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理信息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測繪地理信息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測繪地理信息研究

篇1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測繪;應用;研究

21世紀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其它相關行業的迅猛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在高新科技發展的帶動下,發展也日益壯大,在測繪中的應用也備受重視。地理信息系統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在測繪中的應用也愈來愈廣泛。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內涵

地理信息系統,顧名思義,即為處理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其中涵蓋地理空間的采集、傳輸、分析、管理、表達,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分析與處理海量數據的全新系統。就地理信息系統之強大優點,在測繪中將具有比較遠大的發展應用空間。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統,其表現也不僅相同。從學科角度出發,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基于地理學、地圖學、統計學、測量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的全新學科,具有完整性和獨立性;從技術應用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統則是有一定技術手段和方法、解決問題的工具;從系統結構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統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體系;從功能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集數據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傳輸等多方面功能合為一體的體系。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廣泛應用

眾所周知,測繪工作是通過某些技術手段,對特定的地理位置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和整理,最終得出最為直觀的數字信息與圖標,為更好的管理與規劃做好重要的前期工作。地理信息系統以其高效、精確、迅速等特點,在測繪的實踐過程中,展現出巨大的能量。

1、數據采集。地理信息系統以其高效快捷的運行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進行測繪的過程中,地理信息系統通過與多種儀器相互結合,可以針對某一個位置的位置信息進行有效的數據采集,在短時間內獲得精準清晰的數據及其圖標信息,故而,功能十分強大。相較于傳統的測繪方式,地理信息系統更為快捷方便、科學精確,還節省了人力物力,促進了測繪工作的順利進行。

2、數據的轉換與處理。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應用突出表現在數據的轉換與處理上。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通過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數據建模,把自身儲存的信息與所獲的測量信息進行分析對比,自動識別不同條件下的數字化數據的空間關系。同時,地理信息系統還能對搜集到信息進行系統的管理,可以講自身獲得相關數據進行重構,促使數據信息之間的互相兼容,為數據更好的被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具有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的功能,在測繪中被普遍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主要基于地球物理學、地理學、區域學等眾多科學的基礎上,通過對圖形數據的分析計算、分析物體的位置來對空間事物進行分析研究。雖然,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發展尚不完善,但是在測繪中依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測繪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深厚的空間數據分析理論基礎。

4、數據源。測繪工作中,數據源的采集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統所具備的電子數據和非電子數據系統,恰好可以滿足測繪工作中對于數據源信息的采集需要。通過物理手段獲得第一數據信息直接存于電腦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很好的對其進行解譯、編輯與處理,形成第二數據信息。之后,再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轉換成地圖、統計數據報表以及可視的影像圖等等,更加直觀的為測繪工作提供精準的數據源信息。

三、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工作中的重大優勢

測繪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傳統的測繪工作方法由于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故而被逐漸淘汰。而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作中的優勢逐漸被人們認可,筆者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系統科學研究,歸納總結出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工作中廣泛應用的三大優勢:

1、地理信息系統快捷高效,節省了測繪工作的時間。傳統的測繪工作方法,過分依賴人工,搜集數據的時間比較漫長,且過程比較艱辛,最終獲得數據也相對粗糙。而地理信息系統擁有自己獨立完整的系統,可以在短時間內,快捷、高效的為測繪工作提供精準的數據源、數據管理及分析,大大節省了測繪工作的時間,促進了測繪工作的進行。

2、地理信息系統具備時效性,精準獲取信息,并反映在測繪結果之中。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系統,一旦設定了系統的行動規則,就會對設定的地理位置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控,捕捉周邊環境的變化,并對設定位置區域的變化進行及時的數據分析,直接保存與測繪結果中,方便快捷,及時高效,做到了實時監控。

3、精準性高,有效避免測繪中的失誤。傳統測繪工作過分依賴人工,故而,數據的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地理信息系統基于計算機等高新科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套完整科學的系統,只要按照程序預先設置好運行規則,對于設置的位置區域內所有數據的變化,都會被及時準確的收集、分析并且傳輸過來,且結果準確易于測繪工作的實際運用,完全可以避免測繪中不應該發生的失誤。

四、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應用前景

地理信息系統是順應時代潮流而生的,必將對時代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測繪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統有著比較廣闊的應用前景,一方面,我國“數字中國”的構建過程中,迫切需要地理信息系統的參與,并發揮積極的力量,這是時代機遇;另一方面,在未來的時代中,必然是尖端科技的時代,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尖端技術的一份子,必將與衛星定位系統、遙感系統等尖端科技結合,更進一步促進測繪工作的開展。

五、結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高科技的學科,是一個完整的數據庫系統,對于測繪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測繪工作中積極廣泛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不僅可以獲得快捷精準的數據信息,還可以節省人力物力,促進測繪工作的時效性、精準性和科學性,可謂一舉多得。筆者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廣泛應用進行研究分析,拋磚引玉,希冀有助于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更好的發展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譚玉蓮.淺談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應用[J].現代物業,2011(7)

[2]吳炳方,張明金,李新功.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J].地理學報,2008(4)

篇2

關鍵詞: 房地產測繪;信息系統;功能設計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房地產管理業務量迅速增加,權屬變更日益頻繁,并逐步形成了房地產權屬種類多元化的新局面。同時,各行各業對房地產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新形勢,加強房地產市場管理,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保障房地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適時推出以GIS為基礎的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是大勢所趨。

1、房地產測繪的內容

房地產測繪就是運用測繪儀器、測繪技術、測繪手段來測定房屋、土地及其房地產的自然狀況、權屬狀況、位置、數量、質量以及利用狀況的專業測繪。房地產測繪的主要任務有:對房屋本身以及與房屋有關的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測量調查和繪圖工作,對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荷載物進行測量調查和繪圖工作,對房地產的權屬、位置、質量、數量及利用狀況等內容進行測定、調查和繪制成圖的工作。房地產測繪的目的很明確,主要是為了房地產產權產籍管理、開發管理、交易管理、拆遷管理以及評估、征稅、收費、仲裁、房地產面積鑒定等房地產管理提供基礎圖、表、數字、資料和相關的信息。它的另一個目的是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通信線路、環境保護等)等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

房地產測繪細分為房地產基礎測繪和房地產項目測繪兩種。房地產基礎測繪是指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域內大范圍、整體地建立房地產的平面控制網,測繪房地產的基礎圖紙——房地產分幅平面圖(簡稱分幅圖)。房地產項目測繪,是指在房地產權屬管理、經營管理、開發管理以及其他房地產管理過程中需要測繪房地產分丘平面圖(簡稱分丘圖)、房地產分戶平面圖(簡稱分戶圖)和相關的圖、表、冊、薄、數據等開展的測繪活動。房地產項目測繪貫穿于整個房地產權屬管理、交易、開發、拆遷等房地產活動的全過程,工作量大。其中最大量、最具現時性、最重要的是房屋、土地權屬證件附圖的測繪。

2、房產測繪信息系統概述

房地產測繪信息管理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GIS技術、數字化成圖技術、CAD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建設一個城市范圍內準確、動態、高效和標準化的共享。型房地產基礎空間數據庫,使之成為城市房地產行業的空間定位基礎,成為“數字房產”的空間基礎平臺,全面實現空間數據共享,實現以圖管房、以圖管證、以圖管檔、以圖管業。防止房屋重登、漏登,防止產權虛報、瞞報,為房地產管理、規劃和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完善、優質和高效的房地產地理空間信息。

系統將充分結合房地產基礎測繪和項目測繪業務,體現工作流思想,通過房產數字地圖的測繪、房屋面積測算及產權戶面積認證等業務過程,采集大量有關房屋、土地、權屬。狀況、利用狀況及相關的地形要素等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并按照統一的編碼規則和數據標準,建立起房地產基礎空間數據庫。該數據庫將能夠對房屋給子定位(確定房屋的位置)、定性(確定房屋的權屬性質)、定界(確定房屋的范圍或產型)、定量(確定房屋的建筑面積)的描述。系統應實現對房地產基礎空間信息的采集、錄入、處理、存儲、查詢、統計、分析、輸出和維護等功能。

3、系統功能設計

房地產測繪信息管理系統將圖形與屬性信息完全融合在同一數據庫內統一管理,提供多種靈活的圖形數據雙向輸入與輸出接口,實用的圖形數據拓撲、查詢、數據檢查、編輯、房產成果圖的輸出等功能;能與房地產管理局的房產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數據庫的共享。系統能解決的問題有:查詢地形圖、案卷定號、瀏覽樓層表、房地產查詢統計、房地產專題圖制作、地形圖打印、接收地形圖更新要求等。

3.1房產數字化測圖子系統

通過使用各種測繪儀器,采集房地產測繪點坐標,繪制包括房產分幅分丘圖,以及出地形圖,方便以dbs形式建立地形庫,并對圖庫靈活的管理,同時系統還需包括數據轉換和地形圖,房產圖輸出功能。

3.2基礎測繪子系統

主要完成屬性數據輸入(圖形屬性掛接),空間資料轉入(建立丘幢空間拓撲關系,可由空間數據庫讀入,電子手簿自接讀入,其它格式數據轉入,以及鍵盤輸入),以初始建庫為核心,提供部分圖形編輯工具以及屬性編輯,建立起與房產專題相關的屬性數據庫,外掛屬性數據庫。在該部分內,錄入房屋勘測屬性數據、填寫房屋調查信息。 系統需包含控制點管理、數據維護與管理及制圖輸出等模塊,提供了強大的編輯功能,如圖形編輯、屬性編輯、數據導入導出等。

3.3項目測繪子系統

以幢為單位,生成測繪樓層表,錄入權屬信息,并建立起從幢到層到戶的對應關系,該系統通過唯一的幢號與基礎測繪中的幢建立關聯。提供數據轉換,從而利用AutoCAD強大的圖形編輯功能實現分層分戶圖的編輯,同時該系統也是為完成面積量測算等數據加工功能而設計的。

3.4房產測繪成果管理子系統

該子系統是實現數據匯總的平臺,是基于房產平面圖編制丘、樓盤等房產要素,并將項目測繪的分層分戶圖成果轉入到房產基礎GIS圖形庫中,并建立分層分戶圖與房產平面圖中丘、樓盤以及房產屬性信息之間的關聯,完成丘幢戶的互查。提供定位瀏覽、信息查詢、條件檢索、統計分析等功能,同時也提供了靈活豐富的打印輸出模板,輸出房產測繪中心的各類年度報表。

3.5系統維護子系統

完成系統運行的配置,如數據庫參數及圖形服務器參數,以確保系統的運行,系統用戶權限定義。此部分分為以下五個部分:⑴環境配置(2)編碼體系維護(3)符號庫管理(4)用戶權限設置(5)房產坐落詞典更新。它能有效維護房屋地址,輔助實現房產基礎GIS圖形屬性數據的管理。

篇3

【關鍵詞】 大數據;測繪檔案;管理

一、大數據時代背景

麥肯錫全球研究機構對于“大數據(Big data)”給出的定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測繪地理信息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當前,海量的地理信息數據還遠遠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只有充分挖掘數據,加大對地理信息數據的開發應用研究,才能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務。

二、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的大數據特征

測繪地理信息檔案是指在測繪生產、科學研究、基本建設等活動中形成的應當歸檔保存的各種技術文件、技術標準、原始記錄、計算資料、成果、成圖、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磁帶、磁盤、圖紙、圖表等。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個V來總結,即國際數據公司(IDC)提出的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數據價值密度低(Value)。

大數據的技術路徑和分析方法為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資源的規劃、整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與大數據同樣具有數據體量大、數據種類多、數據價值有待挖掘等特點:

(一)數據體量大。人類的社會活動與地理空間位置密不可分,地理信息是整合集成社會經濟和自然人文信息的公共基底,隨著測繪技術、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測繪數據的獲取能力快速提高,隨之而來的便是檔案數據的快速增長。這些測繪地理信息數據不僅可以有效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內在關系和演變規律,還可以綜合反映人地關系的協調程度。

(二)數據種類多。檔案包含了文字、數據、圖件、圖表、聲像等多樣化數據,還有數據庫、三維地理信息產品等類型的數據。按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國家檔案局在2015年聯合下發的《測繪地理信息檔案業務管理規定》,測繪地理信息檔案共分為14類:⑴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⑵大地測量;⑶測繪地理信息采集與更新;⑷地理信息數據庫建庫與維護;⑸地理國情監測(普查);⑹應急測繪保障服務;⑺測繪成果與地理信息應用;⑻工程測量;⑼海洋測繪與江河湖水下測量;⑽界線測繪;⑾不動產測繪;⑿地圖制作;⒀測繪科學技術研究;⒁其他。

(三)數據價值有待挖掘。近年來,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在輔助政府決策、公共應急救急、規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成果類檔案的利用率較高。但是在地理信息數據量和數據類型上還有巨大的拓展潛力,地理信息數據尤其是歷史檔案數據的價值并未充分發揮,這就需要密切結合實際發展需要,研究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資源的建設和應用,充分挖掘檔案資源的數據價值,才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三、大數據條件下的測繪檔案管理

(一)構建時空地理信息數據。大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分析的基礎是數據,目前,測繪地理信息檔案還有相當數量的紙質文檔,要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快速變革,迅速完成檔案資料的數字化勢在必行。在數字化的同時,實現信息化,也就是添加測繪地理信息自身的屬性信息,除了常規的元數據信息,還要注意采集其歷史檔案的時空屬性,包括檔案產生及入庫的相關時間、多年來的檔案利用情況、用戶信息等,形成時空地理信息數據。通過分析各類地理要素時間維度的變化情況,能夠極大地豐富地理信息的數據量,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加減法,而是指數級的變化,所形成的龐大數據源,將有助于對地理要素的變化規律做出質變分析和科學判斷。

(二)豐富和擴展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資源。通過收集歷年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氣候以及政府的各種統計信息,與時空地理信息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可以統計出基于地理信息諸如農作物產量和品種變化、城鄉邊界變化、城鎮人口密度變化、生產力布局變化等,在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探尋發展規律,為政府的決策、各行業的智慧發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參考。

(三)深入挖掘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的信息價值。在時空地理信息數據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數據資源進行聚類、分類、相關性分析,找到數據之間的關系,建立各種數據模型,將“死檔案”變為“活信息”,把檔案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生產力。在分析統計地理信息的利用情況時,如各區域利用率和用戶行業分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社會需求情況做出精確的判斷,對于指導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地理信息數據的充分利用、擴大社會服務面等有極大的幫助。而在結合了其他行業統計數據后,深入分析這些數據與地理信息數據的關系,找出規律,建立聯系,就能基于地理空間分析功能提煉出各種高價值含量的信息和知識,促進各領域、各方面的智慧發展。

【參考文獻】

[1]閻曉峰.大數據與檔案資源開發利用[J].中國檔案,2015(11):16-19.

篇4

“地理信息測繪轉型發展中,測繪的基本要素沒變、法律法規沒變、組織結構不需變;變化了的僅僅是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時間點變為時間段、由測繪地表形態變為監測地表變化、由提供測繪成果變為報告監測信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王春峰說,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是相對靜止的,智慧城市更強調地理信息的動態化和對時空數據的表達能力。在智慧城市中,地理信息系統不僅僅提供數據采集和展示,更是實現整個系統價值的關鍵。

智慧城市三大挑戰

“十一五”期間,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為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形成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立項開展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項目。目前已經從早期幾個試點城市發展到遍布全國的200多個城市,湖南、湖北、寧夏、海南等省區還將數字省區納入“十二五”規劃,上升為發展戰略。同時地理信息系統還縱向延伸到各行各業的應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環保、智能家居、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都已經內嵌了地理信息系統。

然而,地理信息仍有空白需要填補,還應與物聯網、云計算進行更緊密的融合。8月底,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展研究中心“智慧中國”課題組對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調研發現,許多物聯網示范應用尚未融入測繪地理信息的空間顯示、智能分析和管理功能。比如,在水生物疾病遠程會診、水質在線監測等的數據分析與管理中,大都還基于數據報表或文字信息,并未加入地理信息元素。

此外,即便是地理信息應用得比較深入的領域,跨行業之間的信息交互也并不充分,難以讓信息綜合產生更大價值。

一方面,物聯網使自動獲取的信息日益增加,從信息洪流中篩選有效信息必須讓信息有序化,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賴地理空間系統,作為有可能讓系統之間“對話”的基礎架構。以北京市政務信息圖層共享服務系統為例,它免費向市、區兩級政府部門開通共享服務,整合航空及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提供醫療機構、科研院校、體育場館等幾百個圖層信息,極大增強了共享交換平臺的共享服務能力,是全國首個在超大型城市內實現網絡環境下跨行業、跨領域的政務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服務的系統。

而另一方面,強化行業間的合作,還必須完善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地理信息標準化,為智慧城市建設應用提供地理信息資源的支撐。

為此,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展研究中心指出,智慧中國對地理信息帶來的挑戰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生產模式的挑戰,由于智慧城市對地理信息的集約性、現勢性要求不斷提高,需要建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和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模式;二是對內容的挑戰,僅僅依靠原有的地理信息數據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還要生產更多數據,加工具有智慧功能的地理信息;三是服務形式的挑戰,單純的數據提供已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在整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以后,更多提供平臺服務,包括網絡服務和定制服務。

從地圖到決策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在第一階段僅僅是提供可視化地圖;在第二階段是與智慧城市的各項業務相容,比如城市管理、商業分析等;第三階段,地理信息將支持頂層決策,而這也是評價一個城市是否真正“智慧”的要素之一。

對此,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表示,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智慧”就是要洞察城市的強項和弱項,明晰城市發展的方向。而“測繪在其中要承擔的,就是先讓地理空間智能化,以幫助決策者進行科學的決策”。

據了解,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此已經開始做戰略層面的布局,值得關注的是“地理國情監測”和計劃推出的“測繪地理信息云”。

今年3月,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徐德明在《人民日報》上刊發署名文章,稱地理國情監測是準確掌握國情國力的有效途徑。地理國情是空間化、可視化的國情信息,從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國情,即以地球表層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征等為基本內容,對構成國家物質基礎的各種條件因素做出宏觀性、整體性、綜合性的調查、分析和描述。

而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應注重結合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利用平臺為專業用戶提供調用平臺服務的瀏覽器端二次開發接口,開發適應各行業地理國情監測需要的應用系統,構建如綜合防災減災、電子政務和社會經濟信息統計等方面的專題地理信息服務。這也是測繪地理信息云能夠重點解決的問題。

篇5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測繪地理信息;應用對策

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前,信息獲取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信息量也越來越大,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對信息科學合理的應用和有效儲存、管理也是目前各行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大數據技術在具體應用中,為諸多領域提供了可靠的發展空間,測繪地理信息不僅有利于經濟建設,而且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因此,要保證測繪地理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就要認識到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必要性。

1測繪地理信息發展現狀及現存問題

1.1測繪地理信息發展現狀

近年來,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種先進技術在各領域中的應用相對比較廣。3S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傳統測繪技術的改進和優化,推動了測繪地理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與此同時,測繪的生產主體模式也逐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量外業測量工作在具體開展中被業內的地理信息處理逐漸取代??梢?,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范圍在不斷擴大。

1.2測繪地理信息存在的問題

測繪地理行業中,傳統技術應用效率、測繪結果無法滿足實際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此來保證測繪地理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1)測繪地理信息通常會被采集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中,以此來實現快速合理的獲取和應用。通過靜態空間的數據方式,逐漸轉變成動態化的時空信息,特別是在當前物聯網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數據獲取還是在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直接造成數據量越來越大,雖然計算機硬件以及對應的儲存設備在實際應用中也在不斷提升,但還是無法滿足數據管理以及儲存各方面的需求。2)不同類型的先進技術手段在很多領域中被挖掘和利用,包括高分衛星遙感技術、激光雷達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技術手段。由于目前測繪地理信息對信息數據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升,數據種類也在逐漸朝著多樣化的趨勢發展,大量的人工作業模式也逐漸朝著自動化的趨勢發展。此時,計算機在各項業務的具體處理方面經常會出現嚴重不協調的問題。在現代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提出的需求非常大。測繪地理信息的服務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導致邊緣模糊狀態比較嚴重,甚至還會引起跨界[1]問題。這種形勢下如果一直沿用傳統的測繪技術、測繪成果,很難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的產生、收集以及應用,要能夠體現全局性的特征,所以對數據實時有效的分析和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測繪地理信息中對大數據技術的合理應用

信息社會對大數據技術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海量數據展開科學合理的儲存、管理以及計算,都是比較常見的處理手段。在實踐中,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展開處理時,通常情況下需要利用TB級或者更大量級的數據進行妥善處理,這些都是傳統數據處理技術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大數據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會涉及分布式計算等,打破了測繪地理信息的發展瓶頸。

2.1地理信息數據的儲存和管理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實踐中應用地理信息數據涉及到的內容有很多,不僅涉及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圖形、數據庫等具有結構化特征的數據內容,而且還涉及文檔內容、表格等具有非結構化特征的數據信息。針對結構化特征的數據進行處理時,要構建數據處理平臺,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以此來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在這一基礎上,可以通過Hadoop分布式的處理平臺作為基礎,對HDFS進行科學合理的應用,有利于實現數據集群的合理構建。數據管理集群的節點數量通常情況下可以直接與現有的數據量規模、近期的需求情況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以此為基礎,有利于實現所有節點協同工作的集中化處理,以此來保證各項數據信息的儲存、計算等各項工作真[2]正落到實處。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對Hbase數據工廠的科學合理應用,實現對大量半結構化、各種非結構化數據的針對性的分析和處理。針對已經生成結構化的數據,可以直接儲存到對應的Hadoop數據庫中,以此來保證數據信息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除此之外,要對Hive的數據倉庫展開科學合理的布設和應用,該數據倉庫的設置目[3]的就是為了實現對結構化數據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由此可以看出,Hive、Hbase在實踐中的聯合式應用,有利于實現結構化、非結構化這兩種不同類型地理信息數據的集群式管理,同時還可以保證儲存的可靠性。最后,通過對MapReduce的應用,實現分布式的計算和分析,通過Hadoop集群當中的并行計算方式,實現對現有大量數據針對性的處理。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形成一個基礎的框架模式,以此來保證地理信息檔案對應的大數據處理平臺能夠得到合理構建和落實。

2.2測繪地理信息時空數據的運算和處理

計算機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整體處理能力普遍有所提升,間接為測繪地理信息的效率、質量提升提供了保證。大數據分布處理技術在具體應用中最為明顯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對大規模數據的批量化處理,處理速度相對比較快。無論是圖結構數據的圖計算,還是全局數據的查詢和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結構地理信息數據的應用,有利于工作效率[4]和質量提升。某專家在實踐中,通過對多源、多時相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展開合理的處理,并進行數據入庫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試驗操作。發現在實踐中數據源為資源3號的2衛星影像,其自身的對應面積為270000km,通過應用PixelGrid-SAT軟件可以實現DEM、DOM等成果的制作和分析,還可以實現對DSM的提取、糾正等各種操作,以此來保證信息獲取、處理過程的時效性,高質量地完成測繪地理信息的處理。

3結語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展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于實現對測繪地理信息各種海量數據儲存、處理以及分析和管理等問題的妥善處理,而且有利于保證各種不同類型數據信息處理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在保證自身分析能力、服務水平提升的同時,推動地理信息行業穩定、高質量發展,滿足時代提出的個性化需求。081HuabeiNaturalResources華北自然資源論文

參考文獻:

[1]鄔明權,王標才,牛錚,黃文江.工程項目地球大數據監測與分析理論框架及研究進展[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0,22(07):1408-1423.

[2]黃軍政.大數據及其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啟示[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2):245-246.

[3]羅國輝,黃斌.研究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服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居舍,2019(01):175.

篇6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測繪;擴展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35-0053-02

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簡單定義為是一種采集、存儲、管理、分析、顯示和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GIS是地理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為解決各種與空間位置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經過近50年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和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GIS)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工作起步稍晚于國際水平,但發展迅速,形勢喜人。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推廣電子計算機在測量、制圖和遙感領域中的應用。環境遙感資源調查的需求帶動,以及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測圖的發展,為GIS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起,1980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全國第一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室標志著我國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工作開始展開。20世紀9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統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地理信息系統從初步發展時期的研究實驗、局部應用走向實用化和生產化,為國民經濟重大問題提供分析和決策依據。中國地理信息系統事業經過近40年的發展,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地理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已走向了產業化。

2 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應用

2.1 數據源

數據對于測繪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數據采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一個重要功能。從數據來源的類型上看,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可以大致分為原始數據(第一手數據)或處理加工后的數據(第二手數據),另外也可將數據源分為非電子數據和電子數據兩類。

第一手數據是指直接采集的數據。傳統的繪圖野外數據采集工具主要包括三腳架、標尺、羅盤、平板儀、坡度儀、皮尺等,數據采集的結果往往需要記錄在紙上,而地理信息系統(GIS)采用的是以全球定位儀、激光測距儀、全站儀等為代表的現代測量儀器,這些儀器正逐步取代這些傳統的數據采集手段。全球定位儀和激光測距儀、全站儀等可直接與數據記錄儀連接,將所測得的大量位置、距離和方位數據儲存在數據記錄儀內,也可直接存儲在便攜計算機的硬盤上,這使第一手數據的獲取大大簡化。第一手數據經解譯、編輯和處理后,就變成第二手數據。大多數地理信息系統(GIS)中的數據是第二手數據,它主要包括地圖、統計數據報表和影像圖等形式。

2.2 數據采集

根據測繪任務的需要,將各種數據源的數據轉化為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可以識別的格式并加以利用的過程稱為數據采集。地圖數字化是許多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都采用的數據采集手段之一。對于大型的測繪項目,現代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可以通過掃描技術來使這個過程全部自動化,對于較小的測繪項目,需要手工數字化(如使用數字化板)。屬性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GIS)中地理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鍵盤來直接輸入屬性數據。在地理信息系統(GIS)中,通常用專業的數據軟件單獨管理屬性數據,包括屬性數據的采集。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數字形式的數據資源,從其他各種數據庫系統中轉人或轉出屬性數據,將是獲取地理信息系統(GIS)屬性數據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手段。

我們知道,地理信息系統(GIS)通常對繪圖所需要的地理要素進行分類存儲和管理,要素的分類通常體現在對要素屬性數據的分類和編碼上。對屬性數據進行分類和編碼,還非常有利于數據交換和共享。

繪圖采集后的地理數據經常需要進行編輯和處理,這是因為:一、數據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二、為了便于地理信息系統(GIS)進行查詢和分析,需要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如生成拓撲關系和新的屬性數據等;三、有些數據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需要不斷進行更新;四、對于有些特殊的應用或來源于其他系統的數據,有可能需要進行數據格式轉換等?,F代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提供了許多工具來編輯和處理地理數據。

2.4 空間數據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有多種方式管理空間數據。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基于文件來管理空間數據,特點是針對不同的數據模型開發設計不同格式的文件系統,這種管理模式比較靈活,所以一直還在使用。其缺點是不能管理巨量的數據,且針對屬性的查詢與管理功能比專業的DBMS弱得多。

對于小型地理信息系統(GIS)項目,把地理信息以簡單的文件方式存儲就足夠了。但是,當數據量很大而且是多個用戶同時使用數據時,最好使用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來幫助存儲、組織和管理空間數據。

2.5 空間數據分析

在經過之前四個階段的測繪制圖預處理之后,地理信息系統(GIS)便對預處理的圖形數據進行空間分析計算,通過空間位置和空間物體聯系定量描述和研究空間事物。地理信息系統(GIS)中最復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空間分析功能,空間分析功能是結合了地球物理學、地理學、區域科學等眾多學科,在分析和描述空間構成時要綜合運用空間統計學、拓撲學等學科。當前,空間分析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現有主要的空間分析方法主要是空間模擬分析,空間模擬分析主要是通過專業化模型對空間實體和關系進行化和抽象,為系統進一步分析操作埋下伏筆。

3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測繪中的發展展望

相比傳統測繪方式,地理信息系統(GIS)有著很多的有點,可以更好的的為測繪工作,但是考慮到未來測繪工作的復雜和難度的增加,地理信息系統(GIS)除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數據、模擬和分析數據的能力,還要提高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地理空間過程演化和預測的能力,以便能夠獲取較難的數據,可以從整體上保障測繪工作的順利完成。

不僅如此,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朝著一體化的方向完善,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空間定位搜索能力以及空間分析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在獲取數據后能夠更有效的提煉信息,達到空間決策支持和空間模擬的目的。

在未來地理信息系統(GIS)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空間模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通過有效的組織、調度以及通信、執行職能體系行為。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系統更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并逐步走向數據共享與交互式操作的層面,實現組件式產業化發展。

4 結 語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測繪領域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測繪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要求,傳統測繪方式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務,耗資巨大且效率和精度不高。地理信息系統(GIS)對于提高測繪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有著極大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統(GIS)不僅僅為測繪工作提供各種精確數據,而且還能利用其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轉化,最終完成測繪目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對于測繪領域是一場變革。所以大力發展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測繪領域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譚玉蓮.淺談地理信息系統在測繪中的應用[J].現代物業,2011,(7).

篇7

張永康

(揚州市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揚州 225000)

【摘要】本文基于ArcInfo 探討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測繪中

的基本應用,包括數據處理、數據管理和數據顯示。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城市測繪

對地形進行測繪是一項繁重而又復雜的工作,目的在于為城市

以及工程礦區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從而實現安全生產與生活。

ArcInfo 是建立在測繪測量的基礎上,應用數據庫為數據源,是管

理和研究數據的計算機系統。通過相應的硬件以及GIS 軟件支持,

運作和處理描述地球表面從大氣層到地表的淺層空間要素的位置和

屬性等地理參數數據信息,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識別。通過地理

環境中各種要素,包括地理空間分布狀況以及所具有的屬性數據進

行數字存儲,處理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數據管理系統。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測繪技術的飛速發展,以空間數據及

其屬性數據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應用日益成熟,大大提高

了信息管理的效率與質量。當前,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同時也對城

市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反映地理空間關系、統計各種空間和屬性信

息能力的特性,為城市規劃、建設、測繪提供了非常好的先進技術

手段。

1.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測繪中的需求分析

1.1 地理信息系統

簡單地講,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地理信息的系統,是關于采集、

存儲、管理、處理、分析和表達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是分

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城市測

繪中,將會使城市測繪數據十分的詳盡和準確,同時也大大提高了

城市測繪工作的科學性。

1.2 必要性分析

測繪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且用途極為重要的任務。傳統上,

城市規劃的設計是基于測繪人員提供的測繪圖件和資料的,因為城

市測繪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進行城市規劃的,但是因為測繪與規劃設

計存在脫節的情況,使得測繪人員完全不能認識測繪的目標,以至

于對規劃設計起不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因而不利于整體設計工作質

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跀底值貓D基礎上的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

和發展,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是按照

數字地圖的形式來進行輸入和輸出的,使得測繪工作變得易于查詢

和分析,也變得直觀且易于看懂和理解。

2.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測繪中的應用

本文采用ArcInfo 來探討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測繪中的具體應

用。

2.1 數據處理

地理數據一般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屬性特征(非定位數據)、

空間特征(地位數據)和時間特征(時間尺度)。在城市測繪中,

涉及到的主要設施有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管線等,其信息包括

了這些設施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屬性數據又可以分為客觀和主

觀兩類,客觀屬性數據如城市道路的名稱、交叉口的形狀等,主觀

屬性數據如城市道路與交叉口的交通量等。

ArcInfo 提供疊合層(Coverage)將多種數據組織在一起,疊

合層中包含多種類型的要素(Feature),比如弧段(Arcs)、節點

(Nodes)、標記點(LabelPoints)、配準點(Tics)、多邊形(Polygon)等。

ArcInfo 中用如下方法實現地物特征的空間信息與專題屬性信

息的聯系:每個地理對象都存儲一個標志碼,對象的標志碼在對象

的空間特征(描述它的坐標信息)產生時一同產生,它唯一地代表

這個地理對象,這個標志存儲在一張記錄有對象幾何特征(線的長

度、多邊形地面積等)的屬性表中,這個屬性表稱為特征屬性表

(FeatureAttributeTable,FAT)。地理特征的專題屬性信息可以直接

存儲于FAT 表中,也可以存儲在其他數據表中,后者通過對象標

志碼與FAT 產生聯系。從空間信息檢索專題屬性信息,或從專題

屬性信息檢索空間信息的實現就依賴于地理信息系統所建立起來的

這種聯系。

2.2 數據管理

ArcInfo 中圖形是以點(Point)、線(Polyline)、多邊形(Polygon)

來表達實物信息的,在城市測繪中,主要涉及到用點來表示的實物

信息有城市道路路段上的橋、城市道路交叉口等;主要涉及到用線

來表示的實物信息有城市道路中線、城市道路邊線、通訊線的走向

等;主要涉及到用面來表示問候的實物信息有道路周邊的建筑物(比

如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公園等)??梢园焉鲜鏊嘘P于點、線、

多邊形相關的實物合理地分層組織如下:首先建立一個地理數據庫,

在地理數據庫中建立城市測繪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類有城市道

路中線、城市道路交叉口、橋、城市道路周邊建筑物等;同樣在相

同的地理數據庫中建立一個管線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類有路邊

線、電力設備、電力線、通訊線等。

2.3 數據顯示

ArcInfo 中的ArcMap 提供了一個易于使用的用戶界面,使得

對ArcMap 的操作變得簡單方便。ArcInfo 支持廣泛的數據源,在

ArcMap 中用來顯示的地圖格式主要有Shapefile 和Coverage。一般

來說,地圖特征的圖形表達有以下幾種方式:單一的符號、單一值

地圖、用類似于人口的字段屬性來表達數量(顏色分級、符號分級

和密集度分級)、相關多種屬性的表達。用單一的符號展示數據于

地圖可以從圖形上得知特征分布的密集程度,從而可以清晰地表達

出分布情況。在城市測繪中,可以用點表示城市不同區的居民居住

情況,這樣就可以用點的密集程度來直觀表達居民居住的分布密集

程度;同樣,道路可以用線的特征來表示在區域內道路網密集程度。

對于上述每個區的居民密集程度的表示,也可以先統計每個區的居

民人數,然后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每個區的

居民居住情況,并且還可以用符號本身的大小來表示居民分布情況。

同樣地,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以通過交通量的統計之后,依據交通量

的范圍分類對城市道路進行等級顏色分類。

2.4 統測繪技術優勢以及發展展望

地理信息系統管理以及處理對象是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以及

關系,對一定地理區域內分布現象以及過程進行分析和處理,將復

雜的規劃,決策以及管理問題簡單精確化,通過依賴一系列的軟件

以及硬件設施,實現數據綜合,模擬,分析與評價。通過這個過程,

可以得到常規方法或者普通信息系統難以得到的信息,實現地理空

間過程演化和預測,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

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將系統分析與系統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

涵蓋的范圍較廣,因此得到的結果較為精確。GIS 獨特的地理空間

分析能力,快速的空間定位搜索查詢能力,能夠提煉出常規方式無

法獲取的重要信息,達到空間模擬和空間決策支持的目的。

3. 結語

本文從數據的角度探討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測繪中的具體應

用,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的使用,可以使得城市測繪工作更加準確,

更加科學。同時,對于測繪學來講,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

遙感系統的結合使用,將使測繪由原來單純提供信息的服務性變為

決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有力地推動管理的嚴格性、決策的科

學性、規劃的合理性和設計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 萬邦旭. 城市規劃與測繪中的地理信息系統[J]. 建設工

程理論與實踐,2005 :348 ~ 350

[2] 馬平華,路文科,劉永宏. 論測繪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J].

安徽地質,2009,12(4):308 ~ 310

篇8

關鍵詞: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思考

近年來,各級政府機關和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已充分認識到加強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被逐步納入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中來,高度重視探討與研究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與應用實踐,以期能夠全面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進一步推進測繪事業的科學、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

(一)現代城市測繪基準體系

目前,我國各地的很多城市仍然采用的是早期頒布實施的北京坐標系、西安坐標系或本地獨立坐標系,這些過時或者不規范的土地坐標系不利于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開展,無法保障國家地理信息的定位、采集以及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開始建立現代城市測繪基準體系,并于2000年由國家測繪局頒布了新的國家大地坐標系。當前,各大城市測繪部門普遍關注的就是擬采用的新的坐標系統與當前正在使用的坐標系統之間的成果轉換問題,還有不同城市之間的坐標系統轉換和大比例尺用圖的投影變形問題,并為新坐標系統的全面啟動做著全方位的技術準備工作?,F代城市測繪基準體系是在適應城市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區域城市群建設的需求基礎上面發展起來的,改變了傳統平面測量方式,對于提高測繪效率和質量具有極其明顯的優勢。

(二)地理信息實時獲取和快速處理體系

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需要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的支持,現代測繪科技發展成果的應用為我國建立全方位、一體化的城市數據系統提供了技術幫助。地理信息實時獲取系統的建立應用了諸多高新技術成果,比如激光雷達掃描技術是替代傳統攝影測繪方法的新興地形測量手段;低空攝影測量技術和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可以全方位獲取國家土地地理信息和實時監控;地面信息采集系統在一定程度上面彌補傳統測繪技術的缺點,有效地推動了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發展,這些新測繪技術的應用形成高精度和多分辨率的地理信息快速獲取能力。地理信息實時獲取技術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的高速智能化的數據處理系統與之配套,采用了地圖自動綜合縮編、遙感影像快速處理與自動變化檢測以及內外業一體化數字測繪成圖技術的地理信息快速處理體系可以有效地滿足迅速增長的地理信息數據量的及時處理需求。

(三)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及應用服務體系

城市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豐富和完善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這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滿足城鄉建設快速發展的需求和相關行業的需要,必須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基礎地理信息和具有專業特點的地理信息,同時加強地理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建設與維護,研究開發公開GIS數據促進地理信息產業化的發展,還要加強測繪檔案的保管及數字化檔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城市地理信息應用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滿足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以及相關企業、部門和市民等各類用戶群體的地理信息服務需求,提供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地形圖信息服務以及地圖信息和國家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服務,保證進一步實現全國各地的地理信息資源共享,避免出現資源浪費、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等現象的發生。

二、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的實踐探討

(一)城市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及數據標準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各地建立了一批具有區域性的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比如武漢市勘測院建立的武漢市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重慶市勘測院建立的重慶市GPS綜合服務系統等服務體系和系統,同時國家建設部等相關城市建設部門在原有地理數據信息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地理信息數據標準化工作,為構建城市現代化測繪基礎體系及數據標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預示著我國的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實踐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發展和相關體系的建設,我國將重點深化和推廣CORS系統的應用,將這些CORS系統真正應用于全國各地的空間信息測繪中,實現各省區域CORS系統的無縫銜接和各個與地理信息相關的行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

(二)測繪檔案保管與地理測繪信息數字化轉化建設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的迅速普及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推廣,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在測繪檔案保管與地理測繪信息數字化轉化建設過程中具有非常強的應用實踐性。在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過程中,測繪檔案的存放與管理工作逐漸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機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注,由于測繪檔案記錄和反映了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狀況、人文社會信息、重要的地理數據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和歷史變遷,作為不可再生的信息資源,各地各級地理信息測繪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測繪信息檔案的保管,運用先進性、現代化的保存技術來保管測繪檔案,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測繪信息的電子檔案建設,將測繪信息成果檔案向著數字化、信息化轉變,建立和完善電子檔案的生成、采集、驗收和歸檔工作流程,達到科學規范管理的目的。

(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創新服務建設

近年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創新服務建設成為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實踐探討的重要舉措。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全國各地陸陸續續建成了一批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而且還成立了初具規模的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避免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情形,保證地理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共享性與實時更新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動數字化物聯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空間信息的創新服務也是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的一大特色。通過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構建出具有可視化的地理信息共享機制與系統,能夠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各地自然景觀、城市建設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客觀現象,將進一步深化地理信息的服務領域與應用層次,以獨特的視角再現城市的發展和變化,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宣傳、了解城市發展變化的信息媒介,讓社會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熟知自己所在城市的發展現狀,在思想認識和技術上實現從數據服務到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的巨大轉變。

三、結語

眾所周知,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是一項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綜合性工程,是實現測繪技術由數字化向信息化轉變的必然趨勢,也是測繪行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的必由之路。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發展,我國已逐步進入到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建設過程之中,未來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的發展前景也是頗為廣闊的,在城市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及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測繪檔案保管與地理測繪信息數字化轉化建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創新服務建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會不斷地增強測繪保障服務水平,進一步促進測繪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繼賢,唐新明,翟亮.關于我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的思考[J].測繪通報,2008,(05).

[2]王鶯.福建省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現狀、思考及對策[J].城市勘測,2010,(03).

[3]張淑紅,莫益.對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4).

[4]黃云海.城市測繪行業的信息化測繪體系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11,(29).

篇9

測繪生產技術自動化

由于傳統模擬測繪生產技術體系實現了向數字化測繪生產技術體系的轉變,測繪儀器實現數字化,使控制測量由原來的三角測量和距離測量向衛星定位測量轉變;野外測圖由平板儀紙質測圖向數字化自動化的野外測圖系統轉變;攝影測量由模擬航空攝影測量向無地面控制的全數字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系統轉變;地圖制圖由傳統的手工制圖向數字地圖設計與制作系統轉變;測繪產品由紙質形式向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數字化產品轉變等。因此,從地理信息獲取、處理到服務的測繪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數字化和快速化。尤其是當三維數據獲取、地理信息實時更新采集的需求日益增長,技術上其相應過程的自動化便成為了進一步發展的必然。也就是信息化測繪必然建立以地理信息數據處理智能化、自動化為特征的測繪生產技術體系,它包括在地理信息的采集、處理、管理、更新和應用過程中廣泛實現自動化,這是測繪技術從數字化向信息化發展的重大變革。

測繪成果數字化和多樣化

相對于傳統測繪成果的紙質形式,測繪成果數字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測繪成果的信息量更加豐富。由于數字成果沒有模擬成果對內容表示的局限性,因此,除了傳統地圖上所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設施的形狀、大小、空間位置及其屬性外,未來的測繪成果還將包含大量的其他屬性信息。②測繪成果的現勢性。信息社會具有變化快的特點,因此,測繪成果必須準確反映現勢性的地理信息,而數字化將確保這一要求的實現。③測繪產品形式的多樣化。在測繪成果數字化的基礎上,可以派生出多種多樣的測繪產品,如滿足各種需要的數字地圖、各種地理信息數據產品、各種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④測繪產品的標準化。信息社會要求信息是流通的,這無疑要求測繪產品必須是標準化的。

測繪服務網絡化

傳統的測繪服務方式和數字化測繪的服務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提供為主導,即信息化測繪的服務真正以服務為主導,因此,服務方式必然要向買方市場即需求市場模式轉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人類社會空間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縮小,測繪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測繪成果可分布式地存貯在各個地方,通過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務系統,建立集成化的地理信息門戶網站。用戶只需訪問一個網站、一個查詢界面,就可以對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進行檢索、訪問和瀏覽,實現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務的目標。

測繪產品社會化

測繪信息服務的信息應用社會化是建立在信息資源集成化和信息服務便捷化的基礎之上的,而且需要首先生產公共公開的測繪產品,其最終目標是要讓地理信息和測繪產品深入到平常百姓家,讓測繪和地理信息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需要。只有信息資源極度豐富、信息獲取途徑暢通便捷、地理信息公眾產品齊全,才能形成廣泛的用戶群,真正實現應用的社會化。

20世紀最后10年,測繪充分利用空間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了傳統測繪技術體系向地圖數字化生產技術體系的轉變,數字化測繪產品已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建立給信息時代的測繪注入了新的內涵,測繪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走信息化測繪發展道路,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是信息社會對測繪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測繪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紀的中國測繪必須實現從以地圖數字化生產為主向以信息化測繪服務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在保證地w圖保密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開拓各種空間信息服務,如LBS/MLS、ITS、城市網格信息服務、精準農業和物流配送等。

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框架結構

篇10

關鍵詞 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基礎測繪設施項目;單位工程;傳輸網絡體系;生產技術體系;管理服務技術體系

1 概述

國家基礎測繪設施是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的主要組成和基礎。當前正在實施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其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成由航空航天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服務技術體系、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技術體系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傳輸網絡所組成的基礎地理信息獲取與處理、存儲與管理、分發服務與應用的產業基礎設施。國家基礎測繪設施的建設和逐步完善對NSDI和"數字中國"的建設起重要的推進作用。

廣西基礎測繪設施項目(簡稱"廣西單位工程")為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的A類子項目。項目即將正式啟動,并以兩年時間完成其主要的建設工作。該項目對廣西基礎測繪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整體推進廣西測繪的技術進步等方面均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廣西單位工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技術體系、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服務技術體系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傳輸網絡。研究項目各體系的具體構成,提出項目建設目標和總體方案,將為其具體化和實施方案的科學化提供保證。

2 單位工程的目標及構成

信息技術、數字測繪技術的發展和實施"數字中國"戰略的需要,提出了構建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的迫切需要。廣西單位工程應以基礎測繪更新周期、應用目標等具體需求為牽引,以先進的數字測繪、空間數據庫與GIS及網絡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為驅動,促進基礎測繪產品結構由單一的模擬產品向4D及其復合產品組織結構,從而整體推進基礎測繪技術水平提高和生產組織體系優化。因此,廣西單位工程建設的目標應是:建成廣西基礎地理信息獲取與處理、存儲與管理、分發服務與應用開發的產業體系,構筑"數字廣西"空間基礎框架,為經濟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提供及時可靠的測繪保障。

與其內容相應,廣西單位工程的構成包括:(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傳輸網絡;(2)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技術體系;(3)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服務技術體系。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傳輸網絡的設計目標是:數據快速傳輸;與NSDI、廣西黨政機關網互聯;Internet接入和測繪業務信息化管理的載體。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技術體系建設的設計目標是:(1)規?;?D數據及4D數據、遙感影像圖復合產品的生產;(2)利用航空航天遙感影像進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3)航空、航天遙感數字影像產品應用開發;(4)通過IS09000質量體現認證數字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體系。

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服務技術體系的設計目標是:(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庫、管理、更新、維護;(2)數字、模擬產品生產、應用系統開發;(3)基于網絡或傳統模式的數據查詢和數據分發服務;(4)與廣西黨政機關網絡互聯高速網,以便自治區領導或有關部門可實時獲取各類現勢地理信息資料。

3 單位工程設計依據的技術指標

3.1 數據生產和存儲的技術指標

廣西區(?。┘壔A測繪的主要為:三、四等控制和C、D級GPS網,1:1萬基本圖4D產品的生產、建庫與更新。廣西單位工程的數據生產、數據管理技術體系應具備規?;臄祿杉?、更新和存儲能力。根據廣西基礎測繪更新周期、設備選型、技術指標和臺套數等,可測算廣西單位工程的數據生產、存儲、傳輸能力應達到的設計指標如表1。顧及廣西測繪局的總體生產規模和管理模式,存儲系統設計存儲能力應達到TB級。 注:生產過程數據交換量認為是存儲量的5倍

3.2 產品類型與數據庫種類

廣西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主要產品類型與數據量見表2。

單位工程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下列基本數據庫:

(1) 矢量數據庫;(2) 地名數據庫;(3) 數字柵格地圖數據庫;(4) 數字高程模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