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植物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植物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植物的建議

篇1

您好!我是學校六年級的學生。我經常在上體育課時發現,一些盆景的葉子被個別不文明的同學拔得七零八落,讓校園變得不那么美觀,同時也傷害了一個個小生命。

大家都知道,任何植物生長都需要時間。校園里的盆景也要長很久才能長出幾片新葉子的。如果不經常提醒那些同學,植物們將受到嚴重地破壞。日積月累長期下來,植物還沒有長出新葉子,舊葉子便被那些不文明的個別同學拔光了,植物也就枯死了。缺少植物的惡果將會影響我們的學習環境。

之所以發生這種破壞植物的現象,我想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個別同學調皮,還有可能是因為植物剛好擺放在了同學們的必經之路上……如果不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提出合理規定和做出相應調整,植物們很快就會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建議:

1.把植物擺放在同學們不經常走的地方。

2.常常修剪植物,避免新枝葉突出,從而不讓同學們亂拔植物,同時美化了學校的學習環境。

3.對同學們進行幾節保護植物的班會課,增強保護植物的意識。

4.在全校進行保護植物的宣傳。

5.給大的植物周圍上一層比較結實的圍欄,防止同學們踩踏植物的根。

6.在校內制定保護植物的要求,鼓勵同學們互相提醒,認真做好。

這些小小的建議,希望校長參考。如有不當之處,望多多指正。

學生:吳倩婷

篇2

[關鍵詞]職業暴露; 職業防護; 針刺傷

[中圖分類號] R1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001-01

31 case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medical staff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LIAN Guizhen, ZHANG Lili, HUANGHaiwang

( The second hospital of Xia men, Fujian xiamen, 361021 )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dical staff professionalexposure status and find how to prevention them. Methods31 cases ofneedle-stick injuries in our hospital in 2009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nurses were the main group of professional harm, in 31 cases,22 cases were nurses,about 70.97%. Syringe needle caused 13cases harm, about 51.61%. It was the most common instrumental caused injuries.Most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caused by themselves. Conclusions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an important potential dangerous caused professional harm. Clinical guideline must be standardized and professional safety training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professional harm.

[Keywords] professional exposure; professional prevention; needle-stick injuries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感染血源性傳染病的情況。職業暴露損害了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現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為了防止職業暴露后血源性傳染病的發生,提高醫務人員自我防護意識,自2006年開始我院進行了職業暴露的監測管理,并于這幾年進一步完善。

1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9年 1~12 月全院發生銳器傷的醫務人員 31例次。

1.2 銳器傷監測方法

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發生銳器傷時即填寫《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登記表》,登記內容包括發生銳器傷醫務人員健康信息,作病人健康信息,銳器傷發生時間、發生原因、銳器種類、受傷程度、受傷部位、銳器污染情況、傷害后處理情況等信息;定期隨訪,并將數據錄入進行統計分析。

2 監測結果

2.1銳器傷害人員的崗位分布

在銳器傷害中,護士22人,占70.97%;醫生 7 人,占22.58%;其他 2人,占6.45%。

2.2 導致傷害的銳器種類(見表1)

表1導致傷害的銳器種類

2.3 銳器污染情況(見表 2)

表2銳器污染情況

2.4 銳器傷發生原因(見表 3)

表3銳器傷發生原因

2.5 銳器傷害后處理情況(見表4)

表4銳器傷害后處理情況

3 討論

3.1 銳器傷是造成職業性傷害的潛在危險因素

從銳器傷害的崗位分布及表1、表2來看,醫務人員的皮膚被刺傷是職業暴露感染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傳播途徑之一。長期以來,醫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針對病人,而對醫務人員因職業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況關注甚少。近年來隨著血液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多,醫務人員因銳器傷害所引起的問題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研究。醫務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程度取決于人群中血液性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率。1992~1995 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目前人口中乙肝總感染率高達 57.6%,乙肝病毒攜帶者已有 1.2 億人,現患慢性乙肝病人2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醫院工作人員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國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 ,隨著AIDS 的流行,到臨床就診的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將越來越多,臨床醫護人員進行醫療活動時,HIV 暴露的機會也會增加[1],因此,醫務人員正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的潛在危險之中。

3.2 規范操作行為是降低針刺傷的重要環節

從表3所示結果看,操作中刺傷自己的占 58.84%;配合中被刺傷及處理污物各占 19.35 %。傷害發生的原因與工作粗心、技術不熟練、配合缺少默契、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自我防護意識淡薄有關[2]。為了避免針刺傷的發生,應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工作中細心、沉穩、忙而不亂,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操作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3.3 正確的處理措施可以避免傷害后血源性疾病的發生

從表 4 所示結果看,發生31 例銳器傷后均采取了正確的處理方法,即用肥皂水或流動水沖洗傷口,擠出傷口的血液,并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傷口,24小時內(除個別拒絕外)均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血液檢測。同時抽取病人血液行以上四項血源性傳染病(HBV\HCV\HIV\梅毒)檢測,根據暴露源的種類采取有針對性用藥等預防控制措施,并定期行血源性疾病檢測。值得一提的是一名HIV暴露的醫務人員,在發生暴露24小時(當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生建議暴露超過24小時后一般不主張用藥,因為效果不理想。)后仍服用齊多拉米雙無定片預防性用藥,追蹤一年后均正常末發生感染。盡管這樣,也給受傷者帶來了身心危害,同時也給醫院造成沉重的經濟壓力。

3.4 加強對醫療廢物處理的管理

嚴格按要求使用防滲漏、防刺破的銳器收集箱(盒), 操作完成后應及時將使用過的針頭、刀片、縫針丟進收集箱(盒),減少污染銳器的暴露時間,避免引發銳器傷。

3.5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的專業化培訓教育是避免職業傷害的必要措施

醫院管理者應高度重視防護教育,通過各種規范操作訓練,糾正醫護人員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習慣和行為,提高自身防護意識,減少職業危害的發生。目前,我國針對醫務人員較專業化的培訓尚存在欠缺,因此,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及對血源性疾病傳播知識的認識,樹立良好的消毒滅菌觀念是十分必要的。

3.6 加強職工健康體檢

我院全院職工每年健康體檢一次,并于2007年起對檢驗科等高危醫護人員開展乙肝、丙肝、梅毒、HIV 一年監測一次,及時發現血源性疾病感染者。

總之,隨著各種血源性疾病感染者的增加,醫務人員接觸機會也隨之增加。因此,提高醫務人員對各種血源性疾病的認識,增強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職業性感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權利主體

【作 者】甘明,貴州凱里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劉光梓,貴州凱里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貴州凱里,556000

【中圖分類號】D923.4;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1-0172-005

The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of the Main Right Body in Protection Law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Miao & Dong Autonomous Eparchy of Southeast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an Ming,Liu Guangzi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nd law analysis,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inheritor and colony have formed the duality main bo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gives some advices on legislation protection for the inheritor and colon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ins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outheast area of Sichuan.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or;Colony;Main right body;Southeast area of Sichuan;Miao;Dong

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正在緊鑼密鼓的起草過程之中,在這個法案當中,權利主體制度構建是最大的難點。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哲學、法學教授邁克爾?D?貝勒斯認為:任何有價值的資源均須由特定的主體擁有。[1]目前,在全球化語境下,西方主流文化通過理性擴張,正在利用一整套文化話語,全方位地消解和吞噬著非西方民族的文化個性和歷史傳統,使文化多樣性和國家文化安全陷入危機。因此,保護文化多樣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成為全球化語境中引起廣泛共鳴的話題。由于現代知識產權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具有個人(傳承人)與集體(群體)相結合的二元主體結構的契合。[2]所以可以期望構建一種新的立法制度,既能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需要,又能符合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宗旨。

一、傳承人與群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二元主體結構分析

任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和傳承做出實質性貢獻的傳承人和群體,都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06年10月發表的《保護傳統文化/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草案: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在第1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定義詮釋中,明確揭示了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特征之一是“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創造物”。[3]另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15條明確規定了“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造、保養和承傳這種遺產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4]

1.運用田野調查法來論證傳承人與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主體地位

通過筆者對黔東南苗族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調查,主要有祖傳傳承、師傳傳承和社會傳承三種方式。其中傳統醫藥、宗教祭祀、民間文學表現形式等主要采取祖傳方式;苗族民居、侗族鼓樓、風雨橋的建筑工藝,苗族服飾、銀飾工藝、宗教祭祀、儺戲、苗族議榔、侗族議款等主要采取師傳方式;社會傳承是黔東南苗族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最主要方式,民間文學、民間歌舞以及傳統醫藥中的公共知識部分則采取社區全民傳承的方式。祖傳傳承和師傳傳承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社會傳承又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全民性。這三種方式雖然各自有所側重,但又相互補充,由此構成黔東南苗族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完整體系,加之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即雷公山、月亮山的阻隔,使得當地的農耕文明頑強地抵御著外來文化的沖擊,使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一脈相承,并得以很好的保存下來。難怪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把黔東南確認為中國“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十大旅游勝地之一(另一個是拉薩)。

另據相關資料顯示,對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醫藥(苗族醫藥、侗族醫藥、瑤族醫藥和民間中草藥)和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即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錦雞舞、蠟染、鼓藏節等;侗族大歌、琵琶歌、薩瑪節等所有權歸屬的問卷調查表明:傳統醫藥方面選國有占11.9%,選民間共有財產占74.3%,選家庭或個人私有財產23.85%;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方面選國有占16.14%,選民間共有財產占85.6%,選家庭或個人私有財產占10.7%。[5]可見無論是傳統醫藥還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有近97%的支持率,認為傳承人和群體是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

2.現代知識產權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二元主體結構分析

2.1.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知識產品特性決定了其應當受知識產權的保護

知名學者吳漢東教授綜合各家之言對知識產權的客體――知識產品所具有的法律屬性作了高度概括:一是非物質性即知識信息是區別于物的另類客體,屬于非物質財富的范疇;二是創造性即知識、信息與人們智力活動有關,產生于知識或精神領域;三是價值性即知識、信息作為民事客體,其意義在于它們構成了知識產權法所保護的利益。[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7]因而這種知識或信息也具有上述知識產品的法律屬性[8]。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來自某一社區中個體或群體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個體或群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的來說反映了某一個體或群體在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感情上的總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還包括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傳統信仰等方面。可見它屬于知識形態的精神產品,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但沒有外在的形體不占有一定的空間,人們對它的“占有”不是一種實在而具體的控制,而是表現為認識和利用。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屬于一種智力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反映勞動人民思想感情、表現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和藝術特色并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智力成果,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智力成果的范疇,所以決定它適合用傳統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人們帶來經濟利益,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基于傳統的以語言、音樂、舞蹈、手工藝品、故事傳說等形式表達。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商業性使用可以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大力提倡“返璞歸真”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黔東南雷山西江苗寨、黎平肇興侗寨[9]

2.2.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二元主體結構分析

前面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接下來進一步來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二元主體結構。關于知識產權的主體:吳漢東教授認為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平等,是一種主體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自由選擇,是一種取得創造者權利的機會均等;同時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平等,是一種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調,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合理分享。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知識產權主體制度區別于一般財產權主體制度的重要特征。即一是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以創造者的身份資格為基礎,以國家認可或授予為條件;二是知識產權的繼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限制取得,從而產生數個權利主體對同一知識產品分享利益的情形。[10]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主體資格,作為民事主體在民法上(包括知識產權制度)的法律資格,是自然人及其群體成為民事主體的法律前提。而法律地位的平等與主體人格獨立則是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事主體資格的基本原則。同樣在法律上有著自身的特征: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取得,是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基礎,以國家認可或授予為前提。無論是傳承人或群體都是基于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取得創造者的身份,而授予行為是屬于行政法律行為,與創造性的勞動一樣,對權利的原始取得具有重要意義。借用美國學者的說法:創造性活動是權利產生的“源泉”(source),而法律(國家機關授權活動)是權利產生的“根據”(origin)。[11]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受取得,即祖傳、師傳和社會傳承,這三種傳承方式都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從而就會導致產生數個權利主體或群體對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享的情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立法保護構建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更明確地指出“個人在傳統文化表達的發展和再創造中起著中心作用”[12]可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再創造主要是通過傳承人的活動來體現。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指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通過再現、模仿、表演、改編、收集整理等智力勞動傳播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人或群體,尤以自然人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傳心授,人在藝在,人亡藝亡”的特點。所以應該主張:

1.成果確認權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體的群體性及成果形式的復雜性,基于保護要求,可以通過特定程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內容、表現形式、權屬等方面進行確認。例如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7年6月3日命名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166位,其中苗族5位,侗族1位;《光明日報》2007年6月11日公布國家級目錄中代表性傳承人226名,其中黔東南有8名。(見附表1和附表2)據悉文化部辦公廳2008年1月26日下發通知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州又有8人入選,他們分別是:《侗族大歌》吳品仙;《侗族琵琶歌》吳家興、吳玉竹;《苗族蘆笙舞》(錦雞舞) 李金英 、余貴周;《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萬政文;《侗戲》張啟高、吳勝章。目前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在申報之中,建議各基層單位做好候選人名單積極申報。

另外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法》,對于已經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稱號的人員,有關部門應盡快地及時給予物質或資金上的獎勵。應該給以定期定額生活補助,保證與同族其他人同等生活水平,使其能夠有時間去傳承文化。

刊《光明日報》2007年6月11日國家級名錄代表性傳承人226名 黔東南自治州8名(1)

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7年6月3日命名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116位

苗族5位 侗1位(2)

2.原創維護權。人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修改、補充,但不能背離原創主體以及基本表現形式,不能歪曲、濫用或實施其他不正當利用和侵害。要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權利,在使用時應當明示原創群體或原創地名稱。如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等。

3.無期限保護權。這一權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最本質的區別,其緣由就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間上的續展性和主體的不確定性。比如侗族大歌,據專家考證侗族大歌大約產生于500年前,是通過歌師世代相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每一個歷史單元都是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因而無法確定其起始點和終結點。

4.持有使用權。凡經確認的持有人和持有群體可以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使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基本形式,不同于知識產權的合理使用。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群體之立法保護構建

承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源群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主體之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傳統部落、土著民族、或少數民族等群體在集體主義知識產權主體制度下,培育和滋養了集體創新機制,可以為人類創造更加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現代知識產權激勵理論來看,能夠保障對個人創造性給予補償的以集體為基礎的所有權也可以達到激勵創新的目的。[13]另外,承認集體主義財產權,可以使群體控制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減少,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主義知識產權模式,不僅一般地保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了產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背景。[14]更重要的是,承認群體作為集體著作權的權利主體,可以通過著作權特有的人身權制度,從法律層面強制性地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者,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群體的身份,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群體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覺”,并逐漸把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性宣示轉換為法律機制層面的操作,最終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

筆者以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為例,提出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建議以供專家學者參考。1.署名權。對外姓民族可以署名“侗族大歌”,這充分體現了對整個侗民群體權益的維護;對內則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定:1)以地名或專屬地流行曲調署名。如“小黃侗族大歌”、“茅貢侗族大歌”、“肇興侗族大歌”等。2)以侗族大歌原創人員署名,如“嘎大用”即陸大用(乾隆末年“六洞”肇興人);“嘎萬麻”即吳萬麻(乾隆四十三年“十洞”宰拱人)創作等。3)以歌曲表現的內容署名,如“蟬之歌”,“上山歌”,“楊梅歌”等。

2.改編權。對侗族大歌的翻譯、配器、填詞等改編,首先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其改編的作品由改編人享有合法權益。根據改編的作品分以下情況:1)以侗族大歌的音樂曲調為素材,稍加藝術加工處理的作品,應注明“改編自侗族大歌×××,由×××創作。”2)沒有具體的侗族大歌原形,但運用了侗族大歌的元素,應注明“作曲選自侗族大歌由×××改編或整理,×××作詞”。

3.個人或群體的演唱權及相關的鄰接權。為了保持其純正,不被仿造和惡意歪曲,只能是侗民族才享有表演的權利。凡未經侗民族允許而使用的行為應視為侵權。從某種意義上說,侗族大歌的藝術價值是由其演唱者實現的。因此對其演唱者應主張相關的鄰接權。具體表現為:1)演唱者對其演唱的曲目享有復制、錄音、錄像的所有權;2)演唱者對其演唱應享有獲取報酬的權利(包括他人現場直播和公開傳播其表演、他人未經表演者許可錄音、錄像復制發行等行為)。

4.傳播權。必須取得侗民族的允許并支付相應的報酬,但為社會公共福利和傳承侗族大歌弘揚侗民族優秀文化的除外。

5.經濟利益的追償及分享權,值得注意的前提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使用。外姓民族要依法取得侗族大歌的使用權,并支付相應的報酬。對民間出現的一些私人制作并銷售侗族大歌光碟的行為,也應持有經濟利益分享權,使其獲得的利潤部分支付給侗族大歌所有權人。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創作和傳承模式,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制度與傳統知識產權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兩者都是一種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的二元主體結構。因此,承認傳承人和群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制度的權利主體地位,對于創設一種新型知識產權制度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2):90

[2]張耕.論民間文學藝術版權主體制度之構建[J].中國法學,2008(3):55

[3]WIPO,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Expressions of Folklore:Draft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WIPO/GRTKF/IC/10/4ANNEX),PUBLISHED ON October 2,2006,p.13.http:∥wipo.int/edocs/mdocs/tk/en/wipo_grtkf_ic_10_4.pdf。2008-7-20

[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5條,http:∥baike.省略/view 1006148.htm,2008-12-06)

[5]貴州省黔東南傳統知識個案研究報告集[C],出版者不祥,2004年7月第14頁

[6]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22

[7]《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條,http:∥baike.省略/view 1006148.htm,2008-12-06

[8]黃玉燁。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權保護[J],中國法學,2008(5):139-104):)

[9]

[10]劉春田主編。《中國知識產權評論 》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90-195

[11]L.Ray Patterson&Stanley W.Lindberg:The Nature of Copyright:A Law of Users ’ Right,The University of Georgina Press,p.49―55,1991

[12]WIPO,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Expressions of Folklore:Draft Objectices and Principle,Publishedon October 2,2006,p.11,http:∥WWW.wipo.int/edocs/mdocs/tk/en/wipo_grtkf_ic_10/wipo_grtkf_ic_10_4.pdf.2008-12-8

篇4

《亞魯王書系》以《史詩頌譯》《歌師秘檔》《苗疆解碼》三個分冊呈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評價、保護、傳承的原則為指導,全景展現了《亞魯王》的傳承地域、傳承族群、傳承地域的生態環境、傳承族群的生活習俗、傳承人的狀況、傳承的方式、傳承中的變異情況等。貴州籍學者樂黛云先生在總序中稱它“構建出一部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卓越典范”。

政府支撐:貴州各級文化機構層級互補踐行文化擔當

《亞魯王》以其珍貴的文化價值于2009年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點項目,被文化部列為2009年中國文化的重大發現之一,2010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亞魯王》是一部研究古代苗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的活態百科全書,是苗族人民的歷史記憶與精神承載,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貴州各級文化機構在搜集、整理、保護《亞魯王》的過程中踐行文化擔當的重任。

貴州省文化廳積極履職整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貴州“非遺”保護工作的主導者,省文化廳在“非遺”整理保護傳承中認真履職,恪盡職守,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要求。《亞魯王》被發現后,積極發揮在“非遺”保護中的政府主導作用,動員省社科院、貴州人民出版社等單位以及民間的學術力量、文化人廣泛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亞魯王書系》的成功,無疑是《亞魯王》保護傳承中的一個大臺階,是政府文化部門充分吸納與整合社會和民間力量共同創造“非遺”保護傳承精品的典型案例。

貴州省社科院大膽創新建設本土特色學科。201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亞魯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會時,省社科院院長吳大華即敏感地意識到,這將對貴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且能夠為苗學平添前所未有的學術增長點,極大推高其影響力,促成苗學學科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隨著《亞魯王書系》的推進過程及其精當呈現以及“亞魯文化”概念的提出,省社科院大膽創新,順應特色學科建設的新要求及時成立了“貴州亞魯文化研究中心”,對未來可能誕生的、發端于貴州本土的“亞魯學”進行前瞻的頂層設計。

紫云縣扎實開展基礎工作傾力打造文化新形象。2008年,剛上任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衛雨在向鄉鎮青年干部楊正江了解紫云地域特色文化的過程中,看到了16000多行用苗文記錄的苗族東郎(歌師)的唱誦內容。深受感動的衛雨隱隱感覺到其中潛藏的搶救價值并展開工作。2009年,貴州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啟動,紫云縣文廣局隨即將發掘和搶救紫云地域特色文化列為工作重心,《亞魯王》的正式搜集整理工作由此開始并向上逐級申報,由馮驥才領銜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門派出專家調查組到紫云麻山地區采集信息,這部作品才真正進入當代文化界的視野并迅速引起廣泛關注。作為《亞魯王》搜集、搶救、整理、保護、傳承工作的最基礎單位,紫云縣始終高度重視并指導各項基礎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致力于將“亞魯王”打造為紫云縣的重要特色文化品牌。

編創團隊:特色差異互補打造創作新模式

歷時兩年,整理史詩《亞魯王》的選題經歷了從單本(《亞魯王?歌師秘檔》)到雙冊(《史詩頌譯》《歌師秘檔》)到最終以全三冊(《史詩頌譯》《歌師秘檔》《苗疆解碼》)呈現的過程。這個探究民族史詩多維度呈現民族史詩文化的艱難歷程,正是編創團隊特色差異優勢互補打造創作新模式的過程。

曹維瓊:整合資源探索出版引領編創新模式。作為一個地方人民出版社的領頭羊,曹維瓊始終立足于貴州人民出版社的實際,致力于使其充分發揮文化聚集地、發散地和創新地的功能,為地方民族民間文化提供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為社會公眾、專業學者與地方民族民間文化搭建優質的互動平臺。《亞魯王》發現之初,曹維瓊從出版的角度切入,意識到可以跳出單純整理史詩文本的局限而以創新整合的思路來展示《亞魯王》;提出要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整體性展示,要置放于文化生態環境中去認識的建議。隨即迅速整合資源與學術力量開始立項操作,探索出一條由出版引領的編創團隊新模式。

麻勇斌:深度挖掘復原苗族傳統文化碎片。作為一個以苗族原生宗教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貴州本土苗族學者,麻勇斌對與亞魯王相關的舞蹈舞步、飲食風俗、節慶原由、服飾紋理花色、祭葬習俗等進行深挖,他認為這種復合的民族記憶方式,是適應沒有文字而記錄刻骨銘心的英雄和事件的群體記憶模式,是令人稱奇的傳承智慧。所以,《亞魯王書系》以史詩文本為基礎,將苗族傳統文化中分離的、散亂的苗族口傳史詩誦唱、服飾紋樣表意、舞步造型展示、節慶活動演繹、祭葬軌儀禮演等“文化碎片”復原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盧現藝:轉換視角探索多學科攝影新途徑。作為一個在外打拼多年最終選擇回歸貴州本土并長期致力于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攝影工作者,盧現藝長期行走于貴州鄉野,積淀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攝影經驗與素材。這位在中國攝影界率先開創將民俗攝影與文化人類學田野考察相結合來記錄文化的攝影家,在偶然發現“亞魯王”線索之后,便穿行于麻山地區在當地“潛伏”了一年多,用精美絕倫充滿張力的圖片對《亞魯王》進行了人類學、文化學、民族學的記錄與詮釋。

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堅守田野拓寬基礎研究空間。作為一個在2012年只有6個農民、3個借調老師、1個專職人員構架卻蜚聲中外的亞魯王工作室,如今已在政府的重視下升級為副科級單位。其帶頭人,一個改寫了苗族文學史的“80后”苗族青年、《亞魯王》的最初發現者和整理者――楊正江,正在亞魯王文化熱中大展拳腳,帶領著一批《亞魯王》的傳誦者和熱愛者,堅守在麻山腹地做好更廣泛更深入的田野調查和史詩挖掘,同時拓寬視野向相關基礎研究邁進,《亞魯王書系》之《史詩頌譯》因其兼通苗語與漢語而保證了史詩整理編譯的準確、原生與古樸,《歌師秘檔》更是他們訪談整理歌師口述史的匯總呈現。

成果呈獻:多維度有機互補探索民族史詩整理新范式

當“跨學科搭建民族史詩整理展示的新平臺”這一目標找到了立足點――史詩本體、傳承族群、傳承人、傳承方式、傳承地域、傳承地生態環境、史詩傳承變異這“七根柱子”之后,關于非遺整理保護的一條學術路徑逐漸初現,一個多維度有機互補探索民族史詩整理的新范式被成功構建。

三條新路徑探究《亞魯王》學術價值。《亞魯王書系》基于新理念、新視角、新方法的三條新路徑造就了對苗族英雄史詩整體探究的集大成者:《史詩頌譯》用苗漢雙語對照的方式整理編譯《亞魯王》,是對《亞魯王》文本價值、文典價值、文獻價值的研究;《歌師秘檔》對68位傳承者歌師進行訪談研究,是具有“步驟可逆性”的文化人類學記述文本;《苗疆解碼》對《亞魯王》千百年來得以活態原真、傳承有續地在民間口頭流布的自然生態之碼、社會生態之碼和文化生態之碼進行觀察研究。三個分冊共同以口傳史詩《亞魯王》為主要線索,把碎片的、平面的、專業的事相描述,拓展為完整的、立體的、普同的文化敘述。

篇5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分類

準確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分類,是我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提。只有明確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可以分為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活動與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六類。

從上述概念和分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主要表現為技能、技術、知識的傳承;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創作成員世代相傳(100年以上);與生活密切相關;是活態的遺產。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也就是說,在物質文化遺產中,注重的是具象的物,比如說“剪紙作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注重的是精神的、無形的,是通過固態載體和活態載體的相結合來為人們所認知的,比如說針對于剪紙而產生的“剪紙技藝”、 “剪紙相關習俗”等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系

在我國,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最傳統的方式保留在農村。但是,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加快,現代工業文明正逐漸取代古老的農耕文明,尤其是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區對“新農村”的片面理解,認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極端,使得農村的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傳統的文化記憶不再。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文化賴以根植的母體和本源。珍愛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守住我們民族的根,維護我們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被強勢文化所侵蝕。

由此,我們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護、繼承了“舊”,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新”,二者并不對立,而是有機地融合、滲透在一起的。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如何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實踐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擺在我們基層文化部門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秀洲區是浙江嘉興市的一個縣級區,地處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千百年來,秀洲人民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遍布鄉間的灶畫純樸粗獷、造型夸張、色彩艷麗,是秀洲現代民間繪畫的母體語言之一。

在過去,秀洲區農村每戶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賴灶頭做成,家家戶戶都建灶畫灶,因而造就了眾多的民間灶畫藝人,每個村都有三至四名,其手藝為前輩傳授。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原先做飯的灶頭大多都已經被現代煤氣灶所取代,灶畫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進程之中;有些人家既保留了傳統的灶頭,又添置了現代煤氣灶,但灶畫已經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圖案的瓷磚所替代;只有居住在偏僻地方的農戶,仍依賴著灶頭過日子,傳統灶畫藝術得以保存。由此,秀洲區的民間灶畫從藝人數日益萎縮,一些灶畫藝術已經失去了傳人。

為保護、傳承和發揚這一江南獨有的民間灶畫藝術,近幾年來秀洲區文化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16字方針,制定和采取了多項計劃和措施,來打造民間灶畫之鄉。

首先,投入資金用于本區民間灶畫藝術的挖掘和保護。早在2004年,秀洲區對全區12名優秀灶畫藝人就進行了先期立檔。在以后逐年的非遺普查工作中,對全區115個行政村進行了調查摸底,全面記錄、拍攝了民間灶畫制作工藝流程,搜集、收藏了民間灶畫藝人祖傳的灶畫圖案資料,制作了內容詳實的系列檔案。

其次,加強民間灶畫藝術的研究工作。建立區民間灶畫藝術研究專題組,負責制定五年保護發展規劃,陸續建立民間灶畫藝人的數字檔案并發放從藝補貼。創建浙江省第一個民間灶畫傳承基地,邀請民間藝人傳授灶畫藝術,并在學校開展灶畫藝術教學專課等等。

最后,與農村文化活動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弘揚傳統的灶畫藝術。通過開展 “百村文化長廊”――鄉村藝術表演擂臺賽之民間灶畫比賽等系列活動,將傳統技藝與新穎活動形式相結合,既豐富了農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傳展示了優秀的傳統灶畫藝術,并不斷引導著廣大農村群眾的文化自覺,去發現和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篇6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七)總體要求。現代植保體系是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總體要求,以服務現代農業為主要任務,以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人才和政策保障為支撐,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可持續治理的新型農業防災減災體系。通過集成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物質裝備,實現植保體系監測預警信息化、物質裝備現代化、應用技術集成化、防控服務社會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和行業管理規范化。著力促進防控策略由單一病蟲、單一作物、單一區域防治向區域協防和可持續治理轉變,著力促進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轉變,著力促進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賴單一化學農藥向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轉變。

三、建設重點

(八)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臺。完善國家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防控指揮調度網絡和檢疫監管網絡。國家重點加強跨國境、跨區域遷飛性、流行性和檢疫性病蟲的區域性監控站點建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因地制宜加強當地病蟲害監控網點建設,建立縣級標準觀測場和鄉鎮觀測點,重點作物、重大病蟲和重點疫區要增加監測站點的密度。充分應用物聯網、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雷達遙感監測等現代信息手段,加快構建國家和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病蟲診斷和防控指揮系統、檢疫審批和疫情追溯系統,全面提升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指揮和檢疫監管等信息化水平。

(九)強化重大病蟲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縣級以上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指揮體系,加強重點區域的應急防治設施設備建設,完善重大病蟲疫情應急預案,強化分類管理。著力加強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小麥條銹病等跨區域遷飛流行性病蟲害的區域聯防聯控,推進源頭治理和統防統治;著力加強蝗蟲、草地螟、粘蟲等暴發性、突發性害蟲的應急防控,建立一批高效應急防治隊伍,做好應急防控演練,增強突發災害應對能力;著力加強小麥赤霉病、稻瘟病、小麥吸漿蟲、農區鼠害等常發性重大病蟲害防控指導,提高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控能力;著力加強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建設和非疫區建設,完善疫情與撲滅補償機制,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

(十)加強植物保護執法監管。嚴格引進種子種苗的檢疫審批管理,建立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的追溯體系,加強重點種苗繁育基地的檢疫措施。嚴格種子繁育企業、種子批發市場、銷售大戶等關鍵環節的檢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傳播的聯合執法與檢打聯動機制。加強植物檢疫員隊伍管理,嚴格考試、考核、準入和退出制度,規范植保植檢執法隊伍的持證上崗、著裝管理和執法行為。強化農藥監督管理,加強農藥質量監控、風險評估和使用指導,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等不法行為。

(十一)強化植保科技創新。加強植保科技創新和團隊建設,密切農科教和產學研協作,加強病蟲害發生規律、監測預警、綜合治理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強農作物區域性重大病蟲綜合防治試驗室和野外觀測站建設,大力研發植物疫苗、病蟲分子診斷、抗病蟲品種、航空植保、物聯網應用等高新技術,著力研究解決植保基礎性、前沿性和實用性技術問題。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鼓勵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深入基層開展植保新技術示范推廣。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關鍵實用技術的集成應用,做好農機農藝融合和良種良法配套,強化科學用藥指導和農藥抗性監測評估,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全面提高農藥利用率和病蟲害科學防控水平。

(十二)加強植保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縣級以上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植保機構的公益屬性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綜合防治、植物檢疫、農藥應用指導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基層植保實用人才隊伍,縣級植保機構原則上每10萬畝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專業人員,環境復雜或病蟲害多發重發地區應適當增加植保人員;重點農業鄉鎮原則上不少于1名植保員,逐步建立村級農民植保員隊伍,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深化植保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進入植保公共服務隊伍,確保縣級以上植保專業人員比例不低于80%。著力培養植保科研人才、執法管理人才、對外交流人才和推廣應用人才,不斷提升植保隊伍的整體素質。

(十三)大力扶持發展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培育多元化、規范化的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鼓勵支持科研單位、教育機構、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基層農技組織等開展植保社會化服務。完善病蟲害防控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病蟲防治服務的方式,推廣技物結合、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務模式,優先支持糧食主產區、經濟作物優勢區和重大病蟲源頭區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建立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的備案制度、效果評價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推進專業化防治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和規范服務,強化病蟲害信息服務和指導,引導植保專業服務組織持續健康發展,切實提升植保社會化服務水平。

(十四)著力改善植保物質裝備條件。繼續實施植保工程項目,強化重大病蟲監測防控設施建設,完善縣級病蟲監控站點建設,在遷飛性流行性病蟲發生的關鍵通道建設一批國家級的區域應急防治中心和航化作業場站。配備病蟲調查監測、信息傳輸、檢驗檢疫、防控處置等儀器設備;大力改善重大病蟲防控作業條件,因地制宜裝備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無人機、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防治病蟲害。加快高效環保型新藥劑、新劑型、新器械的研發。積極支持開發病蟲害監測防控專用產品,推進害蟲天敵、生物制劑和高效低毒農藥等綠色植保產品產業化發展,不斷豐富植保物質基礎,改善防災減災手段,提高現代植保物質裝備水平。

(十五)大力開展植保從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各級植保服務人員的分級培訓制度,縣級以上植保公共服務機構的在崗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每5年輪訓一次;鄉鎮植保員和村級農民植保員,每個聘期培訓不少于一次。省級植保機構人員和市級植保機構主要負責人的培訓由農業部統一組織實施,其他人員培訓由地方各級農業行政部門或植保機構組織實施。積極組織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活動,強化對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從業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植保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新技術的應用普及率。

四、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完善縣級以上重大病蟲防控指揮協調機構,密切部門間的協作與配合,切實落實重大病蟲疫情“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的防控機制,將病蟲害監測防控、疫情處置和農藥管理等工作納入農業部門考核事項。在病蟲害防控關鍵時期,要加強工作督導檢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篇7

【摘要】 目的:探討槲寄生生物堿對肝癌細胞株SMMC7721 P53基因表達的影響。方法:MTT法測定槲寄生生物堿對人肝癌細胞株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半定量RT-PCR法測定抑癌基因P53 mRNA表達變化。結果:槲寄生生物堿作用后SMMC-7721細胞出現顯著生長抑制作用,且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性。RT-PCR檢測SMMC-7721細胞中P53 mRNA表達的相對強度,發現0.100mg/mL的槲寄生生物堿作用于SMMC-7721細胞24小時后,P53 mRNA表達的相對強度增高(P<0.01)。結論:槲寄生生物堿對抑癌基因P53表達的影響可能是其抑制腫瘤生長的分子基礎。

【關鍵詞】 槲寄生生物堿;P53;RT-PCR;人肝癌細胞株SMMC-772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istletoe alkali on P53 expression in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Methods:MTT assa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mistletoe alkali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R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P53 mRNA expression in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Results:Mistletoe alkali significantly inhibits the growth of SMMC-7721 cells in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After exposure of SMMC-7721 cells with mistletoe alkali at 0.100mg/mL for 24 hours,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P53 mRNA expression level as determined by RT-PCR increases markedly (P<0.01). Conclusion:The stim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anti-oncogene P53 by mistletoe alkali may underlie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it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Key words Mistletoe alkali; P53; RT-PCR;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 SMMC-7721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1],且原發性肝癌具有起病隱匿、進展迅速、高度惡性、易轉移復發、治療難度大、生存期短等特點,被稱為“癌中之王”[2]。目前肝癌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案,但術后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總體只有62.9%,大肝癌術后5年生存率僅34.6%。近年來應用傳統的中藥治療日益受到重視。槲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帶葉莖枝,其味苦、平,歸肝、腎經,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作用[3] ,且槲寄生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4] 。本文從分子水平探討槲寄生抑制肝癌的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細胞株 人肝癌細胞SMMC-7721,購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研究所。

1.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RPMI1640(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二甲基亞砜、MTT(Amersco),RNA提取試劑盒、RT-PCR試劑盒(寶生物公司),瓊脂糖(Promega),引物(上海生工)、Forma CO2培養箱(美國),ELX-800酶標儀(美國),Enpddorf低溫離心機(德國),PCR儀(美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立),倒置顯微鏡、凝膠成像系統(上海康樂)。

1.1.3 藥物 槲寄生購于包頭益仁堂中藥房,山西醫科大學藥學系揚官娥教授鑒定該中藥為槲寄生并非其他寄生。槲寄生生物堿由本校化學教研室予以提取。將提取物以碘-碘化鉀試劑、碘化汞鉀試劑檢驗呈陽性反應,證明提取物為槲寄生生物堿。

1.2 方法

1.2.1 體外細胞培養 細胞培養于含10%胎牛血清、100mg/L青霉素、100mg/L鏈霉素的RPMI1640培養基中, 37℃、5%CO2培養箱中培養,每2天換液1次。

1.2.2 MTT法測定槲寄生生物堿對肝癌細胞增殖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的肝癌細胞調整至1×105/mL,取0.200mL接種于96孔板,置37 ℃、5%CO2培養24h后棄原培養液,加入濃度為0.200mg/mL、0.100mg/mL、0.050mg/mL、0.025mg/mL槲寄生堿培養液各0.200mL,每個濃度設6個復孔,分5次重復,并設陰性對照、5-Fu陽性對照(10μg/mL)和空白對照孔,同時作3個板。分別作用24h、48h、72h后傾去上清液,用D-Hanks洗滌2次,各孔加入5%MTT 0.020mL,37℃4h后吸去上清液,加入DMSO 0.150mL,振蕩10min使結晶充分溶解后上酶標儀490nm處測吸光度A值。抑制率(%)=(對照孔A值-實驗組A值)/對照孔A值×100 %。依據MTT結果用改良寇氏法計算IC50。

1.2.3 槲寄生生物堿對人肝癌細胞SMMC-7721P53 mRNA表達影響的測定 (1)細胞給藥:取對數生長期的SMMC- 7721細胞調整至2×105/ mL,2.500mL接種于6孔板,置37℃、5 %CO2培養箱,培養24h后棄原培養液,對照組加入不含藥物的培養基2.500mL,試驗組依據MTT結果加入含濃度為0.100mg/mL槲寄生生物堿培養液2.500mL培養24h(抑制率為38%)。(2)總RNA的提取:用RNAiso Reagent提取試劑,經氯仿抽提、異丙醇沉淀,分別提取實驗組和對照組細胞總RNA。提取的總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260nm和280nm下檢測其吸光度值,以A260nm/A280nm比值表示其純度。(3)引物設計:參考文獻[5-6]及GenBank中基因序列設計引物。P53上游引物:5′-TGTCCCCGGACGATATTGAAC-3′,下游引物:5′-TTCCTTCCACTCGGATAAGATGC-3′;β-actin上游引物:5′-GTGGGGCGCCCCAGGCACCA-3′,下游引物:5′-CTCCTTAATGTCACGCACGATTTC-3′。(4)RT-PCR反應:逆轉錄取總RNA 1μL按反轉錄試劑盒要求配成10μL反應體系,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逆轉錄PCR反應。轉錄條件為30℃ 10min、50℃ 20min、99℃ 5min、5℃ 5min,共一個循環。(5)PCR反應:β-actin擴增條件: 94℃預變性2min,94℃ 30s,55℃ 30s,72℃ 1min,35個循環,72℃延伸8min。P53擴增條件:94℃預變性2min,94℃30s,56℃30s,72℃1min,35個循環,72℃延伸8min。

1.2.4 半定量分析 將擴增的RT-PCR產物在2%瓊脂糖凝膠中電泳45min。電泳結束后在紫外透射儀下觀察電泳條帶,于凝膠成相儀上進行目的條帶的密度定量,以目的基因條帶的密度與內參β- actin的密度之比作為該目的基因的mRNA的相對含量。

1.2.5 統計學處理 實驗結果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槲寄生生物堿對細胞增殖的影響 槲寄生生物堿對SMMC-7721細胞有顯著生長抑制作用,且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方式,0.100mg/mL和0.200mg/mL濃度組在24h、48h、72h均表現出抑制SMMC-7721細胞生長作用,抑制率分別為38%、52%、75%和52%、74%、93%,且作用強于5-Fu。0.050mg/mL組及0.025mg/mL組也表現出抑制SMMC-7721細胞生長作用,在3個時間點抑制率分別為9%、21%、49%和0%、5%、23%,但作用弱于5-Fu。

2.2 RT-PCR結果

2.2.1 總RNA抽提結果 所提取RNA經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A260nm/A280nm比值為1.8,說明提取的樣品為較純的RNA。

2.2.2 槲寄生生物堿對人肝癌細胞SMMC-7721 P53 mRNA表達的影響 0.100mg/mL槲寄生生物堿作用24h后能增強人肝癌細胞SMMC-7721 P53 mRNA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電泳及P53 mRNA/β-actin mRNA半定量見圖1及表1。

圖1 槲寄生堿對肝癌SMMC-7721細胞P53 mRNA表達的影響(略)

M為Marker,1、3為對照組,2、4為藥物組,1、2為P53,3、4為β-actin內對照

表1 槲寄生堿對肝癌SMMC-7721細胞P53 mRNA表達的影響(略)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槲寄生是我國傳統中藥,分布廣泛,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地區,資源豐富。為了開發利用天然資源,國內外的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證實槲寄生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菌、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槲寄生苷類的結構及槲寄生毒肽的抗腫瘤作用,對生物堿的研究不多。彭海燕等[7]的研究表明槲寄生生物堿在120mg/kg計量時對小鼠肝癌H22的抑瘤率可達73.8%。腫瘤抑制基因是腫瘤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P53基因與腫瘤關系最為密切。野生型的P53基因產物監控基因組的完整性,當DNA受到損傷時,野生型P53產物通過轉譯后的穩定作用,蓄積、促進細胞周期停留在G1期,用這額外的時間進行修復[8]。野生型P53基因的結構和表達異常是肝癌中最多的基因改變之一[9]。

本實驗從分子水平探討槲寄生生物堿的作用機理與基因表達的關系。我們選擇了與腫瘤發生關系密切的基因P53作為研究對象,檢測其mRNA的表達。研究發現,槲寄生生物堿0.100mg/mL作用于肝癌細胞株SMMC-7721 24h后,野生型P53表達增強。這表明槲寄生生物堿可能激活抑癌基因P53而使癌細胞死亡從而發揮其抗腫瘤作用。對于槲寄生生物堿作用后其他濃度及時間點基因表達的改變有待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中國衛生統計提要[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73.

[2] 張健,趙秀麗,翟玉萍.原發性肝癌中醫藥治療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4,(6):35-36.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58.

[4] 王慶瑞,劉梅筠,王東陽,等.槲寄生總生物堿的抗腫瘤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4,19(1):45-47.

[5] Khan ZA,Jonas SK,Le-Marer N,et al.P53 mutations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and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J].Clin Cancer Res,2000,6(9):3499-3504.

[6] Selvakumaran M,Lin HK,Miyashita T,et al.Immediate early upregulation of Bax expression by p53 but not TGF beta 1: a paradigm for distinct apoptotic pathways[J]. Oncogene,1994,9:1791-1798.

[7] 彭海燕,章永紅,韓英,等.槲寄生堿抗肝癌作用試驗性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4, 20(5):227-228.

篇8

在哪

【關鍵詞】  槲寄生生物堿;P53;RT-PCR;人肝癌細胞株SMMC-772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istletoe alkali on P53 expression in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Methods:MTT assa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mistletoe alkali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R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P53 mRNA expression in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SMMC-7721. Results:Mistletoe alkali significantly inhibits the growth of SMMC-7721 cells in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After exposure of SMMC-7721 cells with mistletoe alkali at 0.100mg/mL for 24 hours,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P53 mRNA expression level as determined by RT-PCR increases markedly (P<0.01). Conclusion:The stim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anti-oncogene P53 by mistletoe alkali may underlie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it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Key words  Mistletoe alkali; P53; RT-PCR;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 SMMC-7721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1],且原發性肝癌具有起病隱匿、進展迅速、高度惡性、易轉移復發、治療難度大、生存期短等特點,被稱為“癌中之王”[2]。目前肝癌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案,但術后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總體只有62.9%,大肝癌術后5年生存率僅34.6%。近年來應用傳統的中藥治療日益受到重視。槲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帶葉莖枝,其味苦、平,歸肝、腎經,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作用[3] ,且槲寄生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4] 。本文從分子水平探討槲寄生抑制肝癌的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在哪

1.1  材料

1.1.1  細胞株  人肝癌細胞SMMC-7721,購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研究所。

1.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RPMI1640(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二甲基亞砜、MTT(Amersco),RNA提取試劑盒、RT-PCR試劑盒(寶生物公司),瓊脂糖(Promega),引物(上海生工)、Forma CO2培養箱(美國),ELX-800酶標儀(美國),Enpddorf低溫離心機(德國),PCR儀(美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立),倒置顯微鏡、凝膠成像系統(上海康樂)。

1.1.3  藥物  槲寄生購于包頭益仁堂中藥房,山西醫科大學藥學系揚官娥教授鑒定該中藥為槲寄生并非其他寄生。槲寄生生物堿由本校化學教研室予以提取。將提取物以碘-碘化鉀試劑、碘化汞鉀試劑檢驗呈陽性反應,證明提取物為槲寄生生物堿。

1.2  方法

1.2.1  體外細胞培養  細胞培養于含10%胎牛血清、100mg/L青霉素、100mg/L鏈霉素的RPMI1640培養基中, 37℃、5%CO2培養箱中培養,每2天換液1次。

1.2.2  MTT法測定槲寄生生物堿對肝癌細胞增殖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的肝癌細胞調整至1×105/mL,取0.200mL接種于96孔板,置37 ℃、5%CO2培養24h后棄原培養液,加入濃度為0.200mg/mL、0.100mg/mL、0.050mg/mL、0.025mg/mL槲寄生堿培養液各0.200mL,每個濃度設6個復孔,分5次重復,并設陰性對照、5-Fu陽性對照(10μg/mL)和空白對照孔,同時作3個板。分別作用 24h、48h、72h后傾去上清液,用D-Hanks洗滌2次,各孔加入5%MTT 0.020mL,37℃4h后吸去上清液,加入DMSO 0.150mL,振蕩10min使結晶充分溶解后上酶標儀490nm處測吸光度A值。抑制率(%)=(對照孔A值-實驗組A值)/對照孔A值×100 %。依據MTT結果用改良寇氏法計算IC50。

1.2.3  槲寄生生物堿對人肝癌細胞SMMC-7721P53 mRNA表達影響的測定  (1)細胞給藥:取對數生長期的SMMC- 7721細胞調整至2×105/ mL,2.500mL接種于6孔板,置37℃、5 %CO2培養箱,培養24h后棄原培養液,對照組加入不含藥物的培養基2.500mL,試驗組依據MTT結果加入含濃度為0.100mg/mL槲寄生生物堿培養液2.500mL培養24h(抑制率為38%)。(2)總RNA的提取:用RNAiso Reagent提取試劑,經氯仿抽提、異丙醇沉淀,分別提取實驗組和對照組細胞總RNA。提取的總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260nm和280nm下檢測其吸光度值,以A260nm/A280nm比值表示其純度。(3)引物設計:參考文獻[5-6] 及GenBank中基因序列設計引物。P53上游引物:5′-TGTCCCCGGACGATATTGAAC-3′,下游引物:5′ -TTCCTTCCACTCGGATAAGATGC-3′;β-actin上游引物:5′-GTGGGGCGCCCCAGGCACCA-3′,下游引物:5′-CTCCTTAATGTCACGCACGATTTC-3′。(4)RT-PCR反應:逆轉錄取總RNA 1μL按反轉錄試劑盒要求配成10μL反應體系,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逆轉錄PCR反應。轉錄條件為30℃ 10min、50℃ 20min、99℃ 5min、5℃ 5min,共一個循環。(5)PCR反應:β-actin擴增條件: 94℃預變性2min,94℃ 30s,55℃ 30s,72℃ 1min,35個循環,72℃延伸8min。P53擴增條件:94℃預變性2min,94℃30s,56℃30s,72℃1min,35個循環,72℃延伸8min。

1.2.4  半定量分析  將擴增的RT-PCR產物在2%瓊脂糖凝膠中電泳45min。電泳結束后在紫外透射儀下觀察電泳條帶,于凝膠成相儀上進行目的條帶的密度定量,以目的基因條帶的密度與內參β- actin的密度之比作為該目的基因的mRNA的相對含量。

1.2.5  統計學處理  實驗結果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在哪

2.1  槲寄生生物堿對細胞增殖的影響  槲寄生生物堿對SMMC-7721細胞有顯著生長抑制作用,且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方式,0.100mg/mL和0.200mg/mL濃度組在24h、 48h、72h均表現出抑制SMMC-7721細胞生長作用,抑制率分別為38%、52%、75%和52%、74%、93%,且作用強于5-Fu。 0.050mg/mL組及0.025mg/mL組也表現出抑制SMMC-7721細胞生長作用,在3個時間點抑制率分別為9%、21%、49%和0%、5 %、23%,但作用弱于5-Fu。

2.2  RT-PCR結果

2.2.1  總RNA抽提結果  所提取RNA經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A260nm/A280nm比值為1.8,說明提取的樣品為較純的RNA。

2.2.2  槲寄生生物堿對人肝癌細胞SMMC-7721 P53 mRNA表達的影響  0.100mg/mL槲寄生生物堿作用24h后能增強人肝癌細胞SMMC-7721 P53 mRNA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電泳及P53 mRNA/β-actin mRNA半定量見圖1及表1。

圖1  槲寄生堿對肝癌SMMC-7721細胞P53 mRNA表達的影響(略)

M為Marker,1、3為對照組,2、4為藥物組,1、2為P53,3、4為β-actin內對照

表1  槲寄生堿對肝癌SMMC-7721細胞P53 mRNA表達的影響(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1

3  討論在哪

  

槲寄生是我國傳統中藥,分布廣泛,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地區,資源豐富。為了開發利用天然資源,國內外的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證實槲寄生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菌、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槲寄生苷類的結構及槲寄生毒肽的抗腫瘤作用,對生物堿的研究不多。彭海燕等[7]的研究表明槲寄生生物堿在120mg/kg計量時對小鼠肝癌H22 的抑瘤率可達73.8%。腫瘤抑制基因是腫瘤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P53基因與腫瘤關系最為密切。野生型的P53基因產物監控基因組的完整性,當DNA受到損傷時,野生型P53產物通過轉譯后的穩定作用,蓄積、促進細胞周期停留在G1期,用這額外的時間進行修復[8]。野生型P53基因的結構和表達異常是肝癌中最多的基因改變之一[9]。

  

本實驗從分子水平探討槲寄生生物堿的作用機理與基因表達的關系。我們選擇了與腫瘤發生關系密切的基因P53作為研究對象,檢測其mRNA的表達。研究發現,槲寄生生物堿0.100mg/mL作用于肝癌細胞株SMMC-7721 24h后,野生型P53表達增強。這表明槲寄生生物堿可能激活抑癌基因P53而使癌細胞死亡從而發揮其抗腫瘤作用。對于槲寄生生物堿作用后其他濃度及時間點基因表達的改變有待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中國衛生統計提要[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73.

[2] 張健,趙秀麗,翟玉萍.原發性肝癌中醫藥治療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4,(6):35-36.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58.

[4] 王慶瑞,劉梅筠,王東陽,等.槲寄生總生物堿的抗腫瘤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4,19(1):45-47.

[5] Khan ZA,Jonas SK,Le-Marer N,et al.P53 mutations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and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J].Clin Cancer Res,2000,6(9):3499-3504.

[6] Selvakumaran M,Lin HK,Miyashita T,et al.Immediate early upregulation of Bax expression by p53 but not TGF beta 1: a paradigm for distinct apoptotic pathways[J]. Oncogene,1994,9:1791-1798.

[7] 彭海燕,章永紅,韓英,等.槲寄生堿抗肝癌作用試驗性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4, 20(5):227-228.

[8] Vaziri H,Benchimol S.From telomere loss to p53 induction and activation of a DNA-damage pathway at senescence: the telomere loss/DNA damage model of cell aging[J].Exp Gerontol,1996,31(1-2) :295-301.

篇9

一、什么是民間文藝

民間文藝,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的總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勤勞、勇敢、樂觀、聰慧的中國人民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在數千年的農耕時期所創造出來的巨大精神財富。民間文藝來自民間,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觀點和藝術情趣,從古至今,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民間文化藝術,是一代代人創造的,又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和磨礪,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與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基。它形態姿彩各有殊異,價值作用各有所別,但無論怎樣,按其不同的特征與屬性,可用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予以概括。動態藝術也就是表演藝術,包括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以及具有民族民間代表性和傳統節日中的慶典活動,民間游藝活動等。靜態藝術也就是造型藝術,包括民間繪畫、雕塑、瓷藝、紙藝、刺繡、染織、編織、燈彩以及反映民族民間生產、生產習俗和歷史發展的服飾、器物、用具等。在這些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中,由于分布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流傳時間的長短等因素,而表現較大的差異性。有的地方動態藝術尤為突出,有的地方靜態藝術相對集中。

二、民間文藝的品類和特征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民間文藝,具有地域性,但又不絕對受到地域所限制,有著廣泛的流傳性。民間文藝除了產地不同,風格不同和上述所說的基本特征、屬性外,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不計名利的群體性,充滿自尊的豪情性,自我表演的娛樂性。尤其是表演藝術,其熱鬧的場面、涌動的人氣,更能吸引人。因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節奏的,人們的生活不可能沒有張馳。生產中不可無節日,節目里不可無活動。民間文藝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是豐富多彩的,內容有慶豐收,有慶祝歷史上本民族戰勝自然災害或抵御外強的勝利,也有慶祝歷史上某一事件的圓滿解決,從而增強民族團結等。由于節日是喜慶節日,其形式無不帶有民族民間自娛自樂氣息。通過傳統節日活動,以示新年大吉大利,百業興旺等美好祝愿。民間文藝活動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活動的民辦性,節日活動大多都是非官辦的,而是群眾集資、群眾操辦、自我表演、自我欣賞、自得其樂;二是活動的重復性,節日活動的內容,也如活動本身一樣,一年四季、年復一年沿襲數十年以至數百年。盡管如此,表演者積久成習,上傳下承,群眾年年觀看,年年百看不厭。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文藝盡管會不斷充實許多新內容,創造許多新的品類,但它總是沿著自己的根脈向前延伸的。直至今天,乃至未來,特別是與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距離較遠的某些民間文化形態,其傳承性表現更加強固、更為久遠。這其中,民族民間語言和藝術,民族民間習俗、禮儀、節慶,共同構成了人們生活的基本方式,傳遞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一個民族來說,民間文化習俗、民間的文學藝術、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等,是民族特征與個性最鮮明的表現,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它是民族情感的載體,是民族凝聚力與親和力之所在,也是維系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對中華民族來說,它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發展的根基,也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資源。

三、民間文藝的載體和受眾

民間文藝不靠文字記載,也不靠文字來傳播,它是一種活動著的文化現象。它的載體是人的自身。它依賴人的信仰、追求、生活環境與人的語言、行為、思維心理活動廣為傳播、世代相承。人的一生,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禮儀民俗。諸如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相往來、婚葬習俗等等。這些民間禮俗、遷延了數千年,至今依然還在廣大人民眾的實際生活中實行著。議程的內容與形式雖隨歷史的演進而不斷有所增減或變化,但它的基本因子還是隨著民眾生活的延續而得以傳播與保存。所以我們說,民間文藝的根須,一直延伸到當代各種層次的現實生活里,依然存活在當代各種人物的千差萬別的情態與心態之中。

民間文藝,無論大小,無論動態、靜態,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段歌舞、一片刺繡、一幅剪紙、一個故事,都是民風、民俗的再現,歷史的濃縮,它永具魅力,對我們后人來說,都彌足珍貴。民間文藝中的有些形式,也許已經不是我們今天群文工作一定要開展的活動。但是,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性質、特點及其演變規律,我們卻不能不研究。因為群眾文化工作主要參加者(或稱對象)依然離不開廣大民眾,廣大民眾本身既是民間文藝的載體,又是民間文藝的受眾。

篇10

種子管理法規等方面論逑了國外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規則對我國的借鑒作用,最后提出了促進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

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規則;借鑒;政策建議

植物新品種保護是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產物,它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一種形式。由于其對農業技術創新的巨大促進作用而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國際間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組織――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也于1961年成立,使世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UPOV公約對植物品種的授權條件做了統一的規定,要求植物新品種必須具備特異性、穩定性、新穎性和一致性,并分別對“四性”做了具體的規定。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生物技術發展對植物新品種提出的新要求,UPOV公約先后經過了三次修訂,分別形成了三種文本:被1972年補充公約文本修正的1961年文本;1978年文本和1991年文本。UPOV的現有的49個成員國分別適用不同的文本,其中有2個國家受被1972年補充公約文本修正的1961年公約文本的約束;包括中國在內,有33個國家受1978年公約文本的約束,還有14個國家受1991年公約文本的約束。1991年文本與1978年文本相比,在對新品種的保護力度上進一步加強,雖然我國現在適用的是1978年文本,但是隨著我國科技和農業的發展,及加入WTO之后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加入公約1991年文本是必然的趨勢,我國應當為此在政策法規和配套措施方面做一些準備工作,爭取早日加入UPOV公約1991年文本。

1 國外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管理規則

UPOV的成員國受不同的公約文本的約束,同時各國的國情也不一樣,因此,各國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管理規則也各不相同。

1.1 國外實施植物品種保護的管理模式

從總體上來看,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種類型:

1.1.1 專門立法實施保護

這種管理模式是根據UPOV公約采取專門保護的方式,通過國內專門立法對植物品種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這種模式由于管理部門的不同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由農業部統管,如加拿大、日本、瑞士等;二是在農業部的領導下,在農業部之外的科學研究機構中單獨設立獨立的有關植物新品種管理辦公室進行管理,如德國、英國、荷蘭等。

以加拿大為例來說明第一種情況。加拿大于1990年8月制訂了植物育種者權利法,并于1991年3月加入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加拿大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職能的是植物育種者權利辦公室,該辦公室是農業部糧食生產檢查分部植物產業局植物產品處的一部分。同時,還成立了由農業部部長任命的植物育種者權利顧問委員會,來協助育種者權利辦公室工作。委員會包括各種組織的代表,如植物品種的培育者、種子零售商、農民、種子生產者等。

以荷蘭為例來說明第二種情況。荷蘭是較早開展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國家,早在1941年,荷蘭就通過了一項法律,以育種者權利的形式,對植物新品種進行保護。1967年,荷蘭加人了UPOV。目前,在荷蘭負責育種者權利申請的主管機構是植物育種者權利委員,這是一個獨立于政府和育種者的機構,由與育種者沒關系的技術專家和法律專家組成。委員會共有5名成員,共同決定是否批準對植物育種者權利的申請,決定的依據是對該品種的技術檢測,測試工作在委員會的測試中心進行。

1.1.2 利用專利法實施保護

這種管理模式對植物新品種采取專利保護的方式,由專利局統管,如意大利、匈牙利、新西蘭等。這種模式究其實質內容而言是符合UPOV公約的規定的,但在某些程序或行政事務方面與專利保持不同程序的聯系,有時又把這種模式稱為“由專利衍生的專門方式的保護”。以意大利為例。根據意大利植物新品種保護法令規定,專利局受理有關品種權的申請事宜并處理授權等日常事務,但申請是否批準及授權則必須征得農林部的建議后做出;農林部負責對品種進行審查、檢測,申請人應向農林部提供新品種繁殖材料,接受審查;專利法中有關強制許可的規定適用于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但是該許可須由專利局根據農林部的建議頒發;為了對植物品種專利申請進行審查,農林部內部還成立了包括專利局局長和審查員在內的顧問委員會。

1.1.3 專門立法和專利法保護相結合

這種管理模式是專利和專門方式兩者并存。即在同一國家內,針對不同植物新品種采取的繁殖方式采取了由專利局管理和由農業部領導下進行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混合管理,采取這種管理模式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有較長的歷史和比較成熟的制度,在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發展過程中,美國首創了植物新品種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實際保護。1930年5月23日美國出臺了植物專利法,將無性繁殖的植物品種(塊莖植物除外)納入了專利保護范圍。1970年國會頒布了美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并于1971年實施。目前美國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采取兩種方式:對無性繁殖作物(但不包括塊根、塊莖植物)和遺傳工程方面的品種通過植物專利保護,由美國專利局與商標局負責審批;對于有性繁殖作物的品種通過植物新品種保護法保護,由美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負責審批,該辦公室設在農業部農業市場服務司科技處內。

1.2 國外檀物新品種保護的審查制度

目前,國際上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審查制度包括三個部分:申請、審查和授權。即品種權人向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管理部門對申請進行審查(包括測試),授予品種權人品種權。以美國、法國為例介紹國外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審查制度。

1.2.1 美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審查制度

美國植物新品種的審查完全依靠申請人提供的書面資料來進行,具體的審查程序和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申請人向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提交申請書和繁殖材料。申請書包括五張表格,說明表A――品種起源及育種過程;說明表B――特異性說明;說明表C――品種的客觀描述;說明表D――品種的其他信息(選擇性);說明表E――品種權人聲明。繁殖材料一般為2500粒種子(如果申請品種為雜交種,則要求申請人同時提供雜交種和自交系)。審查員除留下極少量種子用于審查外,將剩余種子送到科羅拉多大學的種質資源庫保藏。

然后,審查員根據申請人所提供的信息審核品種權人的僉性及申請品種的新穎性。一般情況下,審查員在一周之內完成形式審查,之后,審查員將申請文件中有關品種特征特性的信息錄入到審查數據庫中,并檢索數據庫,與已知品種進行比較,最終得出申請品種是否符合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結論。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7個月。

最后,審查合格后,簽發證書和公告。審查員將打印出的檢索結果與審查意見一并送交辦公室主任

審核,如果審核意見是肯定的,主任再將授權建議和申請品種檔案(復印件)呈交農業部部長核定,如果是肯定意見,將由辦公室主任和農業部部長共同簽發授權決定和簽署品種權證書,同時在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予以公告。

1.2.2 法國植物新品種的審查制度

法國的植物新品種審查制度包括兩塊:一是植物品種審定,二是種子檢測。在法國,植物育種者將植物新品種提交政府部門審定的目的是為了登記注冊,然后獲得品種保護。植物種子檢測包括商業種子生產過程的控制、種子質量分析書面證書的頒發。只有獲得官方發給的合格證書的種子才允許投放市場。從總體來看,法國植物新品種的審查共三步:申請登記注冊、申請保護、種子檢測,只有通過登記注冊的品種才能申請品種權保護。

1.3 國外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技術準則

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技術準則是指一項植物新品種被實施保護必須具備的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國際上通用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技術準則要求植物新品種必須具有新穎性、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同時植物新品種必須有合適的名稱。其中,新穎性和必須有合適的名稱是授予品種權的形式條件,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是授予品種權的實質條件。

1.3.1 新穎性

新穎性是授予品種權的形式條件之一,它要求申請保護的植物品種是一個新的品種,確定植物新品種的新穎性主要是以商業銷售為依據,所以有的國家又把新穎性稱為商業新穎性。UPOV各成員國都根據公約對本國植物新品種的新穎性做了規定,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可能在語言描述上有一些差異。

美國對新穎性的規定是,一個在申請日前未被銷售,或在美國銷售未超過1年、在境外銷售未超過4年(木本植物為6年)的品種被認為具有新穎性,是新品種。而對于雜交作物如玉米而言,銷售或使用雜交種被認為是銷售或使用了其親本自交系。

日本對新穎性的規定和美國相似,要求申請品種的整株或植株部分在日本于申請之日前,不能在貿易活動中轉讓,在日本之外,不能超過四年(林木和藤本植物不超過6年)。

在英國,新穎性要求品種是新的,即在申請品種權前該品種的繁殖材料或收獲物未被銷售,或以育種者同意在英國銷售不超過1年,在英國以外的地區銷售木本植物不超過6年,草本植物不超過4年。

1.3.2 關于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

植物新品種的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是授予植物品種權的實質性條件。對植物新品種的特異性、致性和穩定性的檢測又叫DUS瀾試,DUS測試是植物品種審定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只有通過DUS測試的植物新品種才能被授予品種權。

美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技術準則的與眾不同之外在于其對特異性、致性和穩定性的審查是所有UP-OV成員國中唯一通過書面材料進行實質審查的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自己沒有建立DUS測試中心,一般不組織DUS測試,也不進行田間實地考察,只是要求申請人提交對申請的品種的詳細客觀描述和對特異性的詳細說明(必要的時候還要對特異性狀進行數量說明,給出具體數值和統計分析結果),以證明申請品種權的新品種是明顯區別于在遞交申請以前任何公眾知曉或已知的其他品種。這里的明顯區別指基于一個或多個可鑒別的性狀,且在系譜圖上有差異可以為此提供證據。審查員就依據這些書面信息做出是否符合授權條件的判斷。

在法國,植物新品種要獲得保護,就必須進行實際的DUS測試。品種檢測的手段以田間觀瀾為主,實驗室分析為輔,田間觀測的期限一般是2~3年。為了排除農業土壤與氣候環境對植物品種的影響,每一個物種一般都有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觀測點,所有觀測與實驗室分析都是由法國品種鑒定與種子檢測中心的專門人員負責進行。每一個物種都有一個農業部任命的DUS檢測專家組,在作物生長季節,品種鑒定秘種子檢測中心的負責人要邀請專家組在兩個不同的實驗點進行至少兩次集體實地觀察與評價。最后,通過測試的品種才能授予品種權。

1.3.3 關于新品種的名稱

申請品種權的植物新品種必須具備適當的名稱,并與相同或相近的植物屬或者種中已知品種的名稱相區別。《公約》1991年文本中規定,植物新品種的名稱應具有區別品種的能力,不能僅用數字表示,不應導致誤解,或在品種特征、特性、價值或類別或育種者身份方面造成混淆。

2 國外實施植物品種保護的管理規則對我國的借鑒

我國于1999年加入UPOV,成為其第39個成員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我國也才僅僅實施25年多的時間,還存在許多問題。借鑒其他國家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促進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實施。

2.1 管理制度的借鑒

從管理模式上來看,我國是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是采用專門立法的形式,根據UPOV公約,制定了我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目前,我國從管理制度上來說迫切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修訂目前的植物新品種申請、審查和授予的程序,以利于加快植物新品種申請的審批速度,使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及早得到保護。

二是針對我國目前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及農業企業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國家應當出臺相關政策,相應減少品種權申請和審查的費用,以提高育種者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積極性。

三是盡快建立我國的植物品種權與服務體系,擴大品種權人隊伍,提高現有品種權人的素質。

2.2 品種審查制度和技術準則的借鑒

借鑒國外經驗,我國植物新品種的審查制度和技術準則建設方面重點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已知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規定,品種權申請以書面審查為主,DUS測試為輔。但如何依靠申請材料進行書面審查,一直是目前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美國也是實行書面審查的國家,該國按照植物屬或者種統一制定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測試標準,申請人按照國家制定的測試標準進行田間測試,然后將測試結果填入技術問卷報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農業部據此進行審查。審查員進行書面的主要依據是美國長期建立的已知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進行書面審查,特別是對特異性狀進行計算機檢索。由此可見,建立已知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是進行書面審查的技術基礎與關鍵所在。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應當盡快建立植物新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以便科學、高效的開展植物新品種權的授予工作。

二是盡快建立相應的DUS測試中心,包括國家DUS測試中心和分布于全國各地的14個分中心。要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和承擔單位共建的原則,充分調動科研、教學單位的積極性,利用已有的科研設施、儀器設備及試驗場,不搞重復投資,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到2005年全面完成測試中心建設。同時,也應當加快植物新品種的DUS測試指南的編制工作,借鑒UPOV公約的測試指南,結合我國的實際,早日出臺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測試指南。

三是在DUS測試中,重點規范區域測試。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實施:首先規范現在試驗設計,對承擔試驗的單位和試驗條件進行嚴格審核取舍,選擇符合要求的測試點承擔測試任務;其次,根據品種保護或審查的需要設計相應的表格,根據表格內容進行測試并完成測試報告;第三進一步統計試驗分析方法,能采用顯著性測驗的項目盡量采取顯著性測驗,不能采用的要用百分比或統一的標準;第四,對品種進行綜合評價并建立品種測試數據庫,普及測試中的計算機管理與應用。

3 政策建議

通過對國外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管理規則的研究,針對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加入WTO后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促進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政策建議如下所述:

3.1 加大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投入力度

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普遍重視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投入,因為這種投入的回報是巨大的。例如德國每年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投入高達5 000萬歐元,而我國目前的投入還不足1000萬人民幣。因而,我國應當逐步加大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保證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建議國家財政部撥出專款,設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專項基金,專門用于植物新品種保護審查、測試體系建立、DUS測試和品種數據庫的建設。另外,還要加大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宣傳投入,增強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減少侵權或假冒案件的發生,維持市場秩序。此外,還應增加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專業人員和隊伍的培訓的投入,重點強化對省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人員、種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植物新品種保護中介機構的人員的培訓。

3.2 強化執法體系建設

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核心環節是切實保護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由于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所以我國當前植物新品種侵權和假冒現象比較普遍,品種權人維權也存在一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大打擊和處理假冒與侵權行為力度,整頓種子市場秩序。

首先,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規,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法,提高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法律檔次,保證司法機關在處理品種權糾紛時有法律依據。其次,盡快制定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相適應,符合植物新品種保護特點的審判標準,使權利人能夠依法主張自己的權利,侵權者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進一步完善保護植物新品種權的司法制度。最后,科學的制定植物品種權侵權的法定賠償標準。

3.3 加強植物新品種使用權轉讓的合同管理

一方面,應當嚴格按照《合同法》、《專利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界定職務技術成果和非職務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權屬,尊重農業育種科研單位對農作物品種的使用權、轉讓權和收益權。另一方面,嚴格對品種權轉讓的合同管理,要求農業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轉讓品種使用權時,必須嚴格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簽訂有關品種開發、轉讓、咨詢、技術入股等合同,并且在合同中詳細規定品種權的歸屑、如何使用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項。

3.4 完善植物新品種審查測試體系

審查測試體系是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中重要的環節,直接決定是否對一新品種授予品種權。首先,應盡快建立和健全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審查測試體系,包括國家DUS測試中心和各地14個測試分中心。其次,盡快建立已知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建立已知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是進行書面審查的技術基礎與關鍵所在,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應當盡快建立植物新品種性狀描述數據庫,以便科學、高效的開展植物新品種權的授權工作。最后,加快培養DUS測試專業技術人員。DUS測試是一項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測試人員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由于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開展時間較短,DUS測試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建議在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學科中開設DUS測試教程,專門培養DUS測試人員,為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提供人才儲備。

3.5 完善植物品種權體系

植物新品種權與服務體系是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中介組織。目前,我國應當進一步擴大品種權人的隊伍,發展中介組織,面向廣大育種單位和育種人員,提供不同層面的品種權中介服務。鼓勵各企事業單位自發組建新品種保護自律性和維權性的區域性社會組織,建立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的機制,開發研究,提供咨詢,建立市場公開競爭規則,協調內部品種權糾紛,促進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3.6 建立植物新品種保護信息網絡

信息化也是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例如在日本,就專門開通了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信息網絡,在申請人提出品種權申請后,其申請報告首先在信息網絡中公開,公開一定時間之后,才對其實施審查,這一做法有利于最大可能的減少品種權屬糾紛,提高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公眾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因此,必須加快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信息網絡建設,建議利用農業部的網站,盡早建立開通互聯網絡向公眾提供植物新品種保護申報書全文,植物新品種授權查詢系統。方便和加速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申請審查,促進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技術創新服務。

3.7 強化對種子行業的管理

在我國加入WTO的情況下,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保護這方面的國際公約、慣例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有關種子管理法規的一些條款和原則存在著分歧,在適用中還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對接、磨合。建議農業部對照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對外承諾,對現有的涉及到種子管理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加強對種子行業的管理。

此外,建議我國也可以將品種審定和品種保護機構“合二為一”,統一由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承擔。主要原因是:植物新品種保護和品種審定都要進行品種主要性狀的測試,這方面二者的試驗內容是一致的,合二為一,可以減少費用,節省人力和物力;另外,如果品種審定和品種試驗分屬兩個部門,那么就需要進行兩組試驗,在造成大量資金浪費的同時,也拖延了新品種申請保護的時間,直接影響到對新品種的保護和推廣。

3.8 加快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交流

建議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以多種方式加強與UPOV等發達國家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交流與交往,及時了解UPOV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法律、政策方面的最新進展,并安排一些軟科學研究課題,研究人世后,對中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作用和影響,及時向國內大型種子公司和農業科研單位通報信息,借鑒國外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經驗,促進我國農業知識產權隊伍的素質,提高我國運用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水平能力。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多邊貿易談判資料手冊[M]、北

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 中國專利局條法郎編.集成電路和植物品種知識產權保

護專輯[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

[3] 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植物新品種保護基礎知

識[M].北京:藍天出版社,1999.

[4] 農業部科教司編.農業知識產權研討會論文集[C].2001.

[5] 段瑞春.中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M].北京,2003.

[6] 崔野韓.美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審查制度考察報告[M].北

京,2000.

[7] 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總第1―11期)[R].北京: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