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常見疾病預防和護理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兒常見疾病預防和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嬰兒期健康指導是指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訪視,同時對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的活動。
其中包括了解出生時情況、預防接種情況、新生兒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其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兒童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住院兒童 疾病構成 哈薩克族 蒙古族
以往研究發現,不同地區住院兒童疾病譜的特點不同[1,2]。新疆和豐縣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邊界縣,縣內居住著蒙、漢、哈等多個民族,本研究擬對和豐縣人民醫院兒科住院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4~2008年所有兒科住院的診斷明確的病例。
疾病分類:疾病分類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標準進行分類。統計分析采用SPASS13.0軟件。
結 果
一般基線資料:獲取合格病例966份,年齡0~15歲;其中男422例,女544例;蒙古族377例,哈薩克族316 例,漢族273例;嬰兒231例,幼兒452例,學齡前期171例,學齡期112例。
不同年限疾病順位:對不同年限住院兒童疾病分析,結果顯示:5年期間,住院兒童前十位疾病的種類基本變化不大,且均以呼吸道疾病位居榜首;隨著年代的變遷,疾病順位稍有改變,但變化不明顯,排在前5位的疾病在5年期間均為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腹瀉、喉炎;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是藥物中毒患兒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見表1。
不同民族疾病譜構成:將患兒按照民族進行分組,分析各組疾病構成,結果發現,在蒙古族患兒組、哈薩克族患兒組、漢族患兒組,排在前四位的疾病順位完全一致,依次為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腹瀉。從疾病順位第5位開始,同一疾病在不同民族的疾病順位排位已不盡相同;藥物中毒在各民族疾病的順位排位變化不大,但患兒的人數和在全疾病人數所占的比例表現為蒙古族、哈薩克族兩個少數民族患兒組均高于漢族患兒組,見表2。
討 論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我縣住院兒童疾病構成,研究結果發現呼吸系統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和消化道疾病腹瀉始終排在了各年代住院兒童疾病順位的前位,這與來自其他地區的研究報道一致[3,4]。上呼吸道感染排在了住院疾病順位第2,這一方面說明家長和醫生對孩子健康的重視,使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能夠及時得到控制而不至于發展成肺炎,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上呼吸道感染多為輕癥,大部分患者完全可以在門診得到很好的控制,增加這類患兒的住院人數,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另外,喉炎進入住院患兒疾病譜的前五位,考慮到其可能給患兒帶來嚴重的后果,應予以高度重視。與以往研究明顯不同的是,藥物中毒進入了我院住院兒童疾病譜的前十位,分析患兒來源,發現少數民族患兒較多,這可能與牧區經濟文化落后有關。許多少數民族家庭無力承擔醫療費用,當孩子生病時多在家自制蒙藥。分析結果還發現,兒童傳染病未進入住院兒童疾病譜的前十位,這可能與我縣對該類疾病的防治采取的有效措施有關,如計劃免疫、傳染病監控等等。
新疆和豐縣位于邊界,屬高寒地區,以牧業為主,縣內居住著蒙古族、哈薩克族、漢族等多個民族,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點,理論推測該地各民族、各年齡段人群疾病的患病狀況和疾病譜應獨具特色,如以牧業為生的家庭的兒童易患口蹄疫,但在本資料分析中未發現此特點,這可能與現有的疾病管理模式有關,使得大部分病例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得到診斷,出于對該類疾病的恐懼,多數患兒家長均愿意將孩子送往省級醫院進行救治。和豐縣牧區經濟文化落后,肺結核在成人中時有發生,而在我院住院的兒童患者中很少發現肺結核患兒,這可能與目前我院在此方面的診治水平有一定的關系,由于現有的用于結核診斷的技術陽性率不高,致使許多肺結核患兒被誤診為普通肺炎。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在今后的兒科疾病防治策略中,一方面要加強常見疾病的預防、診治和健康知識宣教;另一方面還應完善和開發本應屬常見病而在我院卻很難診斷的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技術,從而提高對兒童各系統疾病的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林立,李昌崇,謝作楷.1998~2005住院兒童病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5):526-528.
2 賈秀紅,楊華琴,朱淑霞,等.1997~2004年兒科住院病例疾病譜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06,13(3):213.
篇3
[關鍵詞] 初產婦;產褥期;延續護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 R714.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5(a)-0161-03
產褥期即俗稱坐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后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需6~8周。在這段時間里,產婦應該以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促進全身器官各系統尤其是生殖器官的盡快恢復[1-2]。但是,由于大部分產褥期婦女缺乏醫學常識,導致其較為盲目和焦慮,表現出對產褥期護理知識的渴求[3]。但是,關于產褥期婦女最為關注的問題尚未達成共識[4-5]。為此,本研究采用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表調查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產科分娩的200例初產婦對產褥期延續護理的需求,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產科分娩的20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1)均為初產婦;(2)均為足月分娩;(4)年齡均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表,調查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初產婦。在問卷調查前,對參加本研究的調查員進行培訓,并于培訓結束后對調查員進行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合格后的調查員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時,注意問卷調查期間說話的方式和方法,嚴格按照統一的指導語進行,說明本研究“僅作科學研究、完全保密”,減少患者的顧慮,增加問卷調查的真實性。本研究筆者發放200份問卷,回收問卷時由調查員認真核對是否存在漏填項目,對于不合格問卷給予剔除,回收200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1.2.2 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表的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人口學資料: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孕周、孕次、產次、胎兒重量等;(2)初產婦心理需求:新生兒喂養知識、嬰兒撫觸知識、產后形體恢復訓練知識、嬰兒異?;顒拥淖R別、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和護理、家屬陪伴和情感支持、護理知識、個人衛生保健、產褥期婦女膳食營養指導、產褥期用藥指導、產褥期注意事項、調查員定期家訪;(3)初產婦心理狀態:缺乏育嬰知識、缺乏產褥期自我管理知識、擔心照顧嬰兒能力、缺乏產褥期保健知識、乳汁分泌不足、疼痛、焦慮、睡眠障礙。
1.2.3 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表評分方法 (1)初產婦心理需求:采用“非常需要”、“比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完全不需要”5級評分法,分別賦予“非常需要”=5分、“比較需要”=4分、“一般”=3分、“不太需要”=2分、“完全不需要”=1分,該量表每項得分高低反映初產婦對該條目或該項的需求程度;(2)初產婦心理狀態:采用“非常擔心”、“比較擔心”、“一般”、“不太擔心”、“完全不擔心”5級評分法,分別賦予“非常擔心”=5分、“比較擔心”=4分、“一般”=3分、“不太擔心”=2分、“完全不擔心”=1分,該量表每項得分高低反映初產婦對該條目或該項的擔心程度。
2 結果
2.1 初產婦心理狀態
初產婦多最擔心缺乏育嬰知識和缺乏產褥期自我管理知識,分布詳見表1。
2.2 初產婦心理需求
產褥期婦女對延續性護理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絕大多數產婦需要專業人員提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初產婦多表現出對專業人員提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渴求詳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筆者采用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表調查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產科分娩的200例初產婦對產褥期延續護理的需求,結果發現:初產婦多最擔心缺乏育嬰知識和缺乏產褥期自我管理知識,初產婦對延續性護理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初產婦多表現出對專業人員提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渴求。這與既往報道研究結果類似[6-8]??梢?,初產婦迫切需要專業人員提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這提示:我們在對初產婦進行臨床護理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做好初產婦住院期間的護理干預措施,而且還需要加強初產婦產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的宣教,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和完善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團隊:由產科醫師、產褥期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和護理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團隊,加強與初產婦和初產婦家屬交流和溝通,動態全面了解初產婦心態狀態和心理需求,根據動態調查結果,初產婦產褥期延續性護理團隊共同為其制訂全面、動態、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護理計劃,做好延續性護理服務。(2)實行多樣化健康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健康宣教方式,①制作護患“溫馨聯系卡” 將延續性護理團隊成員的電話號碼、電子郵箱、QQ群號等記錄在內,以便產褥期初產婦在出院后有護理需求時第一時間與專業人士取得聯系,得到正確且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②發放紙質版宣傳材料,根據初產婦的具體情況提供個體化健康教育,制作內容通俗易懂和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并對初產婦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協助完成產褥期延續性護理;③觀看護理操作視頻,在初產婦住院分娩期間,組織初產婦及其家屬學習撫觸方法、育嬰知識等,在健康教育講座的同時結合操作示范,并播放光盤錄音帶和VCD等護理操作視頻,提高初產婦和其家屬對育嬰知識和自我管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將學習到的技能操作運用于臨床實踐;④定期家訪督促初產婦做好盆底肌康復訓練,加快初產婦產后恢復,具體如下:復式深呼吸運動(初產婦去枕平臥,將初產婦雙手置于腹部,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肌肉盡量收縮;緊接著,進行臀部運動以收縮婦女的盆底肌肉,提肛保持5 s,連續做10次,60次/d)、腹直肌與盆底肌肉運動(初產婦仰臥于床上并擺好,雙腿屈曲,大腿貼于腹部,雙手抱腿并觸趾尖,在深呼氣后先身體向前坐起再躺下并深吸氣,10 min/次,6次/d)、坐立提肛肌(初產婦坐于床邊或凳子上雙叉,雙手平放于大腿上,起立時做收縮上提的動作,并保持8 s,放松后坐下,15 min/次,3次/d)、收縮會陰和(排空婦女膀胱內尿液后再練習收縮會陰和前線,深吸氣末時用力收縮會陰和5 s,間隔15 s,如此重復上述動作,然后再快速收縮10次之后放松8 s,每次如此往復練習8 min,6次/d)。
綜上所述,初產婦迫切需求產褥期延續性護理,尤其是產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為此,我們在對初產婦進行臨床護理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做好初產婦住院期間的護理干預措施,而且還需要加強初產婦產褥期育嬰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的宣教,協助護理人員做好產褥期護理工作,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Hung CH,Wang HH,Chang SH,et al. The health status of postpartum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J]. J Clin Nurs,2012,21(11-12):1544-1553.
[2] Beake S,Bick D,Weavers A. Revising care to meet maternal needs post birth: an overview of the hospital to home postnatal study[J]. Pract Midwife,2012,15(6):10,12-13.
[3] 毛月娥. 基層婦幼保健院產后延續服務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156-157.
[4] Phillips C,Bulmer J. Postpartum care of a woma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a case study[J]. Nurs Womens Health,2012, 16(1):36-44.
[5] Heron J,Gilbert N,Dolman C,et al.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needs during recovery from postpartum psychosis[J]. 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2,15(3):155-165.
[6] 楊素勉,田溢卿,王敬聯,等. 產褥期婦女知識及生活需求調查與母嬰保健[J]. 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4):3371-3372.
[7] 周毓萍,王磊,朱怡,等. 蘭州市社區產褥期婦女對中醫護理服務認知和需求的調查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