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數字化傳播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遺數字化傳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遺數字化傳播

篇1

〔關鍵詞〕非遺項目數字化保護旅游模式海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長期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工藝技術、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神話傳說、信仰崇拜等的總稱,它在文化生態、文化形態、文化傳承和文化意象等方面隱含了豐厚的民族智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歷史傳承等多重價值。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化與認知程度不斷提升,運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全面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采集、整理、傳播、服務等管理領域,建立起適應數字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成為當前的重要發展趨勢。

海南島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為數眾多、類型豐富、形式多樣和文化元素兼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序幕的拉開,人們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加強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角度,探究該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傳播方式[1.2]。

一、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海南是一個“孤懸”的海島,相對封閉的環境既孕育了本島文化,又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歷經了島外文化無數次撞擊與融合,鑄就了富有海島特色的地域文化。

(1)地域性: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四面環海,中部為山,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了島內居民的生活和民族心理,具有許多地域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表現為:

①獨特的非漢民俗文化;海島世居有黎、苗、回、漢等約30多個民族。以黎族為例,其為海南土著居民,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黎族計有124.78萬人,其中海南有117.22萬人,占黎族人口數的93.9%,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在全國具有壟斷性優勢。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黎族紋身、黎族干欄建筑生態自然村、黎族"三月三”節、黎族民間打柴舞等,即為其留存下來的文化和習俗。

②鮮明的熱帶特色;由于生活在熱帶,海南人形成了依山傍水的居住習俗,進而產生了“穗選法”、“牛踩田”、“種山欄”“休閑制”等農業耕種方式,“船型”、“金字形”等民居建筑技藝,用葫蘆(“渡水腰舟”)、獨木舟和竹筏實現水上交通,又因種植熱帶林木,形成食“椰子飯”、啖檳榔等獨特社會風俗。

③極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海南孤懸海外,沿海居民終年以漁獲為生,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出海祭祀儀式和媽祖信仰,也造就了他們以漁業為主的生產民俗。也決定了海南人獨特的飲食和食物加工習慣。如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樂蟹”、三亞一帶的“酸湯魚”、“崖州海蛇”等都與海洋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2)歷史性;早在1萬年前,三亞“落筆洞人”就在海南島從事生產活動,具有久遠的農業生產習俗,與此相關的生活、信仰習俗也都體現出早期農業社會的特點。距今3000年前,海島黎族人掌握了用劍毒樹、構樹(學名“楮樹”)等樹皮來制作“樹皮布”、“樹皮衣”的技藝。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就記載了海南黎族紋身習俗,其曰“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雕題國”指的就是海南島,“雕題”指黎族文身習俗。宋元明清各代,有關海南紋身習俗的記載更多。2005年底,黎族紋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像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工藝”、“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性。

(3)原生性;古時海南島被視為“蠻荒之地”,雖歷朝歷代大陸官員來到海南后倡導漢化和文明,但總體上海南仍保持著原生態的面貌,因而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得以保護與傳承,如刀耕火種這種原始游耕文化在五指山腹地至今仍有殘余。“秦以水德王,其數用六,今瓊人行使銅錢,猶用六數,以六文為一錢,六十文為一兩,六百文為一貫。又田禾以六把為半擔,十二把為一擔,亦用六數,皆秦舊俗也,黎族至今傳統計算方法仍然如此。再如海南傳統的牛耕田、人工插秧農業習俗,雞卜、鉆木取火、放寮以及古越族一些自然、神靈崇拜等習俗。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對海南旅游業的促進

數字媒體技術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中[3],使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發展,有助于沖破各種文化類型相對封閉的自然狀態,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現實空間,同時也創造了相互借鑒的機會。

1.旅游產業極大地推動海南發展步伐

海南擁有獨特的熱帶海岸線和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資源。目前,海南旅游已由單一的濱海觀光旅游向復合型的休閑度假轉變,旅游業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收入一直是海南最具權重的經濟來源。

2.旅游資源開發與非遺項目保護結合的可行性

旅游是商業行為,非遺保護項目本身與商業并無直接關聯。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相互融合[4.5],能給旅游產業注入極大的活力,獲得更多的商業利潤。而非遺項目為保證其延續性,需要獲取資金的支持。顯然,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兩者盡管在利益訴求上相近,但其最終目的并不一致,但合作將給雙方帶來各自需求的收益。因此,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構建之間的結合點,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當下的旅游觀光行業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適應現代人旅游獵奇的需要進行某些改動。以現代人的實用考量進行,把非遺項目打造成一種配合旅游活動的表演節目,其重點往往在視覺效果上。同時,剔出不適合旅游參觀、無法讓游客產生視覺享受的非遺項目,利用現有的數字信息技術能更有效地傳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3.旅游資源開發與非遺項目結合的方式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種類越來越多[6],開發方式也逐漸多樣化,有靜態的展覽式開發,也有動態的表演式開發;有原地開發式,也有異地集錦式;有原生型和提升型開發,也有復原型和集合型開發。從旅游開發的具體形態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模式主要類型有;博物館式:運用聲、像、物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放在民族博物館內供游客參觀。民族文化村式;直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古風貌保存相對完好的民族村寨原地開展旅游。節慶旅游式:主要以各種節日、賽事、盛事等具有旅游特色活動的慶祝和舉辦來吸引游客。舞臺演藝式:主要將歷史傳說、民族歌舞、民族戲劇、民族手工技藝等經過加工和包裝后搬上舞臺。海南地域范圍集中,比較適合建設上述類型的文化產業模式,容易形成旅游品牌效應,能有效達成非遺文化和市場經濟共贏的形式。通過一定程度的政府行政參與支持,由企業在非遺項目社群搭建文化產業平臺,融合該社群自然景觀、風土人情,打造旅游文化產業鏈。不僅是振興了該社群的非遺項目,同時也在旅游文化活動中帶來了交流,讓相對封閉的區域活化,形成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與保護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就是“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數字化技術將文化遺產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化形態[7.8],以文化遺產為資源來進行生產,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使文化遺產得以永久保存和保護,實現文化遺產的重現、再生和利用(研究、傳播和展示),從而體現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體現當代人對遺產的守望、體現未來人擁有遺產的權利。

1.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

2010年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納入了“十二五”規劃中,這表明數字化保護手段的可行性,它具有如下一些優勢:

①降低工作成本;藝術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等因素所致保護成本較高,需要耗費較多人力和物力。若采用數字化保護方式,經過信息化處理,實現與計算機之間的互通,將所需內容存儲在計算機中,便于信息之間的相互交流,這樣既省去了舉辦藝術展館的成本,也降低了文化資源保護的成本,極大地降低維護工作的成本。

②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間藝術失傳很大原因是后繼無人,后人對傳統藝術的不了解以及宣傳力度不夠,數字化手段可以將民間藝術資源與網絡相關聯,在手機、電腦、電視等現代工具中可以很容易查詢和了解真正的民間藝術,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到傳統民間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能夠有效地起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的。

③便于文化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能實現更大范圍內文化交流,通過信息化渠道,既能實現傳統藝術的推廣和宣傳,也能實現傳統民間藝術與當代文化的交流。只有通過文化之間的交融,才能使得傳統民間藝術更加適應時展的需要,促進當代文化的繁榮發展。

④易于修復和管理

數字化保護的對象,在歲月流傳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殘缺,數字還原可以運用處理軟件對其進行視覺上完全修復,它比傳統的保護方式更易于修復,實現保護對象的虛擬復原與模擬演示。同時以數據庫為基礎,將保護對象的數據信息進行規范、合理的編排與存儲,能有效增加保護的科學性,提高相關工作的效率和系統性。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實現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主要表現在資源共享、虛擬展示、動漫制作、電子出版等四個方面。在各種數字化方法和熱點技術上,基于信息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民族民間文化需要注入更多的現代化內容,這些內容包括:

①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學術分類、信息化存儲,建立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

②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聲音、圖像檢索技術,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

③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信息獲取技術、多媒體虛擬場景建模技術、虛擬場景協調展示技術;

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方式、使用方式、消費方式、流通方式、傳播傳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進行再現;

這些數字化遺產保護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研究與保護開發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3.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類型

數字攝影、三維信息獲取、高保真全息存儲技術、虛擬現實、多媒體與寬帶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為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類型有:一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與存檔;二是數字化虛擬博物館;三是虛擬文物修復、復原及演變模擬技術;四是數字化圖案、工藝品輔助設計系統;五是數字化故事編排與講述技術;六是數字化舞蹈編排與聲音驅動技術。

結論

旅游產業中引入非遺項目,既解決了非遺項目的資金問題,也使旅游產業獲得更多的商業利潤,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對此猶感迫切。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相互融合,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構建之間的結合點,是實現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的有效途徑。基于信息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有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傳承,最終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的。

參考文獻:

[1]鄭莉韓玄武海南民居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藝海2015(2)76-78

[2]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3]譚必勇,張瑩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4).

[4]張進福.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探析.地球科學研究2002( 1) 28

[5]周和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探索[J]求是雜志2010(4):44-46.

[6]姜愛李永誠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

篇2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視覺資源;大數據;數字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4.9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92

Abstract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text, images, audio and video, and 3D models of digitization syste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on digitalization technologies of visu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the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sual search and interaction patter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ICH visual resources; big data; digital library

1 引言

人類所接受的信息源中超過80%的信息來自于視覺通道(主要包含文本、圖像、視頻與幾何模型等),作為承載視覺通道的信息資源類型稱之為視覺資源。隨著互聯網環境的逐步完善和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文本、圖像、音視頻和3D模型等為代表的視覺資源逐漸成為數字圖書館最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以下簡稱“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體系中也不例外。

非遺作為人類世代相傳、與人類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傳承方式和文化空間,由于其自身所帶的系統性、無形性、復雜性和漸變性等特殊屬性[1],使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而非遺視覺資源除了擁有上述自然屬性之外,在大數據環境下更是增添了數據量大、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縱深緯度高、語義關聯性不強和語義時空性等附屬特征,使得非遺視覺資源的高效處理、內容理解和交互反饋就成為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而非遺視覺資源的有效獲取、系統組織與結構化描述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本文從優化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與描述方式的角度出發,致力于研究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和描述過程,建立相應的模型,針對知識類和實體類非遺視覺資源提出相應的獲取、組織和描述方法。

2 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研究現狀

國內外關于非遺保護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從非遺的社會經濟屬性分析,到非遺的綜合管理,也都出現了許多系統研究的專著。但專門針對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關于大數據環境下非遺數字化保護、非遺視覺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研究更少。

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是非遺保護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開始將數字化項目作為發展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主要策略。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行的“世界的記憶”計劃、日本奧茲大學的“獅子舞”數字化保護工程、芝加哥大學與西安大略湖大學的“Sulman 木乃伊工程”等。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研究現已進入到飛速發展階段,各種數字化保護平臺、技術與工具層出不窮、琳瑯滿目[2]。如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網”[3]、“湖南紙影戲藝術數字化博物館”、“山西地方戲劇文物文獻資源數據庫”等[4]。為了解和掌握非遺資源,我國會定期開展全國性非遺普查,采用田野調查、非遺傳承人與專家訪談、掃描、拍攝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獲取了大量極具文化、歷史和科研價值,以文本、圖像與音視頻等視覺資源為主的非遺大數據資源[5],這一過程使得視覺資源逐漸成為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的主要信息載體[6],因此,國內外已有相關技術研究主要是圍繞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和描述等方面展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技術工具的選擇與評價研究。如何選擇恰當的視覺資源數字化技術、方法對非遺視覺資源進行獲取、組織、描述和整理,是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必須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Cheng[7]、余日季[8]等分析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在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中的應用,并提出通過三維重建、恢復與模擬等方式來推進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傳播;Massimiliano等[9]認為3D技術應該在非遺數字化保護領域得到廣泛的發展和充分的應用;夏立新等[10]從關聯標簽的角度對非遺圖片資源之間的標簽關聯關系進行了研究,并采用可視化方法對非遺圖片資源的主題特征進行了多元化展示;程秀峰等[11]則對舞蹈類非遺視覺資源的存在形式與類型進行了調研,提出采用社會化網絡標簽(SNA)形式來揭示非遺視覺資源之間的隱性知識關聯。此外,宋麗華[4]、劉勐[12]、林毅紅[13]、彭冬梅[14]等均探討了不同的數字化保護方法、工具在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對黎族傳統紡染織工藝、甘肅“花兒”藝術、剪紙藝術等非遺數字化保護平臺建設進行了研究和評價。

(2)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存機制研究。國內外非遺視覺資源收藏機構都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整理、獲取、組織、處理和展示其豐富的非遺資源,從而確保了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長期保存和多元化展示成為其重要的研究主題。從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存研究現狀來看,當前主要研究重心集中在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存的元數據技術和方法方面。如Athanasios等[15]就非遺視覺資源數學建模與元數據集成問題進行了研究;Noriko等[16]分析了異構非遺視覺資源(如戲曲、舞蹈、建筑、繪畫等)在線獲取的元數據方法;Regina等[17]對非遺視覺資源元數據格式、標準與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

(3)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服務研究。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影像掃描與傳感、三維數字建模、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可視化等技術的發展,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建設項目逐漸具備了多元化、嵌入式、協作化的知識服務與可視化共享功能,尤其是與視覺資源整合、開放式文化教育、自主交互式工具有機結合起來后,極大地推動了非遺視覺資源的數字化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

3 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與描述方法研究

3.1 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的新問題

在大數據環境下,海量、異構的非遺視覺資源內容中,包含了對復雜、多元化的客觀物理類非遺資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映射與表達,可以讓人們體驗到更加客觀、真實、全面的非遺視覺資源展示與感知,從而為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與服務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撐,有效推動非遺的全面保護與活態傳承,促進非遺客觀物理空間與虛擬服務世界的有機融合。這些非遺視覺資源是來源于現實世界中客觀事物,彼此之間蘊含著密切的、復雜的時空關聯關系,通過對非遺視覺資源的這些時空關聯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整合,就可以清晰地組織、描述和可視化展示非遺保護、傳承與服務的時空變遷。通過對非遺視覺大數據資源的動態挖掘、深度學習和實時分析,使得許多與人類認知相契合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服務的工具、技術和平臺也層出不窮,如王蒙等[18]基于主題圖理論和方法,以京劇與昆曲為例,建立了非遺信息資源主題圖模型;陳路遙等[19]以“歌仔戲”為例,提出了一種基于關鍵事件技術的非遺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與可視化展示技術。

一方面,由于視覺大數據資源因其自身特性,對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的有序化傳播、系統化整合、集約化管理、有效組織與描述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與傳統非遺資源相比,非遺視覺大數據資源除了具有時空信息復雜、語義關聯多樣化、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等特點之外,還具有數據規模龐大、動態變化性、無序性、實時性等特征,使得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分析和處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另一方面,由于非遺視覺資源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異構性和時空關聯性,視覺資源本身也不易組織和整合,因此,如何進行視覺資源的高效獲取、組織和描述也是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基礎性問題。同時,隨著非遺規模與類型的逐漸發展和壯大,非遺視覺資源的規模和種類也在不斷增長,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三元空間融合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在不斷產生著無數的非遺視覺資源,只有對其所蘊含的內容進行有效獲取與組織、深度理解與結構化描述,才有可能實現對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

因此,大數據環境下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需要從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理解和結構化描述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

3.2 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與組織方法

非遺資源由于其生存環境、分類方法與傳承方式的不同,使得非遺視覺資源的類型特征、處理手段、處理技術與保存方法等也會有一定區別,這些差異使其在大數據環境下的存在形式是異構無序、動態變化、時空關聯的,且與之相關的視覺資源的生成與也是動態無序的。每一項非遺數字化過程都需要對相關主題信息、繁雜異構信息與隱含關聯關系等進行處理。此外,現有非遺視覺資源分析與處理都是基于文本標注的,且以人工標注為主,但傳統的人工標注方法在大數據環境下,存在著標注精確性低、時間和人力成本高、分析和處理效率低等問題。因此,如何方便快捷地獲取與組織非遺視覺資源,是大數據環境下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鍵問題,而對大規模無關非遺視覺資源的分析、過濾、清洗以及對海量非遺視覺資源的高效組織也是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核心問題。

在整個非遺視覺資源獲取與組織流程(見圖1)中,視覺資源過濾是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獲取與分析的關鍵環節。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輪廓特征點的非遺視覺資源整合體系,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層面對獲取到的海量非遺視覺資源進行層次過濾、清洗,其中主要的過濾與清洗方法有三種:一是基于顯著特征點的非遺視覺資源復雜性過濾,主要用于過濾、清洗掉高度復雜的非遺主體的背景視覺信息。該方法首先檢測出非遺視覺對象的顯著性區域,通過標識非遺主體的顯著性區域,對所有非遺視覺對象進行區域分割,并對區域劃分出的高顯著區域附近一定閥值區域范圍內的所有劃分區域數量進行計算,選擇其中劃分區域數低于設定閥值的區域作為非遺主體的背景區域,并保留下來[20];二是基于輪廓特征點的非遺視覺資源相似性過濾,主要用于甄選出與特定幾何輪廓一致的非遺視覺資源。在經過第一種過濾清洗方法之后,獲取到帶有簡單背景區域的非遺視覺資源,得到符合下一操作要求的過濾清洗效果,在此基礎上,對預先設定的分割邊界與待識別非遺視覺資源輪廓特征點所構成的幾何區域進行一致性檢測和評估,并計算得出一致性值,取其中一致性值最高的作為輪廓相似性視覺對象;三是基于內容的非遺視覺資源過濾,主要利用設定的多種標注信息進行非遺視覺資源內容過濾,在前面兩輪過濾清洗后獲得的非遺視覺資源集合中,將無法提供普適性表象特性的視覺信息過濾清洗掉。如以廣西瑤族長鼓為例,經過以上三種過濾方法的反復執行,就能從海量、動態變化、異構無序的“視覺資源海洋”中獲取到符合要求的非遺視覺資源。

在現實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擁有繪畫技能而能手繪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遺,但幾乎人人都能夠手繪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遺輪廓的幾何模型(如三角形、圓形、線條等)。簡單幾何模型是客觀物理世界信息化的基礎組成元素,現實世界中所有客觀物質在轉化成視覺效果(如繪畫、設計圖等)時,都能通過無數簡單幾何模型有機組合后,展示在人們視覺中,非遺亦不例外。因此,手繪簡單幾何模型的有機組合是人們展示靈感和構思創意最有效、最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并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規劃、工業設計、美術等領域。通過簡單的手繪幾何模型就能夠幫助人們將心中正在想、或轉載構思的非遺主體轉化成具有真實感的粗放型視覺效果,這種粗粒度非遺主體輪廓可成為人們與非遺視覺資源整合平臺之間實時交互的一種橋梁。事實上,借助于大數據環境下視覺資源的分析、獲取、組織和描述方法而形成的非遺視覺資源數據集,基于粗粒度非遺主體輪廓的視覺搜索模式正逐漸走入人們生活中。

以廣西鄉村彩調為例(見圖3),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整合平臺提供的視覺搜索有兩個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非遺視覺資源的交互與融合搜索。人們只需在非遺視覺資源整合平臺中選擇所需要檢索的非遺類別,并勾畫出待檢索非遺的大致輪廓,平臺就可直接根據待檢索非遺主體輪廓,自動對非遺主體輪廓執行輪廓匹配算法,在設定的非遺類別中檢索符合要求的非遺視覺資源,并根據非遺主體輪廓在檢索區域的相對位置、相對大小和組合關系將輪廓組合在一起。然后,平臺根據視覺融合技術將檢索出來的視覺資源進行完美融合,形成一幅全新的非遺視覺資源;二是非遺視覺資源的內容搜索。人們在非遺視覺資源整合平臺中選擇待檢索非遺的類別,并勾畫出待檢索非遺幾何輪廓,平臺自動對非遺主體輪廓執行輪廓匹配算法,檢索得出與該輪廓相似的非遺視覺資源列表。

4.2 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交互模式

從國內外已有研究來看,傳統基于文本標注的視覺搜索模式盡管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仍有不少研究者對其進行研究。而對于視覺資源的深度交互與實時編輯問題卻極少有研究者涉及,尤其是對非遺視覺資源的交互編輯問題的研究幾乎為零。

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深度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相關算法的逐步完善,視覺資源的深度交互與實時編輯問題已成為熱點課題。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過程,可采取基于視覺資源融合的方法來實現非遺視覺資源的交互編輯相關功能。具體過程為:給出一個待編輯的非遺視覺資源以及預設定的目標尺寸,在非遺視覺資源知識庫中,檢索得出一幅設定符合條件的新的非遺視覺資源,將二者有機融合形成一幅更大的視覺資源。這個算法執行的難點在于:一是如何找到符合條件的視覺資源;二是如何保證檢索得到的視覺資源與原視覺資源進行有機融合。

本文曾提出基于局部區域特征和非遺主體輪廓結構的視覺描述網絡這一方法,借助于該描述方法可實現相應的關聯視覺資源的有機融合。首先,設定一個非遺視覺資源為待檢索對象,同時,設定其交互編輯的目標尺寸與待融合方法;然后,非遺視覺資源整合平臺可根據所提供的視覺搜索功能與相關算法,在非遺視覺資源數據集中檢索得到最為合適的視覺資源列表,作為候選內容;接著,對候選資源與待處理非遺視覺資源的輪廓結構、局部特征和主體內容進行一致性、相似性評估,選出待融合的視覺資源;最后,采取局部區域特征融合和邊界區域平滑過渡方法,對候選視覺資源進行局部融合和全局變換,使其與待處理非遺視覺資源邊界部分進行曲線平滑過渡,并采取視覺融合技術和區域分割方法對二者進行處理[28]。

5 結論與展望

在我國文化發展大繁榮的社會背景下,非遺數字化保護事業如何貫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家“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重大指導性文件精神,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獲得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理論、實踐研究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非遺數字化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大數據、視覺搜索與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的沖擊下,勢必會給非遺原來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空間帶來巨大的威脅,導致非遺保護工作受到巨大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毫無疑問,合理運用大數據、虛擬現實和視覺搜索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非遺數字化保護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文本、圖像、音視頻和3D模型等視覺資源逐漸成為非遺數字資源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如何高效地分析和利用已有的和即將獲取到的非遺視覺大數據資源,將非遺視覺大數據資源轉化成知識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技術瓶頸。尤其是未來十年,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積極推動下,我國非遺視覺資源的數據規模和類型將快速增長,非遺數字化保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快速發展,開展大數據環境下非遺視覺資源的獲取、組織和描述方法的研究,以為突破這一技術瓶頸提供有效的方法。因此,重視非遺視覺資源分析與利用的研究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179-184.

[2] 譚必勇,張瑩.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4):7-11.

[3] 宋俊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5(2):1-8,157.

[4] 宋麗華,李萬社,董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知識整合平臺建設[J].圖書館雜志,2015,34(1):73-81.

[5] 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1):1-10,157.

[6] 張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10):20-23.

[7] Cheng Yang,Shouqian Sun,Caiqiang Xu.Recovery of Cultural Activity for Digital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Proceeding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6:10337-10341.

[8] 余日季.基于AR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開發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9] Massimiliano Pieraccini,Gabriele Guidi,Carlo Atzeni.3D digitizing of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1,

2(1): 63-70.

[10] 夏立新,白陽,孫晶瓊.基于關聯標簽的非遺圖片資源主題發現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22-29.

[11] 程秀峰,畢崇武,李成龍.基于SNA的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隱性知識關聯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30-36.

[12] 劉勐,胡文靜.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數字化探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0):99-101.

[13] 林毅紅.基于數字化技術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工藝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1(5):116-121.

[14] 彭冬梅.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15] Athanasios D.S,Ipek I.A.Metadatabased heritage sites modeling with e-learning functionalit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2):296-312.

[16] Noriko K,Jun A.Cultural Heritage Online:Information Access across Heterogeneous Cultural Heritage inJapan[C/OL]. [2016-01-20].http://kc.tsukuba.ac.jp/dlkc/e-proceedings/papers/dlkc04pp136.pdf.

[17] Regina Varnie.-Janssen.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書目存取方法和組織:立陶宛的解決之道[J/OL].[2016-03-08].http:///newtsgj/iflaygt/gjtlzwyyzx/tlzlby/201011/P020101130493555274507.pdf.

[18] 王蒙,許鑫.主題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組織中的應用研究――以京劇、昆曲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4):15-21.

[19] 陳路遙,許鑫.基于關鍵事件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及演化分析――以兩岸同源“歌仔戲”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 2015,59(14): 22-30.

[20] 周鶯,張基宏,梁永生,等.基于視覺運動特性的視頻時空顯著性區域提取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5,42(11):118-121.

[21] 歐陽軍林,劉建勛,曹步清.基于LBSVM機器學習的相關反饋圖像檢索[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2):112-115.

[22] Wang X J,Zhang L,Liu M,et al.Arista-image search to annotation on billions of web photo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San Francisco,2010:2987-2994.

[23] Wang X J,Xu Z,Zhang L,et al.Towards indexing representative images on the web[C].Proceedings of AC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Naran,2012:1229-1238.

[24] Huang S S,Shamir A,Shen C H,et al.Qualitative Organization of Collections of Shapes via Quartet Analysis[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13,32(4): 1-10.

[25] 段凌宇,黃鐵軍,Alex CK,等.移動視覺搜索技術瓶頸與挑戰[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2,8(12):8-15.

[26] 陳東,王波,席耀一,等.基于鄰居向量的近似子圖匹配[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4,35(11):4027-4033.

[27] 張磊.大規模互聯網圖像檢索與模式挖掘[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3,43(12):1641-1653.

篇3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運用的測量技術分為人工測量、儀器測量、攝影測量以及激光雷達等,結合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源進行整理匯總,模擬地展示文化的時空演變過程及全景的虛擬現實仿真情境,從空間視覺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空間建模技術是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中的重要技術之一,通過空間的立體成像制作成逼真影像,提高了文化遺產的展出率和視覺效果,實現人機互動,更有效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維建模是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關鍵步驟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現的基礎,主要利用現有的成熟建模軟件通過交互式對目標進行建模,建模精度能夠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用的要求;立體成像技術和傳感器技術使得文化遺產實現三維立體呈現,真實再現為非物質文化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開展。

2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2.1數據庫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資源是通過民間體田野調查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系統地記錄,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媒體等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信息進行真實、全面、系統地動態記錄,這是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基礎,也是數據庫建設的根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建設包括:存儲系統、著錄系統、數據處理整合系統、檢索系統、備份系統及數據庫的安全及共享等,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文獻檢索等技術,結合網絡上主流的B/S技術結構,利用不斷成熟的新網絡瀏覽器技術,結合多種Script語言和AetiveX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整合,實現科學的分類與管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檢索效率,以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為依托,以數字化的各種信息為內容,以分布式海量資源庫群為支撐,以智能圖文音像檢索技術為手段的信息服務形態,達到記錄、保存、傳承、傳播、利用、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實現有效和持久地完善保護措施。2.2數字博物館字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字博物館是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數字信息資源系統,涵蓋互聯網、多媒體、數據庫、版權保護等諸多技術和標準范疇。數字博物館通過提供知識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使傳統博物館的功能得到了擴展和升華。

3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實踐

3.1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實踐數字化時代,博物館與數字化技術結合,使得人們在家中、足不出戶便能坐覽全世界博物館的精品館藏,享受3D沉浸式的參觀展覽。數字博物館無疑拓展了博物館展示的空間和手段,并讓已經結束的展覽得以永久的存活下去。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陳建憲教授說,“中國網民隊伍龐大,‘數字化博物館’有利于更多人迅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數字博物館,做得比較成熟的有“數字故宮”和“數字敦煌”。同時,各個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數據庫也在積極建設中,旨在將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起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內蒙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陜西文化遺產資料庫、羌族非遺動態影像數據庫、羌族非遺靜態影像數據庫、羌族非遺3D動作數據庫、苗族非遺影像數據庫等等。這些數據庫建立使用了世界先進的影像數字技術,探索了非遺文化保護的新方式。3.2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實踐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正在大規模地把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文化形態。1992年,為了便于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公眾公平地享有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行“世界記憶”(MemoryoftheWorld)項目,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法國文化部部長目前選擇了四個領域正式啟動文化數字化項目,包括40萬本圖書、3000部影片、一系列視頻點播以及一個數字報刊網站,作為第一批文化數字化內容。國外數字化博物館的典型代表為數字盧浮宮和數字化米開朗琪羅計劃。早在1995年,盧浮宮向大眾開放了官方網站,是第一個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絡的博物館。數字化米開朗琪羅計劃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這位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的作品數字化。

4展望

篇4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和存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首先是對其進行采集與保存。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形式多樣、非物質形態和信息量龐大等特點,對非遺進行完整有效的采集、編碼,并長期存儲存在一定難度。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巨大的信息量,通過傳統的圖文掃描、錄影、錄音等技術來獲取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等信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傳統舞蹈的采集和保存中,利用上述方式就很難進行精確和全而的采集,更不要說進行完整重現和修改利用了。在數字化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多種數據形式的記錄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近年來,三維掃描、動作捕捉、虛擬現實等新數字技術逐漸興起,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外,數字化存儲技術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儲提供了許多新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化形式后,往往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三維模型等多種形式進行儲存,這些數據來源多樣、結構異質,大多包含較大信息量,并有長期保存、方便管理的需求。在存儲而,除了以傳統的光盤、磁盤作為介質外,磁盤陣列、分布式存儲等現代數字技術為大容量存儲提供了可能,同時數據庫技術和檢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結構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便利。_、構建數字化虛擬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是指以數字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方而信息進行收藏、管理、展示和處理的信息系統,它可以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數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博物館開始把計算機應用于博物館展示領域,通過構建數字化的虛擬博物館,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空間和手段。在數字博物館里,閱覽者只需敲擊一下鼠標就可以清晰詳盡的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具體信息和表現形式,滿足人們觀賞的欲望。數字化博物館借助網絡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擺脫了傳統意義上博物館所必需的建筑、陳列、參觀時間等條件的束縛,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更是豐富了其表現形式和存在空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從網上方便獲得需要的信息,使稀有的文化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利用和共享。另外,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有效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借助數字技術特別是虛擬的三維動畫技術,使其變得生動化和形象化,加深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大大彌補了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的不足。

二、構建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

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使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表現形式多樣,而且特色鮮明。而對眾多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應該針對不同地方的實際情a5}最大范圍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以促進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其中最有效的一項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措施就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信息庫。首先,要對可以永久傳承和堅守的文化遺產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進行科學論證和提煉,并通過對文化基因的分析對其進行科學、客觀地分類,以保證民族文化DNA的止確傳承。其次,利用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圖形符號、色彩、紋理等基因式信息的特征進行識別與采集。然后,依據圖形特征或語義特征創建一種準確、快速的圖形圖像檢索方法,實現文化遺產基因信息的準確檢索,從而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利用的目的。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非物質文化的傳播

文化的表達和傳播必須依賴一定的工具和載體,而現代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其中新媒體就是一個最主要和普遍利用的工具。新媒體是指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現代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創造了新的條件。新媒體的應用主要是充分利用圖像、音頻、視頻、地理信息系統、3D動畫等先進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媒介的特點和優勢,構建交互立體的傳播渠道,再利用數字電視、網站、移動互聯網等平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互式傳播,同時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使得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大范圍地學習、研究和傳承。比如,在2014年元宵節前夕,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電視益智競技節目《中國謎語大會》,通過新穎而有趣味的節目設計,將猜謎這一漸漸被遺忘的民俗重新帶入到人們生活中,并且吸引大眾參加,在無形中傳播并普及了這一傳統文化。在數字化背景下,要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的采集和存儲,并利用虛擬博物館、新媒體等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形式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利用,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49-55

[2]譚必勇,張瑩.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04:7-11

篇5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長期的傳承與演化,由于文化空間場域環境的變遷,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悄然失去了得以傳承的文化路徑,使我國各民族傳統體育面臨著傳承發展危機的“焦慮”,一些優秀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和消亡的威脅,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1]。面對休閑時代的到來,對于豐富多樣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信息如何去傳承和保護,已成為21世紀體育學術界所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但是,國內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工作在傳承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制約瓶頸,如:數字化技術問題、數據的可編撰性問題、碎片式保護問題等[2],因此,本研究嘗試運用數字化采集、存儲技術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像、視頻檔案加以保護,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徑。

1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現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近700項,如:春秋北方山戎秋千、戰國時期的胡服騎射、漢代的連騎擊鞠壤、西域樂舞、清代冰嬉等等,但是,這些中國民族特有的體育文化項目在傳承的過程中,對遺留的一些檔案信息由于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檔案信息亦是難窺一見,也正面臨著永遠消失的可能[3]。早在1986年,國家文化部門就組織專門人員對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料進行整理。1990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調查走訪的基礎上,出版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這也是較早進行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工作。2001年,國家開始組織了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整理、搶救和翻譯了大量各民族民間體育、雜技、游藝等地域性體育文化,各地域也均出版編輯了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檔案,如:《新疆游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概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史》《陜西紅拳十年》《學校民族傳統體育》。2005年,中國武術博物館的完工,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整理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拓展平臺。2004年國家開始了加大對民族體育文化檔案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做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5年,國務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并對一些珍貴、瀕臨滅絕的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得到得以保護與傳承的制度環境[4]。2006年至2011年,國家完成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工作。2011年12月25日,國家“非遺法”的頒布與實施,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了相應的法律支撐,2015年,我國已經成立了較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為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5]。

2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與傳承困境主要是源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演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話語的變遷,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形態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一些原初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已漸漸褪色,這也是當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檔案保護工作的必要性。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本質原因在于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間環境,因為,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多是集中在節日習俗、慶典活動、勞作之余、祭祀民俗中,這些文化空間環境的變異成為了民族傳統體育消失的本源[6]。針對這一問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整理與保護,嘗試從還原文化空間的角度,模擬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空間,這種類似“動物園”式的保護工作,并沒有起到真正的傳承效應。在這種形勢之下,需要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利用數字技術的無破壞性、輻射強、傳播范圍廣泛的優勢,對現有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特別是對現代傳承人的一些音像,現存的一些實物檔案、文字檔案加以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3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保護技術

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主要是借用數字化采集、存儲和數字化展示技術,這些保護性工作的開展依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困境,如:缺乏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的技術體系,主要是針對某個項目進行數字化的簡單描述、講解,而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字化保護系統,數字化保護的一些技術措施進一步加以挖掘,以更好地推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3.1數字化技術分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技術主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存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字檔案、實物檔案、傳承人檔案、活動實踐檔案等,借助圖片、視頻、音頻、電子書、交互展示等途徑來加以存儲,借助數字化共享平臺實現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傳播[6]。但是,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采集、存儲、維護、管理、傳播、消費等,都需要開發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數據庫,利用新的保護與傳播介質,實現從單一的部門管理走向多部門(從國家到地方)共建共享管理,從單一的文字、圖片檔案遺產數字化到聲像立體化。3.2數字化資源庫建設分析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數字化資源庫,并且對于文字檔案、實物檔案、視頻、音頻檔案等存在整理的“碎片化”狀態[7]。在建設數字化資源庫的過程中,設立國家數據采集管理中心、各省市數據采集中心、各縣區數據采集管理中心,由此形成三級數字化資源庫管理網絡,并且采用集中建設的方式,地方文化部、科研單位相互聯合,共同搜集和整理一切可整理的、現存的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并將所搜集到的所有現存資源統一入庫管理,國家數據采集管理中心主要負責搜集和整理國家歷史檔案中所載錄的有關某個具體項目的文化信息,各省市、縣區單位通過各省、市、縣民族志的整理,深入到民族傳統體育發源地,當前民族傳統體育遺留,以及對傳承人檔案的整理,特別是剪輯整理一些有價值的音頻、視頻檔案。Web2.0技術的發展應當說改變了以往單向傳播模式難以適應網絡建設的需要,這就需要采用分布式架構的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發揮多方資源開發的合力作用,由此形成由文化創意企業,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文化保護部門,以及一些研究院所、通訊、廣電等單位,共同合作開發完成數據庫建設,從而更好地實現資源挖掘與資源運營的協調統一,構建“整理、監管、開放”于一體的傳播模式與服務模式,完成由單向共享到雙向互動傳播方式的轉變。3.3數字化產品開發分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品的開發建設包括文字、傳承人音像、傳承地音像、三維模型等,這些素材性檔案資源的保護與傳播借助傳統的廣播、電視等媒介渠道。這種單向被動的信息傳遞范式壓制了社會群體的主觀判斷,這就需要借助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化產品共建開發技術,虛擬現實和人機交互技術,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立體呈現數字化產品[8]。具體的步驟可以采用:對現存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檔案借助三維掃描技術,對當前遺留的檔案、不完整的實物檔案進行數字化復原,可以借助虛擬引擎技術對數字化產品進行全方位的解讀,人們可以通過點擊數字化產品畫面,給人更為直觀的認識,更為全面深入地解讀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的歷史背景,發展與演化歷程。3.4數字化技術開發流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的數字化技術開發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各項技術的融入相對比較分散,數字化技術體系的開發建設,檔案數字化、程序化、規范化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這需要完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流程,完善數字化全生命周期,具體的步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步,數據采集技術。通過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史料,以及現存檔案的數字化采集工作,進行全面的挖掘與整理工作,其中,所涉及的數據采集技術包括文本技術數字化、音樂技術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立體成像技術等。第二步,數據存儲技術開發。主要是搜集的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資源數字化信息進行分類處理和元數據錄入處理,具體的分類方式可以采用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兩種方式進行分類建設資源庫。第三步,數字化管理技術。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存儲檔案的管理是防范信息安全風險,防止數據庫的非法侵入與篡改,同時,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與檢索服務,包括注冊權限、檢索服務、分發、下載等方面的技術。第四步,數字生產技術。運用技術算計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圖像處理、動畫制作、三維渲染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內容產品進行處理。第五步,數字化傳播技術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檔案數字化建設的目的就在于實現更廣域范圍內的傳播,借助信息化空間環境,如:IPTV、無線通訊和衛星網絡等渠道,突破了傳統傳播介質時空的局限,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第六步,終端服務技術。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數字電視、手機網絡等服務終端,把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信息以人機交互、數字化展示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完成了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檔案遺產檔案數字化的開發保護流程。

4結束語

篇6

【摘 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喪失了生存空間,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機。文章分析了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并且探討了具體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優勢;弊端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42-01我國有許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數字化技術憑借自身的種種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得到了推廣應用,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規范與體制,導致其在實際運用中暴露了一些弊端,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一)數字化保護的弊端。首先,缺乏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并不完善,缺少全面的資源,使有關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制約。其次是上級部門未給予有效指導。數據庫管理中心負責保護文化遺產,其責任安排較為集中、管理力度不足,導致資源的采集和存儲等應用受到了制約。再次,投入的資金不足。有關的研究與保護機構由于資金不足,無法順利開展數字化軟件的開發工作,同時也難以有效提升機構的服務水平與數字化技術。最后,工作人員技術水平低,無法保證數據信息的可靠性與采集工作的質量。(二)數字化保護的優勢。首先,數字化保護可以囊括更為全面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其保護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結合文化的形態與特點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了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其次,數字化保護可以及時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文化遺產大量流失。最后,數字化保護更容易通過各個渠道傳播,可起到宣傳作用。二、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一)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須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對儲存此類文化遺產的數據庫進行建立健全,動用多途徑的資源持續更新數據庫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備詳細的原始資料,包括與之相應的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其存在的形式比較特殊,自身的文化特性無法通過單純地收集與儲存數字化資料體現出來,相關部門要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與其他先進技術手段實施保護措施。(二)加強建設有關的保護職能部門。因為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上級領導的重視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指導,使得具體責任沒有落實,所以盡快建立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機構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為各個部門及基層工作人員分配具體的檢索、存儲與收集任務,從而順利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在保護工作中投入更多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需要向有關的職能部門與各級政府尋求資金支持,利用其提供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促進機構的軟實力提升,進而順利、有序地開展影像制作、多媒體資料與軟件開發等工作,使研究機構掌握更為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升其服務水平與管理能力。(四)注重基層工作人員技能的提升。保護機構需注重基層工作人員資源采集技能與數字化技術的提升,通過定期開展培訓課程的方式使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從而不斷改進工作質量,確保數據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與此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宣傳有關的保護知識,并且面向社會加大力度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民俗、技藝及民間游戲等,使普通民眾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三、數字化保護工作中的反思現階段最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之一就是數字化技術,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應當和文化生態相平衡,不要以阻礙文化傳播、破壞文化多樣性作為應用數字化技術的代價,對文化生態給予充分尊重。其次,運用數字化技術應和其他學科相結合。技術人員要開拓自身視野、勇于創新、跳脫學科限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應用數字化技術要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部門要以服務內容為核心,采用數字化技術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四、結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除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外,還能充分體現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學軟實力,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新的嘗試,并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極尋找出路,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與功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參考文獻:[1]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4,(2):69-74.[2]代俊波,單桂花.基于Web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學研究,2015,(18):32-34+17.[3]蔡群,任榮喜,邱望標.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3-46.

篇7

【摘 要】網絡運用、數字運用已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傳媒結構,數字生產、數字操作以及數字經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出現蕭條低迷狀態,甚至有悲觀人士將其視為“逐客”。“逐客”論辯讓傳統媒體陷入窘境,同樣也給傳統媒體以啟發——探索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 傳統媒體 新興媒體 數字化轉型 媒介融合

一、微觀視角下解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特性

從一些零星的現象來看,傳媒界看待“逐客”論辯仍是持論公平的,并不存在偏袒,但同時也指斥傳統媒體固有的“落后性”:更新慢,發行周期長;單打獨斗,產業鏈不完整;單向傳播,反饋滯后……這些固有問題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暴露無遺。從新媒體的出現,直至今日二者仍機會均等,只是由于傳統媒體昔日地位不再明顯,才有后來對其前景的喜憂參半,整個發展過程是漸進的。

上世紀末,由于所能接觸的網絡應用類型少,且內容單調,人們基本靠傳統媒體獲取信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日益迅捷化,Twitter、YouTube、微博等新媒體開始占據一席之地,反觀傳統媒體卻顯得黯然失色。新媒體從邊緣走向主流、從小眾走向大眾,而傳統媒體則陷于進退維谷的窘境。

新媒體容納了數字報紙、移動電視、網絡電視、數字電視等以數字化為奠基搭建的新模式。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均強調對信息的整合傳播,區別在于新媒體的形態更接近于“流體”,特點很鮮明:交互性和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交群。

與新媒體正面交鋒,部分傳統媒體已經著手數字化轉型。2014年兩會期間,新華報業集團秉承“全媒體融合、全方位出擊、全時段播報”的理念,有效整合旗下各大媒體,打造全媒體矩陣,以其即時性、原創性和互動性吸引受眾關注兩會①。美國的《芝加哥論壇報》專門成立了由15人組成的滾動新聞報道部,該部門每天三班倒地對其網站新聞進行實時更新②。

本文涉及的“數字化”更多是從傳統媒體角度出發,形式上強調與新媒體的駢進,運作模式上充分整合傳統媒體的采編陣容和新媒體的即時分享優勢。

二、數字化轉型的有效途徑

傳統媒體數字化,便于在進行傳統新聞生產的同時,開展速效的網絡傳播,以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最終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1、延長產業鏈,提高媒體資源利用效率

新媒體運作過程中大致包括五部分:經營與策劃的應用服務提供商,負責新媒體產品制作的內容提供商,負責新媒體產品傳播的網絡運營商,提供新媒體產品消費載體的終端產家,以及提供新媒體內容的消費者③。正是整個過程的一氣呵成,才形成了新媒體傳播的運作系統。

要想實現數字化,首要要解決產業鏈問題。傳統的報業上承信息提供商,下接受眾,由于后續反饋機制滯后,造成產業鏈模式單一的弊病。既然產業鏈單一是個現存問題,如何延長產業鏈、整合媒體優勢條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傳統媒體該思考的問題。產業鏈的延長并非線性、單向延長,應是多渠道、放射狀拓展,以求生產、經營、銷售的一體化。

2、獨辟蹊徑,巧設獨特的服務項目

創新當頭,創意為王。新媒體環境下,更強調對服務項目的研究。一個良好的媒體服務項目能夠籠絡受眾,而如何讓媒體受眾自覺接受自己的媒體服務和內容傳播,值得深思。如一個名為“Longitude”的項目使Google地圖和《紐約時報》之間產生聯動性,受眾通過Google地圖就能直觀地看到《紐約時報》提及的地點,且相關新聞資料及背景信息一覽無余。

3、開發適應市場的免費機制

市場的存在類似于一個生產車間,市場的不穩定導致要么出現緊縮性質的“投入>產出”的A模式,要么出現膨脹性質的“投入<產出”的B模式,結果的差異取決于商家投放何種催化劑。免費機制便是一種催化劑,一般的執行步驟包括“前期免費,后期增值收費”以及“收費與免費并行”兩種。從客戶角度而言,免費是促成消費的動力,增值業務才是媒體收益的重點。這種情況下,受眾的細分閱讀要比走馬觀花式瀏覽更具消費潛力。

針對免費機制,不同媒體均做足了功夫。如一些報紙的數字版采取部分版塊收費的機制,前幾版免費開放閱讀,重在體驗,后續版塊則實行收費制;第二種免費機制具有時間性,用戶只需注冊賬號即可領取試讀權,這種免費形式取材于各種體驗店的靈感,旨不在追求一次性效果。此外,網絡電視的免費形式也小有差異,如樂視網、優酷網開辟了VIP會員免費觀影專區,為VIP會員提供一些高清影視觀看權,普通會員想觀看必須付費升級為VIP會員。

4、平臺整合,終端聚合,打造數字化“合力”

平臺的多樣性意味著同一件媒體產品可以“分身”各處。如果把每個終端看成一點,點接點會形成一張網,然后借助各平臺的適應性來籠絡受眾。這種多平臺的發散與整合被稱作“分營合眾”,目的在于服務細分化市場。舉例來說,大型網游制作商花錢優化電腦端的操作,還不遺余力地完善ios平臺、Android的平臺適應性,電腦端內部還進行Mac系統、Windows系統等多系統版本的開發,這種多平臺開發、移植和優化表面上是“分流”,實際上卻是“合力”。

5、加強媒體滲透,擴大第三方合作陣營

如今,新浪、網易和騰訊等門戶網站借助強大的資源整合力,依托移動智能終端及互聯網的即時共享功能,創造出一個龐大的受眾群,而由不同門戶網站研發的子產品——微博,更是集中凸顯信息推銷的作用。門戶網站一般被授權轉載傳統媒體的采編內容,標注其信息源,經過篩選、準入與分類三步驟,呈獻給受眾清晰的門戶網頁。

對于門戶網站來說,信息的個性化歸納整合是亮點,但采編團隊的技術障礙是瓶頸,如果能加強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之間的滲透,就能實現二者各取所需。美國的幾大報業集團在第三方合作方面都有明顯的行動,赫斯特集團、考斯特集團、斯克里普斯集團等傳統媒體就采納了與谷歌、雅虎等門戶網站共同合作的舉措,在共享新聞資訊和傳播渠道的同時,也更加方便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的獲取④。

三、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多方面障礙

數字化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從結構上來說,數字化涉及到一個大問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起初專指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Web2.0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博客”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態的出現,使媒介融合逐漸成為推動媒介化社會形成的核心動力⑤。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參與美國富布萊特項目時引入國內的。而數字化直面的障礙無助于這種融合的趨勢:

1、媒介形態“嫁接”,人員調度成難點

談到媒體調度,筆者想引述全媒體的概念,因為新的媒介環境下數字化與全媒體密不可分。我們理解全媒體是: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進行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⑥。全媒體環境下,媒體調度應強調報紙采編人員、電視節目錄制人員、博客撰寫人員和微博人員要有一致的新聞步調、共通的新聞目標以及統一的工作表現。如果不能協調多方力量,情況將變得更加惡劣。

2、全媒體記者匱乏

步入全媒體時代,記者不僅要熟悉智能手機、高清攝像機等硬件設備,還要熟練運用網頁制作和非線性編輯軟件。數字化實際上是由單一媒體跨入全媒體的高級進化過程。

媒體轉型要求媒體生產方式改變的同時,記者的素質轉型也不能滯后。在當下信息傳播的宏觀背景下,高素質的全能型記者異常吃香,也是媒體傾力培養的,我們的確看到諸多媒體在這方面投入精力且成效顯著。美國甘尼特集團就培養了一批被稱為“MOJO”的全能型記者,大大提高了發稿速度與效率。

3、媒介機制無亮點,免費趨之若鶩

媒體的生產、運營均離不了機制問題,但是目前媒體市場普遍存在一種現象——被動,引發重重問題。總結起來,機制問題主要有:免費機制吸引力不足、競爭機制極端化、合作機制不健全。如江蘇省幾家紙媒的惡性競爭事件,全城報紙普遍壓低報價。這種胡亂競爭表面上能帶來效益,卻十分不利于宏觀媒體市場發展。

媒介機制是一個不容小覷的非技術性問題。免費機制作為媒介機制的一種,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而是培養一批潛在的隱性受眾,以此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可不合理的“免費”,使“標題黨”等問題滋生,免費變得毫無意義。作為受眾,往往對司空見慣的東西并不稀罕,而習以為常的“免費”更加激發了他們選擇性接觸的挑剔性,漸漸不再為所謂的“免費”買賬。

此外,創新、合作和競爭等機制方面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如果媒體能正確定位市場,并開展有效研究,那么機制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四、數字化的未來——打造全媒體的“高、精、尖”

數字化主要以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為依托,以帶動全球范圍內數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數字生產等一切活動的趨向性過程。數字化引領數字時代,因而數字化的生產方式得到推崇,隨著數字化概念的出現到逐漸吃香走俏,再過渡到小范圍試點,如今數字化已成為一種潮流。

媒體在數字化過程中是主導者,要求媒體準確掌舵市場動向、微觀受眾需求、通覽宏觀局勢、凈化網絡環境等。就目前來說,傳統的報業、電視行業仍然具有投資營利的空間,傳統媒體通過努力也出現復蘇跡象,而媒體市場回暖升溫恰恰是對傳統媒體存在的肯定。綜觀全局,數字化是打造全媒體的“高、精、尖”的不二之選。

傳媒市場的疲軟讓運作已久的傳統媒體久遭詬病,需要有效的能扭轉頹局的措施,數字化營造了一種細分市場、全面定位、理性觀察的理念,必然能推動媒體行業回溫。

參考文獻

①周躍敏,《全媒體融合、全方位出擊、全時段播報》[J].《新聞戰線》,2014(4)

②鄭敏,《淺析美國的數字化轉型》[J].《新聞戰線》,2014(4)

③黃傳武:《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32-133

④孫鏡,《解讀甘尼特的數字化改革》[J].《中國記者》,2007(3)

⑤孟建趙、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J].《國際新聞界》,2006(7)

⑥郜書鍇,《全媒體:概念解析與理論重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4)

篇8

>> 分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傳播新模式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媒介傳播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播模式初探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看非遺檔案的開發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傳播與城市文化格調的提升 利用互聯網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 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旅游開發 城市禮品設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傳播與產業化探究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 漫畫與溫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化性的傳播意義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策略研究 論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傳播現狀 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對外的傳播價值 動漫媒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實踐應用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與旅游開發模式 分眾定位與傳播方式轉變 文化傳播視野下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2]順德區博物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行活動[EB/OL]http:///gd/content/2014-09/23/ content_526005.htm.

[13]陳祖芬.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主體研究--以媽祖信俗檔案管理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1(11):16-17.

[14]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版),2009(3):2-3.

[15]李媛.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檔案信息傳播服務模式構建[D].南昌:南昌大學,2009.

[16]賈東月,謝海洋.檔案信息分眾化傳播試析[J].浙江檔案,2009(9):23.

篇9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生存與發展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網絡手段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數字化技術不僅在各種工業領域得以廣泛應用,而且給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開辟了新的途徑。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世界各國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才剛剛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長期經驗的積累,主要靠口傳心記、言傳身教傳承,具有活態性、生態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殊性質,保護難度較大。

我國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訪、記錄、物品收藏等簡單的工作層面上,這種文字、錄音、攝影、錄像等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書籍的生霉、錄像帶的老化、錄像色彩的蛻變、錄音帶的失真等,都會使所記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現失真,加上拍攝角度的限制,影響了長期保存和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許多全新的采集記錄手段,包括圖文掃描、立體掃描、全息拍攝、數字攝影、運動捕捉等。數字化存儲技術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許多新的保護手段,包括通過數據庫、磁盤陣列、光盤塔、光纖和網絡連接以及一系列相關規定、協議,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這些現代數字化采集和儲存技術,不僅可以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資料如手稿、音樂、照片、影像、藝術圖片等,編輯轉化為數字化格式,保存于數字磁盤、光盤等物質介質中,而且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數據庫來存儲和管理,使他們完整有序、便于檢索,這能夠整體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明確提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自此以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才全面起步。

2006年以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監督和直接推動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紛紛建立,積極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保護體系,并初步建立了涵括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專題數據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網絡服務體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main.jsp)開通于2006年6月9號,其宗旨是為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展示我國深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觀念和理論共識,充分調動和利用全社會的學術、經濟、輿論資源及社會公眾的參與,以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和健康開展。基于福客網(中國著名民俗網站)技術支持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也向大眾提供了部分較為詳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國家文化創新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2002年開始由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站涉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與服務項目包括:第一,精品文化資源庫中的“中國古琴”、“中國昆曲”、“中國舞蹈”、“地方戲曲”等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以數字化的文本、圖像、音頻等多媒體方式展示,提升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水平;第二,文化繁花(文化部直屬單位數字化文化展示平臺)、書海精藏(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展示平臺)、文化廣角(各地文化廳局數字文化展示平臺)、文博精華(中國文物網站精品展示平臺)等四大數字文化展示平臺中包含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經典劇目、津門曲藝、民俗風情繪畫等,其中福建省圖書館的“海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暨省圖古籍保護成果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都是綜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展示。

高校在這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天津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數據的數字化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推動民間剪紙藝術數字化展示方面作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

二、我國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庫存在的問題

1、現有數據庫資料尚不完善

我國至今(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已經陸續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有15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其中不包括擴展項目)。推薦項目是指國家名錄項目公布前進行公示的名錄項目,經過國務院批準公布后即為正式的名錄項目。擴展項目是指即前一批或前幾批已經是公布的名錄項目,而這次不同申報地區或單位又一次申報成功,那么這次申報的名錄項目就叫前面相同名錄項目的擴展項目。如果算上擴展項目,我國目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2000項,而目前中國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信息統計中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12項,明顯存在著嚴重的數據缺失。這證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現有平臺相互孤立,沒有發揮綜合交互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最大的益處是不僅可以記錄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不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原貌的情況下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數字生產(數字復制、數字出版、數字再現)和數字傳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獨有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因此,利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產業化生產與經營,有利于形成新的行業及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使文化產業的比重得到提高,這對當今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和意義。比如通過數字化技術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步伐,促使各民族服飾文化、民間技藝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音樂、

消費習慣、交際禮節、節日慶典、娛樂游戲以及飲食文化等知識和技能的價值不斷得到增值。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做的遠遠不夠,這將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提出挑戰。

三、如何更好的讓我國現有非遺數據庫發揮作用

1、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分類體系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風土人情、傳統禮儀、宗教及節慶活動等,又有口頭流傳的各種民間文學,如傳說、史詩、民間故事、寓言、民謠、諺語等;既有淳樸生動的各類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民間戲劇、曲藝雜技等,又有技藝精湛、美輪美奐的工藝美術,如面人、糖人、剪紙、編織、刺繡、彩繪、蠟染等。由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不同、創造方式有別,對其數字化既要遵循普適性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又要采取因類而宜、適合各自特點的方法和措施。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傳統性和整體性,在對其知識的系統性、復雜性和內隱性等特征進行詳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重角度探索非物

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構成要素,提取知識的特征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從When、How、What、Where、Why五個方面分別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間演變、表現方法、形式、相應地域及其內涵,并對分類后的知識從語法粒度角度建立其間的關系,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多層次類型分類體系。即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學術分類、信息化存儲,以便科學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

2、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采集技術標準

針對目前全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技術目標不一致、技術標準不統一、技術管理不規范的情況,立足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與國家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博物館和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相配套,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創建、描述、組織、檢索、服務和長期保存的需求,深入研究符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資源建設相關技術標準,包括資源數字化采集、資源描述(元數據)、資源組織、資源管理、資源長期保存等技術標準;制定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管理的統一、科學和規范的技術管理規程。并應用資源管理與分發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統一有效的整合,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集、資源統一表示、資源權利信息描述、資源目錄服務、注冊服務、資源檢索和等功能的實現。

3、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可視化表達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技術與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化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動畫等形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使用傳統數字化技術進行可視化外,更多的是屬于知識可視化的范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可視化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離應用還有距離,但知識可視化是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可視化表達主要包括知識源層、知識描述層、可視化表達層和知識應用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括了不同的知識源,如史料記載文檔、民俗活動、民間技藝、戲曲、舞蹈等,這些知識源在語義上具有異構性。知識描述層描述文化空間知識的特征及其構成分類,如地域類、時間類、表現方式類、表現形式類、原因含義類等文化空間知識。可視化表達層闡述根據知識的特征及其構成分類,選擇恰當的模型進行表達,以便于不同用戶進行知識的學習、共享與創新。知識應用層可以讓用戶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構成等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知識可視化表達方式來學習、構建文化空間知識等。用戶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相關文化空間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自身的用戶類型信息就會隨之得到更新,并且文化空間知識經過學習與交流將會得到發展與創新,從而更新文化空間知識源。

四、結語

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是現代社會的兩個“互為表里的超級產業”,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文化產品的原創力,開發新的文化產品,增強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然而從產業發展的邏輯上說,信息技術只是手段,內容服務才是目的和核心。因此,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內容的建設上,數字文化內容越豐富,信息的共享度就越高,人們從中捕捉的商機就越多。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正在蓬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的前景更廣闊,從而形成文化與傳媒、信息交融的特色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為高科技與高文化價值結合的產業交匯點,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有效保護的同時,更要使之上升為具有知識產權和資源資本屬性的文化產品,更好地促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篇10

關鍵詞:五臺山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數字五臺山;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B92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6)01-0003-08

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是全人類共有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遺產,也是山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西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和依托。然而在新的環境和背景下,正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矛盾。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表明,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是唯一的科學選擇。

一、建設“數字五臺山”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五臺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已有7年之久。此間,“世遺”的品牌效應日漸顯現,海內外游客大增,給五臺山景區帶來較往年更多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五臺山景區環境的客容量約是1萬/天人次,但2015年的國慶黃金周10月1日至10月7日,五臺山景區共接待游客13萬人次,最高接待量為2.5萬/天人次。隨著忻阜高速公路的開通,忻保高速、忻五高鐵的開工,五臺山機場的建成,游客將會越來越多。超負荷的接待,對生態環境、文物建筑均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五臺山景區雖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相對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世界遺產造成的影響,顯然是不可逆轉的。眾所周知,文物是不能再生的,也是不能永生的。因此,如何能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世界遺產,已成為困擾我們的難題。幸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則可解決這一難題。

(一)目前國內外世界遺產數字化現狀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意在世界范圍內、在不同水準上,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公眾享有文化遺產。就在這個項目以后,各種“信息技術”開始介入保護神秘的古老的世界遺產。

數字化世界遺產開始于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和意大利在應用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開發文化資源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美國在數字技術上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文化遺產數字化方面實現了全面的應用,在對本國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的同時,也開發利用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遺產,作為展現最新技術的內容載體,如重現了羅馬的Colosseum、虛擬龐培城等。日本的遺產數字化文化發展較快,并有廣泛應用,他們一方面致力于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的研究,如對消失的文化遺址進行復原的色彩處理;研發多媒體網頁內容注釋系統;另一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單位合作,尋求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對世界遺產的有效保存。作為日本兩大印刷公司之一的凸版印刷公司,通過虛擬現實、3D等技術將日本著名畫家的作品全部予以數字化;復原京都古時的街市面貌;復現、保存鑒真和尚和唐招提寺等。

我國的遺產數字化保護則是從北京故宮和敦煌莫高窟開始的。2000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決定共同建立“數字化虛擬洞窟”;同年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簽訂“故宮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研究”的合作協議書。如今,兩處世界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已見成效。敦煌研究院在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監測中發現,莫高窟一年接待游客的最大容量為15萬至18萬人次。但隨著旅游的迅速升溫,游客逐年遞增。2010年更是達到了55萬人次。監測表明,如果15個人在一個洞窟內停留10分鐘,洞窟內溫度會上升5攝氏度,二氧化碳濃度也會大幅度提高,其結果必然加速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的老化,發生起甲、龜裂、酥堿、毒變等“病痛”,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后果。經過20多年的科學研究與探索,“數字敦煌”被逼了出來。2004年,敦煌研究院向國家有關部門遞交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申請報告。按照報告規劃,要建設數字、保護、展示三大綜合中心,以將數字技術全方位引入敦煌文物的保護、研究與利用。在利用數字圖像和虛擬技術開發的莫高窟虛擬漫游系統中,游客既可以欣賞莫高窟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結構,又能跟隨電子向導進入洞窟內部,身臨其境地欣賞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同時通過演示廳的多媒體節目展播,可以更詳細地了解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數字敦煌”的建設,是敦煌文物研究和保護、利用的重大創新,既對敦煌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更對我國其他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具有重大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二)五臺山景區數字化建設現狀

一個時期以來,五臺山景區對數字化建設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在2007年到2008年“申遺”期間,五臺山景區啟動數字化建設。五臺山自動化監控中心于2008年8月30日正式運行,整個系統以數字化的網絡結構與GIS系統為支撐,在景區內共安裝62個攝像頭、48個監控點,其中山咀、鎮海寺、龍泉寺、碧山寺4處主要路口和路段,安裝的攝像頭可實現水平360度、垂直180度旋轉;可對三個入山口的車流量、重要寺廟和區域的社會治安、交通狀況、游客流量及火災等突發事件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監控,提供110、119、120、122報警等綜合服務。監控中心有預警、協調、指揮的樞紐作用。同時,對來山游客提供24小時售票、檢票服務及來山游客量統計,當游客總量達到景區環境容量上限時,就會禁止游客進入景區。在3個入山口實行電子門票智能管理,初步實現了寺廟文物、環境檢測、規劃管理、森林監控等數字化管理。

2011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確定五臺山為全省轉型綜改試驗區旅游領域標桿項目后,五臺山景區也建立了五臺山文化網站,天氣預報和一些新聞報道,也把“數字景區”作為一個項目來抓,但缺乏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對數字化的投入微乎其微。

(三)數字化建設在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運用

縱覽國際國內,當前數字化建設在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產地環境提供直接、真實的數據支撐。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多種傳感器為實時監測文化遺產的微小變化提供了可能,無線網絡為監測的實時傳輸提供了手段,為保護提供了最直接、真實的數據支撐。

2.文物的修復和保護。數字化手段為文物的修復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文物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藝術想象力,體現著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作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毀壞、戰爭的破壞、破壞性開采、缺乏正確的保護等多種原因,很多文物不可逆轉地失去了原本的光華,甚至瀕臨毀滅的邊緣,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將使眾多文物的修復變成現實。在時間流逝中變色的壁畫、壁畫殘片,也可通過大量的數字圖像采集工作來還原殘損的壁畫,通過數字圖像設計應用將壁畫內容展示,減少觀眾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壁畫的破壞,達到保護的作用。再者,數字化的文物通過放大,有利于方便學者、專家的深入研究。

3.展示內容完整逼真、廣泛傳播。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觀眾也可不必親臨現場即獲得體驗。五臺山寺廟眾多,參觀者不用幾天時間是看不完的,數字化技術為世界遺產的傳播,打破了時空界限,展示內容完整逼真,以最美的形式和最佳的觀賞狀態展示于觀眾面前,能讓更多的未到達現場參觀的人得到知識、教育和審美體驗。

4.推進研究工作。世界遺產是一部人類物質和精神的物化發展史。通過遺產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去探尋不同時代的具體生動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數字攝影、三維掃描、數據處理等技術的自動化程度、精度的提高,為世界遺產的高保真提供了新的手段,將為人文研究提供越來越多的有力證據。

5.實現虛擬,人機交互。虛擬現實、交互等技術為世界遺產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滿足人們的參與需求,并最大化地保護遺產實體。通過數字信息設計展示陳列,虛擬現實技術立體多角度地詮釋文物展品并實現人機交互,不僅滿足珍貴文物保護的需要,而且更加有效地達到傳播教育的目的。互動的方式是多樣的,以數字化《清明上河圖》為例,是最早將其進行數字信息交互展示的博物館之一,他們的做法是將《清明上河圖》進行再創作,以動畫的形象展示,讓觀眾進行點播,幫助觀眾理解內容,從而增強了展示內容的趣味性。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做法是通過影像技術和動畫技術相結合,以藝術品的真實面貌為基調進行加工再創作,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動態,搖曳真實的燈光倒影,最重要的是高清技術放大后的動態畫作氣勢磅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給國內外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相較之下,北京故宮博物院則更傾向于學術性和權威性,采取嚴謹的治學態度,將《清明上河圖》放大至每平方厘米300像素的精度,在網站上供愛好者觀摩鑒賞和學習,觀眾能在任意位置為作品增加標注,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實現即時交流。

6.填補展示空白。數字化手段結合帶有自身目的性設計的表現內容,加以聲光電的綜合動感表現,營造一個立體的沉浸式空間,往往潛在地感化參觀者,達到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教育審美效果。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各國館都集中地運用了這樣的數字化展示方式,將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展現給觀眾,其中沙特、德國、西班牙等這些最受歡迎的展館尤為突出。

7.旅游指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實現網上訂購酒店,安排旅游行程,電子地圖查詢,虛擬現實體驗數字旅游。

二、建設“數字五臺山”的主體內容

(一)“數字五臺山”的內涵

“數字五臺山”,就是要把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五臺山世界遺產的管理、保護、研究、開發、展示、傳播之中。將五臺山古建筑、壁畫、彩塑與雕刻、碑碣、佛樂、佛醫等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同時也可將歷史留存的文獻、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將這些圖像、影像、文字、考古和保護等多種數據匯集起來,構建一個數字化、集成化的大規模資源庫存及五臺山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完整有序并且永久地儲存這些資源,為子孫后代享用。

“數字五臺山”,是一個永久的可靠的呈動態的可更新的(ROBUST)系統。它是一個保障體系,以永久儲存為主要目標,提供數據更新、數據自動檢測和數據遷移等多種功能,并提供一個強大的綜合數字文獻庫、數字圖像庫、數字音像庫等。

“數字五臺山”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1)多功能性和兼容性;

(2)整合性;

(3)擴展性;

(4)靈巧實用性。

標準是:要把“數字五臺山”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型數據存儲、管理和平臺。采用國際標準和建庫方式,將所有的數據和文件做符合規則的標引和鏈接。

數據結構標準Data Structure Standards(metadata element sets)-VRA Core,Dublin Core,MARC,etc

數據值標準Data Value standards(vocabularies/taxonomies)-LCSH,LCNAF,TGM,AAT,ULAN,etc

數據格式標準Data format/telhnical interchange standards,expressed in machine readable form-VRA Core XML schema,Dublin,Dublin,Core,Dc qudlified XML scheme,MARC,MARCXML,etc

(二)“數字五臺山”技術系統藍圖

(三)“數字五臺山”基本框架及主要內容

“數字五臺山”主要包括“環境信息、本體信息、陳展信息”三大子系統,各自的板塊、內容和功能如下:

1.環境信息。利用傳感技術、無線傳輸、數據分析、全天候對景區環境監測(寺廟文物、森林)、客流監測、災害檢測以及預警、交通安全管理、消防、醫療救助等,給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2.本體信息。將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進行數字化文字、數據、圖形、音像等信息采集和存儲,建立五臺山遺產數字信息庫。

數字信息庫

(1)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文獻庫”。主要采集、存儲五臺山現存的文化遺產文字信息及與五臺山有關的其他文化遺產文字信息,包括各種佛教經典、著述、史志、碑碣、幢塔、石刻、匾額、楹聯、佛醫等載體所保存下來的所有文字資料,以及古今中外關于山西佛教歷史文化的學術、科學研究成果信息資料。這些文字資料全部采用電子數字掃描、拍攝等技術進行采集和存儲,可最大限度地保護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始性。

(2)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圖像庫”。主要采集、存儲五臺山現存不可移動佛教物質文化遺產和可移動佛教物質文化遺產的靜態數字圖像信息,也包括有關數字圖像的測繪數據、測繪圖表,建造、制造年代及重建、改造年代及現存地址、周邊環境等數字圖像和數字文字信息。例如,五臺山現存佛教寺廟、洞窟、碑塔、牌坊、經幢、石雕、彩塑、壁畫的正面、側面、局部、全景數字照片,存放地址、環境、位置測繪圖、測繪數字及建造、改造年代等歷史文獻,以及各地館藏佛教造像、法器、禮器、經書、字畫的全景、局部數字照片,存儲地點、測繪數字及制作年代等檔案文獻等。上述這些圖像資料將使用高清晰度數字圖像設備拍攝和高精度數字測繪設備測量,以便最大限度地使這些佛教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圖像、數據和相關文獻資料得以系統、完整和原始地留存下來。

(3)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音像庫”。主要記錄和存儲五臺山現存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關動態影像和聲音,以及相關文字文獻信息,包括山西佛教現存各種法事活動、節慶活動、誦經唱經儀式、佛樂佛戲佛舞演出活動、佛教剃度受戒儀式、佛教喪葬儀式、佛教武術活動,佛教造像、法器、壁畫的創造和制造技藝,以及與佛教相關的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等。

(四)陳展信息

對所采集、存儲信息進行相應的數字化還原,再現學術、藝術和技術處理,為遺產的現代數字保護、復制、展示、傳播以及科學研究提供數字信息服務。

數字信息服務平臺

(1)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平面再現、仿真服務平臺。其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五臺山佛教文化紙質典籍、著述、手抄本、文字記載、地圖、測繪圖及插圖、書法、畫軸、壁畫等平面文獻、遺存的數字化還原、再現和仿真、復制;服務對象或范圍主要包括有關學術文化研究,書報出版,平面修復、展示及平面旅游紀念品、文化禮品復制等。

(2)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3D還原,再現服務平臺。內容主要包括:五臺山佛教寺廟、洞窟、碑塔、牌坊、造像及佛教節慶、法事、風俗、儀規、演出等活動的數字圖像、音像3D重構、還原和再現;服務對象和范圍主要包括數字博物館展示、數字移動展示,以及影像制品和電視、電影、網絡的播出與傳輸。

(3)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網絡服務平臺。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山西佛教文化數字信息庫的全部文字、數據、圖像、音像文獻信息;服務對象和范圍,一是互聯網普通用戶,使其在無需安裝專門客戶端服務的情況下,可以上網瀏覽和觀賞到山西佛教文化的有關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音像信息;二是實現山西佛教文化數字信息庫與其他數字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科研教學機構及信息庫的數字內容交換和數字在線交流。

(五)衍生產業

建設“數字五臺山”,不僅在存儲、積累、傳播、保護和傳承五臺山世界遺產方面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山西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和升級跨越方面也具有直接推動作用,是山西歷史文化開拓文化產業新空間和創造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孵化器”和“推進器”。該“數字五臺山”可以直接衍生的文化產業或項目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博物館。由于“數字五臺山”所采集、存儲的圖像信息不僅具有高清晰度分辨率,而且具有二維、三維的準確尺寸數據。因此,在此基礎上建立專題的或綜合的數字博物館,在所需信息和技術上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2.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展示中心。由于“數字五臺山”不僅能夠在數字虛擬世界中準確地重構和再現歷史文化遺產原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已損毀、遺失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修復、還原,還能綜合利用聲、光、電等多種元素增強展示效果,因此是建立五臺山世界遺產展示中心的重要基礎。

3.五臺山世界遺產“走出去”工程。因五臺山世界遺產中心的古代建筑、雕塑、壁畫等均屬不可移動文物,將這些珍貴文物移動到省外、國外進行展示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五臺山世界遺產的特點、價值和魅力,在國內外還有非常大的被認識和被感染空間。“數字五臺山”在虛擬世界中逼真還原、再現不可移動文化遺存,將使五臺山世界遺產以全新面貌展示和更高水平走向世界成為可能。

4.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出版項目。與現代數字出版相比,傳統紙質出版局限明顯,如所傳達信息的平面性和靜止性,所承載信息的容量有限和種類單一等等,但數字出版卻在所傳達信息的動態性和三維性,所承載信息的視聽種類多重組合和超大容量,以及存儲材料、傳輸途徑和顯示終端的多元化選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數字五臺山”的建成,將為山西出版業由傳統形式向數字化轉型和升級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內容與路徑。

5.五臺山世界遺產復制產品。山西旅游、文化產品單一和老化,一直是山西文化、旅游業發展中的一大缺憾。“數字五臺山”的建成,將使五臺山世界遺產中畫軸、畫冊、壁畫、書法、碑刻和書籍、冊頁等遺存的高精度二維仿真復制,以及塑像、雕刻乃至建筑的三維仿真復制成為現實,這對拓展山西文化、旅游產品新空間,以及提升其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6.五臺山世界遺產影視產品。與傳統影視產品相比,數字產品在表現力和感染力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數字五臺山”的建成將為山西影視產品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7.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游覽及數字保護。“數字五臺山”建成后,不僅能為國內外觀眾通過網絡了解、查閱五臺山世界遺產有關信息提供服務,而且使國內外觀眾通過互聯網在數字虛擬世界中游覽和觀光五臺山世界遺產成為現實。此外,“數字五臺山”為利用現代高新技術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六)五臺山世界遺產數字技術展示部分

1.數字3D電影。影片內容由數字3D圖像構成,通過1800視角寬幅弧型影幕放映。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世界佛教文化的起源、傳播、發展、演變、現狀,以及基本思想、主要流派等常識介紹;五臺山佛教歷史文化形成、發展、現狀及其特點、地位、影響等基本概況介紹。該片將用逼真而震撼的視聽感受,將觀眾帶入身臨其境的現實場景之中。

2.數字3D電子沙盤。采用電子數字3D沙盤技術,對五臺山全境景觀進行立體展示,可使觀眾在進入展示中心的第一時間內逼真地觀看和了解到五臺山全境的立體面貌。

3.數字3D虛擬自駕旅游。采用數字3D數字圖像生成技術,在虛擬空間中逼真再現五臺山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并利用虛擬駕駛互動技術,使游客進一步隨意游覽3600的虛擬景區空間,并進行猶如置身其中的虛擬空間“大朝臺”等。

4.平面圖像多媒體動態展示。將采用電子數字圖像復原和多媒體動態展示技術,對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型壁畫《五臺山圖》進行數字圖像修復還原和動態展示,使觀眾更為逼真地“目睹”唐至五代的五臺山佛教圣地的繁盛景象。

5.古代經典建筑的數字3D重構或還原。將采用數字3D圖像技術,并根據有關資料和研究成果,對五臺山有關經典古代建筑在虛擬空間進行重構或還原,使觀眾逼真而形象地走進經典建筑的近處乃至內部。擬數字還原的經典建筑主要包括:五臺山“皇城”、古佛光寺“彌勒閣”。擬數字展示的建筑主要包括:塔院寺大白塔、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正殿等。

6.古代重要彩塑、壁畫數字圖像重構或還原。將采用數字平面及立體圖像技術,對五臺山境內古代重要彩塑、壁畫進行圖像重構或圖像還原。擬還原彩塑主要包括:南禪寺、佛光寺唐代彩塑,含南禪寺被盜唐塑;巖山寺金代壁畫、佛光寺唐代、明代壁畫、公主寺明代壁畫等。

7.大屏幕“電子書”。采用現代“電子圖書”制作技術,收錄古代帝王、名人以及近現代革命前輩、名人題詠五臺山的詩文、墨跡、匾額、碑刻等,使觀眾可隨手翻頁欣賞。

8.多媒體音像還原展示。將采用多媒體音像技術以及數字“增強現實”技術,對五臺山佛樂演出,以及“跳布扎”、水陸法會、大型廟會等活動進行音像還原和展示。

9.網絡數字博物館及在線互動。將采用web網頁和數字3D相結合的網絡三維化技術,將五臺山展示中心所展示內容全部嵌入到普遍網頁中,使國內國際觀眾在無需安裝專門客戶端的情況下,上網游覽和觀賞到五臺山豐富而精彩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同時,實現本館數字內容與其他數字網絡博物館、數字網絡科研教學機構以及有關人員的數字內容網絡交換和在線交流。

三、建設“數字五臺山”的支撐與保障體系

(一)質量目標及相應設備、技術

1.采集與存儲

(1)平面信息。為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儲過程中對古舊、珍稀典籍、著述、手抄本、地圖、繪畫、書法等紙質、絹質等平面實物造成損傷,將采用黑白和彩色兩種非接觸類掃描儀對有關文字、圖形進行信息采集和存儲。對于壁畫類大型平面圖像,則擬使用高清晰度數碼相機及矩陣分割拍攝重組的方式進行采集、存儲。

(2)三維信息。為減輕三維圖像、數據采集存儲的工作量,避免在圖像和數據采集存儲中對被采集對象造成損傷,以及在不同光照環境中保證采集存儲圖像信息的清晰度,在古代建筑、雕塑等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信息采集存儲中,將采用多光譜球幕數字采集系統與圖像分析系統組合方式采集。上述設備和技術,除可以通過拍攝空間可見光線和不同物體本身輻射的紅外波段等光線形成數字圖像外,還可以通過高動態拍攝和數據重組技術一次性地拍攝清楚所需圖像細節,并通過錄入影像已帶有的尺寸數據,將所拍攝圖像三維數據全部統計出來和存儲進去。

2.還原與再現

(1)平面信息。文化遺存數字還原再現,一般分“現存狀況還原再現”與“歷史面貌還原再現”兩類。前者的還原和再現標準是對文化遺存位置、尺寸、形態、色彩等現存狀況以數字信息技術準確還原和再現;后者的還原和再現,則是對一些色彩、形態有所損失的重要遺存,以一定的科技、學術、文化、藝術研究為依據,進行必要的和基本的修復還原。

(2)三維信息。所涉及三維信息對象,主要涉及佛教殿堂、牌坊、碑塔、雕塑等物質文化遺產和佛教舞蹈、法事、節慶、演出、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佛教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分“現存狀況”與“歷史面貌”還原再現兩種類型;但無論哪一種類型,都將附有該遺存物的總體平面圖、單體平面圖、立面圖、結構圖,正面、側面、內景、外景及重要部位圖像或影視信息,以及三維尺寸數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除“現存狀況”的還原和再現要保證影像和聲音高度清晰和真實外,其“歷史面貌”的還原再現,可采用“現實增強”技術,將現存真實信息與虛擬歷史信息加在一起,對歷史原貌進行適度和必要還原。

3.輸出與使用

將采用專用數據庫,把所采集到的典籍、著述、繪畫等平面信息,建筑、雕塑等三維信息,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視頻信息等集合到一起,通過網上分享或輸出,以DVD、PDF等技術方式將所需信息提供給對方。

(二)支撐平臺

1.指揮協調平臺。為使此方案順利、有序實施,有必要建立對此方案規劃設計和具體實施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的領導機構,此機構可稱作“數字五臺山工程領導組”。該領導組的主要職權和職能,是在五臺山、忻州市乃至山西省范圍內打破地區、條塊、部門分割,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對此方案所涉策劃、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及有關事宜,進行統一決策、部署、指揮、調度和協調。建議該領導組組長由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擔任;副組長由忻州市有關分管領導和景區管委會領導擔任。

2.智力支持平臺。為確保此方案所涉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有必要建立一個能夠對此方案的實施給予科研、學術支持的機構,此機構可稱作“數字五臺山工程專家組”。該專家組的主要職責,是從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及旅游、經濟等角度出發,對此方案的具體規劃、設計、施工等項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進行科技、學術、文化把關。建議該專家組主要由此方案總體策劃、規劃、設計的專家學者,以及與此方案規劃和落實相關的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組成。

3.項目實施平臺。為保證該方案按時地保質保量地實施完成,有必要成立對此方案所涉具體工程項目進行統一組織、管理的機構,此機構可稱作“數字五臺山工程項目辦公室”。該辦公室的主要職權和職責,是對此方案所涉項目的規劃設計、投資預算、招標投標、施工監理、工程驗收、核算決算等工作進行管理。

(三)保障體系

1.政策保障。要按照國家、山西省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從規劃設計、立項審批、投資融資、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此方案所涉項目及部門相應的支持扶持。要在此方案實施過程中,加強考核、監管力度,確保項目以及整個工程的完成質量和完工時間。

2.資金保障。要根據國家、山西省有關政策、法律和法規,建立和開通政府投入、企業投資、金融借貸乃至社會捐贈等多渠道多層次資金保障體系;并在區分公益性投入與經營性投資基礎上,保證公益性項目誰投入誰監管,經營性項目誰投資誰受益,以此來調動投資積極性,挖掘投資潛力。

3.人才保障。此方案的實施和完成,需要眾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相關機構部門參與。因此,有必要以此方案的規劃、審定和實施為基礎,與省內外乃至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和科研、教學、工程單位建立合作共贏的體制機制,以延請其提供學術科研智力支持、文獻資料信息支持乃至直接參與項目規劃、施工等方式,用多種方式、途徑參與和支持此方案的實施完成。

四、建設“數字五臺山”的效益預測

與前景分析

1.社會效益預測。“數字五臺山”與我國進一步保護、繼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大背景相吻合,與山西乃至全國創新、發展文化產業事業的大趨勢相一致。此項目的實施,不僅在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儲存保護、修復還原和仿真再現世界遺產走出新路子,使國內外更多觀眾集中領略到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風采,還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五臺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吸引力和世界佛教圣地的崇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