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注意事項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注意事項

篇1

新生嬰兒臍部護理是護理人員必須做的工作。臍部護理的好壞,關系到嬰兒臍部是否發生感染、臍部血肉和臍部紅腫等。臍部護理到位對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死亡率 起著重要的作用。新生兒發病率的降低,減少了某些并發癥、后遺癥的發生,提高了我國人口素質。在此談談對嬰兒臍部護理的體會。

新生兒臍部護理不是要有高超的醫療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無菌觀念和責任心。特別是對臍部斷端的處理和觀察是很重要的。

一、剛出生的新生兒臍部護理

1 常規接生 新生兒斷臍后用0.2cm大的氣門芯離臍輪0.5cm處套住臍帶(氣門芯不套住臍輪就行),再離0.5cm處套第二個氣門芯。2%碘酊消毒臍帶10cm,在第二道結扎處斷臍,無菌方紗和線保護斷端,使包扎面加固,達到止血的目的。

2 產房內的觀察 產婦在產房內觀察2小時。除搞好早吸吮和對產婦生命體征的觀察外,同時進行嬰兒臍部的觀察,主要是觀察臍帶斷端有無滲血。在進行母乳喂養指導的同時要告知母親怎樣對嬰兒的面部、哭聲及皮膚進行觀察。出產房時再次觀察嬰兒臍部有無滲血,正常后將母親和嬰兒送入病房休息。

二、住院期間的嬰兒臍部護理

1 預防感染 a.臍帶紗布的更換:初生嬰兒出生后的第二天沐浴時要更換紗布。用0.5%的碘伏行臍帶跟部至臍輪2cm處的消毒無菌紡紗保護斷端。b.住院的新生兒,我們每天給沐浴兩次。上午給新生兒全身沐浴,詳細觀察新生兒的面部、皮膚、黃染和四肢。

下午沐浴時觀察有無大小便污染臍帶和是否干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其他的時間由家屬更換尿布。c.如臍帶較粗、膠質較重或臍輪較長,給予健嬰保包扎。健嬰保可預防感染,預防臍疝的行成。為此多年來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兒在住院期間無1例臍部感染的發生和臍疝的行成。

2 新生兒的心理護理 a.護理人員要與嬰兒進行語言交流、進行撫摸、夸獎等。b.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教會家長對嬰兒表情的觀察、啼哭性質的觀察和目光交流、尿布的更換等。

三、沐浴時的注意事項

1 水溫、室溫要適宜 給嬰兒制造一個相對舒適的洗嬰環境。

2 嘔吐和窒息的新生兒暫不能沐浴。

3 沐浴前1小時不給嬰兒喂奶或喂水,以預防沐浴時發生新生兒窒息。

4 體重小于2000克的低體重兒先洗上半身穿好衣服后再洗下半身,沐浴時動作要輕柔。

四、指導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和母乳喂養

五、出院后的新生兒護理

篇2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護理

重度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能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生,使患兒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治療主要是光照療法。正確的護理,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1,2]。今就我科對新生兒血清膽紅素>432 umol/L的臨床病例,采用藍光持續雙面光療照射45例的護理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新生兒科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住院的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共45例,所有病兒血清總膽紅素均>432 umol/L,其中男26例,女19例,足月兒42例,早產兒3 例。生后發病時間最早15 h,最遲17 d,

1.2 治療 入院后,經常規體檢,處理后,即放入藍光箱,我們采用持續雙面光療的方法,定時監測血清膽紅素,當血清總膽紅素降至342 umol/L時,改為間歇光療。

1.3 方法

1.3.1 儀器 使用EKS-02A型雙面藍光治療儀(上海合力醫療器械廠產),波長為425~475 nm藍光,光管與新生兒體表距離35~50 cm,光明強度為2152.0-4949.6LX。

1.3.2 環境準備 保持室溫為22℃~24℃,濕度為50%~60%,空氣新鮮,避免過堂風。

1.3.3 患兒準備 剪短指甲,處理皮膚、臍部,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帶好眼罩,防止損傷視網膜,全身(只包小尿布),男性患兒保護陰囊。患兒進入藍光溫箱后注意記錄入箱時間。

1.3.4 照射溫度與時間 保持溫箱溫度為30℃~33℃,采用持續雙面光療。當血清總膽紅素降至342 umol/L時,改為間歇光療,每次8 h,1次/d,共照射18~30 h,平均為26 h。

1.3.5 觀察項目 ①精神狀態:好、一般、差;②吃奶情況:好、可、差;③體溫:38.5℃;④心率:140次/min;⑤呼吸:40次/min;⑥黃疸程度;I度黃疸限于面、頸部,鞏膜輕度黃染;II度黃疸遍及軀干及大腿;III度黃疸全身皮膚黃染,包括手心、足心和分泌物;⑦大便顏色;暗灰黃色、黃色、黃綠色;⑧皮疹。

2 結果

共治愈患兒43例,膽紅素降至正常時間為4.3 d。1例因肺出血死亡,1例自動出院,未予治療,1月半后并發膽紅素腦病。光療期間出現發熱1例,皮疹2例,青銅癥1例,均予暫停光療后好轉。

3 護理

3.1 一般護理 進入光療溫箱后,患兒取平臥頭側位,均給與人工喂養,不能進食者給予鼻飼,治療和護理盡量集中進行,做好箱前交接班,特別是箱溫要交接清楚,看清溫度,24 h記錄一次箱溫,密切觀察患兒的體溫,每2~4 h記錄一次體溫,使體溫保持在36~37℃為宜,根據體溫調節箱溫。如光療時體溫上升超過38.5℃時,要暫停光療,經處理體溫恢復正常后再繼續光療。隨時記錄母乳量、嘔吐量、尿量、大便次數及大便的顏色。

3.2 預防感染 新生兒抵抗力低下,易受細菌感染,故新生兒藍光治療中預防感染是十分重要的。護理人員在接觸新生兒之前要洗手,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者盡量不要接觸新生兒,若接觸則需要戴口罩。要注意做好新生兒臀部、臍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3.2 特殊護理

3.2.1 患兒應裸位于床中央,以獲最佳光照位置。如患兒因煩躁移動,護士巡回時應予以糾正。

3.2.2 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如被患兒嘔吐、淚水、出汗,大小便等污染后,應及時清理,以免影響療效。

3.2.3 全部使用雙面藍光照射,一般每2 h更換一次,可以昂臥、側臥、俯臥交替更換。俯臥照射是應有專人巡視,以免口鼻受壓而影響呼吸。

3.2.4 嚴密觀察病情,光療前后及期間要監測血清膽紅素變化,以判斷療效。光療過程中要觀察患兒精神反應及生命體征;注意黃疸的部位、程度及其變化;大小便的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有無呼吸暫停、煩躁、嗜睡、發熱、腹脹、嘔吐驚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聲變化,如有異常須及時與醫師聯系,以便檢查原因,及時處理。

4 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病,治療主要包括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藥物治療等,光照療法能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臨床使用廣泛,熟練地掌握光療的操作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項,準確估計和處理患兒在光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是防止并發癥的重要條件[3-5]。筆者認為只要護理措施得當,密切注意光療時出現的異常情況,觀察呼吸、心率,適當補充水分,注意保護眼,生殖器等及吃奶情況。可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孔德鳳,馬莉,主編.實用新生兒護理,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 李鳳英.新生兒黃疸診斷治療中的分歧爭議,中國使用兒科雜志.

[3] 王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診療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篇3

【關鍵詞】臍帶;結扎方式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574-02

臍帶的處理是我們護理新生兒的重點,臍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門戶,若臍部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1)。長久以來很多醫院采用氣門芯套扎臍帶,3%碘酒或碘伏或20%高錳酸鉀消毒臍帶殘端,效果各異,有發生斷端出血、結扎線脫落及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延長、易發生紅腫滲出等問題,選擇什么樣的斷臍方法一直是產科醫護人員需要解決的難題,2012年起我們使用特殊臍帶夾處理新生兒臍帶殘端收到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6 --12月出生的新生兒900例,體重2 500―4000g。孕周37―42周,出生時Apgar評分9一lO分,所有新生兒無嚴重畸形、感染及合并癥,排除高危妊娠的產婦,隨機分為氣門芯組、臍夾組,各組在新生兒出生體重、母體孕周、10分鐘Apgar評分等面進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特殊臍帶夾組①:在正常新生兒娩出,臍動脈搏動停止后,自臍輪向上擠出殘余血液,用特殊臍帶夾在距臍輪部2-3cm上夾住臍帶,合攏,剪斷,留取臍帶夾。用碘伏消毒殘端及臍帶周圍皮膚,不包裹臍帶殘端,讓其暴露,每日沐浴后常規酒精消毒。48 h內待臍帶殘端干枯,顏色變黃、晦暗時剪斷臍帶夾,并用剪刀修剪臍帶殘端,防止殘端干硬損傷新生兒皮膚。②氣門芯組:新生兒出生后,自臍輪向上擠出殘余血液,用止血鉗套帶線氣門芯距臍根2--3cm處夾住臍帶,在止血鉗上方0.5c處剪斷臍帶,將帶線氣門芯滑至臍根。用碘伏消毒殘端及臍帶周圍皮膚,暴露臍帶殘端,每日沐浴后常規酒精消毒。

1.3 評價項目:臍帶斷端的出血、氣門芯或特殊臍帶夾脫落、臍周炎癥及臍帶自然脫落時間。新生兒出生后助產士在產房觀察2h,關注滲血情況.24 h內由病區護士檢查臍部有無滲血,若有血跡則判斷為殘端滲血;觀察特殊臍帶夾或氣門芯結扎部位有無散開或脫落跡象;每日新生兒浴后用酒精消毒臍帶殘端并觀察臍周有無紅腫及炎性分泌物、異味等,如果出現視為感染。出院時教會家屬臍部護理方法,電話回訪,了解新生兒臍部情況、臍帶脫落時間。

2 結果

2組比較結果見表l:

3 討論

3.1氣門芯處理臍部殘端的優缺點:胎兒臍帶血管由兩條臍動脈和一條臍靜脈組成。胎兒出生后,臍帶循環終止,干癟并逐漸從根部脫落,通常情況下用氣門芯結扎后,臍帶殘端自然脫落時間大約需7―14天,研究發現使用特殊臍帶夾后殘端脫落時間明顯提前,平均時間為6―7天(P

3.2用臍帶夾處理臍部殘端的優缺點:臍帶夾材質為PVC、一次成型。其優點是操作簡單。不牽拉臍帶。避免了對新生兒的傷害,并能保證兩端同時斷臍無濺血危險,避免醫務人員被血液污染。能節約斷臍時間,夾住后較緊不留空隙、極少脫落,干燥快脫落快,感染少,效果佳。特殊臍帶夾處理后,臍血流被有效阻斷,血管閉合緊密,本研究發現臍夾組無一例發生臍部殘端滲血、散開現象。兩例發生臍部感染是因為出院后家屬未按照醫務人員的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洗。致使臍周皮膚發紅,分泌物有異味,經醫務人員上門指導,雙氧水每天兩次消毒處理,三天后癥狀消失,局部清潔干燥。但特殊臍帶夾費用較高,限制了其使用。

3.3臍夾應用的注意事項:用特殊臍帶夾的時候,注意在臍輪上方2--3厘米上夾住臍帶,剪斷并留取臍帶夾,避免夾住臍輪部皮膚,碘伏消毒后不包裹,由于用臍夾處理過的臍帶殘端較長而堅硬。我們在剪除臍夾后用剪刀修剪干硬的殘端,防止殘端劃傷新生兒皮膚,改進后,臍夾組沒有發生過皮損。廠家規定取夾時間為24-48h,但實際工作中應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剪除臍夾,當臍帶殘端干枯、顏色變黃且呈半透明狀時,方可去掉臍帶夾,避免過早取夾,引起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34-02

新生兒科的健康教育對新生兒的康復起著延續性的推動作用,大多數新爸爸新媽媽,面對寶寶不知所措,缺乏新生兒護理知識,許多經驗是靠親屬的指點,并不科學。如何幫助新生兒從醫院過度到家庭的安全護理,我們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并在臨床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是最主要的方法,一般采取個別交談,交談的內容根據家長的文化素質而定,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態度誠懇,善于舉例,使家長易于接受和掌握,既要使家長思想上高度重視,是要避免造成心理恐慌。

1.2 文字圖畫教育 主要印發簡單易懂、圖文并茂的防病育兒的小冊子。如母乳喂養,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撫觸的彩色圖片,下面配以適合的文字說明;正常新生兒的護理常識、各種常見疾病的病因、防治、治療和護理知識等。

1.3 行為教育 主要是示范法,如指導一位母親進行母乳喂養,讓其他母親模仿學習。沐浴時讓親屬觀看,并講解沐浴的步驟和相關注意事項

1.4 入院宣教 接收患兒后,對病情做初步了解,然后向親屬發放防病育兒知識小冊子,介紹主管醫師,介紹科室的治療護理程序,告知親屬探視時間、電話咨詢時間及電話號碼、醫院規章制度、出院時注意事項,并指導母親如何保持泌乳。視孩子病情讓親屬了解各種檢查化驗知識,如血常規、大小便常規、肝功能和其他生化檢查等。對其進行醫學知識教育,講解一般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規律,并給予安慰、鼓勵,使其信任我科醫生護士能治療并照顧好孩子。

1.5 住院期間宣教 親屬按制度每天15:00-16:00探視,護士先向他們發放住院收費一日清單。在探視前做好基礎護理,親屬看到自己的孩子整潔、舒適,就會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賴,這對培養親屬的遵醫行為是很有幫助的。對每位親屬詢問孩子的病情都逐一解答,對一些懂醫學知識的親屬提出的詳細疑問要耐心解答。對于問的很籠統的親屬,以對比的形式展開講述孩子的整體情況。親屬對某些治療護理手段不理解,如孩子輸液已完而頭上仍有留置針時;用呼吸機全身插滿管道時,他們會覺得很痛苦,有的甚至要求撤走這些管道,對此情況從利弊兩方面分析,使他們認識到這些管道對孩子是利遠遠大于弊,自然接受。對收費有疑問的逐一解釋。

1.6 出院指導 進入新生兒科的孩子有的是剛出生,有的是父母剛帶了幾天就住院,親屬都缺乏護理經驗,擔心出院以后難以勝任角色,有些要求孩子多住幾天。根據這些情況出院時指導親屬如何護理嬰兒,疾病康復知識,出院帶藥,定期復查等。

2 健康教育內容

2.1 指導家長正確面對疾病 新生兒大多來自產房,也有部分來自外院轉入。孩子一生下來就轉入兒科治療,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表現為焦慮、無助、不知所措。此時,護士認真細致地護理孩子,講解有關護理孩子方面的知識,如新生兒的護理、病理、心理特點,疾病的原因、癥狀、治療、護理以及疾病與轉歸等,使家長對孩子的疾病有一全面、正確的認識,能理解及積極支持配合孩子的治療和護理。

2.2 指導家長正確觀察孩子的生命體征 新生兒各項功能發育不成熟,易發生呼吸暫停、青紫、嘔吐、腹脹、腹瀉、便秘、低溫和發熱等。護士從解剖、生理、免疫等方面向家長講解各系統的特點,觀察時應注意哪些變化,出現哪些情況視為異常,怎樣解決等。循環系統又有哪些特點,血液是怎樣分布的,正常心率是多少等一系列問題,使家長做到對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2.3 指導家長認識特有的生理現象 護士要告知家長什么是生理性體重下降,什么是生理性黃疸,乳腺腫大是怎么回事,何為假月經,哪些屬于正常反射等,指導家長如何辨別正常與異常現象,使家長護理孩子時充滿自信,避免驚慌失措。

2.4 指導家長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日常護理 新生兒的皮膚特點:新生兒的皮膚角化層較薄,表面缺乏溶菌素,若稍有護理不周,即可擦爛、感染。接觸孩子要洗手,患感冒、腹瀉、皮膚感染者不要接觸孩子。喂養時注意衛生,奶具、用具應定時消毒。新生兒衣著應柔軟、寬大、舒適。尿布及時換,做好臀部護理,防止紅臀。做好臍部、口腔護理。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洗澡時注意水溫,動作輕柔,防止水濺入眼、耳、口、鼻中,防止吸入,及時擦干皮膚,防止著涼。護士教會家長對孩子進行撫觸,以確保孩子出院后得到一個正確的護理,促進孩子的正常發育。

篇5

【關鍵詞】家庭護理;科學育兒;新生兒健康

1 新生兒家庭護理

1.1 新生兒最理想的環境

房屋向陽、空氣新鮮、室內清潔舒適、經常濕式掃地及開門窗通風,避免對著嬰兒直吹風,并避免太多的人出入,室溫在23℃以上為宜。

1.2 新生兒保暖

簡易的方法是將熱水袋同薄棉墊包裹,放在嬰兒旁邊,但注意不要燙傷孩子。

1.3 新生兒洗澡

新生兒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洗澡。洗澡時室溫在23℃~28℃,水溫以37℃~38℃為宜,避免水流入耳內,保持臍部干燥。

1.4 皮膚護理

照顧者需要剪短指甲、多洗手;新生兒用具要專用;衣被、尿布要選擇柔軟、吸水、透氣性好的淺色純棉布,不宜穿很多衣物或包的太多、太緊。衣物勤洗勤換,日光曬干,使皮膚保持清潔舒適;洗澡的水溫以不燙手背為好,用清水清洗,切勿用任何沐浴精或肥皂;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沖洗臀部,并用紗布吸干,保持局部清潔干燥,若發生紅臀,可用5%鞣酸軟膏涂擦。

1.5 臍部護理

目前絕大多數新生兒的臍帶殘端在家自行脫落愈合,正確保持臍部的干燥清潔是可以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重要一關。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次洗澡后用2%碘酊消毒臍帶殘端,直至臍帶脫落。臍部不宜涂用香粉等,以免異物刺激導致感染。

1.6 四覺護理

1.6.1 嗅覺:若鼻腔內有干燥的阻塞物時,千萬不要直接挖出來,可用一滴溫水或母乳滴入新生兒的鼻子里,讓阻塞物濕潤,再用夾子夾出;也可用棉花棒蘸少量水,輕輕插入鼻腔清除分泌物,但動作要輕柔。

1.6.2 味覺:一般新生兒不需要做口腔護理,只要在喂奶后用柔軟的小毛巾將牙齦上的奶渣和嘴角的奶漬擦凈即可。

1.6.3 聽覺:耳朵是具有自凈功能的器官,耳垢通常會自動掉落,不需要自行掏挖,只需用清潔干凈的濕毛巾,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分即可。

1.6.4 視覺:新生兒眼部發育尚不成熟,會有一段生理性遠視過程,在-個月前存在生理性斜視。

1.7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母乳喂養,但有的人缺乏正確的哺乳知識,這就需要進行專業指導,提高產婦喂奶質量,哺乳時需注意:①哺乳姿勢以斜式抱成45度為佳;②讓寶寶的嘴巴含住整個乳暈;③注意不要讓堵住寶寶的鼻孔;④當寶寶停止吸吮后,通常不會自動松開,這時媽媽可以在寶寶的雙頰微微用力或將手指伸入寶寶的嘴里,這樣空氣進入寶寶口中,降低吮力量,寶寶就無法再緊緊含著不放了;⑤喂奶后,要抱起寶寶,輕拍幾下背部,以防嗆奶。

1.8 撫觸及游泳

新生兒撫觸可降低血糖[2],促進體格生長和神經系統發育。撫觸手法要適宜,不宜過快,每個部位撫觸次數不可過多,不可多次重復,不要與人閑聊。新生兒游泳可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促進嬰兒正常睡眠的建立,減少嬰兒哭鬧,同時還可以刺激新生兒的視、嗅、溫、觸覺以及減輕生理性黃疸。

2 科學育兒

2.1 嬰兒的喂養

2.1.1 首選母乳喂養:母乳的營養價值高,易于消化、吸收、溫度適宜,含有大量免疫物質,可以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而且有利于母親的健康。

2.1.2 人工喂養:是指喂牛、羊奶、豆漿或其他代乳品。

2.1.3 混合喂養:因母乳量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給嬰兒母乳哺養時需加喂牛奶或其他植物性乳品時稱混合喂養。

2.2 嬰兒發育營養與保健:從滿月到一周歲為嬰兒或乳兒,此時期應注意嬰兒體格的發育、身長、頭圍、牙齒、運動功能、語言的發育等情況,并要注意營養。

2.3 斷奶時間:一般在嬰兒8~12個月斷奶最適當。

2.4 保健與防病

2.4.1 保健:從2個月起應實施被動性活動,每天1~2次,到6~12個月時可做主動操。

2.4.2 預防:要預防佝鏤病、腹瀉、小兒貧血、發熱的發生。

2.5 嬰兒常見病及其防治、護理

2.5.1 新生兒顱內出血:可分為產傷型和缺氧型,預防新生兒顱內出血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早產、缺氧、缺血和產傷等。

2.5.2 新生兒脫水熱:是指由于疾病因素或喂養護理不當,或是環境溫度過高,新生兒體內含水量減少導致的發熱現象。脫水熱重在預防,一旦出現,應積極治療,主要是補足水分。

2.5.3 小兒急性喉炎:多發于秋冬春季節,開始有輕度發熱、流涕、咳嗽等,繼而引起喉炎,如不治療可引起喉痙攣和喉梗阻,具有一定危險性,家長應早發現,早治療。

2.5.4 腹瀉患兒的護理:患兒腹瀉時體重會降低,并迅速出現營養不良。腹瀉患兒應盡可能堅持母乳喂養、多進食和飲水。食物能幫助患兒停止腹瀉,也能加快孩子的康復。腹瀉停止后,每天給孩子多吃一頓飯對孩子的完全恢復極為重要。

2.5.5 咳嗽或感冒患兒的護理:如果兒童呼吸正常,咳嗽、感冒、喉嚨痛和流涕可不需要任何藥物。

2.5.6 其他如細菌侵人新生兒血液中的新生兒敗血癥,小兒腹痛等,出現后應盡快到醫院診治,以防延誤。

2.6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

2.6.1 訓練感觀:訓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運動器官。

2.6.2 發展體能:要稍超前加以訓練,如七半月學翻身,8個半月學爬行。

2.6.3 培養交往:讓孩子喜愛交往,文明禮貌,有說有笑,落落大方。

2.6.4 音樂歌舞:潛移默化培養孩子樂感和舞姿,四五歲開始接觸一種樂器。

2.6.5 發展語言:孩子見著什么就對他講什么,做著什么說什么。

2.6.6 學習勞動:孩子會走路以后就要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培養品德,增長才能、發展智慧。

2.6.7 觀察提問:要養成見事就提問的習慣,喜歡視察與思考。

2.6.8 認識自然:帶孩子到高山、森林、海洋、沙漠、田野、湖泊等自然風光里去玩。

2.6.9 識數認形:幫助分清長短、寬窄、厚薄、遠近、上下、高低、里外、前后、左右等等。

了解以上的這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希望每個家庭的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舒適護理;剖宮產;應用

舒適護理是通過對護理活動和舒適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它順應了醫學模式的轉變,豐富了整體護理的內涵,具有更實際、更直觀、操作性更強、易于被接受的特點[1]。 剖宮產是產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是處理高危妊娠的一項重要手段。產后良好的護理可以促進產婦的康復[2]。現以我院產科對剖宮產患者術前、中、后全過程的舒適護理為例,將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患者中隨機抽取剖宮產產婦98例,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31歲;其中初產婦83例,經產婦15例;文化程度:大學36例,中專20例,高中25例,擇期剖宮產35例,急診剖宮產63例;小于37周13例,足月85例,住院天數5~9天。

2 護理方法

2.1 環境的舒適護理 孕婦進入科室后,責任護士向孕婦及家屬介紹病區,包括產科病房、產后恢復室及新生兒游泳撫觸室等,使其盡快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與緊張感。產科病房分為普通病房和溫馨病房。溫馨病房的墻壁布置溫馨壁畫,床頭設置柔光臺燈,室溫控制在24℃~26℃,濕度保持50%~60%,并提供24 h熱水及電視機、微波爐、冰箱、飲水機等家用電器。每個床單元均設布簾,在換藥、會陰擦洗、按摩、母乳喂養時避勉暴露個人隱私,給其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產后監護期間拒絕過度訪視,防止產婦疲勞與新生兒感染,為產婦和新生兒創造一個安靜、安全的環境[3]。

2.2 入院宣教 當產婦及家屬走進病區,接診護士就要面帶微笑,彬彬有禮,親切地稱呼產婦并進行自我介紹,帶產婦走進病房,熱情主動地進行詳細的住院介紹:主管醫生、主管護士、護士長、住院環境、規章制度等,并發放住院病人問卷卡。里面有全科護士的姓名,服務、技術好、一般、差均可打“√”,有意見及建議可填在意見欄內或直接向護士長反映。主管護士和護士長要及時訪視病人,耐心熱情地與產婦及家屬交流,了解產婦的情況,增進護患之間的友誼。

2.3 手術前護理 得知產婦確定手術后,針對大多數產婦和家屬都具有的緊張、恐懼、焦慮的心理,主管護士根據產婦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耐心地進行安撫,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產婦及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必要性、手術過程和麻醉時的感覺及注意事項,詳細客觀地介紹手術室環境、儀器設備及手術醫生的精湛技術、麻醉的可靠性,增進產婦及家屬的信任感,消除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使其配合手術,確保順利實施。并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與麻醉師做好交班,交待家屬在手術室門外等候。巡回護士要在產婦進手術室前15min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22℃~24℃)、濕度(50%~60%)。

2.4術中的關懷護理 麻醉成功后,護士要做到細致關懷,再次調整室溫在產婦的耐受范圍。在各項護理工作中做到穩、準、輕、快,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保持輸液的通暢,觀察尿袋尿量、色。告知產婦:手術就要開始了,你很快就見到你的寶寶了。分散其注意力及緩解其緊張情緒。在術中牽拉臟器及出胎兒時出現的不適及惡心、痛感時,護士要指導其深呼吸,頭偏向一側,并及時用肢體語言來安慰、鼓勵產婦。與此同時,新生兒娩出后處理好,讓產婦確認性別,做好早接觸,讓產婦感受當母親的喜悅。有個別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者,應積極安慰產婦:現在的年代,生男生女都一樣,最重要的是寶寶健康可愛!及時糾正其不良心態,防止不良心理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在手術結束時,對產婦告知其手術已經結束,準備送回病房,要及時擦凈皮膚上的血跡,穿好衣褲,蓋好棉被,注意保暖。由巡回護士和麻醉師親自護送產婦到病房,注意保護切口及各種引流管勿脫落,盡量減輕產婦的痛苦,搬動時切勿拖、拉、推,注意輕抬輕放。將產婦安置在床上后,向病區護士詳細交班。

2.5術后護理

2.5.1 接出室工作 與巡回護士和麻醉師做好交接班,予去枕平臥位,用多參數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觀察腹切口、子宮收縮、陰道流血情況及各種管道(氧管、輸液管、尿管、鎮痛泵)是否通暢,并做好相關記錄。同時向產婦及親屬交代在手術中的情況及手術后應注意的事項,比如、禁食、保暖的必要性等;做好新生兒的出室核對工作,觀察新生兒的面色、反應、臍部、大小便情況等,并交待保暖、觀察、安全工作。告知產婦及家屬,直到出院,產婦的飲食由食堂負責;產婦的翻身、換會陰墊、新生兒的喂養、換紙尿褲、換衣服等基礎護理工作均由我們的護士及護工阿姨去完成。讓產婦安全、舒適,讓家屬放心、輕松。

2.5.2 健康宣教及技術指導 每天下午及必要時,主管護士會根據產婦的生命體征、排氣、大小便情況、腹切口的愈合及新生兒的情況,做好相關宣教及技術指導工作。如:飲食、活動、產后康復、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等。并深入了解產婦的心理動態,給以對應的指導、解釋,使其早日適應當媽媽的角色并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早日康復。

2.5.3 出院指導 包括簡化各項出院手續,發藥、發出生證到床位詳細交待注意事項,示范臍部護理,留下咨詢電話,確保順利出院。

3 討論

隨著現代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工作不再是單純簡單的技術操作,更應尊重“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4]。為適應“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我院產科對產婦提供環境、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舒適護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產婦對護士產生強烈的信賴感,增進了護患關系,減輕孕產婦的身體痛苦和心理壓力,滿足她們對舒適與安全的需要;良好的服務態度讓孕產婦在情感上得到支持,提高她們的滿意度與安全感,極大地豐富整體護理內涵,提高產科護理服務質量,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理念。

參考文獻:

[1] 張宏.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1,16(6):409.

[2] 王桂娥,唐國靜,付瑞華.對婦科病人實施溫馨手術服務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10,10(39):762.

篇7

規范的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孕產婦的知識水平,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樹立良好的生育觀和健康行為。筆者在基層綜合醫院產科工作多年,自2013年6月起對科室產婦實施模型結合健康手冊的教育方式,取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現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13年6-12月在我科分娩的53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9-38歲,孕周37-40周。所有入選對象均經各項檢查而全面排除高血壓等內科并發癥,不存在精神類和智力低下等相關病癥,其中包括自然分娩202例,剖宮產33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產婦268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對照組 產婦施行傳統的母嬰同室護理干預模式,整個護理操作過程均由醫護人員獨自完成,采取單獨指導與集中講授相結合的口頭健康教育方式。

2.2 觀察組 產婦施行母嬰床旁護理干預模式,具體內容包括:①科室備有新生兒、女性模型3-5個,嬰兒衣褲5套、尿不濕數片、小毛巾5張,圖文并茂的健康手冊每病室1冊;②床旁宣教:在產婦入院早期,主管醫生及護士親自自我介紹、病區環境、物品準備、自測胎動、飲食、個人衛生、輔助檢查等方面做詳盡講解;③待產宣教:在分娩前通過宣教使產婦對分娩過程有一全面認識,尤其是臨產征兆、產程進展及配合、減輕產痛的方法(如、按摩手法、呼吸法)示范并讓產婦回示,用嬰兒模型示范懷抱、母乳喂養,衣褲脫穿、清潔等方法,讓產婦及家屬體驗和自我練習;④產后宣教:護士親自床旁手把手母乳喂養指導,利用模型示范按摩及擠奶手法;凹陷的糾正;⑤嬰兒沐浴:新生兒出生1天后,護士利用模型或者實際操作向產婦及家屬個別或集中示范沐浴的具體流程和技術要點、注意事項;⑥床旁嬰兒撫觸:在嬰兒沐浴前后或睡覺前等嬰兒相對平靜和清醒狀態下實施撫觸,詳細示范步驟,講解注意要點并讓產婦及家屬參與;⑦臍部護理:床旁進行并將臍部護理方法、注意事項告知產婦及家屬,利用彩圖告知臍部炎癥的異常表現,便于出院后產婦的自我觀察;⑧出院指導:管床護士提前介入出院指導,出院當天評估母乳喂養及健康宣教知曉狀況,必要時發放相應宣教資料;⑨出院回訪:將出院時健康教育內容掌握較差者作為回訪重點對象。

3、評價指標 對兩組在滿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曉率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篇8

剖宮產手術占婦產科手術的80%,其病人之多,在我們基層醫院尤為突出,且大部分為農村病人,70%的病人及其家屬缺乏科學的產后護理及新生兒護理知識,甚至存在傳統觀念的誤區。因此,做好剖宮產手術的健康教育,促進母嬰健康是婦產科護士的重要工作。我院產科采用一對一口頭講解與示范性操作相結合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實施階段性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剖宮產常識,掌握術前、術后護理,新生兒護理及出院指導等。取得了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5月―2010年7月,我科收集了剖宮產手術215例,其中首次剖宮產115例,二次剖宮產105例;文盲5例,小學文化55例,初中文化107例,高中以上文化48例;年齡在21―49歲之間,平均住院日5天。

2 健康教育

2.1 教育時間 護士利用每天查房、護理、治療間隙進行健康指導,每次不超過30分。

2.2 教育技巧 運用溝通交流的技巧,護士積極主動,態度和藹,感同身受,以柔和的語言與病人交流。具備責任心、同情心、細心和耐心,同時掌握一流的健康護理知識,以零距離的服務贏得病人的信任,以藝術性、人文性的交流體現在工作的每一環節中【1】。

2.3 教育內容

2.3.1 入院介紹 當病人入院時,存在對環境不熟悉,害怕、緊張、焦慮,擔心手術帶來的疼痛及危險等情緒。在為病人辦手續時,主動熱情介紹住院環境、方便病人的各種措施;介紹責任醫生、責任護士等。并讓產婦掌握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告知農合的使用程序。使病人消除陌生感,避免產生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

2.3.2 術前教育 講解術前的注意事項。說明術前備皮有利于清潔皮膚,預防刀口感染;術前禁食4小時,防止術中,術后嘔吐物吸入呼吸道,防止術后腹脹;介紹導尿的目的和方法,有利于預防手術誤傷膀胱,預防術中、術后尿潴留,利于子宮收縮;介紹剖宮產常識及其安全性,消除病人及家屬的緊張情緒,樹立信心,有利于手術成功和術后康復;說明手術前必須去掉飾物、發卡、假牙、隱形眼鏡等,以防術中誤傷、丟失等。

2.3.3 術后的持續指導 1術后6小時內,注意禁食,去枕平臥,注意觀察切口及陰道出血情況,觀察子宮收縮情況,防止術后嘔吐及不適。2術后6小時后,患者就可以翻身活動,促進腸蠕動。術后出現疼痛,產婦往往很嬌氣,難以忍受,護士要耐心解釋,給予心理疏導,盡量不用止疼藥,使用止痛藥可影響傷口愈合及腸蠕動的恢復,疼痛3天后即可消失。3臥位。術后第一天半坐臥位,第二天下床活動,這樣有利于惡露及尿液的排出;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促進傷口的愈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特別是肥胖、年齡較大的注意這一點。 4營養 術后第一天為流質飲食 ,第2、3天為半流質飲食,以后改為普食。產婦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為主,易消化,多飲湯汁,打破傳統以雞蛋為主的飲食,蔬菜、水果、牛奶、肉類、蛋類均衡搭配。既滿足了產婦的生理需要,增加乳汁分泌,又可預防便秘。5做好母乳喂養宣教 。 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母乳物美價廉,溫度適宜,母乳喂養有利于子宮復舊,增加母子感情。教會喂養技巧及護理。6新生兒護理 。打破傳統的新生兒喂養方法,生后半小時即可開奶,奶水不足,可輔喂奶粉,嬰兒饑餓時間過長,可引起低血糖,黃疸加重,影響智力發育等;打破傳統扎馬牙,擠的陋習,馬牙是正常的生理脂肪墊,有乳汁是隨著嬰兒出生,孕激素撤退引起的,隨著孕激素的消失,乳汁也慢慢消失,不需擠壓,防止感染的發生【2】;做好新生兒沐浴和撫觸;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和基礎免疫的注射;給予講解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及治療;講解新生兒皮膚的觀察及護理知識。

2.3.4 出院指導 產后保證充足的休息及睡眠,注意衛生,計劃生育,絕對禁止6周,6個月后放置節育環。注意飲食營養,適當鍛煉,有條件者可做產后健美操。保持心情愉快,保證乳汁充足。如有下列情況及時來我院就診,(1)腹部切口有滲出、硬結、劇烈疼痛。(2)惡露增多有異味。(3)脹痛,皸裂.(4)新生兒臍部滲出有臭味,黃疸10天未消退。并告知隨訪電話。

3 效果評價

過去許多產婦和家屬缺乏科學的產后護理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導致母乳喂養失敗,產后身體恢復慢,新生兒疾病未及時發現,而延誤治療。通過階段性健康教育,90%的產婦及家屬都能熟知,產后康復護理知識及新生兒喂養常規、注意事項、母乳喂養的好處等,對母親和嬰兒的健康有很大幫助,及時發現了嬰兒黃疸、濕疹等,有利于及時治療疾病。效果很好,通過對患者入院時、手術前、手術后及出院時,分階段適時的進行現場指導及一對一的交流,根據病人的文化層次、家庭背景及接受能力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切身為病人著想,反復講解,不厭其煩,得到了病人的好評,增強了護士責任感,促進了護患交流,減少了護患糾紛。

4 討論

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增進健康為導向的健康服務,是使人們更能掌握健康的決定因素及增進健康的過程【3】。階段性健康教育是分階段、分步驟,逐步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體現了人性化服務的理念,能有針對性與患者個性問題進行交流,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方式,消除影響恢復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士自身價值,提升護士及醫院自身形象,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改萍.腹腔鏡圍手術期病人的健康教育[J].全科護理,2009,2(上旬版):365.

篇9

對糖尿病孕婦,則重點給予飲食指導;而對胎膜早破孕婦,側重講解如何觀察羊水性狀、如何保持會陰清潔以及正確的臥床方法等。對那些要求行剖宮術的孕產婦,重點講解有關剖宮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在此階段,我們即開始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講解,內容包括母乳喂養好處、母嬰同室意義,同時提供適合孕產婦需要的學習材料。此外,同時積極做好家屬的健康教育,同步進行飲食指導。

產時健教指導:我們把產時健教指導也放在了產前進行,其內容主要有下面兩點:①產時心理指導產婦的情緒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分娩的過程,而臨產分娩知識的掌握掌握與否,也對分娩過程是否順利有著直接的影響[3]。為減少孕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對分娩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在對產婦心理、生理情況進行了解與評估的基礎上,我們預先就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娩教育,以幫助、鼓勵和支持她們樹立自然分娩的信心。②產時知識指導根據不同的產程,運用觸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療法,對產婦的呼吸模式,如腹式深呼吸、屏氣等進行指導和訓練,最大限度地調整產婦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分娩時能和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練習新生兒與母親的第一次接觸,模擬訓練早吸吮,為母乳喂養打下基礎。

產后健教指導(1)日常生活的保健指導產后健康教育重點放在飲食起居和保健上。產后24小時內應臥床休息,無特殊情況,可在24小時后下床在室內活動,可以幫助子宮恢復,有利于惡露排出,同時注意注意觀察陰道流血與惡露的氣味;防止盆腔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4]。產后第一天,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產后一周內,營養豐富易消化是飲食原則,可以多進骨頭湯、豬蹄湯、海帶等,這些含鈣鐵碘等微量元素多的湯汁,補充維生素和鐵劑,為嬰兒提供豐富的營養。多飲水,同時要多進粗纖維食物、水果,保證有一定數量的蔬菜,確保腸蠕動順利進行,防止便秘發生。產婦的睡眠要充足,以利乳汁分泌。產婦應勤更換衣褲,大小便后用溫開水清洗會,保持皮膚及會陰清潔。(2)新生兒喂養及護理指導母乳不但是滿足小兒生理需要和增強抵抗力的最佳營養品。通過吸吮媽媽的乳汁,小兒既經歷著由饑到飽的生理體驗,也經歷著舒適安全的心理體驗,哺乳時母子間的接觸和聯系,是情感發展的基礎,也是智力發展的良好方式。臍帶脫落后的1~2天,臍窩局部較濕潤,而臍周的皮膚很正常,這是正常現象。若臍窩有膿性分泌物,就需找醫生處理了。寶寶吃奶和溢奶后,口腔內往往有殘留的奶塊,如用紗布去擦,結易使口腔黏膜受損,引發感染。正確的做法是在寶寶吃奶后加喂一些開水,能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氣溫較低和冷暖交替的季節,用嬰兒睡袋代替包裹是最適宜的方法,千萬別將寶寶捆得嚴嚴實實的。出院后的健教指導:產婦產后42天內,應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哺乳期間宜用器具避孕,不宜口服避孕藥。純母乳喂養應堅持4~6個月。應及時為新生兒做好預防接種程序。

產婦自我護理能力明顯增強,提高對新生兒哺育能力;還使少并發癥發生率與新生兒發病率均明顯降低,產婦健康知曉率、滿意度均呈現大幅度提高。提高了計生工作服務質量,也加深了計生人員與孕產婦及家屬關系的溝通。計生人員成為孕產婦的貼心人,人性化服務使孕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基層計生單位和人員的聲譽進一步得到提高。總之,通過以上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不僅提高了孕產婦的衛生保健知識和新生兒護理知識,有效地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孕產婦康復;同時也提高了計生人員專業理論水平,明確了滿足孕產婦及家屬的需要是基層計生工作的目標,使基層計生人員責任感進一步得到增強,服務方式從被動變主動,基層計生工作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基層計生人員自身價值也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作者:王麗香 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人民政府

篇10

1.1觀察指標:①統計本組新生兒的院感發生率;②并定期對本科室醫務人員進行檢查,每周檢查1次,一共檢查3個月,檢查內容主要為是否存在不規范衛生行為;③對產婦進行滿意度調查;④護士的自我評價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工作效率和新生兒衛生管理意識等方面,以5分制為評定標準,滿分5分,總分越高代表評價越高。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品管圈實施前后新生兒科醫務人員不規范行為發生情況分析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品管圈實施前后新生兒醫院感染率:實施前后分別抽查新生兒各90例。實施前有7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7.78%,實施后有1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1.11%。品管圈實施后新生兒醫院感染率明顯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品管圈實施前后護士的自我評價見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實施品管圈前后產婦滿意度對比見表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我科自實施品管圈活動以來,加強質量管理,對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各項注意事項加強宣教并定期考核,防微杜漸,該活動減少了醫務人員的不良衛生行為,提高了護理質量,并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了產婦滿意度。我科所實施的品管圈活動優勢如下。

3.1將有效對策引入科室標準化:通過品管圈活動,制定了一系列新生兒院感防控制度、科室知識培訓制度、新生兒室醫護人員出入流程、規范新生兒口腔護理操作和規范了新生兒臍部護理,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嚴格規范自我行為,進一步完善和維持護理工作。

3.2使醫務人員工作的自覺性提高:品管圈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調整了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配合,是大家主動參與,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各自的閃光點進一步突出,讓每個成員都看了自己的長處,進一步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遵守制度的自覺性。

3.3使醫務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增強:品管圈活動是全員參加,在相互啟發和自我啟發的情況下,找出問題的所在,經討論得出新生兒院感真正原因,圈員也一致認同自我對院感知識認識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并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身感染防控知識,培養醫務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