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診斷常用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理學診斷常用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病理學診斷常用的方法

篇1

【關鍵詞】豬病;病理學診斷;實驗室檢查

1 病理學診斷

病理學診斷是豬病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是對病死豬或瀕死期的豬進行剖檢,用肉眼和顯微鏡檢查各器官及其組織細胞的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別是傳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變化,如豬瘟、豬副傷寒、豬喘氣病等,通過尸體剖檢,就可做出臨床診斷。當然對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變化,臨床上應盡可能多檢查幾頭,通過對多頭的檢查結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變化,支持診斷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檢查外,還須采取病料送實驗室做病理組織學檢查才能確診。病理學診斷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1器材準備

包括膠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鑷子和塑料袋等)、裝有10%福爾馬林的廣口玻璃瓶等。

1.2 外觀檢查

對病死豬的眼、鼻、口、耳、、皮膚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觀檢查。

1.3 尸體解剖技術要點

將豬尸體成仰臥位,先切斷肩胛骨內側和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使四肢攤開,然后沿腹壁中線向前切至下頜骨,向后切到,掀開皮膚,再剪開劍狀軟骨至之間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開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之間全部暴露。此時檢查腹腔臟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橫膈處切斷食管,由骨盆腔切斷直腸,按肝、脾、腎、胃、腸等的次序分別取出檢查。胸腔解剖檢查沿季肋部切斷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斷肋軟骨和胸骨連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劃斷脊柱兩側肋骨和胸椎連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壓兩側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連接處的關節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開。首先檢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狀,胸膜的色澤和光滑度,有無出血、炎癥或粘連,而后摘取心、肺等進行檢查。

1.4 病理檢查

尸體解剖和病理檢驗一般同步進行,邊解剖邊檢驗,以便觀察到新鮮的病理變化。對實質器官(肝、脾、肺、胰臟、淋巴結等)的檢查,應先觀察其大小、色澤、光滑度、硬度和彈性,有無腫脹、結節、壞死、變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見病理變化,之后將其切開,觀察切面的病理變化。胃腸一般放在最后檢驗,先觀察漿膜變化,后切開進行檢查。氣管、膀胱、膽囊的檢查方法與胃腸相同。腦和骨只有在必要時才進行檢驗。此外,在肉眼觀察的同時,必要情況下,應采取小塊病變組織(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爾馬林溶液的廣口瓶固定,以便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或采集有關病料送實驗室檢驗。

2 實驗室檢查

許多疾病的確診或流行病學調查,必須有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包括內容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常規實驗室檢驗

主要包括病豬的血液、尿液、糞便、胃液及胃內容物、腦脊髓液、滲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檢驗等內容,在實驗室的特定設備、條件與方法下,測定其物理性狀,分析其化學成分,或借助顯微鏡觀察其有形成分等,為疾病的診斷、鑒別、治療以及預后判斷提供參考。

2.2 病理組織學檢查

將送檢的病理組織學檢查病料,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的病料修整、石蠟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組織學切片,借助光學顯微鏡觀察其各器官組織和細胞的病理學變化的過程,其結果可作為疾病診斷、鑒別等的依據。

2.3 病原體檢查

病原體檢查是實驗室常用尤其是在豬的疫病診斷工作中最為常用。病原體檢查主要包括普通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檢查、病原體的分離培養鑒定、實驗動物或雞胚接種實驗等。病原體的檢查在豬病確診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篇2

關鍵詞 宮頸液基細胞 宮頸癌 篩查

宮頸癌其發生率逐年提高,給患者和家庭均帶來較大的負擔。如果能早期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對2184例宮頸病變女性患者實施液基細胞學檢查,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9月收治宮頸病變患者2184例,年齡22~72歲,平均37.28±5.82歲。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且有不同程度的宮頸糜爛、接觸性出血、分泌物增多以及陰道異常出血。

方法:①液基細胞學檢查:所有患者均行液基細胞學檢查。采集標本時應避開月經期,且采集前24小時患者不可有陰道檢查、性生活以及盆浴;有陰道用藥史者應停止用藥;取樣采用窺陰器時不可使用劑。輕輕將采樣器插入宮頸管,使較短的刷毛盡可能完全的與子宮頸進行接觸,輕輕的向前抵住,并以一定的方向旋轉≥5周,取出采樣刷頭放入保存液中,使用專業的制片系統制作薄層細胞片。②陰道鏡檢查及組織活檢:對于細胞學診斷為陽性的患者給予陰道鏡檢查。使用復方碘溶液以及3%冰醋酸滴于宮頸,觀察宮頸上皮對冰醋酸以及碘的反應,以及圖像的邊界、色澤、表面結構等,選取有可疑病變的部位進行取材。如果陰道鏡下未見明顯異常,可于鱗柱交接區的3點、6點、9點和12點位進行取材。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正常或炎癥,CIN(Ⅰ~Ⅲ)(分別為輕、中、重度宮頸上皮內病變)以及鱗狀細胞癌。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且以P

結 果

2184例患者中,液基細胞學檢查陽性209例(9.57%),其中ASU-US(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135例(6.18%),LSIL(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54例(2.47%),H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19例(0.87%),SCC(鱗狀細胞癌)1例(0.05%),正常或為炎癥1975例(90.43%)。LSIL、HSIL、SCC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2.22%、68.42%和100.00%,總體診斷符合率71.62%;此外細胞學檢查中為ASC-US的135例患者中,經病理學檢查符合CIN病變61例(45.19%)。且發現,隨著液基細胞學級別的升高,患者的病理學級別也逐漸升高。見表1。

討 論

宮頸癌其發生率逐年提高,如果能早期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宮頸癌是臨床常見的婦科腫瘤性疾病,一方面疾病對患者的生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患者嚴重的心理負擔。但是有研究發現患者自宮頸癌前病變至發展為宮頸癌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1]。通過早期篩查,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進行早診斷和早干預,有利于阻止病變進展。

宮頸脫落細胞檢查是臨床最常用的篩查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等優點。傳統的巴氏涂片上存在大量的白細胞、紅細胞、脫落壞死組織以及黏液等對正確診斷造成影響,假陰性率高達15%~40%[2,3];隨著科技的進展,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與傳統的巴氏涂片相比制作的涂片細胞層薄,且背景干凈,經過固定后,可以清晰顯示細胞結構,利于異常細胞的辨別,診斷更為準確[4]。此外液基細胞學檢查改變了以往涂片操作,將取得的標本放置于保存液中,一方面使取材器上幾乎所有的標本均得到保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材料過度干燥,影響效果。

本研究中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LSIL、HSIL、SCC診斷符合率71.62%;此外細胞學檢查中為ASC-US的135例患者中,經病理學檢查符合CIN病變61例(45.19%)。且發現,隨著液基細胞學級別的升高,患者的病理學級別也逐漸升高。說明采用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對宮頸癌進行早期篩查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在臨床中可與病理檢查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薄素煥,董郁紅.液基薄層細胞檢測與巴氏涂片在宮頸癌篩查中的對比應用[J].河北醫藥,2011,33(7):1020-1121.

2 陳國強,韋麗艷.宮頸癌篩查中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與巴氏涂片法的對比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7):1996-1997.

篇3

關鍵詞: 病理學實驗課 教學改革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 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教育和人才競爭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高等醫學教育也面臨新的挑戰。病理學作為高等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由于其涉及的知識面廣,在教學、醫療和科研中越來越受重視。中醫院校的病理學教學既有形態學又包含部分西醫院校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繁多且復雜。近年來,隨著醫學教育的深入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專業設置不斷增多,中醫院校的病理學教學也需要突破傳統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以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1]。

1.病理學實驗課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弊端

病理學主要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化規律,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因此實驗教學在病理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把教學看做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輸入,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難以提高,各種能力不能充分開發及培養。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也是采取LBL形式,即教師示教切片、講授大體標本,學生自己觀察切片并完成作業。學生上實驗課僅僅是單一的形態觀察,學習形式枯燥,長此以往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且觀察的大體標本或切片是某個病變的靜止狀態,病理變化描述抽象繁瑣,使學生難以與整個疾病的發展過程有機結合起來。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多,很多醫學院校都面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問題: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實驗場地緊張,實習輪次增多,切片不足(主要源于學生損壞,教學用典型病變切片來源有限),實驗學時有限,教師負荷大,教學效果不佳[2]。我校的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也存在類似問題。另外,以往我們一直沿用的實驗課考核方式是以完成作業的情況評定,即學生每堂課要畫出觀察到的典型病理變化,實驗課得分與繪圖有直接關系,有些同學為了完成作業,實驗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繪圖而無時間和精力掌握更多示教內容。從這兩方面來看,典型切片量的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切片病理變化的學習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繪圖效果和實驗課成績;而傳統的繪圖作業,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對相關病理學技術的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因此,為解決目前病理實驗教學中的難題,我們要積極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改變沿用已久的實驗課考核模式,增強學生實驗課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達到教與學的雙贏。

2.病理學實驗課創新性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實施媒介

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開展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消除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可能存在的弊端。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對實驗涉及的疾病,包括病因、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病變轉歸等有較詳細的認識,才能對實驗進行合理設計,促使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結果觀察、結果分析、分組討論,使學生對整個疾病的診斷過程和診斷思路形成全面認識,為適應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3]。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把學生置于混亂、結構不良的情境中,并讓學生成為該情景的主人,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探索、分析問題,學習解決該問題所需的知識,最終一步步地解決問題。此教學法體現出了很大的時空開放性,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限制。在新知識認構過程中,有機地將課內外、校內外、直接與間接經驗聯系起來。在問題解決中,學生要綜合各部分知識,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建構起與此相適應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煉信息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等[4]。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實施,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制作病理切片過程,學習相關的病理學技術,包括取材部位的選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鋪片、染色等,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科研意識,同時為今后的醫學專業課學習和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Blackboard電子教育平臺(以下簡稱BB平臺)是一種功能強大、高效的Internet教育環境,集聲音、圖像、文字為一體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由全球領先的在線教育解決方案供應商賽爾畢博(Blackboard)公司開發。它以課程為核心,面向參與課程的每個人,是對課堂教學的完善和有益補充。BB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方便、界面友好,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通過BB平臺可以定向而有目標地對某一個學生進行輔導,布置作業,實時交流,實現因材施教。討論板的BBS功能可實現學生在線提問、教師及時回復的功能。以BB教學平臺為媒介,應用PBL教學法即由教師選擇與病理學教學內容匹配的典型病例并提出有關問題,供學生分組討論后于實驗課上進行最終病理診斷并給出各小組成績;同時,可以將傳統的實驗課繪圖作業改為采取報告本上彩印學生觀察的典型切片,作業以讓學生診斷并描述病變為主,相應的實驗課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病理切片的診斷描述;另外,錄制常規病理學切片染色方法視頻并導入BB教學平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部分學生參加切片制作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病理學的學習內容服務,也可以豐富學生在未來醫學學習中常用的實驗方法。

3.病理學實驗課創新性教學模式應用體會

病理學實驗課創新性教學模式引入我校病理學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片能發揮自主創造能力的天空。改變以往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思考分析問題、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專業課的學習和進行創造性的臨床、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目前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整合了大量的信息技術。病理學教師需要在病理學教學中不斷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合理高效地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活動,為培養高素質醫療專業人才貢獻力量[5]。

參考文獻:

[1]張熙.中醫院校病理學教學中的哲學思考.河北醫藥,2010,32(3):359-360.

[2]高莉,朱明華,鄭建明,等.病理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改革.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5):566-568.

[3]孫鳳丹,楊萬山,李香丹,等.病理學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2):972-974.

篇4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R3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2-0066-01

長期以來,病理學的教學中存在學習內容多、抽象概念與形態描述多,知識點難記憶、顯微鏡下病變難掌握等問題。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探索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效果明顯。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最傳統、最常用的教學方法,直觀、系統、適應范圍廣是其最大的優勢,可以在比較短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知識點。這些特點針對疾病概論、血液循環障礙等章節時非常有利,既可以讓學生系統了解病理學的相關概念,又為隨后各論部分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學生在教學中極易感覺枯燥乏味,而中職學生相對也比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老師們對教學內容要有比較強的組織能力,降低難點的同時,強化重點,體現不同專業的針對性,力求簡潔、有效。比如在講影響創傷愈合的因素時,針對臨床專業的學生,需要強調的是有哪些影響因素;而護理專業的學生,則要突出針對這些因素應該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注意哪些問題。

二、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展現難以理解的病理變化。同時,可以在課件中充分聯系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學科,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但是,課件內容單調,編排不合理,大量的圖片、動畫分散了學生注意力;少數教師又過于依賴課件,缺乏細致講解,忽略師生交流,都會造成教學質量下降。因此,我認為應將傳統講授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根據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實時調整調整教學進度,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

三、病例教學法

臨床真實病例,將枯燥的理論與鮮活的患者放在一塊,教學內容頓時變的有趣起來。學生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答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診斷思維,這些恰恰是職業教育的重點。

不過,病例分析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沒有太明顯的效果了。這些學生會覺的無從下手,學習積極性反而下降。而且小組討論會縮短教學時間,教學任務必須安排緊湊。最好可以在教學結束之后,組織學生開展知識競賽,既培養其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促進學生間團結協作能力的養成。

四、理論與實訓相結合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通過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可以加深學生對病理變化的認知。相對而言,實訓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分析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描述鏡下特點,從而加深對疾病的認知。以門脈性肝硬化為例,假小葉有什么鏡下特點?門脈高壓癥是由什么樣的病理變化導致的腹水、側枝循環的建立又由怎樣的病理變化來解釋?這就將病理變化和臨床特點結合起來了。

以前,學生在學習完病理學之后,還是感到很抽象,不知道這門課程在臨床上有什么用。在第一次實訓課中,帶領學生參觀附屬醫院病理科,示教切片制作過程,再由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切片,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病理學。當然,制作切片需要較強的技術性,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主要是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和臨床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

教學方法是一個長期探討和不斷摸索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思路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病理教學不斷地完善和發展,這也是我們今后教學中的一個長期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雯.病理學教學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J].2013(19).

篇5

資料與方法

2007~2011年收治陰道脫落細胞檢查結果為ASC-H婦女68例,均接受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獲得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對這68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年齡20~76歲,平均38歲。臨床資料,見表1。

研究方法:①宮頸細胞學診斷:采用2001年的TBS系統對宮頸人工涂片進行分析。宮頸細胞學診斷分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瘤變(HSLL),低度鱗狀上皮內瘤變(LSIL),未能明確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內瘤變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H),正常范圍(WNL)。②陰道鏡檢查:全部病例均在陰道鏡下取活檢。檢查前24小時不行任何陰道操作,陰道鏡下在可疑部位即白色上皮、鑲嵌、點狀血管、異性血管、真性糜爛、葡萄狀血管、白斑,腺口周圍白環及明顯突起的部位取活檢。12例陰道鏡檢查不滿意者常規從12點、3點、6點、9點及頸管取活檢送病理檢查。

討論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患病率。宮頸癌最早初期沒有任何癥狀,也無特殊體征,往往出現最早的癥狀是陰道出血,開始常為少量的接觸性出血,絕經后間斷性出血或白帶量的增多,呈血性或膿性氣味腥臭,晚期可出現大出血、惡病質、消瘦、發熱、貧血,以及癌腫侵犯所造成的周圍壓迫癥狀,如下腹痛、腰痛、尿頻、尿急、墜脹感、里急后重、下肢腫痛,坐骨神經痛等,嚴重時可導致尿毒癥,出現全身衰竭,危及生命。目前治療方案以手術和放射治療為主,亦可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作為女性要潔身自愛,加強衛生保健,注意按時婦科普查,發現癥狀苗頭,及時就醫。宮頸癌是由人類瘤病毒(HPV)引起的,HPV病毒可直接通過皮膚接觸傳播,有十幾年的潛伏期,故初期沒有任何癥狀,宮頸癌可防可測,按時進行宮頸癌篩查就能有效避免不幸發生。宮頸癌與性生活沒有直接聯系,女性需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由于對宮頸癌致病概念的錯誤理解,給女性帶來很大危害,以至于不愿意正視這個問題導致不幸的發生。

宮頸刮片是篩查早期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稱“防癌涂片”。報告形式主要為分級診斷及描述性診斷兩種。目前中國多數醫院仍采用分級診斷,臨床常用巴氏分級分類法:①巴氏Ⅰ級:正常。②巴氏Ⅱ級:炎癥,指個別細胞核異質明顯,但不支持惡性,余均為ⅡA。③巴氏Ⅲ級:可疑癌。④巴氏Ⅳ級:重度可疑癌。⑤巴氏Ⅴ級:癌。由于巴氏5級分類法,主觀因素較多,各級之間無嚴格的客觀標準,故目前正逐漸為TBS分類法替代,而后者需專業醫師方可讀懂。故目前國內許多醫院常利用電子陰道鏡局部放大10~40倍的功能,進行宮頸可疑部位的染色,從而重點取材,以提高病變的檢出率。

在宮頸癌的防治中,宮頸、陰道細胞病理學檢查是常規的檢查手段,為了更接近臨床和診斷,2001年TBS系統更新,將ASC進一步分為ASCUS和ASC-H兩個亞型[1]。ASC-H的細胞學特征,包括非典型未成熟化生細胞、非典型成熟化生細胞、非典型小細胞和非典型修復細胞[2]。根據文獻報道ASC-H在細胞學診斷中0.25%~0.6%。研究發現,50%~70% ASC-H在隨訪中升級為高度病變[3~5]。本組資料中,ASC-H的組織活檢病理學陽性率達67.6%。CIN Ⅱ、CIN Ⅲ及宮頸癌36.8%。可見ASC-H宮頸病變檢出率高,且往往提示存在CIN Ⅱ及以上病變的風險。對ASC-H患者應立即行陰道鏡下活檢。利于及早發現宮頸高度病變和早期宮頸癌。

本組資料中,3例患者宮頸光滑,因此宮頸光滑的婦女也應定期進行宮頸涂片檢查。

篇6

[關鍵詞] 乳腺癌;病理;穿刺活檢;惡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4(b)-076-02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40歲以上婦女及高危人群的乳腺X線普查有助于發現早期乳腺癌。對于乳腺可疑惡性病變的定性診斷,以前很多采用直接手術活檢、影像引導下的導絲定位手術活檢來確定病灶性質。隨著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乳腺普查人群的逐漸擴大,大量影像學異常而體檢未捫及腫塊的病灶被檢出,臨床醫生和患者常常需要明確病灶性質。細針針吸活檢(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是一種實用價值很高的臨床診斷方法,對了解乳腺癌病理特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本院2005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263例乳腺癌患者的穿刺活檢病理學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5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263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乳腺穿刺活檢確診,且均為女性。263例患者中年齡31~73歲,平均42.6歲;病變單側者258例,雙側者5例;其中左側乳腺癌153例,右側乳腺癌105例;腫瘤臨床分期中Ⅰ期者40例,Ⅱ期者179例,Ⅲ期者44例,其中伴有淋巴結遠處轉移者37例,占14.1%。

1.2 檢查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做細針針吸活檢,操作方法如下:以入針點為中心進行消毒,操作者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以左手固定腫物,盡量壓緊皮膚,右手持針,沿與胸壁平行或呈一定角度迅速刺入腫塊,按事先估計的進針深度使針尖達腫塊深度的2/3。拉回針栓造成負壓(一般3~4 ml負壓即可),在保持負壓情況下沿一個方向反復抽動數次,或腫塊較大時改換方向抽動數次。抽動和改換方向時,須注意進針的深度不要超過原來刺入腫塊時的深度,尤其在腫塊較小時,以防刺穿腫塊。至針座處見吸出物時,稍抬起右手小指使針栓退回,基本呈平壓或少許負壓時可拔針,助手負責以干蒸消毒棉球壓住針吸區,膠布粘住。迅速將吸出物從針內推于玻片上,針座處殘留吸出物可用彈針法收集,然后涂片鏡檢。

2 結果

2.1 組織學分級

見表1。

2.2 組織學分型

見表2。

2.3 穿刺活檢確診率

本組患者經細針針吸活檢后,確診乳腺癌患者263例,惡性腫瘤確診251例,確診率為95.4%,誤診12例,誤診率為4.6%。

3 討論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根據現有的數據估計,2002年全球的女性乳腺癌發病患者數和死亡人數占女性癌癥的第一位,并且在各地區女性惡性腫瘤中一般占據第一位和第二位[1]。乳腺癌在種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白人乳腺癌的發病率最高,但是隨著我國婦女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乳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國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乳腺癌的增長率明顯高于美國白人和黑人。從流行病學特點來看,我國乳腺癌發病也與西方略有不同,我國年輕婦女乳腺癌發病相對較高,較西方國家約前移10年,絕經期后乳腺癌的發病率有所下降,而西方婦女的乳腺癌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2]。乳腺癌在臨床可檢出前的病程有多久目前還不清楚,并且乳腺癌的不同的患者,其生長速度也各不相同。根據研究顯示,乳腺癌灶在長至直徑1 cm時的臨床前期至少可到數十年,因此,乳腺癌有一個較長的臨床可探知階段。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實,乳腺癌是少數幾個能夠借助篩查而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通過篩查發現和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不但治療效果好,而且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3]。因此,對乳腺癌可疑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關鍵。

細針針吸活檢是臨床常用的細胞學檢查,方法簡便、損傷小、準確性好。在門診、普查、住院患者手術前均可應用,但由于本法假陰性率為10%~20%,假陽性率為1%~2%,故不能完全代替術中冷凍切片病理檢查。因此凡能觸到乳腺腫物的患者均可采用針吸細胞學檢查,其中以直徑2 cm以上的腫物針吸細胞學陽性率最高,其診斷負荷率達80%~90%,在乳腺癌診斷中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對于需要術前進行化療、放療的乳腺癌患者,針吸活檢則是病理學確診的最好方法,較手術活檢更有防止腫瘤擴散、腫瘤轉移之弊端,而且不影響對腫瘤療效的觀察;對于良性腫塊,如乳腺纖維腺病、乳腺增生病及其他良性腫瘤,經針吸細胞學檢查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參考依據,使不必手術治療的患者免遭手術創傷之苦;同時在乳腺癌普查中,對可疑為乳腺癌的腫塊,針吸細胞學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檢查方法。同時在施行細針針吸活檢也應注意到,針吸腫物時,只能吸取細胞成分,失去組織間質結構,使乳腺癌的形態學診斷受到一定限制;對體積過小的腫瘤診斷的準確率不高;只有陽性診斷有實際意義,陰性者尚需進一步做其他檢查;某些情況如早期小細胞癌、高分化腺癌、囊腫病癌變等,易出現假陰性而漏診,而炎癥性疾病、乳腺纖維腺瘤,哺乳后乳腺腺瘤增生及非典型腺瘤樣增生等情況偶有造成假陽性而誤診[4]。本組263例乳腺癌患者診斷浸潤型導管癌242例,管內癌15例,黏液癌6例;Ⅰ期者40例,Ⅱ期者179例,Ⅲ期者44例。其中以浸潤型導管癌及Ⅱ期患者居多。而患者發病年齡與所占比例中,以41~50歲年齡段為發病高峰期,說明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已經呈現年齡提前化的趨勢,應引起臨床重視,積極完善乳腺癌的普查和篩選工作,對乳腺癌施行早期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1]張硯敏,苗文紅.復方霜蠣消結制劑對小鼠乳腺癌的抑瘤作用及相關實驗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0,1(4):947-948.

[2]Bergamo A,Masi A,Peacock AF.In vivo tumour and metastasis reduction and in vitro effects on invasion assays of the ruthenium RM175 and osmium AFAP51 organometallics in the mammary cancer model[J].J Inorg Biochem,2010,104(1):341-342.

[3]陳曼華.乳腺癌穿刺活檢的病理學相關研究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6(20):94-95.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肺部孤立性結節的臨床診斷方法,提高診斷正確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 85例孤立性結節患者的影像學特點,結合臨床資料、細胞學檢查等進行診斷和鑒別。結果 對肺部孤立性結節的形態和部位進行分析總結,CT掃描結果顯示明顯增強者16例,中等增強者19例,輕度增強18例,無明顯增強者32例。診斷結果肺癌60例,包括腺癌32例,鱗癌15例,細支氣管肺泡癌7例,小細胞未分化癌5例,炎性假瘤11例,纖維瘤5例,淋巴瘤5例,結核性結節4例。結論肺部孤立性結節影像學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對盡早確診和治療具有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肺部孤立性結節;診斷;治療;影像學

肺部孤立性結節(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某些特定病理現象在影像學的表現。SPN是直徑小于3.0 cm的孤立、球形結節,呼吸科臨床常見此現象,在X線、CT檢查中可發現,其發生原因多樣,絕大部分是良性病變,少部分為惡性病變,如早期肺癌[1]。因此,提高SPN診斷和鑒別的正確率,避免誤診或漏診,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有用的資料,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本文對近些年本院收治的SPN患者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從2005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85例SPN患者,所有病例均經CT 掃描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7.9±11.5)歲,病程3周~2個月,孤立性結節直徑1~3 cm 60例,≤1 cm 25例。臨床癥狀:咳嗽28例、胸痛21例、咳血5例、低熱10例,21例患者無明顯癥狀,經常規體檢發現SPN,患者白細胞總數和分類無明顯異常。

1.2診斷方法:所有病例行螺旋CT檢查。患者在平靜呼吸狀態下吸氣后屏氣掃描,自肺尖至肺底,層厚、層距 10mm進行連續掃描;發現結節后,以結節為中心,病變部位增強2~5 mm 薄層掃描或使用HRCT掃描參數再次掃描數次。18例行高壓靜脈團注對比劑碘海醇80 ml增加掃描,注射速度2.0~3.0 ml/s,注射后每隔30 s分別進行動態掃描1次,共掃描3次,提高對SPN的診斷,為判斷SPN良性或惡性提供可靠的依據。痰液帶血和咳嗽嚴重的患者行痰液細胞學檢查,檢測痰液中抗酸桿菌。

2 結果

SPN的形態:圓形或橢圓形60例,山丘形8例,蕈傘形7例,不規則形8例,方形2例。結節邊緣清楚且邊緣光滑者53例,結節邊緣清楚但毛糙有長短不一的毛刺18例,邊緣模糊者10例,淺分葉4例,部分結節的邊緣平直。密度均勻者69例,密度不均勻者16例,部分結節中心的密度高于邊緣處,密度不均勻者中4例結節中有沙礫樣的高密度影,空泡征(小泡征)2例,空氣支氣管征2例,斑點狀及弧形鈣化4例,胸膜凹陷征4例。結節鄰近或緊貼胸膜者15例,鄰近處胸膜增厚者 19例,鄰近肺紋理紊亂或增多增粗者14例,胸膜粘連2例,淋巴腫大者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胸腔積液的現象,無肺外轉移出現。

SPN的部位:右肺上葉16例,其中包括上葉后段11例和上葉尖段5例,右肺下葉24例,右肺中葉6例;左肺上葉22例,下葉17例,包括前基底段5例,后基底段7例,外基底段 5 例。

診斷結果:CT掃描結果顯示明顯增強者16例(>30 Hu),中等增強者19例(20~30 Hu),輕度增強18例(10~20 Hu),無明顯增強者32例。所有病例均經痰液細胞學檢查,結果均為陰性。經病理活檢進一步診斷,結果中,肺癌60例,包括腺癌32例,鱗癌15例,細支氣管肺泡癌7例,小細胞未分化癌5例,炎性假瘤11例,纖維瘤5例,淋巴瘤5例,結核性結節4例。

3 討論

肺部孤立性結節(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是肺部孤立的,球形或類球形結節,其直徑往往小于3.0 cm,對肺組織結構、功能的影響不大,其涉及的病例病變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惡性的,良性的避免手術治療,而惡性的應及早治療,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關重要。SPN的臨床癥狀少,部分患者沒有臨床癥狀,而是在常規體檢中偶然發現,而且無法根據僅有的臨床癥狀判斷結節的性質,臨床常用的痰液細胞學檢查和抗酸桿菌的細胞學檢查對SPN的診斷沒有顯著意義,病理學活檢是最后確診的金標準[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SPN檢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學檢查,是發現SPN的主要方法,操作簡單且無創,受到患者的歡迎。CT檢查對發現SPN及其形態、位置、大小和部位具有重要作用,是進行SPN鑒別診斷的臨床常用方法,

3.1 SPN的形態特征:結節的形態對判斷良性或者惡性病變具有重要價值。據研究報道,絕大多數良性結節的直徑3.0 cm,形態以圓形居多,其邊緣清晰且光滑,偶見長短不一的毛刺;直徑>3.0 cm的惡性更為常見,形態以橢圓形、山丘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為主,其邊緣模糊且非常毛糙,部分患者可見淺分葉、毛刺或邊緣平直。出現鄰近處胸膜增厚、鄰近肺紋理紊亂或增多增粗、胸膜粘連、淋巴腫大等多提示為惡性結節。但是這一形態特征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孤立性早期轉移性結節邊緣光滑清晰,易被誤診為良性結節[3]。因此,應結合患者的病史和臨床資料進行診斷,仔細辨別,必要時借助病理學輔助檢查,以提高診斷正確率。本組病例中有2例出現空泡征(小泡征),表現為結節內出現氣泡狀透明區,常位于結節中心處;2例患者結節內可見支氣管空氣征,呈條狀低密度,或出現截斷、扭曲等改變,一般提示為惡性腫瘤;4例斑點狀及弧形鈣化,鈣化細小且分布均勻,呈同心圓或中心性彌漫性鈣化、爆米花狀鈣化一般為良性結節鈣化,惡性鈣化一般在結節的邊緣或某個特定部位成斑點狀鈣化,表現為沙礫樣的高密度影,往往呈偏心分布;結節內的空洞若成光滑邊緣的薄壁空隙,一般為良性,若空洞邊緣不規則,凹凸不平,且結節突起,則往往是惡性腫瘤;結節的周圍肺野正常清晰,無胸膜和支氣管改變的一般為良性結節。

3.2 CT掃描分析:病變部位增強2~5 mm 薄層掃描或使用HRCT掃描參數再次掃描數次有利于鑒別良、惡性結節。本組病例中無明顯增強者32例和輕度增強18例(10~20 Hu),強化值少,主要為囊狀或邊緣強化,一般為良性;中等增強者19例(20~30 Hu)為臨界線,可能良性也可能惡性,應結合病史和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明顯增強者16例(>30 Hu),強化值大,為均勻和中心強化,一般為惡性。

3.2常見病變的鑒別特點:① 肺癌:肺癌常發生于左肺或右肺上葉,直徑一般

綜上所述,肺部孤立性結節影像學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學如CT檢查對SPN的診斷和鑒別至關重要,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對盡早確診和治療具有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向陽,張冠山.肺部孤立小結節性病變的X線、CT診斷[J].黑龍江醫學,2009,33(11):840-841.

[2] 厲天林.肺部孤立性結節性病變的CT表現及診斷[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5):13-14.

[3] 陳惠根,劉玉娥.肺部孤立小結節性病變的X線、CT診斷[J].江西醫學,2007, 42(6):496-497.

篇8

[關鍵詞] 乳腺癌;診斷;鉬靶;CT增強掃描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b)-0125-03

乳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于女性,約1%的乳腺癌患者為男性,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且根據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乳腺癌的死亡率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下降趨勢,但該病依然給患者帶來較大危害,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2-3]。本研究旨在探討鉬靶聯合CT增強掃描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的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4~61歲,平均(50.37±3.19)歲,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時出現不同程度的乳腺腫塊、溢液、和乳暈異常、腋窩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癥狀,均進行乳腺鉬靶檢查、CT增強掃描檢查、超聲檢查等,最后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4]。

1.2 檢查方法

CT增強掃描:患者取仰臥位,上舉雙臂,檢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多排螺旋CT機,電壓120 kV,電流200 mA,螺距為1.25 mm,掃描層厚為3.0 mm,重建間隔為2.0 mm,從肘靜脈以2.5 ml/s的注射速率團注非離子型碘劑80~100 ml,掃描范圍從腋窩至下緣,延遲時間為60 s;乳腺鉬靶檢查:使用儀器為Ge Senographe 2000D數字鉬靶乳腺機,進行雙側軸位及側斜位攝影,必要時可行放大攝影。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CT增強掃描及乳腺鉬靶檢查結果:腫塊或結節的數量、鈣化情況、結構扭曲、腋窩淋巴結腫大、胸大肌侵犯情況及具體CT值等[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檢查結果的比較

CT組:發現腫塊或結節44(69.8%)例,其中3例邊緣較光滑,7例較模糊,34例出現星芒或毛刺征象;鈣化26(41.3%)例;結構扭曲6(9.5%)例;腋窩淋巴結腫大25(39.7%)例;胸大肌侵犯25(39.7%)例。鉬靶組:發現腫塊或結節35(55.6%)例,其中1例邊緣較光滑,3例較模糊,31例出現星芒或毛刺征象;鈣化47(74.6%)例,結構扭曲4(6.3%)例,腋窩淋巴結腫大21(33.3%)例,胸大肌侵犯19(30.2%)例。CT組的腫塊或結節、腋窩淋巴結腫大及胸大肌侵犯比率明顯高于鉬靶組,鈣化率明顯低于鉬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3組準確率、漏診率和誤診率的比較

聯合組的準確率為95.24%,鉬靶組的準確率為69.84%,CT組的準確率為80.95%,聯合組的準確率高于鉬靶組及C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3組準確率、漏診率和誤診率的比較[n(%)]

與聯合組比較,*P

3 討論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是由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和脂肪共同組成,乳腺對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并未起重要作用,因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只有癌細胞脫落形成轉移,才嚴重威脅人體生命安全[6]。乳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及遺傳因素等高危因素有關[7]。乳腺癌的診斷主要是結合臨床病史及其表現,再聯合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和細胞病理學檢查進行診斷[8],本研究中使用的乳腺鉬靶檢查及CT增強掃描均為常用的乳腺癌檢查方法[9]。在乳腺鉬靶檢查下乳腺癌與正常健康人群最典型的區別主要是表現出星芒或毛刺征象及形態不規則的高密度腫塊影,對乳腺各層組織均能較為清晰地顯示,能較為準確地對乳腺內小病灶進行定性及定位,由于乳腺癌的鈣化程度較高,乳腺鉬靶檢查對乳腺內的微小鈣化點或鈣化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某些微小鈣化點在CT檢查時不易檢出,但乳腺鉬靶檢查能較為清晰地顯示,對乳腺癌鈣化點的準確判斷與鑒別起重要作用,其被譽為國際乳腺疾病檢查的“金標準”[10]。CT主要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需要檢查的部位進行一定厚度的層面掃描,再利用特殊的探測器來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射線,進而將其轉變為可見光,再由光電轉換為電信號,最后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由計算機進行處理分成若干體積相同的體素,經過專業人員進行疾病的診斷。該方法在乳腺癌的診斷中具有定位準確、精度高等特點[11]。在CT平掃出現遺漏時,可進行CT增強掃描,此時乳腺癌病灶將能清晰地顯示,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CT對病灶密度的分辨性較高在乳腺檢查中可較為清晰地顯示病灶和周圍脂肪間隙、乳腺導管及韌帶情況,因此在診斷疾病和治療后隨訪復查患者中均起重要作用[12]。兩種方法聯合使用,結合了兩者的優點,對乳腺癌的診斷更為準確,能大大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避免因漏診、誤診等情況而耽誤疾病的治療。

綜上所述,鉬靶聯合CT增強掃描在乳腺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其診斷準確率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Goldhirsch A,Piccart-Gebhart MJ,Procter M,et al.HERA TRIAL:2 years versus 1 year of trastuzumab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at 8 years of median follow up[J].Cancer Res,2012, 72(24 Suppl 3):S5-S2.

[2] 曾穎,何文山,王唯,等.75 490例婦女乳腺疾病篩查及流行病學因素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1):1465-1467.

[3] 鄭瑩,吳春曉,吳凡.中國女性乳腺癌死亡現況和發展趨勢[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45(2):150-154.

[4] 許光中,李凱,封國生.3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30(3):293-297.

[5] 宿文斗,王彤.彩色超聲與CT掃描和X射線鉬靶對乳腺癌診斷的價值評價[J].河北醫藥,2010,32(13):1759-1761.

[6] 何健榮,高曦,任澤舫.全球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最新發病分布特征[J].中國腫瘤,2009,18(3):169-172.

[7] 溫健,涂巍.乳腺癌的診治:乳腺癌的病因及流行病學[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2,19(19):12-13.

[8] Tang J,Rangayyan RM,Xu J,et puter-aided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recent advances[J].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2009,13(2):236-251.

[9] 郝建成,趙麗麗,郝金鋼.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及加權成像結合鉬靶X射線成像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4):75-77.

[10] 曹長軍,陳東風,田麗元,等.超聲與鉬靶X線對小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1,13(5):307-310.

[11] 王小康,呂桃珍,楊曉東.乳腺癌的CT征象及其臨床診斷意義[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0,11(1):43-45.

篇9

關鍵詞 病理學 改革 教學 實驗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0-0006-02

隨著中國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模式已由傳統的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歷史發展之必然結果。醫學教育的改革自然也勢在必行。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科學,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能否學好病理學,近則直接影響學生后期臨床課的學習效果遠則影響到將來的臨床工作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方能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組教學內容,適應專業需求

改變基礎醫學教學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根據不同專業的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對教學內容加以重組。刪減與其它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動態、最新的病理學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學科在臨床上的應用等。如,病理解剖由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組成。總論內容側重于基本概念 、 基本機制及各種不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規律,應該作為重點內容詳細講解;而各論闡述的是各系統常見疾病的特殊規律,可以少講甚至不講。這部分內容可與后期專業課結合,臨床專業開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課程,病理變化決定臨床表現,從而幫助臨床醫生作出正確的臨床和病理診斷,進而確定治療手段;護理專業則開設有外科護理 、兒科護理 、內科護理等課程,病理生理學內容側重的是病理變化與生命指征的關系,根據對生命指征變化的了解和熟練掌握,做出恰當的護理措施,達到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的。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病理學具有內容多、概念抽象復雜、各種病變形態描述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特點。傳統的講授法和板書已明顯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高科技的結合越來越多的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受到學生廣泛歡迎。

(一)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目前仍是普通大專院校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積極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誘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由發病機制推出病理變化,最終用病理變化去解釋臨床癥狀和體征。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互動教學,有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

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首先要靈活運用問題提出的方式,然后方能以問題為基礎順利展開教學過程。比如通過導入式提問導入新課,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獨立的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和發言能力;小組討論則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彼此之間互相協作的能力;各組辯論時,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會隨著辯論的節奏活躍起來,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授課結束時,教師進行總結輔導,根據疾病的發展過程逐步分析,對比學生的分析結果加以評價,同時確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方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又能保證讓其不至偏離正常軌道過遠。

(三)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系統可以儲存和處理大量的信息,集文字、圖像、聲音、數據、動畫等為一體,變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變靜態畫面為生動逼真的動態圖像。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我們能夠形象直觀并且生動有趣地表現一些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在“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一節的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先是讓學生觀看滲出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讓學生對滲出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引入問題講解滲出的概念。提出問題:血液中的物質滲出的機制是什么?白細胞的滲出過程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逼真的動畫效果與視覺效果的結合,配合教師的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并記憶深刻。

(四)病例教學法

在病例討論課前,由教師精選出一些典型、實用的臨床病例,并要求同學提前預習并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引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同學們通過討論,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分析和學習,不但加深了對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數字切片系統的推出及應用

數字切片(Digital slides)又稱虛擬切片(Virtual slides),是指利用全自動顯微鏡掃描平臺把傳統玻璃切片進行高精度、無縫拼接,生成全視野的數字切片,生成的數字切片可用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不同倍率觀察(如10祝?0祝?40祝?00椎齲⒖稍諞歡ǚ段冢?一X)進行無級倍率連續瀏覽[3]。它沒有傳統玻璃切片易碎不易永久保存的缺點,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切片可以幫助我們動態觀察各種病變的發展過程,直觀的演變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對病理變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數字切片還能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體到局部的連續觀察,有利于學生掌握局部和整體的位置關系。

三、改進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完善實驗課考核方法

(一)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時增加正常對照

齊齊哈爾醫學院對以往教學切片的制作進行了改革,即

在普通病理切片上加貼相關組織的正常組織切片制成復合切片。針對我們的現狀,學生在觀察大體標本時 ,如能同樣增加與正常組織、 器官的比較,在觀察病理組織切片時 ,增加與正常組織切片的對照,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直觀并迅速的找到病變部位,即復習了舊知識,又強化了新知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Motie顯微形態互動實驗室的應用

這種新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對學生觀察的病理變化實施同步觀察,學生也可以通過配套的語音裝置向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這種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針對學生觀察過程中發現或遇到的問題,教師均能及時給予解答或解決,這將大大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綜合性實驗

通過動物實驗,復制一些疾病模型,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醫院提供的臨床標本,開展綜合性實驗,除可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大量嶄新的標本更直觀更精確的掌握人體臟器的病理變化,為進入臨床工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四)改革病理實驗考核方法

高職高專院校一般都是通過理論課閉卷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直接導致了學生實踐能力較低的不良后果。合理的病理學考核應該包括理論考試加實驗考核。而實驗考核又可分為大體標本的觀察、病理切片的診斷以及難度適宜的病例討論等組成部分。只有多種考核方式的綜合測評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要做到這樣,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水平。我們要多向資深教師請教以吸取經驗,彌補自身不足;積極承擔科研項目,培養自己的科研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時刻關注新知識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和必要的進修等。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有先進的思想、端正的教學態度、及時改進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實用型的人才,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2]寧淑玲.病理教學中病例教學法[J].中等醫學教育,2001,(19).

篇10

【關鍵詞】病理學 教學法 教學質量 探索

【中圖分類號】R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238-02

作為連接基礎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病理學在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職衛校《病理學基礎》包括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兩門學科,涉及專業術語多、與其他基礎及臨床學科聯系廣泛、學科縱度和深度較大,學生反映學習難度較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人才,探索適合中職衛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科及不同章節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同時也增進了師生間的教學相長。

1.講授法

講授法以教師系統連貫的講授,配合板書、演示,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獲取知識,是最常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其優勢是直觀、系統、適應范圍廣[2]。針對中職衛校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自學、理解、抽象思維能力均較弱,但對知識的接納、記憶能力較強這一特點,對《病理學基礎》中理論性、抽象性強的章節如緒論與疾病概論、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等總論部分,采用講授法,使學生對病理學相關概念、學習任務、研究方法等有系統的了解,為各論部分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同時,現今在中職學校中,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拓視野,增設了許多公共科目,病理學課時相應縮減,普遍存在課時緊張、學習難度加大等問題,采用講授法正有利于在課堂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然而,講授法多為教師“填鴨式”教學,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維,容易感覺枯燥乏味。

2.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能力培養勝過傳授知識,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向新型的“能力培養型”教育方向轉化。PBL注重把學習任務設置在相關的情境中,利用問題誘導學生學習背后的理論知識,培養獨立解決問題及自主學習的技能,從而對病理學產生濃厚興趣[3]。

2.1 激發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學習

課前可舉以下例子:趙某,男,36歲,建筑工人。某日收工后被老板盛宴招待后返家,突感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遂臥床休息,表情痛苦,妻子見狀過來為其捶背,待其收手詢問時,發現趙某已不能動彈。隨即撥打120呼救,緊急送至醫院救治,但經檢查,證實趙某已死。此時可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一個貌似健康的青壯年會突然死去,趙某死亡的原因估計是什么呢?通過這一例子,學生普遍將產生好奇感,從而注意力集中,迫切想要進入本課學習,接著教師自然導入新課,帶著以上問題聽課中學生逐漸明白趙某死因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造成的。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由課堂上傳統的一味聽、看、記,口袋式地接收信息,變成主動尋求、獲取知識。

2.2 促進與臨床課的相互結合

針對病理學與臨床知識的緊密相連,教學中注重兩者相互滲透,搭起互相聯系的橋梁。如在講解完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后,可提問:根據以上條件,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預防血栓形成?接著讓學生自由討論后,將認識到靜脈輸液中,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或使用留置針,且應盡可能選擇上肢粗靜脈,防止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引起血栓形成;同樣,對于長期臥床或手術后的病人,在不影響傷口愈合情況下,應幫助和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避免因血流緩慢而形成血栓。在講到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時可提問,如果患者三天不能進食,又沒有及時補液,將會發生什么?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對于休克患者都會認真觀察脈搏、呼吸、尿量、血壓等,其意義何在?學生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推導、思考,了解病理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印象、記憶牢固,這對學好病理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但PBL教學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病理學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課,學生尚處于基礎階段學習,缺乏臨床知識,授課時臨床舉例不宜過多,且應點到為止。同時,該教學法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能力,針對整個班級學生存在的層次差異,全面推廣、實施將有一定難度。

3.病例教學法

通過病例分析,可以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增強病理學知識的實用性。病例教學法先由教師給出一個典型病例及針對的數個問題,提前一周,將資料印發給學生,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搜集、分析資料,課堂上學生圍繞病例,結合課本內容,展開自由式討論,再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此法將枯燥的理論與鮮活的病例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形象、生動,趣味性和科學性強,可增強學生對病理學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培養自主閱讀、表達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恰恰是中職生所普遍缺乏的能力。同時,學生早期接觸病例,也有利于學生科學診斷思維的形成。

但是,該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此法要求學生抽取業余時間提前預習和準備材料,對于基礎較差、缺乏主動性的學生而言,會覺得難度較大、無從入手,反而可能產生厭學心理,影響學習效果。二是因為加入討論環節,所需學時相應增加,而病理學課時本身極為有限,可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因此只能在抽取部分章節實施。

4.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法

理論課由于涉及知識點多,覆蓋面廣,理論性強,常有學生反映枯燥乏味,實驗課則以觀察和動手為主,學生的興趣濃厚、主動性強。病理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門學科,通過實驗,形象地將各疾病的病理變化直觀展現給學生,學生根據現象加深對課本上病變描述和術語的理解[4]。如講解“檳榔肝”時,為了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可將“檳榔肝”標本或一塊檳榔帶至課堂讓學生觀察,這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同樣,一些操作簡單、現象易觀察的動物實驗,也可與理論教學一并進行。比如:講解空氣栓塞時,可將空氣快速從家兔耳緣靜脈注入后觀察其呼吸、嘴唇的顏色。家兔一經確認死亡,快速剖開胸腔,取出心臟和肺臟,此時,學生將發現:家兔心臟仍在跳動。可據此提問并誘導學生思考,聯系生理學知識,掌握心肌細胞的特性。然后,將解剖出的心臟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為何會飄起來,再讓學生思考家兔死亡的原因。另外,還可引導學生打開腹腔,觀察肝臟、腸管的顏色、體積、形狀等,將課本對肝淤血時體積增加、顏色暗紅及腸梗死病灶呈階段性等文字描述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種從理論―實驗―理論的有趣實驗過程,將枯燥晦澀的病理變化描述進行鞏固、驗證,并激發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建立主動學習意識,進而開發其潛能,明顯改善教學質量。

5.多媒體教學法

病理學注重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真實、直觀性在教學中尤其重要。多媒體以形象逼真、圖文聲并茂、真實感和表現力強,受到越來越多師生的青睞。靜態圖像有利于病變細節的講解,通過圖像的展示,可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動態視頻則有利于理解病變過程,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學[5]。如各種組織的再生過程、栓子運行途徑、血栓形成過程、炎癥的滲出過程、炎細胞的吞噬過程、腫瘤的轉移途徑等等,通過動態畫面,模擬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調動學生的視聽,以此來克服學生的“心理疲倦”,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形象記憶法、聯想法、啟發式教學法、比較法等等。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上述各法均有其優缺點,課堂上,通過將上述各法相結合,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將原本枯燥晦澀的病理學知識以各種生動形式向學生展現,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和求知欲望均有顯著提高。病例教學法和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法更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以及動手能力,符合職業學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的辦學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周玲生.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59-60.

[3]謝青路.手術室護理帶教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35):263.

[4]付濤.循證醫學與經驗醫學臨床決策的對比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2009,32(15):1-5.

[5]吳曉嵐. PBL聯合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5):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