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展望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展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展望

篇1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9-0084-02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統(GIS) 是一種兼容存儲、管理、分析、顯示與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GIS 以其強大的空間數據管理系統、形象直觀的應用界面、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等特點,能為現實地理空間上的物質和能量運動規律的研究提供方便、準確的管理和空間分析手段。因此, GIS 與環境科學的結合運用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GIS 與環境科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使二者的結合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預期在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及環境地球化學等領域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2 GIS在農業中的應用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GIS技術就被應用于農業領域,從國土資源決策管理、農業資源信息、區域農業規劃、糧食流通管理與糧食生產輔助決策到農業生產潛力研究、農作物估產研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農用土地適宜性評價、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基于GPS和GIS的精細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些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隨著GIS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方法和技術的成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逐步深入。從技術角度看,GIS在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中的應用進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作為農業資源調查的工具,建立了農業資源地理數據庫,實現空間數據庫的瀏覽、檢索等,利用GIS繪制農業資源分布圖和產生正規的報表。

(2)作為農業資源分析的工具,GIS技術已不限于制圖和空間數據庫的簡單查詢,而是以圖形及數據的重新處理等分析工作為特征,用于各種目標的分析和重新導出新的信息,產生專題地圖和進行地圖數據的疊加分析等。

(3)作為農業生產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種模型和擬訂各種決策方案,直接用于農業生產。

(4)作為農業管理的輔助決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間動態分析以及預測能力,并與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及其它的現代技術(如RS和GPS)有機結合,便于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和輔助決策。

3 GIS在林業中的應用

林業生產領域的管理決策人員面對著各種數據,如林地使用狀況、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條件、社會經濟等許多因子的數據,這些數據既有空間數據又有屬性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并及時找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借用傳統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卻輕松自如。

社會經濟在迅速發展,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需要隨時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掌握資源動態變化,及時做出決策就顯得異常的重要。常規的森林資源監測,從資源清查到數據整理成冊,最后制定經營方案,需要的時間長,造成經營方案和現實情況不相符。這種滯后現象勢必出現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無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決這一問題,及時掌握森林資源及有關因子的空間時序的變化特征,從而對癥下藥。

林業GIS就是將林業生產管理的方式和特點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為林業生產管理服務的信息管理系統。以減少林業信息處理的勞動強度,節省經費開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業上的應用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

(1)作為森林調查的工具:主要特點是建立地理信息庫,利用GIS繪制森林分布圖及產生正規報表。GIS的應用主要限于制圖和簡單查詢。

(2)作為資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圖和簡單查詢,而是以圖形及數據的重新處理等分析工作為特征,用于各種目標的分析和推導出新的信息。

(3)作為森林經營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種模型和擬定經營方案等,直接用于決策過程。

三個階段反映了林業工作者對GIS認識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業上的應用主要有:

(1)環境與森林災害監測與管理方面中的應用,包括:林火、病蟲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內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撲救指揮和時實監測、林火的預測預報、林火設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調查方面的應用,包括:森林資源清查和數據管理,這是GIS最初應用于林業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經營決策方案、林業制圖。

(3)森林資源分析和評價方面,包括:林業土地利用變化監測與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樹種、林種、蓄積等因子的空間分布、森林資源動態管理、林權。

(4)森林結構調整方面,包括:林種結構調整、齡組結構調整。

(5)森林經營方面,包括:采伐、撫育間伐、造林規劃、速生豐產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動物植物監測與管理。

1993~1997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的“中國森林資源調查技術現代化”項目順利執行。以全國林業監測站點數據和遙感數據為主要信息源,進行全國林地生態類型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在空間上和時間序列上完整、系統的反映林地區域不同的生態系統特點、林種、群落特征及其林(樹)齡。

4 GIS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

GIS技術最初在土地資源開發與管理上的應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城鎮地籍調查圖件和屬性數據的存儲、查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沒有數據的空間分析及其它決策功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在土地科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評價工作(土地的適宜性或多宜性評價、土地的生產潛力評價、土地持續利用評價、城市地價評估、耕地地價評價等),土地利用規劃(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多目標規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現狀分類與制圖,以及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動態監測。

5 結論與展望

GIS在資源環境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從技術、地理信息、經濟社會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該領域有以下趨勢:

結合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以電子政務相關工程為基礎,推動GIS在資源環境管理中的推廣應用。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及企業的重要任務,GIS在以資源、能力、生產、資金等空間綜合配置、優化組合為目的的信息化建設中,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結合相應的應用工程,推動GIS的發展。用往專業化方向發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轉向資源評估、監督、跟蹤分析等專業功能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各方面的矛盾及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諸多的關聯性,分析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建議,需要功能更專業化的GIS軟件系統支持。

參考文獻

[1]傅肅性. 世紀之交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與應用發展[J ] .地球信息科學,1999 , (2) :17-23.

篇2

關鍵詞 GIS;農業資源管理;農業環境評價;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 X8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237-02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GIS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NG Che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 should be constructed,includ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A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IS.

Key words GIS;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application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的支持下,獲取、存儲、管理、分析和利用空間和地理信息的高新技術[1]。農業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自然-社會綜合體,系統內的農業資源與環境要素在時空上的復雜性和變異性極強,GIS技術憑借其特有的空間信息管理與數據處理分析功能成為了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強有力的分析和決策輔助工具。

在國外,20世紀70年代GIS技術就開始應用于農業領域。90年代以后,GIS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和普及,國外GIS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不僅范圍廣、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將“3S”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集成優勢,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將GIS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盡管與國外相比起步略晚,但部分研究成果已應用于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

1 GIS技術在農業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1 農業區劃

GIS技術是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分析與區劃的重要手段,利用GIS數據庫可以對多尺度、多源的農業資源數據進行采集和管理,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將現有的資源、經濟數據庫和遙感影像獲取的信息在GIS軟件中進行疊加分析,運用GIS軟件中提供的各種評判方法和模型,可進行不同區劃方案的動態模擬與評價,制作農業區劃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區劃結果。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于2000年組織江西省等7個?。ㄊ校庀缶致摵祥_發了“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信息系統”,用于制作農業氣候區劃[3]。當前GIS技術在農業區劃方面的應用已日益成熟,國內學者將GIS的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與傳統區劃方法相結合,廣泛應用于枸杞、烤煙、獼猴桃、火龍果、葡萄、荔枝等經濟作物的農業區劃工作中,為當地農業生產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1.2 農業土地質量評價

利用GIS技術能夠將地形、土壤性狀、土地利用、環境變量等方面的空間和屬性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利用空間分析功能分析運算,進行農業土地質量的多因素綜合評價,為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GIS技術進行土地質量評價,國外學者主要是將GIS技術與模糊邏輯技術[4]、神經網絡方法[5]、遺傳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結合[6],進行農業土地質量評價。GIS在我國農業土地評價中的應用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大量利用GIS技術進行評價,主要用于耕地地力評價[7]、農地適宜性評價[8]、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等[9]。部分學者利用GIS的路徑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提取區位條件因素[10],豐富了評價指標,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1.3 農作物估產

利用GIS和RS對作物區遙感影像進行處理分析,可獲取糧食產區播種面積、作物類型及作物生長態勢和環境變化等信息。在充分分析各影響因素對作物的相互作用關系后,利用GIS的模型功能,構建不同條件下(土壤、氣候、環境條件)作物生長模型和多種估產模式,估算出大面積的作物產量,并提供數字化、圖像化的農情。國內外農作物估產研究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是利用GIS技術輔助確定農作物的種植面積[11],另一個是利用遙感影像提取的歸一化差分植被指數[12]、光譜植被指數[13]、收獲指數[14]、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等指數在GIS中與氣候或地理要素進行疊加分析[15]。

1.4 土壤養分管理

在大面積的生產管理中,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和氣候變化的不一致性等問題給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帶來很大的困難。GIS在土壤養分管理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利用GIS技術對農田土壤進行調查、采樣,結合地統計學知識進行區域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分析[16-17],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壤養分管理分區[18-19],并可結合氣候變化、預測系統等構建施肥推薦系統,為施肥決策和管理提供服務[20]。

2 GIS技術在農業環境評價中的應用

2.1 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

GIS技術為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提供了新的手段,在GIS技術支持下,將獲取的災情信息與地面現實信息有機結合,能夠實現對區域內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時空分布特征的綜合分析評價[21]。另外,通過構建災害風險模型可進行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22],并利用空間插值功能對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23],如對旱災、澇災、作物病蟲害等農業災害的預測預報,可為防災減災提供分析對策。以GIS為二次開發平臺,集成人工智能技術、決策支持系統等開發構建的農業災害預測防治專家系統[24],讓農業災害防治工作變得簡單易行。

2.2 農業面源污染分析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空間異質性等特征,GIS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空間分析、可視化等功能,成為了研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GIS技術可以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性進行分析,直觀地反映其時空動態變化情況[25-26],與其他模型集成還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的預測[27]。以GIS作為二次開發平臺,建立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28],更能實現信息、管理、分析和預測。

2.3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是對某一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的優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GIS中可實現生態環境信息的快速獲取及空間數據的分析處理,利用GIS模型功能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模型[29],評價區域內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30],分析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31],為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環境的保護。

3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展望

隨著GIS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建立綜合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愈加必要,將“3S”(GPS、GIS、RS)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充分集成,構建具有人工智能的空間決策系統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將“3S”、通信網絡、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與農學、氣象與氣候學、土壤學、地理學等基礎學科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可對農作物、氣候、土壤等信息進行定期獲取、動態分析和診斷預測,并提出耕作措施及管理方案的系統。

未來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包括農業信息管理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生產管理系統3個部分。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是基礎,統一采集和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空間數據和基礎信息,實現查詢、更新、可視化等功能,并為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數據支撐。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是核心,對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進行整合,利用系統的分析、評價、評估和預測功能,為相關農業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如進行農業區劃、農地適宜性評價、農業估產、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業災害預測與防治等工作。農業生產管理系統是重點,在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的決策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系統,進行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實現種植、施肥、灌溉等農業生產管理的精確化、專業化。如進行農作物種植作物類型和模式確定、精準農業變量施肥管理、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給等農田管理。

4 結語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GIS技術是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過程中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深入開展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研究非常必要,開發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也將成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將指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的高產豐收。

5 參考文獻

[1] 鄔倫.地理信息系統 原理、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褚慶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1):22-26.

[3] 秘曉東.地理信息系統(GIS)與農業結構調整[J].甘肅氣象,2002,20(4):34-37.

[4] HALL G B,WANG parison of Boolean and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 in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497-516.

[5] BENNETT D A,ARMSTRONG M P,WADE G A.Agent mediated consensu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Proceedings[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rkshop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Santa Fe,NM,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Santa Barbara,CA:1996.

[6] GUIMARAES P A.Exten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es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for sitting and routing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by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D].Lisbon,Portugal:New University of Lisbon,1998.

[7] 姜婷婷,谷海斌,盛建東.基于GIS技術的耕地地力評價研究:以新疆輪臺縣為例[J].新疆農業科學,2014,51(2):375-383.

[8] 張紅旗,李家永,牛棟.典型紅壤丘陵區土地利用空間優化配置[J].地理學報,2003,58(5):668-676.

[9] 陳濤,常慶瑞,劉京,等.基于GIS的黃土臺塬區縣域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1):1-9.

[10] 聶艷,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農用地定級評價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5):297-300.

[11] 黃敬峰,王人潮,蔣亨顯,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遙感估產最佳時相選擇[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290-413.

[12] LAMBIN E F,EHRICH D.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land cover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3):463-487.

[13] 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1994,49(3):246-263.

[14] 王培娟,謝東輝,張佳華,等.BEPS模型在華北平原冬小麥估產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0):148-153.

[15] 林文鵬,黃敬峰,胡小猛,等.基于MODIS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的農作物估產模型研究[J].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10,29(6):476-480.

[16] 趙軍,張久明,孟凱,等.地統計學及GIS在黑土區域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分析中的應用:以海倫市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6):53-57.

[17] 孔祥斌,張鳳榮,王茹,等.基于GIS的城鄉交錯帶土壤養分時空變化及格局分析:以北京市大興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3,23(11):2210-2218.

[18] 張澤,呂新,呂寧,等.基于GIS、RS的滴灌棉田土壤養分精確管理分區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4,45(7):125-132.

[19] 白由路,金繼運,楊俐蘋,等.基于GIS的土壤養分分區管理模型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1,34(1):46-50.

[20] 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準施肥和土壤養分管理系統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6):678-685.

[21] 姚玉璧,李耀輝,石界,等.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2):21-28.

[22] 李莉,匡昭敏,莫建飛,等.基于AHP和GIS的廣西秋旱災害風險等級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3,(19):193-201.

[23] 張曉煜,楊曉光,韓穎娟,等.寧夏南部山區農業干旱預警模型[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41-47.

[24] 劉書華,楊曉紅,蔣文科,等.基于GIS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4):147-150.

[25] 葉延瓊,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2):369-377.

[26] 姜世英,韓鵬,賈振邦,等.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農業面源污染PSR評價與基于GIS的空間特征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1):2153-2162.

[27] 肖新成,倪九派,何丙輝,等.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的區域分異與預測[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4,22(4):634-646.

[28] 施加春,徐建民,史舟,等.基于WebGIS的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的開發及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3,29(2):225-231.

[29] 鄭文武,曾永年,吳桂平,等.遙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區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度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2):93-96.

篇3

關鍵詞:低空遙感;農業大數據;無人機;農情解析

農業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性社會生產活動,但由于其具有生產分散性、地域復雜性、災害突發性等特點,人們難以及時掌握農業資源信息來推動生產發展。1970年代開始,隨著民用資源衛星的出現,農業生產領域最先開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面積監測和估產且效果顯著。近年來,無人機遙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發展迅速,憑借其靈活機動、操作簡單、成本低、獲取影像速度快且光譜分辨率更高等高空遙感無法比擬的優勢,推動了精準農業的調查、評價、監測和管理。由于無人機遙感技術可對農作物進行快速高效的動態實時監測,它已經成為當下農業遙感領域的研究熱點。

1無人機遙感概述

1.1無人機發展歷程

1916年9月,無人機正式步入人們視線開始發展,2010年開始進入全民應用階段。目前無人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無人機以其操作方便、靈活機動、實時精準等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得到了應用發展。我國的無人機發展雖起步較晚,近年來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應用研究,影像數據的監測和獲取精度有了極大的提高。

1.2無人機低空遙感系統組成

具體的無人機低空遙感系統的組成部分有:無人機飛行平臺、微型傳感器負載、地面控制臺、數據傳輸系統和影像處理系統等。在農業資源領域,無人機的形狀大小、可載負荷量、飛行性能和航線規劃算法都對農田資源的監測獲取精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多種無人機平臺———如固定翼、單旋翼和多旋翼等無人機機型的出現,各種問題和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農業遙感技術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2無人機農業應用中的優勢

相比于衛星遙感,無人機有著獨特優勢。(1)無人機作業自主化。農業無人機由動力驅動,操作靈活,可以根據要求自主規劃最佳航行路線和拍攝角度,極大地彌補了傳統作業需要大量人力且效率低的缺點。(2)無人機獲取數據精準。低空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憑無人機的近地攝影測量優勢獲取更高精度的光譜影像,覆蓋范圍更廣,受到天氣和空間的影響更小,與“精細化農業”的目標更加貼合。(3)無人機獲取數據實時、快速、成本低??梢詣討B連續監測,利用所得影像的高光譜信息進行作物營養診斷、農田系統檢測和種類細分、作物長勢動態信息獲取等技術操作。

3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的主要應用

3.1農業資源預測評估

糧食作物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種植面積與長勢的波動影響著國家的穩定。衛星遙感在精確即時數據獲取方面有著明顯缺陷,無法滿足現代農業要求。近年來,無人機遙感隨著技術的成熟,彌補了衛星遙感的不足,其在農作物長勢分析、養分和土壤水分分析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在不與農作物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傳感器在低空獲取作物的電磁波信息并得到相關的指標數據,然后用相應的定量分析方法對耕地生產力進行評價,且最終獲得的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可達到厘米級。參照劉忠等[1]的研究,將農作物長勢關鍵參數劃分為形態指標、生理生化指標、脅迫指標和產量指標等4類。有關長勢參數反演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都是研究熱點,反演方法有形態特征提取法、輻射傳輸模型法等眾多針對不同情形的方法,選擇時要盡量避開其短板。

3.2農業蟲草害遙感監測

全世界每年由病害和蟲害導致的糧食減產仍然十分嚴重,在總產量中的占比約達到了1/4。目前國內外對利用無人機遙感進行數據反演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還未形成規模化成果進行推廣,大部分是針對特定作物的監測研究。在農業蟲草害中,作物與雜草的識別不可或缺,針對此問題Inkyu等[2]提出了新的改進辦法,即利用站式滑動窗口的方式開發一種新的識別分離模型。在各研究中,對于蟲草害等信息光譜特征專門提取并進行遙感反演定性,若可更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廣,可做到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和防治,將對農業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3.3精準農業管理

精準農業管理是根據作物生長環境和自身特點的差異性進行精準的特定的管理,達到浪費少、成本低、收益高的目的。在李明等[3]的實驗研究中,對通過無人機遙感試驗得到的多幅有重疊區域的水稻地塊圖像,進行處理后建立的可識別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準確率高,對各不同地塊的差異性比較具有參考價值。對無人機影像獲得的三種可見波段進行模型建立可達到高精度提取某種作物信息的效果。如綜合利用紅、綠、藍三個波段建立可見光差異植被指數模型,綠色健康植被信息的提取精度可達到90%。

4無人機農業應用中的不足

由于無人機遙感技術仍是近年來的新興技術,若要大規模推廣利用仍有許多局限性。無人機自身攜帶的GPS精度、天氣狀況、續航時間、通信距離等因素都會影響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適用性和實用性。針對單一無人機的作業能力,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了眾多解決方案,但尚未得出一個全面的結論,例如若提高機載設備的監測精度往往又會減低其單次飛行時間。同時,農田間環境千差萬別,對無人機的運行也是極大的挑戰。在面對復雜天氣時,體積小質量輕的優點反而成了劣勢,若不能做到隨時監測就會降低無人機遙感的可靠性,惡劣條件下通信信號變弱也會影響到低空無人機的運行。國內外無人機遙感研究模型試驗的農田范圍尚小,缺乏代表性。

篇4

關鍵詞:數字農業;問題;構想

在我國2000年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將數字農業放在農業信息技術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談談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存在的問題和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以供參考。

1對數字農業的認識

數字農業(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數字化技術,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其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有的學者認為[2],數字農業是“數字地球”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正如“數字地球”的概念一樣,數字農業這一概念體現了數據和技術的綜合集成。數字農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字農業,即信息化農業,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等)、農業過程(生產、管理、儲運、流通等)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數字驅動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狹義的數字農業,是以農業空間信息機理為基礎的、以“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系統空間信息技術體系。

事實上數字農業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綜合概念。近年來,與數字農業技術體系有關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的側重點,成為極其活躍的科技創新領域。數字農業是一項集農業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對地觀測、數字通訊、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現代科學體系,是由理論、技術和工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數字農業是對有關農業資源(植物、動物、土地等)、技術(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開發利用等)、環境、經濟等各類數據的獲取、存貯、處理、分析、查詢、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總稱。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高級階段,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進行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使粗放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可以預言,數字農業及其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必將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必將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與網絡體系不健全;已開發的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系統、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作物品種資源管理數據庫系統、農業土壤系統分類數據庫系統等大多不涉及空間維度,難以適應當前對空間數據信息的需求;對于來源多種多樣、格式也不盡相同的各種數據的實時性、地域性、綜合性處理還需作出很多努力。

2.2農業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許多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業從業者,知識老化,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利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利用農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加工處理的技術人員缺乏,當前,就連最基本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談不上能夠滿足數字農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

2.3農業信息化效益不明顯

數字農業還剛剛起步,在國內總體上尚處于探索階段,實用性、普遍性的技術應用還很少,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

2.4農業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為了完成某種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種農業數據往往格式與結構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中。因此,未來建立在網絡上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要具備獲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儲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所謂的WebGIS能夠協同處理來自不同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數據[2]。

3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州在數字網絡建設、原始數字化數據積累、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其處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起動發展數字農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鑒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4,5],提出建設臺州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就是要在臺州已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臺州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直觀形象的農業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視頻體系,實現農業信息的現代化綜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徹底改造臺州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州農業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農業信息

在國家、省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各級農業部門為依托,建設中央一省一市縣信息骨干網絡系統,形成一個功能完善、性能優良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并與其他網絡互聯,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農業資源和經濟信息網絡系統。

3.2信息表達要直觀、形象,并要實現信息系統的聯網

把市內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鎮、行政區劃等基礎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水肥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氣象、病蟲害、農民知識、鄉鎮企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各種農業信息以圖形圖像等直觀形象的可視化電子地圖與相關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視頻系統上進行顯示和表達,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逐步做到與省級、國家級類似的信息系統進行交互式查詢等。

3.3強化對科研、管理等的服務工作

通過對基礎地理信息和農業專題信息的空間分析、網絡分析和追蹤分析等,實現農業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在全市三維農業電子模型上,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高效、直觀、形象地為農業工作的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1]蔣建科.“數字農業”帶動農業現代化[J].農資科技,2003(5):41.

[2]薛領,雪燕.數字農業與我國農業空間信息網格(Grid)技術的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鄭宏偉.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村信息化[J].農業網絡信息,2004(1):17-20.

篇5

關鍵詞:觀光農業;產業;農業生產力

觀光農業又稱生態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田園旅游”、“綠色度假旅游”等。從稱謂的多樣和不統一,可略見觀光農業產生的時間之短和觀光農業理論發展的不成熟。

觀光農業產生于19世紀,因現代人逃避工業城市污染和快節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起來。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似乎標志著,農業一個新的轉機點開始出現。20世紀50年代以后伴隨旅游業的迅速擴展,鄉村旅游更是蓬勃發展,到了70年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觀光農業就已經發展成為產業。我國觀光農業的出現時間要晚得多,它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深圳首先開辦的荔枝節可作為我國觀光農業的肇始,此后,我國觀光農業旅游蓬勃發展。到了90年代,大城市郊區興起了很多觀光農業園,僅北京從1993年開始發展,到1999年就已開發了100多個項目。此外,浙江金華、山東泰安、湖北隨州、廣東深圳、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廣西桂林、山東石榴園,上海浦東現代化農業開發區等,觀光農業都取得了不小的收益。進入新世紀,各種類型的觀光農業園,已經擴展到中等城市。目前,人們普遍認同,觀光農業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閑產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學界對觀光農業的理論、觀光農業的開發、觀光農業的國外借鑒、觀光農業的研究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來講,國內觀光農業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應用上都尚處于初步階段。本文在借鑒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觀光農業的本質及運動的規律,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觀光農業的

認識水平,澄清一些模糊觀念,同時也為開發觀光農業提供理論的支點。

一、觀光農業的經濟學思考

觀光農業不但稱謂不統一,就是對它的概念定義也是有多種說法。我們采納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2000年臺灣公布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將觀光農業界定為“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農業經營”。這是臺灣正式對觀光農業概念的統一界定,目前被大多數學者廣泛引用。這個概念著重強調了發展觀光農業的基礎是農業資源,發展觀光農業的特點是旅游者親自參與農業生產過程,發展觀光農業的目的是提供農業休閑,最后提出觀光農業是經營性活動。

俞文正等學者認為,觀光農業是指以現有或開發的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對象,按照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規律和構成要素,對其進行改造、配套、組裝和深度開發,在至少保證基本生產功能和有利于生態環境優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賦予其觀賞、品嘗、購買、娛樂、勞動、學習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創造出可經營的、具有農業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資源及其產品,形成一產和三產相融合,生產和消費相統一的新型產業形態。這類概念著重強調了觀光農業的旅游產業特點,說明了觀光農業的自身性質,屬于農游交叉的新型產業,它要比對觀光農業外在特點的描述深入了一步。也同時說明了觀光農業體現的幾個特點,利用農業資源,保證生態環境特點,提供旅游產品。

郭煥成和任國柱則認為,觀光農業是指在農村范圍內,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他同樣強調了觀光農業的特點,利用農村和農業資源,提供休閑活動,屬于旅游經營活動。

從上面諸多定義中看出,學者們對觀光農業的內涵表述不同,但都一致認為觀光農業是以農業農村資源為基礎,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觀光農業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是一種經營旅游的活動。我們把它概括為,觀光農業具有資源性、旅游性、生態性、休閑文化性等多個特征。但是這種探討僅僅是對觀光農業特點的描述、總結、歸納。而在諸多特點中,他們受什么規律支配,有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律存在?各個特點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之間按照什么方式組織和運行?也就是說,觀光農業本身是什么,它自己的運動規律是什么?對觀光農業特點的研究和描述就很難涉及到這個層面了,進一步的研究就需要提出對觀光農業的經濟學思考。提出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一個學科屬于交叉學科,它綜合了很多學科的特點,比如觀光農業,它是對農業、生態、旅游、文化、經濟等多種學科的綜合,它一定兼具了很多學科的特點,但很多學科的特點,只是其特征的表現,并不等于它自身的本質,它自己應該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它是統一所有特點的根本所在,沒有它的存在就沒有事物得以獨立存在的根本和靈魂。如果它沒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這個學科就不能成立。有沒有自身的運動規律,標志著一門學科是否成立。因此,觀光農業盡管有好多其他學科的特點,我們已經把他描述出來了,但它自身的運動規律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觀光農業學科得以存在的根本,找出它的運動規律,才能更好地促進觀光農業的發展,這是觀光農業從經濟學角度思考的問題。

其實,一個事物的特征,一個事物的作用,與一個事物的本質是不同的。一個事物的特征僅是它的本質或運動規律的體現,一個事物的作用僅是它產生的功利行為,而標志一個事物區別另一個事物的本質,才是該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礎。觀光農業的特點、作用也很多,但它的本質是一種產業行為,它的運行要遵循產業運行的特點。產業運行的規律是駕馭它各種資源,旅游活動,維護生態的生命之線。這樣我們提煉出觀光農業的本質是產業,而它以農業農村為資源,以提供旅游文化為目的,以保護生態為基礎都是以產業活動這根線索為中心的構成要素。

因此,我們對觀光農業的經濟學思考得到以下認識,它是研究旅游業在農業農村中發展,運動的規律及其與資源生態等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強調了觀光農業本身的存在性,運動的規律性,強調了它與資源生態文化的關系性。

二、觀光農業的產業運行規律

(一)觀光農業是一種產業行為

觀光農業既然是一種產業行為,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它遵循的運動規律是什么呢?馬克思的產業資本循環律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考的出發點。

我們知道產業資本的循環要經過3個階段,購買、生產、銷售,最后回到原來出發點,但必須是增大的產值,否則就是一種失敗。首先,觀光農業是一種投入和產出的生產行為,遵循G-G′的要求。因此,觀光農業利用農業農村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游客提供休閑和文化活動,但對于觀光農業本身來說,它的結束應該是一種增值活動、盈利活動,這是觀光農業存在和發展得基礎,也是統一觀光農業各種資源和特點的中心線索。進一步研究,作為一種生產行為,它的發展趨勢和追求應該以專業化和標準化為目標。目前,各種形式、各種主題的觀光農業園就是生產專業化的實現形式。因此,發展觀光農業要依據本地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創立特色各異的農業園,走特色之路,是觀光農業生產專業化的基礎,沒有特色的生產就難以提高生產水平,只有專業化才能朝高水平發展,也才能把事業做大。作為標準化,就是要求對觀光農業的發展程度的定位和規范,是面向什么群體,建設什么樣標準的問題,只有標準化,才能上檔次,上品位。因此,觀光農業應根據受體不同,采取不同的設計標準。在產業資本循環的3個階段中,生產階段是中心,是基礎,是產業資本運行的中心環節。沒有生產,就無法銷售,因此,抓好觀光農業的生產,開辟各具特色的農業園,提高它的生產和休閑水平,非常重要。

(二)觀光農業是一種經營行為

觀光農業除了生產行為,它更是一種經營行為,也就是說,能賣得出去。因為產業資本流通是產業資本實現的重要環節。能不能賣得出去,關系到產業資本能否正常運轉。由于產業資本運行的購買階段相對于銷售階段,要容易得多。銷售階段就成為產業資本循環的關鍵環節。為了能夠出售,維持企業運行,市場是關鍵。作為觀光農業,能否正常運行,研究其市場行為就非常重要。目前很多觀光農業,特別是位于中小城市的,其效益低下,難以為繼,沒有很好地考慮市場因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城市,甚至農村不顧自己的市場環境,一窩蜂地大上觀光農業園,確實大多數效益不好。因此,如何研究市場需要,定位自身面對的市場,開拓新的市場是觀光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應從國外市場、國內市場、本地城市固定市場、學生市場、農民市場多種受體出發,也要考慮市場的時間性、季節性問題。

三、觀光農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把農業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雙層需要。

勞動生產力包括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兩個方面。自然生產力就是指“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就農業而言,這種自然生產力表現的特別明顯。一方面其體現為農業自身條件,比如土地肥力、物產豐富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土地,農產品生產力就高,一些特殊條件的地區,產品還具有壟斷性。另一方面農業與自己周邊的生態環境關系,在一定生態范圍內,共生共亡的生態制約,都影響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最初的農業生產,自然生產力幾乎決定一切,當進入工業化時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讓農業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農業在為人們提品、市場、原料、外匯等生產上,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自身來換取生產。只知貢獻,不求保護自身的發展行為,破壞了資源環境,污染蛻化嚴重,最終造成農業生產力的下降。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實際上這不是對農業特點的新發現,而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的生態特點,還農業的自然生產力。而觀光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表現形式,其對農業資源的保護,對農業生態的建設等諸多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自然生產力的作用,就成為人們看好它的一個重要方面。

就人類自身發展而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獲得心靈的釋放,于是多樣化的親近自然的旅游方式產生了,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享受生命。從這點上看,如果生產創造了消費,只是為人們提供了消費的現實條件,那么消費創造的市場和生產行為,也更具有開拓力和想象性,也更人性化,觀光農業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2005.

2、何景明.中外鄉村旅游研究:對比、反思與展望[J].農村經濟,2005(1).

3、陳艷等.中國休閑農業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5).

篇6

關鍵詞:國際貿易;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模式

隨著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國際間的貿易總量、頻率在逐年提升,我國2015年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24.59萬億元,出口達到14.14萬億元,占比為57.5%。雖然在國際貿易中,我國出口的產品多為機電類,農產品占比非常低,但是進出口總額也達到了1875.6億美元,出口為706.8億美元,以谷物、棉花、食糖、植物油、蔬菜、水果、畜產品為主,當然也從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規?;娘@現,未來我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總值都將擴大,為優化配置我國的農業資源發揮作用。在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如何發揮最大的貿易優勢,獲得貿易收益,是貿易的根本。獲得農產品貿易的成功,除了要整合農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農業貿易管理之外,還需要進行農產品貿易產業鏈的整合,延伸產業鏈條,獲得更大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鏈利益。

一、農產品貿易的經典產業鏈模式探究

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國的國際貿易規模擴大、領域變多、收效提升,我國傳統的優勢農業順勢而上,形成了3類經典的貿易產業鏈模式。

(一)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是農產品貿易的經典產業鏈模式之一,詳情如圖一展示。在農產品完成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主要經過了4個關鍵點的3次輸送過程。一是我國的農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輸送到物流中心,然后從物流中心共同配送到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農業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最后再輸送到市場、超市,在傳遞到消費者手中。這個模式雖然能夠實現多個物流配送的協作聯合,極大程度的利用物流資源,但是卻在日益復雜的國際農產品貿易中,配送效率大打折扣。

(二)訂單模式

隨著交易市場模式的改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農產品產業鏈的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自主生產轉變為訂單生產加工(圖2所示)。在農產品貿易的產業鏈中,形成了訂單模式,農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在接到國際農產品的訂單之后,再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由國際物流配送銷售給對應的國際買家。

(三)全產業鏈模式

為了在貿易中占據最佳的競爭優勢,我國的農產品交易者們探索出了農產品貿易的全產業鏈模式,通過將涉及到農產品流通的所有產業鏈進行整合,實現農產品的產品鏈、組織鏈、技術鏈和價值鏈的融合。加以借用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優勢,開發出農產品貿易的P2B2C模式、P2G2B2C模式,極大的為農產品國際貿易提供了幫助。

二、產業鏈整合對農產品貿易的作用

在農產品貿易的過程中,產業鏈的推動作用很大,尤其是在進行產業鏈延伸之后,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等引入,加倍提升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成效。

(一)有利于整合農業資源,加速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形成農業產業鏈的過程中,融合了農業產業鏈前段的農機、種植技術研發資源,整合了農產品銷售中的企業、人力、品牌資源,達到了農產品資源的整合的目的。同時還將涉及到的農業資源進行了優化配置,如農產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的金融資源,在產業鏈融合的過程中,就會完成從金融機構向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配置,極大的保障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供給。

(二)有利于加速中國農產品品牌的形成

我國的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是通過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農業企業、農業品牌進行整合實現的,有利于加速形成中國的農產品品牌,擴大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一方面有利于農產品相關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完成農產品升級,打造農產品品牌,開展品牌營銷;另一方面有利于擴大農產品國際貿易收益。

三、國際貿易中農產品產業鏈存在的局限

為進一步發揮農產品產業鏈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必須對當前存在于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鏈中存在的局限進行梳理和總結??偟膩砜?,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產業鏈主要面臨2大局限:

(一)局限一——產業鏈環節銜接緊密性弱

在目前實行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從農產品的種植到加工,從加工到精深加工,從精深加工到銷售,各產業鏈環節的銜接緊密性很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所限制的,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以生產養殖為主,弱化了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環節,以至于后來引入的這些產業鏈環節與生產種植環節脫節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是在產業鏈環節中,利潤分配的不均衡,導致了各環節間的壁壘出現,聯系難度加大。嚴重的產業鏈環節脫節,將有害于融合產業鏈的模式構建,也會給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危害。

(二)局限二——產業鏈發展平衡度低

在我國農業發展的推進過程中,農業面臨很多的問題,亟需實現轉型升級,并且正處于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產生了農產品貿易產業鏈的又一障礙——產業鏈發展不平衡。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產業鏈不平衡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地區的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由于我國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客觀環境,造成了東部農產品貿易產業鏈延伸長、競爭力強,西部相對較弱的不均衡局面;二是面臨嚴峻的市場、產業差異,產生了產業鏈發展的不均衡,比如在華北地區,由于農產品產業鏈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視棉花的種植和貿易,農業企業不斷的涌入其中,然而在其他養殖業上卻跟不上,造成了嚴重的產業鏈不均衡,不利于整個地區的農產品貿易。

四、構建國際貿易中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新模式

探索國際貿易中我國農產品產業鏈的整合新模式,是當前農產品貿易模式局限的突破口,是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能力和水平、提升農產品交易額的新引擎。

(一)構建思路

構建國際貿易中農產品貿易產業鏈整合新模式的思路,一是要堅持優化農業資源的基本原則,從服務農產品貿易出發;二是要立足各特色農產品產區的區域特色,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需求,構建農產品產業鏈新模式;三是要符合國家農業發展的相關規定。

(二)構建路徑

構建國際貿易中我國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模式的路徑主要有這樣3條:一是提供充足的保障支援,依托政府等部門的力量,提供農產品產業鏈構建充足的金融、人才、政策等支持;二是要形成構建合力,即要通過農業行業協會、農業企業商會的力量,帶動形成支持農產品貿易產業鏈構建的組織架構,保障該項工作的推進力量;三是要有人才支持,即要有農業相關領域的專家投入研究,就需要在人才培養上進行重點強調,再加以配套的項目資金支持,才能實現國際貿易中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模式的構建工作。

(三)構建新模式

結合構建思路和方法路徑,將構建起4條國際貿易中農產品產業鏈的新模式:一是相對獨立的產業鏈模式,這是依托單獨的農產品企業搭建起來的,將對這個企業所涉及到的資源實現整合;二是合作的產業鏈整合模式,通過農產品產業鏈條上,多企業的合作,搭建起農產品產業鏈的共同開發、維護的機制,從而實現產業鏈的整合構建;三是在產業間形成的產業鏈聯盟整合模式,即以農業為基礎,聯合其他產業,搭建起產業鏈整合聯盟,通過借鑒其他產業鏈的力量,實現農產品貿易產業鏈的整合模式構建;四是在區域間的產業鏈整合,通過對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產業鏈融合的方式,降低在產業鏈構建過程中資源的浪費。

五、反思與展望

15年的國際貿易,帶來的不僅僅是貨物貿易總額的數額擴大,更多是改變了我國多產業的生產、組織、流通貿易模式,對于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而言,除了簡單的將特色農產品銷往全世界以外,還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為進一步擴大農產品貿易順差助力。在本文的分析中發現,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鏈的經典模式中,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訂單模式、全產業鏈模式都各有優缺點,對農業資源的整合、優化配置發揮各自的作用。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要整合農產品產業模式,就是要正視當前存在的局限,構建起國際貿易農產品產業鏈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洪泉.基于共同配送模式的大慶市農產品產業鏈整合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5(06):23-30.

[2]冷志杰、劉洪泉等.整合農產品產業鏈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國儲運,2014(09):113-115.

篇7

[關鍵詞]休閑農業;寧臺;合作

休閑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游交叉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對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臺灣的休閑農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特色,并積累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但是由于受海島空間限制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臺灣的農業資金、技術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開始向島外移動,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寧德的休閑農業目前正處于摸索階段,存在著技術還不夠成熟、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需要借鑒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成功經驗和積極吸引臺資投資建設寧德休閑農業區。寧德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較為豐富,對臺商前來寧德開展休閑農業項目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狀況

(一)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階段

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有50多年的歷史,大體經歷2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0一1980年。這是臺灣地區第一次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1)從農業內部發展來看,隨著工商業的快速成長,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到1980年,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例下降到9.2%,與此同時面臨著農場規模小、農民收人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稻米生產過剩等問題,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2)從農業外部環境來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環境污染嚴重,城市居民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需要除住宅空間、工作空間以外的“第三空間”來放松身心,而且當時臺灣地區民眾收人較高,發達的經濟以及便利的交通等諸多因素,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需求環境。因此,為了有效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提升農業附加值,活絡地方經濟,同時滿足城市人的休閑消費,1970年臺北市首先在木柵區組織53戶茶農,推出“木柵觀光茶園”,開啟了觀光農園的先河,使農業從初級產業開始轉變為多元經營的產業。這一時期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主要模式是觀光農園,有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觀光茶園等。經營方式以開放農園供游客觀光、采摘、品嘗及購買農產品為主,尚沒有住宿、餐飲、娛樂等休閑設施。到1979年臺灣地區有3家觀光農園。由于單一的觀光農園受季節性影響較大,觀光時間短,吸引力不夠,效益有限,發展較慢,處于休閑農業的萌芽階段。

1980年臺灣地區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發展休閑農業。1982年在其頒布的“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收人所得方案”中將觀光農業列為重點內容;1983年推出“發展觀光農業規劃書”,建立了彰化縣東勢農場、臺南縣走馬賴農場、宜蘭縣香格里拉等示范點。到1989 年,全臺觀光農場增至141家。

第二階段1909年以后。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參與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大大增強,為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991年臺灣地區在其頒布的“農業綜合調整方案”中,確立了建設“富麗農村”長期目標。1992年出臺了發展休閑農業的“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1997臺灣地區在“建設富麗農村計劃”中,把休閑農業作為推動農村產業多元化的重要途徑。此后,休閑農業成為臺灣地區富麗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迅速發展。至2000年,臺灣地區各種休閑農場達到610家。2001年5月有關管理部門在“旅游發展方案”中把“輔導建設農漁牧休閑度假區”列為重點工作項目,提出發展生態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閑農業與旅游產業進一步相結合。2004年11月在“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中,將“規劃與推動具國際觀光水準之休閑農業區”作為觀光及運動休閑服務業的主軸措施,促使休閑農業超越傳統農業范疇,而成為與服務業密切結合的現代新型產業,休閑農業隨著富麗農村建設的深人發展而進人鼎盛時期。據統計,2000一2004年,新成立的休閑農場就達584家。這個階段,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特點是:(1)從觀光農業向多功能的休閑農業、區域性的休閑農業區方向發展;(2)休閑農業與旅游業密切結合,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服務業的發展走向國際化;(3)休閑農業與農村建設密切結合,成為拓寬農村產業,促進農業功能轉換的重要舉措。

目前,臺灣地區共有Ho多家休閑農業園區,年產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提供了18萬多個就業機會,預計到2008年底休閑農業產業產值可達17?5億元人民幣。

(二)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主要類型

1.觀光農園。觀光農園主要有觀光果園、觀光菜園、觀光花圃、觀光漁池等。但如今的觀光農園已擺脫最初以生產性為主的特點,注人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有的設有附屬設施,為游客提供餐飲、娛樂、教育、休憩等場所,有些還為游客提供參與生產、加工等作業活動,以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和消費鏈。如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小瑞士花園,種植世界各地奇花異草,設施充滿異國情調;又如挪威森林廣場、阿爾卑斯雙塔、主題花園等皆環繞著天鵝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間猶如置身在歐洲。園中設有大型停車場、露營烤肉區、歐式花園、精致餐飲中心、紀念品販賣部、露天咖啡廣場等,為游客提供另一種觀光享受。

2.休閑農場。休閑農場是集觀光、農作體驗、住宿、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區,可分為4類:(1)教育休閑農場。主要是利用農場環境和農村產業資源,對人們進行農業和農村知識教育。這類農場大多具有較完整的原生植被,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中小學生戶外自然教育的最佳場所。(2)有機休閑農場。以經營有機蔬果為主。(3)生態休閑農場。這類農場大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維持原植被物種,以生態工法營造生存環境,如昆蟲生態、溪流生態、漁業生態。較著名的有“綠世界生態農場”、“八卦山昆蟲生態休閑農場”等。(4)專業休閑農場。有從事果園采摘、蔬菜采收及水稻、花卉、茶園、香草、藥草、菇類、咖啡等勞作體驗,或從事林場體驗、漁場體驗等等。臺灣地區土地銀行經營的初鹿牧場較具代表性,該休閑牧場地處臺東縣卑南鄉,占地約54公頃,為全省坡地休閑牧場之最,主要經營乳牛及乳制品,游客可以品嘗到自產牛奶、奶酪、牛肉。牧場地域遼闊,景色宜人,有露營區、產品販賣部、菠蘿園茶園、檳榔園、批把園和竹林等分區,2000年度僅門票收人就達30萬人民幣。

3.鄉村民宿。鄉村民宿是利用鄉村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為游客提供住宿,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體驗鄉村生活。此類典型的有南投縣青境地區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清境地區民宿通過策略聯盟經營的方式,成立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統一進行對外事務聯絡和民俗資源分配等方面的組織營銷活動。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則利用豐富的人文風情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把原先的臺灣地區冶金礦區進行規劃開發,以獨特的景觀吸引游客。

4.市民農園。市民農園是由城市居民利用業余時間經營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農業園區。這些農園大多地處都市近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1989年,臺北市農會輔導北投區設立臺灣地區第一家市民農園,到1998年底,臺灣地區已設置58處市民農園。

20多年來,為了發展休閑農業,臺灣地區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規劃、建設等方面給予輔導、扶持。目前,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在內涵、形式、規模、外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觀光農業朝綜合性、多功能的休閑農業方向發展;從種植業、漁業、牧業、林業生產性的觀光園向農業與旅游業、農業與農村建設、農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生活區、長宿休閑區,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推動農村建設的目的。休閑農業成為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度假、教育、文化于一體,橫跨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新型產業,對促進農業轉型,提高農民收人,推動農村永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缺乏完整性和長遠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地區休閑農場經營面積有限,經費不足,無法兼顧地區經濟、社會、環境、教育等層面,對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未能產生有效推動作用。部分地區休閑農場整體規劃缺失,各自為戰,造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有的地方先開發后規劃,園區雜亂無章,場所分布零散,經營單調、乏味;還有一些園區偏向游樂開發,設施趨向人工化、商業化,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農村風貌。農民的短視及規劃的滯后,使休閑農業資源未能有效整合。

2.相關管理措施尚不配套,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休閑農場經營管理涉及各個管理部門,涉及的相關措施包括都市計劃、區域計劃、水土保持、農業發展、山坡地保育、建筑、環境影響評估等等。由于沒有單一窗口服務,農民難以適應,違章建設或未經檢驗認證的非法經營隨處可見。

3.管理部門輔導滯后。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經營者,除農民團體(如農會)外,多數為農民以共同經營方式進行,缺乏綜合經營能力。由于管理部門輔導力量有限,對于諸如廣告促銷、田園體驗活動、導覽解說、資源管理維護、盈余分配、權利與義務分擔以及糾紛調解、安全及公共關系等難題,一般農場難以處理,以致成效不大。

4.缺乏差異性。目前,臺灣地區到處都有觀光果園、生態農園、土雞城等,但模式大同小異,大部分都以提供烤肉、炒野菜、采水果、吃土雞及住宿等服務為主,缺乏差異性,造成區域間同類型休閑農場彼此惡性競爭,利潤削減,服務質量下降。

二、寧臺農業合作的優勢與潛力

寧德的主要優勢與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寧德長期被定位為山區,同時受交通滯后的影響,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沿海地市,但同時由于發展步伐慢,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等要素在沿海各地生產成本攀高、資源要素困乏的情況下,顯示出后發優勢,主要有:

區位優勢

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背靠歐亞大陸,面臨浩瀚東海,不僅是福建連接南北兩大金三角的重要通道,而且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也是對臺交流與合作的前沿地帶,開展寧臺經貿合作與交流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近年來,海陸交通、郵電通訊、城市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寧德市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出來,寧德巨大的山海資源潛力必將激活,促使寧德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港口優勢

寧德的港口資源相當豐富,有29個港灣密布沿海岸線,可建的深水泊位居福建省之首,港口優勢極為突出,尤其三都澳是全國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被譽為超級良港。優良的港口是投資鋼鐵、化工、電子、機械、加工業等行業的理想之地。如今,由于制約港口資源開發的交通條件已得到極大的改善,一些重大項目開始布局建設,寧德港,這個中國尚未被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天然超級良港已經從長期休眠期進入“蓄勢待發”期,并將進入“噴發期”。

旅游優勢

寧德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有太姥山、鴛鴦溪兩個國家級重點名勝風景區.有九龍際瀑布、支提山、東獅山、翠屏湖四個省級名勝風景區,同時還有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統計,寧德總共有大小旅游景區30多個,其中支提山是我國歷史上的佛教勝地,聞名海外。在人文景觀方面,閩東是畬族聚居地,畬族人民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畬族風情是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

農業資源優勢

寧德依山傍海,農漁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農業在三產中約占25%,農村人口占全省的26.9%,農村勞動力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2%。海岸線占全省1/3,海域面積占全省1/3,潮間帶面積占全省28.1 3% ,淺海海域面積占全省21.27%,全區人均占有海洋面積1.67公頃。由于海的優勢,寧德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統計,閩東海域10―100米等深線內有500多種,其中經濟魚類約有100多種,甲殼類60多種,貝類約有70種。

生態優勢

寧德森林覆蓋率高,空氣品質、水質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上述優勢不能單項看,而要從整體上看,因為1+1可以大于2。而且這些資源優勢也都可以為發展寧臺農業所用。如果能很好地發揮這些優勢,寧德將不僅成為福建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將成為福建東出西進,連接世界的戰略要道。有人說,三都澳是寧德未來的希望,我們也可以大膽地說,寧德是福建未來的希望。

三、寧臺農業存在的階段差異性與要素互補性

寧臺農業由于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在傳統要素與現代要素等資源稟賦和資源配置效率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這些差異性和互補性不僅表現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農業科技水平、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還表現在經營觀念、體制和機制等方面。

臺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積累了資本、技術、市場經驗、營銷網絡等豐富的現代生產要素。但由于臺灣農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越來越短缺,農產品市場小、勞動力價格日益昂貴、承受風險的彈性變小等因素,農業資本與技術要素投入的機會成本增高,成為限制臺灣農業,從而限制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寧德當前總體上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資本、技術、營銷渠道、市場經濟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較缺乏。但與臺灣相比,土地、勞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相對豐沛,有著較廣闊的農業生產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寧德農業的發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現代農業發展要素。因此,通過寧臺農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既是降低臺灣農業生產成本,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寧德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業結構、加速農業與國際市場接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總體上看,寧德初級農業資源和潛在農業資源較豐富,可利用資源較多,包括市場、勞力、土地等,且發展潛力較大;臺灣則在農業相對資源量、資金供給、農業技術、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寧德農業受體制和技術面制約較大,科技及資金投入較少,投入產出率和成果轉化率較低;臺灣則受資源和要素成本的制約較大,農業發展空間有限。因此寧臺之間這些差異性和互補性就成為寧臺兩地合作的潛在優勢。

四、寧臺休閑農業合作思路

憑借著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區位優勢,寧德一直是臺灣民眾旅游的熱門目的地之一,環三都澳戰略規劃將寧臺旅游對接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寧德可以借此大力吸引臺灣與寧德進行休閑農業合作項目,同時打造旅游品牌。具體的思路有:

(一)強化政府服務,形成有利于休閑農業合作的運行機制

首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休閑農業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協調配合和大力扶持。市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加強統籌協調。農業、計劃、財政、稅收、金融、內外貿、科技、證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強協作.保證兩地休閑農業合作能順利推進。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雖然寧德市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對于休閑農業這個系統工程來說還遠遠不夠。鑒于政府財力有限,政府不要成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推動各級財政逐步增加休閑農業專項扶持資金規模,金融機構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增加貸款額度、改善金融服務。

再次,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和多功能性開發的基本條件.而且休閑農業也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應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教基地等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改善休閑農業區的硬件條件。

(二)把“休閑農業”列入對臺招商引資的重點行業領域

寧德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加之基礎底子薄,發展休閑農業所需的資金缺較大。福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也是臺要祖籍地,800多萬臺胞不僅是來閩觀光旅游較為穩定的客源市場.也是投資大戶。環三都澳戰略規劃將寧臺旅游對接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臺灣觀光客可以通過寧德前往長江三角洲,寧德成為臺灣對大陸的一個重要通道。寧德也可以借此吸引大量臺灣游客,提升管理服務,打造旅游品牌。因此,應要做好宣傳,打好這張“僑牌”。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臺灣休閑農業已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區。寧臺兩地優勢互補、合作領域十分廣泛,積極吸引合資。開展寧臺休閑農業合作有著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閑農業行業本身就是招商引資最好的行業之一,所以,應積極吸引臺商到寧德投資開發建設休閑農業觀光區。

(三)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臺資涉農企業轉向農業多功能性開發

休閑農業把農戶的生產活動與游客的消費活動結合在同一時空,農業生產過程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緊密結合。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各種社會風險。近年來,已落戶福建的臺灣涉農企業,開始慢慢轉型升級為多功能性產業。把原來的科技型種養業和加工業、旅游業結合起來,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工商一體化,獲得了不錯的成效,成為了發展休閑農業最有潛力的主體之一。而且產業鏈的延長,可以加快吸收勞動力。實踐證明,這些涉農企業產前和產后部門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是產中部門的近十倍。延長農業產業鏈,不僅拓展寧臺農業合作的空間,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培育和發展。當前,寧德應抓住這一契機,著力促進臺資涉農企業轉向農業多功能性開發,把落戶寧德的臺灣涉農企業培育成為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的先鋒隊伍。一方面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加快休閑農業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鞏固合作基礎,實現跨躍式發展。

(四)依托太姥山、楊家溪、鴛鴦溪等旅游資源,合作開發對臺鄉村旅游

打造媽祖 、陳靖姑 、關帝等對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檔次的對臺招商項目,吸引臺商來閩投資旅游項目。這些都為寧臺旅游合作提供了機遇。 據研究,在自然資源、市場需求 、資金 、 人力、經營理念、營銷方式等l5項旅游業發展指標中,閩臺具有高度互補性的指標有5項,中度互補性指標8項,二者占總數的86.6%。閩臺旅游資源的高度互補性 ,來之于深厚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文化淵源 ,這是任何第三者都無法比擬的,也是寧德發展對臺鄉村旅游的先天優勢。

農業旅游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趨勢。因為農業發展、農民生活 、農村建設如果僅僅停留在生產領域,農業就不可能現代化、農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農村環境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觀。臺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強調農村建設到9o年代實施 “富麗農村”建設, 都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寧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目前還處于初級開發階段,從設施、管理到理念都還有待提升??梢砸劳羞@些資源,大力開展與臺灣的農業旅游合作,使寧德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旅游基地。

參考文獻:

[1]鄒芳芳.以臺灣經驗促福建休閑農業發展田[J].臺灣農業探索,2009(1).

[2]陳勵穎.福建觀光休閑農業市場開發的實證研究[M].中國農學通報,007(9).

[3]鄭青.閩臺農業資源配置模式演進及前景展望[J].亞太經濟,2010(4).

[4]段兆麟.臺灣休閑農業回顧未來發展策略[J].農政與農情,2007(177):64-70.

篇8

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從農村產業層面來看,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及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也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休閑農業是在城市化高度發展和人民經濟收入較高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休閑農業的意義是,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因為休閑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生產、管理人員,而且還需要從事住宿、餐飲、交通、商業等服務人員,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休閑農業有利于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不僅使城市人了解和體驗農業,而且也使農民轉變觀念和提高素質,加強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保護農村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休閑農業的功能特征

1、觀賞性

是指具有觀光休閑功能的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和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品種繁多,特別是那些千姿百態的農作物、林草和花木,對城市居民是奇趣無窮。這種觀奇活動,使游人獲得綠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種美感。

2、休閑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養殖動物,構成多種具有觀光、休閑和娛樂性產品,供人們欣賞和休閑。在不同類型觀光農業區設計修建娛樂宮、游樂中心、表演場;在樹林中設吊床、秋千;在海濱灘涂區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釣、抓魚、套鴨子、;在草原區設跑馬場,開展騎馬、賽馬等娛樂活動。

3、參與性

讓游人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讓其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學習農業生產技術,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比如對其有趣的觀光農業項目,讓游人模仿和學習,如嫁接、割膠、挖薯、摘果、捕撈、擠奶、放牧、植稻、種菜等,還可以開展當一天農民的活動,游客可以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過程,從而了解農業生產,增長農業生產技術知識。

4、文化性

觀光休閑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農業和農村的城市人服務的,因此觀光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觀光休閑農業經營者必須認識這種市場定位的特點,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場及其對觀光休閑農業功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按季節特點開設觀光休閑旅游項目。

三、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

近年來,國家旅游局和農業部對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十分重視。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興起階段,在少數改革開放較早和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首先發展觀光采摘農業;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發展和成長階段,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開始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三是2001-至今是較快發展和規范經營階段,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休閑農莊和鄉村旅游均發展起來,而且制定評定標準,走向規范化經營?;仡櫸覈^光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休閑農業已從初期自發發展,進入有組織的規范性發展;2、休閑農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步向規模化發展;3、休閑農業產品從最早的采摘、農家樂發展到現在的休閑農莊、生態農園、休驗農園;4、休閑農業功能從單純觀光,擴展到觀光、休閑、體驗、健身等多功能;5經營理念從單純的生產經營,擴展到休閑與體驗,增加了文化和生態內涵。

四、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類型

休閑農業發展受資源環境、區位交通、市場需要、農業基礎、投資實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發展態勢。

(一)按區位可分為4種類型:

1、城市郊區型。一般農業基礎較好,生態環境好,農業特色突出,市場需求大,交通便利,發展休閑農業條件優越。

2、景區周邊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區,農業產品豐富,農村環境好,農民經營意識強,有利于休閑農業發展。

3、風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風情,地域特色鮮明,農村土特產品豐富,可吸引游客體驗民俗文化,參與農業生產活動。

4、基地帶動型。農業種養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科技園區等,可以讓游客采摘、品嘗農產品,參與農業活動,購買農產品。

5、資源帶動型。農業資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濕地等,可以發展森林休閑、漁業休閑、牧業休閑、生態休閑等休閑旅游業。

(二)、按產業可分為7種類型:

1、觀光農園。利用花園、果園、茶園、藥園和菜園等,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拔菜、賞花、購物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2、休閑農園。利用農業優美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為游客提供欣賞田園風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生態及文化等活動。

3、科技農園。以現代農業生產為主,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水耕栽培、農技博物館等項目,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學習、體驗等活動。

4、生態農園。以農業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綠色農園等,為游客提生態休閑、生態教育、生態餐飲等活動。

5、休閑漁園。利用水面資源發展水產養殖,為游客提供垂釣、觀賞、餐飲等活動。

6、市民農園。農民將土地分成若干小塊(一般以一分地為宜),將這些小塊地出租給城里市民,根據市民要求,由農業園人員負責經營管理,節假日城里人去參與農業生產活動。

7、農業公園。利用農業環境和主導農業,營造農業景觀,設立農業功能區,為游客提供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等活動。

五、發展休閑農業效益、問題與措施

1、發展效益。發展休閑農業的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建立了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2、帶動了運輸、餐飲、旅館、商業及相關服務業,有利于農民的轉移和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3、促進了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和交流,推動了城鄉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4、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5、提高了農民的生態觀念,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6、有利挖掘、保護與傳承農業文化;7、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觀念,提高了農村資源和農產品的價值;8、加深了城市人對“三農”的認識,開辟了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途徑。

2、問題與措施。幾年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雖然取得明顯成績,但由于缺乏經驗,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產品雷同,特色不明顯;2、規劃滯后,業態單一;3、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健全;4、經營管理粗放,服務水平不高;5、功能單一,文化內涵和生態內涵不強;4、法規不健全,管理不規范;7、農民缺乏資金,發展受到限制;8、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客源不足。為此,建議采取積極措施,促進休閑農業健康、有序地發展。主要措施:1、提高認識,積極引導和扶持;2、做好規劃,突出特色;3堅持以農業經營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業化;4、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5、調整產品結構,樹立品牌;6、加強營銷,擴大市場客源;7、制定法規,完善行業標準。

六、休閑農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

1、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具有良好的時代背景和有利時機,這要以下幾個方面來看。1、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區鄉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以改變環境,放松自己,恢復精力和體力。2、廣大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3、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居民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達到較高程度以后,就會產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閑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崗人員有了雙休日,又有私人汽車,這也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條件。4、廣大農村一般遠離繁華的城市,具有優良的農業自然環境,美好的田園風光,多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的農家生活,這些都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前景廣闊

篇9

[關鍵詞] 大數據;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6)12-0017-02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迎來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以其巨量、高速、多樣、真實等特征為人類解決各種發展問題帶來了新的視角與途徑,大數據農業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完美結合,催生出大數據農業。它通過對農業資源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收集、保存、分析、挖掘、預測、呈現,為農業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提升決策質量,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增加收益。目前我國的大數據農業發展仍舊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過程中遇到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分析了大數據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一、我國大數據農業發展現狀

大數據農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課題,這種技術廣泛應用在多個領域。通過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科學家已經在農業育種、農業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環境監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在農業育種上應用大數據技術

傳統的育種手段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據統計,成功培育出一個新品種并投入商用大約需要10年時間。然而,在SNP分子標記檢測設備的輔助下,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基因組測序數據處理,科學家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檢測出大量基因型,快速篩選出目標基因片段,大幅度地提高了優良性狀的識別速度與效率。

(二)大數據技術與農業栽培相結合

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大數據技術與農業栽培技術的完美結合。它是一種基于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系統(RS)的大數據信息傳輸技術的現代化農業管理系統。大數據技術能夠對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時空變動給予監測與反饋,系統地評估作物生長狀態、合理地優化施肥配方,全面地調動土壤生產力,高效地調控各類農業資源,大幅地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防治病蟲害

農業技術人員根據設在田間地頭的監測站提供的海量數據,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對氣候、菌源基數和害蟲越冬基數、種植業結構等病蟲害監測系統主要因素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預測本季發生病蟲害的概率與區域,及時提供病蟲害預報,并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降低農業自然災害損失。

(四)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農業環境監測

農業環境監測的對象包括大氣、水、土壤和生態狀態等環境要素。大數據通過對海量信息進行相關性分析,計算特定要素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最終為農業發展提供準確的預測與判斷。例如,農業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傳感器更加詳細地監測土壤中的農作物需肥量,指導農民掌握施肥的最佳時機,節省肥料資源,避免過量施肥引起的環境污染。

雖然大數據技術已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多個方面,但是在普及大數據農業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許多問題。我們必須認清現實:我國大數據農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任重而道遠。

二、大數據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網絡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

網絡基礎設施是實現大數據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高速暢通的網絡環境才能將實時采集的海量農業數據信息及時有效地匯總至農業大數據處理中心,從而為數據統計篩選與分析預測贏得寶貴時間。數據的時效性決定了大數據農業精準與高效。然而,由于我國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地質條件相對復雜、人口分布大多分散,這導致了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的成本收益比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網絡數字鴻溝呈現擴大趨勢。據統計,目前我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未能接通寬帶,這一短板極大地阻礙了大數據農業的發展進程。發展大數據農業先完善網絡服務設施成為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大數據人才匱乏

大數據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雄厚的人力資源保障,不僅需要精通農業的相關人才還需要懂得大數據挖掘處理的計算機人才、農業數據網絡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這些人才集聚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大數據農業技術團隊。但是就目前的農村現狀而言,發展大數據農業的人力資本并不樂觀。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有能力掌握新技術的勞動力不斷流失,造成農村空心化,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多方面的綜合原因,導致廣大農村地區難以引進到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即使幸運地引進到相關技術人,往往也由于沒有完善的配套激勵措施等原因致使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逃離農村,造成大數據農業的實踐主體嚴重缺位。

(三)大數據共享度低

大數據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大數據共享是現代科學迅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我國在大數據資源共享,尤其是農業大數據資源共享方面與國外的差距很大。例如在美國,政府大力投資建立農業大數據庫共享平臺,并且科研院所可以免費共享這些數據資源。這種方式有效保障了數據資源在科研部門自由流通,顯著降低了科研成本,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反觀我國,農業大數據的開發利用水平還很低,數據標準不一、規模不大,部分數據仍然處在分散的狀態,無法實現共享。即使部分研究單位擁有相關數據庫,但是由于小農意識嚴重,部門利益沖突等原因,造成了一個個數據部門割據的信息孤島,致使農業大數據資源難以在大數據時代得到共享。

(四)法律保障機制不健全

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是農業大數據共享的堅實保障,也是實現大數據高度共享的關鍵性因素。例如,聯邦德國在1977年就已經制定并頒布了數據保護的相關法律。由于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指導規范,國外的數據共享也較為充分,從而使得在大數據到來之前,西方國家早已在金融領域的風控與征信等方面實現數據共享??v觀我國,數據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較為滯后。雖然近年來我國也加快了對數據信息的保護與立法工作,但是其中大多局限在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方面,對大數據分享與利用的法律規定闡述較少、界定不清,導致在這方面形成了相對的“法律真空”,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農業大數據共享的進程。

三、大數據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完善網絡配套服務設施

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發展大數據農業的先決條件。首先,增加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中央財政應該撥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發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通信管網、增加無線基站、提高各級機房等設施的覆蓋面,保證網絡覆蓋到每一個行政村,為實現大數據農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電信企業需要提高服務能力,實現網絡提速降費。目前,各大網絡運營商的網絡資費相對偏高,這一問題已經成為農民接入網絡的一大顧慮。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協調各方面利益,切實降低網絡資費,打通網絡入戶“最后一公里”。

(二)不斷提高農民大數據意識

農民是大數據農業的實踐者更是受益者,必須使農民在大數據農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只有腰包鼓了,才能充分調動農民推進大數據農業的積極性。一方面,加大對農民大數據農業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力度,運用農民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傳授大數據農業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要讓農民“聽得懂,學得會,記得牢,做得好”。另一方面,成立大數據農業技術推廣組,邀請大數據農業技術人員隨時為農民答疑解惑,提供技術咨詢服務,保證大數據農業技術得到有效普及與推廣。

(三)大力推進農業大數據共享開放

國家應該對農業大數據產業進行全面、細致、強力地規劃,減少大數據資源共享的屏障。首先,建立農業大數據共享中心,將原本分散存儲的數據統一匯集到公共數據中心,強力推進數據共建共享。其次,鑒于部門利益割據是阻礙推行農業大數據技術的藩籬,政府有義務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對相關主體進行必要的經濟補貼,從而引導相關利益部門開放農業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農業大數據資源無障礙流通。第三,制定大數據使用管理規范,出臺相應的數據版權保護的規定,相關部門簽署數據使用協議,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大數據藩籬,做到真正的大數據共享,造福于社會。

(四)全面健全法律保障機制

大數據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大數據農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農業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將涉及數據生產者、數據收集者、數據加工者以及數據使用者等各個農業大數據的相關者。第一,農業大數據共享平臺有保護農業大數據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第二,農業大數據的收集途徑和手段必須合法,相關主體充分享有知情權;第三,明確規定農業大數據相關主體隱私泄漏后的法律援助和救濟渠道。只有通過立法厘清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明晰各方的法律邊界,大數據農業的發展才有法可依,農業大數據的各方利益才能得到全面保護。

四、展望

目前,大數據浪潮席卷全球,為我國大數據農業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盡管我國大數據農業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業大數據技術還沒有實現全面推廣,但是只要我們牢牢把握大數據這一時代主題,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虛心借鑒各國成功經驗,全面運用各種數據資源和先進技術,不斷加強大數據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改進,就一定能夠進一步推進我國大數據農業的發展進程,為實現我國由農業大國成功轉型為農業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肖湘雄.大數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5(11):25-29

篇10

關鍵詞:耒陽;現代農業科技園;環境條件;意義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03-2

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是選擇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集中配置土地資源和農業資源,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現代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為支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設施等高新技術為一體,運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密集區域,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投入、集中開發,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基地、種植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1]。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已經成為帶動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及農業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力度,并給予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資金[2]。

1 耒陽歷史人文

耒陽地處湖南省東南部,是湖南省衡陽市所轄的縣級市。全市總面積2656km2,總人口130萬人,市區常住人口43萬多人,轄一個正處級開發區,34個鄉鎮辦事處。耒陽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神農創耒”的美麗傳說;是世界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鄉;是湖南省最大的縣級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鄉”、“楠竹之鄉”、“能源之鄉”、“漢白玉之鄉”等諸多美譽。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陽市委書記袁延文就說過:“沒有煤炭,就沒有耒陽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沒有耒陽的明天”。2009年3月,耒陽市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有專家稱400m以上的煤礦僅僅只夠挖15年,耒陽經濟結構轉型已迫在眉睫。

2 耒陽地理環境條件

耒陽南鄰廣東,是湖南省經濟戰略重點“五區一廊”的南大門[3],是內陸地區主動承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國道、武廣高鐵貫穿全境,水陸空交通俱全,到廣州、武漢、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時內可以到達,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時經濟圈”。

耒陽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最低溫5.8℃,月平均最高溫30℃;日照時間1680h左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1337mm,植物資源種類豐富。

3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地理位置

耒陽蔡倫現代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園區)地處耒陽蔡子池辦事處所轄的七嶺、大金、上嶺和大唐等村,總體規劃面積1萬畝,歐陽海灌渠貫穿全境,耒水緊鄰其側;園區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塘水庫面積500多畝,優質水稻田3000余畝,土壤類型以第四紀紅壤為主,土層深厚,經過人工改良后適合各類亞熱帶作物生長。園區位于107國道旁,開車從園區出發到耒陽區約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廣高鐵站20min左右,到遙田機場約30min。豐富的水資源為園區農業生產、農副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條件為休閑旅游、儲藏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為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4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的意義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是一家集科研、農技培訓與推廣、農業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儲藏、加工運輸、新農村建設及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綜合性農業科技園,是耒陽經濟結構轉型的產物,是農業由傳統經營模式轉變為現代經營模式的典范,是農業科技研發的載體和孵化地,將為耒陽、衡陽乃至湖南甚至全國的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4.1 結合科技力量進行農業生產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同湖南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及紹興農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園區建設年產1000萬瓶組培苗的組培大樓和50畝大棚基地,組建專家團隊,專門進行科研、產品開發和技術推廣等工作,為農業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4.2 結合國家相關政策進行農業生產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耒水流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使園區范圍內荒山禿嶺經過整理后,能成功種植各類果樹和綠化苗木,實現了荒山變綠、環境變美的目標,為實現把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成為耒陽 “城市后花園”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4.3 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低產田改造項目,將園區低洼冷浸田改造成優質農田或擴大為水面,實現了田地的綜合開發利用,解決了冷浸田拋荒問題,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

4.4 緊隨市場經濟步伐,實現農副產品價值最大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建設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農業產業鏈條式生產經營即: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服務,實現了農副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4.5 結合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完善農村設施,實現農業產業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了農村自飲水工程,解決了農民工就業問題,改善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一部分農民掌握了一技之長,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建設[4],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舞臺。

4.6 推廣農業科普知識,展示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文化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結合農耕文化,建設農耕文化科普走廊,為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展望現代農業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建設生態餐廳及商務會所,進行商務和會務等接待,垂釣、休閑娛樂等項目相繼建成,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完美結合,探索出一條農業綜合發展的新思路。

5 小結

耒陽蔡倫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確立了科研單位、園區專業人員、企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的有機結合,不僅利用產學園結合的優勢合力推進企業發展,更在推進產學園結合的同時加快了現代化農業前進的步伐[5],是耒陽由不可再生礦產經濟轉型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最佳選擇,是實現耒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是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催化劑,是高新技術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6],對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于平福,梁賢.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評價體系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4,35(4):342-345.

[2] 曹仁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38-41.

[3] 中國耒陽黨政門戶網站[OL].leiyang.省略/main/zoujinleiyang/index.shtml.

[4] 郭春恒,劉春和,張玉東,等.對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幾點建議[J].農業經濟,2003,7:29-30.

[5] 高煒.推進產學園結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J].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