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導論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教育技術導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校 舞蹈教學 現代教育 創新 發展

在眾多藝術領域中,舞蹈是一門通過肢體語言感受情感交流的視覺藝術。它不僅對人肢體的協調性和情感的表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對教師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新的問題。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營造教學氛圍、提升教學成果成為了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核心問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對一”式的傳統的舞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電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高校舞蹈教學有了新變化、新思路,現代教育藝術的應用也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高校舞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形式內容

多媒體教學的發展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并不陌生。然而,我們所熟知的多媒體舞蹈教學只是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一個具體分支。從總體上說,現代教育技術指的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引導下,通過聲、光、典、影等現代教育媒體,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對舞蹈藝術的深化和學習。通過各種符合時展和教育優化的教學理論,增加對現代教育技術認識和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信息技術和教育形式的融合能夠展現出高校舞蹈教育的獨特魅力。通過虛擬技術、智能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能夠進行科學技術的優化和綜合,從而提高學生對舞蹈的學習效果。而其現代舞蹈教學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推行,另外一種是現代化教育設施的投入。只有將這兩點進行有機而發展和融合,才能在舞蹈教學中獲得新的教學成果,進一步擴大高校舞蹈教學的發展渠道。

二、高校舞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常見問題

(1)現代教育成果較淺

在當前很多高等院校中,教師、學生都面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電子計算機技術、網絡多媒體、電子投影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已經進入了舞蹈教學中。學生接觸舞蹈的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傳遞式”和“模仿式”講授。但是,在實際舞蹈教學中,很多教師缺少教學經驗,對現代教育形式的領會不夠深入,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缺少理解,所以現代教育成果并不明顯,教學形式和教學質量都有待增加。

(2)現代教育形式單一

雖然學生接觸現代舞蹈教學的機會大大增加,但是在現代教育課堂上,如何更好的運用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成為現代教學的主要目的。但是,很多學校、教師在教育進程中認為,現代教育就是單純的“多媒體”教育,通過視頻等形式,就能夠發揮現代教育的作用,這一點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舞蹈教育的魅力,對舞蹈教學的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

三、強化高校舞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具體應用

(1)提升F代化教育和舞蹈教育的契合度

在傳統的舞蹈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教師、教材、技能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而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創新

首先是現代教育知識理論體系的構建。在舞蹈教學中,通過現代美學手法的投入,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分析現代舞蹈美學藝術,能夠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運用創新思維,拓寬舞蹈表演的形式和動作。充分借鑒舞蹈教育的教學主旨,使音樂和舞蹈能夠相互融合、借助舞蹈表演者深厚的肢體技能,和音樂、服裝、動作等因素搭配在一起,增強人的自信心和協調能力。教師要將中、西方舞蹈美學組合在一起,大膽創新、全面發展進一步開拓高校學生的思維、視野,使他們對舞蹈這門課程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在現代教育設施的融入中,學校要結合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大力投入師資設備,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舞蹈學習的領悟力和感染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作為硬件培育的必要條件,再通過電子投影儀等設備,將優秀的舞蹈作品播放在大屏幕上,使學生透過現場模仿、影片觀評進行模擬學習。使學生在舞蹈風格的模仿和塑造中,更加深切的體驗電子舞蹈案例中的各項思維。

(2)進一步推動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在現代教學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情感體驗是解讀“人性化”教學推進的具體表現。因此在現代化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播放音樂、氛圍燈光等形式,烘托和諧的教學氛圍。

例如,教師可以爭取學院相關部門的支持,在校園禮堂等場所設置專門的舞蹈活動教室。借助于會場的燈光、物美、營造一個良好的演繹環境。對于不同的舞種來說,其中蘊含的風格、韻律、情感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所以,通過相應的氛圍的烘托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就在現場環境的感染下,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例如蒙族的《安代舞》、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日喀則大鼓舞》、苗族的《阿米朵》等等,這些舞蹈的氣韻各不相同,如果不能接觸舞臺、音響、燈光等效果,難免使學生產生“情景不相容”的問題,因此會影響學生對舞蹈內涵的情感融入。

(3)強化現代化舞蹈教育的便捷性

對于很多高校來說,師資力量的不足使困擾舞蹈院校的發展問題。但是,從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這個層面上看,傳統教育方式需要教師進行課前備課、課中演示,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不少時間精力。但是通過步驟解析、圖標、PPT、動畫、視頻等形式,既能夠使學生對舞蹈學習具有一定的興趣,使課程本身具有趣味性,也能使舞蹈教育更加便捷,減少舞蹈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完成了原來至少2節課需要完成的任務。因此,廣大高校管理者要不斷加大現代化舞蹈教學的師資投入,豐富學生的眼界,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為高校舞蹈課堂注入了一份生機和活力。同時,還可以采用遠程教育、視頻學習等形式,采取互聯網連線,實現全國高校內舞蹈資源的互補和共享。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包括不同的方面。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在高校舞蹈課程中融入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增進他們的肢體豐富性,因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現代教育藝術的實際情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舞蹈藝術感悟思維和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曉莉.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青年文學家,2012(14).

篇2

關鍵詞: 師范類 《現代教育技術》 課程體系建設

新課改已經明確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步達到我國國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使我國目前的人口負擔變成人力資源,為中華民族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此項重任無疑落在廣大教師身上。實踐已經證明,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能“多快好省”地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熟悉現代教育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技能,將成為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肩負培養教師和培訓在職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務必探索出能適應新課改要求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體系,這是高等師范院校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現狀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目前的教材是各師范院校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開發的,版本比較多,各有側重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教材主要以模擬電子技術為基礎,涉及的內容主要有:視覺媒體教學、聽覺媒體教學、視聽覺媒體教學和部分綜合媒體教學與教學設計等。這一時期的教材,主要介紹教學媒體制作技術和硬件使用維護。代表教材是楊鴻德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現代教育技術教程》1996年8月第一版。

二十一世紀后的教材,逐步加大數字技術的內容,有的教材對模擬技術的內容在介紹教育技術發展中只作簡要描述,更多教材緊緊圍繞教育技術手段的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兼顧有形物化技術和無形智能技術,部分教材強調無形智能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重要性,教學模塊更加清晰。以張劍平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為例,該教材共分三個模塊,即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

現有的教材體現:緊跟技術的發展,注重新研究成果的應用、強調實用性等特點。

然而在教學應用中卻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內容偏多且深度不夠,部分理論與《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相重復,實踐環節針對性不強。

2.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組織

本課程是師范生的公共必修課,開設此課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大學計算機》、《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有的學校開設《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師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在高年級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多數學校的課時為54節。總體來說對本課程的基礎課開設不夠,顯得此課的課時偏少,很多學生沒有達到熟練應用的教學目標。

3.現有教師分析

目前,高校的現在教育技術教師主要是師范大學畢業的教育技術專業和部分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教師,從高校又到高校,實踐經驗不足,對中小學的教學特點研究不夠,教學的針對性不強。其他學科教師也會使用多媒體教室或計算機網絡教室上課,但對建構主義的理論的理解不夠,所應用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上,教師角色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講解員、傳授者。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像書本上講的那樣先進,在教學效果上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不利于學生就業時的知識遷移。

4.實驗條件和學習支持環境分析

由于近年來大學擴招,《現代教育技術》屬于公共必修課,涉及的學生比較多,很多大學的實驗設備不足,特別是多數字媒體技術方面的實驗,實驗課開出率比較低。有的學校老師講完“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模塊后,學生甚至沒有接觸過數碼相機。

雖然所有的師范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園網,但校園網的功能沒有充分開發出來,沒有很好地支持教學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學校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學習資源建設。

二、對策研究

以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為依據,教學人員的現代教育技術素質和能力分別從“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等四個維度進行描述。

為使師范生達到“標準”,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解決:

1.加強教材建設

針對上面的分析,教材建設應遵循總的原則是:以“標準”為依據,緊緊跟蹤新技術、新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突出實用性,加強實踐環節指導。

(1)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詳略要得當。應系統考慮支持的基礎學科的內容,讓其有一定的銜接性。例如,開設過《教育學》、《心理學》,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上,只需簡要地介紹相關支持理論,引起學生回憶即可。又如開設過《大學計算機》,關于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操作技術、計算機網絡組成、網絡信息搜索、網絡交流工具等方面就可以簡略介紹。

加強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內容,讓學生深入理解“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能以建構主義的觀點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2)改變傳統呈現知識的策略。由于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學的實踐層次上的學科,知識、技能、態度三種教學目標并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技能目標的培養。在編制教材時,可以借鑒高職高專教材的特點,即從“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傳統方法轉變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

(3)注重典型教學案例的剖析。目前有些教材上也有優秀教學案例,但多數沒有進行評析,學生學習后看不出該案例的優點和不足。在教材中要加大教學典型案例的剖析力度,讓學生加大練習,逐步掌握教學設計的要領,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設計出符合新課改目標的教案。

2.促使培訓教師觀念轉變

現代教育理論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要求廣大教師要轉變一些觀念,如學校觀(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上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將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學觀(教學應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驗能力)、教師觀(教師角色應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講解員、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觀(學生地位應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建構主體)、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的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由原來單純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境創設、主動探索、協助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

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就能促使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在決定教學效果中,無形技術支配有形技術。在培訓教師時切勿一刀切,而應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師培訓不同的內容。如:教育學教師培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師加強教育學專業,其他專業教師加強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學習,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最終使每位教師都達到現代教育要求的綜合素質。在校教師都在積極應用現代教育的理論進行教學,讓學生深受感染,從而認可現代教育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就業時的知識遷移,避免“小雞下小蛋”的惡性循環。

3.教學組織兼顧整體性和有序性

現在,各師范院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的培養模式比較單一,主要靠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提高信息技術素養的同時,還要提高師范生的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改變現代教育技術的培養單一模式,根據“標準”,現代教育技術應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師范院校要成立一個“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研究小組,成員主要由教育學、心理學、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各師范專業教學專家共同組成。對“標準”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現代教育技術培養方案。此方案要符合“整體性”和“有序性”原則,在組織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時,嚴格把握住該課的重點和難點,避免多門相關學科的內容重復性。對“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內容在相關教材上要體現出來。

4.加強實驗室和學習資源建設

技能的提高是靠學生進行實踐而獲得的,為了提高師范生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該課程的實驗室建設。學校領導要認識到,如果此課程開設得好,將會使學校所培養的師范生更有就業競爭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師范院校主要建設數字素材的獲取與編輯實驗室。其他實驗可以在計算機網絡教室中完成。學習資源建設是各所師范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校園網的教學功能的發揮不盡如人意。打開很多師范院校的網頁,關于課程學習內容特別少。由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時比較少,內容比較多,很有必要在本校的網站上建好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

要提高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從學校領導到每位教師都要充分認識。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一項課改的系統工程,只有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才能培養出符合“標準”的新時代的中小學教師。

參考文獻:

[1]李玉斌主編.現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楊鴻德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教育技術教程,1996.8.

[3]張劍平主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4]黃榮懷等主編.教育技術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5]許之民等.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角色的重定位.現代教育技術,2009,(4).

篇3

一、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大多數師范院校教學內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傳統的媒體技術及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內容[1],比較典型的教材體系如:張劍平老師編著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黃河明老師等編著的《現代教育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這些教材在教育技術界有較強的影響力,其用量也相對較大。從其教材內容及教學綱要分析,其教材寫作體系依照傳統的教育技術學的內容劃分,既關注教育技術學的教學體系,又關注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教育技術綜合能力。但隨著當前很多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課時的削減,教師發現這種教學體系受到較大挑戰。細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點:

1.教學涉及內容繁多,知識結構龐雜。

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包涵內容繁多,從內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濃縮,內容涵蓋“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涉及教育技術學的一系列概念、理論及相關知識的介紹,而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內容理論性很強,是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學習后續的一系列課程的理論基礎,一般在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導論中會涉及。現將這些內容放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中學習,分析發現部分內容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已有涉及,如學習理論等,有些內容對于非專業學生學習意義不是太大,對公共課程的學習不具有實際意義,如教育技術學的定義、傳播理論、傳統視聽教學媒體設備的原理及應用等。類似的問題在技術教學方面也存在,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媒體技術的極大豐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在內容選擇上需要關注的技術越來越多,這些技術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中用短短的幾個課時一帶而過,學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2.教學課時緊張,實驗設備短缺。

當前很多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理論課時多為16學時左右,而教學內容有6個部分,分別為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傳統教學媒體設備的使用、教學信息資源的收集與加工、教學軟件的編制、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平均來看,每個部分所用學時不到3學時,在兼顧教學內容的系統化的基礎上明顯不足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課時內,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精心選取核心內容,幫助學生強化相應的教育技術能力。同時,本門課程有32個實驗學時,需要進行實驗的內容有9個,涉及內容較多,當前因為師資比較緊張,而開課班級的規模都比較大,實驗時間相對集中,因此實驗設備會相對短缺,經常實驗時間都會安排在周末進行。

3.“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與學科專業應用相脫節。

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主要是由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教師擔任,主要講解及練習的是教育技術專業所關注的知識與技能,但這些知識與技能如何在學生自己的專業學科教學中應用,在課程中很少涉及,這就造成“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學生的學科專業應用相脫節,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專業應用領域。

以上這三點原因對于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決這三點問題關系到我校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形成,同時也關系到本課程的生存與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要解決當前這些問題,有必要對課程的組織方式、內容選擇及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必須轉變當前課程教學中關注課程體系性與科學性而忽略課程內容應用性的觀念。高校師范教育主要是為廣大的中小學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到中小學校一線教學將是大部分師范生的就業選擇。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以使他們能夠適應教育現代化及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本課程對于師范生而言,首先應當是一門應用性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師范生以后在教學崗位上就能夠有效應用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解決學科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這才是這門課程存在的目的。基于這一點看,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必須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特別要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自己的專業相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不至于技術與教學脫節。

針對以上目標,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改革應當與國家對于職后教師所建立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簡稱“標準”)相適應,對于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要求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教學人員版)的要求。由對“標準”分析可以發現,“標準”對于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應用層面的要求為“教學設計與實施”和“教學支持與管理”,其具體描述為“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并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等[3],從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術或者說是教育信息技術來支持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的最優化。這種思想的表現形式可以涵蓋教學設計過程。

從高校現有師范生所開設的課程來看,在低年級階段,已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類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術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關工作。同時,師范專業都開設了學科教學論之類的專業學科教學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具備了初步的學科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的能力。從這些知識儲備來看,高校師范生已具備了開展類似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要求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條件,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中,如果經過精心的選擇、設計和有效的教學實施,將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學習過的信息技術與高年級正在學習的學科教學論聯系起來,用教育技術的手段和方法進行規范化的教學設計,則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在當前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將現已具有的信息技術能力有效應用到自己的學科教學工作中,這正好可通過建立以“教學設計”為主線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來解決。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學設計”為主線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體系,把“標準”的要求融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中,把本課程從傳統的關注技術轉變到以關注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和教育教學服務”的這條主線上,就可以解決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三、具體解決方案

要解決“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存在的問題,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學設計”為主線的課程內容編排方式。

從教學過程分析,教育技術的應用環節其實是教學設計過程的體現。一般將傳統的教學設計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教學分析階段―教學策略選擇階段―教學媒體選擇階段―教學評價階段[4]。根據這四個階段的特點及實施的過程,可以建立如表1所示的課程內容體系:

從表1的內容可以看出,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思路是:學生根據自己學科的知識進行選題完成一個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此部分內容一般在學生自己專業的學科教學論中已涉及)針對這一教學設計方案選擇要用的教學媒體(此部分內容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媒體相關知識)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及媒體的選擇確定信息化教學環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此部分內容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教學信息資源知識)根據信息化教學環境及資源的選擇而集成或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此部分內容為“現代教育技術”與“計算機文化基礎”中信息處理部分相關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成果(此部分內容為“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論”相結合的內容)對教學設計成果實施與評價反思(此部分內容為“學科教學論”、“微格”、“現代教育技術”等相關課程相結合)。

以上設計思路將繁多龐雜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緊緊圍繞“教學設計”這一主線梳理,所有學習活動都依托“教學設計”開展,解決了課程內容的選擇問題,將一系列與實際教學應用無關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增加了信息化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選擇的內容,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的放矢,學生學習的臨場感加強,能體驗到“學以致用”。同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將部分與“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計算機文化基礎”重復的內容以活動形式展開,使學生能將其他課程所學內容應用到教學設計中,既可節約出不少課時,又可解決學科之間整合的問題。整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的組織及活動開展由于都是圍繞課程之初學生選擇的教學設計選題完成的,在整個課程學習中,所有活動的開展都為此選題服務,而學生的選題均為其專業學科教學中的選題,這使得整個教學設計活動都是圍繞學生的專業學科開展的,也解決了原來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學生的學科專業應用相脫節的問題。

2.建立以小組協作的活動教學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方式。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傳統的教學是采用課堂理論講授+實驗室驗證實驗的方式完成。這種方式將課堂教學與實驗實踐分割開來,而且實驗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在聽完教師講解后需要過段時間才能進行實驗活動,遺忘率較高、臨場感不強,學生學習相對困難,很容易出現應付學習的情況。

從表1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按表1思路開展的教學活動不適合采用課堂理論講授+實驗室驗證實驗的方式來完成,因為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及實踐,比較適合采用以“小組協作”為主體的活動教學方式開展,因此,可以考慮將理論講授與實驗教學的學時合并在一起完成。這樣,本門課程的整體規定學時就可達到48課時,學生通過48課時的教學活動,能系統完成一次完整、規范的教學設計體驗并進行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及反思,對于其在以后的學科教學中開展教學活動將受益匪淺。

3.建立以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的課程評價方式。

由于課程的內容及課程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對于學習者的考核方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革,傳統的紙筆測驗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習者按“教學設計”為主線而進行的課程學習狀態及學習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本課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及階段性成果,才更能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調控及導向功能。因此,學生的課程成績應當由以下幾部分構成:每個模塊的學習成果(20%)+教學設計成果(30%)+教學測驗(40%)+課程學習活動參與情況(10%)。并且這樣的評價方式在課程開始之初就應進行公布,這樣的評價指標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開展,確保以“小組協作”為主的學習活動的開展。

篇4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數學教學 整合 促進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探討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數學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嘗試,談談在教學中得到的幾點啟示。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作為數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利用幾何畫板講橢圓的定義。打開幾何畫板,做一個圓心為A的圓,在圓內任取不同于A的點B,在圓上取一點C,連接線段AC、BC,做線段BC的中垂線交AC于點P,連線段PB,引導學生發現|PA|+|PB|=|CA|,即圓的半徑,且大于|AB|,然后讓學生操作電腦拖動點C在圓上運動,得到P的軌跡――橢圓。啟發學生得到橢圓的第一定義,再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當點B在圓上、圓外時,點P的軌跡是什么圖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親自參與了對橢圓形成過程的探索,還使學生動手操作電腦,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建構。

二、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發散思維

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例如:課本上的圖形是“死圖”,無法表現二次曲線的形成過程,而黑板上的圖形鑒于技術原因,很難畫得準確,更難展現二次曲線的連續變化,可是利用多媒體就可以生動地把離心率的大小變化與圓錐曲線的形狀變化,這種數與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完美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可展示出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看似不相關”的二次曲線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可由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的服務器上的課件,讓學生獨立探索得出結論。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活教學方式

在運用多媒體的同時,加上教師的精講與啟發,再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索、質疑、問難和討論,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光靠教師“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上高二數學“二面角定義及其應用”時,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二面角定義及其應用”的課件,并將要解決的問題:“二面角概念”“怎樣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與水平面的角,和山路與山腳所成的角中的兩個,如何求第三個?”“解決折疊問題的方法和規律是什么?”等隱藏在精心設計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獨立探索,并通過實驗猜測推導論證,由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商,教師幫助學生共同完成以上問題,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師啟發性的回答、解決學生的問題。這樣就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對主題――“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義建構,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優化了教學過程,豐富了教學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再如筆者在上高一數學y=Asin(wx+∮)+k的圖象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好課件,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拖動、控制A、w、∮、k等調數棒,自己觀察、探索、討論,教師再適當點撥,就可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并不需要教師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做滔滔不絕的講解,而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反而比傳統教學要深刻得多。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1.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形象化和多樣化,把學科內容與優美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展示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并創造條件,逐步促進各種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激發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使這些非智力因素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發展并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以滿足他們學習和身心發展得需求。

2. 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篇5

【 關鍵詞 】 教育技術,素養,標準,職業人員

Abstract : CETS suiting for the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dvanced after studying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teracy in China . This standard prescribes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of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5 dimensions. It also sets up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system ,which fits for the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institution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Audio-Visual Education)with all levels and the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teracy, Standard, Professio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化社會的來臨,使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突顯。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學術內涵,又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并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而引領、掌握這些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正是教育技術職業人員——輔助、支持學與教的中堅力量。因此,研究、制定教育技術職業人員的教育技術標準已是勢在必行。

《中國教育技術標準( CETS )研究》課題組依據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實際水平,主要參考國內有關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教育技術素養的研究文獻及調查結果,結合實際的工作需要,在對各級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專職教師三部分人員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課題組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的教育技術標準(討論稿),供廣泛地征求意見。

一、國內的相關研究

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和其他學科領域有所不同,它既是一門學科(專業),又是一項事業,同時還是一種產業。 [1] 我國的教育技術一直具有自己的工作領域和嚴密的組織機構、人員。教育技術學專業從 1984 年發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這是我國教育技術不同于國外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征。這項事業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發展很快,尤其是近十年來發展迅速 , 從媒體到技術、從形式到內容、從理論到實踐 , 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大批專家、教師、電教機構內的職業人員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帶著不同的學科背景加入到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的隊伍中來,他們基于自身的工作實際和對教育技術的理解開展電教工作,確實對我國電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發現目前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隊伍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素質有待提高,結構失調,人才不穩;偏重技術,輕視理論;缺少培訓,后勁不足;科研欠佳,能力不夠等。 [2] 這個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需要具備什么能力結構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教育技術職業人員還需要不斷補充哪些知識、技能及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素養?這些已成為影響當前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內容。

目前,關于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技術素養方面的研究文章不多。國外沒有這樣專門的組織機構,所以沒有可供直接參考的研究資料。但一些信息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歐、美、日等國 對于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已經比較成熟,而且已經充實了大量的參考案例,這些成熟的標準和體系是制定我國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技術標準值得認真思索的資料。另外,美國教育技術與傳播協會( AECT )與國際培訓績效與教學標準委員會( IBSTPI )在上個世紀的 80 年代就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技術專業知識、技能與能力標準。最近, IBSTPI(1998) 與 AECT ( 2000 )又提出了新的專業技能標準 [3] ,這些都是值得參閱的資料。在 本文撰寫的過程中,主要參考了國內的相關資料,如各級電教機構(或教育機構)制定的相關文件;認真分析了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的體系等。此外南國農先生提出了電教者的基本素質及使命 [4] ,李龍先生提出了教育技術的素養理論 [5] , 何克抗先生提出了信息素養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素質 [6] , 李克東 先生提出了 信息素養要點 [7] , 桑新民 先生提出了學生信息素養 [8] , 尹俊華 先生提出了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應具備的能力結構 [9] ;劉成章等人提出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結構 [10] ; 胡巍提出了信息化社會中教育技術人員信息素質的培養 [11] , 還有其他的人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相關論述,這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二、問卷調查的分析和研究

在對國內現有文獻資料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依據李龍先生提出的“技術素養構成要素”的論述,我們擬定了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教育技術標準(初稿),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同時,設計了問卷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我們提出的關于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教育技術素養的基本要求,是否與這些職業人員本身對于技術素養的理解相符,并征求補充意見。該問卷包含以下內容:

1 、基本情況(包括工作單位的基本情況及教育技術職業人員個人基本情況)。

2 、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知識。

3 、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能力。

4 、教育技術職業人員在運用技術的過程中應該具備的道德情感素養。

問卷中所列問題都分別從三個層次——必須(應該)具備、可有可無、無需具備來考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190 份,實際回收 168 份,回收率為 88.4% 。其中有效問卷 158 份,有效率為 94.0% 。

1 、對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知識的調查分析

具體內容及調查結果如表 1 所示。

從表 1 可以看出,幾乎全部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都認為應該全面掌握教育技術學科的體系、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各種技術系統的組成原理;熟練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應該掌握與教育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這些都是作為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教育技術學作為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受到很多學科相關理論的影響,知識結構龐雜,不易掌握,但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來,廣大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已經認識到了扎實的理論功底、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進行教育技術實踐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2 、對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能力的調查分析

具體內容及調查結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都認為應該具備以下的能力素養:掌握各種技術系統的操作技能,并能評價其優勢與不足;進行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的能力;運用技術構建、維護、管理信息化教學環境的能力;運用技術收集、整合、評價教學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支持教學資源、教育環境建設的能力;制作多媒體產品,運用技術優化教與學的能力;運用技術支持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支持和幫助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提高技術素養的能力;運用技術工具和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評估和評價的能力。其中有 7.56% 的職業人員認為運用技術構建、維護、管理信息化教學環境的能力是可有可無的;還有 5% 左右的職業人員認為運用技術支持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及支持和幫助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提高技術素養的能力是可有可無的。

3 、對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情感道德素養的調查分析

具體內容及調查結果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教育技術職業人員認為應該不斷關注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及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積極參加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研究;應該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應該利用現有的技術資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術素養;在教育技術實踐的過程中注意遵守并教育他人遵守與教育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表中反映的數據來看,還有極其少數的教師科研意識不夠,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較差。

三、結論

依據以上調查表反映出來的信息,參考國內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結合各級電教機構實際的工作情況,在征求了有關專家的反饋意見后,我們對初稿反復修改,完成了教育技術職業人員的教育技術標準(討論稿)。需要說明的是與前三個階段性研究成果稍有不同,我們認為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應該是在一定的信息化環境中進行工作,所以就沒有從環境這個角度出發去分級描述教育技術職業人員的績效指標體系。

職業人員的教育技術標準部分內容如下:

教育技術職業人員包括中央、地方各級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和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專職教師三部分。

(一)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A .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具備全面的教育技術觀。

B .掌握各種技術系統的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知道它們教學中應用的優勢與不足。

C .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知道各種設計模式的適用范圍和操作步驟。

Ⅱ.運用技術支持教學資源和環境的建設

A .運用技術構建、維護信息化教學環境。

B .運用技術收集、評價現有的教學資源,加強資源的建設。

C .支持教師設計、開發新的教學資源。

Ⅲ.運用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優化

A .運用技術支持教師優化教與學的過程。

B .利用技術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

C .支持和幫助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提高技術素養。

Ⅳ.運用技術支持信息化管理

A .運用技術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信息化管理。

B .運用技術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評估和評價。

C .運用技術支持學校和地區的各項管理工作。

Ⅴ.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自覺承擔與技術相關的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A .完全理解信息的重要性,自覺追蹤技術革新的信息。

B .為師生創建安全、健康的信息化環境。

C .自覺遵守與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對他人開展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

( 二 ) 績效指標

1 、中央、地方各級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績效指標

( 1 )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正確理解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教育技術觀,具有利用技術進行終身學習的意識。(Ⅰ、 V )

( 2 )掌握各種技術系統的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對各種技術開發工具進行反思和評價,能快速排除各種軟、硬件故障;能夠為本地區構建、維護、管理、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必要時可考慮研制、開發新系統。(Ⅰ、Ⅱ)

( 3 )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能夠指導教師優化教與學的過程;掌握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方法,能夠形成科學的研究課題,支持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Ⅰ、Ⅲ)

( 4 )運用技術廣泛收集并整合優化各類教學資源、素材資源,征集有地區特色的學習資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資源庫建設思路和管理方法;發揮地區資源中心促進教學的作用。(Ⅱ、Ⅲ、Ⅳ)

( 5 )熟練掌握網絡及各種媒體的特性,掌握教學軟件編制理論與實踐,指導教師運用技術為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研發教學媒體產品并能恰當的評價其教學效果;能正確評價市場上的媒體產品并進行正確的選擇;能采用適當的評價工具和技術方法對教育信息進行處理。(Ⅱ、Ⅲ、Ⅳ)

( 6 )了解所屬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配備情況,為實施完善“校校通”衛星遠程教育資源信息站建設、衛星寬帶網技術,城域網資源建設技術提供指導、咨詢或組織技術培訓。(Ⅱ、Ⅳ)

( 7 )了解所屬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工作的進展;研究各學科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規劃及案例;制定本地區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技能培訓計劃且能夠指導本地區現代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的實施。(Ⅳ)

( 8 )熟悉學生、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和新課程標準,支持學生利用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支持教師運用技術提高教學和科研的能力,推進新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積極促成課程內容與技術資源的深層次整合。(Ⅲ、Ⅳ)

( 9 )組織現代教育教學經驗成果及校園網建設、應用、管理經驗的交流和推廣,充分利用技術與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同行及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交流和探索,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改。(Ⅱ、Ⅲ、Ⅳ)

( 10 )在使用技術過程中能自覺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倡導并監督師生使用安全、健康、平等、高效、規范的信息化環境,探索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及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Ⅴ)

2 、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機構內專業人員績效指標

( 1 )掌握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正確理解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教育技術觀;具有利用技術進行終身學習的意識。(Ⅰ、Ⅴ)

( 2 )掌握各種技術系統的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對各種技術開發工具進行反思和評價,能快速排除各種軟、硬件故障;能對現有的資源設備優化組合,必要時可研制、開發新系統。(Ⅰ、Ⅱ)

( 3 )依據本校實際情況,整體設計、構建、維護、管理信息化教學環境;并能擬定新的規劃及配備方案,積極推進本校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Ⅱ)

( 4 )具備以教學設計為核心的能力,支持教師利用技術優化教與學的過程;掌握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完成一定的科研課題,支持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Ⅰ、Ⅱ、Ⅲ)

( 5 )熟練掌握網絡及各種媒體的特性,掌握教學軟件編制理論與實踐,能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研發相應的教學媒體產品;能正確評價市場上媒體產品的優勢與不足并能正確選擇所需產品,能采用適當的評價工具和技術方法對教育信息進行處理。(Ⅰ、Ⅱ、Ⅳ)

( 6 )能利用技術廣泛收集并整合優化校內外教學資源、素材資源,建成適合本校的學習資源中心;鼓勵學生和教師用電子作品集展現自己的創新思維,發揮教學資源庫系統平臺在教學中的作用。(Ⅱ、Ⅳ)

( 7 )熟悉學生教育技術標準、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及新課程標準,能夠把它們與課程內容和信息環境、資源、技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設計基于技術的學與教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合作意識;組織校內信息化培訓,支持教師運用技術提高教學和科研的能力。(Ⅲ、Ⅳ)

( 8 )運用技術輔助與支持管理人員的教學、校務過程管理和評估工作,發揮系統整體功能,保證教育技術有效開展;應用項目管理方法對教育技術應用與建設項目進行管理。(Ⅳ、Ⅴ)

( 9 )參加相關技術課題培訓,與同事和同行交流推廣運用教育技術實踐的經驗及校園網建設、應用、管理經驗;有意識參與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勇于研發有難度的智能教學系統、集成化教學系統;對新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潛能與效度有一定預見。(Ⅰ、Ⅱ、、Ⅴ)

( 10 )在使用技術過程中能自覺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保證為師生構建平等、安全、健康、高效、規范的信息使用環境;監督他人使用,并對他人開展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Ⅴ)

3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專職教師績效指標

( 1 )熟悉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正確理解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關注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及新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潛能與效度,具有利用技術進行終身學習的意識。(Ⅰ、Ⅴ)

( 2 )掌握技術系統的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對各種技術開發工具進行反思和評價,能排除碰到的軟、硬件故障;能夠維護、管理信息化教學環境。(Ⅰ、Ⅱ)

( 3 )能運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借鑒新型教學設計模式,設計基于技術的學與教的實踐,并有所創新。(Ⅰ、Ⅱ)

( 4 )熟練掌握網絡及數字化媒體的特性,能規劃、建設、維護和運用教學網絡;掌握教學軟件編制理論與實踐,開發網絡教學產品,支持教師利用技術設計、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并實施相應評價。(Ⅱ、Ⅲ、Ⅳ)

( 5 )熟知學生教育技術標準,通過講授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具備信息的意識與能力,指導學生運用技術進行探究性、研究性、創新性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利用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利用技術展現解決問題的過程。(Ⅲ)

( 6 )熟知教師教育技術標準,通過信息技術技能培訓,使教師方便掌握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技巧,具有一定的利用技術自制教學課件的能力,指導并鼓勵教師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改進教與學。(Ⅱ、Ⅲ、Ⅳ)

( 7 )熟知管理者教育技術標準,輔助并支持管理者實現本校信息化教育環境,探討本校教師尚需具備的信息素養,運用技術支持教務、校務工作的信息化管理。(Ⅳ)

( 8 )熟悉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及培訓中主動運用技術進行實踐,能根據學科特點不斷示范課程內容與技術資源有效整合的模式,實施評價并有所創新。(Ⅲ、Ⅳ)

( 9 )參加相關技術課題的培訓,與同事和同行交流推廣校園網應用、管理經驗;有意識參與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嘗試應用集成化教學系統,并思索其教學價值及改進措施。(Ⅱ、Ⅴ)

( 10 )在使用技術過程中能自覺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為師生提供規范、平等、安全、健康、合作的技術使用環境;監督他人使用,并對他人開展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Ⅴ)

參考文獻

[1] 劉雍潛,李龍.教育技術基礎 [M]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2 : 32

[2] 陳明選.目前高校電教人員的素質問題與對策探析 [J]. 電化教育研究. 1999 ,( 6)

[3] 楊福滿,徐春華 .教育技術的領域發展與專業技能的要求 [J] .現代教育技術. 2004 ,( 3 )

[4] 南國農.世紀之交 , 電教者的使命 [J] .電化教育研究 . 1998 ,( 1 )

[5] 李龍,劉雍潛.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 [J]. 現代教育技術 . 2004 ,( 3 )

[6] 何克抗,李文光 . 教育技術學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7] 李克東 . 數字化學習 ——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 [J] . 電化教育研究 . 2001 , ( 8 )

[8] 桑新民 . 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階段性總結報告 [J] . 中國遠程教育 , 2002 , ( 11 )

[9] 尹俊華主編 . 教育技術學導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0] 劉成章主編 . 信息技術教育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1] 胡巍 . 論信息化社會教育技術人員信息素質的培養 [J]. 解放軍藝術學院報. 2001 ,( 2 )

[12] 劉雍潛.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研究初探 [J]. 電化教育研究 .2002 ,( 7 )

[13] 何高大.“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及其啟示 [J]. 現代教育技術. 2002 ,( 3 )

[14] 李運林 , 李克東 . 電化教育導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篇6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計算機及其應用080702

02324離散數學

02318計算機組成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326操作系統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325計算機系統結構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4741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015英語(二)

計算機網絡

080709  02318計算機組成原理

02335網絡操作系統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51計算機網絡安全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4741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2通信概論

00015英語(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198線性代數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75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2442鋼結構

00015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美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813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0819訓詁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

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

00015英語(二)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31英語語法  00832英語詞匯學

00016日語  00604英美文學選讀

會計

020204  00058市場營銷學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61國家稅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60審計學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8資產評估

00015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10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61國家稅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3質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8市場營銷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61國家稅收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78銀行會計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79保險學原理

0015英語(二)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61國家稅收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84市場營銷策劃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83消費經濟學

00015英語(二)

國際貿易

020110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5844國際商務英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99涉外經濟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15英語(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9 國際私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險法

00167 勞動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0015英語(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1世界貿易組織法  00865證劵法  05557物權法

05560破產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61刑事偵查情報學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監所管理

030109  00929勞動教養學  00931矯正教育學  00934中國監獄史

00930監所法律文書  00927中國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邏輯學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學

00450教育評估與督導

00015英語(二)

教育學

040108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1認知心理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較教育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0015英語(二)

小學教育

040112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00542文學概論(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72比較教育  03329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學前教育

040102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24普通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學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會學概論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15英語(二)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38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00015英語(二)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201護理學導論

04435老年護理學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學概論  01868民族文化概論  00198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04577中國通史

應用化學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與檢驗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8306環境分析與監測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漢語言文學教育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541語言學概論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5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0600高級英語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02102遙感概論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02101區域科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現代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312政治學概論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034社會學概論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歷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國近代史專題

00775歷史教育學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組織胚胎學  02088 生物教育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081進化生物學  02077 中學生物教學法  00015英語(二)

02076 遺傳學(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規概論  00227公司法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制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167勞動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方  01141信息技術與當代社會  0434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  05181計算機網絡與遠程教育

計算機科學教育080745    02339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02328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02326操作系統  02336數據庫原理  00015英語(二)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數論  02011復變函數  02014微分幾何  00015英語(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數學物理方法  03218中學物理實驗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6儀器分析  00413現代教育技  02059化學教育學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00732簡明配器法  07976音樂欣賞(二)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0742美術技法理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3體育教育學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358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00015英語(二)

06541現代通信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9藥劑學  03026藥理學(二)  07781藥事管理(一)

藥學

100805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義務教育

040125  09338課程設計與評價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9288義務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概論  09290初中語文學科基礎

篇7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4-0020-04

一、引言

對歷史的研究通常能幫助我們尋找規律以更好地預知未來,科學研究同樣如此,要把握任何學科的未來,最好途徑就是先了解其歷史。因此學科歷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學術方法。從某種意義來說,對學科歷史研究和反思的重要性甚至不亞于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這種反思的深度廣度,對該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學科史研究服務于該學科的需要,通常關注本學科領域里主要理論問題的來源、解決情況以及解決方法等。通過研究學科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梳理出學科發展的清晰脈絡,確保該學科的理論體系的自主性和基本價值,是所有學科發展的重要前提,對于教育技術學這一年輕學科來說同樣如此。通過對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發展歷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思想體系產生過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分析領會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這種歷史研究的方法和分析角度對我們梳理教育技術學科,尋找學科自身發展演變規律,準確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學史主要研究方法對比分析

目前,科學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是以科學史學科創始人薩頓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編年史方法,以柯瓦雷為代表的思想史編史方法以及以默頓和貝爾納為代表的社會學方法。

以科學史學科的主要創始人喬治?薩頓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史學觀認為科學是實證知識,而科學史則是實證知識的積累史,其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以大事年表的方法記錄歷史上出現的所有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由法國科學史家柯瓦雷開創的思想史編史家們則認為:科學本質上是觀念,科學觀念的發展是內在的和自主的,科學史是觀念內在更替的思想史。與編年史研究方法相比,思想史研究方法既能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中尋找和選擇能夠代表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代表性科學事實和關鍵技術,又能深入分析這些科學事實和技術之間的內在關系和演變規律,在科學研究的系統性上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以默頓和貝爾納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史家們則認為: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活動,因而科學史可以而且應該寫成科學與其它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史。科學社會史研究方法的主要特點在于其主張在研究科學發展的同時結合對應時代的社會背景。

實證主義編年史研究有助于人們快速而清晰地了解某一科學領域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和主要脈絡,但對重大科學事件背后隱藏的科學演變規律卻未作過多探究。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的研究者們在對科學人物、科學事件和科學成果進行記錄和總結的同時,還試圖通過歷史解釋的方式來尋找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發展規律。在學科史研究過程中,如果想找出蘊含于其中的歷史規律,最好的方法是對上述幾種方法取長補短,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加以綜合運用,我們在進行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的歷史研究時同樣需要如此。

三、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充分借鑒了科學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后,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者們最終形成了關鍵事件編年史研究、范式研究和學術人物思想研究等三種不同方法,由此也分別形成了不同視角下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發展史。

1. 教育技術學的編年史研究

與其他科學編年史相同,教育技術編年史研究也是對教育技術領域曾經發生的各類事件進行整理,通過分析其對本領域的影響程度來進行選擇,最終形成不同時間點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術重大事件列表。

目前已有很多各具特點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大事年表,如美國佐治亞大學Julie Moore 主講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中,學生Saeid Roushanzamir和 Emily Giles 創建并維護了一個教育技術學大事年表(表1),該表的時間段基本上是從1920年代前后一直到2000年前后。針對每個時段里的重要事件都有較詳細的說明和分析,其中列出每個年代出現的重要理論,如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主義理論,20世紀60年代的系統方法,20世紀70年代行為主義理論開始向認知主義理論轉化,20世紀8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普及所帶來的對教學設計的巨大影響以及績效技術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理論的出現等。從這個大事年表中,我們可以通過那些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來把握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的發展歷程。

2. 教育技術學的范式研究

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其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為當代科學思想研究建立了一個重要討論基礎。范式實際上就是在某個科學領域內,研究者們遵循的相關標準理論、思想觀念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的總和,也就是研究者們對于特定對象所使用的各種研究工具和方法構成的體系。

在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以庫恩范式理論為指導來解讀和詮釋教育技術學發展歷史成為一種重要思路。不少學者根據自己的思考,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技術范式體系,其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范式體系如賽特勒的教學技術四范式理論,即:媒體范式、傳播與系統范式、行為科學范式、認知科學范式,蒂莫西?克詩曼提出的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范式、智能導師系統(ITS)范式、(Logo-as-Latin)范式以及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CSCL)范式等。運用科學范式理論研究教育技術學既有積極的推動意義也有消極影響,因為范式理論所倡導的多元化既能有助于從不同研究角度推進教育技術學發展,也可能影響教育技術學統一規范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3.教育技術學的學術人物思想研究

學科基礎理論的最終形成通常可以看作該學術領域大師們的理論思想與實踐研究的積累和沉淀。運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研讀和分析教育技術學科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學術論著及其包含的觀念和思想,既能從中梳理出引導學科發展方向的線索,研究成果最終也可以構成學科基礎理論體系的基石。

雖然教育技術學的歷史比較短暫,但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本學科和相關領域內無數學識卓越的大師通過智慧和努力,為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壯大提供了寶貴的思想。例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教育學理論巨著――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給出了很多教育基本理論的界定,成為教育學及其分支學科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石。心理學家桑代克、斯金納將行為反射理論應用于教育心理學;此外,皮亞杰的認知理論,香農的信息理論和拉斯韋爾、施拉姆對信息傳播模式的定義對教育傳播學后續發展的影響。皮亞杰、布魯納、維果斯基、格拉斯菲爾德等人對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影響等。這些例子都說明不同歷史階段代表性人物的學術思想對教育技術學科的巨大推動作用。

對教育技術學界重要人物的學術思想史進行追溯與解讀,系統介紹、分析研究和評價大師們的學術思想,是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以及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助于理清教育技術重要理論的發展及沿革規律。

四、不同視角結合的教育技術學發展線索

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的上述三種方法各有優點和不足。例如僅關注教育技術學的歷史事件,往往容易迷失于其中,難以從中發現規律。同樣,如果脫離歷史事件進行范式研究或是學術人物思想研究同樣無法真正把握教育技術學的歷史脈絡,我們必須融匯和綜合運用各種歷史研究方法,結合教育技術歷史研究三種方法的優缺點,分別通過關鍵事件年表、研究主題和范式的演變以及主要學術人物思想演變的過程梳理出多視角下的教育技術歷史發展脈絡。

1.理論與技術視角下教育技術學歷史發展演化線索

各種理論與技術隨時間逐漸引入教育,使得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主題與研究對象也經歷了不斷的演變,如果以各類技術發展對教育技術學及其研究主題的影響作為分析線索,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演進線索,如圖1所示。

針對上述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技術及研究主題的歷史演變,可以借鑒塞特勒范式概念來解讀和綜合研究其發展線索,可以綜合應用媒體范式和傳播與系統范式來研究直觀教學到視聽傳播這條線索,綜合應用行為主義范式和認知科學范式來研究個別化學習演化這條線索,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論基礎與技術進步影響下的教育技術學演進規律。

2.基礎理論與學術思想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發展線索

教育技術學發展歷程的關鍵階段,往往都是隨著技術進步的影響及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理論的發展,對本學科重要學術人物產生了較大影響,令其深入思考后提出帶有突破性的觀點和理論而推動的。如美國教育技術學發展過程中,以戴爾、芬恩為代表的早期媒體派教學專家的研究工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傳播學的影響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發起的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運動帶來的從媒體研究向整體教學過程研究的發展,使系統科學研究方法逐漸開始成為教育技術學科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此后學習心理學發展推動學習科學逐漸成為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使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開發成為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主戰場。相關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不斷開拓著教育技術學研究視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因此,不同學術人物之間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的溝通交流與融合貫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科理論體系的不斷充實和完善。

五、多視角結合的教育技術學歷史發展脈絡

結合上面所說的教育技術歷史關鍵事件、研究范式的演變以及學術人物思想的碰撞與交互過程,我們可以嘗試著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來梳理出一條清晰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術學發展脈絡。例如,可以應用賽特勒四范式結合歷史事件、理論發展及代表學術人物思想影響來梳理出20世紀30年代至目前的教育技術學發展脈絡和演進關系。

從上圖中不難看出,在教育技術的演變過程中,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關鍵事件,能夠帶來教育技術研究視野和角度的變化,對于相應時期的學術人物的學術觀念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由此推動其學術思想的變化和豐富完善,這種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構成了推動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全部動力。

六、結語

教育技術學作為真正意義的學科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都與現代教育技術自身的出現和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承,而教育技術的發展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教育實踐的需求相結合的產物。不同階段的教育技術發展都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從不同角度的教育技術學發展史中,都能明顯的看出這一點。

在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在不斷發展開拓,從主要注重視覺媒體及其教育應用,到視聽媒體、再到視聽傳播、教育制度,從只關注學校教育本身到關注學校以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隱性因素,從注重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到注重國際教育和發展教育等,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在不斷向縱橫方向深入發展,這種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斷推動教育技術學的學科體系自身的不斷深入和完善。

在教育技術研究中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單一視角和單一研究方法所帶來的局限性,有助于梳理出更加清晰、完整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術學發展脈絡。在研究中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同一原則,既注重對事實的敘述,也注重對事實背后影響因素的邏輯分析,應將教育技術學的發展過程置身于科學、技術以及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考察,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間進行比較研究,同時要結合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狀況來做研究和分析。

作為比較年輕的學科,現代教育技術誕生和發展還不到一百年,在基礎理論建設上還很不成熟。對于這樣發展迅速的新興交叉學科,對其歷史和理論的總結、研究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為解決學科高速發展同時帶來的一系列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所有教育技術理論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冷靜總結學科發展歷史,尋找客觀規律,分析和預測變化趨勢,探尋保證本學科可持續性發展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焦建利.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10).

[2]宮淑紅.美國教育技術學的歷史與范式演變[D]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3]劉美鳳.解析美國教育技術的三條歷史發展線索[J] .比較教育研究,2004.(8).

[4]焦建利.美國教育技術學領軍人物學術思想研究引論[J].現代教育技術,2009.(1).

篇8

關鍵詞:PBL;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傳統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01-0177-03

0引言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

與當今主要使用的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不同的是,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將教師的講授作為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PBL強調將學習與日常事務中更大的實際任務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到實際問題當中;通過設計具有真實性的任務,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組人員間的相互合作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學習到隱含在問題背后的基礎科學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經過40多年的實踐證明,PBL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有諸多優點:①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我再學習能力;②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成果分享的積極行為。

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為國外多所院校使用和修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我國,對于PBL教學模式的探討尚處于摸索階段。如何建立一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形成科學的適合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從而引導教學改革是當今教育界應該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通過對[3]熊和平.我國近20年教學過程本質研究的反思[J].教育與現代化,2001(6).

[4]高利明.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

[5]南國農.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1(6).

篇9

星期五(7月8日)

星期六(7月9日)

星期日(7月10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計算機及其應用

080702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操作系統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0420物理(工)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442鋼結構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 美學

00819訓詁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0840日語  00832 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會計

020204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8 資產評估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0015 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01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153質量管理(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78銀行會計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79保險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0183消費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國際貿易

020110  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45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99涉外經濟法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法律

030106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58保險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201護理學導論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0420物理(工)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應用化學

081209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08306環境分析與檢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4577中國通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民商法

030116  00865證劵法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0破產法

漢語言文學教育

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語言學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1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0600高級英語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4人文地理學導論  06858中學地理專題選講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6452中學地理教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144環境科學基礎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312政治學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00483科學思維方法  05629思想政治課教學法

歷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775歷史教育學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05632中學歷史課專題精講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 進化生物學  02084組織胚胎學

02078生物統計學  02082 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02085 細胞生物學  02079 生態學概論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7中學法律教育專題選講

0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00261行政法學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016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

080713  04340電視編導與制作  04344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  0434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計算機科學教育

080745  07839計算機教學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441多媒體教學系統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2009抽象代數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數學教育學

物理教育

070202  06129固體物理  02035熱力學與物理統計  02032高等數學(三)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3結構化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2體育管理學

教育學

040108  00471認知心理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72比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學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邏輯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54管理學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0034社會學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國概況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80高速公路  06079城市道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2358單片機原理與應用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2141 計算機網絡技術

05693音響及視頻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小學教育

040112  00542文學概論(二)  00472比較教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026藥理學(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781藥事管理學(一)

篇10

關鍵詞:生命科學導論;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團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094-02

21世紀生命科學將在人類科技、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和進步中起到巨大作用,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等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物學知識基礎,因此為非生物學專業的學生開設生物學方面的課程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大學生的素質培養是我校一貫重視并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我校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思路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嘗試,提出文、理、工、藝術等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也必須學習有關生命科學的知識,并將《生命科學導論》課定位為全校本科生的素質教育課。因此,圍繞《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將部分體會總結如下,供同行指正。

一、更新教育觀念,構建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新體系

為適應生命科學對社會經濟、生活和持續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加的勢態,世界一流大學,如,MIT等從20世紀80年代后葉起陸續為全校大學生開設了生物類課程。我國幾所重點院校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也相繼開設出類似的全校性課程。在這個前提下,2000年,我院組織在科研和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的教師首次面向全校非生物學類專業本科生開出了《生命科學導論》公共基礎課程,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受到熱烈歡迎。經過近十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本課程組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實際,制定了課程培養目標,構建了獨特的課程教學體系。

1.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在對國內外《生命科學導論》教學與研究的調研基礎上,探討非生物類專業理論教學必須掌握的知識和結構。利用我院生命科學教學的基礎和特色,根據培養對象的不同建立了茅以升班、理工科類、文科類等幾個不同的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體系,從學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材的選用和老師的配備幾個方面保障教學質量。結合學生所修專業背景和不同專業的特點,分層次確定了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內容,構建了適合的專業平臺,同時面向全校開設必修、限選和公選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在教學體系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貫穿生命科學的先進技術和手段,緊跟世界科技前沿,為我校通識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2.豐富的教學內容。《生命科學導論》講授的內容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講授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教學過程中,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整體規劃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時數和教學條件,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緊扣當前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如,干細胞研究、轉基因等,牢牢抓住學生關注點;選取生命科學發展歷程中的經典研究,引導他們去提出問題、去分析問題、去研究、去創新,取得啟迪悟性、挖掘潛能的效果,實現本課程教學的基礎性與前沿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交叉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3.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生命科學導論》作為基礎和前沿學科,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設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設計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題整合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強調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更加突出了生物科學知識對科學發展、社會進步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為了充分體現生命科學“重基礎、重交叉、重人文、重實踐”的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啟發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積極推進探索性或研究性、啟發式教學。教師們結合課程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同時圍繞媒體關注的有關生命科學研究中涉及的熱點話題,將教學內容貫穿其中。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科學發現、技術創新過程、科學家的故事等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以啟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理解,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培養科學素養。

2.將聲、形、言、情等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課件靈活運用于教學。通過語言的輕重緩急突出重點、難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的比喻、生動的實例、直觀的圖表及深入淺出的解析,幫助學生理解,加強學生記憶;用激情講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通過教師的手勢、表情、動作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認識。現代的教育技術手段使得單位教學時間內的信息量大、網上資源豐富并使知識的獲得和更新速度加快,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圖文并茂和動畫演示,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3.教與學的互動。針對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分小班查閱本專業與生命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制作成多媒體后,請小班代表在課堂上演講,開闊其思路,以對學生跨學科的聯想、創新思維起到一定的科學啟迪作用,認識生命科學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我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小型研究課題、知識拓展講座和教材評論等,并隨時注意調節教學進度,留給學生充分吸收消化的時間,達到師生互動學習的目的。

4.多環節考查模式。考試改變了傳統的期末一次卷面考試定成績的方式,實行多元成績評定辦法,采取用平時成績、期末考試、講演成績和考勤成績等多個考核環節評定學生的總成績,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評價,培養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好習慣,克服少數學生臨時報佛腳的不良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踏實的學風。

5.設置研究生教學助理,加強溝通。《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組配備有研究生教學助理,教學中加強例題示范、習題講解、答疑及作業批改等教學環節,并經常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整教學方法,如,在2006年下發收集學生對該課程意見和建議問卷達5000余份。學生同老師的聯系也延伸到了email、BBS、ftp及短消息等系統上。

三、教材、擴充性資料的使用與建設

教材的選擇使用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而生命科學發展迅猛,很難通過一本教科書把至今人類對生命的了解全部反映出來。課程組針對工科、理科和文科學生的不同生物學知識背景及課程屬性,準備了不同的教材。采用上海交通大學張惟杰教授主編的《生命科學導論》[1]作為限選課和選修課的主修教材。針對茅班開設的必修課,在選用恰當的《生命科學導論》教材方面,教師們多次組織研究討論,查閱了大量的圖書,最后確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吳慶余教授主編的《基礎生命科學》[2],該教材為國內第一本生命科學類的全彩色教材,圖文并茂的彩色圖片更能真實高效地反映生命的特征和規律,用現代的觀點重新審視、選擇和組織傳統教學內容,從宏觀到微觀系統地闡述生命現象。經過3~4年的使用,又更新其新版。此外,還提供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輔材料和相關教學網站,如,高崇明主編《生命科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沈顯生主編《生命科學概論》(文科)(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裘娟萍、錢海豐主編《生命科學概論》(工科)(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Neil A.Campbell,Jane B.Reece著《Essential Biology》(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團,2003)、曹陽、林志新主編《生物科學實驗導論》(附光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等。同時,擬構建《生命科學導論》全方位、立體化的網絡教學平臺[3]。在學校學院的支持下,依托生物信息實驗教學平臺,初步構建了“生命科學導論”網上教育資源框架,包括理論教學大綱、實驗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和課件、電子教材、習題與解答、實驗指導、知識擴展、學術講座、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網上測練、網上提交作業和報告等相關內容,為進一步完善“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網站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重視自身知識的提高和隊伍建設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生命科學發展迅猛,為了更新教學理念和知識結構,我們采用引入和走出相結合的模式,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我院講座和授課,并派出數名老師到清華、浙大、上海交大、北大、武大等學校觀摩、交流教學經驗,參加國內各類骨干教師培訓班學習及有關《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改革研討會。

2.樹立團隊教學理念。按照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改變“單兵作戰”的育人模式,由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的多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以系列課程建設為教學團隊的最終目標,形成綜合實力,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的學生開展教學,有效地促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從整體上提高教書育人的效果和質量。課程組經常開展互學活動,通過相互之間的定期交流,使各位教師的專業特長得到交叉、融合,教學更加生動、深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科研帶動教學。課程組教師所從事的學科專業有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生態學等,幾乎涵蓋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所有領域。除了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外,還是各自所從事學科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通過組建科研團隊,吸收青年教師到自己的課題中擔任一定的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師將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信息及研究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生命科學導論》作為面向非生物學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通識課程,為了充分體現和實現本課程的“素質教育”宗旨,應該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實際,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生命科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學科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了解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科交叉和知識遷移,進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將如何影響人類和人類社會,增強學生的健康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和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實現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最終達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終級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惟杰.生命科學導論[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吳慶余.基礎生命科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鵬,關學鋒.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深化材料力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