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篇1

關鍵詞:智慧城市;感知基礎層;網絡中間層;智慧應用層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隨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世界各個城市把建設智慧城市納入到新一輪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尚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什么是智慧城市這個看似簡單但又非常關鍵的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認識和厘清。也就是說厘清智慧城市的內涵、本質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構成是一個尤為重要的關鍵問題,認清智慧城市的本質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盲目性,從而實現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內涵

(一)智慧城市發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現在198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產業技術協會組織,歐盟在2007年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創新構想,2009年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從2005年開始,我國學者開始借鑒國外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經驗。2009年,國家總理在北京科技界大會上作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報告中詮釋了“物聯網”、“智慧地球”等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關的關鍵概念,標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從2010年開始,智慧城市指標體系進入了研究者視野,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了“中國智慧城市(鎮)科學評價指標體系”、上海浦東新區了“智慧城市指標體系1.0”。2010年,《中國智慧城市(鎮)建設行動綱要(建議案)》由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制定完成,提出未來5年發展100個智慧城市(鎮)、200個智慧城區示范區的建設構想??梢灶A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將成為國內新一輪城市發展與轉型的創新點和有力支撐。

(二)智慧城市的內涵

IBM認為“智慧城市”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北京大學朱躍生教授認為: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胡寶鋼教授認為智慧城市就是對于城市發展過程的集成和復合,即智慧城市是對工業城市、信息城市、互聯城市、智能城市、數字城市五個階段的集成和復合。國脈互聯認為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是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廣泛的聯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計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動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靈性、人文化、創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智慧城市人類城市建設的延續,是從工業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數字城市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本質特征是以傳感器、物聯網、高速無線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精細、準確、可靠的傳感網、互聯網等多網融合為傳感經絡,以數據挖掘、云計算、模糊識別、智能技術等為神經中樞,以智慧經濟、智慧產業、智慧技術、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醫療、智慧校園、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新形態。總之,智慧城市是人類城市化進程中,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城市、人與自然高度融合、協調發展的更高階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徹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礎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種傳感技術和設備,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與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夠隨時獲取需要的數據和信息。要想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傳感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是關鍵,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是基礎,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覺器官”。

(二)可靠傳遞

在廣泛的聯接基礎上形成可靠傳遞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動互聯網、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形成泛在化的網絡承載系統,并安全可靠的將各種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進行實時準確的可靠傳遞?;趶V泛聯結的可靠傳遞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來源的基礎,廣泛聯結如同智慧城市的“經絡”,而可靠傳遞如同智慧城市傳遞來自外界的準確“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對外界信息的準確通信。

(三)智能處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計算的智能處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智能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集中、準確的分析和處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與處理。對海量的數據,利用數據挖掘、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技術對其進行智能化的處理是實現智慧城市的關鍵和標志,是智慧城市區別于數字城市的關鍵點。

(四)人性化管理與服務

智慧原本是對人的靈性的描述,現在移植到城市建設之中,其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樣也有靈性也有智慧。當城市的運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傳遞以及智能的處理的基礎之上時,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靈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構成

(一)智慧城市的“軀體”:感知基礎層

感知基礎層是智慧城市的“軀體”與“感覺器官”(如圖1所示)。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軀體”與“感覺器官”,感知基礎層的功能是收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物理事件和數據,包含各種物理信息量、坐標信息、身份信息、聲音、視頻數據等,感知基礎層成了決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說話的前提條件。數據采集與執行主要是運用智能傳感器技術、身份識別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術,對物品進行基礎信息采集,同時接收上層網絡送來的控制信息,完成相應執行動作。物聯網的數據采集涉及傳感器、RFID、互聯網、通信網等數據采集、二維碼和實時定位等技術。感知基礎層使整個城市有了“軀體”和“感覺器官”,整個城市既能向網絡表達自己的各種信息,又能接收網絡的各種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經絡”:網絡中間層

網絡中間層是智慧城市的“經絡”,即信息傳導系統。它將完成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范圍的信息傳遞與溝通,通過移動互聯網、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形成泛在化的網絡承載系統,并安全可靠的將各種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進行實時、準確、可靠的傳遞,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個地方,使物體自己之間能遠距離、跨領域通信,從而實現城市之間、甚至全球范圍內的通信。網絡中間層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經絡”,“經絡”的形成使信息傳遞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傳遞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強大的網絡中間層是智慧城市可靠傳遞的保證。

(三)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

智慧應用層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集中、準確的分析和處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與處理,完成物體信息的采集、分析、決策等功能,智慧應用層是物聯網的控制層、決策層。物聯網的最終服務對象還是人,其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對人的靈性的描述,現在移植到城市建設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靈性和智慧。物聯網的應用服務涉及到當今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領域,如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電網等。智慧應用層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使城市具有了靈性,實現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創造力。

五、結論

隨著全球范圍內智慧城市建設熱潮的掀起,我國建設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級政府已經把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新一輪城市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推動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必須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內涵、特點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律,充分借鑒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經驗,結合各城市智慧城市發展的特點和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特色,探討出一條可行之路,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世偉.城市特色:建綠色、泛在和協同的智慧城市[N].文匯報,2011,12

[2]張毅,唐紅.物聯網綜述[J].數字通信,2010,8

[3]馬文剛.物聯網:建設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謝昕.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及相關建議[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張永民,杜忠潮.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及思考[J].中國信息界,2011,2

[6]本.物聯網綜述(1)[J].有線電視技術,2011,1

[7]胡寶鋼.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國脈互聯:中國智慧城市的愿景與本質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智慧城市;視頻偵查;應用;完善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1

視頻偵查作為公安偵查的新技術,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面開展,視頻系統推廣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下步工作中,視頻偵查應當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不斷進行完善應用,爭取成為與刑事、技偵、網偵并列的第四大偵查技術,并在未來成為案件偵查工作的新支柱。

1 智慧城市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智慧城市力求城市建設與信息化建設高度融合。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過強力集約的信息技術梳理分析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并做出智能響應,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智能決策依據及手段,為社會提供智能信息資源及開放應用平臺?;咎卣魅缦拢?/p>

(1)廣泛覆蓋的信息網絡。廣泛覆蓋的信息網絡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其應覆蓋城市的時間、空間、對象等各個維度,能夠采集不同屬性、不同形式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各個方面的數據信息。

(2)深度協同的信息體系。在傳統城市中,信息資源和實體資源呈現零散、雜亂狀態,智慧城市的協同共享就是要打破各部門、各主體分散控制的系列壁壘,形成具有統一性的城市資源體系,使城市不再出現“資源孤島”。

(3)高效快捷的智能處理。要實現真正的“智慧”,城市還需要擁有對所擁有的海量信息的智能處理能力,這要求系統根據不斷觸發的各種需求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實現智能決策。

(4)開放交互的信息應用。智慧城市應由政府搭建綜合性信息應用平臺并借助平臺的管理與使用,使各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等個體既能成為信息的貢獻者,又能成為信息的使用者,使得各社會個體能夠通過智慧城市系統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互動。

2 智慧城市背景下視頻偵查的常見應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通過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監控設備特別是視頻偵查系統成為多領域應用的關鍵技術。目前警方在辦案過程中,視頻摘要監控系統已經成為強大的辦案手段,甚至取代了上世紀警方辦案中的“入戶訪查”過程。在偵查破案過程中,通過綜合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巨大的圖像信息資源,可以發揮以下傳統刑事偵查工作不可替代的優勢。

2.1 劃設偵查方向

通過查看視頻監控,可以比較直觀、準確的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外貌行動特征,順利完成“從案到像,從像到人”模式的轉變,為正確偵查方向的劃定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2.2 縮小偵查范圍

發揮視頻系統“點多面廣”的布局優勢,通過監控圖像畫面上可識別的衣著行為等特征,在發現了犯罪嫌疑人而進行串并案件后,通過碰撞、比對多點位、多時段的視頻監控信息與案件多發地段時空分布較長的關聯信息,可以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規律特點,進而縮小包圍圈。

2.3 綜合鎖定對象

由于視頻監控的客觀、連續等特點,案發前后犯罪嫌疑人的系列活動可以為偵查破案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細致分析、研判視頻監控圖像,可以獲得與犯罪嫌疑人相關的活動軌跡信息,甚至查明犯罪嫌疑人細微的體貌特征、活動細節和行為片段。在綜合分析研判后,直接鎖定犯罪嫌疑人。

2.4 固定犯罪行為

廣泛的視頻監控系統往往能夠反映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主要環節,甚至直接記錄犯罪嫌疑人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這時,可以通過視頻截圖形象的固化犯罪嫌疑人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特寫”,為犯罪認定提供難以辯駁的證據。

3 完善措施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進行,視頻偵查工作也在不斷的加強與智慧城市建設的融合,并在公安實戰中發揮日益凸顯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高應用效能,提升實戰能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完善。

3.1 加強數據的標準化建設

要完善數據結構化標準規范,拓寬識別處理系統的范圍。明確數據互聯互通標準規范,推進平臺與前端、平臺與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研究數據應用的標準規范,重點在于數據的服務模式、類型、規則等方面。

3.2 提升視頻結構化智能技術

通過智能化技術,能夠從視頻圖像中提取出人、車、物等特征信息,通過提取并整合這些信息,能夠方便的對視頻數據進行檢索、以圖搜圖、深度關聯分析。當這些技術得以實現,視頻數據的應用效率會大幅提升,而且可以為視頻數據的深入應用奠定基礎。

3.3 深化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

當越來越多的數據匯集之后,傳統的技術或系統已無法進行有效處理,此時,必須采用大數據技術才能對這些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挖掘,預測及趨勢分析,促進視頻系統由原來的“看得清、看得明”向“找得快、找得準、事前預防”的趨勢轉變。在視頻偵查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相關的數據分析模型。

篇3

關鍵詞:園林景觀;智慧城市;關聯;作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27X(2016)01-0080-0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響下,全球超過1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的試點、規劃和建設,提出了依賴信息技術來改變城市未來發展藍圖的計劃。作為智慧城市綠色文明、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園林景觀的構建與拓展已成為影響全球范圍內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

作為智慧城市形象重要載體的園林景觀,對城市整體風貌的展示,宜居環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概括,綜合對智慧城市和園林景觀相關概念的分析和解讀,本文認為園林景觀是智慧城市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通。園林景觀不僅能影響智能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而且與智慧城市的實現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從發展、規劃的不同階段來看,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相結合,能很好的實現信息互通、節約資源、生態高效、降低管理成本,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發揮其重要的載體作用。

(一)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二者的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和政府在抓緊研究和積極引導智慧城市的發展。國內而言,很多城市也將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相繼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并著手未來的規劃與建設。專家預測,未來二三十年內,智慧城市會集生態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于一身,走協同化、低碳化、綠色化、安全化聯動為機制的發展道路。而相對于智能城市的全面發展,園林景觀在體現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主旨下,更加朝著多樣化、標準化、專業化、建筑與園林景觀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進而與智慧城市相接軌。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注重智能與科技、創新與共享、信息與文化、生態與可持續是二者共同面對的問題。而如何打造出一個真正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是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未來發展所為人們期待的。

(二)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二者的關聯性

1.多元化。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應倡導多元化,相互融合。多元化須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綜合考慮諸如地理環境、區域經濟、文化背景、人們的渴望與需求、生活習性和特點等等。作為新興的智慧城市,武漢五里界新城樹立了一種多元化發展的典范(見圖1)。五里界新城在提供主要城市服務功能的同時,提出園林與城市動態化、多元化的融合。將收集到環境監測、車輛流動、污染物排放等動態數據匯總到城市智能數據平臺,聯合智能信息反饋系統、區域生物多樣性研究、文化和精神體驗活動三個基礎板塊,以城市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發揮園林景觀的流動性、多樣性,構建一個既有本土特色,又富有多元化氣息的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環境[1]。2.一體化。智慧城市建設與園林景觀的結合上,無論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是園林景觀設計,兩者都是在構筑空間,都是為了同一目標——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v觀二者內在的發展規律,均存在協調與服務、構建與優化的本質屬性。我們需要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做到整體把控,打造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設計的一體化,充分發揮二者的功能和屬性。目前,在德國、瑞典等歐洲許多智慧城市的舊城改造過程中,做為最有效參與者之一的景觀設計師,需提前介入,與城市規劃部門相互溝通,共同協作。以園林景觀設計的使用功能為出發點,將規劃設計細節、生態環境需求和智能系統改造逐步升級完善,形成一體化系統和整體設計理念(見圖2)。通過前期的協作與配合,設計師和規劃者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一體化要求的多邊機制和有效操作途徑,有效挖掘城市獨特的資源(自然地貌、歷史文化、空間肌理等),整合了景觀與建筑、園林與城市,縱向拓展了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建立了新的多元秩序,實現了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的一體化發展。3.人文化。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本身一樣,均崇尚歷史和文化,具有很強的專屬性。從二者的構建要素和未來發展來看,智慧城市建設和園林景觀設計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本區域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使規劃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相融合,實現可持續性、生態性與文化性的統一。鄔賀銓院士在《智慧城市應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文中指出:“人文化是智慧城市的‘情商’,會產生獨特性和吸引力,使人們能夠從城市景觀中讀出不同城市的歷史文脈和文化空間,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風格?!盵2]俞孔堅認為:“人來自于自然,同樣回歸于自然?,F代的城市被喻為‘鋼筋森林’,如何改變這種被灰色冰冷混凝土世界所包圍的城市,讓‘文化’與‘綠化’相得益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C合來看,智慧城市不但要環境出色,而且人文效益也要顯著。只有將人與城市建筑、景觀有機融合,增加內部接觸空間和互動機會,才能實現智能城市與園林景觀的人文化。4.數字化。當今智慧城市建設與園林景觀設計均提倡數字化。隨著3S技術的發展,GIS、RS和GPS已成為二者相互獲取數據、分析數據,使多元數據得到融合、影像數據解譯精度提高,使決策和設計過程更科學、規范。美國阿肯色州法明頓以機動車輛為導向的城市景觀規劃項目中,設計以改造城市公共空間為主體,期望重塑當地的農業景觀,重拾法明頓的農業遺產(見圖3)。決策者以遙感影像解譯的土地類型為基礎數據,以大數據作為核心支撐,將城市的所有資源與數字系統串連起來,整合數學定量模型、景觀指數、公眾參與等多種數據,利用3S輔以其他數據資料,綜合的反映了城市結構和景觀類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城市空間更加合理、便捷,具有很強的可達性。5.信息智能化。園林景觀和智慧城市的另一個基本特征便是信息智能化。智慧城市能有效地將智能處理與深度計算能力,通過信息化處理的方式來實現泛在數據之間的智能連接與協同聯動,最終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3]140-143。相比智慧城市的智能化而言,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的關聯點在于智能技術和信息的應用上。智能分析、聲控技術、遠程管理軟件、FDR傳感系統技術等在景觀建筑、植物種植管理、水景和燈光等方面均具有技術可取點。作為以建設智慧城市為終極目標的加拿大多倫多,智慧新城計劃利用信息化與智能化的協同技術,從建筑、交通、城市空間、生態環境、清潔能源等多方面入手,為市民提供使用舒適、規劃合理的智能城市空間。與此同時,通過對聲控技術、FDR系統、城市遠程信息管理等智能化技術與監測、分析數據的有效結合,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日照、通風等條件,減少了噪音、降低了有害氣體的吸入量,營造出信息化、智能化、復合化的城市空間與居住環境。6.生態與可持續化。從生態與可持續化的視角去重新認知和解讀園林景觀與智慧城市的關聯性,須全面引入生態系統論和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層面,把園林景觀作為EI(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多尺度城市開發是城市開發規劃的空間戰略)。將景觀元素和空間格局所組成的景觀網絡結構化,整合不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來構筑城市,為居民提供多樣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服務。在智慧城市生態可持續建設方面,通過對生態技術因子、系統論和EI(宏觀、中觀、微觀)三層面的綜合分析與運用,構建一種生態與可持續化協同發展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

二、園林景觀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現階段,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著眼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智能技術與園林景觀環境的有效結合,科學、系統的規劃城市的未來。

(一)樹立城市生態價值觀

園林景觀視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設致力于探討一種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旨在幫助人們了解與感知城市環境,使個人行為與城市發展產生聯系,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園林景觀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有效的推動城市生態轉型和高效的運轉;通過挖掘城市資源潛力,建設一類生態高效、節能低碳、綠色環保、信息智能、建筑宜居、環境優美的智慧城市,進而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

(二)協調城市建設與環境可持續

在協調城市建設與環境可持續,園林景觀設計先導先行。作為二者的中間環節,智慧城市園林景觀要深化內涵、轉化優勢,不斷開發和研究對城市環境有利的技術支撐體系。通過借助信息化系統與科學技術,準確、高效地評估城市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綠地使用率[3]140-143。在倡導智能科技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系統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與全方位化并進的園林景觀體系和構建模式,發揮園林景觀重要的紐帶作用,實現智慧城市建設與環境可持續的協調發展。

(三)促進城市軟實力發展

對于提高智慧城市軟實力而言,園林景觀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園林景觀是反映智慧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支撐智慧城市生態平衡、凝聚城市文化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園林景觀建設的帶動下,智慧城市正朝著“城市—花園—森林”的建設方式轉變,發揮其內在的感召力和親和力。通過對智慧城市園林景觀的構建與深化,將有效發揮其特有的“軟文化”、“軟資源”與“軟實力”,為智慧城市文化戰略的提升,起到輻射、傳播、推廣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能促進智慧城市相關行為的洗禮、升華,最終達到提升智慧城市軟實力的目的。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園林景觀是一門高度綜合的應用性學科,是集園林學、景觀學、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復雜性,對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著間接而深遠的影響。更進一步來說,園林景觀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會更多地關注人本思想、注重城市功能,強調城市的管理水平。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設計者,不僅要用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智慧城市建設,更要用科學和理性的方法去觀察、研究城市內在與外在的空間環境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而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導智慧城市建設,以點帶面,深化細節,不斷提生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三、園林景觀在智慧城市中的價值

探究園林景觀在智慧城市中的價值,本文認為應從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的關聯性和發展趨勢上進行研究、總結。通過對相關文獻和案例的解讀不難發現,園林景觀對智慧城市的發展、緩和城市與人類、城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具重要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在園林景觀的有效推動下,建設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兼具公共安全、生態優先、綠色環保、功能多樣的新型智慧城市。相反的是,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能促進智能信息系統的全面提升,有助于解決園林景觀設計中數據采集的盲目性,能準確、及時、有效的進行數據傳導,為城市決策者提供準確的判斷依據,從而為構建高效、節約、智能化的園林景觀打下堅實基礎,發揮園林景觀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智慧城市與園林景觀相結合,有利于實現節約資源、生態高效、降低管理成本、協調城市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為城市建設及管理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俞孔堅,AshokLall.亞洲的可持續未來[EB/OL].(2012-06-14)[2015-09-15]

[2]吳亞偉.淺析城市綠地系統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2007(7):8-10.

篇4

[關鍵詞] 大數據;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

[中圖分類號] F29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1-53-3

Research o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Big Data Thinking

Song Yingying

(Library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the main obstacl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New urbanization carries the miss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oubl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justice, big data can promote the futur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ig data and new urbanization, big data thinking is brought into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molition work, citiz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so on.

Keywords: big data; new urbanization; smart city

1 新型城鎮化與大數據

“城鎮化”一詞出現約有140年的歷史了,在國際上多使用“城市化”,因此一些研究文獻中常常把“城市化”和“城鎮化”混淆,對我國而言,除了廣大的農村外,既包含城市也包含鎮,結合我國的國情,城鎮化更符合我國的實際。

關于“城鎮化”的著述有很多,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由之路,隨著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變,農民從農村居住轉向城鎮居住,城市文明向農村進行傳播和擴散。由于受戶籍的限制,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村人口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因此,城鎮化是包含農村人口從觀念、身份、生活方式、保障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居民的轉變。

“新型城鎮化”一詞最早是伴隨黨的十六大“新型工業化”出現的。黨的十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是對城鎮化本質內涵的重新界定,新型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的協調互動,是人口、經濟發展、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發展方式。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實現的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人民利益的實現為最終目的,致力于和諧社會和幸福中國的城鎮化,真正做到城鎮中不同的發展主體實現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務和發展權利[1]。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新四化”協調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產,信息正日益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信息化是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上產生的,憑借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關系到城市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性舉措。因此,信息化必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助推與提升作用。

大數據一詞最早出現在apacheorg的開源項目NUTCH中,當時科學家用大數據這個術語來描述在更新網絡搜索索引的同時進行批量處理或分析的大量數據集。大數據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大數據有四個基本特征:數據的規模大,數據種類多,數據要求處理速度快,數據價值密度低。大數據不僅用來描述數據的量非常巨大,還突出強調處理數據的速度。通過無處不在各種各樣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得知事情發生的趨勢和可能性,給我們提供新的競爭優勢,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社會認知。

海量數據隨著時間持續產生、不斷流動、進而擴散形成大數據,進而重組各類戰略資源。只有經過分析大數據才能變成滿足不同需求有價值的信息,才能使政府適應大數據時代重組戰略資源格局的要求。國內在大數據的利用和建設方面還處于初級的階段,投入比較早期的是互聯網企業,例如淘寶,新浪,騰訊,百度等企業,在中國龐大的互聯網用戶下,每天產生的瀏覽,點擊,交易數據,在這些大數據下進行用戶行為的分析,對于如何吸引互聯網用戶,提高互聯網企業至關重要的平均停留時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 大數據有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穩步推進

2.1 大數據思維有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維創新[2]

大數據是當前數據分析領域的前沿技術。數據成為當今每個行業和商業領域的重要因素。這也標志著大數據正在引發一場思維革命,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考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學術、科研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更引起思維領域隨之不斷創新發展。傳統的城鎮化建設主要致力于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更多的是以修路、修橋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是從追求事件本身的簡單線性因果關系轉向發現豐富聯系的相關關系,這種思維下,注重的是“城”、“鄉”、“鎮”、“村”的產業功能、規模、保障等方面的數據鏈基礎,數據本身反映的不僅是當前狀態,更是過去和未來的間接反映。例如:寧夏銀川的新城區建設,較早的將“數據”思維引入城市建設去,注重數據整合與科學分析,系統的進行地下管網、道路建設等方面,使城市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運行良好。

2.2 大數據思維有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式創新

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考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在大數據時代,建立在全部樣本空間上面的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準確預測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這將顛覆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改變人類的傳統認知世界的方式,新型城鎮化建設會涉及土地流轉、城市功能以及社會理念的方方面面,以往傳統的城鎮化建設中多以政府的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從思想層面上開展工作,而大數據強調以“數據”為根據,引導城市建設和人們的行為方式。例如,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中,土地的權屬、土地性質、土地市場價格變化、土地使用年限、所有者、經營者的利益等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價格和農民流轉的積極性。通過土地市場經濟數據分析,有些地方用農地每畝噸糧年糧總價替代每畝租金,可以消除農民對租金隨土地市場變化受損的擔憂,從而使土地流轉率得到較大提高。

3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數據的創新應用

大數據驅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最為核心的就是圍繞整合方方面面的數據,從源頭遏制有意無意地數據割據現象,打造一體化的城鎮運營平臺。

3.1 大數據思維在拆遷工作中的創新運用

拆遷工作是新城鎮化建設中不可逾越的一個重要階段,屢見不鮮的拆遷引發的各種矛盾沖突,使得拆遷工作的難度加大。拆遷工作不能順利進行,就會危及新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傳統思維下的拆遷工作主要以各類拆遷文件精神為指導制定具體的拆遷措施,以利益驅動和法律強制為手段,由于缺乏從總體上對拆遷工作的分析,當面臨拆遷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沒有行之有效地辦法解決,使得拆遷工作進展緩慢。

拆遷工作看似單一,其中涉及被拆遷人的人口、經濟、家庭結構、宅基地等多種數據,利用大數據思維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運用有利于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首先,在拆遷工作制定政策和方案前,重視對被拆遷人各種數據的收集,對拆遷可能出現的各類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真正做到未雨綢繆。例如出現已經營多年的集體土地上建設的商業住宅問題,如果沒有確定此類情況補償標準,就會引發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利益與矛盾沖突。同時,被拆遷對象對拆遷或多或少存在攀比、期望、從眾等心理活動,對被拆對象心理狀態的精準把握也是拆遷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實現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信息對稱。被拆遷人抵觸拆遷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對拆遷組織和政策缺乏公信力。因此,在對拆遷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將拆遷標準以及同類情況的數據進行公示,實現了數據、信息的全覆蓋,使被拆遷人找到自己的數據期望值,將大大提升拆遷進度。

3.2 大數據思維在公民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城鎮全體公民享受更高質量的服務和生活。

公民信息資源是指各相關政府部門為履行政務職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每個公民的信息以及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產生和生成的信息資源等。公民信息管理系統是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集居住、婚育、就業、納稅、社會保險等信息于一體的信息系統[3]。建設公民信息管理系統,重視公民信息數據的收集,形成公民信息數據庫,內容包含公民基本信息和婚姻、社保、就業、住房等擴展信息,基于公民信息管理系統有助于政府部門動態、準確地掌握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已經享受或還沒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狀況以及需求,為戶籍制度改革具體措施落實提供全面和準確的數據支撐,助推戶籍改革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建設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收集公安、教育、衛生、文化等部門涉及的城鎮公民信息和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一方面可以準確、及時反映城鎮公民的規模、結構、分布、流動規律,另一方面可以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分析城鎮醫院、學校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配置情況,從而為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在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過程中提供重要依據,引導城鎮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合理配置,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和質量。

3.3 大數據思維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和城市發展戰略相融合的一種新型城市形態,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智慧城市遍及生產、流通、消費整個領域,以及管理、服務、生活、文化的各個層次。它充分應用新技術帶來的超大計算能力,全方位實施城市數字化,普及應用物聯網,以及射頻識別、數字地圖等技術,有效實現智能發展、全程監控、達到精準識別并直接參與城市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智慧城市的基本內涵會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出現而不斷更新。

目前,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工信部等都在推進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尤其是住房城鄉建設部已先后推出了兩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這已經成為推動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的建設對推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將全面提升城市的生產力水平、創新能力和競爭水平,從整體上提升大眾的幸福水平[4]。

在國際上有兩種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一種是老城市的智慧化,二是新城市的智慧化。對新城鎮建設而言,更重要的是新城市的智慧化。攝像頭、地面傳感器等監控設備收集了大量實時更新的信息。路況、天氣、歷史上某地段的事故發生率等,都在統計之列。通過大量的數據處理,大數據后臺就能綜合過往的情況,針對每位用戶制定最合理、最安全的行車路線。

目前,中國物流業占GDP比重達15%左右,通過GPS定位技術,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運輸物流平臺能采集大量的實時運輸數據,處理后就能向每位司機提供個性化的路況信息、理想線路,并預估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

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信息技術、制造業等眾多領域越來越多的基于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結果進行決策。另外,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動了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對智慧居民管理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研究實驗顯示出驚人的預測能力,未來大數據預測技術將會對人們的決策過程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智慧環境方面,大數據支持預測并能快速響應災害。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大數據將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利用大數據對大量實時和歷史數據的挖掘、評測與關聯性分析,深度獲取相關環境數據,可以幫助環保部門準確判斷環境變化趨勢。打造人本、智能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的質量。

隨著信息化在城市發展和城鎮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度日趨緊密,通過構建基于城市虛擬映象的融合服務平臺,以更加集約、高效、綠色的方式實現對城市的服務和管理,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史富艷.中國農村信息化與城鎮化發展的互動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 王建華.大數據思想文化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J].上海經濟,2014(4):44-45.

篇5

關鍵詞:中國傳統圖案;現代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瓦當紋樣

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166-01

一、傳統圖案鮮活的生命力

中國的傳統圖案歷史悠久,以其獨立別致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視覺文化,為當代的藝術設計提供了汲取的豐富營養,提供了設計的觀念、方法和線索,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西方強勢文化領導著全球風尚的今天,受染于時代的浮躁文化的中國設計在“拿來”的沾沾自喜中逐漸疏離了它本應特有的傳統內涵。

在浩瀚的中國傳統圖案的海洋中,我們就能尋覓到這些“中國特性”的影子。很多優秀的傳統圖案之所以能傳千載而不衰不滅,不僅僅因為它優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的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這些圖案不僅是一種裝飾圖形,更是一種中國精神的圖式。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洗禮之后,傳統圖案中的獨特的中國式神韻依然呈現出一種生命力。

從淺層次來講,現代運用古代傳統的“中國設計”不少,但從文化內涵來看,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所謂的對傳統的借鑒常常是將傳統圖案簡單地修飾加工和復制拼湊,傳統在這些作品中只是“美麗的外衣”。真正的“中國設計”應該是試圖去發現一種既植根于我們民族的本土性,又對整個設計語言具有意義的東西,將潛在于我們無意識深處的“本土記憶”重新置于大眾眼前;應該是在尋找表現某種可以識別、分析、解讀我們的傳統藝術中滲透的我們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國特性”。

二、城市可讀性與現代城市導視系統設計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個性,城市的文化從根本上影響著城市的形象,這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正是人們向往去到不同城市體驗不同風情的原因所在,缺乏個性的城市在現代社會的競爭力是非常小的,而這種個性正是來自城市具有特色的文脈。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各種顯性以及隱性的與城市本質相關聯的背景,形成了一條或清晰或隱晦的文化脈絡,這條文化脈絡源于城市的地貌、環境、歷史、文化和傳統,它記錄著該城市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是城市之間相互區別最本質的因素?,F代城市正日益變得復雜,識別性降低且不易掌握方向,營造清晰的城市意象,建設可讀性的城市,從而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直接目的,而這種城市意象的形成不能離開對于城市文化性格的準確定位。

導視既是標識,也為人們提供信息,導視系統在城市空間中不僅告訴我們身在何處以及如何到達別處,還在潛意識中告訴我們與身處空間中的導示符號有關的其他信息,如地域性、文化性等。導視系統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明確出某種通常被忽視的秩序感,城市空間的多樣性一方面具有了豐富的視覺肌理和可讀性,另一方面,導視系統通過連續的統一的視覺傳達手段賦予空間清晰的閱讀秩序。

導視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如下要求:

(一)符合環境行為學

導視系統設計要符合環境行為學的特點,細節設計要符合人性的要求,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設計應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導視系統信息設計要能夠被人容易的、無誤的認知;要體現人與城市之間的溝通。

(二)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導視系統的造型和顏色要與城市整體形象相協調,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體現城市整體性認知。建立區域導向系統,延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設計的整體風格相統一。

(三)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

周圍環境要素對視覺會有一定影響。具有針對性的導視設計一方面能夠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另一方面使人們的戶外生活空間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三、實例分析瓦當紋在導視系統中的運用

“一個民族的崛起必然會帶來對自己文化的重新認識,這包括對傳統的重新發現,對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與地位的重新界定。設計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文化的現代性。”自從現代設計的搖籃包豪斯設計學校所倡導的幾何化平面設計風格襲卷全球以來,現代設計逐漸走進了一個極端,那就是忽視本國、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特點在平面語言上的表達,千人一面的設計缺少當地的文化內涵與溫暖的人性色彩。

導視系統設計是一種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手法進行的藝術創作,其中需要超凡的創意,結合新的視覺元素,但這些新的視覺元素如果和城市本身的文化結合得不夠融洽,會對城市文化帶來極大的傷害。同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還要注意對文脈的提煉。城市文脈中包含的信息是十分廣泛的,但導視系統設計中只能根據需要選擇最具代表性、最概括的形勢與內容,并強化這些特征,經過取舍、概括、選擇最能夠表達城市內涵、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來進行創作。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公共標識與導視系統這種獨特的信息傳送方式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用。圖書館中的公共標識與導視系統對于指導讀者進行有秩序的閱讀活動具有直觀、快捷的功效,同時也是圖書館形象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圖書館獨特的“視覺語言”。圖1、2、3所示為西安某圖書館的導視系統設計。此導視系統設計,從科學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入手,將西安的文化藝術特征融入導視系統設計之中,以期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與時代特征。運用代表秦文化的瓦當紋樣,結合現代圖形化的特點,通過其特有的形態傳達出豐富的文化內涵,達到形與意的高度統一。

眾所周知,西安,古稱長安,歷史上曾有十三個朝代曾定都在此,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自古就有“秦磚漢瓦”一說,瓦當紋樣作為一種民族藝術中的傳統紋樣,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及書法于一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裝飾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種類,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瓦當紋樣中能夠感受到秦漢時期人們對自然最純樸、最直觀的審美認識和情感表達。

四、結論

有句話叫“善學邯鄲,不失故步”。我們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華的土壤中,深入領悟傳統中的“中國特性”,吸取外來優秀的意識、方法,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拿來”,才能找到真正為世界所認同的“中國設計”。

參考文獻:

[1]高陽.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2]丁松麗.論現代設計中民間傳統藝術的應用.裝飾,166期,中國裝飾雜志社,2007年.

[3]陳新生.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

篇6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就近入學,方便接送;所有的小學質量都足夠好,父母不用為擇校而發愁;所有的孩子,都一律平等,沒有人為原因被拒之門外;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老師的關愛,快樂幸福地成長。”六年前一次培訓后,我曾寫下上述感想。

六年以后,我從起初參與一所小學的籌備,到任一所小學的校長,對于未來小學又有了新思考。

未來小學集教室、功能室、圖書館、花園于一體。

這里說的是硬件。作為社會文明教化之所,學校應該是最美觀、最前沿、最實用的地方。

未來小學規模不宜太大,每屆二到六個班,每個班30人左右,教室寬敞,不用排排坐,可以自由組合成各種學習的方式。“紀律可以帶來秩序,但卻是被動的,只有一個人歸屬于一件事、一群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和發自內心去照顧它的愿望?!保ú耢o《看見》)孩子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屬于此、學于此、長于此。

教室旁邊就是功能室,可供專業課或合班上課用,既相對獨立,又方便到達。不像傳統的小學,教室集中在一起,功能室集中在一起。

圖書放置在學校里各個角落,小學儼然就是圖書館。小學就辦在圖書館里。書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既是社區圖書館、大眾圖書館的補充,又突出本學校的辦學特點。

未來小學就建在花園里,郁郁蔥蔥,可隨意暢游,保證學生一年四季有景可看,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玩耍的需求,有適合孩子們玩的安全環保游戲場所,提供全方位活動的可能。

當然如果場地有限,未來一個區域可以形成一個學校群,既相互獨立,又在功能室、活動場地上相互補充、相互呼應、避免多校一面。

未來小學是學生的樂園、教師的學園、社區居民的樂園。

早上八點半,孩子們坐著統一的校車來到學校,自由活動二十分鐘,可以玩學校依據兒童發展為孩子們設計的游戲,也可以在美麗的校園自主晨練,當然也可以早讀和晨誦。

每節課,低年級三十分鐘,中年級三十五分鐘,高年級四十分鐘。在每節課上,老師們會致力于提升孩子對本門課的興趣,激發他們課下繼續探究的愿望。

中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學校吃到由營養師精心準備的美食,沒有色素,沒有香精,有足夠的營養,然后每個孩子都能在寢室里睡一個香甜的午覺。

下午主要是活動課和綜合實踐課,孩子們可以任意選擇,學校會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一套實踐活動“自助餐”,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其中有一個下午是自由時間,可以看書,可以踢球,可以在自己喜歡的老樹旁沉思。

放學后,學校代為托管孩子們。孩子們可以在學校閱覽室里、在專業圖書管理員的指導下讀書,可以選學一種樂器,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五點以后,再由統一的接送車送到每個街區。作業都在學校完成,孩子們回家只思考問題。

老師們都很“專業”,熱愛教育,了解兒童,學科知識足夠,甚至在本學科的某方面是專家。老師能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備課,而不是為寫教案而備課。每個教研組自發地商量課程。沒有與教學無關的瑣事打擾。

老師們的專業發展和團隊構建是未來學校里的大事。老師們學的是全科,語文數學能教,體音美也會一些,任教前培訓足夠專業。有專業人員為老師們的專業發展提供科學考核依據。老師們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跟崗學習才能競爭上崗。從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們就了解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為之去W習實踐。校本研修是最重要的成長途徑,一個老師可以是教學組的成員,也可以是年級組的成員,還可以是某個教師興趣社團的一員,同伴互助,共同成長。

當然,能在學校里充分得到發展的,還有附近社區居民。他們也到這里來學習、培訓、玩耍。用教室或功能室的民間團體需要提前預約,學校是社區居民最重要的活動場地。

未來小學是智慧學校,也是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在未來學校里,學生的課堂可以在教室,但探究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師生一起上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主導者;師生可以隨時在網上遨游。學校里網絡全覆蓋,可以隨時視頻播放新聞。智能化辦公、無紙化辦公是主流,老師們為孩子們建立成長檔案,鼠標一點,概貌盡顯。

各種考試都很靈活,語文只考作文,數學考運用,英語屬選學。各類體育運動的規則孩子們早就掌握,所有的孩子都有音樂愛好,唱歌、跳舞、樂器,一個班的孩子就可以舉行一場音樂會;有美術鑒賞能力;會檢索各類信息。哦,最重要的一點,無論什么能力,都是為了孩子們的全面發展。

畢業的孩子不用為上什么樣的中學發愁,因為自己優秀,好中學也很多。

未來學校不是孤立存在的,未來學校建立在智慧社區的基礎上――學生和父母既會熟練操作電子產品,又深知戶外活動的益處;智慧社區的父母學校有規律地開展,父母們都在計劃生孩子前接受過一定的心理學培訓,對教育、對孩子充滿理性的認識和熱情的期待。未來學校建立在智慧城市的基礎上――社會對教育的認識趨于理性,“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已成為全社會共識,教師的工資位于一個城市中等偏上的水平,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越來越優秀的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成為學?!凹媛毥處煛薄熬幫饨處煛保逃嬲驹诹松鐣l展的正中央!

未來小學建設之路還有很長:

路的開始,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路的中間,堅信“行動就有收獲、堅持創造奇跡”定會實現。

師生相信的,一直都在。

路的盡頭,會有大片的新優質學校吧,同心的朋友啊,我們去走這條路吧;

篇7

關鍵詞:圖書館;城市建設發展;市民素質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192-02

當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越來越成為人們生存、發展和活動的主體,其經濟發展、形象建設、城市品位、文明程度、公眾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改善等日益受到廣泛關注。而科技和文化教育,是推動以上各項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那么,作為人類知識寶庫和文化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勢必在城市建設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并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圖書館的主要社會職能

圖書館是保存、整理人類社會文化遺產,向人們提供、傳遞文化信息資源的文化教育機構。中國圖書館從體制和行業上一般劃分為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三大系統。這三大系統圖書館都是知識密集、信息密集的文化集散地,是廣大市民、學校學生和科研人員獲取知識信息資源的重要學習、科研領地,不僅承擔著收集、整理和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社會職能,而且肩負著傳遞文獻信息,傳播文化知識和信息服務的社會教育職能。大學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相比,雖然服務對象和主要職能各自有所側重,但近年來在國家“消除知識信息鴻溝、促進信息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文化政策背景下,它們都在履行好自身主要職能(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基礎上,兼有面向社會服務的重要使命。雖然各自社會分工有所側重,但作為人類文化智慧的寶庫和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智力支持者,都是城市建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圖書館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1.圖書館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很多專家說,城市以文化論輸贏。筆者認為這句話定論得很有道理。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社會形態和市民素質;論一個城市是否有競爭力,也要看這個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文化氛圍。換言之,就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品位、經濟發展、文明程度和發展潛力等都是靠文化建設(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資源等)來提升的。圖書館是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是城市文化建設的載體,是推動知識信息資源獲取的最強有力機構。它以特有的傳遞文化、教育服務、科技創新和輻射影響方式引導著城市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提升城市整體實力。

2.圖書館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作用。(1)圖書館是知識文獻信息中心,能滿足全體市民的知識信息需求。市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離不開各類知識、信息資源的大力支持。雖說現在隨著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信息資源的渠道多種多樣,而且方便、快捷,但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中心和正規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提供知識信息方面更加系統、科學、專業和完整,能保證知識與信息的質量和權威。(2)圖書館是開發智力資源的重要基地,有利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圖書館不僅是知識信息資源的保存者和傳遞者,也是促進知識的創新者。首先,圖書館收藏的文獻所蘊含的知識信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智力資源[1]。人們通過學習、理解、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多的新理論、新思想和新理念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其次,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和科研機構的圖書館)通過各類知識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為市民提供各種高端知識信息資源,給他們的學習、工作、創業和科研以指導,有利于他們生產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和科技創新。(3)圖書館是文化教育的最佳場所,有利于人才培養和市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和舉辦的各種講座、展覽、演出和各種主題活動等是對市民實現終身教育的有效形式,有益于他們養成健康娛樂休閑的生活方式,通過活動的參與,能使他們各種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是廣泛的閱讀,不僅能增長知識、拓展視野、提高人文素養,對青少年的人格和世界觀的形成也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圖書館是以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和培養高素質市民的形式對城市建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

三、圖書館對城市建設發展的貢獻

1.加快市政建設,影響城市環境。當前,隨著政府對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和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建設的重視,相關投入不斷加大,各類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整體規劃,使城市環境出現巨大改觀,為城市建設平添了無限魅力。外形美觀、布局合理的各類圖書館,不僅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建筑景觀,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還增加了現代城市功能,為人們學習、進修、科研、休閑娛樂提供了方便。

2.提高市民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城市的文明與穩定從根本上取決于市民的文化素養、文明習慣、社會風氣和生活質量。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對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不僅表現在對城市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改善社會的知識結構上,更表現在對廣大市民文明習慣、文明風氣的形成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上。到圖書館閱覽、經常參加圖書館舉辦的各種活動,走出家庭和狹隘的社交圈,把打牌、聊天、睡覺、酗酒和閑逛的業余時間用在閱覽、欣賞等健康休閑方式上,不僅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還能緩解工作和生活壓力。圖書館提供的文學、音樂、美術、影視作品和游戲軟件等文獻信息資源,能豐富和活躍市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圖書館作為快速生活節奏的調節器和減壓器,也是市民宣泄情感、釋放心靈的精神家園,為穩定城市秩序做出了重要貢獻。圖書館營造的良好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將影響整個城市文化建設的氛圍,是城市良好精神面貌的體現,會感染更多的市民“求知向學”、“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并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在心底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愉悅感—這就是城市文明提升的真正魅力所在。

3.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如前所述,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就是滿足市民、學生和科研人員對科學文化、知識信息的需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科學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市民素質的提升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能提高決策水平,使生產決策發揮最大化效果;同時,圖書館的知識信息資源與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一起,共同構成了社會生產力,具有直接創造財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功能。與其他生產要素相互作用,能優化其他生產要素的結構和配置,從而改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2]。圖書館信息資源不僅在加工、處理、組織、整合和集成等過程中實現信息價值,而且在參與社會各種活動中實現信息的增值[3]。圖書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以挖掘文獻資源,強化信息支持,以科技創新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和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來實現的。目前,很多城市的各類圖書館都開始注重與企業或行業合作,加強高端知識信息整合,提供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和參考咨詢服務或聯合開發資源,幫助企業或行業引進科技成果、優化生產管理程序、開展營銷活動等,不斷提高企業和行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堅持公平服務原則、加強社區服務,促進城市和諧發展。(1)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圖書館在服務上倡導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信息公平、人人平等的服務原則,就是要淡化身份界限、取消人為壁壘,讓全體市民真正體驗到社會的公平公正,為每個立志想改變自己命運的有識者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服務平臺;(2)圖書館舉辦的各種講座和文化交流活動,能加強城市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價值認同,增進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認識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一些矛盾和誤解;(3)近年來,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都非常注重對社會服務的延伸,結合自身館藏特點加強對社區居民服務,為他們提供閱讀指導、精神娛樂需求、就業指導和生活信息需求、幫助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為他們的子女提供特殊服務等,在促進城市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5.打造服務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圖書館素有“城市文化名片”之說。目前,很多城市的圖書館為擴大自身服務范圍和影響,相繼打造出了自己的服務品牌,使人們在接受溫馨、周到服務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城市的認識和了解,不免讓人耳目一新。如一提起“文讕在線”,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美麗的杭州、提到鞋都圖書館就知道了溫州城、提起“圖書館之城”就想到了深圳……圖書館就是這樣,在打造自己服務品牌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也塑造了美好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地位與聲望,增加了人們對城市的了解,擴大了城市知名度,這些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郗沭平.城市發展與圖書館服務[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2):2-4.

篇8

關鍵詞: 大數據;城市計算;社交網絡;城市感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urban information sensing technology with respect to the Nanjing urban information sensing platform and social network data.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computing modul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data is quite helpful in sensing urban rhythm, discovering the regular pattern, and achieving a more intelligent and efficient city.

Key words: big data; urban computing; social network; urban sensing

哈佛大學E.Glaeser在其新著《Triumph of the city》[1]中指出: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創新的發動機,城市化讓人更加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然而,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了服務與管理上的巨大挑戰。如果離開信息技術,城市化很可能演變為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在互聯網上以遠超人們想象的速度迅速膨脹。據統計,全球每秒鐘發送290萬封電子郵件;Twitter上每天5 000萬條消息;谷歌通過大規模集群及分布式MapReduce系統,每天需要處理24 PB的數據;淘寶網會員超過3.7億,每天交易量千萬筆,產生幾十太字節的數據。這些海量數據早已超越了目前人力所能處理的范疇,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企業關注的重點轉向了擁有數據的規模以及處理大數據的能力。

近年來的城市計算[2]等技術,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城市計算的概念中,城市空間里的任意設備、車輛、建筑、道路,包括人等都可作為一個計算單元來協同完成一個城市級別的計算。近年來,涌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在哥本哈根,研究人員通過自行車輪胎上的傳感器探知城市空氣質量、噪音等[3];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研究人員通過手機用戶的通信時刻與位置分析城市動態信息[4];在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出租車軌跡研究城市交通問題[5]。

本文依據我們開發的分析平臺,通過分析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產生的數據來感知城市信息。本文旨在展示:依托于網絡數據分析尤其是社交網絡數據分析,當前已經可以獲取城市運行的關鍵信息,因此可以避免過度把注意力局限到信息采集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

1 社交網絡是城市感知的

重要途徑

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42.1%。其中,作為新型社交媒體,微博近兩年獲得了爆炸式的發展,用戶規模達到3.09億,較2010年底增長了2.46億[6]。圖1為中國近兩年互聯網用戶及微博用戶規模變化示意圖。

社交網絡的興起及大量活躍用戶的存在,源源不斷地產生著大量記錄城市生活的數據,這類數據具有交互性、實時性、社會性的特點,隱含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因此社交網絡又被譽為“數據科學家眼中的金礦”[7]。社交網絡數據的價值引起的許多研究者的關注,文獻[8]針對社交網絡中的大型用戶關系網絡,提出了一種新的分層社區發現算法;Hao Tu等人[9]通過聚類方法,對城市熱點話題進行檢測;Laura Ferrari等人[10]基于社交網絡中的位置信息,通過挖掘頻繁模式分析城市信息;文獻[11]基于Google的MapReduce并行框架,通過譜聚類的方法分析社交網絡中的用戶關系。以上研究從用戶關系、言論、位置等方面對社交網絡進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通過社交網絡數據感知城市信息有著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2 社交網絡中的城市信息

本文結合新浪微博數據,自主開發了南京城市信息感知平臺,主要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 城市屬性挖掘

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既有上海、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有麗江、鳳凰這樣的旅游名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和發展軌跡,表現出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特征,并反映在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圖2為江蘇省各地級市微博用戶活躍度與人均GDP比較圖。

從圖2中可以發現,除南京作為政治中心外,其他地級市的微博活躍度與人均GDP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微博活躍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城市的政治、經濟地位。

除微博活躍度外,微博中還包含用戶位置、關系、言論等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可以得到更豐富的城市整體及各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屬性特征,從而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感知城市、理解城市。

2.2 城市動態性分析

動態性是城市的基本特征,而城市里各個具體對象在位置上的變化,如車輛的運行、人群的移動等,是城市動態性最直接體現。感知城市中移動對象移動的軌跡并對軌跡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人類社會活動的特征和統計規律,進而可以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尺度上認知和把握紛繁多變的城市動態。

通過對社交網絡用戶在時間軸上的言論、圖片等信息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用戶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化,比如社交網絡中的“簽到”功能,支持用戶隨時記錄并分享地理位置信息,提供了豐富的空間移動軌跡數據。圖3基于社交網絡的簽到信息對南京不同地點一天中的人流量進行了比較。

對圖3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景區、餐廳、酒吧的人流量表現出了明顯不同的特征。基于位置信息,對城市各空間對象,如道路、商城、小區、醫院等動態規律進行分析,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把握城市動態特征,從而服務于人們的城市生活。

2.3 社區發現

城市是由人組成的,而人類行為大多有潛在的規律。研究表明,人類行為軌跡表現出很強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相關性[12],而社交網絡中的社區結構同樣具有小世界特性,并且表征著人類的共有愛好或者真實世界中的社會關系。

了解人的社交結構,可以通過社交網絡中用戶間的交互信息,利用譜圖技術或者動態社區發現算法[13]完成用戶間社區結構的提取,再通過文本分析的技術,分析同一社區的構成原因,如圖4所示。

正是由于人類行為的規律性,導致了城市中的種種宏觀特征。在數據挖掘更加注重個性化、社交化的今天,從社交網絡中挖掘出用戶的社交結構和生活模式(行為、意圖、經驗等),對于研究城市的規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4 異常事件檢測

異常事件分析是城市計算中的重要研究內容。在城市中,異常事件的發生,如流感爆發、臨時交通管制、暴雨災害等公共事件,往往會對居民生活出行及生命財產等造成損失。

傳統的檢測手段往往不能及時發現異常事件。以監測流感為例,衛生部門主要通過分析確診病例來監測流感爆發。由于患者從感染流感到醫院確診通常需要幾天時間,這給流感檢測帶來了時間上的延遲,而社交網絡可以為實時監測流感信息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在社交網絡中,很多患者在感染流感初期會通過微博身體情況,這些信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通過對社交網絡中有關流感的數據進行采集、分析,不但可以實時監測流感爆發,還可以預測流感的發展趨勢,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目前,哈佛醫學院的學者[14]通過采集Twitter中的數據來預測流感趨勢,并將預測結果與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的數據進行比對,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

除流感外,社交網絡在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檢測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網絡實時性的特點,使其成為檢測異常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基于社交網絡的城市異常事件檢測,可以降低異常事件對城市正常運行的影響,減少異常事件給城市居民帶來的不便及損失。

3 社交網絡數據分析的挑戰

社交網絡數據是由數億人在互聯網上隨機產生的,導致數據雜亂無章,且存在許多重復及無用數據,數據質量偏低。因此,如何從雜亂無章的社交網絡數據中,尋找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給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1)管理和處理大規模多源異構數據

社交網絡數據是典型的多源異構數據,由不同互聯網公司產生,且包含圖像、文本、聲音等多種格式;社交網絡數據還包含用戶關系、移動軌跡、地理信息、時間序列等各種類型;同時,社交網絡包含的數據量非常大,且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實時數據,這些都給數據管理和處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2)在線實時分析社交網絡數據

許多智慧城市的應用,如城市突發事件檢測、城市交通流信息等,有著很高的實時性要求。因此,在對社交網絡數據進行分析時,雖然數據量很大,但數據分析過程必須快速高效,以滿足實時應用的要求。

(3)如何從雜亂無章的社交網絡數據中獲取知識

社交網絡數據采集成本較低,但同時質量也很低,這要求我們從海量數據中去粗取精,從大數據中提取典型特征;同時單個方面的數據往往只能發現局部的信息量,必須結合多方面的數據去獲取更深層次的知識。

(4)如何有效地表達從社交網絡中獲取的知識并指導人們的決策

社交網絡中可以獲取城市生活各個角度的信息,但如何合理使用這些信息,將其用于指導城市管理,為人們提供更便利、智能的城市生活,也是比較有挑戰的研究課題。

4 結束語

社交網絡的興起為城市感知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來源,但其數據的復雜性也給研究工作帶來的諸多挑戰。目前的研究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新的研究工作需要轉變思維方式,綜合各種技術手段,以從紛繁復雜的社交網絡數據中發現特定的模式和新的規律,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感知城市信息及發展規律,為人們提供更加美好、綠色、智能的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 GLAESER E L. 城市如何讓我們變得更加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 [M]. 劉潤泉, 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

[2] PAULOS E, HONICKY R J, HOOKER B.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urban informatics: The practice and promise of the real-time city [M]. Hershey, PA, USA:IGI Global, 2008.

[3] OUTRAM C, RATTI C, BIDERMAN A. The copenhagen wheel: An innovative electric bicycle system that harnesses the power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and crowd sourcing [C]//Proceedings of the EVER Monaco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 Conference on Ecologic Vehicles & Renewable Energies(EVER’10), Mar 25-28,2010, Monaco.

[4] CALABRESE F, PEREIRA F C, DI LORENZO G, et al. The geography of taste: Analyzing cell-phone mobility and social events [C]//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Pervasive’10), May 17-20, 2010, Helsinki, Finland. 2010: 22-37.

[5] YUAN J, ZHENG Y, XIE X, et al. Driving with knowledge from the physical world [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11), Aug 21-24, 2011, San Diego, CA, USA. New York, NY, USA: ACM, 2011:316-324.

[6]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R]. 北京: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3.

[7] BIAN J, AGICHTEIN E, LIU Y, et al. Learning to recognize reliable users and content in social media with coupled mutual reinforcement [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WWW’09), Apr 20-24, 2009, Madrid, Spain. New York, NY, USA:ACM, 2009: 51-60.

[8] LU P, LUO S, HU L, et.al. A novel parallel hierarchical community detection method for large networks [EB/OL]. [2013-02-16]. http:///2012/files/papers/biglearning2012_submission_4.pdf.

[9] TU H, DING J. An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icroblogging hot topic detec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 System(CSSS’12), Aug 11-13,2012, Nanjing, China. Piscataway, NJ,USA: IEEE, 2012: 738-741.

[10] FERRARI L, ROSI A, MAMEI M, et.al. Extracting urban patterns from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C]//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LBSN’11). Nov 1,2011, Chicago, IL,USA. New York, NY, USA: ACM, 2011:9-16.

[11] ZHONG Q, et.al. Parallel spectral clustering based on MapReduce [J]. ZTE Communications, 2013. 2013, 2(11):30-37.

[12] BROCKMANN D, L HUFNAGEL L, GEISEL T. The scaling laws of human travel [J]. Nature, 2006, 439:462-465.

[13] FORTUNATO S. Community detection in graphs [J]. Physics Reports, 2010:75-174.

[14] ACHREKAR H, GANDHE A, LAZARUS R, et al. Predicting Flu trends using Twitter data [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INFOCOM WKSHPS’11), Apr 10-15,2011, Shanghai, China. Piscataway, NJ,USA: IEEE, 2011:702-707.

作者簡介

李文俊,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Web數據分析等。

篇9

引言:城市中的各種歷史景觀形成于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記錄著城市歷史演變的軌跡,同時記載著人們的生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綜合了自然因子與人類智慧的景觀。歷史景觀真實直觀地反映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見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歷史景觀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蘊含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延續地域的歷史文明,創造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在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景觀保護意識和生態思想,過分偏重于經濟效益,忽視了對景觀的保護和管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遭到了破壞,社會和城市的發展需要對歷史景觀進行保護。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城市建設中歷史景觀的保存與保護,以期使城市建設能保留其歷史特色。

關鍵詞:歷史景觀;原真性;可讀性;保存

一、歷史景觀保存的意義

1.1 歷史景觀現狀概述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騰飛,尤其是近十多年,隨著城市更新和園林建設的逐年增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而在城市建設中,涉及地域歷史景觀的保護和恢復的項目也日益增多。但對歷史景觀認識不深或對歷史景觀的漠視使得地域歷史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甚至造成了一個地區歷史文脈的斷裂。尤其在近些年的社會產業轉型過程中,由于對工業歷史景觀的認識不足,一些老工業基地的眾多工業歷史文化遺產被拆除。在我國,這中拆舊建新的情況是讓人觸目驚心的,亟待引起政府管理者、規劃者和建設者的重視。

1.2 保存的含義

保存、修復和重建的概念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這些概念中任何一個都只是整個綜合體的要素疊加在一起就是保護 。保存作為保護中的一種設計手法主要致力于發掘、保護景觀環境中的精神財富與歷史、美學等文化資產以及人們生活的痕跡。其中,重點保存的景觀要素指的是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代表那個時代特征的、體現人們生活的、引發人們追憶的元素 ,對它們的外觀與內部以及特定功能的展示和保存,同時要求與周圍環境風貌的相協調。

二、歷史景觀保護的基本原則

2.1 整體性原則

必須使歷史景觀與周圍環境整體進行統一的、整體的保護。因為周邊的人工或自然環境是歷史景觀生成和存在的肌理,只有對大的環境進行整體保護,才能保持住歷史景觀的生存根基。人類文化遺產包括歷史信息和文化環境是一種文態,同時它也是與城鄉生態的良好結合體。這種結合體 ,實際上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了我們要準確反映的歷史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景觀的協調性。

2.2 原真性原則

歷史景觀保護需要展現其原真性。整舊如故與歷史累積,是不完全一致的。如果將一切推倒重來.或者說用假的東西來代替真的東西,它就失去了歷史故事、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會把千百年的歷史故事一朝毀滅,然后用一個建筑師來取代千百萬人千百年的歷史創造。這就好比假古董與真寶貝、臨摹品與古傳名畫有著顯著差別一樣,假的與真的價值完全不一樣。所以,對歷史文化古跡我們強調“延年益壽”而要非常謹慎地進行“修舊如舊”,明確反對“返老還童”。

2.3 文化風情保護保護原則

    歷史景觀的價值在于其本身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包括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形式以及當地人的言語、服飾、舉止、風俗、節慶活動等,使人可以看到原有的民俗風情,讓人產生想要融入其中的欲望。

    歷史景觀的審美價值在其本來的真實面貌和固有形式上,殘破和寒酸并不是丑陋,其價值在于它所包含的歷史,它的意義也在于此。

2.4 可讀性原則

    在一個城市中,如果可以看到它的過去、現在和美好的未來,它連續變化的文脈,這樣的城市才會有很高的觀賞性。同時,這些歷史信息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層次性,才可以滿足各種各樣人的不同愛好。如可激起科學家探究的興趣 ,也可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修復與保護,是長期的、漸進的,需要足夠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在修復與保護時,還需要將完整的美與殘缺的美統一起來。我們反對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因為圓明園見證了八國聯軍對一個非常精美的建筑物和藝術珍品的無情摧殘,它留下的是一個歷史的印記。如果重新對圓明園進行修復,就把所有的歷史信息都抹殺掉了。我們的歷史現實中,既有大團圓的喜局,但也有悲劇。

2.5 景觀在利用原則

    對于歷史景觀的保護不能是福爾馬林式的保護,而應該是一中積極的保護,是保護下的再利用,應該以一種科學發展觀的態度,延續其生命力,發揮它的景觀功能,在新的時代以新的景觀要素組成新的景觀,為社會服務。法國巴黎盧浮宮的擴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保護盧浮宮的風貌,設計師決定把擴建部分置于地下。方案沒有重現法蘭西建筑的傳統模式,以一大三小共四座用玻璃鑲嵌而成的金字塔也沒有與盧浮宮試比高下,而是表達著對盧浮宮原建筑環境的尊重。

三、歷史景觀保存的方法

景觀保存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從保存的內容來看 ,涉及到景觀中的各個元素。因此,景觀保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保存的方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例如:①用技術保存;②規劃管理保存;③社會保存。要針對不同的保存對象和內容,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這樣才能收到實效。技術保存主要對景觀元素的維修、修復和整治。規劃保存主要對景觀元素的保存框架、保存范圍、保存內容及保存措施的整體安排。管理保存主要是對景觀元素保存的制度安排,包括組織保障、經濟保障和監督保障。原有的景觀和當地的居民是密切相關的,這種關系不僅沉淀于先輩們留存下來的景觀遺產中,而且還蘊含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還必須推行社會保存,鼓勵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形成共識和合力。同時,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運作制度和模式,強化公眾的參與和社會監督,使技術保存、規劃保存、管理保存和社會保存相互補充配合,共同形成綜合保存的方法體系。

 

四、結語

在我國城市環境建設中,景觀的設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大多會遇到舊景觀的保留與拆建問題,景觀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是尋求拆與建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歷史的景觀都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場地中的舊景觀也是新的設計可以很好利用的資源,只要利用的得當,無疑會成為景觀中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 馬克辛、李科,現在園林景觀設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加拿大原設計事務所.文脈的內涵與技術的力量[J].

[3] 鄭曙吻.景觀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4] 鄭宏.環境景觀設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篇10

【關鍵詞】生態宜居;居住區

引言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對區域經濟總量增長、新興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條件已成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首選。住宅是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切身問題,它對鞏固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住宅大量興建,如何為居民創造舒適、安全、衛生、方便、文明、優美的居住環境已成為社會的重要目標。作為城市和社會的縮影,居住區規劃與建設水平,反映著人們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關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長的社會商品,住宅的功能、質量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影響到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等。因此,居住區規劃設計應該以人為本,采用先進環保節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設計者的智慧,創造一個具備可持續發展條件的生態生活社區。

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化質量;二是科學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合理的等級結構和空間結構,并使其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三是倡導生態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環境和自然規律,強化生態保護,實現城市發展從注重外延擴張向集約高效轉變。

2.我國城市居住小區的發展演變進程

建國初期,我國城市居住小區建設總體上呈現均衡分布和統一供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單位大院的居住模式:十幾戶甚至幾十戶集中于一個大院內,居民的一切生產、生活服務需求均可以在一個單位內得到滿足。居民的活動范圍單調狹窄,人們的往來、交通基本上依靠步行、自行車和公交車進行。這種城市居住小區在今天猶有留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建設思潮的變化,中國城市居住小區建設呈現多元化的景象。從采納傳統的大街―里弄結構,到借鑒西方的鄰里概念;從引入前蘇聯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到小區規劃理論的應用推廣;再到近年倡導的試點小區、小康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探索,我國居住小區規劃理論與實踐經歷了一個曲折多變的演化過程,呈現出多樣化、特色化、立體化、均好化的發展新趨向。

3.我國城市居住小區現狀模式及存在問題

現階段,我國城市居住小區多采取封閉式圍合結構,多以整個小區作為居住防御單位,使原本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孤立于城市空間。在規劃上過分強調各項設施的功能分區,在布局上各成體系,很難做到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區內設施使用功能的復合交叉。

這種模式忽視了人在居住空間的主體性,單純注重物質形體美學及其物質形體的功能結構,簡化了居住空間的組織要素。當社會從滿足量的需求發展轉變為提高質的水平時,這種簡化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就鮮明地顯現出來。生活在居住小區的人們享受物質環境日益完善的同時,感慨精神生活的貧瘠,人們對所居住的空間缺乏認同,居民之間缺乏交往,人際關系冷漠。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

4.1強化居住區與城市載體間的關系

著名建筑專家竇以德教授提出,無論是出于人本思想,還是城市與居住區的和諧發展,都不應該背離城市,在城市中創建孤島式的“人間天堂”,而應重視城市這個大的載體,強化居住區與城市之間的聯系,使二者能夠在功能上進行互補,加強城市各階層居民之間的交往,激發城市活力,實現小區與城市的和諧健康發展。同時借鑒社區理論從根本上改變現有居住空間規劃的小區模式,使之從物質決定論向以人為本回歸。

4.2打造生態、健康、舒適宜居的可持續性居住環境

根據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第57集報告中,“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更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們在居住區生態規劃設計中,就可以具體的以生態學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通過生態的規劃設計方法,促進居住區環境質量的提高。運用生態學規律,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創造人與自然和諧、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融合的可持續性居住環境。

生態健康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主要應包括自然生態規劃、經濟生態規劃和社會生態規劃。

4.2.1自然生態規劃設計

生態健康居住小區建設水平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即為綠地率,綠地率一般應達40%以上。居住小區地面應有較強的保水滲水能力,盡最大可能減少混凝土(包括瀝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統,以利于雨水的滲透。居住小區中的次級道路、全部人行道、廣場等,均應采用自然滲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區內地面材料的自然滲水保水,可以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節約水資源,即一方面要開源,另一方面要節流,在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考慮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匯集處理系統。當生活污水、廢水經生物消解達標后,則可以用于居住小區內的綠化、道路清潔等用水。節流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規劃設計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設施等。節省能源和減少廢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應同時并舉的技術措施。

4.2.2經濟生態規劃設計

應廣泛采用綠色消費科技和綠色生產科技,逐步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綠色清潔能源。盡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4.2.3人文生態規劃設計

居住區是人們生活的家園,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居住區中渡過的,因此,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要著力增強居住區的歸屬感,而建立一些標志性的建筑物、構筑物或景觀、文化娛樂健身廣場,以及對本住宅小區開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動、集聚、交流的空間。建立配套齊全布局合理的生態健康基礎設施,營造出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生活環境,小區住宅多樣化,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選擇。

5.結語

居住小區是城市有機系統中最面廣量大的組成部分,猶如城市的細胞,居住小區在滿足城市居住要求的同時,更應該發揮其在承擔城市功能、營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風貌等方面的作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小區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這就要求設計師不斷研究市場的變化,創新設計出市場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們能夠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舒適的居住區。

參考文獻

[1]約翰.西蒙茲著(美).景觀設計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楊靖,馬進.建立與城市互動的住區規劃設計觀.城市規劃[J],2007(9),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