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要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而培養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即研究性學習。
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研究性學習屬于后一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從而使學習的過程甚至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懂思考、評判、應用、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窒息人的思維,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發展的阻力。作為發現學習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暴露學生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甚至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者獲得了一種可享用終身的豐厚回報――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理念。由此可見,學習方式的轉變實質上是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
二、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遵循的原則
1.探究思維的科學性原則。培養探究思維是科學探究的根本目標。探究思維既然是一種思維形式,就得尊重思維的邏輯思維性和科學性。科學探究的思維過程概括起來就是:發現問題、大膽猜想――設計方案、小心求證――解釋結論、質疑反思――評價交流、新的發現。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進而形成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發展探究能力的漸進性原則。科學探究能力是創新型人才的一種基本素質,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一個漸進的、逐步感悟的過程。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所選內容的難度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又要考慮給予學生的引導適量的問題,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3.探究活動中的師生互動有序原則。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通過有效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和提高,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能力和個性的培養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就必須努力挖掘師生互動這一老概念的新功能,這應該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行為的突破口。
三、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對探究內容的二次開發,以實現探究的多樣性
新課程教材上下兩冊,僅活動與探究實驗就有20多個。如何確定最佳形式來組織探究實驗的教學?如何重組內容,從何處契入?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既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照搬,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標理念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邊設計邊實施邊修改。這就是對課程的二次開發。
2.注意探究內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如果設計的教學形式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驗條件,就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其探究熱情,這樣的形式就是合理、有效的形式。
3.注意協調課程要求與教學實際間的差異
新課程理念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品質及知識技能獲得同步發展。然而,學生們在長期的接受性學習環境下所養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勢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變的;初三化學新教材與現有的實驗設備又嚴重脫節。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是教學設計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4.注意探究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化學源于生活,化學又指導生活。在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化學實用意識,從而形成和發展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由蠟燭在不同條件下的燃燒情況的實驗探究可引申出燃料的充分利用問題;再提供一定的用品,如水、剪刀、燒杯等,由學生自行探究如何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從中找出滅火的原理;繼續引導:什么方法滅火最有效?生活中遇到火災如何滅火?如何逃生?從而避免學生只注重課本知識而忽略化學原理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篇2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研究性學習;田徑教學;應用
我國現行田徑教學中的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多采用達標式或等級制,不能達到系統收集證據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學生的變化,多數學生只是為了達到某一成績而學習田徑,因此限制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教師也多以提高成績為主要教學目標,誤解了田徑教學的真諦,這也是田徑被認為是枯燥、單調項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從廣義上理解是指學生研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和模式;從狹義上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有關內容進行研究。
二、田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研究性學習首先有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田徑運動就其本身來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運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發現、自我解決、自我實踐”活動有助于逐步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使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田徑教學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展開研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主地提出問題,使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徑教學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在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首位,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田徑項目大多屬于個人項目,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這種團隊精神正是個別田徑項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須的。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
田徑教學內容和練習形式往往較為單調枯燥,所以在有些項目(如長跑、競走等)的教學中,學生自覺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分析、綜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從實踐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新的知識。
三、田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1.在田徑技術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田徑技術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學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方式
田徑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組織方式根據所研究的內容可分為個人獨立研究(如400米彎道跑技術)、小組合作研究(如田徑運動會的編排工作)。但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均勻搭配,盡量把差異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方法應多樣性。可以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四、田徑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思想觀念的改變是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前提
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強調知識的傳授,單一專業的訓練造成相對封閉的教育模式,片面強調單純的技術傳授,忽視了體育意識的增強和學生興趣的培養,嚴重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各項素質的全面發展。現代教學目標和課程改革所要倡導的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加以改變。
2.避免研究性學習開展時機的隨意性
實施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周密計劃。事前教師要精心準備問題。
3.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運動技能的練習
研究性學習的優點很多,但它也不是萬能的,不能完全替代運動技能的學習。因此,田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各種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研究性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田徑教學中是一種新的嘗試,它對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態度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2)田徑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主要以在課堂上滲透為主,以課后獨立完成為輔,與傳統教學方法合理搭配進行,逐漸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3)田徑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還是個新生的事物,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2.建議
(1)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要發生角色的轉變,從傳授者變成組織者和指導者。(2)教學中采用研究性學習不是要放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要把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3)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從“觀眾”轉變成“演員”。
【參考文獻】
[1]樊臨虎.《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篇3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積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們是新時期語文課改的精髓和準繩。同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以加強語文與其他課程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積極探索如何開展和組織好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一種方式,應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從教育的時代特征來看,研究性學習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呼喚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研究性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開辟探究空間和營造創新氛圍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它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習結果的創造性;學習形式的靈活性;學生參與的全員性及實踐的多樣性等特點。真正地能體現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教學活動,引入研究性學習,其動態發展的探究活動將使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活動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可以滿足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的。實踐證明,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開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語文教學中學生研究意識的培養和探究氛圍的營造
傳統的語文教學,無論是采用了何種獨特新穎的啟發式教學,無非都是在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中進行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始終受制于教師的主導性。不管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差異,也不管知識水平、能力層次的高低,個性氣質的不同而異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制約和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苦于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和各種考試而身心疲憊,教學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識、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單獨個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尚不具備,我們應該重點指導小組合作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這就要首先考慮教室內學生的座位應怎樣擺放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單人的課桌已不適應集體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討。同時,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管理者、解釋者、評判者、講授者,轉變為服務者、咨詢者、合作者、協調者、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我們也建議取消教師的講桌,或是與學生同桌,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課堂與講臺是他們的展示舞臺,教師是他們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一分子。
2 營造和創設“探究、創新”的校園和課堂氛圍
我們要努力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校園和課堂氛圍。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同時,創設一種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讓他們樂于去探究,并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以適當的方式組織探究活動,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于學生何種方式的問與答、說與寫,都應多給予肯定與支持,鼓勵其思維向縱深及科學性、邏輯性和周密性、完備性的方向發展。作為教師,還應主動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以身作則,親身實踐,帶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與熱情。
3 處理好語文教學中讀書與研究的關系
語文的閱讀教學強調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讀書方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讀中析文、讀中悟情、讀中求知、讀中求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產生需要研究的問題開始,以學生發現新問題為終結。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將讀書方法的指導融入探究活動中去,以讀為探究的基礎,在讀的基礎上提問,以讀的方式研討、交流和發現新的問題,以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決定了讀的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總之,在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讀;以讀促探、以探助讀的這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必然會使語文閱讀教學事半功倍,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方式
篇4
關 鍵 詞:高師音樂教育 研究性學習 實施
研究性學習是集中體現現代教學理念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以“問題”為中心,用探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本文試圖通過對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實施的可行性探索,把研究性學習引入到高師音樂教育之中,讓學生在學習、探究、體驗中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創新精神。
一、前言
(一)傳統高師音樂教育的弊端
高師音樂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面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目前還沒有根本性的變革,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方面的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沒有形成體系性的結論。目前,高師的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然沿襲了傳統的授課方式,技能課依靠教師的口傳心授,理論課依靠教師的唯一講授。當然,我們不能低估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和價值,但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往往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學生練什么。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學、枯燥地練的狀態。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阻礙了其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此外,傳統的高師音樂教育還有一個潛在的影響,則是使學生帶有“遺傳性”的傳統教育教學觀念。
(二)基礎教育改革帶來的深思
2001年7月我國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拉開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帷幕。《音樂課程標準》注重學習內容的豐富多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 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過程與方法提出了“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等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目前,新音樂課程標準已在全國中小學實施。然而,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工作母機,高師音樂教育的教育觀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是否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需要,是否適應新音樂課程標準的需要,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正式規定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高中生的必修課, 這是對研究性學習在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上的充分肯定。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優勢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
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對象是未來的教育者,一方面是音樂文化的繼承者,另一方面又是音樂文化的傳播者,音樂知識的傳授者,在整個音樂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中,他們是連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要的一環。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直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音樂新課標的實施,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全面。能教、能演、能研,即上講臺是教師,上舞臺是演員,搞科研是學者已經成為當今音樂教師所必備的能力。“教師即研究者”已成為教師的新形象。而作為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搖籃,高師音樂教育責無旁貸。
(三)豐富的音樂文化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音樂藝術豐厚的文化底蘊為高師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可行性。在高師的各科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僅可以鞏固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給予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深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所不能涉及的知識內容和學習能力。高師音樂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從演奏、作曲、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等隨處可及。例如,在鋼琴教學中,不同作品的演奏風格、各個時期的音響特征、鋼琴教育的熱點問題。在聲樂教學領域中,有關演唱肌體的生理機制,演唱的風格等等;在理論教學領域中,音樂的技術基礎理論、音樂發展史風格的演變、音樂文獻研究、音樂各學科教學法、音樂藝術發展歷史以及與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不同體裁、風格的作品及其特征;各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評論家;豐富的民族音樂,以及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等等都為高師音樂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轉貼于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實施
(一) 確立研究性學習的教育理念
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實施,首先要依賴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觀念的轉變。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不僅要懂得本專業的知識, 還應該懂得一般科研程序與方法,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關注各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學生要轉變學習理念,核心是改變學習方式,在高師的音樂教育中,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被動性的學習狀態。近幾年來,盡管高師音樂教育也作了一些教育改革, 例如聲樂課和鋼琴課的集體教學形式、技術理論課中自十二音體系以來的現代技法以及西方音樂史中若干學術觀點的修正等,都帶有鮮明的革新色彩。但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結構、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方式等深層次的改革探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教育觀念的轉變迫在眉睫。
(二) 建立豐富的研究性學習資源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所開展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對教育資源的依賴程度,遠比傳統學科教學要高得多。因此,研究性學習資源的建設顯得非常重要。在資源建設中,首先要考慮到如何圍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可能探究的專題去開發和積累資源,充分利用圖書館、音響資料室、多媒體等有關設施。目前,信息資源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是互聯網,為了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和學生需要努力從這種“泛在資源”中,建立能更有效地支持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相關資源”,并注意不斷更新。其次,研究性學習不僅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還需要豐富的人力資源,即能指導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活動的“導師”,包括教師和其他人員。所以,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應該對教師資源作進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師的特殊才能、興趣和愛好。
(三) 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高師音樂教育中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構建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一般可以歸納成以下六種模式。
1. 直接教學模式
直接教學模式適用于講授高師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識和技能, 可用于對高師音樂教育中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講授。在直接教學模式中,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可以通過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高師音樂教育的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要求和建議, 同時了解學生掌握研究方法的現狀。其次,讓學生了解自我,剖析自己在研究課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差距, 制訂出提高自己研究能力的措施。其教學程序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講授研究方法知識——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練習——總結。
2. 專題講座模式
專題講座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特點, 在高師音樂教育的研究性學習中, 針對學生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學生學習與研究的需要, 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題講座。例如,“如何查閱資料”“怎樣撰寫研究報告”;針對學生缺乏某些專業知識或對某些問題有興趣, 舉辦“某一專題講座”等。其教學程序是:向學生搜集問題——確定講座課題內容——提出解決問題策略——進行小組討論——總結。
3. 專業滲透模式
各專業教師結合所教學科內容, 根據學生能力水平, 提出與音樂研究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使各科教學既成為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成為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過程。例如,鋼琴演奏的不同作品的風格研究,音樂發展史風格的演變研究等等。其教學程序是:根據專業特點,確定研究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文獻——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分工協作進行研究——總結。
4. 研討交流模式
在課內、課外定期舉辦研討會, 研討題目可以是學生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也可以是有利于拓展學生研究思路的問題。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進行討論, 取長補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其教學程序是:確定研究討論題目——介紹課題背景知識——小組進行討論——班級進行討論交流——總結。
5. 個別指導模式
對學生在學習和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給予個別指導。在指導時要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 同時也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導與訓練, 讓學生學會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形成研究能力。其教學程序是:明確學生問題所在——確定資料的來源——與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方案——撰寫研究日記。
6. 實踐教學模式
學生掌握了研究方法, 教師就要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中,運用研究方法進行具體的課題研究。指導學生做好組織工作, 包括實踐場所的選定、調研對象的預約、調研的具體步驟、研究成員的分工等。物質準備工作包括調研問卷的制作、所需的研究設備, 如錄像機、錄音機、交通工具等。其教學程序是:明確研究課題——確定實踐場所——準備研究工具——進行實踐研究——整理數據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
以上六種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各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在高師音樂教育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綜合采用各種教學模式,提高研究性學習成效。每個教學模式最后一個環節是總結, 或是撰寫研究日記, 其目的是讓學生反思、監控自己研究過程, 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使研究能沿著正確的思路進行。
高師音樂教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實施的可行性,當然,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音樂教育的有關技術技能和教學方法、手段,更需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所以,在高師開展研究性學習必將為高師的音樂教育帶來新的面貌,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對理論知識有全面的、系統的、規范的認識和掌握,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迅速、廣泛地運用到實踐之中。 提高研究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成長為新型的音樂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展畫 徐輝.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4
[2]應俊峰.研究型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
[3]霍秋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5
篇5
關鍵詞: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 問題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108-01
當前,我國教學還處于應試教育階段,教育革新尤其是我們的漢語即語文教學革新就顯得更加的重要,在本文中,筆者就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分析,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理解
語文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中學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從科學的眼光,自然的、社會的角度,用科學的,理性的方式和方法就某個語文專題或者問題去認識問題,獲取相關的資料,進而達到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既然是研究性學習,那么它所涉及的內容就是開放的,學生和教師參與的方式也是相對比較的民主的,學習教材是發展的,不固定的,或者說的變化的,因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則起著主體的作用,且語文研究性學習與一般的學習不一樣,因為研究性學習的教材都是不固定的,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只要教育的幾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存在,就可以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這么說,研究性學習與情境性學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各種資源,調動一切有用的要素進行學習,也可以讓教師調動一切資源幫助學生不斷的進取,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真正做到參與其中,享受其中,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讓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意學生學習的結果,更看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重要想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學生可以掌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學習如何收集自己有用的資料,以及怎么去制定語文課題計劃和步驟。
(2)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能夠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探討,相互取長補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以及集體主義。
研究性學習可以給語文教師帶來全方位的挑戰,以前,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國家課程標準,任務比較的簡單,容易完成。研究性學習就不一樣了。
首先,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以前,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傳授者,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師的地位與學生平等,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轉換為合作伙伴的關系,這就使學生能夠更加放得開,能夠站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五學習,教師也擺脫了過去的“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
其次,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要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就是教師從經驗型像科研型轉變,不但要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的思路,更加具有科學素養,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策略。
2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一些專題、問題的解決進行的,所以在語文這門學科中運用的比較普遍,因為語文教學要解決的專題和問題比較多,這些問題可以是中學學生自己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也可以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的,它的路徑來源可以有很多,既可以是課外的也可以是課內的,既可以是已經被證明的,我們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是為了檢驗,也可以是未被證明的。
(2)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都是相對比較開放的,經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社會,更加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且積累一些感性認識和實戰經驗,為以后的人生做好準備。
(3)研究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某一個課題,學生成為這個課題的設計者,制定者,實施者以及完成者,學生對這個課題負有主要責任,學生被置于主體者的地位,當學生感覺到他自己的責任時,他就會有更加大的動力去完成。
(4)研究性學習不僅僅重視研究的結果,它還更加重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的體驗,這個是研究性課程的主要目的。
3 研究性學習運用的幾點問題
當前,對于研究性學習,并沒有廣泛地運用到中學語文教學中,也沒有比較成熟的模式,但在高中階段已經比較地普遍了,當然一些地區的中學、小學也開始對研究性學習進行了一些探索,且獲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1)概念模糊問題。某些人認為,在中學階段,語文教學主要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生詞,拼音,寫作,文言文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完成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就可以了,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個人看法。國家已經出臺了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該積極地響應國家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探索更為適應時代要求和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語文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式。
篇6
關鍵詞: 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 改革必要性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傳統的以知識積累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再適應時展的需要,知識追求的目標已經從追求是什么、為什么轉化為知識的應用,我們迫切需要尋求的是一種能夠駕馭和超越知識的教育模式,否則將無法適應知識體系的迅猛膨脹。
“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構成,這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引進一些發現、探索、歸納、推理的現代教學方法,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而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應用性強的特點出發,科學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則不失為一個有效途徑。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所謂政治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政治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政治知識,發展政治思維能力,獲得政治探究能力,并能應用政治知識、科學觀念和技能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那么為什么把加強研究性學習視為政治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呢?
1.實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必須加強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教學觀念支配下,高中政治課的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都很單一。教學中,師生們圍繞高考這根無形指揮棒團團轉,不少學校把競爭片面理解為分數的競爭、升學的競爭,政治教師只能通過填鴨式、注入式等辦法來培訓學生的應試能力,甚至不惜用超負荷的,大量的題海戰術去爭取考分的優勝、升學率的優勝。
事實上高中學生在身心發展狀況、知識能力基礎、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他們的個性品質也逐漸穩定和成熟,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已經能用書本理論作指導去發現、分析解決各種問題,學生完全可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在做的過程中悟出理性知識,培養探究技能和探究氣質。
2.課程改革、課程標準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要求加強研究性學習。
我國正在醞釀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從課程改革,還是新課程標準、新教材,都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設置了“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它要求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主地選擇主題進行主動探究。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師要從“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出發,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政治教學,摒棄傳統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創立“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促成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人格個性發展。因此,政治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已成為當前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
3.學生掌握和運用新的學習方式,需要加強研究性學習。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研究性學習是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必然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正是開設研究性學習的雙重目的。把“研究性學習”的“特質魅力”引入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從實踐看,這是完全可行的。
二、加強政治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突出的是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過程性。這就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生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而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通過課題研究性學習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從而有利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并提高學習質量。
1.所謂的課題研究方式是指依據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生活,選取某一專題采取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2.這種方式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篩選問題,確立課題。研究課題應該由學生根據社會生活和自身的生活實際自主選定,也可以由教師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編制一組課題供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立必須考慮以下一些因素:課題內容要充分體現新穎性和開放性,不能局限于教材;確立課題應關注社會熱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課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的實際需要。
(2)組建課題組,制訂研究方案。課題組的組建應以學生自愿為主,人數以5至10人為宜。研究方案則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的提出,包括課題提出的原因、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的目的等;開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實施手段;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活動安排;課題的結題形式等。
(3)搜集資料,實施研究。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是實施課題研究的基礎,資料收集工作直接關系到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收集資料的形式有查閱文獻、上網、個別訪談、問卷調查、座談會、實地考察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教師應給予有效的支持和幫助,但不能包辦代替,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加以解決。
(4)總結成文,成果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將自己或小組獲得的大量資料、信息、體驗等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成果。成果的表達方式,除了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外,還可以通過出墻報、編刊物、制網頁形式等加以表達。
篇7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 教學觀念,數學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implement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s' ideas change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quest mathematics teacher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First of all, mathematics teacher should be a learner. Becaus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idea of "people oriented",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humanism, so mathematics teacher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ow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Paper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of a careful look at and deep thinking.
Keywords: research learning, the teaching idea,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無疑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應該說,目前中學對數學研究性學習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績,體現在推動了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學校、社會、家庭間的相互配合,從整體上推進了數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快了教學設備的更新,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充分尊重與滿足師生及學校環境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有助于學校形成支持和激勵的氛圍,有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主要是指對某些數學問題的深入探討,或者從教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研究性學習課題應以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并且密切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新高中數學新教材按《新大綱》的要求編入了以下課題供選用,當然教學時也可以由師生自擬課題,提倡教師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新高中數學新教材研究性學習參與課題有六個: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現、楊輝三角、定積分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其教學目標是:①學會提出問題和明確探究方向;②體驗教學活動的過程;③培養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④以研究報告或小論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學會交流。
二、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要因校制宜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數學教師,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校園等設施設備和場地。也包括反映學校文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盡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部門的數學人才和數學電子信息資源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上海郊縣一所中學的農村學生在數學和生物教師指導下,針對當地經常受到乳蟲危害,造成麥子大量減產的情況,成立了“勤蟲誘因與防治預報”課題組,他們的研究結果被鎮植保站采納,課題組也深受鼓舞。
除了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外,學校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進行有效管理。在這方面,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做法有可取之處。他們有研究性學習的兩級管理指導協調系統:一是學校和教師,包括研究性學習教研室,教務處、年級組、學生處、團委、總務處,大家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二是教研室與學生之間管理協調系統,例如,他們有高一年級組研究性學習協調委員會,由學生干部擔任主要角色,對包括數學研究性學習在內的各類研究性學習進行學生間的協調和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換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操作者是學校和教師,除了學校以外,數學教師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數學研究性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會學數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應視學校學習為起點,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為了更好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數學教師要進行如下觀念的轉變:以人為本,以問題和問題解決為中心,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研究性學習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要讓全體同學參與其中,樂在其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因此,數學研究性學習應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篇8
關鍵詞:初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學生積極參與
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所以說,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等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認識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以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三方面關系的意識等科學發展觀方面的培養目標。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長期以來,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中地理學科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地理教師本身都沒能對初中地理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狀態,更談不上發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初中地理學科帶來了希望,也為初中地理教師的發展帶來了希望,研究性學習則可促進這一希望的實現。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研究內容的確定、資料的搜集都由學生自主確定,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教師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適合學生進行研究的問題俯拾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如“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居與氣候的關系”“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的歷史原因”等,非常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二、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實施途徑
2.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如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內容時,就可把此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后通過學生網絡查詢、查閱書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學生會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那樣的重要,從而理解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與治理》這一課題的解決,常常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通常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3.檢驗探究提高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能力
檢驗探究過程不一定強求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我在講授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時候,在設計好從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D:洋流E:風(或風帶)等因素去分析,得出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之后,將地理位置移到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讓學生尋找出當地的A、B、D、E因素與歐洲西部基本相似,但沿岸地形C有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同學們展開討論、爭辯、探究,然后讓各小組發表見解,其中有一個小組答出了“因受地形的影響,海洋、海風等因素對陸地的影響范圍減少了,從而形成這種海洋性氣候的面積也減少了”的結論。盡管這只是少數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簡單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導得當,學生是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檢驗探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敬俠.初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1(33)
[2]秦龍春.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師版).2006(08)
[3]黃春豐.初中地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09(30)
[4]李運軍.初中地理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J].地理教學.2007(04)
[5]張.談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4)
篇9
關鍵詞 高中音樂課 研究性學習 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志碼:A
Thinking of Research Study on High School Music
ZHAO Guiqi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Music teachers are trying the aesthetic of music as the center,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music practice,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s their direction of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search. As a concept, method and strategy, research study is not only attentioned by the school's, but also follows into the teacher's eyes. When w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study to music teaching,, and carry out research study, we found some problems.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realize "learning to learn", "learn the aesthetic,"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disciplines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certain principles of learn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music; research study; principle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主體性、自主性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被越來越多音樂教師的充分認識。音樂教師正力圖以音樂審美為中心,把學生的自主學習、音樂實踐,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自己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方向。因此,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理念、方法和策略,不僅受到學校的普遍重視,也隨之進入教師的眼斂。而當我們把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音樂教學中,形成音樂研究性學習時,發現了一些現實問題。本人針對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發展思量,要真正實現“學會學習”、“學會審美”,必須結合音樂學科特點認識、理解研究性學習若干原則。
1 自主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方式,其自主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目標的要求和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認識結構和需要,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完成具體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方式。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學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這不僅要求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的積極性,同時,也強調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以有節奏的聲調和樂音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最能夠直接有效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樂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因素,往往成為音樂審美感受與體驗的動力和中介。所以,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要突出音樂的情感體驗。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音樂審美即音樂審美意識與審美創造能力。不管是音樂審美意識還是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要獲得情感體驗,僅靠教師口頭傳授是不能使學生達到深度體驗與理解的。一部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必須依靠學生親身參與,通過對音樂節奏、旋律、和聲等基本要素的聽覺感知、視覺感知、運動感知的體驗,構建其認知結構。因此,教師教學創設的自主學習環境應給予學生情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體驗、發現、享受音樂美的同時也培養學習興趣。
2 開放性原則
音樂課程的開放性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探究有價值和可操作性強的課題,為書本知識過于系統化、理論化松綁,突破音樂課程課堂教學的局限。它主要表現在課程實施手段的開放與課程內容的開放。
課程實施手段的開放。強調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狹隘、封閉的教學空間,走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學生在課題的研究中進行大膽的想像和嘗試,享受更為充分的思想和行為自由,獲得廣闊的活動空間和靈活的時間安排。活動中教師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及時給予恰當評價和指導。
課程內容的開放。新課改將中國民歌、絲竹相和、京劇藝術、亞非音樂、拉美音樂、歐洲音樂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地域的具有較高人文價值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列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說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一方面,要打破中心論。改變教師教學以歐洲音樂的欣賞或美學價值為標準來評判其他音樂優劣的習慣。改變流行音樂是學生心中唯一的現狀,使其建立多元文化音樂價值體系。另一方面,走進多元化發展的音樂教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具有廣闊性與動態性。學校音樂教學容量有限,所以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目前,許多國家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對策,就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側重點。那么,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側重點應該定在哪里呢?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主張:學校音樂教育,首先應該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樂基礎之上。①其指出,音樂教育的內容是多元的,但是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占有突出的地位。從國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看,我們發現民族性不約而同的成為他們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側重點。例如,在英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主要包括歐洲古典傳統音樂、民間和流行音樂以及英倫三島的鄉村與宗教音樂;在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以黑人靈歌、爵士樂、踢踏舞等音樂為主的;在加拿大,則集中在加拿大的民歌、移民音樂及土著音樂方面。因此,就我國音樂教育而言,面向開放的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夯實本國民族音樂是基礎,大力發展和傳授本國的多民族音樂是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側重點。
3 探究性原則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②探究性是音樂研究性教育課程的本質,而探究性的本質在于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
隨著音樂教育課程的改革深入,教師不斷加深對音樂課程的理解,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與改進。但是本人觀察到,學生的音樂探究學習實際上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展示圖片、使用多媒體等啟發學生了解學習內容的方式,音樂創作活動也往往理解成探究活動。這就導致課堂中學生的視線不是集中在這些教學器具上,就是埋頭翻看教材,試圖通過這些方式來尋找教師授課內容的現象。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次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己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己有的結論做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和邏輯思考,并考慮其他可替代的解釋。”③無疑,采用外部輔助教學手段能夠起到引導、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多樣化渠道。然而卻沒有真正調動學生探求知識,主動學習的狀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對學生能力水平估計過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落空,音樂課堂也由此失去應有的活力。
探究性音樂活動的范疇很廣,如何把知識的“外化”轉變成學生的“內化”,讓學生減少依賴感,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學習呢?教師的創設要結合音樂本身的特點。如,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不僅表現于音樂形象在時間流動過程中展現和完成,還表現于許多優秀作品是當時社會現實生活在作曲家頭腦中的反映。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那慷慨激昂、同仇敵愾、積極投身抗日的音樂情境,往往把我們帶到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時,我們透過作品能深刻感受到作曲家生活時代的社會環境、歷史狀況及其個人的理想追求。因此,可以讓學生從社會大環境與作曲家個人環境入手進行自主探究,挖掘音樂蘊涵的時代風格、個人風格,也可以結合“現代音樂”分析音樂的時代特征。
4 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是指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參與實踐,必須在實踐中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實踐中檢驗思維成果的正確性。沒有實踐,思維的發展就失去了動力,就不會有創造性的思維。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學科,無論是唱歌、器樂演奏,還是戲劇、舞蹈,都離不開參與實踐,離不開親身體驗。離開了音樂活動,音樂教學就變成了純知識性教學,學生不參于音樂實踐,就不會感受到音樂的美,音樂教學也就失去“以情感人”的特點,因此,實踐性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原則。
長期以來,高中音樂課程出現了這樣了尷尬:純粹的音樂欣賞使學生無緣于音樂的實踐性活動,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學生不能與之產生共鳴。單一的教學手段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無法搭建學生與教師間情感溝通的橋梁,從而使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音樂的熱情。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意識,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④也就是說中學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在于學生的發展,為了保證教學實踐性,教師教學要保證學生經歷研究的全過程而不是個別零碎的片段。盧梭曾說過:“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經驗中取得教訓,從實踐中去學習。”音樂研究性學習通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科學的精神、態度和行為,將從教師、書本或其他渠道獲得的間接經驗和由自身實踐、探索發現獲得的直接經驗相結合,逐步將實踐內化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當然,學生體驗、理解和創造音樂有著廣闊性,因為音樂音響材料的非概念性和非具象性特征,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發展上有積極意義,它能使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共處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同時,在教學教師中要摒棄“標準化”,要鼓勵學生發表獨到見解,不能人云亦云。要注意建立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體系,包括多樣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多樣的評估標準等。要明確客觀存在的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眼光和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音樂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因此,它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總的特征,如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但是作為滲透在具體音樂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它的人文性、審美特性、非語義性又使它擁有不同于其他科目研究性學習的個性特征。因此,貫穿其相互特征需要我們在音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探索、發現、改進。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推動音樂教育步伐前行。
注釋
①王宏亮.論民族音樂在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新西部,2010(20).
②劉瀟駿.談高中音樂鑒賞的研究性學習.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3).
篇10
關鍵詞:地理 探究性 借鑒
探究性學習是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它的核心是學生的研究活動貫穿于學習過程始終的一種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同,它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習處理反饋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是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角色轉變。地理研究性學習極大的強化了全體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教師要轉變角色。研究性學習雖然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主,但同樣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并且教師的這種指導作用要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始終。例如:要適當誘發學生的研究動機和探究興趣,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研究課題。教師的這種指揮作用,要適度,不能束縛住學生的手腳,否則就無法體現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不過,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要及時了解整個研究性課題的進展情況,并進行針對性的點撥和幫助,以防止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跑題現象。
二、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1、創設探究性學習情景。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也應該成為地理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因此,立足課堂搞好地理探究性學習是我們的重要教改目標之一。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注意設計一系列相關的趣味性濃厚、環環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問題,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探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去討論,引導學生逐步從疑問中得出正確的探究目標。
2、實現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探究性學習中,我們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設計能誘發學生探究積極性的問題、多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多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機會、多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多給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想象空間和機遇。弘揚個性,落實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
3、開展開放性教學活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倡導“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異想天開、標新立異、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
4、用比較法進行地理探究性學習。比較法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聯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趨向。如復習等值線專題時,可以把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鹽度線及等降水量線等等來比較,得出共同的讀圖技巧和規律,這種圍繞某一專題,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并列起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現象與聯系,理清地理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趨向,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從而有所發現和創新。
5、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實施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采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于變化性。采用直觀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
三、探究性學習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應是學生熟悉。進行研究的課題應是學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識的與學生學過的地理知識相整合,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問題要難易適度、具有層次感,適合不同學生;問題應具有示范性,使學生可以借之舉一反三;要著眼于學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
2、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目標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熱情。對學生而言,研究性學習只是全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它并不意味著開展研究性學習就能否定記憶、理解等層面的學習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義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3、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觀念。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觀。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掌握學習的鑰匙,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四、地理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結果分析
1、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者的指導下,采取任務驅動式或問題探究式學習,學生學會自己利用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并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
2、提高了小組協作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網絡協作學習學會和增強利用網絡這種手段進行學習,小組成員間、跨組間、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的協作學習。協作學習的模式可以多樣化,利用協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習者之間和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融洽了相互之間的關系。并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