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草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草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

篇1

關鍵詞: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現狀分析;對策建議

Abstract: Sanjiang sourc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distribution of Plateau unique vegetation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alpine biology resource and alpine vegetation ecological system mainly. Sanjiang source reg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hibit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situation must walk out of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gion and the whole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jointly.

Key words: Sanjiang source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mport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三江源區生態的重要性

1.1 三江源是我國乃至東南亞的江河之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資源供給區,其中黃河總水量的42%、長江總水量的25%、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于該地區。這些河流、湖泊、沼澤濕地是三江源區重要的水資源蓄積調節器。

1.2 三江源區生態環境影響全球氣候,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大陸對流層中部的“熱島”和“中流砥柱”,它以強大的熱力作用和動力作用,改變了大氣環流,形成了亞洲季風,使南起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北至中亞、西伯利亞平原,東至阿留申群島、日本的廣闊范圍內的天氣和氣候都受其影響而發生巨大變化。

1.3 保護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江源頭森林茂密,牧草豐茂,土地肥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搖籃,而且還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天然屏障。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是區域間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2、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干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沼澤低濕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速度。

2.1 湖泊面積縮小。三江源區原本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冰川廣布。但多年來,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縮小甚至干枯。如青海湖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間湖水下降3.35米。青海省到目前已有2800個湖泊已不復存在,剩下的1000多個湖泊也日益萎縮。

2.2 江河流徑量明顯減少。根據水文觀測資料,黃河源頭,年平均流量呈下降趨勢,1997年的汛期斷流時間長達226天。上世紀90年代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黃河、長江、瀾滄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別減少27%、24%和13%。

2.3 草場退化,沙化加劇。據不同年代的衛星照片解譯分析資料統計:三江源區高寒草甸的年平均退化率由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3.9%上升到90年代末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時期有2.3%上升到4.6%。目前,三江源區退化草場面積已占到可利用草場面積的26%-46%;其中黃河源區中度退化草場面積占可利用面積的68%,長江源區退化草地面積占可利用面積的22.47%。另外,三江源區的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擴大,黃河源區沙漠面積126670公頃,長江源區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20世紀7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2.4 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根據2000年第三次遙感普查資料顯示,三江源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95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1.09%。其中黃河源區378萬公頃,占黃河源區總面積的35.04%;長江源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489萬公頃,占長江源區總面積的29.64%;瀾滄江源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84萬公頃,占瀾滄江源區總面積的25.28%。

2.5 野生動植物資源明顯減少,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和植物處于瀕危或絕跡。高原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得物種生存條件惡化,分布區縮小,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目前“青海境內受到威脅的生物物種約占總類數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6 高寒的地理條件,使得江源生態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同時,江源又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地區,林業基礎薄弱,森林資源總量不大,林分質量差,林業發展滯后,而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林牧矛盾突出,加之畜牧業是農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是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提高三江源生態環境的對策研究

3.1 加強領導,規范管理,高度重視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林業項目建設。一是各級林業部門及時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林業組,設立了辦公室,配備了強有力的工程管理隊伍,從而銜接、理順了業務職能,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林業項目建設奠定了組織基礎。二是各級林業部門把學習貫徹省政府“八個管理辦法”作為實施好“總體規劃”的基礎和前提,為順利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林業項目奠定了基礎。

3.2 編制設計,明確任務,穩步推進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林業項目建設。一是委托有資質的林業調查設計大隊編制完成了作業設計,同時工程建設嚴格按照作業設計施工,按技術規程操作,確保工程造林質量。二是各實施縣(場)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實了管護人員,分片包干,明確責、權、利。三是采取責任包干措施,通過開展現場造林示范等技術指導,提升了造林科技含量。

3.3 精心安排,認真組織,切實加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林業項目建設。一是各級林業部門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項目建設監理制、工程建設合同制和縣級報賬制。二是各級林業部門嚴格執行“三專一封閉”的財務制度,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專項資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運行管理,堅持“嚴管林、慎用錢”的原則,把國家的錢用在三江源生態建設的刀刃上。三是指定專人負責搜集各項目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文字、圖片、聲像、光盤、電子文件等,并分類歸檔入庫。

3.4 實行“封育為主、封造結合”,喬灌草相結合,把改善生態環境置于優先地位,加快恢復林草植被。鼓勵當地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尊重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充分將鄉土知識用于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使農牧民群眾在積極參與中思想得到教益,素質得到提高。

3.6 各級林業部門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充分認識工程質量是整個工程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項任務、每個環節都須抓緊抓好。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科技培養、管理培訓,使基層林業技術人員和從事第一線管護林業資源的護林員轉變觀念并更新知識,組建一支高素質、懂專業、會管理、肯奉獻,并不斷發展壯大的科技隊伍和管護隊伍。

4、結束語:

總之,保護三江源區生態,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尋求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三江源區生態得到修復,將資源損耗降低、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新民.三江源暢想——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前期咨詢工作概述[J].中國工程咨詢,2008(6):4-7.

[2] 趙宏利,陳修文,霍修順,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探討[J].茂名學院學報,2007,17(1):21-24.

[3]陳孝全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