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遺產;民族文化;創新創業人才;文化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人類創造力的見證。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以及各種文化振興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臺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針”,方針揭示了現今文化藝術振興的意義,即文化力是國家之力,文化藝術和經濟緊密相連,明確指出了“文化藝術立國”的目標,日本文化廳長官青木保說:“面向21世紀,文化藝術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韓國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1997年設立了“文化產業基金”,1999年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政府還設立“阿里郎獎”,嘉獎、鼓勵那些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傳統手工技藝正面臨著斷代、失傳、消失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在保護和維系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守護民族的精神家園。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發民族文化創造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現在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場經營文化產業項目與公益性文化藝術事業,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場的力量進行發展,而缺乏專門藝術人才是關鍵問題。。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藝術產業政策如何完善,還存在立法層次低,統計指標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四是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課題以及文化體制改革滯后的問題,如何采取的針對性的研究。五是相關部門之間如何協調,行業組織和文化管理部門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規劃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六是所生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產品過多,且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造成市場競爭能力減弱。可以看出,藝術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在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瓶頸,而在高校中認知傳統文化,創造創新型富有時代中國精神的藝術作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但相對而言,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承,非物質文化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物質文化的載體已被物化為恒定的形式,表現為歷史的、靜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蘊涵隱藏很深,已遠離它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不能潛心感受和解讀,是很難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傳遞的。而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則是具體的活動過程,表現為現實的、活態的、不斷生成的,同時它就在民眾的真實生活之中,成為他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其精神蘊涵有如空氣和陽光,可以直接被人們所吸收,并在經常性的活動中世代傳承。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維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線。這種生命線一旦遭到破壞,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鏈將出現斷裂變形,民族的存在隨之發生危機。因此,面對當今強烈的“全球化”、“一體化”的沖擊,對這種文化的保護,實際就是對一個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喚、認同與養護,也是一個民族沿襲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歷史上,因為自身文化的失傳或被強行割斷而解體乃至消亡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古國,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抵制強勢文化的侵襲,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為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強勢文化的沖擊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體性,是越來越頻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對我們提出的嚴峻挑戰。在某種意義上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認識和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傳承。只有站在這樣的立場,我們才能夠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當代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責任心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保護工作,共同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篇2
(一)文化產業的定義
什么是文化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修訂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文化產業包括了文化創造、生產和傳播等不同的階段,是將想法轉變為文化產品和服務,并在此過程中將所需的實踐、活動和必要資源進行整合,而這些產品和服務反過來又會對消費者、參與者和使用者產生影響的一種產業。簡言之,筆者認為文化產業是將文化產業化的產業。我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筆者認為相對權威和全面的是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所修訂的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2009)》一脈相承,與國際接軌的。
(二)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
(1)文化產業的內涵。筆者認為文化產業的內涵即狹義的文化產業,是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文化單位的集合。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生產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產業的外延。文化產業的外延,即廣義的文化產業,包括了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集合,也稱“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本文闡述的是狹義上的文化產業。
(三)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統一
在我國,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至少在政府文件的使用中還是有區別的,但根據中國自身的國情,筆者更傾向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和描述,因為“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是高度統一的,內涵是一致的,定義和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化的進程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行業定位和分類
(1)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確立。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確立是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為基礎,根據文化及相關單位生產活動的特點,將行業分類中相關的類別重新組合。以此為我國文化及相關單位的生產活動提供依據,為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宏觀管理提供參考,為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提供統一的定義和范圍。
(2)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分類。根據以上原則,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確定的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范圍概括或許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即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相關產品生產兩大部分。若再按照我們更關心的產業類別劃分包括:新聞出版發行業、廣播電視電影業、文化藝術業、文化信息傳輸業(互聯網即屬此類)、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廣告業即屬此類)、文化休閑娛樂業(景區及游樂設施即屬此類)、工藝美術品業(包括銷售)、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業(版權、印刷、經紀、會展即屬此類)、文化用品業(玩具、文具、樂器、視聽設備、煙火等即屬此類)、文化專用設備生產業,共十個大類。
(二)文化創意產業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核心,在識別文化創意產業時起到原始標尺的作用,同時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發展的核心資源和出發點。“文化”不僅是產業發展的“原材料”,同時也是形成產品反作用于具有此“文化歸屬感”的目標受眾。可以說,“文化”具有經濟學上的雙重性,既是生產資料又是客戶群體。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在于創意創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是我國政府激勵政策的縮影。由此可見,解放全民的思想,激發大眾創意創新意識和潛能才是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和推手。當然,文化創意產業從起源到發展就更離不開創意創新的意識,而且比任何產業都更依賴創新。所以,創意創新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也具有兩面性,既是原點又是推手。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已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媒體、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渠道的快速興起,不斷催生出新興文化業態和產品內容,也大幅提升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率。反過來,“文化創意”也為其他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服務、文化+制造、文化+體育、文化+旅游等多樣的、新穎的創新發展模式,尤其對傳統產業發展思路的轉變的影響更加寶貴。
三、現階段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和現狀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基礎和國際地位
隨著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當前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格局是: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擁有各自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實力,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多數處在探索和發展的階段,未能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
2014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了7000美元,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規模也較1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約占到了GDP的3.77%。一般而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才能稱之為支柱性產業,可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相比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認,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少數幾個總供給還不能滿足總需求的領域之一,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這也與我國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轉變的總體趨勢是相輔相成的。
四、簡述其他最具文化創意屬性的相關行業
我們在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時候,筆者認為不得不提到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的劃分,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并未納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因為“雖有部分活動與文化有關但已形成自身完整體系,以免削弱本分類的文化特征”。但筆者認為此解釋不免有失偏頗,不論從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還是經營本質看,旅游和體育產業都應該屬于文化創意產業,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按照國際上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的經驗以及我國其他機構和研究者的觀點,也都將旅游和體育產業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
(一)旅游產業的文化性
根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共同完成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4)》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當然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而且“仍居于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市場規模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呈現出與新興平臺相結合的新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產業不論從經營對象本身(人文風光、歷史古跡等本就是人類文明的遺產和智慧思想的成果)還是發展路徑的特點,無不體現出文化性和創意性。
(二)體育產業的文化性
體育除了競技因素之外,文化性、娛樂性、群眾參與性才是其真正維系受眾的核心,若脫離了體育的文化性,就不會形成產業化。已故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說過:“百年奧運沉淀下來的是奧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先生在參觀英超熱刺俱樂部青訓營時不禁感慨:“兩個半小時的參觀,我們感觸更多的不是場上運動員技能戰術的培訓,而是文化。發展足球最終還要回到足球本身,需要足球的土壤和文化的支撐”。足以見得“文化”是體育產業最重要的屬性。
五、結論
篇3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政策;稅收政策
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財稅政策研究”(201610378055)研究成果;指導老師:羅鳴令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日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歷史經驗表明,作為較早提倡創意產業的英國,創意產業對其整個國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和分類,各國有不同的表述,但表達方式都是相似的社會和經濟現象,其中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創造力是核心,這強調創意結果和文化內容的重要性;二是注重創新人才的主體地位,著重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結合;三是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個主題或文化元素的重要性,依賴于開發和營銷知識產權的技術,將創意以工業化形式形成產業。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某些領域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在產業方面的形式開展和文化宣傳工作尚不充分;其次是文化產業科學和技術能力不足,發展還不完善。在相關報告中顯示2005~2014年我國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的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3%,2014年全國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2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為3.76%,比上年提高0.13%。這些數據顯示,我國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在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一些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占GDP比重達到25%、日本為20%左右、韓國高于15%,我國顯然落后很多。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京津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仍未發展起來。同時,我國創意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總體不足、人才結構上存在不平衡,即主要集中東部地區,農村的文化創意產業發揮空間不多等。這些都是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不足之處。
二、財稅政策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機理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特點,在某些方面表現了明顯的市場“失靈”,這就要求政府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介入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部分文化創意產品有公共產品性質。具有非競爭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如廣告、公共產品等藝術作品展覽,以及具有非排他性的文化產品,是以整個社會為對象,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可以免費獲得并難以排除任何一個受益者,如雕塑、廣場街道制品廠等,使得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愿意免費的提供,從而產生“搭便車”的問題。這類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文化創意產業、產品需要通過財政政策手段來提供,例如通過財政補貼等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社會供需平衡。
(二)部分文化創意產品有正外部性特征。優秀的影視、書籍等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進和諧社會關系等作用,這大于其本身市場價值的作用。如果完全交由市場運作這類文化創意產品,卻不能達到理想的供需平衡狀態,為了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產品供應與社會需求理想程度一致,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獎勵等財稅政策,鼓勵相關文化產業的創意產品生產,以促進經濟總發展和社會的總福利。
(三)文化創意產業存在風險,市場資金供給不足。文化創意市場需求難以衡量,交易價值更加難以評定,這導致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不確定性以及高風險,面對這些,文化創意企業市場融資難度大,尤其是占大半文創企業的中小企業難以存活,導致許多優秀創意項目終止。因此,加大財政投入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且能為中小企業提供便利,從而帶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促進和激勵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支柱性產業,其中離不開財稅政策的大力支持。盡管如此,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現行的財稅政策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財政政策具有廣泛性,缺乏針對性。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政策基本上是在指導性文件或者一系列規劃中提出的,沒有專門性的財政政策性文件,且財稅政策沒有明確側重的引導性,對于一些高端和新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顯得較為蒼白,對我國長遠的發展戰略以及國際化定位產生約束。
(二)財政投入力度不夠,方式單一,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中央、地方財政對文化產業發展設立了專項資金并累計投入了幾百億資金,雖然大力促進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由于目前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企業項目補貼和獎勵,沒有專門的配套措施與相應政策,在資金分配上受益者大多數為大中型國有文化企業,中小型文化企業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其難以生存。尤其產業發展中投融資、創意人才培養及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資金問題難以找到渠道解決。在投入資金量的對比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沒有產生相應的經濟價值,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財政投入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些年,中央、地方財政都加大了中西部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投入,加緊建設農村文化事業、企業,但實際上中西部文化基礎設施與東部差距大,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少,財政資金的投入比例遠不如城市,在財政支持力度上中央沒有偏向中西部地區與農村。這進一步擴大了東中西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拉大了城l區域差距。
(四)稅收政策體系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目前,我國涉及文化創意企業的主要稅收政策包括《關于繼續實施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若干稅收政策的通知》、《關于繼續實施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的通知》等,其中類似“對從事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等領域的文化企業,按規定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政策,難以有文化企業能夠真正享受到優惠,這往往是其他相關產業稅收政策的重復說明。針對動漫企業、文化產品出口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大多只有影視、出版、動漫等行業能夠享有,沒有在實際上額外優惠文化創意企業,真正地減輕企業稅負。
(五)稅收政策缺少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稅收負擔重。我國的中小微文化創意企業普遍存在技術成本高、稅收負擔重等問題,而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由于缺乏實際考量而無法達到改善其經營狀況的政策目標,因此稅收優惠政策對中小微企業發展起到的作用仍十分有限。此外,在“營改增”過程中,部分中小企業由于被核定為一般納稅人,導致企業稅率不降反升,稅負加重,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四、發達國家的財稅政策借鑒
(一)英國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財稅政策。較先提出“創意產業”并且以財稅政策來促進本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是英國。在英國積極的創意產業財稅政策支持下,成為了拉動英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對于非營利性文化產業是采用財政直接撥款,依靠中介機構運營的方式來支持。政府還撥款成立了兩個創意產業發展的專業性組織,提供了企業間信息、技術交流平臺。英國的非文化部門,如國防部、外交部等都會支持文化事業的基礎建設。針對中小型創意企業,英國政府制定了財政投融資體系。對于傳統文化行業實現減稅或免稅、對于個人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捐贈實現“抵換所得方案”,以及游戲行業退稅政策等,都極大地促進了英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英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韓國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財稅政策。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韓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這離不開韓國政府的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韓國的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是政府財政政策保證和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首先,韓國首先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國家文化政策方向、發展計劃、資金運營以及具體扶持工作;其次,韓國政府直接向文化創意產業直接投入資金,設立專項基金以及鼓勵文化創新的各種獎勵。再動員社會,官民融資方式運作文化事業的投資組合,發展電影、電視等方面事業。同時,采取稅收優惠政策,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例如對游戲、動漫產業提供低息貸款、減免稅負政策,投資影視等文化項目的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等。這些做法都極大發揮了政府的作用,為韓國文化企業減輕多種阻力,促進整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整體經濟實力。
(三)美國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財稅政策。美國是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其文化創意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美國和世界經濟中都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因此,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財稅支持模式對我國財稅政策改革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美國的文化企業可以說離不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美國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文化部,沒有直接干預具體的市場運作,但是從聯邦到各州、地方對文化機構有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資助體系,調配有限的資金給予值得支持的文化項目;其次,美國部分地方政府為引導鼓勵個人和企業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制定了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其中對于非營利性文化機構的稅收優惠十分明顯,例如捐贈免稅政策、稅收抵免、征收非相關性營業稅等,這些優惠政策既滿足了美國公益性機構的需要,也保證了一定的濟效益,促進了美國的文化事業。
五、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我國在已有的財稅體制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為良好,但對比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我們應立足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情,汲取各國優秀經驗,致力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一)調整財政投入結構,適當加大資金支持。在文化產業不同的發展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不同,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最需要的是足夠的資金投入,注意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預算安排上達到合理比例。目前,財政資金投入應注重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領域,提高中西部地區的文化資源的開發以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修建力度,向中小企業傾斜,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國民素質建設,提高對非營利性文化產業的支出等,總體上要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強文化產業資金服務體系的建設,建立保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供給服務長效機制,尤其是硬性的技術支持。同時,加強政府財政補貼、資助作用,發展社會資金投資文化創意產業。
(二)建立多種文化產業投入模式,加強中央地方事權劃分。我國主要依靠中央地方財政直接投入方式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但政府的支持不能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的全部資金需求,財政直接投入更傾向于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傳統文化保護等方面,因此政府需要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建立多渠道、多結構的文化產業融投資機制。鼓勵宣揚個人、企業、社會各界的文化事業,提倡社會捐贈、民間投資,設立專業化、規范化的文化發展基金、科學化資金建設機制,推動全社會參與模式。同時,地方政府應明確職責,與中央的財政政策形成合理劃分、財權匹配的財政政策,加強職責統一,避免文化創意產業資金浪費或者分配不均現象。
(三)完善稅收制度改革,加強稅收優惠力度,擴大受惠面。在2016年,我國全面實行“營改增”稅收改革方案,這對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解決了部分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復計稅問題,另一方面降低了部分文化創意產業的稅收負擔,但由于是改革的新時期,政府更應該加強監管,以免造成混亂。同時,應該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增值稅低稅率的改革機制,綜合利用稅收減免、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手段,加強稅收優惠力度,降低企業負擔。對于文化創意企業,稅收優惠不僅僅是大型或國有文化企業,對于中小型以及微型企業,政府應該制定符合其生產的相關稅收政策,例如提高其增值稅起征點、實行稅利返還政策對創意產業的主導行業和重要產品提供資金支持等,增加中小微企業的活力,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
(四)制定配套的相關政策措施。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除了相應的財稅政策外,政府以及社會還應有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或體制,例如法律法規上,加強社會知識產權保護共識,推進知識產權立法,完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等;在人才機制上,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應注重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大對創意人才培養的投入,加快落實人才引進與保留政策,建立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攀.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4.
[2]荔小珂.促進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經貿大學,2012.
[3]柳光強.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12.2.
[4]吳江.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0.
篇4
1.1豐厚的武術文化基礎
廣東省武館眾多,這就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和儲備,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湛江、珠海、佛山。悠久的武術歷史,厚重的武術文化為廣東省留下了非常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開發主要體現在競技表演上,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只有結合本省和本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實現一定的文化跨越和交融才能使之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1.2改革創新的開拓精神
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經濟的騰飛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同時也源自于廣東人敢為人先、夯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高貴精神。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因此,廣東省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也頗有建樹,率先開放文化娛樂市場。
1.3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在廣東省起步較早,現在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產業發展體系,并涵蓋了國民經濟中大多數領域。通過“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創意為核心手段,積極與別的文化產業發生關聯”的方式并借助了關聯文化產業取得的成功經驗,形成了多條延伸到廣東省傳統武術文化的產業鏈。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熟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先發優勢。
1.4經濟基礎雄厚,人才優勢明顯
經調查,2011年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城市人均GDP超7000美元,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這些城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就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此外,創新型的武術復合型人才是武術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持續繁榮的發展重要條件。廣東省有華南地區唯一專門的體育院校——廣州體育學院(設有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所985院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4所211院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及30-40所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學校設有管理學、傳播學、影視表演等可以促進武術文化發展的專業,可以說擁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
1.5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發展成熟
每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個優勢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其相關的產業共同崛起,從而形成繁榮穩定的持續發展。武術文化創意產業是由一系列的產業和產業鏈構成,在產業及產業鏈內部之間都擁有高新技術、科技知識、經驗等相關要素的關聯。廣東省影視、大眾傳媒(廣播、電視、雜志等)、動漫、旅游等行業的發展都相當成功,這就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2.1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夠健全
武術創意具有比較強的外在表現性,很容易被復制、抄襲,因此需要加強對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現階段廣東省的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剛過了萌芽階段,對知識產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
2.2武術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產業集群化程度低
現階段,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前提下,為了加強武術文化的對外傳播,廣東省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開展了相應的活動和武術比賽,例如:武術精英賽、傳統武術比賽、國際武術邀請賽等,顯然這些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呈現出了一定的規模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性,沒有像美國NBA那樣的觀眾基數,基本沒有國內大型企業的贊助和大力支持,更不用說國際知名企業的冠名。從而導致了產業化程度低的現象;對廣東省而言,活動的參與者相對于其人口基數只是九牛一毛,參與的人少導致武術文化的氛圍不夠強勢。要想更好地讓武術文化創意產業得到發展,就必須為其營造出比較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和相關環境。
3廣東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策略探究
3.1形成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統一戰略思想
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戰略應該是:以武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依托,以武術創意為核心,以武術文化為靈魂,以武術產業化為方向,以高科技為支撐,做大做強一批武術文化創意產業主題公園、品牌和企業,培育出一批競爭力強的武術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這應該是武術界、影視界、企業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焦點所在。
3.2站在時代前沿,立足城市發展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給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武術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具備高度融合、巨變能力和強大擴散勢能的城市載體傳承武術文化是一個高效率、高起點的文化傳承途徑和模式。廣大市民有接受經典傳統文化教育和享受綠色休閑生活方式的需求,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促進宜居城市的建設。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陣地在城鎮,同時也要緊緊把握時展的脈搏,用傳統文化的平和睿智滋養當代人浮躁干涸的心田。
3.3依托相關產業,找準契合點
影視、動漫、傳媒是文化全球化跨文化傳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當下世界各國民族文化傳播與競爭的新領域。從中華民族武術文化中挖掘出適合影視、傳媒、動漫創作的武術元素、尋找創作靈感,借鑒國外先進的、成功的影視傳媒動漫產業發展經驗,最終塑造出新時代中國觀眾喜愛和國際上受歡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創意作品,相信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影視化、傳媒化、動漫化將成為武術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向。如前期拍出的《葉問》《功夫熊貓》《風云決》等都是武術文化與影視、動漫傳媒在某種程度上的最佳結合。都大大的加快了武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開闊了大眾的武術文化視野,同時也豐富了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也為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開發提供了借鑒。
3.4加強傳統文化教養,重塑武術文化氛圍
篇5
[關鍵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5
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47年,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啟蒙的辯證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用來描述大眾文化及其產品過程[1]。目前由于各國國情不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程度各異,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還沒有統一標準的定義。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1998)首次提出“創意產業”概念,是指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和才華,可以產生知識產權并加以利用,從而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潛力的活動[2]。
Caves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認為創意產業是提供寬泛的與文化的、藝術的或僅僅是娛樂的價值相聯系的產品和服務[3]。Hesmondhalgh 認為文化產業是基于交流、復制、感受、探索社會秩序的象征性體系,主要生產具有社會意義的文本和象征物,包含影視廣播、出版、音樂、廣告和行為藝術[4]。Hartley從技術與新媒體角度,認為創意產業是傳統文化產業與新媒體、新技術結合后的新表現形式[5]。Howkins認為,創意產業是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包括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四個部門。Howkins擴展了創意產業的內涵,把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不同行業中的技術研發活動,甚至只要是以新產品、新工藝開發為特點的科技園區都納入創意產業范疇[6]。Hesmondhalgh(2002)認為文化產業是文本的生產,包括形象文本和語言文本。而法蘭克福學派所處年代文化產品的手工生產正被大眾生產替代,因此有必要區分核心文化產業(大眾文本生產)和邊緣文化產業(藝術文本生產)[7]。Boggs(2009)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圍繞四個維度即產出結果是否是文本、產出過程是否是大眾生產、產品是否必須在特定地點消費、產品是否包含創新,總結出關于“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四種類型(Typology)。提出了第四種“文化內容―創新”模式,以是否包含創新和是否是文化產品兩個維度來衡量,區分了創意文化產業、非創意的文化產業、非文化的創意產業以及非創意非文化產業,即創意并非文化產業獨有[8]。Su-Hyun Berg 和 Robert Hassink(2014)指出歐洲與東亞對創意產業的定義有所不同,歐洲分為核心新創意產業和邊緣創意產業,亞洲的定義內涵更廣泛[9]。Reese(2010)等借助產業和職業分類法,認為創意產業不僅包括藝術、音樂和寫作,還應納入教育和高科技產業[10]。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的爭議性、分類的模糊性使得難以搜集到精確、權威、及時的數據,因此研究分析和發展導向也比較分散(Cunningham,2009)[11]。
國內學者對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也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大致可分為三種態度。
一是認為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有區別、有交叉,各有側重。這種觀點有助于區分二者內涵與本質,但不同場合諸多概念的不同使用又容易引發混淆。如單世聯(2009)認為“創意產業”包括了研發、設計、數字軟件等更為技術性的產業,更多地內在于工業生產、產業部門之中,是在當代社會、科技條件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文化產業”更多是指文化藝術的生產、服務、傳播、消費與經濟系統的融合。“創意”更多與個體的自由想象相聯系,“文化”更多與民族傳統、國家體制、政治價值觀相聯系[12]。胡惠林(2009)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同時包括“創意”和“復制”兩個最主要的文化a品生產階段的系統整體概念。大規模機械復制是界定文化產業最主要的尺度之一,“創意產業”雖然揭示了文化產業的某些本質方面,但是卻不能包括構成文化產業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和產業制度[13]。
二是認為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產物,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環境而出現,其內涵比后者更廣。這種觀點突出個性、自由與創造力,弱化意識形態色彩,更強調新技術與經濟屬性,迎合了當代社會對推動經濟發展與結構優化轉型的需求,因而傳播與使用范圍日漸擴大。如金元浦(2006)認為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14]。
三是認為并不需要對二者予以區分,可以通用,進而促使了“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的流行。這種做法誠然覆蓋的范圍更全面,但由于產業內涵太廣泛也容易模糊重點。如羅建幸(2012)對文化創意產業予以分類,包括第一,指藝術創作、傳統的和現代的藝術作品、藝術展覽和文化傳播活動;第二,指與商業運作、聽眾和觀眾規模以及藝術作品的傳播擴大能力有關的商務活動;第三,指源于文化元素的創意和創新,經過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形成的具有規模化生產和市場潛力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范圍的界定是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交集[15]。蔣絢(2013)認為創意產業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能夠與不同產業、產業內不同環節融合,任何產業,一旦有創意元素滲入,該產業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被視為創意產業,因此對創意產業的界定不應標準化,而是廣泛的界定[16]。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內涵隨著不同的具體情形而具備不同的內涵,是應用性很強的產業,因而在學術角度之外增加市場因素可能有助于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英國政府經濟轉型的考慮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可見創意產業從誕生之初就頗具有政府色彩,而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則更為濃烈,“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都是政策性概念,文化不再是精英的,不在等同于高雅藝術,其欣賞也不必大費周章,而是融入于日常消費中。而文化產業從提出之初,就強調文化的經濟屬性,文化的市場化,隨后創意經濟又突出技術與新經濟的重要性,而作為市場主體之一的文化消費者卻未受到足夠重視。市場化條件下,任何產業的良好發展必須以市場和市場主體為中心,在全球消費社會背景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充分重視文化消費者。
參考文獻:
[1] Horkheimer,Max and Adorno,Theodor W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M].from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94-136
[2]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1998)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Retrieved August 20,2008,from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publications/4632aspx
[3] Richard ECaves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 Hesmondhalgh,David & Pratt,Andy C(2005)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11(1):1-14
[5] John HartleyFrom the Consciousness Industry to Creative Industries: Consumer-created Content,Social Network Marke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M].In Jennifer Holt and Alisa Perren(eds)Media Industries: History,Theory and MethodsOxford: Blackwellhttp://cultural-scienceorg/FeastPapers2008/JohnHartleyBp1pdf
[6]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Penguin Global,2002
[7] Hesmondhalgh,DThe Cultural Industries [M].Thousand Oaks,CA: SAGE,2002,144-171
[8] Jeff Bogg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vague but Useful Concepts[J].Geography Compass,2009(3/4):1483-1498
[9] Su-Hyun Berg,Robert Hassink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Geography Compass,2014(8/9):653-664
[10] Reese,LA,Faist,JM,& Sands,GMeasuring the Creative Class: Do We Know it When We See it [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0,32(3):345-366
[11] Stuart Cunningham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Globally Contestable Policy filed[J].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3-24
[12]問懶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關于“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一點思考[J].學術探索,2009(5)
[13]胡惠林對“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作為政策性概念的一些思考[J].學術探索,2009(5)
[14]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J].電影藝術,2006(3)
篇6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德爾菲法;競爭力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053-05
引言
文化創意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開始對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回顧前人文獻,對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或偏定性分析或偏定量分析,而沒有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較好地結合起來。因而,本文將德爾菲法運用在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中,得到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從而構建一套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提供依據。
一、德爾菲法相關理論
(一)德爾菲法的基本概念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又稱專家意見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克首創,經過T.J.戈爾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1946年,美國蘭德公司首次用這種方法應用于預測分析,此后該方法被迅速廣泛采用[1]。
德爾菲法主要是憑借眾多專家的專業知識、經驗和主觀判斷而形成的一種群體決策行為,其核心是通過匿名方式進行幾輪函詢征求專家們的意見[2]。評價、預測領導小組對每一輪的意見進行匯總整理后,將其作為參考資料寄發給每位專家,供專家們分析判斷,并提出新的論證意見。通過多次與專家交互的循環過程,使分散的意見逐次收斂在協調一致的結果上,這樣不但發揮了信息反饋和信息控制的作用,同時將得到一個統一且可靠性較大的結論或方案[3]。由于該方法所具有匿名性、反饋性和統計性等特點,使得其更多地適用于缺少信息資料和歷史數據,且又較多地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信息分析與預測,以及相關指標體系的建立之中。因此,本文將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并基于德爾菲法構建出文化創意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相關統計指標
1.專家積極系數K
專家積極系數是指專家對本研究的關心、合作程度,可采用專家咨詢表的回收率表示。專家積極系數越高,說明專家對該研究的關心、重視程度越高。計算公式為:K = mi /m,其中,mi為實際參與評分的專家人數,即回收咨詢表的份數,m 為全部參加評分專家人數,即發放咨詢表的總份數。
2.專家權威程度CR
專家權威與否對此次評價的可靠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對評價結果進行處理時,要考慮專家對影響因素評分的權威程度。CR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專家作出的判斷依據Ca;另一個是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Cb,具體量化指標(見下頁表1),計算公式為:CR = (Ca + Cb)/2
3.重要性均值Ci
重要性均值體現了專家評分的集中程度。影響因素重要性均值越大,說明該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就越高。計算公式為:Ci =Cij,其中,Ci為影響因素i 的重要性均值;Cij為專家j對影響因素i 的評分值;m 為全部參加評分專家人數。
4.滿分頻率Ki
滿分頻率是指對影響因素i給出滿分的專家數m’,與對影響因素i 作出評價的專家總數mi之比,是描述因素重要性的指標。Ci取值在0~1之間,Ki作為Ci的補充指標,Ki越大,說明該因素的重要性貢獻程度越大。計算公式為:Ki = m’/mi。
5.變異系數Vi
變異系數是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的重要指標。它表明專家們對影響因素相對重要性認識上的差異程度。Vi越小,說明專家們的協調程度越高。計算公式為:Vi = Si/Ci,其中,Ci為影響因素i 的重要性均值,Si為影響因素i 得分的標準差。
二、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專家問卷調查表的制定
專家問卷調查表是在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廣泛參考國內外前人研究成果及咨詢從事文化創意相關研究專家的基礎上而制定的,初步構建了6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產業要素、產業運作要素、政府政策和創新能力;二級指標包括人力資源、產業規模、創新潛力和創新成果等。擬定了第一輪專家問卷調查表以及專家調查表說明,對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任務及調查表填寫說明等進行了詳盡介紹。要求專家判斷這些指標的重要性,補充重要但指標體系中的沒有出現的指標,合并存在內容和意思重疊的指標并提供指導意見。本研究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5等級量表模式,專家要對每一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價,按照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五個等級,分別賦值為1、2、3、4、5。
回收第一輪專家調查表,進行匯總并計算各指標的重要性均值,以此作為進入第二輪的依據。將第一輪統計結果、專家的意見和符合要求的指標反饋給專家,同時制定第二輪專家調查表,供專家對指標體系重新進行評價。回收第二輪專家調查表后,計算分析第二輪專家咨詢結果。
(二)專家問卷調查表執行過程及結果分析
1.執行過程
(1)專家選擇
本次調查選擇了16名專家,均為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知名人士,熟悉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特點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
篇7
29年前,美國海斯就曾預言:“價格是當今企業競爭的手段,質量將是明天企業競爭的手段,設計是未來企業競爭的手段。”今天,無數企業的發展事實已經驗證了這個預言的正確性。在新世紀新階段,把我國建設成為具備創新特征的國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當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完全依賴于工業設計這個戰略工具,因此世界各國政府越來越高度重視其發展。分析目前我國設計創意產業狀況,工業設計屬于最具發展潛力的,而工業設計的發展也最迫切。在我國制造規模巨大的面前,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就應該選擇工業設計發展。就國家創造力組成來看,設計力處于重要地位,工業設計發揮戰略工具功能,在技術創新水平的彰顯,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上其作用不可替代。在現代社會中,如果產品具備了競爭力,則該產品的設計必然是優良的。設計創意產業屬于創新型產業,集成了科學和技術,以及藝術和文化等為一身,這是令人毋庸置疑的,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的推進中,其作用不可忽視。而我國在工業設計發展上,挑戰與機遇并存,因為以設計水平的提升為手段,使產品的高附加值增加,該項事業的前途及其遠大與美好。同時,我國企業現階段重視發展設計,將是打破中國制造局面,轉型為中國創造的重中之重環節。創意產業與工業設計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不斷發展的密切相關因素,而人們認識工業設計的過程也是與社會前進同步,而不斷提升的。當今社會創意產業為主流,重新界定“工業設計”概念極具必要性。在2001年,漢城工業設計家重新定義了工業設計:“工業設計將突破對物質幸福創造的約束。工業設計概念應具備開放性,能夠對現在和未來的需求達到靈活地適應。”據此,工業設計脫離工業產品就是必然趨勢,逐步蔓延到創意產業其他行業,將不斷擴大工業設計外延,而且外延越來越模糊,甚至會不受創意產業約束,形成與創意產業同等地位局面。
二、文化創意與工業設計的關系
工業設計的不斷擴張首先是在創意產業范圍內進行,但其強大的生命力,發展勢態的迅猛將突破創意產業范圍,力圖對創意產業的束縛進行擺脫,但由于其本身特性的存在,使其與創意產業存在復雜的“扯不斷,理還亂”關系是不可改變的。二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行業特性,導致形成的矛盾也不同,尤其是迅速發展的工業設計威脅到了創意產業的地位,而且兩者的互相親近,使了解的欲望被增加,對方的每次進步都對自身發展產生振動。引發其思考,成為共同發展尋求的促進因素,這是從總體上所描述的二者關系。以下為具體論述:
1工業設計的發展對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存進功能
就當今全球知識產業來看,在密集型和服務型產業中設計發展得最快。工業設計綜合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在對資源和環境經濟等問題的解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人類生產與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創意產業包括工業設計,因此說工業設計的發展也可視為發展創意產業了,同時發展工業設計對其他相關產業也可發揮促進發展功能,最終促進發展整個創意產業,因此說發展工業設計實質就是對創意產業進行發展。工業設計對于創意產業來說,發揮的支撐作用極為重要,也就是說,今天創意產業所形成的影響力是建立在工業設計基礎上的。在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工業設計被視為重要利器,國家和企業對其所產生的高附加值的關注程度也呈現上升趨勢。大賀典雄為索尼公司董事長,他認為:“在市場上分開產品的唯一標準就是設計。”從很多國家和企業的案例中已經充分的證明了工業設計推動創意產業的作用,例如保守和落后以及貧窮曾是韓國的特征,在亞洲危機中曾萎靡不振。1998年,“設計韓國”戰略被韓國政府提出后,工業設計成為政府大力推動與支持的對象,得到高速發展,工業設計使韓國走出金融危機泥潭,而且像三星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品牌得以誕生。工業設計成為韓國向世界邁進的推動力量,是制造國家成功轉型為創意設計國家的有力武器,工業設計對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從韓國巨大的工業設計成功中得到充分的證實。
2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工業設計的發展
在沒有明確提出創意產業前,工業設計處于緩慢發展時期,對于其在發展中所發揮作用的重要性,人們的意識并不清楚,把裝飾和美化產品視為工業設計師功能,沒有發現其對經濟效益的直接作用,對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更是無從想象。當創意產業從其他產業脫穎而出,帶來出色的經濟效益,把自己的產業體系形成后,人們對創意產業開始關注,同時對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設計的存在開始重視。這樣工業設計就從小丑地位轉變為主角。發展工業設計是需要基于創意產業背景的,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把良好的環境為工業設計營造出來,成為更多、更好設計產生的促進因素。創意產業能夠把寬松的設計氛圍和合理的設計評價體系等等提供給工業設計。另外,各地的創意產業組織對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各種活動的經常舉辦,能夠把很好的學習機會提供給工業設計者,他們可以吸取服裝和繪畫等方面的營養,為靈感的尋找帶來便利。并把更多的展示工業設計的機會創造出來,從而能夠使更多的人對其給予了解和認可,為國家給予重視和扶持創造條件。總之,工業設計的發展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來說,勢必成為促進因素,創意產業投資力度的加大勢必對工業設計的長足發展發揮促進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基于創意產業格局,我國出臺的工業設計發展策略就應該充分的考慮其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歷程的特殊性,因此我國在發展工業設計中,盲目照搬國外對策是堅決行不通的。我們在結合我國國情,充分的分析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狀況,研究創意產業的運行模式后,把工業設計的發展對策確定為文化創意和產業化,而且還需要充分的結合二者。
目前,我國必須把良好的創業環境創造出來,構建高效的政策支持機制和高技術的基礎設施,使產業鏈條具備相互接駁特征,構建的交易平臺具備高度市場化,這是我國創意產業實現大力發展需要的條件與背景,并把工業產品設計產業體系確定為基礎和核心,把平面和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行業涵蓋在橫向聯系范圍內;產品的宣傳和營銷等環節為縱向聯結擴大的范圍。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工業設計發揮增進強大競爭力功能,在我國獲得全球市場競爭優勢,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打造充滿活力的國際形象中,其作用的重要性將是不言而喻的。我國政府在綜合國力增強過程中,如果想走以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提高之路,重視工業設計就是必要之舉,需要把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專門設立起來,并且在資金上大力扶持。此外,需要加大重視設計教育力度,就工業設計而言,其質量和競爭實力直接決定于設計人才。我國目前的設計師具有世界影響的幾乎沒有,而且在補給新鮮血液方面也能力有限。多元化應是設計人才應具備的特點,而且其背景也需要擁有跨行業和國際化等特征。因此創意產業集群也極有必要形成,致使文化生態具備多元化特征,形成創意服務產業鏈。以城市創意產業集聚效應為依托為產生和轉化創新,打造載體和發展空間。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發展工業設計需要跨區域,實現國際化互動,不能局限在個人和單個企業或單個城市上,應具有地理性集聚特征。工業設計創意產業把創意設計向產品進行轉化依靠技術支持平臺來實現,設施的研發和對創意人才的轉讓與吸引等為主要的社會和生活環境內容。另外,企業和政府還要從外部條件方面不斷進行完善,為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商品價值的發揮打下堅實基礎。如培訓教育具備專業化特點,人才市場要具備靈活性,市場需求實現多樣化,相關產業要給予支撐,信息流和人才流以國際化為基礎,同時,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也要極力做到寬松。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展望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4月25日
一、前言
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和后工業時代的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國外的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和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扶持其發展。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社會經濟全方面發展和人們消費結構轉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意產業的興盛,開拓了創意產業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與發展模式,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尚沒有達成一致,例如它在美國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在日本、德國、荷蘭、韓國等國家叫文化產業。雖然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稱謂不同,但在內涵與外延上卻有相似之處。
創意產業的萌芽最早出現于1912年,當時德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使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上述兩位學者雖明確了創意的重要性,但并沒有明確提出“創意產業”概念并對其做出定義。
文化創意產業真正引起世界的關注源于英國“創意產業”的提出。1997年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后,為了繼續保持英國經濟的增長,正式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即“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的活動,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利用,使這些活動發揮創造經濟效益和就業的成效”。并將出版、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和廣播、軟件、互動休閑游戲軟件、廣告、建筑、設計、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手工藝品以及時裝設計在內的13種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
學者霍金斯認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產業等4個部門共同構建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該定義大大擴展了創意產業概念原有的內涵,把以科學、工程或技術為基礎的部門中所有以專利為基礎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囊括其中。
哈佛大學凱夫斯從文化經濟學角度定義創意產業,并力圖構建一門新的創意產業的文化經濟學。他認為創意產業是那些提供與文化的、藝術的、娛樂的附加價值相聯系的商品與服務的產業。按照凱夫斯的分類,創意產業包括:書刊出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錄音制品、電影電視,甚至時尚、玩具和游戲。
此外,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進行了探索和界定。如王緝慈從創意產業的主要來源出發,認為創意產業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性內容密集型產業”。金元浦認為,創意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是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集群理論。邁克爾·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如行業協會、金融機構、職業培訓和科研機構等在空間上集聚形成的有機整體。
邁克爾·波特強調,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些區域內由于產業集聚而出現的產業集群可以從三方面影響企業和區域的競爭:一是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二是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度;三是促進新企業的建立,從而擴大和加強集群本身。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飛速發展,產業的集聚程度大大增加,出現了許多以城市為集聚點的產業集聚現象。Landry(2000)提出了“創意城市”這一概念,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對城市環境引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化城市外在影響提升的吸引力,從而“重塑城市形象”;二是催生城市內在布局優化的牽引力,從而“重繪城市”。另一個由產業集聚延伸出的概念是由Florida在其《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出的“創意階層”。他認為,當具有新鮮想法的創意階層以組織或區域的形式聚集時,價值和財富隨即產生,這些資源就形成了區域的“決定性競爭優勢”。Florida進一步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定義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其核心是雇傭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建筑和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等領域的人才來創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術或新的有獨創性的內容。
(二)價值鏈理論。1985年,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認為“每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及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其實,產業價值鏈不僅存在于單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同企業的相互協作之中,特別是隨著產業內部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不同企業圍繞價值創造活動形成了相互協作的上下游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價值鏈。
刑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是由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增值環節所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多樣性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日益強烈的情況下,文化創意產業所包含的相關行業逐漸突破了傳統的發展領域,產業功能不斷延伸,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過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鏈整合創造了條件。
四、英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踐研究
(一)英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狀況。作為全球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國家,在政府引導下,英國創意產業增長速度居全球首位。十多年來,英國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已居全球之冠,并與金融業一起成為英國知識經濟的兩大支柱。據官方統計,過去10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增長了93%。英國自1997年以來,創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9%,大大超過傳統工業2.8%的增長率,是其他傳統產業的3倍,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統計資料顯示,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了任何一種傳統制造業所創造的產值,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英國政府推動經濟增長與降低失業率的有效發展策略。
(二)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的措施
1、完善法制,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的命脈。為此,英國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和制度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例如,1993年頒布《彩票法》,1996年頒布新的《廣播電視法》,以及《著作權法》、《電影法》和《英國藝術組織的戲劇政策》等等,從而在制度上確保了文化市場的健康持續繁榮。
2、科學規劃,多頭并舉,大力推進創意產業發展。政府是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有責任營造一個適宜產業發展和企業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近年來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和政府積極的推動政策相契合。政府從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企業財政扶持、知識產權保護、文化出口扶持等方面積極推動創意產業在全社會的發展。
3、資金保障,重視人才。創意產業從業者多為中小型企業,甚至是以個人工作室方式存在,資金是中小型創意企業創辦與發展的關鍵。英國創意產業發展中往往會遇到缺少資金、研發投入不足、無力開拓海外市場等問題。因此,政府積極支持那些有創新能力的個人或業者,為其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以免埋沒了許多創意構思及商機。
人才是發展創意產業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要靠對青少年的創造力、想象力的重視、開發和創意能力的培養。對青少年進行藝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是文化創意產業長期發展的基石。
五、結論及啟示
(一)幾點結論
1、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尚無統一確切的定義。雖然有關文化創意產業文獻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時間畢竟有限,許多研究還基本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整體比較零散。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確切的定義。
2、缺乏統一的統計標準。目前,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行業范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樣各個國家的統計口徑就存在很大差異,無法進行直接比較,更為重要的是,當政府在決定是否支持某一產業部門時,由于缺乏具體數據和統計資料而難以進行抉擇,因此給政府的公共政策選擇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3、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從本質上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積累為根基,對知識作為最具活力、最具價值創造力、最具可持續的生產要素的廣泛認同,其核心是基于“創意”。
(二)對我國的啟示
1、創意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創意產業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國制造業的升級需要創意產業的推動。沒有創意產業,制造業將永遠是艱難的OEM(又叫定牌生產和貼牌生產)。英國的經驗表明,創意產業能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換、升級;其次,創意產業在增加擴大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創意產業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意是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的重要部分。另外,發展創意產業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于創意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把商業、技術、創造和文化等要素融合成一個整體,使原有產業創意化,產業聯動效應強,污染低,從而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創意產業事關一個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政府必須把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產業的高度,出面進行宏觀規劃和協調,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政策,方能引導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建軍,葛寶琴.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效應及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8.9.
[2]侯曉雪.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概述[J].新聞傳播,2009.9.
[3]約·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Howkins J..The CreativeEconomy:How PeopleMake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2002.13.
[6]Cave R.Creative Industries:Cont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2004.
[7]吳慶陽.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辨析[J].經濟師,2010.8.
[8]王緝慈.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續)[J].前線,2006.4.
[9]徐延.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辨析[J].當代傳播,2007.4.
[10]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l.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Landr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8.
[12]Flori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and Everyda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2003.
[13]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14]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管理,2009.2.
[15]梁燕君.英國創意產業對我國的啟示[J].中外企業文化,2009.10.
[16]林菊香.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0.
[17]李淑芳.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及啟示[J].傳媒產業,2010.6.
[18]李雪玲.英國創意產業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08.9.
篇9
關鍵詞: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
“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當今世界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和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意產業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關系日益密切,作用日益凸顯。從世界范圍來看,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產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其增長速度更快,美國的達到14%,英國的達到12%。早在2000年,創意產業就成為英國的第二大產業,約占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美國是全球創意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創意產業超過航空、重化工及汽車等傳統產業領域,成為最大的出口產業,2007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達8891億美元,約占gdp的6.44%
相對于歐美國家來說,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如何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促進自主創新,推動中國創意產業健康持續的良性發展,已成為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重大課題。
本文從分析創意產業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入手,介紹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強調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并就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創意產業與知識產權保護
“創意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是在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推崇創新、推崇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是圍繞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組織起來的新型生產關系,主要涵蓋了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i3個行業。
作為以知識要素為基礎的新經濟模式,創意產業蘊涵的巨大潛力與社會財富,使之在轉型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然而,面對著因特網等數字化新傳播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創意產業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更多新的挑戰。
就創意產業而言,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員投入的是一種精力,很難準確的對其投入值做出估量,再加上創意產品通常比科技新產品具有更強的外在表現形式,更容易被模仿抄襲。一旦發生侵權,就會面臨維權難、成本高的問題。加之其配置的資源—“創意和智力成果”具有無形性、地域性、時間性、易復制性、難保護性等特點,其產生的問題就必然應由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制度來予以規范,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必須通過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來進行保護。
所以,知識產權保護就是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正如“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形象的將知識產權喻為創意經濟的“貨幣”,將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制度喻為“銀行”。一個創意從產生到形成樣品,需要知識產權制度予以確權,而對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其實就是尊重和承認個人創造力的價值;再從樣品變成商品到交易,同樣離不開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因為創意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意和創新環節的收益上,如果相關的權利主體沒有從其創意產品中獲取收益,那必然會失去創新的動力。
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樣還體現在當前很多國家、地區及一些國際組織對創意產業的定義中。如最早提出創意產業概念的英國,在其創意產業的定義中就明確指出“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需要“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聯合國對創意產業的定義也同樣強調了知識產權的巨大保障作用。
可見,知識產權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制度支撐,同時也是世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規則。隨著創意產業逐漸進入全球經濟的中心舞臺,知識產權保護必將成為創意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因素。知識產權保護不僅使創作者、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更是創意靈感產生,創意生產力轉換,創意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得以實現的基礎。
二、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知識產權問題
> (一)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創意產業在促進文學、藝術、文化與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逐漸為國人認識,中國創意產業有很大發展,尤其是香港、臺灣地區,創意文化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積極推動創意型行業的發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創意產業基地。我國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已有一定基礎,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就文化創意產業而言,2007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992.6億元和857.81億元,分別占gdp的10.6%和7% ; 2008年,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550億元和 576.86億元,分別占gdp的7%和12%0 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從232.54億元提高到595.62億元,增加值從65.81億元提高到133.7億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3.2%上升到3.4%。但與先進國家比較,中國的創意產業還比較落后,需要努力。2004年,中國的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收入為2.36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不到2%,其中大部分是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向其母公司出售的知識產權。中國專利使用和特許經營費一項的貿易逆差為42.6億美元,占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44 %,同期美國的年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收入超過400億美元。
目前,我國創意產業還是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產業鏈尚不完整的風險產業,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效益非常誘人的朝陽產業。正是具有如上的這種相輔相成的特點,使我國的創意產業面臨著經濟結構限制、整體職業結構缺陷、城市發展規劃思維定勢等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知識產權缺乏有效保護。
(二)我國創意產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我國創意產業在發展中面臨著較多的知識產權問題,其根源就在于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大量民族品牌被國外搶注。商標權是創意產業經營領域中很重要的知識產權,通過對商標特別是馳名商標的使用和推介,能夠給所有者帶來持續的收益。但由于我國企業的商標意識淡薄,在商標策略上通常采取的是“產品跟進策略”,即產品和市場開拓到哪里,商標才開始在哪個國家或者地區注冊。甚至有的企業因為辦理商標國際注冊費用高而不愿在國外注冊,這就給人以可乘之機,往往導致自己的商標被他人搶注而陷入被動。“王致和”商標在德國被搶注,“同仁堂”商標在日本被搶注,“五糧液”商標在韓國被搶注。為了商標的回歸,這些企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第二,自主版權文化精品太少,對衍生的外圍知識產權開發不夠。目前,我國是文化產品進口國,本土文化精品嚴重不足,電影票房收入}o%依賴進口大片,少年兒童喜歡的動漫60%來自日本、30%歸屬歐美,網絡游戲市場半壁江山被外國公司所占領,暢銷圖書多為外國產品或中外合作產品。即使有一部分自主版權的文化精品,在獲得專利或版權后,由于沒有及時地塑造品牌和注冊商標,以致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盜版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目前,雖然我國整治盜版出版物的力度不斷加大,但仍未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我國盜版現象依然嚴重,盜版率長期居高不下。從長遠來看,盜版行為的存在,嚴重損害了眾多創意、創作、制作者的知識產權權益,亦損傷了整個社會安全享用文化成果的消費和使用心理,甚至損傷到了人們正常文化消費的道德底線,嚴重阻礙了創意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所以打擊盜版、保護版權是我們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大力推進創意產業發展的同時,就必須考慮以知識產權的創造、生成、開發利用和維權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以健全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激勵創意活動。
(一)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
從宏觀層面看,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需要國家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以法律保護和政策支持來鼓勵和推動企業與個人創新,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創能力。與創意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權制度、商號權制度、商標權制度及外觀設計保護制度。
在我國,涉及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主要是包含在三個層面的立體性保護體系中。第一個層面是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與各部門規章,包括著作權法、著作權實施條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及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等。第二層面是散見于我國憲法、民法及其他法律法規中各種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規
范。第三層面是指國際公約,我國已加入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知識產權版權條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等,這些有關知識產權的多邊和雙邊條約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增強知識產權意識,重視知識產權的經營和管理
意識決定行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意產業還處于初始階段。特別是我國的許多企業的知識產權意1p.比較薄弱,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要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合理地運營并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才能贏得未來競爭的主動權。
正所謂“水流則活,財流則增”,資本只有進入流通領域才能夠使自身增值。同樣,屬于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只有在市場中流動起來,才能迅速轉化為財富,提高效益。美國的迪斯尼公司在運營知識產權方面就有著自身的成功經驗:編一串故事,拍一部動畫,塑造一個形象,吸引一批觀眾,注冊一個品牌,衍生一群產品,僅米老鼠和史努比兩個動畫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收益每年就超過500億美元。迪斯尼正是通過產品開發、建立全球銷售網絡、宣傳促銷和捆綁銷售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充分運營知識產權,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
所以我們的企業不僅要獲得核心知識產權,即文化創意成果的版權,還要盡可能的取得衍生的外圍知識產權,以商業運作的方式激活在創意產業鏈中形成的專利、商標、品牌、版權等知識產權,形成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網,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制定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建立企業聯盟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有80.2%的企業沒有設置 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職能部門。企業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交流機制。在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方面,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研究開發部門沒有交流的占12.3%,不定期交流的占36.1%,很多中小企業幾乎沒有專利。而在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制定頒布知識產權戰略,也需要企業根據自身現狀、發展戰略及外部環境等選擇和制定不同的知識產權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在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中小企業勢單力薄,維權能力較弱的情況,就需要合作互助,需要行業協會的幫助自律。如在上海市知識產權局的推動下,上海田子坊23家企業合作成立了“田子坊知識產權保護聯盟”,開了聯合保護、行業自律、合作營銷、相互幫助的先河。在2007年的5月又成立了上海市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同時推出了《上海市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公約》、《上海市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章程》,一共有36個創意產業的聚集區。
篇10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提到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強調其為依靠個人或團隊的創造力、創新意識,通過技術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一種主體文化,突出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視覺藝術、廣播影視、動漫、表演藝術、音像、傳媒、工藝設計、服裝設計、雕塑、軟件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于創造力 1.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品創新
文化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同于其他的物質產品,創意是文化產品的魂。文化產品是具有獨特性、差異性、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沒有創意就沒有文化產品的生命。缺少文化產品的創新,缺乏發掘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文化產業競爭力最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市場和消費者的角度,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與文化產品創新的基本原則是分不開的。
2.創新的核心要素是培養創造型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賴文化的創新意識,包括藝術的、技術的等方面,但創新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創造力的培養和釋放,尤此更顯出對文化創造型人才更迫切的需求。文化產業真正發達需要提高人的素質,充分培養和釋放人的創造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潛能和無限的創造力。要提高文化創意產業質量,文化人、藝術家的創作能力是文化創造的技術保障。任何文化資源只有經過一定形式的再創造,才可能成為具有豐厚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因此,應鼓勵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改變僵化落后的制度體制,努力營造和鼓勵創新的寬松的社會環境,以利于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培養大量的創造型人才。
三、藝術原創性的建構 1.藝術原創性要形成藝術化
文化產品必須有藝術屬性,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遵循全方位考察和調查的原則,要有科學的發展觀,讓文化產品不僅僅只注重本身的實用性,更應該注重產品的藝術性。文化產品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悅,以及情緒上和心理上的刺激。因此,為了人們充分獲得審美心理的滿足,文化產品必須充分追求藝術性,充分發揮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
2.藝術原創性要形成品牌化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要培植文化品牌,要學習國內外著名企業和創意產業園的運作經驗,要加強領導文化名園、名品、名館的建設,組建一批綜合實力強、品牌優良的文化產業集團,進而不斷加強藝術原創性水平的提高。同時,充分考慮當前文化產品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和消費習性,突出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更加巧妙地體現品牌的藝術性和原創性,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藝術原創性要形成特色化
在實現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中,要將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充分結合,形成獨有的藝術特色,這也是文化品牌真正形成的一個關鍵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十分注重文化特色,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點或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入發展。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區域性文化資源,吸取不同區域的文化精髓,加強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學等各方面的融合,讓文化產品的藝術原創性達到充分的發揮。
四、藝術原創性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意義與價值 1.藝術原創性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藝術原創性最大的特點就是設計出創新的文化產品,用以區分傳統產業可以大規模的復制和無限生產,而藝術原創正是這個復制時代不和諧的最強音,這也正突顯了藝術原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游等四個領域,在這些資源中,原創性的根本性質是賦予文化產品新的生命,讓人們感受到消費和心理新的愉悅感。讓人們意識到,必須通過文化產業的藝術創新,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尋求新的指導思想理論,以促進文化產業走向一條更繁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藝術原創性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