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進步的動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進步的動力

篇1

[關鍵詞] 理論聯系實際刀具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人們對某個事物產生興趣時,就會主動去接近它、了解它,而成為一個好之者或樂之者。在刀具(生產中的)課的講授中利用學生對刀具(生活中的)特有的興趣,講授與刀具相關的生活趣事與知識,使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學生培養成好之者或樂之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 創設疑問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對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才是求知的內在動力,興趣能發展思維激發學習主動性。枯燥的理論課如何提振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一直是學習活動組織者的探究。對于思想活躍、思維敏捷的青年學生,在教學中創設疑問情境不矢為一種較佳的教學方法。

在“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應用”課程的學習初期,由于它的理論性強、概念性抽象,課程中的許多問題很難被學生理解和記憶。如“角度參考系內的刀具角度標注”一課中,圖紙上刀具各個角度以及定義,對于具有一定識圖能力的學生來說,仍然是很難看懂和理解的。雖然、可以通過教模和實物來輔助教學,增加直觀度和感性認識。但就學習的情緒和興趣而言,這些手段的作用甚微。

為培養學生對刀具角度的理解及興趣,引入了生活中的菜刀作為例子,向學生提問:“誰家的菜刀能剁鐵絲和釘子?我買了一把啞巴賣的菜刀能削鐵、能剁釘。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奧秘就在刀子的角度上,這和我們學習的刀具角度是相關的。待學完并掌握了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就能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其中的“奧秘”。

這一做法給原本寧靜的課堂,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帶來的是活躍、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和眾多驚訝、疑惑、期盼的目光。而更多的同學則是在思考,在交頭接耳。想解釋菜刀剁鐵絲這一現象,真的與所學的知識有關嗎?刀具角度這些知識也能體現在生活中嗎?所提的問題使他們產生了興趣。當學生產生興趣時,并把興奮點集中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上,才能引發問題并產生積極的思索和探求未知的欲望,才能激發起學生對理論課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二) 理論聯系實際提振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一個不知道學習具體意義和目的的學生,是很難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學內容在生產實踐中(或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當他們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目的之后,就易產生學習的愿望及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地進行學習與探索。

“金屬切削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一課,就是將所學的金屬切削原理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其主要內容是根據不同的工件材料,選用不同的刀具角度等。由于課本上教學實例中的一些材料,都是同學們陌生的,連一點感性認識都沒有,學生不易接受。如何選用刀具角度才是合理的,所涉及的內容理論性很強,且沒有實驗來驗證理論。表面上貼近實際的課也難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而,“啞巴賣刀”則是生活中一個很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實例。由于啞吧不能說話,為了推銷自己的菜刀,就用它來削鐵、剁釘、切棉花,以示證明刀具的好壞。理論課上我用這個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因為實驗的刀具及材料都是同學們所熟悉的,早已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用菜刀去“切鐵”最易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再在黑板上用板圖加以說明“啞吧刀具”的角度選用問題,并將“啞吧菜刀”的楔角與書本上的金屬切削刀具的楔角進行一一對比,使同學們理解了楔角大小與刀刃強度的關系。以及當楔角一定時,增磨倒棱刃來增加刀刃強度的意義。從而揭示了“啞巴菜刀”的奧秘。從同學們的目光及反映中,就能看出他們對刀具角度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 豐富知識內涵培養學習興趣

一個好的組織者,除了課堂教學中采用必要的手段與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課后又能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為獲取知識而主動學習。使同學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求知的欲望保持延續性與持久性,使他們對待知識的興趣不減,并愿為此主動探討與思索。

為了實現這些,我做了一些嘗試。課后留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思考題,或者是一些開闊學生視野和增加知識情趣的課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的欲望。如:一把好刀除了有好的刀具角度,還應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和性能?剁骨頭會崩刃或刃口卷曲的刀子說明了什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和他們學過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的專業知識相關,以課余作業的形式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探討、去尋求答案,去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去檢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他們能否學以致用。也可以出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能豐富知識面并激發求知欲望的題。如:知道“世界五大名刀”嗎?中國的名刀、劍有哪些?聽說過“天下第一刀”的亞卓刀嗎?見過它與瑞士軍刀的比試嗎?……。這些問題小而具體,深而有趣,有適當的難度和趣味性。就象一塊磁鐵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為獲取這些使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去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去利用現代化的互聯網尋求答案。

這些方法較為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習的興趣,達到了為獲取知識而主動學習的目的。更有甚者,尋求不到理想的答案又不甘心,將此事牢記在心,尋機再向老師討教。由此看出興趣乃學習之根本,興趣乃學習之動力,興趣乃學習之源泉。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農業人均收入計量經濟模型

一、引言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正在用7%的耕地養活著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這一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農業技術進步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生物化學技術進步和物理技術進步。前者包括種子改良、化肥和農藥等流動性生產資料的開發、栽培和飼養方法的改善,其中取得效果最明顯的是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穩定生產水平;后者通常表現為對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設施等固定生產資料的開發改良,帶來的直接效果是縮短單位產量的勞動時間,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為了更好地說明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的影響,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出發,以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為自變量,農民人均收入為因變量,建立一個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對模型進行分析,得出當前我國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尤其是農民收入所反映出的一些特征,從而為我國的農業技術投入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基本模型建立與數據描述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經濟發展;杠桿;作用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4-0084-01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突現出來。

一、實現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實現社會穩定就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寸,協調處理好人民群眾間的各類矛盾。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懷有對人民群眾高度熱忱的感情,這份感情要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上。要時刻牢記我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對人民滿懷熱情,高度負責,努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有懂得了這些道理,協調處理解決問題才有明確的方向,那里的經濟才會穩步發展。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從點滴做起,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事,都要過問,都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千方百計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創建和諧社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社會的和諧,沒有社會的和諧,經濟發展就無法得到保證。創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善于把握和運用社會發展規律,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處理好解決好社會備類事務。要保證社會和諧,首先應該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質。作為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多變的工作策略,熱情莊重的待人態度,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社會和諧不但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抓起,更要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點滴小事做起,引導人民群眾逐步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觀念,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動力和源泉。再次,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關鍵在于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創建和諧社會,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而和諧社會的建立更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要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都離不開“人是第一要素”這一規律。因此,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競爭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堅持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經濟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的服務理念。千方百計發揮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保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志曾經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如何協調處理解決好人民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類錯綜復雜的矛盾,如何調動人民參政的積極性,是加快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量的事實證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杠桿作用,全面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就能持續穩定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所以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篇4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農業也實現了較快增長。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117.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46 940.5億元,人均糧食產量也從1978年的319公斤增長至2012年的437公斤。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成為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保障。

中國的經驗表明,非農部門的高速增長可以為農業產出的增長提供諸多有利條件。過剩勞動力源源不斷地被非農部門吸收,農業部門長期緊張的人地比例關系大為改善,從而為高生產率的新型要素進入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非農部門成長引致的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和社會物質資本供給的豐裕,使農業部門的資本投入顯著增長;土地的工程化改造、規模化經營和生產手段的機械化等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工業化和市場進程中不僅成為可能,也顯現出其有利性;農業生產組織的性質亦由過去的生存型農業轉向市場化或牟利型農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非農部門的發展同時給農業總產出的持續增長帶來極大的挑戰。第一,截止2012年底,全國共有農業農地64 646.56萬公頃,其中耕地13 515.85萬公頃(20.27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約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工農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從2001年到2009年,戶均耕地面積從7.63畝減少為7.12畝。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線為0.05公頃,一旦突破這一警戒線,實現糧食自給的目標即使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也難以保證。目前中國有超過666個縣或行政區劃單位的人均耕地低于該指標,占全國縣或行政區單位的23.7%。其中低于0.03公頃的縣(區)達463個,有些縣區人均耕地只有0.01~0.02公頃[1]。耕地面積的減少越來越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增長的瓶頸。第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尤其是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大多為青壯年,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多為老齡者和婦女,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老齡化、女性化成為留鄉務農勞動力的主要特征。第三,隨著工業化加速和城市化擴張對糧食需求的增長,農業生產中長期大規模和大劑量地使用化肥,由此造成土壤肥力減退、板結等問題。長遠來看,化肥的過度使用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增長。第四,盡管近年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撐逐步加強,農業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科技部統計,2013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5.2%。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70%~80%之間,德國、英國、法國等則超過了90%。

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一方面,非農部門的進一步擴張和人口總量的增加將對糧食形成持續增長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用地和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趨勢仍不可逆轉。因此,從長遠來看,依靠技術進步成為實現中國農業產出持續增長的唯一可選擇路徑。

本文討論的問題首先與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影響的文獻相關。將技術進步視為農業可持續增長的源泉,是現有文獻的基本共識。費景漢和拉尼斯的二元結構轉變理論,將農業技術進步視為勞動力大規模非農轉移下農業成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2,3]。舒爾茨認為,把農業改造成為經濟增長重要源泉的關鍵,唯有用高生產率的新生產要素替代已耗盡有利性的傳統要素,而新農業要素是“裝在被稱為‘技術變化’的大盒子里”[4,5]。在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的“誘導技術變遷模型”中,強調技術變遷是發掘農業增長潛力和突破農業資源瓶頸的最重要的解釋變量[6]。國內大量文獻同樣強調了技術進步對中國農業增長的重要意義。程序強調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以及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取決于農民學用科技的狀況[7]。郭劍雄認為,在農業生產函數中,產出的增長既依賴于要素投入的變化,也決定于要素生產效率的改進。要素效率的改善有兩個源泉:一是技術變遷,二是制度的演化和進步[8]。劉輝闡釋了中國農業技術變遷與農業發展的路徑,強調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緊緊依靠農業技術進步[9]。儲成祥、毛慧琴以江蘇省為例,計算得出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2.1%。隨著社會進步,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將進一步助推農業增長[10]。

至于如何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則存在見仁見智的不同思路。(1)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認為,技術變遷是對具有不同供給彈性資源的相對價格變化的反應。土地與勞動價格相比更高時,農業技術進步作為土地的替代可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因而被發明和采用;相反,當勞動成為稀缺性資源并價格高昂時,節約勞動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則更具經濟合理性。價格機制的誘導,被認為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6]。(2)謝辛斯基把技術進步視作資本積累的函數,其技術進步方程為A=Kb,其中K代表資本總量[11]。羅默開辟了經濟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內生化的一條簡捷路徑,新資本與新知識之間的固定生產比例表明,K在測度總資本存量的同時,也可以測度廠商所獲知識總量。在羅默模型中,K可以看作是一個復合體,投資既導致資本深化,也會推動技術進步[12,13]。(3)舒爾茨強調,雖然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離不開新的技術、新的生產要素的投入,但要確保新的技術帶來更多的產出,就需要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在舒爾茨看來,人力資本投資的快速增長才是“技術先進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占優勢的主要原因[5]。”納爾遜和菲爾普斯認為,人力資本水平是新技術的擴散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假定其他條件一定時,人力資本水平越高,技術進步的速度越快,擴散范圍越廣[14]。盧卡斯也認為是人力資本水平以及為提高人力資本存量耗費資源的多少決定了技術進步率的高低[15]。(4)Mario Coccia認為,人口增長率和技術產出之間關系存在一個倒U形曲線,其中人口增長率存在一個中間區域與更高的技術產出相關(必要不充分條件)。適度的人口增長率作為主要的決定要素,與其他社會經濟要素一起,決定著技術產出。而人口增長率的中間區域以外的部分,技術產出對人口增長具有負效應[16]。(5)國內文獻更多地強調了政府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對農業技術進步的作用。吳敬璉提出,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是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17]。黃振華發現,當政府財政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時,技術進步率隨之提高[18]。張永麗,葛秀峰指出土地政策、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等各項農業政策,在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也為農業技術進步提供動力和支持[19]。朱廣其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技術進步機制是農戶在利益支配下能動地技術選擇和政府對技術選擇推動的有機結合[20]。

人口轉型是本文研究技術進步與農業可持續增長關系的切入點。因此,有關人口轉型的討論形成本文研究的另一重要文獻基礎。與人口學將人口轉型限定為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經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過程不同,現代經濟學把對人口生產變動規律的討論擴及到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的關系方面。(1)一些學者注意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生育率與人力資本之間的逆向變化。貝克爾發現,家庭生育子女的數量與質量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在家庭收入和時間稟賦的約束下,如果子女數量增加,那么針對單個子女的質量投資將會減少,致使每個孩子的質量下降[21]。貝克爾、墨菲和田村以及盧卡斯等人把生育決策和人力資本積累決策同時整合在一個經濟增長模型之中,將內生生育率和內生人力資本積累率同時作為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的基本解釋變量。在他們的模型中,生育率與人力資本積累率之間的關系伴隨工業化進程而發生逆轉[22, 15]。Ronald Lee和Andew Mason認為是低生育率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了人口的素質,進而提高了人均消費水平[23]。孫文忠引入“人口素質”變量,將人口發展過程看作為兩大階段:以人口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征的人口數量擴張階段;以提高人口質量為顯著特征的人口質量內斂階段[24]。郭劍雄和李志俊也注意到,在市場化和工業化進程以來,農村生育率一直保持著下降趨勢,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在不斷深化,農村家庭已由子女數量的偏好向質量的偏好轉變[25]。(2)對于工業化進程中人口量質關系逆轉的機制,現有文獻提供了多視角的解釋。貝克爾強調,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由其決定的時間價值的增加,既使生育率因受到成本約束而下降“當資本裝備率以及人均收入增加之時,子女贍養費用將會增加,因為工資水平和花在子女身上的父母時間的價值將隨著資本裝備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收入增加對出生率的積極影響弱于子女贍養費用增加引起的消極影響,出生率就將下降。”參見[美]加里?斯坦利?貝克爾:《家庭經濟學和宏觀行為》,《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4年第12期;《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5年第1期。。又導致對勞動質量的投資因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而加速[21]。盧卡斯直接將工業化過程中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視作人口轉型的原因,“人口變遷必須包含人力資本積累的收益率提高以作為新要素”,“要解釋人口變遷中的生育行為,我們需要強調由積累的私人收益率激發的內生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26]。在Galor and Weil看來,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均為技術進步的結果,由此他們將技術進步因素作為工業化進程中人口變遷的基本解釋變量。“在我們的模型中,父母關注點也從數量向質量轉變,但這不是對收入水平變化的反應,而是對技術進步作出的反應。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不平衡’引發的人力資本回報率,從而誘使質量替代數量。”[27]

應當肯定,無論是對農業技術進步意義及農業技術進步路徑的研究,還是對人口量質關系轉變現象和機制的認識,現有文獻是富有較高解釋力和一定應用價值的。因而它們構成本文研究的基礎。本文的研究試圖推進的工作是,與第一類文獻不同,我們擬將農村人口轉型作為農業技術進步,特別是現代農業技術形成的重要條件加以考慮;與第二類文獻的差異在于,我們將關注點轉向人口轉型的發展含義之一――對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方面。筆者認為,農村人口量質偏好的轉型,將成為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

二、中國農村的人口轉型

人口作為資源,涉及數量方面和質量方面。本文所謂的人口轉型,即為人口生產由數量偏好(高生育率)向質量偏好(高人力資本積累率)轉變的過程。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的一定階段之前,人口生產長期存在著明顯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數量偏好;進入工業化的較高發展階段,人口生產則開始轉向高人力資本積累率和低生育率的質量偏好。大致始自20世紀末期,由于對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參與,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也開始了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人口轉型過程。

進入21世紀,由于農民大規模地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農村生育率在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呈下降趨勢。農村生育率始終低于1.8,2010年農村生育率僅為1.43[28]。生育率下降的結果是農戶家庭規模趨于縮小。農村戶均人口數從1990年的4.21人下降到2012年的3.06人(見圖1)。

農村生育率的下降可以通過不同年齡段的農村人口所擁有的兄弟姐妹數的變化進一步來觀察。根據《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CGSS2008)數據庫記錄的農村樣本,出生于1950-1970年、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三個不同年代的農村被訪問者, 其平均兄弟姐妹數依次為3.95個、2.94個、1.71個(見表1)。平均兄弟姐妹數隨著出生年代遞減的趨勢,再一次表明農村人口生產數量偏好的減弱《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CGSS2008)數據庫統計的人口出生年限的下限為1990年。限于數據的局限性,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農村人口的兄弟姐妹數未能反映。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中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數呈遞增趨勢。1990年,勞均受教育年數僅僅6.20年(達到小學畢業的水平),到2012年上升至8.90年(接近初中畢業水平),22年間受勞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約一個教育層級(見表2)。

人口轉型的程度可用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作為測度指數。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Q)可定義為人均受教育年限(E)與家庭人口規模(N)之比,即Q=E/N。根據表2所列的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數和圖1表示的戶均人口數,可計算出1990-2012年中國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指數如圖2。圖3是分東中西部地區計算的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指數。該指數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呈上升趨勢,明顯表現出在農業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其較西部地區偏大。

總而言之,隨著農村人口轉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逐漸取代勞動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投入,傳統農業生產函數由此逐漸過渡到現代農業生產函數形態;相應地,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也由勞動數量偏向型逐漸演化為物質資本偏向型和包含人力資本在內的廣義資本偏向型[31]。

四、人口轉型與農業技術進步

關系的經驗考察

(一)數據的選擇與模型的設定

選擇1985-2012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其中重慶市的數據并入四川省)。。的面板數據。被解釋變量為農業增長指標(農業生產總值YY為以1952年為100計算的農業生產總值。。和農業增長率)。解釋變量包括:農業有效灌溉面積LAND,農業勞動力數量L,表征農業技術水平的農用拖拉機數量M和農用化肥使用量F,以及反映人口轉型程度的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QQ代表人口偏好水平,人口偏好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規模。。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歷年數據的整理計算得出。

照對農業增長的影響要素,考察土地、勞動力數量、農用機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分別對農業產值增長的影響。據此,設定模型一如下:

模型一:lnY1=A1+α1lnLAND+β1lnL+δ1lnM+γ1lnF+μ1

為了體現人口轉型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進行模型二和模型三的設定。其中,模型二用來檢驗人口轉型對農用機械使用的影響,模型三用來檢驗人口轉型對化肥施用量的影響。兩個模型分別設定如下:

模型二:lnM=ε1+α2lnQ+μ

模型三:lnF=ε2+α3lnQ+μ

(二)數據的檢驗和模型估計結果

為了避免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必須對面板序列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同時為了確定回歸方程的效應模型而進行豪斯曼檢驗。

將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各變量經過一階差分后,均拒絕原假設,說明各變量數據為一階單整I(1)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對多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的較好的方法是以向量自回歸模型為基礎的基于回歸系數的Johanso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拒絕假設“r=0、r≤1、r≤2、r≤3”而接受“r≤4”,說明至多存在四個協整關系,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方程回歸殘差呈現平穩,對原方程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較為精確(見表5、表6)。

(三)模型結果分析

1. 技術進步對農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在全國數據模型一的結果中,土地使用面積減少0.43%,農業生產總值增加1%;勞動力數量減少0.34%,農業生產總值增加1%;農用機械化水平提高0.39%,農業生產總值提高1%;化肥施用量提高0.93%,農業生產總值提高1%。全國數據檢驗可知在現代農業中,土地和勞動力數量已不再是影響農業增長的主要因素。作為體現技術進步要素的機械動力和化肥施用量,對農業增長起到正向的影響。其中,現階段化肥的施用量對農業增長的影響最大,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增長的影響也較大。體現農業技術進步的要素投入對產出的貢獻遠大于土地和勞動的產出貢獻。

分東、中、西部地區的檢驗結果顯示,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土地和勞動力已經對農業增長不再起到積極作用,系數符號皆為負,而西部地區土地的產出彈性為0.12,仍為促進農業增長的影響要素之一,這一點符合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趨勢,即東中部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較快,西部地區較為落后。勞動力影響系數分別約為-0.30、-0.16和-0.17,勞動力數量不是農業增長的影響因素。勞動力數量對農業增長的負影響,說明西部地區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邊際收益極低甚至為負,外流現象更為嚴重。中部地區也存在這一現象,而東部地區多數農業人口已經轉移,農業人口數量的變動幅度變小,對農業增長的影響也就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代表農業技術水平的機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水平,東、中、西部地區對農業增長的影響系數分別是:0.51、0.27、0.46和0.41、1.22、0.59,東部地區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增長影響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區最小,而化肥施用量對中部地區農業增長影響高于東、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影響最小。總體來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水平的對農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低于東、中部地區,農業技術水平較為落后也符合現實狀況。

2. 人口轉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作用。全國模型二和模型三的估計結果表明,人口轉型不管是對農用機械的使用還是化肥施用量的影響皆為正向,且較顯著。印證了農業人口轉型對用來表征農業技術進步的農業機械水平與化肥使用量,產生的都是積極作用。

從分東、中、西部地區的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三個地區人口轉型對農業技術進步都起到正向的作用。其中人口轉型對中部地區技術進步的影響比東、西部地區更為顯著。東部地區人口轉型對農業機械水平、化肥使用量影響系數最小,其可能的原因是,東部地區耕地的細碎化程度較高,現代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技術的作用受限。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伴隨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用地的非農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長遠來看,中國農業產出的持續增長唯有依靠技術進步。現代農業技術是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新型要素為載體的,因此,農村人口轉型帶來的農業人力資本供給的增長,將成為中國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構建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人口轉型的農業技術進步機制,源于其對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業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農業投資有利性機會的積極影響。經驗事實表明,人口轉型已成為影響當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影響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26]小羅伯特?E?盧卡斯.經濟發展講座[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6161.

[27]Oded Galor,David N.Weil,Population,Technology and Growth:From the Malthusian Regime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9):806828.

[28]郝娟, 邱長溶.2000年以來中國城鄉生育水平的比較分析[J].南方人口,2011,26(5):2733.

[29]劉琦,郭劍雄.人口生產數量偏好向質量偏好的轉變[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50(5):109117.

[30]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8.

[31]郭劍雄.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內生增長:工業化與農業發展關系再認識[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6):7787.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HANG Fan ,GUO Jianxiong*

(Northwest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篇5

關鍵詞: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發展對策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個整體社會的進步,從生產生活到社會發展,生產技術以及勞動力的科技化都是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所帶來的。現代企業的生產發展也在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廠生產也更加注重效益和低碳節能,企業為了向著這樣的方向靠近,企業生產所采用的器材以及勞動力生產幾乎都會向著更加節能低耗的方向發展,只有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注重了可持續發展這條道路,才能在二十一世紀科技大發展的浪潮下站穩腳跟。

一、工程機械的智能化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代工程機械智能化的發展主要是朝著兩個方面發展的,第一,工程機械的單機集成化技術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術,第二,工程機械在實際運用當中的智能監測,遠程監控以及預報故障診斷技術。(1)工程機械的單機集成化技術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術。工程機械的單機集成化技術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術還包括兩個主要的技術,即機電液一體化控制的自動換擋變速器技術,機電液一體化控制技術可以分為液壓式自動換擋技術以及電液式換擋技術,單一的自動換擋技術也可以為機械的自動化帶來許多的便利與動力,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體化的自動化變檔技術的運用使得機械的運作更加靈活快速,在性能上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另一種主要的技術是可編程控制技術以及無人操作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說是最先進的一種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可編程控制技術就是通過網絡編程,在系統內部就設置好程序,這樣,機械在實際的運用中就可以按照制定好的程序走,自動完成其余的步驟。例如,智能電飯煲的編程設計技術,傳統的電飯煲在實際的使用中是要通過電飯煲的人工判斷來設計煲飯的時間,但是人工判斷對于一些沒有實際經驗的人來說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往往會出現時間過于長導致飯燒焦,或者時間設置不夠,飯還沒有煲熟的情況。然而,使用可編程技術的電飯煲就可以排除這樣的意外發生,只需按下已經規定好時間的煲飯選擇鍵,已經輸入了編程的電飯煲就可以在設定好的合理時間內將飯煲好。無人操作技術也是編程設計的另一種運用,無人操作技術即沒有人來控制,機械在啟動之后就可以按照已經編制好的編程走程序。比如,無人機的運用,無人機就是沒有人在飛機上掌握方向駕駛飛機,無人機就是一個已經編制好程序,可以按照規定好的程序走的飛機,無人機的運用在軍國防領域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實際運用,為國家的國防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2)工程機械在實際運用當中的智能監測,遠程監控以及預報故障診斷技術。智能監測技術即機械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運用實現智能化的監測,比如遙感技術的運用,遙感即遙遠的感知,又被稱為人的視力的延伸。遙感技術通過光譜當中的紅外線的采集來判斷監測事物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趨勢,遙感技術廣泛運用于農業林業等方面,比如,蝗蟲災害的蔓延方向,水域赤潮的泛濫趨勢以及天氣預報的監測等等。遠程監控技術即通過機械的智能化實現目標物體的遠程信息變動技術,比如全球定位系統的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可以追蹤到犯罪分子的行動軌跡,結合網絡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可以很清晰的掌握犯罪分子的行動動機,從而為公安辦案提供了有利的追蹤依據,可以說,工程機械的遠程監控技術對社會的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預報故障診斷技術在中國的實際運用當中還不如發達國家那么先進,但是也是有進步的,地理信息系統又叫做地圖的延伸,用于監測,采集數據并且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分析從一方面也可以對故障進行診斷[2]。

二、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的對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工程機械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如此廣泛而深刻,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幫助作用,在此,對于工程機械的發展展望也是全人類所關注的。工程機械智能在編程技術運用,數字化運用以及網絡計算機的運用當中已經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希望也會有所突破和發展。

(一)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自動控制的多種傳感器一體化運用

當代是網絡發展的時代,網絡發展技術可謂已經遍及了全球,人類向太空月球地球上空所發射的衛星,就是網絡發展的保障,人類衛星發展不過幾十年,其發展還有著巨大的進步空間。如若可以將網絡計算機技術運用到每一個技術當中就可以實現更好的運用,這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自動控制的多種傳感器的一體化運用是加快機械運作效率的保障,如若可以運用到每一種機械當中,就可以極大的加速社會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3]。

(二)研究開發工程技術,將微電子,人工智能以及可編程的網絡信息技術融入一體

微電子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向,虛擬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當中重要的發展方向,虛擬技術可以對現實當中還未實現的畫面進行預言,就好比是提前感知未來的發展一樣,將人們實際生活當中還未實現的或者難以實現的事情在虛幻當中實現,如若可以將人工智能技術當中的虛擬技術運用到更多的機械工程運用,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將會出現更多有趣事情以及更多有趣的可能。

篇6

關鍵詞:科學技術;社會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17-03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根源,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有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的表現,這表明科學技術發揮作用時要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消除科學技術的異己作用時同時也要實現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最高的社會革命力量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源,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于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1],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的推動力”[1]。科學技術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歷史的有力的桿杠”,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2]。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創造先進的勞動工具,把觀念的存在變成客觀的存在,創造出新的客觀存在,從而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引起社會形態的改變。例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極大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把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封建社會的貴族土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其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2]。17世紀和18世紀從事制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態革命化 [3]。隨著科技進步,人類活動范圍越來越擴大,各民族交往越來越多,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已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國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態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社會進步的內容體現在科學技術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認識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在實踐中越來越自覺地把人的目的性和規律客觀性統一起來,不斷擺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束縛,不斷從必然走向自由,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程度,使人不斷成為自然的主人和社會的主人,科學技術的進步直接表明了人的自由程度。正如馬克思在談到“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時曾經寫道:“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換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活領域的彼岸,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搏斗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須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須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4]。

科學技術對社會主義國家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列寧說:“勞動生產率,歸根結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5]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發展科學技術,只有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把農業,工業和國防事業的發展轉移的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建立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才能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取得比較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關系社會主義生死存亡的一個問題。

篇7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DEA的方法測度了1985-2008年遼寧省的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對2003-2008年間的17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分解進行了研究,并得出結論。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 Malmquist指數 技術進步 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非參數的生產率測度方法與Malmquist指數法相結合的辦法加以度量,采用Farrell(1994)構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本文采用投入距離函數來定義Malmquist TFP指數。若 和 分別表示一個N×1非負實數投入向量和一個M×1非負實數投入向量。

投入距離函數可以定義為:

(1)

其中L(y)代表所有能生產出向量y的投入向量x的集合。

從s時期到t時期,度量全要素生產率增長(TFP)的Malmquist指數可以表示為:

(2)

其中表示以s期技術為參考值的生產率指數,表示以t期技術為參考值的生產率指數。對式(2)變形得出:

(3)

其中: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TC)=

TC大于1表示存在技術進步。

根據Farrell(1994),在假設規模效率可變的情況下,技術效率又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TE)和規模效率(SE)。

純技術效率指數(TEC)=

(4)

規模效率指數化(SEC)

(5)

下標v和c分別表示可變規模報酬(VRS)技術和不變規模報酬(CRS)技術。其中,TEC大于1表示,技術效率得到了改善,而SEC大于1表示在t時期的技術水平上,投入要素的組合進一步靠近技術最優規模時的產出水平。根據上述方法以及給定的合適面板數據,可以應用DEA類線性規劃方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即:

(6)

這時需要計算兩個時期的四個距離函數值,根據式(6)求解四個線性規劃問題。

指標選取和數據收集

總產出: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遼寧總產出的基本指標,并且按2000年不變價格進行換算。資本投入:以資本存量來衡量。根據國際通用的永續盤存法進行估計,定義本期的資本存量為上一期的資本存量加上當年的投資,再減去折舊: (7)

式(7)中,Kt是t年的資本存量,It是t年的投資額,δ是折舊率。《遼寧統計年鑒》(2004)報告了2003年全省以及農業、工業、建筑業等行業固定資產折舊率。為了估計資本存量的初始值,本文采用Kohli(1982)的方法。具體地,假定1985-2008年之間各行業投資的實際增長率與實際增加值的增長率是相同的,以穩定的速度γ增加,這樣可以得到: (8)

勞動力投入:不考慮人力資本,采用遼寧省年平均從業人員數表示,即年初從業人員數量加上年末從業人員數量除以2得到。

實證結果分析

(一)遼寧省TFP指數分解

從表1中可以看出,1985-2008年期間,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平均技術進步率(TC)約為4.7%,成為近年來遼寧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之一。但進一步研究發現,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速度卻比較緩慢,平均增長率為1.7%。之所以技術進步率高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原因在于1985-2008年間,雖然技術進步較快,技術效率指數(TEC)和規模效率指數(SEC)均小于1,技術效率(TE)和規模效率(SE)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減弱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由于存在技術無效以及技術效率的下降,各種投入的要素沒有達到最優配置,從而沒有合理利用,而這一時期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非中性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率為4.7%),說明原來的要素配置結構已經不適應技術進步的需要,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在這期間,遼寧省的規模效率也呈現下降趨勢,說明要素的投入沒有達到最優規模,可以通過擴大經濟或縮減規模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遼寧省技術進步速度較快,但是由于忽視了技術進步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最優的經濟規模從而導致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因此,要提高遼寧保持遼寧經濟的穩步發展,在促進技術進步,增加研發投入的同時,也要注重資源的配置方式和經濟規模。逐步提高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實現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規模經濟。

(二)各行業TFP指數分解

由表2、表3可知,大部分行業呈現非中性的技術進步,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遼寧經濟的發展,但由于大部分行業無法實現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從而抵銷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的部分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的發展。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金融業、租賃和商業服務、居民和其他服務、文化體育娛樂業等行業都在生產前沿進行生產,技術效率均為1,要提高這些部門的經濟來促進遼寧經濟發展,從促進科技進步和實現規模效率方面入手,而其他行業由于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產前沿上進行生產,那么對于這些部門來說,提高經濟的主要途徑是在保證技術進步的同時,實現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2003-2008年,農業部門技術效率(TE)為0.738,規模效率(SE)為0.978,要實現技術有效,使技術利用率逐步向最佳水平靠近,須改變投入要素組合,減少冗余勞動力投入8.763萬人、減少冗余資本投入245056.963萬元,建筑業部門要實現TE=1,須減少冗余勞動力14.618萬人、減少冗余資本304000032.524萬元。

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在這17個行業中,技術效率最低的為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部門,僅為0.199,其次是教育部門,技術效率僅為0.217,再次是交通運輸、水利、公共設施和郵政行業,技術效率僅為0.33,都存在大量勞動力和資本的浪費,要解決這種問題,就需要改變資源配置和經濟規模,從而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

由表2可知,雖然公共部門和教育部門技術效率比較低,但其技術效率指數卻為1.120和1.026,說明該部門的技術效率正在逐漸改善中,趨于在生產前沿上進行生產。交通運輸業和水利、環保部門不僅技術效率較低,且技術效率指數小于1,僅為0.922和0.835,說明這兩個行業的技術效率不僅沒有得到改善,而且趨于遠離生產前沿上進行生產,對于這些行業,要足夠重視,盡快采取措施,改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由以上分析得知,在1985-2008年的17年間,遼寧省的平均技術進步率為4.7%,處于較高的增長水平,但由于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均小于1,減弱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從而TFP的平均增長率僅為1.7%。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遼寧經濟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增長源泉仍然是資本和勞動力,日后必然受投入要素的制約而趨于放緩。要解決這個問題,擺脫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實現遼寧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在保持技術進步的同時改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對于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金融業、租賃和商業服務、居民和其他服務、文化體育娛樂業等技術效率等于1的行業,要繼續保持在生產前沿上進行生產,即保持技術效率指標為1,同時改變經營規模,提高規模效率。而其他行業由于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產前沿上進行生產,那么對于這些部門來說,提高經濟的主要途徑是在保證技術進步的同時,實現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即要保證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均大于1,不斷改進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參考文獻:

1.Coelli,T.,Rao,P.,and Battese,G.E.A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篇8

一、文獻回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機制分析

(一)哈羅德――多馬模型。20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建立了相似的長期經濟增長的數學模型。研究經濟增長同各種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哈-多模型的主要假定可以歸納為:(1)一部門經濟,即社會上只有一種產品;(2)兩種生產要素,即勞動和資本;(3)不考慮技術進步;(4)不變的資本―產出比以及不變的資本-勞動比;(5)外生的勞動力增長率;(6)不變的規模收益;(7)模型間接假定了資本和勞動不能相互替代。在哈-多模型中,經濟增長率被人口增長率所決定,如果人口不增長或負增長,則經濟就沒有增長的可能,人口增長對于經濟增長起重要作用。

(二)索羅模型。索羅放松哈-多模型中“生產是在不變的要素比例的前提下發生的”假定,接受其他假定,在不考慮技術進步的情況下,運用新古典主義的生產理論和邊際分析方法,建立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不久,索洛提出了一個帶有技術進步的新模型,并對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解,將產出增長中由投入要素的變化所引起的部分與由技術進步所引起的部分區分開來,得出經濟增長因素分解方程。

(三)阿羅的“干中學”模型。阿羅認為,知識的獲得,即“學習”是“經驗的產物”,而不僅僅是時間的函數。企業在進行投資和生產的過程中,會逐步積累起生產經驗和更有效的生產知識,而這些知識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由于一個企業獲得的生產經驗和生產知識也能夠被其他企業所利用,因此,一個企業的生產率可以視為整個經濟總投資的函數。不過,由于知識的創造是投資的“副產品”,不需要進行補償,因此,仍可以維持完全競爭的分析框架。

(四)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盧卡斯提出和比較了三個模型:基于物質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通過教育積累人力資本的內生增長模型和通過“干中學”積累特定人力資本的增長模型。其中,第二個模型是核心模型,并被人們稱為盧卡斯模型,其核心假定是:其一,人力資本的增長率是人們用于積累人力資本的時間比例的線性函數,從而引入了人力資本生產部門;其二,工人的人力資本水平不僅影響自身的生產率,而且能夠對整個社會的生產率產生影響,這是該模型能夠產生遞增規模收益和政府政策增長效應的基礎。

(五)羅默的內生增長模型。該模型中,經濟分為三個部門:研究部門、中間產品生產部門和最終產品生產部門。生產投入包括四種類型:有形資本、非技術勞動、人力資本和技術。該模型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將技術進步直接納入模型中,同時又將人力資本內生于模型中,用來解釋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他認為,技術革新是技術增長的核心,而技術革新是研究開發活動的結果,是研究部門人力資本推動的。

(六)宮澤模型。日本經濟學家宮澤提出了研究內生增長的另一條思路,即以人力資本為核心,對經濟增長進行解釋。宮澤在索洛的單純生產部門模型基礎上,引進了教育部門,假定社會配置一定的資源到非生產的教育部門,教育部門的貢獻通過提高生產部門的技術水平而間接實現。宮澤模型的核心是技術進步的速度取決于現有技術水平和教育部門的資源配置;生產函數則表示產出是有形要素投入和由教育部門所帶來的技術進步的函數。

從上面的文獻回顧可以看到,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包括固定資產投資量,勞動力數量,人力資本投入量,科研開發投入、人力資本的建設速度等。不同要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的解釋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提出的。

二、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機制

人力資本是在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所謂人力資本,說到底就是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而形成的以人的高智能和高技能為基本存在形態的資本。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增長的實質在于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相互推進。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主要表現為:人力資本不僅像物質資本一樣是技術進步的載體,而且更具能動性的載體。一般來說,實現技術進步主要有四個主要途徑:(1)本國人的發明和創新;(2)向國外學習;(3)“干中學”,即在生產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技能;(4)教育。所以,人力資本既是技術進步的發動者,又是新技術的載體與傳媒,現代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人力資本的不斷提高。具體來說,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機制有:

第一,人力資本積累會導致勞動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以及物質資本利用效率的改善,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使產出以更快速度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將通過其技能的提高更有效地運用機器設備等物質資本,增進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的提高可充分利用或替代稀缺的物質資本,以便快速地增加國民總產出。

第二,人力資本能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重要作用。在產業結構的轉變過程中,一方面,教育和醫療保健部門的擴大增加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另一方面,為生產者服務的部門(教育、金融等)迅速擴大并日益專業化。這些部門大部分使用人力資本作為主要的投入,并用包含有大量人力資本形式的產出為生產者提供服務,以提高勞動及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從而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率。

第三,人力資本具有收益遞增性。人力資本是增長的源泉,其人力資本投資有其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內部效應是人力資本對投資者本身生產率的貢獻,外部效應則是由于人們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資本的生產率,形成產出的遞增收益(盧卡斯)。所以,人力資本投資會給投資者本人或家庭帶來遞增性收益,其時間價值隨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其他生產者的收入,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益。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其一是提高資金和勞動力的生產率;其二由于人力資本水平的整體提高,增強了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三、政策建議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人力資本相對缺乏的國家。據測算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35%,而發達國家則占到75%,這表明我國人力資源的利用還很不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還很大。因此,研究和制定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與措施尤為重要。當前,我國應從如下幾方面展開人力資本發展戰略與政策:

1、積極對外開放,學習吸收先進技術和知識經驗。積極引進國外高科技產品和先進企業,抓住機會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我國的人力資本。

2、增加教育投資,改善教育結構,提高全民素質。教育投資對人力資本投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受教育就是人力資本的積累過程。其他因素不變,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層次越高,人力資本的存量就越大,而隨著人力資本的量的積累將發生質的飛躍,人力資本質的提高是技術創新及制度創新的源泉,也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將“人”由資源態轉變成資本態主要依賴于教育投資的積蓄即人力資源的資本化的過程。

3、防止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費。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人才缺乏與人才流失浪費并存的問題。因此,應使教育結構和經濟結構相適應,人盡其才,學以致用。并為學有專長的人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工作環境,并在各方面給予應有的待遇。也可在政策上實行傾斜,甚至在法律上做出規定,以防止人才流失。

4、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人口的過快增長是造成人力資本不足的重要原因,因為人口的過快增長使大量的人力資源閑置或不得其用,并且也降低了人力資本投資的人均水平,制約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及人力資本的形成。因此,應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當前,應進一步落實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確保人口總量基本穩定的過程中,實現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篇9

關鍵詞:個性 愛心 信心

充分發揮愛在德育過程中的作用,應對學生多一些尊重、寬容和真摯的愛,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溝通,讓學生愿意接近我們老師,能夠聽從我們教師的引導,從而鍛煉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來提高我們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必須要具有一顆愛心。他要熱愛他的每一個學生,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關心,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要關心。我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我們更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高素質的工作者和勞動者。所以我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認識到培養多樣人才的重要性,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展示學生的特長。我們要改變過去的那種觀點好學生是人才,差學生就不是人才;知道科學家、文學家是人才,打工、做生意、搞個體經營,只要干得好,那也是人才。認識到了這一點,班主任工作時,就不會再以成績給學生分級了,就會把愛心給每一個學生,就會使我們的教育活動在師生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中進行,我們就會建立一個充滿愛心、健康和諧的班集體。

二、要善于用愛心,化解矛盾

作為班主任,要豁達大度,胸懷寬廣。初中階段所面臨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在心理上表現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他們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缺乏是非辨析能力,自我控制力差,對事物的認識片面,容易走向極端。若班主任對學生采取過于苛刻、強硬的教育手段,學生不易接受,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教育的失敗。

班主任對當面犯了錯誤的學生,切不可歧視,先靜下心聽學生的解釋,再用一顆寬容的心包容學生的錯誤,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用老師真誠的態度、寬廣的胸襟打動學生的心。實踐證明對待這樣的學生,更需教師用溫暖的手來撫平他們昔日的陣痛,醫治心靈的創傷,鼓起他們改正錯誤的勇氣,揚起他們理想的風帆,這樣才會帶來集體的安寧、團結、發展。我們面對一位懶惰的學生,用寬容感受到一個勤奮的學生正在成長;我們面對一位懦弱的學生,用大度感受到一個堅強的學生正在成長;我們面對一位狹隘的學生,用慈愛感受到一個豁達的學生正在成長。我們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化解了師生之間的冰雪,架起了師生心靈的橋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寓教于嚴

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嚴,要以對學生的愛為本;愛,要對學生更加嚴格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愛的有方。只有愛而沒有嚴格的教育那是溺愛,學生不可能會健康成長;只有嚴沒有愛,學生的心靈會受到創傷。所以嚴不是簡單粗暴地對學生橫眉冷對,不是憤怒指責,更不是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而是嚴的適到好處。舉個例子:有個學生,家長離婚后把他判給了媽媽,而媽媽工作非常忙,對他很少管理,最終導致他懶惰散漫,常常逃學不上課。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對學生給予一定的關愛,我們可以采取家訪,了解學生逃學的原因,然后和他談心,找到他不愿意學生的原因,再給他媽媽反映一下情況,和他媽媽一起努力對學生進行教育,最后終于使他對學習恢復了信心,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四、要給學生樹立小目標

篇10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人力資本;農業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3-0124-06

一、問題的提出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簡稱TFP),反映了生產活動中經濟資源利用程度和效率水平,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反映,其增長率又稱技術進步率,理論分析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動力源泉有兩個:一是技術進步,二是技術效率。本文沒有對二者加以區別,統一使用技術進步概念。

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水平的增進與改善。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是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技術進步水平的重要指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政策含義。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產出增長不僅依賴于生產要素的投入,而且還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朱希剛以“五年計劃”為研究期間,運用Solow余值法,估算了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率及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情況[1-2]。趙洪斌基于C-D生產函數估算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可能途徑[3]。趙芝俊等立足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彈性變動趨勢建立模型,估算了1986―2003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及其對經濟的貢獻率,并得出了若干以彈性變動趨勢及技術進步貢獻率變動趨勢分析為基礎的結論[4]。陳衛平運用非參數的Malmqusit指數法,研究了1990―2003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構成的時序成長和空間分布特征,并比較了農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變化情況[5]。

總體上看,國內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率的文獻很多,但其中涉及農業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就已有相關研究來看,其成果對于解釋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源泉構成均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幾乎所有TFP和技術進步率的估算都對勞動力投入做了同質性假定,即只強調勞動力的數量因素,而剔除了勞動者素質因素,忽視了人力資本在TFP及技術進步率測算中的影響。當前,經濟增長理論中對人力資本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相關研究當中。Schultz指出,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解釋變量[6]。Romer、L.ocus將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強調了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7-8]。Barro、Mankiw N.G等則通過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9-10]。

那么,在對中國農業TFP的經驗研究中,忽視人力資本因素(剔除勞動力質量影響)是否會對估算結果產生偏差?如果偏差存在,那么程度如何?在充分考慮人力資本條件下,我國農業TFP及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如何?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二者又存在何種互動?

本文從以上幾個問題出發,將人力資本概念整合入TFP估算方程中,測算了1985―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分析其變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貢獻以及二者的互動關系。

二、模型設定與估算方法

本文假設中國農業經濟的生產函數滿足C-D生產函數模型,其一般表達式為:

Y=AKαLβ(0≤α,β≤1)(1)

假定技術進步滿足希克斯中性,即各要素間的邊際替代率保持不變,在方程中加入一個表征技術進步的時間變量,則生產函數可設定為:

三、 數據的采集與生成

本文主要使用的數據為1985―2005年中國農業投入和產出數據。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問題,本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年鑒》。

(一)農業總產出(Y)

農業總產出以1985年不變價格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進行計算,歷年農林牧漁業產出數據和GDP指數數據均可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單位:億元)。

(二)物質資本投入(K)

本文以農業資本存量代表物質資本投入,由于歷年農業資本存量無法直接獲得,本文基于永續盤存法對農業資本存量進行估算其方程為:

其中,Kt、Kt-1分別為第t年和第t-1年的農業資本存量,It為第t年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μ為折舊率。要計算歷年農業資本存量(單位:億元),必須獲得三個關鍵數據:分別是基年的農業資本存量、不變價格的歷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及農業綜合折舊率。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可從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考慮到農業生產中物質資本的價格指數與農業產出的價格指數屬同方向變化,可利用農業總產值指數對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進行縮減,從而得到不變價格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農業資本存量和折舊率沒有現成的統計數據,在相關的估算研究方面,吳方衛的研究較有代表性,其1985年的農業資本存量為1 454.4億元(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綜合折舊率為0.0542[11]。本文借鑒其測算結果,并將其1985年的農業資本存量1 454.4億元(1980年不變價計算)轉換為1985年不變價的農業資本存量,結果為2 119.99億元。

(三)總人力資本存量(H)

相比其它生產要素而言,人力資本是無形的、不可觸摸的,其存量不能直接得到,只能間接估算。目前主要的估算方法有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獲得法等。考慮到中國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擬采用教育獲得法來估算中國農業總人力資本存量,其估算方程為:

其中,H為總人力資本存量(單位:萬人),N為農業從業人員總數,Qi(i=1,2,3,4,5)分別表示文盲或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等五個教育層次的農業從業人員占總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Ei為各教育層次的教育折算系數。歷年農業從業人員總數可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各教育層次的農業從業人員占總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可以從《中國農業年鑒》中直接獲得。周曉等根據農村收益率水平估算了農村人口的教育折算系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值分別是:文盲或半文盲為1,小學為1.07,初中為1.254,高中為1.308,大專及以上為1.4[12]。本文接受其對農村教育系數的測算并將中專學歷與高中學歷等同,教育折算系數一并算做1.308。

四、實證分析與比較

(一)回歸分析

根據第二部分內容,中國農業生產的計量經濟模型設定為:

為比較人力資本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的測算影響,設定忽視人力資本因素的計量經濟模型為:

依據第三節的相關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0.0,對模型(1)和(2)進行回歸,其結果如表1所示:

從回歸結果看,模型(1)的所有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輕松通過t檢驗,F值達到321.6,R2 和調整后的R2達到了0.973和0.97,D.W值為1.44,屬于可接受的范圍,整體上模型(1)對數據擬合程度較好,質量較高。與模型(1)相比,模型(2)各參數雖也能順利通過檢驗,但在幾乎所有項目的表現上都要略遜于模型(1),這表明,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可以提高數據的擬合程度和參數估計準確性。參數估計值方面,模型(1)中人力資本產出彈性相應為1-0.567=0.433,略小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0.567,體現了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農業弱質性的產出彈性估計值為負數,符合農業生產實際。

(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比較與趨勢分析

將第二部分的相關數據、模型(1)和(2)參數估計值代入第一部分的(8)式中,可計算出中國農業歷年全要素生產率,結果如表2所示。

從計算結果來看,忽視人力資本因素時的全要素生產率均普遍高出考慮人力資本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其值被平均高估28.5%,若比照趙洪斌[3]的估算,這一比例將達到46.8%。可見,人力資本因素在全要素生產率測算中的影響不容忽視,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值明顯較小,但變化趨勢卻驚人的一致。這似乎說明,當研究目的集中于總體趨勢分析時,人力資本因素的作用并不明顯。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上在不斷提升,但其變化具有一定的波動,1985―1996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呈現穩步上升勢頭并在1995年達到制高點,隨后逐漸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觸底反彈。從趨勢上看,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繼續走高的可能性較大。

(三)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估算與分析

由于技術進步率即為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率,則將表2數據代入(9)式中可得到歷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估算數據,其結果如表3所示。從數據可以看到,1985―1996年除1985年和1991年兩年技術進步率出現負增長外,10年間基本保持了技術進步率的增長態勢。而進入1996年,技術進步增長率陷入了長達8年的負增長時期,而2003年、2004年又重新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圖1為1985―2005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描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到,中國農業的技術進步率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兩階段性質:第一階段主要是從1985―1994年,此階段技術進步率雖然一直處于正增長狀態,但波動劇烈,其中 1987年、1990年、1993年和1994年的技術進步率都接近或達到3%的高位,而1985年、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卻陷于停滯,呈現出高峰和低谷交替出現的情況,起伏巨大。第二階段為1995―2005年,此時期內相鄰年份農業技術進步率的波動趨于平穩,連續性較強,短期內呈穩定狀態,在較長時期內表現為“U”型穩定發展趨勢。由于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技術推廣,政策性作用強烈,從圖中可以分析出,在1985―1994年間國家對農業技術的政策波動較大,缺乏連續性,運動式推動農業技術的情況比較多,因而技術進步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而在1995年以后,政府的政策更加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表現出政府在農業技術政策支持方面更為成熟和穩健。

依據相關數據可進一步得到,1985―2005年中國農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年增幅為4.79%、0.91%和0.68%,同期農業總產出的平均年增幅為3.92%,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567和0.433,則1985―2005年間中國農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9.29%、7.5%及23.21%,其中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算值小于朱希剛[1-2]和趙洪斌[3]的估計,人力資本貢獻率的測算值也略小于李勛來等[13]和張艷華等[14]的估計,但估算結果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各估算值之間的相對數量關系總體上差別不大,估算值之所以偏小的原因主要是估算方程中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之間的交互影響。從貢獻率的測算結果上看,物質資本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占一定比例但并不高,顯示技術進步對農業產出增長的推動力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資本在中國農業增長中的貢獻很小,似乎表明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解釋力并不充分。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低貢獻率說明,中國農業生產仍然停留在以物質資本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生產階段,中國農業的集約化時代尚未到來。

單就人力資本的估算結果進行分析,人力資本產出貢獻率的低水平并非因為產出彈性的不足(人力資本產出彈性為0.433,僅略小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而主要是由于人力資本存量的過慢增長(0.68%的年增長速度遠遠小于物質資本的增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農業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以及農業人力資本的非農轉移等。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一樣,具有資本逐利的天然屬性,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低回報率以及非農產業中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促成了人力資本的非農轉移,并造成農業人力資本的流失。

(四)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互動分析

根據西方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較為明顯的正效應。同時,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不容忽視。那么,對于中國農業而言,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之間到底存在何種互動,二者對經濟增長的共同影響是互為補充還是此消彼長?

如圖2所示,實線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趨勢,虛線為農業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變動趨勢。

從圖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力資本增長與技術進步率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反向相關關系,即當人力資本增長加快時,技術進步率就跌入谷底,而當技術進步率處于高位時,人力資本的增長幅度就明顯放緩。從人力資本的構成看,人力資本主要由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兩部分構成,其增幅也取決于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變動情況。勞動力數量決定于勞動力非農轉移的情況,質量變化則受制于農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從技術進步的類型看,目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主要是勞動替代型技術進步,土地、資本替代型技術非常少。同時,在農業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基礎性地位并未改變,政策性推動依然強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反向變動關系可以從兩個方向尋找合理的解釋路徑:一是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的替代效應。當前我國農業技術進步主要以農業機械化為切入點,而大多數農業機械均為勞動替代型,對農業人力資本形成替代效應,即當機械化程度提高時,人力資本被替代的程度就越高,其非農轉移的動力就越強,農業人力資本存量必然增長乏力。二是政府財政約束。當前,農業科技推廣和教育普及均以政府的政策性推動為主,而政府在短期內的財政支出規模是有限的和基本穩定的。因此,在財政資金的分配上,當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較大時,技術進步率隨之提高,而用于教育普及的財政支出相對縮水,人力資本形成速度隨之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對于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反向變動的解釋,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說,尚需進一步的經驗證實。

五、主要結論

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本文測算了1985―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率,通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忽視人力資本因素(剔除勞動力質量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將被高估近30%,對測算結果的準確性會產生較大影響。但若研究目的僅為全要素生產率的趨勢分析,則人力資本因素帶來的差異性影響并不顯著。

第二,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總體上保持了上升的趨勢,但其過程中存在波動。1985―1995年全要素生產率穩步上升并在1995年達到制高點,隨后逐漸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觸低反彈。

第三,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表現出明顯的兩階段性:第一階段為1985―1995年,其波動劇烈,起伏較大,而1996年之后則經歷了較為平穩的“U”型發展過程,各年間的技術進步率差異較小,連續性強,整體上體現了政府的政策性推動由突擊式、短期性向長效型發展的趨勢。

第四,目前,中國農業產出增長主要還是依靠物質資本的投入,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推動力有限。雖然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但其貢獻率非常低,突顯農業人力資本大量流失的現實。總體上,中國農業增長沒有擺脫以物質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生產階段,集約型農業生產仍未形成。

第五,在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互動關系上,二者呈現出明顯的反向相關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科技推廣對人力資本的替代效應以及政府短期的財政支出約束。

參考文獻:

[1] 朱希剛.農業技術進步及其“七五”期間內貢獻份額的測算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4,(2).

[2] 朱希剛.我國“九五”時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農業經濟問題,2002,(5).

[3] 趙洪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演進的研究[J].財經研究,2004,(12).

[4] 趙芝俊,張社海.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 (3).

[5] 陳衛平.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效率變化:1990―2003年[J].中國農村觀察,2006,(1).

[6] 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1-22.

[7]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2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1002-1037.

[8]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9] Barro R.J.Economic Growth in a Gross Sector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1,(2):407-443.

[10] Mankiw N.G., Romer D., Weil D.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407-437.

[11] 吳方衛.我國農業資本存量的估計[J].農業技術經濟,1999,(6).

[12] 周曉,朱農.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2003,(6).

[13] 李勛來,李國平,李福柱.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14] 張艷華,劉立.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

Technological Changes,

Human Capital and the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5 to 2005

Abstract:Thispaper estimates the TFP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duringthe period of 1985to 2005 based on full consider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shows the error in the estimation of TFP on whether considering the human capital, and analyses the change of the TFP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ses the contribution ofProduction factor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capital andTechnological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