完全清醒時,主

觀意愿不能完全如愿,或不能正確對待疾病而產生絕望厭世,故護士首先要了解現病史,掌握其病情、心理活動及情緒變化,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去關心和安慰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這樣可以減輕或消除病人自殺企圖,阻止自殺行為發生,從而取得良好護理效果。其次,運用治療性溝通技巧,鼓勵病人表述內心情感,傾聽接納其抑郁體驗及受幻覺、妄想支配的病人說出異常的感知和思想、針對相關因素加強心理疏導、教會病人應對、疏解自殺危機的方法,鼓勵其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以發展個人適應客觀的實際行動,取代自殺意圖或行為。同時嚴密觀察病情,嚴密監護,防止自殺自傷事件發生。

2.2興奮躁動病人的心理護理

病人興奮躁動乃是疾病的癥狀,護士接觸此類病人要警惕、慎重,談話時要冷靜和氣,不采取強制性語言和措施、因勢利導。對輕者囑其學會控制、疏泄自己高漲或焦慮心境,認識自己魯莽、激越行為是病態,減少外界刺激,分散轉移興奮灶,適應參加病人喜歡并可自控的活動。對嚴重躁狂發作者置重病室,專人護理,嚴禁單獨活動,有針對性的制定防范措施。對言語增多、激惹性增高但尚能接受勸告的病人可根據其特點或愛好,鼓勵參加某些工娛療活動或戶外活動(一些只需輕微體力不需要去專心而又沒有競爭性的活動)在病人完成這些活動時給予正面鼓勵。這樣能使病人持續該種活動,并能增強病人的自尊,從而穩定情緒,并使病人的興奮癥狀得以緩解。待病情好轉后,選擇適當時機,教會病人克服性格弱點,主動調整情感和行為,正確面對疾病和面對未來。

2.3對拒食拒藥、緊張、木僵病人的心理護理

此類病人多在妄想支配下產生病態心理。護士工作中要熱情、耐心地對待他們,每采取一項護理措施之前,都應向病人解釋其目的及意義,讓病人從心理上接受,加之必要而耐心的勸解,以消除病人的疑慮。特別對木僵病人,盡管他們不吃不喝、不言不語不動,但意識大多是清晰的。周圍的人和事物無不在他們的注意竊聽之下。故護士的言談舉止對病人病情的轉歸都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我們不論做事、說話都要小心,不在病人面前談論病情、疾病好壞等,因這樣對病人的疾病康復不利。因此時病人的癥狀較重,在配合醫生做支持心理治療時,要多傾聽,少辯論,選擇適當的時機(如幻覺減少或妄想動搖時),才對其病態體驗提出合理解釋。對于病人拒藥問題要主動與病人交談,誘導病人說出拒藥的原因,原諒這位病人是因服藥以后感到全身無力、睡眠較多而苦惱(除嚴重藥物反應外)可以告訴病人即將好轉,是藥物見效的表現,待藥物減少以后你就可以恢復正常,這樣可以使病人對治療充滿信心而主動配合。

2.4癡呆病人的心理護理

此類病人常伴有性格改變,情緒不穩定,智能減退,行為幼稚或固執,做事錯誤百出,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故護士要有強烈的愛心和同情心,工作中耐心觀察他們語言、詞句,分析其思維情感和要求。啟發、誘導、強化訓練病人自理能力,促進其工作、學習、社交能力的改善。防止其精神衰退及癡呆癥狀惡化。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厭其煩,不可訓斥、歧視病人,使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傷害。

3 恢復期病人的心理護理

此期病人隨著精神癥狀的緩解及思維能力的恢復,從而產

生大量的心理活動。如工作學習、家庭婚姻、前途事業等切身問題,常反復考慮,如不正確對待和恰當處理,可影響病人的睡眠和情緒,再次成為心理負擔,從而使減輕的精神癥狀復又加重。做好此時的心理護理,對現實殘留癥狀有治療作用,對遠期預后也有意義[3]。故護士要充分運用溝通技巧,掌握病人內心的異常“心結”,分析產生的原因。首先應有對未來充滿自信的信心,護士應該向病人講明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會有曲折(包括那些偉人)教會有生活的信心又要有戰勝困難的心理準備,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學會自我控制增強信心 ,樹立自我形象。告訴病人康復后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履行正常人的角色,并嘗試從中獲得樂趣和安慰,享受滿足感[4],這樣才能適應社會、家庭的需要。其次應幫助病人消除對疾病復發的心理恐懼,定期向病人講解防治精神疾病的知識,幫助他們找出容易誘發疾病的因素,提高他們對精神疾病的抗病能力,使病人樹立信心,為逐步回歸社會和家庭做準備。配合醫生做好病人的康復訓練計劃,并做好病人單位、社區、家屬的健康教育,如同事、親友待病人如親人,不讓病人感到孤獨。努力讓他們完成一些本職工作,如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跑步、做廣播操、做飯、洗衣服、手工編織等,并通過家屬探視,外出郊游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5]。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單位還是一名有用之人,家屬一定要監督病人按醫囑正確服藥,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在醫護人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下,增強信心,達到預防復發惡化,促進身心健康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彥方主編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 4. 171

[2] 沈漁 主編 精神病學(第四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121

[3] 李顯鳳 精神科護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19

篇3

溝通是將信息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過程,有效的溝通是接受者收到的信息與發出者所表達的正好相同,護患溝通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其特點是護士對患者給予幫助,使病人早日擺脫不良因素的困擾,促進早日康復,如果護患關系緊張,將會適得其反。

掌握運用與病人有效溝通技巧的意義

按照生物-生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對于抑郁病人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新入院抑郁病人的溝通技巧:抑郁病人表現這情緒低落、沮喪、憂慮、愁眉不展、憂心忡忡,對問話反應遲鈍、語言少,聲音低、走路行動緩慢。面對這樣的病人,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真誠地接待病人,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與病人溝通,這樣能夠使病人感到溫暖、覺得你是他(她)值得信賴的人,有效地保證了護士對病人的心理支持,同時也是對病人的良性刺激,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增強其對疾病恢復的信心。為進一步深入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抑郁病人住院期間的溝通技巧:經常深入接觸病人、結合病人病史,從中了解到病人患病的原因、病情變化的心理活動,面對病人,首先要表示同情、關心、體貼病人,建立和諧、融洽、信任的護患關系,運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與病人溝通,就會取得良好的積極作用。

例1:患者,女,48歲,入院時情緒低落、哭泣、雙眉緊鎖、長吁短嘆、護士從病史中了解病人發病原因后、主動關心、體貼病人,應用傾聽、保證的心理支持的治療原則,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對談話的內容表示出興趣,設身處地理解病人的處境和情感,使病人感到護理人員理解其內心世界。通過有效溝通使病人的抑郁情緒有明顯緩解,該病人在藥物治療的配合下,很快出院。

討 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抑郁癥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癥發病率很高,幾乎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2個抑郁癥患者,因此它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抑郁癥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的痛苦,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其他疾病所無法比擬的。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對抑郁癥缺乏正確的認識,偏見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診。在中國,僅有5%的抑郁癥患者接受過治療,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治,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自殺的嚴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眾缺乏有關抑郁癥的知識,對出現抑郁癥狀者誤認為是鬧情緒,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病情進一步惡化。過去也有類似患者,由于護理人員對于護患溝通在治療中的主導作用認識不足,溝通技巧掌握和應用欠佳,加之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比例配置懸殊(即護理人員過少,更細致的工作無法進行)缺乏耐心。結果延長了住院時間,有的甚至發生了自殺、自傷的不良后果。

篇4

隨著健康教育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開展,其對患者的康復作用已逐漸顯現,并被患者廣泛接受。

健康教育是通過改變患者的行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依據精神疾病的特點,探索有關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健康教育貫穿于患者整個住院過程

根據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特點,采取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關疾病常識,以提高住院的適應能力[1]。為此,我們制定了健康教育計劃和措施,對患者分三個階段進行健康知識培訓與輔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入院初期

各項治療初步開展,精神癥狀比較豐富,認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顯改善,健康教育應以督促、勸導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及生活自理為重點。

1.2 康復期

患者的精神癥狀基本得到控制,認知能力恢復,應對患者進行精神疾病常識的宣教,介紹有關精神疾病的病因、癥狀及藥物治療,特別是藥物劑量的增減所引起各種情緒的改變,使患者對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時還應仔細觀察,發現隱性癥狀或病情復發的苗頭,及時對癥處理,減輕患者的痛苦,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疾病的康復。

1.3 出院前期

患者已達康復,對患者進行堅持服藥,掌握自我調控技巧,適應社會、家庭生活,預防復發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歸社會。三個階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一個系統的、具體的連續動態過程。

2 健康教育方式

護理人員以連續、交叉、互補的方式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輔導,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保護和促進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又能促進健康行為的改善。

2.1 計劃性教育

不同的病種,不同的個體反應存在較大的差異,患者入院初期處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較重,思維雜亂無章,又要適應新環境,所以無暇領會健康教育。期間應重點穩定病情,配合醫生做好護理,待病情穩定后,便可以誠摯溫和的態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紹,包括醫院環境、主治醫生與護士、探視制度與陪護制度、作息時間等。對于共性問題可采取有計劃、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展群體健康教育,講授精神疾病的發病機理、早期臨床表現、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等,做到密切觀察,根據疾病的不同時期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對個別患者,應根據疾病特點有計劃地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對躁狂癥患者應采取激發其優勢,發揮其積極好動的一面,協助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中開展工作等。

2.2 交談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關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點、難點。如:患者自感特別恐懼,擔心自己隨時可能會死去,擔心自己被親人和家庭拋棄,擔心社會和同事、熟人鄙視,心理狀態失去平衡,從而產生自暴自棄、自我形象貶低,角色、責任及行為改變。對此,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樹立自我形象,增強自信心,找回自尊,維持健康的自我意識。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計劃地對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對照、評價。

2.3 示范式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的知識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淺程度,對某些行為方面進行示范或糾正。如:指導患者整理床鋪,病室內務日常料理等,鼓勵患者參與病房的組織管理,倡導患者提合理化建議。這樣既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從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2.4 一體化教育

采取個別和群體相結合的多樣化教育方式,如娛療室應設錄像、音響、相棋、跳棋、撲克、麻將、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定期組織講座,發放閱讀手冊,工休座談會,節假日聯歡會等,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樂趣,改善患者的情緒,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3 注意事項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應因人而異,針對具體情況因人施教。對年輕、文化程度高、性格開朗的患者,可采用宣傳材料,介紹書籍,教育講座等,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內向的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時要通俗易懂,并舉例說明。

3.2 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等方面的障礙,言語怪僻,舉止異常,接觸交談欠合作。對此應在掌握嫻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時,根據患者的個性、愛好、習慣、信仰等運用溝通技巧誘導其順應教育活動。

3.3 從事精神科的護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還要善于察覺和溝通,能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與技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用不同的技巧去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以真誠贏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為患者樹立自尊,用體貼給予患者溫暖,做到視患者如親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篇5

【摘要】目的 評價看復活點對老年精神病人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將病區20年以上病史,年齡在55歲以上的52名病人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26例,分別進行傳統護理方法和精神康復護理方法,比較2組病人相同時間段的自我意識、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能力等指標。結果 各指標存在顯著差異。結論 精神康復活動護理更適合老年精神病人需要。

【關鍵詞】精神康復活動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復活動是護理人員對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種科學護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質量,享受服務,提高病人的自我認可水平。國外已經大范圍的開展,,我們通過學習在科室范圍開展了精神康復活動,取得較好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們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齡在55歲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女26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71.4±13.4。實驗組:女26例,平均年齡55—85歲,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為女性)

1.2精神康復活動護理方法

1.2.1原則:以精神康復活動理論為依據,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將既往一年內病人的常規護理方法資料進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識、肢體活動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設計了具體精神康復活動內容。

1.2.2 活動前培訓 活動方案制定后,對病房護士進行了統一培訓,讓執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動的意義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設計表格如實記錄每次活動情況,定期討論持續改進。

1.2.3 實施步驟 對照組按照傳統方法進行護理。實驗組按照精神康復活動要求進行護理。①評估病人情況,依據病人能力和需要選擇具體康復活動②對病人進行計劃的康復活動③康復活動后進行評價 轉貼于

2 結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護理后,實驗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的靈活性明顯提高,對照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靈活性沒有改變或者發展性遲緩。(見表1)

表1 護理6個月后的病人評估

篇6

【關鍵詞】 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酒精;自殺

酒精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長期反復大量飲酒會導致病人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也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社會功能 [1]。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的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常見的精神病[2]。據有關資料記載,精神病病人的自殺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倍~30倍[3],在精神科臨床醫療、護理工作中,準確觀察或預防精神病病人的自殺行為是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本研究就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病人自殺行為的原因、特點,進行比較分析,以尋求有效的醫療、護理防范措施。

1 臨床資料

2003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CCMD2)診斷標準,且此次住院前后伴有自殺行為的病人,其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病人12例,在同期住院病人中無嗜酒史的精神分裂癥病人13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組病人年齡20歲~56歲,平均30.12歲;病程為5年~38年,平均17.63年;小學及文盲6例,初中及以上6例。精神分裂癥組病人年齡18歲~51歲,平均28.35歲;病程6個月至35年,平均16.37年;小學及文盲8例,初中及以上5例。

3 討論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病人均屬于重性精神病,在住院病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過對比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組病人發生自殺行為10例,精神分裂癥組發生8例,在臨床上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組病人的視幻覺、易激惹、自殺行為出現的例次多于精神分裂癥組,而聽幻覺、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情緒低落、沖動行為出現例次少于精神分裂癥組。無論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礙還是精神分裂癥病人,其自殺行為各有其特點,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組病人的自殺方式以自縊和藥物中毒多見,精神分裂癥組病人所采取的自殺方式以繩帶吊頸、刀割傷、過量服用藥物多見。自殺是精神科常見的、嚴重的意外事故之一,給家庭、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病人和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殺原因,了解自殺臨床特征,找出規律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防范措施,掌握自殺預防的要領和實施方法,將自殺行為控制在萌芽狀態之中,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對入院前有自殺行為或企圖的病人應提高警惕,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重點交班,做好安全護理;經常與病人交談,耐心傾聽病人主訴,運用各種溝通技巧,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做到因人、因需施護,預防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因為本次調查分析樣本少,年齡和病程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統計學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進一步總結經驗,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數據。

【參考文獻】

[1] 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505.

篇7

溝通一種能力,并不是一種本能。它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一個需要我們后天培養的,需要我們去努力學習的,努力經營的。隨著溝通時代的來臨,學習溝通技巧,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更具有影響力,能夠把自己的理論更順利地實施。溝通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人們對溝通的理性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溝通理論是一種“操作模式”,注重信息如何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隨后出現了“相互作用模式”,即信息接受者接受到信息后再反饋給信息發送者[4]。溝通一般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因此,臨床醫學中人際溝通的目的主要是為增進醫患之間的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診療效果。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脫離了家庭和社會環境,適應了依賴型的生活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突出表現為對外界的興趣下降、社會性退縮。因此,接觸此類患者時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加強學習鍛煉,提高自身素質

護士的自身素質,技術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多學習理論知識,注重實踐操作鍛煉,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塑造護士形象,提高護患間的親和力,要進一步注重個人儀表、審美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言行舉止做到得體大方。另外平時還要學習多學科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以自己過硬的素質贏得患者的滿意與肯定。同時要掌握溝通的概念及構成要素,溝通的層次,溝通的形式,影響溝通的因素,溝通的技巧,與患者接觸溝通時做出尊重、同情、理解、安慰及保證的反應。

1.1 首先從事精神科專業的護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素質與規范化的行為準則,要有良好的醫護職業道德,富有同情心,充分理解與關心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正確認識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異常行為的病態性,才能尊重患者,維護患者的利益及尊嚴,給予患者人道主義的待遇,以幫助患者獲得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待遇權利和受到尊重的權利。要有廣闊堅實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知識,需要心理社會學的知識與技巧[2],需要掌握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時應注意的問題。

1.1.1 使用語言溝通時應注意選擇合適的詞語,選擇合適的語速,選擇合適的語調和聲調,音質、音量、音色,節奏等不同種類,這些都可以影響人們對溝通過程的興趣和注意力。聲音還是一種感情密碼,人類語言的表達,也反映了人們的情緒、情感。如表示生氣的聲音常常聲音大、音量高、音調不規則且變化快。并保證語言的清晰和簡潔,適時使用幽默,時間的選擇及話題的相關性。

1.1.2 非語言性溝通是伴隨著溝通而發生的一些非詞語性的表達方式和行為的溝通形式。它包括面部表情、聲音的暗示、目光的接觸、手勢、身體的姿勢、氣味、身體的外觀、著裝、沉默、以及空間、時間、和物體的使用等[4]。因此,護士應盡可能去控制一些非語言的表情,如不喜歡、厭惡等,并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患者。目光接觸時要坐在患者的對面,并保持眼睛和患者的眼睛在同一水平上,這樣既可以體現護患間的平等關系,同時也能表示出對患者的尊重。觸摸受性別、年齡、文化、及社會因素的影響,是一種易于被誤解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因此,在應用觸摸時,應注意患者的文化及社會背景,清楚自己觸摸的護理意義。漸進性地對患者進行治療性的觸摸,并嚴格限制觸摸的部位。

1.2 患者的各種異常活動,往往難于引起別人的同情或理解,甚至還可遭到親人或其他人的誤解和指責,這些都可加重患者心理上的創傷,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病態下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生活不能自理,經常傷害自己或他人。所以從事精神科的護理人員,不但要有同情心與責任感,面對患者的異常行為,要不厭其煩,耐心細致,而且受到患者的傷害時,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

1.3 當疾病處于恢復期或自知力無損害的患者,回憶疾病期的往事或展望自己的前途,往往情緒壓抑、消極、無所適從。為此,要幫助他們從這些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保證以積極的態度來接受治療。

2 樹立良好的形象,抓住時機、營造溝通的氛圍

以端莊的儀態、溫和的態度、誠懇的言語對待患者,談話時針對性強,以安慰鼓勵為主?;颊邔ψo士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聲稱呼用詞是否得體,會影響到護患交流。新入院病人對環境陌生,護士應主動的向患者作自我介紹,用清晰純樸的語言、溫和關懷的語氣。然后針對要了解的問題進行直接或間接提問,對性格開朗的患者,可給他們多一點的講話機會,讓其說出自己的意見、觀點和感覺,以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資料;對沉默寡言與不愿談及疾病和有關的真實情況時,護士應用引導的方法,主動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用討論方式進行引導或重點詢問。交談時態度要誠懇、熱情,認真傾聽,保持目光接觸,不要有分心的舉止,如看表或和他人談話,不要打斷對方話題,雙方應保持使人感到舒適的距離和姿勢,一般患者初到醫院都會感到陌生,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此刻患者渴望有人與他主動溝通,了解醫院情況。護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面帶微笑以真誠、熱情的態度,以簡短寒暄與問候開始,然后進行入院介紹,這樣緩解患者的陌生與緊張感。

2.1 首先是當患有疾病時,要啟發和幫助患者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疾病,從而認識到住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各種顧慮,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2.2 要鼓勵患者以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去戰勝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以堅強的毅力去鍛煉和恢復工作能力。

2.3 優良的服務態度和工作的技巧與方法。良好的護患關系都是做好心理護理的關鍵。護理人員要細心觀察,發現患者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以良好的態度與患者接觸。對患者要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使患者感到護理人員親切可信,這樣做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肯流露。

2.4 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狀態,分別給予安慰與指導。運用恰當的溝通技巧和措施,去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做好心理護理,不僅對個別患者本身,還可影響周圍的患者,使他們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與鼓勵。

3 鼓勵患者表達掌握信息

護士要學會傾聽與沉默,伴隨患者述說的語言、聲調、表情等,加以點頭和眼神的關注,使患者感覺到你不僅是在聽,而且已經體會到他的心情。沉默一般用于溝通中期,主要是給患者提供思考的空間,尤其悲傷時護士沉默片刻,患者會感到你在認真聽他講述,他的講述已感動了你,而且達到情感的交融,并給他繼續講述的信心,同時也增加對護士的信賴感。恰當運用心理暗示:暗示是語言、寓意創造的一種非藥物的治療效果,是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有時暗示能帶來優于藥物作用的效果。在護患溝通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鑒暗示來幫助護患架起溝通的橋梁。

3.1 交談時專心聽取,傾聽是交流的基礎,是信息接受者集中注意力將信息發出者所傳遞的所有信息進行分類、整理、評價和證實,以能夠較好地了解信息發出者所說的話的真正涵義。通過傾聽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對某些問題的想法及產生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地為患者提供幫助。專心致志地聽,為了做到有效的傾聽,可以運用一些技巧,如:參與、核實、反映、提問、重復、澄清闡明、沉默、觸摸等。

3.2 通過閱讀病歷或向家屬及朋友詢問以全方面了解患者的有關情況。明確會談的目標。選擇會談的時間,準備好會談環境,護士應儀表端莊、態度和藹可親,言談得體,讓患者產生信任感,會談時主動介紹自己,向患者介紹會談的目的,所需要的大致時間。創造一個無拘束的會談氣氛。

3.3 會談過程中不要打斷對方談話,不要因患者講話不清或速度慢而分心。不要急著做判斷,仔細體會“弦外之音”,以了解對方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3.4 及時做出反應,如時不時地點頭,或說“是”,“哦”等,表示對患者的談話感興趣,希望能繼續說下去,然后針對訴說的內容對患者進行疏導、鼓勵、幫助,使患者感到安慰和有知己感,以增加溝通的效果。

4 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病人來自四面八方,年齡的差異,文化程度的不同,要求我們每名護士在護患溝通中要對病人有所了解,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契機和病人進行溝通。要善于啟發、提示或引導。交談的方式靈活,采取個別化的原則,因人而異確定溝通途徑。對情緒消極的患者,以熱情、鼓勵的話語引導其會回憶以前的成績。對精神衰退或思維遲緩的患者,耐心地重復主題,誘導其按主題思路進行溝通。在接觸存有幻覺,妄想的患者時不因其荒謬的思路而隨便打斷其講話,否則將會阻礙表達。

4.1 采用有效的提問方法,引導話題延續,除了要善于傾聽,護士還要適時地對話題做必要的引導。利用簡短的字句加入溝通的過程,如:“然后呢”“繼續說下去”,使患者覺得護士對話題感興趣,已參與其中。應注意,對患者不愿意交談的問題切忌追問,否則會使談話陷入僵局,對思維散漫的患者漫無邊際的話題,要抓住機會引向預定目標。

4.2 護士與患者除了依靠語言性溝通外,還要善于用敏銳的觀察和非語言進行溝通,以了解患者情況,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非語言性溝通,體現在護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和一些舉止上,這些往往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重視表情、動作、眼神等非語言流的作用,注意自己非語言信息的表達,并注意觀察患者的非語言行為,以獲得準確的信息。

4.3 保持高度的專業敏感性和穩定的情緒,以特定的會談方法向患者提供幫助。及時做好會談記錄,結束會談階段,提醒患者下一次會談的預定時間,讓患者有心理準備。會談結束時,對患者表示感謝,并安排患者休息。

5 特殊情況下的溝通技巧

5.1 對妄想患者。要啟發其訴述,以便了解其病情,以聽為主,對患者所述之事不作否定或肯定,更不與其爭辯,以避免患者的猜疑,甚至被牽入為妄想的對象,待病情好轉時再幫助其認識[1]。

5.2 對消極抑郁患者,護士要誘導患者訴說內心的痛苦,多安慰鼓勵,啟發患者回顧以往成功或快樂的事。并表示贊譽和敬重。

5.3 對緘默不語的患者,盡管他不言語,護士關切地靜坐其身旁,患者亦會感到安慰與重視。

5.4 對有攻擊行為的患者,護士不能單獨與患者共處一室,避免激惹性語言,不與患者爭論,不要站在患者正面,以防患者突然沖動,若遇患者有沖動行為時,要以冷靜的態度握住患者打人的手臂,并輕拍肩,以溫和而堅定的語言勸說患者,并暗示可控制局面。

5.5 對木僵患者,雖然患者看來對外界毫無反應,但意識是清楚的,因此,護士切忌在患者面前隨意談論病情,做任何治療護理應先向患者解釋清楚,獲得患者的同意[5]。

5.6 對異性患者,護士態度要自然、謹慎、穩重,避免患者把正常的關心誤認為戀情,產生麻煩。

情感淡漠、社會性退縮是慢性精神分裂癥常見癥狀,選擇恰當的溝通技巧可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轉變服務理念,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在護理工作中不僅要重視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更要重視語言的修養,掌握溝通技巧,促進患者身心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凌江.精神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高飛,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國民康醫學,2008,17,2031

[3] 謝淑娟.心理護理中的護士角色和技術.中國民康醫學,2009,1,70

篇8

ICU精神癥狀是指患者在ICU內患者存在及發生的意識、情感及行為異常,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功能癥狀。由于重癥監護病房(ICU)的特殊環境、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住院天數的延長及治療費用的增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如ICU患者綜合征等[1]。因此,在提高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同時,還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強對ICU患者的心理護理。2008年10月—2010年2月,我院ICU共有10例患者出現精神癥狀,在實施了必要的心理護理、環境改善及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后,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F將其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54~90歲,平均年齡72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均為意識清醒患者,最短發生精神障礙的患者為24h,最長的為20天。

2 ICU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

2.1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癥狀 感染、心臟病、缺氧、代謝異常等。

2.2 藥物作用 藥物、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使用影響中樞神經功能的藥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嚴重,產生很強的精神壓力,加之ICU患者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會導致煩躁不安、躁動和意識模糊。

2.4 強迫靜臥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動,全身被各種管道、導線束縛,加之保護性約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產生挫折感、無能感,易導致焦慮、憂郁情緒的產生。

2.5 ICU特殊的治療環境 (1)ICU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護儀器,這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2)持續存在的各種儀器噪音;(3)危重及搶救患者多,特殊治療和護理多;(4)限制探視 無陪護,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帶,環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時間少、睡眠質量差、生物鐘紊亂,長時間可出現焦慮、定向障礙、錯覺、譫妄等精神癥狀。

2.6 交流障礙 ICU限制家屬探視,加之患者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不能用語言來表達,ICU護士通常忙于治療和護理,而缺乏和患者溝通,患者易產生孤獨和被遺棄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齡>70歲發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也容易發生[2] 。

3 護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護理 (1)對擇期手術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讓患者及家屬熟悉ICU環境;有關各項制度;如何配合各種護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屬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懼感。(2)對急診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診斷、搶救、治療后,應立即穩定患者情緒、消除恐懼感[3]。

3.2 入住時的護理

3.2.1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掌握病情動態信息及心理動態變化。采用自然觀察法,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認真記錄患者的各種異常表現,及時予以處理。

3.2.2 加強溝通交流 護士對患者應有同情心,運用同情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培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理念,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程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患者,尤其是氣管插管不能講話的患者,可采用“規范化手語”: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實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還可用寫字板交流,或用畫板(畫板上畫有和寫有常用的語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餓、口渴等等),適時與患者交流,準確把握患者通過體態語言傳遞的信息,主動詢問患者,鼓勵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適護理 保持床單整潔,加強基礎護理,病情允許給予采取舒適,定時給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皮膚,及時滿足患者各種合理需要。

3.2.4 安全護理 當患者出現精神癥狀時,要有專人在旁邊陪護,拉上床欄,防止患者摔傷,拉住患者的雙手,避免給氧管、靜脈導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環境改善 把各種搶救設備放在不顯眼的地方,將燈光調暗趨于柔和,拉上布簾,把監護儀的報警音調到最低。工作人員的交流聲音盡量輕柔,避免光和噪音對患者的刺激。必要時允許患者的親屬陪護,為其創造家庭氣氛,盡量滿足患者的歸屬感。

3.2.6 藥物治療和護理 經過心理護理和環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癥狀仍沒有好轉,應及時按醫囑給予藥物使用,用藥后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采取暗示治療、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促進患者康復。

3.2.7 音樂療法 每天晨間護理、午間護理時播放柔和的音樂或廣播,向家屬了解患者的喜好,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

參考文獻

1 吳美娟.ICU患者精神癥狀及護理.護理管理,2009,13(6):559.

篇9

中圖分類號 R74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6-0081-02

急性應激障礙是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異常心理反應所導致的精神障礙,又稱心因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障礙。我國流行病學調查,應激相關障礙總患病率為0.67‰。美國精神病協會統計,此病的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14%,平均為8%。生活中某一強烈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刺激對絕大多數人都會引起應激反應,由于機體具有適應、代償或自我調整的能力,大多數人很快就可以恢復健康,少數人可由于反應過度出現精神障礙。急性應激障礙發病的直接原因是各類應激,其次是個體的易感性。當個體遭遇到生活事件時,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為改變就稱為應激反應。應激源便是引起應激的生活事件。應激可以說成是各種過強的不利刺激,也可用來指對不利刺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的反應,還可以指個體正在面臨著的危險。此病一般預后良好,無人格方面的缺陷。本文結合10例病例的護理和心理干預方法,并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護理效果,對促進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康復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闡述該類病例10例,其中男1例,女9例,年齡16~64歲,遭遇親人(子女)突然亡故4例(男1例),高中生2例,初中生1例,婚姻遭遇2例,糾紛所致2例。病例中遭受打擊后突然失語1例。病程1周~1個月。

1.2 收集信息資料

針對患者的創傷刺激,作出正確心理評估:(1)評估應激源的發生原因、種類、強度、持續時間、發生頻率,當時情景,與患者的切身利益是否關系密切等。(2)評估精神狀況:①意識狀態、定向力、自知力、記憶力、注意力、智、日常生活和飲食睡眠等。②認知活動。③情感:有無抑郁、焦慮、恐懼等。④意志行為活動,有無自傷自殺言行。(3)評估患者心理應對能力,了解患者平時對待壓力事件的態度,處理方式、所需時間。(4)了解患者病前性格特征。

1.3 護理方法

針對導致患者發生應激障礙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側重點的護理措施,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綜合護理措施。重點在于:(1)保障患者安全;(2)滿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3)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期增強患者的應對能力。具體如下。

1.3.1 安全護理 (1)提供安全舒適的修養環境,減少外界刺激,病房設施安全、光線柔和、整潔舒適。(2)置患者視線內觀察。(3)杜絕房間內及患者攜帶危險物品如刀剪、繩索、玻璃等。病房定期安全檢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4)對有消極言行、自上自殺危險性高的患者加強心理溝通,掌握其心理變化。利用日常護理活動多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逐步消除自殺觀念。有嚴重自殺傾向患者要專人24 h嚴密監護。(5)加強夜間、清晨、節假日、外出活動時的安全護理。(6)患者有興奮躁動、行為紊亂、沖動出走等行為時,專人看護,置單獨病房,必要時行保護性約束。(7)對意識障礙的患者要重點觀察其意識障礙的程度,防止墜床摔傷。(8)對自理缺陷的患者要做好基礎護理,照顧好飲食起居,做好皮膚護理和口腔護理,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并鼓勵患者加強自主功能鍛煉。

1.3.2 飲食護理 維持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颊叱32?/p>

思飲食或者拒食導致營養失調,必須保證患者正常的營養入量。可根據患者飲食習慣,盡量滿足其要求,吩咐家屬陪護勸導進餐,可少量多餐,豐富飲食提高食欲。如拒食,或營養狀況差者可鼻飼或給予經脈高營養,保證患者的營養需要。

1.3.3 睡眠護理 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1)適當增加白天的活動量和活動時間。(2)創造利于休眠的環境幫助入睡,必要時家屬陪護。(3)睡前使用暗示性語言誘導患者放松,如深慢呼吸、肌肉放松等。(4)避免談論引起患者焦慮或不快的話題,光線柔和,溫濕度適宜,環境安靜無噪音。(5)應用有效的鎮靜催眠藥物保證睡眠。

1.3.4 藥物治療的護理 對精神癥狀明顯的患者以藥物進行對

癥治療。護理上應保證服藥到口,確保藥物按時按量服用,防止藏藥、吐藥。興奮躁動的患者在使用氟哌定醇等藥物后,要囑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摔倒和受傷。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

1.3.5 心理護理及心理干預 對急性應激障礙患者,及早進行

心理干預,做好心理護理是護理中的重要內容,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使患者及早從創傷心理中解脫出來,避免更深一步的精神心理損害??筛鶕颊叩牟∏樘攸c,通過疏泄、支持、鼓勵、指導等方法幫助患者接受所面臨的不幸和對不幸的反應,同時引導患者學習心得應對方式。

1.3.6 脫離應激源 幫助患者盡快消除精神因素或脫離引起精

神創傷的環境,家屬可陪護,但不要讓患者見到引起精神創傷的人、物或提及相關的話題,最大限度地避免進一步刺激和喪失。同時提供安靜、安全、舒適的環境,減少各種不良環境因素的刺激和干擾,或將患者單獨置于病室,避免和其他患者接觸,盡可能消除患者的創傷性體驗。

1.3.7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主動接觸患者,關愛、尊重患者,經常交談,盡可能多的陪伴患者,以真誠、友善的態度關懷、體諒、尊重、接納患者。(2)耐心傾聽患者訴說。(3)執行各項操作時耐心解釋,減少刺激。(4)運用肢體語言的溝通技巧,傳達關心和幫助。

1.3.8 支持性心理干預 (1)每日定時或不定時在護理活動中隨時與患者交談,保持密切接觸。(2)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和自我應對方法。(3)對患者的感受表示認同、理解、支持和接納,并告訴患者,對應激事件的感受和體驗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消除其焦慮緊張情緒。(4)對疾病的認識和指導: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的性質,解除思想顧慮,適當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幫助患者分析癥狀和導致不良心境的原因和危害性,認識到惡劣心境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并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處理和解決應激源。鼓勵和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幸,正確面對現實。(5)幫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緒,用患者可接受和可控制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焦慮等不良情緒,以自我發泄如哭泣、走動等方式,可適當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勵參加各種工娛活動。(6)幫助患者學習應對不良事件的技能。在間歇期和患者情緒穩定后,教會患者放松技術,與醫生合作做好支持性治療如,暗示治療、行為矯正治療等,使其增強治療信心,并爭取患者家屬和社會的支持。幫助患者學會處理應激的各種積極有效的認知和行為技能,并能實際應用,如選擇性遺忘、有意淡化創傷痛苦等,盡可能忘記創傷事件。轉移患者對應激的注意力,以散步、運動、聽音樂、看電視、交談等形式分散感和轉移患者對應激創傷的注意力。引導患者改變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事,不斤斤計較,學會放下得失,學會放棄和寬容,為人處世要豁達淡泊[1]。

1.3.9 對家屬的健康教育 教育家屬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減

少不良因素對患者的刺激。指導家屬理解患者痛苦,既要關心尊重患者,又不能過分遷就或強制,教會家屬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在生活中指導患者正確應對創傷性體驗,恰當處理人際關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增強信心,以利身心健康[2]。

2 結果

通過系統治療護理和心理干預治療,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隨訪結果:2例女性患者因車禍喪失子女而出現輕度焦慮抑郁情緒外,其余患者均正常。

3 體會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壓力大、車禍、突發事件的增多,應激事件相應增多,做好急性應激障礙的護理和心理干預,可使患者不良情感得到釋放與疏泄,避免進一步的心理精神損害。及時有效的給患者以心理干預,給予患者精神安慰、支持、勸導、暗示,可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增加生活的信心,有效預防心理精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疥瘡;護理

Nursing of 1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FAN Hong-mei,ZHOU Xin

(Psychiatry Department,Wuhan Youfu Hospital,Wuhan 430023,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Methods In March 26, 2015 our department treated 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ith scabies, treatment and careful nursing. Results After 1 months, clinical cure was achieved. Conclusion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patients nursing, to timely control psychiatric symptoms, establish a good nurse patient relationship, with cooperation. Inform the hospital scabies pati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revention, the launch of benefici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occup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roper exercise, improve the body resistance.

Key words:Schizophrenia; Scabies; Nursing

疥瘡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觸傳染性皮膚病,中醫亦稱“疥”。本病傳播迅速,體征表現為皮膚劇烈瘙癢,皮疹多發于皮膚皺褶處,特別是。我科于2015年收治1例精神分裂癥合并疥瘡的患者,經過治療和護理,1個月后達到臨床治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約20歲,2015年3月26日由“110”民警護送入院,診斷急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以陽性癥狀為主??诜鹊?100 mg Bid,輔以心理治療。1 w后,患者接觸被動,問答基本切題,自知力部分恢復。4月2日洗澡時,當班護士發現患者全身散在紅疹,指尖、胸腹、腹股溝內外側及下肢尤重??剖艺埰つw科專家會診后診斷為疥瘡。立即將患者隔離,以硫軟膏涂抹頸部以下皮膚,早、晚各1次,連續3 d,期間患者不洗澡,不換衣服,第四天洗凈藥物,更換被服,1 w后再重復1次。

2 護理

2.1心理護理 精神分裂癥患者隨著自知力的恢復,面對疥瘡所帶來的軀體不適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會產生負性心理。護士應尊重其人格,給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告知患者積極樂觀的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2飲食護理 患者在隔離期間活動減少及軀體不適,常出現食欲不振。應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瘙癢癥狀。患者進餐時,護士應守護在旁,以免發生噎食等意外。

2.3大、小便護理 患者長期在外流浪,常隨地大小便。隔離期間,為患者配備便器,指導患者大小便處理。該患者曾發生早晨拒食,經檢查,原來是便秘所致。對便秘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焦慮、抑郁和緊張情緒可能有助于便秘的治療[1]。因此,隔離患者應督促飲水,護士仔細觀察每日排便次數及患者癥狀體征,避免腸梗阻的發生。

2.4睡眠護理 疥瘡患者皮膚瘙癢,遇熱或夜間尤甚,及時修剪指甲,避免瘙抓感染膿疥。為患者創造安靜的休養環境,必要時可通過藥物來改善患者的睡眠。天氣晴朗時護士單獨帶疥瘡患者外出曬太陽,適當開展戶外活動。

2.5落實消毒隔離制度

2.5.1護理人員在進行疥瘡患者治療時應采取戴筒帽及口罩,穿一次性隔離衣等防護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5.2疥瘡患者餐具用開水燙洗后再放入消毒柜消毒,專用。

2.5.3疥瘡患者便器專人專用,用后以含氯消毒劑消毒。

2.5.4疥瘡患者換下的被服置于黃色垃圾袋內,放置于污染倉庫,注明時間,標識清楚,停用15 d,讓疥蟲及蟲卵自然死亡。

2.6保護易感人群 精神患者為群居生活,未感染疥瘡的患者勤換被服,可用硫磺皂淋浴洗澡,注意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可疑者予以隔離。組織患者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活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開展工娛活動,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強身健體。

2.7藥物護理 ①督促患者精神病藥物口服到胃,使其精神癥狀得到及時有效控制。②涂擦硫軟膏時力度適中,癥狀嚴重部位加大硫軟膏用量,尤其是皮膚皺褶處,仔細觀察患者擦藥后的效果,聽取患者的主訴,及時與醫生溝通。

2.8健康教育 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正確了解自身的病情,改善自知力,緩解心理壓力,對患者的康復產生積極作用[2]。該患者高中文化,隨著自知力恢復,對精神疾病及疥瘡的病因、治療等相關知識有一定需求。護士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我們還在網上下載圖片等資料供患者閱讀,提高患者依從性。

3 體會

疥瘡是由于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皮膚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疥瘡患者的護理,要及時控制精神癥狀,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配合,落實消毒隔離制度。告知住院患者疥瘡臨床表現及預防,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工娛活動,適當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

參考文獻:

[1]李巖.功能性便秘與精神心理因素[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196.

[2]余亞珍,宋娟,溫小春,等.系統化健康教育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和復發率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