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族飲食文化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陜北的飲食可謂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既有漢族飲食的傳統特色,也有少數民族飲食的風味傳承。在整個陜北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民族交融對其影響甚巨。無論是食物的制作材料,還是烹飪手法,都能找出少數民族影響的痕跡。
關鍵詞:
陜北地區;民族交融;飲食文化;影響
吃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溫飽的滿足,更是情感的寄托。飲食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還是人類從事其他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推動人類飲食文化發展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要數民族交融。在人際交往中,民族交融的方式無非就是遷徙、戰爭、貿易交往等等。而飲食則是通過這些方式發生改變,體現不同民族的風俗特征。陜北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因此陜北的傳統飲食不可避免地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
一、陜北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
(1)陜北地區的獨特性陜北,現在指的是隸屬于陜西省的延安和榆林兩個地區。相對于陜西的陜南和關中而言這兩個地區地處陜西北部,故稱陜北。該地區東隔黃河與晉西相望,西以子午嶺為界與甘肅寧夏相鄰,北與內蒙古相接,南與關中相連。[2]陜北地區因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區,既適合少數民族畜牧業的發展,也符合農業種植的要求,是民族融合、雜居的地方。陜北是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爭奪的要塞,是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咽喉之地。于是陜北有各個民族雜居,居民成分復雜,有不少源于北方游牧民族。(2)陜北歷史上的民族交融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次民族融合,其影響程度不一。而陜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融合更為明顯。在秦朝之前,陜北地區已經有少數民族例如鬼方、獫狁、犬戎等在活動,雙方最直接的交往就是戰爭。秦漢時期為抵御外族入侵在陜北地區也修筑長城、直道,其中央向塞上邊防駐軍運送糧草和軍隊。漢武帝時派眾多名將在陜北等地屢次大敗匈奴,迫使部分匈奴歸降于漢朝結成秦晉之好?!昂陀H”成了民族交融的重要手段,直道是漢室公主和親匈奴的必經之路,因而被看作漢族與少數民族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3]。除此之外,多年戰爭伴隨著大量的民間百姓包括戰爭俘虜的遷徙,他們將雙方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交換學習,讓陜北的民族交融更加頻繁化。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導致許多少數民族多次遷徙混合融為一體。陜北地區四百余年胡漢雜居生活,加速了民族融合。以統治政權為主導的飲食文化必然會使下層民眾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后,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影響更為明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赫連勃勃在陜北建立大夏國,都從不同程度上影響漢族人民。隋唐時期對待陜北少數民族主要是突厥一族,當朝者巧妙打擊分化了突厥內部,讓漢人、部分突厥人、土著在陜北共同耕作、放牧,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并且在李世民當政時,陜北北部成為了唐朝對突厥施行政策的重要地區。由此在經歷了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政權割據再到隋唐的建立,胡漢雜居過程中,通婚成為了融合最直接最密切的手段,中央統治者及世家大族、平民都有少數民族血統,無法辨別。因此少數民族的習俗也影響了漢人。陜北一直是金、夏、蒙人爭奪追逐的戰場。元朝建立后,陜北就屬于元朝陜西行省延安路轄治,處于元帝國的心腹內地。元代的等級劃分將北方漢人與黨項、契丹、女真一律統稱為“漢人”。這直接促進了本來已經漢化的上述各民族和漢族的迅速融合[4]。蒙元民族的習俗,也被陜北人民欣然接受。明代,在陜北設立了九邊,用政治、軍事手段繼續經略著陜北以及陜北附近的少數民族。陜北從上古三展到明朝,一直與少數民族進行交往,民族融合程度很深。在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中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漢人的飲食文化,使陜北的傳統飲食發生著變化。
二、民族交融對陜北飲食文化的影響
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民族關系上講陜北都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各民族融合較為明顯。因此,陜北的飲食文化在中原漢族的基礎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不管是潛移默化還是直接的戰爭對壘,人們生活所必需的飲食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都沖擊。我們研究今天陜北飲食文化,就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所以陜北的部分帶有異族風味的飲食,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陜北食物:
1、從材料上看,(1)由羊肉做成的食物:在秦漢時期平民大多以糧食為主食,肉類只有富貴者、年老者方可食用。經過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往,陜北農耕區的飲食習慣受到影響,改變了原有的飲食觀念,食牛羊肉者不斷增多。由于牛是漢族的主要農耕勞力,食用牛肉者少而羊肉較多。尤其到了唐朝,人們普遍愛吃羊肉。陜北地區處于農業與牧業的交界地帶,再加上與少數民族混合雜居。不僅許多縣城養羊放牧并且喜食羊肉,能用羊肉做出各種美食。榆林地區的羊肉是人們餐桌上的最愛,可謂是“無羊肉不成席”。榆林人還把羊肉唱進了信天游里,融進了飲食文化中。除了效仿少數民族食用羊肉方法外,陜北人將羊肉與漢族的飲食相結合,做出更多的美味,如羊雜碎、羊肉跺蕎面、羊肉饸饹、羊肉圪饦等。在毗鄰內蒙古的府谷縣,烤羊腿頗為出名,還有清蒸燉羊肉等等,其食用手法與蒙古族相似。(2)由面粉制作的食物在傳統觀念上,我們一直認為少數民族是以肉食為主,然而少數民族因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導致了他們的食物不同。因此除了食用肉類,少數民族還食用米、面等糧食。例如新疆維吾爾族喜食囊,西北回族喜食面條、面片等,蒙古族也食面食等等。陜北的很多由面粉做成的食物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胡食”自漢魏以來,即在中國風行,到唐代最盛。胡餅亦是如此,胡餅在東漢時期就流傳于中原地區。據《續漢書》記載“靈帝(155—189)好胡餅,京師皆胡餅?!焙灡臼巧贁得褡逯氐拿媸?,因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往,胡餅便流傳到中原漢族地區。胡是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亦用來指這些民族的事物,如胡椒、胡桃、胡琴等。胡餅的形態與味道并無嚴格的限制,其實是大范圍的稱呼。中原傳統也有餅類面食,如面條類的“湯餅”;用鐺或者蒸屜來制的餅與饅頭。胡餅因民族交融進入漢族生活當中,漢人的餅類出現了繁榮景象。借鑒了少數民族的制作工藝后,不論是外形還是味道大有改變。制作胡餅需要特別的烹飪工具——胡餅爐。這種類似工具在今天的兩個地方仍有使用:一是新疆等廣大西北地區使用的“馕坑”;二是內地等許多省份多在用的烤餅爐。后者是前者的演變,而兩者都是古代“胡餅爐”變化而來。在陜北地區烤餅爐很常見,它是以大鐵皮桶內套泥制成的。陜北人用它制作干爐、糖棋子、油旋等面餅。這些食物制作手法與胡餅的制作大體相似,都是將面劑揉成不同形狀,放置烤餅爐上烤制五成或者七成熟,然后放置爐的內壁烤熟。事實上除了制作手法,干爐,也叫爐餅,可以說是胡餅的一種,也可認為是胡餅與漢族餅的結合。它的形狀和新疆的馕很相似,據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時身邊帶的東西就是囊。另一說榆林糖棋子是從內蒙厚糖餅子演變過來的。原因是榆林人走邊由來已久,與蒙古族人進行貿易。在此過程中,蒙商有可能也用厚糖餅子與漢商交易其他物品,榆林人繼而改造成糖棋子。這是商品交易互惠最原始,也是最快捷延伸和發展的途徑。榆林糖棋子和內蒙古厚糖餅子非常相像。從外表看,只是大小、薄厚與表皮的差異。內蒙古的糖餅子厚而大,表皮沒有棋盤線,并且加入了少量酥油,烤制的時間加長,更加酥散、清香,可以長時間攜帶不壞,尤其凸顯地方特點和民族習性。陜北的餅類面食,干爐、油旋還是糖棋子等,不管是從制作手法上還是形狀,都可追溯到少數民族的食物上,可以得出古代陜北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頻繁交往的區域。正因為這種交融,所以影響了陜北飲食的發展。
2、從烹飪手法上看,(1)燴制類的食物:如拼三鮮、大燴菜、豬肉燴粉條、粉湯。陜北人喜歡拼三鮮、燴菜、粉湯等燴制類食物,這些菜品都體現了榆林作為邊塞名城的包容性,各民族在此雜居融合,都在陜北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這種一鍋燴的烹調習慣是受草原飲食文化影響形成的。陜北曾是漢民族和少數游牧民族雜居地,游牧民族因遷徙頻繁,生活不穩定,制作炊具和食用餐具攜帶不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簡單的飲食習慣。每遷徙到了一個地方只要用石頭搭起簡易灶臺,放上鍋就可制作大燴菜供一家人食用。燴菜,此菜源于內蒙古,傳到漢族后成為當地百姓為解決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難而制作的一種類似于“大鍋飯”的食物。幾乎所有蔬菜都可以入燴,口味卻千差萬別,常見的有白菜燴菜、蘿卜燴菜、洋芋燴菜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榆林大燴菜。拼三鮮是經過改良后的類似于大燴菜的飯食,它制作的材料有肉類、蔬菜,是集各種烹飪方法為一身的精美菜肴。除此之外,榆林迎親嫁女招待賓客的老十二件也和少數民族的飲食有些關系。粉湯是回族人喜愛的吃食,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都要熬制粉湯,恭敬貴客和親友們的到來。受少數民族飲食影響,在陜北人們也會熬制粉湯,陜北人的做法與回族人略有不同。但整體的外形與味道差不多。在調料使用方面陜北人喜歡用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后裔滿族的飲食習慣的傳入有關。(2)干炒類:如炒面,炒米等陜北人到現在依舊保留著吃炒米、炒面的習慣。這里所說的炒米和炒面不是平常大家所見到的米飯與面條。而是將生米或者干面粉倒入鐵鍋中炒熟食用的。這種吃法實際上是古代游牧民族流傳下來的飲食習慣。例如在蒙古族炒米是最普遍、歷史最悠久的食品之一。炒米含水量低,耐貯存,不易發霉而且便于攜帶,營養豐富吃起來可口,適合外出放牧時食用,所以深受蒙古族的喜愛。羌族人也喜歡把青稞和小麥磨成面粉后,倒入鍋中炒成炒面,勞作回來食用。因蒙古族與黨項族曾在陜北地區居住生活,他們的飲食習慣影響到了當地陜北人。直到今天陜北的佳縣、橫山等縣仍在食用炒米和炒面,只不過陜北人的炒面是由豆類、玉米、糜子等各種雜糧炒熟磨制而成,食用時用開水攪拌即可。綜上所述,陜北因地理位置及歷史淵源等因素,其飲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在陜北飲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管是主動地融合,還是被動的交往,都不能否認這一事實。今天陜北的飲食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與少數民族的飲食清楚的區分開來,然而仔細觀察之下,隱約能看有些飲食當中依然有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種影響與交流一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傳承,成為陜北乃至中國飲食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
[2]高長天、張小兵.陜北歷史文化述略[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3.
[3]高萍.陜北宗族的形成于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15.
篇2
[關鍵詞]維吾爾族;飲食民俗;文化特色
“飲食民俗是民俗中最活躍、最持久、最具特色、最具群眾性和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分支?!保?)不同地區、民族的飲食民俗都有著深刻的歷史、經濟、地理、文化諸多背景。新疆地域遼闊,是多民族習俗、文化交融的前沿,其中維吾爾族民間飲食以其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風情頗受矚目。本文將以被譽為維吾爾文化發祥地的喀什地區為例,從飲食習俗特色、形成原因、保護與傳承三個方面,論述維吾爾族民間飲食文化特色,以期得到大眾對維吾爾族民間飲食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一、喀什維吾爾族民間飲食習俗特色
在新疆這個飲食文化圈中,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反映著他們幾千年來文明的發展變化,在新疆當地獨具特色??κ彩菤v代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和活動地域之一,獨特的維吾爾族飲食文化濃郁、樸素,鮮明的飲食風格成為整個新疆地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圈的主要代表??κ簿S吾爾族在繼承優秀傳統飲食文化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傳統與創新結合形成當下飲食特色。
(一)傳統喀什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特色
喀什維吾爾族在傳統的飲食烹飪上擁有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烹調技藝。在今天喀什市的街市上,傳統的烤炸蒸煮是維吾爾族民間飲食中最常見的烹飪方法。最典型的如烤肉,在喀什市大多數餐廳中,烤肉是用紅柳條(或鐵簽)將切碎的肉塊穿在一起,置于炭火之上烤制,待快熟時撒上調味品,就成一道獨具特色的風味快餐。此外還有烤馕、烤包子、炸魚,以及“絲綢之路”時期的瑪仁糖(由葡萄干、核桃仁、紅棗、白砂糖、蜂蜜等熬煮后蒸制而成)、現在最常見的薄皮包子等。它們的烹飪方法簡單直接,食材處理大多較為粗糙。簡單的烹飪技藝,由過去延續到今天仍被人們廣泛使用。而他們的飲食習俗特色在選擇性的繼承的食物種類上也與其他民族區別甚大。
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肉類一度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的主食,經過歷史變遷,維吾爾族現在主要以麥、粟磨成的面粉為主食,除了最常見的馕之外,還有包子(薄皮包子及烤包子)、餛飩、攪團、拉面、油塔子、湯飯、面肺子、納仁等等都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的。面食種類多種多樣,民族特色鮮明。而作為副食的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魚等,其中尤以羊肉為最。除經常食用手抓肉、羊雜碎、馕坑肉等以外,以面米為主的食物也多伴有肉類,如羊肉抓飯、肉拌面、湯飯和烤包子等。維吾爾族食用肉類食物往往結合傳統的烹調技藝,制作肉類食物時多用烤制,他們烤肉的品種十分豐富,烤羊肉串、烤羊排、烤里脊、烤羊肝、烤羊腰子等,這些與烤全羊、馕坑肉合稱“喀麗普”。維吾爾族人民飲食結構中蔬菜種類較少,蔬菜主要有胡蘿卜、洋蔥、辣子、香菜、南瓜、西紅柿、土豆等。一般用作面食和米飯的配菜,并常常加入肉類共同烹飪。
維吾爾族人民在夏季常常以瓜果代替茶飯,以瓜果就馕吃,不僅消渴止暑而且營養豐富。在冬季,干果是維吾爾族貯存過冬的主要食物之一,新疆特色干果品種豐富,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深受維吾爾族及新疆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
維吾爾族的飲料有三大種類,一類是以乳類為主的飲料,如牛奶、酸奶、奶茶、多噶普(在酸奶中加入冰屑調制而成);一類是以果汁為主要成分的飲料,在喀什市諸多餐館內都售有果汁,如銀特扎爾快餐店有果子露、干果泡制的果汁、鮮果汁等;另外是以茶為主的飲料,維吾爾族民諺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茶在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現代喀什維吾爾飲食習俗特色
隨著喀什作為中國第六個經濟特區,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為了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維吾爾族飲食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呈現新的特點。如維吾爾族家庭飲食偏愛清淡,并且制作手法簡單,食物原始味道濃郁,而維吾爾族餐館則會加入較多的調味品,并且注重新鮮刺目的顏色搭配來刺激顧客的食欲。此外,為了節省成本,很多餐館對食物原材料進行了改革,如餐館里的薄皮包子餡常以價格較低的牛肉代替傳統的羊肉餡。
據筆者的實地調查發現,在維吾爾族聚居稠密地區,由于顧客多為維吾爾族,顧客追求傳統正宗的維吾爾飲食風味。比如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餐飲行業在原料選用、烹調方式上往往遵循傳統飲食習俗,輔以創新性特色飲食來招徠顧客。而在漢族人口較多的首府烏魯木齊,維吾爾族餐飲業為了迎合漢族人的飲食習慣,也為了降低成本,對原料和烹調方法都進行了一定改革。多數餐館采用植物油烹飪食品,而牛羊雞肉這些原料多來自肉類加工廠。這也是喀什地區的餐館里食物味道更鮮美、自然、醇正的原因。又如,喀什和烏魯木齊的人民因為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會在制作面食的和面過程中加入雞蛋和鹽巴來增添面食口感,烏魯木齊的民間飲食還會加入更多的肉類,可是喀什會相對來說比較少。
隨著新疆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喀什維吾爾族傳統民間飲食也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也值得我們去關注。
二、喀什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成因
喀什維吾爾族以其獨具魅力的飲食特色在新疆飲食文化圈經久不衰,探索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背后所蘊含著的民間智慧、、族群記憶。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為它的表層原因,而人文環境促動才是它的深層原因。
(一)自然環境的選擇
新疆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維吾爾族人最初的飲食文化形態。地處亞歐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夏季高溫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居住在新疆土地上的維吾爾族人形成了一系列與此氣候相適應的日常飲食種類和食品制作、儲存方式,并在自然環境變化之下不斷改進。在食物的烹調技藝的形成方面,烤制食品由于干燥便于攜帶、耐儲存不易變質的特性契合了游牧活動流動性強的特點被決定為維吾爾族原始狩獵、游牧生活的首選食品。
維吾爾族在游牧文明時期以及后來的農耕時期都是以蓄養動物來獲得生存資料,肉類一直處于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重要位置。在新疆各地出土的古代文化遺存和考古資料也表明,維吾爾族早在漠北時期便以肉食為主。漢文文獻中記載鐵勒“所使用的食具如廣口圓底的缽、筒形杯、高足杯,正好適應其飲酪食肉的飲食文化”(2),回鶻西遷后,當地“貧者皆食肉”(3),之后才“漸加粒食”(4)。這種飲食文化的背后體現著由于新疆地區冬季十分寒冷,定居在此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脂肪來抵御寒冷的氣候環境,維吾爾族人民喜食牛羊肉的表現也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適應自然環境所做的潛意識的行為活動。因為這些肉類食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即使后來新疆維吾爾族逐漸脫離了流動性強的游牧生活,烤制食品依然被傳承下來。
在維吾爾族定居新疆早期常用烤制食品,而富含維生素的食品極少,在長期經驗中,他們發現水果所蘊含的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于是開始對瓜果情有獨鐘??κ彩a瓜果與當地的氣候條件有密切關系,喀什雨量少,氣候干,云層薄,光照時間長,由此導致白天受到長時間太陽直射而溫度極高;植被稀少,夜間大氣逆輻射弱,晝夜溫差大,植物可以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淀粉、糖類等物質,到了氣溫極低的夜間,植物養分消耗很少,因此瓜果中能夠積累大量的營養物質。
(二)人文環境的促動
新疆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其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孔道,也是中西文化匯聚碰撞的熔爐。歷史因素奠定了維吾爾族飲食的主要形態,飲食禁忌影響了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社會因素逐漸成為維吾爾族當代飲食文化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歷史上,維吾爾族祖先一支最初是“丁零”一族,公元前3世紀,丁零是在東起北海,西到額爾齊斯湖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地區的游牧民族,進入新疆后在保持了原有民族特征的基礎上為了適應環境進行了巨大的變革,由粗放的游牧業向農業和畜牧業轉化:善種五谷,多食水果,住穹居堡,“留須辮發”(5),“土火葬俗”(6)。這種生產方式的改變,使維吾爾族的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也產生了巨變。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內地與維吾爾族的交流和溝通漸趨頻繁,將桃、蘋果、梨、茶葉等中原地區的食物傳入新疆,豐富了維吾爾族的食品種類。在一九九二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發掘的唐墓中,就出土過餃子梅花形帶餡點心等食物,十分精致,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顯然是從中原傳過去的。維吾爾族飲食結構逐漸向以面、粟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漢族以米面為主食的飲食習慣影響,漢文史料記載高唱回鶻王國內“厥土良沃,麥一歲再熟”,是通過小麥和雜糧套種實現一年兩熟,這樣已經算作高產“良沃”的土地了,但維吾爾族仍無法以單純的農業經濟保障足夠的生產資料,最終形成了畜牧業作為副業長期存在并發展著的狀態。維吾爾族人民在生產方式轉變初期仍然受游牧時期影響喜食肉類和奶制品,但是在飲食結構上谷物的分量越來越重。
維吾爾族飲食禁忌源自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教對飲食禁忌有諸多規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伊斯蘭教清真飲食文化。伊斯蘭教在食物方面要分合法和非法。關于合法的食物,《古蘭經》以“佳美”作為合法食物。關于非法的食物,《古蘭經》中做出了明確規定,如“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讀非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殺后才死的,仍然可以吃;禁止你們吃在神石上宰殺的。”(7)維吾爾族在日常生活中不僅不食用豬肉、血液等食物,就連盛放過這些事物的炊具、碗筷、器皿都不使用。另外,《古蘭經》也規定禁賭戒酒,因此在維吾爾族飲食中,飲品一般為動物奶以及茶水,含酒精飲料稀少。伊斯蘭教飲食禁忌使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呈現以傳統飲食為基礎并融合伊斯蘭飲食文化的維吾爾清真飲食文化。
被傳承下來的最具年代性的食物種類最初都基于新特的地理環境和地形結構,而經過長期形成的新疆維吾爾族飲食文化深受所處周邊地區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另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征。當初那種只有馬上民族和游牧部落在遼闊無邊的草原牧場上才會孕育出來的強悍與豪放的性格影響著他們的飲食文化。在后來的民族飲食文化變遷過程中,維吾爾族也是以粗獷的性格進行選擇,如,在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特色中,可以看到簡單直接的烹飪方法和用具,粗糙的食材處理方式,喜食肉類的飲食結構特征。
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新疆封閉性的地理環境得到打破并與世界連為一個整體。在經濟社會中,維吾爾族飲食作為商品也開始受到市場的自動調節,呈現商品化趨勢。這就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在城市與城市、家庭與街市之間呈現出不同的特色的原因所在。維吾爾族飲食通過商品化成功融入了以漢族人為消費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并且走出了新疆,得到了各民族的普遍認可。
以上這些自然和人文環境都進一步改變了維吾爾族飲食文化,逐漸形成了現在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特色。通過研究維吾爾族民間飲食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們摸清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發展脈絡和潛在規律,了解其中所蘊含的價值。
三、喀什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保護與傳承
古人說:“食、色,性也”(8)?!啊场緛硎菨M足個體生命的實際需要,它是實用、功利的?!?,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食’就有可能不單純是為了吃飽肚子,而是在吃飽肚子的同時,追求食物的‘美味’”(9)。隨著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各種美食節目火熱播出,如《舌尖上的中國》、《中國美食密探》等等,便說明了這個現象。在這現象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飲食文化,還看出了孕育出這種民間飲食文化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經濟文明等背景,因此對飲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我們可以從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啟示和影響。
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樣,極具保護價值。它不僅反映出傳統文化心理、民間風俗和審美情趣還具有表達民族情感、強化民族認同、秉持傳統信仰的作用。古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的一些名點、名吃有的已經失傳,有的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所以對于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我們必須進行保護工作,由政府主導,各種社會團體為輔,規范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有區分、有限度的開發,最大限度地保護其中人文蘊涵、傳統特質、民族風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規模效應,單純地迎合、屈從市場需求。
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獨具傳承價值。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其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對于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傳承刻不容緩,不僅是要學會繼承傳統的制作方法,而應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κ簿S吾爾族飲食文化應結合本民族飲食特點對外來飲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適合本民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到喀什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在制作的同時,遵循揚棄的觀念,不僅要求遵循維吾爾族傳統的飲食文化,而且也需要有所創新和改革??κ簿S吾爾族飲食文化在多民族中傳播,不僅是傳承維吾爾族文化、發揚本民族精神文化,同時也可以讓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當今的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是在歷經歷史沉淀和人民選擇后的精華,未來的發展價值無可限量,我們應當將優秀文化發揚并善加利用,趁著如今的“飲食熱潮”,使喀什維吾爾族民間飲食文化發展成中國特色飲食文化。通過發掘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使飲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種特色文化的體驗,從而促使新疆菜更好的發展,與中國“菜系”呈鼎足而立的趨勢,甚至步入國際市場。
當前傳承與發展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特色,需要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向全國推廣,將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與當代經濟文化相結合,作為一種商業鏈條經濟推廣,傳承發展這種維吾爾族飲食文化形態所帶來的多元化,使其帶動喀什飲食業、旅游業、商業等周邊產業的發展壯大。如將獨具特色的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與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傳播媒介聯系起來,成立關于介紹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節目,創建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特色的相關經濟文化,使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產品轉化狀態更符合現代經濟的發展,并且要對這種飲食產業給予相當的關注和傳播,以此作為另一有效途徑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喀什更好更快發展。
結語
喀什維吾爾族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憑借其兼收并蓄的強大包容力和堅持民族特色的自守力不斷吸收借鑒其它民族飲食文化,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飲食文化。由于地區的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和大眾社會消費生活方式的變化,喀什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喀什維吾爾族飲食只有抓住這支激流勇進的時代的浪潮,對其飲食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對市場的需求做出合適的回應,并保持自身的飲食特色,才能形成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特色飲食文化。
注釋:
(1)李冬梅:《淺談維吾爾族飲食民俗中的文化質點――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薛正宗主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頁
(3)《宋史》卷四九,高昌國,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版,第14113頁
(4)《魏書》卷一三,高車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版,第2309頁
(5)《舊唐書》卷一二一,仆固懷恩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版,第5348頁
(6)《舊唐書》卷一二一,仆固懷恩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版,第3489頁
(7)《古蘭經》,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頁
篇3
清真菜是指我國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菜點的總稱,是中國菜重要的組成。清真餐飲業是經營信奉伊斯蘭教各民族菜肴、食品的飲食行業。
清真菜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1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了萌芽到成型,成熟到繁榮,創造了無數風靡全國的名菜,創辦了眾多聞名海外的清真餐飲名店,使得清真餐飲業成為了中國餐飲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隨著無數國際知名餐飲企業進駐中國市場,使得原本特色突出的清真餐飲業受到了沖擊,清真餐飲業發展明顯滯后,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制約清真餐飲業發展的因素
人才缺乏
清真餐飲企業大多屬于傳統型餐飲企業,家族式管理、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使得大多數清真餐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嚴重缺乏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決定著未來企業的發展空間,技術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決定企業經營服務的質量。人才引進缺乏新機制,人才培養缺乏新方法,員工缺乏系統的培訓等現狀是制約清真餐飲業發展的最根本因素。
技術滯后
雖然人才的缺乏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技術的滯后,但清真餐飲業技術滯后的根本原因是受產品結構的影響。清真菜制作講究,強調工藝,廚房中的主要烹飪設備就是炒灶,廚師的工具就只有菜刀、鍋鏟、炒鍋,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色重、味厚、量足的特點。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完全依靠傳統技術的清真菜已經滿足不了顧客追求快速、營養、健康、品質等多元化的需求,也跟不上餐飲產業革命時代的發展。
管理落后
大多數清真餐飲企業為家庭式經營,規模較小,很多經營者滿足現狀、急功近利,缺乏市場觀念和管理理念。未來的餐飲消費將趨于大眾化、多元化;生產法方式將趨于現代化、科學化;經營方式將趨于連鎖化、品牌化。而管理落后則成為限制清真餐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清真餐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特色
特色是清真餐飲業吸引漢族顧客最重要的因素。挖掘產品特色、打造環境特色成為清真餐飲業特色發展的重要思路。在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飲食習俗和飲食禁忌基本相同,但也有各自的特色食品。清真餐飲業產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清真”,突出表現在原料選擇上,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干凈衛生、風味獨特、民族特色鮮明,使得清真食品在老百姓心中具有較高的信譽度。深入挖掘產品特色最成功的,在全國清真餐飲也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蘭州拉面。蘭州拉面是蘭州回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最民間的一種風味食品。關于它的由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清朝光緒年間,蘭州一個叫馬保子的回民,其在蘭州城門外開的小面館專門賣的“熱鍋子面”遠近聞名,后來他認真鉆研,在熱鍋子面的基礎上發明了清湯牛肉拉面,成為了蘭州拉面的鼻祖。蘭州拉面最大的特色是“面十分筋道,湯十分鮮美”。蘭州牛肉拉面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產品特色突出、產品適應性強、價格公道合理,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圍繞蘭州拉面所誕生的“馬蘭拉面”“金鼎牛肉面”“黃師傅牛肉面”等企業成為了中國清真餐飲業的名片。開封的馬豫興桶子雞也是近年來清真餐飲市場上經營的較為成功的企業之一。
據河南大學民族研究所張娟的《中源回族清真飲食文化發展初探——以開封馬豫興為例》文章中所記載,其創立者為馬永嶺,于道光年間在開封創制“桶子雞”,并開辦了“金陵教門—馬豫興雞鴨店”,生意興隆。后幾經周折,傳承至今。曾被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推薦為“全國食品行業優秀產品”“中國十大名雞”、被國內貿易局認定為“中國名菜”、被中國烹協認定為“中國名小吃”,同時還被河南省認定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憑借產品特色,才有“桶子雞”的今天。
北京的清真涮羊肉、北京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清真羊腿、醬汁牛肉;新疆的手抓羊肉、油酥饃、烤饃;山東的扒羊肉、炸羊尾等一系列清真名菜;東來順、南來順、又一順、烤肉季、老孫家飯莊、安德坊食府等眾多清真餐飲名店均推動了清真餐飲業的發展。
環境的特色是近年來餐飲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要素,傳統的清真餐飲企業比較注重環境的衛生,忽略了民族特色的打造,使得很多顧客到清真風味餐廳消費時,感覺除了產品與漢族餐廳不同之外,其它方面沒有任何區別,這無形中限制了清真餐飲企業的發展?,F如今顧客們來餐廳就餐,吃的不單是食物,看重的是氛圍和文化、吃的是感受。所以清真餐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伊斯蘭文化的特色,通過建筑風格、空間布局、色彩、燈光、裝飾物件、餐具等突出環境的特色,同時也可以與漢族傳統文化結合,增加條幅、匾額、字畫等提升餐廳裝飾的文化品位。使顧客在就餐過程中除了品嘗清真的食品外,同時感受伊斯蘭教的文化氛圍。
文化
飲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享受,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中高層次的需求是追求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將文化與餐飲嫁接,深入挖掘清真餐飲文化特色,是清真餐飲業發展的重要出路。寧夏大學李自然教授將清真飲食文化定義為“清真飲食文化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族群在遵守《古蘭經》和《圣訓》等宗教戒律的前提下,通過與特定的生態和歷史人文環境的互動,圍繞著進食這一行為而產生的一系列文化范疇”。要發展清真餐飲業,就必須深入了解和認識清真飲食文化的特征,并加以開發和利用。
關于清真飲食文化的特征國內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如鮑長德認為是地域性和兼容性;馬興仁認為飲食為良、必慎必擇、注重保健、講究營養;劉濤認為用料比較嚴格、品種豐富多樣、烹調日臻完善、筵席繁簡兼收。寧夏大學的李自然教授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寫到:新時期中國清真食品管理與立法研究的成果中則論述了文化的嫁接性、文化的觀念性、文化的表達性、文化的擴張性、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變異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蔡宇安博士則從精神要素、制度要素、物質要素的角度出發對清真飲食文化做了精辟的論述。
從精神要素來看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是清真餐飲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伊斯蘭教重視商業,鼓勵穆斯林進行正當的商業活動,允許他們通過合法的手段獲得和擁有財富,同時重視商業道德建設,“禁止重利”,主張公平教義、利潤適當。正是這種良好的商業道德使得清真餐飲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憑借良好的信譽、優質的產品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從物質文化層面上來看,清真餐飲企業一直恪守伊斯蘭教飲食的教義和教規。在原料的選擇上堅持“清真”的特色。如《古蘭經》說:“他命令他們行善,禁止他們作惡,準許他們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們吃污穢的食物?!彼源蠖鄶登逭娌惋嬈髽I所提供的食品從衛生及安全的角度贏得了很多消費者的信任。
篇4
關鍵詞:新疆特色;飲食特征;發展
Abstract: Xinjiang halal food flavor becomes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the country; its varieties, cooking methods and food nutrition are little-known. Delicious food is roasting whole lamb, the pit barbecue, nang, rice, chicken, pasta and so on.
Key words: Xinjiang characteristic; diet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71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新疆是個美麗的地方,天山南北各民族,根植于新疆這塊土地,繁衍發展著各民族共同融合下的民族民俗文化,清真飲食文化是我國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南北疆地區的清真飲食文化,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非常令人稱贊。新疆各民族之間飲食的交融和對外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同時對當地的人們飲食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1.民族傳統習慣
飲食習慣新疆風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狙蛉獯L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著名菜肴。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事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拉面、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的食品。用馬奶發酵而成的馬酒,清涼適口,沁人心脾。
2.新疆特色菜簡介
受到經濟快速發展及外來經營理念的影響,新疆餐飲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國有影響的著名菜系相繼落戶在新疆市場,經營特色菜品的餐飲業大量涌現,充斥著新疆的大街小巷,發展勢頭強勁。
2.1西域羊肉
2.1.1新疆人制作的羊肉好吃是出了名的,口感滑嫩并且沒有膻味,食之爽口也不用擔心上火??狙蛉獯梢哉f是風靡全國的一種新疆傳統小吃,其色焦黃、油亮。瘦肉入口香嫩,肥肉外脆而焦,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鮮嫩可口。
2.1.2歷史悠久的烤全羊是新疆菜的著名特色,其風味可以同北京烤鴨相媲美。烤全羊色澤光亮、皮脆肉嫩、香濃味美。吃的時候剔肉切片,蘸鹽而食。
2.2手抓肉
2.2.1新疆菜中,羊肉還有一種出了名的吃法就是手抓羊肉,既然有手抓飯,羊肉自然也可以下手去抓。吃完手抓肉,再喝碗肥美清亮的原汁肉湯,以達到“ 原湯化原食”。
羊肉最香的吃法或許就是這種白水一把鹽的大塊手抓,它拒絕醬油排斥孜然,護衛了本質的純正;原汁原樣非烤非炒,袒露著天然的誘惑。這種古樸的、獨特的、帶有原始風趣的吃肉方式,讓人充分享受盈滿口頰的肥美,細細地體味咀嚼柔韌的。
2.2.2以羊為原料的風味小吃也是種類繁多,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腸糯鮮,肺軟嫩,羊肚、面筋有嚼勁,香噴可口,風味獨特。
2.3烤馕
烤馕,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 胡餅”、“ 爐餅”,是一種烤制而成的圓餅。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锯纬云饋硐闼挚煽?,富有營養,在新疆,這是維吾爾族人的家常食品。
2.4釀皮子
釀皮子是一種蒸制的涼面,又稱作涼皮、面皮。將經過涮盤的一張張釀皮子切成小指寬的細條,澆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鹵湯等佐料,攪拌一番,就可以“ 哧溜”、“ 哧溜”地開吃了;釀皮子色澤橙黃而透明,吃起來柔軟又有韌勁,酸辣咸香。
2.5手抓飯
手抓飯,是維吾爾族的傳統主食之一,從味道上分甜咸兩種。甜抓飯的主要原料為米、雞蛋、清油、葡萄干、杏脯、花生仁等干果;咸抓飯多為肉抓飯,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和清油。抓飯必得手抓了才好吃,吃抓飯要就著清淡的小咸菜,吃完再喝一碗釅釅的磚茶才好,否則真有點降不住那油水豐厚的抓飯了。
2.6新疆大盤雞
新疆大盤雞屬清真小吃中聚餐方式食用的新派品種,因用大盤盛裝雞塊而得名。此品成菜后,紅,白,綠,醬紅幾色相間,使人觀后爽心悅目,口感微甜,辣中帶麻,肉質軟嫩爽口,此小吃在新疆主要以回、維、哈、漢等民族消費為主。
2.7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將羊肉清水煮熟后用手抓食而得名。手抓羊肉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常食的一種肉食品。從營養科學飲食觀上講、羊肉味甘性溫,對虛勞、贏瘦、腰膝酸軟、產后虛冷、腹痛、寒疝、中虛反胃等癥都有一定的療效。品嘗手抓羊肉時,一般配有洋蔥碟、食鹽碟和烤馕,還備有熱的磚茶水,邊吃肉邊食馕,同時在食完幾塊肉之后,還會上一碗煮肉的原湯供你品嘗,一般在湯內要放一些洋蔥末和香菜末,有一些地方還在羊肉湯中放一些切薄片的西紅柿片,則風味更佳
2.8胡辣羊蹄
烹制味美適口的羊蹄、羊頭是新疆維吾爾、回等穆斯林民族的傳統習俗,胡辣羊蹄由于其味辣而故名。胡辣羊蹄作為新疆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在新疆各城鎮的農貿市場、夜市及晚上的街頭巷尾等均有攤點銷售,您可盡情任意選擇,品嘗胡辣羊蹄時,一般手執而食,尤在夏秋季節,吃胡辣羊蹄喝新疆啤酒,可以說是一種邀朋聚友的最佳消閑方式。
2.9馕包肉
馕包肉維吾爾語稱為“塔瓦喀瓦甫”,屬新潮小吃品種,是新疆風味名食之一。馕包肉這種面肉合一的風味食品非常能代表新疆的傳統民族特色。食用方式也非常多樣化,既可以作為小吃推車或店門前兜售,也可以作為一種風味菜食,登上清真宴席的的大雅之堂,作為一種名菜供中外賓客品嘗。
2.10新疆炒面
新疆炒面在新疆的面食小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人說可以將它推之為新疆方便小吃之榜首。在新疆任何一家中小型餐館中,都能找到新疆炒面地名稱。制成成品的炒面,具有片片成型,紅油亮汁,引人食欲的特點。
新疆炒面的品種有:爆炒蝴蝶面、丁丁炒面、炒貓耳朵、素炒面、羊肉炒面、雞肉炒面、牛肉炒面、炒拉條子等品種。
2.11新疆拌面
新疆拌面制法獨特是我國面食系列中一類,因拌以菜食(以牛羊肉為主)而得名。屬清真食品,為維,回,哈,漢等民族所喜食。
新疆拌面系列化的品種有:羊肉拌面、雞蛋拌面、酸菜拌面、過油肉拌面、碎肉拌面、牛肉拌面、雞肉拌面、土豆絲拌面等許許多多的品種。
2.12酸揪片兒
酸揪片兒也叫揪面片,是新疆維吾兒、回等少數民族最常見的一種風味面食品,也是新疆各族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主食品。既可以作為正餐的品種,也可以作為正餐的一種補充。配料中的羊肉、西紅柿、香菜、土豆、蘿卜等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也符合西北人西食酸辣的特征,是風味湯食中的代表。
2.13馕
馕是新疆各民族兄弟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2.14烤包子
烤包子是維吾爾族的名小吃之一,因其包餡用馕坑烤制而故名。羊肉與洋蔥配合為餡后,其營養成分能得到互補,經常食用烤包子的維吾爾族得血栓疾病得人較少。
烤包子在新疆是普通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在食用烤包子時,一般配有湯飯和茶水,邊吃烤包子邊吃湯飯。
3.結束語
篇5
摘要:本文以初探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演變融合作為研究主題,首先,課題從兩個時間段總結回顧了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歷史融合過程,其次,從三個不同的方面概述了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影響,最后,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對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提出了綜合思考。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提供積極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維吾爾族文化;漢文化;演變融合
引言
維吾爾族和漢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動,民族文化的協調發展是我國新時期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深入研討這一課題具有較好的實現意義。
一、回顧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歷史融合過程
(一)建國前
在建國之前,維吾爾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融過程相對較為緩慢,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維吾爾族人民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家庭作為其民族文化中的基礎單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男性族人掌控著統治地位,支配著人際關系,也不斷的完善著涵蓋宗教、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進程。尤其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由于被剝奪了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所以導致兩族文化的融合程度相對較低。
(二)建國后
在1949年建國后,國家開始從法律的層面上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因此,受到大環境的改變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維吾爾族開始改變了傳統的“視妻子和子女為私有財產”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維吾爾族家庭內部的關系結構和生活思維習慣。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革命運動進一步推動了民族間、家庭間、成員間的平等、互助、民主的社會關系的建立,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也帶動了維吾爾族深化了家庭關系變革的步伐,即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和權利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女性權利和地位開始提升,年輕人的權力開始凸顯。和漢族人的生活交流生活中,維吾爾族人開始了解并逐步接受了漢人的思維方式,對漢族人的各項文化傳承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在局部地區已經形成了兩族文化的融合。
二、概述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影響
(一)飲食文化及其變遷
我國維吾爾族飲食結構中,面食占主要位置,其次是肉類和水果,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還是與其長期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在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肉類的選取基本都集中在羊腸灌食、駱駝肉、牛肉等,通過燒烤或者晾曬等技術保證食物可儲存,同時調制的喂料可以保證食物的鮮美,同時,由于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即由游牧民族逐步過渡到耕種民族,導致維吾爾族也注重農業飲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以面食為主,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面條等物品,熱性飲食和涼性飲食涵蓋了稀飯、馕和餅等多種形式,另外,古代的維吾爾族人喜歡各類飲品,但是對酒類的飲品涉及較少,基本上不飲酒,這是由于其文化中伊斯蘭教的綜合影響決定的。但是,隨著和漢族文化的融合,我們也驚喜的看到維吾爾族在飲食文化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現代飲食結構接軌也較為明顯。
(二)家庭相關的文化價值及其變遷
在維吾爾族的家庭傳統中,其家庭相關文化的變化在婚姻關系上體現的較為明顯。之前的婚姻包辦現象比較普遍,長輩在婚姻關系中起著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現代婚姻觀念的變化,維吾爾族年輕人開始自己選擇理想的伴侶,情感作為紐帶的婚姻已經開始取代之前的血緣關系組建的基礎,于是維吾爾族女性在婚后開始不再專注于家庭瑣碎的事情,開始獨立承擔家庭之外的其他社會職責。家庭環境的變化給新時期的維吾爾族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直接的觸動,并形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傳統服飾文化及其變遷
維吾爾族人在服飾方面的變化較大,之前男子更多的采用“袷袢”的形式,如今西裝革履的打扮在年輕人也十分常見,年輕女孩也開始趨向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時尚裝束,男子帶出門必須帶帽子的傳統被打破了,女子帶頭巾的歷史傳統也消失不見了,短發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頭發樣式也開始流行。漢族男性和維吾爾族男性在服飾上的最顯著差異體現在部分傳統服飾圖案的保留方面,各類暗色調的網格面料較為受到歡迎,而維吾爾族女性也保留了自身的傳統偏好,那就是色彩多變的花紋圖案一直留存。
三、對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推進課堂教學提升青少年文化適應力
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會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通過推進課堂教學提升青少年文化適應力,是保證未來兩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以及對少數民族教育體系的搭建不斷完善,維吾爾族的青少年越來越多的接受了現代教育方式,從兩族語言文化的交流開始,逐步過渡到包括思維方式變革、生活習慣變革、行為方式變革以及價值觀變革等多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加強師資力量,不斷推動完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探索新形式下的教學模式的革新,從而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提升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文化適應力。
(二)通過養老方式研究降低老年人的文化沖突
通過養老方式研究降低老年人的文化沖突是一個較為現實的社會問題,在傳統的民族文化中,維吾爾族的養老文化根深蒂固,非常注重兒女的孝順,但是對晚年的生活標準等需求并不高,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人的家庭核心價值觀較為明確,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和現代社會發展部一致的情況,比如說社會上推行的養老方式和維吾爾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有一定的障礙存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在維吾爾族中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了維吾爾族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存在隱患。如何通過文化的導向作用化解養老問題上的沖突,是我們需要深入研討的一個課題。
(三)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保障民族融合進程平穩有序
要保證維吾爾族和漢族的文化融合進程平穩有序,確實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需要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等相關部門積極結合地方情況研討有效的對策和方案,化解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和對抗情況,積極引導文化因素融合的過程,同時努力探索符合雙方核心利益的溝通過程;第二,在維吾爾族的聚居區做好文化宣傳和普及工作,加強內部的文化溝通,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和豐富多彩的互動節目拉近維吾爾族和漢族的距離,并努力形成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第三,通過打造城市文化氛圍,從整體上錘煉民族交融地區的文化溝通,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結束語
總的說來,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維吾爾族傳統文化作為一面鏡子,在時代變化與民族特色的交替中、在保留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現代文化,反映出維吾爾族新的時代特征和精神面貌。因此,研究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汪思艷.解放后新疆維吾爾族服飾變遷研究[D].東華大學.2009年.
[2]彭修建.清代伊犁維吾爾族移民經濟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3]黃麗.湖南維吾爾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調適[D].蘭州大學.2008年.
篇6
一、引言
伴隨旅游業的興起,旅游經濟學也應運而生,現在旅游業正在以較快速度發展,關于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國外有關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認為,對旅游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因素主要是旅游產品價格、旅游者收入、閑暇時間,此外部分學者也考慮到了政策變動、相對匯率、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及目的地營銷宣傳對于旅游市場的影響。國內學者偏重于游客經濟收入水平、旅游價格、時間因子、交通因子、目的地經濟水平等。
本文對有關喀什旅游的研究文獻中,發現對喀什旅游市場的整體研究,尤其是從旅游者需求角度進行旅游市場研究的文獻較少,研究方法主要是SWOT分析法、SPSS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在喀什旅游業發展態勢正盛之時,分析喀什國內旅游市場的現狀,研究制約喀什國內旅游市場發展的影響因素,對于喀什國內旅游市場的長遠快速發展非常重要。
二、研究區概況
喀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地理地貌豐富,地跨塔里木盆地及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兩大地貌單元,是新疆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過程中,一直是古代西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的中心,極具旅游發展潛力??κ驳貐^旅游資源豐富可歸納為民俗民風文化、登山觀光、沙漠探險、絲綢之路體驗四種旅游資源類型。截止2015年喀什地區A級景區(點)共有37處,5A級2處,4A級3處,3A級15處,2A級18家。
三、喀什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研究
(一)喀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的確定
為了獲取客觀全面的研究因子,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法確定影響因素。設計調查問卷時通過征詢專家意見并結合喀什地區旅游市場的特征,一共列出21項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根據問卷結果統計得出各項影響因素所占的比例,選取比重超過50%的因素作為喀什地區國內旅游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即閑暇時間、旅游資源條件、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喀什經濟發展情況、民族生活風俗、旅游服務質量、旅游交通狀況、旅游飯店接待水平、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和社會治安狀況等10項因素。
閑暇時間取決于帶薪休假時間,由于近幾年國家法定休假日變動不大,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將不予考慮。民族生活風俗、民族特色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條件缺乏滿足時間序列的數據統計資料,本文選取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描述性分析。
喀什地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維吾爾族外,還有漢族、回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民族,民族特色濃厚,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大區別,他們的生活風俗對于很多游客而言充滿了神秘感,這是能夠吸引國內外游客來喀什地區旅游的主要動因。民族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民族性、文化交融性、動態性、區域性和飲食等,獨特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飲食種類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體現。喀什旅游資源豐富,類型眾多,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載體,但是該地區的旅游資源分布范圍廣,部分旅游資源開發不完善,資源稟賦不高,發展條件欠缺。
(二)喀什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的量化分析
本文以喀什地區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表示表示喀什地區國內旅游市場的發展情況;以喀什地區的生產總值表示經濟發展情況,旅游業服務水平由旅游服務從業人數表示;選取旅游基礎設施的投資額來表示旅游基礎設施水平;旅游飯店接待水平由旅游飯店床位數表示;用喀什地區每年的公路、鐵路、民用航空客運量之和表示旅游交通狀況;以治安案件的查處率量化社會治安狀況,其中,治安案件查處率=查處案件量/受理案件量。
(三)喀什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由于灰色關聯分析允許最少的數據為4個,考慮到所搜集數據的完整性,本文以2006-2010年的數據作為時間序列。
1、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與喀什地區國內旅游人數的關聯度分析
選取喀什地區2006-2010年的國內旅游人數作為參考序列X0,2006-2010年的生產總值、旅游服務業從業總人數、旅游相關基礎設施投資總額、旅游飯店床位數、交通客運總量、公安機關受理查處治安案件的查處率作為比較序列X1,X2,X3,X4,、X5,X6。
通過初值化變換對各變量序列進行無量綱化,運用DPS數據處理系統計算絕對差值,最終計算出喀什地區旅游飯店床位數、交通客運量、治安案件查處率、旅游基礎設施投資額、生產總值、旅游業從業人數與國內旅游人數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6104、0.6037、0.5978、0.4631、0.4442、0.3407。則喀什地區旅游市場影響因素對喀什地區國內旅游人數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旅游飯店接待水平、旅游交通狀況、社會治安狀況、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喀什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旅游業服務水平。
2、國內旅游市場影響因素與喀什地區國內旅游收入的關聯度分析
選取喀什地區2006-2010年的國內旅游收入作為參考序列X0?,2006-2010年的生產總值、服務業從業總人數、旅游相關基礎設施投資總額、旅游飯店床位數、交通客運總量、公安機關受理查處治安案件的查處率作為比較序列。
運用DPS數據處理系統計算絕對差值,最終計算出喀什地區旅游飯店床位數、治安案件查處率、交通客運量、旅游基礎設施投資額、生產總值、旅游業從業人數與國內旅游收入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7548、0.6874、0.5040、0.4903、0.4147、0.3555。則喀什地區旅游市場影響因素對喀什地區國內旅游收入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旅游飯店接待水平、社會治安狀況、旅游交通狀況、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喀什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旅游業服務水平。
四、喀什地區國內旅游市場發展的建議
為了促進喀什地區國內旅游市場的更好發展,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合理規劃、整合旅游資源。旅游規劃部門應該加大對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提高各旅游資源的利用率,并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規劃。
(二)加強維吾爾族文化建設??κ驳貐^在進行旅游規劃時要突出民族文化建設,例如建設維吾爾族文化體驗館、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一條街、大型維吾爾族演藝廳等,其次,喀什地區的街道建設和建筑風格也可以凸顯維吾爾族風格,以增加游客旅游過程中的體驗性。
(三)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飯店接待水平,加大對信息服務設施、水利、環境及公共設施的投資額,為游客創造一個良好的景區環境和城市環境,使游客達到更高層次的旅游享受。
(四)喀什地區應加強旅游交通的建設,尤其是注重遠距離旅游景點的交通建設。
篇7
[關鍵詞]酒文化;金代;女真人
金代的酒文化的產生、發展,帶有明顯的東北區位的印記和風格。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探討金代的酒文化能有助于我們了解其頗具特色的民俗及其民族性格,對金代當時的社會生活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一、金代社會生活中的酒文化
在金代女真人社會生活中,真可謂無“事”不酒?;榧拗畷r,離不開酒:“婿納幣,皆先期拜門,戚屬偕行,以酒饌往,少者十余車,多至十倍。”[1]在金代私有財產觀念之中,酒饌是男方財產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于其重要的彩禮。祭祀之時,人們通常會給死者送去酒飯。各種祭祀儀式中,更是少不了酒。通過給祖先神靈獻祭美酒佳肴來祈求能得到他們的保佑,人們用酒虔誠地祈禱祝福,希望能免災除病,降福給人們。這種習俗祭祀方式,在金代的統治階級中已經形成禮制,有嚴格的規定,民間祭祀也是普遍使用酒水,直到金朝末期,這種祭祀方式仍然有遺留痕。在民間,多能看到百姓以酒祭天的事情,人們希望能借此祈福驅病:乾道六年(1170年)奉命使金的范成大,在其行程中寫下的《攬轡錄》中記載,其使金經過邯鄲縣,看到“墻外居民以長竿磔白犬,自尻洞其手。別一竿,縛茅浸酒揭于上,云:女真人用以祭天禳病”。酒是人神溝通的必不可少的媒介物。在重大的節慶中,人們暢飲更是盡興至極。(南宋)范成大在其《使金絕句七十二首》之中的《燕賓館》這首詩中寫道:“九日朝天種落歡,也將佳節勸杯盤??嗪凰茤|籬下,雪滿西山把菊看?!痹挠凶⑨屧疲骸爸潦沁m以重陽,虜重此節,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勸。西望諸山皆縞,云初六日大雪?!笨梢?,金代重陽節那天還要舉行祭天儀式,祭天儀式中離不開勸人飲酒之類的程序。
在“重五(五月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九月九日)”這三個節日中,女真都會舉行有宗族特色的活動就是“拜天射柳”,即一年正規的會有三次重大儀式。有史料多處都記載過,每遇到過端午、中元、重九等三個節日,人們都會“擇寬敞之地,多設酒醴、牢餼、餅餌、果實,祭于其所,名曰拜天”[2]。所以,拜天等重大節日都會離不開酒水的參與,無酒不成席。
有文獻記載之外,還有考古資料的佐證。在山西省的繁峙縣巖上寺,其創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在巖上寺的西壁的左上方,繪有一座酒樓,反映的應該就是當時真實的市民生活。在畫面中酒簾高挑,上面寫著:“野花攢地出,村酒透瓶香?!盵3]酒樓里面坐客滿堂,有形形各行各業的人群,其中有品茶飲酒的角色,這些都是市井生活的生動體現,更是金代社會史中豐富形象的考古資料的體現。金代,酒店茶坊等處所是當時人們交往生活的重要場所,其中的一些大酒店還從事釀酒生產,自產自銷吸引了更廣闊的客源。這些資料都反映了飲酒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事實。
金代女真人有獨特的飲酒方式,有的地方與現今社會是有很多差異的。按照金代制度規定是酒后食飯。“彼方(指宋朝),酒一行、食一上必相須成禮。而國朝之例,酒既罷而食始進。”[4]
“女真人行酒的次數大多為奇數……行酒都是三行、五行、七行、九行(也偶有稱‘盞’或‘巡’的),乃至高興時不計巡數,以醉為度,皆舊例也……女真人行奇數酒是有一定文化內涵的?!盵5]女真人喝酒也多用木制的酒器?!度泵藭帯肪?引《女真傳》記載:“其飯食則以米釀酒……冬亦冷飲……飲酒無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環酌之?!迸嫒私鸪鯐r期居地多林木,所以飲食器具多用木制是自然之事,現在有的東北農村之地,仍然可見這些木制的酒杯,酒碗之類器具。女真民族都是擅長歌舞的,所以宴飲之際以歌舞助興是最常見之事,男女皆可以借酒興翩翩起舞,或者即興歌唱。(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四月,據《金史》卷39《樂志上》記載:“宗室婦女起舞,進酒畢,群臣故老起舞,上曰:‘吾來故鄉數月矣,今回期已近,未嘗有一人歌本去者,汝曹來前,吾為汝歌?!?/p>
二、金代酒文化中的悖論
金代從上到下,可以說女真人的男性都幾乎嗜酒成性,有的因為喝酒導致荒廢農業,有的甚至酗酒危害到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大金國志》附錄1曾記載,金世祖劾里缽時期,為防止喝酒大醉導致的危害,有的會把喝醉的人綁縛起來,等待其醒酒,即“醉則縛而俟其醒,不然殺之,雖父母不能辨也”,酒喝多到連自己生身父母都不認識的地步,可見酒勁很大,是烈酒,或者是飲酒者貪杯,嗜酒如命。有很多人也將這些錯誤歸咎在酒的身上,許多人被酒毒害喪失理智和良知,其實酒的危害性的發揮程度,也的確是因人而異的。金朝的統治者多次嚴令禁酒,規定了許多關于飲酒的多方禁令,《金史》本紀中多有記載。金海陵王完顏亮時期,“禁朝官飲酒,犯者皆死”,之后又規定,扈從人員亦不得“游賞飲酒,犯者罪皆死”,飲酒居然能導致死罪,雖然飲酒就要被判處死刑,統治者為了保證禁酒令的實施,采取嚴厲的刑律懲處飲酒者,達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這樣有悖人之常情,是封建社會不以人為本的本質體現,但是通過這樣的規定,仍然可見金朝統治者對治理飲酒之事下了很大的工夫與決心,也能推論出當時社會因酒誤事的現象十分嚴重。金世宗時期也規定,猛安謀克人“雖閑月亦不得痛飲,犯者抵罪”??傊?,可以看出,金代統治者對禁酒的態度非常嚴厲。
女真人嗜酒好酒是有很多的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洞蠼饑尽犯戒浫冻跖d風土》記載,當時,“冬極寒……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撤衣,衣履稍薄則墮指裂膚?!迸娉跖d之時,其生活的環境處于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點。為了能在這種寒冷的地理環境下生存,人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保暖御寒的方式,飲食文化也受其影響,頗喜飲酒就是其御寒的方式之一。東北人常稱酒為“水棉襖”。酒不僅可以御寒解憂、消除疲勞,還可以活筋通絡,更可以入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酒食肉與地域、氣候環境有密切關系。寒冷的氣候也需要高能量高熱食物,酒可以取暖,這是女真人嗜酒的自然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地域(最主要的)原因,民族性格、生活習俗、長時期形成的信仰等原因,都是女真人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飲酒文化的原因。飲酒活動透射著金代女真人的性格特征、情趣傾向和精神寄托。通過對其飲酒習俗的探討,可以發掘出其民族心理的飲食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中華民族酒文化內涵不能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分析了飲酒文化在金代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體現,也指出了嗜酒在金代是突出問題,但是不能歸咎于酒的弊端,是飲酒者不能自控,金代統治者的政治導向不健全的表現。對于飲酒文化來說,其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金熙宗時期,確立了全面學習漢文化的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等各方面對漢文化進行吸收,仿照漢人飲酒方式豐富了其飲食文化,金世宗時期,“燕飲音樂,皆習漢風”[6]。隨著金代封建化的發展,金代傳統的酒文化不斷地與契丹、渤海、中原地區等各種文化發生接觸互相影響與整合,酒文化的內容隨之變化、豐富和發展,這在金中后期尤為顯著。各族互相影響,以民間交流為媒介,淺層次的飲食文化交流,具有直觀文化的特點,促進文化深層心理認同,使女真族飲酒文明向前跨進很大。在其吸收融入整合的過程中,其飲食文明的程度,也因與農耕文化的遠近存在著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狀態,由北向南,幾乎是越靠近中原農耕文化的區域,受其影響越大,其飲食文明程度也越高。
參考文獻:
[1]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卷39《初興風土》,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53頁。
[2]文惟簡:《虜廷事實》。
[3]潘茲:《靈巖彩壁動心魄――巖上寺金代壁畫小記》,《文物》1979年第1期。
[4]《金史》卷38《禮志?朝儀》,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869頁。
[5]王孝華:《金代女真人與酒》,《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篇8
關鍵詞:兩漢;裝飾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K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9-0062-01
一、漢承秦制的體現
秦雖滅亡,但是它所推行的政策制度并未因此而消亡,而是被西漢王朝所繼承,史稱“漢承秦制”。由于楚漢戰爭,西漢初年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凋敝、政局不穩,可謂百廢待興。所以劉邦在繼承了秦朝制度的同時還采取了一些權宜政策,主要是摒棄了“法家有為”的治國方針,改為“黃老無為”的安撫政策,凡事力求簡約,以穩定社會秩序。經過高祖呂后與文景兩帝前后近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武帝年間社會安定繁榮、國庫糧餉充足,所以漢武帝停止了這種權宜政策,全面的恢復了秦代體制,并在其基礎上得以發展。但是西漢初年的這種無為思想對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卻一直存在。因此兩漢時期的裝飾風格都顯得古樸大方,簡潔實用,不像先秦時期那樣鑲金嵌玉,華美富麗。
以西漢五銖錢(圖1)為例。西漢初期全國貨幣制度混亂,除中央鑄幣外,地方官府與私人也有權利仿鑄,而且貨幣規格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民間商業流通與國家的賦稅征收。因此漢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流通全國。錢幣繼承了秦朝半兩錢的形制,內外有郭,上有“五銖”二字,并以其為計量單位,全面取消了以前的“半兩”等單位。這種錢幣重量相同,樣式簡單大方,中間留有方孔可用繩索將其串聯,方便保管與攜帶,并且鑄造起來也可省材省力。使用后情況穩定,一直沿用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被廢除,前后持續了七百多年的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貨幣。
又比如漢代的青銅器。青銅器在兩漢時期已經基本變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更加注重實用性與經濟性,所以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體量方面都沒有先秦時期的那種規模,其外表也不像先秦時期那般鏤金錯彩,而是變為光潔樸素,簡潔大方的風格。著名的長信宮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是宮廷用品,所以通體鎏金,但是并無刻意雕飾,而且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實用性與經濟性,達到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統一。造型既生動活潑又通過巧妙的構思來解決照明與排煙的問題,確實是一件佳作。
二、為政治服務 具有教化意義
兩漢時期主要從事藝術創作的部門都是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進行的。統治階級明確要求藝術為政治服務,公開闡明藝術和政治的關系,強調藝術的宣傳教育工作。所以漢代裝飾題材多是具有倫理教化,彰顯封建地主階級權貴的色彩。這一點從漢代的建筑裝飾,繪畫雕塑中都可以得到證實。
漢初丞相蕭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宮前殿因高大雄偉,劉邦見狀責問,蕭何解釋道:“非壯麗無以重威”。到了漢武帝時增飾未央宮:“以木蘭為棼,大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雕楹玉,重軒鏤檻。青鎖丹墀,左槭右平。黃金為璧帶,間以合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笨梢娛呛纹涞某摞惾A美,充分的顯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權威。
繪畫方面更是如此,尤其是宮殿壁畫,大量的三綱五常、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等內容,起到了積極的政治宣教作用。東漢王延壽所作《魯靈光殿賦》就詳盡而生動的描繪了西漢魯國靈光殿壁畫的情景。
“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海神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由行其情。上紀開辟,遂古之初,玉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鴻荒樸略,厥狀睢盱,煥炳可觀。黃帝唐虞,軒晃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敘。惡以誡世,善以示后?!?/p>
在雕塑方面也同樣如此,西漢大將霍去病之墓周圍的石雕都有著政治宣教目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馬達匈奴,象征著他的卓越功勛。并且為冢像祁連山,周圍數匹戰馬皆無鎧甲,或躍或臥,顯得悠閑自得。這些石雕都寓意著再無戰事,天下太平,因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不難看出,這些特征都反映出了兩漢時期裝飾藝術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化育人,為政治服務。其實這一特征不僅是在漢代的裝飾藝術領域有所反映,在其他領域同樣如此。比如漢代對人物的品藻也是以服務政治為中心的,基本上是圍繞著仁義禮智信這五點,具體展開就變成了九征,這與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念大相徑庭。
三、反映了神仙方術在社會上的流行
漢代初年,經過秦代動亂,百姓民不聊生,天下衰弱。為此,漢高祖劉邦接受了陸賈的意見,采用了無為而治的安撫政策,用以穩定政局、恢復經濟、修養生息。所以黃老之道成為了主流思想,并通過政治渠道逐漸滲透進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當中。這就為神仙方術的發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時間能夠長生不老成為了漢代人的普遍追求,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對成仙夢寐以求。因此就形成了一批專門追求長生不老和成仙的的方士,后來被稱為方仙道,這也為東漢中期出現的道教提供了信息基礎。
兩漢時期的裝飾藝術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神仙方術的發展情況。漢代墓室壁畫中常會有墓主死后升仙的場景,比如西漢洛陽卜千秋夫婦合葬墓壁畫,就繪有夫婦分別乘龍與神鳥在仙翁的引導下升往仙境的場面。畫中還出現了玄鳥游龍,伏羲女媧以及白虎朱雀等神獸,充滿了幻想色彩。
另外,羽人(圖3)也是這一時期裝飾題材中經常出現的面孔,一般都生有雙翅,耳長面尖。人們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成為羽人,羽化登仙。所以從漢代出土的銅器以及玉雕中都可見到這種形象,這也反映了神仙方術的流行。
四、表現了上層社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吃穿游樂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兩漢時期在這幾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而這些內容也被兩漢時期的裝飾藝術所表現出來。
漢代人們的服飾較之以前更為絢麗多彩,并且根據不同場合加以區分,祭祀、上朝、喪葬、婚慶和日常所穿都不相同。此外,不同的社會地位與職業也需穿著不同的服飾。從出土的漢代彩繪陶舞俑身上就可見宮廷的穿著打扮。
中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兩漢時期的貴族生活享樂常以宴飲觀舞的形式進行,山東沂水出土的石像畫中就描繪了主賓對飲的場景。又如四川出土的畫像磚中也描述了宴飲觀舞的內容。還有專門描繪庖廚的石像磚,比如山東諸城出土的庖廚圖(圖4),就充分顯示了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繁榮。
游樂可以說是古時貴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狩獵、出游、觀賞歌舞雜技等活動。這些內容在兩漢時期的裝飾藝術中被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如樂舞百戲、車騎出行等這些內容就經常出現在繪畫題材當中。
總之,這一時期的裝飾藝術如實得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漢代長治久安的社會面貌。
參考書目:
篇9
【關鍵詞】文化適應;民族心理
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民族地區的建設和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樣也是民族教育工作的核心驅動力。在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引領下,根據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加快少數民族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家在招生和培養方面對少數民族考生采取“降分錄取,先辦預科打基礎,后上本科專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加大了對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雙重推力作用下,大量的少數民族學生離開民族聚居區來到東、西部的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由于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飲食習慣等文化差異性的存在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來到民族聚居區之外接受高等教育時普遍面臨著文化適應的過程,本文以安徽A大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狀況研究為個案,對中部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進行嘗試探索,來了解和準確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之一大學校園殊群體的文化訴求和現實情況。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革新,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頻次日益頻繁,交往的層次不斷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或群體在持續的接觸和交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下,將這種由于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與當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異質文化中,個體基于對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感情依附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調整稱之為文化適應。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聚居區之外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融入大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來自主流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即面臨著母體文化和漢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的問題,如何來處理好母體文化的漢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需要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
A大學是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近3萬人,以本省學生為主,漢族占學生民族構成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近400,占學生總數的3%不到。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內蒙古、貴州、吉林、廣西、湖南等省份,包括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傈僳族、畬族、納西族、仫佬族、普米族等1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學生相對集中在回族、蒙古族、苗族、滿族、土家族幾個民族。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結構式訪談、個案研究等形式對A大學的少數民族大學文化適應狀況進行調查,從民族心理、學業適應、飲食習慣、等四個維度結合來分析。
一、民族心理認同感強烈,身份標簽鮮明
美國人類學家B.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人的心理需求是研究民族集團行為與文化的出發點,不同的遺傳因素與環境刺激共同作用使得民族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心理訴求。在一定經濟地域基礎上形成的,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感情、愛好和習俗構成了特定的民族心理。我國的少數民族人口呈現的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地理特點,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民族生活所形成了特點的民族心理在來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其民族心理認同感顯得尤其強烈,特別在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的時候,他們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情感的輸出渠道,而在中部地區高校中文化環境提供不了這樣的機會,因而他們容易感受到一種文化孤寂感,小晴來自貴州,是苗族小姑娘,她說每年過苗年的時候是她心里最難受的時候,學習沒有狀態,連飯都不想吃,只想給家里打電話。她還開玩笑的說,剛來的時候第一年過苗年都有退學回家的沖動,而周圍人尤其是寢室漢族同學的不理解更是讓她心里十分孤獨。
二、學業壓力較大,學習存在較大困難
A大學的招生是普招,每年根據招生計劃在省外進行招生錄取,所有填報A大學志愿的考生都是按照所在省份重點批次來招生錄取的,除了生源地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照顧政策外沒有額外的傾斜和照顧,也沒有設置民族班級和預科教育制度。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發現,A大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分布在各個院系和專業,呈分散分布的狀況,在錄取分數上普遍低于其他省份的學生,尤其是在外語和數學等科目上的分數差異尤其明顯,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從成績上看,存在學習困難的比重很高。以A大學某學院2010級為個案,筆者發現該年級共有五名少數民族大學生,三名蒙古族學生名苗族學生、一名壯族學生,該五名學生均排在班級的后5%,其中有四名學生多次受到學校教學主管部門的學業提醒書和退學警告。筆者認為少數民族學生除了基礎較為薄弱之外,還要經歷語言關、心理適應關等諸多障礙,而學校也缺乏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上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得他們在學業上有著與普通學生更大的壓力。
三、飲食習慣差異明顯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A大學從2005年開始就設置了清真餐廳,然而由于學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數過少,尤其是穆斯林更少,清真餐廳從菜式上并沒有明顯的民族餐飲特點,而回族同學的存在客觀上又對飲食有著特殊的需求,除此之外其他少數民族的學生在飲食習慣上與漢族人有差異,而學校在現實層面上很難對于這些少數群體有額外的照顧,因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飲食文化的差異性感受得尤其強烈,如小正是回族人,他說在學校食堂就餐很難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菜肴,除了剛入學的那段時間之外,他現在不是在寢室自己用電爐煮菜吃,就是去學校門口的蘭州拉面館吃飯,由于電爐是學校宿舍禁止使用的電器,每當學校進行寢室抽查的時候他都顯得特別緊張。
四、
尊重和保護自由,是我國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得到了憲法和法律的保障。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重要內容,構成了不同高校的文化特征,也是高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校園里一般不鼓勵學生進行宗教活動,因而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民族情感維系的需要對于看得較深,尤其是宗教情感迫切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由于中部地區以漢族人口為主,在校園里學生們由于宗教知識的缺乏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感情和活動缺少足夠的理解。小盧來自內蒙古赤峰,一家人都是蒙古族,從小爺爺就告訴他蒙族人都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小盧從小生活的環境里周圍人也都是和他有著同樣的信仰,而到了大學之后,他忽然發現周圍的同學和老師很少有人知道還有藏傳佛教信仰的,他感覺非常不適應,尤其在周圍人議論喇嘛的時候,他覺得別人普遍缺少對喇嘛的尊重,因而甚至影響到他正常的人際交往。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未來民族地區建設和發展的依靠力量,從訪談記錄上看被訪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表示畢業后會選擇回到家鄉來工作,對于他們來說能夠獲得來到民族外地區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難能可貴的,文化適應的狀況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和鍛煉實踐能力,甚至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發展。因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需要得到高校建設和管理者更多的關注,是必將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和任務。從筆者對于A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在文化適應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邊緣化的風險,這必將給和諧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因而需要大學管理者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不僅在學業上要多關心他們,給予他們額外的指導,在校園素質人文課程設置上也可以開設一些介紹少數民族文化的課程,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向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能歌善舞的特點,給他們搭建一些平臺,如A大學中阿里郎社團就是一個集中體現,有幾個朝鮮族學生組織的這個社團通過組織韓語學習、朝鮮族服裝秀等活動在A大學校園文化發展中發揮著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2]黃彩文,于愛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7).
[3]程孟瑾.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培養[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9(5).
篇10
1.哈爾濱旅游文化市場的現狀
旅游市場的開發需要鮮明的主題性,通過旅游主題的確立,可以使旅游資源本身蘊涵的特色充分體現出來,并對旅游愛好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哈爾濱旅游市場的主題性的形成是原始的、自然的,而且各主題之間是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同時極好的反映了地域特色。
1.1冰雪文化主題游
冰雪節:自1985年1月5日創辦中國•哈爾濱冰雪節以來,哈爾濱人以寒地氣候為資源條件,開發冰雪文化、打造冰雪藝術,使哈爾濱冰雪節與日本札幌的雪節、加拿大魁北克狂歡節、挪威奧斯陸的雪節并稱為世界四大冰雪節。是每年國內外游客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冰雪宴:伴隨第一屆冰雪節的開場,江南春飯店舉辦了第一屆冰雪菜點技術大賽,揭開冰雪飲食文化的序幕。新穎美觀、玲瓏精巧的冰雪餐點藝術,展現了冰城廚師的精湛技藝。賓客在品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點中,領略與品味了哈爾濱特有的文化特色。其他體驗項目:除了領略圣潔華美的冰雪景觀和品嘗美食外,旅游者還可以親身體驗冰雪文化帶來的沖擊與震撼。如冰上健身項目滑雪、滑冰、爬犁、雪橇等,及代表哈爾濱人不畏嚴寒精神的冬泳活動等。
1.2民俗風情主題游
東北二人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民間中流傳著“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東北大秧歌:大秧歌源于200多年前的中國北方農村,是漢族傳統民間民俗舞蹈。90年代成為一種群眾性自娛自樂的健身活動。冰上婚禮:用潔白無瑕的冰雪,來見證純潔美好的愛情。自1984年哈爾濱首次舉辦冰上婚禮至今,已持續了22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齡、不同膚色近800對國內外新人在北國冰城哈爾濱喜結良緣。特色飲食:哈爾濱的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的移民,同時還有舊時俄僑,多元文化背景形成了哈爾濱特色的飲食文化。如農家飲食———大餅子、大馇子、小米飯、燉菜、黏糕和黏豆包;山東飲食———面食和魚;河北飲食———米飯、高梁米粥;俄式飲食———“列巴”(一種大面包)、紅腸、蘇波湯等;還有延續了百年的啤酒文化。
1.3金源文化主題游
金源文化是以女真族的傳統文化為底蘊,廣泛吸納和融匯了中原文化及其他民族、部落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而形成了自己獨具時代和特定地域特點的文化。金源文化的總體特征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復合體?,F存金源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阿城區境內,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國家4A級旅游區。有金朝1115———1234年間的都城,是迄今保存較為完好的唯一一處金代都城遺址。至今,皇城午門及宮殿建筑遺址,均保存完好,外城城墻、甕城、馬面、角樓及護城河遺址尚存。
1.4歐陸風情建筑主題游
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在這樣一個夢幻般的城市里,在并不久遠的歷史背景下,她不可思議地保存下來了世界各種建筑風格———巴洛克、拜占庭、古典主義、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以及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筑、更有令其它所有城市褪色的教堂建筑,從而被譽為“世界建筑博物館”。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拜占庭風格的索菲亞教堂;巴洛克式建筑天主教堂;中國古典建筑佛教寺院建筑群———極樂寺;規模龐大,僅次于曲阜孔廟的三進式中國古典建筑群———文廟等。
1.5歷史名人主題游
除了雄厚的建筑與環境資源外,哈爾濱同樣擁有值得流連忘返的豐富的人文景觀。如兆麟公園就是為紀念革命英雄李兆麟將軍而修建,一年一度的冰燈游園會也在此舉行;以《呼蘭河傳》而著名的現代女作家蕭紅早期住所———蕭紅故居;以民族英雄楊靖宇命名的靖宇公園等。
1.6風景名勝主題游
哈爾濱地處富庶的松遼平原,是一座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旅游城市,同時也是著名的避暑勝地。這里有聞名遐邇,幽雅靜謐的太陽島風景區;及座落在太陽島風景區內的極地館;繼北京、深圳之后,東北惟一的以微縮世界經典建筑景觀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園林———歐亞之窗;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高鋼塔———龍塔;中國研究中溫帶森林植物的櫥窗和縮影的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等。
2.優勢分析
2.1旅游資源豐富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源地,是一座從來沒修建過圍墻的城市,因而最早具有開放意識,具有國際化特征的城市。19世紀末,有30多個國家的僑民集聚于此,使哈爾濱成為當時東北亞最富盛名的國際商埠,中西方文化在此融會貫通,時代流傳。憑借如此獨特的歷史背景,加上世代哈爾濱人的努力,哈爾濱已成為美譽揚天下的“東方小巴黎”、“北國冰城”“、丁香城”。哈爾濱冬季冰趣橫生,夏季自然風光旖旎,異國情調濃厚,是集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避暑、度假旅游多功能于一體的好去處。同時我們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開創工業游,因為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啤酒———哈爾濱啤酒、號稱“亞洲之最”的車間廠房、催人奮進的創業史等,都是可開發的具有國際價值的旅游資源。
2.2地域特色濃厚
冰雪之城:哈爾濱旅游市場最享譽中外的就是基于“寒地文化”而開創的冰雪主題。冰雪旅游是哈爾濱市每年都如期舉辦的旅游精品,也是國家旅游局推向世界的35個王牌產品之一。和大自然聯在一起的冰雪文化,使哈爾濱又多了一條通向世界的渠道。音樂名城:松花江水養育了哈爾濱人詩一樣的浪漫情懷,也賦予了哈爾濱人百靈鳥般動人的歌喉。因此哈爾濱被譽為“音樂名城”。“哈夏”這個地方性音樂會現已被提升到國家級,哈爾濱人用美妙的音符架起通向世界的橋梁。每年因“哈夏”這一熱點來此旅游的人群也占有很大比例。歷史名城:哈爾濱市的建筑,象一個個凝固的音符,有歐洲中世紀的浪漫,有中國古典的典雅,還有現代的奔放。近年來,又興起了若干現代建筑,使這個城市突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倘若登高俯瞰哈爾濱全景,就會看到一座座鱗次櫛比的現代高樓大廈及各時期風格迥異的古典建筑矗立在你的腳下,別具一番風韻。
2.3商業契機增多
針對我國國情,會議與休閑旅游的結合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其原因在于選擇一個好的城市環境可以魚和熊掌兼得,會議、休閑旅游兩不誤。作為主辦方對會議地點的選擇主要有3個條件的要求:一是先進完備的會議設施;二是良好的城市環境;三是較好的可達性。哈爾濱自會展中心建立以來,加之原有的大型酒店、度假區等,已具備了較完善的會議設施水平,可承辦國際各類型會議。同時便捷的陸、空交通條件,四季優美的城市環境,使哈爾濱成為召開會議兼顧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2.4旅游產品種類多
與旅游相配套的產品種類很多,也比較馳名。比如秋林紅腸、干腸、大列巴、榛子、木耳、蘑菇、馬哈魚、俄羅斯套娃……。帶有濃厚的黑土特色和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特點。在向國內外弘揚黑土文化的同時,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