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Microsurgical repa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ENG De-fei,LI Zi-li,CHENG Dai-wei,et al.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Guizhou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that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used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six cases(197 nearal)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rom 1997 to 2009. The operations used in this group include epineurial repair,fascicular repair,epineurial-fascicular repair,neurolysis and nerve grafting.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3 months to 60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nerve function issue by the BMRC. Th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1.73%.The treatment outcome was much better in those managed with in 25 h than those managed 3 mouths (93.52%).The treatment outcome was much better in those managed within 3 months than those managed 6 months later (79.31%).Conclusion The preceded microsurgical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aising the excellent rate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Key words】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周圍神經損傷臨床十分常見,應用傳統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通常都比較差。而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周圍神經損傷使其療效有了顯著提高。我院自1997~2009年來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周圍神經損傷176例,共197條。術后經3~60個月隨訪,療效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76例,其中男144例,女32例。年齡5~66歲,平均36歲。損傷原因:切割傷92例,機械傷和車禍傷79例, 醫源性損傷5例。受傷距治療時間最短1 h,最長48個月。損傷神經:坐骨神經15條,腓總神經32條,脛神經18條,股神經3條,正中神經40條,尺神經46條,橈神經43條。合并骨折、肌肉肌腱其他神經損傷128例。修復方法:束膜縫合48例,外膜縫合100例,自體腓腸神經移植15條,神經松解34條。
1.2 手術方法 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按神經外膜滋養血管的走向位置或神經束的形態、方位在無張力情況下用9-0無損傷縫線作外膜、束膜縫合。對陳舊性神經損傷,由于斷端回縮和切除神經瘤所造成2~4 cm以內缺損者,采用游離神經斷端,屈曲關節等處理可克服缺損;若神經缺損達4 cm以上者(本組病例神經缺損未超過9 cm),則行自體腓腸神經改良式電纜移植;對于神經修復后效果不佳或神經損傷恢復不全者行神經松解。
2 結果
根據1954年英國醫學研究院(BMRC)頒布的感覺、運動分級評價標準[1]并結合臨床評定療效:優:M4S3+以上,無畸形,功能正常。良:M3S3,無畸形或輕微畸形,功能好,工作、生活稍有不便。可:M2S2,有中等畸形,部分關節僵硬,肢體恢復保護性感覺。差:M1S1,畸形重,關節僵硬,功能基本喪失。本組根據制定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36個月48個月60個月的隨訪計劃,要求患者定時來院隨訪。按上述標準評定結果為優84條,良77條,可25條,差11條,優良率81.73%。修復時間及修復方法與療效結果見表1~2。
表1 受傷距治療時間與治療效果關系(例,%)
表2 4種神經修復方法的療效比較(例,%)
3 討論
3.1 早期顯微修復可明顯提高療效 對外周神經損傷修復的時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近期研究發現,損傷6 h后神經纖維即開始再生,并認識到外周神經損傷會引起相應神經元胞體死亡[2]。因而對周圍神經損傷治療應采取積極的態度,盡早給予手術治療。早期修復可避免相應神經元胞體過多死亡,為再生的軸索建立通道,有利于神經纖維及早再生。此外,神經斷裂后,由于彈性回縮及組織損傷部分的瘢痕形成,給二期修復手術帶來困難,療效大為下降,故應盡量爭取一期修復。早期手術時神經斷端回縮少,術野清晰、解剖層次分明、神經斷面清楚,神經周圍組織床良好,尋找分離吻合較容易,吻合口無張力,除非缺損,大多不需要神經移植。延遲修復則由于神經的退變、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不僅使神經生長受到障礙,而且運動器官的功能恢復也會受到影響。本組隨訪結果顯示:急診及傷后3個月內治療者,功能恢復優良率達93.52%和79.31%,明顯優于6個月后治療者(22.22%)。因此,應爭取早期修復周圍神經損傷,為神經纖維再生創造良好條件,二期修復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6個月。
3.2 神經修復方法的選擇 如何提高周圍神經的修復質量一直是周圍神經外科研究的目的和重點。自1964年Smith等[2]將顯微外科技術成功應用于外周神經外科,顯微修復可使神經得到準確對合,手術效果明顯提高。神經離斷后的顯微修復方法主要有神經外膜縫合法和神經束膜縫合法,兩者的療效優勢各異,尚沒有統一的肯定結論,因為至今沒有一種簡便而準確的方法能在手術中區分運動和感覺神經束。神經束膜縫合法對位精良,可克服吻合口部位束間偏位、扭曲、重疊等,但操作復雜、費時,且難鑒別感覺束和運動束[3],只能根據其位置及粗細;較多的縫線異物及廣泛的束間剝離易形成纖維化及神經內瘢痕。神經外膜縫合法操作相對簡單,對神經干內干擾小,創傷反應小;但神經束之間的重疊、扭曲、偏位現象時有發生。我們體會:在修復周圍神經損傷時,最重要的是以采用顯微外科無損傷技術為前提,其次是應用外膜縫合與束膜縫合各自的優點,揚長避短。神經干近端混合束、結蒂組織少處宜用外膜縫合。神經干遠端功能束已分開、結蒂組織多處則用束膜縫合。本組選用外膜縫合和束膜縫合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81%和85.42%,無明顯差異。
3.3 神經缺損的處理 周圍神經損傷后,斷端受破壞而碎裂,即使是切割傷,雖無組織缺損,兩神經斷端也會退縮相距1~2 cm,若在早期修復,仍可將神經牽長一些或將兩斷端適當游離,給予縫合。一旦延誤手術時間,在二期修復時切除神經瘤,就會造成更大的缺損。1975年Terzis等[4]的實驗結果表明,無張力的端端縫合所獲的神經再生效果最好。吻合口處有張力時,神經斷端間受到牽拉,出現一定的間隙,以致纖維組織長入,影響神經的再生;另外,神經有張力時,其內的微血管受到牽張,血供受到影響,導致神經干瘢痕化影響神經再生。克服神經缺損達到無張力縫合,臨床上常采用游離神經、屈曲關節、神經改道及縮短骨骼等方法。然而多數情況下只采用前兩種方法,可克服缺損長度為2~4 cm的缺損。對于長段神經缺損進行直接縫合,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目前,自體神經電纜式移植仍然是克服神經缺損的最佳方法。其特點是:①手術必須應用顯微外科技術。②移植神經應有足夠的長度,避免張力縫合。③修復較粗神經干時,應編成電纜式。④移植神經應順行放置。⑤移植神經受床血運豐富。本組15例神經缺損最短5 cm,最長9 cm。采用改良的電纜式移植,使神經外膜形成管狀,通過3~4股移植神經每股各自對應相對的束組,避免了神經的錯亂再生,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效果[5]。
3.4 有關神經松解的問題 由于創傷所致的擠壓,以及傷后發生的血腫,瘢痕粘連等壓迫,可發生周圍神經的內環境及血液動力學的改變,神經內壓升高,氧分壓下降,引起神經束內壓力增加、缺血、束膜通透性升高,發生脫髓鞘改變。再加上瘢痕壓迫,更進一步增加了束內壓力,使神經束內微循環發生障礙。神經失去部分或全部傳導功能,從而發生一系列的四肢功能障礙,可行神經松解術。神經松解術的目的是將神經從周圍的瘢痕組織及神經外膜內的瘢痕組織中解放出來,解除神經纖維的直接受壓或使受壓局部的微循環改善,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我們體會行神經松解術時必須在第一次即將神經徹底松解,因反復松解容易損傷神經纖維,增加瘢痕形成。探查神經時如發現神經與周圍組織粘連或被骨端及瘢痕壓迫時,則行神經外膜松解減壓術,如神經病變處較粗大,觸之較硬或有硬結,說明神經內亦有瘢痕粘連或壓迫,應同時行神經束內松解術。行神經束內松解時,不一定要逐束剝離,能夠達到減壓目的即可,否則束間組織損傷過多,尤其是束間血管損傷,會影響神經束的血運,妨礙神經再生。
總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周圍神經損傷能清楚顯示神經表面結構,準確分辨神經束形態與分布,使神經束準確對接;區別正常神經束與神經瘤和瘢痕組織,利于神經外膜表面的血管走行,對位準確,減少旋轉對接的錯誤;顯微外科技術操作精確、輕柔,對組織損傷小,減少了術后瘢痕組織的形成,為神經纖維再生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本組病例,我們體會,無論早期探查并予以合理的修復,最重要的是以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為前提,選擇不同的修復方法,揚長避短,并能精確地對每一環節進行合理控制時,才能提高療效,從而恢復功能。
參 考 文 獻
[1] 朱盛修.現代顯微外科學.第1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51-805.
[2] Smith JW. Microsurgery of peripheral nerve. Plast Reconstr Surg,1964,33:318-324.
[3] 朱家愷.周圍神經損傷的顯微外科治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1,3(3):1-5.
篇2
方法 對20例拇指軟組織缺損患者利用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其中修復感覺神經4例。缺損面積: 1.8 cm×3.0 cm~2.5 cm×3.0 cm;皮瓣面積:1.8 cm×3.0 cm~2.5 cm×3.0 cm。結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觀良好,不臃腫。患者均獲隨訪3~6個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復良好。4例修復神經者感覺恢復至S2,兩點辨別覺達6~12 mm。結論 拇指背側皮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不損傷供區主干血管,手術簡便,創傷表淺,皮瓣質地柔軟,厚薄適中,供區相對隱蔽,能夠重建指腹感覺,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修復方法,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關鍵詞】 皮神經營養皮瓣;拇指;修復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5-0578-02 中圖分類號:R 687.2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14
拇指損傷在手外傷中是比較常見的一類損傷,由于拇指功能占全手功能的40%,修復拇指損傷就顯得極其重要。我院在拇指損傷修復過程中經歷了不同階段。2010年10月以前采用殘端修整,腹部隨意皮瓣轉移,以及任其自然生長等方法,各有利弊。從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對收治的20例拇指指腹軟組織缺損,采用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皮瓣修復,療效滿意。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在25~60歲,平均35.5歲。電鋸鋸傷10例,刨木機絞傷6例,鍘刀鍘傷4例;拇指末節橈側缺損16例,指腹缺損4例。缺損面積在1.8 cm×3 cm~2.5 cm×3.0 cm。
2.手術方法 ①皮瓣設計:皮瓣的旋轉點選擇在近節指骨中段,最遠不能超過指間關節。皮瓣的軸心線為拇指腕掌關節橈側與拇指指間關節橈側的連線,在伸肌腱和固有動脈之間。根據創面缺損大小,在拇指掌指關節背面橈側及其近心端的皮膚設計所需皮瓣的大小及形態。在皮瓣的遠側緣與創面近側緣之間的皮膚表面,設計鋸齒形切口線。②皮瓣的切取:沿鋸齒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并向兩側分離,達伸肌腱膜的淺面,顯露拇指橈側指背神經及其營養血管走行線,將它們包含在皮瓣的血管蒂內,蒂寬約1 cm,不解剖出血管、神經。皮瓣切取面積1.8 cm×3 cm~2.5 cm×3.0 cm。將皮瓣掀起,向遠端游離至拇指指間關節處,切開皮下隧道,將皮瓣修復創面。術中避免蒂部受壓影響皮瓣血運,供區直接縫合。③神經吻合:4例指神經損傷者用8-0無損傷縫合線行拇背橈側皮神經遠端與指神經近端縫合,重建受區感覺。
結果
術后5例皮瓣腫脹明顯,經消腫、拆除部分縫線、對癥治療,腫脹消退,皮瓣成活。2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觀良好,不臃腫。患者均獲隨訪3~6個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復良好。4例修復神經者感覺恢復至S2,兩點辨別覺達6~12 mm。典型病例見封四圖1~圖10,其中圖1~圖5為病例1,圖6~圖10為病例2。
討論
1.皮瓣的應用解剖 橈神經淺支支配手背橈側半及橈側兩個半指的指背近節皮膚感覺(拇指可達甲根)。橈神經淺支共發出5個分支。每個神經分支周圍5 mm左右的范圍內,均有豐富的皮神經營養血管叢,并在不同平面接受多個神經營養交通吻合血管(口徑0.4~0.8 mm)的加入[1],這就構成了該皮瓣的血供來源及感覺基礎。拇指背面的橈側靜脈和尺側靜脈沿拇指背面兩側緣而行,中途形成靜脈弓,再向近側形成掌背靜脈[2],這些靜脈構成皮瓣的靜脈回流通道。
2.手術要點及皮瓣優點 手術要點:該皮瓣旋轉點不超過拇指近節指間關節。切取皮瓣時先找到皮神經近端,在伸肌腱淺層掀起皮瓣,沿皮神經走向切取筋膜蒂,不需要將拇指背側皮神經和伴行血管與筋膜組織分離,以免影響血供。皮瓣切取時應將拇指背靜脈納入皮瓣,將蒂部周圍1 cm的軟組織一并游離,這樣既可避免損傷,又可增加皮瓣的靜脈回流。皮瓣切取后松止血帶,見皮瓣邊緣浸血后再通過隧道轉移。蒂長度要足夠,隧道要寬敞,防止牽拉或受壓引起血供障礙。皮瓣切取時要比受區創面大0.5~1.0 cm,以避免皮瓣腫脹期引起供血不足,影響成活。拇指皮神經營養皮瓣的優點:該皮瓣不損傷供區主干血管,手術操作簡便,就近取材,手術創傷較表淺,皮瓣質地柔軟,厚薄適中,實用性好,患指傷口愈合后即可進行功能訓練,避免二次斷蒂,該術式亦不影響其他手指的活動,同時縮短了治療時間,治療過程中患者不會因為感到痛苦,最大限度保留了傷指的長度及功能。供區相對隱蔽,一般都能直接縫合。將皮瓣內的橈神經淺支分支與指神經斷端吻合重建指腹感覺,避免了皮瓣的失神經效應;另外,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皮瓣很好的解決了靜脈回流這一問題。筋膜蒂最長可達5 cm,可滿足指端缺損修復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修復方法,具有較好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侯春林 顧玉東.皮瓣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40.
篇3
目的:探討逆行指動脈島狀皮瓣在修復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的應用價值。方法:利用逆行指動脈島狀皮瓣修復21例(食指6例,中指12例,環指3例)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觀察修復效果。結果:術后隨訪3~6個月,21例皮瓣完全成活,外觀、質地滿意,感覺恢復至S3~S3+。供皮區外觀較好,功能無明顯影響。結論:帶指掌側固有神經背側支的逆行指動脈島狀皮瓣是修復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的好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指動脈; 逆行島狀皮瓣 ; 軟組織缺損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in repairing skin and soft tissue of finger end. Methods: A total of 2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repairment by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including 6 with index finger defect, 12 with middle finger defect, and 3 with ring finger defect. Results: The 36 monthfollowup showed that all cases had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with satisfactory appearance and texturewere. The sensation recovered into S3~3+. And donor site had ni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Conclusions: The repairment of skin and tissue defects in finger end with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with dorsal branch of proper palmar digital nerves is effective, and is worthy widely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artery; Reversed island flap; Soft tissue defect
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常造成肌腱、指骨的外露,必須用皮瓣進行修復。目前常選用鄰指皮瓣、皮下筋膜瓣、或遠位帶蒂皮瓣予以修復。 2003年5月~2009年9月,我們采用帶指掌側固有神經背側支的逆行指動脈島狀皮瓣修復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齡18~38歲,平均28歲。右手14例,左手5例,左、右手均有缺損2例;食指6例,中指12例,環指3例。末端指腹缺損12例,末端完全缺損9例。缺損面積約1cm×1cm~2cm×2.5cm。
1.2 手術方法
手術均在臂叢麻醉下進行。徹底清創后對有指骨骨折和肌腱斷裂者,先予吻合以固定骨折肌腱。根據遠端缺損面積在手指近節設計以指動脈為軸線的皮瓣,范圍在指掌、指背側中線以內,遠端一般不超過近節指間關節線,比缺損面積大20%左右。不驅血在充氣止血帶下施術,采用逆行切取,先從遠端切取皮瓣,沿深筋膜下向指根部游離,在指根部掌側暴露血管神經束時,要仔細尋找指固有神經背側支,確認其進入皮瓣后再切取,并注意保護進入皮瓣的神經分支,然后逆行掀起皮瓣向遠端游離。皮下隧道要寬松,通過困難時亦可將隧道作鋸齒狀切開,皮瓣轉移后再縫合。將皮瓣轉移至創面,縫合皮膚。指根部供皮區用全厚皮片移植,縫合后打包加壓包扎。術后常規給予抗炎、抗凝、抗痙攣治療,12d拆線后可進行手指功能鍛煉。
2 結果
隨訪3~6個月,本組所有皮瓣全部成活。術后2例出現動脈危象,皮瓣呈灰白色。3例出現靜脈危象,皮瓣呈暗紅色,腫脹,給予拆除部分縫線以減少皮瓣張力和血管蒂壓力,結果皮瓣全部成活。供皮區皮片均成活,局部凹陷,隨訪3個月后凹陷處長平,無明顯色素沉著,無壞死或潰瘍。傷指修復處飽滿圓潤,皮瓣質地軟,彈性好,耐磨,色澤與受區無明顯差別。術后6個月時8例感覺恢復至S3,13例感覺恢復至S3+。
3 討論
在手掌遠側,指掌側總神經和動脈位于兩相鄰的指屈肌腱之間,神經在靠近掌指關節處先于動脈分成相鄰手指的指固有神經。動脈分開后也同樣至相鄰手指,形成指固有動脈。兩者在指屈肌腱兩側稍偏掌側向前走行,神經位于動脈的腹內側。指掌側固有神經在指根部恒定地發出一較大的背側分支,斜行走向近側指間關節的背面,供應同側中及遠側指節背側皮膚,支配該區域的皮膚感覺。兩側指固有動脈有交通支互相吻合,因此,可設計成手指近端側方皮瓣,以遠側指固有動脈為血管蒂,形成逆行島狀皮瓣,修復遠端軟組織缺損[3]。
手指末端軟組織缺損可采用以下修復方法:(1)鄰指指背皮瓣或筋膜皮瓣,雖然皮瓣質地較好,但由于雙指長期固定在一起,術后不能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需要二次手術,治療時間較長。(2)采用遠位胸壁皮瓣、腹壁皮瓣前臂或上臂皮瓣,具有上述不足外,還具有受區形狀臃腫不美觀,皮瓣質地差無感覺,固定過程中易撕脫等缺點。(3)吻合血管的趾璞皮瓣,具有手術難度高,易發生血管危象,同時造成足部損傷等缺點,因此,不能普遍推廣。特別是針對指腹部位的缺損均應最大限度做到生理性修復[1]。選用帶指掌側固有神經背側支的逆行指動脈島狀皮瓣是修復手指末端皮膚及軟組織缺損的較好方法,已常被臨床采用。良好的顯微外科操作是手術成功的保證:(1)手術應行無創操作,銳性分離血管神經束,并防止血管神經束與皮瓣分離。(2)分離指掌側固有神經干時,要盡量保留動脈周圍軟組織,以免損傷伴行靜脈。(3)在指根部暴露血管神經束時,要仔細尋找指固有神經背側支,確認其進入皮瓣后再切取皮瓣,并注意保護進入皮瓣的神經分支。(4)血管蒂要夠長,防止牽拉、卷曲或受壓。(5)皮下隧道應有足夠大小,能寬松容納整個移位神經血管束,避免神經或血管束的扭結、扭轉或牽拉[2]。皮瓣通過有困難時亦可將隧道鋸齒狀切開,皮瓣轉移后再縫合。本組有14例行隧道切開后轉移。
本皮瓣皮下組織薄,與缺損組織結構相同,皮色相同,供區隱蔽。修復指腹缺損具有受區飽滿耐磨,外形好,符合手指握持的功能需要。由于術中保留了指掌側固有神經背側支,使得修復組織區域具有感覺功能,可有效避免意外損傷。指固有動脈其血管蒂較長,皮瓣轉移后不易發生血管危象。因此,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友良,李偉鋒,任躍勝,等. 外傷性拇指指腹缺損修復方法的療效比較[J]. 實用手外科雜志,2010,24(1):25.
篇4
關鍵詞:復方丹參注射液、腦蛋白水解物、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中圖分類號】R72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261-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由于圍產期窒息缺氧而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臨床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其發生率在7.5%-57.5%,病死率6%-13.5%。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4.7%-37.1%,因此早期有效治療可以避免減輕后遺癥的發生,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質有重要意義。我們在傳統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及腦蛋白水解物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及臨床分度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06例,所有病例排除先天畸形,溶血、嚴重感染,隨機分為治療組69例及對照組37例。兩組在出生體重,性別、生后Apgar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兩組均于生后24小時內嚴格按照三次支持三次對癥處理進行早期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效公司250ml/支)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日,并聯用腦蛋白水解物(哈藥集團制藥有限公司60mg/支),療程7-15天.采用鮑秀蘭制劑的新生兒行為神經系統(NBNA)于生后12-14天進行評估.并且對兩組間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進行比較.
2 結論
復方丹參是由丹參和降香制成,實驗證明此藥能增強小鼠耐氧能力,提高其存活率能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臟功能,可促進組織修復,降低血脂。腦活素為
腦蛋白水解物,可直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神經細胞,促進神經細胞蛋白質合成,使已損傷但未變性的神經細胞恢復功能,同時可加速葡萄糖通過血腦屏障的運轉速度,改善腦能量供應。增加苷酸環化酶的活性,有利于腦細胞記憶功能的恢復。通過筆者的臨床分析:復方丹參注射液和腦蛋白水解物聯合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有明顯療效,也對患兒的生存質量大大提高。臨床表明此方式療效顯著、安全。
篇5
【關鍵詞】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動脈損傷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62-01
動脈損傷是膝關節脫位最嚴重的并發癥,如能早期診斷,及時妥善處理,則可使受傷肢體獲得挽救。2005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19例膝關節脫位合并動脈動損傷的患者,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24-62歲,平均38.3歲。車禍12例,墜落傷7例。其中右膝10例,左膝9例,本組病例都是矢狀面上的脫位,后脫位11例,前脫位8例。伴有股骨髁、脛骨平臺骨折2例。肢體嚴重缺血11例,部分缺血8例。所有肢體都在傷后1h復位。受傷至通血時間:3h4例,4-6h10例,6-8h3例,9-12h2例。
1.2 治療方法 沒有復位的關節,立即給予手法復位,關節復位后,持續硬膜外麻醉,氣囊止血帶下手術,分別于股骨中下1/3平行于膝關節平面擰入2枚Schanze針,脛骨中上段擰入2枚Schanze針,連接外支架,使膝關節保持穩定。以窩為中心作“S”形切口,逐層分離筋膜及肌肉組織、充分暴露動脈,觀察肌肉組織、神經、血管的損傷情況。修復關節囊,將損傷切除取出血栓,在肉眼或者顯微鏡下修復挫傷及斷裂的血管,對血管缺損在2cm以下直接吻合,缺損2cm以上以自體對側大隱靜脈移植修補。12例行深筋膜切開減壓。4例血管缺損較長,行靜脈移植方法修復。血管修復后,以肌肉及軟組織覆蓋保護。皮膚拉攏不要做勉強縫合,遺留減張切口。1周左右行減張縫合。對4例脛后神經挫傷者,Ⅰ期行神經外膜松解,術后常規應用神經營養藥。2例伴有股骨髁、脛骨平臺骨折,因骨折塊無移位,未給予處理。16例術后2-4個月,膝關節自主彎曲90°后行后交叉韌帶重建術。
2 結果
本組19例患者中,16例血管修復后能夠觸摸到肢體遠端的動脈搏動,肢體遠端的血氧飽和度正常;3例動脈吻合后,吻合口通暢,吻合口以遠有搏動、無痙攣,但不能夠觸摸到肢體遠端的動脈搏動,經過補充血容量、擴血管、活血、改善微循環等治療,48h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本組患者無感染出現,二期減張傷口均能縫合,無需植皮。17例患者在血管修復術后2-4個月,在關節鏡下行韌帶修復。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2例女性患者,脛后神經挫傷患者在6個月后神經功能恢復正常。
3討論
3.1 膝關節脫位血管損傷特點 動脈是股動脈的直接延續,穿行于窩之中。當膝關節脫位時很容易使部血管受到擠壓損傷,以致完全或部分斷裂、挫傷,痙攣,造成肢體缺血。
3.2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動脈損傷的早期診斷 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公認,動脈造影是血管損傷診斷的金標準,但不能作為常規檢查。如肢體遠端有缺血現象或合并神經損傷,目前多數學者不主張動脈造影,而應立即手術探查。Hollis[1]等曾報道四肢主要動脈傷患者中約22%遠端動脈仍存在較正常弱的搏動。本組2例患者傷后2h仍觸及微弱的足背動脈搏動,通過動態觀察,雙側對比,并給予血管多普勒檢查,手術探查證實血管壁破裂。
3.3 血管修復的方法 動脈具有良好的彈性,并允許較大范圍的牽伸,血管缺損小可游離血管斷端,屈曲膝關節在無張力情況下做斷端吻合。頡強等[2]對缺損長度在直接行斷端吻合和大隱靜脈移植做對比后指出,動脈斷端缺損長度小于等于2.4cm行斷端直接吻合效果較好,大于2.4cm者建議行自體靜脈移植。本組4例患膝關節屈曲60°位,仍有3cm血管缺損,移植對側大隱靜脈。在膝關節屈曲30°-60°下行血管吻合,術后逐漸練習伸膝至正常,未見血管吻合口斷裂、吻合口出血以及血管痙攣現象。
3.4 深筋膜切開術 動脈斷裂后易形成小腿筋膜室間隔綜合癥,切開減壓可以預防小腿筋膜室綜合癥的發生。術中血管修復后立即行預防性筋膜切開可以降低截肢率[3]。本組除2例傷后3h通血患者外,其余在術中均于血管修復后常規預防性深筋膜切開減壓。
3.5 外支架的運用 膝關節復位后,用組合式關節可調性外支架固定膝關節于屈曲位,再根據損傷血管的張力,調整外支架,使膝關節屈曲于30°-60°左右。于術后2-4周分3次逐漸調整外支架,使膝關節于伸直位后,拆除外支架。
參考文獻
[1] Hollis JD,Daley BJ.10-year review of knee dislocations:is arteriography always necessary.[J].J Trauma ,2005,59(3):672-675.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共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齡20~40歲,平均29.3歲。致傷原因:6例為機器絞傷,2例為電鋸傷,2例為壓面機傷,均急診修復。損傷部位:末節橈側半或者尺側半皮膚軟組織缺損并骨缺損6例,末節指背皮膚軟組織及骨質缺損4例。足部供區:均為第二足趾,根據缺損范圍及缺損情況設計皮瓣。
1.2 手術方法
1.2.1 受區清創:徹底清創,切除壞死組織及無血運的指骨,保護傷指殘留指腹的供血動脈及神經,于手指近節掌側及掌骨頭間做切口,顯露指固有動脈及掌骨頭間靜脈以備吻合血管用。依手指缺損的大小設計布樣。對于有甲床缺損且有末節指骨骨折、需要移植甲床的,可保留指間關節去除骨折遠端指骨,設計皮瓣時可攜帶末節趾骨以減少剝離甲床造成的損傷。
1.2.2 手術設計:傷指殘留指腹的供血動脈若為單條,則擬縫合另一側指固有動脈,若殘留指腹的供血動脈為雙條,則擬吻合優勢側動脈。根據布樣及擬吻合的動脈選擇足趾及設計皮瓣。若合并有肌腱缺損的,需帶足趾肌腱。
1.2.3 切取足趾復合組織瓣:常規切取皮瓣,在切取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趾動脈(第一跖背動脈)、趾背靜脈,對于末節缺損,所需的皮瓣面積多較小,所帶的靜脈往往較細小,切取皮瓣時首先要找到趾背靜脈且務必做好保護。
1.2.4 缺損修復:將足趾復合組織瓣移植到手指,首先處理骨及關節,手指的關節若完好,要盡量保留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復手指的功能及外形,根據指骨與趾骨的粗細用咬骨鉗及骨銼適當修整使二者匹配,用克氏針固定。修復肌腱,有肌腱損傷的應予以修復。然后,將復合組織瓣與創緣固定。血管神經吻合:趾動脈-指動脈,趾背靜脈-掌骨頭間靜脈,趾神經-指神經,重建血循環后無菌紗布包扎,術后予以抗凝、抗血栓及預防感染治療。
2 結果
10例患者均Ⅰ期存活,供、受區傷口均Ⅰ期愈合,隨訪時間為6個月~1年。手指外形基本恢復,指甲生長較好,指腹無明顯瘢痕、外觀飽滿,感覺好。患者對外形較滿意,供區創面愈合好,無痛性瘢痕形成,行走功能完全正常。
3 典型病例
某男,32歲,機器絞傷致右示指末節皮膚、軟組織及骨部分缺損,殘留尺側半指腹(見圖1),尺側指固有動脈及神經延續性存在,末節指骨基底骨折。采用同側第二足趾復合組織瓣修復(皮瓣設計見圖2、3),術中去除末節骨折遠端的指骨,保留遠指間關節,吻合橈側指固有動脈及神經,重建血循環(見圖4),供足外形影響不大(見圖5),術后6個月時隨訪,外形及功能恢復滿意(見圖6、7)。
4 討論
手指末節的損傷在手外傷中較為常見,幾乎占手外科的1/3,包括切割、擠壓、挫裂、離斷等[1]。手指末節的主要功能是與拇指相對,完成捏持這一精細動作,同時具有豐富的神經分布,是一個高度分化的感覺器官,末節的功能能否充分發揮取決于末節的兩個重要組織-指腹和甲床,修復末節損傷的主要目的也正在于此。手指末節指腹層內存在十分豐富的神經末梢與多種神經感受器,因此,觸覺十分靈敏并有良好的實體感,對于完成精細動作是不可缺少的。指神經一旦損傷,即使修復非常理想,術后恢復也很滿意,感覺功能也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正常水平[2-3]。因此,對于指腹完好或部分完好的病例,應盡可能的保留殘留的指腹,以保留手指末節的感覺功能。
手指末節的修復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皮瓣移植、游離植皮、縮短縫合、足趾復合組織移植等[4],這些修復方式各有各的優缺點,修復的基本要求是耐摩擦,盡可能的恢復感覺。修復末節的皮瓣以手局部的皮瓣質量為好,盡量不用腹部皮瓣,后者在耐寒、耐磨等方面還不如直接縮短縫合的效果好,對于體力勞動者且經濟比較困難,縮短縫合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游離植皮僅適用于沒有骨外露的創面。采用足趾復合組織瓣游離移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的外形及功能[5]。顯微外科的發展,使手指再造技術日臻成熟,吻合血管、神經在技術上已不是難題,由于足趾與手指皮膚質地、組織結構相似,應用游離足趾復合組織移植修復手指的部分缺損,能使手指外形功能幾乎相同,幾乎可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程度[6-7]。本文中報道的病例,術后半年復查時,外形及屈曲輻度與正常手指相近,痛溫覺恢復好,但皮瓣部分的兩點分辨覺與正常手指有差異,殘留指腹感覺正常。
對于末節缺損,我們主張急診修復,既減輕患者手術的痛苦,也節省經濟費用,同時能充分利用受區殘存的組織,設計皮瓣時要根據缺損大小和組織精確測量,使其縫合后能相互嵌插,粗細逐漸移行,使再造指外形均勻、美觀。足趾的選擇是根據受區擬縫合血管來定,若殘存指腹兩側指動脈均完好,則縫合優勢側動脈,若只有一側動脈供血,則縫合另一側動脈。本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血管吻合,在縫合血管前,要使受區血管有噴射性出血。靜脈的皮下隧道要夠寬松,防止卡壓。對于每一例末節缺損,必須充分考慮損傷的具體手指、手指不同缺損程度、患者對手術的要求、功能恢復與外形改善的可能性、患者的職業背景,以盡量恢復患指的外形、功能、感覺且不影響足部功能為原則,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進行縝密的手術設計、精心的手術操作,可以獲得一個外形美觀、功能滿意的手指。
[參考文獻]
[1]徐達傳.手功能修復重建外科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19.
[2]盧忠存,余金良,彭偉華.重建感覺的指動脈終末背側支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指端缺損的近期療效[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J].2011,25(9):1033-1035.
[3]Chen C,Tang P,Zhang X.Sensory reconstruction of a finger pulp defect using a dorsal homodigital island flap[J].Plast Reconstr Surg,2012,130(5):1077-1086.
[4]林宏偉,顧立強.指端缺損的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5):701-703.
[5]Zhao J, Tien HY, Abdullah S. Aesthetic refinements in second toe-to-thumb transfer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 2010 Dec;126(6):2052-2059.
[6]程國良.足趾組織移植拇手指再造與修復的進展[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4,18(3):131-132.
篇7
[關鍵詞]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前足損傷;軟組織缺損;修復
前足為跖跗關節以遠部分。由于其解剖位置較為突出,受傷的發生率遠較中足及后足要高。該部位解剖結構復雜和運動功能特殊要求,損傷后常通常需要采用皮瓣技術加以修復,以盡可能的減少前足功能的喪失。對于前足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方式,國內外學者均有較多的報道。但涉及前足大面積撕脫性損傷并累及負重區域的修復,相關文獻報道甚少。自2012年09月至2013年12月,我們應用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前足脫套性損傷12例,獲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前足脫套傷患者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齡25~43歲,平均33歲。左足5例,右足7例。致傷因素包括:車禍傷5例,機器傷3例,重物砸傷4例。致傷部位包括:跖跗關節以遠7例,跖骨中段以遠5例,其中9例合并有跖骨和/或趾骨骨折。所有患者均為急診入院,患足在清除壞死皮膚軟組織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外露,軟組織缺損區域包括前足負重區,軟組織缺損面積范圍10cm×5cm~25cm×10cm。所有創面均使用股前外側穿支游離皮瓣修復,切取皮瓣大小為12cm×7cm~27cm×12cm。
1.2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延期行游離皮瓣移植手術。手術分期進行,急診對創面行徹底清創、骨折復位克氏針固定及撕脫皮膚修薄回植:反復雙氧水、稀碘伏、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清除污染及一切失活、壞死組織,骨折復位后克氏針固定;將足背部撕脫皮膚的皮下組織去除,制成篩網狀全厚皮片,回植至創面;足底部皮膚不去除皮下組織,僅“打孔”后回植;采用負壓封閉吸引技術(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封閉創面5~7d左右。待組織水腫消退、創面內壞死組織界限清晰后,再行二次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并根據組織缺損情況切取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創面。
1.2.1股前外側游離穿支皮瓣的設計術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定位股前外側動脈穿支血管的位置。皮瓣的血管蒂體表投影為髕骨外上角和髂前上嵴連線的中點與腹股溝韌帶中點的連線,皮瓣的2/3設計在髕骨外上角和髂前上嵴連線的軸線外側,1/3在軸線內側和軸心平面以上;自髂前上棘至髕骨外緣中點連線將股前外側區域分為上、中、下三等分,皮瓣近端1/2部分設計在股前外側中1/3區域,遠端1/2部分設計在下1/3區域。結合血管蒂部、穿支血管的位置及皮瓣的內、外側切口尋找皮瓣的肌皮動脈穿支并在闊筋膜深面游離皮瓣,一并切取支配股前外側部的股外側皮神經。皮瓣供區采用直接縫合閉合創面或是全厚皮片移植修復創面。
1.2.2手術方式手術分二組同時進行:一組清創,清除創面內壞死的組織,并游離出足背動靜脈、大隱靜脈及足背內側皮神經;另一組切取游離皮瓣。皮瓣的直徑較創面大1~2cm.根據所設計的皮瓣,盡可能多的保留穿支動脈。切取足夠長度的皮瓣皮神經和血管蒂供吻合用。本組患者采用足背動靜脈-大隱靜脈系統作為受區吻合血管,并以足背內側皮神經重建皮瓣感覺。皮瓣切取后,在創面內臨時固定。后在顯微鏡下分別端端吻合股前外側動脈一足背動脈,兩根伴行靜脈分別與足背動脈伴行靜脈及大隱靜脈吻合,股前外側皮神經與足背內側皮神經行端端吻合。再調整好皮瓣的位置,確保前足負重區被皮瓣所覆蓋,先縫合足外側皮瓣,再縫合足內側皮瓣。在部分病例中,足內側非負重區創面可能無法被皮瓣所覆蓋,則可行全厚皮片移植以修復殘余創面。
1.3術后處理
術后放置皮片引流2~3d,患肢制動,常規抗炎、抗凝、抗痙攣治療5d,密切觀察皮瓣色澤、皮溫、毛細血管充盈反應等。臥床7d后加強雙下肢各肌主動功能鍛煉,預防廢用性肌萎縮。
2結果
本組12例皮瓣絕大部分成活,2例皮瓣邊緣部分壞死,經換藥、清除壞死組織、再次縫合后愈合。供區直接縫合創面均I期愈合,游離植皮均成活,愈合良好,無潰瘍形成。術后10例患者獲得隨訪,隨訪6~12個月,皮瓣生長良好,前足功能恢復理想,可負重行走,足底無潰瘍形成。5例皮瓣稍顯臃腫,經一次整形后可穿原號碼鞋。末次隨訪時,采用英國醫學研究會(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提出的感覺功能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本組10例皮瓣中,8例皮瓣感覺恢復至S2,4例皮瓣恢復到S3。見圖1。
3討論
3.1前足皮膚特點及重建要求
前足背皮膚較薄,彈性好,皮下脂肪較少,滑動度大,損傷后常易出現跖骨、伸趾肌腱的外露。足底皮膚厚而致密,感覺較為豐富,皮膚角質層厚,皮下組織結實并含有較厚的脂肪墊,可緩沖足底壓力。足底脂肪墊內充滿了散在的細小而強韌的結締組織纖維束,可限制脂肪的移位。垂直走形的纖維結構與足底肌肉的腱膜相連,形成“皮膚連接”,亦可有效地減少皮膚的滑動,利于行走。因此,足底皮膚具有感覺豐富、耐磨、耐壓的特點,并且滑動度有限,有利于行走和負重時的穩定。
對于前足撕脫性損傷,在清創時既要徹底清除污染、壞死組織,又要盡可能的保留住有活力的組織,可能存活的組織也應積極的保留、回植。若經過清創后殘余組織能夠回植成活,其效果一般優于其他替代組織。若清創后殘余較大的創面,尤其是位于負重區域的創面,常常需要使用組織瓣來修復。此時應選用質地相近、血供豐富、厚度相似,并能逐步恢復感覺(至少是保護性感覺)的組織瓣。
3.2前足環形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方式探討
經文獻報道的前足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方式多種多樣。楊慶達等根據創面特點應用多種足部帶蒂皮瓣修復67例前足皮膚缺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慮到前足創面距離較遠,若采用常規踝上皮瓣,則無法修復前足創面。陳玉兵等選擇低旋轉點的隱神經營養血管遠端蒂皮瓣,沈強等低旋轉點外踝上皮瓣修復前足軟組織缺損創面,術后患足功能恢復良好,可正常負重行走,皮瓣無皮膚破潰。鑒于足部負重區特殊的解剖結構及修復要求,Lykoudis等嘗試使用游離健側跖內側皮瓣移植修復對側前足底負重區創面,通過端側吻合皮瓣神經與受區皮神經來重建皮瓣感覺,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雖然已有眾多文獻的報道,但是目前所報道的前足損傷,損傷創面或是面積較小,或是僅位于前足的一側,創面修復的難度不大。本組中的12例前足損傷均為包含足背、足底負重區的環形組織缺損,單一的局部皮瓣或帶蒂皮瓣均無法完成此類創面的修復。踝上或足部的組合皮瓣對患肢的創傷較大,且前足底位置較遠,踝上皮瓣轉移覆蓋較為困難。健側踝上皮瓣轉移修復足底創面不失為一種選擇,然而交腿皮瓣所帶來的除皮瓣以外的全身并發癥又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因此游離皮瓣應作為此類創面修復的首選。
本組12例前足環形皮膚脫套傷均使用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來修復,均取自股前外側中、下段。其原因就在于股前外側中、下段皮瓣厚度與足底軟組織厚度相近,闊筋膜堅韌而致密,類似足底組織結構,可很好的恢復足底耐磨、耐壓、緩沖震蕩的功能。另外皮瓣血管恒定,穿支血管豐富,切取面積大,可設計成適合形狀以匹配受區創面。同時,股前外側皮神經的帶入,有利于皮瓣感覺功能的重建。皮瓣移植至足底后可恢復部分足底感覺功能,可有效的避免愈合后足底出現破潰,或被燙傷、凍傷的可能。本組患者皮瓣生長良好,恢復部分感覺,可耐受行走。最長隨訪12個月,除稍顯臃腫外,無皮膚破潰出現。但是除健側足外,身體其余部位組織都沒有類似于足底皮膚這種擁有較厚的角質層以及皮下特有的“皮膚連接”結構,因此皮瓣移植能夠重建足底的厚度、感覺,但仍不能解決在行走時的“打滑現象”。雖然目前已有學者在嘗試通過利用組織工程技術來培育及構建足底皮膚及皮下組織,但目前仍處于實驗研究階段,距離臨床應用階段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還需要更多的學者地不懈努力。
篇8
【摘 要】 目的 觀察血塞通聯合腦復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把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給予血塞通針800mg、腦復康針8.0g,每日1次,對照組給予胞二磷膽堿針0.75g、復方丹參針20ml,15d一療程。結果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示,治療一個療程后,治療組神經功能改善明顯。治療組總有效率、顯效率、神經功能缺損減少差值均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相比有統計學差異,且未見明顯副作用。結論 血塞通聯合腦復康是治療急性腦梗死有效安全藥物。
【關鍵詞】 血塞通;腦復康;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我國腦梗死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采用血塞通聯合腦復康治療腦梗死患者38例,并與同期采用胞二磷膽堿聯合復方丹參治療腦梗死患者30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收治68例腦梗死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有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且經顱腦CT確診為腦梗死,全部病例均系首次發病,均參照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腦梗死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5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0天;其中合并高血壓病6例,高脂血癥8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初次發病25例,再次發病13例。對照組30例腦梗死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6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7天;其中合并高血壓病7例,高脂血癥6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2例,初次發病19例,再次發病11例。兩組癥狀、體征、既往史、并發史、病程、臨床表現及CT結果與治療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適當降血壓和控制血糖,并酌情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壓,預防應激性潰瘍、控制感染、擴容等綜合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血塞通8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腦復康8g,加入5%葡萄糖25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予復方丹參針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胞二磷膽堿針0.7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1次(糖尿病人用生理鹽水250ml)。連用15d一療程。治療前后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觀察用藥不良反應。
2療效比較(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比顯效率、總有效率有顯著提高,按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臨床療效評分標準: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以上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為顯著進步,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為進步;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7%以上為無效或惡化。治療15d后,治療組顯效率(基本痊愈及顯著進步27例)71.1%,有效率為89.5%。對照組顯效率46.7%,有效率7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χ2=15.07,P
2.1 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表2)。
表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2.2不良反應 本研究中試驗前后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未顯示有意義的改變,無藥物過敏。
3 討論
現代觀點認為,腦梗死發生后,梗死灶周圍存在一缺血半暗帶區,缺血半暗帶和再灌注損傷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觀念,搶救缺血半暗帶的關鍵是超早期溶栓治療,減輕再灌注損傷的關鍵是積極采取腦保護措施。而大部分病人就診時已錯過了溶栓時間窗,實際進行溶栓治療的患者僅占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的8%左右[2]。人腦組織一旦缺血缺氧,則能量代謝障礙,破壞機制立刻啟動,即所謂“缺血瀑布”,包括細胞內Ca2+超載、興奮性氨基酸、自由基堆積、炎癥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細胞介素異常表達,而最終導致壞死和軟化。對大部分非溶栓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血塞通和腦復康通過恢復腦灌流,阻斷鈣離子進入細胞內,減輕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害,增強腦細胞對神經營養因子的反應,使“缺血半暗帶區”的血流灌注得以改善,限制了腦梗死面積,則能使神經細胞恢復正常功能,血塞通系中藥三七的根提取活性總皂苷,能增加腦血管流量,擴張腦血管[3]。改善血液流量等,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減輕腦水腫、降低缺血腦組織Ca2+含量,是一種非特異性鈣通道阻斷劑[4],抑制各種來源激動鈣離子所致的平滑肌收縮;保護腦細胞、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5]、延長凝血時間,而保護缺氧腦細胞,進而恢復梗死區的血流,搶救半暗帶區腦組織,使受損腦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腦復康屬于γ-氨咯酸的環化衍生物。為腦細胞復活劑,可直接作用于大腦皮質,降低腦血管阻力,而增加腦血流量。可促進乙酰膽堿合成并增強神經興奮的傳導,具有激活、保護和修復神經細胞的作用。可提高大腦中ATP/ADP比值,促進氨基酸和磷脂的吸收、蛋白質合成以及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腦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和能量儲存,保持腦缺氧所致的腦損傷,有利于缺血缺氧腦組織的修復,并能防止遲發性腦細胞壞死[6]。
篇9
【關鍵詞】姆趾;手指;皮瓣
作者單位:471000河南省洛陽正骨研究所
手部皮膚缺損為手外科最常見的損傷,手外傷病例的1/3需行皮膚移植術。對骨關節、肌腱外露者,單純植皮不能成活,需要皮瓣覆蓋。而包括推進皮瓣在內的局部皮瓣、魚際皮瓣、鄰指皮瓣及鄰指反轉皮瓣在內的鄰位皮瓣和交臂皮瓣、胸部皮瓣、腹部皮瓣在內的遠位帶蒂皮瓣,都分別因為修復范圍有限、不適、需再次手術斷蒂、感覺差等缺點,應用很少。本組患者使用姆趾C形皮瓣修復手指環形缺損,取得了較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4例,男性患者3人,女性1人,年齡15~38歲,平均32歲,致傷因素:均為壓砸傷,均在拇指近節,皮膚環形缺損、肌腱外露,1人并近節指骨骨折
1.1 皮瓣設計 根據手指皮膚缺損形狀設計皮瓣。以缺損寬度較大的一側為血管蒂側。血管蒂在尺側,在同側姆趾設計皮瓣,血管蒂在橈側,在對側設計皮瓣。皮瓣以姆趾腓側趾底固有動脈為軸心動脈設計,姆趾C形皮瓣橫斷面呈C形,矢狀面呈C形或S形。皮瓣長度與寬度應分別比實際缺損大10~15 mm和4~8 mm。根據手指組織缺損程度,皮瓣內可含有姆趾腓側趾底動脈神經、趾背靜脈。
1.2 皮瓣切取 先切開背側皮膚,保護姆趾趾背皮下靜脈,向近、遠側游離,根據受指靜脈缺損程度選取姆趾趾背靜脈2條。再在第一趾蹼處切開皮瓣并向近端延長切口,顯露跖背、跖底及姆趾腓側趾底動脈、神經。然后從趾背、趾底兩側向姆趾腓側趾底血管神經處游離皮瓣。
1.3 修復方法 C形皮瓣環繞包裹受指環形創面,在受指的側方用5-0絲線將皮瓣邊緣與手指創緣縫合,以固定皮瓣。為使修復后的手指外形更好,縫合時還應注意皮瓣上的趾背、趾掌側皮膚交界處與手指的相應位置對齊。皮瓣兩側的趾背靜脈斷端與受指指背靜脈的兩個斷端分別吻合以橋接缺損的靜脈。皮瓣中的姆趾腓側趾底動脈、神經的近端與受指動脈近側斷端吻(縫)合,以恢復皮瓣的感覺與血供,皮瓣的動脈、神經的遠斷端與受指動脈、神經的遠斷端吻(縫)合以恢復受指遠側部分的血供與感覺。最后縫合皮膚閉合傷口。
2 結果
本組手術順利,受區皮瓣僅1例出現動脈危象,經探查后皮瓣成活,外觀滿意,供區給予植皮,受區及供區的瘢痕不明顯。
3 討論
手指組織結構精細,皮下組織薄,即使小面積的皮膚軟組織損傷,也常伴有肌腱、骨骼等深部組織外露,直接植皮修復創面困難,通常采用皮瓣移位修復術。隨著人們對生活要求的提高,對手的功能亦越來越重視,一個畸形或滿布瘢痕的手會給患者造成直接的心理影響。故很多手外傷患者拒絕手的局部皮瓣修復,這種情況下,游離皮瓣移植就成為必要。范啟申亦主張在許可情況下,對手部創面修復,首選吻合血管皮瓣[1]。與其他供區相比較,足背皮膚具有色澤質地相同、皮下脂肪少、活動度大,足底部皮膚具有皮紋,有皮系韌帶,不易滑動,易于持物等特點,分別與手背、手掌皮膚最為相似,因而足部皮瓣成為手部皮膚修復的最理想供區[2]。姆趾C形皮瓣的特點。①血供的廣泛性:對于足趾而言,趾底動脈不但營養一定面積的皮膚,而且其分支營養一定范圍的肌腱、骨與關節。②與手指組織的相近性:足部與手部無論從形態、質感,還是組織結構組成上均與手部極其相似。③皮瓣移植的安全性:趾底動脈恒定,在同一平面比趾背動脈口徑粗大,利于吻合。④微創性:手除了是重要的勞動器官外,美觀也是非常重要的。游離姆趾C形皮瓣在恢復手的結構和外觀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部的創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手部皮膚逆行撕脫傷;顯微;修復;
手外傷依據不同的標準可有很多分型[1],其中手部皮膚逆行撕脫傷最為常見,也是最嚴重的一種。臨床對其的治療主要以修復手術為主,但因解剖結構的原因,修復術較為棘手。我們對32例患者采用顯微技術進行修復,有關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60例手部皮膚逆行撕脫傷患者的病例資料,將其中應用顯微技術修復的32例作為研究組,另使用傳統方法進行修補的28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19-53歲,平均(41.25±5.96)歲;受傷部位:腕橫紋至近側指關節平面皮膚撕脫14例,掌腱膜深層平面撕脫4例,腕橫紋至掌指關節平面皮膚撕脫10例,掌腱膜淺層平面撕脫4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20-54歲,平均(41.32±6.07)歲;受傷部位:腕橫紋至近側指關節平面皮膚撕脫12例,掌腱膜深層平面撕脫3例,腕橫紋至掌指關節平面皮膚撕脫8例,掌腱膜淺層平面撕脫5例。
1.2 方法 研究組為顯微技術修復:先對患者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徹底清洗創面,去除污物,在10倍手術顯微鏡下仔細辨認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將壞死的部分去掉,常規修復皮瓣,11-0顯微縫合線對端吻合血管、神經,吻合的靜脈通常在4條以上,術后皮下放置引流條。對照組使用傳統方法進行修補:麻醉方式仍為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清洗創面 ,去除污物,從近端開始逐步探查,了解血管、神經的損傷情況,對有損傷的患者行逐段式進行修復,并重建遠端指體血運,根根據情況繼續擰縫合,打包加壓包扎,并置引流條。兩組術后都行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對比兩組存活率、存活面積,并對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比較兩組皮膚的色澤、質地、外形、血供、排汗五指標的恢復情況。
1.3 療效判定 由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觀察,結果以良好和較差進行區分。存活面積的計算:以手掌撕脫面積為100%,用無菌手套標記存活皮膚的范圍,后計算面積。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里所有數據均由 SPSS13.0 數據分析軟件處理而得,計量資料用±s表示,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存活面積 研究組的存活面積大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存活面積比較 (%)
2.2存活率及隨訪情況 研究組的存活率比對照組高,且半年后無指標恢復的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存活及隨訪情況比較 (例%)
1
3 討論
在解剖結構方面,手是一個特殊的部位,發生撕脫傷后皮膚組織還較完整,基床、深弓、淺弓等部位被連累的程度不嚴重[2],動脈由于供血量大、血管較粗,故被損傷的程度往往較小。逆行撕脫傷是其中較常見的一種,主要是由于手掌側邊有筋膜相連,皮膚的移動性較小,伸縮性較強,當受到侵襲時,人會出于本能的將手回抽。手部靜脈循環由深靜脈向前靜脈開放,再由深靜脈向淺靜脈回流。撕脫傷后早期,皮動脈受暴力撕斷,而淺筋膜層內的淺靜脈及真皮下血管網仍是處于完整狀態,皮蒂仍有少量供血。若此時進行修復在原位上進行修復,可阻斷皮動脈的血供,使靜脈回流受阻,組織壓增高,皮蒂部供血減少,皮膚缺氧壞死。故手部皮膚逆行撕脫后應吻合近端靜脈,使血液循環建立,以提高皮膚的存活率。傳統的修復方法在肉眼下操作,不利于對血流、神經的保護。利用顯微技術進行修復,能觀察到直徑0.2mm以上的微小靜脈[3],能更好的建立靜脈回流。本組資料內32例經顯微技術修復,另28例經傳統方式修補,經比較,利用顯微技術行修復的一組皮膚完全存活率大96.88%,存活面積達(94.07±9.65)%,都明顯高于行傳統方式的一組的78.57%和(83.97±9.92)%。經半年隨訪后,顯微修復的一組色澤、質地、外形、血供、排汗恢復的良好率都明顯高于行傳統方式修復的一組。因此,我們認為顯微技術更有利于對手部皮膚逆行撕脫傷的修復,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在臨床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夏曉明,張春龍.手外傷顯微外科修復的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