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的優勢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遙感技術的優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無人機;遙感測繪;優勢;應用
一、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現狀
當前全世界有32個國家正在研制超過300種無人飛行器,41個國家正在使用近100種無人飛行器。世界許多國家正在建立民用無人機產業,并推動其廣泛應用,而中國無人機產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產品已經開始出口到國外高端市場。專家指出,隨著無人機裝備的發展和服務隊伍的建設,我國已能夠利用無人機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無人機發展已經進入社會應用的新時期。低空遙感技術是近年來在遙感技術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地理信息數據快速獲取技術,該技術利用無人飛機平臺搭載航空數碼相機進行航空攝影,采用imu/gps技術進行自動導航,在1000米以下進行低空作業,具有機動靈活、高效快速、精細準確、可云下攝影等特點。空航測遙感技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應急救災、突發事件處置、數字城市建設、國土資源調查、地質災害、礦山監測、環境變化監測、工程設計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技術。近幾年,這項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應用,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源。
二、無人機遙感系統的概念
無人機測繪系統和航空遙感是現代化測繪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測繪應急保障服務的重要設施,也是國家、省級、市級應急救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展無人機測繪系統推廣應用,是增強測繪應急服務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測繪成果現勢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加快數字城市建設的有效保障,是提升社會管理效能的新型工具。
三、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勢
3.1 無人機遙感監測的快速、高效
針對應急事件無人機可立刻對測區進行大范圍監測業務,單臺無
人機日監測能力最高200-320平方公里,提高監測效率。在短時間內生成測區高清晰圖像數據。
3.2遙感監測大尺度、宏觀性
無人機通過不同航高可實現高空間、大面積監測,也可實現低空間較小范圍精確監測。并可多架、多次同時對上萬平方公里測區進行監測。通過多光譜分析,得到大面積測區的各項監測數據,以上面信息結合傳統點信息,從而為整個測區提供依據。 三維仿真模擬能夠宏觀展示測區狀況,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演示。
3.3 處理速度快
影像分辨率可以達到0.1-0.5米,分辨率優于目前國內外所有的高分辨率衛星影像數據;數據采集和處理速度快。
3.4周期性強
能與GIS及遙感應用系統方便集成,可快速搭建測量應用,能保障提供綜合和周期性的服務。
四、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測量中的應用
1、在山高、起降條件差、云層低,應用常規航空攝影較為困難的地區,引進低空無人機航攝系統,一方面可快速、高效地獲取高精度航空影像,極大地提高測繪成果的現勢性,大幅度提高測繪應急保障服務能力;另一方面獲取的高精度影像經快速處理后可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城市變化監測、重大工程項目、應急救災、國土資源遙感監測、資源開發、農林監測與估產、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對促進我國城市建設和提升社會管理效率將發揮重要作用。“低空無人飛行器航測遙感系統”的發展和推廣對測繪行業發展十分重要,是解決測繪成果現勢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測繪應急服務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構建數字中國、建設數字城市的迫切需求。“低空無人飛行器航測遙感系統”具有靈活機動,高效快速,精細準確,安全可靠,又省錢節約,應用廣泛的優勢,應用范圍廣、作用大,國家測繪局要給予大力支持,在全國各省測繪隊伍中進行全面推廣。同時,研發單位要加大研發力度、按需研發,建立起完善的無人機服務體系,解決運行維護、售后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更新等問題,建立起完整的“低空無人飛行器航測遙感系統”。
2、“無人飛艇低空航測系統”項目成功研制出適用于低空安全獲取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影像的“無人飛艇低空航測系統”技術產品,可滿足大比例尺測圖要求。研制成功具有自檢校、自穩定功能的組合特寬角低空數碼相機系統,利用特殊設計的像片重疊關系和檢校軟件,有效糾正因輕薄機械形變引起的誤差。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邊緣視場補償相機姿態角偏旋提高精度的方法,以替代三軸云臺,從而大大減輕了成像系統的整體重量,適應了無人飛行器低空航測的需要。同時,項目研發的map-at/cs軟件,整體自動化水平高,處理影像能力強,特別適合于處理無人飛行器低空航攝影像。
3、“中測系列無人機測繪遙感系統”項目研制出的“垂直尾”、“倒桅尾”、“雙發”三種型號的無人機測繪遙感系統具有機動性強、適用性強、運行成本低的特點,是應急測繪、新農村建設測繪等應用所急需的新型測繪技術裝備。其研制的中測“雙發”型無人機測繪遙感系統實現了雪域高原歷史上首次無人機航測,開創了青藏高原地區的無人機測繪遙感技術應用先河。同時,創新性地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無人機測繪遙感系統基于gps導航控制的定點曝光攝影以及飛控系統控制的自動旋偏修正技術,采用了經高精度幾何檢校標定的小型數字相機,航攝成果能滿足大比例尺測圖。通過鑒定的兩個項目的多款產品已在應急測繪、小城鎮新農村建設測繪、重大工程測繪、困難地區測繪、國土資源監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和經濟社會建設等多方面進行了實際生產作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通過鑒定的兩套“低空無人飛行器航測遙感系統”是我國航空遙感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果具有設計系統性、產品實用性和技術創新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兩個項目的產品已在國家重大工程、抗震救災、數字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其他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應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地理信息獲取向全天候、全天時、實時化邁進的步伐,推動了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發展。
五、結束語
無人機遙感技術是大力推進測繪科技自主創新、切實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它將十分有利于有關部門及時掌握所需動態地理信息,促進創新測繪服務模式,積極推動國民經濟社會信息化,從而保障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姬淵,秦志遠,王秉杰,劉曉輝,小型無人機遙感平臺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研究,《測繪技術裝備》2008年01期
【2】廖玉佳, 簡析無人機遙感的應用, 《科技傳播》,2013年23期
篇2
關鍵詞:香港居民; 旅游重要性; 旅游動機; 人口統計特征; 最優尺度回歸
收稿日期: 2012-02-28; 修訂日期: 2012-06-02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絡口碑與商家績效相互影響的動態機制研究:理論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7110103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社會網絡的Web個體情感傾向變遷規律研究”(2011M500680)。
作者簡介: 張紫瓊(1982-),女,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酒店及旅游管理、電子商務和數據挖掘。Rob Law(1963-),男,博士,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酒店及旅游管理。劉挺(1972-),男,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1引言根據《2010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2010年中國大陸接待香港游客達7932.19萬人次,占全年接待入境游客的59.20%;接待入境過夜的香港游客達2609.45萬人次,占全年接待入境過夜游客的46.88%。可以看出,香港居民對中國大陸旅游業的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國大陸旅游業實踐者對香港居民的出游特征了解并不多,學術界對香港居民出游特征的研究文獻亦不多見。因此,研究香港居民的出游特征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解讀香港居民的出游特征,研究出游動機和人口統計特征如何影響香港居民對旅游重要性的感知,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研究了人口統計特征對香港居民各種出游動機的影響程度。2相關研究回顧對不同游客而言,旅游的重要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而目前關于旅游重要性感知的研究比較匱乏,因而本文將重點回顧研究人口統計特征與旅游動機之間關系的相關文獻。人口統計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是影響游客旅游行為的重要因素。一些學者將旅游動機在各種人口統計特征不同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作為研究重點,發現具有較高收入和較高受教育程度的人更可能參與休閑活動(Sirisukul,1998)、更愿意長途旅行(Zimmer,et al.,1995)。Heung等(2001)以日本休閑游客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尋求利益動機,低年齡的游客普遍比年長游客更重視探索動機,而收入和職業對各項出游動機均無顯著影響。Kim等(2003)發現中年游客的家庭聚會出游動機顯著高于年輕和年老游客,年齡越大的游客觀賞自然風光的動機越強烈,而年輕游客的探險和結交朋友動機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家庭主婦的家庭聚會動機、公務員的觀賞自然風光動機、專業人員的逃避日常事務動機、學生的探險和結交朋友動機分別顯著高于其他群體,而家庭主婦的探險和結交朋友動機、公務員的逃避日常事務動機、專業人員的家庭聚會動機、學生的觀賞自然風光動機分別顯著低于其他群體;女性的家庭聚會動機顯著高于男性,男性的觀賞自然風光動機和探險與結交朋友動機顯著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在逃避日常事務動機上無顯著差異;高收入群體的家庭聚會動機和觀賞自然風光動機顯著高于低收入群體,而低收入群體的探險與結交朋友動機顯著高于高收入群體,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在逃避日常事務動機上無顯著差異。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
旅游重要性感知、旅游動機與人口特征:基于香港居民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
國內學者在人口統計特征對出游動機的影響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邱扶東(1996)研究發現,年齡、職業和家庭人均收入對旅游動機水平有顯著影響。張宏梅和陸林(2004)發現,皖江城市居民的4個出游動機(新奇、內部社交、外部社交和知識)存在人口統計特征上的顯著差異,其研究結果表明:年齡越大,新奇動機越弱;25~44歲和45~64歲兩個群體的內部社交動機表現較強,15~24歲群體的外部社交動機表現較強,25~44歲群體的知識動機最強;高中組的新奇動機最強,大專以上組的知識動機較強;政府工作人員、學生和軍人的新奇動機較高,軍人、離退休人員的內部社交動機較強;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兩組的新奇動機較強。包亞芳(2009)發現,50~54歲的老年人最易被“求知與好奇”動機驅動去旅游,而性別、受教育程度和自我感知經濟狀況對杭州老年人的出游動機無顯著影響。董亮(2011)針對九寨溝、峨眉山和青城山三個世界遺產地游客的旅游動機進行研究,發現游客的年齡和學歷對其旅游動機影響較大,年齡較大的旅游者的宗教朝圣動機大于年紀較輕的旅游者,學歷較高的旅游者對文化類遺產旅游資源表現出更濃的興趣。上述文獻表明,雖然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人口統計特征與旅游動機之間的關系,但更多的是從各種旅游動機在人口統計特征不同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視角展開,很少探討各項人口統計特征在某種出游動機上的相對重要性。3研究數據及方法
3.1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來源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在2010年3月17日至2010年3月28日以香港居民為對象進行的大規模電話調查。該調查采用隨機數字撥號(Random digit dialing)抽樣方法,從香港地區電話簿中選擇樣本。調查語言根據被訪對象使用粵語或英語。該次調查共撥打電話14983次(對“無人接聽/電話留言機/暫時沒有時間/網路正在使用”情況采取重試操作),排除“接通即拒絕/拒絕合作/中途拒絕”(1303次)、“電話有問題(長鳴、怪聲不能分辨)、非目標樣本(沒有受訪對象、FAX、非住宅)”(225次)等情況后,共有1708位香港居民完成了不超過15分鐘的電話調查,調查成功率為56.73%,其中1238份調查有效(即對旅游重要性、旅游動機、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各項均不存在“不記得/不清楚/拒絕回答”等回答)。表1顯示的是有效調查中受訪對象的人口統計特征。
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最優尺度回歸分析方法,它允許因變量和自變量都為分類數據,可分析自變量的各級別對因變量影響的強弱變化情況。基本思路是:基于希望擬合的模型框架,在保證變換后各變量間的聯系成為線性的前提下,采用一定的非線性變換方法進行反復迭代,為原始分類變量的每一個類別找到最佳量化評分,隨后在相應的模型中使用量化評分代替原始變量進行后續分析(張文彤,2004)。將最優尺度變換技術應用到線性回歸,即為最優尺度回歸,可由SPSS16.0的Optimal Scaling過程實現。本研究的因變量和自變量都是分類數據,采用最優尺度回歸模型將能夠清晰揭示各自變量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從而實現本研究的目標。4結果與討論
4.2人口統計特征對各出游動機的影響
4.2.1“家人、朋友或親戚一起”動機與人口統計特征從回歸結果表3可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都是預測香港居民“家人、朋友或親戚一起”出游動機的重要變量。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月收入較高、年輕的香港居民比男性、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月收入較低、年老的香港居民“家人、朋友或親戚一起”的出游動機更強。同時根據自變量影響的重要性可知,在4項人口統計特征中,家庭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更能影響香港居民的親友聚會出游動機,而性別對該動機的影響最小。
4.2.2“認識不同的人”動機與人口統計特征回歸結果(表4)表明,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是預測香港居民“認識不同的人”出游動機的重要變量,而性別對香港居民的該項出游動機(顯著性水平為0.911)無顯著影響。根據標準化系數,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年齡越大的香港居民在出游時越不被社會交往動機所驅使,說明在出游時希望能夠結識新朋友的香港居民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較低以及家庭月收入有限的人群,同時從年齡的標準化系數和影響重要性可知,希望在旅游時結交新朋友的群體主要是年輕的香港居民。而影響重要性的指標顯示,年齡對香港居民“認識不同的人”出游動機的影響具有絕對優勢,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對香港居民該項出游動機的影響較小。
4.2.3“休息及輕松一下”動機與人口統計特征根據表5可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都會影響香港居民“休息及輕松一下”的出游動機,且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的香港居民越希望通過旅游得到休息和放松。而年齡越大的香港居民越不看重休閑放松出游動機,表明年老的香港居民對休閑放松的需求較少。根據自變量的影響重要性,在4項人口統計特征中,家庭月收入對預測香港居民的“休息及輕松一下”出游動機最為重要,表明尋求休閑放松旅游的香港居民可能具有較高的家庭月收入。性別對香港居民的休閑放松出游動機影響較小。
4.2.4“遠離日常事物、責任、壓力等問題”動機與人口統計特征從表6可以看出,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都是影響香港居民“遠離日常事物、責任、壓力等問題”出游動機的重要變量。香港居民中女性比男性更希望通過旅游逃避一些瑣事和壓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的香港居民可能平時工作壓力較大,比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月收入較低的香港居民更希望通過旅游來遠離日常事務和排解壓力;同時回歸結果還表明香港居民隨著年齡的增長,更不愿意通過旅游來逃避現實的煩惱。根據影響重要性指標,年齡在影響香港居民的“遠離日常事物、責任、壓力或問題”出游動機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而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對香港居民的逃避日常事務出游動機的影響較小。
4.2.5“發掘新地方、認識新事物”動機與人口統計特征表7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的香港居民越希望到新地方去旅行或越喜歡接觸到新事物;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香港居民去新地方或接觸新鮮事物的出游動機逐漸降低。根據影響重要性指標,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對香港居民“發掘新地方、認識新事物”出游動機的影響較大,而性別和家庭月收入對該項動機的影響較小。
5結論與多數學者研究的不同之處是,本文研究目的不是研究旅游動機本身,而是研究各種旅游動機在旅游重要性感知中的相對影響,并揭示人口統計特征對香港居民的旅游重要性感知的影響程度。本文還著重研究了人口統計特征對香港居民出游動機的影響,揭示與某種出游動機最相關的人口統計特征。主要結論如下:(1) 香港居民對旅游重要性的感知與性別的相關關系不顯著;香港居民對旅游重要性感知的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是休閑放松動機、發掘新事物動機、家庭月收入、親朋好友聚會動機、受教育程度、社會交往動機、逃脫日常事務動機和年齡。(2) 香港居民親朋好友聚會出游動機的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齡和性別;社會交往動機的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和性別;休閑放松動機的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家庭月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性別;逃脫日常事務動機的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年齡、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性別;發掘新事物動機的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受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月收入和性別。由于本文不是基于特定的旅游目的地進行調查,因而研究結論是香港居民的一種普遍需求,后續研究可以針對入境香港游客展開,以準確獲取香港居民對大陸景點的相關旅游需求。致謝:感謝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在電話調查和數據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Crompton J L.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408424.
[2]Heung V C S,Qu H,Chu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cation factors and sociodemographic and travelling characteristics:The case of Japanese leisure traveller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3):259269.
[3]Jang S,Cai L A.Travel motivations and destination choice:A study of British outbound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02,13(3):111133.
[4]Kim S S,Lee CK,Klenosky D B.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169180.
[5]Lee G,O’leary J T,Lee S H,et parison and contrast of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al effects on trip behaviour: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Tourism Analysis,2002,7(2):89104.
[6]Pearce P L,Lee UII.Developing the travel career approach to tourist motiv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3):226237.
[7]Ryan C,Glendon I.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 scale to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69184.
[8]Sirisukul M.An examination of travel behavior of Thai people[C]∥Pottana(ed.),Tourism Development Conference,Conference Proceedings.Thailand Research Institution:Bangkok,Thailand,1998,8599.
[9]Yuan S,Mcdonald C.Motivational determinates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im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9(1):4244.
[10]Zhang Q H,Lam T.An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ese visitors’ motivations to visit Hong Kong[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5):587594.
[11]Zimmer Z,Brayley R E,Searle M S.Whether to go and where to go:Identification of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eniors’ decisions to trav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310.
[12]包亞芳.基于“推-拉”理論的杭州老年人出游動機研究[J].旅游學刊,2009(11):4752.
[13]董亮.遺產地旅游者旅游動機差異的成因分析——以九寨溝、峨眉山和青城山三個世界遺產地為例[J].旅游科學,2011(2):4757.
[14]高軍,馬耀峰,吳必虎,等.國內外游客旅游動機及其差異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人文地理,2011(4):132139.
[15]邱扶東.旅游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1996(6):367369.
[16]徐菊鳳.度假旅游者需求與行為特征分析——以中、俄赴三亞旅游者為例[J].旅游學刊,2007(12):5965.
[17]張宏梅,陸林.入境旅游者旅游動機及其跨文化比較—以桂林、陽朔入境旅游者為例[J].地理學報,2009(8):989998.
[18]張宏梅,陸林.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動機及其與人口統計特征的關系[J].旅游科學,2004(4):2227.
[19]張文彤.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遙感技術以遙感平臺為標準分為三種形式:①航天遙感②航空遙感③地面遙感。這三種遙感技術主要有四種優勢點:第一,勘探的范圍較大。第二,獲取信息的速度較快。第三,勘探技術的信息綜合性較強。第四,受干擾影響小。下面進行詳細的介紹。
(1)遙感技術的優勢之一:勘探的范圍較大。目前的科技技術,要勘探我國的總面積也只是需要500張衛星勘探圖,這是由于現有的衛星勘探遙感技術的拍攝范圍為3400km2。與之對比的是如果采取航空拍攝的勘探技術,要拍攝整個中國則需要100萬張之多。遙感技術在勘探技術中的應用給大面積分析勘探提供了可能。
(2)遙感技術的優勢之二:獲取信息的速度較快。采用氣象衛星的遙感技術,一天之內可以傳回兩次地球地面的情況圖像,但是如果我們采用陸地衛星來進行勘探,傳回地球地面的情況圖像則需要17天,這樣就有了重大的比較發現,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的反應,以最快的速度來收集相關的資料,給出處理事件的判斷依據。
(3)遙感技術的優勢之三:勘探技術的信息綜合性較強。勘探技術中的遙感技術可以收集和進行多維度,多時段和多波段地球觀察,通過觀察可以形成一種較為綜合性的信息網。
(4)遙感技術的優勢之四:受干擾影響小。由于是衛星遙感勘探技術,這樣的技術對于外界的人為干擾是有很好的抗干擾性的。直接受控于衛星的直接控制,將遙感勘探的圖像直接整理傳回指定的區域。
二、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重大勘探問題
中的遙感技術的具體應用和研究關于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重大勘探問題中的遙感技術的具體應用和研究,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進行闡述,分別是:遙感技術在區域性構造穩定性的相關研究;遙感技術應用前的水庫相關滑塌,泥石流等調查;遙感技術在巖溶調查方面的應用;遙感技術在巖土工程施工前的地質編錄。下面進行詳細的敘述。
(1)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性構造穩定性的相關研究。水利水電工程中區域性構造穩定性的勘探過程中遙感技術是一種較為關鍵的應用技術和實施手段,在進行區域性構造構架勘探過程中,可以分析出勘探區域的撕裂體系和勘探區域的活動性,同時還可以對勘探的工程周邊區域的穩定構造進行分析和確定。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遙感技術能夠很完整的給出勘探區域的地址機構,水文分布和地形地貌等信息,這樣就給整個勘探過程提供了較為綜合性的判斷信息,對勘探是一種保障。
(2)簡述遙感技術應用前的水庫相關滑塌,泥石流等調查。在水利水電施工區域的四種情況調查(①庫區的坡岸的相關滑坡②庫區的崩塌③庫區的泥石流④)都是通過遙感技術進行勘探的。遙感技術可以通過航空衛星拍攝或者是紅外拍攝進行相應的地質分析。同時結合了勘探區域的野外環境進行相應的實際復查和篩查,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大型的水利水電項目的上述四種情況的發生,可以對水利水電的工程穩定性由一定的幫助。
(3)簡述遙感技術在巖溶調查方面的應用。遙感技術在巖溶調查的過程中有著很明顯的優勢,特別是通過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能夠像圖片翻譯一樣對巖溶進行詳細的分析,還原巖溶的相應的地形地貌。我們還可以通過紅外遙感技術來進行巖溶周邊環境的勘探,例如巖溶下步的水源分布和泉水分布等等。
(4)簡述遙感技術在巖土工程施工前的地質編錄。遙感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可以對現場相應的設計進行校核和存檔,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水電項目通常情況下在施工前的地質編錄過程中,要采用遙感勘探技術。
三、簡要敘述遙感技術在水利水電相關工程勘探中的應用
關于遙感技術在水利水電相關工程勘探中的應用,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在水利規劃過程中的應用。第二,在水庫工程中的實際應用。第三,在河流治理過程中的應用。第四,在水資源調查過程中的應用。
(1)應用一,在水利規劃過程中的應用。遙感技術在水利規劃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污染水源的確定,通過污染水源的源頭的觀察來進行相應的水質質量的檢測。
(2)應用二,在水庫工程中的實際應用。遙感技術在水庫工程中的應用主要還是進行大范圍的勘探功能,可以有效的是水庫的全貌體現在一張圖像中,這樣有助于設計者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設計。
(3)應用三,在河流治理過程中的應用。遙感技術在河流治理的過程中,是以河流中的浮沙做為參照物進行遙感勘探的,這樣可以對河流中的泥沙的量進行有效的分析,給出河流治理的初始數據。
(4)應用四,在水資源調查過程中的應用。遙感技術在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主要是在雷達圖像的方面,這種圖像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水資源的相應的位置和水量。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水文地質;調查;遙感技術;研究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水文地質調查領域出現了很多現代化的調查技術以及方法,我們在總結原有方法的基礎上,對新技術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其中遙感技術的應用便給水文地質調查技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文地質調查的質量,并且水文地質調查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一些常用技術解決不了的難題,該技術所發揮的技術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快速發展。
1 水文地質調查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1.1 水文地質調查的目的
我們在對水文地質調查之前,首先應當了解調查的目的,并根據其特點選用合適的技術進行重點勘察研究,根據以往的調查經驗,我們對水文地質調查目的進行以下的分類。
第一,查明地下水形成的過程,并了解地下水源的運行特征。
第二,探查出地下水的水量以及水質的綜合情況。
第三,幫助相關的開發人員提供水源的評價、管理、保護以及開發利用等的水質調查依據。
1.2 水文地質調查的常用基本方法
根據目前的的水文地質調查情況,我們總結出了集中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水文地質物探技術、水文地質鉆探技術、水文地質測繪技術以及地下水動態觀測技術。下面我們將對上述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
1.2.1 水文地質物探技術
水文地質物探技術主要是根據地下水、含水層面以及非含水層面之間的不同,使用地球物理的方法判斷水文地質特征的手段。該技術的使用設備比較簡單,并且非常容易操作,成本也比較低,工作效率比較高,能夠快速的勘察出特定地區的地貌,是當前水文地質調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之一。
1.2.2 水文地質鉆探技術
水文地質鉆探主要是通過利用一定的鉆探工程技術,對地表下較深層次的水源情況進行勘察的工作,是地下水源探尋的最直接的技術手段,也是地下水開采的常用方法,但是,該技術方法的使用成本比較高。
1.2.3 水文地質測繪技術
水文地質測繪技術是進行水源地質調查的首要環節,該技術的使用精度要求比較高,并且能夠對地表中的地下水及其相關的水文地質現象進行探查,主要的工作內容是進行實地觀察、測量、描述以及對調查情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等,并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它們以圖紙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水文地質規律進行總結。該技術成果能夠運用于各種水文地質勘探、動態觀測以及試驗等。
1.2.4 地下水動態觀測技術
因為水源具有流動、不斷變化的特點,為了能夠更精確的調查出水質的情況,需要對水源的運行規律進行一定的探查,通常人們主要是根據主要含水層的變化進行勘測。
2 水文地質調查遙感技術的運用
2.1 遙感技術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向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逐漸被人們利用起來,該技術涉及的學科內容非常的廣泛,其中主要有:光學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等,遙感技術使用的最基本特點是能夠對比較遙遠的事物進行基本的動態感知。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研究加深,該技術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廣。遙感技術主要是對遙感器進行充分的利用,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太空中對地球表面的事物進行探查檢測,并根據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當代遙感技術主要的構建理論是以目標物體電磁波輻射為支撐,通過遙感平臺的、遙感儀器的使用等對信息進行接收、處理、分析。遙感技術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據地球上不同事物的波普特性特點,進行分析鑒別,遙感器可以根據不同物體產生的電磁波,對物體的性質、形態、數量等進行感知探測。
2.2 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調研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和使用優勢
2.2.1 遙感技術的應用擴大了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的范圍
遙感技術主要是利用遙感器對物體進行的感知,該技術的基本優點是探測的范圍廣并且探測過程比較簡便快捷。該技術主要是借助于陸地衛星的高度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遙感衛星取相的優勢。當陸地衛星的軌道高度超過910KM的時候,一次性取相的范圍就可以達到34225平方千米,通過數據資料我們可以知道,該技術的使用能夠極大的提高水文地質的調查效率。
2.2.2 可以提高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處理的效率和質量
遙感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信息資料的收集以及整理效率。因為陸地衛星實現全球覆蓋的周期比較短,通常的時間段為16天到18天,在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多顆衛星進行實地操作,這不僅可以提高勘察的效率,還能夠提高勘察的質量。和人工勘察技術相比占有絕對性的優勢,并且人工勘察操作的效率比較低,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加之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難。
其中更為重要的是,遙感技術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掌握最新、最全面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為后期信息資料整理分析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運用遙感技術可以獲得大面積的信息資料,能夠為工作人員提供同一時期的水文地質變化情況,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料來源。另外,遙感技術不僅能獲取可以見到的光波信息,還能夠獲得同時期的紅、紫外線的信息,極大的提高了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以及精確度。并且,遙感技術的探查應用范圍很廣泛,不會存在比較特殊的條件限制,受外界因素作用的影響比較小。特別是在氣候條件非常差的情況下,當統的觀測方式不能滿足人們的探測需求時,遙感技術能夠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彌補傳統探測技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擴充水文勘測的的范圍和時間,幫助工作人員更好的掌握水文變化的情況。
2.3 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現狀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加強對水循環機制的研究,在各種探測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該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水循環機制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但是傳統的調查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工作人員們的勘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勘察技術的質量和效果。遙感技術的出現在客觀上可以克服傳統調查技術存在的缺陷,實現了水文地質大范圍內的時間和空間調查差異,并且突破了土壤含水量以及可降水量測量等方面存在的難題。
遙感技術能夠提高降水量勘察信息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信息的自動收集和記錄。并且,氣象衛星能夠對云層的變化情況進行全天候的動態觀測,可以為氣象預報提供相對準確的參考信息。
地表水源的勘察工作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分布的范圍比較廣泛,靠人工勘察很難完成,遙感技術的利用解決了這方面存在的困難,遙感技術將水體的變化情況,通過不同的波段進行記錄,并對數據進行高效的收集和處理,提高了水文地質調查的效率。
3 結語
遙感技術的運用為水文地質進行后期的分析處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調查技術的不足,該技術不僅能降低調查的難度,還能夠實現數據的動態監測和數據處理,在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該技術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相關的研究人員對該技術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充分發揮遙感技術應有的功能,不斷提高我國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柳囈,韓影.遙感技術在水質監測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8).
篇5
關鍵詞:電力工程;野外勘測;遙感技術;應用效果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遙感技術的出現能夠為野外勘測提供較好的應用效果,且b感圖像逼真、直觀,對于工程選線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提升野外勘測的效率。遙感技術(RST)是利用傳感器和電磁波對不同空間物體進行識別與檢測的一種數據成像技術,能夠制作出優質的地圖,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文章主要針對電力工程勘測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
1 遙感技術在電力工程勘測的優點
1.1 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且信息量充足
遙感技術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主要是由于傳感器能夠接受到不同波段的信號。遙感器不但能夠通過可見波段對地面物體進行勘測,同時能夠利用紅外線、紫外線等不可見波段進行勘測,不但能夠清楚的檢測到目標物體的特征,同時能夠檢測到目標物體的內部情況,這里利用了微波的穿透能力,能夠采集到物體內部信息,例如地下水流、沼澤地、地下土層結構等[1]。微波波段能夠實現全天候檢測,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能夠進行勘測工作。且隨著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檢測半徑從過去的2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這就有效擴大了檢測范圍,并且在雨雪、風暴等極端天氣中都能夠進行勘測工作。
1.2 能夠進行綜合性分析
遙感儀器檢測范圍較廣,能夠實現大面積遙感數據的傳遞,從而全面分析數據。遙感技術所獲得的數據能夠將檢測范圍中地表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客觀的展現出來,能夠從宏觀的角度觀察檢測范圍的地理情況,實現真實、客觀、全面的展示地表植被、土壤、水文和地貌等方面的特征,并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針對這些物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電力工程線路的選擇中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分析電力工程所在區域的水文地質以及地表特征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分析采集到的數據觀察該地區是否存在地震、坍塌、泥石流、沼澤地、人工坑洞、河岸沖刷、沙丘等影響線路修建的因素[2]。遙感技術對于地面物品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能夠有效排除這些不確定因素,保障電力工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1.3 能夠實現動態探測
遙感技術能夠對同一地區進行反復的探測,為了能夠讓工作人員觀察到不同時期同一目標物體的變化,從而掌握物體實時信息,動態分析地表物體內在和外在情況,這對于避免傳統勘測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有效規避,從而讓電力工程的選址更加科學[3]。由于自然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且自然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遙感技術的分析作用在自然災害、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勘探范圍廣且數據收集快
勘探范圍廣且數據采集速度快是遙感技術的主要優勢,在過去的實地勘測和工程測繪中,勘測與測繪所需時間較長,通常需要幾個月,而工程量大的工程甚至需要幾年。隨著我國衛星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不但能夠快速獲取衛星反射的信號,同時能夠有效勘測周圍的地形地貌,在工程勘測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遙感技術在電力工程勘測中的應用
2.1 圖像技術
電力工程勘測最主要的是獲取電力工程線路相關信息、電力工程主要線路中經過區域中的建筑以及水文地質等方面的信息,也是電力工程線路選址的重要依據。在電力工程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可行性探究這一階段[4]。如果以1:10萬的遙感圖像為依據,電力工程選址勘測對目標地區進行圖像、資料和文字報告的采集、分析與整理,對電力工程線路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做出測繪圖,并結合鉆探工程獲得的典型土層剖面圖,深入勘測目標區域的地理情況,才能夠有效控制施工地區的土層結構,從而對施工環境進行有效評估并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
2.2 建設完整的工程線路信息平臺
建設完整的電力工程線路信息平臺,需要采用GPS技術,在利用航測技術的同時,充分分析獲取的遙感信息,才能夠確保采集信息的準確性。同時為了提高遙感圖像分析的效率,需要保障圖像的清晰度與分辨率,還需要合理采用公分、厘米等精度的傳感衛星圖像。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1)在分析遙感圖像時,需要與該時期的地質測繪同時進行,在調查過程中需要保持一致性,這是基本資料、野外探測、資料整理中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提升野外勘測的工作效率與質量。(2)通過采集不同時間、不同波段以及不同種類的圖像,圖像比例尺需要保持在1:1~1:5左右,并且全色航片需要結合整體應用,才能夠實現遙感圖像的整體概括性。(3)要全面破譯遙感圖像,做好野外檢查與驗證,確保遙感圖像的科學性與完整性,才能夠使野外勘測達到工程設計的具體要求。必須進行現場驗證,對破譯圖像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核實與補充。
電力工程線路確定需要利用電力工程信息平臺,其能夠實現遙感圖像的破解,同時能夠進行圖像信息的輸出。在線路選址過程中,需要通過信息品臺對采集資料的綜合分析,進行全面對比,選擇經濟實惠的修建路線,避免建筑物密集或地形復雜的區域對工程造成的施工成本增加,確保建造工程的造價成本不受影響,達到設計與勘測相統一的目的。
3 結束語
遙感技術在惡劣的環境以及復雜的地形下都能夠很好的勘測,并且具有高效、準確的優勢,在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的情況下,能夠對地物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為電力工程勘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呂建升.遙感技術在境外電力勘測工程的應用[J].價值工程,
2015,23(19):202-203.
[2]李磊,李志龍,席占生,等.電力工程中遙感提取侵蝕溝參數的方法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4,21(6):46-48.
[3]張邦政.輸電線路設計與現代遙感技術的結合以及施工工藝探討[J].低碳世界,2015,32(27):19-20.
[4]呂建升.遙感技術在境外電力勘測工程的應用[J].電力勘測設計,2015,23(4):15-18.
篇6
關鍵詞:遙感技術 林業監測 應用要點
林業遙感技術是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林業的地理、生物、生態和其他信息,是現代做好林業監測、調查和信息獲取的重要技術手段。應該在對遙感技術做出科學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對林業遙感技術的重視程度,詳細了解影響林業遙感技術效果的因素,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結合實際林業監測工作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升林業監測的質量和水平,為實現林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1、遙感技術的概述
遙感技術,英文簡稱RS(是Remote Sensing的縮寫),是一種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目標物,獲取目標物體各種信息的一種技術。遙感技術在林業的應用可以稱為林業遙感技術,是指通過衛星和飛機對林業資源進行監測和調查,形成對林業資源實時地和動態地監測,形成各種數據和信息,為林業決策和發展提供基礎上和實施上的參考。
2、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
2.1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高效性
林業資源的在我國分布區域遼闊,應用林業遙感技術可以使國家有關部門在短時間里掌握大面積的林業資源狀況及變化情況。
2.2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層次性
要想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精確程度和速度,就必須利用抽樣技術,建立林業遙感技術不同高度的遙感平臺,獲得多層次遙感資料,在配合多階抽樣技術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速度和精度。
2.3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動態性
林業資源的具有再生性和周期性的特點,決定了林業遙感技術必須保證林業資源信息監控和調查的動態性,實現多時相遙感和動態遙感。
2.4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基礎性
林業遙感技術得到的林業資源信息是定量的數據,方便林業資源管理、調查和監測,應該重點做好林業用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定量監控工作,為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做好基礎性工作。
2.5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差異性
不同的傳感器和不同的介質,接受和記錄林業資源的屬性不盡相同,為了林業規劃的合理、林業生產的科學、林業監測的全面,必須提高林業遙感技術的差異性,將各種類型的信息接收和記錄下來,以利于科學分析和綜合利用。
3、遙感技術在林業監測中的應用要點
3.1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在三個方面的應用工作
首先,做好對林業資源遙感資料的成圖工作,林業資源的面積、土地類型的判定、制圖和調繪是林業資源遙感技術的基礎工作,也是其優勢的主要方面,是林業監測的根本性工作。其次,做好木材蓄積量的估計工作,針對各地實際情況,開展有代表性的估量試驗,為林業監測工作提供詳盡的蓄積量信息。最后,做好林分調查因子的估計工作,加強林業遙感技術和傳統監測技術的相互配合,對各種因子做以詳細描述和準確記錄。
3.2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工作
林業監測離不開林業信息的共享,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是林業信息合作的重要措施,據相關林業文件報告顯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把遙感技術當作林業資源調查信息的主要獲取手段。但各國調查方法差異很大,標準(如分類系統)也不相同,這就使資料失去可比性,影響信息共享。我國已經建立國家級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和監測項目,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嘗試,在林業資源分類方法與監測體系上與國際上進行了協調。這方面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各地林業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共享,便于林業監測工作的開展和深入。
3.3 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信息融合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林業遙感信息源的多形式應用成為林業技術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融合工作,使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加工多功能化,將不同系統和不同來源的信息融合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工作。隨著信息源的多樣化,人們總希望將各種信息源的優點集中在一起,而不是簡單的疊加,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目前,應該做好林業遙感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工作,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
3.4 提高林業遙感數據的精度
林業應用航天遙感數據的一個重大障礙是當前運行的衛星傳感器的空間分辨率低,導致現有信息源不能滿足林業上的一些特殊要求,如樹種的區分。當前信息源即使能區分樹種組,由于大量的混雜像元存在,致使分類精度一直很低。隨著高光譜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上述問題的解決有了可能。如樹種區分,森林結構的表達,郁閉度及其它林分因子的測定等。高光譜是一個新的思路,它將原來僅有6~7個波段的區間,細分為更多的波段(如從400~2450m分為192個波段),目的在于建立窄光譜段與地物的直接對應關系,實現空中對地物的直接鑒別,盡管仍會有混雜與干擾,但通過多維光譜空間信息的分析,也能將林業的相關問題適當解決。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林業監測工作中應用林業遙感技術是時代對林業整體工作的一項要求,林業技術人員應該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概念,清楚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找到確實有效掌握林業遙感技術提升林業監測質量的方法,為林業的發展服務。本文來自于實踐和基層,難免會出現水平和角度上的缺陷和漏洞,希望能夠對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同行能把文中的缺欠當做新研究的開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林業監測工作的深入,振興林業事業。
參考文獻
[1]侯彥林,賀紅仕,徐吉炎 等.農田防護林生態效益遙感研究方法[J].生態與環境遙感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44~50.
篇7
關鍵詞:遙感;地質勘查;礦產勘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04
1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概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發射了搭載多光譜掃描儀(MSS)的陸地衛星(LANDSAT),從此,遙感作為一門全新的技術學科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遙感是通過空中的遙感器(飛機、衛星等)發射特定譜段的電磁波,與需要探測的物體發生相互作用,包括輻射、反射、散射、極化等,來識別探測物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新型技術。
與探測立場(重力場、磁力場)、彈性波等地球物理方法不同,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優點更為顯著,具體如下:
(1)視閾廣,可同步探測大面積區域。
(2)采集的信息多樣、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單一。
(3)可在同一位置持續觀測。
遙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視野和視覺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已成為研究地球表層系統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找V、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監測和評價和基礎地質研究等方面得到廣泛的使用和發展,技術也逐漸成熟。尤其是在無人機、小衛星等新型傳感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遙感技術在分辨率、觀測尺度、識別精度等方面也更加完善。
2 遙感地質勘查應用的技術基礎
(1)地物光譜。地質體對不同譜段入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的綜合響應也存在不同,因此,繪制地物光譜成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首要解決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成像光譜學得到了建立和發展,奠定了遙感技術發展的基礎。便攜式光譜儀的推廣,使得巖礦光譜測試工作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發展,其使用范圍也更加廣闊,如鉆孔巖心光譜測量及其在礦床勘探中的應用、礦業選冶等方面推廣應用等。
(2)遙感圖像處理。遙感器直接獲取的圖像在幾何尺寸、圖像分辨率、光譜成像等方面可能存在誤差,因此,需要通過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對圖像進行輻射校正、幾何糾正、圖像鑲嵌、圖像增強等處理和修正,此外,還需要對圖像進行特征提取、圖像分類、專題信息提取以及影像地圖制作等處理。早期的遙感圖像處理是利用光學、照相等進行光學處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基本使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處理。
(3)遙感異常提取。所謂遙感異常是指在獲得的遙感數據中,存在的可能與成礦圍巖蝕變礦物有關的信息,這種信息一般被量化,通常用于找礦。遙感異常信息提取方面使用的主要技術有圖像比值、主成分分析、圖像歸一化、彩色空間變換等,同時,利用特征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間變換等手段和方法進行增強處理,使遙感勘查技術在不同地區和地質背景下的礦產勘查均能得到良好的應用。
(4)高光譜遙感技術。相比普通遙感,高光譜遙感技術所獲得的光譜分比率更高,可達到λ-2,從而可獲得連續并且完整的光譜曲線。在高光譜遙感技術所使用的光譜段中,中/熱紅外譜段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因其通常能夠獲得更豐富和精細的遙感信息,可識別和區分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譜段無法識別的造巖礦物。雖然高光譜遙感技術在1985年就被提出,經過30幾年的發展也逐漸成熟,但是獲取數據的難度和成本依舊很高,這也是制約該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
3 遙感技術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因其眾多優點和優勢,在礦產勘查、環境地質評價、地質災害監測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就礦產勘查而言,其方法和模型主要有礦源場-成礦節-信息異常遙感找礦模式法、勘查指數遙感找礦預測、色-線-環-塊-帶五要素找礦預測法等,不同的方法和模型的側重點有所區別,但歸納起來,均是通過分析已知典型礦床的成礦規律,對比遙感技術獲取的信息,建立找礦模型,提取單一巖性與巖石組合、侵入巖體、構造等基礎地質環境信息,指導區域成礦帶、成礦區、靶區找礦的預測。
應用,礦源場-成礦節-信息異常遙感找礦模式法,首先要分析目標地區的已有地質資料,確定成礦帶的大概位置和范圍,并研究成礦帶內的成礦理論,搜集基礎地質信息,經過對比分析確定找礦預測區域和控礦要素。進而利用遙感技術獲取遙感信息,通過信息的提取,確立控礦要素的解譯標志,根據解譯標志編制控礦要素圖,通過綜合手段,進行成礦預測,優選找礦靶區,提出進一步工作方向。
4 小結
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遙感以其大面積的同步觀測、信息豐富、定時、定位觀測和綜合效益高等眾多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尤其在礦產勘查方面,在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了快捷、可靠和全面等特點,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王潤生,熊盛青,聶洪峰等.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85(11):1699-1743.
[2]何騫.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3,9(13).
篇8
[關鍵詞]地質找礦 現代遙感技術 應用 價值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2-147-1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現代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它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借助影像傳輸,實時記錄地表情況,還可遠程觀測地表狀況,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地質條件和結構成分,進行達到遠程評判地貌情況的目標。而地質找礦工作能夠較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因此,本文對于地質找礦工作中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及價值的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現代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是指借助飛機等遙感器技術掃描和辨別待檢測物體,進一步觀測待檢對象,進而全面掌握待檢對象的相關信息和情況,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現階段,衛星、紅外掃描儀和雷達等是地質找礦工作較為常用的探測器,借助圖像處理獲取平臺數據信息。地質找礦工作中的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借助遙感檢測技術測量待檢地質的光譜以及掃描衛星,進而全面掌握待檢測地的地質情況,為后續地質開采和探究活動奠定基礎,這種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其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檢測精確度更高,因此,為提高地質找礦工作效率,我們應加強在這方面的研究。
2地質找礦工作中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
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工作中的應用主要包含直接應用和間接應用這兩種類型,本文將對這兩種應用進行具體闡述。
2.1直接應用
遙感蝕變信息提取法是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地質找礦方法,具體通過巖漿熱液改變圍巖結構,從而提取信息。在成礦的影響下,生成圍巖蝕變,在范圍層面,礦化面積小于圍巖蝕變。在空間分布層面,金屬礦山和圍巖蝕變均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在具體的地質找礦工作中,圍巖蝕變是代表性的標志。
(1)圍巖蝕變是在熱液和原巖的作用下形成的;
(2)地質信息提取。一旦地質地貌發生改變,電磁波也會隨之出現一定的改變,它可負載地物信息。另外,地物的光譜特性和理化特性存在關聯。因地質成分結構的不同,導致相應的波長光子存在一定的差異,吸收和反射操作也各不相同。通過波譜儀,對野外進行測量采樣,對比分析數據庫光譜,明確礦物類型;
(3)遙感技術主要憑借航空技術接收光譜,這一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針對上述信息,應實施干擾物光譜,以此來降低干擾程度。
2.2間接應用
(1)地質構造信息的提取
通常不同類型的地質構造的差異運動生成了礦產,大部分礦產主要分布在不同類型地質構造邊界和變異位置,關鍵礦產則主要形成在板塊構造不同類型塊體相銜接或者臨近邊緣的位置,分析生成時間可知,礦產生成時間和地質構造運動時間相同,礦床的分布因地質構造運動類型的改變而變,且大部分均以帶狀樣式分布。地質找礦工作中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憑借該地質特征完成的。因此,可在礦產形成部位,借助線形影響提取有關信息,同時還可在火山構造和熱液活動的影響資料中,進行找礦信息提取,然后在綜合與之相關的因素,進行最終評定。
(2)植被波普特性的應用
地貌植被和礦床生成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隨著時間的變化,金屬元素會慢慢生成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經由地下水和土壤,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表面涂層,進而出現一定的變化。地表植被在吸收一定的金屬元素后,外形顏色和生長趨勢區別于其它地區的植物,這種多樣性的生物地質化特征有助于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只要提取相關信息,便能明確植被中的各種金屬含量,然后參照植物對金屬的吸收效果,明確礦產資源種類。另外,現代遙感技術還能借助圖像收集,進一步處理光譜特征,一旦植被在反射光譜中表現異常,借助圖像處理,可提取信息,再參照圖像色調變化,準確推測礦區位置。
(3)礦床改造信息標志
生成礦床后,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因外界環境和空間位置進行微小變化,引發部分礦床特性的改變。因此,分析對比不同階段的遙感圖像,并有效結合礦床和成礦勘測數據信息,便能直接明確出現質變的具體礦床位置。同時,通過對不同位置礦床的研究,可總結出礦床的整體分布規律,這是地質找礦工作中的關鍵標志。借助遙感圖像,還能劃分不同類型的巖層,獲得理想的地質圖紙,這對于礦區的選擇異常關鍵。
3地質找礦工作中現代遙感技術的價值
現代遙感技術具有檢測精確度和技術含量較高的顯著優勢,能為我國地質勘查工作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為后續地質開采和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礎保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向前發展,現代遙感技術理論將更加成熟,應用范圍將更加廣泛。在現代遙感技術中,借助全球定位功能,可快速準確定位待觀測地點,也可迅速處理待觀測點的信息影響,這較好地實現了和GPS、GIS這兩種技術的融合,地質找礦工作是一項復雜、工作環境艱苦的工作,礦床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且即便成型后還會受到一定的破壞和變形,因此,僅僅依賴一種找礦技術手段無法有效完成找礦工作,需要多種技術手段的有效融合,這不僅能夠提高找礦工作效率,還能減小成本投入。現階段,我國已經形成了以遙感技術為主,輔以地質、地理等系統信息的找礦方法。
4結語
現代遙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它可遠程觀測地質情況和結構成分,還可提高地質找礦效率,我們應全面認識到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價值。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遙感技術理論將更加成熟,應用范圍將更加廣泛。現階段,地質找礦工作中的現代遙感技術正處在初級應用階段,利用率不高,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不斷完善,進而提高我國地質勘察技術水平,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
參考文獻
[1]錢建平,伍貴華,陳宏毅等.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J].地質找礦論叢,2012,27(3):355-360.
[2]馬文富,莫福赳.有關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應用的分析[J].中華民居,2013,(30):262-263.
[3]于福春.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45-45.
篇9
1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作用
一方面,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推動了測繪技術的進步。現階段,我國數字柵格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等的建立,為攝影測量以及數據庫的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生產運用提供了技術支持,測繪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國家級別的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立,為我國開展土地調查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促進了空間數據獲取能力的提高。通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遙感數據平臺的研發,我國國產衛星遙感攝像地面處理系統不斷建立和完善,為我國獨立處理地理信息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隨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獲取數據的能力不斷增強,對于資源勘查、氣象預測、環境減災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對海洋現象、大氣成分以及自然災害的監測也不斷完善。
2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現狀
2. 1攝影測量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
現階段,攝影測量技術中輕小型低空遙感平臺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其方便、靈活性強、經濟性強的特點,低空遙感平臺對航空遙感手段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對比例尺測圖進行放大,形成高精度的城市三維模型,為各種工程項目的建設提供地理信息依據。通過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技術的應用,多線陣推掃成像方式得到廣泛應用,立體模型的構造方式也不斷呈現出多樣化,極大地提高了攝影測量技術的精確度。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航空數碼相機得到了推廣,大比例尺地理空間數據信息的獲取離不開該技術的支持。
隨著技術的進步,各項硬件性能不斷完善,影像技術不斷實現創新和發展。隨著技術的發展,新一代的數字攝影測量處理平臺也不斷得到應用,解決了我國攝影測量數據處理中單機模式的弊端,使得數據處理速度不斷提高。隨著對地觀測數據處理平臺不斷走向智能化和現代化,救災中的信息處理更加高效化。隨著攝影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得到了推廣。通過發射激光的方式,對測量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并分析測量目標的距離以及表面特性。通過機載激光雷達的使用,樹林、建筑等障礙物的干擾不斷被排除,直接獲得高精度的地面三維坐標數據。
2. 2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信息空間科學不斷進步,遙感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首先,通過將高空間分辨率測圖衛星的使用,對地觀測衛星能夠實現高精度導航、定位功能,對于提高地形測量的精確度有著重要意義,對于促進測繪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次,隨著技術的發展,將小衛星編隊飛行和小衛星星座與遙感技術相結合,致力于地球科學的發展。小衛星星座具有靈活性高、分辨率高、更新方式快的特點,逐漸成為了提高測繪質量的重要補充手段。隨著小衛星星座技術的完善,遙感技術在農業、林業、土地資源測繪等方面的應用更加廣泛。最后,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傳感器技術也必然日臻完善,對于其應用前景的預測十分可觀。
3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3. 1攝影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攝影測量也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首先,攝影測量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傳感器平臺日益多樣化,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傳感器和傳感平臺做出最優化選擇。其次,新型傳感器入市也是攝影測量技術的發展新趨勢。隨著市場上各種新型傳感器的不斷出現,市場份額也不斷增加,傳統膠片型攝影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航空數碼相機。最后,攝影測量的第三個發展新趨勢是攝影測量軟件平臺的并行化。隨著技術的進步,數據獲取量也不斷增加,對數據處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器的并行化發展趨勢己成定局。
3. 2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提取和分析的效率逐漸成為了研究遙感技術的重要方面:首先,在現階段,新型傳感器SER系統的建立、精度評估、選取平差參數等都成為了遙感技術重要的發展趨勢。其次,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成為了遙感技術的重要發展趨勢。隨著各種數據融合方法的不斷出現,光譜信息不斷豐富化,數據分析和計算的效率也不斷提高,但是統一的融合模型的缺失仍然是現階段的發展不足。最后,隨著分類計數的發展,各種算法也不斷也由低級走向高級,智能化新算法和全自動化新算法不斷涌現,逐漸成為了遙感技術發展的熱點。
篇10
【關鍵詞】無人機遙感技術;森林資源;調查;運用價值
森林資源的調查是林業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我國的森林資源調查技術逐漸的完善,尤其是近幾年,遙感技術的發展逐漸加快,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也越來越重要。
一、無人機遙感概述
無人機遙感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將無人機技術與遙感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其主要的技術內容有無人駕駛飛行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遙感傳感器技術、通訊技術、遙感應用技術以及GPS差分定位技術,這是一種相對較為綜合的技術,起可以快速的對我國森林資源進行調查,并對相應的信息與數據進行掌握,以此來進行對森林資源的調查。這一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具有成本低、消耗低、風險小、可以進行重復使用的特點,無人機遙感技術最開始是在偵查方面進行使用,主要用于軍事領域,逐漸擴展到氣象環境的觀測、資源的勘探以及突發事件的處理。無人機遙感以其高效率、高分辨率的優勢得到廣泛的推廣,這也是傳統遙感技術難以進行比擬的,這也就逐漸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無人機遙感的使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加快,科技水平有著顯著的提高,無人機遙感技術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發展,也是由于無人機遙感設備的功能逐漸完善,其在更多的領域得到有效的應用。尤其是在森林資源的調查過程中,無人機以其自身的優勢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并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進行了有效的調查,不僅可以有效的預防自然災害,也可以對出現的自然災害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測,從根本上提高自然災害的處理效果,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調查中的運用價值
(一)森林資源調查
森林資源的變化受到廣泛的關注,所以對森林資源調查對我國的林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森林蓄積量的調查與森林資源清查是現階段遙感技術應用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一系列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無人機遙感的作用,其不僅可以對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進行檢測,也可以提高對信息獲取的時效性與真實性,同時,圖像也可以對現階段森林的狀態與立體覆蓋等狀況進行真實的反應。此外,無人機遙感的成像速度相對較快,這也就提高的森林資源調查信息的時效性,加強了不同植被所分布的規律,通過不同的遙感資料,來保障森林資源調查的效率與質量。
在對森林資源進行清查的過程總,傳統的清查注重對森林資源的面積、樹種等方面進行識別,這種調查難以充分的對森林資源中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管理。而通過無人機遙感技術對森林資源進行監察則可以對森林內部的詳細信息進行及時的掌握,也可以全面、準確、客觀的對森林的分布狀況進行有效的掌握,這也是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運用的價值。
森林資源進行監測的另一方面內容就是森林的蓄積量監測,遙感影像光譜信息與森林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據相關的研究表明,森林自身的蓄積量與波譜比值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無人機遙感在對森林的蓄積量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優勢與特點,其不僅可以通過對遙感數字影像來對相應的數據狀況進行分析,也可以精確的掌握植被的分布狀況,這也是對森林資源進行調查與分析的重要途徑。
(二)森林生態環境研究
森林生態環境的研究是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的加快,生態環境的平衡受到一定的影響,環境也逐漸開始惡化,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難以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進行貫徹落實。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準確、適時的對森林資源進行調查,及時掌握森林資源的動態發展,這也就為生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森林火災檢測與災情評估
森林防火是現階段進行森林資源管理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傳感器來將光波與熱紅外對森林進行檢測,以此來對災區的位置進行明確,并對火災的發展方向掌握,這也就為救援提供了相應的依據與基礎。無人機遙感以其自身的優勢來對火災的相關信息進行調查,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火災造成的損失。此外,在我國的林火監測應用技術系統中,無人機遙感技術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加強森林防火的效果。
(四)森林水文
森林的水文狀況也是進行森林調查中的重要內容,其不僅可以保障生態的平衡發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防洪、防旱等方面的效果。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森林的水文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其對森林水文現象的發生以及其發展的動態規律進行掌握,這也是保障森林發展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水土流失的現象相對較為嚴重,這也就影響到了森林的發展,而無人機遙感技術在這一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也在不斷的完善。現階段的森林調查中對數據的要求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數據的精度、實效以及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漸嚴格,這就要求明確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價值,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不斷的完善,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園,梁世祥等.無人機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1(06)
[2]謝濤,劉銳等.基于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環境監測研究進展[J].環境科技,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