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落實“五項管理”構建高效課堂,圍繞這個主題講三方面的內容:一、“五項管理”和“雙減”;二、本學年教研主題;三、高效課堂小組建設方案。
一、“五項管理”和“雙減”
最近教育部的“雙減政策”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熱點,與“雙減政策”一同落實的還有五項管理細則,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
雙減政策是指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而五項管理包括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這五個方面。重點講作業管理和讀物管理。
作業管理:
1.嚴禁布置機械性、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2.作業總量規定:學校要加強各學科作業統籌,嚴控書面作業總量。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
3.作業布置要求:作業難度不得超過課程標準要求、不得超出學生認知和能力水平,不將各種練習冊、復習資料不加選擇地作為作業使用。各校要在醒目的地方建立作業平臺。作業要當堂布置,不得通過短信、QQ、微信等載體布置作業或課后臨時增加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不得指派家長參加本該由師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掃教室衛生、班級文化布置、裝飾美化演出場所等。
讀物管理方面
學校:在向學生推薦或選用課外讀物時,學校不得違反《出版管理條例》、《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及中小學生課外讀物12條負面清單有關規定。
學校圖書館購買課外讀物時,不得違反《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有關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校園內通過舉辦講座、培訓等活動銷售課外讀物。圖書公司、書店、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進校設點出售圖書。
未經學校或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把關,學校(教師)不得接受社會捐贈課外讀物。
禁止不良讀物在校內流通。
教師:
嚴禁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購買課外讀物,不得以學校、年級、班級或家委會名義組織統一購買課外讀物。
教師不得向學生推薦進校園課外讀物推薦目錄以外的課外讀物。
二、本學年教研主題
以《陜州區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指導意見》為指導,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導學檢測”進行落實,采用“三段六步”導學方案,結合我校實際研究課堂教學,開展系列賽課活動,探究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三、高效課堂小組建設方案
學習小組是高效課堂進行的基本單位,它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基礎。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一)如何劃分學習小組
1.小組劃分原則
小組劃分應遵循“同質結對,異質編組,組間平行”的基本編組原則,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學業成績、心理特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家庭情況等方面組成學習能力相當的學習小組,一般以異質為主,使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和個性化。
2.具體分組方法
每組6人;按照學生知識基礎、心理特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家庭情況等分為A、B、C三類,6人形成AA、BB、CC的組內成員結構。A類學生稱做特優生,B類學生稱做優秀生,C類學生稱做待優生A、B、C類學生既有個性發展的類似性,又有學習程度上的不同。小組內的基本機構人員設置
(1)正、副組長各一名:正組長主抓全面工作,副組長側重于紀律、衛生等方面的工作。
(2)人人組內科代表:根據學生各科成績的不同,設置組內科代表,每人負責1-2科的作業收交和導學案的批改工作。
3.小組長的作用
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固定的學習組織,組長要充分揮其組織管理的作用,帶領學生遵守班規和組規,按規定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課前組織好導學案和課本的預習,課中組織好各個環節的學習和活動管理,課后跟蹤各項作業的完成情況。
(1)課前準備:要起到提醒、督促作用。提醒組員及時就位、擺放好學習用品、清理好桌面、等待上課。
(2)管理好本組的學科代表、學習對子、師徒關系。要組織、督促他們各施其職。
(3)理解、熟悉課堂各個環節的要求,并切實組織好課堂上的各個環節。
(4)關注組員狀態、落實對組員的過關檢測和幫扶措施。
(二)班級具體的評比要求如下:
1.每節課統計,每天評比,每周小結,每月、每期總結等。要求每個副組長統計出自己組的每個同學一天中參與課堂展示的次數,填寫好表格。根據次數的多少排出名次。參與次數多的同學在第二天晨會上會受到全班表揚,并且積累作為評選月優秀個人的依據。對于參與次數少(或沒有參與)的同學,由組長先了解情況、談心交流,而且這部分同學要自己寫出第二天參與課堂展示的目標,第二天進行跟蹤。對于問題比較大的學生老師要親自了解情況,和學生共同討論解決辦法和擬定目標。通過這種辦法,一個月進行一次大的評比、表彰、獎勵(建議獎勵采取多種形式)。 2.設定各種榮譽稱號(優秀組長、優秀副組長、優秀課代表、展示高手、點評專家等等),全班每周評選一次,設立專欄,貼照片進行公示。同樣累計參選每月的文明稱號的評選。
篇2
關鍵詞:污染減排;減排目標;形勢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一、概述
永嘉縣位于浙江省南部,甌江下游,瀕臨東海。全縣總面積26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78.92萬人。目前,永嘉縣正處于省級生態縣創建的重要時期,到2014年還要創建國家級生態縣。這就決定了永嘉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各種措施完成污染減排的硬指標。
二、永嘉縣污染減排形勢分析
1、減排工作壓力大
在面臨著向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形勢下,污染減排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減排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每年產生的污染物增量居高不下,難以人為控制。以2010年為例,永嘉縣GDP增長率為11%,但新增COD555噸,每年污染物COD新增量需要建設一個日處理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才能抵消。
2、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
前幾年受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減排壓力有所反彈,對于造紙、鑄造、電鍍等重污染行業和落后產能,有關鄉鎮考慮經濟發展現實問題,難以下決心整治和淘汰,導致工程減排和結構減排項目實施不到位,難以實現 "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的思路,整個產業的升級上檔步伐有所放慢。
3、環保投入不足
資金缺口大,造成了目前城鎮污水收集率低下,個別城鎮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吃不飽"的現象。
4、環境監管能力不足
永嘉縣轄區大,環境問題欠賬多,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相對滯后。監察、監測人員編制遠達不到要求,直接影響監管減排、監察系數和監測頻次。而且目前減排工作需各部門聯動,但是污染減排核查核算是環保部在執行,造成污染減排任務都落到環保部門身上,部門間協調存在很大問題。
5、減排核算方法過于繁瑣和嚴格
減排是全民聯動的事情,不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情,現在的減排核算方法過于繁瑣,核算時要各方面的數據,如GDP增長率、城鎮人口增長率、污普基數等數據。這樣造成核算時間長,每年的核算數據出來時政府部門年終考核早已完成了,考核地方政府的意義就失去了。國家減排核算方法過于嚴格,永嘉縣部分減排項目未得到認可或認可量小于實際排放量。如國家只對采取雙堿法并且安裝在線監測裝置的大鍋爐認可,小鍋爐不予以認可,而永嘉縣的企業規模小,存在大量6噸以下燃煤鍋爐已實行雙堿法脫硫但無在線監控,這些鍋爐沒被認可,也損失了很多減排量。
三、推進減排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1、高度重視,完善考核制度
充分認識做好"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進一步把節能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為檢驗經濟是否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標準,進一步落實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節能減排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強對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狠抓監督檢查,嚴格考核問責。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明確分工,密切協調配合。
2、嚴格控制污染增量,嚴禁高污染高能耗項目進入
在項目立項上必須嚴把源頭關口,把高能耗高污染作為項目審核的強制性門檻。支持節能降耗減排和循環經濟項目,真正從源頭上抓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環評不符合項目一律不得立項,杜絕引進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項目,在重視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的繁榮。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把節能減排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剛性指標,嚴格執行《永嘉縣"十二五"期間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深化整治促進提升實施方案》,按照"三生融合·幸福永嘉"戰略的總體要求,以"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推進電鍍、印染、造紙、化工、合成革等重點行業整治提升工作,使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4、大力推進減排重點項目建設
"十二五"期間我縣的COD、NH3-N、SO2、NOX的減排任務,將通過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甌北鎮、上塘鎮污水收集率,橋頭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橋下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烏牛污水處理廠建設)、調整產業結構、企業污染整治、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快企業鍋爐脫硫工程建設、淘汰小鍋爐建設集中供熱項目、控制企業用煤以及加強環境管理執法力度等措施來完成。
5、加強污染減排環境管理,加大環保投入
繼續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加強對重點企業的監管,對污水處理廠建設、企業治污設施運轉、脫硫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專項督察,確保監察系數穩定提高;永嘉縣農村地域大,畜牧養殖業發達,要根據環境承載能力適度控制畜禽養殖規模,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實現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按照國家的總體要求,增加投入,穩步推進統計、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建設,重點放在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6、減排考核體系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 減排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環境質量,環境質量的改善是檢驗減排到位的重要標準。但減排考核結果以減排指標下降率公布,未將環境質量改善列入考核內容。有些地方環境質量雖得到明顯改善,但因減排指標下降率低,考核成績差。現在,減排考核雖然只是單項考核,但實際上已成為環保考核最核心的內容,是對地方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否的評價。建議加大環境質量改善在計分辦法中的比重,鼓勵各地通過減排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
減排難度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增量核算值高。永嘉縣工業減排重點項目在"十一五"期間基本上都已核算,減排幾無潛力,因此完成"十二五"削減任務重點項目就落在城鎮污水處理廠。由于新增量核算值太高,"十二五"期間污染物排放必然是呈上升的趨勢。因此,建議改變新增量核算方法。
結語
節能減排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改善發展模式的重要途徑。我縣目前減排形勢嚴峻,政府部門要切實增強全局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把節能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溫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實施方案,2011.
篇3
2016年馬鈴薯市場形勢回顧
(一)局部地區受災嚴重,生產總體繼續穩定發展
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生產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北方一作區、中原和南方二作區及西南一二季混作區的種植模式,覆蓋我國大部分省區市,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左右,總產量保持在9000萬噸以上。
2016年,雖然個別地區受災較重,但我國馬鈴薯生產總體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從種植面積看,受農業結構調整和春季價格高位運行等影響,全國馬鈴薯種植積極性明顯增加,加上“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和精準扶貧攻堅戰略的加快推進,黑龍江、云南、貴州等地種植面積穩定增加,預計全國種植面積約8526萬畝,同比增3.0%。隨著脫毒種薯普及率和田間管理水平等的不斷提高,馬鈴薯單產水平穩定提升,但西北和東北主產區持續干旱天氣、西南地區大范圍晚疫病和南方秋冬作地區的低溫冷害等的嚴重發生,致使全國平均單產有所下降。受此影響,預計全年馬鈴薯總產量約9201萬噸,同比減3.0%。
(二)市場供給充足,消費結構穩中有變
從用途上看,馬鈴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原料,用于食品工業、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但從消費情況看,我國馬鈴薯消費以食用為主,加工消費、種用消費和飼用消費等其他用途為輔。2016年我國馬鈴薯市場供給總體充足,消費結構穩中有變。受宏觀經濟緩慢復蘇、農民工返鄉持續增加等影響,加上北方主要加工產區原料供給量有所減少等因素,食用消費量略有減少,淀粉等加工消費量大幅下降,預計全年分別為5534萬噸和736萬噸,同比分別減少2.8%和13.8%;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加拉動種用消費略有增加,預計全年消費量將達396萬噸,同比增約4.3%;同時,飼用消費和損耗有所減少。
(三)價格高位運行,整體呈“N”型走勢
2016年我國馬鈴薯批發價格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N”型走勢,價格水平相對較高。從月度變化情況看,價格波動總體符合常年規律,即年初價格延續2015年底的翹尾走勢而繼續上漲,春節后,受春季的“霸王級”倒春寒引起其他替代蔬菜供給短缺,馬鈴薯價格保持高位運行,于5月份達到年度最高的3.47元/kg,同比上漲53.3%;之后價格趨于回落,于9月份回落至2016年最低價位的1.84元/公斤;10月份起,北方秋季馬鈴薯陸續上市,但甘肅等地夏季經歷了近60年來最嚴重的持續高溫天氣,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及西南地區也不同程度受災,市場供給相對緊缺,推動馬鈴薯價格連續兩個月回升,11月平均價格為2.18元/公斤,同比上漲了14.3%;隨著市場銷售量逐步加大,12月價格又回落至2.01元/公斤,環比跌8.0%,同比略降1.8%。從年度價格變化情況看,2016年馬鈴薯價格年平均價格為2.37元/公斤,同比上漲11.9%,是近五年第二高的水平。
(四)國際貿易順差與逆差同時存在
受國內馬鈴薯價格相對較高等影響,2016年馬鈴薯出口動力不足,出口量有所減少,出口額基本持平;同時,隨著脫毒種薯普及率、種植技術和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馬鈴薯及薯條等加工品品質持續提高,馬鈴薯進口有所減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1月全國累計出口量39.60萬噸,同比減4.3%,出口額2.38億美元,同比增0.6%;進口量13.61萬噸,同比減2.0%,進口額1.65億美元,同比減3.7%;貿易順差0.73億美元,同比增10.3%。同期,全國累計出口馬鈴薯淀粉524.91噸,出口額58.86萬美元,同比分別減15.3%、17.7%;進口3.72萬噸,進口額0.28億美元,同比分別減38.6%、35.1%;Q易逆差2715.74萬美元,同比減少35.4%。預計全年出口量約50萬噸,同比減4.2%,進口量約33萬噸,同比減31.5%。
2017年馬鈴薯市場形勢展望
(一)生產繼續穩定發展
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進程加快,預計“鐮刀彎”地區玉米等糧食作物轉產馬鈴薯現象將繼續增加;同時,鑒于我國馬鈴薯主產區與全國貧困縣分布區域高度重疊,在精準扶貧力度持續增加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西北、西南等貧困適宜地區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可能繼續增加。因此,在不出現大范圍、深程度疫病的情況下,全國馬鈴薯生產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預計2017年種植面積將達8696萬畝,總產量或將達到創紀錄的9682萬噸,同比分別增2.0%和5.2%。
(二)消費平穩增長
歷史數據表明,食用消費占馬鈴薯消費總量的比重不足70%,但仍是我國馬鈴薯消費的最主要部分。從消費趨勢看,在人口總量基本穩定、蔬菜供給總體均衡等情況下,馬鈴薯的日常消費將保持基本穩定,而農民外出務工等集團消費隨著返鄉創業和回鄉務工等增加將繼續保持縮減態勢,雖然快餐食品、休閑食品等多種消費渠道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對整個消費拉動作用有限。受市場供給充足等影響,淀粉等加工行業原料不足等現象有望加快緩解,加上加工主食化戰略的深入推進,馬鈴薯加工消費量可能大幅提升,預計全年加工量有望恢復至823萬噸,同比增11.8%。隨著我國原原種、一級和二級脫毒種薯普及率進一步提高,種薯消費將繼續保持增加態勢。同時,受收獲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等影響,破損率和商品率持續提升,殘破小薯比例有所下降,飼用原料薯或將有所減少。
(三)價格波動運行
從價格運行規律看,馬鈴薯市場價格高點大都出現在每年的4-5月份,而突破歷史高點的年份分別出現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春季,基本呈現3年一突破的特點。預計2017年馬鈴薯價格波動仍將遵循常年波動規律,整體呈震蕩運行態勢。具體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7年1月-4月,這一階段市場主要以消化2016年庫存薯為主,節日效應等因素將支撐馬鈴薯價格繼續維持較高水平;第二階段為5月-12月,隨著早熟馬鈴薯陸續上市,存儲商將在5月中下旬和6月初加速甩貨,價格可能快速回落,而后期秋季馬鈴薯將大量上市,市場供給將大幅增加,價格下行的壓力將繼續加大。因此,如果2017年沒有出現大面積、廣范圍、重影響等疫病和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下,預計下半年北方秋季馬鈴薯集中上市期后,價格存在大幅震蕩的可能。
(四)國際貿易良性發展
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關系的不斷深化,預計馬鈴薯出口貿易將繼續穩定增長,尤其是甘肅等品種繁育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較為突出的地區,種薯出口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同時,加工特性優良的鮮冷凍馬鈴薯和薯條、薯片及其凍干產品出口將繼續保持增加態勢。在“雙反”政策保護下,馬鈴薯淀粉國內市場逐步趨好,但未來兩年內這一政策到期后對產業穩定發展帶來不確定影響;同時,馬鈴薯淀粉出口貿易可能會受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木薯淀粉低價沖擊等影響而進一步減少,同時優質淀粉進口可能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總體來看,我國馬鈴薯國際貿易仍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預計全年出口量將恢復至60萬噸水平,同比大幅增加20%左右。
風險提示與相關建議
篇4
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部分流域污染仍然嚴重
據環境監測顯示,2010年,我國七大水系的408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占59.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占16.4%,下降2.0個百分點。七大水系水質總體上持續好轉,部分流域污染仍然嚴重。
城市空氣質量逐步改善,
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嚴重
2010年,在環境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82.7%;有53個城市為三級,占16.1%;有4個城市為劣三級,占1.2%。
生態系統建設取得新進展,
城鄉綠化快速發展
2010年全國完成造林592萬公頃,森林面積大幅度增加,森林質量明顯提升。201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已達149.45萬公頃、綠地面積133.81萬公頃、公園綠地面積40.16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22%、綠地率34.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66平方米。
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繼續保持雙下降
2010年,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05年減少12.4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05年減少14.29%。
政府十分重視環境污染治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逐年提高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已由2000年的1010.3億元增加到2009年4525.3億元,增長3.48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02%增加到2009年1.33%,增加0.31個百分點。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提供的支持)
2005~2011年中國生態小康指數
評價指標 權重 2005
年度 2006
年度 2007
年度 2008
年度 2009
年度 2010
年度 2011
年度 2011年度
比年增減
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 25 54.3 50.8 50.5 50.7 54.6 57.3 59.6 2.3
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 15 78.5 82.3 82.4 82.6 86.1 87.2 88.1 0.9
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 30 47.2 44.6 44.5 45.0 48.2 52.0 54.2 2.2
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 20 46.7 54.4 54.8 55.4 58.0 60.5 62.8 2.3
篇5
手腕更硬
目前,我國約有11萬家印刷企業,包裝印刷企業約4萬家,包裝印刷產值占印刷行業總產值的30%,然而包裝印刷行業的VOC排放量卻達到印刷行業總排放量的80%左右。該現況已引起國家環保部門的高度關注,在相繼出臺的大氣污染治理政策法規中,屢次將包裝印刷列為重點治理行業。
環保部門統計的資料表明,從目前國內大氣污染的程度、污染排放企業的發展現況來看,要想徹底治理大氣污染問題,至少要將污染程度削減80%以上。因此,國家和地方在下一步將加大對重點污染行業的治理力度,以政策管制和經濟處罰的雙重管理模式,來進一步推進VOC的全面治理。未來一年,將會有一系列的國家和地方政策或標準出臺,據悉《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訂中,并有望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另外,在VOC治理方面,環保部還將出臺一項綜合性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包裝印刷在內的眾多行業劃定為重點整治行業,于2015年開展重點整治工作。
此外,有望于2014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出臺的國家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標準,目前正由廣東省環境科學院承擔編制,主要借鑒《廣東省包裝印刷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標準》的編制思路與執行經驗,并提出更加完善的思路和執行標準,該國家標準將重點突出綠色印刷的思想,側重于在包裝印刷行業內推廣清潔生產和最佳環保生產技術的應用。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重視力度,如北京市將要出臺北京地區包裝印刷行業的VOC排放標準,該標準主要以削減存量、控制增量為原則,在控制力度、控制范圍方面要比正在制定的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國家標準更加嚴格、更加細化,甚至嚴于歐洲同類標準。從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治理VOC污染方面的決心之大。此外,上海市也將緊跟首都北京的腳步,制定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地方標準。
從根本上來看,政策的制定是為了促進社會的更好發展,然而,作為將要“受制”凹印企業是否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順勢而為
隨著更加嚴苛的VOC排放法規即將出臺,一些軟包裝企業的心態和做法逐漸得到扭轉,大部分企業已經停止了徘徊,縱觀整個凹印行業,行走在VOC治理道路上的凹印企業已越來越多。他們或通過源頭控制,或通過改造設備達到過程控制,或采取末端治理技術,抑或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努力實現VOC減排。
紙張凹印企業
凹印是我國煙包印刷的主要生產工藝,由于以往生產中大量采用溶劑型油墨,由此導致的VOC排放和溶劑殘留超標等問題,一直使業界頗受困擾。為解決以上問題,越來越多的煙包凹印企業逐漸改用水性油墨,如云南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南僑通”)經過不懈探索,已經擁有了豐富的水性油墨使用經驗,并取得良好的印刷效果,對一些常見質量問題處理起來游刃有余,加之在印刷末端采用了有機廢氣回收裝置,云南僑通不僅實現了綠色化生產,還降低了VOC排放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另外,還有一些紙張凹印企業為了更好地控制VOC排放,從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雙向治理,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北京雙燕商標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雙燕”),在幾年前便開始將油墨改為醇水性油墨,并通過實施減量化生產(減少油墨使用量)來實現VOC減排的目的。同時,為了更徹底治理VOC排放,北京雙燕還在廢氣排放口實施了活性炭吸附。
軟包裝凹印企業
相比紙張凹印企業來說,VOC治理給軟包裝凹印企業造成的壓力和困難更大。然而,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生產特點的VOC治理技術已經成為許多軟包裝凹印企業積極應對的命題。江蘇彩華包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彩華”),早在2009年前后便在復合工序安裝了VOC回收裝置,每年回收的有機溶劑不僅可以滿足企業自身的生產需求,有部分還可為企業贏得額外利潤。
2014年,江蘇彩華正式開展了單一溶劑油墨的改造項目,通過與國內油墨供應商的協同努力,如今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將油墨改造項目進行市場化推廣。與此同時,江蘇彩華正與VOC回收裝置供應商進行洽談,計劃在凹印環節引進VOC回收治理裝置,油墨項目改造實施成功之后,便能夠很好地解決長久以來凹印油墨中混合溶劑的回收處理問題。江蘇彩華的副總經理武向寧表示:“希望通過這兩項處理措施的結合,在有效治理凹印生產VOC排放問題的基礎上,還能獲得一定的收益。”
困難猶存
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有一大批凹印企業開始在VOC治理方面做出努力,然而,現實情況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卻不容我們忽視。
一些規模不大、生產方式較為單一的凹印企業,在面對即將出臺的VOC排放控制法規時,面露難色,據大部門凹印企業反映,資金和技術依然是限制凹印企業大刀闊斧進行VOC治理的兩大限制。在資金方面,不僅包裝凹印企業VOC治理費用要投入的資金,還包括VOC治理不達標將受到的處罰,因此未來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大,加之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疑要將許多中小型企業打入發展的“冷宮”。
另外,目前VOC治理技術的不成熟也令凹印企業困惑不止。在末端治理方面,凹印產生的混合溶劑回收處理難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如果凹印企業自行投資引進相應的精餾設備,不僅耗能較大,而且回收的溶劑在純度上大多不達標,回收溶劑的利用價值也不高;而如果交給下游廠家來處理,那更沒有投資回報而言。所以,目前大部分凹印企業不敢貿然引進專用的VOC回收裝置,而是采取簡單的末端處理方法,如北京雙燕在末端使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活性炭,不僅在購買活性炭方面需要耗費一些投資,有時還需要承擔VOC排放不達標的風險。”北京雙燕副總經理王程鑫無奈地說。
在源頭控制方面,軟包裝凹印行業比較明確的發展之路是采用水性油墨或單一溶劑油墨,相對來講,水性油墨的呼聲更高,但事實上水性油墨的實施化之路要比單一溶劑油墨走得更長、更難。“從總體上來看,水性凹印油墨所呈現的印刷質量尚未達到溶劑型凹印油墨的同等水平,生產過程中容易因印版網穴堵塞而產生版面上臟和氣泡等故障,且印品在色澤度、附著力、印刷適性等方面的表現也很難被市場接受。”一位受訪者如是說。的確,薄膜水性凹印油墨還存在不可忽視的技術“軟肋”,最為突出的就是溶解性差、干燥速度慢、復合強度差等。為了彌補水性凹印油墨在性能方面的不足,就必須改造現有凹印設備的干燥系統,改進印版和制作工藝,甚至油墨配方也要改變,這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增加軟包裝企業的綜合成本。
另外,一些不容忽視的水性油墨“并發癥”也同樣存在,如油墨中含有的水分可能會改變復合薄膜的結構,影響薄膜的功能性。同時,油墨中水分蒸發到設備周圍,長久下來印刷設備便會生銹,進而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這也是凹印企業的一大擔憂。
曙光初現
盡管國家及地方政府在VOC治理方面的決心更大,但同時也給出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比如環保部在出臺國家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標準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疏導措施,對于西部偏遠地帶,國家將加大清潔能源的引入,對于VOC排放行動比較積極的企業,國家也會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
近年來,從國內油墨供應商研發推廣水性油墨的力度來看,水性油墨的一些技術難題正逐步破解,比如水性油墨的附著力問題,目前主要靠選擇合適的連結料,水性丙烯酸或水性聚氨酯,目前國內外正在研制這兩種連結料的相互改性。此外,業界也有通過控制顏基比來提高水性油墨附著力的。可以預見,在業界的努力下,相信很快水性油墨的附著力問題將不再困擾凹印企業。
造成凹印水性油墨溶解性波動的首要問題是pH值的波動,目前常用的水性油墨添加氨水的比較多,為保證水性油墨的穩定劑,國外常采用pH值實時控制裝置,隨時測定,隨時添加,以維持水性油墨性能的穩定。
在水性油墨的研發上,國內不乏一些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的油墨供應商,比如由山西精華科工貿有限公司研制開發的水性油墨,在結構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優化,目前已開始在山西、臺灣等凹印企業實現全面應用。相信,這是水性油墨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階段,行業專家建議,內地凹印企業可從點到面逐步實現水洗油墨的全面推廣。
篇6
關鍵字:GPS;幾何法定軌;雙差法定軌;非差法定軌
Abstract: Because GPS can provide continuous, all-weather track data, makes the LEO satellite can achieve full flight cover,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of low orbit spacecraft. Geometric orbit determin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method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ouble difference carrier phase observations orbit determination based on GP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technique of differential geometric orbit determination.
Key words: GPS; geometric orbit determination; double difference orbit determination; differential orbit determination
中圖分類號:P123.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引言
傳統的低軌衛星軌道確定方法為動力學方法,一般采用擴展弧段觀測數據估計某一歷元低軌衛星位置和速度,通過對衛星運動方程進行積分,可以求得初始歷元的衛星狀態參數,這種方法要求低軌衛星的受力模型必須十分精確,否則任何力學模型誤差都將帶入歷元狀態估計值中,導致定軌精度下降。而自從有了GPS以來,GPS為低軌衛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精密定軌方法―幾何法定軌,即僅利用有關GPS觀察數據,而不利用衛星的動力學信息來確定低軌衛星的軌道。這種新的精密定軌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動力學方法,其突出的特點是:
(1)不需要知道低軌衛星的受力狀態,避免了動力學模型誤差對衛星定軌精度的影像;
(2)GPS觀測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星載GPS接收機可實現全天候、連續觀測。
根據所采用的觀測值不同,幾何定軌法可分為非差法定軌和雙差法定軌。另一種分類法講幾何定軌法分為三類:絕對定軌法、相對定軌法和動態網定軌法(胡國榮等,1999)。
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雙差法定軌
雙差法定軌時,地面基準站接收機為雙頻GPS接收機,這樣電離層延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正,而中性大氣延遲可采用適當的改正模型進行改正。雙差法定軌的最大特點是消除了接收機鐘差和衛星鐘差,數據預處理簡單,且一旦解算出整周模糊度,可以達到較高的定軌精度。下面介紹其數學模型。
設地面基準站接收機與低軌衛星星載接收機在ti時刻共視了GPS衛星j、k,則可得雙差觀測方程為:
(1)
式中,為雙差載波相位觀測值,為雙差距離,為雙差載波相位模糊度,為觀測值殘差向量,λ1為L1載波相位波長(式中下標f、g分別表示低軌衛星和地面基準站)。
(1)式在低軌衛星近似軌道位置附近泰勒展開到一次項時為:
和分別為第j、k顆衛星的坐標,,,包括雙差觀測值誤差和線性展開誤差。若同時共視m顆衛星,則可形成m-1個類似的(2)式,聯合寫為:
寫成誤差方程式為:
(4)
對于載波相位觀測值,未知數個數為3+m-1,即3個低軌衛星軌道位置參數,m-1個載波相位模糊度參數,m-13+m-1。可見,一個歷元解不出低軌衛星軌道位置參數,必須連續幾個歷元鎖定這m顆衛星,若連續鎖定n個歷元,則可形成n(m-1)個雙差觀測方程,未知數個數為3n+(m-1),即n個歷元的低軌衛星軌道位置參數3n個,以及m-1個模糊度參數,為了得到確定解,必須滿足:
n(m-1)(m-1)+3n,即 n(m-1)/(m-4),
由于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前提條件是,在各類影響載波相位觀測值的誤差消除到足夠小,而對星載GPS載波相位觀測值而言,由于多路徑誤差和接收機鐘的不穩定性,其難以模型化,需要采用相應的方法來解算其整周模糊度。
基于精密單點定位的非差幾何法定軌
基于精密單點定位的非差幾何法定軌,可以利用星載GPS衛星上所有觀測信息,不需與地面形成共視弧段,定軌模型簡單,隨著SA政策的取消和精密衛星鐘差、星歷解算精度的提高,這種方法越來越受重視。
由于低軌衛星運行速度很快,其搭載的雙頻GPS接收機接收到的GPS信號中電離層的影響變化很快。為了消除電離層的影響,定軌時常采用雙頻P碼及相位的消電離層組合,作為基本觀測量。設線性化后第i個歷元的雙頻P碼消電離層組合的觀測方程為:
(5)
式中:Ai為第i歷元設計矩陣;為低軌衛星三維位置及接收機鐘差引起的距離延遲向量,其中xi,yi和zi為第i歷元低軌衛星的三維坐標,c為光速,為第i歷元的接收機鐘差;為雙頻P碼的消電離層組合的觀測值減計算值所得向量。
設所有碼觀測值都有相同的標準差,且觀測值之間不相關,則可解得第i歷元低軌衛星位置:
(6)
則由碼觀測值解得的n個歷元的低軌衛星粗略位置為:
(7)
線性化后歷元間相位消電離層組合的差分觀測方程為:
(8)
式中:和分別為第i和i-1歷元雙頻相位消電離層組合的觀測值與計算值的差(向量)。
記,則式(8)可以寫成:
(9)
忽略微小量,式(8)可寫為:
(10)
假設所有相位觀測值的標準差相同,且忽略歷元間觀測值之間的相關,由式(9)可解得兩歷元間精確的位置差:
(11)
同理,可解得n個歷元低軌衛星歷元間的位置差:
(12)
式中:為根據n-1個歷元間相位單差觀測值求得的位置差向量;φ為相位;E為單位矩陣。
聯立(7)和式(12),即可得到低軌衛星每歷元的精確位置向量r=(x y z)T。
結論
通過查閱資料,獲得了上述兩種方法的實例資料。其中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雙差法定軌實例為對1995年10月18日TOPEX/POSEIDON(T/P)衛星上GPS接收機的實測數據,取L1載波相位進行定軌。選取了加拿大的3個IGS站提供的精密星歷進行雙差法定軌。其定位精度可達到分米級。而基于精密單點定位的非差幾何法定軌則,采用德國地學中心GFZ提供的2003年7月29日1 d的CHAMP衛星星載CPS雙頻觀測值進行定軌計算。該方法的定軌結果與GFZ計算的CHAMP精密軌道相比,三維方向的平均差值約為6~9cm,三維方向的均方根誤差在10cm左右,說明基于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的低軌衛星星載GPS幾何法的定軌精度與GFZ動力學定軌結果的符合程度在10cm以內。但部分歷元的定軌結果與GFZ軌道相差較大,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數據預處理結果不理想造成的。另外,計算過程中,為了方便,忽略了歷元間相位單差觀測值的相關性,并作了若干假設,也造成了定軌精度下降。
就這兩種方法比較而言,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雙差法定軌優點在于其消除了接收機鐘差和衛星鐘差,數據預處理簡單,且一旦解算出整周模糊度,可以達到較高的定軌精度;缺點是由于低軌衛星運動較快,導致與地面站形成的共視弧段變化較快,必須頻繁更換地面跟蹤站,從而增加了數據處理量。而基于精密單點定位的非差幾何定軌則不需要與地形成共視弧段,定軌模型簡單。但其若要獲得精度較高的定軌結果,則需要有精密GPS衛星星歷和鐘差信息,還需要適當處理相位整周模糊度,并需要高效的數據預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元喜,文援蘭. 衛星精密軌道綜合自適應抗差濾波技術[J]. 中國科學:D輯,2003,33(11):1 112-1 119
[2]胡國榮,歐吉坤. 星載GPS低軌衛星幾何法精密定軌研究[J].空間科學學報,2000.1
篇7
關鍵詞:含油廢水;節能減排;深度處理
1 概述
在現代工業體系中,鋼鐵工業是五大耗水行業之一,從礦石開采到鋼材成品生產的整個過程,水作為生產原料、溶劑、洗滌劑、冷卻、傳熱介質等始終貫穿其中,而面臨目前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的情況下,如何節約用水、高效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
目前太鋼的軋鋼廢水(包括不銹冷軋廠、不銹熱軋廠、不銹硅鋼廠、型材廠、熱連軋廠、鋼管公司)主要排至中和站進行中和處理,這部分水包括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濃酸、漂洗酸水、含鉻廢水以及含油廢水所組成的,目前處理工藝全部采用石灰中和處理,中和處理后廢水成分復雜、含鹽量高(約5000μs/cm)、COD高(約500-2000mg/l),無法回收利用,只能外排,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加重了外排水水質達標的壓力。因此建立含油廢水處理工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含油廢水的來源及組成
太鋼含油廢水主要來源于不銹冷軋以及冷軋硅鋼生產工序,其產生的稀含油廢水占總含油廢水的98%以上,而且水體內含鹽量較低,COD高,油含量高等特點,可通過與中和站廢酸水分質處理達到回收利用。
3 含油廢水深度處理的工藝選用
通過對先進水處理的工藝技術進行技術比較、并結合太鋼所處北方地區缺水的現狀,確立了如下工藝對太鋼含油廢水進行深度處理:
該工藝預計包含濃油、乳化液廢水處理系統,稀油弱堿廢水處理系統以及RO深度處理系統,其中:
3.1 濃油、乳化液廢水處理系統
乳化液及濃堿油廢水進入調節池進行儲存,經過去除粗渣的處理,進入超濾系統進行油水分離,超濾處理過后的出水與稀油弱堿廢水一道進行后續處理。
3.2 稀油弱堿廢水處理系統
稀油弱堿廢水、處理后的乳化液及濃堿油廢水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出水經過兩級氣浮后進入MBR進一步降解和去除其中有機物雜質, MBR的出水進入深度回用水處理系統的原水池。
3.3 RO深度處理系統
MBR出水進入脫鹽處理系統的原水池,而后利用雙膜法進行脫鹽處理。最終實現含油廢水的回收利用。
4 預選用工藝的核心技術
含油廢水中處理的工藝過程中主要包含超濾除濃油及乳化液、MBR生物接觸氧化去除殘余COD、雙膜法去除水體內鹽分三項關鍵工藝,而在這三項中超濾除油、雙膜法脫鹽都在太鋼水處理中有過相當程度的應用,只有MBR生物接觸氧化為首次接觸的工藝技術。
MBR(membrane Bio-reactor) 又稱膜生物反應器,是一種由膜分離單元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新型水處理技術,它是用微濾或超濾膜代替生化反應工藝中的污泥收集器而形成一種新形式的生化反應器,與傳統的生化處理工藝相比,它具有以下優點:
(1)污泥濃度高,污泥負荷低,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
(2)污泥濃度高,水力停留時間短,高容積負荷,占地面積大為縮小。
(3)高效固液分離,出水懸浮物濃度接近于零,優于中水標準。
(4)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完全分離,運行控制靈活。
(5)微生物完全截流在反應器內,有利于世代較長微生物的生長。
(6)泥齡長,大大提高了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效率。
(7)可以濾除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
(8)低污泥負荷、長泥齡下運行,可以基本實現無剩余污泥排放。
(9)流程簡單,能耗低,節約運行成本。
(10)無需增加新設施,易于原有生化工藝的改造和擴容;
與傳統生物接觸氧化法相比選用MBR,可以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質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濃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物質在反應器中不斷反應、降解,大大強化生物反應器的功能。而且作為一體化設備,其具有占地面積小,便于集成等特點也十分有利于目前太鋼含油廢水升級改造工程的實施。
5 效益分析
5.1 環境效益分析
5.1.1 回收太鋼生產廢水,減少外排量,對太原市水體污染及環境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
5.1.2 為太原市節能減排作出極積的貢獻,全年COD減排量約1620噸。
5.1.3 減少引黃水使用量,降低新水消耗,減輕了太原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
5.1.4 為太鋼尋找到一條新的水源,降低太鋼的噸鋼耗新水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5.2 對太鋼水系統的影響
投入廢水處理設施后:可將處理后出水進行回用,并有效降低中和站出水及太鋼總外排水的CODcr含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5.2.1 本項目處理后關鍵水質指標:回用水量:165m3/h;CODCr ≤30mg/l;油含量< 1mg/l。
5.2.2 對太鋼水系統的影響:對污水廠軋區退水系統的COD可由150-180mg/L降低至120-150mg/L。
篇8
關鍵詞:低碳基金;項目評估;模糊層次分析法
一 、引言
2010年底的坎昆會議早已落下帷幕,但此次談判大會并沒有在全球減排方面達成一致協議,這意味著低碳減排在國際上的發展前景變得不明朗。我國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就在前不久國務院頒布的“十二五規劃”中,用很大的篇幅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低碳基金在這方面必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低碳基金是將低碳經濟內涵融入于基金之中,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贏的現代金融工具,包括各種碳基金、綠色基金、環保基金等新型基金。它主要用于購買碳信用或投資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它的投資方式目前有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直接融資和N/A三種,其中用于直接融資的基金數額所占的比例變得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低碳基金將會用于低碳投資。然而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必須先對項目進行正確有效的評估,以降低投資風險和提高投資收益。低碳投資作為一種新興的風險投資方式,兼具一般風險投資的特征及其自身特性,它在項目評估方面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可以將風險投資評估的一些經驗加以借鑒應用到低碳投資項目評估中。
作為21世紀最具投資前景的投資方式之一,低碳投資對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低碳基金作為低碳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因其巨大的投資“杠桿效應”而 吸引了大量私人資本參與到低碳投資的隊伍中。據調查顯示,英國碳基金每投資1英鎊,將撬動7英鎊社會閑散資金,正因為如此,低碳基金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更需慎重。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我國低碳投資行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中,排在前面的是項目估值過高帶來的退出風險和優質項目缺乏導致的資金停滯,所以對低碳基金投資項目的評估變得十分必要。
二、文獻綜述
投資項目評估是指利用系統原理、投資優化原理、風險不確定性原理等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使一定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活動,由于大多數投資都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因此經常也被稱作風險投資項目評估。
已有學者對風險投資的評估進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都是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分析,但是各自所選用的指標不盡一致。Tyebjee和Bruno(1984)提出了美國第一個風險投資項目評價模型,提出了市場吸引力、產品的獨特性、管理能力和市場環境變化抵抗能力等評估因子。跟Tyebjee和Bruno相似,張春英(2001)也從風險和收益兩個角度進行了指標的選取,將高新技術風險投資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分為風險評估和效益評估兩個子系統,通過建立各自的指標因素定量評估模型對項目進行綜合評價。陳盛雙(2008)則結合了我國風險投資市場發展狀況及特點,提出了產品差異度、市場吸引力、管理能力、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五個評估指標。縱觀先前學者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發現,盡管各自所選取的指標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成本、風險、效益、管理能力都是屬于要考慮的重要指標。
針對各自所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各位學者也采用了不同的指標因素分析方法。潘佳林(2005)運用模糊數學理論構造了風險投資項目評估的模糊多目標群決策模型,并對定量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很好的解決了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統一問題。楊毅和楊念(2005)在時間價值分析基礎上,提出投資項目評估灰色資金時間價值分析模型,更好的描述項目資金運動的不確定性。董放和張航(2009)提出了實物期權在風險投資價值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汪波和馬海靜(2008)則對層次分析法、凈現值法、實物期權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及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分析了各自應用的特點和局限性。由于各種方法的適用條件不一樣,目前學術界對于究竟何種分析方法最權威尚無定論,通過將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及背景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模糊層次分析法更為適合本文的研究。
三、低碳基金投資概述
(一)低碳基金投資現狀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低碳基金包括碳基金、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綠色基金、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環保基金和節能基金等不同種類的基金,其中以碳基金為主。我國現存的低碳基金有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國綠色碳基金(民間基金)。有統計顯示,世界銀行管理的碳基金規模從1999年的1.8億美元發展到了2009年的25億美元,而2011年初全球碳基金總額已達到300億美元。
通過對大多數現有低碳基金的研究可知:它們所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碳交易市場、環保產業、節能減排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這些投資項目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一般私人資金很少愿意涉足這些領域。低碳基金的參與則為私人資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加上相關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使更多的私人資金主動投入到這些項目中,擴充了低碳投資的隊伍。《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2010年僅流向三大低碳商業領域(可再生能源領域、循環再利用領域以及與環保技術有關的產品制造領域)的FDI就達到1.2萬億美元,預計2011年將增長到1.3到1.5萬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我國有近10只以低碳為主題的創投基金,資金規模高達100億元。
(二)低碳基金投資特點
低碳基金投資作為一種新興的風險投資方式,除了具有一般風險投資風險高、期限長、收益高、前景好等特點之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資金來源較窄:目前全球所有低碳基金的來源主要包括政府出資、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企業出資、私人出資四種。我國主要是政府出資,也有少部分是來自于企業和個人。
2.投資領域較少:低碳基金主要投資于低碳產業領域,包括清潔能源發電、能源轉換及存儲、清潔生產及消費、廢物處理四大主題下的九個部門,相對來說可投資的范圍比一般的風險投資要窄。
3.投資目的多樣:低碳投資是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而興起的,是人類應對環境惡化的應對措施之一,因此低碳投資不僅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還要產生一定的生態和環境效益。
通過以上對低碳基金投資的概述,將低碳投資與風險投資進行類比之后,可以認為在項目評估方面低碳投資有許多可以風險投資借鑒的方法,但不能機械的照搬過來,還應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加以改進以更適應低碳投資的特性。
四、投資項目評估體系
(一)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結合風險投資項目評估的經驗和低碳投資的自身特點,基于投資成本、收益、風險以及企業四個方面找出評價低碳基金投資項目的各級指標,以建立多目標評估指標體系(見圖一)。
1、投資成本
目前大多數低碳基金的規模并不是很大,所以項目所需的成本是基金選擇項目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基金管理者要通過權衡整個項目的成本和期望收益來確定項目可以接受的成本范圍。一個項目的總投資額包括固定投資額和變動投資額。據相關數據顯示:英國碳基金用于投資性的項目額度一般是150萬英鎊;用于研究性的項目額度一般在5萬-25萬英鎊。
2、投資收益
低碳基金作為一種投資工具,追求收益是它的本質特征,而它與其他一般基金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公益性,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在追求經濟收益的同時還要求能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經濟效益,可以從凈現值、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三個方面分別分析;對于生態效益,基于低碳基金的低碳內涵,可以通過估計項目直接或間接的減排行為所帶來的等價減排量來評估;對于社會效益,低碳基金投資某項項目必然會帶動自身及其他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出就業崗位,因此項目的就業效果可以很好的體現其社會效益的大小。
3、投資風險
作為一項高風險的投資行為,低碳基金投資中對項目風險的評估是最為關鍵的步驟,通過對風險的正確評估從而采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投資的抗風險能力。項目風險可以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內部風險主要指由于實施項目的企業自身原因可能產生的風險,包括產品(技術)的競爭力和資金到位率;外部風險是指投資項目所在領域內其他企業和市場經濟環境等因素可能引起的風險,包括安全邊際率和國家相關政策變化的風險。
4、企業管理
在理論層次上,項目自身的特性和優勢是最重要的,但在項目實際實施過程中,所投資企業的管理機制卻是極為重要的,它是決定一個項目能否發揮出其最大效益的關鍵。對被投資企業的評估主要可以從企業各層的管理機制和企業抗風險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另外管理者的素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般的投資還要考慮該項投資的市場前景,但由于低碳基金所投資的項目都是節能環保領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所以在評估時便可不必分析。
(二)評估指標體系的應用
建立好評估指標體系之后,便要利用該體系對所待選擇的項目進行評估。本文將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已找到的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據此選擇出最優的投資項目。具體步驟如下:
1、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因素的權重
層次分析法是指運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同一層次各因素在上一層次中同一指標下的相對重要性,并通過一系列數學方法來計算各因素的權重,從而實現對不同決策方案的評價與選擇。首先請有關專家對同一層次的各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作出判斷,構建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其次利用方根法求出該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并求出與之對應的特征向量;對該特征向量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后將其歸一化,所得到的新向量便是該層次各指標因素的相應權重。
2、利用專家經驗法確定評價隸屬矩陣
專家經驗法是根據專家的實際經驗給出模糊信息的處理算式或相應權系數值來求出隸屬函數并確定隸屬矩陣的一種方法。首先請在這方面有經驗的專家組成一個評價小組,對照相應的評語標準(通常分為“優”、“良”、“中”、“差”三個等級,并給予各等級一個相應的分數)為各層次的不同指標確定等級,得到評語集;得出因素集中各指標對評語集的隸屬度向量,從而構造出各子目標下的隸屬矩陣。
3、模糊層次綜合評判
確定好各子因素層指標對評價集的隸屬矩陣之后,通過模糊矩陣合成,對目標層進行單因素模糊評價,確定目標層對評語集的的隸屬向量并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準確的隸屬度向量,最后對評語集向量和目標層隸屬度向量進行合成計算得分便可得出該項目的最終評分。通過比較不同投資項目的總評分,則很容易對項目做出正確的選擇。
綜上所述,在對低碳基金將要投資的項目進行評估時,首先必須找到圖一中相應的評價指標,并對這些指標通過實際數據進行量化;建立好評價指標體系之后便可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模型整體進行分析,得到各個待選項目的總評分,從中擇優選取進行基金投資,方可最大程度提高期望收益。
五、結語
盡管目前我國已加大了低碳投資的力度,但普遍存在一個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這與當前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密切相關,因此盡快在低碳投資界建立起評估指標體系已是當務之急。全文通過將風險投資的評估方法加以改進提出了較為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并認為模糊層次分析法能對低碳投資項目進行良好的評估。運用該體系方法可以為我國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很好的理論基礎,也可以為實際中低碳投資項目選擇決策提供很好的參考,由于目前相關方面的數據不充分,所以未能進行實證研究,這一點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嚴瓊芳,洪洋. 國際碳基金:發展、演變與制約因素分析 J .武漢金融,2010,10
[2]阮世旺. 風險投資項目的國際經驗與借鑒 J .當代經濟,2006,3
[3]張春英,姜丹. 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項目評估定量模型研究 J .科學管理研究,2001,10
[4]陳盛雙,袁正科. 風險投資項目評估模型研究 J .價值工程, 2008, 9
[5]潘佳林,扶縛龍. 風險投資項目評估的模糊多目標群決策方法 J .當代經濟管理, 2005, 4
[6]楊毅,楊念. 投資項目評估灰色資金時間價值分析 J .水利電力科技, 2005, 1
[7]張航. 實物期權在風險投資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J .商業會計, 2009,7
[8]汪波,馬能靜. 風險投資項目評價研究 J .財會通訊2008,7
[9]劉興太,楊震. 層次分析法判斷矩陣在確定科研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系數中的應用 J .中國科技信息,2008, 10
[10]賀靈,單汨源. 風險投資項目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應用研究 N .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11
篇9
(一)公共財政投融資力度不足
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模式是一種雙體系,涉及投資與融資兩方面問題。縱觀發達國家的低碳投融資模式,其融資渠道通暢完善,方式靈活多樣,擁有著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作為低碳經濟立法先行者的英國,其主要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普遍開征的氣候變化稅(CCL)。在2004~2010年間,英國GDP從22208億美元上漲3.36%至22955億美元,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7年間的下降幅度高達12.22%。碳稅作為一種刺激性經濟政策,已在丹麥、荷蘭、挪威、德國等全球范圍內推廣實施,實現了低碳經濟工作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諸如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力度大,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大都超2%,而我國直接用于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的資金卻遠遠不足,雖然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在逐年增加,從2008年的4937.03億元到2012年投資總額的8253.46億元,同比增長16.02%,是2004年的4倍之多,但是其所占GDP的比重低,僅為1.59%,只能夠達到控制環境惡化的目的。同時,我國政府的重視程度不足,法律力度不夠強化,缺乏碳減排的激勵機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投融資體制和強制性的減排約束。據統計,我國每年在節能環保市場上的投資不到1000億元,低碳經濟存在嚴重的投融資缺口,大約在2000億元左右。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2009年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預測,照目前的投資增長速度,到2020年,節能、新能源行業和其他環保行業至少有2萬億資金缺口需要彌補。
(二)商業銀行參與度不高
技術與資金是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的最關鍵的兩個要素,而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資金投入不僅要在量上得到改善,更要追求質的提高。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目的的綠色信貸,利用金融杠桿,推動了世界經濟由“高碳”向“低碳”的成功轉型。在支持綠色信貸投融資方面,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實踐了赤道原則。赤道銀行提供了環境保護和風險評估框架,第一次確立了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的最低金融行業標準,目前采用赤道銀行的機構以擴大至27個國家的67家機構,其業務總量占全球項目融資的85%以上份額,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而中國的第一家本土赤道銀行———興業銀行,雖逐步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其綠色信貸總額與總資產的比例僅有3.46%。《中國低碳金融發展2014年度報告》稱絕大多數銀行這一比例低于2%,資金缺口高達現有融資的20倍之多,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目前,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機構等金融機構都已研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融資方案。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商業銀行對低碳項目的服務與信貸剛剛起步,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工具創新不足,實施綠色信貸的內在動力不足,執行效果并不明顯。
(三)資本市場融資支撐不夠
資本市場是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低碳經濟周期長、技術新、投入大的特點使得碳基金、碳保險、碳證券等融資工具應運而生。目前,國際上已設立約50家的碳基金用于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不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為低碳發展籌措了大量的資金。以英國為代表的碳信托基金,自成立以來已實現了1700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任務,節省了超過10億英鎊的能源支出。我國的碳基金始于2005年,剛起步不久,規模較小。具有低碳環保性質的上市公司數量少,低碳企業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困難,比例僅為10%左右。技術轉化資金不足,缺乏相關扶持政策,資本市場參與低碳經濟的融資程度不高。
(四)金融衍生工具缺乏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日本京都通過《京都議定書》,由此推動了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迅速增長。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的碳交易額為108.6億美元,2008年迅速上升到1263.5億美元,增長了126.6%,2011年更是創下了1760億美元的新高。與此同時,碳交易量從2004年的0.94億噸爆炸式地增長到2012年的105.266億噸,漲幅高達110.99%,2020年的碳交易量有望達到440億噸。《全球碳預算》顯示,中國是碳排放量總量最大的國家,約占27%;其次是美國,占14%;歐盟占10%以及印度占6%。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探索有關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市場,歐盟氣候交易所(ECX)的排放貿易制度體系占到全球碳交易市場的68%,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ME)已成為全球自愿碳減排市場的典范。各種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貨、碳期權等層出不窮,對資金的擴張起到了強烈的刺激作用,碳交易市場儼然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商品交易市場。目前,上海、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權交易所已啟動交易,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碳市場機制尚未成熟,碳金融衍生工具缺乏創新力度,買賣碳商品的定價權無法掌控,我國仍處于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鏈的低端位置,尚未形成信息透明、統一標準化的碳交易市場。
二、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機制
影響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制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這5個方面。通過研究制約因素的作用機制,有利于趨利避害,通過采取合適的方案,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該研究問題分為3個相互聯系的層次,同一層次的因素既受上一層次因素的制約,同時又對下一層次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其中,最上層為最終目標層,即促進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中間層為制約因素層,包含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5個制約因素;最下層為作用對象層,即分別從社會、經濟、生態3方面探討對制約因素的影響。3個層次之間交互制約,形成如圖1的促進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遞階層次結構。低碳能源、供應安全、風險規避、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是是維持社會健康運轉、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生態可持續化發展的“血脈”。能源結構的合理優化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探索挖掘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耗用,增加對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無碳能源的選擇與預測;近年來能源戰爭的爆發以及“煤荒、油荒、氣荒”的出現使得傳統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弊端日益顯現,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尋找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此確保有充足穩定的可再生能源的供給;信用風險、金融風險、市場風險的合理規避,能夠最小化對社會生活、經濟增長和生態優化的威脅,權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保證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三性”平衡;節能減排政策、稅收優惠等保障機制與激勵機制的運用,如政府強制性對高碳產業采取減排措施,對低碳產業實施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保障法律權利和福利權利等進一步地刺激了產業的低碳化和投融資的發展;創新與重視力度的加大,能夠活躍我國的低碳經濟市場,為我國低碳投融資的發展注入新生的活力與迸發力。可以看出,這三個層次構成了一種交互相織的網狀關系。人們對社會的要求、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對環境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都會使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發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影響低碳經濟的投融資發展。研究層次結構的作用機制,可以得到制約因素對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影響強弱,更加明確其在社會、經濟和生態在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不斷構建和完善我國的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體系。
(二)促進作用
隨著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亟待解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低碳經濟的規模化發展。雖然我國的低碳經濟起步較晚,而且面臨著多種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促進了我國的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也雙向地對公共財政、綠色信貸、資本市場和碳交易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圖模型所示,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影響是相互的。投資低碳經濟能反向地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構建和完善綠色稅收體制;實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國際社會的雙贏局面;促進多種融資工具的創新,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與競爭力;逐步提高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的話語權,提升我國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國際化水平。與此同時,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綠色信貸和赤道銀行的規范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拓寬了低碳產業的融資渠道,日益活躍的碳交易和推層出新的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共同推動了和諧共生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機制的發展與創新。
三、主要結論與建議
構建低碳時代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我國低碳投融資模式的轉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針對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的發展現狀,分別從公共財政、綠色信貸、資本市場和碳交易四個方面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議:
(一)政府不僅應制定好低碳制度
更應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運用宏觀手段激勵金融機構的融資和直接的資金供給,微觀上配套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積極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低碳領域。宏觀與微觀層面雙管齊下,投融互動,適時選擇不同的碳稅政策,適地實施差別稅率,實現低碳經濟增長方式在量與質上的雙向提高,統籌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體系。
(二)商業銀行應繼續完善綠色信貸體系
主動接納并演變為赤道銀行,有效發揮資金優化配置的功能,為低碳耗能企業上市建立綠色通道,加快同國際市場相接軌的步伐,為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在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方面提供至少80000億元的資金準備,力求實現金融機構的自身效益和我國低碳經濟持續繁榮的共贏局面。
(三)我國應繼續發展和完善順符合中國機制的碳基金
在資本市場上促進碳金融與碳市場的發育,在制度層面上運營政策工具促進國際協調,增加低碳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場的數量,鼓勵和扶持高科技中小企業進入創業板市場,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低碳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使我國的碳基金項目更好地融入到國際的資本市場中去。
(四)中國碳交易平臺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篇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支撐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機制研究”(編號:10CJY076);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支撐政策與技術研究”(編號:2012BAC20B08);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融資:戰略、機制和政策體系研究”(編號:2012064);中央財經大學科研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及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支持。
摘要 空間靈活性決定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流動性水平和定價機制效率,但目前我國采取的是“先試點后推廣”的自下而上的碳交易市場構建模式,這會導致市場的碎片化問題。如何將多個并行運轉的區域碳交易市場進行連接,構建全國性市場,是中央計劃者必須要提前考量的問題。市場連接的目標是建立統一的價格信號,這需要設計一系列宏觀調控工具,在避免系統失靈的同時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本文從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機制出發,研究了懲罰水平與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對價格信號的決定性因素,同時討論了最新的價格管理機制――價格上下限,安全閥機制,動態分配等,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漸進式宏觀調控策略。該策略通過運用一系列宏觀調控工具(懲罰水平以及動態分配、安全閥機制、產業政策、邊界措施等),避免系統性失靈,同時不斷評估各個系統的運行參數,尋找最優的市場連接機會,促進子系統之間的融合,逐步形成統一的價格信號,為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頂層設計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 碳交易市場;連接;價格信號;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 F0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11-00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02
氣候變化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外部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是將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碳交易市場”)是最基本的經濟手段,并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流方式之一。碳交易市場的目標是建立有效價格信號,尋找到成本效率最好的減排區域。有效的價格信號取決于兩個因素:空間靈活性和時間靈活性。空間靈活性的本質是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即不同國家和地區交易系統之間的連接,形成一體化的全球碳市場,提高市場流動性水平。Vrolijk和Grubb的研究證明柏林條約如果引入空間和時間靈活性的話,可以有效降低排放[1]。時間靈活性的本質是保證市場交易周期的連續性,避免由于減排目標階段性調整導致市場預期發生變化。市場流動性水平和預期的穩定性決定了碳價格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碳市場的空間靈活性問題,即如何通過構建全國性市場,擴大市場的流動性水平。
在實際應用中有許多因素會限制碳交易市場的空間靈活性。例如政治制度的局限使得不同行政管理體系下的碳交易市場難以相互連接;減排目標和減排成本的極大差異所帶來的碳泄漏風險,使得市場連接后出現成本轉移的問題;不同的交易規則設置也是阻礙碳市場連接的關鍵障礙。由于碳市場當前的主要目標是為區域減排服務,因此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多樣性,流動性也受到很大限制。然而,從長期來看,隨著各個碳交易市場金融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合約與規則的標準化,以及全球氣候立法的完善,可能會逐步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1 文獻綜述
不同于歐盟自上而下的跨成員國排放交易系統,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自下而上的發展思路。在配額交易機制方面,中國政府從2011年開始推動區域碳交易市場的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多個省市成立碳交易所,推動區域碳交易制度的建設。其中上海、廣東走在最前列,已經頒布了部分交易規則,但仍有大量的細則有待研究和討論。在項目減排量機制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2年6月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制定了核證自愿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簡稱CCER)的管理規則,并允許CCER進入國內配額交易市場中。
盡管中國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時間較晚,但如果有效借鑒國外的經驗,可以獲得后發優勢。多個區域碳交易市場(或系統)并行運行有諸多的優點,例如能夠適應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體現差異化的減排目標和成本,提高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效率。但七個省市各自獨立開展區域碳交易市場的設計,必然會出現規則不統一的問題,導致未來的相互連接和擴展(即所謂“推廣”)出現極大困難。
雖然一個全球統一的碳市場在短期內很難出現,但是各個市場之間通過配額和減排量互認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連接。兩個系統的互聯可以創造新的市場機會,促進資源的流動,降低總體減排成本,實現雙贏的目標。排放權交易系統連接方面已經有一些零散的研究。Stavins認為共有三種連接方式[2]:國家排放交易系統與地方區域交易系統的連接,世界不同排放交易系統之間的連接以及廣義上排放交易系統與其他國家氣候政策的連接。Stavins指出將區域交易系統連接為國家交易系統可以避免重復計算,規則沖突等問題。Stavins提出了“事件連接”的方法,即當其他國家設定更加嚴格的氣候政策時,美國的排放交易系統統一加強排放總量控制,這使得美國的交易系統與其他國家的氣候政策產生了連接。此外,其他國家的高排放產品進口美國時,企業也需要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從而避免碳泄漏,促進發展中國家采取減排行動[3]。Jaffe和Stavins認為將美國排放交易系統與歐盟排放交易系統連接,可以大大降低全球減排的成本,但是由于短期之內如何確定連接水平非常困難,因此可行的方案是與CDM機制連接,從而顯著降低美國的減排成本[4]。Jaffe和Stavins等將連接方式分為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直接連接包括總量控制系統與碳抵消機制的連接以及總量控制系統之間的連接;間接連接包括多個總量控制系統通過共同的碳抵消機制連接以及多個總量控制系統之間的間接連接[5]。他們指出系統連接的優點除了降低成本之外,還可以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流動性,有助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實施,也可以降低碳泄漏的發生。同時,Jaffe和Stavins等也指出盡管可以降低總體成本,連接也會對競爭力產生很大影響,導致國家之間產生新的資本流動,并降低各國對本國交易系統的控制能力[5]。連接的程度和規模都會影響到政府對本國系統的控制力。在短期之內,各系統將以自下而上的間接連接為主,而從長期來看,各國交易系統可能會主動尋求連接的機會,以促進國際協議的形成。
但這些工作僅僅局限于兩個交易系統的靜態連接,并沒有從中央計劃者的角度研究在多個區域碳交易市場(或系統)同時運行的情況下,采用何種調控工具和路徑,建立一個全國性市場。本文認為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應該是一個多系統動態連接的過程,不應破壞已有的碳價格體系,也不應被動等待各個系統的自發連接,而是應該采取“以點看面”,“自上而下”的思路,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研究在現有的中國碳市場發展格局之下,即多個區域碳交易市場(或系統)并行運行的環境下,如何進行制度和路徑安排,促進各個試點市場的協調發展,逐步推動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形成。因此,本文將從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機制出發,提出一種漸進的宏觀調控策略,促進市場的連接和統一價格信號的形成。
2 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機制
2.1 基本定價原理
2.1.1 定價模型
Cronshaw,Kruse以及Rubin等人的研究工作已經證明在允許儲蓄和借入規則的排放權交易市場上,存在減排成本最低的均衡最優解,而排放權的價格等于市場上最廉價的污染控制方案的邊際成本[6-7]。Seifert對CO2排放權價格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進行量化分析,基于最優減排決策建立了單一人模型[8]。人在購買排放權和采取減排行動之間做出決策,其決策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未來排放的預期。Carmona等在假定生產成本,出售排放權和商品收入符合隨機過程的情況下,證明排放權價格等于貼現的懲罰水平乘以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9]。Chesney和Taschini假設企業排放符合幾何布朗運動,進一步刻畫了累積排放過程,并采用線性方法對累積排放函數進行了近似處理[10]。Chesney和Taschini建立了允許借入和儲蓄的雙公司多周期不對稱信息價格動態模型,并將其推廣到多公司的情形,證明排放權的價格路徑依賴于未來排放權短缺的概率,懲罰水平以及貼現率[10]。
假定在一個完全競爭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中,企業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即以利潤最大化作為決策依據,下面基于單個代表性企業,建立碳排放權現貨定價模型。
假設(Ω,F,P)為一個概率空間,F=(F0)為F0=σ(Q0)的測度,企業的排放符合布朗運動:
其中,Qt為企業在時間t的排放量;Q0為企業的初始排放量;μ為企業排放自然增長率;σ為隨機因素。
假設X0為企業初始購買(X0>0)或者出售(X0
假設初始狀態排放權的價格為S0,則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可以轉化為成本最小化問題:
此最小化問題的一階條件為:
為了求得該問題的解析解,假設T為無限小量t,可得:
由此可見,排放權價格取決于懲罰水平以及對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下面分別對這兩個驅動力進行討論。
2.1.2 懲罰水平
懲罰水平已被廣泛地使用,作為排放實體無法交付相應排放權的處罰,也成為碳排放權定價機制的基本要素。該價格對市場價格具有參考作用,也是碳價格的最高上限,應當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要對企業產生成本上的壓力,但又不能過高以致失去意義,如歐盟碳交易市場第三期的懲罰水平為100歐元/tCO2eq。
作為一個外生參數,懲罰水平通常在系統運行前規定。由于懲罰水平是市場設計者傳遞的第一個價格信號,在價格機制中起到重要的基準作用,因此可以作為中央計劃者宏觀調控的第一個參數。中央計劃者應當盡早制定統一的懲罰水平,形成全國市場相同的價格基準。
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上并沒有明確的懲罰水平,只有深圳市規定懲罰水平為市場價格的3倍。但是由于跟排放權價格進行了掛鉤,這一懲罰水平所傳遞出來的價格信號非常模糊和脆弱。正常情況下,市場價格的波動僅僅由排放權稀缺的概率決定,但在式(4)中,懲罰水平P不再是常量,而是排放權價格S0的函數,即懲罰水平也成為引起價格波動的決定因素,這會形成一個自反饋環,導致市場價格波動失控。
2.1.3 排放權短缺的概率
對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決定了市場價格的波動規律。根據式(5),這一預期由兩個因素決定:排放自然增長率μ,以及影響排放的隨機因子σ。μ由經濟增速,能源結構等因素決定,而σ則代表了外部擾動,如需求波動、天氣變化以及排放數據本身的不確定性。當預期排放自然增長率μ增加時,排放權價格S0將上升,當隨機因子σ增加時,排放權價格S0也將上升。
排放自然增長率μ和隨機因子σ兩個參數可以用來刻畫交易市場的外部特性。這兩個參數相近的交易市場價格驅動力相似,更容易進行連接。中央計劃者應當不斷評估每個交易系統的排放自然增長率以及隨機因子,尋找最優的市場連接機會。
2.2 價格管理機制
如前所述,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碳排放權價格取決于懲罰水平以及對排放權短缺概率的預期。但由于碳市場是人為設計的市場,總是存在許多無法預知的設計缺陷、漏洞或不足,例如供給過度,初始分配不合理等。因此,實際碳交易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要復雜的多,價格管理作為一種價格調控機制已被引入碳交易市場設計之中。當前價格管理的主流方式包括價格上下限,安全閥機制,動態分配等。
價格上下限則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價格管理手段,即直接規定碳價格允許的最高價格和最低價格。例如中國政府規定出售的CER價格不得低于8歐元/tCER。價格上下限的優點是能夠非常嚴格地控制碳價格過高或者過低,缺點是破壞了市場正常的定價機制,當供給過度或過少時,市場價格可能會長期停留在上限或下限,使得碳市場失去定價功能。從本質上講,懲罰水平可以看作價格上限的極端情形,即觸發的概率不同,一般而言懲罰水平觸發的概率接近于零,而價格上限觸發的概率要高得多。
安全閥機制目前主要應用于美國的區域交易市場內,本質上是通過調整項目減排量的使用額度來間接調整供給,緩解價格波動過大的情況。例如,RGGI設定了兩個安全閥值。第一個安全閥值用于應對初始分配不合理致使配額價格過高的問題,即在每個履約期的前14個月內,若市場價格的滾動平均值連續12個月高于安全閥值,則延長履約期長度。這個規則將使市場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收初始分配帶來的價格過高風險,重新調整到均衡區間。第二個安全閥值也是為了解決供求關系過度失衡帶來的市場風險。如果連續兩次出現了第一個安全閥值機制生效的情況,則說明配額的供給嚴重不足,此時將允許項目減排量的來源從美國本土擴展到北美以及其他國家,并將其使用比例上限提高到5%,在某些極端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達到20%。
動態分配是一種更為復雜的價格管理機制,與安全閥有些類似,所不同的是動態分配是當價格出現異常時,政府修正配額供給曲線,調整供求結構,從而直接影響市場價格。政府修正配額供給曲線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新增或者回收配額,第二種是不改變配額總量,修改供給曲線的斜率,例如將近期的配額推后發放,或者將未來發放的配額提前發放,前者稱為后裝載機制(Backloaded),后者稱為前裝載機制(Frontloading)。無論前裝載機制還是后裝載機制,都是為了平緩供給曲線,盡可能與經濟周期平衡,但并沒有改變供給總量(即供給曲線包圍的面積)。這種措施“是在極特殊情況下解決嚴重不平衡的情況”,皆在改變中短期內的市場供求結構,而對供求關系的長期預期并沒有變。
3 全國市場的構建與宏觀調控
3.1 市場構建的基本原理
排放權的價值有兩種:環境價值和經濟價值。環境價值體現了溫室氣體排放對于環境的單位外部性影響,采用tCO2當量作為計量單位;經濟價值反映排放權的邊際減排成本。理論上只有當兩個不同交易市場的排放權環境價值和經濟價值均相等時,才能夠認為具有了同樣的價值,具備了市場連接的基礎。但由于邊際減排成本和供求關系的設計有很大的差異化,每t排放權的經濟價值在不同交易市場內是不同的。
由于套利交易的存在,相互連接的兩個交易市場的碳價格會逐漸趨于一致。圖1中歐洲交易市場與美國交易市場連接之后,歐洲可以通過購買美國的排放權降低減排成本,美國企業則可從中獲利,同時系統的流動性得到極大提高,最終價格趨向一致。市場連接所帶來的收益規模取決于經濟剩余的多少。但是對于減排成本在不同區域的轉移預期會阻礙兩個交易市場之間的連接,而中央計劃者主導的強制性連接又很可能帶來結構性破壞,導致市場
機制失靈。因此,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構建需要尋找一種溫和的方式,通過中央計劃者適當的調控來激勵市場之間的自發連接。
假設碳交易市場A的排放權價格為SA,碳交易市場B的排放權價格為SB=2SA。如果從環境公平性出發,A和B市場的排放權是等同的,但從經濟公平性出發,B市場每t排放權價值是A市場的兩倍。
一種簡單的連接方式是將A市場排放權按照2∶1的比例進行折算,與B市場合并。但這種折算方式會對市場產生很大沖擊,大量低價排放權的引入會導致B市場價格下跌。該種方式比較適合市場規模差異懸殊的合并,沖擊可以忽略;而對于兩個市場規模相近或者多個市場同時合并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破壞價格體系。本文重點討論一種溫和的漸進式宏觀調控策略,使得中央計劃者逐步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
以中央計劃者為出發點的全國碳交易市場構建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價格信號的融合。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達到兩個要求:第一,在盡可能減少外部沖擊和結構性破壞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推動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形成;第二,開發宏觀調控工具,建立“系統的系統”,以應對單一碳交易系統的失靈問題。
從系統學的角度來看,全國碳交易市場是一個包含著多個子系統的控制體系,這一體系的目標是在各個子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通過一個反饋環實現多系統協同運行,并逐步調整系統結構,向單一的系統平穩轉換。通常情況下,各個子系統應當有效且獨立地運行,無需政府的干預。但由于各個子系統處于同一個經濟體內,并非物理上獨立,可能會出現普遍性的系統失靈,或扭曲本國產業的公平競爭環境。因此,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需要加強子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提升協同性,解決機制失靈的共性問題。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頂層設計見圖2。
由中央計劃者建立各個子系統的信息交換機制,并進行協調管理。由于碳交易市場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帶有產權屬性的虛擬商品,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界定、記錄和管理,其本質上是一種產權系統。產權系統的設計在技術層面體現為國家登記薄。國家登記薄與各個交易系統登記薄相互通訊,記錄和管理每個賬戶中排放權和排放數據的情況,避免重復計算等問題。這些數據用來反映碳交易市場作為一種排放控制工具的使用效率和性能,在結合經濟數據進行系統性評估之后,通過宏觀調控工具來對交易市場活動進行合理調整,確保碳交易市場總體目標的實現,同時尋找最優的連接機會,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3.2 漸進式宏觀調控策略
實際的碳市場價格由兩個層面的因素決定:首先,懲罰水平和對排放權短缺概率的預期是價格信號的基本驅動變量;其次,日益復雜的價格管理機制也會對市場價格的波動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市場連接需要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
價格管理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調控手段,因此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實際上是一種以建立統一價格信號為目標的宏觀調控過程,即通過運用一系列宏觀調控工具,避免系統性失靈,同時不斷評估各個系統的運行參數,尋找最優的市場連接機會,促進子系統之間的融合,逐步形成統一的價格信號。典型的宏觀調控工具包括懲罰水平以及動態分配、安全閥機制等。圖3給出了中央計劃者的漸進式宏觀調控流程圖。
該調控策略的特點是綜合考慮了對價格失靈的調控以及市場連接的雙重目標。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1)中央計劃者首先設定全國統一的懲罰水平,作為價格信號的基準;
(2)不斷估算各個子系統的排放自然增長率μ以及影響排放的隨機因子σ,尋找這兩個參數相近的系統,評估最優的連接機會。
(3)如果出現了連接機會,則對價格波動區域和價格管理機制進行分析,并作出是否連接的決策,制定連接方案;否則進入步驟(4)。
(4)如果各子系統市場價格普遍出現了異常,則啟動安全閥機制或動態分配機制,以解決系統性失靈問題。
(5)對各交易市場的外部影響進行評估,如碳泄漏,競爭力,公平性等,修訂產業政策,或使用其他輔助調控工具。
價格管理機制的連接較為復雜,那么中央計劃者就必須從一開始協調各個交易市場的價格管理機制。價格上下限是較難處理的規則,因為上下限的存在約束了市場機制的定價功能。如果A市場的價格上下限區間為[PAL,PAH]與B市場的價格上下限區間[PBL,PBH]接近,那么這兩個市場相互連接時,只需取其并集作為新市場的價格上下限區間,這相當于放松了價格上下限的約束。因為流動性的擴大提高了市場自身的運行效率,放松價格管制有助于價格機制發揮作用。如果兩個價格上下限區間距離較遠,則說明兩個市場處于不同的均衡區域,不適合進行連接。
安全閥機制通過調整項目減排量的使用比例來微調供給曲線。大多數碳交易市場均允許使用一定數量的項目減排量,中國政府也允許CCER進入國內配額交易市場內,這提供了一個新的宏觀調控工具。各個交易市場可以自行設計安全閥機制,確定項目減排量的使用比例和觸發條件,這不會成為市場連接的障礙。但中央計劃者應當保留運用安全閥機制調控整個市場供求的最高權限。如果由于經濟周期等外部因素導致交易市場出現了普遍的價格失靈問題,中央計劃者可以統一提高或降低CCER的使用上限。
動態分配與安全閥機制的功能相似,不同之處是調節排放配額的供給和需求。在經濟出現大幅度波動時,可能會出現價格失靈的現象,供求關系偏離均衡區域,而安全閥機制也失效。此時,可以考慮向各個交易系統回收或者增發少量配額,以改善供求關系。但國家儲備不同于交易市場自身的儲備,只有在交易市場儲備已經無法有效解決供求失靈的情況下,才能啟用國家儲備。安全閥機制和動態分配機制使得中央計劃者能夠對交易市場進行宏觀調控,這相當于在各個交易市場之間形成了間接連接,將有助于全國性市場的構建。
3.3 其它要素設計
3.3.1 評估系統
評估系統的主要目標是評價碳交易市場的真實減排貢獻以及與宏觀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碳交易市場自身并不能剔除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排放量的上升或下降的原因需要進一步識別;此外,碳交易市場僅能覆蓋部分行業和部分區域,碳市場價格信號的作用空間是有限的,可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復雜的影響,因此也需要進行評估。評估系統的設計如圖4示。排放指標(包括單位GDP排放,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總排放等)是最重要的評估指標,但這些指標并不能體現出真實的減排貢獻,需要剔除經濟周期波動,以及天氣等外部因素對排放的影響,計算碳交易市場實際產生的減排量。然后在此基礎上需要進行行業評估。對行業的評估側重于碳泄漏和競爭力。碳泄漏主要通過分析投資在交易系統內外之間的流動情況進行判斷。由于碳市場只是覆蓋了部分行業和部分區域,因此可能會出現投資從碳市場向外部轉移的問題,從而產生碳泄漏。競爭力評估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與國外產業之間的競爭力評估,以及產業內競爭力評估。實際上,競爭力與碳泄漏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可以將這兩者綜合起來進行評價,例如通過分析進出口量、消費和投資與排放之間的計量關系,來綜合評定一個產業的增長是否與碳價格產生了顯著的相關性。通過進一步比較該產業在不同碳交易市場內的表現,可以識別不同的市場規則是否對該產業產生等同的影響,如果影響不均等,則說明碳交易市場可能扭曲了產業內的公平競爭,應當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
3.3.2 輔助調控工具
輔助宏觀調控工具包括產業政策、邊界措施等,其功能是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產業政策用來解決與公平競爭相關的問題,即保持本國產業內競爭的公平性,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由于碳交易市場只納入了排放量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而中小企業并不受到碳交易市場的直接約束,為了保持產業內競爭的公平性,需要對中小企業施加等同的約束政策。典型的產業政策有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即對中小企業施加節能減排的強制性指標,使其承受與大企業相同的減排壓力。由于不同省市可能出現競爭保護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統一調控,避免地方保護主義。
邊界措施用來保護本國的產業競爭力。在本國采取碳交易約束政策后,為了避免碳泄漏,損害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引入邊界措施。常規的邊界措施包括征收碳稅,購買國際儲備配額等,其根本目的是讓國外產業支付等同的碳成本,以形成公平競爭。
在多個碳交易市場并行運轉的環境下,中央計劃者調控的目標是維護產業競爭的公平性,并解決普遍性的機制失靈問題。但宏觀調控工具的使用必須盡可能減少對各交易市場本身的干預。
4 結 論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構建實質上是將多個交易市場進行連接,建立統一的價格信號。在完全競爭的碳市場上,價格信號取決于懲罰水平和對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懲罰水平是市場設計者傳遞的第一個價格信號,在價格機制中起到重要的基準作用;對排放權短缺的概率預期決定了市場價格的波動規律,取決于排放自然增長率以及影響排放的隨機因子。因此,市場的連接應當首先從這些因素入手,尋找潛在的最優連接機會。
由于碳市場是人為設計的市場,總是存在許多無法預知的設計缺陷,因此價格上下限,安全閥機制,動態分配等價格管理手段作為一種價格調控機制已被引入碳交易市場設計之中。復雜的價格管理機制會對市場價格波動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增加了市場連接的困難。本文基于碳排放權定價機制,提出了一種漸進式宏觀調控策略,為中央計劃者提供了一種以構建全國碳交易市場為核心目標的宏觀調控策略。這為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頂層設計開辟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Grubb M, Vrolijk C, et al. The Kyoto Protocol: A Guide and Assessment[M].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1999.
[2]Stavins 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ith A Comprehensive US Capandtrade System[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24(2): 298-321.
[3]Morris, Michael G , Edwin D H. Trade Is the Key to Climate Change[J]. The Energy Daily, 2007, 2(20):35.
[4]Stavins, Robert N, Judson J. Linking Tradable Permit System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pportunities, Im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R]. Geneva: Report for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 2007.
[5]Judson J, Robert S. Linkage of Tradable Permit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rchitecture[R].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Series, 2008.
[6]Cronshaw M B, Kruse J B. Regulated Firms in Pollution Permit Markets with Banking[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1996, 9(2):179-189.
[7]Rubin J D. A Model of Intertemporal Emission Trading, Banking, and Borrow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6, 31(44): 269-286.
[8]Seifert J, UhrigHomburg M, Wagner M. Dynamic Behavior of CO2 Spot Pric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56(2):180-194.
[9]Chesney M, Taschini L. The Endogenous Price Dynamics of Emission Allowances and An Application to CO2 Option Pricing[J]. Applied Mathematical Finance, 2012, 19(5):447-475.
[10]Carmona R, Fehr M, Hinz J, et al. Market Design for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J]. SIAM Review, 2009, 52(3): 403-452.
[11]Alan M. MERGE:A Model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and Global Effects of GHG Reduction Policies[J]. Energy Policy,1995,23(1):17-34.
[12]Besembinder H,Coughenour J F,Seguin P J,et al.Mean Reversion in Equilibrium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the Futures Term Structur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1):361-375.
[13]Benz E, Truck S.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