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應對策略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變化應對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S16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全世界都在忍受著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天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氣候的好壞對農業生產具有重大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關系到整個中國的長遠發展問題,所以,宜人的氣候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
1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1.1 農作物種植帶向北延長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增強,我國多地的農作物種植帶逐漸向北延長,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的農作物面積逐漸擴大。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熱量和水分,氣候變暖使我國多地氣溫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長了我國長江以北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期,將我國農作物的種植帶整體向北方推移,許多地區的糧食由一年兩熟制轉變為一年三熟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我國多地的糧食儲備,有效解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
1.2 減輕冬季冰凍災害
全球的氣候變暖趨勢緩解了我國高緯度地區農業種植熱量不足的問題,幫助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有效延長生育期,更多對熱量需求高的糧食作物漸漸向北遷移,豐富了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種類,使作物的種植結構向多元化轉變。
2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2.1 易引發病蟲害
病蟲害是導致農作物減產的重要原因之一。農田里的害蟲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存活時間也會相應增加,中國境內的作物害蟲蟲卵也會隨著種植帶的北遷而越冬向北遷移,對我國農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響。
2.2 干旱、洪澇對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
極端氣候的加劇會導致暴雨頻發,大范圍的連續暴雨會造成洪澇災害,對降水量過于集中地區的農作物造成巨大損失。山洪的暴漲會導致河堤決口,使房屋倒塌、農田積水,嚴重影響了下游地區的生產生活。洪澇災害過后,會導致水土流失問題的加劇,進而引發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災害,也會對農作物造成二次破壞。
我國降水量不均,夏季風提前過境就會造成南旱北澇,夏季風推遲過境就會造成南澇北旱,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構成了不小的威脅。水是農作物生長必不可缺的資源,干旱會造成大面積的農田因缺水而龜裂,生長的作物會隨之死亡,對當年的糧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損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響沿海地區農業發展
隨著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加劇,南北極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到我國沿海地區的農業發展。上升的海平面漸漸會淹沒農田,減小了我國沿海地區的農業種植面積,倒灌的海水還會造成農田鹽堿化,使種植土壤質量下降,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
3 解決氣候負面影響的措施
3.1 結合客觀實際,詳細制定長遠戰略
農業是我國生存發展的根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家自立、社會安定的基礎。要想盡快地緩解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就必須結合我國農業的客觀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一個長遠發展的戰略方案。國家農業部應該針對不同地區出現氣候變化的不同,制定出適合該地區的緊急應對模式,避免在出現極端天氣情況時處于被動地位,對災情只能束手無策。
3.2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緩解氣候變暖趨勢
氣候變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經歷的一場浩劫。為了緩解氣候變暖趨勢,有效控制因為氣候變暖導致的一系列極端天氣對我國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就必須從生活點滴做起,盡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日常排放量,為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一份貢獻。
3.3 以敏感區和敏感產業為關注重點
目前,我國的旱地作物是氣候變化的敏感產業,華東、華北和西北地區則是我國農業的敏感地區。相較于南方的水稻農田來說,旱地對氣候的變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國在未來的農業建設發展中應該重點強調旱作物的穩產、高產能力建設和相應的技術發展情況,將華東、華北、西北地區作為農業關注的重點地區,特別關注該地區的冬季旱作物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預準備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來都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最佳選擇。我國要想有效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農業問題,就必須要未雨綢繆,對氣候進行長期的觀測研究,并同時加大相應的技術開發投入,加強應用基礎和實用技術研究。這樣一來,在農業遇到突發的氣候變化時,國家能夠在第一時間就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災害進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對國家的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生產的穩定,關系到整個中國的長遠發展問題。氣候的好壞對農業生產具有重大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國種植帶向北遷移,也可以減輕冬季冰凍災害,豐富了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種類,使作物的種植結構向多元化轉變。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洪澇、干旱、病蟲害災難對我國農業的不利影響。為了我國農業能夠健康長遠發展,就必須結合我國客觀實際,詳細制定長遠戰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緩解氣候變暖趨勢;以敏感區和敏感產業為關注重點,提前做好氣候災害的應急準備,對災害進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對國家的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吳小玲,廖艷陽.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
篇2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水稻產量;經濟影響;中國南方;C-D-C模型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0-0152-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6
在20世紀綠色革命時期,農業生產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現代要素投入及灌溉和化肥投入的增加,綠色革命使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供給能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面臨考驗,這種考驗由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變得更加日益嚴峻[1]。因此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顯得非常必要,這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關于影響作物生產的因素,許多因內外學者都作了大量研究[2-3],通常情況下,通過增加物質要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都能增加作物產量,但是并不意味可以忽視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氣候變化明顯的情況下。
關于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然顯得不確定,有許多學者[4-5]主要利用間接作物模型評估了氣候變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但只有少部分學者實證分析過去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直接影響,如有研究結果表明,在作物生長期間,溫度每上升1℃,美國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就會下降17%[6];通過分析了夜溫與水稻產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夜溫越高,水稻產量越低[7];美國學者構建了一個自變量不僅包括了玉米關鍵生長期的氣候因子,而且還包括一系列社會經濟因素的混合模型,并利用多元回歸法分析了氣候變化對美國玉米產量的影響[8];中國臺灣學者構建了包括氣候因子和經濟因子在內的氣候變化影響模型,并運用面板數據模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臺灣15個地區59種農作物的潛在影響,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對臺灣蔬菜有積極影響,而對谷類作物有負的影響[9]。我國科學家利用經濟模型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工作涉及不多,丑潔明,葉篤正等人將氣候變化研究和農業經濟研究相結合,在傳統C-D生產函數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氣候因素,構建經
濟―氣候新模型用來評價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得出3月和6月的降水量對全年糧食產量有著重要影響,結果明顯好于沒有添加氣候因子的模擬[10]。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氣象學研究中,尚未普遍引入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經濟學家則缺乏氣候變化的概念,使得這一交叉領域的研究進展緩慢[11]。我國經濟學界大部分學者在分析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時,通常只將各種物質要素投入、制度因素及區域特征因素納入模型,較少考慮氣候因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忽視了氣候變量在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學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時,主要是從自然生態因素的變化探討農業波動可能受到的影響,所采用的方法是純自然的實驗研究方法,需要有堅實的觀測實驗基礎,一般不涉及社會經濟因素。眾周所知,農業生產受社會經濟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取決于不同農業區的不同氣候條件和經濟條件及農業政策的相互作用,需要作為氣象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問題來加以探討。
因此,本文以C-D生產函數為理論基礎,通過在模型中增加氣候變量,構建“經濟-氣候”新模型,簡稱為
C-D-C模型,實證分析氣候變化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并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潛在影響進行模擬評估。
1 模型構建
1.1 理論模型
通常,水稻生產存在多種多樣的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它是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它不僅受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和化肥、勞動力、機械等要素投入的影響,而且還受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制度變遷及區域特征影響。因此,水稻產量的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如下:
Y=F(Xj,Cn,Dm,TE,Tr)
其中,Y表示水稻產量;Xj表示一系列的土地、勞動力、化肥、機械等物質要素的投入;Cn表示溫度、降水量等氣候變量;Dm為一組區域虛擬變量,用以說明其他變量沒有直接說明的社會、經濟、自然稟賦以及氣候在時間和區域方面的差異;TE為反映技術進步變量。Tr為一組制度變遷虛擬變量,用于反映制度變遷。
1.2 研究假說
根據相關理論及我國南方地區水稻生產的實際,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1: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有顯著負影響。
假說2: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
1.3 實證模型構建
為驗證上述假說1和2,本文分別構建模型(1)、(2)。
首先,把水稻產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氣候變量、水稻種植面積、化肥投入、農業機械總動力、勞動力投入、技術進步、區域虛擬變量及制度政策變量為解釋變量。這樣可建立模型(1),具體為:
其中,i和t代表第i省的第t年份;Yit表示水稻產量,RF表示水稻生長季節的平均降水量;TP表示水稻生長季節的平均溫度;AC表示水稻種植面積;FT表示水稻生產的化肥投入量;AM表示水稻生產的農業機械總動力;LB表示從事水稻生產的勞動力總數; TE反映技術進步影響的變量;T1用于反映對水稻產量的影響,T2用于反映“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在模型(1)中引入一組表示地區特征的虛擬變量Dm,用以說明其他變量沒有直接說明的社會、經濟、自然稟賦以及氣候在時間和區域方面的差異。
考慮到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可能會有差異,按不同地區來分析氣候變化對地區間水稻產量的影響有助于更細致地觀察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效應,因此,建立溫度、降水與區域虛擬變量交互項回歸模型(2)。
2 數據來源及變量處理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采集區域范圍及時間,主要包括南方水稻主產區12個省份(考慮數據的完整性,作者把海南省合并到廣東省,把重慶市合并到四川省)和1978-2007年期間30年的數據,氣候數據主要是水稻生長期間月平均溫度和平均降水量,來自江西省氣象局。水稻投入產出數據(如產量、面積、勞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投入等)主要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等。
2.2 主要變量處理
參考大多數學者的做法,本文一些主要變量的處理如下:水稻生產勞動力投入數量 (LB) = 農林牧副漁從業人員數×(農業總產值/農林牧副漁總產值)×(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投入量(AM) = 農業機械化總動力×(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投入量(FT)= 化肥投入量×(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溫度(TP)為水稻生長季節的月平均溫度;水稻生長季節平均降水量(RF)為水稻生長季節的月平均降水量;關于反映技術進步變量,現有大部分學者都用時間趨勢來替代,但在本文中不宜采用這種方法,原因在于技術進步對水稻產量影響的關鍵是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而不是擴大種植面積,基于此,作者不用時間趨勢來替代,而是把各省基期1978年的水稻單產作為分母,用各年的實際水稻單產作為分子,相除得出一個系數來替代各省的技術進步。關于制度政策變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這一系列的政策中,其中對水稻生產影響最大的還是1978年開始實行的及1995年執行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所以,本文主要分析這兩項政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由于任何一項政策的執行都有它的時效性,所以對于1978年開始實行的,作者主要測定1978-1985期間的制度績效,當年份為1978-1985時,T1=1,其它年份時,T1=0。而對于1995年執行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由于“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事實上主要依賴傳統的行政手段,將負責制層層分解,變成各級首長負責制,從而可能造成效率目標與產量目標的沖突,基于此,作者主要考察1995-2000年間“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制度績效,當年份為1995-2000時,T2=1,其它年份時,T2=0。對于區域虛擬變量,根據大多數學者的做法,將廣東、福建和廣西列為華南區,江西、湖南和湖北列為華中區,安徽、江蘇和浙江列為華東區,云南、貴州及四川列為西南區,本文以華南區為參照對象,當省份為華中區時,D1=1,其它則為0;當省份為華東區時,D2=1,其它則為0;當省份為西南區時,D3=1,其它則為0。
3 實證模型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截面數據與時間序列的混和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為進一步減少截面異方差和時間序列自相關對回歸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進行估計。具體回歸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模型結果總體上比較良好,R2 和Adj R2都比較高,說明南方地區水稻產量影響因素方程的解釋能力為98.3%,即氣候因素加上控制變量水稻種植面積、勞動投入、化肥投入、農業機械投入、技術進步、制度政策及區域特征能夠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98.3%做出解釋。模型總體顯著性在1%水平上通過檢驗,F值較大,說明模型中各因素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共同影響是顯著的。氣候變量在模型(1)中都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為負,表示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有負的影響,假說1得到驗證。大部分控制變量也都通過了不同水平的顯著性檢驗。
(1)平均溫度上升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結果可以看出,水稻生長季節期間的平均溫度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溫度升高會引起南方水稻總產量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溫度升高,南方地區水稻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大大縮短,有效分蘗減少,導致總干重和穗重減少,從而影響水稻產量。
(2)平均降水增加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結果可知,水稻生長季節期間平均降水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降雨過多會對水稻生產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因為強降水會抑制水稻等作物生長發育,稻田灌水過深,造成含氧量少,使分蘗受抑制,直接影響產量;南方地區處于開花授粉階段的早稻如受暴雨沖刷,會使授粉結實率受到較大影響,不利于后期產量形成。
由于南方地區水稻生長期間的平均降水為150.939毫米,因此,作者測算了南方地區水稻生長期間平均降水量增加10毫米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顯示降水增加10毫米將導致南方水稻產量平均下降幅度為0.40%。
(3)控制變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可知,水稻種植面積、勞動力投入、化肥投入量等要素對南方水稻產量有積極影響,并且都通過了1%水平的檢驗,表明中國南方地區要保障糧食生產,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應當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化肥等要素投入。具體來看,水稻種植面積每增加1%,南方地區水稻總產量將增加0.85個百分點,并且其彈性系數在所有變量中最大,由此說明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耕地資源,暗含要保障南方地區水稻主產區的地位不動搖,保護耕地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化肥投入和勞動力對水稻產量有顯著正影響,兩者分別增加1個百分點,則南方地區水稻總產量將分別增加0.193和0.048個百分點。
而農業機械投入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南方地區的農業機械投入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方面。第二、南方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強度,是鄉鎮企業發展之后,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至鄉鎮企業就業所致。這種機械對勞動力替代的主要目標不是增加糧食產量,而是替代農村勞動力。
技術進步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在1%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符號為正,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南方地區水稻生產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優良品種的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和拋秧等增產節本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水稻產量的不斷提高奠定了技術基礎,如雜交稻比常規蹈的增產效果達到15%左右,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能提高秧苗素質和抗性,減少了災害的影響,增產效果明顯。技術進步的正面影響意味著加快技術進步是減緩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主要措施。
政策制度變量T1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的實施在1978-1985期間極大激發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快速增長。政策制度變量T2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實施在1995-2000年期間對于水稻產量增加的貢獻不顯著。區域虛擬變量D1、D2 、D3在1%水平上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
(4)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影響的區域差異。第一,溫度對水稻產量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從模型(2)可知,溫度與D1和D2的交互項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而與D3的交互項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從各個交互項的系數來看,溫度對南方水稻產量總的影響系數為-0.789+0.169D1+0.148D2-0.019D3,即對華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789,而對華中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620,表明溫度升高對華中地區水稻生產有負的影響,但與華南地區相比,溫度對華中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小些,原因在于華中地區的江西、湖南和湖北是丘陵地區,溫度上升可以滿足海拔高地區種植水稻的要求;溫度對華東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641,表明與華南地區
(-0.789)相比,溫度升高對華東地區水稻生產的負影響要小些,其原因在于華東地區緯度稍高,溫度升高后可使以前不適合水稻生長的區域用于種植水稻,從而可擴展水稻種植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減緩溫度升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溫度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其系數為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與華南地區相比,溫度升高對西南地區水稻生長的負影響更大一些。第二,降水對水稻產量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從模型(2)可知,降水與D1和D2的交互項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而與D3的交互項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從各個交互項的系數可知,降水對南方水稻產量的總體影響系數為-0.019-0.092D1-0.069D2+0.037D3,即對華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019,對華中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111,意味著降水對華南地區和華中地區的水稻產量都有負作用,但與華南地區相比,降水對華中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大;降水對華東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088,大于華南地區的影響系數
(-0.019),表明與華南區相比,降水對華東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大;降水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其系數為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降水對西南地區可能有正的影響。由于缺少必要的數據,本文對南方水稻生產可能遇到的季節性干旱問題沒有進行分析。
總的來說,降水增加對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水稻產量有負的影響,而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可能有一定正的影響;溫度升高對華南、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都有負的影響。
4 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影響的情景模擬
分析氣候變化影響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模擬評估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影響,本文用三個(GCMs)未來氣候變化情景進行模擬分析,分別是HadCM2, CGCM1和 ECHAM4,其有關信息及模擬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在2020s、2050s,未來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減產為主,含交互項與不含交互項模型相比,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在不含交互項模型中的影響稍大;對比各種氣候變化情景之間的影響程度,總體上,CGCM1-gg情景下對南方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在2020s、2050s,其影響幅度分別都在5.0%和10.0%以上;其次是CGCM1-gs、ECHAM4-gg和HadCM2-gx,最小的為HadCM2-gs情景。
為進一步模擬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各區域的影響,作者根據模型(2)回歸結果模擬了評估HadCM2, CGCM1和 ECHAM4情景下的影響,其結果見表4。
從表4可知,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差異性,總體上,氣候變化對西南區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其次是華南區和華東區,影響最小的為華中區。
5 南方地區水稻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表明,氣候變化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有顯著負影響,并且存在區域差異性,其中降水增加對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水稻產量都有負的影響,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有一定正影響但不顯著,而溫度升高對華南、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水稻產量都有負影響。根據氣候變化情景模擬結果表明,未來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減產為主,其中對西南區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其次是華南區和華東區,影響最小的為華中區。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南方地區水稻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如下:
(1)完善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加強氣象信息預報預警網絡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傳輸服務,把相關氣象信息及時傳輸到農戶層面,提高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認識意識,促進農戶積極采取相關適應性措施以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2)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基本建設,治理、維護水利工程,使庫、壩、堤、渠等設施充分發揮節水、保水、用水、集水協調一致的功效,以切實提高水稻生產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減災能力。從各區域來看,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要注意洪澇災害的發生,增加排澇設施和蓄水設施的投入,同時大力發展抗洪抗澇水稻品種;西南地區由于水資源相對缺乏,水利設施相對落后,所以要注意增加水利灌溉設施的投資力度,保障農業水資源的供應,并大力推廣和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及種植耐旱的熱帶水稻品種。
(3)合理調整水稻布局。氣候變化使水稻生長期的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增加,復種面積擴大,復種指數增加,種植北界北移。因此,在華中和華東稻區北部選用生育期較長、產量潛力較高的中、晚熟品種替代生育期較短、產量潛力較低的早、中熟品種,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熱量資源發展雙季稻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華中稻區南部和華南稻區的雙季稻可以根據不同的品種搭配,分為早雙季、中雙季和晚雙季;華南稻區的三熟制亦有早、中、晚之分,從而通過調整品種布局來適應氣候變化、提高產量。在西南高原稻區,雖然在季節上可以滿足種植雙季稻的要求,但農資、勞力等投入將成倍增加,因此不宜改變現有的耕作制度。
(4)積極引進和培育水稻新品種。通過品種選育以減少高溫和旱澇逆境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是未來農業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必然趨勢。其中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要注重引進和培育耐高溫、耐澇的水稻新品種,而西南地區要引進和培育耐高溫、耐旱的水稻新品種。華東稻區北部和華中稻區北部可充分利用積溫增加、生長季延長的條件,在品種選育上一方面要注意培育生育期長的中晚熟品種;另一方面要注意選育光合能力強、綜合抗性突出、適應性廣的新品種,這樣不僅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還能充分利用CO2濃度增加帶來的施肥效應,從而確保水稻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
(5)加強稻田水肥管理。種植制度及品種優化后,水稻生活力強,而氣溫升高使田間蒸發量加大,對水肥的需求也就更大,通過合理灌溉以水調溫,可以減輕低溫冷害和高溫熱害的威脅,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結構,可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并滿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另外要加強病蟲防治,氣溫逐漸升高,可形成有利于病蟲繁殖的生態環境,應進一步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的農藥,并結合抗性品種及適宜栽培技術、生物防治等進行有效治理。
(6)適當調整播期。調整作物播期可以改變水稻生育期內的溫光水配置,從而使得水稻生長過程趨利避害。適時提前春播作物的播種日期,可以避開盛夏的高溫影響;推遲秋播作物的播種日期,可以避免冬季變暖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前后期作物茬口和氣象條件等因素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播期將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osenzweig C, Parry M.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orld food supply.Nature[J]. 1994,367:133-138.
[2]Evenson RE, D Gollin. Crop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its effect on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R].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2003.
[3]Evenson RE, D Goll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1960 to 2000. Science[J].2003(b),300: 758-762.
[4]Brown R A, N J Rosenberg. Sensitivity of crop yield and water use to change in a range of climatic factors and CO2 concentrations: a simulation study applying EPIC to the central US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7,83: 171-203.
[5]Reilly J, F U S.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new results[J]. Climatic Change,2003,57: 43-69.
[6]Lobell D, G Asner.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ricultural yields[J]. Science,2003,299: 1032.
[7]Peng S, J Huang, JE. 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J]. Proc.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USA(R),2004,101:9971-9975.
[8]Kaufmann RK, KC Seto. Change detection, accuracy, and bias in a sequential analysis of landsat imagery: a time series techniqu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5: 95-105.
[9]The potential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aiwan’s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nomics[J].2002,27:51-64.
[10]丑潔明,葉篤正.構建一個經濟-氣候新模型評價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6, (3):347-253.[Chou Jieming, Ye Duzheng. Evaluat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yield by building an new economy- climate model [J].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6, (3):347-253.]
[11]丑潔明,封國林,董文杰等.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農業經濟評價問題探討[J].氣候與環境研究, 2004,(2): 597-603.[ Chou Jieming, Feng Guolin, Dong Wenjie. The issu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evaluation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J].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2): 597-603.]
篇3
關鍵詞:風景園林;氣候適應性;綜述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適應性研究不斷涌現,風景園林領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認識層面,最早有美國麥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中詳細的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依賴關系,并提出以生態原理進行規劃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幾年,有張卓予(2009)[2]、包滿珠(2009)[3]、趙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楊銳(2011)[6]等討論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強調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在設計方法研究層面,有馮瀟(2009)的博士論文《現代風景園林中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研究》總結了風景園林中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的原則與方法。 [7]趙彩君(2010)在其博士論文《城市風景園林應對當代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過對理論的總結,以及技術手段、設計手法的闡述,將科研成果、設計實踐和應對策略相結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園與氣候》按照傳統上用以解釋現實世界本質的四元素“土”、“火”、“空氣”、“水”劃分為四個部分,展示了過去偉大的建筑師和設計師是如何利用這些元素來創造微氣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氣候設計 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實現的途徑》書中提出“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的概念,并從這一概念出發,建立一個關于城市氣候學與城市設計學交叉研究的體系、框架以及實現途徑。[10]冷紅(2009)在《寒地城市環境的宜居性研究》一書中提出寒地城市環境宜居性建設的科學理念和設計方法。[11]荊其敏、張麗安(2012)《設計順從自然》本書主要介紹了設計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提出設計順從自然、設計順從氣候、設計順從地形地貌、設計從土從石、設計從風從聲。[12]
在應用理論研究層面,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類型來看,有譚剛毅(2003)[13]、趙彩君(2011)[14]、王建華(2008)[15]等對傳統園林氣候適應性及各氣候應變措施進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對民居院落氣候適應性進行了研究;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研究中,有張亭(2005)[18]、鄭潔(2005)[19]、朱俊華(2011)[20]、劉姝宇(2010)[21]等總結了居住外環境氣候設計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園規劃設計的研究中,有冒亞龍(2010)[22]、李帥(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適宜地域氣候的生態校園規劃與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園規劃布局結合地方氣候等規劃與設計策略;對于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研究有冷紅(2011)[25]、閻晶(2010)[26]等探討城市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的策略與具體方法;譚曉紅(2004)[27]、肖銳(2012)[28]、梅洪元、代陽(2012)[29]等從氣候角度出發對街道的綠色設計方法進行了研究;對于廣場規劃設計的研究有畢曉莉(2011)[30]、劉偉毅(2006)[31]等提出了廣場的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靜靜(2010)[33]、陳玉玲(2010)[34]、唐芳、張秋鈐(2011)[35]等對于風景區進行了氣候資源評價的研究,并提出了開發利用的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近年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界深刻地認識到了氣候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對于不同類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中的氣候適應性設計應用理論都有所研究,但是針對氣候適應性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的研究相對欠缺。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張卓予.微氣候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滿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園林建設[J].建設科技,2009,No.156(19):30-33.
[4]趙彩君,傅凡.氣候變化——當代風景園林面臨的挑戰與變革機遇[J].中國園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的發展[C]//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6]楊銳.風景園林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園林,2011,v.27;No.185(5):18-19.
[7]馮瀟.現代風景園林中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9.
[8]趙彩君.城市風景園林應對當代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姍譯.庭園與氣候[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氣候設計 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實現的途徑[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1]冷紅著.寒地城市環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2]荊其敏,張麗安著.設計順從自然[M].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13]譚剛毅,陸琦.廣東傳統住宅庭園的氣候適應性與實用性[J].中國園林,2003(4):23-26+83.
[14]趙彩君.與氣候為友—中國傳統園林適應氣候的特色研究[C].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15]王建華.基于氣候條件的江南傳統民居應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8.
[16]何海霞,張三明. 中國傳統民居院落與氣候淺析[J]. 華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氣候對中國傳統民居庭院空間的影響[D].中央美術學院,2012.
[18]張亭.京津石地區居住外環境氣候設計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5.
[19]鄭潔.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小區戶外空間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20]朱俊華.基于微氣候模擬的居住區低碳規劃方法初探——以香港牛頭角
上邨規劃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2011:8.
[21]劉姝宇,徐雷. 德國居住區規劃針對城市氣候問題的應對策略[J].建筑學報,2010,No.50408:20-23.
[22]冒亞龍,何鏡堂.映射氣候的大學校園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帥,敬鑫,于海漪.北方工業大學校園微氣候測試與分析[J].華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濕熱地區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氣候適應性研究[D].華僑大學,2012.
[25]冷紅,甄瑋.基于微氣候優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園綠地規劃研究——以哈爾濱太平公園為例[A].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C].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6.
[26]閻晶.西北地區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0.
[27]譚曉紅. 城市街道空間地域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4.
[28]肖銳.不同氣候地區街道布局研究[J]. 中華建設,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陽.回應氣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綠色設計[J].建筑學報,2012,No.53212:104-107.
[30]畢曉莉,劉起.基于生物氣候條件的西北地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以白銀金魚公園全民健身廣場設計為例[J]. 華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劉偉毅.夏熱冬冷地區城市廣場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風景區旅游氣候資源分析[J].浙江氣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靜靜.黃山風景區氣候旅游資源分析及開發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0,v.12;No.12901:42-45.
篇4
[關鍵詞]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應對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11.018
1 低碳物流的提出及金融背景
1.1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提出
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急劇增加,部分國家相互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我國相繼提出了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策略,并于2007年成立氣候變化應對機構和節能減排工作組,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國務院提出應將氣候變化列入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大力開展關于發展綠色經濟的國際交流活動。
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低碳營銷、低碳物流、低碳金融等不同領域。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是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背景下提出的,以低碳經濟、科學發展觀念、物流管理等為先決條件,使物流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能耗,充分采用先進低碳物流技術,實行低碳物流活動。
1.2 主要環節分析
低碳物流分為物流作業環節、物流管理過程兩方面的內容。物流作業環節涉及低碳包裝、低碳運輸、低碳流通加工等;而物流管理過程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物流體系,帶動物流體系的低碳化發展。
低碳物流的主要環節主要包括:低碳運輸,低碳物流著重強調合理布局和規劃運輸線路,使交通運輸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并精簡交通運輸路線,發揮各項運輸方式的最大作用,盡可能使用清潔燃料,選擇低污染車輛進行運輸。低碳倉儲,應選擇最佳地址設置倉庫,最大限度降低運輸成本;合理布局,使倉庫得到充分利用,使倉庫面積得到最大化利用,進一步降低倉儲成本。低碳流通加工,當物品到達指定區域后,根據客戶的具體要求進行加工,如低碳化分割、計量、分類、標識印刷、栓標簽、組裝等。低碳包裝,使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控制能源損耗,規避環境污染。廢棄物回收,遵循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構建“資源―低碳生產―產品―資源”的經濟模式,實現全面收集、分類、再生產、加工、循環利用等物流活動的低碳化發展。
1.3 金融發展需求
低碳物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外部經濟性,結合低碳物流方式,投入一定的資金,合理調整原有的運輸方式和路線,需要各企業的協同配合,由此可見,低碳物流的發展與低碳金融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各大商業銀行應將低碳物流的貸款項目視為重點,使融資規模不斷擴大,主要包括直接投融資、銀行低碳項目貸款、碳指標交易等,帶動商業銀行金融的創新和發展,為低碳物流設施的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2 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在銀行綠色信貸中的構建
2.1 構建全新的政策決策機制
據相關研究表明,國際性機制的構建可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由于該機制的執法成本居高不下,可以國際合作為基礎,構建一種全新的政策決策機制,分散與集中相配合、罰款與排放配額相結合,強化區域化環境監管機構的領導作用,增強內部經濟激勵制度。主要包括:財政補貼,政府相關部門鼓勵和倡導引進低碳技術,開發低碳流通產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引導物流企業的發展。稅收減免,政策可降低稅率,規范物流企業的起征點,通過免征額、稅收減免等加強稅收政策對物流企業的支持。金融優惠,政策可給予物流企業適當的金融優惠,提供貸款援助、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等。
2.2 完善低碳金融的法律政策
與相關政策相比,法律制度具有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完善低碳金融的法律政策至關重要。一方面,政策相關部門應不斷改善低碳物流制度環境,結合各區域特征,制定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制度,保護物流企業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在低碳物流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金融組織機構有著十分重要的監管作用,應積極完善低碳金融規范或制度,有效保障低碳物流企業信貸的順利進行,帶動低碳物流企業的發展。
2.3 創新低碳金融的融資方式
作為低碳物流企業獲取資金的基本保障,低碳資金供給體系需要創新其融資方式。第一,可將企業融資渠道直接拓寬。如積極鼓勵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上市、引導具有健全資本結構且信譽良好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等;第二,拓寬間接融資渠道。例如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企業信貸部、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及企業實際經營情況設計還款期限等。
2.4 構建低碳金融信用擔保體系
低碳金融的信用擔保體系應當借鑒全球性或全國性的碳信用機制,并以市場為方向控制污染問題。在這種機制下,需要不同國家、地區、企業與公司之間的相互合作,進一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構建低碳金融信用擔保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碳物流企業的金融風險,并且進一步改善低碳物流企業難以融資的問題。在構建低碳金融信用擔保體系的同時,需要重視資金支持、社會信用、風險補償等體系的建立。
2.5 金融支持模型構建的案例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生產總值持續上升,儲蓄存款也同比增長。為了綜合考察我國儲蓄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加額、通貨膨脹因素、虛擬變量法則、金融理論等構建金融支持模型,全面分析各項系數的含義。物流企業金融支持模型的構建涉及社會、政府、銀行、中介、保險等介質,涵蓋低碳政策扶持體系、低碳法律制度體系、低碳信用擔保體系、低碳資金供給體系等,實現物流企業的社會化發展。
3 黑龍江省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的應對策略
3.1 理念樹立與政策引導
作為金融行業的服務理念,低碳物流理念應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以節能減排為基礎,在增強全員低碳物流服務意識的同時,對產品結構進行規劃與改進,制定一系列清潔生產計劃,打造綠色產品與低碳物流工程;在宏觀層面,政府應當結合銀行的融資作用,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政策,以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進低碳物流項目的進程。例如,政府可建立相關信貸規模指導政策,刺激低碳物流項目的開展。
3.2 服務信息系統完善,金融信息加強整合
金融機構與物流、生產企業之間的信息不一致仍舊是影響低碳物流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為實現低碳金融機構與低碳物流企業、低碳生產企業以及政府、民眾之間的金融信息整合,應在銀行與相關企業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完善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并且將所有的信息都歸納其中,形成整體信息平臺,促進各企業、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在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的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及成本運作。此外,還需要在深入研究與反復實踐中,提升物流信息技術,強化數據化、代碼化的物理信息管理與標準化、實時化的物理信息傳遞以及規范化、整體化的物理信息儲存。
3.3 加強相關衍生品創新,提高低碳物流的競爭力
黑龍江省的低碳物流企業還需要通過積極探索尋求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以支持低碳物流企業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低碳物流企業必須不斷提升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的內涵,構建以創新為核心的低碳商業行為。現階段,由于低碳市場交易主體責任承擔者為碳基金,信貸資金配置的碳約束責任承擔者為銀行業,控制與轉移風險責任承擔者為保險業,環境治理責任承擔者為機構投資者,因此要實現各種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如碳基金、碳期貨、碳證券等,都需要通過上述承擔者的共同努力。同時,我國應當向國際成功案例吸取經驗,促使各類低碳金融衍生工具得到快速發展,及時預防并控制各類金融風險。
3.4 創新融通倉模式,構建動態聯盟
通過互聯網技術,使低碳物流企業形成跨區域的合作關系,在構建動態聯盟的基礎上,創新低碳物流融通倉模式。在傳統的低碳物流經營模式中,容易受到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對企業的穩定運營造成較大影響。但融通倉模式可有效解除這些因素限制,利用物流網絡化與金融網絡化的方式使低碳物流企業形成動態聯盟,進而整合資源,實現集成式的新型服務。在該模式的運作方式中,主要包括信用擔保、統一授信、質押擔保融資與監管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信用擔保是指供需企業憑借低碳物流企業展現的能力及其良好信譽,與其簽訂合作協議,并且低碳物流企業會通過各種途徑為客戶提供采購商品、存儲商品、加工商品等一系列服務;統一授信是指銀行在綜合考慮低碳物流企業的規模、實力、信譽、資產負債比之后,將合理的信貸配額授予低碳物流企業;質押擔保融資與監管是指在具有一定實力與金融機構合作關系良好的基礎上,低碳物流企業采取質押貸款的方式融資,強化現場作業、信息、風險等管理方面的質押擔保監管。
參考文獻:
[1]李蜀湘,陸小成.中國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2):27-30.
[2]高鳳華.政府規制下的企業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博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篇5
關鍵詞:氣候變化;糧食生產;影響與適應;敏感性;脆弱性;暴露度;恢復力
中圖分類號 X196;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25-06
一般認為,敏感性是指氣候變化對系統的正負兩方面影響程度,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脆弱性是指系統易于遭受氣候變化(包括與氣候變率和長期氣候變化有關的極端事件)不利影響的程度及其恢復能力,它隨著系統所受到的氣候變化的特征、幅度、快慢以及系統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而改變,是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1]。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即糧食種植制度和布局、產量和品質等對氣候情景的響應程度。在相同的氣候情境下,響應的程度越大則敏感性越高。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是指糧食生產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且無法應付不利影響的程度水平,關注的是可能受到威脅和侵害的結果而非原因。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顯著,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性區域特征復雜而明顯[2]。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農業種植和養殖在長期栽培和馴化過程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遠遠低于野生動植物,農作物和家畜家禽對氣候要素變化更為敏感[3]。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更清晰地表述了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1]。種植業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引起了作物生育期、耕作制度等的改變,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更加嚴重,給全球糧食生產系統和糧食安全帶來風險和壓力。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之一。
1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大量觀測資料及研究成果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作物生長發育、種植制度和產量品質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利弊并存,但負面影響更多[4-6]。區域變暖延長了作物適宜生長季,溫度升高加快了作物發育速度, 縮短了實際生育期,大部分作物表現為全生育期縮短[6-7]。30%的農業氣象站點觀測到整個生育期(播種到成熟)和營養生長階段(播種到抽穗)呈縮短趨勢,水稻的移栽、抽穗和成熟期總體提前,隨著溫度升高,許多作物的種植界線向高緯度和高海拔移動[8-10]
作物產量已經對氣候變化顯示出較強的響應。198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暖對東北地區糧食總產增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對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糧食總產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 [11-12]。由于生長季內積溫增加,促進了作物產量提高[12]。1951-2002年間全國糧食總產量每10年大約增長3.2×105 t,其中小麥、玉米表現出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更顯著[13-14]。但是雨養農業比灌溉農業更易于遭受極端事件的影響,并且水分供應難于與熱量資源匹配,限制了增產潛力的實現[7]。氣候變化通過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給作物品質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包括改變碳含量和養分攝入量。CO2濃度增高,谷物蛋白質含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小麥、水稻等降低10%-14%,大豆降低1-5%。與氮含量相同,礦物質含量也有相應程度的降低。極端氣溫和CO2的協同增加了水稻堊白度,降低水稻加工品質[14-15]。
氣象災害與病蟲害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全國每年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 多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3%-6%[16]。影響中國農業經濟的最為嚴重的是干旱,其次是澇漬。2000-2007年間,每年干旱和洪澇的共同作用會使收獲產量損失相當于5萬hm2的播種面積。氣候變暖對越冬病蟲害有利,病蟲害侵擾的耕種面積大約由1970年的100萬hm2增加到2005年的345萬hm2,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約占同期糧食產量的9%[5,15]。
2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分析
2.1 作物布局與生長季
氣候變暖將延長作物的適宜生長季,縮短作物的實際生育期。如果氣溫增高l℃,水稻生育期日數平均縮短7-8 d,冬小麥平均縮短17 d左右,玉米平均縮短7 d左右,但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如果氣溫增高2℃,水稻生育期日數平均縮短 14-15 d,小麥平均縮短 34 d[16-17]。隨氣溫升高,主要作物品種布局也將發生變化。比較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將在南方占主導地位,還將逐漸向北方稻區發展;華北強冬性冬小麥品種,將被半冬性或弱春性的冬小麥品種取代;東北地區玉米的早熟品種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3]。氣候變化將使西北地區復種指數繼續增加,復種作物適宜區海拔高度將升高 200 m 左右,復種面積將擴大 4-5 倍[18]。到2050年作物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 km,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目前大部分兩熟制地區將被三熟制地區所取代,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9,19]。在僅考慮熱量條件的基礎上,假設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2050年一熟制區的面積將由現在的 62.3%縮小到 39.2%,三熟制區的面積將由目前的 13.5%擴大到 35.9%,二熟制區的面積基本保持不變 [19]。
2.2 作物產量與品質
作物產量和品質是反映糧食生產系統質量的核心指標。雖然氣候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影響作物產量穩定的風險在增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威脅將繼續擴大[15]。產量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分析依據方式、情景和作物等的不同而不同。王馥棠在三種平衡GCM模式(GFDL, MPI和UKMO-H)產生的2050年氣候變化情景的基礎上,利用改進的三種作物模型(ORIZA1水稻模型,CERES-wheat和CERES-maize模型) 模擬出了作物產量的變化范圍[19](見表1)。除春玉米存在輕微增產的可能,其他作物均呈現不同幅度的減產,雨養春小麥下降幅度最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最強。
溫度升高及晝夜溫差縮小不利于作物品質形成,大氣中CO2 濃度增高也對品質造成負面影響。二者的交互作用對不同作物品質的影響盡管不同,但負面影響居多,并直接影響營養品質。比如大氣中CO2濃度增加,冬小麥、水稻和玉米品質均有所下降[22-23]。CO2濃度倍增環境下,冬小麥籽粒粗淀粉含量增加2.2%,而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卻分別下降12.8%和4%;玉米籽粒氨基酸、直鏈淀粉、粗蛋白、粗纖維和總糖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大豆籽粒粗蛋白含量下降0.83%。在溫度和CO2濃度均增加的環境中水稻籽粒蛋白含量降低,高CO2濃度使稻米的堊白率、堊白度極顯著提高,整精米率極顯著下降,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明顯下降[24-25]。
2.3 極端天氣事件和病蟲草害
未來北方大部分地區將持續暖干化,短期內干旱強化的趨勢不會根本緩解。亞熱帶地區將面臨高溫、熱害和伏旱的不利影響。同時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將有所增加。CO2的影響不僅與C3、C4類型有關,還與作物品種有關。同樣在CO2 濃度增高200 ppm試驗中,不同品種水稻產量增加幅度在3%-36% 之間[25]。FACE研究還表明,CO2的影響還因溫度、水分和養分供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大氣中CO2與O3、溫度、土壤水分、光照等環境因子的協同影響也非常重要,作物的病蟲害地理范圍將向高緯度地區延伸,病蟲害發生頻度和危害程度將更為頻繁和嚴重[26-27],溫度升高還將造成雜草蔓延[15]。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現象的加劇,增加了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導致了糧食生產系統的不穩定性增加,同時需要增加殺蟲劑的使用,提高了糧食生產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15]。
3 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風險分析
脆弱性指系統易于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程度及其恢復能力,是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討論脆弱性至少需要關注四個方面,即敏感性、暴露度、恢復力和適應。敏感性多是系統本身特性所決定的,與恢復力含義相近,但恢復力強調影響后的反應;暴露度既涉及系統本身也與外界因素相關;適應能力則更強調外界干預。
由于中國氣候類型多樣,農業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征,與自然生態、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不同,但均表現出較強的敏感性[28-29]。農業生產系統具有相當高的復雜性,對環境要求表現在綜合性和系統性上。比如東北地區并不是單單因為熱量資源的改善,就可以帶來作物產量的明顯增加。其中水分供應以及水熱匹配至關重要,只用綜合條件滿足需求,才可以實現最大產量潛力[7]。一般而言雨養農業的暴露度明顯高于灌溉農業,中國目前灌溉農業約占三分之一,大部處于雨養階段,這也是受干旱、洪澇等極端事件影響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30-31]。總體上糧食生產系統對溫度、降水等指標的均態變化響應幅度較小,適應能力較強;但是對極端事件的響應和適應程度不一樣,事實上也非常復雜[32]。未來糧食生產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是面對極端事件的影響,特別是在減小暴露度和提高適應能力兩個方面。減小暴露度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僅源于保證耕地面積數量的需要,還由于提高耕地質量的需要。所以適應能力建設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加強,對氣候變化而言,糧食生產系統的適應能力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受到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事件沖擊之后,系統本身的承受力、抵抗力以及應急措施是恢復力的直接表現。目前大多作物生產的恢復力不強,既與作物生產系統內部要素有關,也與人為調控能力有關。作物生產上可以從作物品種本身和環境條件兩方面著手加以改進,把作物抗逆性選擇、田間管理措施改進包括到應急對策中,也是提高適應能力的措施和手段。
4 降低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脆弱性的建議
4.1 加強對敏感性的評估能力建設
科學準確地評價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條件,對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敏感性和脆弱性問題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嘗試利用指標、模擬等不同方法和手段開展研究,或者利用農業統計產量定量反應 [29-32]。然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研究方法和指標對敏感性和脆弱性進行評估。一方面由于糧食生產系統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又是漸進的,而其引發和強化了的極端事件又缺乏內在的規律性,氣候情景以及社會經濟情景存在不確定性,加之研究方法和手段還不夠完善,案例研究和評價模式都不夠充分。因此,要完善和改進各類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型,創新和發展評估方法和工具,結合實地觀測和案例研究,科學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與敏感性,識別和降低研究中的不確定性。開展作物品種抗逆性、生長發育、光合效率、產品形成與品質特性,作物種植制度和布局,農業災害、病蟲害等科學問題研究,提高人類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提高氣候變化影響及相應領域敏感性的認識。
4.2 加強糧食生產系統適應能力
對于糧食生產系統而言,加強適應能力建設是緊迫的、急需的要求,是減小脆弱性的有效措施。適應能力的增強,客觀上減小了農業系統的暴露度,增加其恢復力。適應可以在多個層面上進行[33]:一是對已有的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增強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加強對天氣氣候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響應能力建設,做好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災害和氣象災害的脆弱性[34]。二是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有計劃地選用抗旱澇、抗高低溫和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和新品種。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熱量資源增加、復種指數增加等優勢,避免干旱、高溫熱害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進而改進作物布局,科學合理確定種植制度。對于原有種植作物,也要針對氣候變暖現象,適當調整播種期。三是發展節水農業,加強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改造老化農業灌排工程設施,采用新的排灌措施,灌溉系統和方式,推行畦灌、噴灌、滴灌和管道灌等灌溉技術,高效利用灌溉水。四是綜合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加強糧食生產系統和其它系統及領域的交互影響的辨析與識別,開展農業及相關科學問題的試驗研究,進一步開展糧食生產系統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影響和適應研究,包括各生產要素以及加工、分配、零售和消費模式等非生產但同樣重要要素的氣候影響和適應[7]。
4.3 加強自然和社會系統體系和功能建設
糧食生產是第一產業,與社會經濟系統關系密切,更與自然生態系統緊密相連。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糧食生產條件的改善,從而降低糧食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暴露度,增強恢復力,有利于糧食生產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5]。一是加強糧食生產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步伐,在單一技術發展的同時,建立和完善適應技術體系的集成創新機制[34],使適應氣候變化不同主體的資源、技術、能力等得到優化配置,使各種單項和分散的相關技術成果得到集成,降低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二是通過立法、行政、財政稅收等方式,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探索農業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風險分擔機制,加大社會宣傳和領導,采取政策激勵措施等,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33]。三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等措施,減少糧食生產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源,增加糧食生產系統固碳減排能力,提高其碳匯庫容潛力,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應對病蟲害和雜草害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維護,使用高效低毒無污染的新型農藥,開展生物防治,發揮自然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Fou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劉彥隨,劉玉,郭麗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4):905-910.[Liu Yansui,Liu Yu,Guo Liying.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0,18(4):905-910.]
[3]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委會: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1.[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th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Th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R].Beijing:Science Press,2011.]
[4]Piao S L,Ciais P,Huang Y,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Nature,2010,467(7311):43-51.
[5]呂軍,孫嗣,陳丁江.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旱澇災害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713-1719.[Lv Jun,Sun Siyang,Chen Dingjia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1,30(9):1713-1719.]
[6]王鶴齡,王潤元,趙鴻,等.中國西北冬小麥和棉花生長對氣候變暖的響應[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1):258-264.[Wang Heling,Wang Runyuan,Zhao Hong,et al. The Respons to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and Cotton Growth in Northwest of China[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Dry Areas,2009,(1):258-264.]
[7]謝立勇,李艷,林淼.東北地區農業及環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應對措施[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1,19(1):197-201.[Xie Liyong,Li Yan,Lin Miao.Response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1,19(1):197-201.]
[8]云雅如,方修琦,王麗巖,等.我國作物種植界線對氣候變暖的適應性響應[J].作物雜志,2007,(3): 20-23.[Yun Yaru,Fang Xiuqi,Wang Liyan,et al.Adaptive Response on the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to Climate Warmer[J].Crops,2007,(3):20-23.]
[9]楊曉光,劉志娟,陳阜,等.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可能影響:Ⅵ.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8):1562-1570.[Yang Xiaoguang,Liu Zhijuan,Chen Fu,et al.The Possibl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VI.Possible Effe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1,44(8):1562-1570.]
[10]賈建英,郭建平.東北地區近46年玉米氣候資源變化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9,30(3):302-307. [Jia Jianying,Guo Jianping.Research of Corn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 During the Past 46 Years in Northeast[J].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09,30(3):302-307.]
[11]Liu Y, Wang E, Yang X,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and Crop Varietal Changes to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ince 1980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9,16(8):1-13.
[12]方修琦,王媛,徐錟,等.近20年氣候變暖對黑龍江省水稻增產的貢獻[J].地理學報,2004,59(6): 820-828.[Fang Xiuqi,Wang Yuan,Xu Tan,et al.Con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to Rice Y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6):820-828.]
[13]Wang J X,Robert M,Ariel D,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Agric Econ,2009,40(3):323-337.
[14]Tao F,Yokozawa M,Liu J,et al.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t Provincial Scale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Recent Climate Trends[J].Climate Research,2008,38(1):83-94.
[15]丁永健,穆穆,林而達.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影響與脆弱性[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288-303.[Ding Yongjian,Mu Mu,Lin Erda.China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act and Vulnerability[M].Beijing:Meteorology Press,2012:288-303.]
[16]居輝,許吟隆,熊偉.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J].環境保護,2007,(11):71-73.[Ju Hui,Xu Yinlong,Xiong Wei.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China[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11):71-73.]
[17]肖登攀,陶福祿.過去30年氣候變化對華北平原冬小麥物候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2,20(11):1539-1545.[Xiao Dengpan,Tao Fulu.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in North China Plain over the Past 30 Year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11):1539-1545.]
[18]張強,鄧振鏞,趙映東.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西北地區農業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8(3): 1210-1218.[Zhang Qiang,Deng Zhenyong,Zhao Yingdong.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3):1210-1218.]
[19]王馥棠.近十年來中國氣候變暖影響研究的若干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02,12(6):755-765. [Wang Futang. Advances in the Impact of China Climate Warmer over the Past Decade[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2002,12(6):755-765.]
[20]Xiong W,Conway Y,Xu Y, et al. Future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 Modeling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s[R].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Agriculture-Phase II Final Report,2008.
[21]Xiong W,Conway Y,Xu Y,et al.National Level Study: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Agriculture-Phase II Final Report,2008.
[22]王春乙,郭建平,崔讀昌,等.CO2濃度增加對小麥和玉米品質影響的實驗研究[J].作物學報,2000,26(6):931-936.[Wang Chunyi,Guo Jianping, Cui Ducha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2 Enrichment on Wheat and Corn Quality[J].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0, 26(6):931-936.]
[23]蔡運龍.全球氣候變化下中國農業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J].地理學報,1996,51(3):202-212.[Cai Yunlong.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1996,51(3):202-212.]
[24]謝立勇,林而達.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對稻、麥品質影響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3):659-664.[Xie Liyong,Lin Erda.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Rice and Wheat Quality[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3):659-664.]
[25]楊連新,王余龍,黃建曄.開放式空氣CO2濃度增高對水稻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7): 1331-1337.[Yang Lianxin, Wang Yulong, Huang Jianye.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Impact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on the Growth of Rice[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7):1331-1337.]
[26]Naidu R,Kookana R S,Baskaran S.Pesticide Dynamics in the Tropical Soilplant Ecosystem: Potential Impact on Soil and Crop Quality[C]//Seeking Agricultural Produce Free of Pesticide Residues.
ACIAR Proceedings Series,Yogyakarta Indonesia, 1998,85:171-183.
[27]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 1926-1934.[Huo Zhiguo,Li Maosong,Wang Li,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ests and Diseases in China[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2,45(10):1926-1934.]
[28]孫芳,楊修,林而達,等.中國小麥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4): 692-696.[Sun Fang,Yang Xiu,Lin Erda,et al.Study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Whea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5,38(4):692-696.]
[29]熊偉,楊婕,吳文斌.中國水稻生產對歷史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態學報,2013, 33(2):509-518.[Xiong Wei,Yang Jie,Wu Wenbin.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China’s Rice Production to Observed Climate Change[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509-518.]
[30]陶生才,許吟隆,劉珂,等.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7(2): 143-148.[Tao Shengcai,Xu Yinlong,Liu Ke,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7(2):143-148.]
[31]吳紹洪,潘韜,賀山峰.氣候變化風險研究的初步探討[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7(5):363-368.[Wu Shaohong,Pan Tao,He Shanfeng. Primary Study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Risk[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7(5):363-368.]
[32]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 1698-1706.[Pan Genxing, Gao Min, Hu Guohua,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1,30(9):1698-1706.]
[33]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 20(10):1-5.[Pan Jiahua,Zheng Yan.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篇6
【關鍵詞】太陽掩星;跟蹤角度;大氣折射
0 引言
全球的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自然科學的問題,還對氣候環境、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大氣圈變化是全球氣候變化中最活躍、影響最大的因素[1]。基于對大氣問題的長期研究,大氣科學界普遍認為必須對地球大氣圈的成分進行精細測量,獲取全時空全方位的科學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反演分析,理解和判斷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趨勢、氣候系統演變的內在驅動力、氣候系統的響應和反饋機制,為制定氣候變化應對策略、規避和減小自然災害服務。
為實現上述研究需要,某掩星光譜儀對地球大氣進行高光譜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寬波段范圍的精細光譜探測,獲取南極上空不同高度的大氣成分和濃度的切線分布,為氣候變化研究和環境監測提供科學依據。
1 掩星光譜儀的工作原理和組成
1.1 工作原理
衛星對大氣成分的探測模式包括天底角、臨邊和掩星觀測模式等。掩星觀測模式采用太陽輻射作為標定源,并通過大氣的吸收來測量大氣的特征譜,這種方式下的信號強,儀器的信噪比大,可適當減小光學系統的通光孔徑,使系統更加簡化;其次,每次測量時都以太陽輻射作為儀器的基準,基準統一,便于進行長周期的大氣變化規律研究;此外,采用太陽掩星模式可以去掉復雜的星載黑體定標源,使得光譜儀的設計更趨簡化。
光譜儀的工作原理見圖1所示,光譜儀建立對日定向關系,首先獲得沒有大氣吸收的太陽光譜輻射,如圖1左側的光線1,將此光線作為參考。當衛星運行到一定的位置,在日出時,如圖1中的光線2-4所示,光譜儀探測到了經過大氣吸收的太陽光譜數據,通過二者的差分比較,得出不同高度大氣中的化學成分的吸收光譜。圖1右還給出了不同高度的太陽吸收光譜曲線,結果顯示隨著高度的降低,大氣中各種氣體濃度增加,吸收路徑延長,大氣對太陽光譜吸收也更加強烈。由于不同氣體分子吸收產生不同波長的吸收光譜,通過光譜探測就可以實現不同氣體的成分和濃度探測。
1.2 組成
掩星光譜儀采用太陽跟蹤機構加干涉擺臂機構形式,組成見圖2所示。入射的太陽輻射先經分色器分光后,一路可見光到達跟蹤相機,為跟蹤控制器提供反饋圖像;另一路紅外輻射由輸入光學系統進入干涉儀,通過動鏡進行大光程差掃描,獲取目標光譜的干涉疊加光信號[2],輸出光學系統將此信號匯聚到雙波段紅外探測器上,經過光電轉換后得到干涉圖,經處理后傳輸至衛星數傳系統,最后到達地面經過反演得到不同高度的各種氣體成分和濃度的空間分布。
1.3 太陽跟蹤系統
太陽跟蹤系統是光譜儀的核心模塊,由太陽跟蹤機構、分色器、跟蹤相機和跟蹤控制器組成,其主要功能是依靠跟蹤控制器對太陽跟蹤機構偏航、俯仰兩軸旋轉系統的驅動控制,實現光譜儀對太陽質心精確穩定的跟蹤。太陽跟蹤系統的工作模式分為粗跟蹤和精跟蹤兩種,粗跟蹤模式的工作流程為:在跟蹤初期,光譜儀實時獲取衛星提供的太陽方位矢量,通過解算獲得跟蹤指向鏡偏航角和俯仰角的兩軸轉動角度,向太陽跟蹤機構傳達驅動信息,完成對太陽的捕獲;精跟蹤的工作流程為:跟蹤相機提供精確的太陽圖像,跟蹤控制器根據接收的太陽圖像數據,實時求取太陽質心,完成對太陽的精確跟蹤。粗跟蹤模式是精跟蹤模式的基礎,只有順利捕捉到太陽,才能轉入精跟蹤模式;否則就會導致光譜儀在軌功能失效。所以光譜儀在跟蹤模式初期,獲得高準確度的太陽矢量信息是其在軌正常工作的基礎。
2 大氣折射對太陽矢量的影響
地球大氣是由包圍地球的多種氣體和懸浮其中的固體粒子或液體粒子組成的混合物[3],由于受到地球引力作用,地面的大氣密度最大;高度越高,大氣密度越小,整個大氣層呈現上疏下密的狀態[4]。從太陽發出的光線穿經地球大氣層到達光譜儀時,由于大氣密度發生變化,會造成光線偏離先前傳輸方向,傳播路徑產生彎曲,這種現象稱為大氣折射。
篇7
關鍵字:碳排放,長三角機場,航空減排
1 研究背景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協定》――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后,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簽訂。遙望近百年來的人類史,隨著工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性的氣候問題日益嚴峻。直到近二十年,人類才逐步意識到減排的重要性。至此,世界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減排活動,同時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用于監督與約束污染物的排放。碳排放作為全球氣候問題的“禍首”,在各國政策中都給予了明確的規定。
作為航空業所帶來的附屬品,航空碳排放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近幾年,航空業高速發展,擁有5%的年增長率,制造了世界范圍內碳排放量的2%-3%。對全球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航空業碳排放量數據是實施航空業碳排放管理的基礎,如何高效準確地測算出具體的碳排放量數據成為了一大難題。
在我國,長三角地區作櫓匾的經濟命脈,航空業十分發達,大型機場的數量屬全國之最。龐大的機場數量帶來的是大量的航空碳排放量。因此本文中于長三角地區每個省市各選取一個運輸量最大的機場作為樣本(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借助ICAO標準排放量模型來計算各機場的碳排放量。
2 碳排放估算
飛機在機場的活動可以由LTO(標準起飛著陸)循環描述。LTO循環是飛機從高空降落至機場又重新起飛至高空的一個封閉工作過程。ICAO(國際民航組織)規定,一個理想的LTO循環包括4個工作狀態:進近、滑行、起飛和爬升。這4階段的飛機活動時間和發動機推力等級及機型無關,分別為0.7分鐘/起飛、2.2分鐘/爬升、4分鐘/進近著陸、26分鐘/滑行。ICAO構建了機型排放數據庫,采用LTO循環來計算在機場終端區混合層高度(1000米)以下飛機各個階段的污染氣體排放問題,這就是ICAO標準排放量模型。
式中E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kg);n表示飛機發動機的臺數;ti表示LTO循環第i飛行階段的飛行時間(s);Fi是每階段的單發燃油流量,Ii是每階段的CO2排放因子。在0m海平面高度、15℃氣溫和標準的LTO循環下,飛機各階段的CO2排放因子均為常數3.115。
為了計算我國長三角地區機場航空碳排放量,根據我國各類機型的平均座位數,大致把我國的各種機型分為以下四個大類,如表1所示:
從國際民航組織官網的發動機排放數據庫中能夠獲得并計算出,各類飛機在LTO循環中各個階段的發動機燃油流量的平均值。結合標準排放量模型,可以計算出一個標準LTO循環下各類飛機在機場的碳排放量,見表2。
此外通過登錄各機場官方網站可以查詢到每天的航班信息及對應的飛機機型。因為在航班時刻表里,民航班機起降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可以用機場一周內起飛的各類飛機機型比例,見表4,來估算出各類機型年起降次數的比例。
4 減排應對策略
由上文中的計算結果可見,各主要機場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長較快,需要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理。本文圍繞民航業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4.1 縮短飛機滑行時間
在標準的LTO循環下,飛機地面滑行時間長達26分鐘,燃油消耗量約為整個LTO循環階段的40%。因此,機場應合理規劃機坪布局,改進滑行路線,有效地縮短飛機滑行時間,從而減少碳排放量。
4.2 增強空管管制能力
空管部門應建立合理的空域使用機制,提高管制能力,科學合理地使用機場終端區域,營造有序、便捷的空中交通環境,減少不必要的空中盤旋和地面等待時間。
4.3 開發生物燃料
利用生物燃料代替航空燃油是降低飛機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但我國尚沒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供應體系,并且生物燃料的研發和生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我國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為生物燃料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我國民航運輸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到生物燃料的開發和使用中,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航空飛行零排放。
5 結語
氣候性問題已成為全球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在全球都在積極響應減排的同時,我國民航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適應這種趨勢,實施節能減排創新,為我國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民航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丁文杉,蔡良才,邵斌,丁飛.機場大氣污染研究現狀綜述[J].環境工程,2014(6):69-72.
篇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globaliz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ng methods. The final result of negoti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benefits of nations and corporations. As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t language, business English is the bridge in mutual negoti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set goals and defend the legitimate benefits of the whole country, representatives need to acquire all kinds of strategies and skill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which have emerg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carbon tariffs. The fact that many countries incline to take steps to impose carbon tariffs brings us the mixed result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refore,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tilize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skill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liminate contradictions and balance benefits to the largest extent.
關鍵詞: 商務英語;談判;碳關稅;出口貿易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negotiations;carbon tariffs;exports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3-0207-02
0引言
在日益交流頻繁的國際貿易事務當中,商務英語的內容不斷被擴大和形式多樣化。從廣義角度講,商務英語是指超越了個人關系的英語,是和經濟管理領域相關的,把英語運用到各種商業現象的分析當中去,比如我們常見的國家或企業個人的貿易進出口業務。它也指一種語言的交流能力,在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管理交流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商業培訓計劃和多種職業英語等等。
而談判是在商務英語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要求談判雙方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熟練的運用商務英語的談判技巧,比如我們運用最多的禮貌策略、模糊策略和回絕策略,最終達到談判的預期結果,從而最大限度的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共贏。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步伐,科技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愈加便利和頻繁,各國經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事實表明,全球化確實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在一味地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嚴重的環境問題也亟待解決。隨著來自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多,全球氣溫變暖、雪線上移、冰川退縮、南北極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發。
針對上述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問題,各個國家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與談判,于2010年的坎昆氣候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兩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成是國家之間商務談判的積極成果。發達國家將按照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做出的承諾減排量,但是聯合國對此沒有強制要求;發達國家意在籌建一個綠色氣候基金,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在此背景下,貿易與氣候關系進入人們的視野。在2010年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的進程中,發達國家于發展中國家就節能減排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和分歧。發展中國家在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責任以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同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卻一再推卸責任,企圖把環境污染的來源和減排的重任全部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了發展和排放的兩難境地。
1碳關稅的概念
碳關稅是指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目的是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換句話說,就是對來自碳排放較高國家的進口產品課征懲罰性關稅,前提必須是一國生產的產品達不到進口國在節能減排方面設定的標準。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于碳關稅的矛盾與沖突
發達國家提出碳關稅的最主要目的無非是想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保持其經濟霸權的地位。提高對別國的碳關稅來增進本國的競爭力,削弱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出口能力,尤其想要遏制像中國、巴西、印度這幾個大國經濟體的發展。
近些年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遭遇到了次貸危機風暴下的發展瓶頸,國家經濟增長態勢緩慢,市場消費疲軟,失業率長年居高不下。華爾街引發的金融危機,使長期被各國追捧的華盛頓模式的發財路徑徹底破產,美國通過輸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掌握各國經濟命脈的努力,受到極大挫折。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實施碳關稅政策以綠色產業帶動美國經濟復蘇,繼續世界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霸主地位。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真正目的是將環境治理的責任和成本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從事實來看,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幾次催促下至今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它企圖通過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轉嫁環境污染較高產業應承擔的減排成本,同時通過提高減排的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向其購買先進減排技術,使發展中國家在無形當中承擔了減排的成本和費用。
第三,碳關稅的制定和征收偏向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利益,促進了美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處于擁有話語權的有利地位。目前針對2013年后全球減排目標和減排機制正在進行國際談判,將決定后京都時代的全球主導權。征收碳關稅不僅將改變美國過去在全球減排方面的消極做法和國際形象,增強其國際談判籌碼,而且很可能會以“碳關稅”為由要求我國對外承諾減排量。
3結語
雖然基于本國的根本利益歐美各國對碳關稅的理解略有差異,制定出征收的碳關稅的數額和名目也不盡相同,各國征收碳關稅的相關法律條例也千差萬別,起始征收的時間也互不統一。但有兩點是不可否認的:一是不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碳關稅必須要征收;二是碳關稅可以使得一些國家避開國際貿易規則對其的硬性約束。這樣社會趨勢的背后會使得很多的發達國家打著“生態”經濟的幌子,把大多數的環境成本施加于發展中國家。
事實上,歐美碳關稅的矛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指向碳排放限制較低的國家,而這些國家絕大部分為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因此,碳關稅的提出要求我們運用合理有效的商務談判技巧來處理在此問題上的爭端。介于國際社會對此模棱兩可的態度,我們更加需要和發達國家溝通交流,推進碳關稅的合法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平衡各個國家的沖突及利益,以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玲,陳雨松.“碳關稅”與WTO規則相符性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0(3).
[2]高靜.“碳關稅”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篇9
摘要:英國的相關策略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多方面啟示:應盡快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產業“智庫”;應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政策性資金扶持;政府投資引導應以技術升級為前提;行政干預等手段應著重解決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英國低碳產業發展態勢良好,2007-2008年度,全國有超過88萬人在該產業工作,有5.5萬家公司積極參與該產業的生產經營。英國支持低碳產業的主要手段包括: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指標參考體系;發揮政府對低碳經濟的引導支持作用;財政扶持政策到位。
關鍵詞:低碳產業,重工業化,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金融危機,產業結構
一、我國低碳產業發展面臨的局限與挑戰
(一)能源結構方面的局限
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高,占比高達69.5%,而發達國家煤炭消費比例大多不到20%。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致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在解決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形勢非常嚴峻,任務十分艱巨。
(二)能源需求方面的局限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重工業化階段,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能源需求呈不斷增加趨勢,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13.86億噸煤當量上升至2007年的26.56億噸煤當量,年均增長9.7%。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以上。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國家擴內需、保增長措施的刺激下,國內企業對能源需求增長更加明顯。
(三)產業結構方面的局限
目前,我國三次產業中工業占比仍然偏高,而工業是能源消耗的大戶。據統計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7年,中國能源強度從4.21噸標準煤/萬元增加到4.77噸標準煤/萬元,能耗水平不斷上升。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只有極少部分地區實現了年度單位GDP能耗目標。
(四)技術水平方面的局限
由于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中國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急需的再生替代能源技術、碳回收存儲技術處于緊缺狀態,不得不主要從西方國家引進,從而也產生了引進成本高、技術風險大等問題。據統計,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引進技術年需資金250億美元(以2006年的GDP計算)。這種高投入、高成本,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難以承受的。近期我國風力發電技術的盲目引進之風形成的技術隱患,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五)居民生活方式方面的局限
目前中國居民消費方式與低碳還有較大距離。塑料袋、方便餐具等的無節制使用;對大排量汽車的盲目追求等問題在部分居民中不同適度地存在。據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
二、英國低碳產業發展概況
(一)英國政府的相關職責
政府負責建立開放競爭的市場和符合實際的監管框架,并向社會提供面向未來的清晰、明確的信號;同時,還負有避免市場失靈、使資源最優配置,幫助英國企業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機會最大化、耗費最小化的職責。
2007年,英國成立了氣候變化辦公室(OCC),負責制定氣候和能源策略,并處理跨部門的策略協調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促進低碳經濟轉型,英國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氣候變化部(DECC)。該部整合了原來由商業、企業及管制改革部(BERR)負責的能源策略制定職能,以及由環境、食品和農業事務部負責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制定職能。該部的主要任務就是引領整個英國向低碳經濟轉換,另外還負責國家能源安全以及確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經濟性。DECC成立后,OCC被并入了DECC,仍然承擔著跨部門協調的角色。
DECC在引領英國轉向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領導角色。DECC的具體工作目標有:推進全球合作,防止氣候發生危險變化;減少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確保英國能源供應安全;促進國家能源和氣候策略實施過程中的公平競爭;確保英國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抓住機遇、獲得利益;高效、安全地行使能源管理職責;促進政府部門改革,加強部門間合作,提高服務工作效率。
2009年6月5日,英國政府合并了原來的創新、大學技能部(DIUS)和商業、企業及管制改革部(BERR),新成立商業創新和技能培訓部(BIS),其職責為增強英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2009年7月15日,BIS與DECC聯合《英國低碳工業戰略》,詳細描述了低碳經濟時代的機遇意義、當前應該采取的行動、如何加強低碳經濟創新和如何促進英國整體經濟向低碳方向轉移等戰略內容。英國政府還于同日《英國低碳遷移計劃--國家氣候能源戰略》,對低碳遷移的具體任務目標進行了部署。該計劃規定:到2020年,英國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34%。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計劃規定到2020年,綠色行業工作機會要超過120萬個;對700萬個家庭住房進行綠色改造;支持150萬個家庭自產綠色能源;40%的電力來自低碳能源;原油進口減少一半;新生產汽車的排放在現在基礎上減少60%。
(二)英國低碳經濟部門分布
2007-2008年度英國有超過88萬人在LCEGS(低碳經濟)部門工作,有5.5萬家公司積極參與LCEGS部門生產經營,其中大約92%的公司是中小型企業。
(三)英國低碳經濟發展迅猛
英國金融服務部門已經從完善的環境成本定價中獲益,尤其是碳交易,2008年在經濟危機背景下,英國整個碳市場仍然繼續增長,到年底總交易額約達860億歐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這其中EUETS(歐盟排放交易衍生工具)大約為630億歐元,這部分交易的年同比增長速度超過了80%,倫敦已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
2008年,英國開展了總額為1.84億歐元、總數為34個的風險資本支持的項目投資,占歐洲全部低碳經濟技術投資的30%,很好地抓住了投資和市場的雙重機遇。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Young,2008)最近的報告指出,2001年至2008年,英國的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的生產、存儲和替代技術領域。在2008年,英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收到的風險投資仍占歐洲的1/4。與發電、基礎設施和能源存儲有關的領域繼續成為風險投資活動感興趣的主要領域,反映出英國低碳領域風險資本投資更趨多樣化。
三、英國支持低碳產業的主要手段
(一)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指標參考體系
英國政府為準確掌握清潔技術和氣候變化發展趨勢、企業可持續發展需求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需求,來向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通過參照匯豐、蘇格蘭皇家銀行、荷蘭銀行等低碳金融業務發展較早的金融機構投資指數,為政策指導建立了完善的指標參考體系。同時將低碳市場商業化指數納入監測范圍(如富時環境指數等)。
(二)發揮政府對低碳經濟的引導支持作用
為在低碳經濟轉軌過程中形成一個正確的投資環境,英國政府通過借助EUETS向社會傳達政策信號。如在體系中通過市場生成碳價格傳達給投資者、將碳價格有效整合進投資規劃等,這些政策能夠吸引和鼓勵更多的風險資本或私募基金關注低碳經濟領域。
英國政府適度干預和指導糾正了部分市場失靈問題,如對支持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發項目,英國政府直接進行投資,并發揮投資的杠桿和拉動作用,促進了研發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而這些工作單憑私人部門是難以實現的。另外,英國政府還采取其他資金支持手段,協助研發企業解決在商業化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低碳經濟市場中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有效糾正信息不完善等市場失靈問題。
英國政府在幫助高風險企業獲取資金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尤其是未被市場認可的高科技公司和成長型中小企業。在當前經濟危機背景下,英國政府積極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減少市場不確定性,降低投資方資金風險,甚至直接干預整個籌資機制。如碳信托基金運作低利率信貸計劃,目標就是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能源效率,引導企業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英國2009年的財政預算確定向碳信托基金增加1億英鎊的政府注資,以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從該低息信貸計劃中獲益。
(三)財政扶持政策到位
低碳市場需要在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和供應鏈建設方面加大投資。英國2009年財政預算案宣布了4.05億英鎊的資金計劃,用以支持英國發展世界領先的低碳能源產業和綠色制造產業。這筆資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開發和部署低碳技術,如風能、海洋能,并幫助吸引和保護英國低碳產業供應鏈上的投資。此外,政府已經能夠通過政府采購向私營部門提供更加直接的資金來源。
英國政府還通過財政制度提供間接財政獎勵,以鼓勵采用清潔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活動。如ECA(資本津貼)作為政府解決氣候變化方案的一部分,已于2007年推出。ECA計劃向有利于環保的設備采購活動提供稅收減免,分為三個部分:節能設備采購,節水設備采購和低排量汽車采購,2008年累計提供財政獎勵1.15億英鎊。
四、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啟示
(一)應盡快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產業“智庫”
低碳產業涉及門類多、范圍廣,需要明確的職責分工、監管機制及政策扶持,而目前國內低碳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先期建設項目發展思路局限性問題突出,需要盡快在國家層面組建行業指導管理機構,理順行業發展規劃和具體行業準則,明確國家、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吸納環保、金融、風險投資等行業專門人才,加大研討低碳產業發達國家成熟經驗的力度,結合我國低碳產業特點,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
篇10
政策引導全球化的發展使人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也使人類對水和糧食的需求劇增。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是丟失越來越多的糧田,而水資源緊缺加劇了糧食危機。普羅迪指出,在水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人們不應該把有限的水資源用于生產經濟作物的糧食生產上,而應該更多用在真正滿足人們生存需求的糧食生產上。現在人們面臨糧食和燃料的競爭問題,進一步說就是用于燃料的經濟農作物和用于生存的農作物的競爭。
普羅迪指出,糧食安全還與政府管理有密切聯系。服務、基礎設施、交通等等,都成了人類開發新農田的障礙。糧食需要增加產量,特別要增加現有農田的產量。為此人們只能依賴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保證可持續的糧食生產。全球對農業的研發對增加糧食產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農業科學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印度、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人們覺得很難改變全球糧食生產遞減的狀態。眾所周知,歐盟從純糧食出口狀態變成純進口的狀態。這是由于人們太注重生物燃料的生產,把大量的農田用來生產經濟作物。如果歐盟的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觀,糧食會日益減少,最終會釀成嚴重的糧食問題。當然在糧食發展方面面臨這個問題的不僅是歐盟,美國也一樣,現在很多國家出臺了糧食安全政策,特別是在非洲。人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政策和市場的調節,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幫助貧窮國家發展。
糧食供求平衡近年來,糧食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但不能盲目樂觀,因為發展中國家占了全球進口糧食的1/3,而且還在不斷發展。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已發出警告,世界糧食安全是虛假的,因為目前的糧價相對低,但人們生產糧食的投入非常高,即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如果糧食危機加劇,其程度將遠遠超出每個人的想像。 普羅迪指出,金融危機對于糧食的供求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種植、投資和貿易方面。世界上貧窮的國家因無法獲得足夠的信用來購買糧食,而比較大的糧食出口國也因為缺乏資金難以獲利。糧食市場波動性很強,很難預測,現在很多國家選擇易貨貿易或者貨物交換來進行糧食貿易。
如果說世界的糧食供求還相對平衡的話,那是因為目前還有大約10億饑民沒有錢買糧食。如果他們有錢購買糧食,全球的糧食供應就會出現緊張,糧價就會迅速上升,這對于世界上六七十個糧食進口國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面對這樣脆弱的糧食平衡,人類不能無動于衷。到2050年,地球預計新增30億人口,其中2/3生活在亞洲和非洲,有8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超過47億,他們中大部分人沒有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
環境影響普羅迪指出,環境安全也能影響糧食安全,因為沒有足夠的清潔水、肥沃的土地或者適當的天氣,就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同樣,人們不能有效應對環境退化,就會影響農業的未來。所以,需要特別關注溫室氣體排放對于農業的影響。我們正在探索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農業做法,這樣的努力一定要繼續下去。科學家們正在改善光合作用的效率,生物技術可以使鹽堿地長出作物,還可以利用肥力不夠的農田。
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農業耕作占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25%,還有50%的甲烷排放也是由于農業生產引起的,化肥的使用占到了大氣中一氧化碳75%的排放,人類必須對此采取措施。 氣候變化使企業和社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造成發展中國家大量的饑餓人群和移民。人們有必要改變現有的農業政策,讓農業生產力更好地發揮出來,保證糧食供應,幫助世界上糧食短缺的國家。這就要求農業政策進行改革,特別是減緩濕地氣候變化。南半球國家有必要引入,讓窮人獲得更多土地。有必要采取更多的環境政策來保證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應對氣候變化。
充分利用市場與貿易保護可以看到全球化帶來的是兩極化。有人認為,它會帶來人類的解放,讓人們有更多的產品進行消費和享受,如果限制市場準入,就會導致市場的失靈。也有人認為,全球化減少了就業機會,而全球化的贏家是那些企業、投機人,這也顯示出危機治理的困難。
普羅迪并不認為在全球市場體系當中,對于物質的追求會產生一個理想的社會,會帶來理想的成果。他支持市場全球化,在他看來一個有效的市場會推動發展,自由貿易對于所有人來說是件好事。應鼓勵人們追求利潤,同時要保證把追求利潤的行動賦予人道的色彩,也就是要更好幫助那些競爭能力不強、比較邊緣化、脆弱的群體或者國家。人們需要在國際貿易當中有更多的責任感、更多的公平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這也意味著有必要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對待,比如允許他們短期進行貿易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追趕上那些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有權利而且有這樣的機會來保護自己,免受糧食進口帶來的嚴重后果。這個問題是多哈回合談判的焦點,并最終導致談判的失敗,短期看來,恢復多哈回合談判比較困難。
普羅迪指出,對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各自的不同情況使他們根本無法充分利用自由化的市場。人們可以看到,國際談判中權力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自由調整市場獲得很多的收益。發達國家有能力進行調整,應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波動,而發展中國家能力有限,不得不接受很多苛刻的條件才能進入世貿組織的框架當中。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氣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