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7: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態權:農民的基本生存權

生態權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在所處系統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農民的基本生存權。農民的生態權是農民在農村生態系統中對生態安全、生態利益、生態選擇、生態保護、生態發展等所擁有的各項權利總和。農民生存在農村生態系統中,是農村生態系統的擁有者、使用者、經營者和維護者,農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賴于農村生態系統,生態權是農民在農村生存的基礎,是農民最基本的權利,農民沒有生態權,農民就不可能進行農業生產,農民的生態權遭受破壞,農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農民的生態權是農民享受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的基礎,是農民的基本人權衍生的權利,農民在農村生態系統中生存,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一個連接點,只有享有對生態系統的安全監督權、利益享受權、生態保護權、生態發展權和選擇生態系統的權利,才能夠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生存與發展下去。

農民生態權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有其一,生態安全權。生態安全權是農民生態權的第一權利,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間,農民的一切都必須依靠生態系統供給,生態安全是農民最重要的生態權。其二,生態利益權。生態利益權是農民對所處生態系統利益的享有權,是農民生存的物質基礎所在。其三是生態選擇權。農民對生態系統的依賴程度很高,生態系統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存狀況,因此,在合法的途徑和條件下,農民應該有對自己生態系統的選擇權利,就是農民自己為了生存,可以選擇哪個生態系統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其四,生態保護權。農民應該擁有對自己生態系統進行保護的權利,有權跟破壞自己生態系統的一切行為作斗爭,有權對破壞自己生態系統的行為請求賠償或補償。

生態權:新農村生態環境的保障

農民生態權是農民權益的基礎,是農民生存發展的保證,同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農村自然生態和諧,沒有生態權,農村的自然和諧環境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是新農村建設主體權利保障的要求。農民是農村生態建設和維護的主體,是農村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系統對其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民生活在農村生態系統中,他們的權利衍生于生態權,沒有生態權,他們就不能生存,其他權利也不再存在。保障農民的權利,必須有生態權作為根據和基礎。農民居住在農村社會,農村的生態環境是他們最大和最親近的環境,生態變遷會影響農民的生存、發展,他們對所處的環境理當可以主張權利,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建設社會主義生態和諧的新農村之權利,有維護新農村生態平衡的力量。

2、是構建和諧生態農村的保證。生態和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之一。生態和諧是農民的夙愿,特別是在我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人與自然的的關系日益顯得緊張,環境污染、人口問題、資源緊張、糧食短缺等問題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很大程度都與農村生態有關。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城鎮化的發展,是城市環境惡化向農村的轉嫁,這種轉嫁使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和諧的建設。因此,給農民以生態權,是農民有權利抵制城市生態惡化的擠壓,能夠使農村和諧協調發展,為構建農村生態和諧提供權利保證。

3、為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問題提供長效機制。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農村生態問題不是農民本身造成的,也不是農民自己引起的,而是農民生態權缺失引起的。農民是農村生態保護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但是,由于我國農民至今生態權缺失,農民不能擁有保護農村生態的權利,眼見生態環境被破壞卻無能為力。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權在國家,環境保護局代表國家行使生態保護權,環保局本身的權威有限,在加上其對農村的監管有限,還有許多破壞農村生態的行為都以城市建設為名,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項目。因此,使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力量不足。只有賦予農民強有力的生態權,農民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才能抵制來自各方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才能建立起解決農村生態問題的長效機制。

4、為維護農村生態平衡增強主體力量。生態平衡是新農村建設的環境基礎,生態平衡不是政府單方的事情,也不是政府單方面能夠解決的問題,它是生態系統中所有組分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的大事。維護生態平衡要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要動員全社會人員參與。農村生態的平衡是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為農村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本營。當前,我國主要在環境保護基礎上促進生態平衡,進而保護生態系統,沒有賦予社會廣泛的生態保護權利,這就造成了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弱小的局面。特別是在農村,農民還沒有保護生態平衡的主體資格,沒有形成主體力量。因此,只有賦予農民保護生態的權利,使他們成為保護生態的主人,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

切實保障農民生態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創新環境保護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現行環境保護體制是一種國家本位主義的環境保護理念,把環境保護的權利通歸國家所有,造成公民保護環境的權利缺位。農民對侵犯自己生態權的行為缺乏保護的主體根據,因此,當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自己沒有保護的力量。這種理念認為,環境保護是國家的重大事情,只能由國家統一行使保護職權。這種理念對我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破壞主體的日益多樣化,僅僅由國家保護的機制也日益出現缺陷。因此,必須創新環境保護的理念,賦予公民自力保護環境的權利,讓社會所有公民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創新農村環境保護的理念,賦予農民環境保護的權利,使農民能夠對自己的環境權利進行自力保護,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是保障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這也是農民環境意識日益增強的要求,還是國際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

2、增強農民保護生態的主體意識。我國過去在地大物博的環境觀念下,形成了一種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意識,特別是在農村,節約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遠遠不夠,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被錯誤的資源觀隱沒。在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增強農民保護生態的主體意識,特別是農民生態權利意識,是我國新農村環境建設中的首要問題。生態權是現代社會里日益重要的權利,對于當代農民,生態更加重要。我國農民保護生態權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但是自主保護意識不夠強。生態權是一項隨著生態危機而發展和凸顯的權利,在以往的社會發展中,因為生態危機不嚴重,農村生態環境良好,農民的生態權也沒有覺醒。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農業生產日益被生態危機影響,農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態權利的重要性。我國農民要求生態權的主體意識正在逐漸增強,生態維權意識急劇上升,有農民和政府要生態權的,有農民不準企業上馬的,不準企業開工的,但是,自主保護的能力和力度還是不夠,不能有效的維護自己的生態權。

3,完善農民生態權保護的法律,為農民生態權提供保障。我國現行的生態保護法律幾乎都存在于環境保護法律之中,可是環境保護法律還只是恢復性的保護,沒有建設性和超前性的生態保護。對于農民自主保護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還缺乏法律保障。近年來各種在農村的項目開發、工業事故等造成的農村環境問題,農民沒有相觀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自我保護,只能由國家進行行政處罰,并且對造成的損失進行索賠也缺乏相關依據。因此,我國應該完善農村生態保護的有關法律,明確賦予農民自力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權利,為農民生態權的行使提供平臺。

篇2

關鍵詞:哈爾濱,濕地,功能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哈爾濱城市濕地的概況

哈爾濱市,坐落于中國東北部,生態資源豐富,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而過,帶來了無盡的秀美和豐饒,也孕育出兩岸大片的濕地資源。哈爾濱市轄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境內大小河流均屬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現有濕地面積12.5萬公頃,約占其總面積的3%,其中包括太陽島濕地、金河灣濕地、濱江濕地、呼蘭河口濕地、伏爾加莊園、白魚泡濕地等多處自然濕地景觀。這些濕地與河流縱橫交織,為維護東北平原生態平衡發揮著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哈爾濱城市濕地的功能

2.1提供水源功能

我國東北地區水資源匱乏,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和工農業的大力發展,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嚴重制約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濕地是東北平原的天然貯水庫,也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源之一,可以為周邊地區及其下游地區提供寶貴的工、農業生產用水,緩解水資源短缺狀況。同時,還可以通過滲漏、側滲方式補充地下水源,提高地下水位,為保證哈爾濱市水資源安全作用明顯。

2.2調節氣候

濕地具有調節空氣濕度、降低氣溫等作用,其通過水分的蒸發和蒸騰,可使局部氣溫和降水量等氣候條件得以改善。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還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起到“溫度調節器”和“天然散熱器”的作用[1]。哈爾濱市四季分明,氣候條件惡劣,但其城區與濕地連接緊密,如能對太陽島、金河灣、伏爾加莊園等市區內濕地加大保護和恢復力度,濕地的調節周邊小氣候功能勢必將為改善哈爾濱市氣候條件起到更為顯著的作用。

2.3防止和減輕洪澇災害

哈爾濱市夏季炎熱多雨,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間有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哈爾濱各濕地位于境內河流湖泊的附近,承受著流域內的洪、瀝水,從而大大緩解了下游河流洪峰,并使周邊地區瀝水排泄入濕地。松花江地區濕地植被根系牢固,為穩定堤岸,防治堤岸遭受江水侵蝕破壞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2.4 凈化水體

濕地同森林相比,是同等地域森林凈化能力的1.5 倍[2]。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于沉積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和細菌。許多水生植物具有抵御污水污染的能力,對氮、磷等營養元素以及重金屬元素的吸收、轉化和滯留都有較高的效率,能有效降低其在水體中的濃度,從而使其上附著的有毒物質也從水體中去除,達到凈化水質的功能。據估算,在濕地水生植物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水中的濃度高出10 萬倍以上。

哈爾濱濕地中水生和沼生植物生長茂盛,均為水體增加稀釋自凈、消納污染物質提供了良好條件。尤其是大片生長的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對Co,Cu,Mn,P,Pb,Zn,B等有富集作用,對污染物質有吸收、代謝、積累的作用。

2.5保護生物多樣性

哈爾濱濕地具有多種生態系統,如水域生態系統、沼澤生態系統和濕地附近農田生態系統等,物種十分豐富。其中呼蘭河口濕地有高等植物67科227屬465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種,種子植物463種,種子植物約占黑龍江植物總數的28.28%。有脊椎動物6綱36目77科193屬348種,包括圓口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種類的3種(均為鳥類),如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27種(其中鳥類25種),如大天鵝、白枕鶴、鴛鴦等。還有針尾鴨、花臉鴨、白眉鴨、黃鼬等列入CITES附錄的物種,以及白琵鷺等48種瀕危物種。哈爾濱地區濕地豐富的生物資源,將成為國家寶貴的濕地生物物種庫和基因庫。

2.6 觀光旅游資源

哈爾濱市濕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包括太陽島濕地、金河灣濕地、濱江濕地、呼蘭河口濕地、伏爾加莊園、白魚泡濕地等多處自然濕地景觀。2011年哈爾濱借助濕地文化開展了“哈爾濱松花江濕地旅游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3哈爾濱濕地的保護情況

3.1哈爾濱濕地現狀

對濕地重要性認識不足是國內濕地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中國濕地開發與保護的重大問題[3]。過度捕撈和放牧,城市擴建,水體污染等現象嚴重破壞了哈爾濱濕地的生態環境。

近些年,濕地自然資源的保護逐漸被哈爾濱市民和政府重視。政府將把太陽島建設成為“生態示范島”,把金河灣濕地建設成為濕地植物園,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為了規范濕地旅游規劃、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打造濕地旅游品牌,促進哈市旅游業發展,哈市政府擬制定《哈爾濱市濕地旅游管理辦法》,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建議。征求意見稿規定,濕地開發需保護周邊植被、水體和地貌,濕地游覽性船舶以電瓶船、手劃船為主,濕地景區(點)禁止擅自砍伐林木等。

3.2 哈爾濱濕地保護對策

雖然哈爾濱市政府和市民已經認識到了城市濕地的重要性,并且已經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保護濕地,但這還遠遠不夠,政府必須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市民也應該從身邊做起,提高對濕地的保護意識。本文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3.2.1 盡快建立哈爾濱濕地自然保護區

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由專業人員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以便使哈爾濱濕地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3.2.2 哈爾濱濕地的保護重點是濕地水資源

水是濕地存在的必要條件,保護濕地必須先從保護水體做起。保障維持必要的生態用水,主要是在濕地上游和其周邊地區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節約用水工程,停止新上高耗水項目,保證枯水期有足夠的水維持濕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需要。其次是抓好濕地水體污染治理,規范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口管理制度,實現達標排放。

3.2.3 加強監管

嚴格保護現有的濕地帶,對影響和破壞濕地生境的農田要退耕還湖還濕(地),防止湖泊萎縮、濕地破壞。

3.2.4 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對濕地遭到破壞的區域,采取人工恢復的措施,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為水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嚴禁隨意捕獵鳥禽,保護水域的生物多樣性。

3.2.5 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當地居民依法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哈爾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肖素榮,李京東. 濕地的生態功能[J]. 生物學教學,2003(3):7- 8

[2] 馬雪花.森林水文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1993

[3] 張永澤,王垣. 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綜述[J]. 生態學報,2001(2):309- 314.

篇3

【關鍵詞】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整個自然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園林綠化自身的需要, 也是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體現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 如何將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 利用生物多樣性, 對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特征

1、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維持城市空氣中CO2 - O2平衡, 植物多樣性還可以起到緩解熱島效應、防風治沙等作用, 同時還為長期生活在人工環境中的人們提供充分接觸自然的機會, 從而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2、城市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1)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 城市產生的大量廢水、廢氣、廢物, 嚴重影響了各種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 使許多物種難以適應而死亡,同樣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2)棲息地的破壞

城市大量的生物棲息地都被建筑、道路等取代, 極大地改變了城市自然的結構和功能, 致使生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在整個城市生態系統中很多生物尋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生態位置, 從而導致植物數量減少, 種類貧乏, 隨之一些動物和昆蟲也逐漸減少乃至消失, 最終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越來越低, 并使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

3、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1)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園林綠化的基礎

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向往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因此, 城市園林綠化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賞、休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地位。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不僅可以豐富城市園林綠地的景觀效果, 增加季相變化和自然性, 同時也增加了園林綠地的異質性, 使之更能抵抗外力干擾而趨于穩定, 如病蟲害發生將有所減少等, 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

(2)城市園林綠化是保護和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

城市園林雖然屬于人工生態系統, 但其主體仍是生物群落, 本質仍是自然。

城市園林綠地類型多樣, 城市綠地系統中道路綠帶、河流綠帶、防護林帶都屬于帶狀廊道, 具有分隔、屏障、過濾和連通的性能; 城市公園、綠地作為“結點”與帶狀綠地組成網絡骨架, 具有很強的承載能力。另外, 園林綠地能夠提供多樣的生境, 支持的物種也就更豐富; 園林綠地還是城市當中相對以植物為主的自然空間,有利于招引鳥類等野生動物入城, 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提高。

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措施

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是自然生態系統得以維持的基礎,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資源。

園林綠化要應用盡可能多的植物品種, 充分利用植物中的變種、變型等植物材料。

1、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1)根據功能選配植物

綠地系統規劃中, 植物種類的選擇對于科學構建生態系統起決定性作用。要達到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除了提倡喬、灌、草結合, 常綠落葉兼顧, 速生慢長共存, 以及適地適樹等基本原則之外, 應重視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所能發揮的功能, 即能否為鳥類、昆蟲、食草類動物等消費者提供食物, 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綠化建設過程中關注的只是植物種類和配置模式的多寡, 卻很少關心依附于這些植物的各種昆蟲、鳥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多樣性, 忽視了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生態功能整個城市綠化的核心問題。因此, 在樹種選擇上, 要考慮到觀花植物的數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為蜜蜂等益蟲提供蜜源; 觀果樹種的數量和開花、掛果季節分配能否為城市留鳥提供正常的食物; 注意林木的種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 應以自然生長為主, 盡量減少灌木的過度修剪, 從而給鳥類提供適宜的棲息場所。

在規劃和設計各類型生態園林時, 在體現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要考慮生態學上的科學性, 充分利用豐富的生物資源, 保護和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生產型園林應充分利用各種庭院、城郊空地及垃圾填埋場, 建成果、藥、木、花、草等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園林系統。觀賞型園林可以充分利用觀賞植物, 觀賞動物資源; 抗逆型園林則可以充分發揮其抗污染、凈化環境的功能,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種逆性生境, 引進抗逆性強的動植物種類。

在規劃設計時, 設計者應充分了解植物的觀賞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遵循以鄉土樹種為主, 適地適樹的原則, 喬、灌木、花卉、地被和諧搭配, 各層空間布置合理, 形成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護和推廣優良鄉土樹種, 本地植物往往能體現本地景觀特色, 最適合本地生長條件, 也比較容易達到景觀的穩定性, 符合適地適樹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

(2)根據生境類型選配

生態學中有“群落生物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的原理, 也就是說, 通過增加物種多樣性, 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穩定性, 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 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作用可能隨不同地區的生境不同而改變, 如炎熱干旱的沙漠氣候區, 形成一個穩定群落所需要的物種數肯定比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區少很多。因此, 根據生境類型選擇適生樹種, 對構建穩定的綠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運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 按園林植物配置的適地適樹原則, 將園林植物歸入相應的類型中, 在根據群落學原理進行配植, 有效提高了生態系統穩定性, 這對促進綠地系統天然更新, 降低植物養護成本, 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3)古樹名木和鄉土植物

古樹名木和鄉土植物代表了自然選擇或社會歷史選擇的結果, 是與本地氣候和周邊環境相適應的地帶性植物。古樹名木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長期適應能力可作為樹種規劃的參考依據, 大力利用鄉土植物, 可構建具有城市地帶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樣化性格局, 同樣有助于營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風貌。

2、根據動物選擇性規劃種植植物

根據動物的食性, 規劃種植生長堅果、漿果以及核果的植物, 科學地按照不同樹種物候期配置觀果植物, 保證其在時間分布上的連續性, 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這些留鳥食源匱乏的季節, 掛果樹的數量對維持其正常過冬起決定性的作用。傳粉昆蟲, 可考慮觀花種類的合理配植。通過種植松、柏、杉或其他結堅果的樹木, 招引松鼠等嚙齒類動物。倒木對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隱蔽物, 腐爛的樹木還可以增加昆蟲的豐富度, 從而可以提高食蟲鳥類的生存能力。

根據當地鳥類和昆蟲的食性特點, 適當多栽和合理配植一些多年生的不同種類的觀花、觀果和蜜源、香源之物, 以吸引更多的昆蟲傳粉和鳥類傳播種子, 增加物種基因交流的機會, 使其種群穩定增長并逐步擴大分布范圍。此外, 還必須注意綠化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重視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層次性, 以增加園林環境的多樣性。

3、濕地的保護和利用

濕地是廣義城市綠地范疇內的重要景觀類型,被喻為“自然之腎” 也是城市鳥類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城市中的各種水體, 形成了城市中的有獨特功能的濕地環境, 它不但有調節小城鎮微氣候、水體的過濾和自潔作用, 也是多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棲息地, 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4、合理建設動植物園

選擇特有、珍貴和有發展潛力的植物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合理配置, 以保護原有的生態資源作為前提條件, 設計有地方特色的各類公園, 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地, 同時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5、增加園林綠化植物的多樣性

園林綠化部門在進行園林綠化植物的引種和繁育工作時, 應根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征, 充分利用同一植物區系的物種資源, 重視鄉土植物的利用, 加強鄉土樹種的選擇、馴化工作。綠化中喬、灌、草, 應有適當的比例和合理的搭配, 以增加植物群落的層次和物種多樣性, 維持群落結構和功能的穩定。

6、尊重自然, 更新管理觀念, 推行環保工藝技術

根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物種相生相克的原理, 積極利用生物天敵進行病蟲害防治,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此外要積極實施3R ( reduce, reuse, recycle)技術, 倡導生態文化和綠色風尚, 減少污染和人為干擾, 保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王謙.知山知水 樹木樹人――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綠化紀實[J]. 國土綠化. 2012(07)

[2] 馮強,彭影,郭彩伶,徐子超,祁昕5.楊柳飛絮治理技術[J]. 河北林業科技. 2012(04)

篇4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物種;人類行為;喪失;環保舉措

中圖分類號:TK417+.122 文獻標識碼:A

“生物多樣性”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于自然保護刊物上,《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中對“生物多樣性”作了如下解釋: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環境污染是一種生態破壞。隨著我們對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系統化,人們越來越發現,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物種大滅絕在很大程度上與全球擴散的環境污染有密切聯系。我們可以在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水平上討論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環境和發展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的生物物種約占全球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使得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我們應該反思,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生物特種的巨大破壞所造成的深刻影響,我們要重視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加大對生物的保護力度。

1 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1.1 生物自身多樣性的特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1.2 人類行為的影響

影響生物多樣性因素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類的生產和活動及污染排放。人口迅猛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態系統在自然或人為干擾下偏離自然狀態,環境污染,生物失去家園。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事有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薄弱,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開發也導致環境污染加重。

1.3 外來種的入侵

對于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來講,生物的入侵畢竟是個擾亂生態平衡的過程,因為,任何地區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是經過了幾十億年演化的結果,這種平衡一旦打亂,就會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2 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1 遺傳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遺傳多樣性強調的是現有物種質的遺傳變異庫存量,它既是生物遺傳變異的歷史積累,反映了生物的進化過程,也是現有生物適應現有環境和未來未知環境的遺傳基礎。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包括已有的遺傳基因庫的減小和新的遺傳變異來源的降低。遺傳變異性的喪失會導致生物對未來環境適應性的降低,從而意味著人類進一步發展所依托的生物資源的減少。污染條件下遺傳多樣性水平降低有幾種原因。在污染條件下,種群的敏感性個體消失,從而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種群的規模減少,由于隨機的遺傳漂變,降低了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污染引起種群數量減小,以至達到了種群的遺傳學瓶頸,即使種群最后實現了完全的適應,并恢復到原來的種群數量時,由于建立者效應,從而造成遺傳來源單一,遺傳變異性的來源也大大降低。

2.2 物種多樣性的喪失

環境污染引起物種多樣性降抵的機理一般為: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礙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使生物喪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引起環境的改變,使生物喪失了生存的環境。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富集和積累作用,使食物鏈后端的生物,難以存活或繁育。在污染引起物種多樣性喪失的研究中,除了應了解物種總的數量動態變化外,還應注意不同物種對于污染的耐性或抗性水平不同,從而在同樣的污染條件下,幸存的物種還具有一定的區系或種屬特點.一般來說,廣域分布的物種生存的機會大于分布范圍窄小的物種;草本植物生存的機會大于木本植物;生活史中對生境要求比較嚴格的物種一般難以抵抗污染環境。

2.3 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喪失

與自然系統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態系統種類組成變化、群落或系統結構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生產力降低,土壤和微環境惡化,生物間相互關系改變。環境污染會影響生態系統各個層次的結構、功能和動態,進而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目前有兩個基本觀點: 一是由于生物對突然發生的污染在適應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樣性會喪失。二是污染會改變生物原有的進化和適應模式,生物多樣性可能會向著污染主導的條件下發展,從而偏離其自然或常規軌道。環境污染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在遺傳、種群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降低。

2.4 生態系統的雜性降低,污染導致生態系統復雜性降低主要表現為生態系統的結構趨于簡單化,食物網簡化,食物鏈不完整;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路徑減少或不暢通,能量供給渠道減少,供給程度降低,信息傳遞受阻。導致生態系統復雜性降低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污染直接影響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從根本上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基礎;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級生產,從而使依托強大初級生產量才能建立起來的各級消費類群役有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支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趨于簡單化。

3 我國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舉措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星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1992年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參加了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壞境與發展大會,并在《公約》上簽字。繼而中國政府批準了這個公約,并履行了承諾義務!分別在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國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報告》,并正式。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政府的決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還不夠,必須全國任命一起努力,才能保護好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實現持續的發展。

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許多諸如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產品。中醫藥絕大部分來自生物,它是維持人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生命資源的匯集和未來農林業、醫藥業發展的基礎,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生物多樣性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我們才得以延續。現在生物多樣性因為人類的肆意破壞越來越難滿足我們人類的需求了,溫室效應就是越來越讓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化工廠的肆意排放更是加劇了環境的破壞力度,正因為如此才會使溫室效應不斷的加劇惡化。

參考文獻

[1]王豐年.論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2-30.

篇5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保護;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自然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的“腎”,為人類生產、生活與休閑提供多種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我國在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同時,還積極在不具備建設自然保護區的區域建設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為濕地的保護開發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濕地公園的含義和性質定位

1、濕地公園的含義

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濕地公園景觀是在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基礎上,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濕地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濕地文化,在濕地保育區以外建設的具有生態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適宜公眾游覽的以濕地為主題的游憩空間。

2、濕地公園的性質定位

濕地公園作為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一種新模式,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已取得成功經驗,并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濕地公園既不是自然保護區,也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更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普通公園則關注休閑游憩和向大眾開放。它是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是保護區與公園的復合體。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集中體現了濕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具備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濕地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且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狀況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二、濕地公園植物景觀建設措施

1、水面的植物景觀

濕地公園除具有一般公園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廣闊的水面。水域不但能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調節空氣濕度的生態功能,而且構成了園林景觀的要素。單獨的、平靜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麗的風景線,當搭配了植物的種植,能給遼闊的水面帶來無限的生機。按生活方式與形態特征分,水生植物分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營造濕地水面景觀時,應遵循濕地植物設計原則,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科學處理植物與水體的關系,模擬再現自然水景,充分展現水生植物的豐富色彩與姿韻。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風吹過,蕩漾起層層微波,使水面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2、島嶼植物配置

湖中島嶼配置豐富的植物后,加強了水面景觀、豐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將大的水面劃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間。南湖的島嶼分為半島和湖中島兩類,半島在植物配置時除了考慮植物景觀還要考慮導游路線,避免妨礙交通;南湖中的島嶼大多是擴湖期間,為保留一些姿態優美的大喬木而刻意建造的,島嶼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圍繞著這些被保留的喬木而精心設計的,主要考慮遠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態外,各類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豐富了水體景觀層次,增加了游人游覽時的趣味性。

3、專類植物園的景觀科普教育是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之一,專類植物園的特定植物種植能良好向人們展示濕地植物。專類植物園是指專門用于收集、展示某類觀賞植物,營造以植物造景和觀賞游覽為主題的園林。它主要是介紹所收集植物的物種資源分布、物種組成特點、物種使用價值與文化趣味、生態習性與栽培技術等,還可介紹該園在物種保護和品種選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顧一些環保和生態問題的常識教育。

4、自然式水岸線景觀

濕地公園的水岸線應采用自然式護坡的營造方式。濕地具有過濾和滲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護岸將會破壞它這種功能。理想的濕地護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濕地土壤沙礫基質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陸交接的自然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樣的生態護坡,來設計濕地岸邊環境,使岸堤土壤與水體之間能進行物質交換,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實現濕地的自身調節能力,又營造出了錯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態環境。

三、生態優先的濕地公園建設

1、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比較原始的生態系統,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壞可能會永久性的喪失,因此要從根本上樹立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意識。在濕地公園的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盡量避免和減少因工程建設對濕地造成的破壞;濕地公園建成后,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生態保護知識培訓,提高其生態意識,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游客盡量避免和減少對濕地公園造成污染和破壞。

2、注重適度開發,保持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平衡

在對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和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不破壞濕地的自然良性演變為前提,實現對濕地生態平衡最小的干預,走可持續發展的開發之路,力爭在開發的基礎上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施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和統一的發展,為介休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循環做出貢獻。

3、休憩娛樂活動主題化、生態化

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游憩活動應該主題化、生態化,各游憩活動都應圍繞濕地景觀進行設置,游人的娛樂活動應集中在濕地公園的游憩觀光區。游憩觀光區是城市濕地公園展示濕地景觀的主要區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濕地、沼澤草灘等各種濕地景觀類型,也是游人休閑觀光的主要場所,在不破壞濕地生境和產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許游人進行參與性的濕地體驗活動,如觀鳥觀魚、濱水體驗、采蓮垂釣等,促進生態旅游適度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4、堅持長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的計劃

濕度生態系統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和開發必須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突出濕地公園的特色,借助當地政府的平臺,扎實地推進國家濕地公園的開發和保護工作。

5、加大配合,調動全社會了共同參與

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不但需要環境、農業、林業、漁業、國土、旅游、水利等各個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同時還需要當地百姓的參與和支持。成功的共管首先源于其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在合適的管理理念、法律保證和有效機制的基礎上,管理者分享權利、承擔責任和明確的管理效益等方面也是成功管理的基礎。

6、生態環境保護與濕地之間的關系

濕地與水生態環境直接相聯、密切相關,水文要素特別是水是濕地與水生態環境之間聯系的紐帶,它既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濕地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織部分,水生態環境是濕地的重要支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也就沒有健康完整的濕地。沒有健康完整的濕地,就不會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濕地是保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措施,保護水生態環境是保護濕地的前提和保證,濕地的破壞和喪失,將直接影響水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濕地的安全,健康的濕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否則,不但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且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強烈報復,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相互依托,休戚相關。

結束語

城市濕地公園的出現為城市濕地資源保護帶來了一種新型的模式,它成為國家保護濕地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發展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資源破壞嚴重的形勢下,解決濕地保護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調動社會的所有力量參與保護濕地,加大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張秋月,賁東生.淺談我國城市的生態化建設[J].山西建筑,2010.

[2]周曦,高江菡.濕地、國家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公園所引起的思考[J].風景園林,2012.

篇6

關鍵詞:灃峪濕地;現狀;保護措施

灃峪濕地位于秦嶺的北麓地區,是秦嶺的72峪之一。近年來,陜西省旅游業的發展持續走高,侵占濕地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方面的影響,灃峪水環境也遭到了破壞。灃峪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濕地功能開始減弱。文章對灃峪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提出了生態修復策略。為掌握灃峪濕地的生態現狀,深入分析灃峪濕地生態系統現狀,分析灃峪濕地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及影響因素,探索改善灃峪生態環境的措施,恢復灃峪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對秦嶺地區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研究區概況

灃峪濕地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市區以南約35km處,因灃峪濕地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屬于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它不僅很大程度維護了秦嶺生物多樣性,還能存儲洪水、防止干旱,降解污染,對調節氣候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灃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關鍵一環。灃河流域由秦嶺深處的灃峪河、祥峪河和高冠河各自分別流經區域以及三大河流會合之后所流經的廣大區域構成,屬于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峪口以上長26km,貫穿喂子坪鄉的整個區域,由許多支流匯合,例如小壩溝、大壩溝、東富爾河、紅梢河、南石槽和拐扒溝。其中最長的大壩溝長度7000m。灃峪河流域面積約161.5km2,平均徑流量約有853m3,平均下降約8.8%。灃峪濕地在維護秦嶺生物多樣性,存儲洪水和防止干旱,控制水土流失方面以及調節當地小氣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1自然環境

灃河位于西安市長安區西南方向,屬于渭河水系,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它發源于秦嶺主山北側的喂子坪鄉雞窩子村,距峪口26km,貫穿喂子坪鄉全境。由大壩口、紅梢河、南石漕、小壩口、拐扒溝、東富爾河等多條支流匯集,其中大壩溝長達7km。灃峪河年平均徑流量8626萬m3,匯流區面積165.8km2,年均減少8.8%。

1.2社會環境狀況

作為西安市政府振興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業。近年來,從當前的情況出發,把自然景區作為發展旅游業的基礎,用公路干線連接各個旅游景區,隨著當地經濟以及旅游業的發展,灃峪流域西萬公路的車流量呈現出強烈增長的態勢,目前每天可高達5000輛。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沿灃河河道公路一側修建了60多家加油站和洗車店等。這無疑為當地人們群眾的致富之路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同時,洗車和修車店會產生大量含有泥沙、油污的廢水,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廢水處理條件,而將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灃河河道中。

1.3旅游開發狀況

近年來,由于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灃峪濕地已逐漸發展成為西安郊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沿灃峪河開發了數十個風景名勝區、泳灘和度假勝地。這些風景區中很多都是直接建在河道上,另有些則建在灃峪河道兩岸的森林之中。在河道邊設置旅游景點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一是農家樂和酒店等產生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二是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而隨意丟棄的食品包裝袋、礦泉水瓶、衛生紙等,都對水質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2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

2.1灃峪濕地的生態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

灃峪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過渡性結構和功能獨特性的生態系統特點,具有較強的自我凈化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隨著西安市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提升,生活污染物排放以及圍湖造地等因素,導致濕地資源的萎縮成為當前環境問題的焦點,導致生態功能下降。

2.2環保意識薄弱、官方宣傳力度不足

我國人口素質在21世紀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破壞環境等行為仍然頻頻發生,一方面是“知法犯法”類型,要加強約束;一方面是沒有意識到自身行為是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要加強教育。目前宣傳教育的力度不足,覆蓋人群不夠廣泛,因此絕大多數人對灃峪濕地的環境問題關注不足,保護意識也不強。地方政府的宣傳工作仍然沒有到位。

2.3設計不合理,人造設施占比過大

灃峪濕地自開發以來,成為周邊縣市的熱門景點,為滿足游覽需求,增加了許多設施,如棧道、涼亭、商業街、旅館等,景觀植物則更多地考慮經濟性、觀賞性和栽培難度,忽略了灃峪濕地原本的植被樣貌。人造設施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對灃峪濕地的生態環境有所破壞,使灃峪濕地失去其原有特色,導致景區同質化。

2.4弱化了濕地的生態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

灃峪濕地的開發沒有依據地質地貌類型,以及原有植被類型等因素配置適合本地的植物品種,植被采用了公園中常用的落葉松、蘆葦等,品種較為單一,缺乏沉水植被,多為草甸、灌木、喬木,植被種群不合理,難以發揮凈化水質的功能,也不能起到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2.5注峪濕地保護的體系未完善

雖然政府已經在灃河流域建立了多重保護制度,但各個部門的責任權利和利益尚不明確,它屬于自然保護區,被林業環境保護、農業和水利部門多重管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部門管理不協調,甚至發生沖突和爭執,導致不能及時治理流域生態。一方面,林業部門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可以進行依法行政,并有專門的執法團隊。另一方面,環境保護以及農業和水利部門對植被破壞等案件,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在保護過程中政府被要求協調每個環節,明確各部門的全責范圍,自覺承擔社會應負的責任和人民的自覺行為。

3灃峪濕地保護策略

灃河在陜西省西安市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灃西灃東新城的建設,必然會影響灃河的生態環境,因此,保護灃河勢在必行。灃河的保護應該由點及面,在灃河的關鍵節點重點保護,灃峪濕地在灃河流域的上游部分,是灃河保護十分重要的部分。灃峪濕地的保護工作是從源頭開始,直接影響灃河整體治理的效果。結合灃河的具體情況,灃峪濕地的保護日趨緊迫,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3.1保護灃峪濕地現存資源,促進生態功能協調作用

灃峪濕地擁有獨特的生態功能。在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過程中,灃峪濕地資源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有效帶動西安的經濟發展,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確定了灃峪濕地的生態環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和強大的節水功能使西安濕地更具特色。退耕還湖是目前恢復生態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夠發揮自然環境自我恢復的功能,應該禁止開采河水,設置人為建筑與河流的保護距離,建立健全河流保護的法律法規,保護灃峪濕地不會被進一步破壞。

3.2把控水源、節約水資源

河流與人們生產和家庭用水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加快城市優化進程,工業和農業用水、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得到了大量的供給,水資源的質量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得到了保障,有的其至可以直接飲用。因此,應更加重視保護現有的濕地生態系統,學會合理利用濕地淡水。一方面,必須保護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對于生產活動用水要珍惜及合理使用。

3.3抓好生態旅游的開發建設

相關各單位和部門需要設計出完善的方案,對濕地進行有效規劃,使其各項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應用,促進濕地發展的合理性[1]。相關管理部門要將各方面工作都安排好,促進生態旅游的和諧發展。首先,要強化民眾的意識,讓民眾能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是一種濕地保護行為。其次,結合群眾力量,將旅游業的發展和濕地保護緊密結合在一起,對其進行有機改造,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最后,要制定一系列計劃對于濕地資源進行合理使用,將濕地資源與當地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結合在一起,促進其合理使用和發展,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在實行和建設的過程中,為合理開發和利用濕地資源,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戰略。為適度把握濕地資源開發和利用以獲得相關利益,有必要充分了解灃峪濕地區域經濟與生態系統保護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發展關系,防止出現偏向經濟發展的現象。為了從根本上使人們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有關機構和專業保護組織增加對教育的投資,以便普及濕地保護的概念。

3.4加強法制的作用和制定相關評價體系

依據濕地保護條例,灃河管理保護條例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和要求,以相關法律為標準,及時找出灃峪濕地存在的不同類型問題,制定出解決灃峪濕地問題的方案,使灃峪濕地在治理方面越來越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治理體系,并從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思考,并且探索灃峪濕地的評價體系,結合各方面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構建出隸屬于灃峪濕地獨特、系統、完整的評價體系,在建立完成時對其綜合效益進行有效評估。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城市;生態規劃;基本生態用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Ecological land has not been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based on ecological land-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fines basic ecological concepts. Comb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land-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raised fundamental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basic ecological land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速度大大加快,建設用地的規模逐年增長。而與此同時,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的破壞,山峰被削平、河流被阻斷,綠地被侵蝕,自然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鑒于18億畝耕地紅線的嚴格限定,這些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多來源于農用地或者未利用地,如林地、園地、草地或者灘涂等用地類型。而這些用地恰恰很可能是自然生態系統中關鍵的部分,一旦被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建設占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將難以恢復。改良現有的規劃編制方法,通過對土地的生態評價,找到那些最有生態價值的土地,保留這些空間,城市建設盡量占用生態價值較低的土地,從而優化調整城鄉生態安全格局。這也是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在這個進程中,生態用地的概念很重要,其并不在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用地分類體系中,相關研究一直爭議較大,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清楚界定生態用地的概念和分類。

一、生態用地的研究進展

生態用地在國外尚未作為一個獨立和明確的類型提出,國內最早在1999年,董雅文認為生態要素的空間定位統稱為生態用地;成片森林、湖泊水體、濕地、農業用地以及開敞空間等屬于斑塊狀的生態用地;河流交通走廊、沿海灘涂等屬于現狀或帶狀生態用地。2000年,國務院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也首次提到了生態用地,并從土地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提出生態用地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地、林地和濕地等。鄧紅兵于2009年在《區域生態用地的概念和分類》中提出,生態用地指的是區域或城鎮土地中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主的土地利用類型,既能夠直接或間接改良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區域人地關系的用地類型。俞孔堅則認為生態用地是最小生態用地,不包含耕地農田養殖水面等用地,其于2009年在《基于景觀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態用地研究》中將生態用地定義為: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對維護關鍵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系統(土地單元)及空間部位。榮冰凌在2011年生態學報《中小尺度生態用地規劃方法》中提出生態用地指以發揮自然生態功能為主,用于生產或生活用途以外的,具有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或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土地。相關學者從不同專業和不同角度對生態用地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發展。

二、基本生態用地的概念

本研究認為,以上關于生態用地的概念都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頗。筆者認為生態用地從廣義上講應定義為所有可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土地和未被建筑、人工構筑物、鋪裝覆蓋的地面。包括林地、濕地、草地、水域、農田,也包括荒山、沙漠、鹽堿地、棕地等。耕地的經濟產出,是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部分,毫無疑問應當計入生態用地。沙漠、鹽堿地等未利用土地,也有可能因處于重要的生態廊道上,影響著城市的生態系統結構,也應當列入生態用地。但是生態用地與規劃實踐相互結合時,便會發現這個定義,不易操作,可能會削弱那些高生態價值的土地的保護。

筆者提出將生態用地分為基本生態用地、潛在生態用地兩個部分。目的是為了使概念更清晰,范圍更明確,也便與操作。其中基本生態用地不是簡單的用地類型的集成,基本生態用地是指有較高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或其空間位置對生態安全格局和關鍵生態過程有重要意義的生態用地。基本生態用地之外的廣義生態用地定義為潛在生態用地。區分基本生態用地和潛在生態用地的關鍵,主要是其生態價值和在生態安全格局中所處的空間位置,以及對關鍵生態過程的影響力。如即使是生態效益較低的裸地,如果處于重要的生態節點上,直接影響著系統的連通性和生態過程,其就應當列入基本生態用地。即使其是生態價值較高的林地,如斑塊面積小,生存物種少,連通性弱,在生態格局中地位較低,則宜列入潛在生態用地。

三、生態用地的分類

1、不同土地類型的服務價值

根據Constanza 等(1997)的研究成果,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進行整理后按照類型排序(見表1)。如果對這些生態系統分為五級的話,海灣和濕地是極高,湖泊河流和海岸是高,熱帶森林是中等,溫帶森林和草地是低,農田最低。那么從土地類型上來說,中等價值以上的用地類型,原則上要劃入基本生態用地中,而溫帶森林、草地和農田等類型只有部分空間位置較為重要的土地需要劃入到基本生態用地中。

表格 1不同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表格 2 基本生態用地分類表

2、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的關系

根據2012年開始實施的新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城鄉用地分類中的非建設用地中,E大類中的水域包含自然水域、水庫、坑塘溝渠,和農林用地以及其他未利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中的綠地及廣場用地中,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這些都屬于生態用地的范疇。但是E2農林用地中的農村道路,E31空閑地,G3廣場用地不應屬于生態用地的范疇。這些用地中,在生態格局中位置關鍵的部分,屬于基本生態用地。

3、生態用地分類

結合土地的生態服務價值和功能,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以市域尺度為例,筆者建議將生態用地分為五類,生態型、防護型、生產型、游憩型、潛在型。其中,生態型和防護型應原則上列入基本生態用地,游憩型、生產型、利用型生態用地要視其空間位置的重要性,部分列入基本生態用地(見表2)。還有一類用地,其實是建設用地,但是位于生態系統的關鍵節點上,阻斷了生態過程,簡稱斷點。這個在規劃上建議要改變土地用途,恢復自然生境,恢復其在生態安全格局的連通性。可以將這類用地,定義為恢復型生態用地。但因為其現在還是建設用地,故不列入五大分類體系中。

篇8

前言

雖然,國內外關于濕地的研究比較多,但目前還很難給出一個公認的、確切的定義,并且不同的國家和研究者關于濕地的分類也有著不同的看法。1971年《濕地公約》將濕地定義為:“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普遍認為,濕地具有過濕的土壤(每年有較長時間的積水期)、區別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獨特的動植物類型組成等顯著特征,是介于陸生、水生環境的過渡帶。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包括物種生境、減少洪水災害、水質凈化、休憩娛樂等多種服務功能。我國濕地面積廣大、類型多樣、分布遼闊[1],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物產,而且在提供生產、生活空間,緩解突發性水旱災害等方面也起到了無法估量的重要作用。中亞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濕地資源豐富,是我國濕地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濕地在中亞熱帶地區農業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天目湖濕地位于太湖流域上游,系人工水庫,1961年建成,包括天目湖3條主要入湖河流(平橋河、中田河、下宋河)和西坡4條小河流,總庫容量1.30×108m3,集水面積148.5km2,天目湖長18km,表面積150km2。月平均水位在16.96~18.49m之間,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的溧陽市境內,屬天目山余脈的丘陵地區。天目湖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和江蘇省五大省級旅游度假區之一。天目湖流域上游為丘陵山區,以林業種植為主;湖區所在地為中游地區,由于水資源保護要求,工業項目很少,以農業和旅游資源開發為主;下游主要是溧陽市區,為城市生活集中區。天目湖為下游70多萬溧陽人提供飲用水,是溧陽市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為切實加強天目湖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溧陽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方案》,促進了天目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水質改善。2011年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硬碰硬轉型升級、實打實開局起步”和“綠色崛起、跨越發展”的新目標,應對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天目湖生態環境保護優化提升的新要求,溧陽市全面啟動第二輪天目湖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2天目湖濕地修復存在的問題

2.1生態修復工程的位置

沙河水庫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水庫西部坡地的4條支流和上游流域入湖的3條主干河流,其中上游流域的3條主要河流分別為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3條入湖主干河流的入湖徑流量占總入湖徑流量的74.70%,TN和TP分別占總入湖污染負荷的81.69%、79.57%,是受納入湖污染物的主體部分。本次修復工程的建設地點是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部分河段及附近林地。

2.2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及污染來源

2.2.1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沙河水庫缺乏沿岸淺灘和水生高等植物,藻類幾乎成了沙河水庫水體中唯一的初級生產者,且富營養型藻類增多,清水性或貧營養型的浮游藻類數量減少。水體中的浮游動物種類也較少。水體中沒有被利用的藻類大大的過剩,沉降到沙河水庫的沉積物中。這些死亡的藻類在表層沉積物中的細菌等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耗氧,導致沙河水庫在夏季湖泊分層時,湖下層發生缺氧、厭氧,形成還原環境,使污染源中的營養物質被釋放,引起一系列不利于沙河水庫水生態系統的變化。

2.2.2沙河水庫的污染來源沙河水庫流域土地利用中,農田和林地所占份額較大,分別占35%和56%。沙河水庫地區土地利用的另兩個特點:一是沿湖和流域產業開發,特別是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及其對沙河水庫水質比較敏感地區土地的無序占用;二是平橋河、中田河、下宋河三條主要入湖河道中下游兩側的平原與崗坡地農村居民點數量較多,布局極其分散,湖泊和河流水面距離較近,且其周邊有畜禽、水產養殖。因此,沙河水庫流域面源污染主要由農田、林地、城鎮居民點以及農村生活、旅游、畜禽及水產養殖六個方面構成(表1)。

2.3水庫上游河流狀況

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的入湖徑流量在總入湖徑流量中占較大比例,其河流的健康程度[3]影響著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目前,平橋河、下宋河、中田河存在以下問題:

(1)水質狀況某些河段水花生大量生長,冬季水花生腐爛導致局部水體惡化,嚴重影響了平橋河水質。

(2)堤岸穩定性平橋河、中田河河道兩側為土質駁岸,部分河段沖刷嚴重,岸坡陡直,且水深超過1m,因此,原有水生植物茭草和蘆葦群落難以發展、擴增,這樣就不能很好的發揮水體凈化作用。

(3)植被多樣性由于盲目圍墾、過渡養殖、無節制開采等人為因素導致濕地植物資源大量減少,水生高等植物分布范圍大幅度縮減,群落組成趨于簡單。底棲動物等水生動物減少,耐污染水蚯蚓、水生昆蟲幼體增加,大型水生植物種群退化和多樣性降低等。

(4)河岸土地利用類型林地、茶園和城鎮是河岸兩側主要土地利用類型。茶園中,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未經過任何生態過渡帶而直接隨地表徑流流入河道。城鎮對河道磷的貢獻較大,尤其是在冬季枯水期和夏季的暴雨期。林地中,雜草叢生,苗木長勢欠佳,且地勢多坑洼,缺少排灌溝渠,易出現局部嚴重旱災和澇災;有的林區地勢平坦,雨季山上來水沖刷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3生態修復工程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3.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為本”為理念,將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融為一體,改善濕地條件,發揮濕地生態功能,實現天目湖濕地水環境的根本改善,為區域的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2理論依據

3.2.1系統理論修復濕地,應該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全面認識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和機理,查清濕地污染來源、特征和遷移轉化規律,根據濕地生態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

3.2.2水體自凈理論濕地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包括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將生活和生產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吸收、分解或轉化,使濕地水體得到凈化。

3.2.3生態恢復工程理論指通過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利用生態學、系統學、工程學的方法實現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使一個生態系統恢復到較接近其受干擾前的狀態的工程。#p#分頁標題#e#

3.2.4生態演替理論即深入認識、分析生態系統的動態原則,在退化生態系統中,模擬和重建自然生態系統,形成生物群落與環境相適應的動態平衡的穩定狀態。

4修復措施

4.1治理工程

4.1.1堆土工程通過堆土工程來增加邊坡寬度,為挺水植物創造生境。采用河道淤泥或者從其他地方調土,增加岸邊寬度,采用合適的坡比。在有林地排水地段,構建的淺水區面積要適當加大。在新建土質緩坡或平臺的外緣安裝木柵樁結構,最大限度的固持堆填的土壤。然后在修復好的邊坡上種植挺水植物。

4.1.2漂浮濕地(植物凈化帶)、植物浮床工程漂浮濕地工程師采用水花生圈養技術,將撈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鋼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圓形框架中,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將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側,用鐵錨加以固定。植物浮床技術與水花生圍養技術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漁網形成漂浮載體,以大面積圈養水花生,加強水質凈化。用毛竹做成長方形漂浮載體,撈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內,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單體浮床連排后放入池塘,用鐵錨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與降低圩埂為確保河道水體流通,對河底長期淤積的沉積物采用生態疏浚法進行清理,清理出來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對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過破除與降低圩埂,將其連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構建灘地。

4.1.4林地管理根據林地的現場地形勘察資料,開挖溝渠,改變地勢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澆灌和排水,避免發生旱災和澇災。開挖出的土用來修建林間小道,供林業管理和居民休閑娛樂。此外,將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過翻土、松土來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長的條件。

4.2恢復工程

4.2.1植物種植河道兩側緩坡修筑結束后,河岸帶具備了水生和陸生植被恢復的基質條件,隨后根據等高線在新建邊坡和原有淺灘上種植各類植物。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岸坡上栽種濕地植物、喬灌木,進行岸邊綠化,美化河岸景觀。增加堤岸的穩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抗洪、保護河堤能力。水線附近(新建土質緩坡上)、深水處適當引種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對河道斜坡進行有效護持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在低位、中位、高位灘地種植適合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構建自然濕地系統,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4.2.2水生動物放養根據生態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庫中適當放養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魚類,改善水體中的生態系統結構,完善水體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傳遞,平衡和調控水域生態系統。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濕地保護事業是一項群眾性事業,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目前,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并未被群眾所了解和重視,應該從各種渠道宣傳濕地的功能和作用,增加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調動起群眾對濕地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3.2學習和利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術增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引進、吸收和推廣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術,提高濕地的修復和保護水平,切實做好天目湖濕地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4.3.3服務全局,科學合理利用濕地天目湖濕地的保護和修復,須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思想出發,與區域環境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利用規劃、旅游業發展規劃等相協調,達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篇9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 S718.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5.040

生態環境主要是由非生物、生物群落等自然因素所組成的完整的生態系統,由于生態環境和人們生活密切聯系,一旦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人們生活環境也會隨之不斷惡化。基于此,我國應合理應用相關措施,確保林業經濟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以實現協調發展的目的,從而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1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我國西北地區主要以干旱和半干旱為主,且地形呈現復雜多樣的形態,而生態環境特點表現為:水源匱乏、干旱少雨;沙漠戈壁總面積相對較大,且多數土地無法再次利用;森林稀少,植物的覆蓋率普遍較低;在土地沙漠化方面,西北地區則占全國的90%以上,呈現較為惡劣的生態環境。而西北地區出現環境問題多數是由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地沙漠化的不斷加劇、資源開采和廢棄物堆積等導致,因此對其進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極為重要。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一是生態建設中,林業資源屬于其建設的重要主體,在林業資源產品中,多數屬于可再生綠色能源,特別是節能減排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視;二是林業資源作為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逐漸形成相應經營理念,從而展現人與環境,資源與生態的協調發展;三是按照目前我國經濟正常和相關技術,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其發展方向進行合理調整,可有效促進我國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四是森林資源屬于林業關鍵資源,同時也是林業經濟基礎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對資源的合理應用,加大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才能明顯提升林業經濟水平,為其更好發展奠定基礎;五是目前生態環境受到的破壞相對比較嚴重,導致物質的生產力不斷下降,使其各項功能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

2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若要實現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則應將持續發展作為核心內容,通過分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承載情況,總結保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公平性。所謂公平性是指應該保證機會選擇具有平等性特點,例如應以公平為前提進行分配,消除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的情況以及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續性。可持續性是在生態與環境系統遭受干擾時,可以維持自身生存率。由于資源、環境均屬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據,只有保證資源可以永續利用,才能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目耍還餐性。若要保證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達到持續性的發展目標,則應在共同配合下進行,通過提升共同責任意識,保證各方可以獲取相應效益,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的穩定;需求性。除了應符合相關基本需求之外,還需營造良好生活環境,其需求主要包括:發展需求。人類為了提升生活質量,向更高層次發展時的需求條件;基本需求。保證人類的正常所需物質、生活需求;環境需求。當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后,為符合人類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和諧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3優化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3.1提升保護意識

為了保證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正常進行,應將提升人們保護意識作為重點,尤其應該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在人類生活中,生態環境屬于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對自然環境給予保護,是對人類本身的保護。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同時也是防災減災和凈化空氣的關鍵,對其給予有效保護,不僅可以獲取一定的太陽能,而且還能提升有機物質制造數量,為人類更好的生存提供有力保障。

3.2構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在對林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時,若要構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則需要制定完善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強化林業生態管理;對林地征占管理方法、審批制度進行重點完善;建立林業生態相關補償制度,確保原有補償方案得到全面完善,認真開展環境恢復工作;將人工修復、自然修復進行結合,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加大林業法制的宣傳力度,定期開展培訓工作,促使法治觀念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實現依法辦事的目的;針對林業要案和大案,應進行重點查處以及懲治;提高林業相關項目檢查力度,保證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得到合理應用,實現資金的專款專用,使其可以安全、高效運行,進而促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開展。

4結語

林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密不可分,不僅需要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應用,提升人們整體生活水平,而且還能對林業生態資源給予有效保護,保證生態環境維持平衡狀態。但是,人為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因此加強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顯得極其重要,以長遠發展眼光制定林業發展策略,能明顯降低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參考文獻

[1]吳林紅.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J].現代園藝,2016(17):180-181.

[2]張玉清.淺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J].中國農業信息,2016(16):74.

篇10

【關鍵詞】小城鎮;生態保護;規劃

對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沒有樹立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小城鎮發展的步伐。換言之,生態環境保護做不好,不僅生存質量沒有保障,長遠的經濟建設也會受到影響。小城鎮的發展建設,如果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在特定時期的快速發展,不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觀點,就將導致小城鎮生態環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壞。

一、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生態壞境問題

(一)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生態系統失衡

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發展的腳步,并沒有相關規劃,盲目無序擴大,效仿城市建設中的開發模式,建設開發區、工業區等城市模塊,由于沒有合理的規劃,而且資金不到位等情況,導致大片土地被閑置,在開發過程中沒有生態環境意識,大批的植被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的平衡。[1]

(二)工業污染不斷加劇,治理措施不到位

小城鎮內的企業分布不均,企業粗放經營問題嚴重,促使周邊環境遭到破壞,小城鎮的生態系統本身能夠基本維持相應的平衡,一旦遭受破壞,其生態系統基本上就喪失了維持能力,且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到位,對工業污染物沒有有效的處理,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三)“重發展,輕壞境”現象嚴重

目前小城鎮發展建設過程中,大部分都注重經營性開發的投入,促使經濟得到發展,并沒有在發展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的相應規劃,忽視生態建設,以犧牲環境來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現象相當嚴重,這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觀背道而馳,但經濟發展的喜悅早已沖昏頭,何談環境保護,小城鎮建設可續持發展形勢不容樂觀。[2]

(四)缺乏合理規劃,生態管理體系缺失

城鎮化建設的布局混亂,工業企業與民房住宅混雜一起,工業污染直接影響到周邊區域,且治理難度相對較大,并沒有制定一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互相適宜的相應規劃,為生態系統留下隱患。目前部分小城鎮在生態管理上,不論是從制度還是技術上都處于較低水平,導致沒有實施相關環境保護措施,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二、小城鎮生態保護的相關措施

(1)小城鎮生態環境的合理規劃

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要從長遠角度去看,合理的進行生態環境規劃,不僅具有指導意義,也是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結合小城鎮所處環境特點,制定相關規劃,避免無序擴張和盲目建設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執行用地標準,科學布局予以考慮,合理配置小城鎮土地資源,避免土地資源流失,實現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合理規劃,以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承載力為依據,以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觀,改變原有的不合理發展模式,朝著生態健康型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環境保護效益,經濟發展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2)加大環保投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是對污染治理能力的體現,也是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所必須的配套設施,加大對其建設,也同樣的是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保障。有關部門要強化環保意識,加大對污染處理的環境基礎設施的經濟投入,來整體改善小城鎮的生態環境。在加大對環境基礎配套設施的投入建設時,同時也要加強對于企業污染的重點整治,杜絕污染企業的審批,將污染的源頭切斷,不以犧牲環境來獲取經濟的發展。[3]

(3)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工作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將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決策者到城鎮居民的有效轉變,全面普及公眾的環保意識,促使大家一起為創造小城鎮和諧環境而努力。相應的只有提高城鎮居民的整體素質,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城鎮整體的生態環境質量。廣泛的開展環保意識道德宣傳及相關環境教育活動,積極的宣傳環境保護對其生產生活的重要性,以此來促進城鎮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環保責任意識的提升,定期公開相關的環保信息,有效的引導小城鎮居民自覺的加入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形成全民參與的大局面,為小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奠定基礎。

(4)重視可持續發展技術應用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要想從根本上對小城鎮污染進行有效的遏制,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結合生態系統的原則性,來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加大科技的投入,開發推廣可持續產業,讓其在生產過程中無污染、低能耗,使其能與小城鎮生態系統相互適應,最終實現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長遠目標。[4]

(5)完善環境保護體系,提高管控水平

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沒有環境保護體系進行支撐,那就等于“紙上談兵”,不會有實效性。只有完善環境保護體系,并以其為支點,來翹起整個環境保護的大梁,才能促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小城鎮環境稅收、補貼等措施,建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實時有效地對環境進行監督,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要依法嚴懲,追究其相關責任。結合地區情況制定相應的法規,以司法的手段來維護小城鎮的生態環境,并加強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完善小城鎮內部的環境保護體系,為城鎮生態體系平衡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結束語:

以犧牲環境來謀求經濟的發展,這種實現短期效益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與科學發展觀相違背的,必須要從思想層面上進行革新,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對于小城鎮發展重要性。依靠合理的規劃和科學技術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讓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最終實現全面的發展。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觀出發,來對小城鎮建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相關決策,致力解決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們必須努力為之攻關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以上綜述,希望能為實際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提供具有價值意義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敖依娜,沈守云.淺談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D].現代園藝,2014,13(7):72-74.

[2]孫驊.淺論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D].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