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規劃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15 18:0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規劃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FTTH;規劃;重點
中圖分類號:TN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5-0078-01
當前社會環境下,人們對于信息的依賴性逐步增強,信息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已經不僅僅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更加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新的信息時代之下,信息傳輸技術和載體日新月異,相應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包括流媒體在內的多種數據格式和傳輸需求,都給當前通信網絡帶來了新的壓力。
1 FTTH網絡的相關概念以及典型結構
光纖到戶(FTTH,Fiber To The Home)網絡,隸屬于光纖接入服務(FTTx,Fiber To The x)技術簇,是當前重要的發展方向,相對于目前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光纖到樓宇(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技術應用形式,FTTH網絡將光網絡朝向信息消費端更進了一步,因此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就表現為更好的傳輸可靠性以及更高的傳輸速率。
在光網絡時代中,最先采用光媒體展開傳輸服務的是城域主干數據網,而后光纖隨著人們對于數據需求量的增加和對于傳輸速率要求的不斷提升而將觸角向信息消費端延伸。以FTTH網絡和當前較為常見的HTTB網絡形式作為對比,可以參見圖1。
圖1 FTTH以及FTTB網絡典型結構對比
無論是FTTH還是FTTB網絡工作模式,同樣都是將光主干網經由光線路終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以及光分配節點(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引入樓宇。但是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用戶側的光網絡單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在FTTB工作環境中是面向于整個樓宇的,而在FTTH的工作模式中,ONU納入用戶側單獨面向一個用戶,光纜原來只延伸到樓宇即接入樓宇中的ONU設備,而目前光纜在入戶過程中采用蝶形纜形式進一步延伸至用戶端才能通過用戶側的ONU設備實現數據接入。從結構上看光纜向數據消費端延伸進樓宇距離,雖然在進樓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光纖實現接續,有可能會產生信號的衰減,但是相對于以往FTTB中,光網絡通過ONU進入樓宇,并且在樓宇內部采用銅網絡實現信號傳輸的工作方式而言,FTTH采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直接接入用戶環境,相對而言能夠更為有效地保證用戶所獲取到的數據傳輸服務質量,并且對于未來的需求發展也能夠提供相對可靠的保障。
在FTTH網絡中,其網絡延伸過程中的每一個設備節點設置,對于整個網絡的性能以及未來的發展而言都意義重大。由于ONU設備直接入戶,因此在對FTTH網絡進行規劃的時候,重要需要從OLT以及ODN兩個方面予以考慮。
對于OLT而且,在FTTH網絡環境中,其職責在于補償光纜線路中光信號的損耗以及消除信號畸變及噪聲等方面的不利影響,有效延長數據能夠承受的傳輸距離,對于數據信號的處理能力較強,在進行規劃的時候通常遵循“大容量,少局所”的總體原則展開部署。在城鎮環境中,由于相對而言人口密集,因此數據傳輸需求也相對密集。面對這樣的情況,OLT通常布置在現有端局或者現有的匯聚機房中,對于一些數據傳輸需求過于密集的環境,也可以考慮將OLT設備安置在接入機房中;而對于農村環境,由于數據傳輸的實際需求較為分散,同時還需要考慮能夠安置設備的合理環境以及電源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因此多將OLT設備安置在鎮中心的基站內,除非存在農村集中居中和工作的環境,才可以考慮將其放置于生活或者工業區內。從總體上看,OLT設備的安置通常是基于數據傳輸需求密度以及經濟覆蓋半徑兩個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單個設備覆蓋范圍在2 km~4 km內終端局容量在2-5萬范圍內,對于小型城鎮可以適當降低該數據依據,局容量放寬到0.5-2萬范圍,同時綜合PON網絡傳輸能力進行考量。
對于ODN而言,其工作職責在于為OLT和ONU提供光傳輸通道,其網絡構架以樹形為主,但也會依據實際環境設置環形結構。在ODN的覆蓋區域內,可以選用多種樹形方式展開工作,主要包括有樹形遞減直接配纖方式、樹形遞減交接配纖方式、樹形無遞減交接配纖方式以及環形無交接配纖方式等幾種,在選擇的過程中,應當綜合實際的應用需求予以考慮。通常對于常規的普通用戶或者企業用戶而言,樹形方式完全能夠滿足需求,但是對于專線或者對于數據質量要求較高的用戶,就應當考慮采用環形方式。
對于配線方式的選擇,其考量重點應當在于著力減少光纖線路的活接頭數量?;谶@種觀點,對于相對穩定的數據傳輸需求而言,樹形遞減直接配纖方式就理所當然成為首選;而對于數據傳輸需求彈性化特征較為明顯的區域應當考慮采用樹形無遞減配纖法。
除此以外,包括光交接點、主干光纜等方面,包括對于一級分光和二級分光的選擇方面,都應當加以慎重考慮。一方面需要確定能夠當前需求,另一個方面還應當能夠滿足未來的發展彈性要求。最后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則是從經濟層面的考量,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前提之下,將未來的發展和造價等方面進行均衡考慮,得出最為合理的規劃結果。
3 結論
對于FTTH網絡的規劃工作,其涉及的內容繁雜瑣碎,只有深入分析需求狀況和環境特征,切實了解存在于光網絡中的細節特征需求,有的放矢展開規劃設計,才能獲取良好效果,有效提升整個網絡的信息傳輸能力和其生命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企業網絡規劃;網絡安全;安全管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企業網絡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網的運行安全性更加重要。但是企業網運行中安全時間頻繁出現,嚴重影響企業業務的發展,保障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企業網絡規劃和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公司網絡系統成立初期以經營業務為主,建網時間長,部分設備陳舊,網絡不安全因素來自本身安全缺陷和認為因素。企業網絡均由單個節點構成,所有的工作站和服務器通過雙絞線聯入交換機。信息中心部署在信息部,形成星狀網絡結構。每層辦公地方設置節點。信息點分布需求方面,每層辦公樓設置節點,與信息面板連接。在網絡規劃中,需要滿足企業網的需求,一方面實現網絡隔離技術限制部門的訪問,另一方面實現防火墻技術配置策略設置規則。同時網絡信息的傳輸要求能夠實時監控。網絡上資源的訪問通過資源具有的IP地址實現,地址劃分應該滿足簡單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地址分配劑量簡單,避免采用復雜掩碼,同一區域需要采用連續分配網絡地址方便管理。
2網絡規劃設計
網絡拓撲結構設計分為核心層、接入層和邊界層,核心層由三層交換機組成,接入層由二層交換機組成,邊界層設計中,需要使用入侵檢測系統和防火墻系統保證安全。公司與下屬公司的信息安全傳輸通過專用網連接VPN實現。IP地址分配。將企業各個部門劃分為獨立的VLAN,并配置相應的網關和網段,為方面增加日后信息點,不劃分子網,采用子網掩碼方式。行政部IP地址172.16.10.0/24,方案所IP地址172.16.11.0/24,建筑所IP地址172.16.12.0/24,結構所IP地址172.16.13.0/24,給水排水所IP地址172.16.21.0/24,暖通所IP地址172.16.16.0/24,電氣所IP地址172.16.17.0/24。核心層和接入層設備配置Vlan,創建核心交換機,制定名字,進入配置模式,制定IP地址,配置STP、ACL、DHCP,并配置聚合鏈路。企業內網都可以訪問互聯網,內網交換機設置中采用防火墻策略,路由器和防火墻建立IPSECVPN隧道,遵守最小介入原則優化和細分安全策略。先進入到防火墻端口,核心層三層交換機連接防火墻s3g,核心二層交換機連接防火墻s3g2,由于核心層承接企業核心業務,因此將接口等級設置為高安全等級,并且將連個接口設置在trust區域中。外來用戶訪問來自外網,屬于非信任區,因此將安全等級設定為低等級。設置防火墻靜態路由器,保證內網服務區能夠通過防火墻訪問外網。配置防火墻策略路由器,根據優先等級設置鏈路,鏈路切換通過探測機制實現。設置防火墻安全策略,將不同區域設定為不同的安全等級和IP地址。配置防火墻VPN,在總部防火墻和下級防火墻建立IPSeeVPN隧道。入侵檢測系統實現信息傳輸監控,并能夠終端隔離有害信息。在建設初期將檢測系統設定為透明橋模式。終端和服務器安全管理系統設置中,設置補丁管理、終端桌面管理、文件審計管理等,防治ATP攻擊,過濾惡意URL,加速補丁修復,管理資產、單點維護,實現移動存儲管理等。
3安全管理分析
利用網絡安全性技術保護網絡系統安全。網絡系統安全管理設計中分析系統安全技術,從硬件設計、非法用戶入侵、網絡安全等角度進行分析。硬件設備安全是保證系統安全可靠的基礎,系統硬件設備組成部門包括工作組交換機、服務器、工作站等,硬件設備的安全性還取決于設備本身的性能。數據中心機房安全設計中,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裝修,設置接地和防雷裝置,并配備UPS??偱渚€設置中應充分考慮電磁干擾因素,機房溫度適宜,濕度維持在30~50%。在機房設置獨立接地系統,安裝合適接地端子,要求天花板高度在2.5米以上。安全管理做好病毒防護工作。利用全范圍企業防毒產品,集中保護網絡電腦,采用病毒防護技術、程度內核安全技術保護數據。病毒防護方案中實施統一監控和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防病毒策略和計劃,總公司負責全網病毒定義碼、將升級文件分配到相應的服務器。提交被隔離的文件,并進行掃描引擎。通過廣域網集中控制和管理病毒管理服務器,在必要時,直接管理下級公司病毒服務器。針對公司線以后的管理體制和系統架構,設計二級管理中心來復雜病毒防護系統的實施。公司復雜局域網防病毒軟件安裝,制定防病毒策略,監控局域網防病毒狀態,下屬負責自己局域網監控,并作出響應。建立統一分級管理病毒管理體系,用來存儲網絡病毒事件,了解病毒發生地方、過程、事件、危害以及處理等。同時在管理中心成立響應中心和安全事件管理中心,根據網絡可能需求部署安全產品,如入冊檢測系統、防火墻、掃描系統等。同時建立垃圾郵件過濾系統方案,外部發來郵件先經過DNS解析后發送至IMSS,有效查殺郵件傳播病毒。對設計系統進行測試和維護,測試結果顯示網絡規劃能夠確保挽留過安全。在后期維護中主要負責網絡正常運轉。
4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在分析企業網絡需求基礎上進行網絡規劃,滿足企業網安全需求,實現交互數據交換。企業網絡規劃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最為企業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建立管理制度,促使員工遵循使用規則,避免病毒入網。
引用:
[1]關天柱.中小型企業網絡規劃及安全管理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06(9X):7197-7198.
[2]甘麗,胡昊.中小企業內網安全管理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3(8):122-124.
篇3
【 關鍵詞 】 網絡規劃;WCDMA技術;技術分析
1 引言
WCDMA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主流技術之一,由于它存在多方面的優點,例如其成熟完善的產業鏈;它可以與固定的網絡相互融合,相互交接;它也可以提供多種不同類型的多媒體服務,在全球各個地方都可以實現無縫覆蓋;終端體積非常小,不僅便于攜帶,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進行通信等。所以,世界上很多運營商、制造商和廣大用戶都對其充滿興趣,并不斷研究和完善WCDMA關鍵技術在網絡規劃中的應用。
2 網絡規劃中WCDMA關鍵技術中的無線技術
2.1 無線信道編碼技術的分析
在網絡規劃中應用無線網技術可以通過無線信道編碼使接收機能夠有效準確地檢測和及時糾正傳輸媒介帶來的各種信號誤差,除此之外,無線信道編碼還可以在原本的數據流量中加入更多的冗余信息,從而可以提高數據的容錯能力。信道編碼中所使用的多種不同算法和加入的冗余量的大小使得對應類型的傳輸信道和不同類型的數據有所區別。在進行WCDMA的信道編碼時,一般要考慮這些方面的內容,糾錯編碼或者是譯碼,交織或者是解交織,傳輸信道映射道或者是分離出物理信道等。此外,現今的傳輸速率多種多樣,為了適應多種速率的傳輸,信道編碼方案中還另外增加了速率適配的功能,為使這一功能更加有效,WCDMA技術還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下給出了一種速率適配算法,主要是將業務速率適配成標準速率的某一個速率。
信道編碼的控制主要是對它的差錯控制方案的研究,一般而言,差錯控制方案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前向差錯控制和自動請求重發,同時,也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傳輸。在前向差錯控制中,只能用一種解錯編碼對衰落的信道傳輸差錯進行抵抗,而在自動請求重發中則可以將一種檢錯編碼和重傳協議共同應用,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在兩者的復合方式中,雖然兩者可以共同應用,但是在應用中,要想提高效率,還需要注重順序,將前向差錯控制在自動請求重發前改善差錯率以能夠有效減少重發的需求。
2.2 擴頻與調制技術分析
在WCDMA無線系統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擴頻技術,擴頻使WCDMA系統中的每一個信號都被分配到相應的一個正交序列之中,而在接收機中,使用的相關器只能接收選定的正交二進制序列,若想接收正交二進制序列必須對其頻譜進行壓縮,只要不符合選定的正交二進制序列的信號就無法被壓縮寬帶,這樣一來,只有指定的信號才能被有效提取出來。在WCDMA技術的下行鏈路的小區用戶中使用的擴頻碼與上行明顯不同,下行鏈路使用的是218的GOLD碼截短,而上行鏈路使用的則是241位GOLD序列區分用戶,這兩者形成的周期明顯不同,采用的短碼屏蔽技術也是有所區別的,這就使得二者所表現的優勢不同。
在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接口中,數字調制和解調技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數字調制和解調技術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中,移動通信的信道呈現的衰落性特征也會有所不同,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環境中,只有通過對調制數據信息和信道特征進行匹配的方法,才能將數據信息有效的發送出去和接收回來,因此,高效調制方式成為了移動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式。
2.3 分集接收技術的分析
由于移動通信中無線信道傳輸條件較為復雜,接收端在接收調制信號前往往會遇到很多障礙,這就會導致信號傳輸的衰落,這種衰落是不利于信號的接收檢測的,而分集技術正好是對抗信號衰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分集接收技術主要是通過兩根天線來發射信號的,而每根天線的加權系數都不同,這就使得接收方的接收效果更好,可以接收更強的信號,以改進下行鏈路的性能。一般而言,分集的發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開環發射分集,二是閉環發射分集。開環發射分集并不需要移動臺的反饋,而是首先經過空間時間塊編碼,然后在移動臺中進行有效分集接收譯碼,從而達到改善接收效果的作用;相反的,閉環發射分集不僅需要移動臺的參與,還需要在移動臺實時監測基站的兩個天線發射的信號幅度和相位等,在經過這一步驟之后,就可以在反向信道里直接通知下一次發射的是幅度和相位,從而改善信號的接收效果。
2.4 功率控制技術的分析
很多地方的移動信號接收,都受信號來源遠近的影響,若一個小區中的所有用戶的功率發射都相同,那么越是靠近基站的地方移動臺接收信號就越強,而距離基站遠的地方則移動臺接收的信號強度較弱,并且,在接收信號過程中,較強的信號也會阻礙較弱的信號接收,從而導致移動通信中的“遠近效應”現象的出現。同時,用戶終端發射的信號相互之間也形成干擾(自干擾),這降低無線網絡的系統容量,也降低了無線信號的質量。WCDMA功率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克服信號自干擾和無線傳輸的遠近效應,讓系統能夠在不對系統中其他用戶產生干擾或者說干擾最小的情況下,維持高質量的通信。WCDMA系統中的功率控制技術之所以能夠具有如此多的優點,是因為其系統采用了精確功率控制,在使用方式上采用的是基于信噪比的開環和閉環的功率控制方式,這種功率控制方式不僅在功控速率上大幅增加,在抵抗衰落信號接收時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5 軟切換技術的分析
軟切換就是在移動臺需要與一個新的小區建立通信時,不需要中斷與原先的小區所保持聯系。之所以被稱為軟切換是因為移動臺在進行上行和下行鏈路中發射信號時,信號可以同時被兩個或多個小區所接收,并且信號在經過解調后,可以轉發到控制器中,當移動臺接收到兩個或多個小區的信號之后,就可以將信號進行合并,然后再進行分集傳送,在整個信號的處理過程中,信號是先流通然后斷開的。在日常工作中,軟切換是一個比較關鍵的WCDMA技術,軟切換為了減少移動臺發射功率,可以在兩個或者多個小區無線網絡信號的覆蓋區的交界地帶做好業務信道的分集傳送工作,但是,它也同時占用了多個信道資源,這種對多個信道資源的占用,不僅增加了對網絡設備資源的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統設備的復雜性。
雖然在網絡規劃中采用軟切換技術可能會有一些不利地方,例如,采用這一技術會干擾無線信號的傳輸,它同時占用了多個信號通道,會導致設備投資的復雜性和系統設備的復雜性等,但是,它作為WCDMA技術中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要想實現通信的可靠性和通信的安全性,這一技術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3 W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的智能技術分析
WCDMA技術包含的各種關鍵技術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無線技術中的無線信道編碼技術、擴頻與調制技術、分集接收技術、功率控制技術、軟切換技術,也包括智能技術中的智能天線技術、智能接收技術和智能無限資源和網絡管理技術。
3.1 WCDMA技術中的智能天線技術分析
在移動通行系統中的天線部分的建設中,天線配置已經從全向天線逐步發展到扇區天線,這不僅使得移動智能系統的容量大大增加,也進一步提高了移動天線系統的性能。智能天線技術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智能的,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通過反饋控制進行自動調節天線的波速,從而控制天線波速傳播的模式以適應天線陣的要求,除此之外,經過智能技術處理后的波速方向可以自動適應其他情況的改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由于多路徑傳輸帶來的干擾,以此來增加系統的容量。
3.2 WCDMA技術中的智能接收技術分析
在W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信號接收中,由于系統采用的多渠道傳輸無線信號,系統的性能就會受到極大的干擾。要想使移動通信系統的系統容量達到最大值,還需要對干擾信號接收的要素進行有效克服,這就必須加強對智能接收技術的深入研究。在幾十年前,就有專家研究出一種最優檢測理論,利用這一檢測理論,可以有效證明出采用最大似然序列檢測算法時,多用戶通信系統的性能與單用戶通信系統可以擁有相同的性能,但是,利用這一理論加強對系統性能進行檢測時,對于計算機的速度和存儲空間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這就使得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障礙。
雖然使用這一原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但只要能夠有效采用智能處理技術對信號進行接收和處理,就有可能擁有一種性能較好又實用的智能接收機,也許這種接收機在使用過程中會較其他接收機使用時更復雜,但是它能提高系統的性能,因此應該有效利用這一技術,并能夠將智能天線接收技術與功率控制技術有效結合在一起,以能夠獲取更好的系統性能。
4 智能無線資源和網絡管理技術分析
采用智能化的無線資源管理技術不僅可以擴大無線資源,也可以提供頻譜利用率。為利用這一技術的優勢,提出了一種能夠給多媒體業務劃分優先級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系統在發射功率和傳輸速率時,按照優先級進行自我調節,以能夠適應整個系統的數據傳輸。利用網絡資源管理技術,當用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自適應發射功率和傳輸速率,這樣就可以在充分應用無線資源的前提下,使無線傳輸速率方式與固定傳輸速率方式達到一致。又因為WCMDA移動通信系統提供的傳輸速率不同以及對于多媒體業務的要求不同,導致網絡管理變得更加復雜,這就要求采用智能化管理方法,使用智能網絡管理技術,有效解決這個復雜的問題。
綜上所述,WCDMA技術包含的各種關鍵技術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無線技術中的無線信道編碼技術、擴頻與調制技術、分集接收技術、功率控制技術、軟切換技術,也包括智能技術中的智能天線技術、智能接收技術和智能無線資源和網絡管理技術。這些關鍵技術在網絡規劃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僅能夠提高無線傳輸信息的效率,也能夠使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得到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炎.WCDMA系統中匹配濾波器的實現[J].通信學報,2009(1):52-55.
[2] 王瑩. WCDMA無線網絡規劃與優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998(10):1-3.
[3] 朱曉敏. WCDMA無線通信技術及演化[J].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20):14-16.
[4] 張新超,董建鋒.分析在網絡流量異常檢測中的應用研究.信息網絡安全,2012(1):29-32.
[5] 呂斌斌,包震斌,張明樂.基于SNMP協議的網絡拓樸發現算法分析.信息網絡安全,2012(1):46-49.
篇4
利用iBuildNet進入本項目工程中,點擊工具欄“視圖”中的“系統管理器”,在系統管理器窗口中右鍵單擊系統名稱GSM,選擇優化模塊中的“智能小區優化”,此時將彈出智能小區優化參數配置窗口,依次配置常規、目標、變量及結果選項卡。
(1)常規項常規項包括名稱、優化模式及備注3部分,這里我們采用系統默認配置。
(2)目標項目標項需要設定覆蓋、泄漏標,各指標參數配置如圖4所示。首先點擊目標中的覆蓋項,設定覆蓋區域中的目標值。覆蓋比:設定指定區域的覆蓋比例,這里設為95%。門限值:覆蓋達標的接收信號門限值,這里設為-75dBm。測試點區間:這里采用系統默認值1m。覆蓋區域:指定需要到達上述設定目標的區域,用戶可以勾選一個或多個覆蓋區域。為使模塊能夠運行,用戶必須指定至少一個覆蓋區域(泄漏區域沒有該限定),這里選擇了B1_F1_覆蓋(通過區域工具對相關區域進行圈定),如圖2紅色框內區域。然后,設定泄漏區域的目標值,其中,泄漏區“B1_F1_泄漏”為圖2紅色框內區域。
(3)變量變量包括坐標、天線類型、發射功率、方向角、傾斜角、待優化天線設定項,變量(天線參數)配置窗口。坐標:在關閉的情況下,項目中所有的候選天線都會被激活,反之算法會自適應計算達到目標時需要的天線個數和位置,這里我們選擇關閉坐標。天線類型:用戶可以在下拉的天線庫中選擇備選的天線型號,這里我們選擇全向天線、定向天線兩類。發射功率:用戶可以設定天線的輸入功率可調整范圍,這里設定發射功率范圍為0~6dBm,步長為1dBm。方向角:當備選天線中存在定向天線時,用戶可以設定定向天線可調整方向角的范圍和步長。由于候選天線中選用了定向天線,在這里我們開啟該功能項。傾斜角:用戶可以利用該項設定定向天線可調整下傾角的范圍和步長。這里未啟用該項。待優化天線設定:若選擇“按天線”項,則優化對象為當前工程中加載全部或部分天線;若選擇“按區域”布放天線,優化時將不考慮當前現有天線影響,系統將自動在優化區域中添加,并確定最佳天線位置及數量。由于對原方案進行優化,我們選擇“按天線”對原室內分布方案中的天線進行優化。
(4)結果上述參數配置完成后,點擊“運行”按鈕,在“結果”項中即可優化結果,如圖6所示。在優化“結果”欄,用戶可以查看最終優化結果,優化目標是否實現;在“天線”欄,用戶則可以查看優化前后天線類型及功率值的變化等信息。若用戶對優化結果滿意,可以點擊“應用”按鈕,將優化結果應用于工程;若用戶對優化結果不滿意,可以繼續點擊“運行”按鈕,重新計算,直至對優化結果滿意。圖6所示的優化結果為:優化后室內信號覆蓋強度為-80dBm的區域達到了100%,室外泄漏區域的信號強度超過-80dBm的區域降到了27.5%,室外信號泄漏控制目標(信號強度<-80dBm的區域小于8%)未實現。由此可以看出:盡管ICO模塊對天線的類型、方向角進行了調整,在當前天線數量、位置限制下,若天線口功率能達到目標值,則泄漏區域內信號強度>80dB可控制在27.5%。然而,受限于原室內分布方案采用的無源器件(功分器、耦合器),天線口功率可能無法達到目標值。接下來,我們利用iBuildNet的ITO模塊,根據ICO的優化結果對天線口功率進行配平。
2ITO參數配置及優化
點擊ICO“結果”選項卡中的“應用”按鈕,應用ICO優化結果,然后對信號覆蓋分布進行預測。進入系統管理器中的“智能拓撲優化”ITO模塊,依次配置各類參數。
(1)常規項:用戶可以對本選項卡中的“優化模式”進行設定,決定是速度優先還是精度優先。
(2)目標項:本選項卡需配置參數,輸入功率差值:它定于了天線口功率與天線口目標功率之間的最大差值,我們采用軟件默認值1dB。移動用戶:用戶可以選擇進行優化的天線,系統默認配置為項目中所有天線;在“輸入功率”欄中,用戶可以對各個天線的需求功率值進行逐一輸入設置,也可以點擊“導入”按鈕,打開ICO優化結果文件。這里為利用ICO優化結果,點擊“導入”按鈕,打開ICO優化結果中的天線口目標發射功率文件icoform.cfg。
(3)變量:它可以分別對設備類型、線纜路由及器件進行。設備類型:點擊“設備類型”下拉菜單,選擇當前室內分布方案可以使用的器件。線纜類型:用戶可以分別選擇主用線纜及次用線纜的類型(如1/2饋線、7/8饋線)。器件:本欄列出了當前項目中采用的所有器件及數量,用戶可以選擇要優化的器件。
(4)結果:完成上面3個參數配置后,點擊“運行”按鈕,用戶便可以在“結果”欄下查看ITO優化進程,在“設備”欄下查看優化結果。為ITO優化結果,根據優化結果,若實現ICO優化結果中的天線口目標功率值,需要將信源發射功率調整至14.4dB,并更換部分器件,器件更換部分如設備結果中綠色突出部分:將7dB耦合器換為6dB,二功分器換為7dB耦合器。點擊“應用”按鈕,將ITO優化結果進行應用。ITO優化前信號場強分布圖,優化后的信號場強分布如圖9所示。通過優化前后的比較發現:利用ITO對ICO優化后的天線口功率進行配平,室內信號外泄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控制,同時室內信號覆蓋良好,經過ICO與ITO模塊優化后的室內分布方案可以有效控制信號外泄的問題。將原室內分布方案中的信號場強分布與iBuildNet優化后的信號場強分布進行對比發現:優化后的室內分布系統方案,在保證室內良好覆蓋的情況下,室內信號外泄得到了很好控制,基于iBuildNet的室內分布系統中天線性能參數的優化是智能、有效的,它提高了室內分布方案的可行性。
3結束語
篇5
現今高三復習模式下,關于元素化合物的一輪復習一般是放在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復習之后,此時離高一上學期學生學習這塊內容已經過去很長時間,雖然基本概念已有涉及,但學生還是有較多的遺忘。而且由于新課程教學一直是在突出能力培養和生產生活實際應用的綜合性以及核心主干性,放棄了元素化合物知識架構的嚴密邏輯性,再加上化學事實的復雜性、中學教育的階段性,這些都造成了復習中耗時長但收益較小的弊病。所以高三元素化合物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打破以前僅僅是圍繞單一物質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制備、工業制法、應用的主線教學模式,著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合理重組,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養成化學基本觀念。為此,筆者在此提出對知識網絡的分類化規律化、解題程序化的復習模式。
二、基于知識網絡分類化規律化的教學設計
根據知識建構理論,知識建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
將舊知識同化至原有的新知識,另一種是重新建構原有
的知識,順應成為新的知識結構。筆者提出了基于知識網絡分類化規律化的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1.各規律內容解釋如下
(1)價態律:這是拿到一種物質(或元素)首先著手的工作,因為氧化還原反應在中學階段的化學反應中占著最主要的地位??紤]以下情況:
低價態(還原劑)+氧化劑高價態+還原產物
高價態(氧化劑)+還原劑低價態+氧化產物
(2)酸堿律:從物質的酸堿性出發,一般不考慮價態變化。考慮以下情況:
酸+堿鹽+水
弱堿陽離子+弱酸陰離子+水對應弱堿+對應弱酸
(3)難易律:是指難(易)溶、難(易)揮發,難(易)電離??紤]以下情況:
(難)易溶物(更)難溶物
難揮發性物易揮發性物
易電離物難電離物(強酸弱酸)
2.具體操作順序如下
學習者先將物質分類,利用上述各角度的規律分別畫出網絡圖,結合新信息,畫出一張新的總網絡圖,將以前零散的知識整合成一張有序的網絡圖。
三、基于知識網絡分類化規律化的教學案例
以“鐵的化合物”復習為例。
教師活動:請同學列舉出鐵的化合物。
學生活動:列舉Fe(NO3)2、Fe(NO3)3、FeO、Fe2O3、Fe3O4、K2FeO4、Fe(OH)2、Fe(OH)3、FeCl2、FeCl3,并能說出各物質的俗名、顏色。
設計意圖:調動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分類做好伏筆。
教師活動:請同學從價態律、酸堿律、難易律出發分別畫出網絡圖。
小組討論:得到各網絡圖。
價態律網絡圖(如圖2所示):
師生活動:討論、總結、評價、補充,最后得到新的反應總網絡圖(如圖5所示)。
學生活動:寫出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鞏固、提高知識結構的網絡化、系統化,起到鞏固化學核心觀念的作用。
四、解題程序化的案例
學生在掌握好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之后,反映到考試中來主要是去解決工業流程圖題和實驗題,如果能對解題方法做一些程序化的規定,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陌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如果題中要求書寫一個陌生的化學方程式,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要求學生書寫:
第一步,寫好已知反應物和已知產物。
第二步,分析化合價,若有變化,先配好還原劑、氧化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的系數,接著根據溶液的酸堿性、原子守恒、電荷守恒寫出其他反應物及產物,配平整個方程式。
第三步,如無化合價變化,應用酸堿律、難易律,或題目所給產物,結合溶液的酸堿性、原子守恒、電荷守恒寫出其他反應物及產物,配平整個方程式。
2.流程圖及實驗題的解決
要求學生列出反應開始時的每一種物質或離子,每過一步(或加入新物質后),運用價態律、酸堿律、難易律來考慮加入的新物質和剛剛列出的哪種離子(物質)反應,劃掉這種離子(物質),到最后應該只剩所需產物,再回過去考慮每一步的目的,解決所有問題。
希望我們在復習中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規律,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引領學生通過這些學習學會研究物質的思路和方法,逐漸形成化學基本觀念,并對探究更深層次的化學產生興趣。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字】 基站天線 覆蓋角度 發射功率 移動通信
原有移動通信系統在網絡規劃上存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信號導頻、切換以及覆蓋問題上,導致用戶終端系統無法接收到基站發送的信號。通過模式的改進,使得基站天線覆蓋區域內的用戶都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保證用戶的正常通話。
一、4G無線網拓撲結構
4G無線網絡拓撲結構由核心網系統架構和無線接入網系統架構兩部分構成。其中無線接入網系統架構中基站的主要功能是完成Uu口數據的對接以及RNC信息資源的管理,基站將Uu口數據映射至無線傳輸信道上,傳輸的數據信息經過時分復用和波分復用技術原理,最終將傳輸的數據信息通過空中接口,還原至接收終端系統。然后基站會通過不同的時隙將數據信息發送至接收器,完成Uu口數據的對接。
二、網線網絡規劃問題
1、導頻問題。導頻問題的出現會使EC/IO數據值降低,還會使通信系統的容量降低,對于距離基站較遠的區域,無線系統無法接入,導致主導導頻功率的下降。在優化措施上要對導頻功率或者對天線方位進行調整,使其增大天線覆蓋范圍,保證基站發射的功率信號,使用戶都能夠在有限的距離范圍內接收到。若EC/IO的數據線出現斷續時,在解決方案上可將機械角度下調2度,使原有的2度角轉變為現有的4度角或者增大2db的發射功率,保證發射功率處于穩定階段。通過對等優化分析,使得路段EC/IO的參數值明顯提高。例如:若該區域用戶在導頻上不能將本機的頻率與基站的對應頻率進行匹配,通過將基站機械角度下調后,使得用戶本機的使用頻率在基站導頻頻率范圍內,增大了EC/IO的傳輸功率,使得用戶不會出現掉話的現象。
2、切換問題。切換問題便是用戶基站的選用,若一個用戶距離2個基站距離不同,所處基站的發射功率不同,則會選用的基站也會不同。若用戶到達另一個區域,選用的基站是另一區域的基站,則會出現基站切換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站發射功率較弱,手機接收不到近端基站的發射功率,導致無法進行有效切換。在解決和優化措施上對路測采集的信息點數進行采集,然后在切換方式上采用軟切換,用戶手機在切換至另一個站點時,才會斷開與遠站點數據的連接,防止出現掉話的現象。在優化措施上便是調整基站發射功率,增大基站發射功率后,基站天線的覆蓋范圍增大,保證在有限區域內,用戶使用者接收到的信號都是來自較近的基站,避免出現一個終端系統同時接收2個不同的信號源,導致手機終端不能正常有效的切換。
3、覆蓋問題。4G無線網絡優化中EC/IO和RSCP兩個參數指標都比較低,此時RSCP的參照系數低于-90dBm。在分析過程中首先考慮地形因素,查看該區域是否在地鐵、峽谷或者盆地內,這些區域基站射頻信號不易進入,才會導致RSCP參數值偏低。其次還要考慮此區域網絡規劃的合理性以及設備參數的調整度,假設該區域沒有在基站天線覆蓋區域內,應調整天線的俯仰角度,使該區域包含在覆蓋范圍內。其次查看設備功率參數的設置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應按照設備具體的參數值進行對應調整,保證通信設備的正常運行。其次減少高層建筑的修建,主要是因為高層建筑跨度較大,基站發射的信號無法穿透墻體,導致對面區域無法接收到基站發射的信號。其次在覆蓋問題上還應調整天線的俯仰角度,盡量將天線的覆蓋范圍最大,這樣才能保證覆蓋內的區域接收到信號源。
三、無線網絡覆蓋優化措施
單站優化查看基站終端設備的吞吐量、基站的切換頻點以及基站的覆蓋角度等。優化項目與評判標準具有一致性,優化單站數據庫、DT/CQT測試數據、功能數據測試更新以及硬件故障處理信息記錄。在對無線環境優化分析中,優化的數據指標都在通用的標準范圍內,RSCP優化數據指標在80%-90%,MOS優化數據指標在3-7,DT話音BLER優化數據指標在94%-98%,以及Tx_Power優化數據指標在91%-95%。而換用較大增益的天線增大覆蓋區域,主要指減少相鄰基站信號的重疊,防止出現信號衰減區。用戶通話掉線的再一原因可能是基站天線信號的干擾,也有可能是由于外界障礙物擋住了的信號,使傳輸的信號無法覆蓋至該區域,導致出現用戶掉線的現象。運維優化能夠實時分析掉話率高的原因,保證用戶通話暢通。通過調節各陣元信號的加權幅度和相位, 來改變陣列的天線方向圖,對基站的接收和發射波束進行自適應的賦形。與無方向性天線相比,上下行鏈路的天線增益顯著提高,降低了發射功率電平,提高了信噪比。
四、結語
通過對4G移動通信網絡發展的規劃研究,使得學者對此該結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這種優化模式減少了基站天線盲區覆蓋范圍,提高了移動信號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7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教學規劃;教學體系;知識結構
中圖分類號:TP393-4;G712.4
“計算機網絡”這門學科是一門很重要的課,它是有強大的電腦后臺儲備作為依撐的,目的在于給大家講解一些迷惑的問題。大家在學習之后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進其它科目的研究。
由于社會的、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的就業壓力變大,所以學校只有認真調查公司的需要進而專項培養,才能讓這個產業得到有序的發展。
1 現在存在的矛盾解說
1.1 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當代社會里,電腦網絡課的設置不夠合理,一部分地方把它當做是擺設,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效益,很多的人反映學不到真正的東西。有的講的內容過于簡單和片面,漏洞很多,只是涉及到電腦的一些方面的知識,沒有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效果,這樣大家在里面根本學不到什么難以滿足工作的需要。
1.2 使用的書本資料不合理
現在印刷業,出版業發展迅速,造成書本資料的不統一現象,很多的學校沒有合理安排使用適合的書目,課程安排也很隨意。 書目上的內容不夠統一。
1.3 設備具有滯后性
因為電腦網絡要想發展必須緊跟社會潮流,落后必然導致矛盾重重。在普及知識過程中有些學校使用的設備年代過于久遠,和書上的設備存在很大的差別,所以大家不能夠直觀地發現問題。 我們知道我們可以進行軟件的改變,可對于硬件的改變就需要資金的投入了,學校的壓力也很大。
1.4 如何淘汰排除
因為我們面對的終極問題時找到工作的問題,所以不得不在過程中做好淘汰工作,把不必要的內容淘汰掉:比如選擇哪個平臺進行深度培養?在這個過程也還要知道如何協調各個內容之間的關系。
1.5 面對新舊交替的矛盾
電腦網絡這個工程在運行的過程中,因為資金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將高級的設備運用在需要中,舊的設備直接扔掉也是過于浪費。
一般是用TCP/IP作為依托的,其中關系到很多的因素內容。還有就是,因為硬件的進步,導致許多相關的產品無法應用,以太網就是一個典型。
2 對于未來發展的解析
面對這些矛盾壓力,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跟上社會的大潮流,不能輸在過程結構中。它的教學是要依靠OSI的,現在我們介紹下必要的因素。
2.1 定義內容
這個部分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需要有一個結構包括這個因素,我們要根據社會的發展給它不斷更新更合適的定義,這樣不僅是對于學習者的負責,更是對于這個學科的尊重。還要建立有關的RFC文檔。
2.2 關鍵內容
在這個鏈條中,我們要協調好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建立適合發展的構造類型,整合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要是一些編碼了,類似于MAC與LLC。這個部分是要求一部分的專業人員來完成的,保證它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2.3 區域網等生產內容
我們在弄清楚這個內容之前,要對上一個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因為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十分強。區域網占有一定的內存,是實現信息交流的必要因素,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實踐中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要保證它的安全性。
這里面的很多知識是文科知識解決不了的。 所以在研究分析過程中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涉及到Trunk方面的內容,界定好現實與虛擬的一種分界,讓個部分的信息交流足夠順暢。
我們一般能夠接觸到的運作因素有無線等等。各個因素之間要達到最大效益的組合,而是需要定期的實驗分析,不斷更新內容結構。
2.4 傳播信息內容
解析虛擬領域的內容層面。在它的運行過程中有IPV4的安置等。
2.5 廣域網絡內容
我們在進行內容分析的時候,要對于atm的整體進行解剖,了解它的特點特質,它里面包含的ppp信息等也要給予充分的重視,這些內容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安排順序的問題,它的安排要根據這個系統里面的規章制度進行。
這個部分與之有很多關聯的東西,我們可以依照自己設計的實驗來完成交流分析,充分利用boson、cisco的tracer的產品,我們的整個過程設置要做好前期準備,緊跟社會的動態,否則最終結果體現不出我們的目的性。
2.6 網絡資源分劃
在整個運程里面,如何讓分化好各個部分的資源很重要,只有資源安排的合理才能讓這個機制有效運行,我們為了想讓它良好運行,就要找到更多的額專業人士參與進來,用技術解決矛盾,用數據分析問題。
在測試的進程里面,主要包括一些硬件的處理,一些服務器也在這里體現,如電子郵件,輸出設備,資源整理設備等等,但是我們的web會受到地區條件的影響,展示出不一樣的面貌,所以制造一些類似于這樣的接通設備。
設備在真正的運用過程中對條件有一定的要求,VMware和virtual pc都能夠使運行增加協調性。
2.7 無線資源內容
由于資源的國際化,全球化,無線的加入是整個電腦領域的福音。我們要做好前期的充分準備,了解它的來歷,發展過程,還有未來的方向。 IEEE802.11a,IEEE802.11b的存在使它的存在更具有嚴密性和必要性。將搜集到的資源充分整合。
2.8 網絡后臺運行機制
后臺的運行關系到前臺,之后后臺足夠強大,才能讓整個機制有效運行,社會現在需要的就是專業性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現在主要體現在寫代碼上。這個部分的內容重點是說明什么是編程,它的定義又是什么。它的種類也是很多的,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后進行操作。我們了解的有c,c++,java,c#,vb,這是幾種普遍存在的類型,針對不一樣的客戶媒介,我們運用的手段也是不一樣的,對于手機的平臺,我們最好運用J2ME。
在本人說來,這個過程并沒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復雜,它的存在是清晰謹慎的,考慮到的因素包括:管理者,運行者,操作者,運行媒介,還有就是接受者。我們只要充分調動這些必要因素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的學校也在開設這門學科,但是因為條件的限制,不能讓參與者達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對于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更多的是模糊的態度。
2.9 信息嚴密問題分析
這個部分的重點在于怎么樣能夠更好地保證參與者的信息安全,不讓資源泄露出去,成為很多不法分子竊取利益的手段。所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們要加強自身嚴密性,在危險發生之前有一個預先的估計。加強審核的嚴密性, 強化對SSL,SSH的監管。否則我們的努力會付之一炬,虛擬社會的進一步升級也變得希望渺茫。
2.10 保證強大的資金支持
我們都知道網絡的發展依靠的不僅是生產者的力量,還要網民等參與者的努力,這部分的資金投入是必要的,國家應該加大投入力度,讓它的發展有個依靠,而不是任由發展,只有資金足夠充足,才能有更好地設備,研究才會有了依靠,不再是空談,而且強大的資金支持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進來,人才的投入是強大的支持力量。
3 整合分析解釋
根據上面的解釋分析,我們對于“計算機網絡”的理解也是相對透徹了一些,我們要整合起來考慮,而且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鍵點來分析:第一,整理課程的設計,讓知識更加的系統化,嚴密化,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第二:加大關注力度,資金投入力度,讓它的發展有一個強大的后臺支撐。第三,緊跟時展的潮流,讓國內外的資源得到分享利用,使畢業的人能更加適合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相林.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6.
[2]劉東梅.計算機網絡教學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1,7.
篇8
柳工現有信息系統全面覆蓋了企業的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四大方面主體活動,成為柳工生產活動中重要的支撐。
目前柳工信息網是一個大型的二層網絡架構:
1、核心區域:兩臺Cisco4506作為整個網絡的核心,分別負責廠區網絡、研究院網絡、數據中心、互聯網和異地事業部廣域網的接入;
2、園區區域:所有部門及下屬公司的計算機都劃分在幾個業務VLAN內,使用Cisco2960和2950交換機作為接入層設備;
3、異地事業部:租用不同運營商線路接入至數據中心機房的Cisco3550交換機上;
4、服務器區域:使用6臺Cisco2960G作為接入,使用雙鏈路上聯核心交換機;
5、互聯網區域:3條不同運營商的線路匯聚到一臺Cisco2960上。外部SSL-VPN用戶通過互聯網鏈路接入深信服VPN設備直接撥入到內網。內部訪問互聯網則通過ISA防火墻后從三個互聯網出口出去。
二、層網二絡向三層網絡轉變的必要性
2.1網絡拓撲
柳工目前網絡是一個以二層局域網交換為主的網絡,缺少必要的三層路由規劃和網絡安全規劃?,F有網絡架構不能滿足應用系統未來的需求,不足以支撐未來業務的發展。
同時,缺乏匯聚交換機和光纖鏈路資源,使得大量的接入交換機采用級聯的方式實現上聯。這樣容易導致鏈路不穩定和鏈路帶寬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優化網絡拓撲,合理選擇匯聚節點,變二層網絡為更加穩定的三層網絡。
2.2明確網絡各功能區域
網絡系統需要按功能進行區分:如廣域網、生產網、研發網絡和數據中心等。柳工現有的網絡結構不具備真正的廣域網、數據中心、研發網絡和生產網絡等功能劃分。因此需要明確網絡各功能區域,實現分級分域安全防護。
2.3 IP地址/VLAN規劃
柳工目前使用一個B類地址和若干個C類地址,網絡中進行了有限的VLAN劃分。但由于VLAN規劃不細致,造成廣播域過大,給網絡的穩定運行帶來了隱患。
柳工未來的IP地址分配建議采用DHCP動態分配輔助靜態部署。服務器設置靜態地址,客戶機動態獲取IP。動態分配由于地址是由DHCP服務器分配,便于集中化統一管理。每一個接入主機都能通過非常簡單的操作就可以獲得正確IP地址、子網掩碼、缺省網關、DNS等參數,在管理的工作量上比靜態地址要減少很多。非常適合大型網絡的需求。
綜上所述,二層網絡架構轉變為三層網絡架構,勢在必行,否則將不足以支撐日益擴大的網絡規模和業務發展需求。
三、整體設計方案
3.1 模塊劃分
通過參考和借鑒目前先進的網絡設計理念和其他企業網絡設計經驗,依據全面性原則和模塊化設計原則,將整個網絡總體框架劃分為六大網絡區域:即核心交換區、園區網、數據中心、廣域網、研發網和互聯網。同時IP地址和VLAN規劃貫穿在各網絡區域的設計中。
3.2差異化分析
采用差異化分析的方式來確定網絡中的不足之處,提出網絡優化的方法和所能夠達到的目標。
對網絡各組成部分具體分析,具體如下:
3.2.1 園區網
現狀:園區網核心設備超負荷運行,核心交換機4506CPU負荷超70%;園區網是一個大型二層網絡,終端用戶基本分布在VLAN1中,過大的廣播域給網絡的穩定帶來潛在風險。接入層設備大量采用級聯方式上連核心,部分接入交換機帶寬利用率僅有30%。
規劃目標:提升園區網核心設備處理能力,從而提高網絡整體的處理能力。調整網絡層次,變兩層網絡為三層網絡架構,新增合理的匯聚節點。用動態路由協議規劃核心層和匯聚層的路由,提供快速收斂和高可擴展性。
3.2.2 數據中心
現狀:數據中心網絡與園區網之間界線不清,存在很大的可用性,擴展性問題;同時缺乏數據中心安全防護措施。
規劃目標:搭建獨立的數據中心網絡架構,建設數據中心的整體安全防護架構。
3.2.3 廣域網
現狀:廣域網缺乏冗余鏈路。廣域網是一個二層交換網,沒有三層路由,不能對重要業務做QOS保障,并且網絡設備比較陳舊。
規劃目標:增加冗余鏈路保證廣域網的穩定可靠性。規劃廣域網路由,用專用路由器代替現有設備,通過有關技術手段保證重要應用數據的傳輸。
3.2.4 研發網絡
現狀:缺乏獨立的研發網網絡架構,缺乏對研發網的安全防護措施。
規劃目標:搭建獨立研發網網絡架構,在組網方式上采用物理隔離,在傳輸過程中采用邏輯隔離。建立研發網的安全防護架構,增強網絡的高安全性,同時保證業務數據的安全管理。
3.2.5 互聯網
現狀:缺乏細化的互聯網管理規范,互聯網安全防護設備陳舊且防護手段單一。
規劃目標:完善全網的互聯網出口,加強安全防護措施。完善統一安全控制策略和互聯網訪問規范。
3.2.6 IP地址和VLAN
現狀:IP地址分配VLAN劃分精細度不夠,用戶主要集中在VLAN1中,廣播域太大。IP地址主要采用靜態分配方式,管理缺乏靈活性。
規劃目標:統一IP地址管理,優化IP分配和VLAN劃分規范。
四.實施規劃
4.1園區網
按照三層架構進行規劃設計,合理設置匯聚節點。優化接入層設備的接入,最終形成完善的三層架構園區網。網絡設備的更新換代,用高性能的核心設備替換原有的核心交換機,提升園區網的整體處理能力。加強對接入層設備的集中管理,逐步替換不可網管的接入設備。以園區網為主要承載平臺的統一無線系統部署。
4.2數據中心
增設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建設數據中心整體安全防護系統;增設數據中心接入交換機,承擔服務器的接入。
4.3廣域網
增設廣域網核心路由器和廣域網防火墻,增加廣域網冗余鏈路,完成異地事業部接入路由器的改造。
4.4研發網
增設研發網核心交換機和研發網邊界防火墻,更換研發網的接入交換機,實現基于身份的網絡準入控制。
4.5互聯網
完成互聯網邊界防火墻的改造、互聯網系統改造和ISP鏈路的動態負載,同時優化互聯網的出口管理(上網行為管理,流量監控)。
4.6 IP地址規劃
已使用網段的地址,在新的規劃中不再使用;啟用新的IP地址段:172.17.0.0/16共65535個IP地址劃分為255個C類的IP子網,分配給廣域網,局域網和數據中心使用;啟用IP地址段:10.0.0.0/24,分配給特殊需求的IP,如:雙機熱備系統的心跳IP。該段地址不參與路由,并且需要使用VLAN隔離。啟用IP地址段:10.1.0.0/16,分配10.1.1.0/24給VPN地址池,其余保留給未來的外聯網絡。
篇9
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現狀分析評估、方案制定分析、優化實施評估。現狀分析評估為優化工作的重點,主要內容有二部分,一是業務的分析,應調查分析運營商的全部運營網絡的現狀、中遠期發展規劃,相應綜合出統一的傳輸需求模型。另一方面就是對現有傳輸網絡的資源、能力分析,評估各項生產指標,并根據需求模型、考量指標得出其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是優化方案的制定分析階段,該階段主要根據對需求和現狀的分析,得出適合本地區的傳輸拓撲模型和目標指標,并對現網的各項指標進行評估分析,得出與需求目標比對,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細化。
第三階段是優化實施評估階段,該部分根據制定的優化方案進行各項工程勘察,根據機房、纖芯、電源等等各種因素對優化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正補充,確定具體割接實施方案,而后完成割接調整,完成對優化結果的評估,并協助建立后期運維優化機制。
二、網絡優化的內容
1.網絡結構的優化
(1)結構拓撲的優化
目前的傳輸網建設應采用分層的概念進行,一般的網絡可分為三層:核心層、匯聚層、邊緣接入層。各地區應根據本地區的業務網發展規劃(特別是中心局址規劃)建立穩定的、適合本地區的傳輸網絡結構拓撲發展模型。
1)業務量較大,兩局址型。該類地區業務流向為兩局址雙集中型,網絡結構為三層,核心層承擔兩局間電路和調度電路;若中心局房對應管轄區域合理并有清晰的劃分,可采用以下拓撲,假設五個環路均為STM-16環路。該拓撲情況下的匯聚環路提供集中型業務至相應中心局房,入局通路數為各環系統容量,共4×16個VC-4通路,兩局間環路提供16個VC-4通路。
若中心局房對應管轄區域沒有清晰的劃分,并且至各局的業務趨于均衡,假設各環路均為STM-16環路,采用兩纖雙向復用段保護方式,則匯聚節點至中心局房入局通路數為4×16個VC-4通路,兩中心局房間提供4×8個VC-4通路,同局內設備通過STM-1/4光口連接,采用DNI(雙節點互連)保護提高安全性。
2)業務量大,多局址型,其業務流向也較為復雜,中心局房對應管轄區域劃分不夠清晰;網絡結構一般為三層,核心層承擔局間電路和調度電路;根據調度電路的大小可以建設單獨的調度網路,可采用環狀或網狀結構,這里不再作具體分析。
拓撲結構的優化還應考慮環路節點數的取定,其數值應滿足各節點對環路容量的分擔要求;以及結合光纜線路的優化進行鏈路成環改造等。
(2)層間的銜接方式的優化
網絡具體采用那種方式應從以下一個方面考慮:
a、設備廠家類型,如兩層間為不同廠家設備,則只能采用方式一;
b、局端落地電路和轉接電路的比例,若本端轉接電路數大于本端落地電路數,則采用方式二,反之可采用方式三。
c、網絡安全性的考慮和機房面積的占用。
(3)中心機房設備落地電路保護的優化
一般中心機房傳輸設備有大量的電路需要落地,目前多數廠家已經可以提供對支路板件的1:N保護,但從負荷、風險分擔的角度講,在中心局房的傳輸設備一般采用光、電分離的方式配置,即主子架完成群路、支路等光接口接入和核心控制、交叉功能,E1支路等電接口采用專用的擴展子架來完成上下。下圖所示出為10Gb/s設備下的擴展子架的兩種保護方式。
(4)通路的優化
a、通道規劃本著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進行。
b、根據網絡分層的分工,建議低階通道疏導、歸整盡量在網絡的邊緣(如邊緣匯聚點)進行。在網絡的骨干層采用高階通道整體規劃,優選復用段保護方式,減少對交叉資源的消耗。
c、高階通道可根據業務的類別(如話音、數據等)進行通道分配,也可以根據業務的流向或局向(即電路的落地點)歸類進行通道分配。
d、對高階通道的占用盡量按短路由規劃、并考慮通道利用的均衡,減小通道分配負荷的不平衡度。
e、對數據業務電路的通路規劃,應考慮數據業務的動態特性,采用共享通路方式兼顧基本帶寬和動態峰值帶寬分配。
(5)網管的優化。網管系統職能的優化主要指對網管系統安全管理級別和權限劃分,及多網管下的管理范圍、職責分工進行優化配置,發揮網管設備管理潛力,提高網絡的可運營性、可控性。
2.設備的優化
(1)設備功能選型是指運營商根據自身網絡的發展規劃和商務談判等情況,選擇符合自身網絡發展的設備類型??偟膩碚f目前的傳輸網設備優選處理能力強、業務接口豐富的MSTP設備,這里就不再進行論述。
(2)設備廠家環境優化。就SDH技術體制而言,因有統一的標準、接口等,不同廠家間可以實現以上兩種設備環境的劃分。而從目前SDH的應用及已發展的MSTP來看,其新功能均是基于對開銷字節的解釋而實現(如虛級聯、流量控制LCAS、融合RPR等)的,今后的新功能實現也將是這樣,建議根據目前的設備類型的組成對設備區域進行中遠期的規劃劃分,通過設備搬遷調整實現合理劃分,即可提高設備的可控能力,又可適當引入設備廠家競爭、提升其服務質量水平。
(3)設備利用率的優化伴隨著網絡結構拓撲、通道優化等進行,主要完成對設備各單元組成功能的發揮進行調整,包括端口利用率、交叉資源利用率等。優化備品備件的配置和設備地點,滿足備件響應時間。
篇10
【關鍵詞】 TD-LTE網絡 估算 規劃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對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同時TD-LTE(LTE-TDD)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4G時代。LTE網絡的規劃是目前非常值得關注與探討的問題。
一、LTE覆蓋估算
1、覆蓋規劃流程。
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確定網絡負荷;創建鏈路預算,估算出最大允許路徑損耗;上、下行半徑的較小值即為小區半徑;然后計算單站覆蓋面積;最后可用規劃面積比上單站覆蓋面積得到所需站點數。
2、鏈路預算。
分析信號在系統的傳輸途徑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系統的覆蓋能力進行估算,從而獲得在保證呼叫質量前提下鏈路所允許的最大路徑損耗。鏈路預算的關鍵步驟是計算出上行和下行的最大允許路徑損耗(MAPL):
MAPL = 單RB發射功率 +增益-余量-單RB接收靈敏度-損耗。
MPAL的計算流程是:配置系統參數計算EIRP計算MRRSS計算其他損耗、增益、余量。
(1)系統參數配置。(2)計算等效全向發射功率(EIRP)。(3)計算最小信號接收強度要求(MRRSS)。(4)計算其他損耗、增益、余量。
二、LTE容量估算
1、容量規劃流程
(1)話務模型分析及需求分析
針對客戶的需求及話務模型進行分析,如目標用戶數、業務次數、忙時激活率、平均回話持續時間、激活因子、業務速率等。話務模型指網絡中所有用戶的呼叫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平均統計特征。
(2)每用戶吞吐量
通過話務模型進行計算。由以下因素決定:會話時長、會話任務比率、BLER/PER、承載速率、業務滲透率、BHSA、峰均比等。
(3)整網需求容量
網絡整體容量需求,等于每用戶吞吐量*用戶數。
(4)網絡配置分析
包括頻率復用模式、帶寬、站間距、MIMO模式等考慮因素。
(5)每基站容量
基于一定網絡配置進行系統仿真,得出的平均每站點承載的容量。
三、LTE傳輸估算
LTE的無線側采用扁平化的系統結構,eNB通過S1接口與EPC進行連接,通過X2接口實現和其他eNB實現互聯,所以LTE無線側的傳輸流量由兩部分組成:S1接口流量 + X2接口流量。
1、S1用戶面傳輸流量
S1用戶面流量計算的主要輸入有:單用戶平均吞吐量、單站規劃用戶數、開銷系數ER、峰均比。
S1用戶面流量=單用戶忙時平均吞吐率*基站規劃用戶數*ER*流量峰均比
2、S1控制面傳輸流量
S1控制面流量主要包括各種信令傳輸的流量,如要精確估算將非常復雜。為了簡化計算,S1接口控制面的流量為S1用戶面流量的一定比例,一般取值為2%。
3、X2接口流量
X2接口主要用于傳輸流量eNB之間的各種數據和信令,其流量受到eNB之間的切換次數、干擾協調等控制信息開銷的影響,相對S1接口而言,流量較小,一般取S1接口流量的3%進行估算。
四、小結
在完成了TD-LTE無線網絡的估算工作之后,再對未來的無線網絡進行預規劃,即進行系統仿真和確定相應的工程參數,最后再對無線網絡小區進行規劃(包括頻率規劃、TA規劃、PCI規劃、PRACH規劃)就完成了對整個TD-LTE無線網絡的規劃。
參 考 文 獻
[1] 《LTE無線網絡規劃與設計》編委會. LTE無線網絡規劃與設計.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