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環境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習環境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而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又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知識的傳授。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講授的作用,強調對語言規則的解釋、理解和句式的反復操練,卻忽視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語言訓練和實踐,削弱了語言的交際性。
創設語言環境也叫模擬語言環境,是指在口語教學中,根據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創設出不同的語言條件和要求,根據這些語言條件和要求構建一個語言環境,讓學生置身于這個創設的環境中去練習口語。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盡可能是英語。 眼睛看到的主要是指硬環境,要讓學生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如:校園內的警示牌、標語牌、宣傳牌,用英漢雙語;玩樂場地的器材名稱用雙語;教室里的課表、班規和其它布置用雙語。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主要是指軟環境。
一種語言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聽得懂、說得出,這需要教師的主觀努力,去引導,去營造環境,去創造機會。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毫無疑問老師應盡量多用英語、少用母語,有的小學生還聽不懂,但你可以想辦法:一是多采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等創設語境;二是老師利用眼神、口形、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幫助學習理解。其次,在課堂外也應盡量多用英語。譬如學生上下學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課的問候語、早操課間操的發號施令都可以用英語;還可以充分利用播放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小笑話等;也可以每個月舉行一次英語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唱歌比賽等,學校的其它大型活動也應盡量讓學生主持并運用雙語。這些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聽和說,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一種語言一定要有語言環境才能學得好。就像南方人學習普通話,若能到北方生活一段時間,接受地道的普通話的熏陶,勝過讀書、學習幾年。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學習英語是在漢語的氛圍下進行的。沒有英語環境,教師就要刻意創造英語環境。如我對四年級新生,一開始上課就用英語向他們問好、作自我介紹:Hello,boys and girls.I’m your English teacher.My name is Fang Xinhui.You may call me Miss Fang.Welcome to study English.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 wish you work hard at English and good luck.課堂用語也是用英語說的,例如:It’s time to start now.Open your books at page 2.Let’s listen to the tape now.Please read after me.當有些學生在竊竊私語時,我會說:Be quiet!根據學生讀書、回答的完善程度,我會分別說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教師說這些話時,不必擔心學生聽不懂而影響教學進程,可借助明顯的體態語言,必要時可用中文翻譯,使學生明白。其次,要淡化課堂意識,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生活語境,如借學習用品、互相打招呼、問路、上學、回家、道別等內容,讓教師和學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學生仿佛真的在英美國家里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
因此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后的愉悅,這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境,做到教學情境化。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利用實物、掛圖、錄音機、幻燈機、電視機、錄像片、電影和計算機進行英語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所學的英語?!彼裕鳛楝F代教育者,就要經常利用圖片、實物、收錄機、幻燈機、錄像機等輔助工具,利用情境和設置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直接地、具體地獲得英語知識。
篇2
[論文摘 要]西方經濟學作為大學經濟學及相關專業的主要必修課程之一,始終博得人們的廣泛關注。但隨著人口數量膨脹與資源稀缺之間地矛盾銳化,其所蘊含的傳統經濟學理念無法跟上時展,更無法對現在盛行的循環經濟體系給出合理解釋,呈現出一種與生態文明漸行漸遠的趨勢。而環境教育的多學科滲透特性可以彌補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弊端。因此,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闡述目前大學西方經濟學概況的基礎上,指出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給出幾點建議。
一、西方經濟學概述
西方經濟學被西方國家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國各高校的經濟學專業一直將此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管理類專業也紛紛將其視為專業基礎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的角度,此門課程受重視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開設了本門課程。
對于西方經濟學的介紹,國內出版過多種圖書。在大講意識形態的年代里,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批判,因此在介紹時,一般是為樹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斷章取義,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我們開始強調有批判地借鑒西方經濟學,但由于從主導思想上否定市場經濟,所以對可供借鑒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忽視國情、盲目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傾向又有所抬頭,一些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很大爭論的理論和主張,諸如凱恩斯主義的用高消費和高投資及溫和的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發展的主張等,被不加具體分析地應用到中國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之中,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并給實際的經濟運行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我國大學現行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使用的課本極其多樣化,但均由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目前我國大學廣泛使用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經過以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為代表的“家計管理學”以及早期重商主義者安·德·蒙克來田、亞當·斯密主張的“政治經濟學”逐步演變而成。西方經濟學的誕生是以19世紀微觀經濟學從經濟學的陣營中獨立出來為標志,并由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綜合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最初形成西方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此后西方經濟學學術成果輩出,并對整個世界經濟格局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就會日陷淺灘。為此,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表現在:
(一)彌補課程自身缺陷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自身缺陷,總的來說就是傳統經濟學理念的缺陷。從經濟理論來看,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只有進入市場體系的資源才是真正的經濟資源,才具有經濟分析意義。那些市場上難以計量的東西,如環境服務、自然資源、生態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無法通過價格機制進行配置,就無法進行經濟分析,也就當然被排除在經濟理論考察范圍之外了。這種觀念從斯密、李嘉圖開始一直延續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之中。在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許多有影響的經濟學家的觀點中,他們無不忽視資源與環境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只是根據報酬遞減現象進行表面化的經濟分析,只注重對資源與環境可以納入市場核算的經濟價值部分分析,從未深究報酬遞減的原因是什么。事實上,對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的過度使用超過環境承載力,導致邊際報酬遞減現象。[1]而自然力服務并非是通過狹隘的經濟核算就可以完全計量的。很顯然,在西方經濟學狹隘地崇尚市場機制的視野內是無法看到自然資源與環境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的。為此西方學者埃爾斯曾經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見的手,沒有綠拇指”。[2]因此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能有效促進新時期課程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發展。[3]如果人們的過度生產、消費超出環境承載力,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就會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經濟”。為此,西方經濟學的覆蓋范圍應從原有的人與人擴大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環經濟、穩態經濟研究。循環經濟是指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以達到節約資源成本目的。穩態經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質、能量能夠得到無浪費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紀,這個提倡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應將環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經濟學課堂中,使學生懂得人類如果過度破壞、利用環境,就會造成人類發展的不可持續。
三、在西方經濟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建議
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微觀、宏觀兩大部分,其中微觀經濟學中主要講授關于供給與需求、消費者行為、生產、成本、生產要素定價等理論問題。宏觀經濟學則主要介紹國民收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增長等理論問題。那么如何在這些復雜的經濟問題中滲透環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經濟學可以彌補對于解釋循環經濟、自然環境與資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微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單獨個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1.企業層面,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供給需求、生產、成本等內容。教育者可以以一個企業為例,將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觀介紹給學生。比如丹麥的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這個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好循環。通過對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及一系列具體數據的換算,學生可以輕易的得出哪種生產模式更節省成本、更環保。從而讓他們受到很好的環境教育。
2.個人消費層面,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所介紹的消費者行為強調“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理念。而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我們則要求學生理解適度消費、層次消費理念。從而使學生建立起一種新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應該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消費觀。
(二)從宏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學現象,主要包括gdp、經濟政策兩方面內容。
1.關于對待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了解應更上一個層次。不能憑借傳統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長。在傳授與其相關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引用綠色國內生產總值ggdp概念,使學生在接受傳統經濟理念教育的同時可以認識到它的非決定性。
2.關于宏觀政策方面,可以聯系下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讓學生們在了解傳統的經濟政策同時,也能了解些關于政府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循環經濟的決心與方針政策。
參考文獻
[1][2]閆敏,循環經濟國際比較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篇3
關鍵詞:保留灌腸;口服腸道去污劑;血清內毒素;腸黏膜通透性
肝硬化為常見的進行性、彌漫性、不可逆性的慢性肝病,據相關研究報道,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五年生存力不足15.00%,并發癥高發,病死率高,治療前景并不明朗,需選用有效方案以控制病情。肝硬化造成的肝功損傷、門靜脈高壓、腸-肝屏障損傷均可引發腸道內菌群紊亂及腸上皮細胞的缺血缺氧,嚴重影響患者的腸道健康[1-2]??诜c道去污是新興的控制腸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又稱選擇性清潔腸道措施,抗菌藥物于消化道內直接消滅機會性致病菌,直接降低了腸源性感染的發病率,有效抑制了患者消化道內的細菌代謝[3-4]。本次研究中,于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對我院的60例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及各項實驗室指標進行了逐步的對比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我院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本次的臨床研究對象,分為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0~54歲,平均(44.9±9.8)歲;試驗組中,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2~57歲,平均(45.8±8.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如下:①患者經臨床確診符合2010版中華醫學會《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肝硬化確診標準,院醫學倫理會且獲得批準者;②排除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糖尿病、膽汁淤積、腎功能不全;③患者知情后同意納入研究,且上報我院醫學倫理會獲得批準。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入院時被給予常規臨床治療,包括保肝治療、輸注新鮮血漿和清蛋白、營養支持、利尿和常規對癥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保留灌腸治療,要求朝向肚臍進入2cm后向骶尾骨方向插入0.1m,隨后將緩慢推注,操作確保導管內藥物全部注入直腸。給予試驗組患者口服腸道去污劑治療。腸道去污劑由生理鹽水與10g乳果糖、0.5g整腸生(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0.2g諾氟沙星(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0.3g黃連素混合而成的30ml懸濁液,10ml/次,3次/d,首次療程為2w。記錄兩組患者的L/M、內毒素水平、Child-Pugh評分,分析兩組的血清內毒素水平和腸黏膜通透性的變化。通過鱟試劑酶反應顯色法測定患者的血清內毒素,通過雙糖法測患者的腸黏膜通透性,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
1.3臨床效果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中,臨床效果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M(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內毒素水平,并通過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及不良反應評分患者的Child-Pugh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數據所用的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l5.0軟件,計量資料均以(X±S) 表示,通過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法;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P>0.05,提示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兩組患者治療前的L/M、內毒素水平、Child-Pugh評分等各項指標均滿足P>0.05,兩組不具有統計學差異。經過相關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L/M(0.094±0.042)低于對照組(0.149±0.053),P
3 討論
肝硬化為是目前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具有高并發癥、高致死率的疾病特征。除了肝功退化,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腸道黏膜屏障損傷,進一步導致自發性腹膜炎和內毒素血癥,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及惡性循環,誘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均嚴重收到威脅。為避免肝功能進行性下降,患者應及時接受科學、有效的臨床治療,穩定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避免肝硬化病情的不可逆轉[5-7]。本次研究,于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對肝硬患者的治療方式進行了比較,主要集中于保留灌腸與口服腸道去污劑的對比,初步效果較理想。
腸道去污劑可以對 肝硬化患者腸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狀態發 揮作用,是現有公認治療肝硬化的重要藥物,其既可口服也可通過保留灌腸給藥。多想研究指出,腸道黏的屏障功能受損的間接反映指標即腸道通透性增高[8]。目前,最常用的腸道通透性檢測方法為雙糖法,即通過兩種非代謝的大分子糖類作為糖探針加以檢查,該操作安全有效,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測量措施之一。尿液 L/M 比值也有助于評估腸道通透性,為測定腸道通透性的廣泛性標準之一[9-10]。本次研究中,口服腸道去污劑的患者尿液 L/M 比值顯著低于應用保留灌腸的患者,提示了腸道通透性的降低及改善。另一方面,國外研究血癥正式,80%~9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各種致肝纖維化的致病因素也同樣被證實與腸源性內毒素關系密切。內毒素可以通過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或直接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因此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普遍存有比例失調、功能紊亂等問題,腸道屏障的損害可導致內毒素移位,從而引發反復、長期發作的高內毒素血癥,可進一步造成肝臟的長期損害,加速肝臟損害的進程,進一步引發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及惡化。除了對腸道黏膜通透性及血清內毒素水平的改善,本次研究中,口服腸道去污劑的患者的Child-Pugh評分比值同樣顯著高于應用保留灌腸的患者,進一步提示了其顯著的臨床優勢,值得推廣應用。遺憾的是,本文只為回顧性分析,以后可以考慮開展前瞻性研究。
綜上所述,相較于保留灌腸,口服腸道去污劑對肝硬化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血清內毒素水平和腸黏膜通透性均獲得較好改善,患者預后佳,臨床患者可考慮加大推廣治療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董娜.保留灌腸和口服腸道去污劑在肝硬化患者治療中療效比較[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7):895-896.
[2]陳煒萍.腸毒清顆粒治療脾虛兼濕熱內蘊型肝硬化腸源性內毒素血癥60例[J].陜西中醫,2010,31(1):22-24.
[3]Zabielski R.Influence of Intestinal Detergent by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on Bowel Mucosa Permeability and Serum Endotox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2):674-676.
[4]趙瑞娟,姚萍.失代償期肝硬化198例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 (6) : 1975.
[5]儲建坤,茹秀麗,楊濤,等.乳果糖聯合培菲康對肝硬化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1,10 (4):270.
[6]陳渝萍,鐘轉華,梁月環,等.微生態制劑對肝硬化患者腸屏障功能影響及療效觀察[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0,22 (4):204 -207.
[7]俞遜婕,翁明鋼,梁贛鋒,等.腸道去污劑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血漿內毒素、腫瘤壞死因子- α及降鈣素原水平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5):4-9.
[8]覃慧敏.腸道去污劑經不同途徑給藥對肝硬化患者腸黏膜通透性及血清內毒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674-676.
篇4
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及生態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普及環境教育勢在必行。高等院校作為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環境教育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環境教育主要在于非環境專業學生的環境教育問題[1]。而高校對核類專業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尤為緊迫,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與任何行業、專業都密切相關,任何專業的人才都應該了解和掌握環境保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為核專業的大學生在系統的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能夠自覺將環保意識滲透到其未來所從事的各項工作中,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例如,核能的開發和利用以及核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利用會產生的大量放射性廢物,會對環境及人類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對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置與回收利用。如果他們缺乏環境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那么,他們在進行各項決策或從事各項工作時,可能就會不重視核領域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可能會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應該使他們受到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以及必要的環境科學知識的教育,以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使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自覺執行者。第二,目前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無節制地開發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自然資源,這些化石燃料的消耗會伴隨大量co2、so2和nox等物質的產生,這些物質造成了“溫室效應”和“酸雨”等一列全球性環境問題,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受到極大的重視。核能作為一種清潔且安全經濟的新能源,已經開始在國內外得到大力的發展并有待大規模的使用[2]。另外核技術在環境科學及環境保護領域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所以核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環境學導論”課程了解人口、資源、各環境要素、全球環境問題等,將增強他們的保護環境的使命感,這樣會促使他們更努力學好本專業的知識,將來有可能致力于核能的開發和利用以及將核技術應用于環境領域,為解決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我院也開始意識到對核專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將“環境學導論”課程設為核防和核工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平臺選修課,并且選該課程的學生在增多。筆者正擔任我院《環境學導論》的教學工作,本文針對核類專業及學生的特點,就如何上好《環境學導論》進行初步的探討。
1 要使學生對“環境學導論”課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
在實踐教學中發現核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環境學導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甚至覺得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認為學習環境方面知識是環境專業或化學專業等學生的任務。這主要是這些學生環境意識不強,他們可能會認為,社會要想發展,就必須向大自然索取能源物質,環境必然要受到破壞,如果要保護環境,社會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覺得,環保是國家的事,個人力量微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另外是學生的環境基礎知識相當缺乏,不了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系;不了解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現狀;不了解污染物的形成、轉化及其對人體的危害,不了解人們因破壞自然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第一堂課就應向學生強調開設“環境學導論”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核專業與環境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使他們明白學習該課程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其能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也就是培養他們的環境素質,而環境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是適應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必備的一種素質。只有這樣不斷地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環境學導論”的重要性,才會激起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并重視對環境知識的學習。
2 “環境學導論”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實踐
2.1 根據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環境學導論”課程涵蓋內容多,涉及專業領域廣。而該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根據核類專業學生的關注點,針對性選擇教學的側重點,做到詳略得當;應結合核專業特點講環保,讓學生真正了解本專業與環境科學的契合之處。根據實踐教學中對核類專業學生的觀察發現,他們大多關注學習該課程與自己專業的關系,關注以環境科學的方法解決核領域實際問題的思路和可能達到的效果,以及核科學與技術在環境方面的影響和應用。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時,應側重地傳授學生關注的相關內容,如講能源與環境時可重點討論核能與環境的關系;講“三廢”污染時可側重放射性“三廢”對環境的影響及其治理;講環境治理技術時可討論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等。這樣會使學生重視該課程的學習,將來能更好地把環境意識滲透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如通過環境科學的知識及方法解決核領域的一些實際問題,或利用核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治理和保護環境等。
2.2 采用互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們互動的過程,讓學生們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才能使他們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并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老師可以針對所學的內容,列出一些話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講解生態學相關章節時,老師可以先講授生態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再將學生分為幾組,讓每組學生就“生態學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之前,要求學生除了閱讀教材還需查閱其他資料,了解如何利用生態學原理解決環境問題(如生態規劃、生態農場及生態工藝等)的最新知識。由于學生從“查閱資料”到“討論”,一直都參與其中,因此有較高的積極性進行學習與思考,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拓寬了知識面,同時提高了學習課程的興趣?;邮浇逃朔私┗?、一統的教學弊端,把教學形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師生互動,甚至以學生為中心;把教育行為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到反思與行動、參與和實踐的相結合,更加激發了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
2.3 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對學習環境科學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有必要將理論與某些具體的環境問題相結合,也就是說教師應在講授理論知識多引入相關的案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是在聽“故事”、看“故事”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如在講授“海洋污染”時,可以引入近期發生較嚴重的且大家熟悉的“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和“大連石油污染事件”,并借助于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自己在網上收集這些事故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向同學們直觀的展示海面污染,動物死亡等觸目驚心的場景,感受到石油漏油事故導致的環境災難。講到生態平衡破壞,可引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破環給炎黃子孫帶來無盡的水旱災害的例子,也可以影視圖像向同學們展示一些事實:亂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過度放牧致使草原場退化以及濫獵濫捕鳥獸導致物種的數量減少或滅絕等。
轉貼于
2.4 豐富課外知識,增加實踐環節
由于所學的是非環境專業,核類專業的學生平時不太關注學校邀請的環保工作專家所作的環境保護學術報告或講座,也不參加社團舉行的環境知識競賽等活動,因此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這些環境類的學術和競賽活動,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增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對環保工作動態的了解,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實驗環節,如在有關“噪聲”的教學中,可安排不同小組同學利用課后的時間分別在道路、居民區、商業區等不同地點用聲級計測定噪聲值,再結合我國頒布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對測定區域的噪聲環境質量進行評價。若在學習“水環境”的章節之前,還可安排與課程有關的野外參觀,比如我院可組織學生觀察衡陽地區湘江水質的變化,讓學生初步設計水質的監測并對水樣進行對比,且要求對實驗結果要以報告形式進行分析總結。另外如有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污水處理廠以及垃圾填埋場等,這些親臨實地環節會使學生感到新鮮和好奇,從而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參觀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從“簡單的看”上升為“理性的思考”。這些實踐環節既豐富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且鞏固了理論知識。
3 結語
篇5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生態
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經濟建設關系密切,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各國和人民的關注,環境保護需要全人類共同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環境保護一直以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普及環保知識,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中學生增強環保觀念成為當務之急。只有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更好的掌握人類的未來。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本質的一門基礎自然學科,而環保教育是生物科學賦予生物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1]。因此,開展環保教育非常必要,對中學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不僅是時代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環保教育與生物學的關系
現在中學生物教科書中有很多關于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有直接說明環保教育的,也有間接的。如初中生物教科書第二冊“生物與環境”中:什么是環境、環境構成要素、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基本原則等,“探索生物的奧秘”中:環境污染、自然環境保護等,都是有關于環境或環保相關的內容。還有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動物的擬態、生物的多樣性、動物的保護、生物進化、資源保護、人口問題等等。這么多豐富多彩與環境有關的內容出現在生物教科書中,足以說明環境或環保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與環境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又影響環境,同時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又影響生物的生活,如生活在草原上的兔子,以草為食物,依賴環境中的空氣、陽光、水等而生存;然而由于兔子以草為食物,又會對草原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若兔子大量繁殖,將會對草原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樣又會造成食物短缺而限制兔子的數量。當前,各種工業與生活廢水的排放也造成大的影響,比如流入湖泊的工業與生活廢水,嚴重威脅著魚、蝦和貝類等水生動物的生存,破壞了湖泊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使湖泊變成“死湖”,甚至影響到周邊的農作物與樹木。生物與環境是相互依賴又相互影響的關系,只有保護好環境,生物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
(二)人口問題
人口的龐大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壓力無疑加大了自然環境的壓力,人口增加將會引起糧食不足,必然導致毀林開荒、毀草墾殖、過度放牧和捕撈,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資源耗竭,生態失衡。目前我國雖然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我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盡管中國是世界上能源、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有很多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我國現人口接近14億,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高。因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才能有效地減輕環境的壓力。
(三)生物的多樣性
所謂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總稱,有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等,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長遠目標的保證。可以用實例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和重要性。比如云南德宏就是一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素有“熱帶亞熱帶物種基因庫”的美稱。生物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藥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還提供了清潔的空氣和適宜的環境溫度。而一旦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人類的必需品就會短缺,適宜居住的環境將遭到破壞,將會給人們造成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應當抓住一切機會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他們在學習中深刻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二、如何從中學生物教學中體現環保教育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體現環保教育的因子,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主要以課堂教學入手,實踐為輔,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出吸引學生學習,感興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案,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一)通過書本理論知識學習,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課堂教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很多時候在學生心里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因此,作為生物教師往往可以通過作為教師的影響力,將有關環境保護的一些理念傳輸給學生,使其逐漸產生環保意識并從自我做起。從這個角度講,生物老師有責任將環保相關知識以有趣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課堂,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中得到了環保知識,并增加了環保觀念。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節中,可以先介紹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讓學生先了解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包括植物是怎么吸收利用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的;然后聯系生活講述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的危害,引出二氧化碳的主要危害作用。同時列舉數字介紹我國森林破壞的程度,通過用一棵樹每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多少氧氣,從而推算出一棵樹一生的價值與貢獻,可得出綠色植物重要性。使學生看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危機感,強化學生環保意識。又如:在“生物的多樣性”教學時,聯系所學的食物鏈、食物網,可以列舉一些益蟲消滅害蟲的例子,結合濫捕、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的情況,導致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2]。使學生認識到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二)通過生物教學環節,加強學生環保意識
生物教學不但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環保知識,同時可以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知識,在課堂上給學生傳遞或穿插一些最新的環境保護相關知識。1.創設上課前后的5分鐘環保演講每節課老師可以利用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上臺演講,內容圍繞學生通過課外的各種來源所了解或積累的有關環境與環保相關知識,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如: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環境質量的不足1%,許多大城市大氣污染程度已名列世界前列。目前,我國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多達20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成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類似方式既可以讓學生關心國家和社會,同時也可以了解環境污染的現實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又可以通過演講鍛煉膽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2.課堂穿插環保意識在緊張的課堂之余,作為中學生物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小故事等方式進行環保的介紹,不僅放松了學生的心情,也可以豐富生物教學內容。比如關于的霧霾的視頻,可以讓學生了解因為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原因導致了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增加,在氣象條件作用下就形成揮之不去的霧霾,當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如長期吸入,嚴重者會導致死亡等。通過這些與現實相關的視頻或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環境及環保認識的積極性,并在潛移默化中在學生的心里種下環保的種子,使學生認識到環保應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把環保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又能提高環保意識,并能影響與帶動身邊的人,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進而增加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
1.鼓勵學生進行環保相關小實驗
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是提高中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自愿參加,成立一些興趣小組。把相關環保的一些實驗插入課堂教學,即使在課堂中不能短時間完成,也可以分給興趣小組的人一起做,一起觀察,讓他們自覺地學習實驗原理及相關知識。當然前提是讓學生提升興趣的,又能讓學生從中汲取相關環保知識。如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釋放氧氣。6CO2+6H2OC6H12O6+6O2+ATP(光照、葉綠素)[3]??梢赃x用2株相同的植物,分別放入2個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分別放入NaOH、Na2CO3溶液密閉封好,置于陽光下觀察一個星期,根據結果對實驗分析,得出結論,并說明綠色植物對環境的重要性。還可以做水土流失的實驗等等,根據教材內容帶領興趣小組設計出合適的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有的實驗會存在誤差,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舉兩得[4-5]。
2.開展有環保創意的小活動
在學生學習的課余時間,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將所學習的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擴大學生視野。比如利用身邊的一些廢舊、廢棄物品,制作設計一些有創新意義、有環保價值的作品,并加以相應的獎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智力的開發有很大幫助,同時還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變廢為寶的真實涵義。通過此類活動,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
3.舉辦演講比賽或知識競賽
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赏苿訉W校每年舉辦一次關于環境教育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在老師的帶領和引導下,讓學生設計活動的過程,形式可多種多樣,來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讓環保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如:3月12日“植樹節”可以開展綠化美化環境活動,使學生參加植樹、種花種草或舉辦演講活動或知識競賽,使學生認識到植物在大自然的重要作用。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目的是喚醒和動員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結合環境日來教育學生保護環境應該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從而保護人類自己。
4.調查周圍環境
環境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深入所在地區開展調查活動,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污染狀況及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或相關部門調查了解這幾十年來的環境變化。通過相關的調查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讓大家認識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更好地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開展環保教育勢在必行
生物教學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使生物教學成為環境教育的基礎,知道當今面臨的環境問題、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與持續發展。同時也在指導著學生如何去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力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劇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加,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形式來提高學生的“環?!币庾R,讓他們深刻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把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習慣。尤其黨的“十”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從國家層面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梢源藶槠鯔C,鼓勵青少年提高科學素質和熱愛生物科學,熱愛家鄉的思想和品質。當今世界我們人類立身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嚴重的威脅,開展環保教育勢在必行,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王齊.生物教學中的環境保護教育[J].甘肅教育,1999,(9):3-5.
[2]顏開華.淺談生物教學與環境教育[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4(3):1.
[3]潘亞芬,張永士.基礎化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107.
[4]桂駿.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3.
篇6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環保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環保逐漸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學校的課堂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前提,能夠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逐步提高社會的整體環境。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還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思想,從日常的生活中著手,解決生活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在日常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幫助小學生將美術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自身的環保意識。
一、在課堂中開展討論,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小學美術在課堂教學中涉及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不但涉及美術專業知識,同時也與社會整體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小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能夠感受到環境對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不斷形成自身良好的環保意識。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講授環保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實現環保與教育的有效結合,將環保意識推向教學的各個層面。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欣賞眾多的美術作品,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在學習跟動物有關的創作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作品中各種動物的生存現狀,發揮小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討論保護動物的各種方法,激發他們從小就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和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采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提高對環境的整體認識,認識到自身對環境保護的義務和責任,從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結合故事、錄像、圖片等資料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同時在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滲透環保知識,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例如,在美術課堂中經常會使用繪畫本以及鉛筆,部分學生一旦畫錯,就立馬撕掉重畫,經常出現浪費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小學生形成節約的良好品質,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循環利用的習慣,增強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收集廢舊材料,改變學生不良習慣
在美術作品中有眾多的藝術品是來源廢舊材料的再次創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產生垃圾。如果將垃圾再次利用便成為了材料,合理利用、稍作改造,經過裝飾后部分垃圾就可能形成精美的藝術品。收集廢舊材料不但能夠減少環境中的污染,還能夠提高創作的可能性,最終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廢舊材料,進行美術創作。這樣不但能夠減少生活中的環境污染,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提升小學生對藝術的創作靈感。
四、運用繪畫創作,宣傳環保重要性
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視,保證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h保意識。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添加環保意識的元素,讓小學生在課堂環境的熏陶中感受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在學習美術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自身的環保意識。此外,教師需要對小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幫助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創造一些與環保題材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對環保的重視,將環保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篇7
【關鍵詞】文化背景知識;大學英語教學;構建主義
0 緒論
目前,關于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研究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文化背景知識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語言的關聯性研究;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現狀、問題及對策;文化背景知識在大學英語聽力、閱讀、寫作等方面的重要性等。
作為一種新型學習理論,很多學者對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頗為喜愛,因此,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與英語教學的結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聽力、口語、詞匯、閱讀、寫作的關聯性研究;構建主義與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研究;構建主義與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等。
然而,就目前的文化背景知識與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而言,之前的研究缺乏相應的理論依據,內容有待充實。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實踐性較強,對于文化背景知識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結果可隨時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其成果檢驗途徑方便、簡單。因此,本文的研究前景較好,其研究成果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水平。
1 理論框架
20世紀80年代,皮亞杰等西方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兒童認識世界的心理過程,創立了兒童認知發展日內瓦學派,在認知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包括知識觀、學習觀、理想的學習環境及教學模式四個部分。本文將從理想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兩大部分分析文化背景知識在大學英語中的重要作用。
理想的學習環境是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四個部分組成。構建主義認為,由于每個學習者的個人背景和發展程度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即每個學習者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恰好可使學習者通過互相之間的協作、會話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促進構建能力的提高(曾小玲,張學進,2012:89)。
構建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知識和意義構建的主動接受者,而非傳統意義上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在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中起幫助、組織、引導和促進作用(孫芙蓉,2008)。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2 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知識是英語課文背后的隱含信息。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全面、細致地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甚至出現文化干擾、文化休克等現象。基于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教師在為學生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及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重點把握教學目標,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
2.1 文化背景知識與理想的學習環境
理想的學習環境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前提。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而言,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理想的學習環境的創設,有賴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和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
構建主義者認為,教師應通過建立概念框架,設定一定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其中,讓其逐步探索,從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最終獲取知識。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設置一些不確定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產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課文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可首先提出問題:Do you like city life or country life? Why? 這一問題即教師為學生設置的情景。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對該問題進行探索,可獨立分析總結,得出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的優缺點,由此導入課文。這一過程即學習環境的創設過程。在教師給定的特定情景中,學習者根據已有知識和背景,實現新知識的構建。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可通過寫作、會話等互相交流,促進知識的構建。
2.2 文化背景知識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構建主義者認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習者應居于主體地位,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對學習者進行適當的引Ш桶鎦,促進學習者的知識構建。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習者內在的學習動力。
再以課文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本篇文章涉及了美國文化的多個方面,如美國的鄉村生活、日常娛樂、常春藤大學、保險行業等。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負責其中一個文化現象,并要求該組成員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做匯報。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輔導答疑,從旁協助,并作總結。通過對文章中文化現象的了解和研究,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充分發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為進一步的知識構建建立了良好基礎,有利于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3 總結
構建主義理論強調理想的學習環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大學英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可為學習者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習者的知識構建;另一方面,在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講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地位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自主學習;英語教學;師生互動
自主學習是高校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終生英語觀的主要方式。自主學習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下文將具體分析如何實現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等問題。
1.自主學習對英語教學的作用分析
傳統的英語教學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導致教學效率較低且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隨著英語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高校英語教學的認可。實踐證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體表現為:
1.1自主學習實現了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現代社會需要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英語教學不應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知識的傳授,而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觀,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對教師的依賴性更小,因此有利于其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1.2自主學習實現了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交流。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分析能力和駕馭能力更強,能夠對語言進行組織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其實踐能力,實現了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的語言人才。
2.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
2.1 忽視了學生的主導地位
傳統的英語教學始終強調教師為核心,而忽視了學生的作用。這樣使學生厭倦甚至放棄英語的學習,英語教學效率下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無從提及。另外,教育改革和網絡等多媒體的發展使一些教師不能適應現代的教育制度,又不能改變其在教學中的地位,因此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教師為核心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教學內容的設置明顯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安排者,往往從教學目的或自身的喜好出發,使學生的積極性降低。
2.2 教學過程缺乏師生互動
在很多英語教學中,教師都是從頭講到尾,留給學生思考和與其互動的時間很少。這樣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揮,也使學生被動的跟著教師的步伐。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就不會對教師的教學內容產生疑問,一旦脫離教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很差。
3.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
3.1 增強學生對自主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學生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對象,其能力的提高與其自身的意識密切相關。因此,英語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變為學生,使學生能夠體會努力的重要性,充分開發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思維活躍性和創造能力。這樣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提高,其對英語的態度就會轉變,從而更加努力的學習英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3.2 增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制定現階段和長期的學習目標,并努力完成這些目標,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另外教師應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使自主學習變為可能;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討論,對教學內容提出疑問,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采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3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建良好的環境
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才能得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得以體現。因此英語教師在堅持以學生為核心的基礎上,應建立和諧的、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討論中,并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料,引導其主動查閱資料,進行英語交流等。這樣學生的在不斷的實踐中,既感受了成績提高的喜悅,也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實現教學效率提高的基礎,當然好的教學環境對教學硬件,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教學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不斷的改善教學環境,加強教學人員的專業素質。
4.總結
自主學習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自主教學,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更加濃厚,其分析和思考的時間更多,學生成為教學的主導,主動的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當然,我國的英語教學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制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差,很多教師也不能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對現代英語教學來說,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仍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還應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使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主動參與英語教學的討論。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努力同等重要。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應了解并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在英語課堂上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不斷的豐富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對于學生自身,應充分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實現素質教育對現代人才的需求,實現全面發展。(作者單位:新余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1.1強調英語口語重要性,提高學生英語口語學習主動性為了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主動性,中職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強調英語口語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從學生入學時即強調口語訓練對專業學習及工作的影響,并將這一觀念貫穿于中職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口語重要性的強調使學生了解英語口語訓練對工作、學習的影響,進而調動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及訓練的主動性,促進中職英語口語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強調英語口語重要性的過程中,中職英語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口語訓練的重要性。例如:旅游專業學生可以模擬日后導游帶團的實際環境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幼師專業則應通過現代雙語教學現狀及需求使學生認識到口語學習的意義。對于機械或汽車專業的學生可以模擬實際銷售情況或技術資訊等情況明確英語口語的重要性。針對不同專業對英語口語的需求選擇適宜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口語的重視,促進英語口語教學活動的開展。
1.2以科學的英語口語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針對中職英語教學課時壓縮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關鍵。在現代英語教學研究中指出,環境模擬教學法是提高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關鍵。根據這一理論,在現代中職英語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專業對英語需求的不同進行環境模擬教學法的運用。仍以旅游專業為例,根據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多從是導游的特點,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模擬導游工作內容進行口語的訓練。將英語對話、景點介紹等作為重點進行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以此使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能夠滿足實際工作需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差場景模擬教學法還能夠極大的促進學生參與興趣、積極性的提高,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1.3以良好的英語習慣為基礎提高學生英語詞匯量的積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詞匯量的積累決定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應用。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通過良好的英語習慣加強學生的英語詞匯量積累。通過每天早晚英語讀物的閱讀、英文新聞的觀看不斷積累英語詞匯量,進而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中職英語教師可以在每天的教學中預留英文閱讀內容或要求學生觀看英文晚間新聞,第二天課堂中進行提問。通過強制性的作業方式培養學生英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英語詞匯量的積累。這一方式還能夠使學生在英文晚間新聞的觀看中掌握英文口語運用方式,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
2以專業學習為基礎進行英語口語教學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中職英語教師還應加強與專業課教師的溝通。根據專業課程學習中對英語內容的需求進行英語教學活動,以此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提高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另外,中職英語教師還應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英語口語與專業內容相關聯,使學生在英語口語訓練過程中掌握專業詞匯,促進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及專業英語詞匯量的掌握,為學生日后工作中對專業英語、英語口語運用等奠定基礎。
篇10
一、當前職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當前職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就讀于職專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況且職專的學生沒有了高考的重大壓力,因此,學習積極性就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教學環境不夠理想,因為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受到一定影響,宏觀方面是因為國家整個大的教育環境對職專的教育不重視,使得整個職專的教學環境不夠積極,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此外,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也是當前職專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很多人都對職專教育存在偏見,認為只有成績不好的人才會就讀于職專,這就導致了很多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報讀了職專。況且在職專的教學環境里,都偏重于對技能知識的學習,學生也更加重視自身的專業學科。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都在或多或少地制約著職專的語文教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教師們必須仔細分析引起這些困境的原因,對癥下藥,找到解決的措施。
二、對當前教學困境成因的分析
(一)學生的消極心態是造成當前職專語文教學困境一大原因之一。由于國家對職專教育沒有給予重視,社會對職專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偏見,這樣偏見難免會影響到學生自身的情緒,特別是對學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很多學生會因為自己的基礎較低就讀于職專而感到自卑,他們在思想上有著低人一等的消極心理,學生的消極心態讓教師的教學難以開展。
(二)語文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一般來說,職專的學生在語文學科上的基礎普遍薄弱,這樣的基礎使得他們很難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使得教師較難開展新。此外,在進入職專學習之后,學生又會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他們更加偏重于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對語文學習存在偏見,意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這樣的狀況制約了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陳舊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原因。我國的教育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很深,雖然我國正在進行教育改革,但是徹底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依舊對現在教學存在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很多教師雖然對新的教學理論進行了學習,但是在具體的應用中依然做不到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依然得不到體現,教師依舊習慣在課堂上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針對性不足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上文提到過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主要是他們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基礎性與工具性的作用,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對其他學科進行理解的重要工具。不僅是學生,很多教師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也不夠深刻,他們僅僅立足于自身的學科教學來開展教學,沒有就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突破教學困境的嘗試措施
(一)引導學生端正心態,賦予學生自信心。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消極心態,雖然有很多外在的因素,但是心態的改變主要還是取決于學生自身。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端正心態,讓學生明白不僅僅只有升入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糾正學生的片面觀念,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信。這樣的自信心可以使學生由內向外地改變自己,使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
(二)強化教學創新,不斷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創新,教師的創新教學往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的過程中要嚴格遵照新的教學理念來進行創新,這樣就能趕上教學改革的步伐,逐步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舊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在新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