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幼兒游戲
隨著人們的健康理念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1]。在教育領域,我國的大中小學校普遍配備了心理輔導教師,設置了心理咨詢室,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較為豐富的形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但對于幼兒的健康,人們的認識還存在著一些誤區,重生理保健輕心理保健的的現象甚為常見。我國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較晚,在早期的教育實踐中,健康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幼兒身體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評價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才開始關注這一領域,且最初的大多數研究并未將“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區分開來。幼兒園管理者及一線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視,大多數幼兒園沒有專門針對幼兒心理成長的計劃和措施。盡管現狀不容樂觀,但隨著大健康觀的不斷深入,幼兒園健康教育的內涵在日益充實,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幼兒園教育[2]48。同時,有關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迅速增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在不斷完善,實踐在不斷豐富。優化學前教育的心理環境、幼兒愛的能力的培養、幼兒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等是目前較受關注的研究課題。2001年,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幼兒園教育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綱要的頒布對我國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注重幼兒心理健康的幼兒園日漸增多。在一些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的幼兒園中已經開始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嘗試,積累了初步經驗。這為進一步全面深入推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本文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和目標決定了其開展途徑是多元化的,開設專門課程和在生活及游戲中滲透都是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幼兒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過課程展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會發展和培養人的目標為導向,針對處于幼兒園學習階段的幼兒,根據其身心發展需要和社會性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內外的教育情境,選擇適合幼兒全面素質發展的學習內容,對幼兒的身心施加影響,使其獲得有益發展的全部活動[3]57。幼兒園課程有四個關鍵點:尊重、適合、快樂,發展。以上四點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尊重與適合強調幼兒園課程要符合幼兒發展的規律,在尊重與適合的基礎上強調快樂與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實施中的特殊性,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以幼兒心理主題活動課程為主,以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我國幼兒園心理健康領域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指導要點等都進行了總體說明。根據綱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題。一是激發幼兒求知欲、好奇心,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二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三是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四是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讓幼兒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幼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的基本能力[4]。教師在確定心理健康課程主題時,一方面應依據綱要的要求,另一方面應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考慮本班幼兒的具體需要和特點,創設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情境。例如主題課《愉快來園》緊扣新入園幼兒的焦慮問題,旨在協助幼兒學會識別和宣泄情緒,同時培養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我能行》通過鼓勵幼兒承擔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勞動來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幫你》意在引導幼兒樂于關心幫助他人,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以上主題的設計兼顧了綱要要求和幼兒需求,借用陳鶴琴先生的話,即課程設計“要有目標,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領域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綱要》中,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目標都涉及到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因此從指導思想上就體現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五大領域滲透與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點也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性。心理健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建立和培養是以幼兒認知、情感、行為的全面發展為基石的。因此,在幼兒園所有的課程中幾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只要學校和教師重視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愿意利用已有的豐富資源,幼兒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課程上得到心靈的養分。
(二)以園長為核心的個別心理輔導
園長在幼兒心中的形象既有權威性又有親切感,這使得園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師和家長無法替代的天然優勢。對于幼兒園中個別讓普通老師束手無策的“問題”學生,園長的親自輔導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園長應遵循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其一是保密原則。首先向幼兒聲明自己與幼兒的談話不會告訴他人,讓幼兒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愿意與園長溝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則。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并非像成人一貫認為的那樣缺乏自主自控,他們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園長須花時間去不斷啟發和誘導幼兒,促使其思考,讓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認識、克服自己面臨的困難。其三是疏導+教育的原則。“問題幼兒”因其行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負面評價,更易產生自卑、退縮等心理,同時對成人的指責與約束尤為反感。園長輔導應為幼兒提供一個宣泄自己壓抑情緒的機會,讓幼兒得到疏導,釋放壓力。在此基礎上找到恰當時機提示和點撥幼兒,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統原則。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園長應了解幼兒班級老師、幼兒家長的教育行為是否失當,主動聯系老師和家長,促成家長教養方式的改善。幼兒心理問題并非一次輔導就能完全解決,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提升過程。因此,對幼兒的表現可進行跟蹤訪談,鞏固輔導效果[6]216。
(三)在幼兒游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戲是幼兒園的一日基本活動,其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戲是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變換動作,或者重復任意感興趣的單一動作,不但可以使身體保持良好的舒適狀態,而且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游戲是幼兒認知活動的需要。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自由地操作問題,對感興趣的物體進行探究,獲得對周圍世界的新體驗,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創造性地再現現實生活,這都能夠使其理解環境和影響環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最后,游戲是幼兒社會交往的需要,游戲是幼兒與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戲中,幼兒體驗最初的人際關系,體驗愛與關懷,體驗自尊與自信,獲得尊重與認可[7]36。綜上所述,游戲使幼兒的各種心理需要得以滿足,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兒童心理品質在日常生活中自然顯現,同時,兒童的心理特點又影響其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抓住生活中的契機對幼兒進行適時適當的引導與啟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處于形象思維占主導的階段,情境體驗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點。因此,教師應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對幼兒的言行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利用園中的真實情境或創設某些虛擬情境,引導幼兒在其中自主活動,使幼兒的認知和情緒得到發展,行為得到改進[8]。
(五)建立幼兒心理檔案
組優秀的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而且還會積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建立幼兒心理檔案組,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跡可尋[9]。例如,一位一線教師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幼兒心理健康檔案組。她在美工區投放了紙質材料、彩色鉛筆、剪刀、黑色水彩筆,并告訴幼兒,不開心時,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筆“畫”出來,再根據心情變化涂上顏色。最后,教師把“心情”一頁頁裝訂起來。這樣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書,教師根據書中的內容分析、總結不同幼兒調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應幫助,最終達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在組織實施上缺乏系統性
(1)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目前大多數幼兒園對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視,沒有設置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偶或從某一心理健康主題出發整理出來零星內容以供一時之需的情況較多[10]。與之相對應的,大多數幼兒園管理者對這一領域內容認識模糊,無法在日常教學管理中給予指導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課程評價的指標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評價主體、客體、方法、標準等。但目前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沒有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其評價指標單一,大多以同行評價為主。同時,教師或高層管理者在課程評價中,往往緊扣課程認知目標的實現與否。如果課程知識目標實現了,那么這節課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評價幼兒的發展,不應只是評價他們掌握與課程有關具體知識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評價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興趣、態度、情感體驗以及價值觀的建構情況[11]。
2.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教育活動實施的效果與教師的專業素養密不可分。目前,幼兒教師職前培養體系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能力仍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相關專業技能的缺乏,對幼兒的各種行為和其背后的心理現象認識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視不足的現象,把幼兒的心理問題歸為成長的必然,未及時干預,錯過了最佳矯正時機;另一方面存在矯枉過正現象,把成長過程中的一般問題擴大化,過度關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師的干預能力不足,無法真正幫助幼兒解決心理問題,這使得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兒園協同配合才能維護幼兒的心理健康。但當前常見的現象是幼兒園采取各種方法增進幼兒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卻在制造幼兒的心理問題。比如,幼兒園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而很多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忽略幼兒的情緒健康和人格養成,造成了孩子心理發展的不平衡,甚至導致人格上出現重大缺陷。另外,還有一種普遍現象是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孩子在幼兒園發展出來的各種技能和培養起來的好習慣在家庭中無法延續和鞏固,這使得幼兒園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對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統性的工作,家庭、社區、教師、幼兒都是這個系統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兒園必須有機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才能發揮教育合力,幼兒園健康教育才會具有持續性和養成性。
1.幼兒園管理層面
(1)提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系統化
幼兒園應在課程規劃層面遵循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原則。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仍在逐漸探索中總結和進步。面對這樣的現狀,幼兒園管理者一方面應該緊扣《綱要》中的核心目標,另一方面應根據幼兒心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教學研討,圍繞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在目標實施的過程中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需的資源課程
資源是課程開展的基礎和前提,課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課程資源。由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浸入式特點,大多數內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開展,因此對設備、場地等的要求較高,幼兒園需要提供充足豐富的資源,才能保障課程順利實施[14]。
2.教師層面
(1)提升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教育管理部門應重視對幼兒教師心理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讓教師“走出去”進行心理學知識培訓,把專家“請進來”開展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同時充實豐富幼兒園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資料,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
(2)提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幼兒園老師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其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也有直接影響。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積極樂觀、豁達開放、敬業負責、仁愛友善等心理品質會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兒園管理者應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時,教師本人也應樹立起大健康觀,在關注自己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積極維護心理健康,由此進一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3)提升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兒教師對自己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斷及自我把握與感受[8]。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兩個途徑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作用。一是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作用于幼兒的心理發展;二是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3.家園合作層面
(1)幼兒園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兒園教育只是幼兒教育的一部分,幼兒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家庭、社區的作用不容小覷。幼兒園應積極鼓勵家庭與園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標明確、一致,幼兒才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進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過家園聯系冊掌握幼兒心理狀況
家園聯系冊是家園溝通的重要橋梁。通過家園練習冊,家長反映幼兒在家的行為表現,這為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現實依據。教師也通過家園聯系冊反映幼兒在園表現。通過家園雙方的及時反饋,及時發現幼兒心理問題并及時干預。
(3)幼兒園指導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家長對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錯誤教育理念和方法損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園應當承擔起向幼兒家長普及正確心理健康知識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責任。比如,讓家長認識到親子關系對幼兒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協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使幼兒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長能認識到網絡游戲對幼兒視力的傷害,卻意識不到網絡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避免其消極影響。幼兒園可以為家長提供相應的講座和宣傳片,讓家長在這一方面找到解決方法。
三、小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各界逐漸認識到人的健康不僅僅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兒的身心都處速發展的時期,急需身體和心靈的雙重養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適宜的環境、科學的引導才能保證幼兒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幼兒園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在了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掌握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途徑,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之,唯此,方能培養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諧發展的幼兒。
[參考文獻]
[1]林宏.關于兒童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J].教育評論,1996,6(3):7-8.
[2]顧榮芳.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48.
[3]劉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7-59.
[4]黃芳.課程視野下廣州市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5]周衛萍.幼兒園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研究———以蘇州市五所幼兒園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0.
[6]陳文華.幼兒園課程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兒園游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6-37.
[8]連潔榮.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與游戲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學論壇,2012(8):43-45.
[9]許海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10]張輝娟.試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項國際性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上海的實施效果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12]劉媛媛.提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水平的策略[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