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啟蒙語文教育范文
時間:2023-12-19 18:0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啟蒙語文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科學要有系統的觀察與實驗,幼兒的科學活動也同樣如此。教師應注重幼兒科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和記錄,引導幼兒隨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同時還可以向同伴講述自己的發現,或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等。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感知科學的嚴謹性,也培養幼兒的科學意識。比如科學活動《紙是大力士》,重點讓幼兒探索讓紙張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和通過操作實驗初步感受了解紙的承載力。教師首先請幼兒操作,一張夾在木塊之間的紙能承受多重的東西,幼兒操作并記錄。接著,激發幼兒思考如何讓一張紙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請幼兒先寫設想再實驗。幼兒開始了各種探索、操作、體驗和發現,激發出了思維的火花。通過記錄,幼兒還發現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書的重量,于是又引發了對各種方法的探索和討論。“記錄”讓科學活動不再單一、枯燥,更多地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發現問題并且做出總結,從而加深幼兒的理解和認識,突破活動的重點,也拓寬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激發更深的科學思考。
二、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體驗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這一觀點清晰地闡述了科學活動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時從另一個層面上,也強調了科學啟蒙教育應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生活在這斑斕的世界里,隨處都有讓他們好奇的事物和現象。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抓住身邊豐富的科學契機。比如,到了冬天,孩子總會有這樣的問題:“冬天為什么我們的嘴里會冒白氣呢?”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可以生成讓幼兒做《水的三態變化》實驗的科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強其觀察的興趣,又可以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學習科學知識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高,探究的欲望會更濃。同時,教師的目光不僅僅局限于一次科學活動,應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引導幼兒自主地從生活中發現,從探索中思考。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幼兒園 棋文化 啟蒙教育
一、幼兒棋類活動的特點
1.啟蒙性。開展幼兒國棋類活動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啟迪幼兒的智慧,促使孩子全面發展。棋兼具競技、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和娛樂五大功能,是腦力鍛煉的體育館,是一根打開孩子智慧的啟智魔杖。幼兒在對弈時,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受沖擊、快速反映,變幻無窮,從而鍛煉大腦,開發智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
2.發展性。幼兒園棋類活動著眼于幼兒智力與非智力的發展上,包括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抗挫能力等。通過弈棋,還可以學到生活的規則,諸如條理性、系統性和客觀性,從而增加人生應有的紀律性、忍耐性、判斷力和自我批評精神。
3.現代性。在二期課改精神引領下,注重與一日活動中其他活動內容的整合,融目標、內容、環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動的基本要素合理組合的、幼兒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充分發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并利用多媒體參與活動。
4.操作性。在棋類活動與其他活動的整合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供擺弄和操作的材料和充分作用于材料的時間,讓幼兒能積極地運用多種感官來獲得感知經驗,在觀察、嘗試、擺弄、操作中激發他們對棋類活動的興趣。
5.科學性。棋就如同一門思維科學,因為它需要客觀判斷局勢,嚴密制訂計劃和精確計算變著的能力,即數學、軍事等科學所必須具備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幼兒接觸各種棋的過程中,有利于他們科學態度的養成。
二、環境的創設
1.創設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尊重幼兒,關心幼兒的需要,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棋類活動中給幼兒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這種氛圍能使幼兒感到輕松愉悅,從而發揮更大的學習與發展的主動性。
2.創設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利用幼兒園走廊以及班級墻面,布置有關棋的相片、名人名言,給幼兒以暗示和熏陶;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讓幼兒在現代科技手段的作用下,更主動地參與活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如各種材料的棋盤、棋子、供游戲使用的頭飾、卡片、美工材料等,并給予幼兒充分的活動時間,進行擺弄、練習、對弈,在這過程中,幼兒與環境、活動器具、教師、玩伴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充分運用各種感官,獲得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升。
三、目標與內容
1.目標。通過棋類活動的開展,激發幼兒對棋類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開發幼兒的認識及判斷力,啟發他們的想象力,養成大膽而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
2.內容。棋的基本內容是棋的基礎知識技能,包括:棋盤、棋子和對弈的規則及基本技能。由于棋本身也是一項游戲運動,因此,經過一定的設計,棋盤、棋子和對弈的規則及基本技能很容易變成為幼兒游戲的內容、方法、環境、材料等游戲要素中,與體育、音樂、語言、生活等活動要素有機結合,成為游戲的有機組成成分,實現真正的活動整合。例如,故事棋、計算棋、文明禮儀棋、健康寶寶棋、古詩棋、益智棋、識字棋等等。
四、玩具棋的制作方法及主要特點
1.教師自制玩具棋的一般制作方法:(1)在有色卡紙上打格或劃線,做成棋盤;(2) 選同類廢舊瓶蓋做棋子;(3)根據各種棋的內容要求,在廢舊圖書上選取畫面剪下來,貼在棋盤上。
2.主要特點:(1)體現美感要求;(2)體現游戲的自主性;(3)能兼顧個別差異;(4)有很強的教育功能;(5)能促進非智力因素的提高;(6)投入少,價值大。
五、教師重點培養鼓勵幼兒做到以下幾點
1.失敗者主動與勝利者握手,勝利者為失敗者使勁加油。在每次活動后引導失敗的一方由發出噓聲變為主動與勝利者握手,共享勝利的喜悅。孩子們在競賽中明白,勝利與失敗不是一時的,也不是永遠的,只要努力便可由失敗者變為勝利者;如果不繼續努力,也可使勝利者變為失敗者。在活動中,孩子們的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地得到強化。
2.培養對行為的意志。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認識、真實的情感和積極的行動外,還必須使幼兒具備把良好行為堅持下去的意志品質。作為教師、家長平時要多通過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強化幼兒良好行為,克服消極的行為。長期堅持下去,幼兒的意志就會逐漸堅定,良好行為就能養成。
篇3
調查了幼兒園大班幼兒。85%以上的孩子都會背幾首,多的甚至達近10首。可見,誦背古詩幾乎是中國家長啟蒙教育的“必選動作”,很多家長都把會背古詩和會數數,當作孩子聰明和家教成功的標志。但也常有流于粗疏、缺少篩選、機械念記。或者貪多求全現象。
我們的建議:
比較適合幼兒學習的古詩有:《詠鵝》、《春曉》、《鋤禾》、《畫》、《江雪》、《村居》、《所見》、《七步詩》等。方法有:1.結合圖畫意境觀察想象。如孩子觀察“春日清晨,夜雨初晴。鳥啼枝頭,落英繽紛。鳥啼無意、落花有情。春光無限好”的美景圖。然后學背古詩《春曉》。2.結合生活情境還原體驗。如回憶和爸爸媽媽春日去體育場放風箏,學習詩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3.解釋古今意思不同的詞語。如“曲項”就是“彎著脖子”等(《詠鵝》),也能幫助孩子很好理解詩意,增加學習興趣。
問題二:孩子誦傳統童謠、玩民間游戲,家長歡迎嗎?
許多幼兒園都有選擇地把誦傳統童謠和玩民間游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甚至作為特色課程,對此家長的接受態度如何?據調查。88%的家長表示歡迎。主要原因依次有:1.比較綠色環保,無看電視、玩電腦和網絡游戲的影響視力、容易成癮等副作用;2.易于開展團隊游戲、親子游戲,便于伙伴交往,促進親情友情;3.有益智、娛樂等作用:4.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有必要傳承:5.小時候玩過,很親切:6.活動方便,操作簡單。費用少。
我們的建議:
內容選擇:1.童謠和民間游戲結合的游戲歌:如《木匠解(鋸)樹》、《丟丟蟲蟲飛》等:搖籃曲:特別適合小中班女孩子,如《阿拉囡囡要困困嘞》、《搖呀搖,搖到外婆橋》;數字歌:《數字歌》、《數數歌》、《對數歌》:時令歌:《十二月》、《捕魚時令歌》等;問答歌:《什么爬》、《問魚謠》、《尾巴歌》等;顛倒歌:《一個小孩七十七》、《我抱媽媽過山坡》等;還有繞口令:《爸爸抱寶寶》、《板凳長扁擔寬》等。2.健身的體育類民間游戲有:“踩高蹺”、“套圈”、“滾鐵環”、“抬花轎”等:3.益智類的民間游戲有:“石頭剪刀布”、“老虎雞蟲棒”、“打四角包”、“滾銅板”等:4.娛樂類的民間游戲有:“擊鼓傳花”、“木頭人”等。
要優化組織形式。在多媒體時代,除了幼兒個別玩,我們更推崇集體游戲和親子游戲。父輩們對傳統童謠和民間游戲的疏離感、親切感并存。所以他們往往愿意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戲的過程,沉浸在對過往的美好回憶,這是收獲“陪養”的快樂、親情的溫暖。祖輩家長更可以收獲參與隔代教育的自信。收獲祖孫濃濃的親情,得到情感滿足。幼兒園可以組織以傳統童謠朗誦為主題的活動,以“陪養孩子,快樂親子游戲”為主題的親子活動,重溫民間游戲,重溫童年的快樂。
問題三:你贊同國學經典誦讀嗎?特別要加強哪些傳統美德教育?
1.許多幼兒園推出“國學班”、“讀經班”,加強道德啟蒙和行為養成教學。你怎么看?堅決支持孩子進行專業的“國學啟蒙教育”的家長。占到了15%:反對進行“國學啟蒙教育”的家長,占13%:而希望孩子能接觸“國學”,又對“國學啟蒙教育”抱著觀望態度的家長,占到了72%。總之,讀經教育是“冷冷熱熱引熱議,莫衷一是多觀望”。
家長一:“不求甚解式”讓孩子有選擇學學也可以,畢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果說“少年讀書如刀刻”,那么幼兒“讀經”不過是一種游戲,咱們只選取其中的積極的部分,如“融三歲,能讓梨”,并非一定要達到這樣高度,只是教育孩子能否多一點分享意識,
家長二: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對接,需要表現形式的創新,像《功夫熊貓》就很好。但是我們顯然缺乏這樣的創新,“國學經典誦讀”顯然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
2.你對傳統美德教育的態度?
家長一:我們贊同幼兒園從小教育孩子參與剩菜打包、“光盤行動”等社會熱推的傳統美德教育。
家長二:我一點兒也不贊同孩子“中國式謙虛”,希望孩子能自信陽光。甚至可以適度自信過頭。
家長三:我不敢教育孩子“寬以待人”,因為有很多人教育孩子遇到有人欺負應當“以牙還牙”,這不是老實被人欺嗎?但是以暴制暴當然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內心其實很矛盾。
篇4
關鍵詞: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幼兒;個性品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072-02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國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大。通過中華文化啟蒙教育,既能使這些文化成果得到繼承,而且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通過啟蒙教育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一、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與幼兒意志品質的培養
1.以中華學說文化來促進幼兒樹立遠大志向。中華學說文化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各學派學說文化最為重要,主要包括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針對儒家學說的基本內容,我們要倡導“仁愛”,在當代就是要教幼兒愛父母,愛同學朋友,愛家鄉,愛祖國,待人真誠友好,這樣,幼兒樹立的志向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對于幼兒樹立的志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從道家學說中,幼兒可學會順其自然,萬事不能急于求成,志向的樹立要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不能違背規律,確保志向的科學性。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志向的實現,提高積極性。
2.以中華健身文化培養幼兒堅強的毅力。中華健身文化,是形成于中國的以健身為目的的人類活動文化,主要有中國武術和中國氣功。中國武術的練習既需要身體上刻苦的堅持,也需要心理上達到一定的耐性,讓幼兒學習武術及其精神,是磨練幼兒毅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中國武術內外兼重的原則,不僅注重幼兒外在的練習,更讓幼兒在練習的過程中,懂得如何獲得內心的修養。幼兒進行氣功的初步練習,能夠磨練幼兒的性子,增強毅力。教幼兒氣功的練習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氣息呼吸韻律,在氣息的吐吶過程中,增強幼兒的耐性,以至保持平靜。
3.以中華策略領域文化規范幼兒毅力堅持的方式。中華策略領域文化,在這兒定義為教人們做事方法的文化,以儒家學習文化和兵家文化為例。中華儒家學習文化中諸如讓我們怎樣對待學習、怎樣進行學習、一些好的學習心德等,能夠啟發我們學習不僅需要一種甘于吃苦的精神,而且還要注重一些科學的方法,提高效率。讓幼兒養成好學的習慣,增強毅力堅持的主動性,提高內在動機,是做好一件事非常重要的前提。其中的好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讓幼兒養成向別人學習的習慣,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學習的效率,這也培養了一種合作學習的能力,能夠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與幼兒性格品質的培養
1.以中華藝術培養幼兒情緒品質。中化藝術即中華繪畫藝術和中華音樂藝術。對幼兒進行國畫教育,就要讓幼兒欣賞國畫的內容,如欣賞山水畫使幼兒獲得心靈愉悅,欣賞人物畫使幼兒辨別情緒表情等等,這樣有利于幼兒獲得積極向上的情緒。我們可以利用中國音樂營造一種放松的情緒環境,如江南絲竹樂《中花六板》,具有江南柔美風格的旋律,會讓幼兒進入一種放松舒適的心境,長期熏陶會使幼兒形成平靜穩重的情緒品質。
2.以中華思想文化培養幼兒態度品質。中國思想中,首先從規范教學思想入手,啟發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能夠使幼兒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溫故知新、學思并重的教學思想,能夠增強幼兒對學習的主動感,充分調動幼兒思維,形成一個主動求學的態度。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能夠使幼兒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學習,避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態度,使學習成為一種舒適的活動。言傳身教、尊師愛生的教學思想,能夠使幼兒自發地尊重老師,和老師達成互尊互愛的氛圍,并最后形成尊重自己、尊重學習的態度。
3.以中華詩書文化培養幼兒理智品質。教幼兒詩詞,應該先讓其朗誦并背誦,讓其感受中國詩詞的一種韻律美,一種朗朗上口的節奏感,這樣鍛煉幼兒在語言表達中講求韻律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詩詞文化中所蘊含的借景抒情、以物代情的表達手法,更能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的間接美和委婉美,使幼兒形成含蓄的表達思維,這種思維風格能夠使幼兒在做事中,不至于做得太絕對,能夠給自己留下彌補的空間。詩詞中所寫的情感和哲理,能夠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智慧,通過感受其中的情境和哲理,來體會古人的生活體驗,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幼兒學習書法,可以通過認識各種字體的風格,并感受不同風格中蘊含的不同性格,從而悟出做人的道理。學習小篆的古樸高雅,使幼兒形成平易近人但又不失高雅的理智品質,幼兒能夠學會做事規規矩矩、踏踏實實的理智品質。
三、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與幼兒興趣的培養
1.以中華趣味藝術培養幼兒審美興趣。在進行曲藝教育時,讓幼兒欣賞不同的曲藝種類,使幼兒對曲藝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并突出中國曲藝的風格美,如五聲性調式的旋律特點、一字多音的長音特點。也要給幼兒講解中國曲藝藝術的內涵美,并讓幼兒親自體會其中的藝術美,給幼兒發表見解的機會。讓幼兒學著唱會幾首曲子再好不過,并給以表演的機會,提高學習曲藝的積極性,培養審美興趣。進行雜技審美教育,我們可以多讓幼兒觀看雜技視頻,讓幼兒體會雜技的美感,并發表觀后感,談談對美的感受。接下來給幼兒介紹這些雜技的名稱和練習原理,突出動作的高難度,讓幼兒為之驚嘆,領會中國雜技的偉大,增強美感的強度。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幼兒自身實際,激勵幼兒要想擁有如此美麗的身體線條,就要鍛煉身體,讓幼兒對雜技充滿憧憬,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興趣。
2.以中華科文文化培養幼兒學習興趣。讓幼兒學習中華文學文化,主要是培養幼兒學習文科知識的興趣,在培養這方面知識的過程中,要給幼兒講中華文學方面的小故事,用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并讓幼兒及時鍛煉講故事,并以競賽的形式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激勵幼兒愛上“語言表達”。還可以適當地讓幼兒發表讀后感,充分肯定幼兒不同的意見,讓幼兒充滿成就感,從而增強幼兒發表見解的興趣。對于科學,要培養科學性思維,就要培養幼兒對數量的興趣,培養幼兒對天文的興趣,利用中國古代的天文知識,讓幼兒對天文產生無限的好奇心,并結合生活實際感受來提高幼兒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如讓幼兒感受春夏秋冬的不同來激發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我們還要培養幼兒養成學習基本中醫學保健的興趣和習慣,給幼兒介紹基本的食物的某種醫學作用,增強幼兒的保健意識,從而提高學習中醫興趣。
3.以中華吃穿文化培養幼兒生活興趣。為提高幼兒學習美食文化興趣,要讓幼兒認識各種美食的名稱和營養價值,并重點強調其對我們身體成長的作用,身體要想長得好,就得多吃哪些食物。讓幼兒有認識性地品嘗中國傳統美食,根據每個人的愛好有選擇地讓幼兒記住自己的美食偏好,并教給幼兒這種食物的合適食用量,通過自身的品嘗,來喜愛美食文化。幼兒要欣賞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穿著特點,提高對服飾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習服飾文化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問幼兒喜歡哪種服飾,并讓其說出喜歡的原因,也給幼兒講解服飾的美麗能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鼓勵幼兒有選擇性的著裝,凸顯自己的個性。對幼兒強調著裝要整潔,讓幼兒形成正確的著裝觀,養成正確的著裝習慣,培養愛服飾美的興趣,從而使自己愛上服飾生活。
綜上所述,在啟蒙教育階段開設中華文化的課程,不僅能夠提升中華文化的地位,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幼兒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吸取中華文化中的優良成分,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從而讓幼兒更全面地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小青.要重視幼兒個性品質的培養[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5,(03).
[2]陶宏.談幼兒個性品質的培養[J].安徽教育.199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