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恢復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4-01-16 11:4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恢復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恢復的措施

篇1

關鍵詞: 高速公路 邊坡 生態問題 措施

1.引言

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工程,主要是指利用植物措施對邊坡進行植被恢復,建立一個新的植物群落,以達到恢復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也指以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為目的的生物控制或生物建造工程,或利用植被進行坡面保護和侵蝕控制的途徑與手段。當前我國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創新來解決,才能實現高速公路的持續發展。

1. 在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工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立地條件差、綠化施工管理不當

高速公路邊坡土壤多以開挖出來的貧瘠生土和破碎巖石為主,持水性差、缺乏團粒結構。加上綠化施工企業噴射的客土基質層薄,一旦停止和減少水肥的供應邊坡植物就會費力不足,引發生長不良甚至大片死亡。更有甚者,出現客土基材與坡面分離、脫落。

1.2植被組合簡單、生態適應性差

目前,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類型多以草坪草為主,品種單一、組合簡單,同時由于機械地照搬平地草坪的建植管理方法,過多地追求短期綠化效果,從而導致坡面人工植被群落生態穩定性差,常因氣候的劇烈變化,病蟲害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3偏重防護功能,不管景觀效果

由于片面強調邊坡防護功能,未對坡面防護進行綜合處理,或大面積地遺留噴混邊坡,導致完工邊坡外觀色澤灰暗、單調,缺乏生機;或在噴播施工完成后,在行車視線中植被景觀呈現灰蒙蒙一片,不能滿足高速公路景觀消除駕乘人員疲勞、調節視覺的要求。

1.4理論研究落后于工程實踐

到目前為止,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基本上處在定性的和經驗的發展階段,對它的理論認識落后于它的基于工程概念的實踐。由于缺乏基礎理論指導,也缺乏經驗總結,阻礙了邊坡生態恢復的發展。

1.5陡峭巖質邊坡生態恢復困難

在60度以上硬巖邊坡上,幾乎不存在任何可供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盡管客土噴播,厚層基材和高次團粒等現代工程綠化技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應對高陡硬巖邊坡技術尚未成熟。

1.6施工成本高

高速公路開挖形成的邊坡,一般要求在短期內達到生態護坡和景觀效果的雙重目的,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常規綠化造價約70元/平方米,一些技術難度大,綠化和景觀效果好的造價都在100元/平方米以上。

1.7養護管理困難

高速公路邊坡植物在苗期需要充足的水肥供應,成坪后也需要適量的水肥供應。而封閉運行的高速公路限制了養護車輛和人員的正常作業,并且高速公路路線長,養護也極其不便。這是當前高速公路邊坡植被建成后面臨的主要問題。

2為了使高速公路邊坡生態環境盡快恢復,滿足高速公路景觀消除駕乘人員疲勞、調節視覺的要求。應從以下幾方面解決問題。

2.1提高生物多樣性

高速公路邊坡植被組合應是多種類、多層次和分階段的。應根據演替的不同階段選用適宜的種類,并根據立地條件建造不同的模式,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在可能的情況下采用草、灌、喬等各種組合。允許一些雜草和木本植物的侵入和繁衍,通過一定的年限,恢復和重建多樣性的植被。特殊路段邊坡(如服務區等)可采用灌、花、草搭配的方式、其他路段邊坡不宜搞得過于艷麗,應以生態恢復和景觀協調為主。

2.2培育邊坡植物種子市場

許多鄉土植物種子在實驗室與野外工程實驗中表現良好,有應用前景,但是由于供應商供應的種子品質良莠不齊,或者市場對這些種源的供應量不足。難以大規模地在邊坡綠化工程中被設計進去,因此,宜對優良種質資源進行保護,擴大栽培和采種,增加供給,同時進行種子規范化、標準化作業。

2.3建立科學的邊坡生態恢復評價體系

通過對高速公路邊坡穩定性,基材流失情況、植物多樣性、景觀效果、動物棲息情況,建設過程中的規劃、設計、施工與材料標準化、規范化等情況對邊坡生態恢復進行評價,使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2.4研究新技術、新材料

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建設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工程的先進技術與經驗,結合國內的邊坡生態恢復現狀與要求,大力開發和集成適合不同高速公路環境的邊坡生態恢復新方法、新材料,將一些有助于基材附著,水肥供應、植物生長的輔助器材開發和引人到高速公路邊坡的生態恢復工程中來,以提高施工質量、護坡效果,同時節省施工質量、護坡效果,同時節省施工養護成本。

2.5制定科學的養護管理方案

制定科學、完善的養護管理方案,把養護管理的設計貫撤整個高速公路建設和運行的始終,通過積極、高效的管理手段來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

2.6培養生態恢復專業人才

由于邊坡生態恢復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國內外對這個領域研究不多,當前進行設計、施工、監理、養護的人員多未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和培訓,為加快邊坡生態恢復領域的發展,我們還要建立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2.7增加對邊坡生態恢復的研究方向

通過對高速公路所處的區域生態環境、植物生態習性作詳盡的調查研究,篩選出適宜綠化的鄉土植物種類,同時開展引進外來優質物種的相關研究。研究適合于我國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的設計理論、施工設備和施工方法。調查農田、草原、荒漠、山地等不同生態系統景觀本底的邊坡防護帶綠化模式,對影響邊坡植被生態功能的因子如植物搭配方式、種植密度、林分高度等進行研究,開展抗蝕性等防護功能的評價,對恢復后的植被群落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群落的穩定性和演替變化。

3.小結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和地質土壤條件差異較大,對邊坡綠化的植物種類和施工技術等都有不同要求。由于我國的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定型的模式和技術規范可循。我們需要引入國外建設生態高速公路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自身特點努力進行邊坡生態恢復技術的創新。使高速公路在體現交通功能的同時也體現著生態高速公路的環境效應。

參考文獻

[1]潘樹林,王麗,辜彬 .論邊坡的生態恢復[J].生態學雜志,2005, 24( 2):217-221.

[2]龔琴,周勁松,劉東明,等 .鄉土植物在廣梧高速公路生態綠化中的應用[J].生態環境,2007,16( 2):486-491.

[3]鄧輔唐,晏雨鴻,孫佩石,等 .高速公路邊坡三種植被恢復模式的生態效果評估[J].中國水土保持,2007( 4):40-42.

篇2

【關鍵詞】高速公路;建設;生態破壞;恢復

中圖分類號:U412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高速公路工程數量的增多,生態破壞問題也日益嚴重,高速公路建設的過程中,避免生態破壞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所以,必須要在高速公路建設的過程中,嚴格執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規程。

二、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破壞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破壞

(一)修筑路基產生坡面或不穩定邊坡

路基是高速公路的主線,通常路基建設或開挖路塹或修筑路堤,需要挖土填方。因此,許多路基邊坡為坡面,或為堆積邊坡,這些人為坡面或堆積邊坡,表層幾乎無植被覆蓋,地質不穩定。

(二)挖方取土對土地造成毀滅性破壞

由于大量挖方取土進行路基填方,局部土地受到大規模的機械開挖、翻動和取土,巖土層受到移動、變形,完全改變了原有土體的自然結構,土壤植被系統幾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三)臨時設施及活動場所破壞地表自然生態系統

施工設備及材料堆放場、棄渣場、工棚、臨時加工場、倉庫、便道、施工單位臨時駐地等施工用地因壓實、分隔、挖損或踐踏等,表土層與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表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土地生產力降低甚至喪失。

2.生態破壞對環境的影響

(一)引發區域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建設中受到生態破壞的土地,由于表土層抗蝕能力減弱,邊坡地質不穩定,在雨滴打擊、水流沖刷、風蝕和重力作用下,極易產生水土流失,成為新的水土流失源。路基邊坡部位還隨時有塌陷的可能,甚至引發山體坍塌、滑坡、河流淤積等。據調查,廣東省道路建設水土流失量每年高達462.03萬m3,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8.95萬元。道路建設已經成為引發區域水土流失的突出問題。

(二)道路沿線生態環境與景觀環境受到破壞

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隨著道路建設的延伸而不斷擴展,對道路交通安全構成危害,對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與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威脅,并與周邊環境形成極大的反差和不協調,形成極大的視覺污染。

三、解析生態恢復工作的理論基礎

生態恢復,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切改良被破壞土地植被并且使其恢復生物學功能的措施,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生態恢復工作主要以恢復生態學作為理論基礎,旨在研究那些受到自然災害或者受人類活動影響而遭到破壞的植被、土壤、自然景觀等,主要致力于研究其恢復、重建工作。隨著我國科技的快速,目前已經研究出了很多生態恢復辦法,并且經受住實踐的考驗。根據相關調查可知,人為坡面上被破壞植被的恢復時間是六年左右,在植被恢復之前不會出現明顯的水地保持效果,因而土地侵蝕也不會停止,在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人為地面或者坡面,要對其要采用人工生態恢復法對其進行恢復、重建,盡量使被破壞的土壤和植被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物學性能,在此基礎上,要以綠色為主,盡量使恢復的植被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便改善高速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

四、生態恢復采用的技術

目前,國內外已形成的有關公路生態恢復的技術有土地復墾技術、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或綜合生物工程技術)和路域景觀恢復工程技術等。

1、土地復墾技術

土地復墾系指將修路中被破壞的土地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整治措施,使其按預定的目標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在確定復墾目標時,一般也包括恢復生態環境的內容。有些土地復墾技術,例如,生態農業、生物(植物、微生物)、施用有機肥以及復墾土壤侵蝕控制等,在高速公路不同的臨時用地類型上進行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土地復墾技術包括工程復墾和生態復墾。對遭到嚴重破壞的土地,一般先采用覆蓋表土、平整壓實等工程措施進行恢復改造。國外有人利用由木屑、聚丙烯纖維等原料與尼龍、稻草等編織的“侵蝕被”或用由聚丙烯帶制成的三維柵格、金屬編成的“石筐”等侵蝕控制構筑物來控制復墾土壤的侵蝕,將“侵蝕被”或侵蝕控制構筑物鋪在表層或邊坡,既可防止土壤侵蝕,植物又可在其中生長。這項技術不僅先進,而且其產品已實現了產業化。對已嚴重喪失生產力的土地,利用豆科植物、微生物或有機肥等進行改良,加速土壤熟化,恢復生產力。對已具備恢復植被的土地,因地制宜確定復墾目標,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或發展生態農業,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復合農業系統,達到既恢復生態,又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2、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或綜合生物工程技術)

所謂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或綜合生物工程技術),是將生物措施與傳統的工程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技術體系包括三部分,一是環境基礎工程,利用工程措施或土壤侵蝕控制技術等為植物恢復或創造生長的環境條件;二是植被營建工程,根據立地條件,正確選擇植物品種,這是整個技術體系中的關鍵,應選擇多年生、根部發達、莖葉低矮、水源涵養能力強、抗旱、耐瘠和可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種,盡可能選取當地品種栽植或直接播種,以便達到快速恢復植被的目的;三是植被養護工程,對營造的植被實行相應的后續管理,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

國外發達國家對高速公路建設中受損的坡面,多采用以柔性護坡為主體的生物環境工程技術,我國公路建設中路基坡面的生態恢復與防護也常采用這一技術。先用工程措施如水泥網格、漿砌石網格或由空心磚建成的多孔擋護結構等防護技術穩定邊坡,并為下一步種植植物創造條件;然后在坡面鋪草皮、植樹種草等,將傳統的邊坡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的力學、水文學、環境學和美學功能的防護結構,既加強了公路邊坡的穩定性,又恢復和改善了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

3、路域景觀恢復工程技術

路域景觀恢復工程技術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預測公路景觀組成元素及受其影響的土地變化特點,結合公路建設與營運的特點,設計恢復型植被景觀,如在路基邊坡、平臺、中央分隔帶等營建綠化帶。不僅可以恢復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改善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綠化美化公路的景觀環境。這一技術主要用來改善道路的交通環境和條件,使道路周圍的環境與線形流暢優美的道路配合協調。合理的景觀恢復工程設計還可以誘導視線和防眩。

五、野生動物保護對策

1、公路建設中陸生生物保護措施

(一)設置動物通道。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經常有野生動物特別是瀕臨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活動的地區,可考慮修建動物通道來保護動物的棲息環境。動物通道分上跨式和下穿式兩種。下穿式通道的設計可與涵洞或其他水利設施結合起來。由于設置動物通道所需的費用高,所以,使用這種措施的場合應先論證所保護動物種群的重要性和過路的必要性。為使動物通道發揮其應有的效果,通道兩側及上跨式通道的橋面上都要實施適當的綠化,以增加隱蔽感。

對于普通公路來講,修建動物通道必須與修建隔離柵相結合,目的是通過改變動物遷徙路線來減少穿越公路的動物與車輛的相撞。而對于高速公路,修建動物通道的目的則是為動物的遷徙提供方便。

(二)用隧道橋梁取代大開挖或高路基。用隧道取代大開挖或用橋梁取代高路基的做法,是基于生態設計的理念。這種方式對動物生境的影響是最小的。在山區路段采用隧道橋梁,不僅可以避免大挖方量、大棄方量、大的填方量、大面積邊坡需要穩定處理、以及無法補救的景觀影響等問題,而且也有利于野生動物的保護。隧道上面的山體以及橋梁下面的通道是動物天然的活動場所。

(三)植樹造林。在公路路界內或相鄰區域植樹有利于當地的動植物保護。在一些場合,植樹在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的同時,還可為當地的動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或遷徙路徑。所種植樹木應盡量采用本土植物,以便在最少的維護工作量下達到維持生態平衡的效果。

2、公路建設中水生生物的保護措施公路建設同時也存在著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其減緩措施有:

(一)在跨越河流、湖泊水體時,盡量采用橋涵跨過,盡量減少使用堆填式的路基結構。

(二)盡可能地減少現有河流水體的改道。

(三)加強水域路段的路堤防護,防止土壤侵蝕引起水質污染及河道淤塞,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四)涵洞設計中應考慮水生生物遷徙回游的需要,必要時,應設置消力墩來降低水流流速,以便魚類能逆流回游,涵洞底部標高應低于河床標高。

六、結束語

高速公路建設中,生態破壞問題必須要引起建設部門的重視,要不斷發現高速公路建設中生態破壞的可能性,并針對破壞的種類和程度提出生態恢復的對策,以提高高速公路建設的環保性。

【參考文獻】

[1]西安公路交通大學.21世紀都市交通運輸系統的可持續發展[M]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趙劍強.公路交通與環境保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篇3

關鍵詞:風力發電 環境監理 改善環境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c)-0112-01

為了加強施工階段與項目設計的環境監管,制止施工期間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我國在各項建設項目當中開始逐漸的推動施工階段的環境監理制度。

在施工過程當中所引起的諸如物種破壞、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態問題,皆能夠以環境監理的方式實施管控。之后再去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三個方面的統一。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的發電方式所需面積較小、建設周期短、應用技術比較成熟、投資規模小、自我控制水平高,有不錯的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

1 風力發電廠場地與生態環境

通常來說風電場基本都設置在海拔較低的丘陵地帶,那里山地坡度大,土層比較薄,所以人力所為與生態破壞的水土流失問題也相當的嚴重。水土流失的問題需要人為的作用進行管控。所以,在風電場的建設項目中開展對于環境的保護監理,就是對于風電場內部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的有力保障。風電場的施工項目所配套的環境監理工程基本是建設單位委托環境監理單位進行,并且環境監理單位應該對施工方在建設過程中對于當地環境不利的影響實施嚴格的監督。

確保各項環保措施滿足風力發電項目施工環境保護的要求。開展風電項目施工期環境監理,不僅對工程建設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恢復措施進行監督管理,還可以為建設單位提供環境保護技術咨詢、指導服務,協助解決施工過程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同時根據環境監理的現場調查分析,為各項生態恢復措施的最優規劃、最優設計、最優控制和最優組織管理提供合理建議。在鐵嶺低山丘陵區風電項目施工期環境監理經驗的基礎上,根據風電場施工工期安排特點及場區生態恢復的實際效果,探討了鐵嶺市風電場場內生態恢復環境監理的作用及環境監理的相關問題,旨在為我國相似地區開發建設項目生態恢復環境監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2 生態恢復環境監理的作用

風力發電場項目生態恢復期環境監理是以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準文件所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為依據,對生態破壞控制措施實施的有效性監督檢查;對尚不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提出改進建議;對違反植被恢復程序操作的行為提出整改;對已經產生的實際生態環境問題及潛在的生態環境影響,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和應急防治措施。因此,風力發電場生態恢復環境監理是整個項目環境監理過程的重點之一,是確保三同時制度有效落實的重要環節,對項目實現區域最大生態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 風電場內原生動植物的保護

環境保護廳針對風力發電場項目提出生態風力發電場建設后,鐵嶺市率先開展對風電場實施生態建設,加大生態恢復資金投入,實施對風電場生態恢復環境監理!但從目前風電場場內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施工過程來看,一些生態恢復環境監理的關鍵技術要點往往被忽視,甚至環境監理人員不懂生態恢復的技術和方法,造成環境監理人員在生態恢復中完全是陪同施工單位施工,失去了監督指導的作用。

在生態恢復環境監理過程中,監理人員不能把生態恢復看成簡單的挖坑栽樹、撒播草籽,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程,涉及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園林、林學、生態學等學科!在風電場生態恢復施工中,尤其是坡面生態恢復,應根據需要適當增加攔擋防護工程,如土工方格、漿砌片石骨架、擋土墻等,再進行植樹種草,以增加坡面的穩定性;風電場內經人為擾動后的地表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山丘區水資源相對匱乏,坡面植被建植前應合理修筑坡面集水保水工程,保證建植的喬灌草在降雨時能夠獲得足夠的水分,坡面集水保水工程包括魚鱗坑、水平溝、水平階等。

4 風力發電廠環境監理工作的重點

中國的西北、東北等北方平原以及東南、東部沿海都是風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風力資源良好的設置方位普遍很偏僻,很多施工方面的程序都對工地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建設過程當中必須要嚴格執行環保方面的舉措。采取確保完工后生態保護同期恢復等應對措施。

(1)在風力發電機組的排列時,應當注意避免安置在有植被、樹木的地方,降低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無法避免的接觸樹木應該講植被進行移植,從而減少對于植被的損壞與砍伐。(2)在廠區,對于植被的恢復工作應當包括道路的鋪墊、對于場地的平整、對于邊坡的恢復、就地恢復植被。(3)在坡地施工的時候,應該注意建設結束后對于挖土的回填,恢復原來有的樹木,對坡面進行平整,以此來制止造成的水土流失。(4)在進行到道路施工的過程中,應該還盡量利用原先的路,對于原有道路進行平整、拓寬。(5)加大對于建設施工人員們的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以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

5 鐵嶺風電場的監理實踐

鐵嶺市低山丘陵區風電場建設征占地類型以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草灌叢地及荒草地為主!施工過程需要砍伐大量的喬灌木,對風電場內生態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根據現場調查,風電場施工過程砍伐的喬木以楊樹、油松、落葉松、蒙古櫟、刺槐、榆樹、山杏、山里紅、五角楓等為主,灌木以榛子、胡枝子、毛櫻桃、紅刺玫、紫穗槐等為主!為保護風電場內的植被資源,減緩對場內生態植被的破壞,除少量高大喬木無法移植外,其他喬灌木均可進行移植,而不進行砍伐。

具體做法是在春季及秋季進行剝離表土施工時,可將征占地內需砍伐的喬灌木進行修枝后挖起,集中運至表土堆放處進行臨時假植,待生態恢復施工時作為定植苗木使用!環境監理單位要完成對施工單位進行原生植被保護和利用的監督指導,必須要求環境監理人員具備良好的環境保護及水土保持工程與施工專業技術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安排施工期,熟悉各種施工方法,保證喬灌木移植的成活率,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植被!合理保護與利用風電場征占地范圍內的植被,不僅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還符合生態恢復中以鄉土物種為主的原則,避免引入外避免引入外來物種,降低了苗木購置費用,可取得經濟有效的生態恢復效果。

6 結語

環境監理是建設施工當中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對于不同的行業,環境的監理所作的側重點也不同。風電場的建設過程當中對于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比如臨時道路、風機布置、專用公路、取土石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于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結合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律與特點,一套科學有效率的環境監管體系,將能夠有效的減少建設施工對于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風電場的建設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露天石灰石礦山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水平分層開采法,設計時多采用多臺段同時開采,便于各臺段礦石搭配使用。石灰石礦露天開采生產工藝為:礦山土石方剝離,剝離的廢土石運往排土場→在采礦工作面上爆破→爆破后的大塊礦石由液壓錘破碎→破碎后的礦石在剝離工作面進行剝離,剝離的廢石運往廢石場→礦石鏟裝后由運輸工具運至水泥廠卸料平臺。個別礦山還有破碎和輸送系統,新羅區最典型的是華潤曹溪(原三德水泥)和華潤巖山元青的石灰石礦山,破碎后采用皮帶長廊運輸至廠區。新羅區石灰石地下礦山多用平硐開拓或平硐加斜坡道聯合開拓,地下開采通常采用空場類采礦法,施工簡單、便于操作的淺孔留礦法使用特別普遍。石灰石礦地下開采生產工藝為:開拓→采準切割→回采(包括鑿巖、爆破、破碎、挖掘機鏟裝、汽車搬運)。

二、石灰石礦山開采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及防治措施

礦山開采活動在建設期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在采場土、石、植被剝離;各項配套設施(工業場地、道路、運礦設施)的占地、取土和棄渣,破壞植被;施工臨時占地及施工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運營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爆破、機械設備運轉所產生的噪聲和振動、礦石運輸拋遺、粉塵、壓占植被以及礦石剝離后的棄石堆置所造成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主要的污染因素是廢土石、粉塵、廢氣,其次是廢水、噪聲、爆破震動。

1、廢土石污染防治

礦山的廢土石主要為生產中未能搭配利用的夾層、開采境界內的礦體、覆土。為減少廢土石污染,大多數礦山采用的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地質報告,管理人員切實掌握采場生產部位質量情況,對礦區分塊進行評價,根據配料質量要求,及時調劑、合理搭配。廢土石棄于礦山廢石堆場,表層覆蓋土可以作為礦山開采終了后的植被恢復用土,單獨堆存于廢石場。廢石場通常設在離開采區較近的溝坡或溝道中,為了保證安全和減少水土流失,應設計有水土保持及防洪措施,嚴防山體滑坡或滾石。廢石場排棄時將最難搭配使用的廢石填筑在底部,表層覆土排棄在場頂,形成0.5~l.0m厚的表土層,整平壓實后可開墾種植,恢復生態環境,變害為利。

2、粉塵污染防治

礦山生產工序中,穿孔及破碎的產塵量較大。淺孔鑿巖應濕式作業,井下應加強通風,露天采場中深孔爆破采用配有除塵裝置的高風壓潛孔鉆機,石灰石破碎及輸送過程一般都要設有除塵設施。礦山爆破、運礦車輛在采場裝運或將廢石運至廢石場卸車時都會產生揚塵。要合理布置炮孔,正確選用爆破參數,加強裝藥和填塞作業的管理以降低爆破產塵量。采裝、運輸和礦石卸車等產生的粉塵,一般設專人定期清掃、灑水等,減少揚塵的產生量。

3、廢氣污染防治

礦山爆破通常采用2#硝氨類巖石炸藥。爆炸產生的有毒氣體為CO、NOx。一般石灰石礦山開采中炸藥爆炸后產生的有毒氣體總量對環境沒有大的危害。以柴油設備為裝運工具的礦井,柴油尾氣的顆粒污染物(黑煙)含有SO2、NOx、碳氫化合物HC等氣體污染物,有條件的應采取相關的柴油車尾氣處理技術,井下內燃設備應有廢氣凈化裝置,礦井應合理安排運輸車輛,加強通風。

4、廢水、噪聲、爆破震動污染防治

廢水主要來自礦山工業場地和火工庫辦公室、民工宿舍、廁所等處的生活污水,不含有毒物質,量也少,可就近排放。石灰石礦山產生高噪聲的設備有潛孔鉆、手持風動鑿巖機、空壓機、載重車、挖掘機、裝載機、破碎機等。礦山最近的村莊距開采境界線至少幾百m,爆破時產生的噪聲經過衰減后一般較弱,且爆破時間短,爆破噪聲影響不大。爆破震動可造成爆破區周圍建筑物和構筑物破壞,使人產生煩躁不安等。目前,微差爆破應用廣泛,它能降低爆破地震效應。

三、石灰石礦開采的生態環境影響與生態防治

1、水土流失影響因素

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大部分石灰石礦山地處山地溝壑區,溝谷較發育,山坡陡,匯流快,加劇了地表的沖刷和侵蝕;石灰石礦山通常林草植被少,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人為因素:礦山開發建設及開采過程中,直接改變了原地形地貌,破壞植被、擾動地表;部分棄土棄渣如不加處理,勢必導致新的水土流失。

2、生態地質環境影響

石灰石礦山開采將改變礦山原有的地貌和景觀,且這種改變是不可逆的。地貌、景觀格局的變化使礦山固有的自然生態功能完全喪失,景觀生態結構發生變化。礦山開采破壞土地資源,特別是將破壞原有的植被,但終了后均可恢復。礦山開采對植物的影響通常僅局限于礦山區域內,對區外植物無明顯影響。礦山開采破壞了動物的生存環境,爆破噪聲還對礦山周圍動物的棲息、覓食等活動產生較大影響。礦區建設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等。礦山開采導致地下含水層受到破壞。包括含水層結構破壞、含水層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減少、地下水水質變化以及對區域水系、水體及使用功能的影響。石灰石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還包括:開采區和廢石堆場的水土流失、廢石場的穩定性、次生地質災害等生態環境風險的影響等等。

3、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編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礦山開采前應制定詳細的生態恢復設計方案、實施計劃和進度安排,并給予資金上的保證。真正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和“在保護中開發”,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促進礦業活動健康發展。石灰石礦山開采特別是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為了遏制水土資源破壞,保護、恢復、補償生態系統,保障水土資源持續利用,礦山業主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及《福建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閩國土資綜(2012)127號),委托有資質單位編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采取積極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采用預防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限度。(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設計部門和業主應在滿足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制定合理施工計劃。在施工中,盡量減少擾動地面,平衡挖、填方量,防止造成崩塌、滑坡等現象,填方應及時鋪平壓實,減少風蝕、水蝕。施工機械、土石及其它建筑材料不能亂停亂放,防止破壞植被,加劇水土流失。另外盡量避開在雨季和汛期進行開挖施工,棄土應妥善堆存,不能隨意丟棄。(3)生態環境治理的內部管理與控制。礦山企業應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如設立安全環保部,對施工人員進行環境培訓教育;監督實施環境管理計劃,執行有關環境管理的法規、標準;負責生態保護設施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加強采場邊坡監測與整治,做好地面巖移塌陷沉降范圍觀測。(4)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政府監管。編制了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政府相關部門還應該督促礦山落實,包括基建期、營運期、閉坑期3個階段的防治。監督檢查是政府加強礦山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環節,其目的在于查明礦山企業遵守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規定的情況,并在必要時采取強制措施。

4、水土流失及生態保護的分區治理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綜合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F“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區域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目前新羅區內石灰石礦山都屬后兩類即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詳見表1。具體分區是:(1)開采區:做好邊坡防護、基礎防護,防洪排水,做好采場邊坡監測管理與整治,以其達到防治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開采終了后進行覆土整治,植物種植措施。(2)地面巖移塌陷分區:開采期間建設截、排水溝,沉淀池。防范地下開采井巷崩塌、冒落,進行必要的充填,監測地表沉降變形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處理;礦山閉坑期間應及時封閉硐口及露出地面的巷道,防止溝谷水流入地下采場,應繼續注意沉降觀測,設置沉陷區的警示及覆土植被。(3)排土場、廢石堆場:做好擋土壩、截洪溝、邊坡防護、周邊植物防護、后期對渣場進行覆土整治,植物種植。(4)工業場地、硐口:做好防洪排水、地面硬化、擋墻護坡、植物種植措施。(5)運輸道路:做好邊坡防護、防洪排水、植物種植。(6)火工庫:做好地面硬化、擋墻護坡、植物種植。

5、水土流失及生態保護的治理措施

包括工程整治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棄土、石應在廢石場集中處理,盡量減少壓占地表植被。在廢石場底部先以大塊廢石墊底,以利于水的滲透,疏導廢石場內的雨水。采取分段水平堆積,再碾壓,把松散的土壓實。逐級設壩,保證壩體安全與穩定。廢石場上部設截洪溝,避免廢石場受洪水沖刷。礦區新建和改造道路兩側,采取護坡和道路護基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對臨時性施工所造成的陡坡、壩,采取簡易防護措施,并設置水土流失防護欄,疏導排水,減少水土流失。(2)生物措施。礦山開采期間在有條件的道路兩側、工業場地周圍應因地制宜植樹綠化進行生態恢復,在邊坡和路基種草;把最終臺階坡面夯實,進行植被恢復。礦山采區采掘終了,應及時覆土,恢復植被。綠化植被的篩選,應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和礦山特性,選擇易于成活的樹種,以鄉土植物為主。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滇池流域

中圖分類號:S718.52;S7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72 - 06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for Mining Wasteland in Dianchi Basin

ZHOU Huirong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 types of mining wasteland in Dianchi Basin mining area, with the ideas combined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this paper proposed three kind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topography recovery and maintain techniques, soil matrix recovery techniques vegetation recovery techniques, And elaborat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chnology。 Taking Huangtupo quarry, Kunm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n Dianchi Basin as example, technical poin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quarry wasteland also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ining waste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ianchi Basin

收稿日期:2012 - 01 - 13.

作者簡介:周惠榮(1975 - ),女,廣西柳州人,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長期以來,滇池流域范圍內的大量礦山開采對流域生態環境及整體景觀造成極大影響,為此,昆明市委、市政府作出全面關停滇池流域“五采區”的決定,礦區關停后形成的大量采礦廢棄地亟需治理和開展生態恢復。

開展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工作是保護滇池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昆明宜居城市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城鎮上山”和工業項目上山實施的土地專項整治重點之一。由于采礦廢棄地是一種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特點接近于裸地,生態恢復難度極大,恢復技術的選擇和設計尤為關鍵。

1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的主要理論基礎

1.1恢復生態學理論

恢復生態學理論認為,退化生態系統依靠自然恢復或通過人工措施,采用適當的工程方法和植被重建,可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1],且恢復后的生態系統具有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能力。自然恢復指生態系統受損未超負荷,壓力和干擾去除后,恢復可以自然發生。當生態系統的受損超負荷并不可逆時,依靠自然力很難或無法使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必須依靠人工措施恢復,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恢復途徑

Fig. Way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許多研究認為,自然恢復會形成更為穩定、豐富的植被群落,但采礦廢棄地上植被的自然恢復是十分緩慢的,出現木本植物定居最快也要在5年以上,再經過20~30年,木本植物的蓋度才能達到14%~35%[2],50~100年左右才能漸漸恢復,而土壤系統的恢復可能要持續100~1 000年[3]。采礦廢棄地屬極度退化生態系統,其受損是超負荷的,是生態學中典型的極端條件下的恢復和重建[4],恢復途徑應以人工恢復為主。

1.2基礎生態學理論

相關的基礎生態學理論主要有群落演替、限制因子、生態適宜性和生態位、生物多樣性等理論。限制因子即影響植物生長的土壤、水分、溫度或光照等一個或多個因子;生態適宜性及生態位理論中,“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被認為是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決定因素[5]。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生態恢復一般應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先鋒群落到頂級群落的演替規律,并首先解決恢復中的限制性因子問題。生態位寬的物種具有較強適應性,可作為先鋒樹種;生態位重疊小的物種適宜作為伴生樹種,需考慮適宜的個體數量以維持物種多樣性。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1期

周惠榮:滇池流域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

1.3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理論認為,景觀異質性有利于物種生存延續和生態系統穩定,結合景觀異質性原理建立生態恢復的目標,可給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帶來現實、空間聯系及高效的優勢。

生態恢復除了物種層次、種群和群落層次的恢復外,還應考慮景觀層次的恢復,即從更廣的區域至景觀尺度綜合考慮。但景觀層次的生態恢復實踐剛起步,其尺度大小和有效性有待研究。

1.4土壤學理論

土壤是植物生長繁育的基礎,不同土壤的理化性狀,即土壤物質組成、質地、結構、養分以及水、氣、熱狀況等直接影響到植物能否健康持續生長。

采礦廢棄地中,只有在土壤基質恢復的前提下,植物群落才能在廢棄地上重新構建,而后生態系統才能漸漸恢復。

2采礦廢棄地現狀

2.1采礦廢棄地類型及特點

滇池流域采礦廢棄地共224個,總面積為2 990.6 hm2,分布在主城四區及呈貢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寧縣,均位于滇池流域Ⅱ級保護區范圍內[6]。開采方式均為露天開采,根據采礦礦種可分為采石、采礦、取土和采砂4類廢棄地,其中以采石、采礦(主要是磷礦)類廢棄地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40.3%和40.6%。

2.2采礦廢棄地對滇池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2.2.1環境污染

由于廢棄地內植被破壞、地表,產生大量揚塵污染大氣環境;疏松堆積物極易流失,影響地表和地下水;采礦廢棄物中含有污染成分,伴隨著水土流失而污染滇池水體。據霍震等人(2009)研究,滇池流域生態環境高敏感區主要受到采石和磷礦污染源影響[7]。

2.2.2水土流失

礦產開采導致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水土流失嚴重。根據滇池流域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成果,滇池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736.84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2.8%,年土壤侵蝕總量283.1萬 t,土壤侵蝕模數為994 t/(km2·a),年均剝蝕厚度0.74 mm/a[7]。

2.2.3景觀破壞

露天采礦造成山體、巖石,特別是采石形成的眾多山體缺口使城市面山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嚴重破壞了滇池面山景觀,影響景觀的環境服務功能。

3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

3.1恢復原則和思路

遵循可持續性、協調性、與景觀再造相結合等原則,按照恢復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基本思路,結合“城鎮上山”和工業項目上山的需求,盡快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消除安全隱患,將廢棄地恢復到自然的或可利用的狀態。

3.2技術分類

針對滇池流域采礦廢棄地特點,結合恢復原則及思路,將生態恢復技術分為地形地貌恢復及修整技術、土壤基質恢復技術及植被恢復技術3類。在采取削坡、護坡、場地整治、客土覆蓋等工程措施以維持地表基底穩定、恢復土壤本底的基礎上,實施植物措施來恢復和重建穩定的植被群落。

對于分布在城鎮面山、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對生態環境和城市形象有重大影響,或面積較大、具有較大開發利用價值或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廢棄地,必須先進行地形、地貌的恢復和修整,在此基礎上恢復土壤基質及植被或進一步開發利用;面積小、影響不大或無開發利用價值的廢棄地則以植被恢復措施為主。

3.3生態恢復技術及方法

3.3.1地形地貌恢復及修整技術

地形地貌恢復和修整包括山體修整、場地整治、防排水工程3方面,山體修整即實施削坡、護坡工程,使開挖邊坡坡面和山體穩定;場地整治是通過回填、挖高填低或挖低填高,對破碎地形進行恢復或整理,使場地景觀與自然景觀協調,為后續開發利用奠定基礎;設置防排水系統是為滿足場內防洪及安全的要求。

1)削坡工程

對土質邊坡高度大于5 m、石質邊坡高度大于8 m的不穩定邊坡進行分級削坡,同時清除坡面浮土和松動危巖體,使坡面安全穩定。削坡一般采用直線型、臺階型和分級馬道3種形式。直線型適用于高度小于15 m且結構緊密的均質土坡,或高度小于10 m的非均質土坡;臺階形適用于高度在12 m以上、結構較松散,或高度在20 m以上、結構較緊密的均質土坡以及石質坡面;分級馬道適用于高度在10 m以上的棄渣場、排土場和采砂場邊坡,馬道寬2 m。削坡后的坡比一般應緩于1∶ 0.5。

2)護坡工程

護坡包括坡腳防護和坡面防護,坡腳防護以擋土墻為主,墻后排水;坡面防護以植物護坡為主,也可采用工程護坡或砌石草皮等綜合護坡;另外,對現場條件不允許、削坡工程量太大或削坡無法有效改善其穩定性的邊坡,可采取注漿加固法、預應力錨桿(索)和SNS主動防護網進行加固防護。

3)場地整治工程

對采石場、采礦廢棄地的采空區、采坑等坑凹地,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或其它城市固體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或污泥、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填平,恢復原地形地貌;對于地形破碎的采區,按合理的場地標高,挖高填低修整地形;挖低填高則是利用場內采空區、采坑或凹陷地形,進一步深挖改建作為小水庫、魚塘等利用,填高部分恢復為農地、園地或林地。對整治后作為建設用地利用的,對場地穩定性和坡度要求較高,坡度一般應小于8°,回填材料以土夾碎石為主并分層鋪設輾壓;復墾為農地的一般坡度在15°以下即可,回填材料則以有機廢棄物為主。

4)防排水工程

場內根據防洪排水需要修建漿砌石或土質排水溝渠,排水溝分干渠與支渠,斷面形狀采用梯形或矩形,斷面大小根據匯水量和洪峰流量計算確定。

3.3.2土壤基質恢復技術

1)覆土工程

對土層薄或無土壤層的采石場、采礦廢棄地,須采用全面或局部客土覆蓋的方法恢復土壤基質。客土土源首選表土或熟土,如昆陽磷礦開采時設置的內排土場存放剝離表60.7萬 m3,全部用于閉坑區植被恢復。而絕大部分廢棄地沒有收集存放表土,若異地取土則會造成2次環境破壞,因此客土可利用渣土或基礎建設開挖棄用的心土進行土壤熟化后再使用。常用土壤熟化技術措施有:施用有機肥(如人畜糞、塘泥、沼氣渣肥、食用菌袋料渣、廢棄中藥渣等)、種植綠肥(如紫花苜蓿)、施用生土熟化專用肥等。全面客土覆蓋厚度一般為:土質邊坡3~5 cm,巖質土邊坡5~10 cm,巖質邊坡15~20 cm。

2)土壤改良工程

土壤瘠薄、結構差的取土場、采砂場廢棄地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直接改良土壤,即通過深翻、施加有機質(如秸稈、鋸木屑、糠殼等)等改善土壤結構,或施用有機肥料、無機肥料、種植綠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3)水土保持工程

主要是通過坡頂修建截水溝、坡腳排水溝等措施,或用土工布、彩條膜等臨時覆蓋,在植被恢復前減輕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程與防排水工程結合考慮。

3.3.3植被恢復技術

1)植物選配

植物種選擇應遵循生態適應性、先鋒性、可演替性及持續穩定性、物種多樣性、兼顧景觀效果等原則,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共選擇推薦包括喬、灌、藤、草在內的41個植物種類用于生態恢復(表3)。

樹種配置上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喬、灌、藤、草結合,配置時考慮生態位錯開,如先鋒樹種與群落優勢種、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喬木與灌木草本、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搭配等。一般情況下,坡度35°以下可采用大中喬木、灌木、草本混合搭配,坡度36°~45°配置小喬木、灌木和草本,坡度46°~60°以草本、攀緣性灌木為主,坡度超過60°的種植藤本。

喬木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華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藏柏(Cupressus torulosn D.Don.)、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 D.Don.)、滇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Schott)、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滇樸(Celtis Kunmingensis Cheng et Hong.)、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 J.Poiss.ex Franch.)、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黃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f.)、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ex Vent.)、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冬櫻花(Cerasus serrulata(Linds.) G.Don ex London)、銀杏(Ginkgo biloba Linn.)、香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Wall.)Nees)

灌木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 (Maxim.) Li)、車桑子(Dodonaea viscose.(L.) Jacq.)、苦刺(Solanum deflexicarpum C.Y.Wu et S.C.)、云南含笑(Michlia yunnanensis Franch.ex Finet et Gagnep.)、紅葉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女貞(Ligustrum quihoui Carr.)、夾竹桃(Nerium Oleander L.)、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云南黃素馨(Jasminum subhumile W.W.Smith)、多花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藤本 地石榴(Ficus tikoua Bur.)、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nsis (Tobl.) Rehd.)、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 Choesy)

草本 戟葉酸模(Rumex hastatus D.Don)、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Cav.)、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金雞菊(Coreopsis basalis L.)、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 Linn.)、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芒草(Miscanth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

2)建植技術

由于礦區立地條件差,采取挖大塘或開挖種植槽后回填客土的整地方法。坡度45°以下建植方式以植苗為主,超過45°坡面以播種為主,并結合生態植被毯、生態植被袋、三維網、生態灌漿、植生基材噴附等特殊措施建植;高陡邊坡采用垂直綠化的方式,在坡頂坡腳及分臺臺階上,或利用石壁中凹陷微地形、石縫等砌筑植生盆種植藤本。

3)養護管理

養護管理主要包括水肥管理、修剪、人工調控幾個方面。植被恢復初期水分管理尤為重要,有條件的地方應修建蓄水池和灌溉管網進行澆灌。早期人工調控指更換樹種、補植,后期則通過整枝、間伐、刈割等措施,及時調整種內種間關系,使植被向穩定群落演替。

4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土坡采石場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方案黃土坡采石場面積達277.7 hm2,是滇池流域面積最大的采石場,位于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洛羊街道辦事處黃土坡村,老昆石公路和呈黃公路交叉口北側,地理區位突出,擬建的呈黃快速公路及昆嵩高速公路從礦區縱貫而過。采石場地處滇池盆地邊緣中山丘陵區域,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場內零星分布有云南松、圣誕樹、圓柏、小葉栒子、火棘、蕨類、白茅等樹種,周圍主要森林類型為云南松林和圣誕樹林。

4.1恢復重點及難點分析

采石場最突出的特點是地形極其破碎,邊坡高陡,據調查,采石場內現有87個高陡不穩定邊坡,坡度多在60°~80°,最高邊坡高度達86.1 m;其次是基巖,土層極薄甚至沒有土壤,坡質以石質、土石質為主,立地條件極差。采石場恢復重點是場地整治,高陡邊坡是恢復難點,土壤是植被恢復的關鍵因子。

4.2恢復模式考慮

基于采石場面積較大、地理區位突出的優勢,其恢復方向主要是土地開發利用,而植被恢復和景觀營造可提升土地價值,因此恢復模式分為建設用地開發、綠地景觀營造和植被恢復3種,建設用地按土地Ⅰ級開發整理的標準和要求進行恢復,景觀營造恢復為園林綠化用地和風景林地,植被恢復則起到防護、隔離作用。

4.3主要技術措施

4.3.1建設用地場地平整

為避免大挖大填,結合現狀地形,采用分臺場平的方法,各臺標高參照道路設計標高等合理確定。

4.3.2高陡邊坡削坡與植被恢復

削坡坡比為1∶ 1、1∶ 0.8、1∶ 0.67和1∶ 0.5,即削坡后的坡度分別為45°、51°、56°和63°,分2~4個臺階削坡,臺面寬2 m、沿內側按2°放坡排水;坡頂和坡腳種植地石榴,臺階上種植清香木和多花薔薇,利用地形的凹陷處、石縫等種植多花薔薇和地石榴。

4.3.3土壤改良及整地

由于采石場土壤缺乏,所以采用外調客土全面覆蓋,客土來自經濟技術開發區信息產業基地1#主干道兩側的建設工地,經熟化處理后使用。植穴規格:喬木100 cm×100 cm×100 cm、灌木60 cm×60 cm×60 cm;種植槽規格為50 cm×50 cm,植穴或種植槽中回填客土。

4.3.4恢復目標群落擬定和樹種選擇

擬構建以滇青岡為優勢種的植物群落,選擇滇青岡、旱冬瓜、構樹、清香木、滇樸、黃連木、火棘、胡枝子、多花薔薇、地石榴、草本地被(戟葉酸模、波斯菊、孔雀草和紫花苜?;觳ィ┑葮浞N,根據場地坡度、坡質等的不同進行不同搭配,平臺及緩坡區采用喬、灌、草混合搭配,坡度較陡區種植多花薔薇和草本地被混播。

4.3.5綠地景觀營造依山就勢

如利用采石場內現有采坑,進一步深挖后改造為水體景觀,保留部分開采遺跡景觀作為科普和展示,穩定邊坡改造后作為戶外攀巖運動、拓展訓練場地等。并選用紅葉黃櫨、銀杏、黃連木等色葉樹種營造季相變化豐富的植被景觀。

5討論

1)采礦廢棄地普遍存在地形地貌破壞、山體缺損、土層破壞、植被喪失等特點,須采用工程方法和植被措施結合進行生態恢復,視其恢復或利用方向而有所側重。

2)植物群落的構建和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生態恢復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要評價其效果,應盡快建立采礦廢棄地生態恢復評價時間及標準體系,且該體系應盡量與管理體系相適應。

3)采礦廢棄地恢復或利用形式可多樣化,如復墾為農地,栽種經濟林果,生態旅游,健身運動場地,修建小水庫和魚塘,種養業結合,苗木基地建設,開采遺跡景觀保護及開發等。具有區位優勢且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可優先恢復為建設用地。另外,選擇有代表性的2~3個礦區作為生態恢復示范點,進一步研究廢棄地恢復技術和利用方向,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為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孟江紅,孔素麗.淺談礦區生態系統重建的可行性和經濟效益[J].礦山測量,2007(4):82 - 83.

[2]趙方瑩,孫保平.礦山生態恢復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3]李洪遠,鞠美庭.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4]白中科,趙景逵,朱蔭湄.試論礦區生態重建[J].自然資源學報,1999(1):35 - 41.

[5]劉國華,舒洪嵐,張金池.南京幕府山礦區廢棄地自然恢復植被的構樹種群及其伴生樹種生態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184 - 185,188.

[6]李紅旭,馬玉春,馬勇,等.滇池流域采礦區植被恢復規劃[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2):132. - 134,135.

[7]霍震,李亞光.GIS支持下滇池流域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J].林業調查規劃,2009,34(5):12 - 16.

[8]顧衛,江源,余海龍,等.人工坡面植被恢復設計與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9]孫延良.基于水土保持理念的生態公路建設[J].森林工程,2011,27(3):80 - 82.

[10]宋海濤,王海波,刁云飛,等.黑龍江省烏拉嘎金礦廢棄地植被恢復情況研究[J].森林工程,2011,27(5):29 - 34.

[11]董世魁,劉世梁,邵新慶.恢復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李斌,陳月華,童方平,等.采礦廢棄地植被恢復與可持續景觀營造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9):64 - 69.

[13]李秀珍,冷文芳,解伏菊,等.景觀與恢復生態學——跨學科的挑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篇6

(一)環保進度監理

環保進度監理就是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的總體進度的監理,環保進度監理與主體施工實施進度需要滿足“三個同時”的要求,即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運行。只有實現“三個同時”,才能保證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的進度合理。在進度監理的技術措施層面,需要建立環保施工規劃,運用高效合理的施工技術及方法。在進度監理的經濟措施層面,若出現因承包商自身的原因導致的拖延環保措施實施進度的,環境監理師需要向其發出整改令,同時處以相應的經濟處罰。在進度監理的合同措施層面,需要遵照合同以保證環保工作進度要求。

(二)環保投資監理

環保投資監理就是按照審批通過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偼顿Y的要求對其進行投資監理,確保環保資金的有效使用。環保投資建立要對環保資金的專項資金計劃簽署相關的環境監理意見,并監督環保資金的撥款和使用情況,最大程度的實現資金的合理調配,杜絕出現挪用或占用環保資金的情況。在環保投資監理的組織措施層面,監理公司需要明確內部的環境監理職責和分工,把環保投資監理的責任落實到人。在環保投資監理的技術措施層面,監理師需要對環保施工單位施工方案的設計和定稿進行嚴格審核,選擇合理的環保工期開展環保施工。在環保投資監理的經濟措施層面,必須對環保施工的預計支出和實際開支進行比較分析。在環保投資監理的合同措施層面,監理師要根據合同相應條款支付環保施工款項,避免資金被挪用或占用。

(三)環保質量監理

環保質量監理需要嚴格遵循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各項環境保護有關文件,以及國家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相關要求實施,避免出現新的生態污染情況,確保監理符合主體工程環境保護驗收要求。通過監督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承包商是否嚴格遵照環保施工規劃保護土地資源,是否采取相關措施預防施工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對機械、材料、施工方法和施工人員等容易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進行監督,確保施工地點的生態環境能與工程施工協調統一,在遵循自然和生態規律的前提下,避免產生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另外,環保質量監理還需對環保施工圖、施工場地的布局與規劃、施工隊伍建設等環節進行監督。

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環境監理操作程序

在實際的環境監理中,環境監理師根據環境監理規劃、實施細則和監理方案,對施工單位實行監督,若在監督過程中發現存在污染及生態破壞的現象或有出現苗頭,影響環保進度,環保投資質量的情況,需立刻要求施工單位限期整改;在施工單位整改完畢以后,還需由環境監理師進行現場核實,確認達標后才能繼續進行施工。此外,環境監理師還需倡導施工單位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若出現嚴重問題,則按照業主授權的權限對施工單位作出相應處罰,或者建議業主責令施工單位停止施工。

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環境監理的具體實施

(一)增強施工人員的生態環境意識

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和施工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能對工程施工中的生態環境產生直接影響。環境監理的內容需要先以增強施工單位與施工人員的生態環境意識為根本出發點,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談話等方式,了解施工單位和施工人員生態環保意識的強弱,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有關的施工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知識、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等內容,從而不斷增強施工人員的生態環保觀念,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環境保護中。

(二)監督檢查取料場地和周邊的生態環境

監督檢查取料場地和周邊的生態環境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砂料加工會對河流下游的水質產生破壞,特別是污染指標懸浮物,務必要事先經過沉砂池澄清廢水后才能排放,且盡可能的實現廢水循環再利用。其次,取砂不能影響周邊的生態環境,特別是不能對珍惜動植物造成永久性破壞。河邊取砂不能破壞河水流向,也不能出現堵塞河道的現象。再者,要嚴格防范取土場周邊的植被遭到破壞,且留意取土后可能出現的山體滑坡及水土流失現象。同時要嚴格防范石料廠取料后可能發生的坍塌及水土流失等現象。

(三)監督庫岸和周邊的生態環境

監督庫岸和周邊的生態環境的側重點在于,嚴格查看施工過程是否存在濫采濫挖、施工廢棄物隨意堆放、毀林、毀草等現象,檢查施工地區恢復是否落實,野生動植物是否得到保護等問題。若存在揚塵現象則要及時灑水降塵;對于燃油機械產生的廢氣和煙塵,砂石料加工產生的粉塵,水泥及石灰裝卸產生的粉塵,混凝土攪拌產生的粉塵等,需要嚴格按照要求采取環保措施。對于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噪音,包括機械運轉噪音、運輸噪音,砂石加工攪拌噪音,隧道爆破噪音,鉆機鑿孔噪音等,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降低噪音的產生。

(四)監督河流和周邊的生態環境

施工時砂石料的加工沖洗,混凝土的攪拌及澆筑,基坑廢水,施工人員生活廢水和運輸車輛清洗廢水等,均會對施工地河流和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環境監理中,需要重點防范上述情況產生的廢水和廢渣,確保工程上下游水域的水環境不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影響,使其水質保持原貌。環境監理師需要定期或臨時有針對性的抽查施工現場,嚴格監督施工給河流和周邊生態造成的實際影響,對污水排放不達標的施工單位予以限期整改。根據施工地點的環境管理要求,加強監管營區生活污水處理,將其集中排放于污水處理池;同時,建設防滲公測并進行定期消毒。

(五)監督移民安置區和周邊的生態環境

由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常常會牽涉到當地居民的移民搬遷問題,因此環境監理需要配合業主對移民搬遷安置區和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監察,例如,配合業主為移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旅游業以及養殖業等產業。另外,環境監理師還需監督施工單位是否對移民安置工作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施工過程中的各項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對移民安置區的自來水狀況、化糞池和廢物池等設施,以及即將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檢查,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于可能出現的移民安置不當或移民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等問題要形成高度注意,避免引發社會矛盾而影響施工的正常進行。

(六)施工地生態環境恢復

在完成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后,要對施工地區植被進行恢復,包括平地恢復、取料場地恢復、景觀恢復和邊坡恢復四個方面。在進行邊坡恢復時,需要協調好邊坡和周圍環境、景觀的對稱關系,使其同時達到護坡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在進行取料場恢復時,特別是取土場地,環境監理需要對平整取土場地底部和整護邊坡進行重點檢查。剝離30厘米以上的具備土壤肥力的表土回填,隨后進行植被恢復,庫區的取土場表土可實行異地恢復,最大程度的實現土壤二次利用。具有景觀價值的土地可以進行景觀恢復,一般土地則考慮植草恢復。

四、結束語

篇7

【關鍵詞】 山區高速生態保護恢復

河北省茅荊壩(蒙冀界)至承德公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北起蒙冀交界接大廣高速內蒙古赤峰段,南至承德市與已建京承高速公路相連接。該項目由主線、圍場支線和獅子溝、西環、雙灤等3條連接線組成。主線全長111.172km,東營子至雙峰寺與承朝高速共線段5.0 km已由承朝高速建設,新建里程為106.172 km,同步建設圍場支線70.245km。圍場支線建設對承德市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利于帶動木蘭圍場和壩上旅游,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對完善承德市區交通意義重大,根據規劃圍場支線項目未來將向北延伸與內蒙錫林浩特相連。沿線森林資源豐富,途經河北省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釣魚臺水庫、伊遜河等重要生態敏感區域。如何能把新建高速公路與周邊的地理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如何在在高速公路建設中保護好原有生態,盡可能的采取有效的生態防護措施,最大限度恢復生態,成了當前急需研究解決的課題。

一、生態環境的保護

如何保護沿線生態環境,不破壞、盡量少的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結合承赤高速公路建設的實踐,我認為在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時應采取以下措施:

1.減少臨時用地,保護周圍生態環境

施工單位在項目部建設、拌和站、預制場、便道等臨時用地選址時,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基本農田環境保護方案,采用避讓基本農田或收縮邊坡及排水溝外邊緣用地等措施,嚴格控制互通立交等輔助設施占地面積,水泥預制件廠和瀝青攪拌站等臨時占地應設置在服務區或互通、路基等永久用地范圍內,施工便道盡量利用鄉村道路加固使用,減少工程占用耕地的數量。落實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加強取棄土縱向調配,盡可能做到填挖平衡,減少棄渣或借方。

2.采用隧道、橋梁形式穿越自然保護區

主線采用隧道、橋梁形式穿越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承德支線采用隧道形式地下穿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隧道進出口盡量遠離自然保護區緩沖區邊界之外,并按照自然景觀設計。隧道工程采用兩邊對進施工方案和進出口通風方案,核心區、緩沖區內施工期不得設置斜井、豎井等施工便道,運營期不設通風井。嚴格施工管理,盡量縮小施工范圍,不在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內設置去棄土場、施工營地、施工場地等臨時工程。采取小劑量多點延時控制爆破工藝,減少噪聲振動影響。途經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生態敏感區路段設立禁鳴標志。

3、隧道施工時的生態保護

根據地形、地質條件,結合排水要求,以“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來確定洞口位置和洞門的形式,確保洞口及洞門的安全可靠。洞門應當進行必要的防護和綠化,綠化優先選用原生植被物種,講究植被的層次搭配,洞頂截排水溝兩側以矮灌木和植草遮掩,以減少人工構筑物對洞口整體景觀的影響。

4、生態保護深入到施工細節中

在施工全過程實施環保型施工,從施工細節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生態破壞,做到“施工不流土,完工不露土”,做到“三不五隱蔽”――即不大填大挖,不亂砍風景林、名貴樹木,不擾亂山洪水系;取土場、棄土場、拌和場、采石場、建筑垃圾場要即使復耕或制備植被防護;切實保護工程范圍以外的土地和植被,維護沿線生態環境。

二、生態恢復措施

1.路基邊坡生態恢復措施

路基防護全線以生態防護為主,增強道路景觀效果,美化環境。沿線綠化追求主體化和四季常綠,植樹種草富有層次,體現多樣性、多變性,并注意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路基防護在巖土結構穩定、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倡“不見土少見石,適應地形、保持原貌”的防護設計理念,堅持剛性結構與柔性結構相結合,圬工防護與生態植被防護相結合的方法。

1.1填方路基邊坡的生態恢復

一般填方路段:當路基填土高度小于等于4.0m時,采用草灌結合防護;當填土高度大于4.0m時,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護的形式。

受水流沖刷邊坡防護適情況采用漿砌片石護坡或擋土墻。陡坡填方路段:根據實際情況在陡坡坡腳設漿砌片石護腳、重力式擋墻等支擋結構。同時考慮設置邊溝、截水溝、碎石盲溝等排水設施以阻止地面水浸濕基底。

1.2挖方路基邊坡的生態恢復

挖方路塹根據不同巖性、邊坡率,經穩定分析判定后,采用不同的坡面防護措施。挖方邊坡高度小于4m的土質邊坡或強風化~全風化的巖石邊坡,采用草灌結合防護。挖方邊坡高度大于4m的土質邊坡或強風化~全風化的巖石邊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護。

中~微風化石質邊坡:穩定性良好的硬質巖邊坡,采用挖方階梯進行防護;坡面整體穩定,但表層坡面破壞或宜破壞的巖質邊坡采用砼框架植草防護;巖體欠穩定的邊坡采用錨桿框架內植草防護;有碎落路段采用主動網防護。

2.取土場、棄土場生態恢復

1、承赤高速公路區域以為山嶺重丘區為主,路基填筑材料豐富,路基填筑主要采用以挖作填的方式,由沿線路基挖方和隧道出渣所得;取土場一般將高速公路可視范圍外的荒山、低產地的碎石土、山皮土作為路基填料。棄土主要為不適宜做路基填料的地表土和隧道棄碴,棄土場一般選擇在路線可視范圍之外的低洼地、溝谷等位置。

2、在工程施工初期,公路用地范圍內清除出來的表土要集中堆放,并要用土工布進行覆蓋加以保護,用于后期植被恢復、覆蓋表層、邊坡綠化等后期綠化工程。對有些土場、渣場難以復耕、復墾的,在取(棄)土完成后選用速生的鄉土植物,采用草、灌、喬相結合的方式盡快恢復原貌,這樣既達到了生態防護效果又防止了水土流失。棄土場應做到盡量減少人工雕鑿的痕跡,棄土場坡面端部采用弧形過渡,消除“一刀切”的不良視覺;采用擋墻、護面墻的則適當種植攀藤、垂枝植物及灌木作遮掩處理。為防止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棄渣場進行完善的排水設計;棄渣場形狀應適應地形,自然靈活,棄渣后形成的高填方邊坡的坡度不應大于1:1.5,并且前緣設置坡腳擋土墻,以防止地表徑流沖刷和減少棄渣場占地面積;棄渣后形成的高填方邊坡要進行表面防護,如表面植被等。棄渣后形成坡面與周圍地形協調一致,并進行植被或回填復耕處理。

3.排水工程的生態恢復

為了節約公路用地,設計中對路線進行平縱橫綜合設計,盡量減少填挖高度,對于農田路段和耕地緊張路段采用了矩形排水溝,減少公路用地寬度;對地面橫坡較陡,邊坡坡腳(頂)延伸較遠者,設置了護肩墻或擋土墻等;集中設置棄土場,有利于生態保護和復耕。

部分路段高速公路邊坡由開挖山體后形成,有些山體走向是向公路傾斜,一到雨季山體水流匯集流向邊坡后漫向公路路面,容易造成邊坡沖刷。故在設計階段將邊坡后設置漿砌片石截水溝,將山體匯水隔斷集中到邊坡水溝。我們在施工時發現有些邊坡后山體較為平緩,匯水面積不大,特別是一些土質山體,可取消石砌截水溝,將截水溝開挖后夯實,貼鋪草皮,等草皮生長成活、根系扎入土壤內即可起到排水固坡的作用,避免了此類石砌截水溝與公路的綠化景觀不協調的現象。

山區高速突出“植物+工程”一體化防護設計的模式,采用植生帶法、噴播植被法、三維網植被法、土工格室綠化法、框格錨桿植被法等。植物種類盡量用當地的物種,包括草、茶樹、松樹、樟樹、塔柏等。挖方邊溝分明蓋板邊溝、暗蓋板邊溝、土質敝開式配暗溝、淺碟型邊溝等5種形式,截水溝盡量不設。全線排水設施自成系統,不露或少露圬工痕跡。

4.施工臨時用地的生態恢復

一般要求臨時用地要恢復為原先的用地類型,如占用的是耕地,那么工程結束后,應恢復為耕地,將地面復耕后并覆蓋一米五的表土進行復耕。

但是,實際工作中,工程竣工后,有些臨時用地恢復為原來的用地類型往往是很困難的,甚至不能恢復為原用地類型,如取土場,取土后留下一個大坑,對于某些降水較為豐沛的地方,恢復為耕地常常被水淹沒,作為魚塘倒是很合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可恢復為魚塘。

篇8

【關鍵詞】電站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調查;分析

一、電站調度運行方式調查

電站運行方式的調查對象包括電站的運營、防洪、調度方法等,將收集電站的運行資料,包括發電量、水庫水位、蓄水量、入庫流量和出庫流量等,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便說明電站的具體運行情況。

二、電站保證下游生態用水措施調查

在電站工程的設計中已經考慮到下游用水的要求,在安排電站發電過程中要求發強迫基荷出力15萬kW,相應尾水下泄水量為250m3/s,占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的18.8%。因此,電站運行過程中可以保證下游不斷流、不出現脫水段,且滿足下泄生態流量的要求。

通過現場調查、收集電站運行記錄資料等方式,對實際運行過程中采取的保證下游生態用水措施進行調查,了解工程下泄生態流量的實際情況。

三、對魚類影響的調查

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認為,魚類資源調查尚未發現國家重點保護的魚類,水庫蓄水后,水生生態系統的演變不會造成物種的滅絕,水庫河段無內河和海洋間的洄游性魚類,無需設置過魚設施。

此次調查將收集本工程2001年蓄水后,2001~2006年在開展工程區附近其它工程環境影響研究和評價工作時所進行的水生生物尤其是魚類的調查成果,了解庫區水生生物物種尤其是魚類的變化情況,分析水庫建成后對魚類資源的影響。

四、對植被影響調查

工程對植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水庫淹沒和工程永久占地、臨時占地。其中,水庫淹沒區和工程部分永久占地區內的植被被破壞后已無法恢復;臨時占地區內的植被被破壞后,可進行植被恢復,已做了植物措施施工詳圖設計,并按詳圖進行了植物措施建設和恢復。此次將對工程影響區域內的植被類型、數量、覆蓋率等進行調查。

五、生態環境恢復與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調查

本電站工程作為一項大型工程,其施工占地范圍較大,電站建設過程中會破壞原有的地表及山體,產生大量的棄土和石渣,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將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本專題將針對工程水土保持狀況,開展關于施工占地影響及其恢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專項調查。因此,本專題擬包括以下調查內容:

(一)施工占地的影響及恢復。施工占地對環境的主要影響是破壞植被,增大水土流失面積和部分地形地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本次調查的范圍為電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防治責任范圍,包括工程建設區和工程影響區兩部分。

調查的重點在渣場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及生態恢復措施。本工程共規劃有10個渣場,瀾滄江左、右兩岸各布設了4個和6個渣場。

(二)工程的水土保持。主要對工程建設時期和竣工后的水土保持情況進行調查。工程建設時期情況調查以收集相關資料為主;現狀調查采用收集相關資料與現場實地檢查、聽取業主和工程監理人員匯報、召開咨詢會以及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工程措施調查:收集施工記錄、單元工程驗收資料、監理工程師檢查意見報告以及水土保持方案設計及其實施工作階段總結報告等資料;現場調查渣場的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措施,場內公路和對外公路治理工程的具體情況等。重點檢查工程外型尺寸、外觀情況、施工工藝、工程材料是否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以及是否存在工程缺陷,如建筑物變形、裂縫、缺損、塌陷等及其處理情況,從而判定工程功能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工程總體評價,即是否達到質量標準,功能是否正常發揮,總體評價質量等級。

生物措施調查:收集有關造林規劃設計報告、施工作業的有關圖表以及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自檢報告等基礎材料;現場調查施工跡地恢復的生物措施、渣場的植物恢復、施工營地場地臨時設施拆除后的空地綠化情況以及道路系統綠化和草皮護坡情況、綠化美化區的植物措施等,檢查樹種合適與否、樹木成活率、種植密度等,確認植物措施的實施規模,并核實植物措施的實施面積。

六、建庫前后生態植被和土地利用類型對比分析

本專題的目的是通過分析對比電站工程建設前后的遙感影像,評價水電站建設前后庫區周圍生態植被、水土保持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的情況。工程永久性占用了一定面積的土地,工程的施工過程也對庫周的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不可避免地改變區域的植被覆蓋狀況和土地利用狀況。為了說明這種影響的程度,了解庫區周邊生態植被的異質性、人類活動干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調查中將對電站建設前后區域的LANDSAT衛星圖像進行判讀、解譯,得到建庫前后電站工程所在區域的植被覆蓋狀況和土地利用狀況。在此基礎上,比較說明電站工程建設前后水庫淹沒區、庫區周邊影響區、施工區域的植被覆蓋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分析工程建設所產生的影響。

七、環境地質問題調查分析

(一)水庫滲漏。收集工程區域大斷裂帶地質分布和巖層資料,分析庫區及庫周地質發育狀況對滲漏可能性的影響。

(二)庫岸穩定。收集水庫蓄水以來庫周塌岸和滑坡情況的資料,以及電站建設以來庫周幾個主要滑坡體的狀態,并實地了解塌岸和滑坡的情況,以及附近居民生產生活所受到的影響。

篇9

關鍵字:大青山;生態脆弱區;修復措施

大青山屬于陰山山脈的一部分山體,呈東西方向延伸,西起包頭市,東至烏蘭察市,東西長240km,南北寬20~60km,海拔1800~2000m,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m。大青山東與冀北山地銜接,西與賀蘭山、北大山、馬鬃山相通,構成了一條環內亞干旱、半干旱區南緣的生態交錯帶。這條生態交錯帶在中國北方草原區占據了一個獨特的生態區域,成為干旱、半干旱區森林島嶼和諸多大型動物活動帶,在維護和保持祖國北方生態穩定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乃至華北平原具有重要意義。

1生態脆弱區基本特征

大青山是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重要的防風固沙、保護水土、涵養水源生態安全防線,是黃河上中游及京津冀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但是,受經濟利利益的驅動,人為活動頻繁,氣候的持續干旱作用下,加上人類長期不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大青山森林植被退化嚴重,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使得原有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空前的沖擊與破壞,植被的退化與衰敗是脆弱生態系統的顯著體現,恢復與重建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任務十分必要。

2生態脆弱區分布類型

青山區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區山區,屬于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該區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50mm、干燥度1.0~2.0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風沙活動強烈,土地荒漠化嚴重。

3生態脆弱區的成因

3.1經濟發展粗放

由于歷史原因,青山區管轄范圍內的各類違法占用林地企業共89家,其中,碎石場46家,采石場12家,洗砂場13家,其他公墓、拌合站等18家。青山區采石采礦采砂等資源型企業主要表現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過程中沒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多采取“揭山皮式”掠奪性開采,對本以脆弱的森林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大大降低了生態系統功能。

3.2人地矛盾突出

就青山區為例,青山區總土地面積28000hm2,林地總面積14497.0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1.8%;非林地面積13502.99hm2,占48.2%;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4239.54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8.22%。國有林地主要集中在大青山山區。隨著近幾年青山區經濟快速發展,園區等工業項目迅速發展壯大,失地農民人數集聚增長,人地矛盾顯得日益突出,自從20世紀50年代就形成的私挖亂采、散養放牧等引起山體植被嚴重退化,同時由于干旱少雨,給大青山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3.3生態環境多頭執法

由于生態監管機制部門分割、協調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消極執法、執法不到位、不作為現象在一些地方較為突出,導致生態破壞執法效率低下。同時,生態環境執法體系和監督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3.4生態環境意識薄弱

由于我國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還未根本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仍然存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存在重發展輕保護思想,個別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違法采礦、超標排放等行為,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加上民眾環保觀念淡漠,缺乏主動參與和積極維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意識,不能有效遏制資源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生態破壞、系統退化日趨嚴重。

4大青山山區生態脆弱區生態功能恢復重建措施

實踐證明,大青山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應遵循客觀規律,要從人工生態建設轉向自然恢復為主,通過在天然林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現有植被,利用生態系統自身調節能力,促進自然生態自我修復。對于生態系統過度破壞的地區,必要時輔以人工措施(封禁、松土、間種、補植、補播鄉土樹種等),促進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重建。

篇10

關鍵詞:高原地區;環保生態機場;植被恢復;綠化景觀技術;植物造景

中圖分類號:TU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33-0088-03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類型豐富,由于高原地區海拔比較高,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在受到破壞后想要恢復有比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恢復高原環保生態機場的植被時,要根據高原地區的氣候情況,根據基礎的地形特征,確定具體的生態恢復措施,在進行景觀綠化設計時,要將機場空側原地面植被創面修復、飛行區生態驅鳥草坪建設作為重點,對陸側要以本地適生植物造景為主,對機場場內景觀和場外景觀要素進行充分利用,建設出景觀優美、生態良好、安全舒適的機場外部環境,營造出各種景觀綠化的要求,滿足機場功能的

要求。

1 高原生態機場植被恢復的難點

由于高原生態機場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對生態系統制約性外力比較強,生物的生產能力比較低,受外力影響大,有一些敏感的生態因子存在,致使整個生態環境處于一種不穩定的工作狀態。此外,高原地區的生態系統,由于氣候溫度低,生物生長速度慢,如果被破壞,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植物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抵御外來干擾的能力比較弱,如果保護不好,會導致植物面積逐年下降。在高原地區修建機場時,由于需要在用地范圍進行施工場地、材料場地、施工便道的建設,會毀壞原有的土壤層和植被層,導致地表的面積擴大,對風力作用和水力作用更加敏感,使環境變差,降低了環境穩定性。此外,各種基礎工程、土方工程、道路平整、場道工程、施工機械活動等均會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而高原地區由于可供植物生長的土層很薄,營養物質是經過幾千年的沉淀才具備的,一旦這些土壤地質結構被破壞,想要恢復是非常困難的。

2 高原環保生態機場植被恢復的措施

由于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發展民航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區經濟。但是這種經濟的發展是要建立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來開展的,如果通過犧牲環境來換取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行的,因為惡劣的環境也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造成制約。所以兼顧環保和交通,堅持保護環境才是最科學的出路。作為生態環境的基本因素,植被發揮著良好的生態作用,尤其是在保護環境方面有更加明顯的優勢。由于機場施工時,會破壞大量的植被,出現地質災害。為了對災害進行控制,就需要恢復機場植被,目前,恢復植被主要使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工程和植物相結合的措施。

2.1 植物措施

在機場建設中被損壞的植物,除了可以依靠自然更新進行恢復以外,還可利用人工恢復的方法對植被進行恢復,例如使用人工種植、機械種植等方法恢復植被。通過將種子、化肥播撒到土壤中,使植被得以恢復。目前常用的植物恢復方法主要有:

2.1.1 香根草生物邊坡防護技術。選用香根草作為基礎植物,按照施工現場的地質結構、氣候情況、降雨量、土壤成分對植物和營養供應進行配置,然后再使用特殊的養護方式形成綜合性的技術方案。由于香草的適應性比較強,可以承受50℃的高溫和-10℃的嚴寒??购的芰涂寡湍芰茫趐H=4~11的土壤均能成活。

2.1.2 客土噴薄技術。依靠植物纖維的網絡作用和高次團粒劑來提高客土結構的密實性,建設出耐雨、透氣、牢固、接近自然表土的生長結構。

2.1.3 三維植被網護坡。三維植被網護坡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技術,通過使用土工合成材料對高陡邊坡防護問題、巖質邊坡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解決。三維植被網護坡指的是使用活性植物和土工合成材料,利用植物的生長加固邊坡的一門技術。此技術融合了土工網和植物護坡的優點,可以達到良好的護坡效果。當植物的覆蓋率超過30%時,小雨的沖刷不會對邊坡造成影響。當覆蓋率超過80%時,暴雨的沖刷不會對邊坡造成影響,并且土工網可以有效地減少水分的蒸發,使滲透量得以提升。除此之外,由于土工網的材料為黑色聚乙烯材料,吸熱效果和保溫效果良好,可以進一步促進植物的發芽和生長。

2.1.4 綠化混凝土護坡?;炷磷o坡綠化是利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種子配方對巖石邊坡進行防護和綠化,可以根據邊坡的地理位置、邊坡的角度、巖石的性質以及對綠化的相關要求,確定保水劑、土、廢料、種子的混合比例,利用暖季型槽和冷季型槽的生長特點制成植物種子,例如,某機場植被恢復根據邊坡的變化類型選擇了不同類型的防護方式,對邊坡比在1∶1~1∶1.3的邊坡進行護坡處理時,利用掛網的方式進行處理,對于坡度緩于1∶1的邊坡使用植草護坡的方式進行防護。對于進場道路在進行防護的同時,還使用擋墻護坡等進行工程防護,根據工程防護情況,在邊坡上噴根系發達、成活率高、生長迅速、適合土地特征和氣候環境的草種。

2.2 工程措施

使用護面、錨固、排水、攔擋、坡體改良等措施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開挖邊坡進行治理,主要使用的施工材料為錨固桿、干砌片石、漿砌片石護面、噴混凝土和漿砌片石擋渣墻等。利用植被恢復和工程恢復相互結合的方法控制水土流失,在棄土的選取前,首先剝離表層的熟土,然后進行集中堆放,表面使用薄膜覆蓋,并使用裝土的編織袋進行臨時擋土。

3 機場的景觀綠化

3.1 立交橋景觀綠化

立交橋景觀綠化是機場景觀綠化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可以用松樹、紫薇樹、欒樹、紅楓、重陽木、烏桕等喬灌木組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植物群落,特別是使用紅葉樹、石楠樹、龍槐等喬灌木組成的模紋色帶,整體看起來更加流暢自然,不僅使乘客的視覺效果更加豐富,而且可以讓乘客感受到濃烈的現代感,體現了景觀和生態的完美結合。

3.2 綠化進場路兩側的景觀

由于進場路是進出場通道空間景觀的序列的起點段,可以使用松樹、無患子等組成一個良好的生態景觀背景。將百三葉作為近景,和紫荊樹、紫薇樹、火棘等灌木共同組成一種層次分明、結構錯落有致的自然景觀,使用紅葉石楠、金邊黃楊、龍柏等種植在行車道兩側,構成大色塊的彩色帶,整體效果動感十足、簡潔明朗,可以給人視覺上的沖擊,讓人感受到迎賓的氣氛。

3.3 停車場的景觀綠化

在進行停車場的景觀綠化時,為了達到交通停車的功能,使用花壇組成四方的圍合空間,比如,可以栽植成排的龍爪槐和修剪整齊的大葉黃楊,不僅和停車場的布局一致,而且還有利于人車的分流。在花壇種植各種花草,并形成波浪形的圖形,顯得色彩繽紛、氣氛

熱烈。

3.4 飛行區的綠化

飛行區的綠化是指對機場跑道、停車機坪、巡場道等硬化地以外的區域進行綠化,在保護環境安全、保證飛行安全,樹立良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飛行區的功能和特點,為了不干擾飛行員的視線,防止飛鳥進入飛行區發生鳥擊飛機事件,為飛機的起降提供安全便利,主要使用草坪進行綠化。

3.4.1 飛行區草種滿足自然條件方面的選擇與組合。由于高原地區海拔較高,年平均氣溫低,年降雨量少,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的雨季,其余時間為旱季,基本無雨并且風力較大,因此,在草種選擇上,要選擇耐干旱、抗低溫的草種。

3.4.2 飛行區草種在滿足飛機跑道端凈空和側凈空高度及平整度方面的要求。由機在起飛和降落時,要滿足飛行員視線通透,同時,在飛機降落時發生起落架不能自動打開時,飛行區土面區將作為飛機迫降地帶,因此,飛行區草坪高度應保持在20cm以下。并且為了降低飛行區草坪的管理成本,在不使用割草機修剪草坪的情況下,草坪的自然生長高度不超過20cm,這樣將會增加機場的運行成本。

3.4.3 飛行區草坪在防鳥驅鳥方面的要求。為了降低和控制小型鳥類及大型猛禽進入飛行區,對飛機起降發生碰撞造成損害,影響飛行安全,飛行區草種應選擇在自然條件下不開花或只開花不結籽,避免小型鳥類采食草籽進入飛行區。同時,飛行區草種還應不生長地下肉質塊狀營養根莖,避免鼠類小動物的采食而進入飛行區,從而吸引大型猛禽捕食鼠類而進入飛行區。

4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高原地區的海拔比較高,氣溫低,降水量少,整個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如果受到破壞,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夠恢復。由于在機場施工的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植被的生長帶來了不可恢復的破壞,所以就需要恢復機場的生態環境。在恢復的過程中,植物防護和工程防護是兩種比較常用的恢復方法。根據具體的環境情況選擇不同的恢復方式。在進行景觀綠化時,要根據機場的功能和機場的特點,使用植物造景的方式進行綠化,充分利用各種場外景觀和場內景觀,不僅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小氣候生態環境,還可以營造出各種用途不同的綠化景觀,從而將綠化景觀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劉龍,邵社剛,焦宇.西北高寒地區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交通環保,2003,(6).

[2] 程勝高,羅澤嬌,曾克峰.環境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 四川九寨黃龍民用機場綠化工程(東段)[J].中國園林,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