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減排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碳減排意義

篇1

關鍵詞:國際航空組織(ICAO)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碳市場排放配額測量、報告核查(MRV)

國際航空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全球不到2%,但是其未來的增長也較快[1],因此2016年10月6日,國際民航組織(ICAO)在第39屆大會上通過了《國際民航組織關于環境保護的持續政策和做法的綜合聲明―氣候變化》和《國際民航組織關于環境保護的持續政策和做法的綜合聲明―全球市場措施機制》兩份重要的文件[2],該文件的出臺形成了第一個全球范圍內行業市場減排機制。這兩份文件既是航空減排談判的重要階段性的成果,也是國際航空組織推動運輸綠色發展的積極嘗試。截止到2016年10月12日,共有66個國家表示自愿參與2021年啟動的GMBM計劃,這代表了將近國際航空碳排放的865%[3]。

一、國際航空市場機制的進展

(一)國際航空市場機制的由來

航空業和海運業一直未被納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其中《巴黎協定》中各國提交的自主減排中覆蓋的減排目標也僅僅是其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際航空業和航海業的排放則是單獨進行匯報,并排除在減排計劃中的。由于這兩個行業均是涉及到交通運輸的大型的移動源,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分別授權國際航空組織(ICAO)和國際海事組織(IMO)管理各自的碳排放,并向公約秘書處進行匯報。

國際民航組織第39屆會議的成果體現了國際航空業向溫室氣體減排邁出了第一步。國際航空市場機制的全稱為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是航空運輸業針對國際航線的一攬子減排措施,以減少國際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技術改進和運行管理方式、促進可持續的航空替代燃料的生產和利用等措施。

CORSIA計劃的實施主要是為了實現ICAO確定的2020年碳中性增長目標,照此規定,2020年后各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產生碳排放的所有增加部分,均需要從國家碳市場上購買配額,以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對超額碳排放進行抵消的一種模式。

根據會議的決議CORSIA計劃將分階段實施,各國自愿參加試驗階段(2021―2023年)、第一階段(2024―2026年)和第二階段(2027―2035年)。試驗期和第一階段各國自愿參與,其中發達國家將率先參與;第二階段為強制參與,其中2018年單項國際航空活動的收入噸公里(RTKs)數超過RTKs總數05%的成員國,或RTKs累計數達到RTKs總數90%的成員國,都必須參與。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LDCs)、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和內陸發展中國家(LLDCs)除外,除非其自愿加入這一階段。同時自2022年起,ICAO理事會將每隔三年審查CORSIA的實施情況,包括其對國際航空業增長的影響,并以此作為是否有必要對下一階段或合規期做出調整的依據。

(二)國際航空組織市場機制的配額分配

CORSIA中涉及的配額分配基本上是基于“祖父原則”的分配機制,決定自2021年起,某一航空運營商在某個特定年份中所需要抵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按照以下公式每年進行計算:

航空運營商的抵消義務 =[部門%×(航空運營商在CORSIA下的當年排放量×部門當年增長系數)] + [個體% ×(航空運營商在CORSIA下的當年排放量×航空運營商當年增長系數)];

其中:部門增長系數=(CORSIA下的當年總排放量DCORSIA下2019年和2020年平均總排放量)/CORSIA 下的當年總排放量;航空運營商增長系數=(航空運營商在CORSIA下的當年排放量D航空運營商在CORSIA下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排放量)/航空運營商在CORSIA 下的當年總排放量;部門% =(100%D個體 %)。當部門權重為100%,航空公司個體權重為0時,改配額方案就是部門/行業方案;當部門權重為0,個體權重為100%時,該方案就是個體方案。根據決議,在2021―2035年期間,配額方案逐漸由行業方案過渡到個體方案,而且未來最終的目標就是過渡到個體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對于航空市場正在快速增長的國家而言,碳中性增長目標以及對未來碳排放增量的中和是相當大的挑戰。

(三)國際航空組織市場機制的參與對象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市場扭曲,CORSIA適用于成員國之間相同航線上的所有航空運營商。決議規定如果兩個成員國均加入了CORSIA,那么這兩個成員國之間航線上的所有國際航班,均須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義務;如果兩個成員國中僅有一個成員國加入了CORSIA,那么這兩個成員國之間航線上的所有國際航班,無須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義務,但須履行簡單報告義務;如果篩齔稍憊均未加入CORSIA,那么這兩個成員國之間航線上的所有國際航班,無須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義務,但須履行簡單報告義務。同時也規定了一定的豁免航班,包括國際航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低于10000噸的航空運營商;最大起飛重量(MTOM)低于5700 kg的航空器;或人道主義、醫療和消防作業,避免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二、國際航空市場機制關鍵要素對中國碳市場的影響

(一)國際航空市場機制關鍵要素

ICAO第39屆大會確立了CORSIA的市場機制計劃,為2020年實現碳中性增長給出了行動措施的框架,在2020年前,需要在行動措施的具體技術細節做進一步的討論與構建。CORSIA市場機制的核心是減排目標的確定,配額分配方法、測量、報告核查(MRV)體系以及配額使用標準等。

2020年碳中性增長目標和抵消機制對航空業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說是相當激進的。ICAO下的減排協議的制定必須在UNFCCC下的授權下進行,因此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CBDR)是平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就像巴黎協定的國家資助減排貢獻(INDC)一樣,發展中國家只能承擔與其自身能力相當的義務,而當前以抵消形式實施的機制,尤其可能對快速增長市場的相關國家承受與其能力不符的減排義務,按照這個方案各個航空公司所承擔的抵消比例,必然是高增長市場的航企承擔的多,而成熟市場的航企承擔的少,這樣的模式其實與CBDR是相背離的,因此ICAO在如何真正體現CBDR原則,使得排放得多,尤其是歷史上排放得多的國家及其航企,能夠成比例的承擔其相應責任是重要的議題之一。目前配額分配方案中僅僅分階段適用不同國家,實質上并沒有區分出歷史上排放多的國家和排放增長較快的國家之間的差別。

CORSIA下的MRV體系主要是由市場機制談判小組下設的專家組進行討論和建設,要求針對MRV系統編制相關的指南文件。目前統計國際航空領域排放的方法主要有3個:歐盟航空排放計算方法、IPCC移動燃燒源排放方法和ICAO標準排放量模型方法。這三種方法的數據需求和復雜程度有較大的不同。首先是方法學的邊界問題,三種方法學中都考慮了起飛、降落、巡航等階段的排放量,其中歐盟方法將整個飛行過程分為起降、巡航和爬升,IPCC方法將飛行階段分為起降和巡航,ICAO方法將起降階段分為滑行、起飛、爬升、進近著陸4個飛行階段,對于巡航階段則沒有涉及。在方法學的適用范圍上,歐盟方法學、IPCC方法學都是適用行器層面或者飛行器整體層面,針對不同機型進行分類。ICAO方法學則適用于發動機層面,飛行器的排放特性由發動機型號的排放特性和數量決定。在排放因子方面,歐盟方法學中起降階段的排放因子由飛機型號決定,而在巡航與爬升階段,除了飛機型號之外,排放因子還跟飛行的距離有關系。IPCC方法學1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起飛和降落階段所消耗的燃料量約占整個飛行階段消費量的10%,從而可以求出全部飛行階段的排放因子平均值,而方法學2則是將起降階段和巡航階段分開考慮,不同機型在兩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排放因子。ICAO的方法學是根據飛行時間、燃油流量和排放指數來確定的,這里的排放指數就是排放因子,也是在起降的不同階段分開考慮,各有不同的參數。

以上三種碳排放方法學的核算比較來看,由于考慮的燃料消耗不同階段,因此數據需求不同,也間接導致了數據報告和數據核查時的難易程度,通常來看,碳市場的數據準確性要求較高,因為涉及到具體航企的配額分配,使得較高質量的數據收集和報告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航企的運行和管理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配額適用標準是為了遴選什么樣的配額可以用于國際航空的抵消機制,目前也是由市場機制小組的專家進行論證,要求給出詳細的標準,以便配額的買家和賣家體現做好規劃和部署。目前關于配額適用標準的爭議較大,主要考察的焦c在于環境完整性、額外性、重復計算、流動性和成本等方面如何進行評估,這些焦點要素主要一方面會涉及現行碳市場中的配額能夠被納入,同時也會對未來新建碳市場的基本要素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國際航空市場機制與中國碳市場構建

國際航空市場機制是全球第一個行業市場機制,因此其出臺備受國際關注,也是未來行業減排實施效果的試驗田。而中國全國碳市場的構建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大體制創新,預計中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左右,建成后可能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而國際航空市場機制是一種抵消機制,需要從行業外購買相應的配額以便抵消其行業內增加的碳排放,因此中國碳市場未來可能會成為國際民航抵消配額的來源之一。

表一將二者進行了一般性的比較,盡管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均需要構建各自的MRV和交易體系,以便順利開展碳市場機制。預計中國碳市場在2019年逐步走向成熟,因此結合ICAO下CORSIA的實施進度安排,中國碳市場未來有較大可能與其相連接。表1國際航空市場機制與中國碳市場

CORSIA中國碳市場地理范圍全球國際航空業國家地理邊界內覆蓋部門單一部門多部門覆蓋氣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管理體制國際減排決議國務院減排目標設定已經確定與國家整體減排目標掛鉤配額分配祖父原則基準法/歷史強度法MRV體系新建新建交易體系新建新建與其他市場的連接必須考慮,多邊市場待考慮碳市場的連接問題無論在實踐還是理論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未來碳市場之間的連接問題主要需要考慮三個層面上的問題:政治上的可能性、技術上的可行性以及硬件平臺的可實施性等。中國碳市場的構建首先是滿足國內自身節能減排的需要,其次才是考慮未來與國際碳市場的連接問題。盡管市場的鏈接或者是參與國際碳市場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包括降低總的履約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市場流動性、穩定價格等優勢,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考慮潛在的保障措施設定鏈接的程度,否則會阻礙國內履約的效果等。而具體的鏈接模式和形式還會顯現許多技術和政治上的障礙和挑戰,例如各自體系的目標設定嚴格程度不同,則可能會增加政治上較難接受的風險;各自系統的MRV標準、流程的不統一,會造成一定管理負擔。與發達國家較早就在MRV體系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同,我國碳市場構建是與國內MRV體系同時開展,還處在逐漸發展的階段,其穩定性、透明性等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因此中國碳市場未來與ICAO下市場機制連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的政治和技術難度偏大。

三、結論與建議

(一)國內碳市場的建立需要與時俱進考慮國際環境的重要變化

國際民航組織第39屆大會氣候變化談判取得重要成果,形成首個全球性的行業碳減排市場機制,其中有關CORSIA的議題需要引起國內碳市場建設過程中的重視,各個負責部門在建立碳市場過程中產生的標準和經驗,對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對未來中國碳市場能否與國際航空組織市場機制對接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我國是國際航空增長較快的市場,還需要一定的發展空間

民航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最重要的民航市場之一。全行業平穩較快增長,2015年全行業運輸周轉量比上年增長138%,國內航線占比65%,比上一年增長10%,國際航線占比34%,比上一年增長219%[4]。預計2020年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郵運輸量將分別達到1450億噸公里、72億人次和1000萬噸[5],其中國際航線的周轉量還會以兩位數速度的增長。因此ICAO碳中性目標的確定無疑為中國國際航空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制約,我國國際航空的發展還需要爭取到一定的空間,處理好發展和減排之間的矛盾。

(三)航空運輸業的節能減排對策選擇空間有限,需要考慮未來的碳抵消成本

航空運輸業的能源消費主要以航空公司的航油為主,以二氧化碳的排放為主,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非常有限。2015年,民航噸公里油耗大約為0294kg,比2005年下降135%,節能降耗效果顯著。《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規定,2020年民航單位客貨運周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 年降低11%左右,年均下降1%左右。2015年民航節能減排專項基金220個項目,上億的資金規模,年均減排二氧化碳90余萬噸,顯示航空運輸業的節能減排對策選擇空間非常有限,而且成本極高,因此未來ICAO的市場機制需要從行業外購買配額進行抵消,這就增加了航企的運營成本,需要提前考慮未來的碳抵消成本的因素,有研究分析顯示由于中國航空公司增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碳抵消的成本支出到2035年或將高達210億元[6]。

(四)盡管國際航空業是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行業,但是目前的管理運營水平存在較大的國際國內差別

國際航空業屬于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但是從目前國內MRV體系構建的基礎和采用的核算方法與國際標準還具有較大的差異,國內MRV基本沿用IPCC基于燃料消耗的統計基礎,以公司法人作為核算邊界,而ICAO下的MRVw系則采用機群作為核算邊界,這種精細化MRV體系的管理要求,無疑會增加我國航企的運營管理負擔和成本。

參考文獻:

[1]On board a sustainable future ICAO Environmental Report 2016 http://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Pages/ENV2016aspx,2016

[2]國際民航組織決議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continuing ICAO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 Global Market-based Measure (MBM)scheme http://wwwicaoint/Meetings/a39/Pages/documentationaspx

[3]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CORSIA) http://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Pages/market-based-measuresaspx,2016

[4]中國民用航空局 2015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caacgovcn/XXGK/XXGK/TJSJ/201605/t20160530_37643html,2016

[5]2015年民航發展基本數據 http://wwwcanaorgcn/news/224/224320html

篇2

[關鍵詞]低碳城市;成本收益;減排成本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3-0181-04

1 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

近年來,自然災害加劇,終于引起人類的注意,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間已經開始在這個方向上尋求解決途徑。從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到每年舉行的公約締約方大會,國際氣候談判已經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政治、經濟、環境等多個層面向縱深發展。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要求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在2008―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2007年4月聯合國大會首次對氣候變化與安全問題進行了討論;2007年6月,氣候變化再次成為八國集團峰會的首要議題。低碳城市與低碳經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并很快成為研究熱點。

世界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我們處在一個城市化的階段。城市化是世界的潮流,城市化也是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標志。城市是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它貢獻了全球主要的GDP,近5/8的城市人口貢獻了全球80%以上的GDP,但是,同樣城市也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資源,給世界帶來了很多新問題。據統計,目前溫室氣體釋放量60%~80%是城市排放出來的,其中CO2是75%,還有城市熱島效應,環境的污染,交通的擁擠等,所以解決低碳經濟的重要核心就是建設低碳城市,城市化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只有在發展低碳城市才能解決。

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需要承擔保護全球氣候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中國又是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之中,需要較大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協調好氣候目標和發展目標的可能途徑,就是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減緩氣候變化之間尋求平衡點。因而,研究如何建設低碳城市對我國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發展低碳城市是我國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

2 減排角度下成本收益法分析

2.1 城市溫室氣體減排成本與收益的定義

(1)城市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

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本文是指在對一個城市實施溫室氣體減排方案的過程中,以及這項方案完成之后的未來一段時期內,所需要耗費的社會總資源或社會所作的總的消耗。

(2)城市溫室氣體減排的收益

城市溫室氣體減排所創造的收益是指減排項目完成之后的未來一段時間內,減排能夠為社會所帶來的社會總效應的增加。本文從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兩個方面進行衡量。一般而言,對于收益,應是可以計量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優點就在于其可計量性,但如收益的含義所述,一些收益的計量,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3) 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和收益的時間效應

任何一個減排方案,其所產生影響決不僅局限于當下眼前,往往會對若干年后甚至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其環境時間效應更是不可小覷。

2.2 減排成本與收益的要素甄別與賦值

要對溫室氣體減排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對成本和收益進行賦值是必要的。但這也是本研究的最大難點之一。本文認為,由于氣體減排的復雜性和其影響的深遠性,因而氣體減排實施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窮舉的,本文只能就現有的認識水平和本研究的需要列舉其中的一部分。

(1)減排成本要素的賦值

這一成本的構成要素主要從排放主要來源入手,來甄別要素組成。能源成本可以

參考城市的能源結構和能源需求總量,根據當期市場價格計算出城市的能源消費;根據能源系數換算能量需求,在相同的能量需求下,根據減排的標準,轉變能源消費結構,重新計算能源消費,兩者的差值就是城市的能源成本。

(2)減排收益的要素甄別與賦值

收益要素的賦值即減排方案收益的量化是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難點。減排收益的衡量是不易的,尤其是對于減排的社會收益和生態環境收益。這些收益的顯現的時間很長。這種收益可能是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內才會逐步的體現出來。

一是直接收益。在減排的實施中,最直接的收益就是CO2的減排量。我國在國際上已經對CO2氣體的減排作出了一定的承諾,因而直接的減少CO2的排放量就是對我國建設低碳城市最有效的貢獻。那么其量化標準就用城市的計劃的減排量來作為直接收益。

二是間接收益。社會收益表現為生活環境的改善給公眾帶來的社會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還包括由環境改善帶來間接的經濟報酬。城市減排會提供更加清潔的各種能源,并會提供與其配套的設施,會給城市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與清潔能源有關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減排之后,城市環境氣候并不斷地改善,使人們在更加健康的城市環境中工作、生活,會使城市中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增加,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也是發展低碳城市的根本目的。

2.3 減排成本收益合并分析

在作決策時,我們必須比較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在一般的成本收益分析中,一般用到公式:凈收益=總收益-總成本。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很多間接收益很難用經濟指標直接賦值,所以用一般的成本收益會有一定的困難,因而本文準備采用將收益固定化,來討論成本的方法研究分析。固定的收益就是計劃減排CO2量,然后計算減排單位的CO2需要的能源成本是多少。

利用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的比值,可計算能源結構調整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變化值。若以某年為例進行研究,先保證滿足基年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能源總量不變,調整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比例,計算得出煤炭消費減少1%,石油消費增加相應量引起的CO2排放量的變化量。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減排潛力=單位煤炭消費排放的CO2量×(調整前煤炭的消費量-調整后的煤炭消費量)-單位成品油(或天然氣以及清潔能源)消費排放的CO2量×(調整前的消費量-調整后的消費量)(1)

減排成本=單位成品油消費市場價格×(調整前的消費量-調整后的消費量)-單位煤炭消費市場價格×(調整前煤炭的消費量-調整后的煤炭消費量)(2)

3 北京市能源減排成本分析

3.1 北京市能源消費概況

(1)北京市能源消費量與能源結構

要計算北京市能源成本,必須對其能源消費情況有一個具體的了解,表1是北京市2007年的能源消費總量以及各種能源消費情況的數據,根據表1的數據可以得到圖1的能源結構圖,從北京市的能源結構上看(如下圖所示),煤炭仍然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費,因而減少煤炭使用量,利用清潔能源來替代煤炭對于北京市的節能減排具有重大的意義。

(2)北京市能源市場價格概況

從表2的能源價格來看,石油是最貴的,其次是天然氣,而煤炭最低,因此單從目前的價格來看,煤炭競爭力最強,其次是天然氣,石油競爭力最弱。但未來的競爭力走勢就未必這樣,如最近北京市天然氣在終端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北京天然氣價格小幅上漲。因此,還應結合能源儲備量及未來能源政策等因素,對能源消費進行分析。

3.2 北京市各能源消費成本計算比較

(1)單位各種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由能源消費產生的排放量的計算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以詳細的燃料分類為基礎的計算方法,第二種是以詳細的技術分類為基礎的

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收集有關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數并進行比較計算,本文最終取平均值確定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數(見表3):

由上式知在計算CO2排放量時需要北京市歷年一次能源的消費標準量mi的統計數據。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能源消耗數據統計為以實物消耗量為標準,所以在利用公式進行計算時需要對能源統計數據進行相應的換算,統一折合成標準煤。表4為折標準煤的系數以及各種能源的發熱量(平均低位發熱量將會在后面計算用到):

在保證滿足當年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能源消耗能量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計算當煤炭的使用量減少1%的情況下,其所消耗的能量被石油或天然氣所替代,則石油或天然氣的增加量。根據表的數據換算得到石油和天然氣的增加量分別是14.925萬噸和16.03102412萬噸。

(3)各能源消費成本比較

利用表4的數據以及換算的能源結構調整后的能源消費變化量,根據公式(1)和公式(2)計算得出將原油或天然氣替代煤炭之后的減排潛力與減排成本(如表6所示):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原油還是天然氣都有巨大的減排潛力,根據其成本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安排來逐步代替煤炭燃料是可行的,也為發展低碳城市提供了更好的依據。

4 相關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4.1 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從北京市的能源結構上看(如上圖所示),煤炭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費,因此,北京市在滿足經濟發展用能需要的同時,要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CO2,只有實施能源結構戰略調整,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總量,才能實現CO2的減排目標。應該逐步利用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碳排量較少的清潔能源來替代煤炭燃料。從表5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未來的能源發展中,應該以天然氣為主要能源,天然氣的減排潛力要大于原油,而成本卻要比原油小很多,是既經濟又有效的減排發展措施。

4.2 認識化石能源資源的局限性,提倡新能源的開發

改變能源結構是減排中效果比較明顯的措施,因為CO2的排放大多是來自于化石能源燃燒,但是改變資源結構也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首先是資源的有限性,不論是石油原料還是天然氣其含量都是一定的,又是不可再生資源,其有限性決定了對其不可太過依賴,而要積極發展可再生的清潔資源,只有這樣減排才不會是高成本的無限投入,也不會受國際原油等資源波動的影響,可以長期而有效地堅持下去。

4.3 放眼長遠利益,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生態意識

我國是一個煤炭大國,煤炭的含量占了我國化石燃料的絕大多數,產量也是居首,在有低成本的資源供給時,為了生態環境而提高城市的成本,這的確給城市的政府、企業、居民提出了挑戰,可能需要犧牲短期經濟利益來滿足長期生態及社會效益的利益。

另外,減排收益的獲取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那么對成本與收益的時間觀就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突出在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態度上。溫室氣體減排從長遠來看,能促進城市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但是若做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考量,這種生態環境治理的價值主要體現為一種連續的長期收益,即收益的獲得可能不是在一屆政府中可以實現的,有可能要在數屆政府長期連續成本投入中得以顯現,所以政府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增長的短期利益,而要放眼未來,注重城市生活的環境效應和幸福指數,同時加強對企業和居民的低碳宣傳,讓整個城市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耘.首都資源―收益―成本與比較優勢[J].經濟界,2008(5).

[2]姜克雋,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本優勢――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J].綠葉,2009(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4]張燁,牛東曉.北京市終端能源的價格競爭力比較及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8(2).

[5]陳英姿,李雨潼.低碳經濟與我國區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3).

[6]郭運功.特大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與排放特征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5).

[7]陳曉浩.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對城市建設規劃方案的選擇與評價[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5).

[8]王雪娜.我國能源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6

[9]王菊,崔秀平.基于總成本分析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量談判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

[10]邢芳芳,歐陽志云,等.北京終端能源碳消費清單與結構分析[J].環境科學,2007(9).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項目資助(項目編號:JE011012201001)。

篇3

關鍵詞:低碳減排 博弈 合作

當前,長三角制造業在中國乃至世界已經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隨著該地區基本進入工業化后期,其產業發展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凸顯。同時,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召開使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工作已成為現階段“轉型升級”的重要命題與核心理念。

在政府與制造業企業有關低碳減排發展的博弈問題上,業界與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政策性扶持,諸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減稅、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銀行優惠貸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經濟發展”,而鮮有學者對政府就企業低碳減排所作努力的監管效應開展研究。事實上,各制造業企業為低碳減排發展所付出的努力不盡相同,產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同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具有其作為公共物品的兩大顯著標志,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故區域性非合作博弈只能引起“公地悲哀”。因此,本文將統籌考慮上述問題,針對低碳減排工作,建立當地政府與制造業企業的博弈模型與長三角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博弈模型,以期為長三角政府應對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發展選擇合適的監管力度與配套環境,同時為該地區政府間政策性合作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一、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

(一)假設前提與參數設置

博弈標準式表述需要具備以下要素:參與人、每個參與人可以選擇的戰略以及支付函數。出于簡化研究的考慮,本文僅以長三角某一城市地方政府以及該市某一代表性制造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并就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設:

1、存在兩個參與人:地方政府與某一制造業企業,i=1,2。

2、地方政府與企業均為“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地方政府為風險中立型,企業為風險規避型。

3、地方政府與企業均有兩個可以選擇的戰略,即地方政府選擇監管與不監管,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與不選擇低碳減排。

為了更好地說明在低碳減排工作中當地政府與企業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對博弈模型設置以下參數:當地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的監管成本(B),由企業選擇低碳減排帶來的社會福祉(H),由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帶來的社會損失(L),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耗費的成本(C),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而帶來的形象提升(R),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而帶來的形象受損(D),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而受到的政府處罰(P),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未受處罰的效用(V)。

(二)模型建立與支付矩陣分析

根據上述假設前提和參數設置,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如表所示。對支付矩陣分析可知,該博弈模型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故以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加以分析。設某企業對低碳減排發展的選擇概率為p,則不選擇概率為1-p。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的監管概率為q,則不監管概率為1-q。

U1=q[ p(H-B)+(1-p)(H+P-B-L)]

+(1-q)[ pH+(1-p)(H-L)](1)

U2=p [ q(V-C+R)+(1q)-(V-C+R)]

+(1-p)[ q(V-D-P)+(1-q)V-D)](2)

(1)、(2)兩式分別表示地方政府與某企業的期望效用。鑒于兩者均滿足“理性經濟人”假設,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將(1)、(2)式轉化為求極值問題。

(3)

(4)

1、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從(3)式結果計算可知,,即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的概率p是B的減函數,是P的增函數。說明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監管成本越高意味著政府監管難度越大,則企業選擇逃避低碳減排發展的可能性較大。同時,地方政府對企業高能耗、高排放的處罰力度越大,則企業更傾向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

2、地方政府選擇對企業低碳減排監管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從(4)式結果計算可知,,,,即地方政府選擇對企業低碳減排監管的概率q是C的增函數,是R、D和P的減函數。說明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成本越高意味其選擇低碳減排發展的主觀意愿越弱,則地方政府會加大監管力度。此外,由于企業開展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社會形象越好與不開展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形象損失越大都在無形中催生企業更自覺地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故地方政府勢必會降低監管力度。同時,與上文分析類似,當地方政府對企業高能耗、高排放的處罰力度較大時,企業更傾向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則地方政府也會相應減小監管力度。

(三)模型啟示

由于制造業企業與地方政府在目標取向和自身利益上存在差異,協調雙方利益的關鍵取決于支付矩陣中的相關參數情況。現階段,制造業低碳減排工作已成為新一輪經濟工作重點,因此,結合上文就企業與地方政府在低碳減排工作上的選擇與否和監管與否展開的概率分析,提煉相關結論,對指導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科學管理,降低政府監管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無論是政府監管成本的降低而引發的主觀監管力度加大,或是企業由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成本過高而引發的客觀監管力度加大,都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企業選擇承擔低碳減排發展的社會責任。現今,我國在整體范圍內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工作多以政策性扶持為主,鮮有政策性監管,這與政府監管成本過高不無關系。因此,以科學化管理模式降低政府監管成本,加大監管力度顯然是行之有效的。

2、完善立法,合理利用處罰機制

企業對低碳減排所持態度不同,努力程度也不盡相同。當前,長三角制造業企業仍以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居多數,與技術革命、品牌創新等轉型升級理念相比,企業對低碳減排理念的積極性相對較低,面對政府監管時可能會出現消極應對現象并利用雙方信息不對稱加以掩飾。我國在低碳減排問題上的法規約束、處罰機制尚不完善,而上文分析恰恰證明高處罰能在減少政府監管的同時促進企業自主選擇低碳減排發展。因此,健全的法規制度與合理的處罰機制將是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助推劑。

3、廣泛宣傳,創造良好輿論環境

低碳減排發展模式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輿論環境在其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上文分析也證明由低碳減排發展帶來的社會形象變化是企業行為的一個重要指南。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召開,公眾的低碳意識已日漸加強,諸如低碳生活、低碳旅游這樣的新名詞不斷為公眾熟悉。以公眾環境考問企業良心,以社會輿論施壓企業行為,構筑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形象提升―效益增加―低碳減排投入加大―低碳減排進一步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將是制造業企業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

(一)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非合作博弈模型

雖然全世界都開始意識到低碳減排發展的必要性,但是現階段要求個別企業自覺執行減排任務依然困難重重,上文政府―企業博弈模型的結論也確實表明,政府層面的努力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然而,長三角地區資源稟賦、人文特征相似,制造業無論是結構或是發展水平都非常接近,巨大的競爭壓力與迫切的經濟利益追求可能會使地方政府忽視低碳減排工作的遠期價值。同時,由于長三角地區行政獨立,各省、市容易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即非合作狀態,必會引起“公地悲哀”。

1、假設條件

假設長三角16個城市政府都意識到低碳減排工作的必要性,摒棄地區間競爭,放棄追逐短期經濟利益,對轄區內所有制造業企業展開行之有效的監管工作,配合合理的處罰機制與良好的輿論環境使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加大對低碳減排工作的投入力度。

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各地碳減排量qi(i=1,2,......16)衡量低碳減排工作成效,則長三角總減排量為。假設各地效用函數為Ui=U(ai,qi)(ai為各城市制造業企業利潤總和),不妨設,,以滿足企業發展和低碳減排工作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2、模型建立與分析

根據16個城市地方政府在企業發展與低碳減排之間追求效用最大化,得:maxUi=U(ai,qi)

s.t. Tiai+Biqi≤Mi

其中,Ti為企業利潤增長的成本;Bi為各城市地方政府為低碳減排工作承擔的監管成本;Mi為各城市預算約束。根據拉格朗日乘數法,可知:

(5)

由(5)式一階條件為0,計算得:

(6)

(6)式說明對于各城市地方政府而言,每個城市在企業經濟利潤與低碳減排之間追求效用最大化過程中,經濟利潤增長的邊際效用與低碳減排工作的邊際效用與對應的成本呈正比,即任一單位成本用于企業利潤增長或企業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效用是一致的。

對于整個長三角地區而言,效用函數最大化問題的表述為:

其中,ri為某一城市在長三角地區所占的權重,與該城市GDP、人口、面積等因素有關。同樣使用拉格朗日乘數法,可知:

(7)

由(7)式一階條件為0,計算得:

(7)

將(6)式、(7)式加以比較分析,當且僅當B1=B2=......=B16時,

。即只有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監管成本一致時,從整個地區角度考慮的帕累托最優效用與單個城市角度考慮的最優效用相等。然而,由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監管成本完全一致幾乎難以實現,故強調個別最優的非合作博弈在長三角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工作中是無效率的。

(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強調團隊理性,旨在通過對各參與人而言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以明晰各方收益分配問題。基于長三角地區地緣、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制造業結構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以促進該地區在合作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在長三角眾多制造業企業的低碳減排工作中,該地區政府間的協同合作將使長三角在繼續承接全國甚至世界制造業基地重任的同時,更好地完成以低碳減排為重要命題與核心理念的“轉型升級”工作。

1、假設條件

假設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就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形成統一聯盟,協作制定各城市制造業低碳減排任務書。由于長三角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制造業結構相似,故假設聯盟賦予每個城市具體減排任務后,各參與人均能接受。

2、模型建立與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的關鍵在于理性解的求得。在該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解需要保證各城市地方政府形成聯盟后在企業發展與低碳減排之間獲得的最大效用大于其不形成聯盟時,另一方面,形成統一聯盟后的聯盟總效用大于未形成聯盟時各城市地方政府單個效用之和。也就是說,對16個城市而言,存在一個理性解x=(x1,x2,...... x16)滿足xi≥U(ai,qi),,則合作博弈是理性的。

為了解釋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將采用“優超法”來獲得理性解。“優超法”基本思路在于,讓聯盟中每個參與人意識到聯盟賦予其效用將大于其不加盟時的效用。優超的定義為:設有n個參與人,每個參與人都有可以相應選擇的戰略,在所有可能戰略上定義其效用函數,若聯盟后發現分配y大于分配x,則將放棄y,轉而選擇x。只有不被優超的x才是所有參與人滿意的理性解,從而形成合作博弈。

設長三角各城市地方政府在未形成聯盟時,即不需要承擔具體低碳減排任務時效用為yi,在聯盟形成需承擔具體任務時效用為xi。yi與xi相比,環境效用與政府形象明顯下降,經濟效用可能略有增加。但經濟效用增加值顯然小于環境效用與政府形象減少值。究其原因在于,長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制造業發展進入瓶頸,亟待轉型升級,其利潤增長率已非常有限。同時,該地區作為我國最發達地區之一,對環境、政府形象等偏好強于欠發達地區。因此,總體而言,可知yi<xi,即xi就是該合作博弈模型的理性解。

(三)模型啟示

我國政府已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但是,就各地方而言,還沒能就此目標形成具有約束力的合作機制。通過上文分析,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非合作博弈顯然是沒有效率的,故各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長三角作為我國制造業基地與經濟發展的龍頭,其低碳減排工作的成功將為我國到2020年實現預期減排目標夯實基礎。因此,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應盡快協同合作,形成低碳減排聯盟并對聯盟各成員賦予具體減排任務,從而破解各城市各自為戰的無效率狀態。

三、結論

本文通過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對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發展的博弈機制展開分析,認為:

第一,政府單純政策性支持輔佐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產生的效果并不明顯,若能在政策性支持輔佐基礎上努力降低監管成本,合理利用處罰機制以提升政策性監管力度,并配合良好的輿論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該地區制造業企業的低碳減排發展,從而刺激企業轉型升級工作。

第二,鑒于長三角地區在地緣、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制造業結構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地區競爭性較強,易形成各自為戰的非合作局面,從而陷入無效率狀態。因此,長三角地區各地方政府應盡快牽頭形成企業低碳減排聯盟,對聯盟各成員賦予具體減排任務,以合作博弈態勢破解非合作博弈下的無效率狀態。

參考文獻:

①張照貴.經濟博弈與應用[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版社,2006:209-220

②陳洪波,蔣天文.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政治博弈[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10):58-63

③余光英,祁春節.國際碳減排利益格局:合作及其博弈機制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5):17-21

篇4

加速度,增強核心競爭力

調結構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旋律之一,我國原有產業結構偏重,產品結構偏向中低端,能耗偏高,能源消費增速快,應著力將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轉變。而發展低碳經濟與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契合,這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能源界的代表、委員指出,從能源產業的角度看,能源企業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雙重身份:第一,能源企業是提高能效、節能降耗的重要力量;第二,能源企業是調整能源結構的積極參與者。“雙重身份”決定了能源企業是我國轉向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能源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促減排,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指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其中,工業、交通、建筑是推進節能、提高能源效率的重點行業。傳統能源企業是工業企業中的能耗大戶,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鄭楚光說,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二氧化碳減排工作的長期性、獨特性以及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限制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為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碳減排的最重要指標。與此同時,二氧化碳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可利用其提高石油采收率,置換原油而長期儲存于油巖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規模減排。

溫總理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擴建燃煤機組必須同步建成并運行煙氣脫硫設施。“‘十二五’規劃即將制定,電力行業‘上大壓小’應作為長期不變的基本政策來實施。”國家電網電力科學院名譽院長薛禹勝說。

而另一類耗能大戶石化企業,也即將啟動石化行業低碳技術示范工程,把精細管理、技術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競爭優勢的著力點。

調結構,加快清潔能源利用

大力開發低碳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很多能源界代表、委員提出,要實現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5%的目標,必須要改變能源結構,加快新能源特別是水電、核電的發展。

篇5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廣泛使用,企業新聞傳播已經成為企業宣傳的重要方式。大多主流企業都十分重視新聞傳播對于提升自身品牌的作用,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他們往往利用對新聞或事件的炒作,達到宣傳企業的目的。同時,新聞傳播對企業品牌的建設,在某些領域,不次于電視廣告的優勢,特別對于年輕人時,效果更加明顯。許多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職能部門,來負責企業的新聞傳播,來實現自身形象的建設。可以說,現代企業誰搶占了市場話語權,誰就占有了市場先機,誰就是這個的領頭者。借助新聞傳播之東風,發揮新聞傳播之優越性,把握好新聞傳播運用的技術,充分利用好新聞傳播這個高效平臺,對于企業品牌的建立與提升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企業新聞傳播內涵與特點

企業新聞傳播就是企業以大眾媒體為平臺、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把企業目標信息傳播出去。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媒體是企業建設自身品牌所運用的一種手段,簡言之,媒體新聞是一種為目的的形式。經過媒體傳播出去的信息具有較強的“打造性”,這種信息是經過企業濾選過的,是企業希望傳播出去的信息。企業新聞傳播的本質是一種營銷形式,是通過新聞形式來表現。在企業新聞傳播中,新聞是形式,營銷是本質。企業的新聞傳播,不同于報紙、電臺等社會媒體的新聞宣傳,企業新聞的宣傳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為企業”。企業新聞傳播反映的是企業內部各種新聞事件等信息,當然要為企業服務。

三、企業新聞傳播的優勢

大量企業新聞傳播的實踐證明,與廣告傳播等媒介相比,企業傳播具有廣告傳播等所不具備的優勢:

第一,新聞傳播信息量大。廣告本身特有的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詳細具體的對信息加以表現;新聞傳播就不相同,它可以借助文字、視頻等更準確、更詳盡地傳達企業的目標信息。現在很多企業借助專題企業新聞傳播,讓企業更全面、更立體的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公眾對企業有更深層的了解。由此可見新聞傳播比其他傳播形式包含了更豐富的企業信息。

第二,新聞傳播非常及時。新聞傳播的價值在于時效。當企業大量正面事件發生后,需要傳媒在第一時間把具有對外宣傳價值的事件傳播出去,否則就減弱了事件的價值,甚至會失去事件的新聞價值。這種即時、快速是其他傳媒所不具備的。

第三,企業新聞能夠實現再傳播。所謂再傳播就是企業信息被一個媒體傳播出去后,別的媒體能夠再轉載。這種傳播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它因高頻出現,能夠對大眾的視覺產生強烈震撼,能夠產生連鎖效應。

第四,新聞傳播能夠實現最優性價比。典型的是格蘭仕新聞傳播案例。細想,不難發現,格蘭仕在廣告媒體出現的頻率很少,但格蘭仕卻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個老牌企業。為什么格蘭仕廣告投入少,卻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形成一個品牌,除了本身的質量因素外,靠的是新聞傳播,和廣告相比,新聞傳播最具性價比。

第五,豐富的表現形式。新聞傳播與其他傳媒相比有著更豐富的新聞表現形式,更具綜合性:文字、圖片、視頻等絕大多數表現形式新聞傳播都可以利用,使企業的新聞呈現更具感染力、影響力。

四、新聞傳播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意義

新聞傳播的優越性使新聞傳播在企業品牌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品牌的建設至關重要。新聞傳播可以很好的實現對內傳播。企業文化對內傳播具有輔助企業文化形成的功能,又兼使企業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激發員工自豪感功能。一個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積累都與企業文化對內傳播有密切的關系;新聞傳播可以實現企業文化的對外傳播。企業文化對外傳播具有樹立企業形象、提高品牌忠誠度和競爭力的功能,同時也兼有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作用。企業文化的對外傳播是一種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全面準確地對外展示、傳播本企業的文化,最終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留下一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第二,引導企業正面輿論宣傳。“正確的導向是新聞媒體的生命和靈魂”①企業品牌的建設離不開品牌內涵的有效傳播。新聞傳播能夠幫助企業有效策劃,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制造品牌專題,策劃品牌背后的故事,快速引起社會的關注,實現廣而告之的目的。北京富來涂料,原本是無名小卒,老板“無奈”當眾一喝,使農夫山泉瞬間成名;農夫山泉憑借自身品質,合理的運用新聞傳播,在新聞媒體上策劃天然水與純凈水的“口水戰”,最終拉開與對手在品牌上的距離。企業新聞策劃功不可沒,不僅擴大了企業知名度,也很好地傳播了企業品牌內涵。

第三,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的消費欲望

“任何一種新興媒介都對人類事務的尺度、進度和標準產生影響,從而強有力地改變了人類感覺的比例和感知的圖式”②企業新聞傳播雖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有效的新聞傳播能夠向社會傳遞企業的責任心與企業的價值取向,使企業得到公眾的尊敬與贊譽,提升企業的美譽度。企業形象提升,能夠有效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五、結論

篇6

>> 基于歐盟ETS借鑒的中國碳排放權分配機制探索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研究 西方國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及借鑒 碳排放權配額分配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碳排放權分配、確認及計量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及其對安徽的啟示 歐盟航空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評析及中國的應對 借鑒歐盟模式建立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氣候正義下的國際碳排放權及其分配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基本要素 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體系構建 碳排放權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 發電部門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研究 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總量設置和調整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國碳交易試點省市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研究 碳排放權會計確認和計量問題的探討 基于CDM的碳排放權會計處理探討 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會計問題探討 歐盟碳排放權價格波動特征研究 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的進展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04,1.

[4]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5.Further guidance on allocation plans for the 2008 to 2012 trading period of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DB/OL].http://ec.europa.eu/clima/news/index_en.htm,2005,12.

[5]European Commission.2011.Guidance Document No.2 on the harmonized free alloca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EU-ETS post 2012[DB/OL].http://ec.europa.eu/clima/news/index_en.htm, 2011,6.

[6]The European mission Decision of 27 April 2011 determining transitional Union-wide rules for harmonized free allocation of emission allowances pursuant to Article 10a of Directive 2003/8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DB/OL].http://ec.europa.eu/clima/news/index_en.htm, 2011,4.

[7]The European mission Decision of 26 March 2013 on determining Member States ’annual emission allocations for the period from 2013 to 2020 pursuant to Decision No 406/200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DB/OL].http://ec.europa.eu/clima/news/index_en.htm, 2013,3.

[8]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05.Annual European Commun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1990-2003 and inventory report 2005[DB/OL].http://ec.europa.eu/clima/news/index_en.htm, 2005.

[9]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uncil.2003.Directive 2003/8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3 October 2003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and amending Council Directive 96/61/EC.12.10.2003

篇7

【關鍵詞】成績排名;辯證;合理化

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對學生成績進行排名,多年來一直引起教育界激烈論爭,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部有關文件中明令禁止對學生進行成績排名。如何進一步認識這個問題,確實是實踐和理論上迫切需要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以辯證的思維待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

對學生成績排名有許多積極的作用。第一,成績排名對學生具有“目標功能”,是學生衡量自己學習成績的一把“標尺”。每次考試完,經過教師對學生成績的排名,可使學生清楚自己這一階段的學習成果,認清自己在學校及班級中的位置, 明確下階段學習的目標和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如,在教師公布成績排名之后,排名靠前的同學知道自己這一階段的學習已經基本達到了該課程的標準和要求,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進而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制定目標,做好學習規劃,以達到和本次相同的學習效果,且為此付出不懈努力;排名中等的學生應該反思這一階段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分析其原因,努力向成績在自己之前的同學學習,以他們為目標,努力提高自身成績;而排名稍后的同學,也不應該氣餒,而應以本次考試優于自己的同學為榜樣,抱著相信自己的態度,克服不足,超越自我,在老師的幫助下,總結反思,定可提高。沈建新在《質疑“禁止排名次”》一文中提出:“一個好的名次,就是對學生最高的嘉獎,遠勝于老師的千萬句贊賞,相反,一個差的名次就是對他們最嚴厲的懲罰,也遠勝于老師的苦口婆心。”第二,成績排名可以在班中營造競爭的氣氛,激勵學生不斷上進。鐵人王進喜說過:“井沒壓力不出油,人沒壓力輕飄飄”。當今,社會在發展,競爭壓力也在增大。然而,有競爭才有差距,有差距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會進步,若不公布成績排名,就沒有比較,就沒有對各方面的促進作用。今后,我們都要步入社會這個大熔爐,競爭又在所難免。現在成績上的挫折不能承受的學生,那么他也必定經不起生活中大風大浪的考驗,那他怎樣才能立于社會競爭的不敗之地?排名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競爭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向上,有利于起未來的發展,有利于其日后更好的面對社會競爭,在社會競爭面前不至于無所適從。當然,現代教育制度需要的是透明競爭,在透明競爭中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和過硬的心理素質。第三,成績排名可以促進學生改變學習策略,促進教師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優化管理手段。考試之后,學生根據班級排名和年級中的排名,判斷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進步的,應該努力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并且探索與下一階段學習任務相適應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對于成績不理想的,應該適當調整學習策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考試成績的排名對于老師也有較大價值。排名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和掌握情況,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尋找到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成績優異的同學,課堂上應該引導其幫助學習中有困難的同學,對于暫時落后的同學,教師因分析其落后的原因,引導該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與其他同學共同進步。考試成績排名出來后,學校行政部門應該考慮對于優生以及暫時落后的學生,應該分別采取什么措施,如“競賽輔導”或“進步輔導”,以使全部學生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又使之有所差異。第四,成績排名是學校對學生、家長負責的表現。排名是老師和家長衡量一個學生學習成果的標尺,若沒有這把尺子,學校很難向家長交出一份學習成果的答卷。家長在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后,便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輔導,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工作。

然而,早在 2006 年,《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就明確表示:“不得按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浙江省義務教育條例》把公布排名歸為“違法”。種種對成績排名的否定態度,使我們在看到成績排名的“利處”時,不得不考慮其“弊端”。

首先,公開成績排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曾教過一位很有美術天賦的學生,其作品曾多次在學校舉行的美術比賽活動中獲獎。但由于考試成績排名不理想,受到家長的嚴厲指責,導致他不得不放棄對美術的愛好。結果高中畢業時文化課成績平平,特長也被埋沒了。顯然,按考試成績排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不利于學生的特長培養及全面發展。

其次,公布成績排名會對學生心理造成壓力。頻繁的考試及一次次排名特別是對于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將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布魯姆曾說過:“不及格使學生遭受挫折和羞辱,破壞他們的自我觀念和自我形象,使他們對未來喪失信心和勇氣”。另外,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希望公布成績和排名,因為他們如果從前幾名掉下來,心理承受的壓力更大,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

再次,公布成績排名會影響師生、生生關系,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成績居于人后的學生可能對老師產生抵觸甚至厭惡心理,并且教師似乎總會偏愛學習“尖子生”。“尖子生”還會放縱自己,在同學中形成“總是高人一等”的傲氣,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不利于同學關系的和諧。

最后,公開考試成績排名,是不尊重學生隱私、不尊重學生人格的表現。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以人為本,每個學生都是有隱私權的,沒有經過學生的同意就公布他們的成績和排名,是不尊重學生人格的表現。

因此,排名次既有正效應,又有負效應。我們應辯證地看待之。為減少排名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從宏觀角度看,首先,我們要改變教育觀。評價學生的標準很多,分數及其排名只是其中一個。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都是需要的;也要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另外,變革升學機制和選拔機制也是必要的。

從具體操作層面看,筆者認為可以有如下幾種做法:

做法一:公布排名在前、有進步的學生。把公布成績名單當做一種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鼓勵成績優秀進步的學生,也不至于讓其他學生難堪。

做法二:對成績分等級。如期中考試后,某學生總體成績在年級前二十名,而不知道別人排在第幾名。

做法三:把成績中“姓名”信息隱藏,每位學生只知道自己考試成績名次,而不知道別人考試成績名次。

做法四: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主頁,學生和家長分別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后,就可看見不同的評價結果。學生看見“優、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級評價,而家長能看見考分、班級平均分和兩條曲線(成績起伏變化曲線和班級平均分曲線)。

做法五:求“離均率”。所謂“離均率”就是離平均分數的正負差與平均分數之比。如果A科的平均分數是88,而B科的平均分數是83,此時B科的85分就高于A科的95分。原因是(85-83)÷83大于(95-88)÷88。自己總分的“離均率”比前一次高了是進步,某一科的“離均率”比前一次高了也是進步。

十幾年來,針對公開排名的爭論依舊存在。以筆者淺見,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之,并且就目前中國的教育形勢而言,完全取消考試排名不大可能。因此,探討如何更合理地排名,比糾結是否應該廢除更為實際。“公開成績排名”這一問題,只要善加利用、揚長避短,是可收實效的。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碳減排;治理機制創新;利益相關者;界定與分類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4)05001708

如何進行環境治理,減少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目前我國碳排放治理的實踐來看,存在著企業投資動力不足,科研機構創新精神不夠;政府管理部門多、雜,權利交織導致調控力下降,治理成本高;管理方式行政化,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嚴重等問題。本文對碳減排利益相關者界定為對碳減排負有責任、擁有相應的權力和減排手段,對碳減排目標實現具有較大影響,與碳減排利益關系較大的組織。

這些問題表明了我國碳排放治理中政府單方治理的高成本、低效益,同時利益相關者的力量未得到有效利用。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作者將從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角度對碳減排治理模式進行創新研究,為我國碳排放治理開辟新的途徑。本文將對我國碳減排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界定和分類,回答誰是利益相關者,并對其進行分類,明確其在碳減排中的角色地位。

一、文獻綜述

目前與碳排放利益相關者分類直接相關的研究文獻尚未檢索到。

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驅動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等的關系及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等方面[1-4]。學者研究認為我國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效率、人口因素、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據此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能源效率和人口素質等方面的建議[5-7]。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是本文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碳排放治理的文獻側重于政府單向治理,如碳減排政策的制定、取向分析和政府在碳減排中的職能等[8-11]。李欣研究認為環境治理中政府管制手段的優點是強制性高,效果明顯,缺點是簡單粗暴,經濟效益差以及深層次的無法回避的制度缺陷[12]。學者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碳稅、碳金融政策等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成果[13-15]。如樊綱為代表的學者明顯傾向于碳稅政策[16],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則明確建議采用碳市場制度[17]。財政稅收手段屬于雙刃劍,一方面會帶來碳排放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其對能源產業、收入分配、就業、國際貿易及公平性等方面的影響難以確定[18-19]。碳排放市場交易手段在國際層面的問題是如何確定初始碳排放的國際分配及界定方面,難以達成國際共識,在國家層面其關鍵問題是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及市場機制的完善問題,也難以發揮利益相關者的推動力和積極性。

碳減排政策建議從客觀上來看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政策的實施要依賴于利益相關者去執行,其實施效果取決于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執行程度和積極性。同時,目前的治理模式不能發揮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和推動力量。因此,提高碳減排效果還需要研究利益相關者及其在碳減排中的角色地位、利益要求等。

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早期主要應用于公司治理的研究,近年來擴展到了生態旅游和可持續能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碳排放治理領域,試圖突破目前的碳稅治理和碳排放權治理模式的研究,為我國碳排放治理研究新的途徑,提供新的選擇。

二、方法與數據

(一)研究方法

根據本文對我國碳減排利益相關者的界定,選擇政府、生產企業、銀行、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新聞媒體、公眾團體、投資者、中介機構等10個組織進行調查研究。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管理碳減排的部門有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國家及各級環保部門和各級節能減排部門,在控制碳排放事務方面他們屬于互補關系和上下級關系,共同為治理碳排放任務工作。因此,在本文中中國政府管理碳排放的部門統稱為政府,以下不在說明。

借鑒學者提出的“多維細分法”和“米切爾評分法”的分析思路[20-22],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性、權利屬性和利益要求的緊急性三個維度對中國碳排放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界定和分類。

根據界定與分類方法,本文編寫了調查問卷,要求調查對象分別從合法性、權利屬性、緊急性等三個維度對所給出的10種利益相關者與碳減排的相關程度按著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排名第一用1分表示,排名第二用2分表示,依次類推。因此,1分表示相關程度最大,2分表示相關程度第二大,依次類推,10分表示相關程度最小。

其中,合法性,表示該組織是否在法律或道德或特定的被賦予了減少碳排放的義務、責任,或承擔了碳減排風險;權力屬性,表示該組織是否擁有影響我國碳減排的能力、地位和相應的手段,對碳減排目標實現影響力的重要性程度;緊急性,表示該組織與碳減排的利益相關程度和實現碳減排目標的迫切性程度。

(二)數據來源

通過對調查對象的分析、選擇,本次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750份,實際回收586份,回收率78.13%,回收的問卷中有效問卷529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0.27%。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

分類頻數百分比(%)

性別男29655.95

女23344.05

年齡30歲及以下18534.97

30-40 歲16431.00

40歲以上18034.03

學歷本科24345.94

碩士研究生 19436.67

博士研究生9217.39

工作行業大學417.75

研發機構499.26

政府部門6311.91

生產企業6913.04

金融業438.13

中介組織529.83

能源供應行業489.07

新聞媒體519.64

碳排放權交易機構529.83

公眾團體6111.53

從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來看,調查對象性別、年齡結構分布合理,學歷為本科以上層次,對碳減排能有較為準確的認識和理解,從工作行業來看分布在大學等10個行業,包含了碳減排的利益相關者行業,調查對象來源較為廣泛。從調查樣本數量來看,除其它行業外最少的分類變量數據大于40個,數據量可以滿足統計分析的基本要求。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包括調查數據描述性統計、配對樣本T檢驗。

(一)描述性統計

首先,對調查結果從合法性、權利屬性和緊急性三個維度進行描述性統計。三個維度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分布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表2 利益相關者合法性維度上評分的描述性統計

(N)(Min)(Max)(Mean)Std D.

政府529172.155 30.703 6

生產企業529181.135 90.931 2

銀行5292105.935 01.410 4

碳排放權

交易機構5291108.841 71.160 6

研發機構5292103.791 31.468 1

能源供應行業5293104.660 21.531 4

新聞媒體5291105.201 01.240 1

公眾團體5291107.188 30.857 6

機構投資者5292108.233 00.988 4

中介機構5294106.730 10.703 6

注:根據調查問卷的按相關程度大小排序要求,1分表示相關程度最大,2分表示相關程度第二大,依次類推,10分表示相關程度最小。表2、表3的含義相同。

如表2所示,從碳減排的合法性維度上來看,按平均得分的大小,合法性程度從高到底依次為:生產企業、政府、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新聞媒體、銀行、中介機構、公眾團體、機構投資者、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表3 利益相關者權利性維度上評分的描述性統計

(N)(Min)(Max)(Mean)Std D.

政府529151.679 60.542 2

生產企業529192.18641.088 4

銀行5292105.820 42.106 1

碳排放權

交易機構529198.956 32.093 2

研發機構5291104.272 81.285 3

能源供應行業5292105.101 91.310 0

新聞媒體5291103.252 41.596 6

公眾團體529187.762 11.506 1

機構投資者5291106.757 31.091 7

中介機構5294107.168 01.251 3

如表3所示,從碳減排的權利屬性維度來看,權利大小從高到底依次為:政府、生產企業、新聞媒體、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銀行、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公眾團體、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表4 利益相關者緊急性維度上評分的描述性統計

(N)(Min)(Max)(Mean)Std D.

政府529151.626 21.727 0

生產企業529192.132 01.448 2

銀行5292107.077 71.655 6

碳排放權交易機構5291108.664 81.3798

研發機構5292105.193 21.580 8

能源供應行業5293104.889 30.928 8

新聞媒體5291103.786 42.269 8

公眾團體5291104.089 31.462 9

機構投資者5291106.359 21.942 8

中介機構5293107.972 80.807 0

如表4所示,從碳減排的利益要求被關注的緊急性維度來看,從高到底依次為:政府、生產企業、新聞媒體、公眾團體、能源供應行業、研發機構、機構投資者、銀行、中介機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二)配對樣本T檢驗

利用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s Test)進一步判斷上述利益相關者每兩個變量均值之差與0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合法性維度利益相關者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合法性維度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123456789

1.政府

2.生產企業0.98**(7.77)

3.銀行7.18**(7.36)6.20**(4.83)

4.碳排放權交易機構5.29*(4.32) 4.31**

(6.91)1.89(2.71)

5.研發機構5.64*

(4.25)4.66**

(7.51)1.54**

(5.35)0.35**(5.52)

6.能源供應行業4.50**

(5.40)3.52**

(8.79)2.67**

(4.77)0.78**

(5.80)1.13**

(6.37)

7.新聞媒體7.65**

(5.25)6.67**

(8.01)0.47**

(4.84)2.36**

(6.04)2.01**

(7.75)3.14

(2.09)

8.公眾 團體3.73**

(6.52)2.75**

(9.24)3.45**

(8.52)1.55**

(4.72)1.90**

(8.02)0.77**

(9.70)3.91**

(8.54)

9.機構投資者5.08**

(4.48)4.10**

(4.79)2.10**

(8.25)0.21**

(5.44)0.56**

(7.38)0.57

(1.25)2.57**

(7.75)1.34**

(3.69)

10.中介機構6.17**

(4.38)5.19**

(9.15)1.00**

(4.10)0.89**

(3.82)0.54**

(5.31)1.67**

(5.87)1.47**

(4.88)2.44**

(6.15)1.10**

(8.01)

注:未加括號的數據表示某兩類利益相關者在該維度上評分的均值的差,括號內的數據為配對樣本T 檢驗值。*表示均值之差通過了95%置信度的檢驗,**表示均值之差通過了99%置信度的檢驗。均

值之差的數據下方有橫線者,表示未通過檢驗。表6、表7含義相同。

從表5可以看出,從合法性維度來看,除個別利益相關者未通過配對樣本檢驗外,絕大部分檢驗結果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表明絕大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排序都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因此,合法性維度上利益相關者的評分均值可以反映其在碳減排中合法性程度的大小關系。

權利維度利益相關者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權力維度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123456789

1.政府

2.生產企業0.89**

(4.24)

3.銀行7.03**

(4.16)6.14*

(5.36)

4.碳排放權交易機構2.17**

(5.02)1.28**

(6.29)4.86**

(5.81)

5.研發機構1.79**

(4.53)0.89**

(5.22)5.25**

(4.96)0.38**

(6.20)

6.能源供應行業3.82**

(6.33)2.92**

(7.27)3.22**

(7.13)1.65**

(7.96)2.03

(1.23)

7.新聞媒體6.47**

(4.95)5.57**

(5.72)0.5**7

(6.36)4.30**

(7.81)4.68**

(7.63)2.65

(1.92)

8.公眾團體0.02**

(4.26)0.92**

(5.28)7.06**

(5.94)2.19**

(5.22)1.81**

(6.73)3.84**

(5.85)6.49**

(4.24)

9.機構投資者3.97**

(6.24)3.08**

(7.22)3.06**

(7.58)1.80**

(7.91)2.18**

(6.34)0.16**

(6.21)2.50**

(6.39)4.00**

(7.03)

10.中介機構5.78**

(5.08)4.89**

(7.19)1.25**

(7.06)3.61**

(6.10)4.00**

(6.76)1.97**

(6.18)0.68**

(7.25)5.81**

(6.89)1.81**

(7.82)

從表6可以看出,從權力維度來看,仍然是絕大部分檢驗結果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表明絕大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排序都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因此,權利維度上利益相關者的評分均值可以反映其在碳減排中權利的大小關系。

緊急性維度利益相關者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頁表7所示。

從表7可以看出,從權力維度來看,大部分檢驗結果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表明絕大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排序都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上的差別。因此,緊急性維度上利益相關者的評分均值可以反映其在碳減排中緊急性程度的大小關系。

(三)分類結果

根據各個利益相關者在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值及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中國碳減排的利益相關者分類情況,如表8所示。

根據表8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在三個維度的評分分布情況,本文對我國碳減排的利益相關者分類如下:

核心利益相關者,至少在2個維度的得分在4分以下。他們在中國減少碳排放的作用不可或缺,承擔著碳減排的責任和義務,與減少碳排放具有緊密的利害聯系,在碳減排活動中,有一定的利益要求和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碳減排目標的實現與否。 他們包括政府、生產企業、新聞媒體。

重要利益相關者,至少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在4分以上和6分以下。他們已經與碳減排形成了較為密切的關系,付出了專用性投資,在實踐中承擔者一定的風險。在正常狀態下,他們一般表現為一種顯性契約人,而一旦其利益要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或受到損害時,他們可能從潛在狀態變為活躍狀態,從而直接影響我國碳減排目標的實現。他們包括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銀行。

一般利益相關者,至少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在6分以上。他們對我國碳減排目標的實現發揮輔助作用,往往被動的受到碳減排活動的影響,不能對減少碳排放直接施加影響,對實現減少碳排放目標的重要性程度較低,其實現利益要求的緊迫性也不強,他們包括中介機構、公眾團體、機構投資者、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表7 緊急性維度評分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123456789

1.政府

2.生產企業1.31**

(5.04)

3.銀行6.15**

(5.49)7.45

(1.08)

4.碳排放權交易機構3.74**

(5.07)5.05*

(4.51)2.40**

(8.06)

5.研發機構0.54**

(3.84)0.77**

(8.30)6.68**

(4.13)4.28**

(5.87)

6.能源供應行業3.26*

(4.95)4.56**

(3.64)2.89*

(4.33)0.49**

(5.24)3.80**

(4.86)

7.新聞媒體4.85**

(6.26)6.16**

(3.12)1.29**

(4.23)1.11**

(5.26)5.39

(1.98)1.60**

(4.24)

8.公眾團體1.26**

(6.98)2.56**

(6.08)4.89**

(7.18)2.49**

(6.36)1.80**

(5.24)2.00**

(5.82)3.60**

(6.33)

9.機構投資者5.93**

(3.92)7.23**

(4.08)0.22**

(3.89)2.18**

(4.32)6.47**

(5.16)2.67**

(4.91)1.07**

(4.56)4.67

(0.12)

10.中介機構5.14**

(3.75)6.45**

(4.32)1.00*

(4.78)1.40**

(3.81)5.68**

(3.97)1.88**

(5.01)0.29**

(4.61)3.88**

(5.58)0.79

(0.69)

表8 中國碳減排利益相關者三維分類結果

評分[1,4][4,6][6,10]

合法性生產企業、政府、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新聞媒體、銀行中介機構、公眾團體、機構投資者、

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權力性政府、生產企業、新聞媒體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銀行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公眾團體、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緊急性政府、生產企業、新聞媒體公眾團體、能源供應行業、研發機構機構投資者、銀行、中介機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廣泛的問卷調查和分析,本文將我國碳減排的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重要利益相關者和一般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不同領域對我國碳減排發揮作用。

從核心利益相關者來看,控制及減少碳排放具有公共事務的性質,因此調查對象普遍認為政府在碳減排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包括政策制定、管理機制、利益關系調節等政府均應發揮領導作用。生產企業是主要碳排放者和減少碳排放的直接執行者,因此是實現減排目標的關鍵。生產企業在生產中擔負著加強節能環保技術開發、引進技術設備減少碳排放、提高產品的環保性能等重要作用。同時,減少碳排放在一定時期上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價格,因此,生產企業實現減少碳排放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及資金支持。新聞媒體在碳減排中具有強大的輿論宣傳優勢及監督能力,被調查對象給予了厚望。政府、生產企業及新聞媒體分別在領導、執行、監督三個方面對我國實現碳減排目標中發揮核心主導作用。

從重要利益相關者來看,研發機構一方面為減少碳排放提供政策建議、決策支持,另一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我國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減少碳排放。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供應行業可以通過控制能源供應的種類、數量及價格來影響能源的消費數量及種類,促使消費者加大節能投入,同時,可以開發新的綠色能源,從而減少碳排放。銀行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對融資項目進行環保評價控制資金的供給和使用方向來引導節能減排行為,也在客觀上承擔了減排責任和風險。但目前其作用還非常有限。研發機構、能源供應行業和銀行分別在技術支持、能源供給種類及數量、資金供給等方面對我國碳減排發揮重要作用。

從一般利益相關者來看,中介機構在碳減排中負責檢測、檢驗認證、咨詢策劃等,可以幫助和促進碳排放交易的順利進行,降低交易成本和費用。公眾團體可以通過舉辦活動向社會宣傳能源、氣候及環境狀況等,提高社會公眾的節能減排的認識,也會通過一些活動向污染較大的生產企業進行抗議,對其施加壓力,督促其減少碳排放。機構投資者可以為企業實現減排目標提供資金支持,但其以盈利為目標,其投資活動將以其預期盈利目標為前提。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是解決碳排放的問題的市場機制,促進具有成本效率的碳減排。現階段由于碳排放治理是市場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他們能發揮的作用還非常有限或尚未發揮作用。隨著市場機制的成熟和完善,這些利益相關者在碳減排中從碳檢測認證、投融資、市場交易等角度對我國碳減排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

明確了利益相關者在碳減排中的角色地位可以為我們構建合理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促進利益相關者在碳減排中發揮積極作用和推動力量提供指導。參考文獻:

[1] 孫作人,周德群,周鵬.工業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一種生產分解分析新方法[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 ,2012(5):63-74.

[2] 何小鋼,張耀輝. 中國工業碳排放影響因素與CKC重組效應―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業動態面板數據實證研究 [J]. 中國工業經濟,2012(1):26-35.

[3] Ang J B.CO2 Emission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 2658-2665.

[4] Betül zer, Erdem G rgün, Selahattin ncecik. The scenario analysis on CO2 emission mitigation potential in the Turkish electricity sector: 20062030 [J]. Energy, 2013(49): 395-403.

[5] 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27-36.

[6] 陳詩一. 中國碳排放強度的波動下降模式及經濟解釋[J]. 世界經濟,2011(4): 124 143 .

[7] 王小魯,樊綱,劉鵬.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 經濟研究,2009(1):4-16.

[8] Apergis N,J. E. Payne. CO2 emissions, energy usage and output in central America [J]. Energy Policy, 2009, 37(8):3 282-3 286.

[9] Thanh Cong Nguyen, Jackie Robinson, Shinji Kaneko, et.al.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conomic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A case study of improvements in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servi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 86 (2): 117-128.

[10] 途正革.中國的碳減排路徑與戰略選擇-基于行業部門碳排放量的指數分解分析 [J].中國社會科學,2012(3):78-94.

[11] Henri L. F. de Groot, Erik T. Verhoef and Peter Nijkamp.Energy saving by firms: decision-making, barriers and polic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1, 23 (6):717-740.

[12] 李欣. 環境政策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13] 李昊,趙道致. 基于多Agent 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建模與仿真[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48(25):9-14.

[14] T. Callan, S. Lyons, S. Scott, et al. The 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carbon tax in Ireland [J]. Energy Policy, 2009, 37(2):407-412.

[15] Philip James. Overcoming barriers to low carbon dwellings: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models of finance and service-provision [J].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2012, 2(4): 6-17.

[16] 樊綱. 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1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 經濟研究,2009(3):4-13.

[18] 沈滿紅,吳文博,魏楚. 近二十年低碳經濟研究進展及未來趨勢[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3):28-39.

[19] Chuanyi Lu, Qing Tong, Xuemei Liu. 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J]. Energy Policy, 2010, 38(11): 7 275-7 278.

[20] Freeman R E. Response: Di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233-236.

篇9

關鍵詞: 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分析;現狀;原則

中圖分類號:S276 文獻標識碼: A

建筑給排水施工作為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環節, 自然也需要積極倡導這一新型建筑理念, 實現給排水工程的節水節能效益。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以及民眾對于建筑的施工要求越來越高。建筑給排水作為建筑工程施工的關鍵,直接影響到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為了進一步滿足建筑給排水的功能需求,也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需要進一步對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進行節能與節水研究。如何更好的貫徹節能與節水目標,在已成為建筑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存在問題,分析建筑給水排水節能節水基本原則,進而探討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策略,為我國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企業在給排水節能節水方面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借鑒。

一、建筑給水排水節能節水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速以及我國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對于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排水系統的越來越高,如何進一步做好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排水系統完善工作,是目前我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提高給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而從能源方面來講, 水資源作為人類的生命之源, 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 面對當前可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這一社會問題, 建筑給排水在施工中很有必要采取一些節水節能措施方法來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它與城市建設、工業發展以及環保、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內容涉及到水資源運輸、水資源凈化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主要針對的是節能節水,主要是因為能源尤其是水危機是目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施工企業對于節能節水方面做的很不到位,節能節水意識差,節能節水水平低,加上在實際的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中,節能節水技術設備跟不上,導致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節能節水目的很難達到。另外,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企業為了進一步節約資金獲得更多的利潤,往往在給水排水工程中偷工減料,導致實際的給水排水工程施工問題百出,節能節水目的很難達到。

二、建筑給水排水節能節水基本原則

在實 際 的 建筑 給 水 排 水節 能 節 水當中,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則,才可以將建筑給水排水節能節水工作做的更好。總體來講,建筑給水排水節能節水基本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用性原則。建筑給排水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的科學化、有效化。第二,逐步推薦原則。企業建筑給排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它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企業應該抓住建筑工程建筑給排水大好時機,實現建筑給排水與質量管理同步前進。第三,效益原則。企業進行建筑給排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 利潤 , 一 旦進 行 建筑 給排 水體 系建設,企業應該將建筑給排水同企業的短期以及長期效益相結合。第四,全面協調發展。建筑給排水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同其他部門其他人員進行相應的合作。

三、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研究

(一)建筑給排水節能方面

1、能源巧用

建筑給排水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是需要一定的能源進行維持的,尤其是電力能源,電力能源是維持建筑給排水運行的關鍵。但是,仍然有一些帶有污染性的能源,在實際的建筑給排水運行中,會造成環境污染。為此,有關部門以及人員可以充分的開發以及利用清潔可再生資源,將這些情清潔可再生資源充分地運用到建筑給排水設計以及施工當中。目前來講,最常見的清潔可再生資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在實際的建筑給排水設計以及施工當中,最有可能利用到的便是太陽能。因此,在建筑給排水設計時,有關部門可以利用太陽能制備生活用水,這樣不僅僅可以減少傳統能源的有效利用,而且還還會減少傳統能源的污染,進而達到節能目的。舉例來講,太陽能熱水器主要有真空管型以及平板型兩種,這兩種太陽能熱水器都有很強的集熱性能,而且操作也是更為的方便,只要在屋頂陽臺等位置安裝上便可直接使用,從而達到建筑給排水節能目的。

2、設備利用

變速水泵具有高效和節能的特點,在傳統給排水系統水量和電能等計算中,經常用到變速水泵。譬如熱水供應系統,利用變速水泵的自控技術,以及監測儀器的感溫材料,將變流量變揚程應用到循環水泵當中,可以提高熱水的供應效應。另外將水流指示器和感溫元件安裝在配水龍頭的位置,將配水信號傳遞到循環水泵的控制系統當中,然后根據熱水的配水命令,隨機改變水泵運行的參數,起到電能節約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變頻調速裝置可以為供水系統節約10%左右的電能。另外,真空節水技術也是常用的節能手段,可以提高衛生潔具和下水道的沖洗效果,利用真空負壓的方式,產生高速氣水混合物,用空氣代替沖洗水,在滿足沖洗要求的同時,又能夠節約用水排除污濁空氣,有效節水率高達40%。

(二) 建筑給排水節水方面

1、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是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中的重要節水措施,中水回用主要指的是將污水進行回收處理達到一定的標準后的水,中水回用主要是用于用戶的洗車、洗廁、綠化用水以及道路灑水等等,這是做好節水的重要舉措。在實際的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中,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污水處理量很大,若果將這些污水進行回收,進行加工個處理后得到中水,同樣可以用于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代替自來水,減少對于純凈水的使用量。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中進行中水回用,起到了環境保護、污水處理以及緩解水資源的重要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變相的增加了用水量,對于環境、社會以及企業的效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雨水收集利用

雨水是極為重要的水資源,是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企業做好節水工作的重要舉措。我國目前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對雨水收集利用,同時增加一定的設備以及藥劑,可以使得雨水得到有效地利用。相比于其他用水,雨水的技術成本要低得多,經過對雨水的技術處理,可以將處理后的雨水用于小區園林綠化、建筑防塵、道路灑水以及小區景觀等方面。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中進行雨水收集利用,既可以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還可以達到減輕洪澇災害,實現水資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對于降低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建設企業施工成本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建筑給排水節水節能潛能很大, 若能充分利用新型熱源及管網余壓和充分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 中雨水回用及其他節能方式, 可節約許多能量及用水量, 符合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相應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更要注重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在設計的時候,應該將其置于重要位置,并按照給排水系統相關規定進行設計,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及現代化建筑需求。因此,不斷汲取教訓經驗,研究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新技術,為我國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企業在給排水節能節水方面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偉泉.淺談給排水工程的技術要點[J].科技資訊.2010(14)

[2] 薛東娥.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設計的幾點體會[J].陜西建筑.2009(12

[3] 單玉明,靳長玉. 建筑給排水中的環保設計問題探討[J].民營科技.2010(02)

篇10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施工技術;注意事項

Abstract: today, a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y into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cale and the increasing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 increasingly.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the timely discovery in every link of qua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Keywords: architectur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note

中圖分類號: S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社會發展需求,高層建筑建設規模越來越大。給排水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然而在建設工程中存在土建與給排水專業缺乏必要配合,設計上不夠完善等原因,影響給排水工程施工質量和使用功能,甚至會降低建筑結構承載力。

目前,建筑行業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更新。本文分析了建筑給排水工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產生原因,以提高建筑給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保證其正常使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1 給排水施工前工作準備

1.1 圖紙審查

審圖主要原則是圖紙設計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技術政策和規范要求。圖紙資料能否滿足施工現場需要。圖紙中的標注有無錯誤、遺漏。管道編號、設備型號是否完整無誤。相關部位坐標、位置標高、坡度是否正確。

①設計圖中的有關技術要求是否明確。設計是否符合企業施工技術裝備條件。如需要采用特殊措施時,能否保證施工質量與安全。

②設計意圖、工程特點、設備設施及其控制工藝流程等要求是否明確,能否符合工藝流程和施工工藝要求。

③設備、管道組件的技術特性,如溫度、工作壓力等是否明確。需要采用特殊施工方法、施工手段、施工機具的部位要求和作法是否明確,有無特殊材料要求,其規格、品種、數量能否滿足要求。

1.2 施工圖審圖注意事項

①看設計總圖時要審查總設計用水量是否匹配,當地平均水壓與選用的管徑是否合適。以及水質的潔凈程度。需核對管道與其他管道或建筑物有無影響或妨礙施工。

②對于高層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給水施工圖時,需審核消防用水系統。不能與一般供水管道共用,應有設置單獨管道,單用閥門。放置閥門井的位置是否便少啟閉,周圍有無障礙物,以確保消防時緊急使用。

③對排水室外部分主要是審核管道坡度是否注明,坡度是否足夠,應注意檢查井的位置是否會污染環境及影響易受污染的地下物。

④土建圖與給排水施工圖互相校核的內容主要是標高,給排水管穿梁時在某些部位會影響結構,使梁的截而減少,導致梁的強度削弱,特別是陽臺外懸臂挑梁的根部,不允許有排水管穿過,否則無法保證懸臂的強度,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2 施工組織設計

施工組織設計是指導施工的綱領性文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工程概況,詳實說明建筑形式與結構做法。編制依據必須與施工圖紙、現行相關規范標準以及施工合同等相符。

②施工技術方案按照相應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說明所采用管材及附件、連接及敷設方式、質量標準、防腐保溫要求、工藝流程及測試要求等。

③施工進度計劃的提出需按照本專業施工所需條件、工序銜接及工期要求進行安排,提高生產效率、保證工程質量提出施工進度計劃表。

④施工技術措施,包括質量保證措施、安全措施、文明施工、冬雨季施工措施等。

3 材料采購與管理

給排水設備材料規格、品種繁多,為確保設備材料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應統一采購。采購的設備材料應提供相應的合格證、質保書、測試報告等技術保證資料,部分材料應經當地質檢部門檢驗合格。對進入現場的設備、材料要做好防雨、防銹及防碎等防護工作。傳統的給排水管材大都采用鍍鋅鋼管,鍍鋅鋼管易銹蝕且使用壽命短,輸送生活用水不能滿足水質衛生標準。塑料水管與金屬管道相比較,具有質輕,耐壓強度高,輸送液體阻力小,耐腐蝕性強,安裝方便等優點。

4 施工技術要點與方法

①PP-R管材有螺紋、熱融等連接方式。熱融連接較為安全,連接前應清除管道附著物,連接時應無旋轉的把管道插入加熱套管內,當達到預定深度,同時無旋轉的把管件推到加熱頭加熱,達到加熱時間后,需立即把管子和管件從加熱套管與加熱頭上同時取下,迅速無旋轉的均勻用力插入到所要求的深度。管材和管件加熱時應防止加熱過度,連接完畢,須緊握管子與管件并保持足夠冷卻時間,確保管與管件連接牢固。

②UPVC管材用排水膠粘接連接。管道和插口部位必須清理干凈,粘接時嚴禁粘水。按施工現場環境溫度,對伸縮節插入深度控制,以免溫度降低時插口脫出橡膠圈導致管道中斷、溫度升高時損壞接口。

③預留預埋。預留預埋的孔洞、套管及管井的準確與否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強化此項工作能有效預防對構筑物結構的破壞,并可減少事后鑿孔的可能和預埋套管的偏移,做到事前控制。在保證位置準確的情況下,應對預留孔及預留套管周邊加強振搗,避免套管周圍出現孔洞導致預留孔和套管的偏移,預留預埋是給排水乃至整個建筑物工程施工的關鍵,施工過程應予以充分重視。

④分區施工。由于高層建筑面積大、垂直高度高、施工組織管理難度大等特點,所以要采取分區安裝施工方法。分區施工能充分利用高層建筑的垂直空間,可縮短施工工期、避免施工作業面混亂,也便于管理,分區施工以后能夠系統的組織施工、監督及控制工程質量。

⑤給水管道試壓。在管道安裝完畢后應全面檢查核對已安裝的閥門、管道等,全部符合設計和技術規范規定后,拆除配件更換臨時短管,管道開口處封閉。系統加壓時須考慮應急措施,如發現異常應立即中止。

⑥隱蔽工程的檢查和記錄。給排水隱蔽工程施工應積極配合土建施工,對需要有技術指標的隱蔽工程如排水管道的蓄水試驗,在隱蔽施工前達到測試驗收合格,以確保其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隱蔽工程須現場檢驗、記錄,檢查中發現不符合相關規范要求的,限期整改后重新檢驗直至合格。

⑦安全控制。施工人員應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生產規程中的相關規定,加強現場安全教育工作,增強職工安全意識;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交底制度;在施工現場危險區域采取支護措施,并標識明顯的標志牌;嚴格按《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程》和《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執行。

5 施工后期質量控制

現場施工結束后,應做好后期質量控制。工程竣工前應對所有水表、閥門、消火栓、衛生器具等設備設施作全面清理,確保正常維護與使用。檢查給水管道的水壓試驗、閥門的試壓、排水管道的蓄水等試驗等測試項目報告的編制,整理并匯總隱蔽工程檢查的隱蔽單、給排水技術資料合格證書、質保證書、各種電器及材料的測試報告等,裝訂成冊。根據工程實際施工情況編制竣工圖,作為工程驗收依據和建設單位后期維修的技術資料。

6 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給排水施工工程應精心組織,各工序嚴格把關,并針對施工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優先采用先進工藝與技術,確保施工質量,達到節省空間、使用方便、經久耐用和美觀舒適的效果。建筑給排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我們應不斷總結設計和施工安裝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提高建筑給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保證其正常使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郭志福,郭杰,朱勝明.成熟度法推算混凝土早期強度的應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