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16 11:4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城市產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綜合績效評價;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灰色層次分析;可持續發展
產業生態系統(Industrial Ecosystems, IES)作為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不僅包含自然生態系統,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以人類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系統[1]。產業生態系統概念最早由Hall等提出[2],隨后伴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進一步加劇,該領域得到各國眾多學者的關注[3]。
目前,產業生態系統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區域產業群落發展起來的生態產業園區[4]。全世界現在已經有超過12 000 個工業園[5],其中只有很少的工業園正在向著生態產業園區的方向發展。國際上, 丹麥的卡倫堡產業聚合體作為產業生態學的經典案例已被學術界和工業界所熟知[6]。我國現有工業園超過6 000個,自2000 年以來開始推進工業園的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建設。目前,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的國家級生態工業園示范園區已有30個[7]。
然而,產業生態系統不應僅僅局限于企業與工業園層次。一個城市擁有多種產業,并通過各種物質流或能量流的聯系構成了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城市作為產業生態系統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比工業園面積更大、產業門類更加復雜和人口更多的特點。目前,對城市產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主要還是用模糊數學的方法[8-12]。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利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某指標確定不同類的隸屬函數,然后根據最大隸屬度法確定指標分類。例如,周文華、王如松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選取了48個指標對北京市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度做了綜合評價[13];顏文濤運用屬性數學理論建立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屬性綜合評價模型,對城市自然與環境系統、經濟系統以及社會系統做了綜合評價,以判斷城市屬于哪一個評價類[14]。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根據最大隸屬度分類的問題是隸屬函數的確定比較困難。若就一種標準來確定隸屬函數往往主觀性較大,若考慮多方面因素或征求多個專家意見,則同一指標的多個隸屬函數之間不能很好地復合。而灰色層次分析法在評價時不需要對每個評價指標的每種分類都確定相應的隸屬函數,只需給出一個評價等級,而且這個評價等級的劃分是咨詢多位專家得到的結果。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隸屬函數確定的困難以及客觀性不強這兩個問題。為此,本文采用層次灰色分析的方法,在指標分類時取9個專家的打分,然后在評價階段應用灰數和白化權數等方法綜合體現9個專家的打分對綜合評價值的影響。這樣不僅體現了評價的客觀性原則,而且不用再針對每個指標的各個級別確定相應的隸屬函數,簡化了評價過程。
1 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在針對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評價的指標體系選取上,本文主要遵從兩個原則。一是全面性,所選指標要能全面反映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的整體狀況。二是簡化性,要使評價指標體系盡可能簡單,以利于操作。根據以上兩個原則,本文把相關指標體系分為3類,即:產業經濟狀況指標;社會狀況指標和生態環境狀況指標。
其中,產業經濟狀況的指標有8個,即:GDP(億元)、人均GDP(萬元/人)、GDP增長率(%)、第一產業產值(億元)、第二產業產值(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億元)、萬元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GDP水耗(m3)。
社會狀況的指標有5個,即: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文教娛樂服務類支出占居民總支出比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失業率(%)。
耿?涌等: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期生態環境狀況的指標有7個,即:SO2年均值(mg/m3)、CO2年均值(mg/m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交通干線噪聲均值(分貝)、污水處理率(%)、城市綠地面積(hm2) 、綠化覆蓋率(%)。
2 層次灰色評價分析
2.1 層次灰色評價法指標層次
按照層次灰色評價分析法,我們把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如圖1。
根據層次分析法原理[15],對多個評價目標按屬性不同分組,每組作為一個層次,按目標層(W),準則層(Ui,i=1,2,3)和指標層(Vij, i=1,2,3 j=1,2,…,ni)的形式排列形成一個三層評價指標體系。其中n1=8,n2=5,n3=7。
S代表受評對象的綜合評價值;U代表準則層指標Ui所組成的集合,記為U={U1,U2,U3};Vi(i=1,2,3)代表指標層指標Vij所組成的集合,記為Vi={Vi1 ,Vi2 , … ,Vin}。
2.2 層次灰色評價法步驟
1)確定評價指標Ui和Vij的權重
按上述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指標賦權步驟對各指標賦權。
設Ui(i=1,2,3)的權重分配為ai(i=1,2,3),各指標權重集為A=(a1,a2,a3),且滿足ai≥0,∑3i=1ai=1;指標層Vij(i=1,2,3;j=1,2,…,ni)的權重分配為aij(i=1,2,3;j=1,2,…,ni),各指標權重集Ai=(ai1,ai2,…,aini),且滿足aij≥0,∑nij=1aij=1。
2)組織評價專家評分
設評價專家的序號為m,m=1,2,…,p,即有p個打分專家。組織p個打分專家根據各指標實測值和專業經驗對個評價指標按評價等級進行打分,并填寫專家評分表。
3) 求評價樣本矩陣
根據評價專家評價結果,即根據第m個評價專家對受評對象某指標Vij給出的評分dijm,求得受評對象的評價樣本矩陣D:
視實際評價問題分析確定。分析上述評價指標的評分等級標準,決定采用四個評價灰類,灰類序號為e,e=1,2,3,4,分別表示“優”、“良”、“中”、“差”。其相應的灰數和白化權函數如下。
第四灰類“差”(e=4),設定灰數4∈[0,1,2],白化權函數為f3(如圖2(d)),表達式為f4(dijm)=1,dijm∈[0,1]
2-dijm,dijm∈[1,2]
0,dijm[0,2]5)計算灰色評價系數
對評價指標Vij,Vij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記為xije;Vij屬于各個評價灰類的總灰色評價數,記為xij。則有
6)計算灰色評價權向量及權矩陣
所有評價專家就評價指標Vij,對受評對象主張第e個灰類的灰色評價權,記為rije,則有:xije=xijexij
考慮到評價灰類有4個:e=1,2,3,4,便有受評對象的評價指標Vij對于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rij:
rij=(rij1,rrj2,rrj3,rrj4)
從而得到受評對象的Vi所屬指標Vij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矩陣Ri:
若rij中第q個權數最大,即rijq=max(rij1,rij2,rij3,rij4),則評價指標Vij屬于第q個評估灰類。
7)對指標層Vi作綜合評價
對指標層Vi作綜合評價,其綜合評價結果可記為Bi,則有:
Bi=Ai•Ri=(bi1,bi2,bi3,bi4)
8)對準則層U作綜合評價
由指標層Vi的綜合評價結果Bi,得準則層U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矩陣R:
于是,對準則層U作綜合評價,其綜合評價結果記為B,則有:
B=A•R=(b1,b2,b3,b4)
9)計算綜合評價結果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B,可以按取最大原則確定受評對象所屬灰度等級,也可先求出綜合評價值
S=B•CT
其中,C為各灰等級按“灰水平”賦值形成的向量,本文中設為C=(4,3,2,1)。
然后根據綜合評價值S,參考灰類等級對受評對象進行綜合評價。
10)對受評的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作綜合評價
本文將評價結果劃分為四級。一級對應的評價結果介于3.319 1與3.60;評價結果為3.110 8到3.319 1之間為二級;三級為2.943 4到3.110 8之間;2.7693到2.943 4之間為四級。
3 案例研究――大連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根據上文提出的評價方法,按照上述10個步驟,現在以大連市為例進行城市 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
1)取得各個指標的實測值,然后選取9位評價專家進行評分。評分結果如表2所示。
2)用層次分析法(AHP)中的指標賦權方法確定評價指標Ui和Vij的權重:
3)計算灰色評價系數
對評價指標V11,受評指標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x11e:
e=1 x111=f1(1.5)+f1(2)+f1(3)+…+f1(2)=0.375+0.5+0.75+…+0.5=5.125
e=2 x112=f2(1.5)+f2(2)+f2(3)+…+f2(2)=0.5+0.666 7+1+…+0.666 7=6.8333
同理,e=3 x113=7.25;e=4 x114=0.5。
受評指標V11屬于各個評價灰類的總灰色評價數x11=5.125+6.833 3+7.25+0.5=19.708 3。同理,可以得到其他指標的灰色評價系數和總灰色評價數。
4)計算灰色評價權向量及權矩陣:
e=1 r111=5.125/19.708 3=0.2600 e=2 r112=6.833 3/19.708 3=0.346 7
e=3 r113=7.25/19.708 3=0.3679 e=4 r114=0.5/19.708 3=0.025 4
所以受評指標V11對于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r11=(0.2591,0.3467,0.3679,0.0254)。
同理可得到其他指標的灰色評價權向量(見表1),由向量可組成V1,V2,V3,V4對應的權矩陣R1,R2,R3,R4。
表1 指標評分及灰色權向量表
8)結果分析
從最終評價結果來看,大連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為二級。相當于其各項指標值均介于3到3.5之間。
分別分析各個子系統,根據其灰色評價權系數,每個子系統都評價為二級,表明大連市整體發展水平較高,社會、經濟及環境子系統發展比較均衡。下面分別分析各子系統:
產業經濟系統中的總體指標和分產業指標的評價結果較好,基本都為一級,這說明大連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較好。然而,經濟效率狀況中的兩個指標,“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水耗”的灰色評價權系數基本相當,大約處于優與良之間,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要求大連市在資源、能源利用發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循環經濟的大力推廣是解決經濟效率問題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社會狀況中的多項指標的評價權系數確定的評價等級都為良。然而反映社會公平與文化娛樂發展的兩項指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文教娛樂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的評價等級為中。反映了大連市在社會發展方面的兩項重要的問題。對政府來說,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扶持以及文教方面的投入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途徑。
生態環境狀況中的指標中,除了城市綠化方面評價為優外,其他的指標大部分評價都為良,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目前,大連市在建設生態市方針的指導下已經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的投入,但是與發達國家生態環境費用占GDP2%-3%相比,大連市還應該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的投資,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以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從以上評價結果來看,大連市經濟總量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而如何讓經濟效率、社會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狀況與經濟總量的發展保持同步是大連市目前應該考慮的問題。在保持快速發展GDP等相關經濟總量指標的同時,大連市政府應該將工作的重點更多地轉移到如何促進社會和諧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上來。從而使產業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三個系統保持和諧發展,這也是大連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發展的最終目的。
4 結 論
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對它的綜合評價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以實現所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了基于層次灰色分析法的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評價方法,并以大連市為例開展了案例研究。相比目前通用的模糊數學等評價方法,層次灰色分析法主要有兩個優點:1.層次灰色分析法不需要對每個評價指標的每種分類都確定相應的隸屬函數,相對簡便可行;2.層次灰色分析法在分析中綜合考慮了多位專家對某指標分類的意見,客觀性較強,避免了模糊數學中隸屬度的確定相對主觀性較強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董經緯,蔣菊生,闞麗艷. 產業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初探[J]. 現代農業科技,2007,(23):218-219. [Dong Jingwei, Jiang Jusheng and Kan Yanli. A Primary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Health[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3):218-219.]
[2]Hall C A S, Cleveland C J, and Kaufmann, R Energy and Resource Quality: The Ecology of the Economic Process [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6.
[3]鄧華.中國產業生態系統(IES)穩定性影響因素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Deng Hua. A Study on the Impact Factor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cosystem's Stability [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
[4]宋濤,鄭挺國,韓良,佟連軍,趙妍. 兩類典型產業生態系統的建模與比較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6,24:444-447. [Song Tao, Zheng Tingguo, Han Liang, Tong Lianjun, Zhao Yan. A Comparison Study on Modeling Two Typical Industrial Ecosystems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6(24):444-447.]
[5]R Cote. Designing Ecoindustrial Parks: a Synthesis of Some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8,6:181-188.
[6]Graedel T E, Allenby B R. 施涵譯. 產業生態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Graedel T.E, Allenby B.R. Industrial Ecology [M], translated by Shi Ha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 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規劃匯編[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Depart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RC. A Colle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industrial Planning[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
[8]顧江. 生態系統穩定性統計模型分析運用[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1:98-100. [Gu Jiang. Statistical Mode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Stability[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2001,1:98-100.]
[9]AnjarKatrin Fleig. Ecoindustrial Parks A Strategy Towards Industri al Ecology in Developing and 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Z]. Eschborn, Germany :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 GmbH ,2000.
[10]Sumita Majumdar. Developing an Ecoindustrial Park in the Lloydminster Area [D]. Ottawa, C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01.
[11]武春友,鄧華,段寧. 產業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述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5, 15(5):20-25. [Wu Chunyou, Deng Hua, Duan Ning.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Stability of Industrial Ecosystem[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 15(5):20-25.]
[12]董經緯,蔣菊生,蔣利軍. 海南農墾天然橡膠產業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 2008, 39(3):401-405. [Dong Jingwei, Jiang Jusheng and Jiang Lijun. Health Assessment of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Ecosystem in Hainan [J]. Gu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2008, 39(3):401-405.]
[13]周文華,王如松. 基于熵權的北京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模糊綜合評價[J]生態學報, 2005, 25(12):3244-3251. [Zhou Wenhua and Wang Rusong. An Entropy Weight Approach on Evaluating Bejing Urban Ecosystem Health through Fuzzy Synthetic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12):3244-3251.]
[14]顏文濤.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屬性綜合評價模型及應用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7,(8):137-145. [Yan Wentao. A model on Evaluating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ttribute and its Applica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7,(8):137-145.]
[15]趙煥臣等. 層次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6. [Zhao Huanchen, et 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 Bejing: Science Press,1986.]
[16]鄧聚龍. 灰色系統理論教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2. [Deng Julong. The Grey System Theory [M].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2.]
[17]胡笙煌. 主觀指標的多層次灰色評價[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996, 16(1):12-20. [Hu Shenghuang. A Multilevel Grey Evaluation Method on Subjective Indicators [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6,16(1):12-20.]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of Cities,Integr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Gray Hierarchy Analysis
GENG Yong1 WANG Jun2
(1.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henyang Liaoning 110016,China;
2.Institute for Eco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篇2
關鍵詞:生態視角;西安浐灞生態區;城市空間發展階段;發展特征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浐灞生態區作為西安新城之一,以“城市生態區和生態化商務城”作為發展戰略,既能治理浐河、灞河污染,極大改善西安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擴容,緩解西安區域生態惡化和城市發展壓力;又能形成集生態、商務、景觀、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宜居宜創業的城市新區和區域新增長極。研究浐灞生態區的空間發展模式對浐灞生態區的功能和空間結構優化以及西安城市新區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通過研究國內外典型生態城市美國加州伯克利、典型生態型新城美國歐文、國內生態新城上海崇明及深圳華僑城的發展過程,對其發展階段進行分析,生態型新城的發展過程一般可分為啟動期、成長期、快速發展期、穩定期四個階段。據此,結合西安浐灞生態區的實際發展狀況,對其發展階段作出分析。
1發展階段劃分
1.1啟動期
浐灞生態區2004年成立至2008年底,區域發展規劃已基本制定完整,道路、給排水、電力、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這個階段是其啟動期。
在啟動期內,區域地價、房地產價格價格低于西安市平均價格,沒有顯示出生態新區的優勢,區域常住人口結構單一且數量遠未達到近期規劃目標人口,區域價值低,還處于奠定基礎、樹立品牌的低區域價值階段。
1.2成長期
浐灞生態區2009年至今,歐亞經濟論壇、廣運潭生態景觀區、商務中心項目等重大項目基本已投入正常運營使用,新區行政管理步入正軌,土地儲備、價格等各項指標皆能反映浐灞生態優勢,浐灞生態區已進入成長期。
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召開,2011年7月,浐灞生態區獲批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生態區,同時也是全國唯一獲得國家級生態區稱號的開發區,為中西部區域加快城市生態建設進程起到了示范和帶頭作用。目前已引進德國麥德龍等世界500強企業7家,引進海航集團、中國銀行等中國500強企業6家,其他重點產業項目40余,總投資額超過千億元。
該階段,浐灞新區功能逐步完善,產業、人口、房地產開發等相關指標逐步正常,并逐步增長。
圖1浐灞生態區發展階段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2啟動期(2004-2008)特征
2.1完善發展規劃
浐灞生態區2004年成立至2008年底,區域發展規劃已基本制定完整。
表1浐灞生態區規劃制定
資料來源:《西安年鑒》
2.2產業發展緩慢
由于浐灞生態區成立時間較短,人口、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而且浐灞本身沒有雄厚的第二產業基礎,這決定了其生活業短期內較難快速發展。
2.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浐灞生態區起步階段,城市基礎設施先行建設,投入大,道路交通建設及城市市政設施建設迅速完善,為區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表2浐灞生態區基礎設施建設一覽表
資料來源:《西安年鑒》
2.4土地開發速度及地價穩步增長
2004-2008年,浐灞區域以修復生態、修建道路為主,生態意向初步顯現,房地產供應未最大化利用生態價值;重大項目均開工建設。區域內的供應以小高層、高層產品為主,主要吸引東郊的城市外溢改善型客戶。
表3 土地管理情況
資料來源:《西安年鑒》
3成長期(2009—至今)特征
3.1經濟迅速增長
表5浐灞生態區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資料來源:《西安年鑒》
圖2浐灞生態區各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趨勢分析圖
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自繪
圖3西安各新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分析圖
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自繪
由以上分析得知,浐灞生態區自2009年至2011年各主要經濟指標均呈快速增長趨勢;橫向對比,在西安市7個開發區中,浐灞生態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一直在前三位,城市建設發展迅速。經濟發展為浐灞生態區的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3.2產業發展已現雛形
西安浐灞生態區現代服務產業集群發展已現雛形;但總體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競爭優勢仍不明顯,創新能力仍需提升,發展環境仍需改善。
西安浐灞生態區的生態商務區、總部商務區、休閑旅游集聚區、國際會展集聚區、商務集聚區、物流商務區、科教商務區、創意產業服務區、高新科技產業服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集群項目建設目前全面突破,投入勢頭強勁,招商引資和推介工作成效顯著。
3.3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城市道路網已成形。
表6 基礎設施建設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3.4土地開發量價增長迅速,房地產產業迅速發展
浐灞生態區截至2010年12月20日土地供應量達到271萬㎡,接近09年供應量的兩倍,伴隨供應量的快速增加,今年土地樓板價達到929元/㎡,同比上漲47%。目前,隨著浐灞金融商務區的加速實現,獨擁大量生態資源的浐灞生態區已成為眾多實力開發商的必爭之地,地價漲幅加快。
4小結
通過對浐灞生態區經濟發展情況、土地管理情況、城市建設情況的梳理分析,浐灞生態區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在啟動期(2004-2008)內,區域地價、房地產價格價格低于西安市平均價格,沒有顯示出生態新區的優勢,區域常住人口結構單一且數量遠未達到近期規劃目標人口,區域價值低,還處于奠定基礎、樹立品牌的低區域價值階段。
浐灞生態區目前處于成長期(2009-至今),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人口、產業將迅速發展,為浐灞生態區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米婧.西安浐灞低碳區建設的政策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陳懷平,劉吉發,金棟昌.新時期行政區與開發區融合發展的理性思考——基于西安市雁塔區與高新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02)
王長壽,李荃.后世園效應與浐灞生態區發展探究[J].現代商業,2007 (05)
篇3
2011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課題(2011ZC24)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熵權TOPSIS法評價浙江省域11地市旅游產業競爭力及優劣勢,結果表明11地市根據競爭力水平可分為四個梯隊,區域發展不平衡,城市聯合度不高;省域產業基礎和環境已初具規模,但產業化運作水平有待提高,應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水平,加強區域合作構建產業特色城市群,依托長三角都市圈加快實現從資源大省到產業大省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信息熵權 TOPSIS法 城市 旅游產業競爭力 浙江省
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國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旅游業得到迅猛發展,2009年國務院將旅游產業定位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2012年我國以近30億人次的國內旅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出境旅游人數超過8000萬人次,居全球第三,對世界旅游市場貢獻率超過7%;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5772萬人次,居世界第三。如此龐大的旅游市場隊伍意味著中國國民旅游休閑時代的到來。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職工帶薪休閑制度,《綱要》的出臺進一步推進我國旅游產業蓬勃興盛,而另一方面各個城市旅游產業也面臨著最為直接的挑戰。如何提升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并就城市之間區域合作共同提升整體旅游產業競爭力是各個省市旅游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關于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進行概念界定:皮爾斯(1997)、哈特森(2000)、哈桑恩(2000)、德威爾(2000)等人分別從市場、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以及影響因素等視角進行定義,強調其綜合性、環境性及可持續發展性。國內學者20世紀90年代開始涉入研究,21世紀以后更多關注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界定,如陳建斌(2001)、易麗蓉(2007)、王傳超(2011)等均對其進行定義并做相關研究。
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領域,國外學者針對某一特定城市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學者則傾向于構建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模型或指標體系進行定量評價。如蘇偉忠(2003)指出其指標體系包括表層的旅游產品競爭力、操作層的旅游企業競爭力和內因層的旅游要素競爭力。王曉娜(2007)指出其影響因素可分為基礎因素(旅游接待、旅游資源、區位)、核心因素(旅游產品、產業發展潛力、市場影響力、形象吸引力、管理協調力)和宏觀環境因素(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政策環境)。武傳表(2009)從綜合經濟實力、旅游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狀況和科教文衛等方面定量比較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AHP)、方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重要性-績效分析法(IPA)、系統動力學分析法等。德爾菲法、AHP法、IPA法無法避免主觀因素影響,主成分分析法對樣本容量有較高要求,聚類分析不能充分體現類內的細節差異。本文采用信息熵權TOPSIS法剖析浙江省域11個地級市旅游產業競爭力及各指標優劣勢,謀求城市合作共同提升省域旅游產業競爭力。
實證研究
(一)理論基礎
信息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法,根據各評價指標數值變異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確定權數,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小,熵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所以熵值可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指標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權重也越大;反之亦然。
TOPSIS法是一種多目標決策方法,由Hwang.C.L和Yoon.K于1981年首次提出。利用評價對象到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判斷評價對象優劣進而排序。通常理想解由所有屬性最佳值組成,負理想解由所有屬性最差值組成。TOPSIS法靈活方便,計算簡潔明了,是較為客觀和便于使用的一種客觀評價方法。
(二) 數學模型
1.建立評價矩陣。建立一個m(城市個數)行×n(最低層指標數)列的評價矩陣A=(xij)m×n,其中xij為指標實際值。
2. 標準化處理。采用極差法對A進行標準化處理,獲得矩陣B=(x′ij)m×n。當指標為正時,x′ij=(xij-minxij)/(maxxij-minxij)(1≤j≤n);當指標為負時,x′ij=(maxxij-xij)/(maxxij-minxij)(1≤j≤n);maxxij和minxij為各j列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
3.計算信息熵Ej:
(i=1,2,…,m;j=1,2,…,n),其中。
4.計算指標差異度系數Fj=1-Ej(j=1,2,…,n) 。
5.計算信息熵權數。
6.確定理想解G+和負理想解G-。將標準化矩陣B=(x′ij)m×n中各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組成理想解G+和負理想解G-。
G+=(maxxi1,maxxi2,…,maxxin)(i=1,2,…,m)
G-=(minxi1,minxi2,…,minxin)(i=1,2,…,m)
7.采用加權歐氏距離公式計算各評價對象與G+和G-之間的距離di+,di-。
,
8.計算綜合評價值:Ci=di-/(di-+di+)(i=1,2,…,m)。
9.根據Ci大小降序排序,獲得所研究對象旅游產業競爭力排名。
(三) 競爭力評價
在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根據評價數據代表性、全面性和可獲得性原則,從旅游產業業績競爭力、資源競爭力和支撐競爭力三個層面,選取32個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浙江省11地市2012年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獲得指標體系權數,具體如表1所示。
一級指標權數中,資源競爭力>支撐競爭力>業績競爭力,尤其是業績競爭力權數較低,說明浙江省旅游產業基礎和環境已具備一定規模,但經營業績欠佳,需積極轉變產業運營方式,提升產業績效水平,努力從資源大省轉變為產業大省。
二級指標資源競爭力權數中,資源稟賦>接待能力>人力資源,說明浙江省旅游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以資源稟賦取勝。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不能一味憑借資源優勢,發達完善的產業接待能力和人才儲備是旅游業走向現代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重要因素,浙江省旅游產業需從產業化和人才化視角加以整體提升。支撐競爭力權數中,生態環境>信息交通支持>經濟環境,說明浙江省旅游產業以自然生態資源取勝,應注意產業大環境塑造,加強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設,重視經濟環境與旅游產業互動關系,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理念,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格局。
經過信息熵權TOPSIS法計算獲得浙江省11地市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值(2011年),如表2所示。
在11個地級市旅游產業競爭力排名中,C杭州=0.8191>0.8,位于第一梯隊;0.8>C≥0.4為第二梯隊,寧波、金華、溫州分別位列第2-4位;0.4 >C≥0.3為第三梯隊,紹興、臺州、衢州、嘉興、湖州、舟山分別位列第5-10位;0.3>C≥0.2為第四梯隊,麗水位于第11位。總體而言,省域旅游產業發展不平衡,旅游輻射網絡化程度較低,資源和客源共享度較弱,區域分工協作體系不健全,區域聯合發展水平不高,合作績效尚不理想。
杭州競爭力排名居首位,除“信息交通支持”位列第3外,其余指標均列首位,說明杭州在“郵電業務和交通運輸支持”方面有所欠缺,“智慧城市”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寧波競爭力排名第2,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其城市交通物流網絡發達、信息化普及程度較好,“智慧城市”建設初具規模,但生態環境需進一步改進。
金華競爭力排名第3,除“生態環境”指標位列第2,其他指標均落后于總排名,尤其是“接待能力”和“人力資源”位列第8。金華是浙中地區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肩負著擴散輻射浙中旅游產業經濟的重任,而金華素以自然山水、宗教朝圣、古婺文化、影視文化、商貿購物、溫泉養生特色著稱,但是整體經營業績、接待能力、人力資源及經濟支持力度需進一步提升,應加大項目投資力度,完善產業設施建設,重視人才科技支撐,拓展產品營銷市場,提升產業影響力,構建“浙中最佳休閑旅游中心城市”。
溫州競爭力排名第4,其“信息交通支持”指標位列第2,“接待能力”位列第3,“業績競爭力”、“資源稟賦”、“經濟環境”位列第4,“人力資源”位列第5,“生態環境”居于末位。溫州是典型的商業城市,以自然山水見長,景區面積廣、密度大,資源優勢顯著,經濟基礎好,交通條件改善,接待設施及業績競爭力進一步加強,但同時傳統粗放型生產加工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旅游產業生態建設及人才引進開發是產業轉型提升關鍵。
紹興競爭力排名第5,其“業績競爭力”、“人力資源”指標位列第3,“接待能力”位列第4,“資源稟賦”、“經濟環境”位列第5,“信息交通支持”位列第6,“生態環境”位列第9。紹興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俗風情獨特,旅游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城市形象定位不清晰、宣傳不到位,只關注景區建設,未能深入開發民俗風情、文化旅游產品,導致產業一直以來“吃老本”;而城市化建設中環境問題凸顯,水資源遭到破壞,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受到影響,投資環境缺乏、現代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紹興旅游產業未能快速推進的重要原因。
臺州競爭力排名第6,除“信息交通支持”和“生態環境”位列第4外,“業績競爭力”位列第7,“資源稟賦”、“經濟環境”位列第8,“接待能力”、“人力資源”位列第10。臺州是浙江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商貿經濟發達,以宗教文化、海洋海島生態資源著稱,交通網絡發達,但是產業環境尚未成熟,基礎設施有數量上的遞增,但集團化產業化運營程度不高,旅游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遲緩,科技人力資源水平較低。
衢州競爭力排名第7,除“資源稟賦”位列第3,其他指標排名均落后于總排名,尤其是“業績競爭力”和“經濟環境”列于末位。衢州生態資源良好,自然遺產眾多,民間資源豐厚,資源稟賦較高,但經濟環境、交通條件相對滯后,產業始終處于“散、弱、小”狀態,景區分散、規模小、人力資源水平較低、產業發展關聯度不高、融合度較弱,急需加強產業開發力度,發揮資源優勢積極規劃生態養生度假旅游產品。
嘉興競爭力排名第8,除“人力資源”位列第4較為突出外,其他指標排名均在第6、7位。嘉興是浙北交通樞紐,歷史悠久,已基本形成以歷史文化為依托,潮、湖、河、海、古鎮為特色的江南水鄉旅游勝地,跨海大橋和滬寧高鐵的興建、長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毗鄰為嘉興旅游業帶來生機,但產業基礎薄弱,景區聯動功能不強,整體形象宣傳力度較弱,接待配套設施不完善,使得產業始終處于“溫吞水”狀態,急需提升整體品牌力,應以烏鎮、西塘古鎮為籠頭帶動區域旅游產業聯動,提升整體實力。
湖州競爭力排名第9,除“接待能力”和“生態環境”位列第5外,“人力資源”位列第6,其余指標排名與總排名相一致。湖州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聞名,自然山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但產業起步較晚,形象定位不明確,資源整合力度不強,經濟支撐環境尚未成熟,投資融資機制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合力興旅氛圍有待加強。
舟山競爭力排名第10,除“經濟環境”位列第3,“生態環境”位列第6,“信息交通支持”位列第8,“業績競爭力”、“資源稟賦”位列第10,“接待能力”、“人力資源”位列末位。舟山擁有獨特豐富的海洋海島和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生態環境良好,產業地位突出,但受到區位條件、資源豐度及經濟水平限制,旅游產業未能做大做強,接待設施和人力資源水平有限,業績競爭力低下。
麗水競爭力排名末位,“接待能力”位列第6,“人力資源”位列第7,“業績競爭力”位列第8,“經濟環境”、“生態環境”位列第10,“資源稟賦”、“信息交通支持”列于末位。麗水素有“秀山麗水、浙江綠谷”之稱,旅游資源品位高、壟斷性強,但豐度欠缺,且受到經濟、區位條件制約,產業聯動效應弱,交通可進入性差,專業人才缺乏,配套設施落后,產業競爭力低下。
(四)相應的解決對策
明確省域各城市產業特色、加強區域合作,形成以杭州為中心,寧波、金華、溫州為副中心,各級城市為支撐的省域旅游產業城市群體系,依托長三角都市圈積極謀求省域間合作,共同參與長三角旅游產業群總體戰略規劃。將杭州培育成為省域高端旅游產品供給和國際旅游接待服務中心,并帶動周邊嘉興、湖州、紹興等城市全面輻射和擴散產業經濟聯動效應;提升寧波、金華、溫州在浙東、浙中、浙南城市群產業中心功能,充分發揮第二梯隊城市聯結帶動作用;增強第三、四梯隊城市旅游產業規模化、產業化運作能力,加強公共設施、景區景點規劃構建,提高服務接待水平,通過與高校合作、人才引進等方式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積極主動融入區域合作體系。
以資源特色和區位交通為紐帶,形成產業特色城市群合力營銷。利用寧波、溫州、臺州、舟山浙東沿海區位優勢,開發以生態休閑為主,山海風光、宗教朝覲、濱海休閑、海洋海島、度假會展等區域聯合品牌;利用浙北嘉興、湖州、紹興“水鄉古鎮”地域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底蘊,開發水鄉民俗風情精品,構建長三角都市群“水鄉古鎮休閑基地”;利用衢州、麗水優良自然山水資源,開發山水度假型和鄉村休閑型旅游精品線路,打造浙南生態休閑旅游區,區域聯合共同提升省域產業競爭力。
結論
信息熵權TOPSIS法是一種客觀賦權多目標決策方法,應用于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具有客觀性和實用性,拓展了該研究領域評價方法。本文針對浙江省域11地市旅游產業競爭力區域差異明顯、城市聯合水平不高、產業化運作尚未成熟等現狀,提出了解決方案:應積極以資源特色和區位交通為紐帶形成產業特色城市群合力營銷,依托長三角都市圈平臺更好融入產業群網絡體系,實現從資源大省到產業大省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綜合新華社.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昨天 到2020年基本落實帶薪休假[N].東南商報,2013-2-19
2.Pearce petitive Destination Analysis in Southeast Asia[J].Journal fo Travel Research,1997,35(4)
3.D Hartserre A.Lessons in Manage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
4.Hassan Salah S.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3)
5.Dwyer L,Forsyth THP,Rao P.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A Compaorisons of 19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
6.陳建斌.區域旅游競爭力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1(3)
7.易麗蓉.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模型及區域旅游業“競合”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07
8.王傳超.山西省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D].中北大學,2011
9.蘇偉忠,楊英寶,顧朝林.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初探[J].旅游學刊,2003,18(3)
10.王曉娜.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以我國沿海旅游城市為例[D].大連理工大學,2007
11.武傳表,王輝.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旅游競爭力定量比較研究[J].旅游科學,2009,23 (4)
12.萬緒才,李剛,張安.區域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定量評價理論與實踐研究—江蘇省各地市實例分析[J].經濟地理,2001,21(3)
13.Qu HL,Li L,Gilder Kei Tat Chu.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stination in Southeast A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
14.張夢.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理論與實證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15.李雪.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競爭力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
16.張洪,顧朝林,張燕.基于IEW & TOPSIS法的城市旅游業競爭力評價—以長江三角洲為例[J].經濟地理,2009(12)
17.舒波,郝美梅.基于熵權TOPSIS法的旅游上市公司績效評價[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9)
18.http:///wiki/熵/.
19.Hwang C.L.& 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Spring-verlag,Berlin,1981
篇4
關鍵詞:SWOT模型;無錫;特色生態小鎮;戰略環境分析
中圖分號:TU9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一直立足自身歷史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尤以蘇南模式為甚。隨著改革深入,傳統經濟模式暴露出資源開發與利用簡單粗放、產業低端、缺少創新等問題,無法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特色小鎮”戰略應運提出。
一、特色小鎮的內涵
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人口密集的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的空間平臺。具體表現為三個特征:(1)產業強勁。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必須明確,定位最有基礎、特色和潛力的主導產業,尋求可持續發展[1]。(2)功能多樣。特色小鎮主張產業、城鎮、人居、文化“四位一體”,產業、旅游、社區、文化等多種功能聚合發展,有機統一[2]。(3)機制靈活。特色小鎮建設應堅持市場主導,政府重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以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城鎮成長的需求,推動小鎮開展改革創新實驗和試點。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的同質化競爭和一哄而上的局面,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
二、特色生態小鎮的界定
特色生態小鎮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歷史文化傳統,以生態產業為基礎,市場消費熱點為導向,注重鄉鎮經濟建設的系統性,構建定位清晰、特色明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生態產業體系,是種植、養殖、旅游、休閑、文化一體的生態產業群。特色生態小鎮建設,是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于一體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三、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的戰略環境分析
SWOT模型是結合內外部因素的戰略分析模型,從內部的優勢、劣勢,外部的機遇、威脅四個方面,對戰略進行分析。本文將借助SWOT模型,對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進行戰略分析。
1.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的外部機遇
(1)政策引導積極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格局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同年10月14日,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公布,江蘇省7個小鎮上榜。據報道,住建部還將研究探討金融扶持政策,為深化改革培育新興產業,打造創業創新新平臺,到2020年,努力實現小城鎮承載能力、居住人口、鎮容鎮貌都有較大幅度提升[3]。
2016年7月,江蘇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提到,2020年前,力爭形成100個左右特色鮮明的小鎮和100個左右富有活力的重點中心鎮,推動小城鎮多元特色發展。
(2)產業轉型需求
改革開放初期,無錫首創蘇南模式,鄉鎮政府主導資源組織與配置,集結農村剩余勞動力,創辦鄉鎮企業,推動工業化進程,至1989年,蘇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占到了60%,這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1.0。1995年起,蘇南鄉鎮企業迎來了產權制度改革,對大、中、小、微、盈、虧企業進行轉制,改制后的私有化和股份制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2.0。而當前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技術的多方面綜合轉型,資源存量在產業間的再配置,將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3.0版。
地區經濟產業轉型升級,要突破以往簡單粗放、產業低端、缺乏創新力的局限,而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將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居民生活緊密聯系,“產城人文”一體,謀求可持續的長遠發展。無錫特色生態小鎮建設,是基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區域發展新動能、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選擇,從本質上看,也是順應無錫經濟發展演變、優化區域產業生態系統的內在要求。
(3)城市病對社會發展的困擾
城市病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體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擁堵治理損耗資源;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加大生活壓力,降低幸福感和自身價值感,城市負擔加劇、居民健康受損。
發生城市病的大多是單中心、并且中心城區人口集聚程度較為嚴重的城市,這些城市競爭力雖強,但城市病也同樣嚴重。最新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無錫列為Ⅱ型大城市,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106》,將無錫列為2015年度十大宜居城市,但2016年以來房價上漲、交通擁堵較以往明顯加劇。
探索中小城市培育、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通過城鄉統籌發展、完善城鎮功能,能有效緩解大城市人口和資源壓力。
(4)先進的科技支撐
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源整合。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有效地促進了信息流動和知識共享,民眾獲得先進技術和新知識的成本降低,普通民眾在農業資源開發中開始借鑒和使用先進工具和技術,并積極進行跨地區甚至跨境交流,為生態小鎮建設準備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互聯網+”的提出,使互聯網從促進發展的外在工具,成為創新的核心動力,與工業以及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全面融合,推動了產業的重新整合。特色生態小鎮建設作為產業、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有機載體,在先進技術推動下能獲得更好的效益提升。
篇5
關鍵詞:產業轉型;生態城市;藕合關系
生態城市:就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文化與景觀充分融合,人與自然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生態持續和諧的集約型人類聚居地。產業:生產相似的或相同的產品的一系列企業的集合。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而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
一、城市發展與產業的藕合關系
1、產業分工與城市發展的相互關系
城市的產生與發展和分工有著直接的關系。手工業從農業中剝離,剩余物資集中交換,形成了城市雛形。隨著非農產業的不斷增長,產業逐漸細分,經濟總量增加,城市也隨之而發展壯大。工業化加快城市發展,人們迅速向城市聚集,形成城市化。城市化帶來的大量人口,刺激新的市場需求形成,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分工。所以,城市與產業分工是息息相關、互相影響的,產業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城市發展也促進了產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
人口規模、產業規模與城市經濟總量、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城市規模,而城市規模又反過來影響市場規模,從而對產業分工形成影響。
2、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的藕合關系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或產業鏈相關企業在特定空間地域內的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這些企業間具有較強的共性或互補性,可以共同使用相應的配套與公共設施。同時,地理上的相近,能有效的擴大產業在區域的影響力,有效地配置資源,吸引勞動力。城市化,也即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的過程。具體反映在:一、體現在從事的產業活動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二、體現在人地域空間上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分析產業聚集和城市發展的相互影響。
(1)特定城市的市場潛在規模。當特定城市人口規模迅速增長時,它需要更多的物資,包括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城市及周邊為滿足這種需求,會加大生產或通過物資流通來滿足,也即擴大了特定城市工業、商業的潛在市場。
(2)產業集聚形成的大規模市場能節約成本有效降低費用。產業集聚促進了產業的專業化,使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獲取的經濟效益成為可能。如果市場狹小,規模效益、集聚效益都不能得到體現,商品小訂單必須支付高額的設計、模具及運輸費用。
(3)相似產業在空間地域的集聚,有利于產業鏈的完善及原材料集中供給,更有利于產品集中推銷與運輸。如重礦工業需要大量用電,重化工業需要環保設施配套,而產業集聚可以通過公共配套解決,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單個企業的成本。
(4)產業集聚有利于人才集聚。產業集聚提供了大量職位,對人們產生巨大吸引力。大量工作崗位和相似的工作能力需求,滿足了就業與競爭雙方面的要求。吸引有才能企業家、營銷人才、技術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5)產業集聚,形成規模城市,有助于資本動作及資金的快速流動。因此金融行業發育完善,機構條件更為優越,在籌措資金與管理投資方面能提供快快速而有效的幫助,對產業的發展更為有利。
(6)同小城市相比,由產業集聚形成的大城市能經常提供范圍更為廣泛的公共服務設施,如良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娛樂、社交設施,更繁榮的商業,而這些優良的條件給予人們更大的吸引力和夢想中的發展空間。
(7)大城市迅捷的交通、巨大的信息流,無不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企業集聚帶來的經濟活力與稅收,也為城市發展,完善和更新公共設施、公共服務提供了必要的經費保證。
二、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藕合關系分析
1、產業分工與集聚是城市經濟運行的基礎
城市化過程實質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產業逐步分工,二、三產業空間地域(城市)集聚的過程。在西方,城市的形成基于產業的分工與交易的需求。而在我國,“城”源于防衛,體現為君王的政治軍事需求而形成的人口聚集;“市”源于產品交換的需求。而城市的真正發展,源于經濟的外部性成本節約,進而促使第二、第三產業的細分與聚集。產業集聚帶來的人口集聚,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業機會,帶來城市的繁榮與興旺。
產業分工形成專門化,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專業化的規模城市曾經代表著高效率城市發展的一種方向。有著明顯專門化烙印的城市不斷涌現。如底特律的汽車城,義烏的小商品城,攀枝花的鋼鐵城市等。
專業化分工的城市,在產業發展良好時,競爭力總是遠高于分工不明確或者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城市,在產業處于上升期時,城市發展迅速。但專業化過強的城市由于產業單一,會出現結構性缺陷。如重工業城市,勞動力對男性的需求遠高于女性,會形成人口結構失衡。更為嚴重的是,當資源枯竭或者產業衰退、轉型時,會帶來整個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巨大波動。
2、物質能量代謝是城市產業運作的基礎
城市產業運作的實質是物質和能量從資源系統經過產業系統,再到環境系統的代謝過程。因此,分析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是理解城市產業運行的基礎[1]。
城市中的產業循環過程實質是將原材料、能源轉化為產品和廢棄物的“生產”和“代謝”過程。可類似地把產業生態系統化分為“生產者”(企業)、“消費者”(居民和政府)、“分解者”(原生產企業或者專門的回收企業)和外部環境(資源系統和環境系統)四部分。由資源(原材料、能源)到消耗品(生產性消耗和生活性消耗)和廢棄物,代表著產業的運轉與經濟的循環。從資源的消耗品類和物資的流向、流量,可以分析城市產業偏好、城市經濟狀況及規模。
3、基于代謝過程的產業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
傳統的工業產業,帶來大量的資源消耗及廢棄物產生,建設生態文明,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傳統的產業轉型與優化思路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1)減少第二產業,加強第三產業;2)轉移淘汰污染嚴重的產業,通過貿易來實現產品需求。事實上,這樣的解決途徑是不可行的。因為:首先,第二產業只會出現全球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而不會絕對淘汰。其結果只能是這里干凈了另一處污染。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時,都無可避免地遭遇環境問題;第二,全球城市不可能都為金融中心或商業中心,只依靠第一、三產業生存發展,而從根本上擯棄第二產業;第三,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工業化程序不可逾越。第四,由于技術和經濟的優劣勢,在全球分工格局當中,不可能所有城市都處于高端。所以,貿易只是改變了產業所影響的對象,而不能改變全球資源和環境狀況。
因此,重視技術提高,重視節能與環保,徹底改變產業運作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實現產業生產與運作的轉型,建立環境友好的城市工業體系,增強城市發展的基礎和經濟實力,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必然性選擇。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產業與城市發展的良好結合,才是城市發展的根本。盲目發展產業,提高經濟總量的大城市發展戰略,缺乏產業支撐,通過大量征收農民土地,發展房地產,強逼農民進城的城市化政策,使城市化進程很難真正得到實現。要實現社會和諧,必須使城市與產業發展協調,相互適應相互支撐。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通過產業-“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系統變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轉型才能得以保證。(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廳軟科學聯合基金項目《貴州生態大省建設中的產業支撐研究》部
參考文獻:
篇6
豫南和皖北縣域處于工業化早期階段,蘇北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有產業聯動發展的可能性。結合各縣域優勢產業和資源特殊性,提出淮河經濟走廊建設應打通東西向水道、構建綠色生態農業走廊、促成資源型工業向環境友好型轉化等建議。
引言
淮河流域介于長江和黃河兩流域間,流域內經濟發展落后,處于周邊五大經濟帶的“虹吸”范圍內。在此背景下,以經濟走廊的模式進行沿淮的生態經濟建設方案得到了皖、蘇、豫等政府的積極性響應,打造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的戰略隨之孕育而生。該戰略以淮河為依托,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根本落腳點,著力構建淮河黃金水道、淮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沿淮工業特色產業基地,以“一帶三核多節點”的空間發展格局來推動淮河流域經濟轉型升級。
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概念,首次在2011年由中國工程院專家在“打造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的研究課題中被提出。2012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編制了《建設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推動我國東中西地區協調發展》研究報告,并于2013年將最終成果——《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報告》上報國務院。
流域內產業協同發展無疑對加快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僅有少數學者關注核心城市的信息產業經濟發展問題[1],對縣域經濟關注不足,而淮河流域廣大農村地域欠發達。本文選取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節點城市(共27個縣區)的經濟指標作為空間統計的數據源,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分異特點,并對走廊縣域間的產業關聯特征進行分析,從而為流域產業的協同發展提供建議。
一、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經濟發展空間分異特征
(一)淮河生態經濟走廊范圍界定
淮河生態經濟走廊這一戰略構想包含自然地域、經濟區劃、“一帶三核多節點”空間組織戰略等多維度考量,但目前關于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的范圍是流域尺度還是干流尺度的問題仍存在爭議。本文認為,在發展初期經濟走廊應歸于干流尺度。首先,從空間區位層面上說一帶三核多節點發展模式中,無論是核心城市還是所涵蓋的節點城市多位于淮河干流兩側。其次,在區域經濟發展層面,淮河流域處于經濟“洼地”的位置,干流尺度的發展規劃無論對削弱經濟“虹吸”作用,還是對尋找區域內部源動力都大有裨益。在行政區劃方面,干流尺度的發展規劃能夠減少跨省合作帶來的阻力,對走廊產業的耦合趨向具有重大意義。總之,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在發展初期應是一個以信陽、蚌埠和淮安為核心,以淮河主干道周邊縣區為節點,跨豫皖蘇三省的經濟“干線”。
(二)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經濟發展的空間分異特點
分析27個核心城市2013年GDP值,結果顯示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內經濟發展狀況從整體上看呈現出東北高、西北低,并沿淮河干流逐漸遞變的特點。走廊內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阜南縣與洪澤縣相差38 815元。從產業結構特征上來看,走廊內各縣域產業結構特征有較大差異。信陽的固始、阜南、橫川等縣的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各縣。六安和淮南的霍邱、潁上、鳳臺等縣第二產業比重均遠超平均水平,鳳臺甚至達到67%。
而處于淮河下游蘇北城市,如盱眙、泗洪、大豐等縣區第一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由此可得出,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存在經濟發展的階段差異。從一定程度上說,空間的鄰接使得鄰近區域具有共同的發展資源,從而使得產業結構也趨于同構[2]。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核心城市經濟發展具有較明顯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空間差異。大體上看,淮河上游豫南產業結構第一產業比重較大,中游皖北礦藏資源豐富,又是老工業基地,第二產業比重高于其他區域。下游蘇北通過承接長三角等地區的產業轉移擁有一定發展基礎,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快,占比較高。盡管上、中和下游河段縣域產業結構大多數以“二、三、一”為主,但豫南和皖北的第一產業占比均未降至20%以下。按照庫茲涅茨理論[3],工業發展階段仍舊處于工業化早期階段,蘇北則屬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為了更形象、直觀地表示各區縣的生產水平在空間上的聯系,利用Moran散點圖表現空間聯系的全局指數和局部指數計算結果[4]。在繪制的Moran散點圖中,第一和第三象限內分布的點數明顯多于二、四象限,表明淮河生態經濟帶內節點城市基于人均GDP的空間自相關方式主要是高值與高值聚集,低值與低值聚集。位于第一象限的大多是三大核心城市(信陽、蚌埠、淮安)的下轄區縣或位于其附近,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走廊“一帶三核多節點”模式規劃的合理性。
同時,處于第三象限的區縣位于經濟走廊的中下游地區,根據其產業結構特點,可知該區域存在農副產品附加值較低,第二產業生產效率不理想等問題。鳳臺和桐柏縣位于第四象限,兩地人均GDP顯著高于周邊區縣,二者的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3%、67%、21%和14%、64%、22%,產業結構極為相似。鳳臺煤炭資源豐富,以煤電為支柱產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產加工和附加值鏈。桐柏是淮河的源頭,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擁有豐富的礦藏,動植物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第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2013年新引進招商項目8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6個,其發展模式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兩者人均GDP的比較優勢,主要基于區域內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條件。
二、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縣域產業關聯特征
分析走廊相關城市的優勢產業和資源特征,并結合Moran散點圖的分析結果,發現城市間的資源相似導致產業同構,使得區域內的經濟水平呈現塊狀發展的模式。區域內城市依靠相似資源而發展的支柱產業不僅使供給側難以轉型升級,成本梯度效益無法實現,也使得資源密集型產業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比較優勢而陷入盲目降低成本的惡性循環。因此,依托走廊內的優勢稀缺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并對其進行有序的整合,橫、縱向擴寬,加深產業鏈,是提高產業協同能力,刺激走廊內GDP增長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成為我國第四大經濟增長極的必由之路。
桐柏的天然堿儲量豐富,居亞洲第一,利用此優勢發展主導產業,以此吸引龍頭企業遷入。潁上縣和鳳臺縣擁有大量的煤炭資源,依靠淮南、蚌埠兩市老工業基地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依托煤焦油技術與下游城市的裝備制造業、醫藥化工業達成產業關聯。洪澤縣及周邊地區巖鹽儲備居世界首位,發展鹽化工產業極具比較優勢,與煤炭、石灰石資源對接可以進行烯烴生產。此外,淮安和鹽城承接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于豐富經濟走廊內的產業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產業發展建議
(一)加快構建東西交通通道,充分發揮水道航運價值
從整體視角來看,流域內南北向交通較為便利,在京廣、京九、京滬三條鐵路的引導下,區域內的經濟縱向流明顯強于橫向流。東西向水運通道聯系較少,使得走廊上、中、下游各縣域的發展相對孤立,且水平不一。因此,加快規劃走廊東西向的交通線路建設,充分發揮淮河各支流及下游水網的航運功能,對于促進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橫、縱向擴寬產業鏈條,疏通資本流動的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二)堅持優勢互補,積極打造生態農業走廊
淮河流域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第一產業在縣域城市的產業結構中占比大,但對GDP的貢獻率較低,因此整合區域內的優勢,打造一條以高品質、綠色生產為主題的生態農業走廊對于激發區域經濟活力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信陽市地處走廊上游是全國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固始、光山等縣有發展創新型農業的技術條件,也是優質糧油的生產地。處于走廊下游的盱眙、洪澤、漣水、沭陽等縣建有國家農業示范區,是優質蔬菜和花卉的供應地,上下游城市利用區位優勢,調節生產模式,建立暢通的銷售平臺,能夠帶動沿線城市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物流業協調發展。同時促進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積極打造農業生態旅游景點,將第一產業推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三)引導資源型工業向效益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走廊中游的鳳臺、潁上等縣的煤炭、化工等工業企業存在著資源利用率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地區壞境容量要求較高等問題。立足于經濟走廊生態發展的要求,發展清潔型、效益型工業是未來相關產業的轉型方向。相關企業應積極與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利用知識的外溢效應為經濟規模效益充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為技術優勢,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附加值,引導煤炭資源與走廊內的巖鹽結合,倡導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生產方式,擴寬產業鏈上下游的耦合面,從根本上提高經濟與環境效益。
(四)調節產業結構,強化產業鏈條
走廊內城市的產業同構現象較為普遍,集中表現為各縣域發展相似甚至相同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諸如建材、機械制造等制造業具有效益好、附加值大特點。雖然在短期內該類產業會成為一些縣域的經濟增長點,但從全局、整體的角度審視,產業同構會造成市場惡性競爭,企業規模難以擴大,收益負增長等嚴重后果。為此,政府需要立足區域產業的發展現狀、市場需求以及相關產業的比較優勢,有計劃地引導該類產業進行有序轉移或改組,同時結合產業鏈條上的“疏松點”,有目的地引進配套產業,提高產業間的關聯性,循序漸進地解決產業同構問題,從根本上提高相關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篇7
關鍵詞:紹興;低碳;城市規劃
Shaox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city of culture and leisure, livable city "road to green urban design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Ma Baoying
Abstract: The low-carbon industries, land layout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alysis Shaox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city of culture and leisure, livable city "green urban design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the road.
Key words: Shaoxing;low carbon;urban planning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不僅是GDP的增長,也是日益加重的環境負擔,如何應對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國際上興起了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實踐,各個城市紛紛提出城市建設目標,力求通過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來應對環境危機,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地處這一區域的紹興市,正處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時期同樣面臨著環境困境,2010年1月,紹興市政府提出《關于建設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實施意見》,闡述了建設“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的意義、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及保障機制等,是順應社會發展需求,加快推進紹興科學發展的重大決策,是立足紹興實際作出的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現實性的具體舉措。
1.紹興市自然環境與城市現狀分析
紹興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全境處于浙西山地丘陵、浙東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境域內河道密布,湖泊眾多,素以“水鄉澤國”之稱而享譽海內外,這些河流湖泊多具有蓄洪、排澇、灌溉、拒咸、通航和養殖等功能。良好的自然環境,為這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城市奠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空間形態的基礎。
紹興城市用地布局為“組團定向開敞式發展布局”,基本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間結構。“一心”: 由鏡湖生態綠心(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它南部的鏡湖新區共同組成的區域;“三片”:越城片區、柯橋片區和袍江片區;“三楔”: 北部鏡湖綠楔、西南部鑒湖綠楔和東部濕地綠楔。組團片區的形成,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的壓力,更好保護紹興古城,但三片區域相距較遠,對于城市交通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戰。
目前,紹興市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由于資源能源匱乏,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經濟增長主要依賴“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能源消耗對外依存度很大。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服務業比重偏低,工業主要以紡織印染、化工建材、熱電等高能耗產業為主,環境污染嚴重。城市雖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城市結構不夠合理,旅游文化并未得到深層次挖掘,生態建設有待提高。
2.“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背景下紹興市低碳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建設特色產業城市,關鍵是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健康制造業,培育特色產業,走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文化休閑城市,是集文化旅游、休閑購物、觀光度假于一體,古城、水城、名城交相輝映的特色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是提升居住品質、優化公共空間、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生態城市。
建設“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是立足于紹興現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遵循自然規律,發展綠色科技產業,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協調發展社會明智選擇。
低碳城市意味著城市發展必然要改變以往粗放的增長模式,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作為城市規劃理念,以營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低碳城市建設從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產業規劃、交通規劃、能源規劃、綠色環境等方面,改善城市生存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實現“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3.紹興綠色城市設計和低碳城市規劃策略
實現“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這一城市建設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3.1低碳產業
首先,低碳產業要立足于本地的自然條件(如資源、交通、氣候等)。在產業選擇上切忌好高騖遠、刻意求新,背離自身的自然條件去追求產業創新,那無異于緣木求魚。例如,風能是無污染的產業,但紹興地區風力資源不足,就不能重點發展風能,可以重點考慮資源豐富的水資源,如低碳環保的水上交通、充分運用水的自潔能力,建立新型濕地污水處理廠等。
其次是現有產業的升級,如以紡織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要做好技術改造、節能降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
三是重點發展無污染產業,如服務業、文化型產業。紹興文化有著悠久歷史和濃厚的積淀,挖掘潛力巨大,但卻沒有真正形成產業,文化界鮮有特色創業項目,目前需要的是搭建一個平臺,吸引旅游、餐飲、藝術、印刷、動漫、影視等項目創新創業,使得文化界的人士從到紹興旅游轉變成為到紹興發展,實現“筑巢引鳳”的發展戰略,發掘古城文化特色,創建文化休閑城市。
3.2用地布局與空間形態
實踐證明,低碳的城市空間形態是以短路徑、功能混合和緊湊型的城市空間形態為特征的,因為適度的人口規模和建筑密度可以確保高效率地使用城市設施,混合使用土地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使工作和家庭之間的路程變短,可以大大減少能量消耗并減少污染。
紹興市區目前已形成越城片區、柯橋片區和袍江片區三個組團,每個組團各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越城片區作為老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完整,主要以居住休閑為主,柯橋和袍江以工業為主,大大小小的工廠聚集,污染較嚴重,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居住環境差,這些成為一部分居住在越城、工作在柯橋、袍江的主要原因。而三個組團間距離較遠,只能以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系統不完善,加大了私人汽車的使用量,從而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污染源。
篇8
生態城市反映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意愿,也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的認識。工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也是最易產生污染的區域。生態工業區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要體現生態學的理念。將生態學的理念全方位地貫徹到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全過程,是建成生態城市的保證。
1工業區規劃走向生態化
生態工業區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提出的。生態工業區規劃從最初運用生態學原理,發展到現在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生產過程生態等綜合的生態系統理論,形成了生態工業區的規劃體系。生態工業區規劃具有綜合性和極大的研究空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模式。工業是城市重要的經濟支柱,又往往是城市污染源的主要產生地,要建設生態城市,就必須建成生態工業區。
生態工業區規劃的目的,是使工業區各系統之間得到協調平衡,即使其相互之間的作用達到最佳,這實際上也是生態城市的目標。
因為生態學的原理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可應用于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各個環節。況且,生態工業區規劃也是多目標的,這些目標的確定,其實施過程的措施及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任何規劃,無論稱為生態工業區規劃還是應用了生態原理的工業用地布局規劃,都不可能將與工業相關的事物全部包攬,其規劃深度也不可能無限。就生態工業區規劃與傳統工業區規劃的關系,一般有以下三種模式:其一是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工業區規劃,規劃過程和階段仍用現行模式和程序;其二是將生態工業區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與其他城市規劃專項并列,成為城市總體規劃下一個層次的規劃;其三是用生態工業區規劃取代現行的工業區布局規劃體系。
就我國目前的生態工業區規劃來講,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工業區發展戰略問題、確定工業區性質和規模、合理布局各項用地、合理配置各項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發展的關系等。這些合理布局、合理規模和性質等要求,就是生態工業區規劃的要求。實際上,現行工業區規劃已在某些方面應用了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原理。我們可以說,生態工業區規劃與現行工業區規劃具有一致性,其一致性主要表現在規劃目標、規劃對象、規劃地域范圍等方面。而其不同點則主要是規劃核心、規劃原理及方法、規劃內容等。
將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原理用于現行的工業區規劃,這顯然是可行的。實際上,我們也在努力這樣做。但現行工業區規劃如何應用生態原理,哪些方面應用,應用深度如何,都尚無具體規定,這種應用也尚在探討中。而且,在現行工業區規劃的框架下,各個階段完全用生態學原理,也是不可能的。
2生態工業區規劃
2.1生態工業區內涵
生態工業區是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下,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的多種具有不同生產目的的產業,按照物質循環、生物和產業共生原理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利用資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產業鏈和產業網,將工業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工業區的污染物“零排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形成多產業綜合發展的工業區。該工業區內的各種產業,不受產業生產方式和行政邊界的限制,在原料供應、產品分配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共同享有同等權力,以獲得共同發展的機會。其采用的環境管理是一種直接運用工業生態學的生態管理模式。它不僅是傳統生產方式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了現代化發展對生產的現實要求,是工業生態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從環境角度來看,生態工業區才是最具環境保護意義的工業區。
2.2規劃原則
2.2.1工業副產品要能交換共生
以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為理論指導,遵循物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致力于企業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
建立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企業間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的模式,使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提高園區產業關聯度,形成園區內不同產業間的共生。
2.2.2空間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長為規劃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園區產業結構特性、生產工藝等,合理進行功能組合與用地布局。并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充分發揮土地的效用。工業區空間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約”為目標,實現精明增長。
“集中”要體現精明增長,即以精明增長理念為指導,在縣域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園區用地,內部實現不同功能用地,特別是工業用地的再集中。同時,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區集聚,在生活居住區內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內涵化發展和高密度增長。
“集聚”即體現有機集中,即以發展產業集群為導向,在充分尊重工業園區現狀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依據各產業循環體系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產業區與生活居住組團的相互影響與聯系等,實現產業的集群化布局。同時,保留城市生態敏感區,設置城市生態景觀廊道,避免各產業組團的過分集中,實現“大分散,小集聚”。
“集約”是實現緊湊工業區,工業區現狀用地盡量占用不宜耕種的土地,變廢地為寶地。轉變傳統的土地開發方式,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容積率,生產區提倡建設多層標準式廠房,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
生活居住區將住宅、商業、辦公、公建、公園等設施緊湊布局,減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活居住的多樣性需求。
2.2.3要以人為本
在工業區建筑、景觀、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引,以景觀生態原理為設計理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首要原則,創造一個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業區。
2.3生態工業區評價與目標
生態工業區一般都是在現有工業區基礎上規劃建設的,所以,生態工業區的規劃建設,首先要分析現狀基礎條件,只有在現狀條件十分清晰的條件下,才能做出最符合規劃對象,科學合理的生態工業區規劃。
2.3.1生態資源多樣化評價
利用生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生態學分支的基本原理、概念,從棲息地分析、自然服務的角度,對工業區及周邊區域進行生態資源分析、得出重要的生態資源空間分布,為生態系統規劃提供基礎。重點分析的生態資源包括水資源、耕地資源、林地資源和人文資源等。
2.3.2生態過程與生態敏感性評價
尊重生態過程進行景觀和城市規劃是生態規劃研究的核心。在工業區規劃中,如何維護工業區內部、工業區與周邊的生態過程,保障物質流、能量流的連續性,維護現有優勢的格局,是生態過程分析的重要意義。
水平生態過程分析是指發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包括風、水、土和其他物質的流動與土地利用格局的關系的分析。水的生態過程貫穿了工業區所有的土地利用類型。
垂直生態過程分析是指發生在某一土地利用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利用土地單元本身的土壤、植被、水、動物等資源特性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垂直生態過程的應用表現為生態敏感性分析,即生態系統的抗擾動性。
2.3.3生態工業區規劃的目標
工業區的規劃要三大體系協調,即產業循環體系、空間布局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的協調。規劃通過三大體系內部以及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園區生產、生活、生態的互促共生。
生態工業區規劃要調整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工業結構就要淘汰污染企業。要優化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對污染嚴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業堅決實行關停并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引進世界先進的設備,使生產工藝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產品質量居全國領先水平。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還要提高工廠的生產管理水平,使產品的能耗、物耗明顯降低。
工業布局的調整,要走集中治理污染的道路。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方針,加快工業的重新布局。鄉鎮工業要著重建設工業小區,避免分散的面污染。在工業區的建設中,要統籌規劃,做好環境保護等各項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為創建清潔優美的工廠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態工業區要現代化管理,要對所有的企業進行梳理,排查出重點工廠,尤其是對污染嚴重的電鍍、造紙、漂染、化工等行業的企業,要限期治理,并加強現場監督執法,實現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目標,完善各類治理設施,保持環境質量優勢。
生態工業區要實施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工業。按照清潔生產的涵義,通過改革工藝,更新設備,使用替代產品等,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實現資源能源的充分利用,把污染物質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清潔能源方面,除推廣秸稈代煤技術外,盡可能多的利用新能源。在清潔生產過程方面,實施清潔生產,使工廠的環境保護達到生態工業區的要求。
2.4生態工業區生態環境規劃
2.4.1用生態網格進行生態承載力分析
基于網格計算的生態承載力分析,能夠將宏觀的單一的生態承載力數據轉化為微觀的生態承載力指數空間分布,從而為生態工業區規劃提供理論依據。該方法是將分析區域劃分為1公里的網格進行分析研究。
對規劃區內每個網格內部的土地進行分類面積統計,并轉化為生物生產性面積,從而得到全區生態承載力的分布。如某工業區從生態承載能力分布上看,高生態承載能力地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該地區具有相對優勢的用地組合;而其他地區由于建筑用地占據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較高的人口承載能力,但處于不平衡狀態。
2.4.2工業區環境的生態結構與功能
根據工業區周邊環境(如沿河、環山、水系等)的自然生態格局以及城鎮的分布特點,以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承載力分析為基礎,確定以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廊道、生態開發區、生態修復區為主要功能區劃原則,對工業區周邊進行合理生態功能區劃,提出合理的生態體系結構。
2.4.3工業區環境連接帶綠道網絡系統
工業區應規劃環境綠道。綠道是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栽植的綠帶,如河流、山谷構成的綠化較好的廊道。也指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連接帶地區,山水景觀格局優良,具備良好的綠道構建基礎。以主體水系網絡構建區域主、次綠道,以城市交通線防護綠帶和水系防護綠帶作為城市生態隔離廊道,構建連接帶綠道系統。
工業區綠道是城市綠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空間作為河流廊道是構建工業綠道系統(或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關鍵部分,它是連接綠道系統的主軸。
建立區域生態廊道。區域生態廊道應有區域道路貫穿,道路與區內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銜接。建立綠道與綠道,綠道與區域河流廊道形成的區域綠道骨架。
2.5 生態工業區廢物生態排放
2.5.1生產活動廢棄物排放處理
生態工業區廢棄物是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城市中以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居多。因此,在人類活動廢棄物排放與處理系統中,至少應包括三個因子,其一為廢氣因子,其二為廢水因子,其三為固體廢棄物因子。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大部分城市的經濟支柱是工業。就是說,城市的生產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要控制廢棄物排放量,減少對城市的污染,首先要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生態化,因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開放系統,市區還原功能差,要與附近區域結合才能實現生態平衡。由此出發,將三廢產生多的企業布置在城市下游,減少與其他城市活動的交叉和影響,城市中心則以第三產業為主,是減少城市污染的措施之一。工業區內部的生態布局要按生態學“食物鏈原理”,即“放牧食物鏈”和“腐屑食物鏈”原理布置工業,要研究工業生產的工序和各工業的原料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使工序、原料、產品、廢棄物有聯系的工業組成一個生態工業系統,重組后的生態工業區應保證上一個工廠生產的初級產品在下一個工廠進行深加工;上一個工廠的廢料、廢棄物成為下一個工廠的原料或配料,形成合理的工業“食物鏈”,變單一利用資源的工業為綜合利用資源的生態工業系統,以最少的“異化”換取最大的“同化”,產生最少的廢棄物。
2.5.2廢水廢氣排放
不僅要控制其排放濃度和總量,還要考慮工業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總含量,要保證工業區在最不利的氣象條件下,空氣難與外界交換時,不致對人和生物產生危害。
廢水的排放,不僅要考慮對所規劃工業區不產生危害,對下游城市、下游農業也不能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廢水的排放必須達標,特別是一些含有重金屬及其他難以無害化還原分解物質的廢水,必須嚴格控制,以免對地下水及河流造成長期危害。在世界水資源越來越缺少的情況下,對廢水深度處理實現循環利用、首先是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非常重要。作為生態工業區,其水循環利用不應少于90%。
2.5.3固體廢棄物排放
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側重點是再生利用,例如生態工業鏈中的粉煤灰用作制造砌體等建筑材料、礦渣制作水泥等,都是廢棄物處理和循環利用的例子。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是衛生填埋或焚燒,但其填埋必須注意防滲和遠離城市,并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焚燒的同時制磚或提取其他副產品的試驗在各地也有不少,也將成為垃圾生態處理的主要方式。垃圾發電供熱和分揀焚燒將是垃圾生態處理的方向。工業區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應根據其化學、物理特性,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案。
3生態工業區布局
3.1工業區的生態布局
生態工業區布局大都是在原有工業區布局基礎上的改造,需要生態城市的支持。對于資源環境已經無法繼續支撐以資源消耗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方式的地區,就需要引入循環經濟的與生態工業的理念,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我國生態產業發展的里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日益明顯,產業發展模式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生態工業與循環經濟的階段。
通過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引入,通過廢棄物資源化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削減污染物排放在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廢物利用降低成本來提高經濟競爭力,最終促進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發展戰略需要從產品產業鏈和生態產業鏈兩個維度進行研究。
產業研究的兩個維度中,生態產業的發展主要分為廠商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園共生和生態城市共生群落三個層次。引入生態可持續發展因素后,產業發展既要通過專門化的分工與生產業的發展來有力的促進產業合作互補,促進能源原材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產業梯度升級,同時也要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內部產業循環。
生態工業區要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推進”總體要求,堅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分步實施”,積極招商,大力實施基礎建設。實現通信便捷、電力充足、用地高效、道路寬敞、環境優美,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在發展工業園區時,充分運用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系統設計,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生產系統要盡可能封閉,以防止能源或有用材料的流失。工業生態學的根本特征是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鼓勵更高的環境與經濟效率。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即按照“新開采的資源資源生產產品消費排放廢品”的順序進行開發生產。
“減量、再用、循環”是循環經濟理論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每一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減量”針對是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再用”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循環”的關鍵是輸出端,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品的回收利用和廢物的綜合利用。
按照循環經濟理論建設工業園區,要借用“工業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生物種群總是依據一定特性的組成關系才能組成。對此,我們可以把這一思想擴展到生態工業區布局中去,尋求確定“恰當的”,即最優化的工業活動組合。比如,與其單獨建造一個蔗糖廠,從一開始就應該設想一個聯合企業,以便與蔗糖生產有關的物質、能源流都得到最優化利用。也就是說,為使不同的甘蔗副產品得到充分利用,就至少需要建立一個造紙廠、一個制糖廠和一個熱電廠。正是以這種方式,我們可構想諸如“紙漿—造紙”、“肥料—水泥”、“煉鋼—肥料—水泥”等一類的聯合體。
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農、工、貿一體化、農業產業已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在實現一體化的經營過程中,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是鄉村工副業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我們可利用鄉村眾多的優勢,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起點,推行雞糞喂豬、豬糞化沼氣、沼渣養魚及其他形式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規模后逐步開展深加工和精加工,進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業,實現農工商一體化經營。
工業生態學為生態企業發展提供了根據效益和成本來決定工藝的新思路,強調廢物交易、再循環,是物耗最少化的系統。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適當發展以城鄉結合為思路,以種植、養殖、加工、工業和服務等多產業、多組分密切聯系、合理耦合,系統良性循環為主的現代新型生態工業園區,是促進工業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3.2生態工業區產業鏈
工業布局必須充分利用城市的區位優勢、開發成本優勢、物流中轉優勢等。以經濟的新一輪發展為契機,以清潔生產的生態型工業為主線,努力發展高附加值、充分就業的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工業區的建設,應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相統一,推行綠色清潔工業,淘汰劣勢產業和污染型工業,建立行業準入目錄機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大力發展自然資源優勢型的綠色加工業;(2)重點發展具有良好環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儀器、儀表為主體的高科技產業;(3)相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的都市型工業,例如:服裝服飾業、儀器加工制造業等;(4)突出推進循環經濟型企業和零排放生產方式的企業先行發展。同時,應重視從生產工藝和手段方面來區分鼓勵產業、限制產業和禁止產業,要杜絕污染企業進入。要充分發揮新能源的優越性,利用風力、太陽能、生物質發電等無污染新能源對環境與生態保護的作用。
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在絲紡織業、化肥制造等行業推廣使用無毒害原料、溶劑、催化劑等新工藝,代替傳統輕度污染的工藝。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生產工藝改造、生產技術手段的提升,改變現有的粗放型生產方式,采用對環境友好的工藝路線,減少廢水排放,改善臟亂差的生產環境。建材業要以生產對環境友好的產品為導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產品。
提升工業區鏈網結構。鏈網結構既可用于加大多種產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緊密型的生態網絡。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術,可把磷肥廠、水泥廠、高硫煤廠和硫酸廠鏈接起來,形成一個緊密的“生態網絡”,有效地解決磷石膏污染問題,又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通過廢氣廢渣收集技術,將鉛鋅冶煉廠、建材廠的廢氣廢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資源的循環共生共用系統。在企業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術,打破傳統產業技術部門的分割,形成產業與企業之間的共生系統,從而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重復利用。不僅在各分行業工業區內部,整個工業區也要盡最大可能建立資源共生共用系統。
4循環經濟體系設計
按照各工業行業在工業區循環體系中的所處的不同層次,一般可將工業區企業劃分為核心行業、派生行業和紐帶行業三類。
(1)核心行業是工業區生態建設的核心,產業鏈構建的出發點,并以此為基礎與其他產業鏈接,構成生態工業網絡體系。從工業園區發展的現狀出發,并考慮對其他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小,規劃確定循環工業體系的核心產業。
篇9
關鍵詞 生態效率;發展水平;發展質量;產業系統;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10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18
產業發展在豐富、提高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威脅。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步深化,產業系統對環境問題的響應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通過不斷調整生態對策來尋求對環境壓力較小的發展途徑。但是環境改善不會毫無附加成本地出現[1],生態對策選擇需要對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和相應收益的消長進行權衡判斷[2]。生態效率追求以更小的環境投入獲得更多的服務產出[3-4],強調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益的統一[5],反映了社會福利增長與生態環境投入的脫鉤關系[6],其數學表達式為經濟產出與生態破壞的比值[7]。生態效率是可持續發展分析工具之一[8],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之一[9],已經成為企業[10]、產業[3]、區域[11-12]、產業系統[13-14]等不同尺度上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切入點[15]。盡管生態效率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16],但是包括了可持續發展三維空間中的環境和經濟兩個方面[8],從技術層面指向產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較適于產業系統的可持續性評價[15]。對經濟價值和環境影響的界定是當前生態效率研究的一個熱點[12],關于二者數值的確定仍然沒有統一的方法[15]。盡管單一的特定因子較為簡單,但是并不具有綜合性,因此整合各式各樣的因子形成單一指標也就成為必要[17]。諸大建等[18]基于直接物質輸入(DMI)和國內過程輸出(DPO)構建生態效率指標: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Zhang Yan等[19]從源頭循環(減少原生資源的消耗)和末端循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角度構建了城市物質代謝生態效率的度量模型。李名升等[20]對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采用加權整合的方法計算生態效率,并應用于環境壓力和經濟價值變化的脫鉤分析。將生態效率分解為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構建模型進行發展模式的判別,以及脫鉤分析等,豐富了生態效率的內涵,增強了指標的分析解釋能力,對發現產業系統薄弱環節和優化產業系統運行具有直接意義,可為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研究提供有益借鑒。但是,現有研究還存在指標內涵不明確,生態效率指標整合理論基礎薄弱等不足。在認識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聯系的基礎上,本文將環境效率進一步分解為與產業系統運行過程相適應的源頭循環效率、清潔生產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三個指標,進而從系統整體協同視角構建整合不同過程效率的生態效率度量模型,對吉林省產業發展模式和發展質量進行分析,以期在理論上豐富充實產業生態效率研究,在實踐中為區域產業發展調控提供參考。
1 產業系統生態效率模型
1.1 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的聯系
資源等物質性生產要素在產業過程中實現了經濟產出和環境產出的分離,相應的資源效率R和環境效率P
可以表示為產品服務價值V與資源投入量M的比值,以及產品服務價值V與污染物產生或排放量N的比值。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分別從源頭循環(減少原生資源的消耗)和末端循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或排放)的角度表征產業系統的生態效率。
對環境效率進一步分解,可得:P=V/M×M/N=R×M/N,即環境效率可以通過資源效率與單位資源環境產出的乘積表示,也表明在單位資源環境產出不變的條件下,環境效率同樣可以獲得與資源效率同樣的提升幅度。
一般來說,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更少量的物質投入必將進一步緩解污染物排放帶來的環境壓力,物質減量化也是改進環境效率的間接途徑,資源效率提高將帶動環境效率的改善。資源效率提高不僅可以降低資源負荷,同時還能夠削減環境負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源頭循環的重要性,節約資源的收益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期望。可見,環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資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環境效率的提高包含了資源效率的進步,二者存在重疊的生態效率部分。在實踐中如果不加區別地對比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就會較為規律地出現較高資源效率伴隨較高環境效率[13]的分析結論,以及研究案例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到末端治理模式,再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19-21]的發展路徑判斷,從而影響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1.2 環境效率指標分解
從產業過程來看,資源投入、清潔生產、末端治理都是影響污染物最終排放的重要環節,實現產業系統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關鍵是不同生產環節生態效率的協同進步。環境效率可以同時反映資源負荷和環境負荷的變化,通過區分污染產生量和排放量,進一步從源頭循環、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三個層面表征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水平,有利于發現進一步改進生態效率的方向,滿足產業系統分析和評價的要求。對環境效率進一步分解可得:
式中α為源頭循環效率,表示單位資源的經濟產出,數值越大,物質減量效果越強;β為清潔生產效率,表示單位污染產生量對應的資源投入大小,數值越大,清潔生產水平越高;λ為末端治理效率,表示單位污染排放量對應的污染產生量大小,數值越大,末端治理效果越好。
1.3 產業系統生態效率模型
直接采用環境效率指標進行產業發展質量評價,雖然可以綜合不同生產環節的生態效率信息,但是不能幫助我們深入認識生態效率變化機制,即在環境效率相同的情況下,不能進一步區別各生產環節生態效率對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的貢獻程度。Nieuwlaar等[22]在計算不同環保項目投入組合對環境改善的邊際效益時發現,投資100萬歐元,可以實現80%的環境效益,而其余20%的環境效益則需要成倍的資金投入。前端生產環節的生態效率將直接影響下一環節削減污染的壓力,次級環節雖然可以同樣減少環境影響,但是需要高于上級環節更大的成本。
不同生產環節提高生態效率表現出一定的優先次序,即源頭循環優于清潔生產,而清潔生產又優于末端治理。盡管不同生產環節降低環境影響存在成本差異,但是單一環節也不能完全實現環境目標。源頭循環、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既存在相互聯系,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各生產環節也可以獨立發揮改善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的積極作用,三者之間相互補充,協同發展,共同構成促進產業系統生態效率提高的完整鏈條。因此,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的度量可以從生態效率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兩個方面來構建。
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主要由源頭循環、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三個生產環節的生態效率α、β和λ來決定。由于存在量綱差異,α、β和λ不能直接進入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度量模型。為了使不同生產環節生態效率具有可比性,選用計算值與相應生產環節生態效率最大值比值的方法對原始值進行標準化,表示各生產環節生態效率實際水平達到最優效率水平的程度。數學表達式如下:
式3、4、5中,α′i、β′i、λ′i分別為αi、βi、λi的標準化值;αi、βi、λi分別為i研究單元在源頭循環、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生產環節的生態效率原始值;i為研究單元序號;n為研究單元總數。由αi>0、βi>0、λi>0可知α′i、β′i、λ′i的取值范圍為(0,1]。
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主要從不同生產環節降低環境影響的獨立性方面反映源頭循環效率、清潔生產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的總體發展水平。這里采用算術平均值的方法表示,數學表達式為:
Li=Vi=13(α′i+β′i+λ′i)(6)
式中,Li為i研究單元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Vi為i研究單元α′i、β′i、λ′i三者的算術平均值。Li越大說明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越高,產業運行帶來的環境影響越小。
對于區域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不同生產環節生態效率優先次序和相互聯系方面,側重于α′i、β′i、λ′i之間協調性的鑒別,反映從傳統發展模式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最優發展路徑的接近程度。借用數理統計中的變異系數原理,同時考慮α′i、β′i、λ′i之間的集中性與離散性,采用綜合值來判定評價指標之間的統計特征[24],衡量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的發展質量,具體函數模型[23]如下:
式中,Qi為i研究單元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Si為i
研究單元α′i、β′i、λ′i
三者的標準差;Vi同上。變異系數
化學需氧量四類污染物的環境影響表征產業系統運行帶來的環境負荷,以吉林省全省和九個市州為研究單元,對2002-2008年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的變化進行分析。不同污染物環境影響總量通過排污費計算方法取得,具體參考我國《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附件《排污費征收標準及計算方法》制定的折算系數和當量收費標準,分項計算四類污染物污染當量數,并按照各類污染物當量收費標準換算為排污費后再加和匯總。而污染物產生量采用加和污染物去除量和排放量的方法來測算。基礎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吉林統計年鑒》。
根據整理后的數據計算環境效率,并進行分解,標準化后得到不同生產環節效率指數和環境效率指數。將不同生產環節效率指數代入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度量模型可得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指數(見表1)。
2.1 不同生產環節生態效率分析
除2004-2005年外,吉林省環境效率在研究期內其他時段呈持續增長趨勢,但是源頭循環效率、清潔生產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之間表現出較大差異,而且在變化幅度和波動趨勢等方面與環境效率也有著較大差別,從多方面進一步顯化了環境效率變化的影響因子。具體來說,源頭循環效率指數波動幅度較小,表現較為平穩,而清潔生產效率指數和末端治理效率指數變化較大,規律性較差,在生產實踐中具有更強的活力。對比各指數大小可以發現,歷年源頭循環效率指數都要小于其他二者,清潔生產效率指數在2004-2007年期間大于末端治理效率指數,投資拉動戰略下產業快速擴張過程中末端治理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其余年份低于后者,也說明吉林省在推進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實踐中,末端治理仍是優先選擇,其次為清潔生產,最后為源頭循環,具有清晰的次序性。
進一步計算各市州在時間方向上的變異系數(見圖1),發現區域內資源型城市,即白山市、松原市和遼源市在清潔生產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指標上的變異系數都較高,
而區域內綜合型城市,如長春市、白城市、延邊州,在源頭循環效率指標上的變異系數分值較為突出,說明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路徑選擇存在較大差異,綜合型城市傾向于提高資源要素生產率使經濟變“輕”,資源型城市受自身產業結構的限制更側重于污染產排環節使經濟變“清”。可見,區域產業系統可持續發展要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產業特點的生態效率推進組合模式,刻意追求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直接躍進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片面的。
2.2 生態效率發展水平分析
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映了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同生產環節環境影響的總體水平,有助于判斷產業發展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積極作用。由表1可知,2002-2008年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表現出與環境效率一致的變化軌跡,即除2004-2005年外,其余時段呈穩定增長態勢,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從2002年的0.40增長到2008年的0.49,增幅為23.59%,產業發展與環境污染處于脫鉤狀態。
從空間分異來看,研究期間吉林省各市州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波動幅度存在較大差異,增長幅度較大的地區波動幅度較小,如白城市呈線性增長,而松原市為“峰―谷―峰―谷”變化,其他地區波動幅度介于二者之間。
2.3 生態效率發展質量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期內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整體水平較高,而且在波動中趨于上升,增幅為7.19%,指標分值和增幅都普遍高于各市州水平,說明受產業結構、技術、規模等方面發展不均衡的影響,區域整體在各地區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下涌現出新的特征,從側面反映了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指標的空間尺度特征。對比之下,吉林省各市州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指數離散程度較大,而且除白山市外其他地區增幅均小于全省水平,白城市、長春市、吉林市和遼源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縮減環境負荷相對成本呈上升態勢,也說明各地區在面對發展機遇平衡經濟和環境過程中的環境滯后性,區域發展表現出較強的“經濟發展型”特征。
2.4 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分析
由表1可知,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從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為32.48%,呈現穩步上升態勢,產業發展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其中,生態效率發展水平提高了23.59%,對生態效率進步的貢獻度為72.64%,生態效率發展質量上升了7.19%,貢獻度為22.14%,二者的協同貢獻度為5.22%。可見,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進步仍然為生態效率發展水平驅動型,在未來發展實踐中應重視生態效率發展質量的提升,以實現產業的更快更好發展。從地區差異來看,吉林省各市州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并不平衡。以九個市州為樣本對產業系統生態效率變化趨勢進行聚類發現,長春市為一類,吉林市和松原市為一類,其余地區可歸為一類,各地區在生態效率水平和變化趨勢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3 結 論
(1)吉林省在推進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實踐中,源頭循環效率指數波動幅度較小,而清潔生產效率指數和末端治理效率指數變化較大,在生產實踐中具有更強的活力,末端治理仍是優先選擇,其次為清潔生產,最后為源頭循環,具有清晰的次序性。
(2)吉林省不同類型城市在發展路徑選擇方面存在差異,綜合型城市側重于源頭循環,而資源型城市更依賴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各地區在實現環境目標過程中更傾向于在自身優勢領域尋求突破。
(3)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指標反映了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同生產環節環境影響的總體水平。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從2002年的0.40增長到2008年的0.49,增幅為23.59%,產業發展與環境污染處于脫鉤狀態。
(4)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指標反映了不同生產環節生態效率組合模式在實現環境目標方面的相對成本差異。研究期內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質量指數整體水平較高,而且在波動中趨于上升,增幅為7.19%。
(5)6年間吉林省產業系統生態效率呈穩步上升態勢,增幅為32.48%,產業系統生態效率發展水平對生態效率進步的貢獻度為72.64%,生態效率進步仍然為生態效率發展水平驅動型,未來發展中應重視對生態效率發展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Quariguasi F N J, Walther G, Bloemhof J,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Eco efficiency in Logistics Network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3: 670-682.
[2]Quariguasi F N J, Bloemhof Ruwaard J M, Van Nunen J A E E, et al.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ogistics Network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1:195-208.
[3]Kharel G P, Charmondusit K. Eco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Iron Rod Industry in Nepal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1379-1387.
[4]WBCSD. Eco 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 [EB/OL]. 省略/DocRoot/BugWjalu0wHL0IMoiYDr/eco_efficiency_creating_more_value.pdf, 2000.
[5]CAP Research. A Portal on Sustainability: Definitions of Sustainability [EB/OL]. cap lmu.de/fgz/portals/sustainability/definitions.php, 2005.
[6]The 3rd Policy Consultation Forum of the Seoul Initiative Network on Green Growth. The Green Growth Approach for Climate Action [EB/OL]. 省略/download/2008/singg_cebu/Other%20Materials/The_Green_Growth_Approach_for_Climate_Action_final_draft.pdf, 2008.
[7]WBCSD. Measuring Eco 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 [EB/OL]. 省略/plugins/DocSearch/details.asp?type=DocDet&ObjectId=Mjgy, 2000.
[8]Huppes G, Ishikawa M. A Framework for Quantified Eco efficiency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9(4): 25-41.
[9]Martin W J H, Raymond P C. Counting Biodiversity Waste in Industrial Eco efficiency: Fisheries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 348-353.
[10]Suh S, Lee K M, Ha S. Eco efficiency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Small to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 Case from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223-240.
[11]Nigel J, Jonathan L, Murray P. Aggregate Eco efficiency Indices for New Zealand: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73(4):293-305.
[12]Seppald J, Melanen M, Maenpiia I, et al. How Can the Eco 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117-130.
[13]Zhang B, Bi J, Fan Z, et al. Eco efficiency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8 (1-2):306-316.
[14]Reijnders L. The Factor X Debate: Setting Targets for Eco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8,2(1):13-22.
[15]呂彬,楊建新. 生態效率方法研究進展與應用[J].生態學報,2006,26(11):3898-3906. [Lü Bin, Yang Jianxin. Review of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co efficienc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 (11):3898-3906.]
[16]Michael H H. The Failure of Eco Efficiency to Guarantee Sustainability: Future Challenges for Industrial Ecology [J]. Environmental Progress, 2004,23(47):264-270.
[17]Kobayashi Y, Kobayashi H, Hongu A, et al. A Practical Method for Quantifying Eco efficiency Using Eco design Support Tools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9(4):131-144.
[18]諸大建,邱壽豐.生態效率是循環經濟的合適測度[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5):1-6. [Zhu Dajian, Qiu Shoufeng. Eco efficiency as the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of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5):1-6.]
[19]Zhang Yan, Yang Zhifeng. Eco efficiency of Urban Material Metabolism: 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27(8): 3124-3131.
[20]李名升,佟連軍.基于能值和物質流的吉林省生態效率研究[J].生態學報,2009,29(11):6239-6247. [Li Mingsheng, Tong Lianjun. Eco efficiency of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Energy and Material Flow[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11):6239-6247.]
[21]王飛兒,史鐵錘.基于物質代謝的中國紡織業生態效率評價[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6):116-120. [Wang Fei’er, Shi Tiechui. Assessment for Eco efficiency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Based on Material Metabolism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6):116-120.]
[22]Nieuwlaar E, Warringa G, Brink C, et al. Supply Curves for Eco efficient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Using Different Weighting Methods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9(4):85-96.
[23]楊世琦,楊正禮,高旺盛. 國家尺度區域農業系統協調度評價[J]. 生態學報,2008,28(8):4047-4056. Yang Shiqi, Yang Zhengli, Gao Wangsheng. Appraising Harmony of Regional Agricultureal System in National Scal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8):4047-4056.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Eco efficiency in Jilin Province
GAO Ying chun1,2 HAN Rui ling1,2 TONG Lian jun 1
(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dex was decomposed into three components including source prevention efficiency, clea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d of pipe treatment efficiency to indicate eco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production stages, and a model of industrial system eco efficiency was proposed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industrial system eco efficiency in Jilin Provinc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①End of pipe treatment was preferential, followed by and clean production and source prevention in realizing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goals in Jilin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08.
②Different cities took different preferential choices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Jilin Province. Comprehensive cities, such as Changchun City and Baicheng City, preferred to source prevention more than others, while resource based cities including Songyuan City, Baishan City and Liaoyuan City mainly depended on clean production and end of pipe treatment. ③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dustrial eco efficiency increased from 0.40 in 2002 to 0.49 in 2008, showing a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industrial eco efficiency also showed an ascending tendency with relatively high scores, indicating the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cost was decreasing. ④Industrial eco efficiency improved steadily from 0.35 in 2002 to 0.46 in 2008, increased by 32.48%;
a contribution of 72.64% was made
篇10
【關鍵詞】礦區采煤塌陷地;城市經濟轉型;發展規劃探討
淮北市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經過50年長期的資源開采與利用,使礦區、城區甚至周邊農村地區生態破壞非常嚴重,也產生了大面積的采煤塌陷區。淮北礦業集團在200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淮北楊莊煤礦塌陷區并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國內其他城市也有從產業園區層面進行循環經濟實踐,如山西大同煤礦塔山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實踐創造出了有名的“塔山模式”。本文針對淮北市的實際情況,結合工業生態學原理與循環經濟理論,提出在采煤塌陷地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思路。
一、合理利用煤礦塌陷區的重大意義
同志在十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淮北是我省兩個煤炭生產基地之一,境內有皖北煤電公司、淮北礦業集團20個鄉鎮(辦事處)183個塌陷村莊,涉及人口約43萬人。幾十年來,淮北區域煤炭資源源源不斷地輸出,為我省乃至華東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煤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為經濟發展提供能源、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二、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勢
(1)大面積采煤塌陷地既是淮北市特有的資源,也是類獨特的生產要素。淮北市目前的塌陷復墾土地所孕育的巨大商機已引起國內外客商的極大興趣。我們與中國中利發電廠合作共同建設了臨渙煤焦化工業園區,已經收到較好效益。
(2)優越區位條件。淮北市是蘇魯豫皖城市群之一,最近又被國家定位為中國中部新型能源化工城市經濟區,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外資投向二三級城市的首選地區。目前依托煤炭產業優勢,正著力構建全國重要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態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的煤化工基地、火電基地、冶金用煤基地。因此在采煤塌陷區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具備優越的條件。
(3)優越的產業條件。淮北市以煤為依托發展新的產業方向,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煤化工產業,二是煤電一體化產業,三是通過政策引導支持煤炭企業發展續接產業,如煤炭機械制造加工業、新型建材業等。因此,通過在采煤塌陷地進行產業集聚,具備了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產業優勢。
三、采煤塌陷地構建生態工業園區的途徑
3.1 主導產業鏈的確定
在確定主導產業鏈時,應因地制宜,優選出突出地方產業優勢或反映出園區產業建設主題的產業鏈。根據生態學的關鍵種理論,優選出關鍵種業,也就是能源、資源和水消耗較大,廢物和副產品排放量大,對環境影響較大且帶動和牽制著其它企業、行業發展的重點企業。優選出關鍵種企業后,分析其工業代謝及補鏈,圍繞其進行生態產業鏈的構建。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關鍵種企業是淮北礦業集團。在實踐中,以淮北礦業集團為主導已逐步探索出了以煤電、煤焦、煤化工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1)以煤矸石、煤泥利用為源頭,構建煤電建材產業鏈。將礦區排放的大量低熱值煤變成電,同時將粉煤灰變成建筑原料。
(2)以煤炭焦化為起點,構建煤炭一煉焦一焦油加工炭素產業鏈。
(3)以煤炭氣化為起點,構建煤炭氣化精細化工產業鏈。如臨渙焦化公司每年有大量的富余煤氣,可以用焦爐煤氣代替煤炭,實現年產合成氨、尿素、甲醇的生產能力。
將這3條產業鏈做為塌陷地生態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鏈,可共同構成資源共享、產業共生、結構緊密的工業生態系統。
3.2 采煤塌陷地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鏈網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對3條主導產業鏈進行分析,以主導產業鏈所產生的廢物和副產品為原材料,有針對性地引入補鏈企業或工廠,延伸主導產業鏈,構建生態產業鏈網。可以續接的補鏈主要有:煤矸石氯化鋁、聚合氧化鋁一凈水劑污水處理廠,工業用水廠;新宇煤矸石專塊材料廠;發電廠粉煤灰水泥廠或筑路;煤炭生產采煤塌陷地一生態農業一農產品加工業。以此為依據,瓦斯氣抽采利用,由淮北礦業集團勘探工程公司施工的蘆嶺、海孜煤礦等60多個煤層氣鉆孔,充分發揮了作用,利用煤層氣發電,提供居民生活用氣。這項工程被列為聯合國CDM項目。這樣不僅化害為利,而且增強了產業鏈網結構,降低了產業發展風險,而且提高了資源能源利用率,從源頭上大大減輕了環境污染。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是一條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3 采煤塌陷地生態工業園區構建模式
鑒于淮北市相關企業近年來圍繞主導產業鏈所進行的循環經濟探索與實踐,在淮北市采煤塌陷地主要采用現有改造型的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即以現有的采煤企業、焦化企業、發電廠等核心余業為基礎,分析園區生態產業鏈網模型,在園區引入相關的企業,有鳳凰食品工業園、龍湖機械、醫藥工業園。各企業間建市廢物和能量的交換關系,并對新入園企業的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綜合控制等提出要求。圍繞煤炭這一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鏈,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促進核心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的修補、拓展和延伸,形成互補互動。在園區的宏觀調控與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并不斷從生態戰略上對園區進行監管與調控。
參考文獻:
[1]李新梅.采煤塌陷地復墾土壤質量研究,農業工程學報,2011.7.
[2]方新本.采煤塌陷地的綜臺開發與協調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