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環境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環境生態學,是指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 結合系統科學、物理學、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與受人干預的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科學。
從學科發展上看,環境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它由生態學分支而來,但同時又不同于生態學。環境生態學是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即運用生態學理論,闡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生態途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生態旅游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在倍受關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興起的時代背景
人類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增強了人類認識和開發地球的能力,但也嚴重扭曲了人類與地球之間的正常關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資源、環境、生態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人類開始思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人類社會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執著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人類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環境和自然保護的綠色浪潮開始在世界各國興起,人類逐步調整其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后,最終選擇了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便應運而生。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旅游業曾一度被認為是“無煙工業”,因而在世界各國都得到高度重視。但是,傳統旅游業對旅游對象“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使得旅游活動的范圍和程度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從而嚴重破壞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旅游資源極大浪費,阻礙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游這一新型的旅游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生態旅游概念的提出與探索
“生態旅游”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大多數觀點認為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才作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游一詞雖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但是對其概念仍存在較大爭議,有的仍沿續綠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此定義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其基本特征,同時強調應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大致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回歸大自然的“自然之旅”,由于城市人長期“困擾”在嘈雜擁擠的城市環境中,他們愿意通過親近自然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還有一部分認為“生態態旅游就是自然條件下的大眾旅游”。第二類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針的可持續旅游”,這種觀點強調人們在欣賞自然風景時并能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意識的保護,是一種能利用自然環境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進行保護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第三類認為“生態旅游既能滿足游客游覽觀賞自然風景,又能通過旅游探索自然奧秘,了解和認識自然,進行環境教育的特殊旅游形式”,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在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教育,生態科普色彩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動。第四類認為生態旅游首先表現為一種經濟活動。如果發展生態旅游不能為當地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不能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不能使當地人從旅游中活動直接受益,則會出現旅游發展與當地居民發展經濟的矛盾,從而就會導致既不能時游客得到旅游的滿足,也不能時當地群眾受益,更談不上保護生態環境了。結果生態環境也破壞了,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持續,旅游地經濟發展也受到干擾。
三、生態旅游概念再探析
上述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眾多闡述,雖然都沒有能全面地反映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他們都從不同方面涉及到了生態旅游的本質含義,那就是:1、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這一類概念主要是針對現代化的工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長年生活工作在鋼筋混凝土構筑都市與工廠中的城市居民,他們生活節奏緊張,競爭激烈,希望能返璞歸真,到靜謐、優美、潔凈、開闊的野外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態,增長閱歷,放松身心。這類定義明確了生態旅游是人類旅游活動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現代旅游者的主要動機。2、生態旅游必須強調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這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點是生態旅游與傳統自然山水觀光旅游的本質區別。生態旅游是一種帶有責任的旅游,其旅游活動要受一定的限制。3、生態旅游必須強調的旅游環境的教育作用,通過生態旅游達到保護環境,教育旅游者的目的。它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生態旅游,并賦予生態旅游以重要責任和義務。4、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活動。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效益,又能促進邊緣性生態工程的旅游活動,可見,生態旅游只有在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進而阻止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意義”
篇3
論文關鍵詞:水源地 集水區 生態補償 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在供水水源地集水區采取生態保護措施確保了下游用水的水質和水量。但是,由于補償機制不健全,集水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均受到限制。通過分析生態補償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給出了生態補償的合理定義,分析了生態補償的原則和需要注意的問題。最后,對崗南、黃壁莊水庫集水區生態補償進行了探討。
1 引言
我國是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國家,城市缺水更為嚴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缺水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11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面對水資源危機,許多城市開始開發利用上游流域的地表水作為新的供水水源。河北省石家莊市規劃區內地下水已經不能滿足用水需求,近年來,已經將其上游崗南、黃壁莊水庫的水作為城市的供水水源地。由于水庫的用戶的改變,城市用水的水質標準、供水保證率等因素都要有相應的提高。因此,對水庫上游集水區內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所謂集水區,指的是河流、湖泊等水體一定地點以上天然排水所匯集的地區,而水源地集水區系指引水口以上流域邊界內所涵蓋的地區,即其流域面積。
在我國,水源地集水區往往是社會經濟亟待發展的區域。一般來講,集水區的發展,往往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先污染后治理,即常規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區域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卻是以犧牲全流域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第二種是限制發展,即集水區服從于上級政府或流域機構的總體規劃,增大生態保護方面的經濟和非經濟投入,保持優良的生態與環境,但是由于投入區與收益區不一致,上游的投入無法得到相應回報,最終導致上游投入區與下游收益區經濟收入差異增大,上游地區由于經濟實力薄弱而使生態保護難以為繼。可見,兩種方式均不利于全流域的健康發展。
因此,集水區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發展模式,即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用水戶對集水區給予補償,以保證集水區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整個流域的和諧發展。
2 生態補償理論綜述
2.1 生態補償理論的發展過程
生態補償(Ecological Campensation)是目前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可以追溯到德國和美國在20世紀70、80年代所采取的一些政策。
我國對生態補償的研究在森林資源生態補償方面較多,已經出臺的生態補償有關的法律法規中,以關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法律法規最多,也日臻完善。但是,水源地生態建設和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卻仍很欠缺,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仍需克服生態環境是公共物品,人們可以免費使用的傳統觀念。
從發展的軌跡來看,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文獻中,生態補償通常是生態環境加害者付出賠償的代名詞,而90年代后期以來,生態補償則更多地指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者的一種利益驅動機制、激勵機制和協調機制。到今天生態補償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對環境負面影響的一種補償,它還包括對環境正面效益的補償,涉及的范圍也包括政策、規劃、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
2.2 生態補償的定義
生態補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生態補償指的是對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生態補償則還應該包括對環境保護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識,提供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
國內外對生態補償有不少定義,但由于側重點不同及生態補償本身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Cuperus將生態補償定義為“對在發展中對生態功能和質量所造成損害的一種補助,這些補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或者用于創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的區域”。劉玉龍將生態補償定義為“國家對流域生態保護區內因致力于生態與環境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的居民在資金、技術和實物上的補償及政策上的優惠等,同時還只因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外部性,流域生態保護凈收益區對保護區致力于生態與環境保護各方面投入的分擔”。杜群將生態補償定義為“對生態環境保護者、建設者的財政轉移、物質性惠益給付的補償機制”。
上述定義基本上將生態補償的目的定位于保護生態,采取的方式也是僅僅為經濟方面的補償,屬于狹義的范疇。但是,受補償區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生態補償的終極目的。
針對水源地集水區生態補償問題,筆者在此提出生態補償的定義為:生態補償是由生態受益方對生態保護方所進行的補償,其目的是確保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補償的具體方式包括經濟補償、政策補償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其他相關活動。從這個定義來看,生態補償不僅僅是從生態問題,更是社會和經濟問題,目的是保障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利用。生態補償應集中體現為通過一系列經濟手段和法規、行政措施以及相關的社會活動,對已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喪失自我反饋機制和恢復能力的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的反哺和調節機能的恢復,確保該生態系統在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生態補償,其結果是有利于全社會的。
2.3 生態補償的內涵
從內涵上來看,生態補償包括使用補償、受益補償和損害補償。使用補償指的是使用生態環境但是沒有造成破壞而支付的補償,如從生態環境中獲得的景觀、娛樂等享受而支付的補償;受益補償指的是從其他人或其他地區的生態保護行動中獲得收益而支付的補償,如生態保護收益區向保護區支付的補償;損害補償指的是從事對環境有害的活動而支付的補償,如為了恢復開發礦產資源或修建建設項目破壞的生態環境而支付的補償。
從補償的目的來看,生態補償包括對生態環境的補償、對經濟發展的補償和對社會政治的補償。對生態環境補償的目的是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補償的目的是保持受補償區合理的經濟發展速度;對社會政治補償的目的是保持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區域內的和諧及均衡發展是生態補償的最終目標。
2.4 生態補償的難點
生態補償中,最關鍵問題是確定補償的主體和客體、確定補償的強度以及確定補償的方式和途徑。
根據筆者的定義,補償的主體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而客體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執行者。就集水區而言,補償的主體為下游的水源使用者,補償的客體為水源地集水區內發展受限和進行集水區治理的上游居民。
補償的強度可以通過機會成本、生態價值和協商來確定。其實,生態補償問題的實質就是接受補償的意愿和支付補償 的意愿之間的協商平衡問題。因此,采用談判的形式達成協議補償要比感覺理論價值估算確定補償的標準更加可取。
補償的方式中,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式為資金補償。此外,項目轉移也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法,即將收益方的相關項目轉移到保護方,以此促進保護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項目所有人為生態受益方,有助于保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也可實現對生態保護方在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進行相應的補償。
采用談判方式不僅可以確定補償強度,也可以確定補償方式。一般由上游地區根據其在生態保護中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投入+合理收益向下游提出補償要求,下游生態收益地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流域生態的直接和間接效益與上游進行協商談判,最終確定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
2.5 生態補償的原則
生態補償需要通過制度設計,通過生態保護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解決好生態產品這一特殊公共產品消費中的搭便車行為,激勵公共物品的足額提供,并鼓勵人們從事生態保護投資并使生態資本增值,最終達到流域的和諧。
2.5.1 受益者補償原則
在生態補償中,如果無法確定明確的受益者,一般由政府負責補償。在水源地集水區保護中,受益者容易確定,應由水源的使用者進行補償。
2.5.2 保護者受益原則
為了消除搭便車行為所導致的公共物品受損,就需要對保護者進行補償。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保護生態就變成了一種工作,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得以內部化。
2.5.3 區域和諧發展原則
生態補償并非劫富濟貧,而是為了通過生態補償,將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內部化,上下游共同保護生態,最終達到流域的和諧和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5.4 可承受原則
在確定下游用水區向上游供水渠補償時,需要考慮到下游用水戶的承受能力,確定合理的補償范圍,并采取低價介入、逐步提高的方法。
轉貼于
2.5.5 重造血輕補血原則
生態補償基金應該注重造血功能,將資金用于供水區的可持續發展,杜絕簡單的資金補償形式。
3 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目前,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經濟外部性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資源有償使用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
3.1 經濟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理論是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簡單而言,外部性就是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的活動對于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活動主題范圍的利害影響。外部性包括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關鍵是把外部性內部化,實現由行為人承擔外部不經濟性所造成的后果。由于環境具有的無排他性和無排斥性,就是環境資源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要消除生態資源的外部性特征,就必須把它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就是為了將外部性內部化。
3.2 公共產品理論
按照微觀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可以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兩類。公共產品指的是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并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產品消費減少的一種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這兩個特性往往會導致公共產品使用過程中產生“公共的悲劇”和“搭便車”兩種行為。從特征上來看,生態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公共物品,如果不進行生態補償的話,生態資源也將會發生公共的悲劇,或者搭便車行為,最終導致對生態環境的損害。
3.3 資源有償使用理論
生態系統是一種資源,也是創造財富的生產要素之一。因而這種生態服務或者說價值的載體便是“生態資本”。隨著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生態資源已經不單純的是一種自然資源,而成為人類改造過的自然資源,所以,生態資本就成為了人造自然資產。由于生態資源具有價值,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等價交換原則,使用生態資源理應進行生態補償。
3.4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公平性原則,即人類平等的享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平等的享有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效益。世代平等的發展理論強調,全球每一個時期的任何一個人或者任何一個地區都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因此,生態保護區為了環境免遭污染而被迫放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機會,這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原則。不能為了保障受益方的發展權而剝奪生態保護方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如果需要一方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受益方必須進行補償,以保障生態保護方可持續發展的權利。
4 崗黃水庫集水區生態補償實例分析
4.1 崗黃集水區概況
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上游集水區屬于滹沱河流域,位于北緯38°09′—38°45′,東經113°31′—114°15′。該流域在崗黃水庫上游范圍內包括平山、鹿泉、靈壽和井陘四個縣市。是石家莊市水源地和一級水源保護區。
項目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相對來說,第一、第二產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較大,但都還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農業以種植業和林業為主,農村副業發展相對薄弱?,F狀第二產業以二類、三類工業為主,經濟效益低而環境污染嚴重。即便是流域內較富裕的蘇家莊鄉和西柏坡鎮,2004年這兩個鄉鎮農村的總產值為6 87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 579萬元,占總產值的37.5%;林果業產值589萬元,占總產值的8.56%;牧業產值1 783萬元,占總產值的25.93%;漁業產值1 926萬元,占總產值的28%。人均年產值4 653元,人均年收入2 064元,農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較低。
4.2 建立崗黃集水區補償基金的設想
在項目區,可以考慮在水資源費中加入一定比例(10%)的資金作為補償基金,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生態補償,即通過水環境治理、水土保持直接投入等治標措施來暫時保護水資源與水環境,或者經由進行農業綠色基地建設、教育或基礎設施投資、旅游業投資等治本措施返還給集水區的居民,以提高其自發進行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的意愿。將生態補償基金納入水資源費,可以體現上游為保護水資源作努力的價值,在理論上合理,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目前石家莊市地表水廠并未滿負荷運行,從崗南和黃壁莊水庫的日取水量約為20萬t左右,水資源費為0.355元/t。經統計,2004年全年從崗南和黃壁莊水庫的取水量為5794.7萬t,支付的水資源費為2 057萬元。如果按水資源費的10%提取上游生態補償基金的話,每年可獲得205.7萬元的資金用來進行生態補償。并且隨著石家莊市供水的結構轉變,逐漸增加地表水的比例而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這部分費用將逐漸提高,當地表水廠進行滿負荷運行時,即達到日產水量30萬t后,生態補償基金將達到389萬元/a,這部分補償基金將由水資源的最終用戶負擔??紤]到生態補償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水資源費的比例偏低等情況,可以采取逐步調高生態補 償基金的比例。建議在實行以后通過逐步調整,用5年的時間達到水資源費的50%,則補償基金可以達到1 945萬元。
生態補償基金應該以治本的投入為主,即主要直接應用于集水區的居民,通過一定數額的人均生態補助以及集水區綠色經濟發展項目補助這兩種措施進行發放,以后者為主,鼓勵集水區居民進行綠色經濟發展。同時,小部分資金用來直接治理水環境。建議政府將生態補償基金和扶貧基金以及農業補助合并進行使用。
4.3 用戶承受能力分析
對于新增加的費用部分,可以攤入水資源成本,在水價上體現,由下游的用水戶承擔。對于水資源費的10%,即0.035 5元/m3的生態補償費,以石家莊家庭用水月平均用量在10 t左右計算,家庭的月支出增加僅為0.355元,居民完全有能力支付,在實施上難度不大。對于企業來說,0.035 5元僅僅占水費1%左右的份額,也沒有什么支付難度。
4.4 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
流域內進行生態補償是一項新生事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立法機構、政府、用水戶、上下游居民等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多輪磋商后施行,不可一蹴而就。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需要立法機構制定相應政策法規進行保障,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多方論證確定征收幅度和征收辦法,需要接受補償方嚴格經費的使用和匯報制度,還需要對公眾進行廣泛的宣傳,使補償者愿意為了保護生態和保證供水而支付補償基金、受補償者樹立生態也是經濟的觀念。
5 結論
在生態補償的實施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建立責任協議制度。在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客體之間要建立“環境責任協議制度,采用流域水質水量協議的模式,水源的使用者在水源地達到規定的水質和水量目標的情況下進行補償;如果水源地沒有達到相應的目標,需要對水源使用者進行賠償。
②監管補償資金的使用。對補償資金需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可以借鑒基金等形式,對補償基金的來源、使用和最終效果進行規劃和評估,確保生態補償基金的合理使用。
③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生態補償中在不同的地區采用的方式不同,有的以政府為主導,有的以市場為主導,但政府與市場見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充分發揮雙方的作用。在大型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補償活動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小范圍的生態補償以市場為主。
篇4
關鍵詞:恢復生態學;研究進展;理論研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環境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口增加、工業產業化急劇發展,使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人類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資源進行過度利用,使很多資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重要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解決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協調人類的活動和生態環境,使人類在加強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可以逐漸實現對生態的恢復和保護,促進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和理論基礎
1.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恢復生態學是生態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新詞,主要針對生態問題產生,致力于恢復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由于這個領域涉及的學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綜合生態學。簡單來講,恢復生態學是一門有關于生態的修復的學科,指的是通過人們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從而不斷對那些已經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重建和恢復的過程,使生態環境能夠發揮出相應的生態功能,而且能夠使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科學。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最關鍵就是恢復,對已經受到破壞的環境進行恢復,這種恢復可以分為廣義上的恢復和狹義上的恢復,狹義來講,就是一種將其恢復到初始狀態的工作,廣義的恢復是人類社會需求意義上,要依據生態工程的相關技術,對于一些被損壞的自然系統進行重建。由此可見,恢復生態學在加強生態系統的建設以及優化管理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恢復生態學理論基礎
恢復生態學相對應的是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生態的破壞可以理解為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功能出現退化、生態自然的關系出現紊亂。所以這個恢復的過程就是要將自然還原到一個協調的關系上。由于自然條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取向影響,生態恢復并不能做到將被破壞的環境恢復到最原始的狀態,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盡量恢復和還原,使生態自然系統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態功能。生態恢復是在生態環境受損之后必須要進行的一項活動,通過各種物理、生物、化學等手段,對生態系統的發展方向以及演變的過程進行控制,從而實現重建的過程。
2恢復生態學的發展
2.1國外關于恢復生態學的研究發展概況
人類開始對恢復生態學進行研究已有多年的歷史,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只是恢復中的第1步,一個生態系統想要保持整體性和穩定性,就需要進行全局思考。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歐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國家都開始注意自己國家內的環境問題,也開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對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進行整治,從20世紀開始,就已經有很多國家在加強生態修復,比如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在加強對水體以及熱帶雨林的恢復,日本加強對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復。關于生態恢復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止,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國召開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國際研討會,就生態系統受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而且同期還出版相應的書籍,科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恢復問題進行探討。1984年又召開恢復生態學研討會,對恢復生態學理論以及實踐的統一性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提出恢復生態學在經濟發展以及自然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作用,生態恢復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態環境的恢復,使生態環境能夠維持原來的平衡,其次,也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為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分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支持。1985年,美國成立“恢復地球”組織,使生態恢復工作實現組織化和系統化。1996年,在瑞士召開第一屆世界恢復生態學大會,會議強調恢復生態學在生態學領域中的地位,使恢復生態學的研究更進一步。但是每個地區的側重點不相同,比如歐洲更傾向于對礦地的恢復,北美更傾向于對水體以及林地進行恢復,我國更強調農業資源綜合利用。
2.2國內關于恢復生態學的研究概況
我國的生態環境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損壞也十分嚴重,加強生態恢復學的研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意識到生態恢復的重要意義,因此開始生態恢復已經有較長的歷史時間。比較典型的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在過大牧壓下退化后封育恢復退化的過程,這個研究從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復的動力等為基礎建立退化的數學模型,并且借助該模型對草原恢復的策略進行探討,從而使當地的草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的保護。在我國西南部,也有學者對貴州省茂蘭喀斯特退化群落進行恢復,從退化的生態環境著手,對具體的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結合生態恢復學的理論,使恢復生態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進展。包維楷等對眠江上游大溝流域人為干擾體類型、干擾強度、頻度、時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礎上,對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以及物種的組成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對人為影響進行分析,還有的學者對土壤結構、土壤動物、土壤微生物等進行研究,提出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恢復力,對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我國的地域十分廣闊,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森林植被的恢復工作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植被恢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比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進步。比如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的探討、礦山廢棄的植被恢復與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復工作進行探討等,使我國的多種類型的生態環境系統都得到有效的恢復,而且在恢復工作不斷進行的過程中,還出現很多研究文獻,這對后代的生態恢復以及生態保護都有很大幫助。自然生態系統自身有一定的修復能力,但對于受損比較嚴重的生態系統,加強人為修復是一個重要途徑,對此,我國也積極加強各種修復技術的研究,利用人為的生態工程可加速生態系統恢復,尤其被極度破壞的生態環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復技術。
3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加強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生態恢復是維持自然界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謴蜕鷳B學主要針對生態環境的恢復,這個研究領域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國內外關于這個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增多,對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蒲揚.恢復生態學的理論與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
2高彥華,汪宏清,劉琪璟.生態恢復評價研究進展[J].江西科學,2003(13)
篇5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資源的使用量,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生態環境,同時,各種污染源的出現,也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成為社會服務人員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管理者要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增加城市綠化面積。
1 生態園林的定義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為參考,建設城市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條件,種植在不同的地區,形成植被群落,讓其互相協調,保證在每個生長季節都有植被生長,產生季相色彩[1]。這些植被包括喬木、灌木、草本等,在互不影響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陽光、土壤、水分等,減少群落中植被生長的沖突。
隨著各項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增加了環境污染,城市生態環境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讓人們注意到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保持城市生態平衡。
2 生態園林在城市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2.1 吸附空氣中的有毒氣體與粉塵
生態園林的建設,可以改變城市大氣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空氣中有毒氣體和粉塵[2]。
現在,很多城市周邊都開辦了化工廠,在城市內部,行車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大量的有毒氣體排放,增加空氣的粉塵數和噪音,這些都會對人體造成慢性傷害。針對上述內容,社會服務人員在城市中種植一些可以吸收有毒氣體的樹木,比如土杉等,過濾城市空氣,避免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并且,還要適當調節植被的種植密度,讓植被在適當的距離生長,通過樹葉的微震吸收車輛發出的噪音。對于空氣中的粉塵,可以種植林木,因為林木葉子的表面有很多被毛,還有較為粘稠的油脂,能夠吸附空氣中的粉塵。除以上幾種污染源外,化工廠也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病菌,綠色植被可以利用自身的凈化功能吸收病菌,消除它的有害性。通過這幾種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
2.2 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建設生態園林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系統中,其結構與功能處于協調的狀態,能量的輸入輸出基本平衡,讓整體效益達到最高[3]。而生態園林的建設,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生態平衡,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在展開園林建設時,要客觀分析城市當下的生態環境,合理安排植被的種植,把多種自然景觀加入到城市建設中,讓城市更具觀賞價值。
2.3 根據“生態位”的原則,建設生態園林
生態位指的是某個物種在一個系統中起到的作用,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的地位。它可以讓城市根據特定的環境,選擇適合種植的植物,提高城市生態園林的整體功能。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必須按照“生態位”提出的要求,建設生態園林。首先,要根據生態位的特點,挑選符合這一特點的植物種植,形成生長群落,減少競爭,合理利用土壤、陽光等,建設符合城市特點的生態園林。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選擇主要針對這一地區的植物進行種植,比如,氣候比較干旱的地區,可以種植一些抗旱耐寒的植被,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另外,大多數城市都會選擇一些可以有效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抗蟲性較強,不需要精細照顧的植被,最為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主要種植物。生態園林的建設,必須注重植被生長的差異性,以差異性為基準,劃分種植區。像是槭樹與杜鵑,因為槭樹的樹干很高,可以吸收上層的陽光和深層土壤的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要零散的陽光和淺層的土壤即可滿足生長條件,種植在一起后,不僅可以保持形成群落的良性發展,還可以提高城市的整體觀賞性。
3 總結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為原則,構建城市復層次、多結構的園林。特別是在城市環境的保護中,要首先從生態園林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發展的有利因素,優化城市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在建造園林時,要根據獨特的地域特點,選擇適合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觀賞性。
參考文獻
[1]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2013(2):12-14.
篇6
關鍵詞:水安全 水資源承載力
1.前言
安全是危害或災害的反義詞,它與危害(或災害)的風險緊密聯系。危害(或災害)的風險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水安全問題通常指相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水的危害問題。例如,水多了(發生洪水災害,導致人的財產損失,人口死亡問題)、水少了(發生干旱、水資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人類生存環境損失)和水臟了(水污染導致的病害健康問題、人口死亡問題)。
中國是降水時空分配非常不均勻、“水“的問題十分突出的發展中國家。水多了(洪澇災害)、水少了(干旱、水資源短缺)和水臟了(水污染問題)業已成為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緊急程度已經危及人類基本環境和生存問題和國家發展利益的安全問題。
在水安全問題研究中,水資源安全問題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1]。水資源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產生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危害問題。20世紀末,不滿足可持續水資源利用的模式和環境問題導致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業已引起國際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3月,在荷蘭海牙(Hague)召開了“第二屆世界水論壇及部長級會議”。會議主題是:水的安全:從洞察到行動,全世界140多個國家首腦或部長,3000名科學家出席會議。21世紀水安全面臨7個主要挑戰[23]:
(1)滿足基本需求(meeting basic needs)
(2)保護生態(protecting ecosystems)
(3)食品安全(securing the food supply)
(4)水資源共享(sharing water resources)
(5)處理災害(dealing with hazards)
(6)水的價值(valuing water)
(7)科學管水(governing water wisely)
因此,水資源安全已經成為水資源研究的國家前沿熱點,受到世界范圍的注目。
水資源安全問題研究主要有:水資源安全的范疇,水資源安全的度量,水資源安全評價和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等方面。從學術研究,水資源安全的度量最為關鍵。核心問題是:回答如何量度水資源安全程度和如何保證水資源安全?我們的觀點是:水資源承載力是水資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因此,研究水資源承載力對于認識和建設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承載力” 一詞,亦稱 “承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態學,用以衡量特定區域在某一環境條件下可維持某一物種個體的最大數量[1]。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全球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源是支持地球上生命系統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其量和質是有限的,它們滿足人類現在與未來發展需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關于生態承載力的一個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在其出版的《保護地球》一書中提出的。他們把承載能力定義為一個生態系統所能支持的健康有機體即在維持它的生產力、適應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容量。后了“承載力”概念得到延伸發展,比較多地用于說明生態系統、環境系統、資源系統承受發展和特定活動能力的限度。因此,生態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等諸多概念也相繼出現。
1974年,Bishop在《環境管理中的承載力》一書中指出“環境承載力表明在維持一個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一個區域所能永久地承載的人類活動的強烈程度”[2];高吉喜(2000)在其關于生態承載力的研究別指出: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態系統彈性限度條件下環境子系統所能承納的污染物數量以及可支撐的經濟規模與相應人口數量[3]。此外,一些學者還從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等方面對全球承載力進行了探討(Cohen,J.E.,1995;Sagoff,M,1995;Daly,H.E.,1995,1996)[4][5][6]。然而無論是生態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抑或全球(區域)承載力都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如何描述和量化,實施和操作性不強,目前的研究還不深入。事實上,在對作為生態環境組成要素的各項自然資源的承載力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是無法對生態環境承載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的。
相比之下,當前對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則獲得了更多學者的關注。對自然資源承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關鍵礦產資源方面。1949年美國的Allan將土地資源承載力定義為:“在維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個區域能永久地供養人口數量及人類活動水平”。50-70 年代,國外許多學者探討了土地承載力的計算依據為:在確保不會對土地資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土地的生產潛力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同時,對承載力的研究從靜態轉向動態,Millington等應用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以各種資源(土地、水、氣候、能源等)對人口數量的限制,計算了澳大利亞的土地資源承載力。1986年我國也開始了題為“中國土地資源生產力及人口承載量”的研究,研究者認為土地資源承載力通常是指:一個區域在一定的農業技術條件下,土地用于食物生產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或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土地資源生產力所能承載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由此,關于土地和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在中國全面展開[7]。
承載力概念的演化與發展是對發展中出現問題的反應與變化結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如針對環境問題,人們提出了環境承載力的概念與理論,針對土地資源短缺問題,人們提出了土地資源承載力的概念與理論。而“水資源承載力”一詞,則是隨著水問題的日益突出由我國學者在80年代末提出來的。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持續發展過程中各種自然資源承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資源緊短和貧水地區支持人口與發展的“瓶頸”,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發展和發展規模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進入90年代以來,在地區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識,而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安全”問題也已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作為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水資源安全戰略研究中的一個基礎課題,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已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成為當前水資源科學中的一個重點和熱點研究問題。
轉貼于 2. 水資源承載力的定義
水資源承載力最早是源自生態學中的“承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一詞,是自然資源承載力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國不少學者在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等概念的基礎上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定義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茲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列舉如下:
(1)在某一歷史發展階段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條件下,水資源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撐能力[8]。(劉燕華,1999)
(2)某一歷史發展階段,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依據,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為條件,在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下,該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最大容量[9]。(李令躍,2000)
(3)一個流域、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當地水資源能夠維系和支撐的人口、經濟和環境規??偭縖10](何希吾,2000)。
(4)一定的區域內,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下,天然水資源的可供水量能夠支持人口、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或限度[2]。(馮尚友,2000)
(5)可理解為某一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響下,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水資源的動態變化為依據,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為條件,經過合理優化配置,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撐能力。(惠泱河,2001)
總之,盡管已有的水資源承載力定義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思路并無本質上的差異,都強調了支撐能力的概念。但是,對水資源 “承載力” 本身的內涵,表達比較宏觀。
結合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有關項目初步研究,作者的觀點是:水資源承載力可定義為“在一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滿足生態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夠維系有限發展目標的最大的社會-經濟規?!薄R虼耍Y源承載力是一個度量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受水資源制約的閾值,它通常用滿足生態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限目標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臨界狀態所對應的單位水資源量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規模(如GDP)等指標體系表達。
顯然,水資源承載力受水的供、需矛盾雙方影響, 它需要從受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水循環系統出發,通過“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系統對水的需求和流域能夠提供的多少可利用水資源量的“支撐能力”方面加以量度。一種概化的水循環與水資源供需關系如圖1所示意。
圖1 量化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關系示意
核心問題是:在一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下,一個流域/區域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量究竟能夠支撐多大規模的社會經濟系統發展?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水資源(開源與節流),維持和改善陸地系統水資源承載能力?
考慮到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現實與長遠意義,對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實:
·變化環境下(即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水循環是水資源演變和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因為一個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大小,直接與該流域和區域的可利用水資源量與質有本質的聯系。而區域可利用水資源量又決定于在不但變化的自然環境(包括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文循環規律及其控制的水資源形成規律。
·需要把把它置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概念的框架,建立在生態系統完整、水資源持續供給和水環境長期有容納量的基礎上。生態系統需水是水資源承載力必須要考慮的重要、方面。
·需要從“水循環-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系統耦合機理上綜合考慮水資源對地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撐能力;
·水資源承載能力度量除了水循環和水資源變化的自然屬性影響外,還取決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有限目標。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目標不同,相應的承載能力也不一樣。
因此,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大小是隨水資源開發階段、目標和條件不同而變化,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它不僅是水文循環、水資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與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系統的耦合研究密切相聯,是可持續發展重大的國家需求研究的問題。
3.水資源承載力的度量與計算方法
由圖1的系統關系和水資源承載力的定義,可以導出水資源承載力的度量與計算方法。主要過程概述如下:
(1)水資源總量(W): 它指流域水循環過程中可更新恢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總量(WL)。流域水循環受自然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可更新恢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量也在不斷變化。另外,除了本地產生的水資源量外,人工跨流域調水(WT)可以增加本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總量。由于流域水循環降水和徑流形成的不確定性,對應不同保證率的水資源量,有流域水資源總量關系
W= WL + WT
(2)生態需水量(We):生態系統是流域水循環和流域環境系統的基本部分,滿足一定環境要求的最小生態需水量(We)首先應該加以估算。它們通常由河道外的生態需水的估算(如天然生態需水、人工生態需水等),和河道內的生態需水估算(如防止河道斷流所需的最小徑流量等)構成。
(3)可利用水資源量(WS):流域可利用水資源量是指在經濟合理、技術可行和生態環境容許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措施可以利用的不重復的一次性水資源量。在概念上,維系生態環境最小的需水量需要扣除,以保證生態環境容許的前提條件。因此,原則上講,可利用水資源量可以通過流域可更新恢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總量加上境外調水扣除生態需水量加以估算,即:
WS = aWL + WT – We
式中:a為反映工程技術措施的開發利用系數。
(4)水資源需求總量(WD): 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規模水平可以表達為人口數量(P),國民生產總值(GDP)或凈福利(H)等指標。因此,它們對水資源需求包括:人口需水(Wp),工業需水 (WI),農業需水(WA) ,環境和其它需水(WM)等。因此,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總量(WD)可表達為:
WD = Wp + WI + WA + WM
(5)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平衡指數(IWSD):為了描述水資源的承載力,首先需要定義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供需平衡指數(IWSD)即:
很顯然,當流域可利用水量小于流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需水量,即,有,這說明流域可供的水資源量不具備對這樣規模的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能力。流域水資源對應的人口及經濟規模是不可承載。但是,通過調水增加WS和通過節水減少 WD可提高IWSD。 反過來,當流域可供水量大于等于流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需水量,即,這說明流域可供的水資源量具備對這樣規模的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能力,流域水資源對應的人口及經濟規模是可承載,供需為良好狀態。
(6)水資源承載力的分量測度:如何量度流域水資源的承載力呢?由定義和上述水資源承載力的供需指數可知,首先需要建立研究對象的“水-社會經濟-環境”系統關系。它們的作用是將水資源量支撐的環境、社會經濟系統規模(如人口數或人口密度、人均GDP工業產值、農業產值、水環境污染級別等)聯系起來。然后,通過一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與有限發展目標,分析識別出由供大于需,即 IWSD > 0 可行域退化到IWSD=0,即系統供需平衡達臨界狀態的水資源WS=WD所對應的流域人口數(P)和社會經濟規模(GDP)等等指標參數。記水資源供需平衡達到臨界狀態的可供水資源量為, 進一步,可以定義水資源承載力的各個分量,即:
意義是:λ1表明維系現狀/目標水平的人口規模所需要最少水資源量WS;λ2維系現狀/目標水平的經濟規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資源量WS。
流域的綜合水資源承載力(F) 是其分量的集成, 例如,
λ = 人均GDP / WS = (GDP/p )/Ws
(7)單位水資源量承載力的度量:為了達到水資源承載力分量和總量可比性的目的,可以進一步轉化水資源承載力分量為某單位水資源量的承載指標參數。例如,當統一轉化W0為億m3的可比單位水資源量,有對應的水資源承載力的各個分量,即:
上述公式中的就是流域系統第i個水資源承載力分量。例如,F1的單位量綱是每億m3的人口數目,說明該流域每億m3可利用水資源量能夠承載的最大人口數。同理,F2的單位量綱是每億m3的GDP,它說明該流域每億m3可供水資源量能夠承載的經濟發展最大規模的GDP。
同理, 流域的綜合水資源承載力(F)是其分量的集成。例如:
F= 人均GDP /億m3 = (GDP/p )/W0
4.西北干旱區水資源承載力綜合研究的關鍵問題
廣義上的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和內蒙古的西北部,總土地面積為374萬km2,占全國的39%,總人口約1億,占全國的8%。涉及西北內陸河流域(包括新疆的部分外流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本文討論的范圍,界定在西北內陸河干旱地區。
西北干旱區水資源承載力綜合研究的關鍵問題有:變化環境的流域水循環模擬研究,生態需水研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需求研究,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計量,西北干旱區水資源承載力綜合。下面重點討論水循環模擬,生態需水和指標體系問題。
(1)變化環境的流域水循環模擬研究
水文循環是聯系地球系統地圈~生物圈~大氣圈的紐帶,是全球變化三大主題碳循環、水資源和食物纖維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它受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決定水資源形成與演變的規律。因此,人類活動經濟開發和影響劇烈地區的水循環與水資源安全研究,是21世紀資源環境學科領域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向性問題。
目前水科學發展的前沿問題突出反映在: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資源演變規律,水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社會經濟相互作用影響等。因此,水文循環需要考慮地球生物圈、全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影響。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代表國際地球學科發展前沿,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 (Biosphere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簡稱BAHC)是IGBP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陸面生態-水文過程與空間格局的變化規律和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關鍵問題。進入90年代末,變化環境(即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文循環研究成為熱點。
人類活動對水文過程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對下墊面的改變上,改變流域下墊面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條件,可概括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變化。下墊面條件發生變化了,水文過程的各環節也相應發生變化,如蒸發、入滲、產流的量會加大或減小,水循環的路徑和速率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利用原來的降水-徑流關系不能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后的流域降水徑流形成規律和水文循環過程,分析人類活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對流域徑流形成規律的影響成為當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問題。
以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為例,由于中游引水等人類活動的劇烈影響,已經完全改變了流域中下游水循環關系,造成下游流量減少和斷流,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了說明黑河干流的水資源變化,我們將黑河干流上游出流控制水文站(鶯落峽站)及下游輸水控制水文站(正義峽站)1959年以來的實測流量資料進行了分析比較。根據1959-1998年實測資料統計,黑河鶯落峽多年平均流量49.83m3/s,相當于年徑流量15.71×108m3,正義峽多年平均流量31.05 m3/s,相當于徑流量9.80×108m3,鶯落峽流量高于正義峽流量18.78 m3/s,相當于區間多年平均每年損耗水量5.92×108m3。
從兩站流量多年變化趨勢看,鶯落峽站水量歷年變化平穩,年際變化不大,甚至還稍有上升。正義峽站水量不僅遠遠小于鶯落峽站,且水量在逐年減少(圖2),兩站水量年均差值越來越大(圖3)。
圖2 黑河鶯落峽及正義峽歷年徑流量變化圖
圖3 鶯落峽-正義峽年均流量差值圖
造成下游水資源量減少的原因:中游張掖地區人口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用水量急劇增加,導致黑河干流水資源大量損耗,水資源的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黑河流域水循環規律,是建立黑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模型的重要基礎。
(2)生態需水研究
中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已經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環境與發展最大的限制因子。實際觀測與實驗研究表明,水對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的限制作用,生態系統對水的需求也存在脅迫響應的機制。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維系生態系統平衡最基本的需用水量,是生態系統安全的一種基本閾值。因此,生態環境需水估算問題成為生態環境建設依據的重要基礎。確定不同生態類型的生態需水量,是生態環境建設區域配置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生態環境系統的關鍵。這也是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第2課題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等大的科學計劃推動,如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BAHC)實施,國際國內對生態環境需水問題十分重視并且已有了一些研究。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有關課題,如“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等,利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遙感信息對區域生態需水進行初步的估算。中國工程院一期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所完成9個專題報告中對生態環境用水也做出初步的測算,取得一些進展。但是,目前有關生態需水的研究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人們對“生態需水”問題理解還不盡相同。目前,與生態需水有關的概念和定義有多個方面,如“生態需水”、“生態用水”、“生態環境耗水”等。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總之,生態環境與水文水資源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交叉研究,面臨許多挑戰,也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與看法。
由于目前對“生態需(用)水量”一詞,還沒有確切的或者得到公認的定義,因此在對它的理解與計算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總的來看,多數認為:生態需水量是指在水資源短缺地區為了維系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態環境質量(或生態建設要求)的最小水資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態保護與人工生態建設所消耗的水量。其內涵: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天然生態保護與人工生態建設的需水,其外延包括地帶性植被所用降水和非地帶性植被所用的徑流。因此,生態需水量可以理解為維系一定生態系統功能所不能被占用的最小水資源需求量,包括天然生態和人工生態,其計算有河道內和河道外之分?;A是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流域水循環規律的認識與模擬。
·河道外的流域上的生態需水的計算
根據補給來源,生態需水首先可以分為降水性生態需水和徑流性生態需水。降雨形成徑流以及徑流運動過程中,地帶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態系統完全消耗降水量,非地帶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態系統消耗徑流量為主、降水為補充,處于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交錯過渡帶以消耗降水為主、徑流為補充。
從生態系統形成的原動力又進一步分為天然生態需水和人工生態需水兩大類。從植物生理角度分析生態需水,可以得到天然植被或農作物正常生長時的總騰發量ET。其水分來源有兩部分:直接利用的有效降水,以及通過水利工程直接或間接利用的供水。
區域生態需水計算應該以流域為單元,建立變化環境下的流域水循環模型,如圖1所示意。然后,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遙感信息,結合陸面水文生態實驗站的校核分析識別確定。對于每個流域,結合其生態特點和水循環特點,確定一級分區為山區、平原綠洲、過度區、荒漠無流區。為了突出人類活動影響,在山區和平原綠洲中進一步區分天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作為二級計算分區。二級計算單元內在以土地利用單元作為三級計算分區, 由遙感信息土地利用圖上讀取各類生態面積單元。對三級分區的每一項,單獨計算其生態需水或經濟需水。在計算中考慮了天然植被或人工植被對徑流性水資源和降水性水資源的同時利用。國家“85”科技攻關項目中的一種基于水循環概念的流域生態需水計算框圖如圖6所示意(細節略)。
·河道內的生態需水的計算
河道內的生態需水的計算主要考慮的問題是維系河流湖泊水系的生態平衡的最小水量。主要考慮的方面有:
維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維系城市人工生態環境景觀的最小需水量;
防止河流泥沙淤積所需最小徑流量;
防止河流水污染的最小水量;
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維持的河道最小流量;
防止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所需維持的最小徑流量
通常需要通過流域水循環模擬、枯水分析后,在給出一定生態環境標準(或要求)下確定上述多個的最小流量組合的閾值(具體方法討論略)。
(3)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的建立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中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核心是用什么指標體系反映“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的發展規模與質量?目前,借鑒土地資源承載力的概念,采用在水資源可供給量所能維持生產的糧食產量的基礎上計算水資源承載力的方法顯然將問題過于簡化了[10]。
從目前的認識,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的選取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人從定義出發直接選取可支持人口數量、工農業發展規模等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指標作為衡量水資源承載力大小的依據[14]。也有人從水資源可供水量、需水量,可承載人口、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規模,水環境容量等方面綜合考慮建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方法進行評價[15]。
本文建議,從水資源承載力的基本概念出發,通過水循環系統模擬,水資源評價、生態需水估算和社會經濟對水的需求分析,選取計算參數,主要有:對應不同保證率的水資源量,最小生態需水量,可利用水資源量,水資源需求量(包括人口需水,工業需水,農業需水,環境和其它需水等);通過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的實際分析,確定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如水資源承載力的平衡指數(IWSD)等。運用本文提出的量化方法,獲得比較具體和實在的水資源承載力的度量結果,如維系現狀/目標水平的人口規模所需要最少水資源量,維系現狀/目標水平的經濟規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資源量等。
總之,希望概念清楚,基礎扎實、評價方法簡單、可比性好。這方面研究工作需要在實際中發展和完善。
4.結語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在我國雖然已有諸多研究課題和論述,但總的來說,已有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水資源承載力的評價與計算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筆者“拋磚引玉”。希望在其概念、新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開展研討。幾點建議如下:
(1)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證,從“水-生態-社會經濟”多學科基礎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從變化環境下的水文循環水資源演變規律到流域水文生態、植被耗水機理等微觀領域,從水文水資源科學到社會經濟科學、規劃科學等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研究范圍,并以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方法等作為技術手段,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2)技術方法的創新
目前制約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據的獲取與分析處理。GIS在支持與水文和水環境有關的地理空間數據的獲取、管理、分析、模擬和顯示,以解決復雜的水資源、水環境規劃和管理問題方面顯示了其強大的功能[17]。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必須突破陳舊的數據獲取與分析手段,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將地面水文觀測與空中遙感信息相結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數值計算和模擬,并將現有水資源承載力數學模型方法與GIS集成,這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個關鍵所在。
(3)研究領域的拓展
地域分異和空間格局歷來是地理學最重要的優勢研究領域,水土資源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狀況對水資源承載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加強水資源承載力密切相關的區域合理配置研究,尤其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地理科學新的挑戰。它包括水土資源配置,上、中、下游的城市與產業合理布局,水源保護區區域范圍內的人口、產業布局等。將其納入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范疇,不但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水資源承載力區域差異研究的需要,也必將使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成果對社會實踐具有更明確的指導作用,這是當前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中極具潛力的一個研究領域。
篇7
【關鍵詞】華鎣市;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近幾十年,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旅游業正邁入一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新時代,在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旅游地生態環境也日益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華鎣市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機遇較好,發展潛力大,在“旅游強市”戰略下如何科學規劃、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對于華鎣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區域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诖?,本文從生態環境角度出發,就華鎣市旅游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做出探討。
1.旅游生態環境概念界定
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旅游生態環境研究較多,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廣泛接受的概念。王艷、張建新[1]等將旅游生態環境問題定義為旅游業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筆者認為此定義側重于旅游業對生態環境的單方面負面影響,而忽視了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具有片面性。因此,筆者認為,旅游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限于旅游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還應包括一切影響旅游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按性質差異,可將其分為旅游生態環境破壞與旅游生態環境污染;按成因,可分為原生旅游生態環境問題與次生旅游生態環境問題;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已有旅游環境問題、潛在旅游生態環境問題。
2.華鎣市概況
華鎣市位于四川省東部,地處華鎣山中段西緣,渠江東岸,介于106°32′E~107°18′E,30°12′N~30°50′N之間,現幅員面積470km2,人口36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2mm,最高峰可達1800mm,年平均氣溫17.6℃,動植物種類繁多,煤、石灰巖等礦產資源豐富。以華鎣山為界,西部低丘廣布,地勢偏低,深丘較少,其間散布著一些平壩、臺地,多紫色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主要的農耕區;東部中低山地為主,地勢較高,坡度較陡,喀斯特地貌發育,土壤為黃壤,土層薄,肥力低,耕作條件差,自然資源豐富。華鎣市是革命老區,曾是華鎣山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場所,60年代被國家列為“三線建設”基地,工業長期在GDP中占據主導地位。2009年3月,華鎣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華鎣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類型以山地旅游為主,近年來,休閑旅游發展較快,華鎣市先后提出“旅游興市”、“旅游強市”戰略,旅游業發展迅速,同時華鎣市旅游生態環境較為突出,制約著華鎣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華鎣市主要旅游生態環境問題
3.1 以滑坡、巖塌、泥石流等為主的山地地質災害
華鎣市位于華鎣山西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城市,山地面積較大,占總面積的36.52%,且坡度陡峻,多數地段坡度大于50°,區域內新構造運動強烈,褶皺斷裂發育,地形高低崎嶇,自然環境較為復雜,夏季降水較多且集中,加之不合理地開礦、伐林等人類活動,山地地質災害較多。從表1可以看出,華鎣市主要山地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巖塌、泥石流、山體變形、危巖、洪澇等,這些災害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大的特點,而目前華鎣市主要以山地旅游為主,嚴峻的山地地質災害對旅游業的開發、旅游活動的開展等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制約了華鎣市旅游業的發展。
3.2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華鎣市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工業一直是華鎣市的支柱和主導產業。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和人們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加之區域降水量大且集中、山高坡陡等自然環境,以及不合理地農業耕作,導致華鎣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現象嚴重。植被破壞使得森林覆蓋率下降,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劇了該區域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狀況,破壞了旅游生態環境,不僅影響了植被對局地氣候的調節功能,也影響了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活動的開展。
3.3 洪災
華鎣市位于長江二級支流渠江東岸,明月、永興兩個鄉鎮位于渠江河畔,華鎣市旅游業正由單一游覽型向休閑型旅游轉型,目前華鎣市旅游局已規劃開發渠江水上休閑旅游項目。但由于渠江流域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渠江流域沒有足夠的蓄洪、防洪空間,加之渠江流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多暴雨,近年來連發大洪水,極易破壞旅游基礎設施,威脅游客生命健康,影響旅游業發展。
3.4 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水環境問題和固廢棄物污染
華鎣市煤、石灰巖等礦產資源豐富,以煤炭開采、水泥制造等為主的工業一直是華鎣市的支柱產業,但部分企業盲目開采,大量污染物不達標即排放,導致華鎣市大氣、水資源、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采煤可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河流固廢棄物較多等問題,這會嚴重制約華鎣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部分游客在旅游活動中亂扔垃圾,破壞旅游區基礎設施、植被、土壤等,旅游高峰期環境承載力不夠,這些都影響了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和旅游地形象。
3.5 生物多樣性銳減
華鎣市生物資源豐富,地形地貌的復雜使得動植物類型多樣。據統計,華鎣山中有野生動物400余種,其中有34種國家保護動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類植物共116科392種,另有野生藥材600余種[3]。但由于不合理地開發利用,砍伐森林植被,破壞生態環境,加之人類活動對大氣、水、土壤等的污染,植被破壞,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甚至絕跡,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影響,這也阻礙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篇8
論文關鍵詞:水資源;水環境;規劃;可利用量;承載力;短缺;合理配置
2002年,水利部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隨后又陸續了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若干技術文件。這些文件對于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新時期國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變,文件中出現了部分新名詞術語,部分原有名詞術語(或計算方法)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技術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詞術語比較模糊。本文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文件的規定,對他們的內涵進行分析,對現行的確定方法提出個人看法,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1水資源
到目前為止,什么是水資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非常嚴謹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一切形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都算水資源。直到1963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水資源法>中,改寫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資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I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水資源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質量,并且可適合對某地為水資源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
在我國,對水資源的理解也不盡相同。1991年<水科學進展>編輯部組織了一次筆談,就水資源的定義和內涵進行了討論。最后認為:水資源是水體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氣降水補給,具有一定數量和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且年復一年的循環再生的淡水。
從上述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水資源具有如下特征:水資源包含在水體之中,并且是水體的一部分;而水體中的其他部分,在特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轉化為水資源;水資源如果保護不好也可能轉化為無法利用的水體,而危及社會的安全。根據自然資源的定義及綜合以上各家的觀點,水資源是能夠被人類開發利用并給人類帶來福利、舒適或價值的各種形態的天然水體。
因此,不是所有降水都是水資源,只有其中能夠被人類開發利用的部分才稱之為水資源。對于特定區域而言,降水總量是可以獲得的,但是這些天然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即該地區到底有多少水資源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2水資源可利用量
關于水資源可利用量有很多種定義和解釋,下面介紹幾種: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中規定水資源可利用量l2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在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當地水資源中可資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雷志棟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經濟合理,技術可行和生態環境允許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措施所能控制引用的不重復的一次性水量。胡振鵬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針對不同設計水平年,在一定的來水頻率下,考慮對水量、水質的需求,天然儲水體和水利工程設施可以為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提供的水量。翁文斌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環過程中的水文條件不發生明顯改變的前提下,從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許開發的一次性水資源量。夏自強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扣除維持生態環境用水和水資源總量中部分不能或難以控制的水資源量后,人類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分析上述定義,理論上比較清晰完善,但實際分析計算時很難操作。水資源可利用量確定要考慮的條件有生態與環境需水量、技術上論證可行、經濟上分析可行。從這3個方面來分析,內涵和外延都很大,很難具體操作。
同時,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影響因素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進步情況、水污染狀況、生態與環境狀況、天然來水狀況、以及技術經濟因素等。由于這些因素是動態的,隨時間變化的,導致水資源可利用量也是動態的;同時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尤其是水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受認識水平限制,現階段較難量化。
3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
承載力是一個起源于古希臘時代的古老概念,在生態學中一般被定義為“某一生境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種的最大數量”,它包含著極限思想,并有2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所承受的力來自于某一生境以外的某一物種;第二是某一生境自身不遭受破壞,因為生境一旦破壞,再重新修復是不可能的。
關于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研究成果較多,目前普遍接受的定義如下:
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技術水平下,當水管理和社會經濟達到優化時,區域水生態系統自身所能承載的最大可持續人均綜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續發展水平。水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區域、某一時期、某種狀態下的水環境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閾值。
從上述概念出發,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的承載體可以是人口總量,生物總量,也可以是經濟總量。這個概念有4個層次的內涵。一是生態內涵,它表現為這些承載力具有極限含義,它所承載的綜合效用具有生態上的極限,對其開發利用應以不超過這個極限為前提。二是技術內涵,這些承載力并非一個純粹客觀的概念,而是與人類作用有關,具有主觀性的一面。它與特定的技術水平有關,隨著不同時期總體技術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些承載力具有跳躍性,表現為時間上的技術動態性。三是社會經濟內涵,通過社會經濟系統結構的優化,社會經濟容量或規模會有所不同,從而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力。四是時空內涵,表現為水資源承載的綜合效用及其約束因素具有區域性;不同的時空尺度,相同水資源和環境條件的承載力是不同的。
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中提到了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這2個專業術語,但是關于這2個參數如何確定沒有提出相應的方法,因此該參數的確定方法值得研究探討。
4生活和生產需水的預測方法
目前用于需水預測方法較多,如定額法、趨勢法、彈性系數法、人均綜合用水量法等。分析這些方法,各有特點。
定額法需要確定每一行業不同水平年的用水定額、發展規模、以及水的利用系數。要在需水預測之前先要預測這些參數,由于這些變量較多,其影響因素更多,這些參數的預測比需水的預測更復雜,從而導致預測結果誤差較大。我國以前若干個五年計劃的需水預測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趨勢法、彈性系數法需要較多的歷史資料,受歷史資料的可收集性限制,這些方法應用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發達國家用水的經驗表明:用水量與人口、發展規模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的遞增或遞減關系,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有所差別,不同發展階段有所差別,不同產業結構有所差別。因此利用這些方法進行需水預測也有一定困難。
人均綜合用水量法主要應用于城市需水量的預測。由于城市的產業結構十分復雜,要想弄清楚每一個行業的用水定額及其發展規模難度較大,因此為簡化計算,采用人均綜合用水量法來進行需水預測。但是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為人口不是區域消耗水資源的唯一指標,尤其是現在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到底用哪一種方法進行需水預測能夠得出一個可以接受、誤差較小的成果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5生態環境需水量
生態環境需水是指為維持生態和環境功能和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實際上,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兩者之間存在著交叉和重合的部分,生態需水主要側重在生物維持其自身發展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環境需水則主要體現在環境改善方面。
楊愛民、鄭紅星、王浩、劉昌明等認為“:生態需水應該包括環境需水,所以也稱為生態環境需水。生態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態保護、恢復或建設目標下,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其生態系統維持良好的穩定狀態時所需要的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鑒于現在對生態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前述界定中的“在一定的生態保護、恢復或建設目標下”的“建設”二字應該去掉。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基本理論和方法也較多,其中大多建立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基礎上,現階段可操作方法主要是基于水文學基礎的幾個方法,如最枯10月法、Tennant法等。最枯10月法:我國在《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3839--83)中規定:一般河流采用近10a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為設計水文條件。該方法原來用于計算污染物允許排放量,而現階段把它作為生態環境需水量。實際操作上該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部分季節性河流、現階段斷流河道的生態與環境需水量為零,其允許污染物排放量為零(設計水文條件為零)。
Tennant法似:是以預先確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數作為生態環境需水量。Tennant提出,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為水生生物生長低限,以年平均流量的30%作為水生生物生長的滿意流量。Montana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為最小生態需水量,最佳范圍為年平均流量的60%一100%。該方法適合于大江大河等較大流域,而沒有考慮河流流量的年內變化和年際變化,因而有其局限性。此外還有日均流量法、Texas法、N6PRP法、Basiclfow法、月年保證率法、最小月年徑流法、ABF法、FDCA法、40%準則等。這些方法計算方便,基本上是經驗值,各有其實用性。
因此,分析總結前人的成果,提出適應不同對象的水文、生態、環境等條件的生態環境需水量估算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6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是一個貌似簡單但又存在許多異議的概念。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判別標準是以人均水資源量進行缺水程度劃分,見表1。
但是這個劃分標準下面隱藏著許多問題。首先人口不是區域消耗水資源的唯一指標,尤其是現在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少。其次生態需水與人口沒有直接關系,用人口作為評價標準也不合適。因此,對于水資源短缺的辨識采用單一的標準或指標是很難概括的。
實際上,水資源短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具體對于一定區域來說,它所描述的是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區域可供水資源量和水質的時空分布不能滿足現實標準下的區域人口、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等系統對水資源需求時的狀態。因此對缺水的界定應當拓展到水資源系統承載的主客體兩個方面同時考察。
在水資源系統承載主體方面,人類社會已經從最早的逐水而居,發展到現在的資源水利、可持續水利等理性思索,水資源系統的外延不斷被拓展,內涵不斷被豐富。同時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應由最初單一的地表水系統拓展到地下水、大氣水、海水、劣質水(包括污水、微咸水和咸水)等多個系統,水資源系統承載主體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
水資源系統承載的客體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替改變,在無人類活動干擾作用下,天然水資源系統在其循環過程中滋養了豐富多樣的天然生態系統。自從人類社會行為作用于水資源系統伊始,水資源系統承載客體的純自然屬性便開始發生改變,水循環系統的社會驅動力持續加大,農業和工業經濟系統的需水量和取水量不斷上升,水資源系統承載的客體逐漸演繹成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
其社會經濟功能得到充分體現。由于水資源系統承載客的多元化,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就存在著競爭與分配的問題從水資源系統承載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分析,不簡單地將水資源供需平衡的認為不缺水、不平衡的認為水。且不說水資源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目前尚未清楚,就是科學合理地確定一定社會經濟系統需水量及其節水潛力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更有社會經濟系統的產結構問題。
因此,對于特定的區域和范圍,如何科學合理地界定其水資源是否短缺值得研究和探討。
7水資源合理配置
配置是指配備、安排。資源配置是指生產性資產在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資源分配之所以成為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資源供應有限,而人類欲望通常又無限,另方面是由于既定資源具有多種不同可供選擇的用途。
水資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續性原則,通過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措施,考慮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源配置準則,通過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等手段和措施對多種可利用的水源在區域間和各用水部門間進行的調配。
通過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資源配置問題提出的前提是水資源有限性而導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矛盾,關注的重點是多種水源在區域間和各用水部門間的分配。實際上,水資源區別于其他自然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時程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因此水資源合理配置不僅體現在空間上,同時也體現在時間上;不僅體現在某一水源上,同時也以現在多種水資源的聯合配置上。
因此,研究和探討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技術和方法,對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科學高效地利用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8水資源配置的一般原則
前面已經敘及水資源配置問題提出的前提是水資源的相對短缺,即資源有限而需求持續增加導致的供需失衡。當水資源有限,不能滿足所有用戶的用水需求時就存在著分配水量的優先順序問題。
從水資源方面分析,它具有流動性、隨機性、易污染型、利害兩重性等不同于其他自然資源的特有屬性。在用水戶屬性上分析,從平面位置上,它們分布在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甚至跨流域;從用水時間上,他們可以是現在的用水戶,也可以是將來的用水戶;從用水戶的性質上,他們可以是人口、工業、農業、生態環境等;從用水的主體上,它們可以是自然人、社會法人、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如生態環境用水)等。這些屬性決定了水資源分配方式較其他自然資源的分配方式更復雜。
篇9
【關鍵詞】煤炭項目;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項目經濟評價
一、引言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因此,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然而,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浪費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約占全球總量15%,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到2020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會翻一番,達到世界第1位。煤炭項目的投資與開發特點可以概括為:高開采、低利用,高破壞。
首個《煤炭產業政策》于2007年11月23日公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2007年第80號)。產業政策共11章,第8章專門涉及煤炭行業的環境保護問題。對其節約利用、循環利用、水土保持、礦山土地復墾、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明確指出取締非法煤礦,關閉布局不合理、不符合產業政策、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亂采濫挖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煤礦。由此可見,我國煤炭投資項目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越演越烈,己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盡快使煤炭行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煤炭投資項目的可持續經濟評價理論。
二、煤炭投資項目生態環境成本價值
(一)煤炭項目生態全壽命周期
張耿杰等(2008)指出礦區是人類活動干擾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雖然礦區的開采利用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當地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在研究煤炭投資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時,必須對各種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類,從生態全壽命周期角度,本文將生態環境影響按持續時間分為以下三類:
(1)礦井服務期內類型:即隨著礦井運營而產生,僅在服務期內造成生態環境影響的類型。
(2)礦井服務期外類型:即在礦井服務期內不會產生,但礦井閉礦后產生影響的類型。可能是閉礦后立即產生(單位年),也可能是若干年后產生。此類影響一般是程度比較嚴重的,閉礦后必須予以考慮衡量的。
(3)礦井服務期內外類型:即在礦井運營期內產生,但閉礦后仍產生影響的類型。該類型包括修復后即可停止產生影響、修復后仍產生較小影響兩種類型。
對于有生態修復的煤炭項目,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對其代際成本進行評價(經濟評價)。對于生態修復所產生的投資支出、修復后的生態效益、不能修復的生態影響的繼續支出能夠全面衡量,從而正確得出修復期的各種經濟效果的動態評價。
對于沒有生態修復期(關閉后任其自由修復)的煤炭項目,那么也就沒有修復投資,也沒有修復效益。但對于服務期外繼續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將繼續產生環境成本,甚至惡化,加重環境成本。從而導致環境成本效益分析評價時環境生態成本過大而導致項目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而拒絕項目,項目無法得到審批。
中國礦業大學石曉波博士(2010)在可持續視野下煤炭項目經濟評價的幾點思考中提出,煤炭項目全壽命周期中生態修復期的持續時間根據項目設計服務年限來確定,即T=ZkL/AK。其中,T為礦井設計服務年限,L為生態延遲系數,Zk為礦井可采儲量,A為礦井設計生產能力,K為儲量備用系數。
也就是說,生態修復期是在礦井服務年限計算基礎上考慮生態環境影響,從而引入生態延遲系數L來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而這延長的礦井服務年限即為項目生態修復期。并指出延遲系數L與地理、人文、經濟、技術有關,具體數值由相關部門做好統計后確定。
但事實上,延長系數的確定非常困難,即便有相關的統計數據,也很難確定在礦井服務年限的基礎上延遲多少比例。此外,不同環境影響的持續時間區別很大,如何準確衡量不同環境影響的環境成本,并不是統一確定一個生態修復期就可以解決。因此,本文建議采用專家評分法單獨對生態修復期進行考察、確定,與礦井服務年限區別開來。具體確定步驟如下:
(1)確定煤炭投資項目帶來的主要環境影響類型。該步驟可采用項目環境評估報告結果,或作為參考選用。
(2)由生態環境相關專家(或環境當地環境評估部門)根據當地地理、生態、環境等特點,采用專家評分法確定不同環境影響持續時間。
由此可以定義:生態修復期結束時點為環境影響持續時間最長的類型環境成本為零時的時間。
(二)生態環境成本效益核算
(1)環境成本計量的前提和基礎。生態環境投資的核算主要以投資者的直接投資金額作為現金流出。生態環境成本核算,也就是將環境影響以貨幣的形式進行計量。目前國內外都沒有完全確定的計量方法。下面主要介紹比較常用的環境成本核算方法。
生態環境成本核算的前提假設:人類對于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偏好對資源配置產生重要影響。生態環境成本核算的基礎信息: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防護、或改善(己破壞)的支付意愿大小,或是人們承受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愿意接受賠償的意愿大小。因此,生態環境成本核算主要從調查、統計、預估人們的支付意愿、接受賠償意愿大小來確定。人們的支付意愿、接受賠償意愿信息獲得途徑主要包括三個:一是直接遭受影響的事物、物品等的市場信息,是可以直接獲得貨幣值大小的核算方法;二是其他相關聯的事物、物品(商品和非商品)所隱含的信息,必須由核算者通過提取、對比、和估計才能獲得支付意愿的大小。三是問卷調查法。即針對某個環境影響帶來的負面效益(通常不適用于保護環境愿意支付的成本)設計調查問卷,直接向環境影響的直接、間接承受者調查愿意接受賠償意愿的大小,最終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結果。
(2)環境成本核算方法。依據獲取生態環境成本基礎信息的途徑,我們把生態環境成本的貨幣化價值核算方法分為三類,具體如下:
1.直接市場評價法:即生態環境遭到損害的部分可以在貨幣市場上進行直接交易。包括損害函數法,劑量―反應法,生產率變動法,人力資本法,生產函數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等。
2.間接市場評價法:當無法從貨幣交易市場獲得生態環境損害帶來的貨幣價值時,則采用間接市場評價法,主要包括旅行成本法,內涵資產定價法,防護支出法等。例如,煤炭開采(尤其是露天煤礦開采)給礦區周圍居民帶來了嚴重的粉塵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而此時人們承受的環境污染無法從市場獲取貨幣價值,那么就轉化為人們愿意為空氣清新、干凈的空氣質量支付的貨幣,可以是生態綠色房地產住宅一定比例的房價,也可以使去空氣清新、生態環境美好的自然景區旅行費用(平均)的一定比例。需要注意的是,環境成本僅為其中一定比例,而并不是全部價格,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統計才能得出較準確的值。
3.陳述偏好法:即一些無法衡量、無法參考其他相關價值的生態環境影響,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直接調查環境影響承受者的方法。如意愿調查評估法等。針對某個環境影響帶來的負面效益(通常不適用于保護環境愿意支付的成本)設計調查問卷,直接向環境影響的直接、間接承受者調查愿意接受賠償意愿的大小,最終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結果。
三、煤炭項目生態全壽命周期經濟評價
(一)煤炭項目生態全壽命周期經濟評價模型
(1)煤炭投資項目價值分析。陳率(2010指出影響煤炭投資項目利潤的因素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內生因素,另一種是外生因素。內生因素是指與企業內部有關,包括技術、機制、管理水平、工程進度等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的管理水平下變動比較小,在決策者可控范圍內。這部分因素可以為煤炭企業獲得項目現金流入,創造一部分利潤。這部分價值即為煤炭投資項目自身的內在價值,可以用傳統凈現值(RNPV)來衡量。此外煤炭項目的內生因素也可能帶來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即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這部分價值可以用生態凈現值(ENPV)來衡量。而外生因素一般表現為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決策者行為無關,與市場總體運行相關,表現為煤炭市場價格波動、宏觀政策改變、利率變動等因素。而這種不確定性同樣可以為煤炭項目帶來利潤,但具有風險。這要看決策者是在什么時候選擇項目的執行,以及執行后如何掌握靈活的停啟策略。這部分價值稱為實物期權價值。
煤炭投資項目的經濟評價要想滿足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同時動態衡量項目隱含期權價值,那么項目的真實價值就應該是包括內外部所有價值在內的全面經濟評價模型。
(2)煤炭投資項目ECBA模型建立。基于以上分析,并考慮到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無相關性(或弱相關性),我們可以得出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的煤炭項目的總價值包括三個部分:
常規凈現值,本文定義為RNPV(Regular Net-present-value)。
生態凈現值,本文定義為ENPV(Ecological Net-present-value)。
實物期權價值ROV(Real Option Value)。
因此,項目的總價值TV(Total Value)如下:TV=RNPV + ENPV + ROV。模型利用資金時間價值理論通過現值動態評估環境成本效益,避免靜態的一次性的評估;同時通過折現率的合理選擇,實現環境成本效益的準確評估,不至于采用過高的折現率導致評估失靈。
(二)煤炭投資項目ECBA模型計算
1.RNPV價值計算。凈現值(NPV)作為項目經濟評價的重要指標,我們采用累計凈現值來衡量項目常規價值。
。其中RNPV為煤炭項目常規累計凈現值,B為經濟效益(正),C經濟成本(負),R為經濟折現率。
2.ROV價值計算。趙櫻(2010)指出Black-Scholes模型適用于煤炭投資項目。該模型將煤炭投資項目中包含的實物期權準確定量化計算。因此實物期權價值計算如下:
,
。
無風險利率的選擇可以參照金融期權,選擇短期國債利率、長期國債利率,根據項目開發持續時間確定。但針對煤炭項目而言,如果是小型礦井,可以選擇長期國債利率,而中型、大型、特大型礦井由于持續時間長,不確定因素多、風險大,所以無風險利率選取煤炭行業基準收益率。
(3)ENPV價值計算。煤炭項目的生態環境價值計算公式如下:
。
其中ENPV為煤炭項目生態凈現值,EB為環境效益(正),EC環境成本(負),T為單個環境影響的持續時間,n為環境影響種類數,Re為生態折現率。
參考文獻:
[1]趙櫻.基于實物期權的煤炭資源開發項目評價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0.
[2]王藝明,張佩,蔡昌達.低碳經濟下中國碳排放強度收斂性的實證檢驗[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篇10
一、關于景觀生態學和景觀生態規劃
(一)景觀生態學
對景觀生態學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景觀管理與自然保護所Langer的定義為:研究相關景觀系統的相互作用、空間組織和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viqk(1983)在討論景觀生態學在農業中的應用時,將景觀生態學定義為:把土地屬性作為客體和變量進行研究,包括對人類要控制的關鍵變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觀生態學為橋梁,把關于動物、植物和人類的各門具體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景觀利用的最優化。Form an等(1986)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諸如森林、草原、沼澤、廊道和村莊等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組合、相互作用與變化,從荒野到城市景觀,研究的重點是:(1)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2)這些景觀要素中的動物、植物、能量、礦物養分和水分的流動;(3)景觀鑲嵌體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他認為:景觀生態學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功能與動態。
一般地認為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它的主體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面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與功能、景觀動態變化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與保護(傅伯杰。1991:鄔健國2000)。
(二)景觀生態規劃
廣義的理解是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也就是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實際上是景觀的生態規劃,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的規劃。直到20世紀60年代Mchang的設計遵從自然的景觀規劃途徑,當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觀學在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規劃的狹義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規劃,也就是基于景觀生態學關于景觀格局和空間過程水平過程或流的關系原理的規劃。在這里,景觀更明確地被定義為在數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異質的土地嵌合體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觀生態規劃是指狹義上的理解。
二、景觀生態規劃的四大戰略
(一)戰略之一: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
原初生態環境是各類物種最原始的棲息地,物種在千百年的進化演替中,達到了與現有生態環境的和諧與默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要維護原有山水環境的整體格局,維護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維護大自然演進的過程。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幾乎無所不能,開山辟路,圍海造田,筑壩攔河。然而,當人們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悅之中時。人類同時也不斷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地震、海嘯頻頻發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濫等等。這些無不是由于人們對大自然肆意掠奪與破壞引起。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途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維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安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與自然和諧的樸素自然觀的體現。古代城市的選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個大穴場,被喻為大自然的“胎息”,通過水系、山體及風道等,吸吮著大自然的營養。破壞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然會使城市這一大地之胎發育不良。
斷山、斷水被堪輿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景觀,如果古代中國人對山水格局連續性的吉兇觀是基于經驗和潛意識的(俞孔堅.1998),那么,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則是對我們維護這種整體景觀基質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始,借助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學觀察和資料積累,面對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擴張造成自然景觀基質的破碎化,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斷,景觀生態學提出了嚴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自然環境將不再可持續,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因此維護大地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過程的連續性成為區域及景觀規劃的首要任務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戰略之二: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系統
我們往往只注重即將滅絕、稀有珍貴物種生境系統的保護,卻忽略了鄉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致使在城市化過程和農田水利建設中毀掉了曾被認為荒灘野地的許多鄉土動植物的棲息地。如野兔、黃鼠狼、獾、山雞、野貓等往日常見的野生動物,如今已不再多見。大地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系統,一個由多種生境構成的嵌合體(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豐富多樣性,哪怕是一種無名小草,其對人類未來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意義可能不亞于熊貓和紅樹林。
我們劃定的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僅占國土面積的極少一部分,城市公園和綠化系統大多是人工種植,物種單調,整體生態功能不強,這些不足以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沒有人工干預的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卻是許多鄉土生物的極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棲息地。
這些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龍山和或一叢風水樹;(2)均質農田上的墳地,它們往往是黃鼠狼等多種獸類和鳥類的最后的棲息地;(3)村落殘址,由于長期免受干擾,加之斷墻殘壁及水塘構成的庇護環境,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生境條件,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4)荒灘、沖溝或低洼濕地,這些地方是多種微生物的棲息場所。
(三)戰略之三:維護和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脈,是景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染、干旱斷流和洪水是中國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人們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設中,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錯誤,包括以下幾種:
1.水泥護堤襯底。看似清潔、整齊,實際上破壞了原生的自然環境。曾經是水草叢生、白鷺低飛、青蛙纏腳、游魚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凈能力減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被破壞;河床襯底后透氣性降低,與大地的接觸減少,原有起伏多變、基質多樣的水生環境不復存在。許多生物無法生存,從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形態。
2.裁彎取直。彎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機理,是順應自然過程的結果。古代風水也講究河流彎曲有致,彎曲的流水是運動的旋律,富有變化和情趣?,F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也證實了彎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于消減洪水的災害性和突發性(Form an,1995)。彎曲自然的河流形態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基礎,同時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減少洪水沖擊力。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為了爭得更多的空間,不惜將自然彎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費巨大,卻破壞了生態環境。
3.高壩蓄水。我國古代非常重視治水,但不是筑壩攔水。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導的辦法來避水害,秦漢時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調節水位,但非筑堰擋水,保證河流的連續性。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斷增強,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在不斷地爭論中,截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地血脈。其弊端頗多:一是流水變死水,富營養化加劇,水質下降,喪失了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二是破壞了河流的連續性,使魚類及其它生物的遷徙和繁衍過程受阻;三是影響下游河道景觀,生境破壞;四是喪失水的自然形態,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戰略之四:恢復與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生物極為豐富,被譽為“自然之腎”,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呂憲國,1998;劉紅玉等,1999;孟憲民,1999;左東啟,1999;王瑞山等,2000;余國營,2000;)。這些生態服務包括:
1.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濕地由于其生態環境獨特,決定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濕地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中國濕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種,被子植物639種,鳥類300余種,魚類1040種,其中許多是瀕?;蛘呔哂兄卮罂茖W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類群。
2.調節局部小氣候:濕地碳的循環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重要作用。濕地還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質循環的重要控制因子。它還可以調節局部地域的小氣候。濕地是多水的自然體,由于濕地土壤積水或經常處于過濕狀態,水的熱容量大,地表增溫困難,而濕地蒸發是水面蒸發的2--3倍,蒸發量越大消耗熱量就越多,導致濕地地區氣溫降低,氣候較周邊地區冷濕。濕地的蒸騰作用可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孟憲民,1999)。
3.減緩旱澇災害: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能夠發揮調節河川涇流、補充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凈化環境:濕地植被減緩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減慢和植物枝葉的阻擋,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時經過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謝過程和物理化學作用,水中各種有機的和無機的溶解物和懸浮物被截流下來,許多有毒有害的復合物被分解轉化為無害甚至有用的物質,這就使得水體澄清,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對濕地認識上的不足,加上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我國對濕地的利用主要是開墾種地,如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就是濕地的開發利用,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我們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國對濕地的保護已經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三、結語
景觀生態規劃需要從戰略上把握全局,但具體到每一個景觀設計項目,還需要我們的景觀設計師結合實情實地,認真地做好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