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糧食生產工作情況匯報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鎮糧食生產工作情況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各級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認識,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糧食面積,制止耕地拋荒,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全縣糧食生產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年計劃糧食播種面積49.4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16.2萬畝,中稻7.2萬畝,晚稻17.5萬畝,旱糧8.5萬畝,實現糧食總產21.9萬噸。目前已落實早稻面積16.2萬畝,完成計劃的100%;落實中稻面積7.2萬畝,完成計劃的100%;落實旱糧面積6.8萬畝,完成計劃的80%。現將主要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周密部署各項工作
一是成立了領導小組。縣政府成立了高規格的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廖桂生任組長,副縣長李長清、陳占華任副組長,縣農業局、科技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農辦、農經局、農機局、畜牧水產局、物價局、糧食局、農開辦、扶貧辦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縣農業局,農業局局長孫社生兼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糧食生產的領導、指揮、協調工作和研究解決糧食生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鄉鎮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縣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確了糧食生產的工作目標及工作要求,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責任制,縣長和鄉鎮長為糧食生產第一責任人。縣政府分別在月日和5月15日先后兩次召開了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全縣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會議,對全縣糧食生產工作進行部署。各鄉鎮也召開了兩次以上會議對轄區內糧食生產工作進行研究和部署。在全縣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全面抓落實的糧食生產工作格局。三是出臺了相關政策。我縣將國家十項惠農政策內容張貼到了23個鄉鎮,309個行政村,使國家惠農政策達到家喻戶曉。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各項農村直補政策資金2692.1萬元在規定時間內全部落實到位。在認真宣傳和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基礎上,我縣還制定了系列傾斜政策,縣政府規定對種植糧食30畝以上的生產大戶,縣財政每畝獎勵100元。各鄉鎮也出臺了相應的糧食生產激勵機制。目前,農戶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一批種糧大戶。據統計,種植50畝以上的有380戶,其中三星鎮白泉村農戶鄧利祥,通過土地流轉種植水稻80畝,并購買了耕田機、插秧機和收割機,種田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質的飛躍。四是建立了獎懲機制。縣政府把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各鄉鎮,簽訂了糧食生產責任書,明確了獎罰措施,并將糧食生產工作列入對鄉鎮綜合考核指標。對效果明顯,成績突出的鄉鎮給予重獎。對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鄉(鎮),將進行全縣通報批評,并要鄉鎮向縣政府說明原因。到目前,各項工作進展有序,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二、嚴防死守,堅決制止耕地拋荒
一是建立了責任機制。我縣認真貫徹執行《郴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耕地拋荒問題的若干意見》(郴政發[20__]5號)文件精神,并將文件轉發到各鄉鎮及有關部門,縣政府分管農業副縣長就糧食生產和制止耕地拋荒進行了電視講話。鄉鎮與縣政府簽訂了責任書,實行一級
對一級負責制,即鄉鎮長對縣長負責,村長對鄉鎮長負責。因工作不力,造成連片拋荒面積超過5畝的鄉鎮,對鄉鎮長進行戒勉談話。二是建立了監管機制。縣政府對全縣耕地拋荒情況進行動態監管,由縣農業局牽頭對全縣耕地拋荒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摸清底子,建立檔案,做到心中有數。各鄉鎮實行一月一報,隨時掌握耕地拋荒情況。據目前統計,全縣耕地拋荒面積204.28畝,其中稻田拋荒167.4畝,旱地拋荒36.88畝,拋荒原因主要是干旱缺水不能耕種和勞力外出務工。對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種的耕地,要求所在鄉鎮采取措施,籌資籌勞改善耕地灌溉條件,創造條件進行復耕。對因棄農經商或外出務工無力耕種的耕地,要求鄉鎮督促耕地承包戶及時將耕地轉包與他人代為耕種,并逐步推動土地流轉。三是加強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我縣共投資18萬元用于防汛工作,投資355萬元用于改善稻田水利設施。現冬修水利重點工程龍虎洞右干渠李屋段整修工程、龍虎洞干渠清淤掃障工程及兩個小ⅰ型病險水庫修復工程已全面完工。全縣中型水庫蓄水60%左右,小ⅱ型以上水庫蓄水50%左右,耕地防汛抗旱能力進一步增強。四是提高了耕地地力。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全年計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5萬畝,推廣配方肥1500噸。目前已對全縣4028戶農戶的施肥情況展開調查,取回土樣4626個,取得化驗數據28462個,發放施肥建議卡8萬份。通過項目實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4個百分點,每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耕地地力有效提高。三、堅持標準,創建糧食高產示范
一是加強領導,制定了工作方案。我縣將20__年定為“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年”,成立了糧食高產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陳占華任組長,縣農業局局長孫社生任副組長,縣農業局、推廣站、糧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種子公司和種子管理站負責人員為成員。制定了糧食高產創建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要求,同時落實了項目經費10萬元。二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今年我縣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以推廣超級稻及高產栽培技術為主,結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計劃全縣推廣面積10萬畝,平均畝產600公斤,總產達到6萬噸。今年我縣重點推廣了超極稻和中檔優質稻,推廣品種以y兩優1號、y兩優7號、準兩優527等組合為主,良種覆蓋率達到了86.7%。推廣秧盤和無盤拋秧、超級稻三定栽培法、改良型水稻強化栽培、病蟲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12項,先進技術應用面積在85%以上。三是認真辦好示范樣板。縣農業局牽頭以三星鎮為中心創辦了1個萬畝連片高產示范片,在附城廖家村創辦了1個畝產900公斤百畝攻關示范片。示范片內實行專人負責、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每個鄉鎮創辦了1個千畝示范片,每個村創辦了1個百畝示范片。全縣共創建大小示范片300多個,通過縣、鄉、村層層辦點示范,在全縣形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示范網絡。
四、強化服務,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一是加強病蟲防治指導,為糧食安全生產提拱技術保障。我縣地處湘、粵交界處,是兩遷害蟲易發地帶。為確保糧食穩產高產,我縣高度重視農作物病蟲害大面積防治工作。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狠抓了抗病蟲品種的推廣、種子處理和加強田間管理等幾個農業防治關鍵環節,在各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帶隊到各鄉鎮重災區進行調查、指導病蟲防治工作,及時為廣大農戶解決病蟲防治中遇到的各種新、疑難問題。到目前,累計下鄉指導病蟲防治365人次,解答1.5萬人次的咨詢,發放防治技術資料1.2萬份,在各鄉鎮窗口、農藥銷售點及各訂單農產品生產區出防治技術墻報、黑板報260余期,縣鄉兩級貼防治宣傳標語560多條,為我縣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維護了農資市場秩序。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對全縣農用物資質量進行全面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對全縣110家化肥、農藥、種子經營網點進行拉網式檢查,查處未經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10個3160公斤;沒收禁止銷售的高毒農藥60公斤;查封含量未達標的復合肥30噸;依法查處農資違法案件6起。全縣農資市場秩序良好,為全縣糧食生產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促進了糧食產業化發展。大力扶持糧食種植大戶、營銷大戶、加工企業,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以點帶面,全面推動糧食產業化發展。通過引進先進生產線,擴大基地建設等措施,加快了企業的改造升級,提高了糧深加工的水平和能力,糧食生產比較效益明顯提高。其中龍峰公司每年可加工糧食3000噸,年產值1270萬元,生產基地面積達5000畝,帶動發展種植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有效地促進了糧食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五、存在困難和問題
1、糧食生產與產業結構調整矛盾突出。由于糧食生產效益相對較低,而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效益較高,在利益的趨動下,農戶種糧的積極性難以調動,部分農戶種一季水稻再種一季蔬菜,不同程度的存在“雙改單”的趨勢。
2、災后農業生產恢復重建難度大。元月份我縣遭受了50年來最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給全縣經濟發展和群眾財產造成了特別重大的損失。全縣受災人口達27.9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0.37億元,農作物和農業基礎設施直接經濟損失1.85億元。入春以來又有南洞、永豐、益將等鄉鎮遭受冰雹和暴風雨災害,頻繁的自然災害使農作物及農業設施損毀嚴重,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緊缺,任務艱巨。
六、下段工作打算
1、加強跟蹤督查,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繼續加大對基層糧食生產工作的跟蹤管理力度,全面落實晚稻和秋季旱糧作物面積,嚴格按照縣政府與鄉鎮簽訂的《20__年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的要求,加強對糧食生產工作的督查。
2、加強生產指導,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做好農業防汛抗旱工作,繼續搞好糧食生產技術指導,特別是搞好病蟲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確保糧食生產豐產穩產。
3、加強市場監管,全心全力維護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繼續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活動,加大對涉農案件的查處和打擊力度,采取強有力的手段,切實維護農資市場的相對穩定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七、請求解決的問題
1、為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將我縣建設成為粵、港、奧的農產品供應基地,我縣計劃建設一個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現縣政府已完成規劃建設用地、機構設置、經費配套等系列工作,請求省廳將我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列入部級申報項目予以扶持。
2、我縣具有豐富的野生蘭花資源,生產春蘭、寒蘭等上百個品種,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種。由于人為破壞等因素,現在逐步減少,一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