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風險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作用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1-0123-02

0引言

近幾十年來,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隨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發展而蓬勃興起,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階段。我國現在有很多針對地質災害評價的方法,在過去有一些普遍的成因機理分析和統計分析方法, 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危險性、評價風險性、評價防治工程效益都是是對地質災害評價的主要一些辦法。

1地質災害的主要評價方法、內容及目的

1.1成因機理分析評價

以定性地評價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動規模為目的的成因機理分析評價,主要內容是分析歷史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活動狀況和活動規律,造成地質災害的確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質災害的因素,根據地質災害活動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1.2統計分析評價

統計分析評價的目的是對地質災害危險區的范圍、規模、或發生時間采用模型法或規律外延法進行評價。其內容包括是造成歷史地質災害原因、災害的活動狀況以及活動有何規律, 統計地質災害的活動范圍和模式,地質災害的頻率,地質災害的密度,對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針對地質災害活動,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或周期性規律。

1.3危險性評價

危險性評價是對以往的地質災害活動和將來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進行評價,以及對地質災害發生時將產生的危險的程度的給予評價。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對包括大小、密度、頻次在內的以往地質災害活動的程度進行客觀評價;

2)對可能影響地質災害的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條件、氣候條件、植被條件以及人為活動等地質災害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評價。

1.4破壞損失評價

破壞損失評價其目地在于對災害的歷史破壞進行評價,并對損失程度以及期望損失程度進行分析。其評價的內容主要指以下兩個方面:

1)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進行綜合,對地質災害活動概率,地質活動的破壞范圍,地質活動的危害強度,以及地質活動中受災體的損失等等相關內容進行評價;

2)對地質災害帶來的的人員情況,經濟損失和資源環境的破壞損失程度進行評價分析。

1.5風險性評價

風險性評價是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的總和,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分析在不同條件下反生的地質災害,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風險性評價,其實就是為了評價發生在不同條件下的地質災害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危害程度。

1.6防治工程效益評價

對防治工程效益進行評價,就是把防治方案的經濟合理性提高到一定程度,達到技術上可行,并達到最佳優化的效果。而防治工程效益評價是從經濟合理性和科學性角度去評價防治措施。

2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實施過程

1)綜合有關評價區所具備的條件和風險評價的目的,建立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模型;

2)全面調查基礎數據,結合風險評價需要進行統計分析,對各種基礎圖件進行編制,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表;

3)結合危險性構成、易損性構成及防治能力,進行危險性分析、易損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期望損失;

4)風險評價地質災害將對人口、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5)分析評價區風險的分布特點、形成原因,兼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建議和對策。

3有關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方法的發展趨勢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全面分析地質災害活動與人類社會關系的關鍵問題之一。評價上向定量化、綜合化和管理空間化是該方法發展的基本趨勢,有以下表現:

1)從分析歷史與現狀轉變成研究和預測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2)從分析單獨個體演變成區域研究和個體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3)由以往的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

4)將單項要素分析發展為綜合要素評價;

5)風險評價和減災管理相結合起來,取代了過去單一的風險評價理論,防治和風險評價相結合起來,給社會經濟建設和減災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6)多因素信息模型化評價與空間化管理在GIS空間化技術的指導之下有了巨大的發展,走向網絡技術化,傳統的調查統計和手工制圖面臨淘汰;

7)豐富了研究理論與方法,多門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尤其是加深了與社會學的聯系。

4 在減災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起到的作用

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與國土資源的規劃、災害的治理與預防、環境的保護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點:

1)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工程活動和土地開發利用。各種重大工程建筑應要避免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高的區域。為工程建筑選址提供了科學指導,提供了保護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科學依據;

2)在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之后,對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依據,通過采取適宜的措施對各類地質災害進行治理;

3)監測、預報和預警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期望損失分析的結果是地質災害監測站的建立的依據。對重點地區實時監測,并分析所采集到的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預報和預警災害的發生,盡量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風險評價、易損性評價的成果,使得相關部門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實情的應急方案,提供災后重建的重要依據;

5)有利于對環境進行保護和貫徹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自然因素以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都會造成地質災害。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減少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或是將損失控制在最小值內。

5結論

風險和減災的有效性管理必須要以完善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為前提,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和風險程度的差異,才能決策出有效的減災措施,因此而部署和實施減災工程,才能達到管理減災工作的有效實施,因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發展趨勢是研究理論和方法得到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張業成,張春山,張梁,等.中國地質災害系統層次分析與綜合災度計算[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93(27,28) :139-154.

[3]陳毓川,趙遜,張之一,等.世紀之交的地球科學——重大地學領域進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字] 區域地質 評價 滑坡 現狀 展望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88-1

1 區域地質災害評價現狀

在一定的面積范圍內根據區域地質條件背景、地質災害的觸發因素以及人類的活動狀況,對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空間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損傷進行各種評估和分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區域地質災害評價"。這些分析評估主要是指對區域災害易發性(主要以基本地質條件分析為主)、區域危險性(在易發性基礎上分析人類活動等誘因)和區域風險性(在危險性基礎上考慮生命和財產的損失)的評估調查。我們回憶分析貴州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尤其是滑坡災害的區域評估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一下幾個階段。

(1)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許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中心都全面的將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用在滑坡的區域評價上,地質災害區域的研究又再度掀起波瀾,受到國內眾多地質學科研究者關注和探討。

(2)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國外滑坡風險評價思想體系的引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滑坡災害的危險性,因此實施了對于滑坡災害的風險評估和風險和管理。

(3)2006年1月省政府以黔府辦發〔2006〕11號文下發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工作責任制的通知》,明確教育、建設、交通、水利等14個省直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職責。

(4)為了更好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地質資源環境,地質災害防治開展地更有計劃,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財產和生命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產、生活環境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年-2015年)、《貴州省國土總體規劃》(2000-2020年)、《貴州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貴州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和《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在全省縣(市)地質災害區劃與調查及近年以來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成果的基礎上,編制《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本規劃基準年為2006年,規劃期共10年,劃分為近期與中期,近期分兩個階段規劃到2010年(第一階段為2006-2008,二階段為2009-2010年),中期規劃到2015年。

上面都是簡單的回憶貴州地質災害區域評價的發展過程,緊接這我們將回顧近年貴州在地質災害防治上的一個典型代表事件。貴州篩選了700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縣市分階段分步驟的開展調查科規劃工作。到2012年為止,一共完成了168個縣的調查和區域劃分工作,并且還建立了與之相關的信息系統和群測群防網絡。目前已查明地質災害點8203處,其中,對人和財產構成威脅的隱患點7049處,81.36萬人及152所學校6.17萬師生受到威脅。人數大于500人的隱患點307處,38.1萬人受到威脅。地質災害隱患涉及學校、企事業單位及公路、橋梁、河道等。目前貴州正在逐步完善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群測群防網絡。但是在參與這個項目的時候也發現了一個較為突出的很難解決的問題:調查容易區劃難。以前的常用的專用性調查方法和區劃方法在應用到縣市中時明顯有問題,它在實施中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在項目中積累的許許多多的數據是以前地址工作者怎么都得不到的,現在要將這些數據準確有效的應用到實際上網防災減災決策中,當務之急是要摸索出一條適合貴州的縣市一級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這也是貴州防災減災部門實施災害風險監控的有效管理道路。

2 區域地質災害評價中的若干問題

經過仔細的總結,目前的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中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過度片面的追求數學模型的復雜性。通過評估我們可以得知危險性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評價兩類。可是不管是定性評價還是定量評價,不管形式的嚴格與否,他們都會存在很大人為的因素,致使評價結果有較大的隨意性。

(2)評價或者區劃結果的標準不夠明確。這里強調評判標準問題,主要是因為涉及到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的原始出發點和目的。現在人們對于區劃結果是否Fuehrer實際狀況總是有這樣的標準,例如"已經存在的滑坡點所在評價單元得出的評估價別是不是高危險性的"。這里不僅在邏輯上存在不嚴謹的地方,而且在危險性的評價單元得出的目的上。僅僅依賴這一項指標就下結論也是存在很大問題。我們對區域滑坡危險性進行評估是為了減少滑坡災害的發生,所以是否能在管理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是判斷評價結果是否正確的最后標準。如果在實際評價中不能夠為滑坡危害的管理帶來很好的依據。那么評價結果也就沒什么意義了。

(3)地址學家太過于強調GIS的應用 。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聯合國提出十年減災的計劃,所以在自然災害的評價和管理方面達到一個空前的。另外在同一時期系統科學和非線性科學等理論、遙感以及GIS技術的引入,使得研究者碎玉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好預測寄予了過高的期望。不過客觀公正的評判10年以來在地質災害評價領域的發展。GIS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

3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貴州的地質災害管理和評價要想真正走上風險評估與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而實施滑坡災害管理的基礎是滑坡易發性和危險性評價,在未來教程的一段時間里,地質災害評價領域都會圍繞易發性和危險性評價區劃。所以我們要重視地質災害的管理和評價分析,要搜集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發生機理,進一步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借助先進技術,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的評價和管理,為防災減災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汪華斌,吳樹仁,汪微波.滑坡災害空間智能預測展望[J].地質科技情報,2008年02期.

篇3

1 調查區概況

修水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變化分明,但由于受山區地形的影響,地區之間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多年平均氣溫為16.6℃。歷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617.2mm,年最大降雨量2358.8mm,年平均降雨日157天,年均暴雨日數5.2天,最大過程降雨量548mm;月最大降雨量629.2mm,日最大降雨量232.5mm。由于受地形和東南季風影響,降雨量在時空分布上差異較大。時間上,降雨量主要集中于4~7月,占全年雨量的55.4%;空間上,降雨量西多東少,山區多平原少。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5.1%。

地貌類型主要有中低山、丘陵、壟崗、盆地及堆積河谷,其中中低山面積為3186.62km2,占總面積的70.74%;丘陵和壟崗地區花崗巖出露較多,常見風化殘積層,屬于地質災害易發區;盆地主要有碳酸鹽巖類地層,巖溶發育;堆積河谷主要有亞粘土和砂礫組成。

2 地質災害調查

本次調查按照《實施細則》(修改稿)[1]及《1:5萬崩塌滑坡泥石流調查規范DD2008-02》[2]的要求,對區內的地質災害做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共完成1∶5萬SPOT5影像數據(2011年版)遙感解譯面積分別為4504.68km2,1∶1萬遙感解譯面積65km2;野外調查點數共計4903個,調查點平均密度為1.1個/km2。其中滑坡456處,崩塌723處,不穩定斜坡2947處,泥石流13處,地面塌陷7處,搬遷避讓9處,地質環境點676處,其他調查點72處。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區域內主要地質災害及隱患有:滑坡、崩塌和不穩定斜坡,并具有數量多、分布集中、規模差異大、引發因素清楚的特征。本次調查的地質災害和隱患中大型的有4處,2處為崩塌,2處為不穩定斜坡;中型有61處,其中滑坡4處,崩塌14處,不穩定斜坡43處;其余均為小型。

3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1)地域分布:修水縣地質災害與隱患點為4146處,分布于縣境內所有的鄉鎮及風景區,平均密度0.92處/km2;災害(隱患)點數最多的是水源鄉,有392處,占總數的9.5%,其次為黃龍鄉,有335處,占總數的8.1%;災(隱患)點密度最大的也是水源鄉和黃龍鄉,分布高達到8.71處/km2和5.36處/km2。

(2)與地形地貌關系: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多數位于構造侵蝕中低山區,標高200~400m之間,共有2548處,占總數的61%;其次是構造剝蝕丘陵區,有707處,占總點數的17%;分布在其他區地貌單元的地質災害及隱患較少。

(3)與巖類關系:滑坡、崩塌及斜坡隱患分布在巖漿巖類區共有1958處,占點其總點數47%;變質巖類區有906處,占比22%;碎屑巖區為736處,占比18%,碳酸鹽巖區和松散巖區分別有325處、221處,占比8%和5%。主要與近年來工業園區發展、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

(4)與氣象關系:地質災害點多發生在多雨年份、多雨季節和暴雨時段,4-7月份是縣境內發生地質災害的高發時期。降雨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且地質災害的發生數量與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呈正相關;

(5)與人類工程活動關系:縣境內人類工程活動主要有公路建設、水利水電開發、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礦山開采、茶林開發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建房切坡,其次為公路切坡。統計表明,99%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可能引起失穩的因素中,開挖坡腳占50%以上。

總之,修水縣地質災害形成和發展的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地形地貌、巖性、地質構造、植被等地質環境背景為內在因素,以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和改造為外在因素,以降雨為誘發因素,所有這些因素是共同作用,互為影響的。從內在因素來說,以下地區(地段)易產生崩塌、滑坡:山高坡陡地段,巖石風化強烈、殘坡積層發育的斜坡地段,裂隙發育巖石破碎地段,順向坡地段。

4 地質災害評價

對地質災害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分析地質災害發育條件、災害及隱患點各要素的統計情況,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和危險性程度分區。

根據修水縣地質災害的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特點、結合地質災害點的發育密度,采用影響因子疊加法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劃分出四個區,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不易發區,分布面積分別是1981.1、1535.76、869.08、117.74km2,所占比例分別為43.98%、34.11%、19.29、2.61%;并按不同的地貌條件與巖類分24個亞區。高易發區主要分布于城區及中低山區鄉村人口集中和交通干道兩側一帶,中易發區主要分布于丘陵區鄉鎮人口較集中地帶,低易發區主要分布在人口較少的中低山區,而不易發區則基本上分布于河谷或水庫及人煙稀少的縣境邊界一帶。

根據修水縣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災害點的危險程度及威脅范圍,結合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和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修水縣劃分為高危險區、中危險區、低危險區三個級別。同樣以定量評價和定性分析進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其中高危險區總面積2058.6km2,占全區面積的45.70%,主要分布在城區附近和人口較集中的鄉鎮以及境內交通干道兩側一帶;中危險區總面積729.43km2,占全區面積16.19%,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全豐鎮、大橋鎮等地;低危險區總面積1716.65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8.11%,主要分布在河谷、水庫及人煙稀少的山脈一帶。

5 防治規劃建議

建議當地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并建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完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和探討地址災害風險管理方法;根據地質災害形成條件的變化,及時地落實或調整防治措施。

篇4

關鍵詞:危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

Abstract: many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until the 1970 s with qualitative evalu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in the 70 s after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dangerous rock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gradually toward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ace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中圖分類號:S4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危巖的基本概念

1、危巖的成因

危巖主要發生在裂隙發育的山體表層,該處坡面角較陡、基巖、物質組成主要為硬質巖,巖石硬度一般為3-4級,如石灰巖、白云巖、砂巖等。

危巖體由若干組結構面切割而成,即層面"節理及裂隙面。其形成受構造邊坡卸荷回彈等影響,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溶蝕性裂隙發育,形成了危巖體的趨形。在重力及外營力長期作用下,危巖體沿潛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結構面抗滑阻力時,產生崩滑。

2、危巖頭穩方式

2.1傾倒式

以陡傾角傾向坡內或垂直節理,柱狀節理,直立巖層面的板巖、片巖、石灰巖等巖石組成的斜坡,在長期自重應力作用下,常產生向臨空方向的彎曲傾倒破壞。

2.2滑移式

厚層脆性巖石,如石灰巖、砂巖、石英巖等常在斜坡前緣形成傾向臨空面結構面,可能組合成各種形狀,如板狀、楔形等,在重力及靜水壓力、動水壓力作用下產生滑移崩塌。

2.3鼓脹式

堅硬巖石下有較厚軟巖層,如頁巖(的斜坡,上部為陡傾角節理,下部為近水平的結構面,在重力和水的軟化作用下,下部軟巖受垂直擠壓,引起鼓脹,伴有下沉,引起滑移、傾斜)2.4拉裂式

上部突出的懸崖巖層以懸臂梁形式突出,常見于軟硬相間巖層。多為風化裂隙及重力拉張裂隙破壞,在重力及外營力作用下發生墜落、平緩,軟硬相間的層狀巖體多以墜落為主。

2.4錯斷式

垂直裂隙發育,通常無傾向臨空面的結構面,通過巖體的自重引起剪切力,產生錯斷。

3、危巖崩塌的運動特征

3.1暴發突然,快速向坡腳運動,全過程歷時短暫。

3.2慣性大,破壞能力大。

3.3運動過程中沿途撞擊,引發更多的危巖隨之滾落。

3.4運動軌跡不固定,變向顯著。

3.5運動的形式有滑動,滾動及彈跳。

二、危巖危險性評價

1、危巖失穩破壞概率計算

失穩概率計算通常采用蒙特卡洛模擬法,該方法在目前的可靠度計算中是相對比較精確的。蒙特卡洛法又稱隨機抽樣法、概率模擬法或統計試驗法。該方法是通過隨機模擬和統計試驗來求解可靠性的近似數值方法。根據蒙特卡洛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可以編制危巖崩塌體的穩定性分析程序,程序中可考慮自重、裂隙水壓力、地震作用等荷載的各種組合情況。

在數據文件中輸入各隨機變量的均值與變異系數,程序最終輸出的為危巖崩塌體的失穩概率值。在具體計算時,每抽樣一次求得危巖的安全系數K,并對K進行安全判別,每次抽樣結束后累計K小于1的次數,根據貝努利定理,其值與總抽樣次數的比 值為失穩概率的近似值。

危巖體的穩定性采用《三峽庫區崩塌滑坡與塌岸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質勘查技術要求》推薦的公式進行計算。根據大量工程實例,結合規范要求,主要考慮了3種工況和荷載組合:

天然工況,考慮自重和天然狀態下的裂隙水壓力;

暴雨工況,考慮自重和暴雨時的裂隙水壓力;

地震工況,考慮自重、天然狀態下的裂隙水壓力和地震力。

在影響危巖體穩定的各個巖土參數中,危巖體結構面的抗剪強度指標(粘聚力C和內摩擦角φ)受野外采樣、室內試驗、數據處理等多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巖土體自身的重度參數變異系數較小,把它視作常量來處理危巖穩定性的計算結果不會產生過大的誤差。

2、危巖失穩后危害范圍的評價預測

危巖失穩后形成的崩塌落石的運動形式可表現為滑動、滾動、跳躍、自由崩落等,運動軌跡不確定性較大,主要影響因素有:危巖落石本身的大小、形狀及其堅硬強度;邊坡或山坡的高度、坡度、坡形;坡面組成物質及其表面起伏程度,覆蓋層植被情況等。

危巖失穩后形成的落石運移距離可采用落石運動拋物線和坡面直線運動方程來計算。

三、危巖穩定性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基本分為定性評價及定量分析(即數學分析方法)2大類,有些情況,可用后者。但多數情況下,仍須采用前者!即預測危巖失穩可能性,選擇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法,估計數學分析及其解答的適用性。

1、定性評價要素

①當地危巖崩塌歷史:包括破壞形式大小、數量,產生破壞的原因;

②斜坡特征:包括斜坡地質條件,斜坡形態;

③環境:包括降水、地震、爆破等。

2、定性評價方法

①成因歷史分析法;

②赤平投影分析法及塊體理論分析法;

③工程地質類比法。

3、定量評價

根據各種破壞類型,尤其是塊體受力狀態及起始運動形式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評價:3.1傾倒式崩塌是傾覆破壞,可按傾覆穩定進行計算;

3.2滑移式崩塌可按抗滑穩定驗算,比如采用極限平衡理論對其穩定性進行計算;

3.3鼓脹式崩塌是由于下部軟巖受無側限擠壓,產生塑性變形,向側向膨脹引起的,因此可采用天然狀態無側限抗壓強度驗算;

3.4拉裂式崩塌是受抗拉強度控制的,可用抗拉強度理論驗算;

3.5錯斷式崩塌可用巖石的抗剪強度驗算:

通過現場地質及地質歷史調查分析,對危巖體進行穩定性評價,將其劃分為極差、較差及一般3級。進行發展趨勢預測評價,并提出治理方案。

四、危巖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及主要方法

危巖地質災害評估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危巖地質災害評估的分類按性質可分災害風險性評估、災害的損失評估、災害的生態環境評估等。

1、危巖地質災害的風險性評估

危巖地質災害風險的概念:風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但對其概念卻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風險是與損失相關聯的概念,有“主觀風險”學派和“客觀風險”學派之分另外還有的學者認為,風險不只是損失的不確定性,還包括盈利的不確定性,對災害風險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2、危巖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

危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和過程:

2.1災害模型

確定相關區域一定時段內特定強度的危巖地質災害事件的發生概率或重現期,獲取災害發生的超越概率,并建立災害強度一頻率關系。

2.2抗災性能模型

確定遭受災害影響的可能區域以及其內部的主要建筑、固定設備、內部財產以及人口數量、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

2.3災害風險區價值模型與風險損失估算

價值模型是指確定危巖地質風險區內不同承災體的價值,以及價值的計算方法。風險等級劃分:根據災害風險區風險損失的大小,劃分風險等級,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不同風險等級的空間分布狀況,繪制風險圖。

3、危巖地質災害危險評估方法

確定判別區段危險性的量化指標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進行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計算。常用方法有綜合指數法、參數疊加法、模糊數學評判法、信息量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法等。

4、區劃方法

危巖地質災害空間評價區劃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工作目的和工作尺度。一般可考慮兩種方法一是從高到低的方法;二是從低到高的方法;或二者結合考慮。

4.1從高到低的方法

從高到低的方法是一種先綜合再分解的工作方式,一般以定性分析為主可能情況下對主要因子予以賦值給出量的概念。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小比例尺地質災害空間區劃圖的編制和分區評價。由于是在綜合意義上的分解工作。就要求研究者在區域地質災害調查研究方面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對以往資料的收集分析比較系統全面,對所要研究評價的地區比較熟悉,能夠比較準確地列出不同級別評價單元的主要影響因素。一般采用工程地質比擬法、成因歷史分析法。

4.2從低到高的方法

從低到高的方法是一種先分析再綜合的工作方式,一般是按某一尺度選定一系列評價單元方格、行政區或自然搜索。對各單元按同一套因子定量、量化、計算,最后把數值接近的單元合并同類項。研究建立空間數據處理的數學方法可采用圖斑合并方法—傳統聚類方法,基于空間鄰接系數的聚類方法等。重復這種方法,直至達到工作目的。工作過程中注意不同級別的分區要采用不同的因子系列,并盡可能用量化指標表達。適宜采用各類統計數學方法。

五、結束語

隨著危巖勘查,治理的逐步實施,其勘查技術及工程防治技術必將得到不斷的發展,危巖崩塌防治措施很多,任何一項技術和方法不是萬能,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和適用條件。在防護工程中,首先要查明危巖的特征,然后結合不同的地形地質條件,防護要求及防護目標等,首先在滿足技術上可靠。合理的基礎上,從經濟上比較,選擇出經濟合理的技術措施。

參考文獻

[1] 向喜瓊,黃潤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J].2008.

[2] 殷坤龍,張桂榮.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綜合防治對策[J].2004.

篇5

市局、分局和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2010年以來。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嚴格執行國家、省、市關于國土資源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緊緊圍繞維護資源與保證發展偏重,盡職盡責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現將我這一年的學習、工作和廉政建設情況,述職、述廉如下:

一、加強學習。

學習了文章,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理論文章。緊密聯系自身的工作和思想實際,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做到警鐘長鳴,筑牢拒腐防線,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認真組織學習有關國土資源方面的業務知識,努力做到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同步提高。認真學習了國土資源鄉鎮管理和法律知識教育培訓活動的教材,積極參與市局組織的各項培訓,切實提高工作業務水平。

二、認真履行職責。

(一)利用多種形式。

結合外地實際,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對于推動國土資源管理系統依法行政、構建國土資源管理新機制、提高資源對經濟社會的保證能力、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緊緊圍繞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認真開展了國土資源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全國土地日為契機,和鎮政府辦公室、司法、綜治、民調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宣傳力度,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專題咨詢活動。緊緊圍繞“五五”普法規劃,把《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作為普法的重點,堅持廣泛深入地宣傳,確保了五五”普法工作的扎實有效推進。

注意把普法宣傳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其次。土地權屬糾紛調處、國土資源案件的解決、土地執法動態巡查、土地登記預審、土地調查之中,一邊解決處置問題,一邊宣傳法律知識,收到良好效果。另外,還有重點、有區別的加強普法宣傳工作,對于鄉鎮村社干部加強農村集體土地法律知識普及、對中小學師生加強了地質礦產科普知識的講解,對采礦業主加強了礦產資源法的宣傳普及,這種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的舉措,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通過進一步開展國土資源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了全社會遵守和執行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和資源維護意識,為實現國土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建立制度。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明確了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責任分工和保障措施。主汛期來臨之前,一是認真編制全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各村和有關部門對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構造復雜的建筑物、交通線路、水利設施進行一次現場實地檢查,對各隱患點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作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意見和可行的防災減災措施,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

由鎮政府鎮長任組長,二是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鎮長、國土所長任副組長,人武部、派出所、水管所、安監站、財政所、民政所、衛生院、電信所、供電所、黨政綜合辦公室、村鎮建設和環境衛生管理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建立健全“統一管理、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工作機制,依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使之覆蓋到有災害隱患點的每一個行政村。各村均確定了一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聯絡員,三是進一步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立健全橫向縱向完備的群測群防體系。對規模大、危害嚴重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實施重點監測,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明確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定監測責任人及日常監測措施,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

建立了汛期值班制度、災情險情速報制度、汛前調查制度、汛中巡查制度、汛后復查制度。對全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了認真細致的計劃和安排。規定了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點的監測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巡回檢查。出現突發性地質災害時,四是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迅速、準確、及時上報有關情況。與相關部門做好協調聯系,為組織搶險救災工作提供準確依據。

加強對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五是開展地質災害知識的科普教育。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重點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宣傳普及。利用座談或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認真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耕地維護。

加強耕地維護工作,為切實維護全鎮農業基礎地位。今年,對基本農田數據和圖件進行了調整更新,結合第二次農村土地大調查,進一步明確了維護數量和地塊。依照“七有”規范建立健全檔案資料,做好基本農田維護的各項基礎性工作。全鎮耕地保有面積公頃,基本農田維護面積公頃,維護率達到%

(四)建立土地監管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動態巡查責任制,依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實行分片包干、定任務、責任到人,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對交通沿線、基本農田維護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全面的巡回檢查。今年以來共開展動態巡查22次,切實做到對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快建立完善預防、查處、監管和部門聯動的土地執法監管長效機制。

(五)妥善處置土地權屬爭議。

由鎮政府相關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對村一社村民反映具有爭議的土地,2010年3月26日—2010年4月6日。經過走訪相關知情人,檢查相關資料,形成了調查匯報資料,上報分局處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篇6

Abstract: Mudslides risk assessment and warning research i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frontier exploratory topic in disaster area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review on mudslides risk assessment and warning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discusse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t present in this field.

關鍵詞: 風險;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滑坡泥石流;小區域尺度

Key words: risk;qualitative evaluation;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landslide debris flow;small regional scale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0-0247-01

1風險性評估回顧

滑坡泥石流災害在自然災害中,是最重要災害類型之一,具有分布地區廣、發生頻率高、運動速度快、災害損失嚴重等特點。國外普遍重視城市滑坡泥石流災害的評估研究,俄國、日本和美國等國的相關專家、學者、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機構等均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預測預報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涉及各單項評估評價研究文獻較多,主要集中于滑坡泥石流災害的風險分析與制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幾乎所有受滑坡泥石流影響嚴重的國家、地區的城市都開展了綜合性地質災害損失預防和管理,其共同特點是選擇示范試驗區或流域進行風險性評估,這種非工程性措施的減災效果已普遍得到認可。

自1994年以來,對自然災害承災體易損性研究日益引起國際上的普遍關注,城市綜合減災研究成為跨世紀中國最值得關注的保障技術之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GIS技術與地質災害空間預測數學模型方法的結合成為地質災害研究的熱點領域。GIS 技術使泥石流風險評價的空間數據集成化更簡便、分析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促進了該領域快速發展,相關研究大量涌現,具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學者A. Carrara 系統總結了近年來滑坡(含泥石流) 風險制圖的技術方法和存在的問題。目前泥石流風險評價工作關鍵在于GIS 專家、統計專家和地學工作者共同對相關空間數據獲取、處理和分析,開發可靠性強的評價模型。我國開展泥石流風險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例如劉希林討論了泥石流風險區劃的易損度計算方法。

滑坡泥石流經濟損失評估日益引起各國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地理系A.Hansen(1984)教授完成的滑坡危險性分析,成為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的重要成果。近幾年,許多學者對自然和經濟易損性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對多種災害的易損性建立了分析體系和評價方法或模型,并將它們用于指導高風險地區的防災救災。

2預警研究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學者弗萊施曼[1]提出泥石流空間預報、時間預報和規模預報的概念,開展了天氣氣象學方法的泥石流發生預報的試驗,編制出泥石流工程預測圖等,并于1980年出版專著《泥石流形成規律和預報》。與此同時,日本[2]也于1981年出版《滑坡、崩塌、泥石流預測與對策》專著。

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了區域泥石流的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很多學者和研究機構,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及不同的問題領域,對中國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監測預警進行了探討與實踐,系統地總結了滑坡泥石流預測預報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闡述了新思維,積累了經驗。在地質災害中,滑坡、泥石流特別是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的風險評估及其預測預報,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后發達的山區省份中尤其具有特殊意義。針對后發達省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及預警研究,已有學者開展了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工作和初步成果成為我們從事此項研究的重要基礎。例如譚萬沛(1994)出版專著《暴雨泥石流滑坡的區域預測與預報》,唐川(1995)出版《云南省滑坡泥石流重點區域預測預報與評價方法研究》。

此外,近十幾年來,“3S”技術應用于滑坡泥石流預報測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如Hergarten et al. (1998),Nagra jan, R. et al.(1998),Aldo Clerici et al.(2000),Mandy LinebackGritzner et al. (2001)等。

3討論

3.1 由于滑坡泥石流災害損失評估問題的復雜性和評估對象的多樣性,特別是涉及山區城市的特殊性,因此有很必要進一步探討適合山區城市滑坡泥石流災害特點的損失評估方法,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完善,逐步提高其評估水平和實用性,使這項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3.2 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和大區一級尺度,對各地區的災害防控具有一定的宏觀指導意義。具體到小尺度區域時,由于地質和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社會經濟的差異以及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等,造成理論成果與實踐的脫節,理論服務實踐的初衷無法實現,嚴重制約特定區域的災害防治和社會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針對小尺度區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研究亟待開拓和系統研究。

3.3 可借鑒錢學森院士創立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為方法論工具,關注安全、生態、經濟、可持續的風險評價、管理與預警系統研發。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上,綜合使用系統動力學等各個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進行時間和空間對偶分析,更能準確把握問題的實質,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進行跨多學科和多領域的系統分析和情景分析,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3.4 滑坡泥石流易損性表示“潛在最大損失”,是時間和空間的復合函數,隨時間變化和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易損性評價應該進一步強調易損性增長率的分析。對于處于經濟欠發達階段以及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區域, 由于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急劇上升,城鎮范圍不斷擴大,地質災害頻發,易損度隨著財產和人口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因此,滑坡泥石流潛在最大損失中,人員損失的比重很大,財產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很大。

參考文獻:

[1](蘇)C.M弗萊施曼著,姚德基譯.泥石流形成規律和預報[M].科學出版社,1980.

篇7

要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就必須先了解地質災害的分類。地質災害的分類一般來說是比較復雜的。從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自然變異引起的地質災害,稱為自然地質災害;另一類是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如果從地質環境或者地質破壞的速度上劃分,可以分為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和緩慢性的地質災害。突發性的地質災害也即是人們常說的狹義的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緩慢性的地質災害又稱為環境地質災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質災害的成因

1.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和采掘的不規范性,部分開采工人的安全意識淡薄,使他們在開采時,存在不合理或違規的開采現象,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過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導致人為地不合理開采,對安全工作不予重視,預留的礦柱較少,長時間的不規范開采造成應力失穩,形成采空區坍塌、山體開裂等,繼而發生山體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斷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區水庫和攔水壩,使下游河段的水體發生了變化,當特殊原因誘發堤壩決堤時,會引起嚴重的地質災害,如:泥石流、兩側山體滑坡等,造成地質災害發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攔水壩的滲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也導致了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

3.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資源逐漸稀缺,人們不斷地開挖邊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當應力失穩時,極易誘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4.由于人們對環境的無節制破壞行為,導致了地質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量的砍伐樹木、放炮采石、破壞植被,從而嚴重破壞了穩定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關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強地質災害的安全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的環境意識: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人們對于地質災害的普遍認識,明確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強化災害意識,確保在地質災害來臨時能夠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應對災害風險,從而不至于驚慌失措。管理人員和人民群眾都要正確認識到地質災害的不可預見性,強化地質災害防范意識,使之能夠在地質災害來臨時主動應對風險。例如:可以村為單位,開展地質災害的知識講座、組織廣播電視講座等,對人們大力宣傳地質災害知識,培養全體人民的災害意識,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質災害教育宣傳欄,從而保證做到在地質災害來臨前做好預防,在災害中從容應對,在災害發生后能夠積極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通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使他們對災害能夠更加重視,做到居安思危,增強防災的意識。

2.建立地質災害有效科學的預警系統:建立有效科學的預警系統,需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通過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情況的分析,建立起適合當地情況的完善的地質災害防范制度和應急預案,并通過上傳下達,層層落實,確保每個環節都安排具體人員負責。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及時地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控,定期一些關于地質災害的宏觀變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的把握程度,從而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防范措施,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還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建立起地質災害防范的電子網絡平臺,這已經逐步成為加強地質災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網絡平臺中,可以將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情況及時匯報到相關部門,從而為該地區提出有效地災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質災害防范的及時有效性。這能夠迅速地將地質災害防范工作覆蓋整個地區,全部聚集到這個監控空間中,并在地質災害防范過程中實行動態監測,做好災害防范措施,盡可能地規避風險。

3.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效果,必須建立一套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規范的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必須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規范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預算和管理,建立嚴格的審批和監督制度。(2)規范職能,加強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確保各部門人員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做好本職工作和行使職能。另一方面,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掌握地質災害在一定區域內發生變化的規律,找出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危險區域,并確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管理體系,同時加強對信息系統的建設,要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配置與地質災害管理相適應的軟、硬件設施。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共同提出解決辦法,在政策上給下級部門創造條件,使地質災害管理信息化建設得到更快的發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對于地質災害情況復雜的區域,要做到24小時監控,重點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識,建立對于地質災害的有效科學的預測系統和科學的管理制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鼓勵和帶動村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護好水土資源,盡量減少水土資源的流失,礦產資源的開采過程需要科學管理,整體規劃,邊采邊治,杜絕盲目開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渠道的滲漏和水土的流失,減輕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地質災害的發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據實際情況,加大已有應急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工作,從資金、技術、人才上予以重點扶持,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規劃,去治理,一切以圍繞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的優化為基本出發點,合理布局,綜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隊,對災區提供及時的幫助,最大程度的減少災害的損失,同時,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災民在眾人的幫助下,盡快脫離險境,水利的恢復生產和正常的生活。#p#分頁標題#e#

篇8

1特大型滑坡區域分布特征

通過調查,湖北省共查出特大型滑坡173處。從發育的個數和模數比較看,鄂西三峽水庫紅層盆地山區和鄂西南八面山一武陵山區最為發育(表2-1)。鄂中大洪山區、鄂東北桐柏山—大別山區暫未查出特大型滑坡。

2特大型滑坡分區評價方法

本次風險分區評價主要是對湖北省區域內發生特大型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定量化分析與評價。

2.1評價指標的選取及依據特大滑坡風險主要取決于危險性和易損性,各評價指標見表3-1。

2.2評價指標的數據來源在廣泛收集各種基礎資料圖件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構建的各類指標,對基礎數據進行統計和概化。然后對個指標數據按照評價單元錄入,形成基礎的空間、屬性數據庫。基礎數據的來源及指標的轉化與統計方法(見表3-2)如下.

2.3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本文采用專家評分與AHP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各因素的權重確定。模型見圖3-1。

2.4評價單元的確定采取規則網格法,利用MAPGIS在1/50萬地形圖上按照1/2.5萬圖幅自動剖分。全省共剖分1768個單元,剔出平原非評價區個545個單元,評價單元共有1223個。

2.5評價的數據組織地質災害綜合數據庫就是在GIS技術支撐下,建立空間和屬性數據庫,對上述各方面的基礎自然地質和社會經濟信息進行管理,包括基礎地理數據庫、基礎地質數據庫、氣象資料數據庫、地質災害數據庫等。

3特大型滑坡區域風險區劃及其評價

3.1易發性分區評價區域滑坡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是從基礎地質環境條件(內在控制因素)出發,靜態考察滑坡地質災害在相對穩定的孕災環境中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3.1.1評價因子選取及分級標準特大型滑坡形成的控制性條件主要是地質因素和地形因素。選取的因子及條件分級標準見。

3.1.2評價結果除南襄盆地、漢江夾道、江漢平原、黃廣平原外,首先將全省地形、地質條件相近的區域劃分為同一區,再在同一區內劃分出高、中、低易發區。全省共劃分鄂西北南秦嶺—武當山區(Ⅰ)、鄂西大巴山—巫山—荊山區(Ⅱ)、鄂西南八面山—武陵山區(Ⅲ)、鄂中大洪山區(Ⅳ)、鄂東北桐柏山—大別山區(Ⅴ)、鄂東南幕阜山區(Ⅵ)六個評價區,面積128434km2,該值與前文2中的不致!此處分區與前面的分布特征關系不明!占總面積的69%,非評價區(平原)面積57466km2,占總面積的31%。全省特大滑坡高、中、低易發區面積分別為4596km2、18798km2、105038km2,分別占總評價區的4%、14%、82%。

3.2風險性分區評價

3.2.1單體特大型滑坡風險評價依據特大型滑坡區地質環境、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機制分析、滑坡變形特征與穩定性評價、滑坡危險性與易損性評價,對全省173處特大型滑坡風險性進行綜合判定,其中高風險滑坡77處,中風險滑坡49處,低風險滑坡47處(部分滑坡風險評價見表4-2)。單體特大型滑坡的風險高低,指示了滑坡所在地區域風險的高低,因此歷史災情也是識別某一區域危險性大小的一項重要指標。

3.2.2危險性分區評價1、分區評價指標體系在區域易發性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引發特大型滑坡發生的影響因素,如暴雨、工程活動等,它們出現的頻次概率,再結合區內斜坡和已有滑坡的穩定性,以此評判該區域發生特大型滑坡的危險性大小[3]。據此,危險性分區評價指標要重點考慮區域內的易發性、誘發滑坡的動力因素、歷史發生的災害規模等三大系統來建立完善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2、危險性評價與分析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和各單元的賦值與因子權重,采用綜合指數法對各單元進行計算,得出各單元的危險性等級。危險性的識別與評判是風險評價的基礎部分,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經濟基礎”,因此危險性分析是風險性評價關鍵的一個環節。4.2.3易損性分區評價1、分區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湖北省各地的情況,綜合確定易損性評判因子詳見表4-4。2、各區易損性分析作為風險性評價社會屬性范疇的重要一支,如果把危險性分析評價比喻為風險性評價的“經濟基礎”,那么易損性分析評價則可喻為“上層建筑”,是把握風險高低尺度的重要依據。

3.2.險性分區評價1、分區評價準則風險性等級劃分為:高風險、中等風險、低風險。在易發性、危險性、易損性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在不考慮承災對象抵御災害能力的前提下,對每個評價單元按照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部的“風險度(R)=危險度(H)×易損度(V)”表達式進行風險評價,并按表4-5確定該單元風險性等級。各單元風險性評價結束后,根據同一風險性集中連片的原則,依據地貌邊界、易發地層界線、人類工程活動區域、致災體分布區域、承災體輻射范圍等,進行適當圖面概化處理,達到自然、協調、美觀的目的,最終完成風險性區劃成圖。2、分區評價結果對全省六大山地區進行了特大型滑坡風險性預測評價區劃,即:鄂西北南秦嶺—武當山區(Ⅰ)、鄂西大巴山—巫山—荊山山區(Ⅱ)、鄂西南八面山—武陵山區(Ⅲ)、鄂中大洪山區(Ⅳ)、鄂東北桐柏山—大別山區(Ⅴ)、鄂東南幕阜山區(Ⅵ),評價區總面積128530Km2,占全省面積的69.1﹪。經預測評價,其中高風險區是堵河沿岸區(Ⅰ1)、長江及支流區(Ⅱ11)、保康縣城(Ⅱ12)、宜昌至蓮沱(Ⅱ13)、高坪至高家堰318國道沿線和九畹溪上游沿岸區(Ⅲ11)、清江隔河巖、水布埡庫區及支流區(Ⅲ12)、屯堡區(Ⅲ13)、宣恩縣城至長潭河鄉區(Ⅲ14)、百福司至漫水鄉區(Ⅲ15)、板巖山(Ⅵ11),總面積8105Km2,分別占評價區和全省面積的6.3﹪和4.4%(詳見圖)。中風險區總面積13662km2,分別占評價區和全省面積的10.6﹪和7.3%;低風險區總面積106762Km2,分別占評價區和全省面積的83.1﹪和57.4%。

4結語

篇9

關鍵詞:工程地質問題;水文地質;礦山工程建設;工程地質分區

礦山勘查設計和施工建設面臨許多安全性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地面塌陷、地裂縫災害、礦震等。礦山勘查工程面臨的風險因素受一定環境因素影響,如果能夠提前收集到準確的地質水文條件資料,就能夠根據經驗提前進行風險識別,然后進行預防措施的設計,能夠有效降低很多礦山工程事故的發生概率。礦山勘探地理位置選擇是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分區的一個重要環節。

1地質概況

1.1地形地貌

安徽省某礦山在區域構造上位于復試向斜的西翼,屬于褶皺和斷裂發育,這部分區域控制著礦山水文地質分布的完整性,其地下水分布受到地質構造和礦層特性等方面的控制,在陡山沱組、燈影組礦層均分布著含水層,其厚度大于50m,富水性中等。

1.2礦層特征

研究區的礦層特征主要是上統石千峰組,地層上為二疊系上,泥漿主要是磚紅色的,泥巖夾雜著砂巖,能夠發現局部還夾雜著一些粗粒砂巖,巖中的礫石主要是黃綠色,底部大多是灰白色,巖質具有一定的膨脹性,不是很強,主要是因為受到濕氣的影響,再經過干燥冷空氣的侵染崩解現象非常明顯。巖質的色系由兩種不同厚度的細粒長砂巖構成,一種是淡紫色另一種是淺紫紅色[1]。

1.3氣象特征

勘探區地處半干旱氣候區,屬大陸型氣候和寒冷干燥氣候為主,而且筆者調查的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周圍的環境晝夜溫差非常大,空氣非常干燥而且蒸發量比較大,在春季和秋季多風,夏天非常炎熱,冬天非常寒冷。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相差較大,極端氣溫出現的頻率比較高。

1.4礦震參數

根據目前已經建造好的水文地質工程來看,發生過五級以上的地震的隧址區有兩次,根據調查礦震對礦山勘探造成的影響不是很嚴重,礦震活動相對較弱,對于新構建成的工程板塊并沒有很大的影響,勘探區的礦震動峰值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可以判斷出加速度,礦震本身的烈度為六度,特征周期為0.4秒。

1.5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現階段,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強度呈上升趨勢,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已刻不容緩,大量潛伏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必須上升到監管的高度,納入到減災防災的工作范疇。礦山企業要合理的利用資源,改變以往粗放的管理方式。礦山地質災害的研究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采用高新技術,研究災害的發生機制,建立災害的監測、預報和評估信息系統。

1.6礦區水文地質概況

礦山勘探區的地形現階段呈現出來的大多是地質災害發生后的,勘查區的主要特征是可開采的礦層正逐漸減少,這就導致了第四系和其他礦層互相之間整合接觸不良的關系,第四覆蓋層主要分布于山間盆地和溝谷地段,但是由于黑虎嶺和安泰山的漳河分水的影響,第四系與第一條水文地質界線還是接觸非常不完整。相對水層主要位于下伏基巖和第四系覆蓋層之間。山間盆地和山谷中充滿了地表降水,因為地表降水最終流向一般都是山間盆地。地下水以山間徑流的方式主要流入最后的河流,方向基本上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最后經過盆地。經過筆者的調查發現,最晚形成的泉都集中分布在該界限的附近。在勘察現場時,要根據礦區地下水基本的富集狀況進行透水和隔水的分析[2]。

2工程地質分區的劃定

水文地質條件的形成受不同地質構造單元和不同地貌單元的雙重影響,經過筆者的多次研究也容易發現現場的工程地質勘探成果非常明顯。根據地質構造特征和礦層特征可以將水文地質工程分為三個不同的地質區:山間盆地工程地質區、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階地與河漫灘工程地質區。

3各分區的工程地質特征與水文地質條件

3.1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

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的厚度基本上在5米左右,礦層的主要物質是殘積粉質黏土,滲透系數相對其他土層來說比較小,而且地貌多山,也是滲水性比較差的原因之一。經過工程地質勘查能夠發現,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的土壤持力層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富集水的功能是很強的,對于礦山水文地質勘查工程來說是比較滿意的地質條件。地表受地貌的限制有很多風險存在,因為地表有太多的動水壓力集中帶和靜水壓力集中帶。

3.2階地與河漫灘工程地質區

階地與河漫灘工程地質區的土壤主要為洪水沖擊的粉質黏土,滲透系數也不是很大,厚度平均為7米,局部存在一些第四系含水層,地貌河谷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在河流的作用下,因為很多含水層被隔水層切割斷了,因此該地質區的儲水能力比較強,地下水位差比較大。

3.3山間盆地工程地質區

山間盆地工程地質區源頭位于兩個單斜構造的交匯處,斷層比較多,構造的破碎帶也比較多,含水系統也比較多,地下水系統是“順置式”的。斷層偶爾還是會有泉水涌出,筆者分析的地質界限主要位于兩條不同的水文地質界限之間。

4地質分區應用結果

4.1地形變化特點

地質發展的變化是很漫長的,地形總體特征呈現了一種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并且因為海進海退的地質旋回都使該地區經歷了多次造山運動,山區地質的構造也是非常復雜的,因此根據這些差異要對不同地區的可操作性進行統計。

4.2不同分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控制因素不同

不同的分區水文地質條件對于工程的影響是不同的,想要確切的指導水文地質條件工程的施工技巧,就要為礦山工程的建設提供可靠、科學的依據,才是最有指導意義的方法。

5結語

綜上所述,礦山工程建設的會受到多方條件的制約,對復雜的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勘測就顯得尤其重要。礦山地質勘查過程中一定要足夠重視存在的風險,規避風險施工才能夠保證礦山工程建設的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張俊.淺析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分區在工程中的應用[J].《地球》.2014(6):101-102.

篇10

關鍵詞:地震,區域,地質勘察

北京時間2011年1月19日12時7分在安徽省安慶市市轄區、懷寧縣交界(北緯30.6,東經117.1)發生4.8級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一、1•19安徽安慶地震區域概述

安慶市境位于大華北地震區南部,在郯―廬深大斷裂帶東南一側和揚―銅地震帶西段,境內有北東走向的長江斷裂帶通過。地殼厚度36公里左右,所發生地震均屬構造地震,震源深度10~30公里。震害主要受揚―銅地震帶、郯―廬地震帶和大別山地震區中級以上地震的波及影響。從史料記載的破壞程度看,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1668.7.25)山東郯城8.5級地震和民國6年(1917)1月24日安徽霍山6.2級地震影響為最大,烈度達6度。據記載,市境及鄰近地區歷史上發生的有感地震屢見不鮮,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地震活動有所增強,在揚―銅地震帶西段有一系列4~5級地震。1963年3月13日市內發生自有測震記錄以后的最大地方震,震級為4.25級。1971-1984年市境及周圍地區發生Ms≥1.0級地震共24次,最大震級3.4級。此外,頭坡斷層為境內最重要的大斷層,有跡象證明它仍有活動。謝家墩―菱湖次級斷層亦可能受主斷層活動影響,不排除再度復活的可能,同時謝―菱斷層線穿越城區建筑密集帶,也可能增加其自身不穩定因素。

懷寧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東臨安慶市區,西與潛山縣、太湖縣相連,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總面積1350平方千米,總人口69萬人,轄15個鎮、5個鄉。懷寧縣處沿江平原與皖西山區接壤地帶。境內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納岳西、潛山、太湖南流諸水,橫貫本縣南部入長江,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3℃,年降水量1 294毫米。礦藏有銅、銀、鉛、鋅、大理石、石灰巖等。

二、1•19安徽安慶地震區域的地質勘察

斷裂的發育狀況是反映各層力學特點的又一重要表現。首先地殼上部切割沉積層的斷裂都是些正斷層,它們向下沒有和深部的斷裂連接起來。因為華北的許多斷陷盆地伴隨有就地噴出的火山巖,說明必然有由地殼深處直通地表的斷裂通道存在。但是從淺部斷裂產狀的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地表斷裂與局部斷裂的產狀確有不同,所以深淺斷裂之間的聯系是復雜的,既有一部分直接連通,又各有一定的獨立特點。地殼中部只限于在花崗巖層和變質巖層內部有較多的斷裂,說明這兩個層有它本身的斷裂發育。這些斷裂在發生邢臺地震的部位相對密集,而且那里也正是地幔隆起上方的西側。

開展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區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預警區劃、監測預警方法和特大型災難性滑坡的突發機理及成災過程研究,研發突發地質災害光纖傳感等關鍵監測技術和應急處置的快速治理工藝,加強風險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制,提出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預警的技術標準。強震防御重大技術研制了成套地震前兆觀測、數據采集與信息傳輸技術與設備,完成了中國數字化地震前兆臺網設計,形成了集測震、前兆和GPS等組成完整的數字化地震觀測技術系統,在全國數字化地震觀測網絡建設中得到應用。開發的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實驗性技術平臺,實現了國家抗震救災指揮技術的動態化、實時化,提高了應急評估的精度和可視化水平。

三、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防治思考

此次安慶地震,給懷寧縣災區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激發科研工作者開展地震引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研究的決心。對于地震預報而言,有效預報地震的發生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因此,防治地震引發地質災害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對于地質災害頻發的山區環境,在村鎮、市政建設過程中更應該考慮地震引發地質災害問題,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針對地震引發的不同地質災害類型。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下是從工程地質角度防治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思考。

(一)建設場址應盡可能避開活動性斷層(地震斷層)

從本次震災的情況來看,震害嚴重的村鎮基本上位于斷裂通過部位或地質災害嚴重部位。但在地震區,遴選一塊完全不存在災害威脅的場址是不現實的。1.19安慶地震災害調查結果也證明,只要房屋抗震等級設計按規范和有關規定要求,即使靠近錯動斷層,房屋的結構性未受到明顯損壞,有些甚至還很完整。

(二)建設場址的工程地質條件要盡量符合避免和減小地震危害的原則

要避免在地形陡峻或地形切割比較強烈、地形坡度陡――緩變化部位、山體走向轉折部位、孤立或凸出山體旁側、單薄山脊附近等選擇建設場址,這些部位對地震的反應很敏感。在選址于河谷階地或臺地時,應注意地基一定深度范圍不能存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層。建設場址要考慮上游是甭存在崩塌、滑坡等堵江形成堰塞湖的風險,并要避免選擇在老滑坡體上。

(三)邊坡工程應采用抗震能力強的支護結構形式

加筋土擋墻在日本、美國加州和中國臺灣等地震多發國家和地區,已被證明是一種抗震能力很強的上工構筑物。

(四)在地震山區應提高公路建設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