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修復的最佳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盆修復的最佳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骨盆骨折 流行病學特征 臨床研究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逐年增長,交通事故創傷已成為危及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其中骨盆創傷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為提高傷者的存活率、降低傷殘率,應高度引起創傷骨科醫生對骨盆骨折的再重視、再認識。自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們診治494例骨盆骨折,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男229例,女149例;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29.1歲。骨盆骨折按Tile分類:A型186例(49.2%);B型145例(38.4%),其中B1型53例,B2型65例,B3型27例;C型47例(12,4%),其中C1型 28 例,C2型11例,C3型8例。髖臼骨折48例(13%),髖臼骨折類型(按Letoumel和Judet髖臼骨折分類):前柱骨折3例,后柱骨折3例,橫斷骨折7例,橫斷加后壁6例,后柱加后壁例3例,后壁骨折15例,前方骨折伴后柱橫斷5例,雙柱骨折5例,T型骨折6例。骨盆骨折合并傷:合并休克95例,合并骶叢神經損傷19例,顱腦損傷18例,肋骨骨折35例,血氣胸17例,脊柱骨折21例,四肢骨折42例,腹腔臟器損傷31例,泌尿系統損傷19例,直腸損傷9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非手術治療:本組295例,因骨折端穩定,移位少而采取臥床、下肢皮牽或骨牽6~8周后,逐漸負重行走。
1.2.2 手術治療:本組共83例,因骨盆環不穩定或髖臼骨折不穩定、有移位,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其中不穩定性骨盆骨折骨盆前環損傷采用重建鋼板固定,后環損傷經前路2~3孔重建鋼板或經后路采用松質骨螺釘固定或經后路采用骶骨棒固定48例;不穩定性或有移位髖臼骨折選用髂腹股溝入路8例,K-L人路19例,前后聯合人路8例。
1.2.3 手術時間:在83例中,傷后3~5d內進行手術4例,5~8d內進行手術23例,8~14d內進行手術38例,14~21d內進行手術13例,21d后進行手術5例。
1.2.4 合并傷的治療:對出血性休克的治療,第一步就是及時足量擴充血容量,最初給予平衡液2000~3000mI,隨后應用紅細胞懸液及全血,一般總量達4000~9000ml以上;第二步,抗休克同時,給予骨盆外固定支架及骨盆牽引制動,(本組急診床邊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33例);第三步,如8小時內輸血大于2000ml血流動力學仍有不穩定或疑有髂內動脈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及早給予介入栓塞止血,(本組急診DSA下介入栓塞止血8例)。經過初期評估及復蘇,病情趨于穩定。可以對患者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及床邊X線、B超檢查,二期評估以便進一步治療合并傷及其他并發癥。其中開顱手術5例,胸腔閉式引流11例,剖腹探查24例,膀胱修補及尿道會師術7例,行I期尿道吻合2例,行一期膀胱造瘺,二期修復斷裂尿道2例,直腸造瘺術7例。
2 結果
本組死亡18例,其中因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95例,搶救成功率85.6%,死亡15例,死于其它并發癥3例。隨訪3~24個月,直腸、尿道和膀胱損傷者經相應治療痊愈17例,殘留術后障礙4例,尿道狹窄5例。非手術治療組中隨訪295例,隨訪3~36個月,下肢無短縮,行走正常。不穩定骨盆骨折手術治療組隨訪48例,隨訪5-36月,根據Matta評分標準,本組優39例,良5例,可4例,優良率91.7%。對下肢短縮的測量采用Matta測量法,本組術前后均采用此法測量,28例術前下肢短縮者,術后測量短縮0~10mm,平均4mm。術后1例并發感染,經置管沖冼、加強抗炎而愈。合并骶叢神經損傷19例,功能恢復正常12例,部分恢復5例,無恢復2例,恢復及部分恢復率90.9%。髖臼骨折臨床效果的評估采用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評分系統:本組隨訪32例,隨訪時間13個月~7年。隨訪結果:優12例,良14例,一般4例,差2例,優良率81.3%。后路切口中有8例出現周圍異位骨化,但未影響關節功能,1例發生股骨頭壞死。
3 討論
3.1 骨盆骨折的分類方法的意義 骨盆骨折的AO及Tile分類方法是以骨盆穩定性的概念為基礎,并與導致骨盆骨折的暴力的方向有關,骨折的嚴重程度從A型到C型逐漸遞增。而Young-Burgess分類是以暴力的方向為基礎,每一類型都按嚴重程度分級,它同暴力損傷機制結合起來的分類是決定器官損傷類型、是否需要復蘇術以及判斷預后的關鍵。更能反映伴有頭部、胸部、腹部等其他部位嚴重損傷的患者多數由高能量額狀面暴力所所致。伴有同側的股骨或脛骨骨折是側方暴力所所致。所以我們認為Young-Burgess分類更能反映骨盆骨折的合并傷的傷情及預后。提醒臨床醫師注意勿漏診,特別是后環骨折;注意受傷局部的合并傷的存在并預見性的采取相應的復蘇手段;能使得臨床醫師根據傷員總體情況和血流動力學狀況以及對病情準確認識,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措施,從而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3.2 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救治 早期抗休克的關鍵在于及時開放多條靜脈通道、控制輸液、輸血的速度。我們認為傷后第1小時內的救治具有決定性意義,第一個30rain輸入晶體液不應低于2000ml,以穩定滲透壓。若晶體液輸入后血壓上升或穩定,則繼續擴容,并進一步輸入膠體如血液、血漿等。若晶體液輸入后血壓反應差或無反應,及時床邊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和快速及時輸血,動態觀察休克指標變化,待病情穩定后繼續輸液、輸血;若病情仍不穩定者,應急行DSA、雙側髂內動脈栓塞或其它出血血管栓塞或結扎。本組失血性休克發生率25.3%,搶救成功率85.6%。其中12例及時介入栓塞髂內動脈者,因及時治療,全部搶救成功。
3.3 骨盆骨折合并臟器損傷處理 骨盆骨折合并臟器損傷主要為尿道或膀胱損傷、直腸損傷、神經損傷等。
3.3.1 膀胱及尿道損傷的處理: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斷裂者,由于骨盆骨折出血多,病情較重,過去均采
用簡單的會師術或膀胱造瘺術,致使骨盆畸形愈合,造成II期手術困難或終身殘疾。尿道會師術往往發生嚴重的尿道狹窄,術后需做尿道內切術,或者行II期尿道狹窄切除尿道吻合術。有人主張行尿道會師術加牽引術,或早期只做膀胱造瘺術,3~6個月后行尿道吻合修補術。但早期尿道吻合,組織彈性好,無瘢痕,無粘連,能達到解剖復位,并可充分引流,減少感染的發生。術后置負壓引流可引起尿外滲及骨折后出血,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所以,后期我們體會是:在嚴重骨盆骨折時,若僅合并尿道斷裂,而生命穩定時。可行一期尿道吻合術;若嚴重骨盆骨折還合并其它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時,只能行恥骨上膀胱造瘺,一期修復破裂膀胱,二期修復斷裂尿道,搶救患者生命。本組3例行I期尿道吻合,5例行一期膀胱造瘺,二期修復斷裂尿道,均治愈。
3.3.2 直腸損傷及會裂傷的處理:骨盆骨折合并直腸損傷及會裂傷時,傷口污染嚴重,應及時徹底清創。直腸損傷及會裂傷口與骨盆骨折相通時,應行直腸造瘺,使糞便改道,減少創口及盆腔感染。對于污染輕的會裂傷,可一期行會陰修補術,對直腸腸管損傷應及時修復,并行造瘺術,使糞便改道,同時遠側腸腔清除干凈,充分引流肛周及直腸周圍間隙,盡可能閉合直腸裂口,并全身應用抗生素。本組一期直腸造瘺10例均治愈。
3.3.3 神經損傷:對于腰骶叢神經損傷的治療,目前仍舊有爭議。Reily等認為只要骨盆后環解剖復位、牢固固定,損傷神經的恢復有了最佳局部環境,平均隨訪2年,93%病人能自行恢復功能,有一半病人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我們體會是對于骶骨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最好方法是早期復位,解除壓迫。如果有碎骨塊直接壓迫神經,應將其摘除,對骶骨骨折移位不明顯,僅神經挫傷、血腫壓迫,應力傳導造成暫時性傳導功能喪失,而致大小便障礙者,非手術治療后一段時間均可恢復正常。本組臨床實踐表明,合并骶叢神經功能恢復及部分恢復率90.9%。只有2例C型骨盆骨折并腰骶叢神經損傷患者,即便及時予以復位,神經損傷仍然難以恢復,這可能與骨折類型及神經損傷程度有關,在不穩定的C型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時,因為神經根嚴重牽拉甚至撕脫,預后則較差。而B2型骨折(側方壓縮)合并神經損傷者預后要好得多。
3.4 骨盆外固定架的應用 嚴重骨盆骨折早期,骨盆外固定架的治療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Riemer等研究證實,對血流動力學不穩的患者,采用即刻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使死亡率由22%降至8%。骨盆骨折的急救復蘇救治目標是血流動力學穩定和使患者處于半臥位(胸部向上位)狀態。骨盆外固定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緩解疼痛和減少輸血及輸液量。由于骨盆外固定通常只需要,15~20min,因此骨盆外固定可作為一種急救措施常規應用。本組33例患者采用了骨盆外固定治療,為搶救休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然骨盆外固定架很少能夠達到解剖復位,若復位仍不滿意或難以維持,可在患者全身狀況穩定后行骨盆重建手術。
篇2
陰道變松弛,缺少彈性,久而久之,部分新媽媽會出現尿道或膀胱膨出,導致張力性尿失禁、排尿困難或反復泌尿系感染,情況嚴重的甚至出現便秘、大便解不干凈等現象。部分陰道松弛的新媽媽在性生活時對刺激的反應遲鈍或不反應,很難達到,日久導致性冷淡,影響夫妻生活質量甚至導致夫妻感情破裂。對于產后新媽媽來說,陰道松弛這種現象很普遍,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很苦惱。
“松”的原因
經歷分娩,新媽媽生殖器發生的變化,包括陰道內部的肌肉發生變化,會陰處撕裂或是側切,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骨盆韌帶變寬,陰道口變得寬大。在自然分娩時,由于寶寶是經過陰道娩出,正常寶寶頭部的直徑約有10厘米,而媽媽的正常陰道直徑為2.5厘米,因此經過寶寶的擠壓,媽媽的陰道明顯擴張,造成了產傷,肌肉和處女膜痕受到徹底破壞,彈性下降,就會造成陰道松弛,經過數次分娩的媽媽情況更嚴重。
“緊”的方法
陰道本身有一定的修復功能,產后出現的一般性引導擴張松弛會在3個月后自然恢復。但如果是擠壓撕裂嚴重,陰道中的肌肉已經受到嚴重損傷的情況,陰道彈性的恢復就需較長時間了。為了讓松弛的陰道盡早恢復緊致,可在生活中進行如下鍛煉:
骨盆肌肉鍛煉法
有些新媽媽精力全部放在寶寶身上,沒有時間去運動,產道肌肉沒有得到充分的加強鍛煉。做骨盆肌肉鍛煉,有助于鍛煉陰道、括約肌及盆底肌肉的收縮力,產后新媽媽可以通過以下7種骨盆肌肉鍛煉法來加強骨盆肌肉的彈性恢復,促進陰道緊實:
1 提腿運動
新媽媽將臀部放在床沿后仰臥,雙腿挺直伸出懸空,不要著地,雙手按住床沿,以防下滑,雙腿合攏,侵慢向上舉起,雙膝伸直向上身靠攏,當雙腿舉至身軀的上方時,雙手扶住雙腿,使之靠向腹部。雙膝保持伸直,然后慢慢放下,雙腿恢復原來姿勢。如此反復6次,時間在10~15分鐘,每天1次。
2 提臀
新媽媽平躺在床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膝彎曲,使小腿垂直;將自己的臀部盡量向上抬高;此時將分開的雙膝靠攏3秒鐘,再將雙膝緩慢分開,臀部輕輕放下,每次約做1O回。
3 提肛
每天早晚在空氣清新的地方,深吸氣后閉氣,緊縮10秒~15秒,然后深呼氣,放松,如此重復。當習慣了以后,平時生活中都可以進行,不在于次數的多少,有時間就可以進行上述鍛煉。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盆腔肌肉的張力就會大大改善,陰道周圍肌肉也就變得豐實、有力,陰道松弛就可以不藥而愈了。
4 收腹
平躺在床上(身下可以鋪上小毛毯);用鼻子深吸一口氣,這時腹部就會慢慢隆起;慢慢吐氣,松弛腹部的肌肉,每次做5~10回。
5 提陰
做公交車站立時,新媽媽也可以偷閑做一下私秘運動,雙腿微分開,收縮兩側臀部肌肉,使之相挾,向大腿部靠攏,膝部外轉,然后收縮括約肌,使陰道向上提的方向運動。運動、走路或站立時,有意識地繃緊及會肌肉,然后放松,重復練習。
6 縮陰
新媽媽仰臥在床上,放松全身的肌肉.首先將一根手指輕輕插入陰道內,后收縮并夾緊陰道,每次動作持續3秒鐘后放松,連續反復多次。新媽媽收縮運動可以根據陰道的恢復情況逐漸加長時間。
7 如廁屏意
小便時進行排尿中斷鍛煉,排尿一半時有意識屏住小便幾秒鐘,忍著不排,讓尿液中斷,稍停后再繼續排尿。如此反復,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可以提高陰道周圍肌肉的張力,陰道就變窄了。有便意的時候,屏住大便,并做提肛運動。經常做這運動也可以很好地鍛煉盆腔肌肉,讓陰道盡早恢復緊致。
手術修復法
當新媽媽感覺到自己的陰道已經嚴重松弛,影響到性生活的時候,不妨嘗試一下陰道的整形手術。會陰側切使陰道口變大或陰道前壁外翻等狀況都可通過陰道緊縮術來進行恢復。同時有利于預防和治療因盆底組織松弛而導致的子宮脫垂及陰道前后壁膨出等疾患。術后不僅外觀滿意,解除了新媽媽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并提高了生活質量,恢復了自信心。
適用人群
經歷過陰道分娩后、陳舊性會陰撕裂、會陰側切后傷口愈合差或先天性原因造成的陰道松弛,導致性生活不滿意者,都可考慮陰道緊縮術。
不適用人群
1. 考慮繼續生育的媽媽。
2. 有陰道炎、有嚴重的宮頸炎、子宮糜爛等婦科疾病。
3. 高血壓等疾病的媽媽。
4. 剖宮產后。
術前準備
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陰道緊縮手術最擔心的是感染問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包括血腫(皮下血液聚集,可能需要去除)、感染和對麻醉的反應。手術前后新媽媽應該遵守醫師的醫囑和指示,這樣可以減少一部分風險。
手術最佳時間
由于懷孕時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增加,以促進乳腺分泌、產道松弛、骨盆增大,為寶寶的出生做準備。因此,手術需等體內激素水平恢復到孕前狀態時再進行。而且由于陰道做手術后兩邊有瘢痕,彈性受到影響,所以媽媽如果準備做陰道緊縮術,應該在產后3~5個月以后,手術的最佳時間應安排在月經過后7~10天內。
術前注意事項
如果新媽媽吸煙,術前應停止吸煙;阿司匹林和某些抗炎藥物會引起出血增加,故術前一段時間應停用這些藥物;從術前3天開始,每天用0.11%的新潔爾清洗外陰,保持干燥清潔;禁止性生活。
與醫生交流
第一次就診時,醫生會為新媽媽進行婦科檢查,確定新媽媽是否有陰道松弛,以及是何種原因造成的陰道松弛。新媽媽應非常坦然地提出最感不適的問題,以及最希望通過手術達到的效果,這將有助于幫助醫師了解并確定手術方案。
手術方式
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去除陰道后壁的部分黏膜,然后直接縫合以達到緊縮目的,另外一種為不損傷陰道黏膜的陰道緊縮術。
術后風險
陰道緊縮術可能引起陰道出血、膀胱陰道瘺、陰道直腸瘺,引起手術并發癥與媽媽個體差異有關,也與醫生的技術水平有關,如需要進行手術,請盡量到專業正規醫院。
術后注意事項
1. 術后抗感染:術后要臥床12~24小時,口服抗生素或靜脈滴注抗菌素3~6天。
2. 術后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進行局部清潔,如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天2次,共7~10天。
3. 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和抗炎藥物,不要吸煙。
篇3
【摘要】 目的 探討髖臼骨折手術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 總結56例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手術采用KL(KocherLangenbeck)入路35例,髂腹股溝入路8例,前后聯合入路(髂腹股溝加KL入路)13例。復位后應用骨盆重建鋼板、拉力螺釘內固定及人工關節置換。結果 平均隨訪時間為26個月(8~42個月)。復位根據Matta影像學評分,解剖復位31例,良好復位21例, 差4例;優良率92.9%。局部感染2例,發生創傷性關節炎4例,異位骨化2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例。結論 髖臼骨折術前正確分析骨折類型,選擇手術時機、入路、手術順序和術中良好的復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 髖臼骨折;復位;內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nd evaluate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Methods The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56 cases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was summariz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KL(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35 cases,ilioinguinal approach in 8 cases,and combined approaches(KL plus ilioinguinal) in 13 cases.Fix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special instruments,such as pelvic reconstructive plates,lag screws or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26 months(from 8 months to 42 months).According to Matta evaluation,excellent 31 cases,good 21 cases,acceptable 4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9%.Infection was observed in 2 cases,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in 4 cases,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n 2 cases,an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1 case.Conclusion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complicated acetabular fractures,time selection of operation,reasonable surgical approaches,operation order and correct reduction are crucial factors for increasing the treatment rate.
Key words:acetabular fractures;reduction;internal fixation
髖臼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常見于青壯年,可為單純的髖臼骨折,亦可為骨盆骨折的一部分。解剖復位、有效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是髖臼骨折的治療原則。由于髖臼位置深、解剖關系復雜、骨性結構不規則、手術難度大,某些復雜的髖臼骨折,有時即使手術也很難達到完全解剖復位。良好的復位和可靠的內固定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自2003年6月~2007年9月,我院對56例有移位的髖臼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臨床資料
1 一般資料
本組共56例,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齡18~62歲,平均38.5歲。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31例,砸傷14例,高處墜落傷11例。合并髖關節后脫位7例,中心型脫位5例;坐骨神經損傷4例,骨盆骨折12例,四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6例,血氣胸8例,腦外傷6例,膀胱和尿道損傷5例,腹腔臟器損傷6例,合并失血性休克5例。所有患者均攝骨盆前后位片,并行骨盆CT掃描及三維重建。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其中后壁骨折8例,后柱骨折6例,前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6例,橫形骨折7例,后柱伴后壁骨折6例,橫形伴后壁骨折5例,“T”形骨折4例,前柱伴后半橫形骨折2例,雙柱骨折8例。骨折移位均>3mm。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骨牽引。傷后3周內手術者46例;9例因嚴重多發傷經全身治療病情穩定后,于3周后手術;1例在外院牽引治療6個月,髖臼后壁骨折塊大部分吸收行關節置換術。
2 治療方法
手術入路的選擇及固定方法:(1)髂腹股溝入路8例,主要應用于雙柱骨折,先用鋼板固定前柱,再用拉力螺釘固定后柱;(2)髖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35例,用于后柱合并后壁骨折,橫形加后壁骨折;(3)髂腹股溝切口加后方入路13例,用于橫形骨折,“T”型骨折,前柱及后方橫形骨折(見圖1)。55例采用髖臼重建鋼板加拉力螺釘固定,1例采用髖臼打壓植骨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后負壓引流24~48小時,2~3周開始進行患側髖關節自主伸屈運動或扶拐不負重活動,8~10周后根據X線攝片情況決定負重行走。大多數雙柱骨折可經髂腹股溝入路完成手術,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和受傷時間,也可選擇其他入路。螺釘固定時要注意固定方向,以免螺釘進入關節腔,術中注意保護血管、神經,避免過度牽拉或受壓。
結 果
按Matta等[1]髖臼骨折切開復位標準,本組達解剖復位31例(骨折移位0~1mm),滿意21例(骨折移位2~3mm),不滿意復位4例(骨折移位>3mm)。根據Matta[2]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經隨訪8~42個月,優49例,良5例,差2例。發生股骨頭壞死1例,創傷性骨關節炎6例,有5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異位骨化。討 論
1 手術時機
髖臼骨折多為高能量傷,常伴其他復合損傷,而且手術創傷大。Giannoudis等[3]指出,嚴重骨盆骨折,損害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可明顯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故早期宜臨時牽引固定制動,糾正休克、呼吸障礙和血流動力學紊亂,待病情稍穩定后手術,而且骨折后一定的時間窗也有利于制定穩妥的手術方案。但骨折超過3周,骨痂形成、骨折畸形愈合、軟組織攣縮和瘢痕組織形成等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使手術復位和固定的難度增大而影響最終療效。Kumar等[4]認為髖臼骨折1周內為最佳手術時機,超過10天由于瘢痕形成造成復位困難,超過3周的陳舊性骨折因骨痂形成導致復位更為困難,因此以4~7天為佳。但合并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失敗則需急診手術,合并坐骨神經損傷應創造條件及早手術。對髖部軟組織挫傷較重的病例,最好是延遲手術時間或行牽引保守治療,以后根據關節功能障礙程度可采用人工關節置換修復關節功能。
2 手術入路的選擇
髖臼骨折的解剖復位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一般認為,手術入路取決于骨折的類型、移位方向及固定方案,正確選擇手術入路將會降低骨折復位難度,有利于提高復位質量[5]。因此,術前進行CT掃描或CT三維重建,通過多角度和多方位觀察了解骨折線走行方向、主要骨折塊的大小、形狀和相對位置很有必要。手術入路的選擇應優先考慮橫形骨折線位置,通過考慮橫形骨折線在前后柱位置高低、前后柱骨折塊的粉碎程度等因素,便于精確復位。對于某些涉及前后兩柱的復雜骨折,如前柱合并后半橫形骨折及橫行骨折合并后壁骨折,僅有前或后骨折塊單向移位的T形、雙柱骨折等,也可根據移位方向、橫形骨折線在前后柱位置高低、骨折在前后柱粉碎程度及固定方案(包括是否同時行骨盆骨折內固定等)采用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或KL入路(見圖2)。但對于前移位較大的橫形和后壁聯合骨折、前后骨折塊移位均明顯或髖關節面粉碎嚴重的T形骨折、雙柱骨折,單靠前路或后路切口顯露復位往往較為困難,常需前后聯合入路來顯露處理此類骨折[6]。
3 復位和固定
髖臼骨折為關節內骨折,治療上要求恢復關節面解剖連續性、髖臼負重區與股骨頭同心圓關系,重建髖關節的穩定[7]。術中骨折復位一般先恢復骨盆及骨盆環的解剖結構,再進行髖臼局部的復位,順序為先復位固定恥骨聯合和骶髂關節,再復位前柱、后柱、后壁;先復位骨折移位大的柱,爭取同一切口復位另一柱。雖然雙柱固定要比單柱固定堅強,但不能為了增加固定的強度而刻意擴大顯露,增加切口和創傷。盡量在同切口內行該柱重建鋼板固定,并對另一柱行拉力螺釘固定。對于髖臼骨折合并髖關節后脫位時,要先行髖關節的閉合復位,再行髖臼的復位。對于單純前壁、后壁或后上壁骨折,有時可用單純螺釘固定,甚至使用可吸收螺釘固定,也可獲得滿意復位和固定。特別是可吸收螺釘固定,可避免再次手術,患者更容易接受。此類患者術后下肢牽引時間至少6周以上,3個月內避免負重行走,以免引起骨折端移位。嚴重的后壁粉碎性骨折,可行大塊髂骨移植重建后壁以恢復髖臼的完整性,本組中有1例陳舊性髖臼骨折,牽引治療6個月仍處于脫位狀態,采用大塊髂骨移植,打壓植骨并人工關節置換,取得較好的效果。復位和固定總的原則是能簡單不復雜,能單一切口不聯合切口;能單一切口通過拉力螺釘固定另一柱,就不選擇雙切口雙鋼板固定;盡量不打開關節囊,避免脫出股骨頭。
參考文獻
[1]Matta JM,Merritt PO.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8,(230):83-97.
[2]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 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J Bone Joint Surg(Am),1996,78(11):1632-1645.
[3]Giannoudis PV,Pape HC.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in unstable pelvic ring injuries[J].Injury,2004,35(7):671-677.
[4]Kumar A,Shah NA,Kershaw SA,et al.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 review of 73 fractures[J].Injury,2005,36(5):605-612.
[5]徐榮明,馬維虎.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策略[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1):7.
篇4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藥的同時,不妨常飲用冷開水沖泡的茶,這樣降糖效果會更好,尤其是粗茶。這是日本高山大學藥學研究系森田教授研究得出的結論。
“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研究表明。茶葉主要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以及其它成分,對糖尿病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內分泌專家仝小林教授對這一研究解釋說。
茶多酚為茶葉中富含的多酚類物質的總稱。已被證實有降糖、降脂、預防高血壓、腦血栓、動脈硬化、癌癥等功效。茶色素是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物,也能與茶多酚一樣,對糖尿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另外,茶色素也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糖尿病并發癥――心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硬化等也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目前茶色素已經被開發成膠囊應用于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尤其是伴有微循環障礙的||型糖尿病患者的輔助治療。
為什么用冷開水比熱水泡茶降糖效果更好呢?小林教授說,這是因為茶葉中有降糖作用的多糖類物質經沸水沖泡后會被嚴重破壞,且熱水很容易將茶堿和茶中的咖啡因泡出,這都無助于降糖。而冷開水泡茶因為需要較長時間。這樣茶葉中的多糖成分能被充分泡出。
此外,研究還發現。粗茶(是指較粗老的茶葉)中多糖類物質的含量較高,達36.8%,而綠茶和紅茶中多糖類物質的含量則分別為31.7%和19.4%。同時。新茶多為嫩芽,葉片很薄,含有大量的氨基酸類物質,而幾乎不含茶多酚、蘇丹寧以及茶多糖類等物質,而粗茶葉片肥厚,積累了大量的多酚、多糖類物質和蘇丹寧。因此,從健康角度看,粗茶的營養價值反而更高,而且在不同季節的茶葉中,以秋茶(秋天采的茶葉)降糖效果更好。
茶葉提取物有助于修復化療后受損肌膚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大衛吉芬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日前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用茶榨成的汁有助于修復化療后受損的肌膚,這一發現也使得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了化療對肌膚造成傷害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化療對肌膚產生的損傷還有可能使得癌癥治療的作用受到影響。首席研究員弗蘭克?帕耶恩克表示: “如果希望癌癥治療的效果最佳,那么就首先需要解決肌膚因為化療受損的問題。所以這一發現很有意義。”
帕耶恩克說, “茶葉萃取物一直就是民間人們用來治療爆曬后受傷肌膚的良方。這也是促使我們研究它是否對于因為化療而受傷的肌膚有治療效果的動因。結果我們發現,茶葉在這方面的作用真的很神奇。”
研究人員在發表于《BMC醫學雜志》上的文章中稱,他們分析了綠茶和黑茶榨成的茶葉萃取物對化療受損肌膚的修復作用,研究中他們請60名患有頸瘤和骨盆癌、因為化療而肌膚受損的患者接受了茶葉萃取物治療。結果發現。這種治療促進了這些患者受損肌膚的修復。在頭部和頸部受損膚肌的修復上,綠茶和黑茶的作用大致相同。但在骨盆部位受損肌膚的修復上,綠茶的作用要比黑茶明顯很多。
帕耶恩克解釋說,茶葉萃取物之所以能夠幫助修復因化療受損的肌膚。原因是茶葉萃取物具有削弱可能引發肌膚產生炎癥的一種關鍵的人體信號的作用,即茶葉萃取物含有的成份可以使得導致肌膚炎癥的幾種細胞數量降低。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盡管綠茶中最活躍的成份就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綠茶素,但茶葉萃取物的抗炎癥作用并不完全起因于這種物質。
茶+奶“溶解”腎結石
新西蘭科學家最近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茶水中添加牛奶比喝清茶更有助于人體吸收,更有益腎臟健康。新西蘭林肯大學研究人員公布的報告說,只喝清茶,會增加人體內草酸的成分。雖然草酸一般都能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對少數特殊體質的人而言,部分草酸會殘留在體內,長期積淀后會形成腎結石。而腎結石是現代人越來越高發的一種疾病。
對于這項研究,林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牛奶中的鈣可以與草酸有效結合,有助于多余草酸排出體外因此,喝茶時適當加些牛奶更有利于健康。
常喝紅茶可降低飯后血糖
紅茶對糖尿病人有好處,因為它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
近年來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紅茶在某些方面并不遜色于綠茶。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證明,紅茶對糖尿病人有好處。因為它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
研究者給16名志愿者喝含有75克葡萄糖溶液,不過糖液有四種配制方法:1組是白水配的,2組是白水加咖啡因配的,3組是用1克茶包溶出的紅茶水配的,4組是用3克茶包溶出的紅茶水配的。然后,觀察他們喝下糖水后150分鐘內的血糖和胰島素反應。
結果發現,1克茶包就能讓受試者的120分鐘血糖更加平穩,而咖啡因絲毫沒有幫助。這可能是因為紅茶中的大量多酚類物質引起的。
很多地區的居民習慣于食用肉制品,同時也喜愛紅茶,是一個比較科學的飲食搭配。高血脂患者和肥胖者飲用紅茶,也是有益控制病情的做法。
飯后馬上喝茶易盆血
飯后來杯清茶或香醇濃郁的咖啡,對很多人來說是生活中一大享受,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樣既清洗口腔,又幫助消化。其實,飯后馬上喝茶對健康不利,還為日后埋下貧血的隱患。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學技術室主任霍軍生說:“飯后馬上喝茶,大量的水進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沖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從而影響了胃對食物的消化。另外。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單寧酸,飯后喝茶,就會使胃中未來得及消化的蛋白質同單寧酸結合成一種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茶葉妨礙了機體對鐵元素的吸收,飯后喝用15克干茶葉沖泡的茶水,會使食物中鐵的吸收降低50%。長此以往。影響人的消化功能,甚至引起缺鐵性貧血。”
現在,還有很多人喜歡飽餐后喝些茶,以為可以消食解膩。其實這樣對健康也很不利。霍主任告訴記者: “因為茶中的大量鞣酸,會與蛋白質結合生成鞣酸蛋白,這種物質有收斂作用,使腸道蠕動減弱,從而延長食物殘渣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導致大便干燥。
霍主任強調,為避免出現貧血癥狀,飯后約1―2小時,胃排空后,再喝咖啡或茶較合適;平常也可以多攝取綠葉蔬菜、紅豆、豬肝等富含鐵質的食物,以避免血紅素不足。
他建議,晚上最好喝紅茶。因為綠茶屬于不發酵茶,茶多酚含量較高,刺激性較強;紅茶是全發酵茶,刺激性弱。茶不宜泡得過濃。空腹飲茶容易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甚至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象。
飲綠茶可預防胃潰瘍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天飲三小杯綠茶,尤其是龍井茶,能有效抑制幽門螺旋菌,減少患胃潰瘍的機率。
港大醫學院藥理學系這項研究發現,綠茶的兒茶素具有抑制甚至殺死引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幽門螺旋菌。研究人員發現,在十多個實驗樣本中,2%綠茶的兒茶素份量已能抑制幽門螺旋菌,若兒茶素份量增至4%,更能把桿菌殺死。
負責該項研究的古永亮教授解釋,幽門螺旋菌的生長力頑強,能釋出一種酵素,進而產生大量堿性阿摩尼亞,形成保護膜,即使酸度再高的胃液,也不能將它殺死。但兒茶素卻能阻止幽門螺旋菌生產阿摩尼亞,削弱其活動能力。
港大藥理系另一項調查也發現,有飲茶習慣的人,胃部發現幽門螺旋菌的比率比較低,進一步證實了此研究結果。
篇5
[關鍵詞] 多發傷;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創傷控制性手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5(a)-0036-03
Effect research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 with early damage control surgery treating for severe multiple injury patients
YOU Jianchuan ZENG Lingxiong ZHANG Tingjiu
Central Hospital of Da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Dazhou 6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l (ITM) with 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 treating for severe multiple injury patients. Methods In Central Hospital of Dazhou City, from October 2011 to August 2013, 53 cases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y were given ITM with early DCS treatment,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53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y, survived 46 cases (86.8%), 7 cases died, mortality rate were 13.2%, Among the patiens of the seeing a doctor and treatment time≤1 h, there were 2 cases died(6.3%), the seeing a doctor and treatment time >1 h, there were 5 cases died (23.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of survival patie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dead patie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ITM with early DCS treating for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mprove patient survival,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Multiple injury; Emergency;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 Damage control surgery; Effect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高速道路的發展及機動車輛的普及、超高層建筑的增多,使得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等各類意外創傷事件呈多發趨勢,其中嚴重多發傷的比例明顯增加,且多數屬于高能量損傷。多發性創傷是指在同一致傷因素作用下,機體同時或相繼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解剖部位或臟器嚴重損傷,具有突發性、創傷重、范圍廣、病情復雜的特點[1]。由于創傷嚴重,患者內環境嚴重紊亂,免疫功能明顯抑制,容易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炎性反應綜合征等并發癥,病死率高[2]。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方式是急診創傷外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的關鍵。2011年10月~2013年8月根據達州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的具體情況,采用一體化救治模式(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ITM)[3]并行早期創傷控制性手術(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對53例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救治,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2013年8月救治53例嚴重多發傷患者,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齡10~82歲,平均(38.4±10.2)歲;創傷部位為顱腦、胸部、腹部、骨盆、脊柱及四肢,平均損傷部位2.3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7例(50.9%),墜落傷12例(22.6%),擠壓傷8例(15.1%),暴力傷4例(7.5%),其他傷2例(3.8%)。救治前休克8例。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為17~75分,平均(36.5±12.6)分。傷后就診時間≤1 h患者32例,>1 h患者21例。
1.2 方法
采取ITM即院前―急診室―手術室―ICU,并行早期DCS進行救治。
1.2.1 快速檢診及傷情評估所有患者行生命體征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按照CRASH-PLAN即C[(circulation,循環(心臟)]、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髓)、H(head,顱腦)、P(pelvis,骨盆)、L(limb,肢體)、A(artery,動脈)及N(nerve,神經)的程序快速體檢診斷及評估[5]。
1.2.2 緊急救治方法根據患者不同傷情采用VIPCO程序進行相應救治,即V:保障患者呼吸道通暢正常的通氣并充分給氧以防出現呼吸、循環障礙;I:快速建立多條液體通道,保持輸液、輸血,擴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療;P:監測心臟搏動及血壓,維護心臟功能,及時發現和處理休克;C:控制出血,對于未控制出血的胸部創傷患者,應限制性液體復蘇。O:急診手術治療,手術應遵循創傷控制性外科原則,準確掌握手術適應證,主動實施DCS,可以有效降低嚴重創傷患者的病死率[6]。即損傷控制手術-ICU復蘇-分期手術模式:①Ⅰ期簡化手術以止血與控制污染為主,要求簡單有效、迅速,手術時間<90 min;可使用填塞、結扎、側壁修補、鉗閉、氣囊止血及大血管破裂處分流等方法,行胃、小腸破裂快速修補可采用荷包縫合法,斷端結扎或用U形釘釘合,置管引流。采用腹直肌前鞘翻轉縫合法、敷料填塞覆蓋法、單純皮膚筋膜縫合法及VSD封閉持續負壓吸引法等,暫時關閉腹腔,避免體熱、體液的進一步丟失和腹腔的二次污染,同時也可以避免由于硬性關腹導致腹壓快速上升帶來嚴重的腹腔間隙綜合征。對于多發骨折患者應在院前急救時即行臨時固定,其原則是優先行脊柱及骨盆傷骨折的固定,后行四肢骨折的固定,避免二次損傷。②ICU復蘇主要目的是穩定循環,改善心臟功能,糾正生理功能紊亂。對致死“三聯征”(低體溫、凝血障礙、代謝性酸中毒)如不糾正及活動性出血不能立即控制,可高達90%的病死率[7],因此要進行積極處理。糾正方法包括液體復蘇、機械通氣、體溫恢復、糾正酸中毒及凝血障礙等。③分期手術(確定性手術),經過1~2 d ICU復蘇處理后,待血流動力學穩定、心肺功能和各項生理學指標有所改善,酸堿平衡失調基本糾正后,可考慮行確定性手術。24~48 h是ICU復蘇后行確定性手術的最佳“窗口期”。手術目的是清除填塞物,充分腹腔探查并重新評價損傷程度,廣泛沖洗并放置引流,恢復胃腸道的連續性,建立腸內營養通路及解剖重建等。
1.3 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標準
ISS評分是將人體分為7個解剖學區域:體表、頭頸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和骨盆。損傷程度分為6個等級:即0級,無損傷;1級,輕度損傷,記1分;2級,中度損傷,記2分;3級,重度損傷,記3分;4級,重度損傷,危及生命,記4分;5級,危重損傷,不能肯定存活,記5分。在多發傷患者記錄每一部位損傷的平方相加之和即可得出總分,ISS<16分為輕傷;16~<25分為重傷;≥25分為嚴重傷[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53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中,行氣管插管術16例,氣管切開術2例,緊急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顱內引流術13例,剖腹探查行肝破裂修補術2例,脾切除術4例,胃腸修補術6例,膀胱修補2例,胸腔閉式引流術5例,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股骨外固定支架固定4例,脊柱骨折支具外固定3例,四肢骨切開復位內固定11例。53例中存活患者46例(86.8%),病死患者7例(13.2%),休克發生率15.1%。其中就診救治時間≤1 h的患者中病死2例(6.3%),就診救治>1 h的患者中病死5例(23.8%),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存活患者ISS評分低于病死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1 不同就診救治時間患者病死率的比較(例)
表2 存活與病死患者年齡及ISS評分比較(x±s)
注:ISS:損傷嚴重程度評分
3 討論
嚴重多發傷傷情復雜,機體內環境嚴重紊亂,對全身各個系統功能均可能產生嚴重的損害,病死率高。文獻報道,機體遭受1個解剖部位或臟器嚴重損傷的患者,其病死率為10%,2個或2個以上的病死率分別為30%與100%[8]。本研究多發傷患者以交通傷和高處墜落傷的比例較高,多為高能量損傷,早期休克發生率達15.1%,病情危重。合并傷復雜,平均損傷部位2.3個,涉及顱腦、胸部、腹部、骨盆、脊柱及四肢等多個解剖部位,ISS評分是基于AIS基礎上的解剖學評價方法,可客觀地反映患者病情及創傷的嚴重程度[9]。本文通過對存活患者與病死患者ISS比較,結果顯示存活患者ISS分值較病死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合并傷部位越多,ISS分值越高,患者相對病死率越高。臨床上,創傷患者存在3個死亡高峰:第一死亡高峰為傷后數分鐘,病死率約占50%,多為嚴重顱腦、高位脊髓、心臟破裂等嚴重損傷,救治效果差;第二死亡高峰為傷后數小時內,病死率約占30%,稱為早期死亡。多為顱腦、胸或腹內血管或實質性臟器破裂等引起的大量失血。第三死亡高峰為傷后數天或數周,病死率約占20%,多死于感染膿毒血癥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因此,在嚴重多發傷患者出現生理極限即“致死性三聯征”之前的“新黃金1 h”內正確、及時有效的救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10]。本研究53例患者,就診救治≤1 h的32例,存活30例,病死2例,病死率6.25%;就診救治>1 h的16例,存活16例,病死5例,病死率23.8%,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采用ITM并于早期主動實施DCS策略,使得多發傷的救治規范化、標準化,提高了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預后,避免反復會診延誤搶救。傳統的急救模式采用急診科醫師接診,由專科醫師會診確診后決定救治方案,這容易導致責任分工不明確,科間配合不到位,延誤最佳的急診手術時機,而且由于專科分科細化帶來的的專業局限性,不能短時間內對患者傷情作出綜合評價,易導致誤診和漏診,而院前―急診室―手術室―ICU的一體化綜合救治體系更能適應嚴重多發傷救治的需要,從病情評估、危重癥監護及各部位傷的救治等方面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11],并結合早期主動實施DCS策略,對于嚴重多發傷患者,Ⅰ期簡化手術以止血與控制污染為主,要求簡單、迅速有效,而不以確定性手術進行解剖修復,同時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恢復組織灌注,改善微循環障礙。在ICU復蘇24~48 h行確定性手術,可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概率[12]。總之,ITM并行早期DCS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效果顯著,能夠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
[參考文獻]
[1]張呈祥,王映珍,吳愛軍,等.262例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救治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8,3(9):541-543.
[2]管連斌.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模式在多發傷患者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11):1045-1046.
[3]楊帆,白祥軍,唐朝暉,等.一體化救治模式和損害控制理論在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J].中華創傷雜志,2009, 25(9):843-846.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創傷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14.
[5]嚴明科,馬進.多發傷300例救治體會[J].交通醫學,2010,24(5):501-502.
[6]余階洋,王三亨,黎輝,等.ICU運用損傷控制外科理論救治嚴重多發傷的臨床研究[J].山東醫藥,2012,52(16):54-55.
[7]朱力,劉寧,項煒,等.損傷控制性手術在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J].淮海醫藥,2013,31(4):287-289.
[8]張紹權,陳哲,韋武延,等.多發傷556例急診救治臨床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5):777-778.
[9]葉方,楊志軍,馬繼民,等.137例多發傷臨床診治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9(5):736-737.
[10]霍相軍.多發性創傷165例急救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1):1066-1067.
[11]曾昆,沈俊,謝雋,等.不同急救模式在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3):211-212.
篇6
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TCT(液基細胞學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一種重要診斷方法。為了保證我區無工作的中、老年婦女的身體健康,及早發現治療子宮頸癌,我們每年進行一次防癌普查,現將這次普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來源
全區無工作30歲以上的已婚婦女均為受檢對象,重點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40歲以下的青年婦女患有慢性宮頸炎者刷TCT。4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無論宮頸情況如何均刷TCT。
方法 TCT:用窺陰器暴露子宮頸,用棉拭子擦去宮頸口的過多分泌物,將采樣刷置于宮頸口,單向旋轉4-5周,慢慢抽出,將采樣刷放入有細胞保存液的采樣瓶中,進行漂洗,旋緊瓶蓋,做好樣本標識。通過高精密度過濾膜過濾,將標本中的雜質分離,并使濾后的上皮細胞呈單層均勻的分布在玻片上,這種方法幾乎保存了取材器上所有的細胞,不但去除了標本中雜質的干擾避免了細胞的過度重疊,而且使不正常細胞更容易被識別。利用薄層液基細胞學技術可將識別宮頸高度病變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提高至85%—90%左右。
2 普查結果
本次普查720人,最大年齡74歲,30-40歲229人,40-50歲235人,50-60歲219人,60歲以上17人,采宮頸刷520人,其中40歲以上320人,絕經最小年齡39歲,最大74歲,平均56.5歲,40歲以上絕經12人占3.8%,50歲以上絕經308人占96%,宮頸刷檢查結果見表1。可疑宮頸病變及確診結果見表2。
表1 宮頸刷結果
3 護理
3.1 TCT是一種新型篩查宮頸病變的方法,患者對此了解不多,易產生恐懼心理,害怕操作過程中疼痛及出血、感染等,針對患者的這些心理反應對不同文化水平、社會背景的患者及家屬宣傳TCT的相關知識,使受檢人員接受檢查,消除憂慮積極配合。
3.2 TCT檢查前有炎癥時先進行治療,然后再刮片,以免片中充滿大量白細胞和炎性細胞,影響診斷。
3.3 TCT檢查前不要使用陰道藥物(如治療陰道感染的藥劑、劑或殺精劑)因為這類藥物會影響切片樣本,覆蓋不正常細胞。此外,在進行陰道及骨盆檢查時也會令醫生無法看清內部情況。
3.4 TCT檢查前不要同房,因為會流進抽取的切片樣本中,因而覆蓋不正常細胞。
3.5 TCT檢查前不要陰道灌洗,因為灌洗會把一些可能透過切片檢查才能檢驗得到的潛在癌細胞沖洗掉,灌洗最佳進行時間是檢查前3天。
4 討論
本次普查主要是以防癌普查為目的,其重點是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診斷與治療。
由于陰道脫落細胞的診斷主要是以單個細胞形態變化特征為依據。但近似于腫瘤細胞的形態變化的核異質細胞也可以見于炎癥變化或炎癥修復和增生過程中的細胞,兩者鑒別困難較大,對于陽性病例及可疑涂片,定期檢查及反復涂片,宮頸多處活檢證實后才能得出正確診斷以便及時處理,爭取早期進行治療。
篇7
寶貝們一個接一個來到這個美麗世界,
誰不希望自己如王菲、柏芝、小S一樣,
在維持自己美妙身段的同時,
讓寶貝們得到最好的呵護和照顧。
現今流行的母嬰Spa,
就能讓這些媽媽和寶貝們得償所愿。
嬰兒Spa,
寶貝們的親水游戲
以前聽嬰兒Spa,感覺只是港臺版里的時尚,突然有一天,周圍的朋友們生了寶寶之后,紛紛說起了這個詞,這才明白,嬰兒Spa就是寶貝們的親水游戲,幾乎每一個稍微大些的醫院都能提供這項服務,寶貝們剛一出生便可享受呢。
新生寶貝愛上“游泳”
在一個個色彩鮮艷、溫馨的游泳室里,伴著悠揚悅耳的莫扎特前奏曲,許多剛出生才1天至數天的嬰兒,頸部套著一只頭圈墊護,在護士的保護下,自由好奇地在透明的彩色游泳缸漂浮,小腿不時“撲騰”地用力蹬水,神情安靜專注,絲毫沒有流露出半點恐懼,這是許多醫院產科新奇有趣的一幕。
在這里,每天充滿著一片歡樂的笑聲。游泳時,游泳室外擠滿了驚喜好奇的家長,那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高興地觀看自己的心肝寶貝游泳,臉上流露出喜悅幸福的神情。
水療對嬰兒的益處
婦產科醫師介紹,0到3歲是人腦發育最迅速的關鍵時期。按照這一規律開發游泳、水療法,最佳年齡段是新生兒出生后1天至6個月。
嬰兒Spa包括3個步驟:即游泳前興奮性按摩與嬰兒交流;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游泳;游泳后的安撫性按摩。其中,在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游泳過程中,除了新生兒、嬰兒在水中劃游,還播放悠揚的音樂使他們在各方面得到刺激。
新生嬰兒Spa可促進嬰兒腦神經的生長發育,促進消化吸收,提高對外部環境的反應能力,提高嬰兒的抗病能力,促進嬰兒正常睡眠節律的建立,減少不良睡眠習慣的形成,促進親子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孩子早期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
神經系統:嬰兒Spa給嬰兒帶來全方位、到位的刺激反饋至大腦皮層,能有效促進嬰兒腦神經的發育,激發嬰兒的本能和潛能,為提高智商、情商打下良好的基礎。
消化系統:新生兒Spa能夠促使胎便早排出,生理性黃疸早消退,營養早吸收,生理性體重下降早恢復。嬰兒游泳由于運動量大,嬰兒體力消耗大,寶寶營養攝入增加,胃腸蠕動增加,寶寶體重增加優于同齡嬰兒。
呼吸系統:嬰兒Spa為寶寶提供一個大運動自然,安全的運動,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寶寶的胸括發育和肺活量的提高優于同齡嬰兒。
循環系統:在嬰兒Spa的過程中,全身肌肉的耗氧量增加,水對外周靜脈的壓迫有效促進了血液的循環,提高了寶寶的心臟功能。
肌肉、骨骼系統:新生兒Spa,能夠使嬰兒在宮內蜷曲已久的肌肉、關節、韌帶得以輕松舒展。嬰兒Spa能夠有效刺激嬰兒骨骼、關節、韌帶、肌肉的發育,促進寶寶身高增長,使寶寶體格健壯。
專家介紹,對于新生兒來說,智力開發第一要點就是要減輕或消除其面臨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新生兒Spa再造了子宮羊水的環境,使新生兒延續體驗漂浮失重的羊水中,自由自在地運動肢體和皮膚被撫摸的感覺。
“嬰兒Spa”是對嬰兒全身皮膚,骨骼和五臟六腑輕柔的,可以促進嬰兒的視覺、聽覺、位覺、平衡覺綜合信息的傳遞。引起全身包括神經、內分泌系統一系列良性反應,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育。
許多家長擔心新生兒出生不久就到水中去做Spa是否安全。事實上,一個游泳缸里只安排一個嬰兒游泳,而且有一個護士在旁邊進行護理。水溫保持在38℃~40℃,每天早、晚還要進行清潔消毒。所以,嬰兒在Spa中的安全是得到保證的。
辣媽Spa
顯然,現在針對新生媽媽們的Spa不僅在美容院里廣泛開展,母嬰Spa會所也能提供專業Spa服務。在這里,新媽媽們不僅可以學到科學喂奶、營養調配、形體恢復等專業知識,還能享受到針對產后女性特別設計的各種美容護理和健身療程。
科學的產后護理可以促進新媽媽血液循環和子宮收縮,更能加快骨盆的自我修復,提高韌帶強度,加快腰腹部肌肉和陰道的復原速度。而女性產后會由于荷爾蒙的大量減少而出現全身性肌膚脫水、皮膚松弛等現象。而懷孕還會讓新媽媽們體形臃腫、皮膚下墜和出現妊娠紋、色斑等。這些問題的最好解決方案顯然是美容和Spa。
辣媽Spa的護理療程一般分為面部和身體兩部分,面部護理療程能有效提高面部肌膚的彈性,去除和淡化斑點,并使產后變得容易干燥和敏感的肌膚得到深層呵護。形體護理強調分解脂肪,快速塑身。專業完善的咨詢工作能使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每位新媽媽的不同需求。療程開始前,護理人員會為新媽媽詳細解說量身定做的面部和身體療程的重點,這讓她們感到十分安心。
母嬰會所的“坐月子服務”
從去年延續至今的生育高峰,不僅讓專業醫院人滿為患,連專為產婦提供坐月子服務的母嬰會所也顧客盈門。在廣州某醫院賓館的母嬰會所,無論是每月兩三萬元的普通客房,還是月花費10萬元的超豪華月子房,目前都已被預訂。
據了解,這些月花費在兩三萬元的月子房住著不少80后的白領。這些本身就是獨生女的年輕媽媽講究生活品質,因不知該如何照顧孩子,更擔心產后身材恢復不好,因此希望在專業會所學習看護孩子的知識,同時,也想快速恢復身材,還不影響家中其他人的生活、工作。產婦們坐月子的房間被嚴密看管,任何外人不得隨意打擾。
產婦安度產褥期回家靜養后,母嬰會所還會提供一系列的后續服務。包括每個星期有護士上門給嬰兒做檢查及護理,定期回會所對嬰兒進行Spa服務等,對于無法入住會所的產婦,他們提供了上門的“坐月子服務套餐”。除了派遣專業月嫂,還會委派醫生和護士定期上門對產婦和嬰兒的各項健康指標進行監測,指導產婦科學育兒,同時對月嫂的工作進行有效監管。
新媽媽產后護理方案
方案1:
瑜伽+普拉提,產后形體雕塑
這個方案融入東方瑜伽和西方普拉提的精髓,根據產后婦女的生理、心理特點打造出的一套系列完整的鍛煉方式。
形體雕塑中加入大量臀肌和胸肌的力量練習和塑型練習,讓松弛的臀部和胸部結實有形。另外大量的骨盆和盆底肌肉的練習,可防止膀胱無力引起的小便失禁,加強括約肌來防止陰道松弛,增強女性。專門針對產后女性的這套訓練方式能疏通氣血,調理內分泌,矯正脊椎、子宮、卵巢的偏離位置。并且在調整身體時,會用大量的瑜伽冥想來幫助調整心理,緩和產后易得的產后焦慮和憂郁癥,用呼吸技巧與集中精神的方法,穩定和舒緩情緒,使產后的新媽媽在恢復美麗身材的同時,擁有一份自信而健康的心境。
方案2:
纖體瘦身儀35分鐘=3小時有氧運動
時下流行的纖體美療儀,能夠以最舒適簡單和安全的技術提供修身纖體療程。對于產后的新媽媽們而言,這些美體儀可以讓她們完全不用承受皮肉之苦,不用面對運動的無奈和冒著失去健康的風險,每次35分鐘的治療相當于3個小時的有氧運動,不出兩個月,就可以恢復散發自信魅力的美麗身材了。
方案3:
篇8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42-02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髖關節骨折日趨增多,骨折后愈合速度慢甚至不愈合,故需行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病死病殘率高,因此,做好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我科對120例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20例,為我科住院部收治的髖部骨折術后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1.26±12.72)歲;平均病程(10.60±4.76)月。對照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9.83±14.13)歲;平均病程(9.84±5.62)月。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嚴密觀察傷口的滲血、肢端血運、感覺活動及術后肢體組織腫脹程度,如有異常情況時及時處理,在腸蠕動等恢復后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食物,如果患者疼痛,給予鎮痛藥或者在術中安放止痛泵,預防術后疼痛的發生,早期不介入康復護理,術后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后,1周左右介入傳統護理,即根據醫囑執行常規護理,包括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密切觀察病情,記錄飲食和排出物的量,適度翻身按摩,根據病情需要幫助病人更換、擦澡、洗頭、剪指(趾)甲等,每隔1―2小時巡視患者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療情況,又幫助飲食起居,進行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在術后3周后x線檢查顯示,骨折對位線良好、關節置換無脫位現象,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的骨痂形成。
1.2.2 實驗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病情觀察及飲食護理同對照組,但于術后1天即介入康復護理,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1] 由于治療時間長,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患者往往出現焦慮、煩躁情緒,影響疾病的康復。因此應以耐心、寬容的心態對待患者的言語和行為,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關心呵護患者,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鼓勵患者樹立積極、主動的戰勝疾病的良好理念,并且使其主觀上積極地參與康復鍛煉的活動,正確、愉快地配合各種康復計劃,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將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做好系統的說明,使其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
1.2.2.2 主動鍛煉 (1) 術后6小時在床上做簡單的活動,幫助患者從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如進行上肢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練習3點支撐,即抬臀練習,具體方法為:彎曲健腿、健足與雙肘,用3點支撐肢體,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以防止臀部長期受壓形成壓瘡。(2) 術后1―2天,拔除負壓引流管,開始髖關節康復練習,練習強度以每次訓練量不引起肌肉過度疲勞為宜。術后第2天開始做膝關節為主的屈伸活動,膝關節彎曲20°~30°,每天10次,每次15分鐘,但以患者髖關節能耐受且不感覺疲勞為度,屈髖關節小于4 5°,以后逐漸增加度數,但避免大于90°。( 3 ) 術后1周左右,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練習。坐位練習,即進行髖關節的屈伸練習,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行走練習,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腿離開床,屈髖
1.3 資料分析 2組治療護理效果,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內比較用t值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 X2 )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髖關節是人體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形關節,在生物力學方面的解剖結構特點有: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于髖臼之內,關節面接觸緊密。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持身體直立姿勢的作用。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頸干角、前傾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擴大了髖關節活動自由度。但是髖關節結構的進化尚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人體直立行走的需要,故髖關節容易被損傷、容易造成疾病。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由于年齡大 、體質弱,術后生活不能自理,進食、排便等基本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加上環境改變導致睡眠紊亂,以及擔心家庭、醫療費用及治療效果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焦慮、抑郁,對鍛煉不積極、缺乏信心等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患者健康恢復和生命安全。故加強患者術后的健康護理教育,對樹立患者生活信心,堅持康復鍛煉,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2] 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營養狀況與手術的耐受力密切相關,由于老年患者代謝降低、蛋白合成減少,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下降,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缺鈣等現象。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其神經系統、激素分泌與生化代謝均發生一系列變化,垂體―腎上腺素功能的改變,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促生長激素等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增多,而胰島素分泌減少進一步引起熱量供應不足,加速蛋白質分解,使血漿蛋白下降,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組織的修復與免疫功能[3]。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營養支持,補充充足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正氮平衡和熱量平衡,以維持機體蛋白質、免疫系統和組織修復的需要。肌肉運動是保持全身及各系統器官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刺激劑,持續制動及長期臥床導致肌肉活動嚴重喪失,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效應,并可損害免疫系統,影響康復、甚至會產生各種并發癥[4] 。臨床上應做到術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并發癥的防護、加強心理護理、進行有效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處于最佳的治療狀態,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后成功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因此,術后早期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對運動的補充,可彌補運動不足的影響,促進疾病痊愈或創傷愈合,且能預防和消除長期臥床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和減少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改善患者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其舒適感。肌肉舒縮練習可以在不影響內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對局部靜脈起到按摩作用,促進靜脈、淋巴液的良好回流,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對比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在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術后的重要性,對骨折術后的功能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許迎晨,高志嫻,劉玉風.骨科患者的心理護理[ J ].職業與健康,2005,11:103―104
[2] 黃津芳,劉瑩,楊春梅,等.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點及施教對策 [ J ].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70
篇9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 康復治療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工關節置換的研究不斷深入,利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治療某些髖關節疾病已越來越受到重視。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骨科領域治療嚴重的髖關節疾病最有效和可靠的手術方式之一。在成功完成人工髖關節置換的過程中,除術中精細操作外,術前及術后的康復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手術只有與康復密切結合,才能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近5年來,我院共進行髖關節置換186例,進行正規的康復治療后,髖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并發癥也明顯減少。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86例患者中,男128例,女58例;年齡26~92歲,平均65.6歲。股骨頸骨折66例,股骨頭壞死72例,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僵直13例,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35例。單髖置換118例,雙髖置換68例。股骨頭置換59例,其余均為全髖關節置換。
康復方法:①心理康復: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與病人多進行非醫療性活動的接觸,也可以介紹他們和同類手術術后的患者交流,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手術的方方面面,很自然地在心理上感到溫暖,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再根據病人文化程度,結合病情,耐心細致地講解治療和康復知識,使病人樹立自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②康復訓練:術后將患肢平放在床上,兩腿之間夾三角形軟枕,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防止發生髖關節脫位。翻身及搬動病人時,應將髖關節連同患肢整體托起。還可穿“丁”字鞋防止患肢內外旋。側臥位時,患肢在上,兩腿之間夾一軟枕,保持患肢外展,足尖朝前。術后6小時生命體征平穩后,可將床頭搖起至患者感到舒適為止。并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足踝部伸屈訓練和股四頭肌收縮功能鍛煉,每個動作持續5秒,然后放松,重復練習。同時進行下肢氣壓泵治療。術后第2天開始增加髖關節、膝關節被動和主動活動的伸屈功能訓練。引流管拔出后在助行器的幫助下及早讓病人下地活動,可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3個月內不盤腿,不坐矮凳,不彎腰撿地上的東西,屈髖應
結 果
所有186例髖關節均獲得了3年的隨訪,髖關節功能評定標準(JOA)[1]:優118例,良56例,可12例,差無。優良率:93.5%。下肢靜脈血栓發生33例,占總病例數的17.7%,其中發生肺栓塞1例,成功搶救。
討 論
人工髖關節假體分類與特性:人工髖關節根據結構分為人工股骨頭和全髖關節,根據其固定原理分為骨水泥型假體與生物型假體。骨水泥型假體植入后當天便可以取得堅強的固定,其強度足可以抵抗承重時的剪切力,不易下沉。而生物型假體則不然,在早期(4周以前),其強度取決于假體與骨界面的匹配程度或螺絲釘的固定。在中期(術后4~8周),其固定強度取決于假體與骨界面的匹配程度及初步骨長入的生物固定。在后期(手術8周以后),假體的固定強度完全取決于假體表面骨長入的生物固定程度。由此可見,各類假體的術后康復訓練與負重有著明顯的時期差異,應依據其假體特性設計不同的康復程序。一般來說,對采用骨水泥固定的髖關節,術后第3天即可步行練習,對于生物型固定的髖關節,在術后5~7天步行練習。
術后康復的注意事項:康復目的是促進患者體力的恢復,增強肌力,降低術后并發癥,增大關節活動度,恢復動作的協調性,使患者的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獲得最大程度的恢復。髖關節置換手術入路對關節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在康復訓練的前期(術后4周內),由于髖關節囊尚未修復未完善,前入路易引起前脫位,所以,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盡量不要使患肢外旋。后入路易引起后脫位,在康復訓練的時盡量不要使患肢內旋。外側入路脫位率低,在康復訓練時也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在此基礎上按康復程序進行訓練。臧洪敏等[2]認為人工髖關節置換后3個月內患者不能側臥。根據我們的經驗,側臥位時保持患肢外展位,足尖朝前不會引起髖關節脫位和骨折。還可以有效的預防褥瘡。另外,髖關節置換有許多骨質疏松患者,極易骨折,除術中注意動作輕柔外,術后康復訓練也要按照循序漸進的程序執行各階段的康復措施。動作要輕柔適當,切勿使用暴力。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復:由于髖關節長時間處于僵直狀態,髖關節囊尤其是前關節囊和屈髖肌群攣縮嚴重。術后康復訓練的任務更重。除進行常規的訓練措施外,還要做后伸患肢練習: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攣縮的屈髖肌群。骨盆左右搖擺練習:本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均為髖關節內收攣縮畸形,應針對性的練習髖關節外展動作。伸直雙下肢,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如病人靠墻固定雙肩雙足,練習效果會更好[3]。內翻畸形矯正練習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防止并發癥:關節置換最危險的并發癥就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血栓易在康復期頭幾個月內發生,所以術后早期應用抗凝藥物,進行肌肉收縮訓練和最大限度的伸屈踝關節,同時進行下肢氣壓泵治療,可以有效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拔除引流管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也能防止靜脈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的發生。本組33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1例肺栓塞病例均為老年患者,考慮發生原因一是患者血液黏度高,為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二是患者功能鍛煉不夠的緣故。
參考文獻
1 劉云鵬,劉沂,等,著.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5.
篇10
[關鍵詞] 創傷; 損傷控制; 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0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23-02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on Emergency Surgery
LIANG Weiliu LIANG Wenhu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Xinxiang Central Hospital,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trauma of emergency surger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2 cases treated by DCS in emergency surgery. ResultsA total of 12 cases selected with the rules of DCS were treated by emergency operation to control the bleeding and contamination,and then resuscitation in ICU was performed. When the vital signs were stable,the definitiv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All the patients of DCS group survived after definitive operation. ConclusionThe correct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CS can decrease the mortality of the wounded in the serious trauma.
[Key words]Traumas;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即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發性損傷,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使患者安全度過創傷急性反應期,以后再行二次確定性手術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危重創傷的搶救成功率。2007年6月~2009年10月共收治嚴重創傷患者12例,均用損傷控制技術施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16~70歲;損傷評分(ISS)>18。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5例,墜落傷3例,房屋倒塌砸傷2例,刀刺傷2例。多處骨折合并腹腔臟器損傷4例,胸部損傷2例。
1.2 救治程序
1.2.1 第一階段 簡單控制損傷,迅速安全轉運。在外傷現場使用填塞、壓迫、三角巾及繃帶包扎止血5例,上止血帶2例。1例腸管外露,用干凈紗布覆蓋后加碗扣在其上包扎固定。2例小腿外傷畸形,先行適度牽引,再用夾板妥善固定。2例開放性胸部損傷,先用敷料封閉傷口,然后用多頭帶固定,其中1例懷疑血胸和氣胸病人呼吸困難,墊高上半身,現場和轉運途中面罩吸氧,同時行氣管插管以利呼吸。2例途中心搏和呼吸驟停,立即行心肺復蘇術。在急診清創室對2例頭皮活動性出血,先行清創縫合,同時快速建立兩組靜脈通道,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并給予配血。兩例腹部閉合性損傷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后,即刻轉手術室剖腹探查,其中1例為肝后段近下腔靜脈處破裂,出血較兇,且術中血壓一直下降,采用繃帶壓迫填塞破裂處,止血后馬上轉ICU。
1.2.2 第二階段 ICU復蘇治療,在重癥監護病房實施。此期一般需要24~72 h。Parr等[1]強調,ICU治療階段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對致死三聯征(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亂)的積極處理。其主要任務是糾正由于大失血和嚴重創傷等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和通氣障礙,糾正凝血障礙,復溫并給予充分的通氣支持,使患者的生理學狀態恢復正常。
1.2.3 第三階段 確定性修復重建手術 經復蘇治療好轉后,再次進入病區手術室,移除填塞物和實施確定性的修復和重建手術,行四肢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1.3 DCS適應證
綜合目前各家的觀點和損傷控制適應證的一般原則我科按:(1)酸中毒pH≤7.2;(2)T16s,APTT>50s;(4)復蘇中循環不穩;(5)大量失血,預計輸血超過10單位;(6)創傷部位兩個以上;(7)四肢骨折或脊柱骨盆骨折合并內臟傷為適應病例。
2 結果
DCS患者大多為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本組12例中8例合并多處骨折,行剖腹探查8例,脾切除3例,同時肝修補3例。1例肝后段破裂,肝臟修補不滿意用繃帶壓迫止血后入住ICU,待生命體征穩定后兩天,再換藥逐一取出紗布和繃帶,出血停止,保全了生命。胸腔閉式引流兩例。胸腹腔外傷穩定后,行四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8例12個部位。12例均治療效果良好。
3 討論
損傷控制性技術是危重創傷病人救治思路的一個大的進步。它的核心思想是危重創傷病人有可能先死于不斷惡化的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學的損傷。它強調必須進行多學科的協調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與傳統的創傷救治有明顯的不同,它更注重病人生理功能的穩定,提高病人抗損傷后二次打擊的能力[2]。
急診外科救治多發傷工作有以下特點:(1)傷員驟然增多,有突發性。如批量車禍,房屋倒塌等。(2)傷情變化快,應激反應嚴重,死亡率高。(3)傷勢重,休克發生率高。(4)嚴重低氧血癥。(5)容易漏診和誤診。(6)傷后并發癥和感染發生率高。(7)現代多數醫院急診科設備較簡單,需到后方住院部做確定性手術。
急診創傷院內救治三種模式:模式一:首診負責,各科會診。能充分發揮各科室的專業水平。缺點:(1)容易注重局部傷情而忽略全身危及生命的體征。(2)容易漏診。(3)會診過程冗長。(4)在收住何科室及手術程序安排中會相互推委。(5)容易釀成醫療糾紛。模式二:成立創傷中心,建立一支專職的創傷救治隊伍。優點:注重整體,突出重點;有效地貫徹多發傷的搶救原則;有計劃地施行各種檢查,制定有序的救治方案,使創傷的救治分秒必爭、有條不紊地進行。缺點:某些專業水平可能有限;在局部治療上不一定能達到該院專科的最高水平。模式三:急診科組織搶救,ICU醫生加強治療。在急診科領導下將ICU醫生在搶救多發傷中“救命”的特長與各專科醫生“治傷”的特長緊密結合起來,可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優化組合。我院采用模式三,挽救了很多危重傷患者的生命。
多發性創傷處理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患者的生命,防止傷情惡化,減少殘疾。損傷控制外科認為,多發傷病人的預后應由病人本身的生理極限決定,生理的恢復是患者成功獲救的基礎,而并非單純靠外科醫師為病人解剖上的修復來達到目的。外科手術只是復蘇過程中的一部分或一個環節,而非搶救工作的終結。由于實施DCO的病人通常瀕臨生理耗竭,醫院須預先制定有效的協調治療方案,由醫務處牽頭包括急診科、手術室、ICU、血庫、檢驗科及放射介入治療室,急診科醫師應是治療小組的領導和核心(因為接診病人、“內定”DCO治療、組織會診、參與救治及手術的常常應是急診外科醫師)[3]。
急診科開展DCS的意義:顯著提高多發傷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消除多科救治時容易出現的推諉現象;充分發揮急診科優勢,穩定壯大急診科隊伍。
[參考文獻]
[1] Parr MJ,Alabdi T.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 Injury,2004,35(7):713-722.
[2] 薛緒潮,龔謀春. 損傷控制性手術與戰傷救治[J]. 臨床軍醫雜志,2008, 36(4):6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