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理水手法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園林理水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園林理水手法

篇1

關鍵詞:理水手法 意境 動靜 影韻

理水之法,貴在營建意境,最終呈現“情景交融”的藝術意蘊。靜之融情達理、動之空谷足音、影之水韻曼妙、韻之妙趣恒生。本文將通過四種手法營建的四種理水意蘊展開,最終得出手法與意蘊完美統一的結論。靜、動、影、韻的四種手法進行闡述。中國古典園林四對自然的高度尊重的原則下進行的。人的情感經過造園藝人對水的利用、疏導、整合等手法最終形成了虛幻飄渺的意蘊之態。

一、靜——融情達理

水,水是人類心靈的向往,是人類生命之源,人類自古喜歡擇水而居。園林以“再現自然式山水園”為主要特征,其豐富的理水手法為世人所贊嘆。首先便是營建其“靜”,虛靜而明,融情達理。理水中求靜地手法在園林情境營建中當數首選之法。筆者總結“靜”之表現多為幽深、悠遠、深遠、空曠等。

1.1幽深靜謐之法

蘇州古典園林在理水方法上力求含蓄、曲折、變化、層次,藝術意蘊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水域流動、靈活、蜿蜒、自由多變,通過掩映、曲折、緩急的手法使其水體自由多變。園林建筑多臨水而建。近,往往更能產生熟悉的陌生之念,顯現其幽深,更有其憑欄邀月之感,臨水建筑前部架空從水面挑出,這樣園水就好像是從建筑底端自然流出,好似建筑是從水而生,渾然天成、幽深內斂;計成所著的《園冶》中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便是講的一種理水手法。這樣增加水景景深和水域空間構成要素,致使有限的理水空間徒增靜謐之意。

園林中景石的形態構成方式往往會產生一種靜謐之美(如圖:1)。靜而精巧的空間、平緩而柔美的水,附上平緩碩大的整石,從而凸顯出空間的穩重,深化了靜的味道。再者幽深靜謐,也要重視園林水域空間層次。有曰:“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清水一池,山廊圍之。軒榭浮波,極輕靈有致?!薄跋虼?。溪淺橋高。”正是有了則蜿蜒曲折水、大小大小回旋溪、高低錯落橋,幽深、恬靜的園林水域韻致便就應運而生了。

水,開拓了園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虛涵舒緩給人以寧靜幽深之美。在私家園林,非常注重水域之幽深曲折,即所謂的“景責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顯其幽深靜謐之美。園林之水,貴在曲折,形曲則意深。蘇州拙政園西部全園之水,好似書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從園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開始的,曲曲彎彎一直流向中部園內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圖:2)

1.2曠遠悠靜之法

“入奧疏源,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園中水域平緩開闊,悠悠波瀾,曠遠悠揚。使其山活,使其水轉,山水相依,相映成輝;園林中大面積的水面,可作為池岸和水中景物的基底,從而產生天空及遠景的倒影,擴大和豐富空間。郭熙說:“水以石為面”,“水得山而媚”;陳從周在《說園》中說“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園林用水,以靜為主”,“大園,重依水;小園,重貼水。而最關鍵者則在水位之高低”。這些均是園林理水的基本原則,營造園林水域之深遠。

靜水的靜態之美大為人所贊賞是因為靜水具有樸實穩定的姿態??鬃釉f:“仁者靜”,也有“寧靜以致遠”等常見的以靜為美的描述。中國人善喜靜觀的心情,影響了園林理水的手法,水面的靜給人以靜謐幽靜的感受。園林中的靜水并不是靜的死氣沉沉,而是有一種自然的變化,微風吹來,水面上碧波蕩漾。清澈的池水一平如鏡,水中周圍美景的倒映,水中魚兒游動,使這靜止中的湖面以虛實變幻的美。

營建水域曠遠幽靜另外就是運用對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間大小的對比、水域曲直的對比、池岸曲直對比、空間層次高矮的對比。園林水域空間應以變化為原則,不應平均分割,顯得死氣。水面自然曲折,須使每個曲面的長短、半徑等不同,同時也要注意重復感、繁瑣的小曲折,及在自然曲折的流線中,又有硬朗的直線出現,這些都會導致自然靈活感的產生,使水池的平面發生整體效果的變化。其次,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水岸處理,不僅使池岸線條曲折流暢,還可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將水面分成若干個大小不同的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小相同,因為那樣就失去的自然趣味,顯得單調、呆板。例如拙政園水域空間,以廊橋、建筑做水域分割,又以小片水域用疊石、廊橋營建景深,變化無常。(如圖:3)

私家園林理水中駁岸處理也非常重要,因其直接影響園林水域的形態。駁岸應以曲為主,“宜曲不宜直”,應與自然同頻??蔀殚煔獯蠡《扰c精致小弧度;舒緩變化、急促回轉??傊?,“曲”須在意其多樣性。而且。駁岸的山石與水位關系也要懂得運用張馳,或近水、或貼水、或臨水、或入水,從而顯示出空靈、峻拔、平緩、錯落、俏麗、險峻等空間態勢。

二、動——空谷足音

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靜”,僅從水體本身來說,已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的一種“奇物”。園林理水以靜為主,附之以動、聲。因此,園林之意境在于靜謐中享受之空谷足音之妙境。

蘇州地區因地勢平坦,塑造動水較為困難,必須巧妙處理水的來龍去脈,以形成靜中有動的感覺。孔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水所形成的態勢確實形態萬干變化,只要存在一點落差,水便會去調整,從而也就形成了水的萬干形態,或平靜如鏡、或涓涓細流、或繞石閑趣、或隱晦幽谷、或激流勇進、或峭壁流蘇、或萬里奔騰、或磅礴萬狀、或洶涌澎湃、狂嘯怒號。

因此,在蘇州古典私家園林理水中“聲”的營建主要是通過瀑布、澗水、溪流、涌泉等手法來完成。

2.1瀑布磅礴之聲

瀑布在流動過程中,水會與景石、池岸、水堤、水植被等相互掛擦,產生形式不同的聲響,或如天籟純美、清脆悅耳,為蘇州古典園林填入了無盡生趣。以瀑布水聲著稱的以蘇州獅子林流瀑為首(如圖:4)等。溪流潺潺之聲悅耳動聽。使人神清爽朗、俗念頃刻消逝;驚濤拍岸之響則振聾發聵。令人精神振奮、倍增勇氣。真是“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纓,滄浪之水濁兮??梢怨辔嶙恪薄W詧@林始,滌蕩心靈的水就開始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或是靜靜的或是淙淙地流淌。

2.2澗水

“幽澗瞅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張清。”“假山以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少深意。”園林理水常營造幽谷深澗,顯其幽深靈動。寄暢園八音澗,原稱懸淙、曲澗,是黃山石堆疊的澗峽。總長36米,古深1.6到1.9米;最高處4.5米,最峽處0.6米。是張南遠和張軾的合力之作。八音澗輪廓清晰,色澤蒼古,體態自然,順理成章,堪稱“宛若天開”的杰作。特點在于園林與外河道相通,引泉入園,泉水時隱時現,斷斷續續,從而產生無窮樂趣。引入的清泉經由迂回的水澗傾瀉而下,跌落潭面,似有似無的泉音有種“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味道。此種手法巧妙利用山與水的結合來使觀者的視覺、聽覺達到通感的藝術效果,這在理水手法的應用上可算是重大的升華。

2.3溪流、涌泉

“溪流孱孱無窮盡,涌泉滔滔匯洪流”,溪流、涌泉總給人-種生機盎然,我窮盡的動態之美。園中溪流曲曲彎彎,深意無限。拙政園的西園中設有聞名的水廊,臨水而建,水通過廊底部通過落差形成潺潺溪流,內外銜接,意味深長;另有,在拙政園的遠香堂往北是水面寬闊的湖面,為了達成空間多層次,在湖中心壘土筑兩山,兩山之間以小溪相隔,兩山形式構成、植被特點、建筑構筑均存有較大差異,造成空間的錯落、形式的多變,從而增強其構成的美感。兩山間形成的溪流上設置橋梁,可通兩島。溪流的存在增強了大塊水面的間的變化,促成了幽谷的形成,創造了私家園林多維度空間。構成空間的形成使得在開闊的水域中形成獨立的隱蔽去,潺潺水聲,響應于空谷,達到動空谷足音的境域。

三、影——水韻曼妙

水無形無色卻能映出形形的景物?!肚f子》曾講到,“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無則無為而無不為?!薄疤摗笔侵袊糯軐W中的最高層思維境界。而無形無色的“水”便成為“虛”的象征了。尤其是明鏡一般一塵不染的靜水,更是虛無的化身,水周遭的建筑、山石、花草、樹木以至于其上方的藍天白云均囊括其中。虛而不空,無卻勝有,不禁產生出清澈明凈且又含蓄深邃。理水中池中養魚蝦、水鳥,有時還會有小船,并且有人乘游,而期間動靜結合、真像倒影交錯呼應,變更顯得撲朔迷離。

水面產生倒影,由于水的深淺不同,水底及壁岸的顏色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倒影,當水面波動時,會出現扭曲的倒影,水面靜止時則出現寧靜的倒影,水面產生的倒影作用,增加了園景的層次感和景物構圖玩美性。藝圃內水池居中,池北大型水閻延光閣橫跨水面,藝圃雖然不大,卻用了四分之一的面積在園的中心設置了一個水池,頗見造園者的用心。另一個獨到的地方就是它的園中園。通向園中園的是一曲橋,其名“度香”,清朝的文人汪琬在《藝圃十詠》里詠了“度香橋”:

紅欄與白版,掩映滄波上。兩岸柳蔭多,中流荷氣爽。村居水之南,屣步每獨往。

藝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園林那樣迂回曲折,交相對景,而宜于靜觀,宜于玩味。

透過方窗看圓門里的景色,這一圓一方的巧妙配合讓我又不禁想到了周莊的雙橋。天圓地方,倩影婆娑。(如圖:5)

水是園林中最富有生氣的因素。古典園林無水則不活。園林理水中倒影、光影等景物構借方式能使景物視感格外深遠,有助于增強周邊事物的豐富性,同時也豐富了水域自身的構成元素,構成多為空間、多樣層次的絢麗園景。水域也豐富了周圍植被的屬性,俯仰相視間虛實相對,意境頓現,更增加了園林的趣味性。適當的夕陽斜照時,那將是多么愜意的感覺?;蚴菐字蛔杂勺栽诘乃B,劃動的水面,掠起漣漪,輕松而徜徉。

四、韻——妙趣橫生

韻,漢語字典里解釋為“和諧而有節奏的”。園林一般要通過三個創作境界,即“生境”、“畫境”和“意境”三境界,意蘊更是園林達到的終極層次。蘇州古典私家園林理水意蘊的手法可以從一下幾方面探究:

1.以小喻大。文震亨《長物志》講:“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運用調配園林各要素與所造景致之間的比例,通過運用比對、襯托、假借等方式使其形成在人的感覺、視覺、想象上的錯覺,使其景色變得撲朔迷離,耐人尋味。這種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則來構建水域空間,以達到感官上擴大有限空間的效果。水之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解決了實際水域空間的有限問題卻欲使人的感覺開闊的這一矛盾給人無盡的遐想,創造出了韻味異常的理水意境。

2.欲露先藏。欲露先藏主要是指在處理水域池岸的過程中常用的說法。在蘇州私家園林里基本無一例外的表現為隱晦含蓄,不論是建筑的處理、山石的擺放、花木的配置、水域的分割、水口的設置,也無論是水域或寬、或窄,或廣闊、或狹長,抑或深潭,抑或淺池。明代唐志契曾非常準確地在《繪事微言》中闡述了藏與露的關系,“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庇纱丝芍?,園林水域的處理上通過與隱藏的得體處理后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理水手法的應用可將要表達的意思得以擴大化、延展化。

3.虛實相生。老子《道德經·十一章》講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辯證比喻了“實”與“空”的關系?!皥@林巧于因借”把“實”與“空”巧妙結合成一整體,近山遠水借入院內。明清時期由于宅地有限,水域空間就更有限,其“實中求虛”與“化虛為實”的作用便更為顯要。其手法在擴大和虛化園林空間時常常會用到湖石、橋梁,游廊、堤汀、樹木植被等作為隔景,既實用又通透的意蘊。此種手法會把有限的水域分成若干空間,不明其盡頭,于是有限水域“越隔越大”,“境界層層深入,像音樂中不同的音符一樣,使游人產生不同種情調”,—方面擴大欣賞者心理空間感,也增添加景的層次,使景色多樣化、多變化;而且,當實際元素在與“虛”景的無窮的變化中,往往會削弱實景,從而強化“虛”景,無形中進入了另一個空間體驗。

4.暢神比德。蘇州私家園林理水不單是古代造園的藝術形式,然其間更是潤藏著深刻的人生哲學。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大善如流水般匯聚萬物而不爭名利,身處他人厭惡之地卻能謙和處下。水,恩澤萬物,從不彰顯自己,卻自處平淡,無味、無知、無覺,但卻“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人認為這是水之“德”?!氨鹊隆本褪前炎匀簧剿膬灻琅c欣賞者的品格之美等同結合起來,將山水所具備的特定的自然屬性和規律,比作人應借鑒的優良品德。

5.楹聯示景。楹聯是園林理水中重要的元素,往往運用其達到增強意蘊的效果。古典園林詩文題詠表情抒意主要表現在:一,突出園林主體;二,點景。例如為上升理水意境拙政園中有“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望此語便會使人聯想到園景的成因,隱晦的傳遞了園林主人思想高潔、不昧不俗的清高氣質,融整個風水情景景物與個人情思。

五、小結

園林理水意境營手法的必要性是因為“情景交融”是理水藝術的最高境界。營建私家園林理水意境的手法基本要通過對達成理水靜、動、影、韻的四種手法進行闡述。靜之融情達理、動之空谷足音、影之水韻曼妙、韻之妙趣恒生。通過四種手法說表達的四種藝術意蘊而展開表述,最終得出手法與意蘊完美統一的結論。中國古典園林四對自然的高度尊重的原則下進行的。人的情感經過造園藝人對水的利用、疏導、整合,最終形成了虛幻飄渺的意蘊之態。

靜、動、影、韻藝術意蘊形成手法:

靜,通過對幽深靜謐之法、曠遠幽靜之法的闡述,表達了通過深、遠兩方面如何表達水域“靜”的創造。

動,本節通過對園林中瀑布、澗水、溪流、涌泉等水體現象表達園林水體“動”態的表現手法。

影,“影”是園林水體虛像的表現,是藝術意蘊最抽象的表達手段,通過對現象分析來透晰“影”韻手法的應用。

篇2

關鍵詞:古典園林 墻

Abstract: Due to the philosophy and art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reating many of decorative elements. Even if a very common wall,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 We need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and minor elements in-depth study.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 wall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是世界最重要的園林之一,由其形成到成熟,都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和人們審美觀念的影響,無論其布局或者是細部,都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渴望和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推崇。中國古典園林,善于小中見大,以近喻遠,方寸之間見天下,所以院內的每一細部,都是園匠門極力營造的重點。在各個元素中,墻體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但又容易被人所忽視的元素,但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園林中過渡、分隔、裝飾、造景的手段,是十分值得我們研究的。

1 中國古典園林的概況

中國古典園林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之一,它和建筑文化、中醫文化、飲食文化一樣,是中國的一種象征,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做工精細、構思巧妙、哲理深邃,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對世界各國的園林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在現在,外國文化大量入侵的時代,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1 發展階段

生成階段:中國古典園林的最早形式是供天子和大臣們打獵的囿,起源于殷、周時期,由于當時的生產能力低下,園林出于萌生階段,當時只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才能擁有“貴族園林”。到了秦、漢時期,形成了集中的國家政權,出現了最初的皇家園林,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造園活動的興盛時期。

轉折階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古典園林由單純的模仿自然,發展到臨摹自然,效法自然,對自然山水進行提煉概括的階段,皇家園林那種狩獵、拜祭的作用已經消減,取而代之的時供天子和大臣游玩、觀賞、活動的功能,所以對院內的景色、小品、造景手法要求開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更趨于精美。同時,私家園林異軍突起,許多官僚貴族,營造自己的園林,初步形成了私家園林的雛形。

全盛階段:隋唐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皇權核心的進一步鞏固,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皇家園林的氣派已經完全成形,皇家園林的各個級別的園林已經成制。私家園林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風格,藝術性和和風格性比上一時期更加成熟。

1.2 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的盛名,在于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手法,能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種造園思想,即使到現在,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師法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最根本的哲學思想,無論什么造園手法,都是圍繞這一造園思想而運用的。有古人對自然山水的向往,希望能更接近自然的山川河流,就發展出模仿自然山巒的疊山手法和天然水體的理水手法。不同的是,經過人工的修飾和整理,人工的景致比自然的更精細,更耐看,這就是“一勺則江湖萬里”。

“詩情畫意,意境暗含”,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古典園林慣于用婉轉、含蓄、隱晦的手法,表達造園者的思想和園景的含義。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和景色是變化無窮你不會只停留在一個地方,而你在不同位置,對同一個景觀的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有時還采用欲揚先抑、,步移景遷的方法,讓游覽者在園內游玩時,不單眼睛看到景物,身體感受到空間變化,而且思想上感受到建園造景的哲理和思想。

2 墻體的分類和重要的藝術作用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古人追求對自然的極力模仿,希望能在園內容納壯麗山河,咫尺之間見天下,總想在園內造就更多的內容和環境,所以雖然園內面積的大小各異,但造景元素卻不相伯仲。園內園景主要是許多元素共同構筑而成的,樹木、花草、水池、長廊、隔墻、建筑、小橋、水榭、亭子,等等。水面和石塊互相映照,建筑和樹叢互相襯托,共同組成了聞名遐爾的中國古典園林,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個:疊石、理水、植物、建筑。但除了這幾個主要的元素外,古人對其他不起眼的元素的做法,并不是一味地遮掩和隱藏,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讓它融入到其他園景中,或者是運用一系列的手法,使其更具有裝飾性和美觀性。

2.1 墻體的材質分類

墻體是古典園林中的其中一個因素,因為其出現的頻率和面積的原因,其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太常見和平凡,其作用又很容易被人忽視。古典園林中的墻體,按照其設置的位置,可分為外墻和內墻,外墻比較高大,起護衛、防盜的作用,內墻主要是分隔空間,所以一般比較矮小,設計與周圍環境相融合,起烘托和裝點園景的作用。按照材料分來,分為白粉墻、磨磚墻、漏磚墻和亂石墻四類。粉墻外飾白灰以磚瓦壓頂,簡潔樸實,壓頂的瓦有簡單的,也有華麗的圖案,主要起裝飾作用,《園冶》中描述, “歷來粉墻,用紙筋石灰,有好時取其光膩,用白蠟磨打者”。象拙政園的龍墻,把墻頭的黛瓦做成龍身的形式,順著墻體的走勢,高低起伏,宛然前行,在盡段處以昂首龍頭結束,可以說把粉墻的特點和龍的矯姿結合的淋漓盡致,是粉墻藝術上的一個經典之作。磨磚墻是磚墻處理的一種方式,用完整或者處理過的磚,在墻體上砌筑不同的圖案,或者直接使用磚雕,使用的位置一般比較正式,“如隱門照墻、廳堂面墻,皆可用”。位于鑲滿立體透刻磚雕,有整出戲文六,故事、圖案、花紋七十余種,觀之琳瑯滿目。漏磚墻,就是為了觀景而留有窗洞或門洞的墻體,“凡有觀眺處筑斯,似避外隱內之義”。亂石墻就是用天然不規則、大小相近得石塊砌筑而成的墻體,“是亂石皆可砌,惟黃石者佳”。

2.2 墻體的形式分類

古典園林的墻體,和其他元素一樣,多講求形神具備,意在形先,所以為了在觀感上和園內的其他元素想融合和協調,除了材質上有所區別之外,按照墻體的形式來看,墻體也分為好幾類。云墻,就是墻頂呈波浪型的白粉墻,隨著地形的走勢或環境而高低起伏,象天邊的云朵,和中國園林那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吻合,而且造型十分好看。拙政園枇杷園與遠香堂主景區是以一條云墻隔開的,而此處的波浪形云墻線條曲折優美、活潑輕靈,富有動感[2]。游墻的主要變化不是在于其墻頭,而是其平面布置的曲折游弋,游走不定,營造出各種深幽變化的空間,雖然形體上不及云墻那樣飄逸,但在空間上去卻比云墻更重要。景墻,就是在墻的重要位置,留出窗洞,使用漏景、對景、框景等手法,把游覽者的視線引到墻的對面,這樣的園景更曲折,更引人流連。這種窗可以是造型優美的窗洞,或者是精美的鏤空窗框[。

2.3 墻體在古典園林中的作用

古典園林中的墻體多樣性,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哲學思想和手法。中國古人一直追求“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境界,凡事講求歸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乾隆《浮生六記》: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而大自然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神秘和不可預測的,加上中國人自身內斂含蓄的性格,園林表現形式上多傾向于“取含蓄,引而不發,顯而不露”,即便要彰顯園景,表達某種構思,也是通過委婉的手法,間接的手法,讓游人自己去體會、感受、思考,如橋廊曲折、園景幽深,游人必須繞過幾重院墻,才能看清在漏窗上的園景,或者只能遠觀,不能近看,留給了有人神秘、深奧、若隱若現的感覺,又或者是在造景的時候,隱意其中,使用步移景遷、以小見大的手法,讓游人身在其中,領會造園者的思想和哲理,同時思考,為什么用這種手法,為什么不是“盡收眼底”的開闊,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更給人一親切感。這些造園藝術的實現,離不開墻體的適當運用和和藝術加工。

墻原本為建筑的一部分,是用來分隔室內空間的,初期的古典園林并沒有單獨作為園景的墻,只有廊和建筑,后來受到園林向精細、小巧的方向發展,需要劃分的空間越來越多,墻體的作用就顯現出來,其地位也不斷提高。中國古典園林把墻體運用到園林中,使園林有了除樹木籬笆等虛體分隔之外的實體分隔,為古典園林的營造藝術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手段。例如位于揚州的寄嘯山莊入口處,用清水磚墻砌筑了一個小空間,雖面積很小,確營造出一個進院之前的狹窄、局促的空間,但恰恰是這樣一個空間,讓人在進院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水墨畫的背景。中國水墨畫善于在白紙上用單色繪制寫意山水、花草、,白色宣紙不單是繪畫的工具,還是畫的內容所存在的背景,也是觀畫人所遐想的空間。中國古典園林的墻體,就像繪畫的宣紙一樣,為園景的花草樹木和小品創造了存在的背景,使這些景色更為突出,更有層次感。例如個園的入口處,密密地種滿了竹子,翠竹斑斕,和后面的月洞門形成立體的前后關系,而景墻的設置,使得竹子更有立體感,就像宣紙上的翠竹圖一樣。

營造各種園景。中國古典園林的許多手法,是通過遮、藏、引、漏、透等方式營造出來的,借景、對景、框景等等手法,都需要假山、墻體來實現,景墻的作用就是為這些造園手法提供實物手段。所以古人常有在墻上做漏窗、花窗的做法,借助墻體的遮蔽作用,來突出園景。譬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亭,四面設有圓洞門,猶如四幅圖畫,其景觀正如亭中對聯所寫“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刪” 。

中國的墻,肯定不是平淡無奇的,古人一般會運用各種手段,對其進行裝飾和美化,粉墻黛瓦,高低起伏,其自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景觀元素,像之前所說的拙政園的龍墻,甚至成為院中景觀的一個,還有其余建筑的山墻、馬頭墻等等,不但豐富了院中的天際線,也增加了園內的空間感。

結束語

篇3

關鍵詞:園林;工程;水景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1 水景的定義

所謂水景就是以水體作為主要視覺對象和基本構成要素的景觀的統稱。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研究人造的水景,(靜態水景)水池、人工湖等以水為主體的人工構筑物,(動態水景)以流水、瀑布、噴泉為代表。

2 水景的類型

按水體動靜狀態和作用來劃分,可分為靜態和動態2大類水景。靜態水景又分為大型水體、中小型園林水體和景觀泳池3種類型。動態水景包括流水、落水、噴水3大類。流水是1種流動的帶狀水體。落水泛指跌落的水,按形態又劃分成瀑布、跌水及滾檻3種。噴水又名噴泉,分為單噴、組合噴泉、復合噴泉3大類。

3 水景的美學藝術表現

中國園林是動靜交織的藝術,山靜水流、水靜魚游。水本無形,但水形卻隨池岸水面的復雜多變而千姿百態;水本是無色無味的液體,但因為光影效果而色彩紛呈,北宋著名詩人蘇軾贊美杭州西湖的名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堪稱對水中光影描寫的典范。隨處可聞的水聲為自然界的五音之一,老子有“五音令人耳聾”之說。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臺地園,就利用激水之聲,形成水劇場、水風琴、驚奇噴泉等所謂的水魔術。在現代園林中,高科技與傳統手法完美結合,營造出種種水體之音,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游客的聽覺享受。

4 水景的設計

4.1 聚散――水的比例和尺度

園林理水布局分為聚集型及分散型2種模式。聚集型多以水池為中心,周邊配置花木、建造建筑等,便于形成向心的空間格局。分散式則采取分隔的方法,將大的水域分成形態各異的局部水域。但往往這2種手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據需要,交錯運用而相得益彰。例如,聞名天下的我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就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占總面積的1/5,各種亭臺樓榭等多臨水而筑,但又不局限于單一的水景中心,園林的布局和分割非常巧妙,達到美在不言中的獨特效果。

4.2 曲折――自然式水體形式的變化

陳從周在《說園》中有“水不在深,妙于曲折”的描述。水體曲折主要由4個方面來反映:藏源、引流、集散、掩映。藏源就是把水源作隱蔽處理;引流即引導水體在空間中逐步展開,形態宜曲不宜直,以形成優美的風景線;集散就是水體要開合有序,以保證水景的多樣性和靈動性;掩映的含義除了掩(遮蔽),還有映(顯露),指的是用山石、樹木、建筑等遮蔽水口水岸,營造出幽邃深遠的意境。在掩的同時要注意映,即水域的適當開敞,以便形成水體、山石、花木、建筑交相輝映的生動景象。

4.3 臨近――親水性

人們與生俱來就有親水的本性,人們不僅要能遠觀其景,而且還要能近距離地親近水體,發揮人的能動性。

4.4 水景設計的安全性問題

水岸邊水深的控制,在離水岸邊寬1m范圍內,水深應不超過50cm。若深度超過50cm,為了“親水性”的需要未修建護欄、則必須設置注意安全的警示防護標志。對于水與電的結合設計,要以人為本,保障細節安全。噴泉可能導致的傷人問題,則應在突出噴水效果的噴頭附近建造圍欄,而親水噴泉的設計以輕柔為主。

5 靜水的設計要素及瀑布的設計要點

作為一名園林工程專技人員,除了對上述的水景美學藝術、理水手法及安全問題應該有全面而清晰的認識以外,對水景設計要素的掌握及運用,也是設計及建造水景的必備條件。下面以靜水(規則式)、動水中較為常見的落水(落水中的瀑布)為例,分別細談(規則式)靜水的設計要素、瀑布的設計要點。

5.1 靜水的設計要素

靜水是現代水景設計中最常用而效果又最明顯的一種形式,靜水設計的重點在于其平面的變化,或方或園、或組合、或成自然形,且要與周圍環境整體造景效果一致。根據平面形式的變化,靜水又分為規則式和自然式2種。規則式靜水設計要素大致有以下5點:水池面積與環境空間面積要比例適當,過大則散漫,過小則局促,水池的大小要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水面的清潔度及距離、水池的方位、人的觀賞角度在設計水池時都應加以仔細考慮;較淺的水景池池底圖案設計要能增加視覺的趣味性,植物種植池一般深0.5~1m,植物配置也要合符池體風格;水池四周可鋪裝地坪,也可布置草坪,還可建造獨具特色的構筑物;水池水面高度的選擇應視環境需要而定,一般低于或高于相鄰地面均可,但在有霜地帶,池底應位于霜凍線以下,水面也要低于地面。

5.2 瀑布的設計要點

動水水景主要以落水、噴水2種形式較為常見。落水是使水流從高處跌落而形成垂直水帶景觀,瀑布是落水最常見的形式。瀑布的設計要點如下,筑造瀑布應師法自然。設計瀑布前需先勘察現場地形,以決定大小、比例及樣式,并繪制平面圖。瀑布設計要考慮水源和水量的問題,因瀑布跌落而瀑面將不再完整,所以水量要達到一定的厚度才能保持水形。為減少水量的損失,可裝置循環水流系統的水泵,以達到節水的環保要求。為保持景觀的自然性,對于水管及固定山石的水泥,應盡量以植物栽培來掩蔽,以免破壞山水的意境美。

6 結語

篇4

關鍵詞:士人園林;造園手法;空間原則;思維方式;藝術特征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U;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0-0093-05

Natural Interest and Elegant Plain,Art Characteristic of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ZHANG Jian-yu(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is a meaningful cultural symbols and artistic forms,it also is a kind of the poetic space of the literati ideology.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fits personality value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in the unique form.Every component of the garden and its spatial form by them composition reflected each other,as a result, the garden refracted the literati life consciousness,spiritual pursuit and way of life consciously.By the tang dynasty,the literati garden has undergone a long and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In the end,it forms a highly unified system of culture and art.In this article,we through analyze the "metaphysic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centralized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reclusion,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at the “within shape”--th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the garden,the principles of space and methods,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terati garden.Finally,we hope this paper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Key words :literati garden; gardening technique; space principle; thinking mode; art characteristic

Internet :.cn

唐代是中國封建政體的極盛期,其特殊的社會形態致使文化呈現出涵容一切的特點,為士人園林的發展和普及提供有利條件。士人園林以社會形態為導向,在唐代展現兩種不同意趣的空間格局:初盛唐時期,對魏晉時期的士人園林從功用和藝術兩方面進行總結和再造,形成明確的藝術原則和模式――對寫意山水園林的積極探索;中晚唐時期,士人園林則由盡收天地風華的歡愉格調轉向尋常之內的趣味沉溺和精微辨析――“壺中”的園林景觀系統。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士人園林的研究頗多,從不同視角以相異的方法進行分析,闡述各自的觀點。本文把唐代士人園林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由里及表地分析論述社會形態特征的變遷與士人文化的重要載體――園林之間的關系,再到對造園主旨流變凸現出的藝術特征的總結。我們從表象形式看,初盛唐園林是魏晉南北朝向中唐園林的過渡,徹底完成由自然山水園向寫意山水園的轉變,成為湊泊無間、富于詩情畫意的藝術整體。中唐至晚唐的園林則發生極大轉向,追求“以小觀大”的藝術旨趣和“天地氤氳”“宇宙運邁”的境界。從構園技法看,置石、疊山、理水和蒔花養木技藝日臻成熟,出現完備的園林景觀體系。從深層發展機制看,士人園林是士人階層基于社會形態特征而產生的主體意識、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的物化實體,是封建集權政治在對士人絕對控制的前提下產生的有明確階層性、普遍性和文化性的完整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唐代士人窮盡其造園技藝,力求自然意趣的凸顯,保證此種陳舊的藝術形式發揮全部能量,繼而維系其存在的價值,對后世園林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今人所熟知的蘇州園林也不過是唐代士人園林的遺緒。

一、唐代社會與士人概述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不僅體現在“大而統一”的集權政治和遼闊疆域、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繁榮,更為重要的是其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出的“涵容一切”的燦爛文化。統治者視“華夷如一”的心理意識決定唐代的社會形態必然有別于其他朝代,這種區別集中體現在封建集權與士人階層的關系上,也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唐代士人園林的立足之點。初盛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一切皆繁榮”的景象中呈現出開拓創新、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風貌,透射出唐人掌上觀文的自信和經緯天地的胸懷;中晚唐時期則發生極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深深地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面目,再也看不到初盛唐盡收天地風華的社會格調。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中唐”亦是古今百代之中,非唐代所獨有,也暗射出中國封建歷史的社會歷程。

士人作為相對獨立(受皇權的絕對控制)的階層出現在東周以后的歷代社會中,逐漸成為皇權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體系間的雙重代表――一方面,士人是連接皇權與“溥天之下”“率土之濱”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士人又是抑制皇權專制、平衡階級利益、維系社會秩序和保證社會機制運轉的核心力量。封建集權的正常運轉需要士人階層的雙向調節,這就要求士人把自身相對獨立的“知”和“力”在集權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發揮到極致。士人的“知”可理解為通過具體的文化內容表現出的社會理想、宇宙觀和人格價值,其核心是對“道”“仁政”的追求;“力”則是代表“道統”的士人對集權的抗衡和抑制。事實上,士人是社會文化主要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占有者,并把“士志于道”自覺為自身的歷史使命,士人比任何階層更懂得國家的意義。在此看來,士人的相對獨立是社會形態所必需的因素,而相對獨立的程度又非常有限,其結果必然使士人尋覓和創造一種高度發達且間接和消極的方式――隱逸文化(或稱為隱逸理論)。士人園林是隱逸文化重要的承載方式,集中體現了這一文化特征,并被士人所必需。但是,中國封建集權制度決定經濟、政治、倫理和文化藝術等社會形態因素皆被置于皇權的絕對控制之下,隱逸文化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中國獨有的文化類型。

時至唐代,以上論述的士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中的作用更為明晰,其主要原因是科舉制度的實施迅速壯大了士人階層,士人的雙向調節力量在歷代社會顯得尤為強大,促使封建集權制度的成熟――皇權與士人階層間的穩定關系。隱逸理論和穩定的關系(皇權與士人階層)正是影響士人園林發展軌跡的“形而上”的根源所在,士人自覺地把其融合在造園技法、空間處理等“形而下”的方面。誠然,士人以隱逸文化為精神歸宿,但是他們更需要得以生存的實體形式――園林。

二、士人園林在唐代的兩個階段

士人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體系中的重要門類,集中體現了傳統造園的基本理念和藝術技法。士人園林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并不斷演變,緣于其自身凸出的功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首先,它是集游賞、居住、藝術創作和聚會交友的多功能場所;其次,它是被藝術化的人居環境,是士人借以創造、傳播文化,維系、彰顯社會理想、人格追求、審美情趣的基本方式,這些都取決于士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盛唐是中國士人園林“歷時性”過程中的重要時期――魏晉南北朝至中晚唐、宋代的過渡。士人園林從東周發展至此,已經趨于成熟。不論天地南北、官階差異,園林已經徹底融入士人的生活,成為士人特有的文化載體,映射出士人對人生和宇宙的認識。在具體的造園理論和技法方面,全面繼承魏晉以來山水園林的成就,并將其廣泛應用于造園實踐,出現了“寫意”的山水園林,最終形成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初盛唐士人園林的成熟為中晚唐、宋代和明清士人園林的發展奠定基礎,并且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發揮作用。善于在“方寸之間”創造和尋找更多意趣,這本是魏晉南北朝園林的要求,唐代士人以極大的外延熱情把這種要求變得更為清晰,并把“自然”“寫意”自覺為明確的藝術原則和效仿的藝術模式――以山水、植物為要素,表現自然形態的景觀組合,曲徑幽深的空間布局,詩、畫藝術與園林的糅合。

中晚唐是中國士人園林的轉型期――空間格局和創作手法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并決定了兩宋、明清時期士人園林的基本面目。若把中國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當作中晚唐士人園林的轉變動因,不如歸因于文人宇宙觀念的深刻轉變。對“狹小空間”的琢磨始于南北朝時期,劉宋時期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記述“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雹偌丛谟邢蘅臻g中表現無限深廣、幽深清寂的空間意境。以此為據,盛唐時期的士人園林出現“以小觀大”的格局。在此需要明確,“以小觀大”只是盛唐士人園林的一面,與之共存的是恢弘壯闊的另一面。但是中晚唐士人園林對于狹小空間的“偏愛”折射出的是士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壺中天地”亦成為士人生存狀態的寫照。白居易《小池二首》“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雹?87不僅是對中晚唐士人園林的描述,也暗射出士人人生觀和哲學觀的轉變。

士人園林作為士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階層緊密相連,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借用法國文藝理論家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的“精神氣候”概念――“由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制度、精神文化等因素產生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雹厶拼咳说膬煞N“精神氣候”在士人園林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造園手法的繼承與創造

園林作為一種藝術,必然有其自身的藝術語言和組合形式。士人園林把隱逸理論和社會形態特征作為“形而上”的理論基礎,把置石、疊山、理水、蒔花養木作為構建園林“形而下”的藝術技法,擇用石、土、水和植物等自然要素作為構成語言,營造出湊泊無間、富于詩情畫意的生活環境。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定了以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為主體的士人園林體系,但是唐代使這個體系更加完善和統一。

士人園林在初盛唐時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綜合造園技法的應用,這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疊山手法的進步能在狹小的空間內疊建出復雜的“自然山體”,使空間的層次和關系表現出深遠的意境。此時,構“山”的材質已與傳統舊法不同,而采用疊石替代筑土的做法,正如“當階聳危石,殊狀實難名?!品迮R棟起,蓮影入檐生。”④的詩句描寫。從中也看出士人有意把“山體”與水體、植物和建筑進行組合,這種做法大大提高山體在園林中的價值。其次,士人對“天然水體”形態的關注,能動地利用天然的川、泉布局出頗具匠心的人工水體。“引涇渭之余潤,縈咫尺之方塘?!B風紋兮連復連,折回流兮曲復曲。”⑤87折射出士人對水體的水源、大小、形狀、路徑的關注,印證此時理水手法的成熟。最后,構建景觀組合的能力,即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同時設置多組景觀組合。從王維《輞川別業》“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雹薜挠浭鲋锌吹绞咳藰嫿ň坝^組合的能力達到驚人的高度。

中晚唐時期士人園林向著“壺天”發展的趨勢已成必然,如何在“壺天”中構建出士人向往的“天地”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事實上,士人在“壺中”營建出豐富且完整的園林景觀系統,這些得益于構園技法的進步。韓愈的《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序》記錄“此宅園有新亭、流水、竹洞、……柳巷、花源、北樓、鏡潭、方橋、月池諸景。”⑦證實中唐時期士人園林中景觀的豐富性,并延續初盛唐時期園內布局多個景觀組合的慣例。此外,在技法層面,置石、疊山、理水、蒔花養木更加凸顯“天工乃見”的高超技藝。首先,園中置奇石成為一種風尚,特別是對太湖石等南方奇石情有獨鐘。盡管在晉宋時期開啟了園中置石的前奏,但對奇石之形態、石質入微的品析是從中唐開始的。如《右溪記》中所載“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雹?27奇石以怪為上,成為耐人品味的觀賞對象。奇石自身有豐富的形態變化,對整個中唐時期士人園林的營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疊山技法更加成熟,大大強化“壺天”的格局。疊山追求“終南山”峰巒起伏、意態萬千的形體變化,士人要在方寸之間構建出如此形態并非易事。然而,以山石為基材的假山卻把“終南山”的磅礴態勢和體量表現地盡致無余。白居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②3971的詩句正是對“山”的藝術形態、疊構方法的說明。疊構的石山形態自然,相比筑土為山顯出更大的優勢,迎合士人的審美需求。再次,注重理水與山景的融合互映,追求滄溟之勢。置石、疊山推動理水手法的運用,可在“假山奇峰”間呈現水體激流、回旋、潺潺的韻味。正如“峰石若鱗次,欹垂復旋回?!雹?7的描述,以形態多變的“山體”形成“欹垂復旋回”的水體,也突出疊石對理水的重要作用。中唐的理水善于在狹小空間表現自然中“水”千變萬化的形態,最突出的成就體現在精微的細部處理手法,“疊瀑”成為典型的代表。劉禹錫的詩句“石堅激清響,葉動承余灑。前池明月中,見是銀河瀉?!雹?378足見中唐士人對水的鐘情和理水技法的成熟。最后,蒔花養木在中晚唐時期得到士人的高度重視,對花木的色彩、形態、種類和寓意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植物景觀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得到重視,因其符合士人崇尚自然的審美要求和滿足寄人格于植物的需求?!杜f唐書?牛僧孺傳》中敘“木之奇者有天臺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白蘋洲之重臺蓮,芙蓉湖之白蓮等?!雹?743可見此時士人園林中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透射出士人對植物景觀的重視。“引水多隨勢,栽松不趁行。”②1495和“竹似賢,何哉?……故君子多樹之為庭實焉。”②3450白居易的詩句說明中唐士人在構建植物景觀時對其自然形態的把握和對寄情于花木的深刻理解。植物除滿足士人的精神需求,在構園中也有很強的空間圍合、延展作用――用植物進行內部空間的劃分和與外部環境的呼應。此外,盆景等微景觀在中晚唐時期也得到士人的重視,暗射出對“壺天”觀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也是中晚唐時期植物景觀成就的另一體現。

由上看出,不論初盛唐還是中晚唐時期,士人對園林的理解絕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把握,而在于對園林整體、統一的構思和處理。通過有效且成熟的手法把水、石、植物、建筑與地形、地貌的特征相融合,構建出滿園“自然”的生活環境,表達自身對宇宙的理解和自然的審美情趣。

四、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與手法

社會形態的變化和隱逸理論的發展促進士人對“宇宙”和“自然”的思辨和親合,這不僅是士人園林“形而上”的思想根源,也是造園技法和空間布局等“形而下”的技法主旨。事實上,士人園林一直在跟隨“形而上”理論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具象形態,不僅是士人在某一具體社會時段中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而且是士人理想中“宇宙”的再現。我們掌握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必然要對傳統宇宙觀的內因和特點有清楚的認識,學習士人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也必須要明白士人所追求的意境。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和手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一種普遍的空間理論。

(一)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

士人園林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借以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為介質,結合具體的地形、地貌特征對空間形態進行塑造,園中各要素及其組合關系必然以一定的空間原則和組織序列來展現園林之美。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遵循士人對“宇宙”的理解,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單一到多元的漫長感悟過程:商周之際人們對天地、山水和植物的認識與祖先神的崇拜結為一體,賦予了它們普遍的宗教和哲學意義,在這種原始崇拜中孕育出“天人之際”的萌芽。時至戰國,老子、莊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學派共同構建出一個空前龐大且完整的宇宙模式(宇宙觀)――天人之際,影響秦漢、魏晉南北朝至宋明,奠定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念。在一切傳統藝術中,士人園林對天人之際宇宙觀念的詮釋是最直接和生動的,是士人的宇宙模式在大地上的“投影”。換句話講,士人的園林空間體現士人對“宇宙”的理解。

初盛唐時期國力之強大、氣魄之雄闊、文化之包容、情調之高昂無不對士人的宇宙觀產生深刻、直接的影響,他們不僅對巨大空間的把握和處理舉重若輕,同樣可以在狹小空間中找尋無窮的意趣。對士人而言,無論空間大小都能與己恰得其所,與時代風格相映生輝。士人自南北朝時期開始追尋狹小空間的意趣,“五尋百拔,十步千過”⑨道盡北魏士人園林的空間格局和藝術旨趣。至盛唐時期,士人自如地在狹曲空間內設置包蘊萬象、吞吐山海的景觀內容,正如“山水之狀則高低秀麗,……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⑩所描述。盛唐士人在狹小空間中構建體天象地、俯仰乾坤的景象反映自身對宇宙的認知,表現出前朝與后世都絕難見到的雄豪壯闊之氣和宏闊境界的開拓精神。中唐以后,士人園林無力支撐初唐盛時期士人龐大的宇宙觀,而轉向“庭際山宜小,休令著石添” 的境界。士人自覺地放棄對宏闊境界的開拓,力圖在極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深廣的天地和豐富的自然形態。中唐士人借用《后漢書?方術傳下》中的神話故事――《壺公》來告慰曾經的宇宙理想,也以“壺天”隱喻自己的生存環境。“壺中天地”的空間原被正式確立并得以強化,迅速形成全新的空間觀念。同時,士人對清寂幽深的境界向往成為園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藝術追求――“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雹?900一切景觀要素趨向細微和平淡。中晚唐士人構建的“壺天”原則奠定了明清士人園林的發展方向,如錢起《尺波賦》記述:士人沉溺在“方寸之余”的趣味和“尋常之內”的精微辨析。

士人園林是士人宇宙觀念的藝術模型,承載士人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追求,彰顯士人的審美情趣。唐代士人善于在狹小的空間中表達對宇宙的認知,其對園林的追求由“天地風華”的歡愉格調轉向“清寂幽深”的悲愴境界。初盛唐和中晚唐時期的士人園林雖然都可以用“小中見大”進行描述,也都體現著士人的宇宙觀念。但是,前者以“無限廣大”“涵蓋萬物”“內外相融”為空間原則;后者則體現士人“壺天”的宇宙認知,以“壺中天地”為明確的空間原則,宇宙觀的變化完全表現在園林的空間形式上。

(二)“引”“造”結合的空間手法

士人園林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為構成要素,著力表現景、物與人三者的和諧關系。園中各構成要素按照“自然”的空間秩序進行組合,構建出“曲有奧趣”的空間形式。唐代士人把眾多異質景觀要素以“曲折得宜”的組合關系與一個極為有限的空間進行融合,進而展現完整的宇宙模式并非易事,必然出現各要素之間、眾多要素與有限空間之間的復雜“矛盾”。這些“矛盾”必須通過極為有效的空間手法進行協調,才能維系園林藝術的持續存在。

唐代士人對魏晉南北朝和隋代的空間手法進行強化和創新,形成與園林空間高度匹配的手法。園林由各構成要素及組合通過穿插、交替、互補、轉換形成串聯多變的空間整體,關注“此空間”與“彼空間”的關系。其空間手法可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從空間構成講,體現在主從、虛實、對比、滲透的多重空間關系;從序列組織講,強調空間序列的引導暗示和景觀序列的蜿蜒曲折在園中的作用;從景觀要素講,注重相互間深淺和疏密、起伏和錯落、交替和映襯的細節處理。通過概括梳理,士人的空間手法有引景、障景、借景、對景、抑景和框景六種,我們可把以上手法歸納為“引”和“造”兩類:前者體現視點與景觀的相互關系,即視點與景點的對應和制約。視覺不是等量地在園中存在,而是受到與其相對的景觀位置的影響,包括引景、借景和對景;后者強調景觀之間的關系,即通過構建一個景觀或空間達到強化、突出另一景觀或空間的目的,障景、抑景和框景屬于此類。在唐代造園實踐中兩類空間手法是綜合運用的,共同促使園中一切“矛盾力量”相互轉化,進而達到平衡與和諧?!耙钡氖址ㄍㄟ^“遠景”對視線的引導作用,使遠近、內外的景觀相互關聯而產生豐富的視覺變化,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出深遠意境。“造”的手法利用景觀之間的相互遮障、分割,空間關系的“欲揚先抑”,營造多層次的空間和景觀效果。士人用“引”“造”結合的手法將眾多異質要素進行排列,形成多個景觀組合,同時把多種空間形態融合、交織在一起,呈現渾然一體的“自然空間”。

綜合論之,唐代士人園林的空間手法是在“既定的”空間原則下產生的,是維持園林藝術發展的有效途徑。士人選擇不同的構成要素與周圍環境、地形相融,運用不同手法使空間呈現虛實相生、藏露得宜、氣象萬千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正如凱文?林奇所說:“中國園林關注人的序列體驗,每一個空間都會驚奇地發現似曾相識的感覺,同一個場所因視角不同而形成對比,大大提高觀者穿過空間的愉悅感和驚奇感?!?/p>

五、高度統一的藝術特征

士人深埋于封建政治和文化之中,受宗法制度、周易理論、儒家學說和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范式化的辯證思維模式――“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基本問題。 從體察宇宙萬物到觀照現世行為,影響士人的方方面面,從而使我們看到士人園林中的各種構成要素、景觀組合、空間形態呈現高度統一的藝術特征。唐代的士人園林雖然有“形而上”的理論基礎和“形而下”的構園手法,但是人士的藝術思維是連接“上”與“下”的重要環節。對于唐代士人園林藝術特征的概括,首先從藝術思維談起,以便把握其與傳統思想、文化的深層關系和具象形態產生的原因。

(一)士人的藝術思維

中國自先秦以來形成“辯證”的思維模式――重視事物的整體、關聯和矛盾,淵源于《周易》發軔于孔子和老子。 一方面,整體思維體現在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認為任何現象和事物都是關聯存在的,是構成“宇宙”的有機部分,以抽象的思維去把握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從而構建出宇宙的圖式。周易理論奠定了整體思維的范疇,“陰陽”引伸為事物的兩極,“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儒家將“陰陽五行”與“道德倫理”結合,用陽主陰次、陽尊陰卑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去論證自然、社會、人的規律、秩序和性質,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唐代士人園林中使用的“暗喻”“主從和諧”“比擬自然”等藝術手法都可以從上述理論中找到依據。另一方面,矛盾思維把事物看作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為前提?!瓣幣c陽”“五行相生相克”就體現了事物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矛盾思維與整體思維表現出互補的關系。因此就出現了“虛與實”“疏與密”的對比手法。對于唐代士人園林而言,無論是儒家學說還是道家思想都有深刻的體現。辯證思維是士人的思維范本,園林的藝術創作還需要另一種極其感性的方式――意象思維。即通過意象來認識、表現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高度融合。意象,包括主觀抽象的“意”與客觀具體的“象”兩個方面,是“意”與“象”在語言符號中的和諧交融與辯證統一。事實上,中國古代思維始終以意象的直觀把握為基本形式,與玄學、禪宗、心學和寫意的思維方法如出一轍。 因此,唐代士人可以在狹小空間構建出“體天象地”“天人和諧”的人居環境。

(二)園林的藝術特征

唐代是士人園林發展歷程中的銜接、過渡和定型階段:銜接魏晉和明清時期的士人園林;完成“自然山水”到“寫意山水”園林的過渡;明確“以小觀大”的旨趣和格局。唐代士人園林的藝術成就歸于造園技法的成熟、空間原則和手法的明確和完善、藝術構思的縝密精巧,體現鮮明的藝術特征。

1.自然為尚、含蓄為美

士人通過自然的觀照和人生的沉思,參悟人與自然、社會的三者關系――士人的人格價值與“自然”的統一。山水傳情含意,士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無以復加,將此與自己的生活環境相融合。儒家“比德”思想將山水、花木與人的精神品質相連,迎合士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審美取向。唐代士人園林的山水格局和植物配置體現鮮明的“比德”色彩,表達士人人格與自然的統一。此外,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概說經孟子的闡釋賦予廣泛、普遍的哲學意義。唐代士人正是沿著孟子所指的方向,以山水為媒介將自己的人格上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傳示與自然比德、崇尚自然的價值觀。

唐代士人藝術取向含蓄、隱晦的創作方法――婉約,其意為婉曲和隱約。 士人追求含蓄之美,為使園林表現出深邃意境,故采用“欲顯而隱,欲藏而露”的手法把精彩的景觀深藏于幽深之處。從而使園林避免一覽無余、坦露于外,體現“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旨趣。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耐人尋味的境界,正是“含蓄美”的集中體現。

2.天工乃見、虛實得宜

道家思想對唐代士人園林的影響,體現在“自然”審美與藝術技法的結合,即人力營造出富于自然氣息的空間。士人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必然通過藝術手段再現自然的形態,才能使園林呈現渾融湊泊的藝術整體。唐代士人以構石成壑、培樹成林、疊水成瀑等高度藝術化的手法使“自然”再現于園林,體現“人力至極”的天工造化。唐代士人園林最鮮明的特色在于“自然之美”,即通過人之力創造一種自然的境界。此外,士人園林構成要素的自由組合形成變化莫測的空間系統,而自由的空間結構也強化“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造園主旨,傳統園林藝術中所推崇的“有法無式”即是唐代士人園林空間的最好注解。

唐代士人園林是虛實辯證的統一體,注重“虛實并舉、以虛寓實”,滲透在每個細節之中?!疤搶崱痹诖思仁且环N藝術手法,又是一種藝術境界?!皩崱笔菆@林的形式,“虛”是形式的升華,為求得豐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虛實”往往通過具體的形態來表現。就山水而言,山表現為實,水則為虛;就建筑界面而言,門、窗、洞為虛,界面形體為實。道家講虛、佛家談空,雖然神俗各異,但都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相融,得以體會天道,感受宇宙生機。士人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觀照,擺脫世俗羈絆,進入虛空的神游境界。

3.以小觀大、質樸歸真

唐代士人基于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明確提出“以小見大”的藝術旨趣。園林的“以小見大”是士人通過形象思維對“自然”的創造性概括,體現精神與自然的契合,士人與宇宙的統一。因此,出現疊石構山體現山川萬里之勢,池水蘊萬頃波濤的概說。狹小的空間中構建山川具備、翳然林水的藝術效果,只能依靠平面的曲折、豎向的起伏,通過豐富空間層次、增加視覺變化來獲取“以小見大”的空間感。

“返樸歸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通過自身的觀照使生命回歸至自然的狀態。致使士人在構園思想上推崇“自然”,行為上極力表現“自然”,也使園林呈現出親近自然、人與自然合一的面貌。山水自然成為士人追求純樸率真之趣的現世依托,表現為園林的山水宛如自然之態,凸顯士人的山水純樸之野趣。

唐代士人園林蘊含的藝術特體現士人與傳統文化和哲學的多層互通,表現出士人階層共同的審美情趣。士人的人生追求、人格價值、宇宙觀念和社會理想都與“自然”產生深刻聯系,通過藝術思維對自在自然進行提煉和概括,借用藝術技法和自然要素構建出士人獨有的藝術形式。

六、結語

通過以上的梳理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到:士人園林在初盛唐時期是全面和廣泛的成熟,中晚唐時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后半期士人園林的面目。士人園林后經兩宋至明清,從“壺天”到“芥子”的演變是士人對人生理想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對生活環境精雕細鏤的結果,藝術上窮極變化的追求,致使士人園林的面目猥瑣不堪。但是,士人園林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人生理想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是人在現實世界和精神理想中獲得的滿足與快樂。我們不禁感慨發問――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能否用現代的藝術理論進行重構和再現?通過何種方式在當代社會借鑒其藝術成就?本文認為:在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通過對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重新審視與反思,借以新的藝術語言和技術條件加以表達,是傳承和延續傳統園林精髓的有效途徑。對中國當代景觀設計而言,了解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已成為必然,用辯證思維去分析傳統園林與當代景觀,才能使傳統園林藝術在當代社會獲得新的生命。

注釋:

①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29.

② 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42.

④ 易小平.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篇目及作者索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5.⑤ 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

⑥ 染瑜霞,師長泰.王維研究[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265.

⑦ 韓愈.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73.

⑧ 孫望校.元次山集[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1960

⑨ 楊f之著,周祖謨注.洛陽伽藍記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87.

⑩ 王去非.試談山水畫發展史上的一個問題[J].文物:1980(12).

11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5720 .

12凱文?林奇著,黃富廂譯.總體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87.

13周桂鈿.中國傳統政治哲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02.

14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456.

篇5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水景觀;水景形式

在城市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越來越習慣與鋼筋水泥為友,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更加注重內心深處最原始的需求,為了能讓生活更貼近自然,我們就把自然中的水作為重要的景觀元素引進到自然中來,大自然中的水靈動、活躍、可塑性強,在城市公共空間塑造的時候,可以根據水的特性進行塑造,與其他元素共同造景,更加能烘托氣氛。

一、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人工水景

城市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廣場、公園、街道、居住區的外部空間、濱水區開放空間等。針對公共空間的水景,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定義為:圍繞在城市空間中,并對其空間產生相互的影響的水域體系。水景按照形式來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然水景,另一類則是人工水景。而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空間中對水景的設計與規劃,在依托于科技的基礎上去營造富有深厚內涵的水景文化。我國現代水景受到傳統園林的影響,在傳承與發揚的同時,現代水景更將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環境行為學和生態學等多種學科融入其中,用現代科技加上以前的古典園林理水手法去打造水景。

二、北方城市公共空間水景的概況

(一)水資源短缺的情況

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城市的發展,使有限的水資源更加的短缺。就目前統計,水景大部分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發揮著調節氣候和美化環境的作用,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水量的變化,北方城市由于降水量少、蒸發快、缺水更嚴重。在2010年10月北京需要山西、河北兩地輸水,來解決缺水問題,因此面對當前的問題,公共空間的水景設計開始向可持續利用方向發展,在設計時考慮采用什么形式的水去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的同時也在尋求公共空間的水景的表現形式。水源決定了水景形式的表現和效果,在我國北方水景設計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水源問題,慎重的選擇水景的形式,在設計前就有把水景設計為可持續的節水景觀的意識。

(二)氣候是影響水景設計的主要因素

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比較寒冷,導致水會結冰,這不僅會直接導致人們不能參與到水景中還會嚴重影響水景的觀賞效果。在寒冷的冬季,人們會把水池中的水抽干來保護水景的管線和設施,以免凍裂管道。但這樣做法的后果就是水景中出現丑陋的池底和管線,嚴重影響了視覺效果。

(三)北方城市水景的特征及發展現狀

北方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人工水景主要是噴泉、瀑布、水池等,主要分布在廣場、公園和街道空間,在居住區中多分布為碧泉、水墻、水幕等。經過調研發現,大多數北方水景景觀在設計時,大多只考慮有水時的形式,沒考慮無水時的情況,所以大多數水景往往成為一灘蓄水池。

90年代末,北方城市開始考慮水景與綠化、建筑等進行結合,但是都只是形式而已,并沒有考慮全面,缺乏參與性。到了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大規模水景開始建造,并且發展了二十多種水形。隨著不同主題廣場的出現,不同題材的水景也相繼出現,與廣場的主題相呼應。水景在紀念性和市政廣場出現,多以平靜的水池與浮雕墻相結合?,F代廣場的水景多與地浮雕相結合,即使在無水的情況下也能看到地上的圖案。抽取地下水和直接使用城市自來水成為北方水景的主要水資源,由于水資源的短缺,所以一些水景大多數都是在節假日才會開放。

三、北方城市水景的解決方法

根據調研可以發現,北方城市公共空間人工水景雖然表現形式多樣,但缺少整體環境的考慮,可參與水景的形式并不多,很多只注重形式上的變化與宏達,沒考慮水源問題,所以冬景的設計尤為重要。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四個解決方法:

(一)針對北方地域氣候問題的設計方法

北方城市廣場水景大多數是噴泉的形式,根據氣候條件,把水景設計成雕塑形式的跌水等,在材質上采用大理石或銅,噴水口設計在內部,在冬季時防止凍壞,多選用結實的材料,以便減少后期的維護。在冬季可以運用水的特點,表現水的另一種形式,例如:冬季水墻結冰,也可作為另一種觀賞的水景,象紐約淚珠公園的冰水墻。另一種就是依附法,在北方水景在冬天會抽干,當沒水時就要依附景觀小品的表現。

(二)意向型水景

經調研,在北方城市中大多數水景都是大面積水景,對水消耗很嚴重,對此我們提出意向型水景,人見不到水,但能感覺到水的存在,通過精神與意境的表達,通過視覺、聽覺來感受水的力量,水源旱作來體現水景效果,通過材質、形狀,聲與光的結合來想象水的存在。

(三)人性化的水景設計方法

北方城市中人工水景的建造,除了對環境美化外最重要的還是人們對水景的使用和欣賞。所以當代的水景也是朝著人們在環境中的需求發展。而人們需求的基礎水景形式則有:參與性、觀賞性、安全性等。

1.參與性來說就是不論材質與大小的表達,注重多樣化的設計與可選擇的空間,通過不同風格、方式、材質表達水景的形態,在設計時要考慮給人們留一定的娛樂空間。

2.針對水景的觀賞性,首先來說對水景的形態設計,利用水景形式進行視覺上的變現。通過與多種小品結合,增加觀賞性。

3.水景的安全性主要來說要嚴格遵循《公園設計規范》的要求,水景設計時大部分溪流形式都有山石結合,在設計時要注重材質的選擇和防護功能。

(四)構建生態型水景

生態水景中的雨水收集與中水回用對干旱地區的水景有很大的突破,有效解決北方水景中的水源問題,結合生態駁岸構建一個生態型的北方城市水景環境。

四、結語

在水景設計中,應根據北方城市地域條件、氣候、水資源等因素進行規劃設計。面對現在水資源分布不均,以及稀缺的現狀,我們找到北方水景設計中人們對水景最基本的需求以及現存水景設計的缺點,針對這些問題以及人工水景形式的設計進行研究與改造,力求北方水景的設計與規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徐立群.小區水景設計探討[J].住宅科技,2003(03)

[2]白玉芳.陳望清.杭州市住宅小區水景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7(10)

[3]黃莉敏.居住區水景景觀人性化設計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8)

[4]吳彩蕓,夏宜平.杭州園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調查及其配置應用[J].中國園林,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