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腦梗塞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
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已成為當今世界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塞亡率,已成為致殘的首要原因。中國是腦卒中高發國家,卒中每年發病率為150/50萬。急性腦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見病, 其致殘率、病塞率均較高, 主要治療措施為溶栓治療,溶栓劑均為纖溶酶原激活劑,是通過激活體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將血栓溶解,現有的溶栓劑主要有鏈激酶SK、尿激酶UK、和rtPA SK,UK為非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血漿中的纖溶酶原亦被激活,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狀態,易引起出血并發癥,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rt - PA) 對血栓內纖溶酶原親和力強,具有特異性局部溶栓作用,而對血循環中的纖溶酶原親和力小,全身纖溶作用不明顯.因此,如患者經濟條件許可,應作為首選的溶栓用藥。溶栓治療的時機是影響療效的關鍵。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rt - PA) 已在多個國家用于治療急性腦梗塞, 而溶栓復流是治療缺血性卒中的關鍵。其可將血栓栓子溶解,再通閉塞的血管,重建梗塞區血液循環,搶救半暗帶,以改善預后。我科2009年11月~2010年6月對收治的20例大面積腦梗塞患者進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rt - PA)靜脈內溶栓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l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0例大面積腦梗塞患者,均符合l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 ,將患者rtPA治療20例,進行溶栓治療:男13例,女7例,年齡38-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歲,該病例中多為偏癱為臨床體征,其中還有較多病人伴有失語、輕度意識障礙等體征,發病時間3-6時內CT檢查結果顯示,頸內動脈供血區大片低密度陰影,同側的腦室受壓,腦皮層增寬加深。根據患者病情及具體情況在非溶栓禁忌癥的患者進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內溶栓治療。
1.2診斷標準1)發病6 h之內初次超急性期腦梗塞;2)年齡
1.3治療方法溶栓給予rt-PA 0.9 mg/kg(最大劑量為90 mg)總劑量的1O% 首先靜脈推注,其余的9O% 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維持60 min。在癥狀發生的早期24 h內,該治療方案與肝素鈉、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如果防止其他癥狀(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給予肝素鈉皮下注射,劑量不超過5000單位,并口服小劑量腸溶阿司匹林100 mg/d,,以已改善于后,但是, 前24h內不得給藥。與此同時,腦活素、奧扎格雷納和高壓氧等輔助治療,促使改善梗塞區域的供血,防止受損,有利于抗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及腦保護,提高療效。
1.4實驗室檢測 1)治療前、治療后24 h查頭顱cT和心電圖。2)治療前、治療后3、5、7 d的PT、APTT、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及大便潛血試驗。3)治療前、治療后7、14 d 、尿常規、肝腎功能。
2結果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后患者的療效顯著。見表l。
2.3不良反應 溶栓治療期間2例患者出現輕度皮下和鼻出血(少量),經過對癥處理后不良反應得到緩解。
3討論
腦梗塞絕大多數是由腦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或顱外栓子栓塞腦動脈導致腦血流灌注障礙所致。急性腦梗塞是由于供應腦的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管腔狹窄、閉塞, 或在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 造成腦局部血液中斷,引起相應部位的腦組織缺血、缺氧, 繼而出現壞塞。大量試驗證明, 急性腦梗塞患者在梗塞的中心壞塞區和正常腦組織之間存在缺血半暗帶, 該部分腦組織僅具備短暫的生存能力, 其存在的時間和范圍均不穩定, 若缺血區血流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恢復, 則缺血半暗帶的腦組織可以向正常組織轉變, 反之半暗帶的腦組織就會壞塞, 導致中心壞塞區擴大。急性腦梗塞早期治療的關鍵在于恢復梗塞區血供、搶救缺血半暗帶、減輕灌注損傷。目前認為, 恢復缺血腦組織血流最有效的辦法是溶解阻塞動脈的血栓, 急性腦梗塞早期給
以溶栓治療, 能迅速暢通閉塞的腦血管,盡快恢復腦血流, 挽救處于可逆狀態的半暗帶腦細胞, 縮小腦梗塞面積,溶栓治療旨在使閉塞的血管再通,在缺血腦組織壞塞之前恢復供血,從而糾正或維護腦梗塞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因而被認為是腦梗塞的有效治療手段。自從NINDS臨床試驗證實,發病3 h內采用rtPA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有良好的療效l ,并迅速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準應用于臨床以來,超早期溶栓治療已經成為急性腦梗塞的一個標準治療方法,溶栓劑均為纖溶酶原激活劑,是通過激活體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將血栓溶解,現有的溶栓劑主要有鏈激酶SK、尿激酶UK、和rtPA SK,UK為非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血漿中的纖溶酶原亦被激活,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狀態,易引起出血并發癥,rtPA 對血栓內纖溶酶原親和力強,具有特異性局部溶栓作用,而對血循環中的纖溶酶原親和力小,全身纖溶作用不明顯,因此,如患者經濟條件許可,應作為首選的溶栓用藥。溶栓治療的時機是影響療效的關鍵。本研究顯示,大面積腦梗塞患者在發病6h內,予以rtPA靜脈溶栓治療,治療效果顯著,表明接受rtPA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rtPA靜脈溶栓治療大面積腦梗塞療效是肯定的。
綜上所述, rt - PA 治療大面積腦梗塞能減少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 改善患者預后, 增強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急性腦梗塞發病6 h內應用rt - PA靜脈溶栓治療安全、有效。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白紅梅.纖溶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 , 7 (13) : 2978.
[2]崔炎增 段 楊世春。降纖酶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進展型腦梗塞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 3 (1) 5.
[3]譚安雄, 李金成, 王玉銀, 李小云.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超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的療效.中國全科醫學,2009,12(4B):651.
[4] 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l996,29:376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從我科2003年至今經治患者中選擇腦梗死病人120例。發病特點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所規定標準,其中男73例,47例。65~70歲66人;71~75歲36人,76~80歲13人,81~84歲以上5人,平均年齡75.2歲。腦梗死部位:頸內動脈起始處虹吸部占35例;大腦中動脈52例;大腦前動脈占6例;椎動脈占8例;大腦后動脈占11例。并發癥:動脈硬化性冠心病占96例;高脂血癥占84例;糖尿病占44例;房顫心衰占16例;有TIA發作史或腦梗死病史者占28例。
1.2治療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一般治療:①呼吸功能的維持與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②調整血壓;③降低高血糖;④防治腦水腫。丹參針30ml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Ivgtt,qd。連用14d。單純采用此法者設為對照組。觀察1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又具備溶栓條件者,時間窗為發病后6h內,以尿激酶(uk)4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再以尿激酶(uk)1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連用3d。觀察兩組在對照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克塞通絡湯(當歸、赤芍各20g;桃仁、紅花各10g;川芎、廣地龍各15g;蜈蚣1條)。1付/d,水煎分2次服,連用14d。痰濁腑實者加生大黃、瓜蔞、枳實各15g,風痰上擾者加膽南星、天麻、石菖蒲各15g;血壓偏高者加益母草30~50g、天麻10g,氣虛者重用黃芪100~120g;陰虛者加麥門冬、生地黃各30g。治療組在對照治療的基礎上,既給予觀察1組的尿激酶溶栓療法;同時給予觀察兩組中的克塞通絡湯口服,1付/d,連用14d。
1.3療效判斷與結果執行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標準、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失評分減少46%~90%,且病殘程度在1~3級。進步: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失評分減少或增多17%以內。惡化: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8%以上。結果:對照組;基本痊愈:0例;顯著痊愈:7例;進步:9例;無變化:11例;惡化:12例;死亡:1例。觀察1組;基本痊愈:3例;顯著進步:11例;進步:12例;無變化2例;惡化:1例;死亡:1例。觀察2組:基本痊愈:2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14例;無變化:3例;惡化:0例;死亡:1例。治療組:基本痊愈:10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6例;無變化:0例;死亡:0例。
2體會
老年性急性腦梗死有如下特點:①其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硬化引起,故稱為動脈硬化性腦梗死;②由于動脈硬化、血管肌層萎縮、缺乏彈性;③正常生理功能減退、臟器功能減弱;④并發癥多: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篇3
關鍵詞大面積腦梗塞;腦出血
大面積腦梗塞伴腦出血又稱出血性腦梗塞 ,是在腦梗塞區內繼發性出血,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腦梗塞。臨床上常表現為大面積腦梗塞原有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復查頭部CT或MRI證實為出血性腦梗塞塞,治療困難,病死率
較高。現將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大面積腦梗塞合并腦出血病例18例,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為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大面積腦梗塞合并腦出血病例共18例,均經頭部CT或頭部MRI確診,診斷標準均符合第二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出血性腦梗塞診斷標準[1],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4.3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2例,其中10例規律服用降壓藥,有風心病病史5例,既往有腦血管病史5例,房顫病史3例,糖尿病病史6例。自發性出血10例,應用溶栓后出5例,康復過程出血3例。
1.2臨床表現及轉歸
活動中發病13例,靜態下發病5例,均為急性起病。發病時間平均為1.5±0.2h。入院后48 h內即出現意識障礙,中樞性面癱10 例,舌癱8 例,眼球同向凝視12 例,嘔吐15例,抽搐7 例,尿失禁12 例,腦膜刺激征陽性5例,病理征陽性13 例,腦疝2 例,并消化道出血3 例。其中8例常規治療病情無好轉,出現惡心及嘔吐,伴抽搐;5例溶栓治療后病情加重;5例進行康復治療過程中出現加重;復查頭部CT示出血性腦梗塞。
1.3影像學檢查
18例病例入院后24小時經頭顱CT或頭部MRI檢查證實為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左側 10 例,右側 8 例,其中額顳頂葉3例,額顳葉 6 例,顳頂枕葉 9 例,合并側腦室受壓 5 例,中線結構移位9例;早期額 、顳 、頂出現低密度灶,同側腦溝、腦回飽滿,外側裂及側腦室受壓變窄 。病情加重后復查頭CT或頭MRI均見在原有低密度灶內混雜不規則片狀或點狀高密度灶,其中中線移位5例。
1.4治療
上述病例期中15例經內科保守治療,甘露醇及速尿脫水,清除自由基,腦組織保護劑,預防感染及應激性潰瘍、補液對癥治療,其中2例配合高壓氧治療。3例行外科手術治療。
2結果
18例病人經治療后存活12例,均遺留偏側癱瘓,4例呈植物狀態,2例死亡,死亡率為11%。
3討論
大面積腦梗塞起病急,癥狀重,并發癥多,治療難度大。其中以腦梗塞合并腦出血最為嚴重,占腦梗塞的5.8%~43%[2]。出血性腦梗塞,是在腦梗塞區內繼發性出血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腦梗塞。出血性腦梗塞系指腦動脈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發生腦梗塞后,出現動脈再開通,血液從病變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進入腦組織而形成。其發病機制,可能是由于腦血管發生栓塞后,其供血區內腦組織彌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或麻痹,當側支循環再建或過度灌流時,血流力圖通過吻合支進入已麻痹損害的血管,則導致出血。梗塞后出血多發生在梗塞后第 2 周內[3],一般預后差 。因此,對大面積腦梗塞應積極防止出血性腦梗塞的發生。出血性腦梗塞的發生,除了與梗塞灶大小有關外,還可能與高血壓 、年齡、抗凝藥物及溶栓藥物治療有關。所以對大面積腦梗塞患者,管理好血壓,慎用或不用抗凝藥物及溶栓治療,可能減少梗塞后出血的發生。
總結本病的治療,作者有如下幾點體會:①大面積腦梗塞不適于溶栓治療,除非在起病6 h ,否則最好不進行降纖及溶栓治療。 ②早期足量 、聯合使用脫水劑是關鍵 ,甘露醇 125 ml 每 6 小時一次,持續 7~10d 甚至半月,間斷配以速尿或甘油果糖聯合應用,能有效地緩解顱高壓 ,預防腦疝形成。③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在發病上可互為因果,也可共同發生在動脈硬化基礎上,臨床上兩者常并存 ,影響診斷和治療,值得重視。④當血糖 ≥13. 9 mmol/L時即誘發腦水腫,有導致意識障礙的可能。因此,在血糖 >10 mmol/L時應使用胰島素加以控制。⑤預防癲癇發作,因病變范圍廣,皮層常累及易出現癲癇,加重腦水腫,增加死亡率,可常規預防性服用卡馬西平。⑥積極預防應激性潰瘍,可使用 H2受體阻滯劑,如已發生大出血則可使用質子泵阻滯劑;⑦對脫水藥物不能控制的惡性高顱壓 ,病情逐漸加重 ,出現早期天幕疝 ,沒有嚴重繼發性腦干損傷癥狀,可考慮手術治療,錯過了手術時機,預后不良。出血性腦梗塞的治療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早期脫水治療,預防并發癥,病情允許可早期轉外科行去骨瓣減壓并顳肌大腦表面貼合術。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中華神經科雜志1986.21:60.
[2] 雄鷹、林世和.出血性腦梗塞發病時間與病程演變的關系 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 1993;26(6):163.
[3] 褚曉凡、曲松濱、戴艷萍等,大塊腦梗塞中出血性腦梗塞的病理特點,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6;13(5):275.
篇4
摘要:
目的從癥狀、證候改變及神經損傷的角度出發,探討星蔞承氣湯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病痰熱腑實證的作用機制。方法采用前瞻、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設計方法,治療組(37例)服用星蔞承氣湯,對照組(15例)口服杜密克或開塞露灌腸。療程為(5±2)d。對兩組治療前后相關量表評分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兩組病人治療后《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評分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內風、內火、痰濕、血瘀等實證均改善(P<0.05或P<0.01),NSE治療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對痰濕證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星蔞承氣湯對痰濕證的改善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
急性缺血性中風病;星蔞承氣湯;痰熱腑實證;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自20世紀80年代王永炎院士提出中風病痰熱腑實證的辨證論治,并報道了運用化痰通腑飲(即星蔞承氣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痰熱腑實證的臨床經驗[1-2],星蔞承氣湯已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關于星蔞承氣湯的機制研究目前尚未深入。本研究從癥狀、證候改變及神經細胞損傷的角度出發,探討星蔞承氣湯的療效機制。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研究對象
病例來源于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科的住院病人。入組前病人本人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共收治符合納入標準的腦梗死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病人57例,依據隨機對照表,按照2∶1的比例,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9例,對照組18例。研究過程中治療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3例。最終進行有效分析病例52例。治療組37例,年齡64.54歲±10.38歲;對照組15例,年齡69.53歲±12.41歲。兩組年齡、性別構成、病程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診斷。中醫病名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中病名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痰熱腑實證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證類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1.3納入標準
符合以下6項全部者可納入:①符合西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中風病病名診斷;③符合中醫中風病痰熱腑實證辨證標準;④自本次發病之日起14d之內者;⑤年齡18歲~85歲(性別無特殊要求);⑥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4排除標準
具備以下6項中任何一項者,不可被納入臨床研究范圍:①腔隙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②經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中風病人;③因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疾病合并房顫引起腦栓塞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腫瘤病人、精神病病人、無自知能力者;⑥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
1.1.5剔除與脫落標準
①凡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入的病例,或受試者依從性差,未按規定按時服藥者應予剔除;②自行退出,或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癥等不宜繼續而未完成整個試驗療程,影響療效判斷的病例均視為脫落。
1.2方法
采用前瞻、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設計方法,對星蔞承氣湯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病人進行臨床觀察。
1.2.1治療方法及療程
從倫理學角度考慮,為保障病人利益和臨床操作的可行性,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給予以下常規內科綜合支持治療方案。根據病情采取穩定血壓、降糖、調脂、抗凝、降纖、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經保護等對癥治療,如有需要可采用溶栓治療。對治療藥物做詳細記錄,并盡量統一用藥。治療組采用中醫星蔞承氣湯治療,星蔞承氣湯組方:全瓜蔞30g,膽南星6g,生大黃(后下)10g,芒硝(沖服)10g,羌活6g。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次100mL,一日2次。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通便藥物治療,杜密克口服/開塞露灌腸療法,杜密克每日1次,每次1袋,口服;或開塞露,每日1次,每次40mL,納肛灌腸。兩組療程均為(5±2)d。
1.2.2治療前后評價時點
于治療前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時點為:①入組當天(用藥第1天);②治療(5±2)d,腑氣通下后。
1.2.3觀察指標
采用客觀定量的計分方法,治療前后進行量表評價,填寫統一制定的觀察表格: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②依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病類診斷評價;③依據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缺血性中風病證結合的診斷標準與療效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制定的《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對病人進行證候要素評分。治療前后對兩組病人進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檢測,檢測均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核醫學科進行。監測治療期間血常規、肝腎功能、血凝等安全性指標。
1.2.4數據管理及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工作手冊記錄觀察病例資料。使用Microsoft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采取二次錄入的方式,并由第三人進行合庫校正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對數據進行統計時,嚴格按照資料的類型選用合適的統計方法。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對于計量資料組間比較時,符合正態性分布的數據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時,對差值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的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非正態分布的采用2個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對于計量資料的相關性研究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計量資料數值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中風病類診斷評分
治療前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積分
治療前兩組間各證候要素積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比較,兩組內風、內火、痰濕、血瘀證積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或P<0.01),組間比較,痰濕證積分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NIHSS評分
治療前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NSE檢測
兩組分別進行組內比較,治療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治療組治療后NSE水平總體上升,對照組總體下降。52例中,治療前6例、治療后5例的NSE水平高于臨床參考值范圍(0~16.3μg/L),其余病人NSE水平均在參考值范圍內。進一步對兩組中血清NSE水平上升和下降病例分析,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2.5NSE與量表評分的相關性對52例病人治療前的血清NSE水平與《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評分及NIHSS評分做相關性分析,均未見直線相關性(P>0.05)。詳見表6。
3討論
中風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疾病,由于腦絡損傷,神機失用,常導致多個臟腑的功能紊亂。在中風病的急性期常出現痰熱腑實證的涌現,具體表現為便干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同時兼有口干、口苦口臭、煩躁不安、腹脹腹痛等癥狀。這些癥狀不僅僅是痰證、熱證、腑實證的臨床表現,更代表了中風病在該階段的整體核心病機,即風痰瘀火阻絡,導致氣血逆亂,火熱、穢濁之氣上擾神明、敗壞形體[1]。此時運用星蔞承氣湯,既可通腑泄熱、清熱化痰,又能熄風開竅,對于胃腸以及神智等全身癥狀的改善均具有良好的療效。中風病病性多屬本虛標實,急性期以風、火、痰、瘀等標實證為主,到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隨著標實減輕,氣虛、陰虛等虛證開始逐漸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及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神經功能較前改善,并且內風、內火、痰濕、血瘀等實證積分均明顯改善。但氣虛、陰虛積分治療前后未表現出差異。與西醫常規通便治療方法相比,星蔞承氣湯對痰濕證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
烯醇化酶是生物體內參與糖酵解的一種酶,其γ型同工酶特異性地存在于神經元及神經內分泌細胞中,故稱之為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正常情況下,NSE在人體體液中含量很低。當神經細胞受損時,NSE可從細胞內大量漏出到細胞外,繼而進入到腦脊液以及血液循環[5-6]。據文獻報道[7-8],血清NSE水平在急性腦梗死病人發病4h內無明顯變化,6h后即開始升高,24h后明顯升高,2d、3d達到高峰,并可持續到5d~7d,1周開始下降,兩周基本恢復正常,21d可完全恢復正常。臨床研究表明[9-11],NSE不僅可以反映中風病人的腦梗死灶大小、病情嚴重程度,也可以對病情進展及預后判斷提供信息。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前后比較,NSE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病人血清NSE水平多在正常范圍內,與NIHSS等量表評分未表現出相關性。治療后兩組共31例(59.6%)病人的NSE水平升高,但臨床癥狀并未出現加重。這些結果與文獻報道不一致。進一步查閱國外文獻,可知目前對NSE這一指標的認識尚未統一[12]。關于腦梗死急性期病人血清NSE的動態變化,國外的研究結果觀點不一。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病人的血清NSE變化并非均呈單一的高峰,可以呈現平穩、上升、下降、單峰、雙峰等多種變化趨勢[13],也有學者的研究結果認為其呈雙峰[14]。亦有臨床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病人血清NSE水平與病人入院時的病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性[15]。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同的研究結果,考慮可能與納入病人的病情、病程、樣本量等不同有關。NSE檢測的穩定性及作為藥物療效評價指標的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出于倫理原因考慮,本研究未設置對便秘不予特殊干預的空白對照。由于樣本量較小,未對兩組的療效進行劃級比較。通過研究可以得出,痰濕證的改善有較好的療效。關于其對NSE的影響,更多樣本的積累、對NSE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會幫助我們今后對這一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王永炎,謝穎楨.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痰熱腑實證的源流及發展(一)———歷史源流、證候病機及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3,20(1):1-6;24.
[2]王永炎,李秀琴,鄧振明,等.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158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學報,1986,1(2):22-24.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0,2(4):50-59;69.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5]李志,張洪娟,劉卉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檢測的臨床意義[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8,30(1):69-72.
[6]李志,劉衛紅,謝田剛,等.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評估的臨床意義[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7,29(5):494-496.
[7]陳俊,何國厚,余紹祖,等.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動態變化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22(1):72-74.
篇5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6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151-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狀動脈突然完全性閉塞,心肌發生缺血 損傷和壞死,出現以劇烈胸痛 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的動態變化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心臟病 硝酸甘油液是近年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基層醫院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齡45歲~70歲,平均年齡54.5歲,發病時間在6h~12h內(僅一例發病超過72h)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且持續性胸痛≥0.5h,心電圖顯示呈超急性期改變,相鄰兩個或多導聯ST段抬高在肢體導聯≥0.1mV,胸部導聯≥0.2mV[1],其中部分出現病理性Q波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注射硝酸甘油液治療,硝酸甘油維持靜滴,阿司匹林口服,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癥狀體征外 ,連續監測心電 血壓 血小板計數 心肌酶 肝腎功能 電解質 血常規 尿常規等,記錄胸痛減輕情況及心律失常發生情況[2]
2 結果
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過治療后持續性胸痛基本緩解或完全消失,12小時內心電監測發現,抬高的ST段在抬高最顯著的導聯迅速回降≥50%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僅1例由于就診延誤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死亡外, 均好轉出院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比較突然,癥狀危重,是中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表現先兆為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其中以新發生心絞痛(初發型心絞痛)和原有心絞痛加重(惡化型心絞痛)為最突出 ,大多數患者多發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緩解.少數患者伴有瀕死感,甚至一開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全身發熱 心動過速 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發熱多在疼痛發生后24~48小時后出現,體溫多在38℃左右 胃腸道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重癥者有呃逆 心律失常多發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時內最多見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和束支傳導阻滯亦較多[3] 低血壓和休克多在起病后數小時至數日內發生,多為心源性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征為心臟濁音界輕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減弱,可出現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馬律,10~20%患者 2~3天出現心包摩擦音 心尖區可出現粗糙的收縮期雜音或伴收縮中晚期喀喇音,為二尖瓣肌功能失調或斷裂所致,可有各種心律失常,血壓降低等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對中老年患者出現嚴重心律失常 休克 心衰而原因未明或突然發生較重而持久的胸悶或胸痛者應考慮本病[4]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引發并發癥,肌功能失調或斷裂,發生率高達50%,其原因為二尖瓣肌因缺血,壞死等使收縮期功能發生障礙,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脫垂并關閉不全,心尖區出現收縮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風樣收縮期雜音,第一心音可不減弱,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臟破裂常在起病1周內出現,多為心室游離壁破裂,造成心包積血引起急性心包壓塞而猝死 室間隔穿孔,在胸骨左緣3~4肋間出現響亮的收縮期雜音,常伴有震顫,但有的為亞急性 栓塞見于起病后1~2周,可引發腦 腎 脾 四肢等動脈栓塞 心室壁瘤多見于左心室,體查可見左側心界擴大,心臟搏動廣泛,可有收縮期雜音 心電圖ST段持續升高,X線和超聲可見左室局部心緣突出 急性心肌梗死后綜合征發生率約10%,于心肌梗死后數周至數月內出現,可反復發生,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發熱,胸痛等癥狀,可能原因為機體對壞死物質過敏[5]
篇6
關鍵詞: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傳導性耳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病人多有感冒病史,繼之出現聽力下降,自聲增強,耳痛,耳閉塞感,耳鳴,患耳周圍皮膚麻木感等癥狀。主要病理變化為中耳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外滲,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有關。筆者對5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給予中醫藥規范化治療,另50例患者給予抗生素口服,同時配合鼻腔噴藥,觀察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
1 一般資料
1.1 病例資料選取200501~200701在吉林省中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100例患者均為初次患病,年齡3~64歲,平均14.5歲;病程1 d~4周。10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15 d為1個療程,治療前和治療后行純音測聽及鼓室導抗圖檢查。
1.2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耳微痛和(或)耳鳴、堵塞感、聽力下降,病程1 d~4周。耳鏡檢查:鼓膜微紅、內陷或有液平面。純音測聽:語言頻率平均骨氣導差(聽力級)15~30 dB;鼓室導抗圖示平坦型(B型)或高負壓型(C型)曲線。本組病人全部排除鼻咽、鼻腔腫瘤等疾病。
2 方法與結果
2.1 治療方法治療組病人每天行以下治療:①波氏法咽鼓管吹張;②以1%呋喃西林麻黃素生理鹽水、雙黃連注射液混合液行鼻霧化吸入10 min(遼寧省鞍山市電子醫療儀器廠生產JSC-202隔離濕氣超聲波霧化器);③鼓膜按摩15 min,80~110 r/min(威海東舟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駿馬牌SGZ型速效鼓膜治療儀);④耳微波理療15 min,功率15~20 W(長春志成公司生產WFL-III型電腦微波多功能治療儀);⑤鼻部超短波理療15 min(汕頭市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生產五官DL-CII超短波電療機)。同時口服自擬中藥方,方劑組成為:雙花15 g,連翹15 g,荊芥10 g,牛蒡子10 g,蘇子10 g,白芥子10 g,萊菔子10 g,黃芩10 g,石菖蒲10 g,路路通10 g,黨參15 g。每劑水煎取汁300 ml,成人3次/d,100 ml/次,兒童適當減量。
對照組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以達芬林噴鼻。15 d為1個療程。治療前和治療后行純音測聽及鼓室導抗圖檢查。
2.2 療效評定標準自覺癥狀包括聽力下降、耳內脹悶、耳鳴、耳痛等無改變,耳鏡檢查結果與治療前相同或鼓室導抗圖仍為B型或C型為無效;自覺癥狀減輕,耳鏡檢查鼓膜基本正常,鼓室導抗圖為A型或由B型變為C型,語言頻率平均氣導聽力提高10 dB或以上,但仍有骨氣導差為有效 ;自覺癥狀消失,耳鏡檢查鼓膜標志正常,鼓室導抗圖為A型,語言頻率平均氣導聽力提高>15 dB或骨氣導差消失為痊愈。
2.3 結果 經過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治療組50例痊愈3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50例痊愈23例,有效1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4%。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篇7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肺拴塞;健康教育進展
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全程護理服務,是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舉措。而健康教育是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護能力[1],也加強了護患溝通,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臨床資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肺拴塞患者36例,男15例,年齡49~82歲。女21例,年齡53~86歲。其中治愈35例。其中一例80歲患者因呼吸衰竭合并骨折并合并肺拴塞,病情未見好轉,家屬要求出院。
2 健康評估:病史評估
評估患者有無深靜脈血栓形成史,有無下肢骨折、偏癱等長期臥床史,有無大手術、燒傷等創傷損傷血管內皮史,有無腫瘤史,有無妊娠和使用避孕藥史,有無健康人長期坐在電腦前史等。栓塞程度評估:肺栓塞病情輕重主要取決于肺栓塞面積和栓子的大小。按栓子的大小可分為:①急性巨大肺栓塞,均急性發作,諦動脈阻塞達50%,相當于兩個或兩個以上肺葉動脈被阻塞,當栓子完全阻塞肺動脈主干或其他主要分支時也稱騎跨型栓塞。②急性次巨大肺栓塞,一個肺葉動脈被阻塞,約30%灌注缺損。③中等肺栓塞,即主肺段和亞肺段動脈栓塞。④小肺栓塞,即亞段肺動脈及其分支栓塞[2]。心理狀態評估:呼吸困難、胸痛、氣促等癥狀引起的焦慮、恐懼的程度。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3.1 隨機性健康教育 隨機性健康教育是適用性很強的一種健康教育方式。優質護理服務的護理模式是責任制整體護理。責任護士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不同病因、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的健康問題,充分利用與患者接觸的每一個機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深入淺出、有針對性的講解。
3.2 健康教育處方 將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寫成健康教育處方,發給患者,以便隨時記憶。
3.3 提問患者及其家屬 優質護理服務實行層級管理。責任護士對所管患者進行個體指導,責任組長對患者進行提問,并作進一步補充,健康教育組長對患者再次提問,并做必要補充。
4 健康教育的內容
4.1 心理指導 呼吸困難、胸痛、氣促等使患者焦慮、恐懼。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所患疾病是肺拴塞,是由于各種栓子如血栓、脂肪顆粒、羊水等阻塞肺動脈系統引起呼吸困難、胸痛、氣促。遵醫囑吸氧、用藥之后癥狀可減輕,有文獻報道,情緒過于激動可誘發拴子脫落,只要很好的配合治療,遵照護士講解的健康指導,一般一個月可出院。并帶領已能下床活動的肺拴塞患者到剛確診肺拴塞患者的床前與責任護士及家屬四人進行有效溝通,解除患者思想顧慮。
4.2 環境知道 患者的房間應該舒適、安靜,空氣新鮮,每日開窗通風二次。囑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預防感冒。吸煙的患者應嚴格禁煙,煙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縮,血流減少,血管內膜變化引起膽固醇沉著,而加重病情,還會影響抗凝藥物的代謝。
4.3 休息活動指導 肺拴塞活動期應絕對臥床休息,時間2~3周,無明顯癥狀且生活能自理者也應臥床。大小便均需在床上完成。床上活動時避免突然坐起,并注意不要過度屈曲下肢,嚴禁擠壓、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造成再次肺拴塞。
4.4 飲食指導 宜食用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高的食品。少食用油膩、高膽固醇的食物,禁食硬辣食物,在飲食調理上要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多食芝麻、核桃、鮮藕、梨、蜂蜜、銀耳、綠豆等食物,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飲食宜清淡、爽口。蔥、姜、桂皮、八角、辣椒等辛辣香燥之品能助陽生炎,灼傷津液,不宜多食。肥肉、動物油、羊肉、狗肉、熏烤及油炸食品等熱性食物應忌食。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保持平衡膳食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每日飲水量,多飲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4.5 便秘指導 除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外,當您排便費力時,請及時告知責任護士,護士會給予您緩瀉劑或甘油灌腸,使您能夠順利排便。因便秘可使腹腔壓力突然增高而使深靜脈血栓脫落。
4.6 吸氧指導 吸氧是維持機體生命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吸氧,可提高肺泡內血氧飽和度,提高肺泡內氧分壓,糾正機體缺氧狀態,也可改善呼吸困難、氣喘等癥狀。但氧氣是易燃品應嚴禁煙火,家屬及探病者請勿吸煙,也不可私自調節開關,一方面大量氧氣突然沖入呼吸道會損傷肺泡組織,另一方面吸氧的流量并不是越高越好,長期吸入高濃度的氧氣會引起氧中毒。患者需進食時,應先通知責任護士暫停吸氧。
4.7 溶栓和抗凝治療期間的指導 溶栓和抗凝治療期間要絕對臥床休息,不要做下肢屈曲用力的動作,特別是溶栓過程中栓子外層逐漸被溶解,易脫落附著的血管,活動后造成栓子脫落而發生再次肺拴塞的危險。溶栓治療主要并發癥是出血[3]。治療前需要測凝血酶,溶栓治療后每4小時測凝血酶1次,是為了動態觀察凝血功能,穿刺時一定會動作輕柔,盡量一次成功,減少你的痛苦,穿刺后按壓穿刺部位時間會長,以免形成瘀斑。溶栓和抗凝治療期間如果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腹脹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這些癥狀是出現并發癥的先兆。因本病治療需要應用大劑量抗凝劑,在生活中您應做到保護好自己,避免創傷和出血。刷牙時應用軟毛牙刷,使用電動剃須刀刮胡子,不要用手指摳鼻子。衣服應柔軟舒適,避免粗糙緊束的衣服。出現皮膚瘙癢時減少抓撓,定情修剪指甲,保證指甲平齊。牢記高脂飲食和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萵苣、綠籮卜、洋蔥、魚肉等可以干擾抗凝藥物如華法林的藥效。因此,在口服抗凝藥物期間應減少使用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和蔬菜[4]
4.8 出院指導 保持情緒輕松穩定,合理安排膳食,保證每日飲水量。要定期隨訪,按時服藥,特別是抗凝劑,要每天同一時間服藥,未經醫生許可,不能擅自停藥,因藥物不夠有可能復發。如果漏服一次藥物應及時補上但不應為了彌補而將兩次藥物一次服用,以免合并出血。自行觀察皮膚及黏膜出血情況,如牙齦出血、皮膚破口出血不止等要及時就醫。平時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動,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可穿彈力襪等,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液淤滯,血栓復發。
5 體會
健康教育是優質護理服務內容的重要環節。健康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5]。通過對肺拴塞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觀察,發現實施了全面細致的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對肺拴塞疾病各項知識的了解,加強了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學會靈活應用護患溝通技巧,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因此,不但讓患者能盡快康復,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工作的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許少先.《全國第七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04.
[2] 張紹敏,陳萍.呼吸疾病專科護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165.
[3] 丁淑貞,白雅君.臨床內科護理細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7.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中醫科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CT或MRI)檢查確診。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制定。排除標準:均為初次發病或反復發作的急性期:①年齡大于65歲;②曾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者;③合并嚴重內科病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⑥妊娠期婦女;⑥有手術指征者;⑦中途無故停止治療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 年齡18-65歲,病程3天-5年;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18-64歲,病程2天-6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采用針刺和腰椎牽引進行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口服丹鹿通督片。①針刺:主穴:根據癥狀定位并結合CT或MRI檢查結果,選用突出椎間盤節段及上、下兩個節段的夾脊穴、委中穴。輔穴:根據下肢癥狀酌情選取太陽經的秩邊和承扶、殷門、承山、昆侖及少陽經的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等穴,均取雙側,并取阿是穴。操作:常規消毒所取穴區,取適當長之毫針,在夾脊穴垂直緩慢進針,深度以針尖達到椎弓板并有明顯之酸脹麻木沉重等針感,少數患者有下肢放射感,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日一次,連用10天為一個療程。②腰椎牽引:采用中國安陽市翔宙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JYZ-ⅡA型微電腦牽引床,患者仰臥位,持續牽引,重量為體重的30%-60%,每次牽引時間為30分鐘。每日1次,連用10天為一個療程。③藥物治療:丹鹿通督片(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藥品批號:國藥準字Z20050085,規格:每片重0.6克),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連用10天為一個療程。
兩組治療期間均不服用任何中西藥物,連續治療2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療效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訂[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1.4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X2 檢驗。
2結果
治療組痊愈率為76.7%,有效率96.7%;對照組痊愈率46.7%,有效率73.3%治療組與對照組痊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在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2組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目前主要以保守的非手術綜合療法為主,多數患者經治療后癥狀都能緩解或治愈。臨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約有10%-20%的病人需經手術治療,但是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的遠期療效基本相同,而且80%-90%的病人經積極適當的非手術治療都可以獲得滿意恢復。[2]
本病在中醫學屬“痹癥”范疇。本病所在部位屬于中醫十四經脈之督脈經。中醫認為:“腎主督脈”。又云:“奇經之脈,隸于肝腎。”《內經》云:“風寒濕三邪雜合而為痹”。說明其發病為肝腎虧損,氣血不和,兼有風寒濕瘀之邪。丹鹿通督片成份為丹參、鹿角膠、黃芪、延胡索、杜仲。方中丹參活血祛瘀,宣絡通痹,”治腰膝痹痿,病重難履”,為活血藥物之首;鹿角膠補血益精,善通督脈,峻補元陽,補益肝腎,強精活血;黃芪補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停”,補氣不致滯塞,活血不損元氣;延胡索活血祛瘀,理氣止痛,通滯散結;杜仲補腎壯腰,腎氣足則腎強,肝氣則筋健。諸藥配伍,共達活血通督,補腎益氣,活絡定痛之功效。
針刺局部夾脊穴[3],可刺激脊神經和周圍血管,使之產生應激反應,一則改善局部微循環,吸收局部炎性滲出物,幫助纖維環修復,二則夾脊穴局部機纖維推動髓核回位,達到根治目的。針刺委中為經驗取穴,“腰背委中求。”針刺阿是穴并循放射痛部位取穴,能扶督脈之陽,助膀胱經之氣,以期宣泄風寒濕邪調理氣血,疏通經絡。
腰椎牽引的療效已得到國內外公認,它可以緩解腰背肌痙攣,減輕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退,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改善突出物與神經的位置關系,并能松解軟組織粘、改善和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從而緩解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癥狀,促進突出的椎間盤回納。[4]
綜上所述,丹鹿通督片配合針刺,腰椎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明顯療效。3種療法靈活運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協同作用,既能較快地緩解和消除臨床癥狀,又有利于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岳壽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治療[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2-73.
[3]文強,張聯太,柳玉琴.電針華倫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8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5):35.
篇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綜合內科,新疆阿克蘇 843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在腦梗死的早期診療過程中,應用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治療情況及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腦梗死患者122例,并對他們進行平均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61例。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他汀類藥物(辛伐他汀)進行臨床治療;對對照組患者采用非他汀類藥物(常規療法)進行臨床治療,并就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結果 經過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血脂(TG、TC、LDL-C、HDL-C)、hs-CRP水平、NIHS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評價等級等方面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8.5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63.9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有效、安全、理想的腦梗死早期臨床治療方法。
[
關鍵詞 ] 腦梗死;他汀類藥物;臨床效果
[作者簡介] 塞麥提·阿拉吾西(1963.9-),男,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雅縣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疾病。
腦梗死,也叫做缺血性卒中,在中醫上也被稱為是中風或卒中[1]。它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局部腦組織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導致出現區域性的血液供應障礙,造成患者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性的病變或壞死,從而出現的一系列神經功能缺失等臨床癥狀[2]。腦梗死的類型根據其發病的機制可以劃分為:腦栓塞、腦血栓形成以及腔隙性腦梗死等等,而最為常見的一類病癥即為腦血栓[3]。為探討和分析在腦梗死的早期診療過程中,應用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治療情況及效果。該研究選擇自2008年7月—2013年7月期間,在該院進行入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2例,將他們按照入院診療時間隨機的進行分組,即觀察組患者61例,對照組患者61例。分別采用他汀類藥物(辛伐他汀)以及非他汀類藥物(常規療法)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并就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和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在該院進行入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2例。患者年齡普遍在53~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3±5.4)歲;男性患者有69例,女性患者有53例。隨機將122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普遍在53~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7±4.8)歲;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6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普遍在59~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4±4.1)歲;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7例。經過臨床比較顯示,兩組患者均不存在嚴重的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以及血液系統疾病,并且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方面的比較存在對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用非他汀類藥物(常規療法)進行臨床治療。具體方法為: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奧扎格雷鈉和胞二磷膽堿,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等等。同時,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癥情況進行有效的對癥治療,例如:預防感染、脫水(通常對患者實施靜脈注射20%的甘露醇)、糾正酸堿平衡失調、糾正機體內環境紊亂等等。對患者連續治療2周[4]。
觀察組:對患者采用他汀類藥物(辛伐他汀)進行臨床治療。具體方法為:給予患者常規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同時,給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藥品名稱:東樂;生產廠家:涿州東樂制藥有限公司),劑量為20 mg/次,1次/d,連續用藥2周[5]。
兩組患者在結束治療后,均要進行血脂、NIHSS 評分、hs-CRP(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臨床效果等方面的測評[6]。
1.3 評價標準
1.3.1 血脂 主要包括有:TG(三酰甘油)、TC(血清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3.2 日常生活能力 即用日常生活活動(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量表進行評價。分數為0~45分,分數越高表明病情越重:<45分為重度依賴;50~70分為中度依賴;70~95分為輕度依賴;95~100分為獨立。總有效率—輕度依賴+獨立[7]。
1.3.3 日常生活效果等級評價 共有5級,即:Ⅰ級: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患者仍然存在輕微的神經障礙,但對正常的生活不構成影響;Ⅱ級: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患者仍然存在中度的病殘,但對日常生活基本不構成影響;Ⅲ級: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患者仍為重度病殘,且對思維意識和日常生活均具有非常嚴重的阻礙和影響;Ⅳ級:患者為植物人;Ⅴ級:患者死亡[8]。
1.3.4 臨床療效評價 主要分為6級,其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痊愈:患者的病殘程度為0級,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率>91%;顯效:患者的病殘程度為1~3級,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率在46%~90%左右;有效:患者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率在18%~45%左右;無效:患者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率<17%左右;惡化:患者功能缺損的評分出現增加或患者死亡[9]。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13.0軟件對兩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脂以及hs-CRP水平分析
統計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的TG、TC、LDL-C和hs-CRP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HDL-C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析
經統計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進展終止時的NI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在治療結束時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經過分析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的總有效率(86.8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65.5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評價等級分析
經過臨床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在Ⅰ級、Ⅱ級、Ⅲ級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在Ⅳ級、Ⅴ級方面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
經過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8.52%)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63.9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它的病發高危人群主要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酗酒、吸煙等群體。目前,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普遍是恢復血供、溶解血栓,而隨著衛生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對腦梗死的臨床診治方法也越來越多。有研究表明, 在腦梗死的治療中,CRP水平過高會導致患者死亡率上升,降低預后,減緩神經功能的恢復。而他汀類藥物是較為有效的臨床降脂藥物,能夠對膽固醇的合成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10]。近幾年來,國內外對他汀類藥物治療腦梗死癥的臨床效果越來越肯定。通過本次臨床研究,結合表1、表2、表3、表4、表5中的結果可以得出,采用他汀類藥物(辛伐他汀)進行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要優于常規治療的患者,由此可以得出,在腦梗死的早期治療中,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情況,降低炎癥反應,減少死亡率,因此,應當在腦梗死的早期治療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他汀類藥物,從而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
參考文獻]
[1] 張明英,朱香蓮.不同劑量的辛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1,10(12):1735-1737.
[2] 龐宇,譚毅.他汀類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8(2):818-822.
[3] 林永忠,孫長凱,肖昭揚,等.不同療程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8,20(12):28-31.
[4] 徐紅書.參松養心膠囊聯合胺碘酮治療心房纖顫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63-264.
[5] 何忠芳,劉芳,翟所迪,等.他汀類藥物對腦梗死患者C-反應蛋白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影響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8(10):873-879.
[6] 湯繼平.早期使用他汀類藥物對腦梗死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1(10):4-5
[7] 喻俊峰,王昌銘.阿托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6(11):31-33
[8] 李鳳蓮,劉景旭,侯亞梅,等.他汀類藥物對青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10、IL-17含量影響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17(6):2318-2319
[9] 張利軍,白宇.他汀類藥對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8,2(12):217-221
篇10
【關鍵詞】尼莫地平;腦血管痙攣;護理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腦血管病,多由腦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盡管在影像診斷、手術技術、麻醉以及圍手術期處理等多方面有了飛速發展,但SAH的預后仍差,美國心臟病學會進來的報告顯示,SAH總死亡率約25%,存活者中50%有明顯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多與SAH后的腦血管痙攣(CVS)有關。CVS發生率由于缺乏恒定、可靠的診斷標準而差異很大,血管造影顯示CVS有典型的暫時性動態變化過程,出血后3~5 d發作,6~14 d內最狹窄,2~4周逐漸消退,約一半病例CVS表現為延遲性的腦缺血障礙。目前SAH后CVS發病的復雜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也缺乏滿意的預防和治療方法。[1]尼莫地平是一種高度選擇性作用于腦組織的鈣離子拮抗劑,具有直接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又可作用于神經元細胞、增強其抗缺血缺氧的能力、加速其正常生理活動的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67例病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13~83歲,平均48歲。均以頭疼、嘔吐為主要癥狀。均經CT或MRI證實,符合診斷標準。經給予常規病因、鎮靜、止血、抗感染、降壓及加用尼莫地平治療,其治愈率51%,好轉率22%,死亡率27%。
1.2 尼莫地平的應用 靜脈治療應在出血后4 d內開始,并在血管痙攣危險期連續給藥,持續到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的10~14 d。靜脈治療結束后繼續口服治療尼莫地平7~14 d。
1.2.1 靜脈治療 入院后均予淺靜脈留置針,運用靜脈泵泵入尼莫地平。尼莫地平注射液規格10 mg/50 ml。用6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尼莫地平50 ml排盡空氣,將注射器接到留置針接好的頭皮針上,將注射器穩妥的固定在靜脈泵上,接通電源,打開開關,設定注射速度,初始2 ml/h,按“開始”鍵,在使用靜脈泵2 h后,如患者耐受良好,無明顯血壓下降時可調整注射速度,最大可5 ml/h,療程14 d。
1.2.2 口服治療 靜脈治療停止后6 h開始口服尼莫地平30 mg/次,6次/d,療程7~14 d。
2 監測及護理
2.1 嚴密監測藥效及病情變化 治療期間應嚴密監測血壓、脈搏、神志、腦膜刺激征等變化。防止尼莫地平不良反應的發生如:血壓下降、心率失常、反跳性血管痙攣等。密切觀察血壓變化,靜脈治療期間15~30 min監測一次,口服治療期間2~4 h監測一次,并做好記錄(收縮壓低于100 mm Hg需慎用)。對神志、瞳孔改變、惡心、嘔吐、血壓下降變化的患者,應隨時調節進藥速度并報告醫生采取相應措施。嚴重肝功能不全,尤其是肝硬化,由于首過效應的降低和代謝清除率下降,導致尼莫地平的生物利用率的升高,療效和不良反應,尤其是血壓下降更明顯。此類患者更應密切監測,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血壓情況適當減量,必要時中斷治療。
2.2 使用靜脈泵護理 使用前檢查電源系統是否安全。使用時檢查藥物是否有滲漏,更換注射器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當靜脈泵報警時應及時查明原因,立即處理。輸注時先將參數準確換算成靜脈泵的固定輸入參數,然后輸入泵內顯示器上,并根據病情或醫囑作出相應調整。
2.3 用藥護理 尼莫地平對光有輕微的敏感性,使用時用治療巾遮蓋避光,在25℃以下保存。尼莫地平具有固定擴張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起穿刺血管發生靜脈炎[2]。密切觀察,及時更換靜脈,靜脈炎局部用50%硫酸鎂持續濕敷。
2.4 作好衛生宣教工作 給予患者及家屬安慰、說明病情的危險性、預防方法、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不良反應,使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5 頭痛的護理 保持病室安靜,嚴格控制探視,避免和減少各種刺激,使患者安靜,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顱內壓增高或呼吸不規則的情況下,禁用嗎啡類等麻醉劑,保持呼吸道通暢。
2.6 防止再次出血的護理 留陪護一人。高熱者,在抗感染同時給予物理降溫、頭部冰敷。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4~6周,床上大小便。除非有明顯的手術指針,禁止搬動患者和進行非急需的檢查。必須保持大小便通暢,急性期可給予開塞路、國導等緩瀉劑。保持留置導尿管通暢,防止尿潴留引起燥動不安。
參 考 文 獻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急性痛風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