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解決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多樣性的解決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S718;Q1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82 - 04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Yunnan Province
HE Ping1, LU Hao2
(1。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Center,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d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well as impact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biodiversity were introduced。 Problem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e。, understanding is not in place,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re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etc。 were analyzed。 C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wareness rising, straightening out relations, developing standards, sound system, raising funds and letting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11 - 23.
作者簡介:和 平(1963 - ),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生態治理和管理工作。1總論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物類群層次結構和功能的總和,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導致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導致生物群落多樣性,生物群落多樣性與其依存的生境構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組成景觀多樣性。
1.1云南省生物多樣性特點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植物區系處在泛北極植物區與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動物區系處在古北界與東洋界兩大地理區過渡地帶,生物物種種類和珍稀物種資源均居全國之首,生態系統類型多樣而獨特。不僅是我國物種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類型最豐富的省份,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重要類群分布最集中,并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具有豐富性、獨特性和脆弱性的特點。擁有一大批物種孑遺種、獨特種和古老種,野生物種繁多,數量少,分布區域狹小,遇有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很容易陷入瀕危境地甚至絕滅,一旦滅絕則永遠不可能恢復。
云南省屬我國西部經濟不發達,貧困面較大的邊遠地區。全省集“山區、民族、邊疆和貧困”四位一體,目前仍處于全國發展的低層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衰減十分嚴重。
1.2開發建設項目特點
開發建設項目可分為線型開發建設項目和點型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類項目和建設生產類項目。線型開發建設項目布局跨度大,呈線狀分布。點型開發建設項目布局相對集中,呈點狀分布。建設類項目在基本建設竣工后,在運營期間基本沒有開挖、取土(石、料)、棄土(石、渣)等擾動破壞地表植被的生產活動。建設類項目在建設期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大,運營期間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影響逐漸減少并趨于穩定。建設生產類項目在基本建設竣工后,在運營期間仍然有開挖、取土(石、料)、棄土(石、渣)等擾動破壞地表植被的生產活動。建設生產類項目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根據生產性質不同,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不同,并持續到生產結束。
1.3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舊物種滅絕和新物種形成的自然進化過程,自然淘汰使大量物種滅絕。氣候變暖、地質災害等變化使物種生存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物種難以適應變異后的環境,造成物種退化或滅絕。②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劇增和人為造成自然資源的高速消耗(森林植被濫砍亂伐,毀林開墾,過度樵采、采伐等),不斷發展的農、林、漁業生產(不合理的開墾和耕作方式、散養放牧、林下采集等),棲息地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嚴重環境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空氣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氣候等。
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開發建設項目征占用土地改變了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后,項目區原有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將發生改變。②開發建設項目進行表土剝離、土石方開挖等擾動后,原有地表穩定和植被將遭到較大破壞,地表抗蝕能力下降,在自然和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滑坡、坍塌等自然災害,項目區生境將受到影響,原有生態平衡將發生改變。③施工中棄渣形成的松散土石堆積體結構松散,堆置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項目區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還會殃及棲息地中的物種。④項目建設和運行中的噪聲和環境污染等也可能危及項目區生物多樣性。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1期
和 平,呂 浩:云南省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探討
鑒于云南省經濟建設現狀和生物多樣性特點,如何處理好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
2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到位,管理不清晰
依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在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項目,須編制開發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報告,通過專家技術審查后,由林業主管部門下發允許建設的行政許可決定書。目前,保護區外開發建設項目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剛剛啟動,存在多行業、多部門、多渠道管理現象,各行業各部門僅從各自行政職能上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有偏差,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
2.2國家法律和行業標準不完善
我國對生物多樣性的立法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正在逐漸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針對云南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的特點,云南省制定了30多項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現階段的法規、規章和政策中涉及生物多樣性的條款模糊,參考范圍和執行標準難以界定,尚不能支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許多共性與關鍵的標準、規范等亟待解決。
2.3缺乏專業的評估和監測機構
云南省尚未建立生物多樣性管理體系。目前,評估單位資格要求比較模糊,既無專業的生物多樣性評估機構,也無專業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機構,還無專業技術審查專家資源數據庫。
3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3.1提高認識,處理好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了有效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44個縣(市、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的遺傳、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開發建設須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避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環境超載現象,杜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開發建設項目。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道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地保護。通過建立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機制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效。
3.2理順關系,處理好專業管理與社會參與的關系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是某個部門、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要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首先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和認識,理順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行業和各部門的關系,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管部門,明確職責范圍,落實部門分工。其次,建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通過各行業及其相關部門的聯動,將被動保護變為主動保護。最后,根據開發建設項目地理位置和建設特點,不僅可以通過多部門、多領域、多專業相互滲透,還可利用與世界科學界、相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與交流,集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不僅保護項目區域生物多樣性和區域生態環境,也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
3.3制定標準,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國家法律、法規和條例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依據,行業規范和標準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準則。盡快建立并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為行動指南,借鑒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探索適合云南特點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標準、規范和實施細則,為全面開展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基礎。
3.4健全體系,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評價、監測和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集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建立并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監測和管理體系是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通過建立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達到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共享。
1) 項目立項前,對開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進行分析論證,確定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程度,以此作為開發建設項目可以立項的重要依據之一。
2)建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生物多樣性分析與社會發展咨詢機制,通過聯合專家組對開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進行審查論證,作出真實、可靠、科學的生物多樣性綜合評價結論,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評價單位資格、個人上崗專業職稱,建立并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評價程序、評價標準、驗收標準。
4)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的篇(章)提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報告的調查方法、評價方法、評價內容、評價范圍、評價重點等,真實反映項目建設區域生物多樣性現狀,預測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識別主要威脅因子,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制定科學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并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為政府部門決策開發建設項目是否立項建設提供參考意見。
5)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設立專業監測機構,制定監測標準,確定監測內容、監測時段、監測空間、監測范圍。在項目開工前,監測項目區域生物多樣性背景值;在項目建設中,追蹤紀錄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情況,掌握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效果,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保護措施,將工程建設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在項目運行期,了解專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的實施效果。
6)依法行政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作用,健全執法機構,依法行政,明確職能,落實分工,統一監督管理。完善生物多樣性管理機制,探索科學、適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模式。
3.5多方籌資,確保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共贏資金籌措是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保障,可采取多渠道融資,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補償機制,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生態補償體系,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管理融為一體,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費用均應在基本建設投資費用中計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資金須與主體工程建設資金同時調撥,才能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發揮效益,達到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贏的效果。
3.6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國民素質直接關系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須在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強化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持之以恒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文化教育、法律法規宣傳。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加大社會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公眾自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督,從日常生活做起,保護生態環境。
4結語
云南省屬我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區域生物多樣性衰減十分嚴重的地區。根據經濟現狀和生物多樣性特點,云南省提出了“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戰略部署,明確了開發建設須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為云南省打造具有內陸特點的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歷史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生態挑戰。
開發建設必將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影響和破壞。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需要單學科支撐,更需要多學科滲透;不僅需要完善的管理體系,更需要專業的機構;不僅需要政府給力,更需要民眾參與。如何處理好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做到事前評估論證,事中監測保護,事后驗收總結,將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降到最低,使生物多樣性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中發揮重要作用,將是云南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云南行動騰沖綱領[Z].2010.
[2]任治忠.云南環境保護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1(5):563 - 568.
[3]黃國勇.泉州市生物多樣性性保護工程建設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4):105 - 106.
[4]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綱要(2008-2020)[Z].
[5]云南省林業廳.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技術規范[S].2007
篇2
【關鍵詞】城市綠地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
一、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城市綠地也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城市綠地,指面積較小、設施較少或沒有設施的綠化地段。廣義的城市綠地,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種綠地。一般來說包括六大類型:公共綠地,即各種公園、游憩林蔭帶;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位于市內或城郊的風景區綠地,即風景游覽區、休養區、療養區等。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給出了生物多樣性一個較為簡單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她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按照生命組建層次分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
二、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中人的認識誤區
(一)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注意到很多的設計都很重視增加綠地植物的多樣性,盡可能栽種多種植物期望獲得穩定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物種多樣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復雜關系來維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協調的關系。比如,我們只引進種類繁多的植物,而不適當放生一些鳥類,那么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蟲害所毀。
(二)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
除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還應該注意生態系統的高效性,很多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就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其實不然,生態系統的高效性,主要取決于物種能否發揮其最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業區、住宅區綠化很好,但是在工礦區綠化極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塵能力極強的植物,如大葉黃楊等植物種在了住宅區,在工礦區只是種植一些松柏樹等,這些植物沒有處在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這樣的生態系統當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態系統。
(三)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的破碎化,這種破碎化可以分成顯性破碎化和隱性破碎化兩個方面:一、顯性破碎化。我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很大,但是在實地觀察中我們發現,城市中的綠地被人工建筑不斷擠占和分割,沒有連接性,單個的空間很小。二、隱性破碎化。這是在顯性破碎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深層次的生境破碎化。在顯性破碎化的條件下,綠地被分割成許多小塊,許多動、植物需要的生存環境遭到隔離,即雖然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綠地面積很大,但對于某種特定的生物來說,它能夠生活的綠地相對面積很少或處于被其他地類和植被類型隔離的狀態,使它的棲息環境和遷移通道受到破壞。
(四)引種熱情高,忽視本土優良樹種。
增加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途徑是大量引進外地園林植物,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徑。但是從效果來看,“外來客”并不一定能適合本地的氣候條件,有些引進的樹種雖然在人們的管理下可以活著,但是并不繁榮,已經失去了作為綠地的生態功能,這與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更有甚者,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
三、提高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認識的措施
(一)加強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綠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說是綠地的消費者,加強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為中,會減少對綠地的破壞,其次,公民會自覺參與到對綠地的保護中來。方式可包括:發行相關知識手冊;編制有關百科知識叢書,也可以通過網絡、社區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櫥窗、新聞欄等宣傳。
(二)鼓勵公民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建設上來。
保護和建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綠地,鼓勵公民參與到保護和建設綠地的工作上來,不僅可以對綠地實施更好的保護,同時可以集思廣益,對綠地進行更好的優化和改良,并提高公眾對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關政策的落實。公眾參與的內容主要包括:為城市的綠地規化制定提供建議;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進行監督;鼓勵公民參加綠地建設的志愿者活動等。
(三)在栽種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綠地生長受到高強度的人為因素干擾,受人為的控制和影響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熱島”效應、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綠地多樣性植物在栽種和管理上相對復雜,在栽種上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和土壤,推廣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視,不能重栽輕養,在管理上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狀態一定要時時觀察,這樣就做到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該種植物的生長特性、該種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氣候等,記錄下來,為以后提供參考。
當前,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建設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可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一方面,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與行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促進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建設方面的認識,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念,不僅有利于城市環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元飛,于仲華.城市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工程技術.
篇3
關鍵詞:宜賓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城市是人類最主要的生活空間,亦是人類徹底改造自然的一種人居環境。在城市生態規劃中一條重要的原則是鄉土及生物多樣性原則(Native diversity),它強調城市綠地系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后堡壘之一,城市綠地系統的保護與建設已經引起社會的日益關注,因為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還原組織,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作為生物的棲息之地,其結構與動態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保護規劃,研究范圍是市域――宜賓市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兩區八縣,全境面積1329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宜賓市中心城區現狀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分布在翠屏區、南溪區和宜賓縣,現狀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1268平方公里。通過對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調查,了解其資源狀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缺點,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原則和目標,探討不同空間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和規劃布局。
1 宜賓市自然概況和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總體現狀分析
1.1 宜賓市自然概況
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處金沙江、岷江和長江的三江交匯處,屬于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結合部,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市域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總面積約13283平方公里,素有“川南形勝”的美譽。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體,整體地貌呈西南高、東北低的態勢。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低丘河谷地區兼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征,立體氣候明顯。
1.2 宜賓市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總體現狀
1.2.1 物種多樣性現狀
宜賓市植物物種較豐富,是“植物王國”、“香料之都”、“藥物寶庫”、“茶葉世界”、“天然竹海”。全市擁有喬灌木86科205屬435種,竹類13屬59種,屬國家或省級保護的樹種有22種,其中有6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銀杏、伯樂樹、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蘇鐵;1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金毛狗、厚樸、水青樹、紅椿、香果樹、桫欏、梓葉槭、油樟、潤楠、楠木、紅豆樹、任豆,4種國家三級保護野生植物:川桂皮、化香樹、鵝耳櫪、羅漢竹。全市現保存各類名木古樹1065株。
1.2.2 遺傳多樣性現狀
宜賓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因此其遺傳多樣性也非常豐富。宜賓市目前的遺傳多樣性僅僅還只依賴于物種的多樣性,并未建立細胞庫、基因庫等保護遺傳信息的相關機構。
1.2.3 生態系統多樣性現狀
由于多樣化的地貌和氣候類型,為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全市境內主要有森林、濕地、農田以及城市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各種低山常綠針葉林、闊葉林、竹林植被群落,亞熱帶闊葉林、灌叢、草叢植被群落,亞熱帶水果植被群落,亞熱帶竹林植被群落等。
1.2.4 景觀多樣性現狀
由于宜賓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景觀多樣性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此外,宜賓市城市綠地涵蓋了生態綠地、公園綠地、道路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多種綠地類型,使得城市綠地的景觀類型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
1.3宜賓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總體現狀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6點:
(1)綠化植物種類單一,綠地結構簡單;
(2)景觀綠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
(3)自然生態系統弱,人工生態系統占主體;
(4)城區綠地組成結構不完善,空間布局不均勻;
(5)生態環境惡化,限制生物多樣性發展;
(6)鄉土植物保護的公眾意識較弱。
2 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原則
2.1 科學分區原則
根據區域范圍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分析區域范圍敏感性,并依據敏感性的高低進行敏感性分區,劃分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
2.2 保護優先原則
根據規劃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點和物種瀕危程度,優先保護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的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古樹名木及面臨嚴重破壞的生態系統和原始生境,最大限度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
2.3 地域性原則
規劃要根據規劃區實際情況,保護對象的分布狀況,保護和構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態系統,充分挖掘開發利用好鄉土植物,反映地域生態特征。
2.4 景觀生態原則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創造差異化生境明顯的縮影式景觀,增加生物共存和密集程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網絡系統,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服務功能。
2.5 分類保護原則
對生物資源的保護主要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兩種,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就地保護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文化遺址等,而遷地保護則是利用少量的生產綠地,如苗圃、花圃和城市公園等場所。兩者做到統籌兼顧,并與生境的保護相結合。
3規劃目標
2.3.1 近期目標
采用建立宜賓市植物園、花木基地和珍稀植物遷地保護中心等方法,收集和保護鄉土園林植物種群,強化鄉土植物的引種、栽培、馴化與珍稀植物的保護管理工作。園林植物從400種增加到6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到50%以上,突出地方植物群落的景觀特色,使景觀結構更加合理并促進鳥類等野生動物在城市綠地等植物群落中繁衍、生息,初步建立起鄉土植物收集、保護和繁育的研究體系,為城市園林綠化提供較強的技術支撐。
2.3.2 中長期目標
進一步豐富城市綠地的生態類型及其植物種類,有意識地增加鳥類的棲息地、動植物遷地保護數量和種群;同時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對外來物種的管理,全面提高宜賓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水平。園林植物種類力爭達到7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到60%以上。
2.3.3 遠景目標
繼續強化城市生物多樣性規劃的實施,達到城市綠地生態類型齊全、生物多樣性結構合理的目的,使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種類達10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70%以上,建立起地方特色顯著、城鄉綠地系統相互融合,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的山水園林城市。
3 不同空間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4.1 生態敏感性分析
生態敏感性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反映程度,說明發生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概率大小。敏感性高的區域,生態系統容易受損,應該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建設的重點,也是人為活動受限或者禁止地區 。
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主要支撐手段,采用具有強大空間數據處理分析功能的GIS軟件和遙感圖像處理軟件ERDAS為平臺對宜賓市市域和中心城區范圍進行生態敏感性分析,并且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和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理論,以此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科學依據。
4.1.1 市域生態敏感性分區
宜賓市市域生態敏感性分為四個等級。市域南部地形較復雜,植被完整度高,生態敏感性高,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也是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由南向北為山地,丘陵,平原;生態敏感性也呈南北向遞減分布。在城市建設區范圍生態敏感性最低。基于空間分析得出市域生態敏感性分析圖,將宜賓市敏感性分為四大區即高敏感區、敏感區、較敏感區和低敏感區。
高敏感區――生態功能保護與禁止開發區,包括西南部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以及水源保護區。該區生態最敏感。環境最脆弱的區域,其自然條件較好,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是宜賓市重要的就是保護區域及生態屏障。
敏感區――生態功能保護與限制開發區。主要以林業用地、農業用地和牧業用地為主,為過渡帶,此地區自然條件較復雜,植被長勢較好,是生物多樣性的連接紐帶。
較敏感――生態功能協調區,主要為農業用地和牧業用地。該地區地形較簡單,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與破壞。動植物物種多樣性較低。
低敏感區――生態功能協調區,引導建設區。主要為城鄉建設用地,植被受人為干擾破壞較嚴重。是生態敏感性低的區域。該區主要進行遷地保護與生態修護。
4.1.2 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分區
宜賓市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也為四個等級。基于空間分析得出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分析圖,將城區生態敏感性分成四大區,即高敏感、敏感區、較敏感區和低敏感區。
高敏感區――生態培育、生態建設的首選地。包括城區內主要的自然山體、水源保護區。自然條件較好,生態敏感性較高,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是宜賓市城區范圍內主要的生態屏障。
敏感區――該區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但該區在城區生物多樣性維護上起著聯結紐帶的作用。該區主要以林業用地為主,規劃時應該提高綠化覆蓋率,增加生物棲息的場所。
較敏感區――該區以農業用地為主,生態敏感性較低,自然條件較差,受人為影響較大,動植物各類和生物多樣性較低,對該地主要進行遷地保護和生態修護。
低敏感區――主要為城市建設用地,生態敏感性低,受人為干擾和破壞極大。對該地部分區域主要進行生態修護。
4.2 市域生物多樣性分區保護規劃
4.2.1 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以生態高敏感區為主,包括宜賓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如屏山縣、珙縣、高縣、筠連縣和興文縣等地。該區域多屬中山地貌,目前自然環境的整體狀況保存較好,因而本次規劃將該區作為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育區。此類區域生物多樣保護的要求是維持其原有的生態過程和植物演替過程,除特殊情況(如出現森林火災、大規模病蟲害等)外,一般應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具體工作的方法,可采用按生態承受能力設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或森林公園的方法,并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保護和管理,控制外來物種的進入,以達到保護生態、維持生物多樣性水平與特征和發展自然旅游的雙重目的。
4.2.2 丘陵生物多樣性培育區
以生態敏感區為主,主要包括宜賓市東北部和東部的整個市域低山和丘陵地帶,如南溪區、江安縣等地。就整個市域的角度看,該區域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合植物生長且有一定的植被豐富度(如越溪河省級風景名勝區、越溪森林公園、云臺山森林公園和青峰寺森林公園等地),但由于長期人類開發建設的影響,該區域自然生態狀況破壞較大,宜將該區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撫育區。此類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求,一是保護目前生長狀態較好的天然林,采取封山育林、限制旅游人數、控制建設用地選址與規模等手段,力爭現有天然林質量不再降低、數量穩中有升;二是對目前質量較差的林地加強撫育,同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按照周邊自然山林的植被構成狀況補充毀損的林木,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4.2.3 平壩及城鎮生物多樣性恢復區
以生態低敏感區為主,主要包括宜賓市域城鎮體系涉及的各級城鎮規劃區,尤其以宜賓中心城市和區域二級城鎮以上的城鎮建設區為主。從分布上看,此類區域穿插在市域山地和丘陵之中,呈散點分布狀態,并與周邊自然環境有較多交叉.相對于整個市域,此類區段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較為貧乏,物種相對比較單一,宜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區。此類區段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求,除全力保護城鎮周邊殘留的少數森林斑塊和特征性綠地外,主要是控制區域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杜絕高污染的工業門類布局,以便為該區域的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水平的逐步提升創造條件;在城鎮建設的過程中積極采用鄉土樹種、改變城鎮綠化單純追求園林綠化色彩美和形式美的現狀,盡可能在城鎮周邊山系、城鎮內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處模仿自然,組織較多植物組成的、喬灌草搭配的生態群落,使城鎮內部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得到提高。
4.3 中心城區生物多樣性分區保護規劃
4.3.1點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點――面積和范圍都比較小,綠化形式較為簡單,樹種和生物多樣性不豐富。主要以城市中街頭、廣場、道路、防護綠地等范圍面積較小的綠化單元為主體。
(2)保護措施
①盡量增加點狀綠化的數量,使整個城市綠量增加;
②選擇抗性較強,對有害氣體和物質具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樹種,增加城市生態效益,從根本服務于整個環境改變;
③盡量模仿自然的生境,采用自然的植物群落,提倡喬灌草合理的搭配。
4.3.2線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以線狀或帶狀形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塊狀綠化間的連通性,影響塊間物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交流。線狀綠化給物種的空間擴散提供一個連續的網絡系統,可以增強體系的連接性。在本次規劃中,該部分主要由河流廊道、主要道路綠化組成,并且綠色廊道的寬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表1)。由于宜賓市水系分布范圍廣,其作為主要“線”狀系統,河流灘谷更是部分生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因此對河流廊道的保護和規劃尤其重要。
表1 綠色廊道寬度控制范圍
名稱 寬度 作用
河岸植被帶 ≥30米 降低溫度,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應,控制水土流失,有效過濾污染物。
道路綠化帶 ≥60米 滿足動植物遷移、繁衍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環城區防護林帶 600-1200米 減弱城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創造自然化、物種豐富的景觀結構。
高速公路兩側防護林帶 50-100米 給動植物物種交換建立通道,滿足動植物遷移、繁衍和傳播,降低斑塊的破碎度。
國道、省道、快速路兩側防護林帶 20-50米 同上
鐵路兩側防護林帶 20-50米 同上
區域水源保護生態敏感區 水系及沿岸150米范圍 減少水土流失,保證水源質量以及城市用水安全。
(2)保護措施
①沿河流廊道增加濱河公園,線狀綠地,增大河流廊道的寬度,重視對水生生物的培育和應用,不僅從觀賞性更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模仿自然生境,提倡鄉土植物的運用和喬灌草多層次合理配置,盡可能少用純林、草坪,增加園林植物品種。
②對于道路綠化,應當按道路,所處位置,合理規劃樹種,或實施一街一樹的道路綠化建設方法。對有隔離帶的道路,配置時除了滿足行車安全外,應當實施多層次綠化,增加道路綠量,對整個中心城區的保護起到積極的協調作用。
4.3.3塊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它的類型、形狀、面積、數量、組合、動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影響,其組合與數量影響著其景觀功能的發揮,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在宜賓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最終形成遍布城區的“綠島”。
該范圍塊狀綠化主要包括幾個類別:第一,城市公園類:市級公園和區級公園。第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第三,主要為周邊自然環境的原生態程度高,人為破壞活動較少,保留有較多原始生境棲息地的生態綠地區域,是宜賓城市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區域生態平衡的關鍵區域,是宜賓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在宜賓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保護措施
①生境與生物多樣性恢復重建
在公園建設規劃中,重視對自然生境的恢復;在生境的保護基礎上,對現有的次生灌叢開展森林恢復重建,增加植物多樣性;對低效的單一的人工林進行疏伐,降低喬木層密度,補植鄉土闊葉大苗,促進復雜的生態系統與豐富的物種生存環境的逐步形成;沿河流湖泊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與村落生態環境的建設,以提高區域植被水源水土保持能力,恢復植被。在滿足公園休閑娛樂等社會功能的同時,盡可能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
②完善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強化管理
一些保護區雖然開展了有效的保護,但由于生境相對孤立,物種交流不暢,需要將本區域進行更為細致的總體規劃,建立增加保護景觀斑塊,通過廊道規劃與建設,將各類保護區有效聯結。完善保護區不健全的管理機構,增強執法力度。
保護現有生態系統和特殊生境,如山地生態系統等典型生態系統,濕地、河流、湖泊生態系統等;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種,如擇伐森林、次生灌叢、放牧場、農田等廣大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需要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與退耕還林工程,強化管理。
4.3.4面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主要是在規劃中占面積最大,鏈接度最強,對景觀控制作用最強的景觀要素,作為背景,控制和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種遷移。本次規劃中主要由農田、農林模式、林牧業用地組成。
(2)保護措施
主要以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和農業景觀為主,大力營造各類水土保持林、速生林,調整優化樹種結構,完善提高農田林網,全面提高生態系統和農田景觀的多樣性建設。強化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防治源污染。
結語
通過本次宜賓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編制,針對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6點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首先,建立點、線、塊、面相結合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網絡,在城市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以及河流等的建設過程中,配置多層次、混交復層結構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植物群落,注重喬、灌、草以及層間植物的多層次搭配,組成近似天然的植物群落。其次,在空間布局上,以中心城區與周邊8個縣為核心逐漸向外擴展,形成遷地保護向就地保護過渡的分布格局;市域內人為干擾較小的山地及各類保護區等區域作為以林地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為主的生境及鄉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育中心,而中心城區與周邊8個縣則以園林綠地多樣性及鄉土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育為重點。最后,嚴格執行綠地系統規劃,控制城市綠線,確保生物多樣性規劃落到實處,以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普活動、政策宣傳和強化法律的方式呼應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目標,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級領導干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建立起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今后的城市生態建設中,應針對現狀存在的某些不足,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加以解決。唯有如此,城市生物多樣性特色才能獲得更好地運用,城市化進程才能更好地邁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俞孔堅. 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 . 中國園林,1998 ,14 (1) :18 - 21.
[2]McNeely J A, Miller K R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Gland, Switzerland, 1990.
篇4
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2條可知,外來物種入侵主要包括對陸地系統和海洋系統的入侵。海洋是陸地面積的近2.5倍,是環境的重要調節器,因其開放程度相比陸地更高因而更容易發生物種的轉移,因此,對自然海域生態系統的破壞,相對陸地系統的物種入侵來說影響范圍更大、時間更長久,控制和治理也更加困難。同時,領海是沿海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物入侵還可能對沿海國國家主權構成威脅。因此海洋生物多樣性存在著比陸地生物多樣性更為特殊的潛在危險性。但現實是,在海洋生物入侵方面,無論立法還是研究都落后于陸地生物入侵的防治。預防和控制海洋外來生物入侵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證沿海國安全穩定的重要內容。
一、海洋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產生的特殊危害
目前,理論研究領域對海洋外來物種入侵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通過分析、研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于外來物種和外來物種入侵所下的經典定義,筆者認為,所謂海洋外來物種入侵,是指某海洋物種通過自然途徑或是人類有意無意的活動,被引入到其他海域生態系統,其建立的族群影響和威脅到了當地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并對當地海域生態系統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海洋生物入侵的途徑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引入兩類。自然因素入侵諸如洋流運動,熱帶風暴等自然原因導致的物種轉移;人為活動引入包括船底攜帶外來附著生物,壓艙水,水產養殖品種的引進等。相較于陸地物種入侵,海洋外來物種入侵具有一定的特殊危害性。
首先,入侵的海洋生物會破壞本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降低區域生物的獨特性,威脅本地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入侵物種可能通過占據當地物種的生態位,建立起自己的種群,逐步消滅當地種族群,打破了維持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地理隔離。它們還可能與本土物種進行雜交,對本地物種遺傳多樣性造成破壞。同時,還會破壞當地海底的自然原貌和特有景觀,比如珊瑚礁。此外,外來赤潮生物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很可能連續爆發赤潮,對當地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其次,入侵的海洋生物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造成當地經濟上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包括危害農林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景觀破壞進而影響旅游業的收入等,間接經濟損失主要是破壞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改變生態系統。據農業部的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已被40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損失是海洋外來入侵物種導致的。
最后,入侵的海洋生物會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海洋入侵物種有可能攜帶著一定的寄生細菌或病原體,這將對本地物種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海水養殖類的物種,經常會攜帶各種病毒和病原體,稍有不慎就會在引入地區爆發疾病。例如,從1993年起,我國海水養殖對蝦開始流行大規模病毒侵害,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當時從臺灣等蝦病流行地區引進了帶病毒的苗種。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積約占地球總面積的71%,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由于海洋處在地球的最低處,各種廢棄、污染物質最終都將進入海洋,海水通過洋流運動進行著不停地流動,污染的來源往往難以確定。同時,海上作業的科學技術要求極高,海洋物種一經破壞便難以修復,損害結果往往是無法挽回的。盡管,目前已有二十余部有關外來物種入侵預防及管理的國際公約,但專門解決海洋和水生環境生物入侵問題的國際法律規制卻發展緩慢,落后于陸地生態系統中對生物入侵防治的國際法律規范,也與海洋物種愈發嚴峻的形勢不相適應。
二、風險預防原則的特殊性探析
源于德國環境法的風險預防原則,最初的核心是社會應當通過認真的提前規劃和阻止潛在的有害行為來避免破壞環境。以第二次保護北海國際會議為開端,也就是從海洋環境保護開始,風險預防原則逐漸進入國際環境法領域。由于環境保護領域的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倫理、科學等多方面問題,哪怕是在海洋環境領域,目前在國際上都很難對風險預防原則下一個統一或權威的定義。但人們適用風險預防原則的價值角度是一致的,根據大量的國際條約和會議宣言對于該原則的表述,我們可以從中得出該原則的核心要素:
首先,環境風險的潛在危害被懷疑達到了一定嚴重的程度。環境風險是指公眾對環境危害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嚴重程度的認識,具有潛伏性和不可逆轉性,根據發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自然的環境風險幾乎是不可控制的,而人為的環境風險產生的關鍵因素是人類利用、開發、獲取資源的活動,當這些活動所引起的環境風險達到一定嚴重的程度時,應當及時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和擴大。當然,風險程度因地區和適用范圍而異,各國可以基于自身對環境標準的要求進行衡量。
其次,發生的風險與其將要產生的危害的因果關系中存在科學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人們尚未取得支撐該因果關系的確切可靠的證據。尤其是在面對從未遇見過的新型海洋環境問題時,必然會存在不確定的認識。但是,這種科學的不確定性不能作為延遲行動或拒絕行動的理由,否則,人類及其生存環境或許將遭受更為嚴重的不可逆的損害,這種損害遠比提早做好預防措施的人力財力耗費大得多,更何況人類的生命健康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最后,風險預防原則能否有效實施關鍵取決于正確有效的風險預防措施。目前國際公認的風險預防措施主要包括:禁止與限制、最佳可行技術、最佳環境實踐和清潔生產等。各國應當在本國能力范圍內,最大化地就現有水平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以之為重要參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環境風險。但是從上面對于科學不確定性的論述可以得知,這種不確定性會對成本效益分析構成一定的局限,人類只能夠按照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科技水平進行分析,在將來甚至有可能被認為是與成本一一效益相違背的。因此,環境風險的成本效益分析只具有參考價值,而不能成為唯一的決定性依據。
三、風險預防原則在海洋生物入侵中的適用
如上所述,海洋生物入侵問題所帶來損害結果是災難性的,但如今,該問題愈演愈烈的現狀似乎還沒有喚起人類的危機意識。風險預防原則在這一問題上是十分具有針對性的,在海洋環境保護立法上引入風險預防原則,并配以相應的預防措施,同時加強國際協作,必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形成有力的保護。
(一)適用風險預防原則的必要性
1.能夠最大程度的避免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
國際海事組織指出,這些外來物種的入侵,是對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威脅的元兇之一。海洋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物種的入侵途徑多樣,傳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土著物種的生存空間被占據后,就很難再繼續繁衍,只有逐漸消亡這一條路。海洋物種一旦滅絕,便不復存在。風險預防原則正好與這一點相對應,只要出現對本地海洋物種產生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就應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預防。
2.適用風險預防原則弱化了海洋生物入侵對于科學因素的高要求
在無法預知環境對外來物種吸納能力的情況下,根據法不禁止即允許的理論,現行法律一般默認不能證明對環境有害的即視為環境安全的的原則。在海洋生物入侵問題上,無論是在事前預測還是事后治理上都對科學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但在風險與損害的因果關系上一定會存在著科學的不確定性,若是都以無法證明對環境有害而逃避責任,那么必然會放縱外來物種的入侵。采用風險預防原則可以在這點上做到很好的彌補,各個國家都不得以缺乏準確的科學依據為理由,延遲或拒絕采取預防措施使海洋生物入侵帶來的損害最小化。
3.對于海洋物種多樣性的預防保護符合成本效益理論
在應對海洋物種入侵問題上,成本效益分析法確實比較難以適用。一方面是海洋環境復雜性、變化性的特點使得這種預防成本難以精確估測,另一方面是從歷史上來看,對于生物多樣性這一問題的保護,一直以來都遭到忽視,人類通常只會看到引入物種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往往不會考慮本地稀有物種所擁有的更為長久的生態利益。海洋物種一旦滅絕就無法修復,其生態價值是不能夠用金錢來衡量的,貫徹風險預防原則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所帶來的效益一定遠遠大于事后修補所花費的成本。
在防治海洋生物入侵方面,較之損害預防原則,適用風險預防原則明顯更為合適。下面以船舶壓載水這種海洋物種入侵最為典型的例子進行說明。為平衡船舶,保證安全航行,在船舶離岸時底艙都要注入一定的水體,當船舶裝載為了空出噸位,就得將水體排除艙外,這樣就產生了在不同海洋生態系統間進行的壓載水排入和排出活動,同時發生無意的物種引入行為。據估計,船舶每年將約百億噸壓載水帶到世界各地,幾乎每九個星期就會在世界各地發現一種新的入侵者。這種合法的人類活動所引起外來海洋物種的入侵,比違法活動所帶來的危害更大,并且更加難以控制。因此,風險預防原則在海洋生物入侵的防治上更加有效用。壓載水所攜帶的外來物種往往會對本地的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土著物種若是遭到排擠直至滅絕,這種后果是無法修復、無法逆轉的。若是等到破壞后再進行治理,地球生態利益所遭受到的損失將難以估算。目前,將有害水生物體引入新的海洋生態環境已經被確定為全球海洋面臨的四大威脅之一。因此,不僅在船舶壓載水排放之前必須對排放地以及壓載水中的生物進行調查,還應當在本國的能力范圍之內采取足夠的措施進行預防,比如及時清理壓載水中的沉積物等。即便存在尚未確定的科學證明,也應當將預防措施最大化,倘若污染,便再沒有進行治理的機會。
(二)風險預防原則的具體適用
1.將風險預防原則確立為制定相關法律的基本原則
將一項原則能夠盡快用于解決現有問題,最有效率的辦法就是以該原則為中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如前所述,海洋生物入侵問題具有特殊性和不可逆轉性,針對這類問題法律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彌補其穩定性和滯后性所帶來的空白,以達到最大限度減少損害的目的。例如我國1988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雖然在立法宗旨、預防原則的精神,提出的諸多訴求,但遺憾的是該法并未明確設立風險預防原則,制度設計等方面或多或少滲透著風險其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風險社會所在海洋生物入侵問題上更是如此。把風險預防原則正式確立為制定相關法律的基本原則,同時在環境立法中將該原則的幾個要素一一科學的不確定性、危害結果的不可逆轉性、本國范圍內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等在海洋生物入侵問題中具體化,這樣才能夠在短時間能減輕海洋物種遭到破壞的程度。
2.借鑒其他國家相關方面的先進措施
對于海洋生物入侵問題適用風險預防原則最富有經驗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早在1991年,澳大利亞為預防及控制由壓艙水攜帶引入外來有害水生生物,頒布了《壓艙水管理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強制執行的關于壓艙水方面規定的法律。該法明確要求壓艙水排放前要進行交換并去除其中的沉積物。1999年,為保護自然物種,《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全法》第一章第3條中規定了預防滅絕、促進受威脅物種的恢復和為鯨建立保護區等措施。此外,還要求行政機關制定有關生物多樣性事務的決策時必須適用風險預防原則。2001年7月起,澳大利亞還加強了對進入其沿海地區船舶的壓艙水管制。凡是由管制機構評估后顯示含有危險外來海洋物種的高威脅度船舶,必須在公海更換壓艙水。這種典型的風險預防方法可以成為我國國內法關于這方面防治的典范。
還有一些國家根據風險預防原則制定具體措施,并且對這類措施給予法律保障。例如,1993年,德國于《遺傳工程法》第6條中規定,從事遺傳改性生物體的任何人必須進行風險評價,這種評價程度應當根據最佳實踐、適用最佳可行技術以避免對人類、自然和環境的潛在危害。而比利時、奧地利等國的相關法律中也存在類似的規定。
3.加強國際協作
由上述海洋的特殊性可以知道,海洋物種的維系和海洋環境的保護不是僅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防止海洋物種入侵,必須要加強國際協作,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國際公約對這方面做出了相關規定。1982年《海洋法公約》第196條規定:各國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于在其管轄或控制下使用技術而造成的海洋環境污染,或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或新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更是多處涉及了風險預防原則。其中第8條規定,各成員國必須通過制定和實施各項計劃或其他管理戰略,建立保護區,重建和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促進受威脅物種的復原,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2000年的《卡塔赫納議定書》第15, 16條中有關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規定更是充分體現了風險預防精神。
篇5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
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篇6
地球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它的開發強度日益增強,不少地區已呈現資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趨勢,難以再承受下去來滿足人類的要求,因此,實施生態發展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1-3]。眾多的國際生態公約就是在這種背景條件下產生的,它們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導人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以維護子孫后代的利益。這些被稱為是法律旗幟的各種公約都不是單純由法學家們單獨完成的,必需要廣泛征詢涉及自然保護的專業人士的意見,總結自然保護第一線從事實際工作的人們以及生產戰線上廣大公眾的經驗教訓,才可能制定這些涉及全社會利益的許多規定。本文就擬簡要地探討一下它們的意義和作用,以期我國能完善和健全有關自然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法律體系,來適應已踏入生態發展文明時代門檻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間以及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復雜相互關系的體現,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彩的標志。它是對自然界生態平衡基本規律的一個簡明科學概括,也是衡量生態發展是否合乎客觀規律的主要尺碼。一個區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否合理來決定。因此,它的保護對象是全方位的,要從物種及其遺傳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各個方面著手。這個公約不僅闡述了防止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問題,也強調要關注人類發展的目標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持續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結合來考慮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實踐證明,缺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工作就難以持續下去。它要求各締約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約”經過多年的討論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簽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這說明世界人民終于認識了由于人類本身的管理失誤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資源枯竭所帶來的災難,決心采取共同行動制定有約束力的并起綜合作用的國際公約。現在,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已成為各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可以看出,”公約并不是一紙空文,但與其說是一次性產物,不如把它看為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許多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種種群和被傳統農業與本地人民廣泛應用的物種及其變異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問題,2.發達國家如何落實支援發展中國家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責任;3.如何通過技術轉讓和交流實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戰略;4.生物資源利用者如何落實酬報各地從事保護工作者和提供傳統利用知識人們的責任。這些問題雖經多次討論,但不易取得協議。
我國于1993年1月7日作為第7個國家正式批準加入“公約”,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組成國家履約協調組,統一規劃各項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可見國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和認真態度。許多學術單位建立了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研究機構來規劃研究和宣教事宜;還出現了非政府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基金會”,它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公眾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工作。10多年來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約”規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項目,例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外,還出版了系列叢書和許多研究報告。建立了許多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實體。主要經驗有下列三點:1.保護和發展必需密切結合,利益公平分享是關鍵;2.統一協調分散管理的方針是正確的,但需要進一步完善;3.基礎性和綜合性研究不斷加強,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在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期間,國家頒布了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2011-2030),”明確今后20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將之看為是維護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為,當前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并未解決,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狀態一時難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基本體系,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評估、監測、人才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強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例如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和種質基因庫的建設和完善,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眾參與和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關于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跨境轉移的一個協議,它旨在充分確保它們的轉移、處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樣性締約國會議來討論和確定,已有100個以上締約國批準,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說,它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個議定書。文本中詳細論述了安全轉移、處理和使用憑借現在生物技術所獲得的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的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的保護措施,同時顧及對人類健康所構成的風險。這意味著,已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從一個國家跨境轉移必需符合議定書的規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資料使進口者能做出知情決定,確保所有貨運有議定書要求的文件記錄,即使進口者不是締約國也要按議定書要求辦理。我國于2005年4月27日批準了議定書,顯示我國在執行國際條約和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諾,并大大增強該議定書的份量。同時,制定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對國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體系、法規體系、轉基因活有機體及其產品風險評估和管理技術準則、生物安全管理國家能力建設作了具體規定和說明。
3拉姆薩爾濕地公約
濕地是指內陸和海岸地帶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澤和草甸地帶。這些地區是調節水分循環、維護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棲息地,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片濕地被改變為農地、養殖場甚至城鎮,導致許多物種消失,常出現一雨便成災的可怕事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原亞洲濕地局、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美洲濕地局三個濕地組織合并為濕地國際,并在濕地公約的制定和技術支持中發揮了中堅作用,大大促進世界范圍主要地區濕地和濕地物種現狀的評估和研究,加強與政府和當地社區的合作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濕地公約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訂,所以常稱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它通過傳播信息資料、提高公眾意識、開展培訓活動和在各地建立濕地管理項目、支持和促進區域和各國濕地保護和濕地資源持續利用和行動計劃的制定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國凡是在生態學、生物學、湖沼學和水文學上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都可申請加入濕地公約所建立的國際濕地名錄,加入國際濕地名錄的濕地應建立保護區,加強對物種和棲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應的獎勵;反之會受到批評。中國加入濕地公約會后,認真履行締約國的義務和責任,為了適應濕地保護形勢發展的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投入濕地保護,1994年9月由林業部牽頭聯合17個部委制定一個廣泛參與、切實可行、符合國際規范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目標、內容、優先領域和項目,使之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以確保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進一步推動中國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許多科教部門建立了濕地研究中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眾多的專著和研究論文和報告[10]。迄今,我國已有37個濕地保護區分五批加入了國際濕地名錄,并開展大量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工作。#p#分頁標題#e#
4世界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是指具有世界價值的獨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區域以及許多非物質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是各個國家精華中的精華。作為具有世界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可從以下列幾點來判斷:(1)表征地球進化歷史的主要階段的典型代表或獨特的地理景觀類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斷進化的生態過程或生物進化和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極為特殊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的區域;(4)具有世界價值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或眾多受威脅物種的棲息地。符合四個標準之一的區域可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類)。世界遺產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三者被認為是國際保護生境(棲息地)的三大公約。世界遺產公約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這說明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有責任來保護那些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把它們看為是人類遺產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認可和保護文化景點的國際法律條約,它把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資源管理體系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拓寬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相互關系的思維,并制定協同計劃來保護它們[11-14]。
隨著我國經濟多年的持續增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并深深體會到自然與現代化共存、經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保護共存的偉大目標是實施可持續戰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這樣,加入和認真實施世界遺產公約,建立比較完善的世界遺產地系統,就成為政府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許多省市建立了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促進自然保護、文化組織和文物系統各方面的專家認真考慮,提出具體的計劃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有自然遺產地8處、文化遺產地25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處,還有文化景觀3處,總共40處。現在打算申報的區域還有100多處,估計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遺產各1處獲得批準。但是,人們已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是為申報而申報,而是決心通過完善管理,爭取支持,使之更加壯大,以適應社會、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那時申報將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遺產工作的分別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歷史的全球農業系統,是人類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在發掘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時,卻忽略了這個方面,以致傳統的農業耕作制度及其豐富多彩的傳統優良品種的基因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大量流失。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及時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心”,旨在開展全球重要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以期建立一個全球共識的持續發展的動態系統,彌補了不足之處。我國浙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全球第一批五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其實,我國還有許多項目符合其標準,需要大力發掘、繼承和發揚[15-18]。
5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持續利用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護,不允許任何利用是不科學的,必然是行不通的;當然,過度的利用,不注意保護必然導致破壞。這個公約的目的就在于監測商業開發的主要物種,對一些已陷入受威脅狀態的物種,通過貿易限制達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要求。這個公約1973年3月于美國華盛頓簽訂,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貿易的物種劃分為三類作為其附錄,附錄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的對外貿易必需獲得出口國科研機構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進口國也確認是如此才能進行;進口國將之再出口也照此辦理。附錄2是指那些目前雖未瀕臨滅絕,但如對其貿易不嚴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變成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也必需得到出口國家科研機構的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出口貿易。附錄3是任何一個締約國認為屬其管轄范圍內應進行控制開發利用,而需要其它締約國合作管理貿易的那些物種;它們的出口貿易同樣需要出口國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前兩類物種需經全體締約國大會討論通過,后一類物種只需各締約國自己認定,報公約秘書處備案即可。附錄中所列的物種是重點管理對象,但它們的地位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要隨其種群傳播和消長而有所調整,所以需要對它們進行長期的研究和監測。這樣,每一個締約國都要建立專門的科學委員會和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來負責專司其事。前者負責研究確認各個種的基本情況,提出處理的意見;后者即專司具體管理業務,發放出口許可證。可以看出,這個公約不是要禁止野生動植物包括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貿易,而是制定各種措施保證可持續貿易,不引起它們走向滅絕;目前,它已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控制野生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國際貿易系統,為物種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12月25日,我國提交參加“公約”的交存書,1981年4月“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辦公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種科學委員會”,分別掛靠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內,開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壘壘。看來,大力培養熟悉“公約”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進一步弄清和宣傳“公約”各條款的實質內容,加強對瀕危野生物種的研究,提供其消長規律和具體情況,監測貿易現狀,編制控制貿易的物種名錄及其識別手冊和圖譜,制定合理開發利用的指標,提高進出口管理水平,防止過度開拓而造成物種滅絕應是一項長期的任務[19-20]。
6遷徙物種公約
物種的生存和分布不受邊界的限制,特別是遷徙物種的生活周期可能遍歷多個國家,但各國的保護和管理水平不盡相同,難免會遭受獵殺,因此必需通過國家政府間的共同努力來加以保護,既要保護物種本身,也要保護其棲息地。保護區在這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個公約于1979年簽訂,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個國家參與并共同關注這些獨特物種種群的保護,效果明顯。我國簽署這個公約以后,許多保護區承擔了這些遷徙物種的保護,無論在科研監測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山東長島保護區累計環志各種候鳥128種21萬多只,其中猛禽22種6萬多只,占全國猛禽環志總量80%以上;回收國內外環志鳥231只,最長回收為8年,為鳥類遷徙規律與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成績明顯[21]。由于“公約”所關注的物種獨特,沒有任何公約能代替其作用,實際上,它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必要的補充和起具體的輔助作用。#p#分頁標題#e#
7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這個公約是全球許多國家的政府為解決地球氣候潛在變化可能引起的眾多問題而聯手進行的一項努力。它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于集體執行“公約”所制定的各項規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國于1993年1月批準了這個公約,是最早的10個締約方之一。“公約”要求所有締約方在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注意減少和防止人為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開展技術轉讓等各種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增強所有溫室氣體的吸收匯和儲存庫,例如不同類型的保護區等;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制定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綜合農業的發展、關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澇影響地區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在可行的范圍內,將氣候變化納入相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政策和行動,并采取適當的方法盡可能降低氣候變化對經濟、公共健康和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在京都議定書中為發達國家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使其CO2、CH4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排至少5%;同時,確定了“共同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和”排放貿易“三種境外減排的靈活機制,使發達國家可以通過這三種機制在境外取得減排限排的抵消額,從而以較低成本實現減排限排目標,緩解其國內減排限排壓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其義務的核心內容,要求采用由締約方大會制定的可比方法編制人為引起的各種溫室氣體的源排放和匯清除的國家清單,發達國家必須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但是,要真正的具體落實十分困難,許多會議都是在討論這些問題的具體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識,需要更耐心地通過深入分拆,實事求是協調和合作共事地去解決。可以看出,制定減排限排溫室氣體目標是一個重要方面,而確定不同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人工營造的方法來固碳的目標也是不能忽略的,兩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約
篇7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1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1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1od4ers1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
(1)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
(2)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
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1ospat1alh1erarchy)上進行,即(1)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2)群落層次,(3)物種層次,(4)種群層次和(5)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1)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2)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3)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4)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5)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1)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2)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3)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
(1)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
(2)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3)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1ft1ngMosa1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
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5at1on1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發表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1slandB1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
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1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1ple-useModel,簡稱MUMs)。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4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1)棲息地的消失;
(2)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
(3)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
(4)過度開發利用;
(5)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
(6)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
(1)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2)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3)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5)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和MacArthur及W1lson(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1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1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發表。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6ableM1n1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1t1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1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2)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3)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
(4)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1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1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1)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1calSecur1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2)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1)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1alConf1gurat1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5olut1onaryDynam1cL1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1stance)
篇8
【關鍵詞】:桉樹;可持續經營;人工林;解決問題
在桉樹人工林的探索中,不斷的進行深入的研究,促進我國的可持續化發展的水平,我國在桉樹人工林中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的對待,通過不斷的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桉樹由于形狀具有特色,能夠適應干旱的氣候并且生長的速度非常迅速而成為人工林種植中的主要種植的植物。
1桉樹人工林的現狀
隨著我國的可持續化發展的步伐正逐漸的向前邁進,桉樹人工林種植的面積日益的擴大,我國的海南,福建以及廣東廣西等地區都出現了大面積的桉樹人工林種植,然而由于桉樹人工林種植中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學的規劃,導致桉樹人工林的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不是很樂觀,這些情況的存在非常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桉樹人工林的有效的發展和經營,阻礙了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進行。
2桉樹人工林種植的中存在的問題
2.1桉樹人工林種植結構單一
由于桉樹速生輪伐期短的特點,許多的地區盲目的進行桉樹的種植,這樣就導致這個地區的人工林種植種類單一,大部分都是桉樹的人工林。但是這樣單一的N植并不能讓桉樹快速的發展。發展迅速的桉樹人工林種植,讓當地的區域的生態環境非常的不穩定,生態環境的不穩定直接造成了桉樹人工林不能有效的適應當地氣候的變化,而且桉樹本身的系統抵抗性逐漸的減弱,不利于桉樹的發展。據有關的資料顯示,在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有些區域的桉樹人工林在大面積種植之后,由于生態環境的失衡,導致桉樹被數以億計的紅螞蟻啃食,造成桉樹人工林非常嚴重的損失。所以,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應正確的認識到生態環境中動植物互相制衡的關系,在進行經濟發展的環節中,切忌盲目的擴大桉樹人工林的種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改善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出現的問題,讓桉樹人工林的種植逐漸的實現優化,保證當地桉樹人工林種植中的生態系統相對平衡,能夠有效的減少損失,增加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2.2大面積的桉樹人工林種植損害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由于大面積的種植桉樹,發展人工林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由于桉樹的大量種植,導致許多的本地的植物和動物相繼消失,大面積桉樹人工林的種植,過度的追求經濟的增長,不注重生態環境的影響,導致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逐漸的減少,嚴重的阻礙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的水平。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非常的大,大面積的桉樹種植,逐漸的讓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銳減,這樣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會讓當地土壤肥力和全區域的水質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眾所周知,生物多樣性在保證水質,調節氣候以及促進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桉樹人工林的大面積種植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樣的問題如果一直得不到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漸的減少的情況一直持續,會為當地的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例如,中國的南方某地,大量的引進了一種叫做“水葫蘆”的植物,本意是作為觀賞并且能夠作為飼料,但是在當地的水域種植之后,水葫蘆進行了非常瘋狂的成長,逐漸的開始迅速的覆蓋了非常大的區域,并且當地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導致當地的物種逐漸的消亡[1]。雖然大面積的桉樹種植短期內帶來的生物物種多樣性的危害并不明顯,但是,卻不可以忽視這樣的問題的存在,在對待大面積的桉樹種植的方法上,應該進行多方面的考慮,不應該只注重經濟效益,還應該從多方面思考人類的生存問題。
2.3不能進行科學的發展,過度的消耗土地資源
過于快速的經濟發展,讓桉樹人工林的消耗程度逐漸的加大,人們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完全不能從可持續化的發展角度進行思考,在可持續化的發展中,許多人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都非常的模糊[2],許多人片面的認為可持續發展只要種植桉樹就可以,而完全不考慮土地的承載能力,這樣,桉樹過快的成長和種植,土地沒有有效的進行科學的管理,逐漸的導致土地的肥力下降,嚴重的影響桉樹人工林的發展,逐漸的制約當地的可持續經濟的發展。桉樹作為外來物種被引進到中國,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經濟的發展,但是作為外來的植物,桉樹的快速生長以及大面積的種植,導致當地的水資源和土地的資源逐漸的被破壞,并且非常的嚴重,據有關的調查顯示,在二十一世紀到來的前十年,中國的某地區引進了桉樹,并大范圍的進行種植,桉樹在這個地區快速的生長,逐漸的讓這個地區成為桉樹的種植的第一大省份,桉樹還有另外的別稱,就是綠色沙漠,桉樹過度的抽取土壤的肥力來保證自身的快速生長,這樣導致當地的土地資源逐漸的被消耗,這樣的做法不利于我國進行可持續化經濟的發展,反而會逐漸的消耗我國的土地資源,阻礙我國的可持續化的進程[3]。3解決桉樹人工林種植中的問題的具體措施
3.1全面的進行思考,改變經營的理念
為了促進我國的可持續化的經濟發展的進程,在充分的研究桉樹人工林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之后,應主動的進行思考,運用有效的措施解決桉樹人工林種植中出現的問題,促進我國的可持續化發展。在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首先應該進行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改變過去經濟發展中片面的思想,在種植桉樹人工林的環節中,第一,應該考慮事物的雙面性,不應該盲目的進行桉樹人工林的大面積種植,應該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4],在充分的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環境帶給我們的影響,在種植桉樹的過程中,應該事先進行良好的規劃,在能夠不危害當地物種多樣性的條件下進行桉樹人工林的種植,這樣既能夠保證桉樹人工林發揮良好額效果,又能夠保護當地的生物物種多樣性,能夠有效的保證當地的生態處在行對平衡中,當地的生物物種多樣性不被破壞,就能夠有效的調節當地的水土等資源,確保當地的經濟與生態的良好發展。
3.2政府應主動進行引導,合理的進行人工林種植
在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政府應該發揮指導的作用,有效的幫助人民建立正確的桉樹人工林發展的模式,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水平。政府可以借助報紙,電視等媒體對群眾進行科學的指導,并把桉樹人工林種植不當帶來的危害向大家進行普及,保證民眾中的思想是積極而正面的[5],在不斷的工作中保證民眾會積極的進行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但同時也保證民眾能夠正確的認識到桉樹人工林種植不當帶來的影響,促進民眾進行合理科學的人工林種植。
3.3對桉樹人工林種植的土地進行科學的培育
大面積的桉樹人工林種植如果管理不當,會導致綠色沙漠的形成,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桉樹人工林的種植中,要確保土地土壤的肥力,避免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的開發,有效的增加土壤的肥力,在保證土地的土壤肥力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桉樹人工林的種植[6],保證桉樹人工林的科學的規劃,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充分的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機物,讓桉樹人工林能夠在不危害當地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進行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化的發展。
3.4建立桉樹人工林發展的體系,保證生態平衡
在桉樹人工林的種植和發展的過程中,過度的開發會導致當地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態失衡的現象,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發展,應該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運用有效的方法,對桉樹人工林種植進行科學的管理,保證當地的生態平衡以及水土保持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桉樹人工林種植,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解決桉樹人工林種植中出現諸多的問題,促進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的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桉樹作為外來物種,在進行大面積種植中,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只有正確的處理環境和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在桉樹人工林種植的過程中,應該進行科學的管理,理性的進行開發使用,保C生態環境平衡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國鋒.淺談廣西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對策及途徑[J].吉林農業,2012,05:147+146.
[2]王志超,杜阿朋,陳少雄.我國桉樹人工林現狀及可持續經營對策研究[J].桉樹科技,2012,04:58-62.
[3]王受泓,丁鳳玲.桉樹人工林的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珠江水運,2014,22:70-71.
[4]陳李花,曾炳山,呂成群,裘珍飛,劉英,李湘陽,石前.中國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林業科技,2009,02:78-83.
[5]吳瓊輝,張浩.廣東省桉樹人工林發展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廣東林業科技,2006,03:133-136.
篇9
關鍵詞:有機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土壤改良;保護
環境農業是人類有意識改造大自然以獲得食物來源的一種生產活動,是承載著人類文明延續與發展的根基。但發展到現代農業之后,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在生產出大量農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以及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嚴峻的環境問題[1],人們必須要意識到現代石油農業并不是解決人類溫飽問題的最佳途徑,應該尋求一種對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有機農業在保障農產品安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2],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應該得到大力推廣。但在傳統農業種植區域,政府與農民在應用和推廣有機種植模式上的積極性不高。鑒于此,本文綜述近年來有機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積極影響的相關文獻,以期為我國有機種植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有機農業的概念界定與生產準則準確地界定
有機農業的概念是研究有機農業的首要步驟,根據國家標準葉有機產品曳淵GB/T19630.1要2011冤,有機農業是指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3]。在有機生產體系中,以農業清潔生產為指導思想,核心要求是建立、恢復農業生態系統包括動物、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由這些生物參與、推動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以保持、提高土壤的長效肥力和易耕性[4];具體的土壤培肥措施是激發系統內稟的自然肥力供給,如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有機廢棄物等腐熟還田以及輪作豆科作物、綠肥等,并采用農作物淵間冤輪作、耕種抗性作物品種以及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和生態措施作為控制農田病蟲草害的主要手段,同時配合合理的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達到維護農業生產體系、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5-7]。現代常規農業是目前我國耕作面積最大的農業生產方式,其長期、大量地施用農藥、化肥等會抑制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且殘留在農田里的農藥和化肥會嚴重污染、破壞土壤環境,并可能經淋失和徑流進入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8-12]。而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等物質,強調以自然、環保、不破壞農田生態的方式進行耕作、生產,避免了對水體、土壤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而且有機農業重視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用間作、輪作等科學栽培法,不僅可以改善耕作土壤的理化性質,還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進一步達到保護土壤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目的[4-7,13]。總的來說,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對環境友好,能夠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對水域環境產生的面源污染,促使土地肥力恢復,增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能夠切實有效地保護和修復當地的生態環境。
2有機農業的生態效益
有機農業將動物、植物和土壤視作一個整體,強調在這個整體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而且生產過程更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會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使農業生產能與自然環境保護相協調,真正做到對環境友好。相關實踐表明,開展有機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包括動物、植物、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也能迅速增加,同時減輕土地、水體和動植物界的受損程度,進而恢復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14]。
2.1增加生物多樣性
有研究表明,在過去40年內,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活動是許多農田鳥類、雜草、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等物種豐富度及多度下降的重要原因[8-9]。而有機農業拒絕使用農藥、化肥,對生產區域內各種動物、植物、土壤動物與土壤微生物的危害極小,可以有效地恢復和保持生產區域內生物的多樣性[15-16]。益鳥等動物天敵是有機農業體系中生物防治蟲害的重要環節。與常規農田相比,有機農田中鳥類淵尤其是地面孵化的鳥類冤的種類和數量更高。如李現華等[17]對內蒙古磴口縣境內常規農業系統和有機農業系統中動物多樣性的調查結果表明,有機農業種植區的有益鳥類等生物的數量較多,而且有益昆蟲淵尤其是七星瓢蟲冤的數量也明顯增加,而蚜蟲等害蟲的蟲口密度則明顯降低。節肢動物也是農田中數量較多的一類動物,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有機農田內節肢動物的物種豐富度與多度都明顯高于常規農田[18-19],有助于實現對農田害蟲的生態控制。與傳統農業生產對雜草等植物的敵對態度不同,有機農業生產允許相對多樣化的雜草生長,甚至在農田休耕時期還會輪作某些能起到綠肥作用的草類。有機農業對于雜草的態度較為溫和,因而在有機農田中雜草密度、生物量或地面覆蓋物通常高于常規農田系統[20-23];還有相關研究發現,采用有機種植的農田內有較高的闊葉雜草[24]以及除草劑敏感型雜草[25]的物種豐富度和多度。有機種植方式下,農田中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會有所增加,如蚯蚓就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示動物,蚯蚓的數量能反映土壤的結構、微氣候、營養和毒性等土壤狀況。
有研究表明,采用有機管理方式的農田中,土壤內蚯蚓的密度、數量均比常規農田高,如Brown[26]的研究報導發現,有機農田內蚯蚓的密度約為常規農田的2倍;還有其他相關研究也發現,有機農田較常規農田擁有較多的蚯蚓種群數量[27]。土壤中的微生物體淵細菌、真菌等冤在維持、增強土壤肥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有益微生物群落會參與腐殖質的形成,能改善農田土壤的團粒結構,從而提高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而有機農田拒絕農藥和化肥的施用,減少了對土壤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采用免耕、輪作、施有機肥等有機種植模式的農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均高于常規農田[28-32]。此外,秸稈還田作為有機農業種植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土壤培肥手段之一,有大量研究發現,秸稈還田是有機農田中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加、活性增強的重要原因,如Ocio等[33]研究發現,在將秸稈翻壓還田7d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增加了2倍;高美英等[34]對山西農業大學教學果園各層土壤中固氮菌數量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秸稈覆蓋還田可明顯增加果園各土層中固氮菌的數量,在整個0~60cm耕作層內固氮菌數量年平均增加95.47%,尤其在0~20cm土層中的固氮菌年平均增加量更達到了123.80%。總的來說,有機種植方式能有效提高種植區域內動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多樣化組成,而生物多樣性又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有利于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也有利于實現土壤營養的優化循環和保持土壤肥力等。因此,農業種植活動應采取對環境友好的技術措施,以保護種植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2.2改良土壤
現代農業長期、大量地使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土壤環境,造成了如土壤中有機質減少、土壤微生物活力下降、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降低等惡果;而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基,沒有健康、肥沃的土壤就沒有健康、營養的農產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保護和改良土壤。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其發展初衷即是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因而有機農業對于培肥、改良土壤極其重視。有機農業的培肥理論認為土壤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施肥是在培育土壤,進而由肥沃土壤為農作物提供所需養分。因此,有機農業種植的第一步就是采取各種措施淵如施用有機肥和合理輪作等冤改良、培肥土壤,激活土壤的生命。對于有機農業中培肥土壤的方式,歐陽喜輝等[35]總結了國內外多項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得出有機農業通過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免耕和輪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團聚能力以及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從而達到培肥土壤的目的。秸稈還田與輪作也是有機農業提倡的改良土壤、維持地力的重要手段,如王寧等[36]的研究表明,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環境,而且還能減少土壤堿性物質的流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土壤的酸化,維持土壤肥力;楊景成等[37]的研究也發現,與傳統種植制度相比,糧草輪作結合秸稈還田可以有效地降低對土壤有機質的衰減效應。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機庫中的活性部分,是表征土壤質量和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董博等[38]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發現,長期施用有機肥淵或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冤可以明顯增加耕作層土壤中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胡誠等[39]通過多年施肥試驗發現,隨著有機肥施用量的提高,農田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碳、總有機碳等含量都隨之增加。改良土壤、保護土壤環境是有機農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根本,而長期的有機種植反過來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生產力,并通過改變土壤的通透性和孔隙度等自然結構性狀改善土壤環境,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土壤生物與微生物的活性,這都說明了有機農業是對環境友好且可持續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2.3保護環境
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會破壞農田土壤的理化性質,加劇水土流失、旱澇災害,加劇對水、土和大氣環境的污染,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而有機農業采取對環境友好的方式、措施進行農業生產,能有效地保護環境,眾多學者通過調查研究認為,相較于現代常規農業,有機農業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土壤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地下水污染、保護地表水水質以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良好的生態效益[40-45]。有機農業在改善土壤環境、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貢獻,如盧東等[46]在多個有機種植基地中的試驗表明,在控制好有機肥原料的情況下,有機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威脅較常規農業小;許恒周等[47]通過試驗研究得出了有機農業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結論;RigbyD等[48]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也顯示有機農業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缺乏狀況,實現土壤肥力的持續供應和永久利用;此外,杜相革等[49]也認為有機農業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及其中的營養循環、改善土壤動植物的生存條件等,能有效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進而促進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功能。有機農業對水環境的保護則主要體現在減少農藥和化肥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據相關學者估測,全世界施用于土壤中的氮肥有30%~50%經淋失進入到地下水中[50],而我國相關部門的統計也發現農業面源污染對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化現象的貢獻率達到60%耀80%[51],可以說現代農業是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有機農業采用了輪作和休耕培肥地力、拒絕施用農藥和化肥等,減少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污染,有效地保護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安全,據席運官等[42]對有機稻田與常規稻田排水污染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有機水稻種植方式可減少農田排水中氮的排放量,還會降低排水中的總磷濃度;徐田偉[52]也發現了有機種植業的發展可以控制區域水土流失、降低非點源污染的水平,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是我國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
現代農田生態系統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尤其是近年來CH4和N2O的排放量增加更是主要來源于現代農業生產活動[53],而有機農業鼓勵系統內的資源循環利用,減少了內部資源的浪費和外部資源的消耗,進而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了大氣環境狀況。在一項針對丹麥農業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將丹麥所有的農業用地全部轉換成有機農業,則農業體系中的能量消耗和氮流通的減少可使丹麥全國溫室氣體淵CO2、CH4和N2O冤的排放量相應減少13%耀38%[54]。綜合可知,有機農業可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農業耕作范圍內的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處于亞健康的地區發展有機農業還能夠有效地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加快地區生態環境的恢復,促進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
篇10
一、自然保護區的地位和發展現狀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前國際社會倍受關注的問題。動物克隆技術的突破和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已經預示珍稀瀕危物種的存在將具有無法預測的經濟價值。在不久的將來,基因資源將成為國際社會爭奪的主要資源之一。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護典型的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和遺傳種質資源。全世界130年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佳手段,還是建設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有效措施。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然保護區黃石公園(YellowstoneNationalPark),至2003年,全球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達102102個,總面積1876萬km2,相當于陸地面積的12.65%。自1956——2000年,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經歷了創建階段、停滯破壞階段、恢復增長階段、全面規劃與迅速增長階段等4個歷史發展階段。1956年我國建立第1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到1978年自然保護區數量為34個,2000年發展到1276個(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面積達到123萬km2,占國土面積12.8%。隨著2001年“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全面啟動,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進入了第5個發展階段,即科學規劃建設和集約化經營管理階段。據不完全統計,至2003年底,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了1999個(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總面積約占144萬km2;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26處。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一類特殊的土地利用類型,擔負著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維護國土生安全的重要任務。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工程”規劃,到2010年使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55億km2,約占國土面積的16.14%;至2050年,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2500個(林業系統2000個),總面積1.728億km2,占國土面積的18%(林業系統保護區總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6%)。同時,自然保護小區總數達到10萬個,總面積達380萬km2。
二、宏觀決策控制中的科學問題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面臨迫切解決的宏觀決策控制和技術問題主要有:(1)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規劃和合理布局方案;(2)我國自然保護區分類系統與經營管理制度建立;(3)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典型原始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4)野生動植物資源動態監測網站建設。
1、自然保護區體系構建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地域分異復雜,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特有物種繁多,社會經濟地區間差異較大。如何確定自然保護區的合理布局、構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實施全面保護與重點建設,是當前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
2、自然保護區分類經營管理體系建立隨著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規模的逐漸擴大,自然保護區科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分類分級依據和辦法需要更加科學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適合我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分類經營管理體系亟待制定和出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自然保護區劃為6類,即嚴格的自然保護區(StrictNatureReserve,包括未受破壞的區域或稱荒野區wildernessArea)、國家公園(NationalPark)、自然遺跡(NaturalMonument)、棲息地/物種管理區(Habitat/SpeciesManagementArea)、景觀保護區(ProtectedLandscape/Seascape)和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ResourcesProtectedArea)。《生物多樣性公約》明確要求各締約國建立自己國家的保護區分類系統,以適應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需要。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自然保護區分類系統,所有的保護區完全按照嚴格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管理,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廣泛存在。自然保護區如何進行分類一直是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極為關心的科學問題和管理問題。應該對眾多的自然保護區進行價值評定和功能定位,開展分類分級,確定關鍵保護區域,提出重點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農田保護區、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生物圈保護區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它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究竟有多大,如何對它們進行統一規劃,重點建設,做到有效管理,真正發揮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當它們彼此相鄰,甚至處在同一地域時,如何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和發揮各自的作用等,都需要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妥善的解決。因此,應該盡快對現有自然保護區進行分類和分級、價值評定、功能定位,確定自然保護區的合理布局。
3、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典型原始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我國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不清,大部分自然保護區只有野生動植物資源名錄,沒有種群數量。因此,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查清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情況,不僅是對我國的貢獻,也是對全世界的貢獻。長遠的任務應該是查清所有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盡管我國絕大部分區域都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但是仍然殘存著少量的原始森林。對這些原始森林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它們代表著自然本底情況。
4、野生動植物資源動態監測網站建設盡管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自然保護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種威脅。廣泛存在旅游活動對土壤環境和水環境的污染、旅游設施對棲息地和自然景觀的破壞、周邊社區的工農業生產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動態不明等問題。如何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監測,是當前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可以在重點自然保護區建立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監測站,重點監測地帶性植被動態、稀有殘遺植物群落演替、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動態、生物多樣性動態、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三、學術領域的科學問題
1、自然保護區學的研究領域自然保護區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自然保護生物學原理、自然保護區體系構建理論、自然保護區工程設計和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理論與技術。主要涉及以下領域:
1)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自然保護區體系管理和單體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對于濕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還應該研究其范圍和適宜面積確定問題、功能區劃理論與方法等特殊問題。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也屬于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自然資本評估與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生態系統自然資本評估與管理、野生生物資源自然資本評估與管理、自然資本運作理論與方法。
3)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包括珍稀物種瀕危機制及小種群恢復途徑、瀕危物種擴繁與遷地保護技術、自然保護區資源生物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自然保護區景觀多樣性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等。
4)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理論與方法研究,包括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評價、野生動物種群監測、植物多樣性動態監測、植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等。
2、當前需要著重研究的課題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的技術問題,如瀕危小種群恢復技術、瀕危物種遷地保護技術、自然保護區“生態島嶼”野生動物種群控制和棲息地維護技術、生物廊道設計和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技術、自然資本評估理論和方法,以及自然資本運作技術。
1)關于“生態島嶼”小種群恢復與調控。由于自然保護區大多處于孤島狀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被隔離為多個小種群。應如何恢復瀕危物種的種群,以維護其長久的安全性。同時,在生存空間相對狹窄的自然保護區內,尤其是對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干擾的保護區來說,必須科學地控制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比如,如果野生動物種群過大,不僅會對生態系統的結構造成破壞,而且對周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構成威脅。應如何對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群進行科學控制和棲息地的合理干預,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這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科研工作,也是未來長期的研究課題。
2)關于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適宜面積確定問題。生產實踐中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規模需要多大才能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回答這一問題的基礎研究工作是科學確定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適宜面積,特別是單體自然保護區的最小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確定問題是我國乃至世界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確定自然保護區的最小面積是長期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鍵問題,是實現自然保護區科學規劃建設和有效管理的前提。自然保護區面積大小不僅決定了保護對象的長期安全性,而且關系到自然保護區建設規模和社會經濟承受力的問題。一個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究竟應該多大才能維持保護對象的長久安全,這個問題不僅是我國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等待回答的問題,還是自然保護區學科首先應該研究的課題。由于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一直處于粗放經營和傳統的管護階段,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確定都比較隨意。科學地確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是近年來未能深入研究的課題,自然保護區建設缺乏理論依據。比如,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應該多大,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應該多大,熱帶、亞熱帶、溫帶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應該多大,不同類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和功能區如何確定,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保護區范圍如何確定,上述這些問題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如果是為了保護一個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組成的物種,合理的面積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只有足夠的面積才能達到保護這個整體性的目的,才能保持各種各樣生態系統的存在,以保證所有物種能夠長期生存繁衍下去。自然保護區大多是孤立地存在于人為活動的干擾區域中,處于人類構筑物包圍之中,就好像海洋中的島嶼,所以自然保護區有“生態島嶼”、“生境島”之稱。如果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小,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狹小,半島效應明顯,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自然生態系統受人類干擾和外來物種干擾的強度增大,系統的結構難以保持長久的穩定性,從而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我國人口眾多,又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同樣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如果自然保護區面積總量過大,短期內會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經濟負擔。如果單體自然保護區的面積過大,尤其是在東部發達地區,那么將引起自然保護與資源開發的矛盾;在西北的牧區,如果核心區的面積過大,也會引起保護與放牧的矛盾。總之,科學地確定保護區的適宜面積,尤其是最小面積的確定,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生物廊道的設計技術。很多自然保護區為人類構筑物分割、干擾,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植物的生境呈破碎化狀態。對于小種群的野生動植物來說,破碎化的生境導致種群的進一步的隔離,滅絕速度加快。如果在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上建設了公路、鐵路等人類構筑物,將阻斷野生動物的生活繁衍途徑。研究生物廊道的區劃技術成為熱點問題,尤其是對于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分為若干片的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廊道設計問題。
4)關于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的功能區劃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分區存在混亂,分區數從1個到7個不等,如核心區、緩沖區(或區、實驗區)、實驗區、經營區(或利用區或開發區或游憩區)。目前我國還沒有實施自然保護區分類管理,所有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基本按國際上的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近幾年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但是,由于自然保護區類型多樣,功能不同,管理的嚴格程度、方式應該有所不同。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經濟又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如果占陸地面積14%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全部按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那么必將導致自然保護區與當地群眾的利益沖突。在現行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實踐中,一般把保護區劃為保護區域和經營區域。保護區域包括核心區和緩沖區,經營區域包括實驗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的功能區中還應該劃出科學實驗小區、生產經營小區、生態旅游小區、生活辦公小區等。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自然保護工作與管理者和周邊居民生計性開發利用的矛盾。
5)關于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本與經濟管理。自然保護區一般處于邊遠地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最好的天然植被和自然景觀,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強大,自然價值極高;周邊社區保持著傳統的民族風情,文化價值較高。如何進行自然資本運作、開發自然保護區的間接價值和無形資產,發展“自然保護區經濟”,避免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破壞型”和“景觀浪費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