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理學研究進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藥物承擔著防治疾病、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時,醫藥產業也已成為社會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藥物的發現主要集中于單一靶點的高特異性抑制劑。然而,通過大規模功能基因組研究證實,只有不到10%的單基因敲除具有治療價值[1],而且,單一分子靶點的高特異性藥物對復雜疾病通常難以獲得良效,傳統新藥研發遵循的“單基因-單靶點-單疾病”的線性模式遇到巨大瓶頸及嚴峻挑戰。資料顯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2010年僅有21種新藥通過評審,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也僅批準了14個新藥[2]。新藥在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中因缺乏有效性和出現非預期的毒性所導致的新藥失敗率高達30%[3],使整個制藥業在持續繁榮后陷入困境。中醫藥在診斷上注重整體的和功能的動態變化,治療上強調辨證論治,通過中藥等在整體水平上的調節,治療局部性病變和恢復整體功能平衡,獲得治療效果[4]。因此,藥物的研發和機制研究亟需借鑒中醫藥的診療思路,從整體出發,“多基因-多靶點-復雜疾病”模式著眼,尋求新的研究途徑。1 網絡藥理學的概念
隨著組學技術的發展完善,系統生物學[5]及多向藥理學[6]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及藥理、毒理等研究。2007年,hopkins[7-8]率先提出并系統地闡述了網絡藥理學(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網絡藥理學是基于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絡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藥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分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07313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項目(國中醫藥〔2012〕62號);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j50301);上海市科委項目(12401900401)通訊作者:蘇式兵,e-mail:shibingsu07@163.com子設計的新學科,是建立在高通量組學數據分析、計算機虛擬計算及網絡數據庫檢索基礎上的生物信息網絡構建及網絡拓撲結構分析策略和技術基礎上的科學思想和研究策略。與傳統藥理學的最大區別在于,網絡藥理學是從系統生物學和生物網絡平衡的角度闡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從改善或恢復生物網絡平衡的整體觀角度認識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并指導新藥發現,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9]。
多數情況下,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是細胞內調控網絡的異常所致,復雜性疾病是由多基因、多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紊亂而形成的疾病網絡[10]。新藥研發的策略應是發現如何干預疾病的病理網絡,需要對多種基因及其調節蛋白的干擾才能影響疾病網絡[11]。研究發現,在腫瘤、精神疾病和抗感染等治療過程中,具有多靶點藥理作用的藥物比單靶點藥物具有更好的療效[12]。2 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思路
目前,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思路通常可分為兩類:一是根據公共數據庫和公開發表的已有數據,建立特定藥物作用機制網絡預測模型,預測藥物作用靶點,并從生物網絡平衡的角度解析藥物作用機制。如gu j等[13]運用虛擬篩選和網絡預測技術對大黃二蒽酮a、大黃二蒽酮c、番瀉苷c等幾種從未報道過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進行預測并獲得成功,yan j等[14]也成功利用該技術對麻黃湯新藥理作用進行了預測。二是利用各種組學技術以及高內涵和高通量技術,采用生物信息學的手段分析和構建藥物-靶點-疾病網絡,建立預測模型,進而解析所研究藥物的網絡藥理學機制。如運用網絡靶標預測中藥方劑六味地黃丸適于治療的疾病和機制[15],以及對復方丹參方的網絡藥理學研究[16]。3 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技術3.1 數據的獲取和驗證
網絡藥理學研究中與實驗相關的環節有兩個[17]:一是基于實驗結果構建網絡所需基本數據的獲取,二是對所建立的網絡預測模型進行實驗驗證,這兩個環節涉及的技術均應具有高通量、可定量、靈敏、快速、簡便、可靠地獲取大量數據的特點。目前,網絡藥理學研究所涉及的相關技術除了組學(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和元基因組等)技術外,主要包括高通量和高內涵技術、雙高通量基因表達檢測技術和分子相互作用技術。3.1.1 高通量/高內涵技術 該技術是指在保持細胞、組織或整體動物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次性檢測成百上千個處理且同時檢測被篩樣品對活細胞、組織或整體動物多個表型的作用,具有均質、多維表型檢測、實時動態監測和可視化的特點。3.1.2 雙高通量基因表達檢測技術 該技術是指應用具有檢測樣品高通量、檢測目標基因高通量的雙高通量技術,具有對所需基礎數據和網絡模型進行驗證的作用。fakhari等[18]在2002年提出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芯片技術,具有操作流程簡單、定量結果無需后期驗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及重復性好等特點。3.1.3 分子相互作用技術 該技術是指從網絡藥理學角度揭示藥物作用原理,或對所構建的藥物作用網絡或預測模型進行驗證,用來揭示藥物分子與機體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主要包括3種技術:基于表面等離子共振的檢測技術[19]、基于生物膜層干涉的檢測技術[20]、納米液相層析-質譜分析技術[21]。這3種技術均具有高通量、高精度、無標記且實時檢測的特點。3.2 網絡可視化技術
該技術是指應用可視化工具,將聯系表反映成一張相互聯系的可視網絡的過程[22]。一般分為2個階段:①豐富網絡屬性,通過增添網絡本身、節點及連接的屬性,使節點聯系表擴展為包含豐富信息的網絡;②網絡描述,通過豐富的特征描
述手段,使網絡表現更加直觀。目前,大部分網絡藥理學研究中的可視化可以通過cytoscape[23]、guess[24]、pajek[25]等專業工具來實現。3.3 網絡分析技術
該技術是指采用相應技術對構建得到的網絡進行分析,從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主要分為3類:①網絡拓撲學信息計算,可以得到網絡本身的統計屬性,反映網絡中的隱藏信息[26];②隨機網絡生成和比較,用來對現有網絡進行可靠性驗證[27];③網絡分層和聚類,簡化網絡復雜度的重要算法,也是尋找網絡潛在信息的方法[28]。4 網絡藥理學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
篇2
抗心肌缺血作用
血府逐瘀湯能抑制舌下靜脈注射垂體后葉素致大鼠心肌缺血時心電圖ST段的抬高,降低血清中CK、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 。能升高心肌缺血動物NO含量,降低ET含量,調節心肌血管內存在的收縮平衡和自由基紊亂[2]。
對于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引起兔心肌缺血模型,血府逐瘀湯能明顯增強肌酸激酶、S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也能降低再灌注后血清中磷酸激酶活性,抑制ST段的抬高;影響血液流變性,降低全血高、中、低切值,血漿比濃度和纖維蛋白原含量,保護心肌組織 。通過DNA末端標記法和免疫組化技術觀察結扎大鼠左冠狀動脈引起心肌缺血時心肌細胞凋亡及其相關調控基因的變化,結果表明,血府逐瘀湯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細胞壞死凋亡,增加細胞凋亡相關蛋白Bcl-2 表達,抑制相關蛋白Bax和ICAM-1蛋白的表達 ,進而減輕心肌細胞的損傷,保護缺血心肌[3]。
改善微循環
血府逐瘀湯能明顯增加正常與急性“血瘀證”小鼠耳廓微細動靜脈直徑,動靜脈血流速度加快,線粒流、流線明顯增多,進而增加毛細血管開放量。血府逐瘀湯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眼球結膜微循環指標中囊性擴張、細靜脈管徑,紅細胞聚集積分,缺血區微血管瘤、血色、出血、微血流速度以及形態、流態,管周總積分,表明其具有改善高脂喂食飼料致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球結膜微循環作用[4]。
對腦損傷的影響
血府逐瘀湯能緩解結扎左側頸總動脈致大鼠腦缺血時行為癥狀的發生,減少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增強腦缺血大鼠紅細胞膜的流動性,降低過氧化脂質,增加SOD活性,改善神經細胞的病變,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5]。血府逐瘀湯也能有效的阻止腦出血大鼠神經元線粒體內細胞色素C的釋放,同時促進血腫的吸收[6]。
對頸髓損傷的影響
以血府逐瘀湯治療頸髓急性損傷的實驗兔后,其神經元周圍水腫減輕,白質腫脹減輕,微血管血栓改變,膠質細胞減少,有明顯的微血管再通,細胞凋亡減少,且頸髓組織中MDA含量減少,促進脊髓水腫緩解,從而保護受傷的脊髓組織[7]。
抗缺氧作用
血府逐瘀湯對氰化鉀、亞硝酸鈉、異丙腎上腺素、結扎兩側頸總動脈和常壓下致動物缺氧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可能與其對抗異丙腎上腺素而加快心率和降低腎上腺素的功能有關。表明其可使動物整體耗氧量減少,增強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提高對缺氧的耐受力和降低腦組織的耗氧作用,延長急性缺氧動物的存活時間[8]。血府逐瘀湯也可明顯抑制缺氧對肺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的促進作用,并隨藥物濃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加,且呈劑量依賴性作用[9]。
抑瘤作用
對于接種S180瘤細胞株的BALB/C小鼠,灌服血府逐瘀湯后,能明顯抑制瘤重,活化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提高荷瘤小鼠脾臟L3T4+細胞數量,升高L3T4+/Lyt-2+細胞比值,促進NK細胞活性,增加IL-2的分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10]。
血府逐瘀湯在臨床上被制成多種制劑,并被廣泛應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室性早搏、滲出性胸膜炎、肺源性心臟病、高脂血癥等內科疾病;腦梗死、偏頭痛、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腦損傷后顱內血腫、腦震蕩后遺癥等外科疾病;以及婦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現代藥理學的研究,不僅證實了血府逐瘀湯的療效,并探討了其對多種疾病治療的作用機制,為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曉波,徐惠波,主編. 現代方劑藥理與臨床. 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859~862
2 譚達全,鄧冰湘,周祖貽,等. 血府逐瘀湯對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 湖南中醫雜志. 2005,21(4):78-79
3 鄧冰湘,譚達全,張秋雁,等. 血府逐瘀湯對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細胞凋亡及其相關基因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 中華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2(8):3~5
4 羅堯岳,周小青,劉新華,等.血府逐瘀湯,二陳湯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球結膜微循環的影響.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6,13(6):35~36
5 馬月香,方鴻,竇迎春.血府逐瘀湯對大白鼠腦缺血模型的影響.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25(4):305~306
6 包太成,梁清華,彭梅,等. 血府逐瘀湯對腦出血大鼠神經元線粒體內細胞色素C釋放的影響. 中國臨床康復. 2005,9(9):118~119
7 劉汝專,潘漢升,唐曉菊,等.血府逐瘀湯對兔頸髓急性損傷減壓術后神經元及血管灌注的干預效果.中國臨床康復. 2006,10(19):53~55
8 王茂盛,高治平. 血府逐瘀湯抗缺氧作用的實驗研究.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1,2(2):1~2
篇3
關鍵詞: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類;三萜皂類;藥理研究
金銀花即忍冬花,為中醫常用藥,具有清熱解毒、涼風散熱的功能。其名始見于《本草綱目》忍冬條下。忍冬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上品,主治寒熱身腫。陶弘景曰:“處處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李時珍謂:“忍冬在處有之,附樹延蔓,黃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薛荔而青,有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項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又謂:“莖葉及花,功用皆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金銀花的藥用部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宋代以前獨用莖葉,明代則莖、葉、花同等入藥,此后強調以花為主,其莖葉成為同一植物的另外一種藥物,即忍冬藤。忍冬藤具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作用。金銀花植物來源復雜,在中國分布廣泛。藥典規定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japonica Thumb.、紅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銀花L.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經近代藥理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金銀花對于多種病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和較好的治療效果。對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對其藥理作用的深入認識和新的藥效功能的開發。
1 質量控制研究
金銀花的抗菌有效成分以綠原酸和異綠原酸為主,藥典規定綠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1.5 %。但金銀花藥材中綠原酸含量極不穩定,易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據鄭欣榮[1]報道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生物、生態因素的影響:A植物體內各器官在其不同發育階段,體內化學成分含量也會發生變化。忍冬花中部從幼蕾到盛開5個不同發育階段綠原酸含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不同時期采收到的花蕾中總綠原酸含量可相差50 %。第一茬花干蕾綠原酸含量最高,第四茬花次之,第二、三茬花較低。可以看出,藥材合理采收,對提高藥材產量和保證質量穩定具有重要意義。B生存環境對忍冬體內綠原酸動態積累同樣有著重要影響。生長在陽坡的忍冬葉、花蕾、莖和葉花混品中的綠原酸含量均高于陰坡的同類樣品。而不同產地的金銀花由于生長環境的生態條件不同,其綠原酸的含量也不同。不同物種來源的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的差異則更加顯著,含量最高和最低的物種間差異達十幾倍。
(2)提取方法的影響:用傳統工藝法如水煮法、乙醇回流法、滲漉法等對金銀花中綠原酸進行提取,綠原酸得率都較低。而經纖維素酶提取工藝處理后,能顯著提高金銀花提取物得率和綠原酸得率。
(3)加工炮制方法的影響: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可直接影響金銀花中綠原酸等成分的含量。如蒸曬品綠原酸和異綠原酸含量比生曬品高,而黃酮和揮發油含量低于生曬品,陰干法含綠原酸最高,硫磺熏曬法次之,曬干法含量最低。烘制品與生品相比,鈣、鐵、鎂離子煎出量增高,鋅、鈉離子煎出量降低;綠原酸、總糖、可溶性糖含量均隨溫度的增高和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炭品中綠原酸含量僅為生品的1/10,鞣質含量為生品的1/2。
2 化學成分
金銀花化學成分研究表明,其富含揮發油、黃酮類、有機酸、三萜皂苷類等。
2.1 揮發油
揮發油是金銀花的有效成分,通過氣質聯用分離出芳樟醇、雙花醇、辛醇、棕櫚酸、二氫香葦醇、十八碳二烯酸乙酯[2]、二十四碳酸甲酯[3]、棕櫚酸乙酯、香蘆醇、肉豆蔻酸 [4]、棕櫚酸乙酯、1,1’―聯二環己烷[5]等成分。金銀花的干花與鮮花成分差異較大。鮮花揮發油成分以芳香醇為主,含量高達14 %以上,其他成分多為低沸點不飽和萜烯類成分,而干花揮發油成分以棕櫚酸為主,一般占揮發油的26 %以上,芳香醇含量僅在0.30 %以下。可能由于芳樟醇是低沸點化合物,在干燥加工過程中損失造成。
2.2 黃酮類化合物
1949年中沖太七郎首先從金銀花中分離出木犀草素[6],1961年他又分離出忍冬苷[7]。1995年高玉敏[8]首次從金銀花中分離出4個黃酮類化合物,經鑒定為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絲桃苷。1996年黃麗瑛等[9]首次分離出Corybosin和5-基-3,4,7-三甲基黃酮。
2.3 有機酸類
綠原酸類化合物是金銀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綠原酸和異綠原酸[10-11],其中異綠原酸為一種混合物,它的異構造有7種,分別為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 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其他有機酸還有咖啡酸及棕櫚酸[12]。
2.4 三萜皂苷類
1990年陳敏等[13]從金銀花中分離出一個新的含有6個糖基的三萜皂苷。1993年茅青等[14]也分離得到3個三萜皂苷,1994年陳敏等[13]又分離出2個新的雙咖啡酸酰奎尼酸酯化合物。婁紅祥等[15]分離出3個三萜皂苷類,分別為3-O-α-L-rhamno py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nosyl hederagenin 28-O-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3-O-α-L-arabinopy ranosyl hedragenin 28-O-α-L-rh amnopy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and 3-O-α-L-rhamnopy 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syl hederagenin 28-O-α-L-rhamnopy 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2.5 無機元素
金銀花含微量元素共15種,分別為Fe、Mn、Cu、Zn、Ti、Sr、Mo、Ba、Ni、Gr、Pb、V、Co、Li、Ca[16]。
2.6 其他
忍冬花蕾中還含有肌醇(inosit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7]。另外邢俊波等[17]首次從該植物中發現5-羥基-7,4二甲氧基黃酮,并首次從該植物花蕾中發現皮素、忍冬苷、齊墩果酸和胡蘿卜苷。
3 藥理研究
3.1 抑菌、抗病毒作用
口腔病原微生物體外抑菌實驗表明,金銀花水提液對引起齲病的變形鏈球菌、放射黏桿菌及引起牙周病的產黑色素類桿菌、牙齦炎桿菌及伴放線嗜血菌均顯示較強的抑菌活性,其中在6.25 mg/mL情況下其抑菌為87.5 %[18]。水浸液比干劑作用強,高壓消毒實效。金銀花具有細胞外抑制Coxsackieβ3病毒及ECHO19型病毒的作用,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病及其他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藥依據[19]。金銀花與連翹或青霉素合用有協同或相加作用,可能抑制了細菌體內蛋白質合成,綠原酸、異綠原酸及木犀草素可能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金銀花空腹口服或靜脈注射可明顯降低綠膿桿菌內毒素所致小鼠及兔的中毒和死亡,表明有清熱解毒功效。
3.2 解熱、抗炎作用
金銀花水煎液、口服液及注射液對鹿角菜膠、三連菌苗致熱有不同程度的退熱作用,對蛋青、鹿角菜膠、二甲苯所致水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明顯提高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巨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為臨床將金銀花作為清熱解毒治療感染性疾病主要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力功能的推測提供了有力依據。金銀花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確,但黃褐毛忍冬總皂苷Ful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20]。
3.3 利膽、保肝作用
金銀花所含多種綠原酸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可增進大鼠膽汁分泌[11]。黃褐毛忍冬總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和無患子皂苷B有顯著保肝作用[21]。
3.4 止血作用
金銀花蕊水煎液、混懸液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且懸液的作用強于水煎液,綠原酸、咖啡酸為其主要止血成分。金銀花能顯著降低多種模型小鼠血清膽固醇(TC)及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保護胰腺β細胞及弱降糖作用[22]。
3.5 抗生育作用
袁毅君等[23]報道了金銀花抗生育作用,結果表明:金銀花經乙醇提取后之水煎浸膏對小鼠、狗、猴等多種動物有明顯的終止妊娠作用,尤其對小鼠、狗有顯著的抗早孕作用,并觀察了金銀花提取物對妊娠小、大鼠不同孕期的影響,探討了其抗早孕作用的機理。
3.6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金銀花具有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炎性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豚鼠T細胞α-醋酸萘酯酶(ANAE)百分率,降低中性粒細胞(PMN)體外分泌功能,恢復巨噬細胞功能,調理淋巴細胞功能,顯著增加IL2的產生等作用[24]。
3.7 毒副作用
綠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變態反應,但口服無此反應,因綠原酸可被小腸分泌物轉化成無致敏活性的物質。另有實驗證明金銀花有溶血作用。
4 討論
金銀花作為一種傳統中藥,包括有忍冬、華南忍冬、菰腺忍冬、水忍冬(毛花柱忍冬)的花蕾。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白果醇,還含揮發油其成分有芳樟醇、苯甲醇。金銀花煎劑及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桿菌、腦膜炎雙球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等多種陽性和陰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為了提高金銀花的質量及其藥理作用,應從金銀花藥材原種物的生物、生態學入手,特別要注重花芽分化規律、綠原酸在花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動態積累規律、綠原酸在花各部分的分布規律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金銀花藥材中綠原酸含量受物種、生態環境、栽培措施、物候期、采收、加工、貯藏及炮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只有在金銀花藥材生產全過程開展質量監控,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才能達到質量控制的目的。
金銀花藥理作用多樣,化學成分復雜,深入研究金銀花化學成分的藥理活性、構造關系,對進一步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金銀花主要以綠原酸為對照品,采用高效液相技術等對其質量進行控制,但綠原酸并不代表金銀花,且不是金銀花所專屬,還需許多技術進行質量控制,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鄭欣榮.淺談金銀花的鑒別與質量控制[J].山西中醫,2004,20(4):50.
[2]張玲,彭廣芳,鐘方曉,等. 山東金銀花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分析[J].時珍國藥研究,1996,7(2):89-91.
[3]張玲,彭廣芳,林慧彬,等.山東金銀花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5,30(11):651.
[4]張玲,彭廣芳,于宗淵.山東金銀花主流品種揮發油成分比較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4,25(3):184.
[5]吉力,潘炳興,徐植靈.忍冬揮發油的GCMS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11):680.
[6]中沖太七郎.金銀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藥學雜志,1949,69:320.
[7]中沖太七郎.霍金銀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藥學雜志,1961,81:558.
[8]高玉敏.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5,26(11):568.
[9]黃麗瑛,呂植楨,李繼彪,等.中藥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6,27(11):645.
[10]劉祥蘭,劉芳,張英,等.金銀花中綠原酸提取工藝的比較和優化研究[J].中成藥,2000,22(6):402.
[11]王天志,李永梅.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華西藥學雜志,2000,15(4):292-298.
[12]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2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2:736.
[13]陳敏,吳威巍,沈國強,等.灰氈毛忍冬化學成分研究 灰氈毛忍冬素F和G的結構測定[J].藥學學報,1994,29(8):617-620.
篇4
【關鍵詞】:藏藥棘豆化學成分藥理毒理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91.4;R9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屬植物屬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約有350多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寒帶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區。我國棘豆屬植物約有150余種,主要分布于西北、華北、東北、西南等地1。棘豆屬植物中有許多種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給畜牧業造成極大損失,但本屬植物具有明顯的藥理活性,在民間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在藏藥中被廣泛使用。藏藥棘豆(稱“莪達夏”)是我國青藏高原常用的藥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為豆科植物鐮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輪葉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葉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為藥材使用。鐮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灘、沙地、溝谷、山坡、灌木林、草甸,產于、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輪葉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灘,主要產于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和前蘇聯(中亞)亦有;小葉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灘、礫石地,產于、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前蘇聯(東西伯利亞)亦有2~5。藏藥棘豆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癘、中毒病、黃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腫痛、外敷治瘡癤腫痛。藏醫記載其有毒,因而受到關注。本文就國內外有關鐮形棘豆、輪葉棘豆、小葉棘豆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為該植物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化學成分研究
棘豆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自1929年由Couch從O.lambertii(蘭伯氏棘豆)中分離得到生物堿類成分起,經過化學工作者長期艱苦的工作,已從二十余中棘豆屬植物中分離得到110多種化學成分,其主要化學成分為黃酮類、三萜皂甙類和生物堿類化合物,還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機脂肪酸、醇、醛、烷類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鄭尚珍等用GC-MS聯用法測定鐮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學成分,從檢出化合物類別看,絕大部分為醇、酯、酮、酸類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種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組分有16種,占精油總含量的70.84%7。
1.1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為鐮形棘豆的主要化學成分。確生等從鐮形棘豆中分離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個黃酮醇苷元與糖基形成的黃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單體黃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鐮形棘豆中黃酮類化合物C3′.4′-OH及C3-OH與其消炎、解熱的活性相關。此外鐮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與黃酮類化合物的α,β-不飽和酮結構有關8。
1.2 生物堿類 鐮形棘豆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堿,確生等從鐮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離到野決明堿thermopsine、臭豆堿anagyrine、鷹爪豆堿sparteine、白羽扇豆堿1upanine、棘豆堿Aoxytropine A和棘豆堿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鐮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類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蘿卜苷;而羽扇豆醇是從鐮形棘豆中分離的一種五環三萜類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確生等應用GC-MS技術對鐮形棘豆中油脂成分進行分析,共鑒定出57個成分,占該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羥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亞麻油酸乙酯4.35%、23,24-雙氫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羥基雙氫黃酮1.93%8。
2 藥理毒理研究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鐮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藥理作用,輪葉棘豆、小葉棘豆的現代藥理學研究尚未見報道。
2.1 抗炎作用 從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中分離出鼠李檸檬素和一未經鑒定地棕色粉末,這兩種成分為治療慢性氣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燙傷性早期滲出反應,抑制蛋清性“關節炎”的腫脹5,9;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能增加腎上腺皮質功能,但本身無皮質激素樣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腦正中隆起,藥理效應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實現3。魏群等對鐮形棘豆抗炎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將鐮形棘豆中總黃酮苷元提取物對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進行試驗,將大鼠ip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0.3g/kg,結果表明實驗組大鼠血漿皮質酮水平及腎上腺靜脈血內游離類固醇總量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增加P<0.001,而腎上腺內抗壞血酸量則明顯下降P<0.001,說明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既能促進大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強,又能將其大量地釋放到血液中去。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間接的達到鐮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該研究還通過該植物總黃酮苷元提取物對去腎上腺和去垂體大鼠循環血漿中皮酮水平的影響實驗發現,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它不能使去腎上腺大鼠血液皮質酮的濃度升高,對去腎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積累亦無明顯影響。研究表明藥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腦正中隆起,藥理效應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改善體內應激狀態來實現抗炎作用8,10。
2.2 祛痰作用 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與給藥劑量有關。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維持2~3小時,腹腔給藥的作用優于口服給藥8,10。
2.3 平喘作用 鐮形棘豆有較弱的平喘作用8,10。總黃酮苷元在離體豚鼠氣管上有抗組胺的作用。在離體豚鼠空腸上有抗乙酰膽堿的作用5,9。
2.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能增加離體心臟冠脈的灌流量,對心縮力產生抑制作用。對在體心臟可產生心縮短暫加強或抑制減弱的作用。血壓呈一過性降低,爾后恢復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體內過程 口服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1小時后約有一半藥物自胃腸道消失。離體試驗表明胃、腸、肝、腎對藥物有降解作用。藥物吸收后以腎內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腦和肝臟。藥物對機體的毒性主要表現在腸道和肝臟,對腦也有一定的影響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堿具有較強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達劇毒或接近劇毒級標準。對本屬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藍花棘豆O.coerulea、鱗萼棘豆
(O.squammlosa)、刺葉柄棘豆(O.aciphlla)、線棘豆(O.filiormis)、東北棘豆(O.manshurica)可飼用外;不少種類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黃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肅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發狀棘豆(O.pilsoa)、急彎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鐮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絹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國內外學者對棘豆屬植物毒性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棘豆的種和變種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樣,但基本的有毒成分為瘋草毒素,多數學者認為瘋草毒素屬生物堿。按其結構特征可以分為兩類:吲哚里西啶類生物堿(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堿為苦馬豆素和氧化氮苦馬豆素,使哺乳動物組織細胞產生空泡變性;喹喏里西啶類生物堿(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堿為臭豆堿、黃華堿、N-甲基野靛堿和鷹爪豆堿等,對實驗動物中樞神經產生抑制、呼吸抑制或興奮、致幻、流產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華本草藏藥卷等書在藏藥棘豆的性味中明確指出其苦、寒、有毒。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現為腸粘膜水腫,充血,上皮細胞脫落,炎細胞浸潤,肝細胞灶性壞死,枯否氏細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可能有升高。心電圖可能出現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齊。服藥初期,動物不食,腹瀉,以后癥狀自行消失5,9。輪葉棘豆、小葉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機理尚未見報道。
3 臨床應用
藏藥棘豆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等功能。用于治療疫癘、中毒病、黃水病、咽喉腫痛、大小便秘結癥、炭疽,外敷治療瘡癤腫痛。目前單味藥用于臨床甚少,均以復方入藥,療效較好。目前就鐮形棘豆臨床應用的報道較為多見,輪葉棘豆、小葉棘豆未見報道。
3.1 流行性感冒 四味藏木香湯散2~3g,用涼水(約300ml)煎煮3~5分鐘,濾除藥渣,涼溫藥汁后用其湯沖服十二味翼首散(鐮形棘豆50g)0.5g,每日早晚各1次飯后服用,服完后發汗15分鐘。治療流行性感冒108例,總有效率為98.1%18。在流感丸中作為臣藥的鐮形棘豆,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癥,效果良好。
3.2 上呼吸道疾病 六味鐮形棘豆散(鐮形棘豆、川木香、土木香、草莓、絹毛苣、巴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上呼吸道疾病。口服,每日1~2次,每次2.5g,飯后服。洪連、翼首草、矮紫堇、秦艽、垂頭菊、鐮形棘豆、半荷包紫堇以上七味制成散劑,每日2次,每次5分,飯后服,用于治療咽喉熱5。以莪達夏、訶子(去核)、藏木香、大株紅景天、無莖薺、草烏、安息香、短管兔耳草、翼首草配方共研細粉,治療癘病、咽喉腫痛、肺熱咳喘。趙永吉用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片治療慢性氣管炎且痰量多者共314例男性104例,女性210例,病程在10年左右。治療組口服總黃酮苷元片,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對照組口服必消痰,每次16mg,每日3次,療程30d。觀察結果表明,祛痰效果治療組為91.77%,對照組為64.86%,兩組差異顯著P<0.01;祛痰起效時間治療組為4.43d,對照組為6.22d,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故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片無論是從祛痰效果上還是祛痰起效時間上都有速效祛痰的功效,特別是對病程長、病情重的患者臨床控制癥狀效果好8。
3.3 急性胃痛寒證 王挺用產自川藏高原的藏藥獨一味、水柏枝、莪達夏、水牛角等動植物組方的濕敷膏奇正消痛貼,敷貼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痛寒證,取得較好療效19。
3.4 關節腫痛 辛措吉用秀巴夏瓊俄保(鐮形棘豆、亞大黃、鐵棒錘、訶子、麝香等組方)散方30g加入凡士林或適量藥粉,加溫水調成糊狀,涂于患處。治療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總有效率為94%20。
3.5 其他 青鵬膏劑是以鐮形棘豆為君藥制成的復方外用膏劑。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痛風、濕痹、“岡巴”、“黃水”病等引起的腫痛發燒、溫癘發燒、皰疹等8。以莪達夏、鐵棒錘、安息香、藏菖蒲、渣訓膏等量配方,再加入少許麝香粉,內服清熱解毒,愈瘡生肌;調酥油或青油,涂抹患處,治疫疽病、瘡癤癰腫、瘡瘍久潰不愈及外傷出血。鐮形棘豆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作用,在九味青鵬散、達斯瑪保丸、二十九味羌活散、十八味歐曲丸中都用作配伍,治療痢疾、白喉、流感、肺炎,皰疹等病癥。
3.6 不良反應 就所查閱藏藥棘豆的相關文獻中,對其不良反應僅有零星報道。張武等報道奇正消痛貼膏(由獨一味、水柏枝、莪達夏、水牛角等中藥組成)引起皮膚過敏反應21。
4 結語
棘豆屬藥用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資源豐富。雖然棘豆屬植物有許多種有毒性,對畜牧業造成極大危害,但現代研究也證實這些植物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藏醫認為棘豆能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用于治療疫癘,中毒病,黃水病,便秘,炭疽;外敷治瘡癤腫痛。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清熱解毒、治療流行性感冒、關節腫痛、慢性氣管炎等功效。目前對棘豆屬藥用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數幾種植物上,而對民間多用的一些種(如小葉棘豆、輪葉棘豆等)未見或僅有零星報道。這對我國藏藥資源的開發十分不利,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棘豆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藥理毒理,加強對棘豆屬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馬顏梅,周文明,楊新娟.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2):167~170.
2蔡建英.藏藥“達夏”防治感冒的介紹.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8,34:27.
3劉斌.中國棘豆屬藥用植物及其現代研究.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7,16(2):15~18.
4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主編.中國藏藥(第一卷).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15~120.
5自治區藏醫院藥物研究所.中華本草藏藥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4(5):75~79.
7鄭尚珍,確生,許先放,沈序維.GC-MS聯用法測定鐮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學成分.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2):51.
8姜華,胡君茹,劉霞.鐮形棘豆的研究進展.中草藥,2006,37(2):314~315.
9陶詩清,吳先琪,胡伯林.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的含量測定.中草藥,1980,11(11):493.
10魏群,賀幼平,李經才.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藥理作用.中華醫學雜志,1979,59(11):677~679.
11席琳喬,馬麗萍.草地毒草棘豆的研究現狀及進展.草原與草坪,季刊,2003,(3):19.
12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4(5):75~79.
13Kinghorn A D.Alkaloids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nesVo12,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York,1981105.
14Molyneux R J et al.Loco intoxicationindolizidine alkaloids of spotted Lowcoweed.Science,1982,216,190.
15Abutalybov M G et al. Seleniumcontent in some bean plants of Azerbaidzhan.Selen Biol.,Mater.Nauchn.Konf.,2nd 1975pub1976.2140,159.
16Blinova K F ec al. Species of Oxytropis DC.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their flavonoid composition. Rastit. Resin.,1986, 22 2266.
17紀亞君,王柳英.青海草地棘豆屬有毒植物的研究概況,四川草原,2004,(8):10~12.
18才讓吉.藏藥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湯治療流行性感冒108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7,5(3)13.
19王挺.奇正消痛貼敷貼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痛寒證的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志,1998,7(3):21.
20辛措吉.藏醫藥浴配外用藥治療關節腫痛.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8,4(3):33.
篇5
【關鍵詞】杜仲;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285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10-0056-06
The Research Review of th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ZHANG ShuainanLI Xuzhao*
Pharmacy Schoolof Guiy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O). In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Eucommia ulmoides has showed treatment effect on hypertension, hyperglycemia, diabetes, obesity, osteoporosis, Alzheimer's disease, aging, and sexual dysfunction and so on. There are 70 component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EO bark, including 27 lignans, 6 iridoids, 13 phenolics, 6 steroids, 3 terpenoids, 8 flavonoids and 7 other compounds. However, the potential activities and 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and mechanism are not been clarified and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screened by system biology and system toxicology research method.
Keywords: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Compound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杜仲科杜仲俁嗄晟落葉喬木,其藥材是杜仲樹的干燥樹皮。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筋骨無力、頭暈目眩、妊娠漏血、胎動不安[1]。杜仲單獨用藥或組方用藥能夠治療陽痿、遺精、、健忘、骨質疏松癥、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腰痛、坐骨神經痛、膝蓋痛、腎臟缺乏性疼痛、骨折和關節疾病等。藥理學研究發現,杜仲化學成分對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肥胖、骨質疏松癥、阿爾茲海默癥、衰老和低下等均有藥理活性[2]。現將杜仲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綜述如下。
1杜仲的化學成分
目前相關研究已從杜仲中分離得到了70種化合物,包括27種木質素、6種環烯醚萜、13種酚類、9種甾體和萜類、8種黃酮和7種其他化合物。見表1。
11木脂素類木脂素及其衍生物是杜仲的主要成分。據統計,從杜仲中已分離出27種木脂素,包括雙環氧木脂素(1-15)、單環氧木脂素(16-20)、新木脂素(21-25)、倍半木脂素(26-27)。
12環烯醚萜類杜仲的另一種主要成分是環烯醚萜類。目前已有6種環烯醚萜類成分從杜仲中提取并鑒定出來。在這些化學成分中京尼平苷酸在體內和體外實驗中已經證實其具有多種生物活性[2-7]。
13酚類酚類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突變、抗炎和抗癌活性。據統計,從杜仲中已分離并鑒定出13種酚類成分(34-46)。在這些成分中,綠原酸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2],也是評價杜仲提取物和制劑質量的重要指標。
14甾體和萜類在杜仲中僅發現并純化了9種甾體(47-52)和萜類(53-55)。目前,在杜仲中已分離出β-谷甾醇、胡蘿卜苷、杜仲丙烯醇、betalin、白樺脂酸、杜仲二醇、地黃酸C、1, 4α, 5, 7α-tetrahydro-7-hydroxymethylcyclopenta [c] pyran-4-carboxylic methyl ester[8]。
15黃酮類黃酮類成分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次生代謝產物。目前,從杜仲中已經提鑒定出了山槲皮素、蘆丁、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異槲皮素等。
16其他成分杜仲中還含有多糖、氨基酸、脂肪酸、Cutta-percha、微量元素等。如杜仲多糖A和杜仲多糖B,Ethylglucopyranoside、noetaeosanoic acid、tetraeosanoie-2, 3-dihydroxy-propylester、(αR)-α-O-β-D-glucopyranosyl-4,2′,4′-trihydroxy-dihydrochalcone、4,2′,4′-trihy-droxychalcone、(αR)-α,4,2′,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9-12]
2藥理作用
杜仲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可用于治療陽痿、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關節炎、阿爾茨海默病等。
21抗高血壓通過體內和體外藥理實驗發現,杜仲中的木脂素和提取物具有抗高血壓的作用。其機制是通過抑制cAMP、鈣離子內流、調控NO含量、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舒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來產生降壓作用。杜仲中槲皮素、蘆丁、山柰酚等化學成分作用于 C3、BDKR B2、CA1 疾病靶點可產生對高血壓的治療、調節、預防作用。通過構建整體網絡,發現杜仲抗高血壓的3條主要途徑是通過抑制血管重塑過程改善高血壓的惡化病情、影響與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有關的多態性遺傳基因的活性、抑制碳酸酐酶活性維持機體滲透壓[36]。槲皮素是杜仲中主要的降壓成分。槲皮素根據濃度高低的不同,其降壓機制也不同。在低濃度時,槲皮素的舒張血管作用具有內皮依賴性,通過促進內皮細胞釋放NO從而舒張血管;在高濃度時,槲皮素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Ca2+通道等途徑舒張血管。羅麗芳等[37]研究發現,杜仲木脂素可以顯著降低血漿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漿中腎上腺素活性和血管緊張素水平,快速松弛腸系膜動脈,從而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小鼠的血壓。
22降血脂杜仲中綠原酸是降血脂的主要成分。王建輝等[39]發現杜仲綠原酸可以顯著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動脈硬化指數和冠心指數,肝臟TC、TG含量顯著降低,血清和肝臟中MDA下調、抗氧化酶活性增加。
23抗糖尿病研究發現杜仲多糖對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劉國榮等[40]發現,杜仲多糖能有效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相對于模型組,杜仲多糖組的血糖明顯降低,胸腺指數和脾臟指數明顯增高,MDA和NO降低,SOD和NOS升高。金玲[41]研究發現,杜仲中的提取物能夠顯著地增加脂肪細胞中葡萄糖的轉運情況和消耗情況,在脂肪細胞的作用過程中有很強的降糖作用。
24抗骨質疏松杜仲可以防治大鼠去勢和維甲酸引起的骨質疏松癥[42]。杜仲總黃酮可以促進骨鈣素、骨保護素mRNA和護骨素蛋白的表達、但不能顯著地促進成骨細胞合成I型膠原蛋白[43-45]。杜仲木脂素能顯著促進大鼠原代成骨細胞骨細胞素的表達,抑制核因子κB受體激活因子配體的表達,從而調節破骨細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46]。
25抗炎和抗菌杜仲皮提取物具有抑制COX-2(IC50=992μg/mL)的作用。杜仲提取物(01和05mg/mL)可抑制LPS誘導的炎癥大鼠的胸腺巨噬細胞中TNF-α、IL-6、COX-2、PGE和NO的表達[47]。杜仲的95%乙醇提取物(01mg/mL和1mg/mL)具有抗鮑氏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煙曲霉菌)的作用[48]。
26神經保護杜仲提取物具有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的潛在治療作用,比如阿爾茨海默氏癥。杜仲水提物對Aβ(25-35)誘導的學習和記憶障礙小鼠有神經保護作用。在體內實驗中,杜仲水提物可以改善記憶缺陷小鼠在Y迷宮中的行為和避暗實驗中的分步延時時間。另外,杜仲水提物減少了認知缺陷小鼠在Morris水迷宮中的逃避潛伏期。杜仲水提物(20mg/kg)具有明顯抑制海馬區和前額葉中AChE的活性,并呈現劑量依賴性[49]。
27抗氧化杜仲水提物具有降低對細胞的氧化損傷和增加細胞存活率的作用,并具有劑量依賴性。另外,杜仲水提物具有明顯降低H2O2誘導的MC3T3E1細胞中caspases 3、6、7和9的表達。實驗表明,杜仲水提取物對多種細胞具有抗氧化保護作用[50]。在Ⅱ型糖尿病中,杜仲水提物體現出了明顯的抗氧化活性,可增強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可降低紅細胞、肝、腎中過氧化氫和脂類過氧化物的含量[51]。
28其他藥理作用有研究對糖尿病大鼠進行連續四周灌胃杜仲提取物(劑量400mg/kg)后發現,中nNOS表達明顯增加,功能發生了明顯的改善[52]。在體外實驗中發現,用70%的杜仲乙醇提取物(濃度150μg/mL)孵育人早幼粒淋巴HL-60細胞系24h后,可通過增強caspase-3的活性導致其死亡[53]。通過Bacille-Calmette-Guerin和脂多糖對小鼠進行免疫性肝損傷后,采用杜仲乙醇提取物(4095、8190、16380mg/kg)灌胃給藥,每天1次,連續給藥10d。發現其顯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并且提高了SOD和GSH的活性[54]。杜仲多糖口服劑量50、100、200mg/kg,可以使環磷酰胺導致的體重、胸腺指數、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細胞指數下降速度減慢。杜仲多糖可以提高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胸腺指數和增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數[55,56]。杜仲多糖對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通過實驗發現,心肌缺血再灌注M家兔 SOD 活性降低、MDA 的量增高明顯,說明體內脂質過氧化反應比較強烈,細胞膜、線粒體膜和磷脂膜等受到嚴重損傷,器宮損害程度較重,而杜仲多糖有抗氧化及對網狀內皮系統有活化作用,增強機體非特異免疫功能[57]。
3小結與展望
杜仲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具有抗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肥胖、骨質疏松癥、阿爾茲海默癥、衰老和低下等多種藥理作用[1]。杜仲的化學成分中,已發現了70種化合物,包括27種木質素、6種環烯醚萜、13種酚類、9種甾體和萜類、8種黃酮和7種其他化合物。但是,目前的藥理作用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杜仲提取物,其藥效成分和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且其具有的潛在活性和潛在毒性的成分尚未明晰,今后仍需通過系統生物學和系統毒理學的研究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篩選。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65.
[2]He XR, Wang JH, Li MX,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Ethno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4(151):78-92.
[3]Li Y, Sato T, Metori K, et al.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geniposidic acid and aucubin in Eucommia ulmoides Oliv. leaves on collagen synthesis [J]. Biol. Pharm. Bull, 1998(21):1306-1310.
[4]Bermejo BP. Effects of some iridoids from plant origin on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in cellular systems [J]. Planta Med, 2000(66):324-328.
[5]Takeshi D, Sanei N, Yoshihisa N.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ucommia and Siberian ginseng [J]. Acta Pharmacol. Sin, 2001(22):1057-1070.
[6]Ho JN, Lee YH, Lee YD,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aucubin isolated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gainst UVB-induc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production in human skin fibroblasts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5(69):2227-2231.
[7]Hirata T, Kobayashi T, Wada A, et al. Anti-obesity compounds in green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ioorg [J]. Med. Chem. Lett, 2011(21):1786-1791.
[8]Hua HM, Yin HQ, Li BQ, et al. Study on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J]. Mol. Plant Breed, 2003(1):801-803.
[9]Tomoda M, Gonda R, Shimizu N. A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barks of Eucommia ulmoides [J]. Phytochemistry, 1990(29):3091-3094.
[10]Cheng J, Zhao YY, Cui YX, et al. Studies on flavonoids from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00(25):284-286.
[11]Sun YR, Zong JX, Wu SG.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J. Chin. Med. Mater, 2004(27):33-35.
[12]Yao LN.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D]. TianJin University, 2010.
[13]Deyama T.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I. Isolation of(+)-Medioresinol di-O-β-D-glucopyraLnoside [J]. Chem. Pharm. Bull, 1983(31):2993-2997.
[14]Deyama T, Ikawa T, Nishibe S.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II. 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three new lignan glycosides [J]. Chem. Pharm. Bull, 1985(33):3651-3657.
[15]Deyama T, Ikawa T, Kitagawa S, et al.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V. Isolation of dihydroxy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isomer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J]. Chem. Pharm. Bull, 1987(35):1785-1789.
[16]Shi SY, Peng MJ, Zhang YP, et al. Combination of preparative HPLC and HSCCC methods to separate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ark guided by ultrafiltration-based ligand screening [J]. Anal. Bioanal. Chem, 2013(405):4213-4223.
[17]Sih CJ, Ravikumar PR, Huang FC, et al, Whitelock H.(+)-Pinor esinol di-O-β-D-glucopyranoside was reported to be the majior antihypertensive principle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J. Am. Chem, 1976, Soc. 98:5412-5413.
[34]Gonda R, Masashi T, Noriko S,et al.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having activity o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from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Chem. Pharm. Bull.,1990(38):1966-1969.
[35]Tomoda M, Gonda R, Shimizu N. A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barks of Eucommia ulmoides [J]. Phytochemistry, 1990(29):3091-3094.
[36]~小彤, 張百霞, 王慧慧, 等. 基于“中藥作用機理輔助解析系統”的杜仲抗高血壓作用機制研究 [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9):3718-3722.
[37]羅麗芳, 吳衛華, 歐陽冬生, 等. 杜仲的降壓成分及降壓機制 [J]. 中草藥, 2006, 37( 1) :150-152.
[38]Li Y, Metori K, Koike K,et al. Improvement in the turnover rate of the stratumcorneum in false aged model rats by the administration rats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geniposidic acid in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Leafy[J].Biol Pharm Bull.,1999, 22(6):582-585.
[39]王建輝, 劉永樂, 李赤翎, 等. 杜仲綠原酸對高脂模型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J]. 食品工業科技,2012, 33(15):360-362, 375.
[40]劉國榮, 邱立朋, 周延萌, 等. 杜仲多糖對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J].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0, 31(9):659-661.
[41]金玲. 杜仲提取物對脂肪細胞糖代謝的影響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16(9):3512-3513.
[42]潘亞磊, 翟遠坤, 牛銀波, 等. 杜仲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 [J]. 化學與生物工程, 2013, 30(7):6-9.
[43]李三華, 何志全, 陳全利, 等. 杜仲總黃酮對成骨細胞增殖及I型膠原蛋白表達的影響[J].西北藥學雜志, 2011, 26(4):272-274.
[44]李三華, 劉坤祥, 莫寧萍,等. RT-PCR法檢測杜仲總黃酮對大鼠成骨細胞骨鈣素表達的影響 [J].遵義醫學院學報, 2011, 34(3):223-225.
[45]李三華, 陳全利, 何志全, 等. 杜仲總黃酮對大鼠成骨細胞護骨素表達的影響 [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25):15279-15280, 15282.
[46]張蓉.杜仲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及其機理研究 [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 2008.
[47]Kim MC, Kim DS, Kim SJ, et al. Eucommiae cortex inhibits TNF-α and IL-6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caspase-1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J]. Am. J. Chin. Med, 2012(40):135-149.
[48]Zhang L, Ravipati AS, Koyyalamudi SR, et al. Anti-fungal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thanol extracts of sel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J]. Asian Pacific J. Trop. Med, 2013(7):673-681.
[49]Kwon SH, Kim MJ, Ma SX,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ark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 in SH-SY5Y cells [J]. J. Ethnopharmacol, 2012, 13(142):337-345.
[50]Lin J, Fan YJ, Mehl C,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ntagonizes H2O2-induced rat osteoblastic MC3T3-E1 apoptosis by inhibiting expressions of caspases 3, 6, 7, and 9 [J]. J. Zhejiang Univ. Sci, 2011(12):47-54.
[51]Park SA, Choi MS, Jung UJ,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leaf extract increases endogenous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J]. J. Med. Food, 2006(9):474-479.
[52]Zhang WH, Li G, Dong HS, et al. The effec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on catching action of diabetic rats and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penile tissues [J]. Nat. J. Androl, 2006(12): 466-469.
[53]Nishida S, Kikuichi S, Yoshioka S,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L-60 cells treated with medicinal herbs [J]. Am. J. Chin. Med, 2003(1):551-562.
[54]Gao YH, Shi XL, Wang M,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alcohol extract and the water extract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on immunological liver-injury [J]. J. North China Coal Med. Univ, 2011(13):141-143.
[55]Xin XM, Feng L, Wang H, et al. Study advancement abou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Med. Recapitulate , 2007(13):1507-1509.
篇6
【摘要】
目的介紹藏藥花錨屬植物的化學成分、組織培養及其藥理作用的研究狀況。方法參閱近年來國內外發表的相關文獻,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和歸納。結果花錨屬植物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類、裂環烯醚萜類、三萜類、黃酮類以及一些生物堿類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環烯醚萜類、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黃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調節免疫等功效。橢圓葉花錨人工引種栽培技術的開發已經成功,而組織培養技術至今尚未見成功的報道。結論進一步從該屬植物中篩選抗肝炎和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達到該藥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目前及今后對該屬植物重點研究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花錨 化學成分 藥理活性
花錨屬植物全球約有八十余種,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進行有關植化研究的只有4 種:Halenia corniculata,H.elliptica,H. 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國有該屬植物兩種,為花錨H. corniculata和橢圓葉花錨H.ellipitica D.Don[1,2]。橢圓葉花錨(又名黑及草;藏語稱“去合斗拉果瑪”;蒙名為希赫日-地格達),是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2],為龍膽科Gentianaceae 花錨屬Halenia Borkh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國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生于海拔2 500 ~4 400 m 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藥,為藏蒙藥系統中治療肝膽系統疾病的常用藥物,現代醫學驗證其對治療肝炎有療效。以花錨為主藥材研制、開發的治療肝膽系統疾病的成品藏藥,具有療效穩定,效率高等特點,市場前景廣闊。隨著我國藏藥事業的迅速發展,橢圓葉花錨的藥用資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過度采挖,導致其野生植物資源日益枯竭。為了擴大花錨資源的有效利用,筆者對其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分離到的化學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藥理活性和人工引種栽培技術、組織培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綜述,為該植物的進一步研究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1 化學成分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花錨屬植物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類、裂環烯醚萜類、三萜類、黃酮類以及一些生物堿類化合物等。
1.1 (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孫洪發等[4]從橢圓葉花錨中得到五種(口山)酮成分,分別為1,7 -二羥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羥基-2,3,7 -三甲氧基(口山)酮,1,2 -二羥基-3,4,5 -三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羥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 -二羥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
孫洪發等[5]又從橢圓葉花錨中得到3種(口山)酮苷成分,分別為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錨苷)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錨苷)為該屬植物抗肝炎的兩種有效成分。
張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 )、核磁共振波譜(NMR)、質譜(MS)、紅外光譜(IR)、紫外光譜(UV )、差示掃描量熱(DSC) 等分析方法首次從藏藥花錨中分離得到兩種針狀結晶化合物, 分別為1 -羥基-3, 7, 8 -三甲氧基(口山)酮(1 -hydroxy -3, 7, 8 -trimethoxyxanthone) 和1, 7 -二羥基-3, 8 -二甲氧基((口山))酮(1, 7 -dihydroxy -3, 8 -dimethoxyxanthone)。
高潔等[7]從橢葉花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離得到8 個(口山)酮化合物,分別為1,7 -二羥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羥基-2,3,4,7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羥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羥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羥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 -羥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羥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 -羥基-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
1.2 其它成分Rodrigaez 等[8]從花錨中分離得到了一種的黃酮類葡萄糖苷;高光躍等[9]從橢圓葉花錨全草中測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當藥苷;Dhasmana 等[10]從橢圓葉花錨全草中分離得到齊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 等[11]從花錨中分離得到了一種二糖酯裂環烯醚萜。
2 藥理活性
花錨為藏蒙藥中治療肝膽系統疾病的常用藥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國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藏民族地區,目前對花錨藥理活性的研究報道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1 保肝降酶作用張經明等[12]采用花錨煎劑(含花錨苷)對CCl4 造成的肝損傷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錨苷可明顯增加核糖核酸;藥理實驗證明,花錨中的花錨苷和去甲氧基花錨苷具有明顯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加速壞死組織的修復,是該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強[13]通過不同劑量西寧花錨對CCl4 實驗性肝損傷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發現西寧花錨對CCl4 損傷后小鼠肝糖元的儲存的恢復有一定的藥效,可顯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馬學惠等[14]在齊墩果酸防治CCl4 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損傷作用的研究中,發現該藥物能使血清GPT 明顯下降,肝內甘油三酯積累量減少;同時,能使肝細胞變性、壞死明顯減輕,糖原蓄積增加,具有明顯的保肝降酶作用。宮新江等[15]的齊墩果酸對環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的研究表明,齊墩果酸能抑制環磷酰胺所致的肝細胞上清液ALT,AST 及LDH 活力升高,肝細胞MTT 值減小,說明齊墩果酸可抗環磷酰胺所致肝細胞損傷。
王曉峰等[16]采用原代培養的小鼠肝細胞,以3H -胸腺嘧啶和3H -亮氨酸摻入的方法,研究經齊墩果酸預處理后的小鼠的肝細胞DNA 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變化,結果發現齊墩果酸能促進肝細胞DNA 及蛋白質合成,且合成速率明顯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曉峰等[17]報道齊墩果酸在對小鼠肝內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的直接作用時,小鼠血清樣品與不同濃度的齊墩果酸分別作用后, 谷丙轉氨酶活性則顯著降低,說明齊墩果酸對谷丙轉氨酶活性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2.2 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齊墩果酸對大鼠血糖的影響,結果顯示,齊墩果酸對化學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齊墩果酸對高血糖大鼠治療,結果發現單一的齊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時在血糖降低時肝糖原和血清胰島素均有明顯升高。
2.3 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種實驗性炎癥模型證實齊墩果酸對二甲苯與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膚和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對角叉菜膠等多種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墊腫脹都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2.4 抗氧化活性肝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是造成肝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潔等[7]在研究藏藥花錨中(口山)酮類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時,從橢葉花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離得到8 個(口山)酮化合物,且該類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顯著抑制Fe2 + -Cys 誘導大鼠肝微粒體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體膜的氧化損傷。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 其他作用橢圓葉花錨的干浸膏可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具有調節體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細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報道橢圓葉花錨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 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資源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培育地道地產中藏藥材是實現高原地區中藏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保證中藏藥產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1 人工栽培的重要意義花錨屬與獐牙菜屬植物等同屬于藏茵陳類藥物,被稱為“藏藥中的奇葩”,是治療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藥物之一。但是這種藥物資源一般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寒缺氧環境中,其再生周期較長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陳供需矛盾也由此變得越來越突出。
盡管野生橢圓葉花錨在青藏高原地區分布廣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民族醫藥特別是藏藥事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資藏醫藥領域,橢圓葉花錨的藥用資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藥產業一度出現重成品生產輕藥材來源、重開發輕保護的問題,造成過度的采挖及收購現象,特別是在植物生長階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導致資源量銳減,野生植物資源日益枯竭。因此,對作為原料植物藥的橢圓葉花錨進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人工引種栽培為了解決藏茵陳類藥材資源嚴重短缺的實際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經過3年的栽培與試驗,成功地解決了以往藏茵陳種子萌發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難以成活等關鍵技術問題。3種藏茵陳類藥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莖獐牙菜和花錨人工種植成功,并通過鑒定。經過專家的監測和對比分析,這次人工栽培的3種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齊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資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顯著高于野生資源,人工條件下栽培藏茵陳類藥用植物的質量及其本身的藥用價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證。隨著青海省產業結構的調整,橢圓葉花錨人工引種栽培技術的開發研究, 青海省橢圓葉花錨人工種植規模逐漸擴大。橢圓葉花錨人工引種栽培試驗在該省也初見成效。陳桂琛等[23]對橢圓葉花錨的引種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橢圓葉花錨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數量、單株生物量等生長狀況指標明顯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學成分接近野生狀態的水平,說明野生橢圓葉花錨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鶴等[24]運用RP -HPLC 建立了花錨中青蘭苷、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的含量分析方法, 為栽培花錨替代野生花錨入藥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研究表明,栽培花錨中花錨苷和去甲氧基花錨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錨中的含量相比無明顯差別, 可以初步證明栽培花錨可以替代野生花錨入藥。紀蘭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錨的品質能否代替野生花錨入藥時,通過指紋圖譜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結論:同一產地的野生與栽培花錨藥材色譜分離圖疊加比較,顯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證明栽培花錨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及數量符合花錨藥材的指紋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錨藥材入藥。
3.3 組織培養隨著對花錨屬植物藥用成分不斷深入的研究,藥用潛力的挖掘,該屬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該屬植物野生資源的日益匱乏且面臨枯竭。該屬植物的人工引種栽培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行,但是,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對其的培育效率。
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及應用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但還有相當多的植物目前尚沒有相應的離體培養技術。目前,花錨屬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至今尚未見成功的報道,仍然是個空缺。因此,建立該屬藥用植物的離體快繁技術的需求日漸增加,它也是實現高原地區中藏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
4 最佳采集時期
從生物量的角度考慮,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時期。楊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區和生長物候期藏藥花錨有效成分齊墩果酸的含量變化實驗中,比較了野生狀態下不同海拔、栽培條件下不同生長時期花錨的齊墩果酸含量,為確定該藥材的采收時期、不同地區藥材的質量以及栽培地點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該研究發現花錨花期齊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藥材最多質量也最好。
吉文鶴等[24]研究了花錨中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的含量隨著不同生長期的變化趨勢,為藥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含量在營養期含量最高,從6 ~9 月逐漸降低,從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慮,6月份(營養期)為花錨的最佳采收期。
5 結語
花錨屬植物是藏蒙藥中治療肝炎類疾病的常用藥物,全草入藥,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該屬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環烯醚萜類、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黃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國,該屬植物藥用歷史較長,故具有很高的藥理研究價值,特別是有關抗肝炎方面的研究顯示出較大的市場潛力,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調節體液免疫的藥理活性研究報道較少,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進一步的深入;另外對野生植物的過度采挖造成資源貧乏,采用人工的方法達到該藥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已成為目前及今后對該屬植物重點研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包保全,孫啟時,包巴根那.花錨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3,26(5):382.
[2] 何廷農,劉尚武,吳慶如.中國植物志(第62 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291.
[3] 黃 燕,郁韶明.16 種藥用植物種子發芽的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2):124.
[4] 孫洪發,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錨的三個新口山酮[J].植物學報,1983,25(5):460.
[5] 孫洪發,胡柏林,等.花錨的三個新口山酮苷[J].植物學報,1987,29(4):422.
[6] 張 德,祝亞非,林少琨.藏藥花錨中新化學成分的鑒定[J].中草藥,2003,34(1):9.
[7] 高 潔,王素娟,方 芳,等.藏藥花錨中的(口山)酮類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4,August:364.
[8] Sylvain Rodriguez.Xanthones , secoirid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 1995,40(4) :1265.
[9] 高光躍,李 鳴,馮毓秀,等.11 種獐芽菜及近緣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J].藥學學報,1994,29(12):911.
[10]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 [ 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 Sylvain Rodriguez, et al.Corniculoside , a new biosidicester secoiridoid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Helvetica Chimica Acta,1996,79:363.
[12] 張經明,鮑文蓮,高海平,等.花錨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損傷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藥,1984,15(10):34.
[13] 周富強,西寧花錨(Halenia Sibirica Born)對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6,(3):84.
[14] 馬學惠,趙元昌,尹 鐳,等.齊墩果酸防治實驗性肝損傷作用的研究[J].藥學學報,1982,17(2):96.
[15] 宮新江,丁 虹,邱銀生,等.齊墩果酸抗環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細胞損傷作用[J].醫藥導報,2006,25(11):1114.
[16] 王曉峰,李繼堯,于吉人.齊墩果酸對肝DNA 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影響[J].貴陽醫學院學報,1999,24(2):117.
[17] 王曉峰,李繼堯,于吉人.齊墩果酸對肝損傷小鼠血清及肝細胞培養液轉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6):378.
[18] 苗德田,吳小鳳,蔡德海.齊墩果酸對大鼠血糖的影響[J].武警醫學院學報,1998,7(3):149.
[19] 柳占彪,王 鼎,王淑珍,等.齊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國藥學雜志,1994,29(12):726.
[20] 戴 岳.齊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89,3(2):98.
[21] 張 杰.花錨及復方花錨免疫藥理實驗研究[J].青海醫藥雜志,1986,(3):17.
[22]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 陳桂琛,盧學峰.橢圓葉花錨的引種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 吉文鶴,紀蘭菊.栽培花錨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長期變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183.
篇7
【關鍵詞】 中藥藥代動力學; 現代中藥; 邊緣學科
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許多西醫藥無法醫治的頑癥可用中醫藥攻克。然而,多數情況下無論是單方還是復方,由于中藥化學成分的復雜性,我們始終無法像西藥那樣闡明其在體內發揮療效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這嚴重制約了中藥走向國際醫藥市場的步伐,并成為實現中藥現代化的主要瓶頸。
中藥藥代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 of TCM)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它是借助于動力學原理,研究中藥活性成分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動態變化規律,并用數學函數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門邊緣學科[1]。目前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比如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該研究項目作為重點資助專項。
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目的:闡明中藥在體內發揮療效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同時,為臨床應用選擇合適的劑型和制定合理劑量提供科學依據;此外,為發現新藥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1 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目的與內容
我國學者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中藥進行藥代動力學的研究,該項研究始于對中藥單方—大黃體內過程的探討,其研究領域伴隨著三個階段的發展,并逐漸掀起熱潮,第一階段主要進行活性成分的體內過程,并未應用現代藥代動力學理論,對實驗數據作動力學分析;第二階段中藥的藥代動力學得到迅速發展,藥代動力學模型理論普遍應用;第三階段許多新理論的出現活躍了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1]。
據文獻報道,我國學者首先以中藥有效成分為指標成分對中藥進行了血藥濃度曲線的研究,描繪了不同劑型中藥制劑的血藥濃度曲線,計算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為臨床應用中藥制劑制定合理劑型和劑量奠定了科學基礎。史向國等[2]繪制了以水飛薊賓為指標成分的西里馬林等3種制劑血藥濃度曲線,該3種制劑藥動學參數結果比較表明,受試制劑西里馬林其生物利用度(時間-濃度曲線下面積AUC06)高于利加隆等其它兩種參比制劑,該研究對三種劑型受試制劑從體內動態過程進行科學評價;同時,研究得出西里馬林的其它達峰時間Tmax與達峰濃度Cmax;且為臨床應用該三種中藥制劑制定合理的劑量,并針對疾病緩急選擇合理劑型提供科學依據。居文政等[3]對復方薤白滴丸和復方薤白膠囊的藥代動力學進行了比較研究,以小檗堿為指標,采用HPLC法獲得以上兩種劑型其主要藥動學參數時間-濃度曲線下面積(AUC06)滴丸為428.0 μg·h-1·ml-1,而膠囊僅僅為398.5μg·h-1·ml-1;達峰時間(Tmax)滴丸為7.8h,而膠囊則是13.8 h;達峰濃度(Cmax)滴丸為154.3 μg·ml-1,而膠囊是89.8 μg·ml-1。對復方薤白滴丸和復方薤白膠囊藥代動力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滴丸指標成分小檗堿的生物利用度優于膠囊,且在生物體內吸收入血后起效快,從而從藥物發揮作用體內動態過程進行了對兩種劑型的優劣合理評價,這對于合理選擇劑型奠定了科學基礎。徐凱建等[4]對雙黃連注射劑與氣霧劑人體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發現:兩種藥物劑型雖然不同,但給藥后血藥濃度曲線基本一致,藥時曲線下面積(AUC06),達峰時間(Tmax)及達峰濃度(Cmax)都無顯著性差異。研究結果表明,雙黃連氣霧劑是該治療藥物的新劑型,具有與原劑型注射劑療效等同的作用,因此,可作為一新品種與原有注射劑同時使用,增加新的給藥途徑,方便患者使用。 以上研究均圍繞著藥物在體內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低進行研究。
大量研究發現,藥物口服后,在胃酸性環境、腸道菌群及肝代謝酶作用下,可能在生物體內發生生物轉化,原有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的物質,因此,藥物在體內真正起藥效作用的不一定僅僅是組方中原有的化學成分,既可能是原化學成分也可以是該成分在體內發生生物轉化后形成的代謝產物。因此,近年來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又擴展了新的領域,從著重藥物的吸收轉向側重于研究藥物在生物體內的代謝物,力圖在代謝物中尋找藥物在生物體內發揮以療效的有效成分-體內藥效物質基礎。國內外學者為此展開了探索性研究,如小谷功等研究了人參皂苷在胃、大腸中受胃腸環境影響的分解情況,發現人參皂苷在胃酸性環境與在大腸堿性環境中的代謝產物不同,證明了胃腸道酸堿環境對藥物的溶出、分解及代謝有一定影響[5]。TsutomuI等[6]研究發現,甘草中化學成分甘草酸銨在小腸部位不易被吸收,大部分在小腸停留時被腸道菌群的水解酶水解成甘草次酸等脂溶性較大的代謝產物后才易被吸收,同樣提示中藥口服后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謝與腸道菌群所產生的酶密切相關。車慶明等[7]在研究含黃芩苷中藥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時,首先對該復方制劑中有效成分的代謝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黃芩苷在體內經腸內微生物水解成其苷元—黃芩素而發揮藥效,從而找到了該復方制劑在體內賴以療效的藥效物質基礎。以上研究均證實了中藥有效成分在生物體內受體內環境的影響,在體內發揮療效的作用形式可能與原有存在形式不同,同時說明了研究中藥有效成分體內代謝情況,確定中藥(復方)體內療效發揮有效成分作用形式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該工作基礎,才有可能探討中藥(復方)的體內吸收、分布情況,才能從根本上描述中藥(復方)的體內動態過程及作用機制。該項研究工作是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隨著藥物新劑型研究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有關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發展在中藥靶向制劑的研發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藥物口服后除吸收入血外,有相當一部分藥物吸收進入各組織中。因此,研究給藥后各組織中藥物濃度的分布情況,這有助于我們了解藥物有效成分在體內作用的靶向部位。漢防己甲素為從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干燥塊根中提取的雙芐基異喹啉生物堿,研究表明,漢防己甲素可選擇性降低肺動脈高壓[8],但是長期使用對肝組織細胞毒性較大[9],李鳳前等[10]對漢防己甲素用噴霧干燥-熱變性微囊化,并對該靶向制劑微囊與原水針劑進行體內分布情況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微囊組藥物在肺中的濃度明顯高于心、肝及腎等其它組織;同時,微囊組藥物在肺中濃度高于水針劑組,且停留時間延長,研究結果證實了漢防己甲素微囊化后的肺靶向性。
由于靶向制劑相對普通制劑藥效作用部位更加明確,對體內其它部位毒副作用顯著減小,因此,有關藥物靶向性研究更多地應用于抗腫瘤藥物靶向制劑研究中。如冬凌草有效成分冬凌草甲素經藥理和臨床證實對肝癌、食管癌具抗癌療效[11],制成固態類脂納米粒后可增強其肝脾靶向性、緩控釋、降低毒性,提高了治療指數和臨床療效[12,13]。張典瑞等對冬凌草甲素普通注射液和固態類脂納米粒體內分布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冬凌草甲素固態類脂納米粒在肝、脾、肺、心及腎中的相對攝取率分別為4.25%,3.44%,1.19%,0.52%和0.60%[14],以上數據證實了該制劑可增強肝脾靶向性,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一定程度延長藥物在體內作用時間。再如羥基喜樹堿為從中國特有植物喜樹中分離出的一種吲哚類生物堿,為廣譜抗腫瘤藥物,臨床常用作治療肺癌[15]。陳軍等[16]探討了羥基喜樹堿霧化吸入靶向性治療肺癌的可行性,對羥基喜樹堿體內分布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原有靜脈給藥方式下,羥基喜樹堿在肺部的濃度分布較低,而主要分布在腎和小腸;而采用霧化吸入的方式給藥,藥物在肺中分布濃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且停留時間延長,但在胃腸道的濃度顯著降低,該研究為羥基喜樹堿霧化吸入靶向性治療肺癌提供了科學依據。
2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意義
2.1 發現新藥以上有關中藥制劑代謝產物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可確定中藥制劑在體內賴以療效的有效成分,該中藥制劑在體內靠該有效成分發揮療效,因此,可針對其中的有效成分再次進行新藥的研發,如車慶明在給大鼠灌服雙黃連制劑血漿中鑒定出黃芩苷代謝物黃芩素,而黃芩素為該中藥賴以發揮療效的有效成分[17]。車對黃芩素進行藥學研究、藥效學研究、一般藥理研究、急毒與長毒研究,最后用雙黃連口服液的有效成分黃芩素開發出了一類新藥,這對我們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新的啟示。
2.2 開發新型靶向制劑—提高抗腫瘤藥物的療效與傳統劑型比較,靶向制劑可靶向特定組織和器官,使靶向部位的藥物濃度集中,并延長藥物在靶向部位的作用時間,避免藥物全身分布可能導致的療效降低及對其它組織的毒副作用。同時,藥物有效成分在體內分布情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探索新型靶向制劑尤其是抗腫瘤藥物的研究開發如:已開發出的治療肝脾腫瘤的冬凌草甲素固態類脂納米粒制劑與治療肺癌的漢防己甲素微囊等新型靶向制劑,這些新型靶向制劑必定給腫瘤患者帶來福音;此外,該領域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探索新的給藥途徑下藥物的靶向性,如羥基喜樹堿霧化吸入靶向性治療肺癌,同樣為抗腫瘤藥物的目的性開發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2.3 為臨床應用制定合理劑量和適合的劑型提供科學依據研究藥物不同劑型制劑在體內血藥濃度曲線,求出各種劑型制劑藥物的藥動學參數,如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達峰時間(Tmax)與藥物達峰濃度(Cmax)等;對不同劑型制劑AUC(吸收值)進行比較分析,可得出不同劑型制劑在體內吸收值高低的比較結果;同時,不同劑型制劑的Tmax與Cmax的實驗結果,對臨床應用該制劑制定合理劑量及針對疾病緩急選擇合理劑型提供參考依據。因此,該項研究可為臨床合理應用中藥制劑奠定科學基礎,如魏紅等[18]研究了苦參堿乳膏劑與注射劑的藥代動力學:發現靜脈注射劑雖然達峰時間短,在最初30 min內血藥濃度較高,但很快就衰減;而乳膏劑雖達峰時間較長,但一經達峰,便可維持較長、較平穩的血藥濃度,在3~7 h內血藥濃度保持在21 μg·ml-1左右。由于乳膏劑可提供比注射劑更穩定的血藥濃度,且絕對生物利用度高達80.82%。研究結果為苦參堿經皮吸收制劑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3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難點
3.1 中藥復方體外有效成分明確是前提西藥成分簡單,有效成分明確。而中藥尤其是復方化學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尚不明確,因此,應首先對中藥復方進行體外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否則無法進行其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和探索。
3.2 生物標本可變因素多通常生物標本采用血漿(血清),藥物口服后12 h內連續取樣多份,樣品采集難度大;同時,生物樣品化學成分復雜,處理環節多,樣品重復性難以保證;此外,內源性物質等干擾作用使生物樣品穩定性較差,樣品中藥物濃度檢測的分析方法建立難度大。
3.3 所需儀器價格昂貴生物樣品中藥物含量極低(近納克級),普通配置紫外檢測器的HPLC一般無法檢出,需要電化學檢測器(DAD)的配合才能有效檢出;同時,需要LC-MS或者LC-NMR等檢測技術的支撐進行化學結構的鑒定。而這些儀器設備大概要數百萬元人民幣。
3.4 要求多學科的合作有關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需要天然藥化、藥物藥理、藥物分析、中藥學及制劑學多學科專業人員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是一門邊緣性的學科領域。
4 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方法
4.1 對口服給藥后,大鼠血漿中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分析大鼠給藥后,2 h內處死,取血,離心分取血漿,經固體萃取C18小柱處理后,濃縮注入HPLC-DAD,進行定性分析,同時采用LC-MS,LC-NMR等分析方法,對血漿中經分離后的化學成分進行結構鑒定。
4.2 制備藥物代謝產物采用生物技術或化學合成的方法制備以上經結構鑒定的主要化學成分,將所制備藥物代謝產物與原化學成分進行物理、化學性質的比較,以確保以上代謝產物的化學結構鑒定準確無誤。
4.3 進行藥效學比較實驗結合文獻報道,對主要化學成分進行藥效學比較實驗,尋找有效成分群體,針對原方的臨床用藥效作用進行設計,通過主要化學成分與原復方藥效的比較研究,確定有效成分群體,從而確定該復方在體內賴以發揮療效的藥效物質基礎。
4.4 繪制血藥濃度曲線或組織分布曲線 取大鼠,口服(禁食12h)某中藥制劑,在給藥前、給藥后各時間點抽取血樣,同時,取數只大鼠,在給藥前、給藥后各時間點處死,取胃、腸、腎、心、肺及肝等組織;血樣及組織樣品處理后注入色譜儀進行檢測,繪制有效成分群體中典型成分血藥濃度曲線及在胃、腸、腎及肝等組織的分布曲線;經NONMEM軟件數據處理,確定各血漿及組織中有效成分的動力學模型,給出相應藥動學參數(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藥物達峰濃度Cmax及達峰時間Tmax);比較各組織中有效成分濃度的高低,從而確定各有效成分體內發揮療效的靶向部位[19,20]。
5 問題與展望
目前有關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范疇僅限于一些有效成分、單方和組方簡單的中藥復方,對于組方復雜的中藥復方因為成分復雜目前尚無涉及,我們期待著該項工作的迅速發展。同時,相信隨著該項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將有利于闡明更多中藥在體內賴以療效的物質基礎和其作用機制;同時,為臨床應用中藥制劑制定更加合理的劑型劑量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還可以提供發現新藥的途徑,并開發出靶向制劑尤其是腫瘤藥物的靶向制劑等。總之,該項研究工作的開展,將推進我國中藥現代化前進的步伐,增強我國中藥產品在天然藥物的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我國早日實現由中藥大國變成中藥強國的崇高理想!
參考文獻
[1]劉昌孝.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J].藥學學報,2005,40(5):395.
[2]史向國,鐘大放,張逸飛,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大鼠血漿中水飛薊賓的濃度[J].沈陽 藥科大學學報,2001,18(2):113.
[3]居文政,奚肇慶,曹世宏,等.復方薤白滴丸和復方薤白膠囊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6(6):349.
[4]徐凱建,孫考祥,陸義成,等.雙黃連注射劑與氣霧劑的人體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2,12(11):484.
[5]小谷功. 關于人參皂甙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謝的研究(4)[J].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93,(總176) : 43.
[6]T sutomu I.Chem Pharm Bull, 1984, 32 (9) : 3734.
[7]車慶明,黃新立,李艷梅,等.黃芩苷的藥物代謝產物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1,26(11):768.
[8]王秋月,王懷良.漢防己甲素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動脈高壓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6,25 (3):260.
[9]劉月盈,潘克英. 漢防已甲素的安全性[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0,10(5):204.
[10]李鳳前,陸彬,陳文彬,等.漢防己甲素緩釋微囊肺靶向給藥系統的研究[J].藥學學報,2001,36(3):220.
[11]張典瑞,任天池.冬凌草甲素的藥學研究進展[J]. 中國藥學雜志,2003,38(11):817.
[12] Annette M, Schwarz C,Mehnert W. Solid lipidnanoparticles(SLN)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drug release and release mechanism[J]. Eur J PharmBiopharm,1998,45(2):149.
[13]Muller RH,Mehnert W,Lucks JS,et a1.Solid lipidnanoparticles(SLN)—— an alternative colloidal carriersystem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J].Eur J.Biopharm,1995,41(1):62.
[14]張典瑞,任天池,婁紅祥,等. 冬凌草甲素固態類脂納米粒在小鼠體內的組織分布及兔體內的藥代動力學[J].藥學學報,2005,40(6):573.
[15]許 青,王杰軍,郭 靜,等.羥基喜樹堿誘導人肺癌細胞SPC—A—1的凋亡[J].腫瘤,2000,20(1):11.
[16]陳 軍,方 蕓,張海霞,等.霧化吸入羥基喜樹堿在兔體內的組織分布[J].藥學學報,2004,39(9):747.
[17]車慶明,黃新立,李艷梅,等.黃芩苷的藥物代謝產物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1,26(11):768.
[18]魏 紅,李中文,蔣國明,等.苦參堿乳膏劑的動物藥動學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OOl,36(3):183.
[19]黃 穎,班 翊,胡本容,等. 蓮心總堿在大鼠體內的血藥濃度及組織分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5(1):23.
篇8
【關鍵詞】 白附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白附子又稱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腳蓮Typhonlum gl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現今主產于河南、甘肅、湖北等地。本品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作用,內服用于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痹咽痛、破傷風癥;外用治療瘰癘痰核、毒蛇咬傷。本品有小毒,故中醫臨床內服多以炮制品入藥。據考證,白附子植物來源有禹白附和關白附兩種。禹白附主產于河南禹州等地,關白附系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因此二者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也不相同,應當區別開來。本文對禹白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兩方面進行綜述。
1 禹白附化學成分研究
1.1 脂肪酸 李娟等[1]通過GC-MS聯用儀從獨角蓮塊莖中分離出七種脂肪酸:辛烷酸、7-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烷酸、十六烷二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資料也記載禹白附含有琥珠酸、、二棕櫚酸、油酸、亞油酸等有機酸,含亞麻脂、甘油脂等。陳雪松等從白附子乙醇提取液的低極性成分中分離出棕櫚酸、桂皮酸、天師酸。
1.2 甾體類化合物 李清華[2]和陳雪松等[3]均從獨角蓮塊莖中分離出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
1.3 揮發油成分 李靜等[4]采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揮發油,然后通過GC-MS-計算機聯用方法分離、鑒定出31種揮發油成分:十三烷、2,4,6-三甲基辛烷、2,6,10,13-四甲基十五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7,9-二甲基十六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十七烷、三-甲基十七烷、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七烷、三十二烷、1,3-二甲基苯、苯乙醛、黃奧、蒽、2-甲基蒽、螢蒽、2,3,5,6-四甲基苯酚、4-丙稀基苯酚、1,4,6-三甲基萘、2,3,6-三甲基萘、3-甲基菲、2,7二甲基菲、十五烷酸乙脂、亞油酸乙脂、苯并噻唑、3-甲基苯并噻唑、N-苯基苯胺、H-苯基-2-萘胺、6-甲基-2-苯基-喹啉。
1.4 氨基酸成分 孫啟良等[5]對獨角蓮各部位氨基酸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表明獨角蓮塊莖中含有十七種氨基酸,其中包括除色氨酸外的七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另外姚三桃等也從白附子水解液中測定出十七種氨基酸。
1.5 微量元素 毛淑杰等[6]測定了白附子中的微量元素,顯示白附子生、制中均含有15種微量元素,其中宏量元素K、Na、Ca、Mg、P 5種,必需元素Fe、Co、Mn、Sn、Sr 6種。并且炮制后Mg、Mn含量較生品有所降低,Al、Fe、Sr含量較生品有所增加,其中Fe增加最為明顯。白附子只含有一種有害元素Pb,但其含量均比較低。
1.6 其他 資料記載,白附子膽堿、尿嘧啶、胡蘿卜甙、dl-肌醇、蔗糖及糖蛋白凝集素等。
2 炮制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研究表明白附子炮制后其化學成分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對化學成分含量的變化也不一樣。姚三桃[7]等對白附子炮制前后化學成分做了比較,結果顯示,炮制后,水溶性游離氨基酸在炮制過程中損失較大,總氨基酸含量生品較制品高出30%,β-谷甾醇含量生品高于礬制品約16%左右,高于姜礬制品2.5倍,油酸含量生品和礬制品相當,而高于姜礬制品10倍。表明炮制對水溶性成分有一定的影響,而對脂溶性成分影響不明顯。另外,炮制后溶液的酸度明顯增加,這可能是因為炮制過程中帶入了大量的白礬的緣故,經測定溶液中白礬的殘留量高達5.2%~7.35%。但是鋁離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在大腦中蓄積,必須對其含量加以控制。等[8]對白附子不同制品中鋁離子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生白附子的鋁離子含量很低,而制白附子的鋁離子含量是生品的數百倍以上,說明制品中的鋁離子基本上是由炮制帶來的。但是鋁離子的含量與白礬的加入量不成平行關系,即使用同一種方法炮制,其含量也不同。鋁離子含量多少更為合適,必須結合藥效學,毒理學優選出新工藝。
3 禹白附藥理作用的研究
3.1 抗炎作用 吳連英[9]等按文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二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167)方法對白附子不同制品抗炎作用做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懸液和煎劑對大鼠蛋清性、酵母性及甲醛性關節腫有明顯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炎癥末期的棉球肉芽腫增生和滲出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同免疫器官胸腺、脾臟關系不大。新法、老法制品與生品有相近的抗炎作用,新老法制品比較亦無差異。
3.2 鎮靜作用 吳連英[10]等對白附子不同制品的鎮靜、抗驚厥作用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白附子水浸液口服給藥未顯示鎮靜作用,腹腔注射則表現出明顯的鎮靜作用,且有明顯的協同戊巴妥鈉催眠的作用,生品與不同制品之間未表現出差異性。
3.3 抗驚厥作用 研究表明[10],白附子水浸液對中樞興奮劑戊四唑、硝酸士的寧所致小鼠強直性驚厥,僅能明顯或不同程度的推遲小鼠驚厥出現時間和死亡時間,未見有對抗驚厥只數和死亡只數的效果。而對咖啡因所致驚厥,不論生品還是炮制品均未見有抗驚厥的作用。
3.5 止痛作用 白附子水浸劑30/kg頸背皮下注射,40 min后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1/10 g體質量,觀察25 min,計算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結果表明白附子水浸液可明顯減少小鼠扭體反應次數,且生、老制品之間無明顯差異性[11]。
3.6 抑制胰蛋白酶活性 劉潔[11]等通過對生、制白附子胰蛋白酶活性作用的比較表明,生、制品對胰蛋白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炮制后,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從作用增強,可能會降低其化痰功效,這與臨床上制白附子多用于止痛是一致的。
3.7 抗惡性腫瘤作用 孫淑芬等[12]以獨角蓮根莖水煎液給小鼠灌胃進行抗腫瘤試驗,結果顯示該藥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在30%以上;能延長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生命延長率達40%以上;還能明顯增加荷瘤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免疫功能。
3.8 禹白附毒性研究 白附子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現為對眼結膜、胃黏膜及皮膚的局部刺激作用。吳連英[13]等報道的刺激試驗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懸液對兔眼結膜、家鴿胃黏膜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兔眼結膜水腫,其冷浸液涂兔耳可引起耳殼明顯腫脹。白附子混懸液給小鼠灌胃一次用量達成人用量100倍以上時,未見有明顯的毒性反應。連續用藥21 d后,對小鼠的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含量、肝功能及腎功能均未見有明顯影響。生品冷浸液腹腔注射15/kg(相當口服計量的125倍),結果呈明顯的毒性反應,有半數以上小鼠死亡。死亡率生品明顯高于制品,表明炮制后白附子毒性降低,這與白附子內服炮制入藥的理論是一致的。
4 小結與討論
白附子又稱禹白附或牛奶白附,為臨床常用中藥。本品有小毒,故歷代內服多以炮制品入藥。現代研究表明,白附子口服無毒,注射有明顯毒性,主要表現為對黏膜、結膜和皮膚的刺激作用。白附子還有明顯的抗炎、抗驚厥、止痛等多種作用。白附子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以氨基酸、β-谷甾醇、脂肪酸等含量較高。但其藥效、藥理作用和毒性與化學成分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炮制后藥理作用與成分含量的變化的關系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娟,李靜,衛永第.獨角蓮塊莖花中脂肪酸成分分析.人參研究,1991(1):39-40.
2 李清華,賈宗才.獨角蓮化學成分的研究.藥學學報,1962,9(11):643.
3 陳雪松,陳迪化,斯建勇.中藥白附子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草藥,2000,31(7):495.
4 李靜,衛永第,陳瑋,等.獨角蓮塊莖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6,18(2):29-31.
5 孫啟良,衛永第,楊偉超.獨角蓮各部位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5,21(4):364.
6 毛淑杰.白附子生品及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含量測定.中藥飲片,1991,(2):30.
7 姚三桃,傅桂蘭,洪海燕.白附子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變化.中國中藥雜志,1993,18(4):212.
8 ,張靜修.制白附子飲片中鋁含量的研究.中成藥,1992,14(5):19.
9 吳連英,仝燕,毛淑杰,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抗炎作用比較研究.中國中藥雜志,1992,17(6):339.
10 吳連英,毛淑杰,程麗萍,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鎮靜、抗驚厥作用比較研究.中國中藥雜志,1992,17(5):275.
11 劉潔,盧長慶,王鑰琦.白附子炮制前后顯微與化學比較.中成藥,1990,12(2):18.
篇9
關鍵詞:石斛;化學成分;藥理活性
中圖分類號:R282.7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04
Research Advanc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endrobium
QU Xiao-yuan1 , WU Yu-xiang1,ZHANG Jiu-lei2
(1.Guizhou Institute of Bi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9, China; 2. Guiyang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
Abstract: Dendrobium is a genus of Orchidaceae in larger. It is a kind of rare medicinal material and has a long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ndrobium variety of fresh or dried plant stems are used as medicinal, collectively Dendrobium. It is slightly cold as well as sweet in flavor, and then it is listed as one of top grade. Dendrobium has advantages such as antitumor activity, anti-aging, immunoregulation , antioxidation, nourishing yin and moistening lung to arrest cough etc. It is used to heat disease damaging liquid, dry mouth polydipsia and heat after illness as well as head dark unknown. This paper gave a brief account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everal Dendrobium,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emphatically expounded, and its developing prospects was also proposed. It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Key words: Dendrobium; chemical constitu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石斛(Dendrobium Sw.)又名石斛蘭,為蘭科石斛屬植物,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石斛屬多種植物的新鮮或干燥莖被收做藥用,統稱石斛[1]。《神農本草經》將石a斛列為上品,其具有滋陰清熱、抗腫瘤、抗衰老、增強機體免疫力、強身明目等作用[2]。研究發現,不同種石斛所含的化學成分類型不同,藥理研究已證明,石斛具有抗腫瘤、抗衰老與免疫調節、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促進胃酸分泌等多方面的活性[3-5]。
1 化學成分
1.1 生物堿
2000年Morita等[6]從Dendrobium snowflake ‘red star’中分離得到3個新的倍半萜類生物堿,2005年楊莉等[7]從束花石斛中分離得到2個新的其它類型生物堿。據不完全統計,研究人員已從14種石斛中分離出34個生物堿,其中6種石斛含有石斛堿型生物堿19個,8種石斛含有四氫吡咯類、吲哚聯啶類、苯酞四氫吡咯類、咪唑類等其它類型且彼此無共同基核的生物堿15個。此外,有研究表明,杏樹和喜樹上栽培的金釵石斛莖中存在多量的生物堿成分。
1.2 菲類和聯芐類
菲類和聯芐類因其具有抗腫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調節等功效而備受關注。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先后從12種石斛中分離出具有菲核的化合物13個,從9種石斛中分離出具有二氫菲母核化合物12個,從7種石斛中分離出具有菲醌母核化合物6個,從2種石斛中分離出菲類二聚體3個,從19種石斛中分離出具有聯芐母核化合物22個,從1種石斛中分離出聯芐糖苷類化合物1個,從1種石斛中分離出聯芐二聚體1個。
1.3 倍半萜及其糖苷類
2000年以前對石斛屬植物倍半萜類成分的報道很少,近6年來的研究發現,倍半萜及其糖苷類化合物也是石斛屬中含量較高的一類成分。到目前為止,已從5種石斛中分離得到28個倍半萜類化合物,其中Picrotoxane型倍半萜20個,Copacamphane型倍半萜1個,Alloaromadendrane型倍半萜4個,Cyclocopacamphane型倍半萜2個,Cadinene型倍半萜1個;已從2種石斛中分離得到16個倍半萜糖苷類化合物,其中Picrotoxane型倍半萜糖苷7個,Copacamphane型倍半萜糖苷1個,Alloaromadendrane型倍半萜糖苷4個,Cyclocopacamphane型倍半萜糖苷1個,Cadinene型倍半萜糖苷2個,Emmotin型倍半萜糖苷1個(表1)。
1.4 芴酮類
自1984年從曲軸石斛中分離得到第一個天然芴酮類化合物以來,國內外學者共從9種石斛中分離得到8個芴酮類化合物,2000年后分離得到的芴酮類新化合物的結構見圖1。
1.5 其他類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還從4種石斛中分離得到6個香豆素類化合物,從4種石斛中分離得到9個木脂素及其糖苷類化合物,從4種石斛中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從4種石斛中分離得到7個蒽醌及其糖苷類化合物,2000年后分離得到的各類新化合物的結構見圖2。此外,還從石斛屬多種植物中分離得到甾體及其糖苷類、三萜類、對羥基肉桂酸酯衍生物、小分子酚酸類等多種成分[1,14]。有些石斛屬植物中還含有揮發油或多糖類。李滿飛等[15]對金釵石斛的精油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發現主要含淚柏醇(manool),另外還有紫羅蘭酮等53個成分。多糖類成分是石斛中具有免疫促進和抗腫瘤作用的活性成分,但國內外學者對石斛屬植物多糖成分的化學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僅從鐵皮石斛和兜唇石斛中分離得到6種多糖[16-18]。
2 藥理活性
2.1 抗腫瘤活性
石斛屬植物抗腫瘤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菲類和聯芐類物質。研究發現,從鼓槌石斛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的3個單體(毛蘭素、毛蘭菲、鼓槌菲)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肝癌及艾氏腹水癌的活性,而且從小鼠的體重、精神狀態、毛發脫落等情況來看,其毒副作用遠低于腫瘤化療藥物5Fu [19];上述3個化合物還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對腫瘤細胞株K562(慢性髓性白血病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毛蘭素為最強[20]。從流蘇石斛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流蘇菲對人胃癌細胞顯示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21]。
2.2 免疫調節與抗衰老作用
多糖類是石斛屬植物免疫調節的主要物質基礎。研究表明,石斛多糖具有增強T細胞及巨噬細胞免疫活性的作用[22]。黃民權等[23]的研究結果表明,鐵皮石斛多糖能夠顯著提升小白鼠外周白細胞數和促進淋巴細胞產生移動抑制因子,是有臨床應用價值的中藥類免疫增強劑。研究表明,從金釵石斛中分離出的倍半萜糖苷類化合物,研究對大鼠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具有促進或抑制活性作用,提示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調節作用[24-25]。黃玲等[26]采用水提和醇提研究石斛口服液對衰老藥效學指標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水提劑和醇提劑均具有明顯的抗衰老與延緩衰老的功效,且水提劑療效略高。
2.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有試驗表明,金釵石斛中的部分倍半萜、聯芐和酚酸類化合物對KCl誘導的心室肌細胞胞漿[Ca2+]i升高有抑制作用,提示這些化合物可能對高血壓、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與鈣通道關系密切的疾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27]。研究還發現,大劑量石斛堿可降低其心肌收縮力,降低血壓并抑制呼吸[28]。
2.4 抗氧化活性
黎英等[29]研究了銅皮石斛、金釵石斛、鐵皮石斛、紫皮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對O-2, ?OH和H2O2的清除作用,結果表明5種石斛水提物對?OH均有很強的清除作用,銅皮石斛、金釵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對O-2有明顯的清除作用,銅皮石斛、金釵石斛、紫皮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對H2O2有很強的清除作用。通過體外試驗發現,金釵石斛中分離得到的菲類、聯芐類、芴酮類、木脂素類和酚酸類等絕大部分含有酚羥基的化合物對DPPH自由基和過氧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部分化合物的活性強于維生素C[27]。上述試驗結果提示石斛屬植物可通過清除體內過剩自由基而對多種疾病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2.5 防治白內障作用
石斛對半乳糖所致的白內障晶狀體中醛糖還原酶、多元醇脫氫酶、己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和過氧化氫酶的活性異常變化有抑制或糾正作用,因此對半乳糖性白內障不僅有延緩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療作用[30-32]。
2.6 其他活性
(1)石斛堿具有止熱、解熱和強壯作用并可解巴比妥中毒[33]。
(2)金釵石斛的水蒸汽蒸餾液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15]。
(3)金釵石斛的丙酮提取物能降低錐蟲的活性[34]。
(4)石斛能夠促進人體胃酸的分泌,可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35]。
(5)從細莖石斛中分得的菲醌類化合物denbinobin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36]。體外試驗顯示,金釵石斛中的大部分菲類、聯芐類和芴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大鼠巨噬細胞NO釋放的活性,高水平的NO可介導炎癥等疾病的發生,提示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27]。
(6)金釵石斛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誘變活[37-38]。
3 展 望
石斛屬植物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但部分藥理活性作用的物質基礎尚不明確,且不同種石斛所含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不盡相同。在此情況下,若隨意選擇石斛入藥品種,將影響到臨床療效,將嚴重影響人民用藥安全,制約其合理應用與發展。此外,隨著近年來石斛臨床用量加大,造成目前野生石斛屬資源嚴重匱乏。多年來對石斛藥用品種人工培植的開發研究,特別是鐵皮石斛的研究已為規模化栽培提供了技術和手段。但是鐵皮石斛與其它品種石斛的鑒別和質量控制至今尚未找到快捷、簡便、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石斛屬植物快速、有效的鑒別方法也是今后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曉梅, 郭順星.石斛屬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1, 13 (1):70-75.
[2] 張光濃, 畢志明, 王崢濤,等.石斛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草藥, 2003, 34 (6):5-8.
[3] 林萍, 畢志明, 徐紅,等.石斛屬植物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草藥, 2003, 34 (11):19-22.
[4] 劉春榮, 潘小炎.石斛臨床與藥理研究近況[J].廣西中醫藥, 2002, 25 (2): 68-70.
[5] 張紀立, 何錦麗.石斛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 2000, 11 (5):469-470.
[6] Hrioshi Morita, Masako Fujiwara, Naotoshi Yoshida, et al. New picrotoxinin-type and dendrobine-type sesquiterpenoids from Dendrobium Snowflake 'red star' [J].Tetrahedron, 2000, 56:5 801-5 805.
[7] Li Yang, Chaofeng Zhang, Hong Yang, et al. Two new alkaloids from Dendrobium chrysanthum[J].Heterocycles, 2005, 65 (3): 633-636.
[8] Ye Qinghua, Qin Guowei, Zhao Weimin. Immunomodulatory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hytochemistry, 2002, 61:885-890.
[9] Zhao Chunsheng, Liu Qunfang, Halaweish F, et al. Copacamphane, picrotoxane, and alloaromadendran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 J Nat Prod, 2003, 66:1 140-1 143.
[10] Zhao Weiming, Ye Qinghua, Tan Xiaojian, et al. Three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 with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J]. J Nat Prod, 2001, 64:1 196-1 200.
[11] Zhao Chunsheng, Liu Qunfang, Halaweish Fathi, et al. Copacamphane, picrotoxane, and alloaromadendran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J Nat Prod, 2003, 66: 1 140-1 143.
[12] Shu Ying, Zhang Dongming, Guo Shunxing. A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 from Dendrobium nobile Lindl[J].J Asian Nat Prod Res, 2004, 6 (4): 311-314.
[13] Ye Qinghua, Zhao Weimin.New alloaromadendrane, cadinene and cyclocopacamphane type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and bibenzyl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lanta Med, 2002, 68 (8): 723-729.
[14] 張光濃, 畢志明, 王崢濤,等.石斛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草藥, 2003, 34 (6):5-8.
[15] 李滿飛, 徐國鈞, 吳厚銘,等.金釵石斛精油化學成分研究[J].有機化學, 1991(11):219-224.
[16] 黃民權, 黃步漢, 蔡體育,等.鐵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分離和分析[J].中草藥, 1994, 25 (3): 128-129.
[17] 王世林, 鄭光植, 何靜波,等.黑節草多糖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88, 10 (4): 389-395.
[18] 趙永靈, 王世林, 李曉玉.兜唇石斛多糖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94, 16 (4):392-396.
[19] 馬國祥, 徐國鈞, 徐珞珊,等.鼓槌石斛及其化學成分的抗腫瘤活性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1994, 25 (3):188-189.
[20] 王天山, 陸躍鳴, 馬國祥,等.鼓槌石斛中化學成分對K562腫瘤細胞株生長抑制作用體外實驗[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997, 9 (2):1-3.
[21] 畢志明, 王崢濤, 徐珞珊,等.流蘇石斛化學成分研究[J].藥學學報, 2003, 38 (7):526-529.
[22] 蔡體育, 劉慶倫, 李端,等.石斛多糖對T細胞巨噬細胞活性的影響[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1988, 10 (2): 66-67.
[23] 黃民權,蔡體育, 劉慶倫.鐵皮石斛多糖對小白鼠白細胞數和淋巴細胞移動抑制因子的影響[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996, 8 (3): 39-41.
[24] Zhao Weiming, Ye Qinghua, Tan Xiaojian, et al. Three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 with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J]. J Nat Prod, 2001, 64:1 196-1 200.
[25] Ye Qinghua, Qin Guowei, Zhao Weimin. Immunomodulatory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hytochemistry, 2002, 61:885-890.
[26] 黃玲, 施紅, 章小宛,等.水提和醇提的石斛口服液對衰老藥效學指標的影響[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 1996, 6 (3):27-29.
[27] 張雪.金釵石斛的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D]. 沈陽:沈陽藥科大學, 2005.
[28] 管志斌, 李再林, 里二.珍稀名貴中藥――金釵石斛[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2, 21 (4):36-37.
[29] 黎英, 趙亞平, 陳蓓怡,等.5種石斛水提物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J].中草藥, 2004, 35 (11):1 240-1 242.
[30] 楊濤, 梁康, 侯緯敏,等.四種中草藥對醛糖還原酶和脂類過氧化的抑制作用[J].生物化學雜志, 1992, 8 (2):169-173.
[31] 楊濤,梁康, 侯緯敏,等. 四種中草藥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氧化還原物質及糖類含量的影響[J].生物化學雜志, 1992,8(1): 21-25.
[32] 楊濤,梁康, 侯緯敏,等. 四種中草藥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生物化學雜志, 1991, 7(6): 731-736.
[33] 江蘇新中醫學院. 中藥大辭典 (上冊) [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7:586.
[34] Fumiyuki K, Kenji M. Screening of natural medicines used in Vietnam for trypanocidal activity against epimastigotes of Trypanosoma cruzi[J].Natural Medicines, 2002, 56 (2):64-68.
[35] 陳少夫, 李宇權, 吳亞麗,等.石斛對胃酸分泌及血清胃泌素、血漿生長抑素濃度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 1995, 20 (3):181-182.
[36] Lin Tzong-Huei, Chang Shu-Jen, Chen Chung-Chuan, et al. Two phenanthraquinon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J Nat Prod, 2001, 64: 1 084-1 086.
篇10
關鍵詞:蓮;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0 引言
蓮的根莖、花、葉、果實(蓮子)、蓮蓬等,均具有食用、滋補、醫藥等多種用途。其中,蓮葉性平味苦,含豐富的維生素C及荷葉堿,具有清暑醒脾、涼血止血之用。蓮子富含維生素C、蛋白質、銅、錳等礦物質及荷葉堿,可清心安神、保健腸胃。蓮藕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等成分,可涼血去暑、健胃開脾、活血化瘀。蓮蓬可去除體內濕氣、活血散瘀。蓮心具有清心、降熱除躁、祛火氣的功能。蓮梗可清熱解暑、去濕消腫,并能順暢體內氣血循環。
1 蓮的化學成分研究
蓮之所以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主要含有多種類型的活性成分。
1.1 黃酮類化合物
迄今為止, 從蓮的葉、葉脈、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蓮房、種皮、蓮子、蓮子心、花柄、葉柄和蓮藕等部位均檢測到類黃酮化合物[1],楊瑞珍、Chen et al和Li et al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荷花的各組織中類黃酮含量最高的是荷葉, 其次是葉脈、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蓮房和蓮子心,花柄、葉柄、種皮和蓮藕中含量較低, 蓮子中只能檢測到微量的類黃酮成分[2-4]。
1.2 多酚類物質
多酚有很強的抗自由基防衰老作用。蓮藕、蓮房和蓮子中均含有多酚性物質,鐘怡平通過正交試驗優化熱回流提取蓮房多酚,在最佳工藝條件下,提取率高達5.23%[5]。
1.3 生物堿類化合物
研究顯示蓮花、蓮心和蓮葉中含有生物堿,蓮的其他部位鮮有生物堿的報道。
1.4 多糖
據文獻報道,蓮葉、蓮子和蓮花中均含有大量的多糖類化合物,唐麗君,鐘先鋒的研究顯示多糖在荷葉中的含量可達9%-10%左右,王宇,嚴浪研究了多糖在蓮藕中的含量也高達11%以上,丁利君的研究表明多糖在蓮子中含量也高達9%左右。
1.5 有機酸類
謝瑋等從蓮藕中提取了阿魏酸,阿魏酸相對于干蓮藕的提取率0.127mg/g[6]。早期的研究發現荷葉中含有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非揮發性有機酸。
1.6 揮發油
張連文[7]和季愛民分別用溶劑提取法和超臨界C02法從蓮心中提取油狀物質并用GC-MS分析,前者鑒定了17種化合物,后者鑒定14種化合物。曾虹燕提取荷葉中揮發油并對比了超臨界C02法和水蒸汽蒸餾法的優劣,發現用超臨界C02法萃取荷葉揮發油更具天然性[8]。
1.7 其它成分
林宣賢研究顯示,蓮花中含有17種氨基酸,豐富的Vc、黃酮甙、微量元素鐵等[9]。黃先菊、楊東梅等人的研究發現蓮心和蓮藕中存在多種無機微量元素[10]。
2 蓮的藥理作用
2.1 降脂降血壓、降血糖
蓮葉含有豐富的黃酮類物質,多人研究發現,蓮葉提取物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其中活性物質主要是蓮葉黃酮,其次是蓮葉生物堿。另外,蓮藕乙醇提取物能顯著的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
2.2 抗氧化、抗衰老
研究發現藕節提取物總酚含量較高,抗氧化能力較強;蓮子乙醇提取物也表現較強的抗自由基活性。
2.3 抑菌 、抗炎
臨床證明荷葉提取液對牙齦炎、牙周炎、口臭等致病菌有較強抑制作用,該有效成分已被成功的應用于牙膏產品。在堿性環境下,荷葉中的生物堿對細菌、酵母和霉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4 抗艾滋、抗腫瘤
國外學者從荷葉中提取出來具有抗艾滋作用的生物堿和黃酮。還有研究報道蓮藕中的樺木酸是抗艾滋、抗腫瘤的特效細胞毒素藥。
2.5 鎮定、解熱作用
多人研究發現蓮藕和蓮藕稈的提取物對小白鼠分別有鎮靜安撫、和解熱作用。
3 結語
蓮以其價格便宜,原料易得,在食療和疾病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蓮的種類繁多,各個組織含有的活性成分也不盡相同,因此也具有不同藥理作用,應用之前,應嚴格區分,以保證藥效和安全。
參考文獻:
[1]李珊珊,吳倩,袁茹玉等.蓮屬植物類黃酮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14.
[2]楊瑞珍.荷花花色素分析及花色形成的化學機制[M].碩士論文.北京: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2009.
[3]Chen S, Fang LC, Xi HF, Guan L, Fang JB, Liu YL, WuBH, Li SH.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ssessment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lavonoids in various tissues
of lotus (Nelumbo nucifera)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riple quad mass spectrometry.[J]. Anal Chim Acta, 2012.
[4]Li SS, Wu J, Chen LG, et al. Biogenesis of C-glycosyl flavones and profiling of flavonoid glycosides in lotus (Nelumbo nucifera). PLoS One 9, e108860. 2014.
[5]鐘怡平,夏道宗,黃嵐等.蓮房多酚提取工藝優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植物學報,2014.
[6]謝瑋,嚴守雷,李春麗等.響應面法優化蓮藕中結合態阿魏酸的提取工藝[J].食品科學,2014.
[7]張連文,賀嬡,崔慶新.蓮子心揮發油成分分析[J].中草藥,2003.
[8]曾虹燕,蘇杰龍,方芳,馮波.不同方法提取的荷葉揮發油化學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05.
[9]林宣賢.荷花的營養成分和安全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6.
[10]黃先菊,羅順德,楊鍵.蓮子心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