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速公路;野生動物保護措施

北黑公路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山地地區,林業資源豐富。黑河市森林覆蓋率59.92%,有陸生野生動物4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3種。研究證明高速公路建設會分割野生動物棲息地,造成動物死亡、巢區轉移、種群數量減少、基因交流受阻等。文章以北黑公路為例,分析了林區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提出了設置動物通道等動物保護的措施和建議,為公路設計和建造者提供參考。

1 公路建設對動物的影響

1.1 對魚類的影響

跨河橋梁施工作業在一定時期內會導致被跨越河流水質和水流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在一定時段和一定程度上影響魚類的生存環境,特別是如果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污水和廢棄物排放導致水體中懸浮物、石油類等污染物增加,則對魚類的生活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1.2 對兩棲動物的影響

兩棲動物遷徙能力較弱、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公路沿線的兩棲動物主要棲息于農田、溪流及附近的草叢中,受工程影響的主要是棲息于上述環境中的青蛙和蟾蜍等。工程施工,將破壞該區域動物的生境,使項目占地區及施工影響區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有所減少,但對整個項目區兩棲動物的種群數量的影響有限。一方面兩棲動物將遷徙它處,另一方面隨著項目建設的完成,兩棲動物的種類數量將很快得以恢復。

1.3 對鳥類的影響

人為活動的增加以及路基的開挖、機械的振動、噪聲,均會驚嚇、干擾某些鳥類,尤其對一些山林鳥類如啄木鳥、烏鴉、山雀、野雞等會產生干擾。上述鳥類將通過遷移和飛翔來避免工程對其棲息和覓食的影響。鑒于噪聲可能影響鳥類的繁殖率,因此,在公路施工中應采取一定的降噪、減震措施。

1.4 對獸類的影響

在施工期對獸類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動物棲息覓食地所在生態環境的破壞,包括對施工區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林木的砍伐,棄渣場、采石取土點等作業,各種施工人員以及施工機械的干擾等,使施工區及其周邊環境發生改變,遷徙和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如松鼠、野兔等將遷移至附近受干擾小的區域。工程建成后,隨著植被的逐漸恢復,生態環境的好轉,人為干擾逐漸減少,許多外遷的獸類會陸續回到原來的棲息地。

2 運營期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相對原有公路,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閉,對動物活動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動物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生境碎化,對其覓食、交偶等活動產生影響。

3 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

3.1 設置野生動物通道

動物通道是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辦法,也是解決高速公路阻隔效應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3.1.1 動物通道類型

動物通道可根據使用的動物對象分類,也可以通道的尺度為依據進行分類,如適合大型動物的開放式單跨或連續跨橋梁,適合于小型動物的涵管式通道或涵箱式通道等。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路下式動物通道。道路在通過河流、溝壑時,順勢架橋,下部空間則保證陸地連通。生物可利用該連通空間進行交流。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通道形式。由于不同的生物物種對廊道空間有不同的尺度要求,作為路下式動物通道,其空間跨越的基本尺度是8m以上。小于該值則稱為涵管式。路下式動物通道的布局與設置,要研究特定地域的生物物種的生活習性與規律。如狍只有在通道外透過橋下空間能明察另一側情形時才會通行。

在北黑公路工程設計中已有的開放式單跨或連續跨橋梁是最好的路下式動物通道之一。它不僅符合動物通行廊道的尺度要求,還保證了視覺的開敞與貫通。這一點對于生性警覺的有蹄類動物尤為重要。

(2)涵洞式動物通道。該類通道實質上屬路下式,因其跨度較小而采取造價較低的金屬涵管或混凝土涵箱形式,其尺度上限一般為8m寬,下限則無嚴格標準。進出洞口應建成緩坡狀。該類通道主要適合于一些小型爬行類或兩棲類動物使用。在北黑公路設計中已有的涵洞凈空高度一般在2.0~3.5m之間。

涵洞式動物通道一般還兼有過水功能,在雨水季節這勢必會影響動物的通行。可在涵管側壁的水位線以上安裝一定寬度的挑板,作為洪水時期的動物應急通道。

(3)路上式動物通道

一般位于被道路切斷的山體處,在道路上方設橋并將兩側山體連接為一體,橋面則模仿自然狀況覆土種植,橋兩側密植灌木,在降低道路噪聲干擾的同時還可避免動物受到視覺驚擾。

3.1.2 動物通道設置原則

(1)經濟性原則:最有效的緩解措施是在花費最小前提下達到保護目標的最佳選擇方案。(2)預先設計原則:公路工程的大量橋梁、涵洞建設是最經濟有效的動物通過的通道。(3)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則:設計要結合目標物種個體大小、生活習性等來考慮。(4)景觀角度選址原則:動物通道的設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總體景觀格局和能夠創造有效的景觀連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發揮長期效應的最佳選擇。(5)確保通道的可持續效應原則:動物通道要達到持續效應,物種的適應環境變化、數量特征、動物習性、棲息地條件和附近人類行為等都是對通道的可持續效應產生影響的因素。

3.1.3 通道具體細部設計

通道尺寸:下穿式通道寬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為宜。

通道材料:國外研究顯示混凝土材料較好,比金屬的和其他材料的更適合動物通行。

通道內部設計:通道表層鋪設土堆且種植與周邊一致的植物品種,但是需要保持良好的透視效果,較好的通透視距使得動物有安全感,敢于通過。

通道配套設置:在通道兩側設置柵欄以誘導或引導動物到達通道入口;在通道位置前后設計減速、禁鳴警示牌等,提醒司機乘客注意。

3.2 其他保護措施

3.2.1 在公路施工前,加強對施工人員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的保護意識,使其必須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相關規定,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捕殺野生動物。

3.2.2 施工時加強管理??拷謪^地帶應避免設置施工營地、施工便道、取土場等,嚴禁在森林植被完好的林區設置臨時占地,盡量減少工程施工對野生動物棲息的影響。

3.2.3 建設單位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及時和林業主管部門溝通和匯報,加強對沿線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

3.2.4 橋梁施工結束后,及時清理施工現場,清除雜物,平整土地,沿河裸地植樹種草,恢復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廢渣集中收集,不允許直接排放進入河流水體,以減少對水質的污染,避免對河流水生生物影響。

4 結束語

篇2

許多曾經的常見野生動物,現在也被列入了重點保護名錄,足見野生動物所受危脅之嚴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措施我國有專門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稇椃ā贰ⅰ缎谭ā?、《森林法》、《漁業法》等法律中也有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條款。我國建立了權屬制度、規劃制度、分級保護制度、重點保護制度、保護區制度、檔案制度、登記制度、許可證制度等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制度,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較早的締約國之一,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有關公約的國際事務,就國際履約中的重大問題發表意見。

中國還是世界上少數率先完成公約行動計劃的國家之一。2001年6月,由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提出了自然保護區建設目標。目前,全國共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殖基地250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為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同時,開展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調查和搶救性收集,建立了67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規定,建設項目對國家或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保護部門在審批時,應當征求同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鐵路建設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影響《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于2004年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其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萬公里,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復線率和電化率均達50%,運輸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吨虚L期鐵路網規劃》提出,2020年以前,以西部地區為重點,新建一批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全面提高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線性工程,具有跨區域、跨地貌等特征。

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圖與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圖對照,可以看出自然保護區與鐵路存在交叉區域。這意味著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將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境大規模的鐵路工程建設,需對鐵路線經過區域的地貌進行改造,例如植被的減少、自然生態系統因子的改變以及生態系統的割裂等,會逐步侵占、改變野生動物的自然生存環境。尤其一些鐵路逐漸延伸到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山區和無人區,隨之而來的是路旁大規模的植被破壞等,嚴重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影響野生動物的活動、遷徙由于習性或覓食需要,動物通常有一定的活動范圍,甚至有特定的活動路線。所謂“遷徙”就是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然后再返回來的活動,動物的遷徙往往有固定的線路。鐵路建設中,由于工程的連續性和施工周期長等特點,可能阻斷或者影響野生動物的活動、遷徙路徑,妨礙其繁育和覓食等活動,導致某些野生動物活動線路的改變,這些都會改變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使其面臨風險。改變野生動物生存的物理條件由于鐵路建設,尤其是電氣化鐵路、高速鐵路的建設,大型施工設備的廣泛使用,會造成鐵路沿線聲環境、光環境以及電磁輻射環境的變化。迄今,在環境保護領域,聲環境、光環境以及電磁輻射環境對人的影響有所規范,但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這些物理條件是通過能量對生命體造成影響的,而野生動物作為生命體受到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其不能很快適應外部物理條件的變化,就會受到驚嚇、遷移或發生病變。

青藏鐵路建設中保護野生動物的實踐青藏鐵路建設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野生動物,發揮了很好的效果,為其他鐵路建設中的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經驗。線路設計盡量躲避自然保護區青藏鐵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重點區域,段工程就繞避了林周彭波黑頸鶴保護區。設置通道,方便動物活動和遷徙青藏鐵路沿線共設置33處野生動物通道,沿線路方向累計寬度近60公里。根據不同動物的遷徙習性,通道被設計為橋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緩坡平交三種形式。對于藏羚羊等中小型動物通道,橋下通道部位凈高大于3米。藏野驢、野牦牛等大型動物的通道,橋下通道部位凈高大于4米。沿線還設有大量的橋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也可供野生動物通行。并對野生動物通道效果進行跟蹤監測。建立部門間的合作為掌握和檢驗通道設置的有效性,以及時調整設計方案,建設單位委托國內權威動物專家和單位展開了野生動物通道監測、野生動物通道有效性評價,并及時與有關部門溝通,多次召開野生動物通道專家研討會。注重施工管理,減少人為干擾施工的噪聲和揚塵會使動物生存的環境質量下降,而野生動物對環境的污染比人更加敏感。青藏鐵路對施工期和運營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都事先做了預測并設計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在動物繁殖和大遷移期間完全停工,盡可能加快工程的速度等,把對動物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程度。完善法律措施的建議盡管青藏鐵路在動物保護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措施需要進一步規范才具有普適性,才對我國鐵路建設有指導意義。

完善鐵路建設與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鐵路建設是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把鐵路建設與野生動物保護結合起來,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門間協調機制。部門間協調機制是指部門之間的各要素相互協調、相互合作以提高整體效率的運作過程。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從全局出發,重點規劃設計政府部門協同工作的內容和流程,建立與完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平臺,科學界定部門分工和權限,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切實解決不同部門職能中缺位、錯位、越位的問題,促進各部門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建立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的宏觀調控機制或綜合監督協調機制。

具體而言,建立鐵路建設部門與沿途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協調機制。其一,加強在野生動物的分布、數量、活動規律、主要食物種類及分布、活動規律、繁殖地、避難所、棲息活動區、遷徙或洄游路線、飲用水源等檢測、調查方面的信息交流機制;其二,建立鐵路建設生態影響評價合作機制;其三,建立協商機制解決部門間的爭議和利益平衡。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和完善其一,健全環境影響評價責任制。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鐵路建設單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審批單位以及有關人員的相關法律責任,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和個人要為其出具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真實性和相應的責任。保障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應將分散的利益表達組織化,并通過組成臨時性的參與組織和規范性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來實現。對主動公開的信息應進一步增加內容和深度,其中包括,審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確定的項目選址和建設方式、審批意見全文、審批時間等。其二,建立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野生動物保護環評體系。我國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目的是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從立法保護角度出發,主要是保護野生動物對人的功能,具體可以分為直接的經濟功能和間接的生態功能,僅僅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不能維護和加強野生動物對生態的功能,需要通過現狀調查和資料收集,確定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分布、數量、活動規律、主要食物種類及分布、活動規律、繁殖地、避難所、棲息活動區、遷徙或洄游路線、水源等,從生態系統穩定的角度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不是僅僅對特定物種的環境影響評價。其三,完善跟蹤評價制度。需要進一步明確監測標準,使之規范化。環境影響評價作為鐵路建設保護野生動物的一項主要措施,由于其作出在鐵路建設之前,不可能對建設過程涉及的所有情況都考慮在內,并制定相應的措施。需要在建設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跟蹤評價制度,及時矯正措施以防止對野生動物的危害,保護其食源、水源、繁殖地、避難所、棲息地、保障其遷徙路線的暢通。

篇3

2、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以就地保護為主。

野生鳥類在人工馴養繁殖,易地保護情況下,繁殖大量個體,然后放歸自然環境,使瀕臨滅絕的物種恢復種群數量。我們要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鳥類,應該就地保護,恢復和改善原棲息地的環境,再加強其他保護措施,才能有效地保護原有的鳥類,使它們延緩滅絕的時間。

3、對鳥類的救助 。

4、提高保護鳥類的意識,加強保護措施是保護鳥類的重要保障。

篇4

關鍵詞:蘭坪縣;野生動植物;瀕危保護

中圖分類號:S8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9002

1蘭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基本情況

蘭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隸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國土面積437238 hm2,其中林地面積有337638.3 hm2,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8.43%。蘭坪縣地質地貌復雜,自然地理環境特殊,地貌類型多樣,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和山地立體氣候明顯,更是橫斷山區動植物南北區系交匯和分化地帶,是云南省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好的地區之一。由于特殊的山地地貌,復雜的立體氣候,多樣的土壤類型,為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境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須彌紅豆杉、長蕊木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瀾滄黃杉、油麥吊云杉、云南榧木、大葉木蘭、西康玉蘭、禿杉、金蕎麥等。名貴野生中草藥材有蟬花、蟲草、天麻、五加、佛掌參、貝母、雪蓮、地榆、草血竭等160多種。蘭坪縣的森林內還棲息了上百種的珍禽異獸,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云豹、金錢豹等3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12種,分別是獼猴、林麝、小熊貓、小靈貓、穿山甲、狼、毛冠鹿、鬣羚、豺、大靈貓、斑羚、黑熊等。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14種,分別是血雉、紅腹角雉、白鷴、勺雞、燕隼、紅隼、白腹錦雞、鵲鷂、楔尾綠鳩、大紫胸鸚鵡、褐林^、班頭V、白腹黑啄木鳥、普通\等保護鳥類。由于蘭坪縣復雜的地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為此,蘭坪曾被生物多樣性考察專家譽為天然公園和原始物種基因庫。

近年來,隨著二期天保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在縣人民政府、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的關心重視下,林業及相關部門把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作為保護資源、建設蘭坪林業強縣的重要內容來抓,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200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蘭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野保辦),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全縣野生動植物調查、建檔、保護和管理工作。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 成立了蘭坪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面積為73426 hm2,2016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蘭坪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調整為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理局,加大了保護區管理力度,為該縣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理、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

2蘭坪縣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存在

的問題雖然天然的屏障為大量的珍稀物種提供了棲息地,然而,蘭坪縣境內林村交錯,為推進全縣脫貧攻堅經濟建設,在林^內開展道路建設、民用材的采伐等經濟活動,不同程度破壞了森林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環境遭受破壞,還出現了部分人獵殺野生動物、盜伐野生植物的破壞活動,不利于蘭坪珍稀動植物的繁衍生息,很多珍稀物種開始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

當前,蘭坪境內的物種和數量尚不明確,對于瀕危物種的調查數據也不確定。由于在服裝、醫藥等行業中開始越來越需求野生動植物,所以,一些以野生生物貿易的經濟活動開始對蘭坪縣的珍稀動植物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摧殘和破壞。

2.1認識不足

人們對野生動物存在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是當前野生動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人們遠沒有把保護野生動物提高到保護人類自己的高度。就林業部門而言,重森林法,輕保護法;重林木,輕動物;對野生動物資源本身的價值及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所起的作用認識不足。

2.2重保護,輕管理

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在我國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具體管理跟不上,例如在獵捕、亂采濫挖、馴養繁殖、經營利用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局部地方鐵夾子、氣釘槍捕殺野生動物事件時有發生、屢禁不止,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缺乏技術指導和服務,無證經營野生動物,超范圍經營野生動物的人和事仍然存在。從而影響了蘭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2.3產業規模小

目前,蘭坪縣有4家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經營戶,他們的經營規模小,加工技術手段落后,單一生產初級產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加工的效益非常低,發展前景堪憂。

2.4缺乏資金

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管理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但由于蘭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經費未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基本建設投資和管理經費沒有資金來源,直接影響了該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3蘭坪縣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對策

和思路野保工作是相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為此,本文就做好蘭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提出以下一些對策。

3.1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宣傳

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做到嚴格規范的管理,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查處,通過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來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具體可以通過結合當地的少數民族的活動,靈活開展野保宣傳教育工作。此外,縣人民政府還應該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通告來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并定期開展專項打擊查處行動,提高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最后,縣級政府可以通過構建野生動植物管理體系,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專門對森林區域的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如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林區巡護、搶救性保護、拍攝珍稀野生動物等保護措施,還可以通過劃片區將野生動植物落實到專人養護,并通過簽訂養護責任來加強保護。

3.2做好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對于蘭坪縣境內的古樹名木,有關部門或管理機構應該采取有力的保護措施,將境內的所有古樹名木都調查清楚,并掛上保護牌,劃分給專人保護,提醒廣大群眾要有保護意識,并通過媒體進行多樣化宣傳,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

3.3加強資源保護工作

按照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嚴厲打擊各種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以森林公安執法為主體,加強與工商等部門的協作,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提高執法效率。對于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措施,采取拯救行動和放生等行動舉措來保護好瀕危物種。

3.4加強指導服務,促進產業發展,增強財政支持

各級政府要因勢利導,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為促進興林富民和森林蘭坪建設做出新貢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是國家林業建設工程之一,當地政府要進一步關心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應將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確保野保事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鼓勵企業或個體進行人工繁育野豬、石蛙、七彩山雞、梅花鹿等野生動物物種。促進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利用的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4結語

蘭坪縣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雖然相對比較豐富,但是如果不規范當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強保護工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珍貴的物種將會永遠消失。這將對世界種質基因資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保護工作的同時,也應該做到不吃野味,杜絕使用與野生動物相關的產品,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參考文獻:

[1]印雙紅,張俊波,羅靜,等.銅仁學院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建設思路[J].安徽農業科學,2016(6).

篇5

也許只有到過羌塘的人,才會理解為什么古代的象雄王國會以“夏瓊”——大鵬金翅鳥為圖騰?!谤i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薄八畵羧Ю?,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薄敖^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边@是一些取自《莊子·逍遙游》中的詞句,似乎遠古的人們只有騎上這只大鳥,羌塘那廣袤蒼涼的深溝險壑才會盡是通途。

阿里大北線,西起阿里獅泉河鎮,向東經革吉﹑改則﹑尼瑪,而后有三條線與青藏公路交會,分別到安多,也可經班戈到那曲或當雄。到當雄的這條線還可以途經圣湖納木錯返回拉薩。所以說,阿里大北線正是欣賞羌塘野生動物、藏北自然風光,以及了解羌塘草原文化和象雄古國歷史的絕好路線。

對于旅行者來說,這一路線因為它的荒涼孤寂,人煙稀少,風光壯闊旖旎,還有豐富的野生動物,當然更有那極差的路況,從而成為終生銘刻的旅行記憶。而對當地居民來講,隨著保護措施(保護區的建立、宣教、反偷獵等)開展,野生動物受到良好的保護,在局部區域,野生動物的數量已得到恢復,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系,又成了動物保護組織新的課題。

篇6

水利水電工程對水資源的調控,可實現防洪、供水、發電、灌溉、航運等多種功能的剛性需求,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對河流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工程建設難免帶來不利生態環境影響,切實保護生態和環境,維系良好水生態環境,建立與生態相和諧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體系是必然趨勢[1-2]。本文以擬建的四方井水庫為例,分析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主要不利影響,并結合工程布置、區域特點和生態恢復及景觀要求,提出技術經濟適宜的生態保護措施,盡可能將不利影響降低或轉化為有利影響,使工程經濟效益得到發揮的同時,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協調發展,也可為同類工程生態保護提供技術參考和借鑒。

2項目及項目區生態環境概況

2.1項目簡介。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境內,壩址地處贛江流域袁河一級支流溫湯河下游,距宜春市中心城約7.0km處的湖田鎮坪田村,壩址距溫湯河入袁河河口約9.0k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約173km2,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效益的大(2)型水利樞紐工程。大壩為粘土心墻壩,最大壩高51.30m,水庫正常蓄水位152.00m(黃海高程,下同),相應回水長度8.02km,總庫容為1.19×108m3,屬多年調節水庫;水庫向宜春市日均供水量30.90×104t,電站總裝機容量1500kW;水庫淹沒總面積約6.14km2,其中陸地面積5.51km2,水域面積0.63km2[3]。2.2項目區生態環境現狀。2.2.1植被及植物資源現狀項目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區系成分主要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厚皮香科、金縷梅科、冬青科、??坪投庞⒖频瘸>G闊葉樹組成?,F狀植被主要是處于不同逆行演替階段的次生群落,分布面積最廣的植被類型有以木荷、冬青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以杉木、馬尾松為主的暖性針葉林,以杉木、木荷、楓香混交林為主的暖性針闊混交林,以及以檵木、鹽膚木為主的次生群落。項目涉及區(水庫正常蓄水位及其影響區內)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樟樹1種;有省級保護植物5種,分別為省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紫薇,省三級保護野生植物枸骨、赤楠、黃檀、楊桐,數量極少,且為江西省廣泛分布種。水庫淹沒區涉及古樹(胸徑≥80cm)33株、后續古樹(胸徑60.0~79.9cm)34株,涉及3個樹種:樟樹、楓香、苦櫧;有胸徑≥5cm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樟樹587株(不含古樹和后續古樹)、幼樹96株、幼苗99株,未發現有名木[4-5]。2.2.2陸生動物資源現狀。項目區有陸生脊椎動物75種,隸屬4綱17目35科,其中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4種,均為江西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有中華蟾蜍、黑斑側褶蛙、烏梢蛇、尖吻蝮、牛背鷺、白鷺、池鷺、灰胸竹雞、山斑鳩、黃鼬和鼬獾等,這些動物分布相對廣泛[6]。2.2.3水生動植物及魚類資源現狀。項目區浮游動物共有17種,其中輪蟲類11種,枝角類4種,橈足類2種;底棲動物有23種,其中軟體動物門種類最多,計13種,其次為節肢動物門6種;浮游植物有6門39屬67種,以硅藻門為主,其次是綠藻門,在生物量上以硅藻門占優勢;區內具有池塘、水溝、水渠、溪流、河流等水體中大部分都生長有水生植物群落,類型多樣,但面積一般都較小、蓋度不一,水生植物經鑒定共計14科27種[6]。項目所處袁河流域及其支流調查到的魚類全部為純淡水魚類,共計48種,分別隸屬于3目12科,本項目所在溫湯河有24種,魚類組成以鯉形目為主,約占總種數的70%,其次是鯰形目占23%,鱸形目最少,未發現珍稀瀕危及保護種類。在生長和繁殖習性上以溪流性魚類占優勢,攝食類型以雜食性為主,產卵類型以粘性卵為主。總體上溫湯河魚類資源較少,生物量低。現場調查及走訪未發現集中四大家魚等洄游性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重要洄游通道[6]。

3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

主要從水庫蓄水淹沒、大壩阻隔及上下游河道徑流變化等方面,分析水庫建設和運行對陸生生態、水生生態的主要影響。3.1陸生動植物的影響。(1)陸生動物的影響建庫后,岸邊、河谷地帶現有的野生動物生境將被淹沒,將使得陸生動物的棲息地相對縮小。對于在低海拔分布的蜥蜴類及蛇類等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而言,由于原分布區被部分破壞,導致這些動物的生活區向上遷移;對于部分低海拔灌叢、草叢中棲息的鳥、獸,其棲息地將會被小部分破壞,但它們都具有一定遷移能力,食物來源也呈多樣化趨勢,所以水庫建設不會對它們的棲息造成較大的影響。水庫蓄水后覓食范圍有所縮小,但不會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水庫蓄水對陸生動物的不利影響較小。(2)陸生植物的影響水庫淹沒的林地主要為馬尾松林、衫木林、楓楊林、毛竹林等,灌草叢主要為檵木灌叢、鹽膚木灌叢、牡荊灌叢、烏桕灌叢、芒萁灌草叢、水蓼灌草叢、白茅灌草叢、野艾蒿灌草叢等,多為當地常見植被,水庫淹沒損失不會對植物的種類、區系成分性質、分布方式造成大的影響,更不會造成物種的滅絕和消亡。雖然淹沒區總生物量會產生一定量的減少,但總體上對生態完整性的影響相對較小,不會改變整個項目區及周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穩定性;同時,水庫蓄水后,水域面積增加,促使水汽蒸發,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環境的空氣濕度,有利于兩岸植被的自然恢復。3.2重點保護動植物和古樹名木的影響。(1)重點保護動物的影響項目建設和運行對24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占壓或破壞一定面積的原有植被,從而占用部分動物的原有生境。另外,施工活動產生的噪音和燈光也會對施工區域的動物產生一定的趨避作用。水庫蓄水后,對原生活在水庫淹沒區的陸生野生動物一般會促使它們轉移、遷徙到水庫周邊相似生境中;原有的干濕交錯帶變成了水位相對穩定的水域,會使一些涉禽的覓食地有所減小,但水庫及周邊消落帶提供較大面積的棲息地,即使工程運行使其適宜生境有所縮減,但不會威脅其物種生存。總體而言,工程建設和運行不會對整個區域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及分布格局產生較大的影響。(2)重點保護植物的影響項目區內有胸徑≥5cm的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樟樹587株(不含古樹和后續古樹)、樟樹幼樹96株、樟樹幼苗99株,并有少量省級保護野生植物紫薇、枸骨、赤楠、黃檀、楊桐分布,其根頸高程均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水庫蓄水將造成根系呼吸困難,如不采取措施將導致樹木死亡。(3)古樹名木項目區有二級保護古樹7株、有三級保護古樹26株、后續古樹34株,共計67株。根頸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古樹和后續古樹有63株,這些古樹受蓄水影響,使得根部缺氧而引起呼吸困難,如不采取措施將導致樹木死亡。根頸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古樹和后續古樹有4株,全為樟樹,主要根系分布在正常蓄水位附近,蓄水將對樹木根系呼吸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其生長和壽命,必須采取防護措施予以保護。3.3水生動植物的影響。隨著水庫蓄水和庫區河道水位的提高、水面擴大、流速減慢等,原有的河流生態系統變成為水庫生態系統,庫區內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在總量上會大于建庫前天然河流水體中的含量,為水生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浮游植物和水生維管束植物總體變化趨勢是種類組成趨于復雜,數量上將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其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必然會使得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數量和種類也增加,庫灣和庫周區域的原生動物和輪蟲的種類和數量將會明顯增加;群落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如原生動物中的波豆蟲、太陽蟲、變形蟲等湖泊常見種數量將會出現,固著型的種類如鐘蟲、大型的種類如游仆蟲等也將出現,輪蟲中在湖泊常見的龜甲輪蟲、多肢輪蟲、臂尾輪蟲等也將出現并逐漸成為優勢類群;以原生動物為餌料的甲殼類種類也會隨之出現,如一些適宜于靜水環境和嗜溫的甲殼類如劍水蚤、鏢水蚤,象鼻蟲、秀體溞、僧帽溞等數量和生物量也都會明顯增加。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水生維管束植物種類和數量的增加將為庫內的底棲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導致底棲動物在種群、數量和生物量等方面都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3.4魚類資源的影響。水庫蓄水將使水域面積增大、水深增加、水流變緩,從一個流動水體變為靜止或半靜止水體,水體的營養物質和餌料將會逐漸地豐富,同時,浮游植物、水生維管束植物種類和數量的增加,為魚類覓食、棲息、繁衍創造條件,將使庫區魚類在種類和數量上產生積極變化。水庫建成運行后,下游魚類則無法上溯進入壩上水域,原河段的生境將被分割阻斷,壩上、壩下魚類資源被分隔為兩個群體,但上游魚類種類與下游魚類種類的相似性較高,差異性不大,大多數魚類在整個溫湯河水域都有分布,無特殊的洄游或遷徙習性要求。從整個河流水域生境分析,大壩阻隔將不利于大壩上下游魚類資源的交流,但區域內分布的魚類均為廣布種魚類,且絕大多數屬定居性魚類,無洄游或往上游遷徙的特殊習性要求,大壩阻隔不會導致區內魚類種類的消失。根據水庫調度要求,汛期泄洪時,洪水通過4孔岸邊溢洪道泄流。水流沖瀉過程產生很大的壓力并帶入部分空氣,使壩下一定河段內水體呈氣體過飽和狀態,對該河段下游魚類棲息生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但水庫每年泄洪時段相對較短,另外洪水通過表孔下泄時水體產生氣體過飽和的強度也較低,其對水生生境的總體影響較小。綜上,本項目實施對壩址上下游水體魚類有一定影響,但不會對區域范圍內魚類種群和資源量產生較大影響。3.5壩下減水河段生態流量的影響。水庫的攔蓄、調度和供水將不同程度減少壩下河段徑流量,對下游河道水生態造成一定不利影響。本工程壩址距離溫湯河與袁河交匯口約9km,建庫前壩址斷面多年平均流量為5.35m3/s,袁河多年平均流量為187m3/s,溫湯河平均流量占袁河的2.8%,建壩后對袁河的流量影響很小。但通過水庫調節后,豐水期和枯水期下泄流量都有所減少,對溫湯河與袁河交匯口之間約9km河道流量影響較為明顯,必須確保一定的生態流量,以維持下游河道基本的水生態穩定。由于壩址下游無重要敏感水生態保護目標,結合工程供水規模、發電機組選擇等因素,經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對比計算,采用壩址90%保證率最枯月均流量0.74m3/s作為枯水期和平水期的生態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流量30%即1.60m3/s作為汛期生態流量,以維系下游減水河段水生生物生境條件,將下游河段的生態影響盡可能的減輕。

4主要生態保護措施

4.1古樹名木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保護措施。古樹名木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兩種保護措施。(1)就地保護:保護對象為正常蓄水位以上受影響的4株古樟樹,在其陡坎下坡面通過實施切根、做砌石擋土墻、覆土、施肥、整枝等保護措施,回縮樹木地表根系,抬高主要根系分布位置至正常蓄水位以上,有效抵擋蓄水對根部土壤造成的沖刷和侵蝕。(2)遷地保護:古樹移植選址不宜太遠距離,一是運輸易導致損耗,二是水土氣候基本相同。根據工程布置,樞紐工程2#棄渣場位于大壩下游,在工程管理區范圍內,對植被恢復級別和景觀要求較高,且棄渣場占地面積較大(5.67hm2),需要栽種樹木數量較大,可容納1200株以上。本工程需要移植古樹及重點保護植物數量為845株,擬將其移栽至2#棄渣場,既可對施工結束后的2#棄渣場進行植被恢復和綠化,也解決了古樹移栽新征占地的問題,還節省了棄渣場植被恢復購買苗木的費用,且移栽的樹木為鄉土樹種,生命健壯,樹形美觀,觀賞價值高,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另外,工程管理區也需要部分喬木進行綠化,可選擇樟樹、楓香等移植至工程管理區。4.2魚類資源保護措施。主要采取魚類棲息地保護和增殖放流補償措施。(1)棲息地保護魚類生境保護主要包括棲息條件和繁殖條件保護,主要通過限制對未開發區的破壞、保留與影響區連通的自然棲息與繁殖條件實現。四方井水庫蓄水后,庫尾以上干流、沿線支流流水生境將逐漸發展成為多種適應流水生境魚類種群僅存的重要棲息地,隨著流水生境的減少和魚類的選擇適應,這部分僅存的流水生境極有可能發展成為多種流水中產卵的魚類的替代產卵場,因此,應切實加強對流域范圍內剩余流水生境的保護,嚴格限制開發破壞。(2)魚類人工增殖放流近期放流對象為草魚、鳙魚、鰱魚、鯉魚,投放時間為每年的3月、6月,放流位置包括庫尾干流水域,庫區支流仙鞏水、江源河、石溪水河下游緩流水區,以及其壩下溫湯河。放流規模為5萬尾/a,放流魚種和規格詳見表1。4.3生態流量保障措施。大壩引水發電系統采用供水、發電三管合一,單機引用流量1.7m3/s,供水引用流量3.25m3/s,共8.35m3/s。工程選定3臺HLA551-WJ-50型水輪機,配套3臺SFW500-6/990型發電機方案。在單機發電狀態下,即可滿足非汛期0.74m3/s生態流量要求;在汛期,水量豐沛,三臺機組同時運行,完全可以滿足1.6m3/s的生態流量。當3臺機組不同時檢修的情況下,都能保持生態流量的下泄;但為確保三臺同時檢修的特殊情況,即在不發電的情況下,確保下游生態用水需要(0.74、1.6m3/s),工程設計從總供水管上埋設一根DN500的支管向下游供水,為了控制生態供水管出口壓力,在管路上設置一個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調節閥,同時為了檢修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調節閥,在其前設置一個電動蝶閥。這些設施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均可使工程各個階段和各種工況下的生態流量得到保障。

5結論

(1)水庫蓄水影響古樹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49株,對其采取原址保護和就近移植于工程永久征地區域,既可達到保護的目的,又能滿足工程管理區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和綠化美化的景觀要求。(2)從流域魚類生境分析,大壩阻隔將不利于大壩上下游魚類資源的交流,采取魚類棲息地保護和增殖放流措施,對魚類資源進行生境保護和合理補償。(3)水庫的調蓄和供水將不同程度減少壩下河段徑流量,對下游河道水生態造成一定不利影響。在大壩引水發電系統設計時,充分考慮非汛期0.74m3/s和汛期1.6m3/s生態流量下泄保障措施,確保各階段和非正常工況下滿足下泄生態流量。

參考文獻

[1]朱黨生.河流開發與流域生態安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2]朱黨生,周奕梅,鄒家祥.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3]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宜春市溫湯河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2016.

[4]江西省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古樹名木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影響評價專題報告[R].2014.

[5]陶少軍,易小龍,饒高平等.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古樹名木和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布現狀及保護對策[J].安徽農業科技,2014,42(35):12561-12563,12574.

篇7

關鍵詞:輸電線路 自然保護區 生態影響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103-02

1 工程概況

某輸電線路全線位于錫林浩特市境內,線路路徑長度21 km,電壓等級500 kV,全線同塔雙回架設。新建塔基53基:直線塔41基、耐張塔12基。沿線地形全線為平地。

2 輸電線路穿越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情況

輸電線路經設計優化后仍無法避讓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5年8月5日,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該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境內,處于內蒙古高原東部,與大興安嶺西側低山丘陵接壤。保護區總面積5 800 km2,控制范圍以錫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嶺為界,地理坐標為:北緯43°26′~44°33′,東經115°32′~117°12′。

根據路徑方案,線路穿越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9.9 km,穿越保護區段均為雙回路,此段共立26基塔,避讓了緩沖區和核心區。

3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現狀調查

保護區天然牧草地的優勢度值最高,為75.06%,其次為灌木林地,為16.51%,然后是交通運輸地和耕地中的旱地,分別為11.52%和10.03%,保護區的景觀構成現狀中,天然牧草地構成了保護區的景觀背景。

保護區境內共有種子植物654種,分屬296屬、74科;苔鮮植物76種,常見大型真菌47種,常見地衣29種。保護區的天然植被類型以森林、草原、濕地為主體,并有沙地疏林、灌叢、河漫灘草甸、沼澤,形成有規律結合格局。

保護區內共發現有脊椎動物5綱27目65科164屬280種。其中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共分布有鳥類17目42科105屬198 種,其中留鳥37種,夏候鳥126種,旅鳥35種,冬候鳥1種。留鳥種類較少,占總物種數的近20%,夏候鳥(主要是水鳥)種類最多,占總物種數的60%以上,旅鳥種類和留鳥種類相當。

4 環境影響分析

線路在保護區實驗區內工程永久征地0.68 hm2,為塔基永久占地。工程臨時占地為輸電線路施工臨時占地,總占地面積為1.53 hm2,包括塔基施工場地、牽張場地、人抬便道,占地類型主要為草地。工程在保護區內永久占地面積較小,對草原保護區土地利用影響很小。

工程對植被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及施工場地恢復期。輸電線路的施工建設都會產生一定的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一定程度上改變現狀植被。輸電線路永久占地0.68 hm2。除塔基樁腳外,占地均可恢復當前植被類型或其他植被;施工場地、人抬便道及牽張場道等臨時占地1.53 hm2,這些臨時占地經過一段時間自然人工恢復,可恢復現狀植被。根據資料收集及樣方調查結果,保護區內沒有國家重點保護植被。永久占用施工也會降低植物的多度、豐富度和多樣性,損失的植物種主要為羊草、針茅、克氏針茅、糙隱子草、洽草、苔草、冷蒿、冰草等。但是這種影響是局部的,只會在塔基附近產生影響,使種群數量有所減少。臨時占地對植被的影響在自然條件下恢復需3~5年,在人工種植情況下植被恢復需要1~3年。為了減少對保護區地表植被的影響,在保護區段除了設置必要的塔基施工區、牽張場、臨時施工道路外,禁止設置棄土棄渣場,因工程需要必須設置的材料場、施工營地租用當地的民房,在施工過程中應將表土單獨堆放,妥善保管。施工期對植物及制備的影響很小,施工結束后對施工產生的開挖面進行覆土恢復植被,在恢復植被時要使用鄉土植物種,運營期對保護區內地表植被的影響極小。

5 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5.1 植被保護措施

(1)項目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修建施工便道,從而減少對自然保護區植被的影響。減少開挖面即是對草原最大的保護,塔基施工中,嚴格控制開挖面,禁止占用長勢良好的草地,多占用裸地等生態價值較低的土地。同時,施工開始前,必須要先修施工便道,施工便道應減少大填大挖,減少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施工運輸車輛必須按照規定的施工便道行駛,不得隨意開設施工運輸便道。(2)在保護區段除了設置必要的塔基施工場地、牽張場和人抬便道外,禁止設置棄土棄渣場、汽車施工便道和施工生活區;在自然保護區段不得設置混凝土拌合設備,均購買成品混凝土,從而減少臨時占地和植被破壞。(3)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在保護區范圍內夜間禁止施工和強光照射;加強施工期鳥類的觀測,施工期間發現工程區域有成群的鳥類棲息、遷徙或發現重點保護珍稀鳥類,臨時停止施工,調整施工時間,并在施工時注意保護,禁止濫捕亂殺。(4)自然保護區內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施工機械維修在保護區外進行。(5)工程施工必須限制在劃定范圍內,施工邊界兩側全部設置防護網,并且在工程施工區設置警示牌和公告欄,禁止施工人員和車輛進入到施工范圍以外的區域,避免施工人員的非施工活動驚擾影響野生動物。(6)秋季施工時,必須注意生產和生活用火的安全,避免火災的發生和蔓延,對一定區域內的天然植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5.2 野生動物保護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時間。5~7月是鴇、蓑羽鶴、草原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繁殖期,因此建議在5~7月施工需增加保護鳥卵等措施避免對鳥類的影響,在輸電線路走廊周圍適當位置加裝人工鳥巢,嚴禁捕鳥、掏蛋等影響鳥類繁殖的行為。(2)開工后工作量抓緊時間完成,迅速撤離,減少施工噪聲對野生動物的驚擾,工程盡量選用低噪音的設備,盡量避免晨昏和正午進行高噪音的施工活動。減少夜間作業,避免燈光、噪聲對夜間動物活動的驚擾。(3)施工單位應在施工前與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錫林郭勒自然保護區協商最佳施工時間和施工方案,在可能的情況下聘請當地、錫林郭勒自然保護區、環保部門和林業部門管理人員對施工進行監督,整個施工過程要加強與相關管理部門的聯系,及時匯報施工進度,主動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督,減少破壞施工路線及周圍生態環境。

6 結語

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是小范圍的、短暫的、可逆的。同時,設計及施工階段均將充分考慮環境保護要求并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因此,隨著施工期的結束,對環境的影響也將消失,并且部分被影響的植被環境也將隨之逐步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文猛,晏婷.高壓輸電線路穿越敏感區情況初探[J].江西化工,2016(1):102-104.

篇8

【關鍵詞】 生態系統完整性 環境影響評價 水電建設 保護措施

1 工程簡介

小龍河水電樞紐工程位于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地理位置東經110°26’~110°27’,北緯31°12’~31°14’,系坪陽河梯級開發的骨干項目。該流域位于巴東縣東北部,屬沿渡河一級支流。坪陽河發源于巴東溪丘灣鄉仙女山(高程2088m),自北向南流經小龍鄉、東溝口、獅子口、小龍河口、水峽、坪陽壩,在葉子壩注入沿渡河,河口高程119.9m。河流全長25.3km,流域面積199.7km2,多年平均流量6.99m3/s,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0億m3。坪陽河水能理論蘊藏量1.31萬kW,相應年水能1.15億kW·h,具有較好的水能開發條件。

工程一級壩址位于坪陽河上游的東溝口,二級壩址位于坪陽河上游的獅子口,距溪丘灣鄉20km,距巴東縣城50km;電站廠房位于廟溝,距溪丘灣8km,距巴東縣城38km,交通條件較為便利。擋水和泄水建筑物分為:一級水庫大壩為細石砼砌塊石重力壩,壩頂長112.0m,右岸非溢流壩段長69.13m,河床溢流壩段長7.0m,左岸非溢流壩段長35.87m。河床建基面高程986.50m,河床段壩基寬37.8m,壩頂高程1034.56m,防浪墻頂高程1035.66m,壩高48.06m,正常蓄水位1032.00m,校核洪水位1034.36m。壩體上游壩坡1:0.15,下游壩坡1:0.8;二級取水拱壩壩頂高程585m,河床最低建基面高程為563m,最大壩高22m。大壩上游面底部弧長10.47m;頂部弧長(拱壩軸線長)41.89m,其中左半拱20.94m,右半拱20.94m。最大壩厚5.3m。沖砂及放空涵洞布置在右岸,由施工導流涵洞改建而成,孔口尺寸2m×2m。

巴東縣立體的氣候和多類的土壤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尤為豐富。水電建設將當地生態系統物理分割,故小水電站環評如何進行影響分析與預測評價、涉及生態影響因子范圍、掌握公眾參與尺度,應控制適度的評價內容[1-2]?,F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內容進行了現狀評價及預測,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

2 生態系統完整性調查與評價

在全面、深入開展坪陽河流域環境現狀、發展規劃、公眾參與等項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巴東縣環境保護目標與標準,結合本次水電規劃目標、任務和范圍等基本情況,對坪陽河流域水電開發規劃對于各環境因素產生的影響進行初步識別分析,小龍河水電樞紐環評影響較大的環境要素是水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影響較大的環境因子是水文情勢、水質、水生生物、陸生生物、社會經濟、土地利用,其中具有積累性、長期性和區域性的環境因子有水文情勢、水生生物、社會經濟[3]。

小龍河水電樞紐環評所采取的調查和評價方法主要有:生態機理分析法、類比法、數學評價法以及應用衛星圖片進行景觀生態學分析等。在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資料的收集,最終對評價區生態環境現狀作了較客觀真實的反映,并對評價區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種群分布特點、演替趨勢以及生物量情況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評價。

2.1 自然系統生產力現狀定量估測與評價

植被既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生產能力,也是生態現狀質量評價的重要參數。在本工程的生態評價區自然系統生產力定量估測數據主要來源于實地勘察、收集的現狀資料,并采用了國內關于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力和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

生態評價區植被調查是通過實地勘察、衛片解譯、室內分析并結合收集的資料經綜合分析而完成。在野外實地調查和衛片解譯的基礎上,結合生態評價區地表植被覆蓋現狀和植被立地情況,可將評價區植被類型劃分為以下8類,依次分別為: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灌叢和灌草叢,農作物,河流水域,現將本工程生態評價區面積和占評價區比例及平均凈生產力列出表1。

從表1中可看出本工程生態評價區的平均凈生產力為1042.97gC/ (m2·a),在全球陸地平均水平(700~1200gC/(m2·a))中處于較高層次。評價區內以針闊葉混交林為主要植被類型,說明該地區植被對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變化起重要作用。

2.2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評價

本工程生態評價區內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在衛片解譯的基礎上,結合現有資料,運用景觀法即以植被作為主導因素,并結合土壤、地貌等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對土地進行分類[4],將土地格局的拼塊類型分為林地、灌草地、耕地和河流水域4種類型,統計情況見表2。

評價區內林地面積達到79.80km2,占整個生態評價區的面積高達83.71%,是該評價區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該地區山勢險峻,人口較少,林地保護非常好,人為活動區域小,對周圍的環境影響輕微。

2.3 景觀生態穩定性調查與評價

在自然體系等級劃分中,本區屬于自然景觀生態系統,主要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旱地)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相間組成。擬建項目所在區域位于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屬于大山區,人為活動影響相對較少,植被狀況比較好。

景觀的質量[5]現狀由生態評價區域內自然環境,各種生物以及人類社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來決定。從景觀生態學結構[6]與功能相匹配的理論來說,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景觀功能的優劣,在組成景觀的各類組分中,模地是景觀的背景區域,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起著主導作用。本評價區模地主要采用傳統的生態學方法[7]來確定,即計算組成景觀的各類拼塊的優勢度值(Do),優勢度值大的就是模地,優勢度值通過計算評價區內各拼塊的重要值的方法判定某拼塊在景觀中的優勢,由以下3種參數計算出:密度(Rd)、頻度(Rf)、和景觀比例(Lp)。

密度Rd=嵌塊I的數目/嵌塊總數×100%

頻度Rf=嵌塊I出現的樣方數/總樣方數×100%

景觀比例(Lp)=嵌塊I的面積/樣地總面積×100%

并通過以上三個參數計算出優勢度值(Do):

優勢度值(Do)={(Rd+Rf)/2+Lp}/2×100%

運用上述參數計算本工程生態評價區[8]各類拼塊優勢度值,上表分析表明:在本工程生態評價區景觀各拼塊的優勢度值中,林地的優勢度值、密度、頻率、景觀比例等各項指標均高于其它拼塊類型;評價區內農田主要分布在評價河段中部兩側山坡上,此段評價區內的生態系統與人們的活動密切相關,其生產能力受人類活動影響很大,抗干擾能力和系統調控能能力都比較差。

上述研究表明,本工程評價區景觀中的模地為林地,它具有較高的生物量和生命周期長的物種和種群,是生態系統中高亞穩定性元素;并且景觀具有林地、灌草地、耕地、河流水域等多種拼塊,組分的異質化程度也較高。這些都證明評價區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恢復穩定性和抗阻穩定性。

3 生態影響減緩措施

水電站建成后,應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發展項目和規模,按有關標準控制排污量,合理規劃、優化方案[9],使其符合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同時大力發展林業,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資源。提出具體以下生態影響減緩措施:

(1)加強各梯級水電站庫區上游的植被保護工作,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上游地區植被保護工作有利于延長電站的使用壽命和下游的植被保護。

(2)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設計進行施工范圍的劃定,嚴禁超計劃占用土地和破壞植被。對于被占用的林地和耕地,應按照相關規定,辦理手續并進行補償,施工結束后必須對臨時占地進行恢復;在施工期嚴防施工人員破壞工程區域以外的植被,特別嚴禁砍伐森林。

(3)恢復植被需要選擇本地土著植物,而且應該在雨季來臨之前確保植物的存活。

(4)施工人員日常生活所用燃料盡量不使用木柴,而應使用液化氣、煤或電。

(5)嚴格管理,禁止施工人員捕殺野生動物。對規劃區域內存在的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采取以下保護措施:1)認真做好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提高施工人員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認識。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地保護好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嚴格執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有關條列,明確獎懲政策,獎勵保護野生動物的有功人員,懲罰捕殺野生動物的罪犯。

4 結語

根據以上評價分析,比較完整的闡述了水電工程對生態的影響及保護措施,并且最后得到是否可行的結論。

水利水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水利工程建設周期長、投資大、協作部門多,受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條件的影響很大,同時目前我國正處于水電的高速發展時期,難免會存在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現象。故水電站的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國家環保、交通等有關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機制[10],處理好水利發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房春生,王菊,李偉峰,于連生.水利工程生態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動態,2002,(1):5-10.

[2]陳國階.水利環境工程影響評價研究若干問題探討[J]. 環境科學,1992,3(6):61-65.

[3]孟浪.怎樣編寫中小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北京:中國環境出科學出版社,1986.42-75.

[4]馮宗煒,王效科,吳剛.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生產力.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6]張娜,于貴瑞,趙士洞,于振良.基于遙感和地面數據的景觀尺度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模擬.應用生態學報,2003,14(5):643-652.

[7]李曉文,胡遠滿,肖篤寧.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報,1999,19(3):399-407.

[8]許燕華.涉及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水電工程生態影響評價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環境地理學,2010.

篇9

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2006年6月29日,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祝興祥在對外通報青藏鐵路環保工作情況時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青藏鐵路的環境保護工作。

他說,中國政府在青藏鐵路建設中采取了大量措施,努力減輕和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青藏鐵路成為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第一個在建設施工期開展工程環境監理試點,并建立了工程環境監理制度的項目。

環境始終放首位

事實上,青藏鐵路生態環境保護對設計、建設及現在的鐵路使用者來說,的確面臨一系列難題。人們知道,青藏鐵路(格拉段)從青藏高原腹地穿過,沿線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環境保護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

青藏高原面積122萬平方公里,而修建鐵路所影響的范圍最多僅在線路兩側各500米內,青藏鐵路全線也不過1000平方公里,而且呈線狀分布,可以說修建青藏鐵路,不會對整個青藏高原的大環境產生影響;從小環境來說,修建這樣的大型工程, 肯定會在工地范圍內,對當地局部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負責青藏鐵路設計的鐵一院從設計之初,就把維護生態和環境保護作為一條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因此,青藏鐵路大部分是沿青藏公路走行,基本上沒有新開辟通道,而且設計方案中還采取了一系列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這就把對高原生態的擾動降到了最低程度。中國的環保專家們認為,從長遠看,青藏鐵路的修建,不但不會破壞環境,反而對青藏高原大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缺乏煤炭資源,人均產煤量只有6公斤,通過青藏公路運進區內的煤炭成本非常高,每噸達600多元。而在西寧,這一價格僅為160―200元。昂貴的煤價,造成了能源結構的極度不合理。目前農、牧區的主要生活能源為木材和畜糞,在線路所經的藏北地區,居民主要靠砍伐坡地生長的爬地松作燃料,而低矮的爬地松往往需要幾十年的生長期,這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破壞作用。鐵路的建設,可以將西北地區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通過經濟、便捷的通道運進,滿足對能源的需求,從而為改變能源結構、制止盲目砍伐森林草場、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積極貢獻,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同時,青藏鐵路投入運營后,必然會成為旅游及進出藏物資運輸的主要方式,分流目前青藏公路龐大的運輸車隊,從而起到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進一步改善青藏高原大氣質量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鐵路的修建將直接拉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的發展,加速城鎮化和產業化的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這將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轉變為工業、建筑業和其他行業人群,從而大大降低草原和植被的負荷,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對保護區影響早有防范

青藏鐵路經過可可西里、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等自然保護區,但線路通過地區是兩大保護區的邊緣交界地帶,并沒有從其中任何一個區內穿越,因此對保護區的生態和野生動物基本上沒有影響。同時,在設計中還專門預留了供野生動物遷徙的專用通道,這在我國的鐵路建設史上還是很少見的。具體采取了以下有利于環保的工程措施:

高原植被的保護與恢復 :線路所經多為高原草甸地區,由于嚴酷的氣候條件制約,植被生長非常緩慢。施工中因取土、棄土、路基占壓,不可避免地要破壞部分高原植被,對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采用分段施工,逐段移植的方法,將每段路基劃分為若干個施工段,將本段取土坑及路基基底草皮鏟下后,及時移植到已先期施工完畢的路基邊坡與取土完成后的取土場地表,使地表植被的破壞減少到最小程度。

對昆侖山以南,自然條件稍好的地段,進行人工培植草皮的試驗,精選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輔以噴播、復膜等技術,恢復地表植被,將鐵路沿線建成綠色長廊。

凍土環境的保護 :多年凍土,特別是高含冰量凍土對地表的擾動十分敏感。地表一些不大的改變都可能引起多年凍土不可逆轉的變化,因此在凍土地區筑路要特別注意保護環境。從工程的角度看,保護環境對保護凍土、保護路基穩定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合理選擇取、棄土位置,取土點應選擇離開線路的低矮丘包,取土深度應不大于上限。

嚴格控制“三廢”排放 :對線路所經的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護區,應嚴格控制廢棄物排放。列車采用密閉設計,既克服了高原缺氧,又防止了廢棄物污染沿線環境。對高原各中心站的取暖可使用燃油鍋爐、電暖爐或利用太陽能等環保型能源,垃圾在指 定車站定點排放,集中處理。各中心站的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排放。

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在施工及運營中對職工進行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制教育,嚴禁捕殺并嚴格禁止參與任何有關野生動物及標本的買賣行為。

精心設計,嚴格施工管理 :鑒于青藏鐵路所經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植被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為把破壞范圍減到最小程度,此次設計中除規定了專門的取、棄土地點外,還詳細設計、指定了施工便道及從公路通往工地的道口等,要求各施工單位必須嚴格遵守。

環保評估要求最高

另據國家環保局官員介紹,青藏鐵路環境影響評價是中國鐵路史上最特殊、要求最高、工作內容最復雜的一次環境影響評價。青藏線格爾木至拉薩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體現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及環評指導設計、施工、環境管理的原則。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對穿過可可西里、楚瑪爾河、索加等自然保護區的線路區段進行了多方案比選,盡量減少對自然保護區的干擾。在橋隧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野生動物穿越鐵路的需要,共設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為保證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順利通過青藏鐵路,環??偩旨訌娕c青藏鐵路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林業局、鐵道部等部門的聯系,加強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可可西里野生動物通道的跟蹤管理,及時研究完善和改進的措施。為保護濕地,要求選線、取棄土(渣)場的選擇盡量避開濕地,必須通過湖泊、濕地時,首選以橋代路方案;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線路對地表徑流的切割影響,采用橋涵措施保證地表徑流對濕地水資源的補充。

另外,青藏鐵路環評還分析了工程的環境風險和次生環境影響,并提出防范措施;分析了異地生物入侵的風險及其入侵原因,從生物安全角度提出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的綜合防治對策;分析了施工期和運營期危險品等事故對生態環境產生的風險,從設計、施工、運營三方面提出防范措施;分析了工程建設、運營后,因交通環境的改變,沿線人口布局、工農業結構、資源和能源利用、城鄉分布等的變化情況,以及上述變化對當地環境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提出了避免或減少次生環境影響的應對措施和建議。

在青藏鐵路通車后,國家環保總局將做好青藏鐵路運營后環保工作的監督檢查,對鐵路運營后可能帶來的新的環境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對青藏鐵路通車后的旅游開發規劃開展規劃環評,嚴禁在沿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內開展旅游。在青藏鐵路正式投入運營三到五年后,還將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進一步完善、改進生態保護措施。

篇10

[關鍵詞] 玉林狗肉節;動物保護;立法

【中圖分類號】 G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8-151-1

一、事件背景

近幾年一到夏至,廣西玉林狗肉節總會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平面媒體還是在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媒體都會引發一片罵戰。大批愛狗者與賣狗者、吃狗肉的人發生激烈沖突,甚至不惜發生流血事件。狗肉節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下面我們就從玉林狗肉節的起源探討下究竟是什么讓狗肉節變得如此瘋狂。

玉林狗肉節,其實全名叫荔枝狗肉節,是玉林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當地的說法是,在夏至這天,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說法,而“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意思是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故每年夏至,玉林人都要吃荔枝,吃狗肉火鍋就成了當地獨特的風俗。但是后來由于政府的宣傳,人與人之間的廣告效應,使得玉林狗肉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終于引起了愛狗人士的關注,導致了矛盾的爆發。

二、支持者觀點

狗肉節支持者主要有一下幾個觀點:1.玉林狗肉節是當地的風俗,是廣西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傳承下去。2.人類作為食物鏈的統治者,既然雞鴨牛羊都可以被食用,狗也當然不例外。3.中國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來對非珍惜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殺狗,吃狗,既然不違法,那么就不應該受到抵制。

三、反對者的觀點

反對者主要有如下觀點:1.狗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不同于其他動物,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對自己的朋友都能下手,那豈不是天理難容。2.狗肉節屠殺狗的行為雖然不違法,但是從人道主義來講是不可取的。3.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專門的動物保護立法的,向中國這樣大規模屠殺狗的行為在發達國家是不會發生的。

四、中國動物保護立法的現狀

要說中國的動物保護立法,不得不先談談西方發達國家在動物保護立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動物立法的法律發展已有近200年的歷程,大部分歐美國家早在19世紀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工作。1822年,世界上第一個反虐待動物的法律在英國誕生。美國的《動物福利法案》具體的規定了人們應該給動物何種正常生存環境。德國議會于2002年7月通過了賦予動物憲法權利的《動物保護法》。瑞典將立法規范飼養寵物貓。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都在20 世紀完成了動物福利立法。目前歐盟不僅有專門毫不動物福利的法令法規,歐盟委員會食品安全署還專門設有負責動物福利的部門。

其實我國從古代開始,儒家思想已經為后世的動物保護立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春秋時古人就意識到了正確處理人與動物關系的重要性。一方面為了獲得足夠的衣食來源,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主張保護幼小動物,不允許殺害幼蟲、小獸及有孕的母獸;不許捕捉小鳥,搗毀鳥巢。從我國當代立法來看,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有體現動物福利內容。2005年,《湖北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中也提到了動物福利這四個字。我國現行有關動物保護的立法主要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檢疫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但是我國尚無專門的動物福利保護法,這也是制約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嚴重短板。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動物保護的現狀讓人堪憂,我國的動物保護法所涵蓋的對象僅為珍稀野生動物,而對于非珍惜野生動物的保護基本處于空白狀態?,F實中對動物的傷害行為及手段,簡直令人發指。通過媒體的報道我們了解到許多屠殺動物殘忍的行徑,例如,皮草交易市場養殖戶存在活剝動物取得毛皮;政府為了防止狂犬病蔓延而進行全城屠狗;某些地區珍貴菜肴的做法對動物進行活體煮沸,玉林狗肉節的屠狗事件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對于我這個曾經學習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的來講,在做實驗時,動物未經麻醉或麻醉劑量不足的情況下就開始手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動物立法有以下幾點不足:1.動物保護法的法律體系不完整。2.保護動物的范圍狹窄。3.不能接軌世界,遠落后于世界動物保護立法的潮流。

五、對我國動物保護立法的幾點建議

以玉林狗肉節事件為例,試提出以下建議:

1.我國立法部門應轉變立法目的,盡快把除珍稀動物外的其他動物福利保護納入立法日程,我們不反對人們食用除珍稀野生動物外的家畜等動物,但是必須保證他們的福利,杜絕像諸如活體取膽,活體解剖,用殘忍手段屠殺狗等現象的發生。

2.立法應立足于基本國情,尊重特殊地區的風土人情,比如狗肉節是玉林的獨特風俗,食用狗肉也是每個人的權利,國家應該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人們進行動物福利的保護,而不是采取強制性手段。

3.把立法建設與道理建設結合起來。只有公民道德水平進步了,認識到動物保護的重要性,才能以實際行動去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立法是約束公民的行為準則,遵守法律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準,所以二者相輔相成。

4.立法可授予政府一定的權限,我國的動物保護工作主要是靠整政府來完成的。政府在法律法規的授權范圍內,應加強監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既要對民風民俗進行正確引導,又要維持社會的穩定性。對于一些偏激有違社會安定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并給予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