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技術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4-01-24 17:4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媒體技術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媒體技術的作用

篇1

關鍵詞:多媒體 舞蹈教學 數字

創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數字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正日趨成熟并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在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和創新藝術教育的熱潮中,舞蹈藝術教學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

一、多媒體技術的教學需要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變得異常便捷。舞蹈藝術表現也正通過多樣的視覺媒體傳播和多感官刺激的手法豐富著自己的藝術語匯,開創著現代舞蹈藝術的創新之路。在這一情況下,傳統舞蹈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讓我們看到M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多媒體技術把文本、聲音、圖形和圖像等與計算機綜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五感”,交互式地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存儲容量大、直觀生動,其交互性和網絡化可以來輔助舞蹈教學,對學生掌握舞蹈專業技能知識、優化能力結構,促進其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現代信息技術與舞蹈藝術教育的結合將成為現代藝術教育的核心和必然趨勢,大力推進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優化現代教育資源,豐富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體教學過程里創新藝術、放飛理想,這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

二、多媒體技術對舞蹈教學的促進

1.優化教學資源,豐富舞蹈教學的形象性

利用MCAI等制作教學課件,極大地豐富了舞蹈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了教學水平的發揮和提高。教師可以通過MCAI系統地講解舞蹈基本技能動作,靈活編排組合形式,全方位地分析舞美、隊列、方位等舞臺要素,使課程圖文并茂、完整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利用MCAI制作課件,詳略繁簡自由控制,更有利于課程中要點、難點的講解、分析和掌握。同時,利用錄像反饋技術還可以讓學生主動觀摩、自我檢查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影像手段,可以多角度展示不同舞蹈類型的文化背景,使學生把握舞蹈藝術肢體語言的情感語義和形態構成。例如,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對民族風情圖片或影像的展示就可以提高學生對舞蹈語言的認識和把握,民族音樂的導入欣賞可以引發學生對民族舞蹈藝術理解的情感共鳴。同時,視聽資料信息傳達的形象性是老師單純的語言介紹所不能達到的,前者更為全面、形象和具體。在教學過程中,舞蹈的風格韻律、情感等內容是教師很難用語言向學生解釋清楚的。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教材以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樣一來,減少了教師示范動作的次數和強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水平,也能使學生準確掌握動作的要領和韻律。教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糾正和規范學生的動作,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能力。

2.創新舞蹈音樂伴奏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對舞蹈藝術的學習興趣

在舞蹈教學中,利用MIDI等現代音樂技術進行舞蹈伴奏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模式參與到舞蹈基訓課的音樂伴奏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基訓內容在音樂的渲染下,啟發學生對肢體語言的感受和理解。這樣就改變了單調刻板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的互動、交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成功的藝術體驗中增強自信心、激發對舞蹈藝術的熱愛之情。

聲像教材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舞蹈伴奏音樂形象、新穎的音樂內容、豐富的音樂意境和多樣的音樂風格等方面的感受和體驗的機會,能夠加強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同時,對姊妹藝術的欣賞也促進了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深層理解,不同類型音樂的導入和舞蹈形式的結合,增強了學生對舞蹈藝術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3.導入數字化舞蹈的審美教育,啟迪學生創新舞蹈藝術語言

藝術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創新一種美感、一種意韻、一種符號、一種存在的方式等等。通過舞蹈藝術作品展現人們美好的思想情感、生動的生活畫面、深邃的精神世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些透過舞蹈藝術語言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抑或揚的人類積極的情感,感染著大眾。學生們在信息網絡技術提供的多媒體演示環境中,感受、欣賞著舞蹈的美,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情境教學的啟迪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們正處于一個以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有的變化將會對我們傳統的觀念包括藝術觀念造成強烈的沖擊和震撼。比如,目前已有人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舞蹈編導中,使舞蹈編導者的構思包括隊形變化及舞蹈動作等都可以通過數字虛擬現實直接呈現在屏幕中。盡管這種技術目前還沒有普及,但它在未來是否會引發一場舞蹈編導方面的革命,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在舞蹈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遠程舞蹈、虛擬數字舞蹈和游戲等大量數字舞蹈藝術作品的涌現,充斥了學生的網絡生活。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地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展現舞蹈這一學科的前沿和發展,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判斷,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結語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深入普及和不斷發展,舞蹈藝術的推廣和教學創新,電腦輔助教學技術的提高,舞蹈藝術正朝著多元化、現代化、多媒介化和全方位感官刺激的方向迅速發展。從只有畫面沒有聲音的純肢體語言表達,到聲、光、電多方位輔助表演,再到電腦藝術、行為藝術、展示藝術等多藝術門類的相互借鑒,舞蹈藝術表演和教學正走向一條藝術語匯更豐富、情感氛圍更濃烈、視覺美感更具沖擊力的變革之路。大眾傳媒的運用、傳播拓寬了舞蹈愛好者和舞蹈教學工作者的視野,提高了舞蹈藝術全民參與和鑒賞的水平。舞蹈藝術的教與學在現代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逐步推陳出新,并在內部深化改革,最終贏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麥中凡等.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桂敬一.多媒體時代與大眾傳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3]孫小梅.舞蹈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于平.舞蹈評論教程[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94.

篇2

現如今,游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內容,不僅能夠獲得樂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緩解壓力。所以,游戲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游戲產業也面臨著更高的發展階段,而數字媒體技術將為游戲的制作創造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媒體技術在游戲中的應用形式分析

數字媒體技術在游戲制作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體現在開發、策劃、美術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逐漸加快,游戲的制作也越發精美,例如:從俄羅斯方塊到NBA 2K14,從游戲的界面上我們就能看出,游戲的制作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而數字媒體技術從游戲發展的方面來看,最突出的是體現在游戲的引擎上,也就是對游戲界面的優化,例如:最早的NBA 2K游戲。當時,這款游戲的畫面感還較為粗糙,有時還會發生人物平面化的現象,但是,這款游戲發展到現在,畫質已經非常高,而且各個方面的細節也都非常生動,這些都離不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另外,游戲還需要很多方面進行配合,這些都離不開數字媒體技術。總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

數字媒體藝術游戲制作的表現特性分析

1.數字媒體藝術的虛擬性

游戲中所體現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無論引擎多么高級,技術多么先進,都不能否認這個事實,所以游戲的虛擬性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在游戲中,你可能是法師、是大俠,可能有高級的裝備,但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玩家分清楚游戲世界和現實世界,就不會存在問題。但是,有很多玩家過于沉迷,這是游戲設計者不想看到的。所以,設計者必須要體現出游戲的虛擬性。

2.數字媒體藝術的動態性

所謂動態性就是生動性,是數字媒體藝術中的重中之重。同樣,動態性的價值在制作游戲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將數字媒體藝術應用在制作游戲的過程中,就是要將二維數據轉化為多維數據,同時結合人的視覺特點,使內容更加富有動態性、生動性。具有動態性特點的游戲界面非常豐富,玩家的熱情也能夠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3.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性

數字媒體藝術是在計算機的平臺上進行發展的,所以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將各種藝術在同一個平臺上展示出來,有效地解決了傳播工具的局限性。例如:在過去,電視節目如果錯過了收看,就只能等到重播,而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下,就能有效地避免這一現象。而對于游戲來講,同樣如此,游戲通過網絡的推廣,被更多的玩家所熟知,即使玩家與玩家所處異地,也能順利地進行游戲,增進了溝通與交流。另外,還能使游戲的界面更加豐富。總而言之,游戲通過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才能走向新的高峰。

數字媒體藝術游戲制作中技術問題的解決

1.增強對游戲市場的指導工作

在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之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逐漸上漲。但是,整體來看,當前高校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師資力量薄弱,不能高效地開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教育活動,很多教師缺少實踐經驗,教師的整體水平較低。所以,要想培養更多專業的人才必須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增強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強對游戲市場的指導;對于缺少實踐經驗的教師,可以多開展實際演練,以此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另外,還要邀請業界的專家對媒體藝術進行分析和講解,增強對游戲市場的指導工作。

2.推動游戲市場領域更好的發展

現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玩家對游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必須要加強對游戲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目前,數字媒體藝術游戲已經成為主流趨勢。因此,只有加強對該方面內容的指導,才能使我國游戲產業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不單單要重視技術的創新,同時還要掌握市場游戲的規則,滿足玩家的需要。一直以來,游戲市場都是平淡無奇的,但隨著3D技術的應用,傳統游戲有了極大的突破,然而,現今的3D游戲也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媒體數字游戲的研究,以最快的速度邁進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結語

篇3

[關鍵詞] 右美托咪定;子宮肌瘤剔除術;鞘內;嗎啡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2(b)-00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and Morphine in anesthesia of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Methods 120 patients underwent selective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in Shenzhe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Morphine (BM) group, control (Bupivacaine, B)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All groups were given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BD given 10 mg Bupivacaine and 5 μg Dexmedetomidine; group BM given 10 mg Bupivacaine and 0.1 mg Morphine; group B given 10 mg 0.5% Bupivacaine only. Sensory and motion block situation, adverse reaction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pruritus, chills; analgesia situation of 4, 8, 12, 24 h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could prolong sensory and motion block, compared with the B group [sensory block time: (251.25±40.24) min vs (189.44±38.97) min; motor block time: (226.31±40.72) min vs (164.94±26.11) 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had similar analgesia effect with Morphine (BM group),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17.5±8.3) h and (16.3±7.2) h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ruritus and chills in the BD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BM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Dexmedetomidine can replace Morphine as intrathecal adjuvant drug and has little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Intrathecal; Morphine

目前婦科開腹手術的術后鎮痛常用椎管內嗎啡,其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強術后鎮痛作用。嗎啡0.2 mg腰麻用于剖宮產,鎮痛作用時間可達20 h左右[1]。鞘內輔助5~25 μg芬太尼能提供1~4 h鎮痛,使感覺和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快,作用時間延長[2]。但阿片類輔助藥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瘙癢、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和尿潴留等。近年來,有研究將α2受體激動劑作為椎管內輔助藥。α2受體激動劑可樂定輔助局麻藥鞘內使用,能增加局麻藥效果并減少局麻藥用量[3-5],延長局麻藥感覺和運動阻滯時間[6-7]。

右美托咪定是α2受體激動劑,為美托咪定的活性右旋異構體,具有抗交感、鎮靜和鎮痛的作用。術前給予右美托咪定可明顯減少麻醉誘導所需的麻醉劑用量,可減少術前和術后的阿片或非阿片類止痛劑的用量,還可以增加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國外研究顯示,右美托咪定作為椎管內輔助藥可以使麻醉起效快,作用時間延長,比芬太尼血流動力學更穩定,術中、術后鎮痛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8-9],能減少24 h緊急鎮痛藥需求[10-11]。但目前關于鞘內右美托咪定和鞘內嗎啡的鎮痛效果對比研究仍較少。本研究主要對比婦科開腹手術麻醉中鞘內復合右美托咪定與嗎啡的鎮痛效果,以期尋找一種比阿片類更好的鞘內輔助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10月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擇期行婦科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120例,年齡35~55歲,體重40~65 kg,ASAⅠ~Ⅱ級。排除標準:椎管內麻醉禁忌證;患者拒絕;有嚴重內外科合并癥。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右美托咪定(BD)組、嗎啡(BM)組、對照(B)組,每組4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儀器與藥品

腰硬聯合穿刺包(無錫市通達醫療電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1201);嗎啡(10 mg/mL,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批號120508-1);右美托咪定(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3090632)。

1.3 麻醉方法

于術前1 d訪視患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手術室后監測血壓、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開放靜脈,給予乳酸林格液靜脈滴注。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右側臥位,消毒鋪巾,L2~3間隙穿刺。腦脊液流出后,以0.1 mL/s注入腰麻藥。藥液為0.5%布比卡因2.5 mL,其中,BM組含0.1 mg嗎啡,BD組含5 μg右美托咪定,B組為單純布比卡因。退出腰麻針,向頭側置硬膜外導管3~4 cm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針并固定導管后改為平臥位。若穿刺失敗,失血量>500 mL者剔除本實驗。測試麻醉平面,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心電圖、血氧飽和度(SpO2)。當收縮壓低于基礎血壓30%或90 mm Hg(1 mm Hg=0.133 kPa)時,靜注麻黃堿10~15 mg。若心率低于50次/min時,靜注阿托品0.3~0.5 mg。靜注昂丹司瓊8 mg以預防術后惡心、嘔吐。麻醉效果不全時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5~8 mL。術后接靜脈自控鎮痛泵,1.0 μg/mL芬太尼配至100 mL,背景速度0 mL/h,bolus劑量4 mL,間隔時間30 min,2 h極量10 mL。

1.4 觀察指標

①記錄初始給藥時間(T0),注藥完畢后每2分鐘采用針刺法測量麻醉平面(在身體前正中線由上至下用18號針輕刺,痛覺消失的平面即麻醉平面)直至最高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時間定義為從給藥到最高麻醉平面的時間。測試運動阻滯情況,采用改良Bromage運動評分。評分標準:3分:完全阻滯(不能屈曲踝關節和膝關節);2分:僅能屈曲踝關節;1分:能屈曲膝關節和踝關節;0分:正常。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定義為從給藥到運動評分3分的時間。感覺阻滯消退時間定義為從給藥到麻醉平面恢復至S1以下;運動阻滯消退時間定義為從蛛網膜下腔給藥(T0)到運動評分恢復至0分的時間。②記錄切皮、牽拉腹膜、縫皮時的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VAS)評分。③記錄麻醉效果(肌肉松弛程度),由術者評判。0分:肌松良好;1分:肌松一般;2分:肌松差。④觀察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追加情況、瘙癢、惡心嘔吐、低血壓、呼吸抑制、頭暈、尿潴留、神經系統并發癥。⑤記錄給藥后4(T1)、8(T2)、12(T3)、24(T4)、48 h(T5)鎮痛效果(VAS評分);記錄第一次按壓鎮痛泵的時間及24、48 h鎮痛藥的總用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在年齡、體重、身高、手術時間以及術前血壓、心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肌肉松弛度評分及阻滯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最高麻醉平面均為T6,最大運動阻滯評分均為3分。三組肌肉松弛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BM組和B組比較,BD組麻醉起效時間較快(P < 0.05),麻醉作用時間明顯延長(P < 0.01)。見表2。

2.3 三組患者鎮痛效果比較

BM組與BD組鎮痛效果相似,均優于B組,24 h和48 h鎮痛藥用量明顯少于B組(P < 0.05或P < 0.01)。見表3。

2.4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BD組瘙癢發生率明顯低于BM組(P < 0.01),BD組寒戰發生率低于BM組和B組(P < 0.05);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均未發生呼吸抑制、尿潴留和神經系統并發癥。

3 討論

研究顯示,椎管內鎮痛效果要好于靜脈鎮痛[12]。婦科開腹手術后疼痛程度要比腹腔鏡明顯的多,因此椎管內鎮痛較為常見。本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作為鞘內輔助藥用于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加強麻醉和鎮痛作用,減少嗎啡的不良反應。

椎管內使用阿片類藥,能直接與脊髓阿片受體結合,抑制傷害性神經遞質(NMDA、P物質等)釋放,產生強大的鎮痛效應。鞘內α2受體激動劑作為局麻藥輔劑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局麻藥和α2受體激動劑可產生協同作用。局麻藥直接作用于脊髓,可逆性阻滯鈉通道,阻斷動作電位的產生從而抑制神經傳導,而α2受體激動劑通過抑制突觸前膜C纖維遞質釋放和使突觸后角背根神經元超極化而具有鎮痛作用[13]。這種鎮痛作用可能解釋為何α2受體激動劑復合脊髓可以延長感覺阻滯時間。運動阻滯延長可能源于α2受體激動劑與背根運動神經元結合而產生作用。脊髓存在毒蕈堿受體,以M1受體最多,并與α2受體關系密切。當α2受體興奮時,引起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相互作用參與脊髓的抗傷害過程。本研究發現鞘內0.1 mg嗎啡能維持鎮痛時間(16.8±7.2)h,而鞘內5 μg右美托咪定能維持鎮痛時間(17.5±8.3)h,二者無顯著差異。提示5 μg右美托咪定能達到和鞘內0.1 mg嗎啡相似的鎮痛效果。

與美托咪定相比,右美托咪定對中樞α2腎上腺素受體的選擇性更強,是可樂定的8倍。本研究發現,右美托咪定鞘內輔助用于婦科開腹手術,能使血流動力學更穩定,使患者更為安靜舒適,寒戰和瘙癢反應比嗎啡明顯減少,這與相關研究結果類似[14-15]。椎管內應用嗎啡引起瘙癢可能是脊神經元中阿片和瘙癢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亞型介導的信號轉導而引起的[16],而右美托咪定沒有該作用。降低寒戰發生率的原因可能為右美托咪定能降低寒戰閾值,從而耐受更低的體核溫度[17-18]。右美托咪定減少了這兩種不良反應,使患者舒適度大大提高。鞘內輔助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覺和運動阻滯時間延長,與對照組相比,平均延長1 h左右。這并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而患者整體舒適度提高,滿意度增加。

鞘內右美托咪定能達到嗎啡相似的鎮痛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的局限是術后鎮痛泵的配置沒有考慮體重,可能會影響鎮痛效果的評估,今后應需要糾正這方面的偏倚。

[參考文獻]

[1] Semra K,Ilkben G,Meltem U,et al. The effects ofand fentany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dded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J]. AGRI,2011,23(2):57-63.

[2] Unlugenc H, Ozalevli M, Gunduz M,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thecal magnesium,fentanyl,or placebo combined with bupivacaine 0.5% for partur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9,53:346-353.

[3] Strebel S Gurzeler J,Schneider M,et al. Small-dose intrathecal clonidine and isobaric bupivacaine for orthopedic surgery:a dose-response-study [J]. Anesth Analg,2004,99:1231-1238.

[4] Dobrydnjov I,Axelsson K,Thorn SE,et al. Clonidine com-bined with small-dose bupivaca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inguinal herniorrhaph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study [J]. Anesth Analg,2003,96:1496-1503.

[5] Dobrydnjov I,Axelsson K,Samarutel J,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following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intrathecal or oral clonidine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806-814.

[6] Elia N,Culebras X,Mazza C,et al. Clonidine as an adjuvant to intrathecal local anesthetics for surgery: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J]. Reg Anesth Pain Med,2008,33:159-167.

[7] Boussofara M,Carlès M,Raucoules-Aimé M,et al. Effects of intrathecal midazolam o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hen added to a bupivacaine-clonidine mixture [J]. Reg Anesth Pain Med,2006,31:501-505.

[8] Al-Ghanem SM,Massad IM,Al-Mustafa MM,et al. Effect of Adding Dexmedetomidine versus Fentanyl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on Spinal Block Characteristics in Gynecological Procedures:A Double Blind Controlled Study [J]. Am J Appl Sci,2009,6:882-887.

[9] Al-Mustafa MM,Abu-Halaweh SA,Aloweidi AS,et al.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dded to spinal bupivacaine for urological procedure [J]. Saudi Med J,2009,30:365-370.

[10] Rajni G,Reetu V,Jaishri B,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thecal dexmedetomidine and fentanyl as adjuvants to Bupivacaine [J].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1,27:339-343.

[11] Rajni G,Jaishri B,Reetu V,et al. Dexmedetomidine as an intrathecal adjuvant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J]. In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1,55(4):347-351.

[12] Lim YJ,Ha S,Sia AT,et al. Morphine for post-caesarean section analgesia: intrathecal,epidural or intravenous? [J]. Singapore Med J,2005,46(8): 392-396.

[13] Fairbanke CA,Wilcox GL. Spinal antinociceptive synergism betweenand clonidine persists in mice made acutely or chronically tolerant to[J]. J Pharmacol Exp Ther,1999,288:1107-1116.

[14] Fyneface-Ogan S,GogoJob O,Enyindah C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ingle Shot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with Dexmedetomidine and Bupivacaine with Fentanyl on Labor Outcome [J]. Anesthesiology,2012,5:1-6.

[15] 邱良誠,陳彥青.鞘內注射右美托咪定用于輕度子癇前期產婦剖宮產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 28(4):372-374.

[16] Takashi M,Ardem P. Why Does Morphine Make You Itch? [J]. Cell,2011,147:261-262.

[17] Paris A,Tonner PH. Dexmedetomidine in anesthesia [J]. Curr Opin Anaethesiol,2005,18(4):412-418.

篇4

1.1 數字媒體概念

所謂的數字媒體,就是指通過計算機來進行儲存、處理以及傳播載體的媒體形式。而在我國,數字媒體特指以網絡平臺作為傳播平臺的數字化作品,通過完善的體系,作品能夠有效傳播到用戶的各個終端,使消費者能夠全程消費,是在信息化社會發展帶動下的新的數字化的媒體形式。[1]就目前而言,數字媒體已快速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并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2 數字媒體特性

第一,數字化。數字化是數字媒體的首要特征,傳統的媒體形式中,傳播和儲存的方式基本都是以模擬的方式進行,而數字媒體卻能以信息化、數據化的形式進行儲存和交流,加強了信息的數字化形式。

第二,交互性。與傳統的媒體形式相比,數字媒體能夠實現人機交互作用,這也是數字媒體的一大特征。

第三,趣味性。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流媒體等形式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利用這些媒體形式,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娛樂,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

第四,集成性。數字媒體是一種集文字、圖形、影響、聲音、動畫等形式的媒體于一身的應用,甚至還具備了CAI、有聲圖書等形式的內容,集成性顯而易見。

2 數字媒體技術與電影發展之間的聯系

數字媒體技術是信息化時代所衍生出來的新型技術,無論是對文化的發展,還是技術的發展,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2]而所有與數字媒體作品息息相關的技術,都可稱之為數字媒體技術。可見,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媒體技術還是獨占鰲頭的技術形式,如圖像、音頻等技術。這些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影形式,如下所述。

2.1 改變生產工藝

在數字媒體融入了電影制作中以后,電影的表現形式變得更為靈活了。尤其是在拍攝過程中,數字化的攝影手段能夠抓到更為廣闊的視野,并且體現出的效果更為清晰,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而在后期的剪輯過程中,使用數字化的手段――非線性編輯系統進行編輯,能有效簡化制作流程,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2 擴展表現空間

傳統的電影制作主要是用攝像機來進行,手段比較單一化,而這種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電影的表現空間,電影只能以真實的場景來表現電影中的場景,缺乏空間感。而數字媒體下制作的電影則有所不同。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引導下,電影的很多場景都可以通過特效模擬出來,效果逼真。[3]可見,數字媒體技術在拓寬電影表現空間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讓觀眾能夠有更強的代入感,使得電影場景更能打動觀眾。

2.3 產生虛擬美學

所謂的虛擬美學是指區別于紀實美學的美學形式,在傳統的電影制作過程中,由于受到拍攝制作手段的限制,一般電影體現的都是一種真實性。因此,傳統電影更多的是流行紀實美學。而在數字媒體技術制作的電影有著較強的模擬性,可以模擬出許多虛幻的場景,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在這種技術的引導下,虛擬美學成為了與紀實美學相媲美的、引領時代主流的美學形式之一。

3 數字媒體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具有與時代接軌的特性,在時展的影響下,數字媒體技術越來越受到現代電影的歡迎。[4]不少媒體人甚至將數字媒體技術稱為是繼有聲電影、彩之后的第三次電影革命。

3.1 數字媒體技術在電影拍攝環節的應用

拍攝環節是電影制作的基礎,因此,在拍攝之前,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以保障電影的質。而數字媒體技術在拍攝環節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劇本的編寫,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劇本的編寫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而這種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劇本編寫的完成效率,方便其存儲,為日后的工作開展提供方便;其次是形象化預審方面,通過數字媒體技術進行預審方式,能有效控制影片的發展,并能借助計算機軟件來對場景、布景等進行預演,結合預演效果,能有效為實際的拍攝收集數據,便于影片拍攝的進行;第三是創新了觀眾的視覺體驗,由于數字媒體技術具有較為復雜的技術手段。因此,制作人往往通過利用這一特性,為電影設置一個復雜的場景或者是任務,如3D電影的鼻祖《阿凡達》,以及國內的電影《捉妖記》等,均通過復雜的技術設置了虛幻的角色,以《抓妖記》當中的胡巴為例,虛擬的胡巴便是以3D特效的形式制作而成,這一虛擬的形式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全新的、呆萌的形象,使得這一人物現象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大大提升了該片的票房收益。

3.2 數字媒體技術在電影制作環節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對于電影的制作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數字媒體技術的作用下能有效減弱傳統電影制作中存在的缺陷。由于計算機具有的獨特的智能性和技術性,使得利用計算機在制作電影的過程中能有效降低人為的失誤,同時能有效簡化制作的程序,進而減少制作人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能有效降低電影制作的成本。目前,我國常用的數字媒體技術就是非線性編輯系統,這一系統的優勢在于能夠把轉換電影素材為數字信號,進而將其儲存到計算機數據庫當中,便于重復剪輯和修改,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及質量。由此可見,對于電影的制作而言,特效制作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3.3 數字媒體技術在電影上映環節的應用

電影的上映是重要的成果展示環節,在數字媒體技術指導下,能通過其他硬件設備進行上映宣傳,大大提升電影上映的質量和效率,將電影的精華傳遞給觀眾,以直觀的形式展示電影的藝術性和內涵,滿足人們對電影的感官體驗需求。同時,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還能實現全球不同地點同時上映,獲得更好的影響力和宣傳力。

篇5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 職業院校 運用探究

數字媒體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影視、數字音樂、數字出版、數字教育、數字游戲以及動漫設計等,是科學技術和藝術設計的有機融合。數字媒體技術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融合文化與藝術,將現代化的信息傳播到文化、商業、教育、管理和娛樂等領域中。從普遍意義上來講,我國的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較晚,職業院校對此專業的構建也剛剛起步,因此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職業院校建設的數字媒體專業主要包含了數字圖像處理、數字音頻處理、數字視頻處理、建筑漫游、動漫設計、數字媒體存儲技術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娛樂和學習。

1 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領域中的應用

生活中,傳統的大眾廣告載體如:公交車車體、LED燈看板、廣告牌等,所傳播的信息都是靜止的單向傳播,無法實現主動吸引人們注意的廣告需求,對消費者的信息傳遞很有限,只有使用數字媒體技術讓原本靜態形式的廣告內容動起來,塑造最佳的視覺效果,才能主動獲取消費者的注意,進而加深人們對廣告內容和廣告產品信息的印象,而且信息時代下,只有多樣性、動態性以及藝術性的影視廣告才能真正的滿足大眾的需求。影視廣告的剪輯、制作和傳播與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影視廣告中應用數碼技術使廣告制作更加高效,高清技術的應用使廣告傳播的視覺效果更佳,因此,可以認為數字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影視廣告的發展,使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不僅增加了影視廣告的創新性,同時也提高了影視廣告的表現張力和整體時效性。當前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腦白金系列的宣傳廣告,該廣告中的男女主角以一種卡通形式出現在畫面中,語言與動作充滿詼諧,同時引入一盒跳動的產品,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人們的眼球,觀眾隨著廣告的節奏一步步加深對該產品的印象和認知,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該產品在市場上長久不衰,這也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中的巨大的作用。

2 數字媒體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的另一大應用則是與電子商務的結合。電子商務的產業化發展是人們實現了足不出戶即可購物的愿望,如果現在的網站通過使用媒體技術構建一個虛擬的購物商場,將網店中的產品以三維的形式展現出來,使消費者對商品進行全方位的瀏覽和仿真使用,一定能夠迅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例如:現在的B2B電子商務平臺系統就是受阿里巴巴的影響,形成了當前的網站風格和布局,國內的電子商務平臺系統則是受淘寶網的影響,這些網站的機械模仿毫無創新可言,極易使消費者產生視覺疲勞。而蘋果博覽―3D商業街網站的建設風格與目前主流的電子商務系統有很大不同,更容易抓住消費者的眼球,也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雖然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電子商務領域并沒有運用三維展示的形式,但是數字媒體技術為消費者提供的圖片和網上銀行的協調已經足以說明該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巨大潛在價值。例如,建筑漫游技術就如同3D游戲一樣,運用三維展示的方式,可以讓人進入虛擬的展示空間,切實地感受建筑群內漫步的體會。21世紀是信息時代,因此我們可以相信,電子商務與數字媒體技術的充分結合必將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深刻的變革。

3 數字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對各階段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多媒體工具的應用,使得教學資源逐步向全球化發展,并將教學工作改變為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教學個性化以及管理自動化等,也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對一輔導模式,增加了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活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學生更容易全面投入到課堂氛圍中,產生強烈的主動求知欲望,為當前教學課堂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數字媒體技術在娛樂領域的應用

信息時代下,最受人們喜愛的娛樂方式要數休閑游戲,而數字媒體技術在群眾休息娛樂領域的應用涉及范圍極其廣泛,如:視頻、聊天、微信、QQ等,這些交流平臺通過數字媒體技術使遠程交流和溝通成為現實,但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這些交流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部分人開始出現自我屏蔽,人們的溝通能力逐漸下降,加大了融入社會大家庭的難度,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在娛樂領域的應用需要把握平衡度,不能因為技術的進步影響了人類文明交流的發展。

5 數字媒體專業的展望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數字媒體專業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專業,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專業思想也不夠成熟,因此職業院校在開展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時,應破除一些不適合當前教學發展的模式和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探尋符合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需要兼具文科藝術和理科素養,與藝術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工科的基礎,與純工科專業的學生相比更注重人文精神建設,因此數字媒體專業教學課程的設計要兩種學科同時發展,不可偏重,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適合本學科長久、良好發展的教學體系。

6 結束語

目前,數字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當中,為社會經濟建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很大力量,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將更加靈活、高效,職業院校在建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時,要緊密文理科的知識融合,不斷深化和改革教學體系,使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哲.數字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分析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2,9(12):80-83.

[2]張麗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14(02):78-83.

篇6

關鍵詞:建筑景觀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融合

建筑景觀設計是設計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各種技術的迅猛發展,建筑景觀設計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無論是在設計元素的考慮上,還是在設計方法的實踐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藝術被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領域,建筑景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數字媒體藝術的方法和思維模式。總而言之,新技術的加入必然會引起設計行業的發展和變革,而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正是現在社會技術發展的一種模式。

1建筑景觀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表現

1.1設計理念

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突出表現首先在于設計理念。之所以要進行建筑景觀設計,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證建筑景觀的安全性,進行建筑景觀設計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對建筑各個環節的穩定性進行平衡性設計,只有保證安全性的設計才是初步合格的設計。其次就是要保證建筑景觀的審美性,建筑景觀的設計要求就是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使得建筑景觀具備審美性特征。數字媒體藝術是藝術類學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審美。所以說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質上就是設計理念中審美特性的融合。

1.2設計方法

設計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重要表現。在傳統的建筑景觀設計中,設計一般都要進行設計構圖,通過對構圖的分析來保證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數字媒體藝術和建筑景觀設計融合后,在設計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景觀效果圖的三位構建,通過構建模型來分析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種技術后,設計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維模型上進行,這種設計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觀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作用

2.1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

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有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目前的社會,社會思想的發展趨于多元化,社會審美也在向多元化發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是必由之路,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建筑景觀在設計中可以進行設計風格的多層轉換,及時調整出多元化的設計方案。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入,給建筑景觀設計的方式轉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種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觀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更加的輕松和自由。

2.2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化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藝術類專業,對于藝術類專業而言,其藝術化傾向都非常的濃厚,建筑景觀設計的審美特性其本質就是一種藝術化傾向,所以說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會促進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化發展。這種促進作用主要在兩方面有所體現:首先是設計理念上,藝術化傾向更加的濃厚,這也就是為什么現代諸多建筑景觀的藝術表現力更強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設計方法上,因為數字媒體藝術利用的是現代計算機技術,所以設計過程中可以進行多種審美的選擇,這種審美選擇實質上就是一種藝術方向的轉換,通過這種設計方法,建筑景觀設計的藝術性更加濃厚,其審美意義也更加的豐富。

2.3提高數字媒體藝術的實用價值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學科,主要應用于交叉學科領域,建筑景觀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字媒體藝術的實用價值,這種價值提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擴大數字媒體藝術的適用范圍。通過與建筑景觀設計的融合,可以進行推廣應用,進而使數字媒體藝術與園林景觀設計、雕塑設計等設計實踐相結合,擴大其應用的范圍。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深度。通過應用深度的增加,促進數字媒體藝術的成熟,使其運用更加的規范。

3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的普遍發展為現今社會的數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觀設計作為設計行業的重要內容,必須要促進其現代化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價值。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對于建筑景觀設計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變革,通過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觀設計更加的現代化、專業化和數字化。

參考文獻:

[1]鄔丹.淺談數字媒體藝術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2015(02):24-25.

[2]劉藝.虛擬現實技術對于建筑景觀設計應用[J].藝術科技,2015(03):178.

[3]張健.作為城市新興景觀的媒體建筑解析[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3(10):106-109.

篇7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 網絡技術 媒體藝術 作用 發展 應用

1 概述

媒體廣告的作用是介紹給大眾媒體產品的新款式,新變化,新價格或新的服務,并且幫助他們在眾多的市場同類型產品中選擇某項特別的產品或者服務。它在宣傳別人的商標、產品、服務、構想時,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品牌。換言之,它是一把雙刃劍,廣告可能成為一種提高產品競爭力、強有力的銷售推廣工具,也可能只是在浪費資源,所以,我們在做廣告時一定要有目標和周詳的計劃。一個好的媒體廣告,不僅能宣傳自己的形象,也能讓投放廣告的單位增加利潤和財富,從而壯大公司和銷售網絡。在現在這個信息技術時代,廣告客戶為了得到更優質的服務,一般都會要求媒體廣告能快速的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那么何為信息技術呢?一門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的高新技術就是信息技術。廣義的說,信息技術是人類對各種信息所進行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信息包括數據、文字、語言、聲音、圖畫、影像等,特點是超速度、網絡化、信息流、數字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傳統的媒體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隨著世界經濟體制和技術的發展而改變的社會需求了。尤其是7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產生,許多的藝術家在繪畫作品的時候開始使用計算機,表達創意的時候也越來越多的開始使用多媒體技術。

2 媒體藝術研究發展

多媒體藝術不僅僅是一種“純藝術”,也是多媒體電視、電影、音樂、廣告等表現形式的重要手段,它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多媒體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推進,計算機技術是多媒體藝術的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情況下,計算機技術讓傳統藝術有了新突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加快了多媒體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使其更具交互性、虛擬性、大眾性等特點。多媒體藝術的網絡傳播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多媒體藝術的“交互性”,創造多媒體藝術的虛擬性,營造多媒體藝術的大眾化。

現在是計算機電子信息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多媒體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對媒體,又有什么樣的特點?是人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其實,一個好的多媒體作品可以是各種內容組合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聲音、動畫、計算機圖形等,但都并不是簡單的排列和組合。在現代社會中多媒體因其自身涵蓋的多種媒體優勢,成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新媒體。交互性是它的最大特點。顧名思義交互,就是用戶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通過操作,改變某些元素的特征,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戶在某種程度上的參與就是交互性,從某種方面來說,多媒體就是用戶、硬件、軟件和設計師的參與這四項來共同實現的高技術藝術作品。

3 計算機技術與數字媒體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新專業,是計算機專業與傳統的動畫專業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目的是培養一些復合型的應用設計人才,這些人才既要懂得技術也要懂得藝術,能在進行設計或者創作的時候自如的使用新的媒體設計工具。新一代的傳播媒體已經產生,它們是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結合,傳統的廣播數字媒體藝術、電視、電影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數字媒體藝術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西方新媒體藝術(外教授課)、電視畫面編輯、電視藝術美學、視聽語言、造型藝術基礎、動畫運動規律、雕塑與三維造型、數字音視頻制作、三維動畫、數字攝影與攝像、計算機圖形學、數字高清原理與應用、影視剪輯藝術與實踐、電視制作新技術、電視頻道與欄目包裝、數字影視特技、數字影視合成技術、數字影視作品創作等。該專業通過教學各種數字媒體制作軟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一些專業的技術人才,比如具有很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設計能力,能使用新的數字媒體工具從事平面設計、游戲、動畫制作、數碼視頻編輯和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的人才。

4 數字媒體技術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1/3的媒體正在使用數字策略,在硬件方面開發了移動端App應用程序,在軟件方面制定了數字新聞政策,如果數字化趨勢持續加速發展,那么我們至少會看到以下兩方面的變革。首先,移動設備上的觸屏界面讓媒體和傳播行業不得不思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呈現故事,例如對圖片、大數據和文字重新編排,讓他們更具有交互性,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其次,新聞生產將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在移動屏幕上的“短快頻”和轉發,確保實時消息的及時性,另一方面通過傳統的新聞渠道,例如紙媒、電視和門戶網站進行深入報道。

數字媒體的優勢是只要消費者需要獲取信息,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都可以滿足要求。新媒體的特性是能植入消費者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廣告行業必然要以其作為經營理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隨之改變的也有廣告公司的廣告經營模式。

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信息需求應該是廣告公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廣告公司也隨著該理念的產生而變得多元化。UGA(User Generated Ads)憑借傳播樣式多樣、滲透性強的特點,成為未來廣告發展的一大重要趨勢。在新媒介環境下,隨著SNS網站的興起,社群好友間的病毒式傳播、媒體口碑傳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增加了用戶的互動度和參與度,拉近了品牌和受眾之間的距離,表現手法也更加豐富。以視頻網站為例,雖然業界不看好它當下的盈利模式,但是它一定會成為最具發展性的廣告空間,專業人士預測在未來的五年內,視頻網站的盈利的量一定會超過目前所有的數字化媒體,它的傳播價值會被完全的開發出來。視頻網站是一種具備媒介終端的逆向生產功能的媒體,它創造出來的內容能夠聚集注意力,使投放廣告的新空間,受到許多廣告客戶的歡迎。此類視頻上傳網絡充分調動了融合終端的內容逆向生產能力,廣告公司憑借獨到的內容資源,自身優秀廣告作品的獲取渠道得到開發,堅持廣告產品創作和的模式優化轉型,得到競爭優勢。

5 數字媒體藝術與文化傳播

新媒體藝術――當前的動畫數字化主要指動畫制作數字化,近年來,數字技術發展迅速,數字化技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動畫這個綜合性的視聽藝術領域中。數字技術的介入讓動畫擺脫了技術條件的制約,讓藝術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新媒體藝術在目前來說主要指動畫制作數字化,即指的是計算機技術對包括前期創作、實際拍攝乃至后期制作在內的完整的工藝過程的全面介入。新媒體技術正在給影視動畫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正在目睹視聽奇觀。在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受到了以往任何技術都難以企及的深刻影響,產生了深刻變革,并且該影響仍在深入和加快。藝術家的想象力被實現的可能性會隨著新媒體制作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逐漸的加大。

參考文獻:

[1]丁江.淺談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10).

[2]王彥富.淺談多媒體應用于高校教學的利與弊[J].中國校外教育,2011(20).

[3]朱建群.信息化環境下計算機管理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10).

[4]羅紅華.計算機技術在科技管理過程中的應用[J].硅谷,2011(19).

[5]李銳.屏面中新媒體技術對信息傳達的品質提升[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黎映川.新媒體藝術表現的導視系統設計[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7]鄭良斌,程明智,劉華群.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能力探討[A].第一屆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規范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張夢曉.數字技術與影視創作觀念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1(13).

篇8

關鍵詞:文字圖形設計;數字媒體;運用;實現;對策

0 前言

在當今的藝術領域中,文字圖形設計作為其中的一項構成內容,在世界開展設計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如何將其運用于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以抓住這一全新發展機遇,實現設計方式的變革,是當前文字圖形設計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將數字媒體技術完善運用于文字圖形設計中,是當前進一步提升文字圖形設計水平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能夠為提升設計的效率奠定基礎,所以針對如何實現數字媒體在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運用進行研究,現實意義凸顯。

1 文字圖形設計與數字媒體概述

1.1 文字圖形設計

所謂的文字圖形設計指的是一種以文字為基本元素并融入設計者的想象力來形成各種不同圖形的藝術設計,對于受眾而言,看到的是具體化的圖形,但是,圖形本質上依舊是文字。因此,對于設計者而言,在實際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保留文字元素與促使相應的文字圖形設計能夠具備自身的完整性,并傳達出相應的內涵。

1.2 數字媒體概述

基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誕生為數字媒體的出現提供了基礎,所謂數字媒體可謂是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融合性產物,其是以數字為存在形式的,并借助數字化的形式,將相應的信息進行傳遞。在此過程中,屏幕則就成為了這一信息傳遞的載體,進而營造出相應的視覺效果,同時,借助傳媒技術的支撐,實現了現代化媒體藝術理論的締造。從目前來看,主要存在的數字媒體形式為網絡媒體、數字影視以及電子報刊讀物等。

在數字媒體中,其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網絡、計算機、電視以及手機等屏幕為媒介,將相應的信息內容傳遞給受眾。而在所傳遞的信息中,包括了多種信息形式如文字、圖像以及視頻等,在傳遞的過程中,信息內容豐富多樣且還具備了動態化、實時化的更新,進而滿足當前受眾對信息所提出的需求與要求。

基于數字媒體下,呈現出的突出特點為數字化、信息化以及雙向傳播性等,而當今社會中,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融合,促使數字媒體逐漸成為媒體中的主流發展趨勢。而也正是因數字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字圖形設計這一藝術領域隨之向數字化時代過渡,并展現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2 在文字圖形設計中實現數字媒體運用的途徑

2.1 借助相應數字媒體軟件的運用來實現設計

當前,在數字化媒體時代下,數字媒體技術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則是以相應軟硬件來構成數字化系統,如當前較為常見的分布式系統、Windows系統等,借助這些系統的處理方式,對數字媒體運行的方法途徑進行分析后,可得出:在數字圖形設計領域中,需要借助相應軟件的運用為支撐,而Appocation software作為一款專門用于文字圖形設計中的軟件,其原理和日常所用的Photoshop CS等軟件相同,都是用于處理圖形圖像的軟件。

而從現階段用于處理圖形圖像的軟件上看,較為常見的為Painter/CoreIDraw/Illustrator/Photo-shop等軟件,而這幾款用于文字圖形設計的軟件都呈現出了自身的特點,其中,Painter最為突出的優勢在于能夠針對透明分層構建設計給予支撐,在相應筆刷的設計上,不僅豐富多樣且靈活多變,在使用這一軟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有著極高的仿真度,因此,所設計出的文字圖形作品的質量也相對較高;而借助Photo-shop軟件的運用,在進行圖形設計的過程中,其所提供的圖形處理工具種類豐富,且相應的色彩搭配樣式較多,且還具備著羽化的功能。

而在實際借助這些軟件來完成文字圖形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則可以以多種軟件結合運用的方式,充分汲取不同軟件的優勢,以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比如,在針對所設計的文字圖形進行后期修飾與渲染的過程中,則可借助Photoshop軟件的運用來實現;而在文字圖形的矢量設計上,則可借助Illustrator軟件的運用來實現;在進行綜合設計中,使用CoreIDraw軟件的效果更好。因此,在進行文字圖形設計的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需要以相應軟件的選擇與使用為支撐,進而才能夠為實現數字媒體技術在文字圖形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提供基礎性保障。

2.2 實現設計方法與數字媒體的融合

在實際開展文字圖形設計工作的過程中,主要借助仿生設計、概念設計等方法來實現設計工作的開展,而相應實現數字媒體技術在這一設計工作中的運用,則就需要將現有的文字圖形設計方法與數字媒體技術進行融合與運用,進而實現文字圖形設計方法的創新,并為提升相應設計作品的效果、提高設計效率與質量奠定基礎。

在文字圖形的設計中,采用仿生設計這一設計方法,則是以科學與藝術思想相結合的方式,將設計者所持有的生態觀融入設計理念思想中,通過生態原理的融入來展現出設計作品中蘊含的人性化、人文化價值理念。而究其本質,仿生設計則是通過對生物肌理以及質量等的模擬性創造,強化文字圖形的視覺效果,促使人們在看到這一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一種真實親切之感。

而在文字圖形設計中,還經常使用到的一種設計方法是概念設計,在運用這一設計方法的過程中,則需要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促使相應的設計理念與成品能夠滿足用戶的實際之需。在實際設計中,需要借助的融入與支撐來實現作品由粗到細的設計,最終呈現出完整與全面的設計作品。

借助創新設計方法,是當前文字圖形設計中的一種主流思想與手段,實施上,對于設計工作者而言,創新就是設計的靈魂所在,如果取法創新,那么相應的設計作品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藝術感,無法滿足受眾的實際審美需求。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創新設計方法的融入,促使文字圖形設計不斷實現突破創新與發展,在展現出設計者設計理念的同時,賦予設計作品以靈魂。

而在如上三種常用的文字圖形設計方法中,在實際設計中,可借助多種設計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并積極將數字媒體技術運用于其中,作為文字圖形設計實現創新的突破口,同時也為提升設計作品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3 結語

在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將數字媒體進行運用,能夠以數字技術的融入為支撐,促使設計者借助相應數字化軟件的運用,并積極與設計方法相融合,為實現設計思想與方法的創新并提高設計作品的藝術效果提供了出路,對于當前的文字圖形設計工作者而言,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入與廣泛運用開啟了該設計領域的新章程。

參考文獻:

[1] 王小宏.文字圖形設計的數字媒體化實現[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209.

[2] 孫為.數字媒體中的動態文字設計[J].裝飾,2008(05):81-83.

篇9

關鍵詞 傳統視覺傳達 數字技術 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在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數字技術在改變人類所處的世界的同時,也在悄悄的改變著人類自身。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方面的改革成果,在視覺傳達設計方面尤為突出。在與傳統思維和技法不斷進行抗衡的過程中,現代視覺設計也不斷地受到數字技術的“侵襲”。

1 數字化技術在傳統視覺傳達變革中的應用

在當前信息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數字技術對于視覺設計的影響,隨著我國市場變革的日益激烈,現代視覺設計中開始以數字技術的融入為特色,在產品銷售和推廣方面形成新主力,這不僅給企業和社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對于傳統視覺傳達的突破性改革實踐方面也同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1.1 傳統視覺傳達的從印刷美術設計到多元化構成

視覺傳達技術源自19世紀中葉歐美印刷美術設計領域以設計的延伸和拓展為目標的嘗試性改革。俄國在1913年之后連續四年的構成主義運動,尤其是1918年由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所倡導的教育方針改革和制度完善等活動中,視覺傳達技術才開始從現代工業設計領域進入到以“構成”為主要課程內容的培養技術和藝術的多樣化融合和多元化應用的人才培養進程中。視覺藝術從抽象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創造性思維中汲取了新鮮的養分,以極具時代性的設計理念為特色,將視覺藝術的發展空間拓展到以藝術表現為追求目標,依靠技術的輔助功能來構建起來的視覺性空間藝術表達領域中,此時的視覺傳達尚未脫離傳統理念中僅僅在于形象表達方面具有效用的地位,因此并不能被視為視覺設計和傳達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2 多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輔助下的傳統視覺傳達革命

視覺傳達的第一次變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受到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傳統的視覺傳達在以國際化為發展目標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沖擊下,原有的只需要帶給人類以視覺表達和信息傳遞的職責,也開始向拓展人類視野,改變傳統信息傳遞方式,與互聯網進行融合以滿足虛擬社區中的溝通交流功能需要,同時,在信息傳播渠道和媒體表現形式方面,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帶動下,視覺傳達設的多媒體表現形式研究也開始步入探索軌道,更具有藝術性和更高效的視覺傳達效果成為該時代,傳統視覺從設計和傳達進行自我改革和完善的工作重點,數字技術在視覺傳達領域內的有效融合也與計算機數字技術的出現一起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成果。作為視覺傳達和視覺設計改革的催化劑,數字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對視覺設計和傳達方式產生了最有力的推動作用,而傳統視覺傳達和技術設計也從此開始了其作為人類共通語言的創新性變革之路,并承擔起數字化時代,為滿足基于互聯網平臺所構建起來的社會空間中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需要的主要媒介的重任。

1.3 數字技術對傳統視覺傳達交互性發展的推動

1960年,視覺傳達以獨立的傳達形象出現在日本的世界設計大會上,同樣作為獨立傳達方式的還有影像,視覺傳達在此時已經可以將人類復雜的情感元素等,通過藝術創造的形式進行加工使之融合在藝術創作中。傳播技術和數字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視覺傳達和設計拓寬了覆蓋領域,從商業美術到工藝美術,從工藝美術專向印刷美術,再深入到裝潢設計和平面設計等行業,視覺傳達的階段性成長歷程最終停留在以視覺媒體作為載體的視覺符號傳播探索中,數字化技術、多媒體形式、信息傳播技術等的同步發展,則為藝術設計和視覺傳達的相互融合添加了催化劑,并不斷影響著視覺傳達的效果、速度、形式以及水平等。視覺傳達在與數字技術之間的立體交互性融合的過程中,也逐步呈現出立體化和動態化的發展趨勢,原本的平面化和靜態化也開始從單一化的媒體形式中分離出來,經過多媒體的整合創新后,可以從平面到四維進行視覺傳達和表現,而被傳達的視覺符號和信息也開始具有了交互性特征。

2 傳統視覺傳達與數字技術的立體交互性表現

數字技術的延展性魅力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主要以傳播手段和工具的模式進行滲透,傳統的視覺設計語言在數字技術的引領下,出現了視覺形式方面的新變革,當數字技術作為新鮮血液與傳統視覺設計進行有效的融合時,傳統視覺傳達逐漸增加了現代化的具有時代性和靈動性的氣息。隨著數字技術在傳統視覺設計中的嘗試運用和不斷的研究探索,互聯網的出現則為數字技術何傳統視覺設計的融合打開了一扇通往全世界的窗戶,全球信息同步共享的便捷性,為傳統視覺傳達和視覺設計帶來了隨時共享、分享、交流的便利,而不同地域、空間、時間下對數字技術在視覺設計和視覺傳達方面的運用,更是為當前傳統視覺傳達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2.1 傳統視覺傳達自我中的立體交互性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數字化的變革方向,與此同時,傳統視覺傳達和設計過程中所出現的時間、區域、風格等方面的瓶頸也被打破,一種完全人性化的人機交互圖形界面在互聯網的輔助下,將技術與藝術進行完美的融合,進而依靠虛擬的網絡環境,還原視覺傳達的本身價值,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特征下的藝術壁壘一旦被打破,傳統的視覺傳達和設計方式,在計算機技術和軟件的幫助下,從思維和創作方式的創新方面,找到自由發展的空間,借助數字技術和虛擬的網絡社交系統,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可以真正實現將藝術想法作為現實來進行實踐性實驗,設計師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與數字技術的交互下,新的產品設計和新的營銷、宣傳的方式、策略也開始慢慢打破廣告枯燥無味的桎梏,極具沖擊力的立體廣告形式和立體傳播方式也同時成長起來。

2.2 福娃設計中的立體交互性

數字技術帶來的新視覺效應促使傳統視覺設計和傳播從二維向三維甚至思維立體空間角度過渡,借助數字技術和多媒體軟件等的應用,設計師可以按照創意表達的需要,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將傳統視覺設計中融入多種描述技法、藝術技巧和創意思維等,利用計算機的便捷操作,來進行數字視覺效果的展現。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設計就將視覺傳達和數字技術兩者之間的立體交互式融合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以吉祥物福娃的設計過程為例,設計者在多次演示之后,將“福娃”的形象輪廓以虛實結合的手法進行繪制,在開幕式上,將聲音、圖像、文字和影響等有機融合成一體,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制作好的“福娃”形象投放到每一個需要該圖標的位置,再配合雄渾壯闊的現場活動,“福娃”的形象由靜到動,從動到靜,從平面到三維立體,從三維躍然游人的掌上,“福娃”的形象自此被深深地映入在游客和各大媒體受眾的眼中和心里,經過無限制的傳播后,福娃的含義和形象與2008年奧運會一起成為當年最熱門的話題。

2.3 信息承載量拓展后的立體交互性

數字技術與傳統的視覺設計之間存在著互通性,視覺設計中的數字視覺主要是以“數字技術”為創作和技術處理的依據,基于數字媒體的輔助,創作出具有獨立意義和審美價值點的視覺表現和體驗,數字技術發揮得越徹底,整個視覺設計的表現則越完整和立體,數字技術直接拓寬了視覺傳達的信息量的容積,同時也對視覺傳達的整體范疇進行了擴容,視覺傳達所附著的信息量也隨之增長,受到信息覆蓋領域逐漸增大的影響,數字技術將視覺傳達中原有的功能點,在改變設計方法的前提下,進行了全新視覺體驗的表達,如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時那一枚枚經典的煙花大腳印,采用航拍的方式,從鳥瞰的角度忠實記錄煙花的每一次綻放,并呈現到受眾的眼前,給予受眾全新的視覺體驗,其中煙花的設計需要計算時間,其中所隱藏的數字技術種類和載體的數量,均無法估量。

3 立體交互性對數字技術和傳統視覺傳達的促進

3.1 立體交互性對數字技術創新的促進

數學技術在傳統視覺傳達中,以立體交互性為融合點,隨著傳統視覺傳達逐漸向現代型的轉變,而逐漸深入到工業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以及繪畫藝術等領域,而網絡技術、電視、數碼藝術設計、多媒體廣告、數字電影等也開始進入視覺傳達載體的歷史舞臺,當前,視覺傳達設計的未來價值取向和未來視覺傳遞中表現形式的選擇等,已經成為當前數字技術進行系統升級的重要依據,同樣,受到立體交互性的影響,傳統視覺傳達在新媒體中的多樣化應用,也開始對數字技術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未來視覺傳達和設計為課題,數字技術更需要在視覺設計的表現技法、思維創新、全球化、個性化和靈活化等要求方面進行多元化的整改,突破現有的對圖畫、文字、聲音、語言等的有效融合現狀,重視視覺感官在傳達設計延伸領域的創作需要,配合設計師創作性的設計出更為獨特的視覺設計產品,以數字技術革命的形式,將技術、技巧、經驗、表現、形象、價值等設計元素納入到技術創新中來,最大化地實現設計師的創意草圖,在這樣的發展方向里,數字技術的創新表現才有可能取代傳統視覺傳達的設計和表現技法,在為傳統視覺傳達何設計注入設計靈感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功能性。

3.2 立體交互性對傳統視覺傳達的推動

立體交互性應用到傳統視覺傳達中,主要從視覺傳達設計、圖像設計、傳統美學概念、圖像制作、企業形象設計、企業宣傳視頻的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不同方面進行數字藝術傳達系統的構建和信息的傳遞。立體交互性巧妙地將不同視覺下的設計標準和數字藝術軟件搭配起來,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傳統視覺傳達里也開始融入了多學科的交叉式概念和思維,諸如藝術、心理學、設計、傳播學、數字技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和新理念,這些知識點和理念對數字技術促進下設計者的設計視覺和設計情感的引導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并有利于設計者匯總現有資源和思想,匯總出一個最佳的視覺形象,并利用其所創造出的視覺語言和視覺符號,構建起合理化、科學化的視覺創意體驗空間。在傳統視覺傳達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立體交互性的三維立體技術表現為傳統視覺傳達的多媒體、多渠道選擇帶來了新的思考方向,比如當前互聯網技術所承載的各類網站,按照視覺傳達效果的美感要求和網站本身的構造設計,由立體交互性所引導的頁面設計,必然會出現更為繁雜的站內鏈接關系和更為豐富的功能性,尤其是在符合人體舒適度的界面窗口排列、字體大小、字間距、菜單和圖像的顯示方式、色彩的搭配以及視頻應用等方面,以一個較為龐大的信息傳遞視覺傳達系統的形式,來幫助來訪者獲得感官上的體驗,與此同時收獲滿意度和關注度。

4 反思數字技術和傳統視覺傳達中的立體交互性應用

數字技術對傳統視覺傳達立體交互時,傳達的信息量和傳遞的次數均不受限制,傳達的方式多種多樣,此種改造下的信息必須重新設定傳播渠道,使用兩者的交互性特征來處理圖像或者播放信息視頻,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多樣和豐富化。科技作為數字技術下,傳統視覺進行創新式改革的助推器,其所提供的思維方式、設計工藝、理論模式以及創意點等均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新媒體和新技術形式的誕生,并不意味著原有技術和媒體形式的消亡,因此立體交互性的應用務必從多元化發展的多媒體角度進行運作方式的調整。伴隨著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的創造敏感性的不斷升級,傳統視覺傳達和數字技術立體交互所產生的作用力,反饋在企業產品開發和科學技術的提升角度,則可以直接轉化為設計生產力的價值和效益。

數字技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帶來的新突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被藝術化的技術表現,一方面是被技術滲透后的藝術表現,無論使用哪種表現形式,均離不開科學技術和藝術體系雙方面在理念和視角等方面的同步發展。此外,隨著數字化視覺的不斷拓展,傳統視覺傳達技術在被使用時,務必要保持創造性的敏銳直覺,尤其是在新技術的使用中,科技與設計生產力的能力之間必須堅持不斷轉化,以此來推動我國傳統視覺傳達在數字化時代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曼君.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研究[M].中國創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3(6).

[2] 王曉瑜.數字藝術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與傳統視覺藝術關系的思考[D].南昌大學,2012(12).

[3] 劉黎明.數字化境遇下的視覺傳達設計轉型研究[D].中南大學,2010(11).

[4] 王君潔.在新媒體藝術設計沖擊下的視覺傳達設計[M].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9).

篇10

關鍵詞 網絡化;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7-0018-02

隨著我國的網絡信息化與科技的發展進步,電視行業也隨之得到了高速發展,廣播電視技術也已經逐漸向數字化、現代化以及網絡化方向發展。國民經濟發展與科技的更新使廣播電視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網絡化數字化也是現今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而電視廣播和網絡技術的革新也提高了數字電視盒、數字廣播節目在傳輸方面的技術,廣播電視技術的應用將會更廣泛,但是廣播電視技術仍然有一些空間是需要繼續優化提高的。

1 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

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的最初,我國電視節目圖像的產生、傳輸和接受的過程還是通過實踐軸取樣的方式完成,這中間也會采用幅度調制的傳輸方式,來提升試聽的效果。但是,這種傳播方式下的電視信號很容易受到干擾,信號的強度非常差,如果在偏遠地方和山區生活的人們很難接收到信號,并且即使是接收到信號,聲音和電視畫面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種傳統的廣播電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1]。而隨著近些年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發展,曾經的模擬信號也已經被網絡數字信號所取代,這也預示著網絡數字時代的到來。而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作為一種革新的電視技術,是通過利用網絡作為傳播途徑和傳播的載體,并且以網絡作為平臺播出的媒體形式,數字信號因為具備了很強的保真效果和信號抗干擾能力,所以,在整個系統運行的時候,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系統穩定性[1]。而這種媒體形式也逐漸受到廣大觀眾用戶的喜愛和歡迎。當前的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已經成為發展趨勢,也開啟了人類走向數字化的新時代。

2 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優勢

首先,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對編輯流程方面進行簡化,最大程度地利用網絡的上傳與下載功能進行編輯,同時保存視頻等媒體信息,再利用編輯系統對媒體內容進行分區,拆分完成加工,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媒體編輯人員的工作效率,也對高效率完成廣播電視視頻任務做好保障。因此說明網絡的發展促進了廣播電視技術的進步,完成了資源共享,編輯制作流程經過精簡之后,后期制作的程序和效率有明顯的提高。其次,在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革新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應用,廣播電視媒體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模擬信號也更新為數字化信號模式。在信息的播放品質方面也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成熟的科技作為基礎,在視頻的畫面傳輸和音頻的傳輸上,在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認可。數字化的傳播信號更穩定的同時,與周圍磁場和其他信號并沒有任何干擾,而針對外界的信號也增加了屏蔽的作用,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可以充分滿足用戶未來對電視畫質與音質的要

求[2],隨著網絡化時代逐漸深入人心,網絡平臺與網絡技術已經融入生活,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網絡帶來的便利。學生學習,白領辦公,電視直播等都已經有網絡作為依托平臺,而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傳播平臺,不論在科教、經濟、農業及軍事方面都發揮著重大作用,而科教,網絡課堂的興起也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在文化方面,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也在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建立一個高效穩定發展的信息傳播平臺顯得特別重要[2],傳播平臺通過將時間和空間完美的結合,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充當著廣播電視信息傳輸的巨大載體,而實際上網絡平臺也相當于汽車的發動機,它的優勢是有著更強勁的推動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作用。這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3 網絡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革新

隨著網絡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技術也有了新的變化。而傳統的模擬信號的傳輸方式被取代,改變為網絡數字化的信號傳輸。而這種技術的革新體現在以下3點。

3.1 廣播電視視頻信號改變為數字信號

在廣播電視信號轉變為一連串的數字信號的同時,數字信號特點呈現出離散性。而對比模擬信號,網絡數字信號抗干擾性更強,促使廣播電視視頻信號不會受到外界信號的任何干擾,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傳播[3],對視頻信號的編碼和優化,在對其進行傳輸。

3.2 廣播電視音頻信號改變為數字信號

網絡數字化技術需要對廣播電視視頻信號傳播之外,還需要對廣播電視的音頻信號進行傳播,以此保證廣播電視信息傳遞的完整性。而網絡數字化音頻信號主要通過A/D和D/A互相轉變而成的,利用該傳播方式的準確性來判定質量,頻取樣的質量在這過程中也比較重要,采樣的質量決定了廣播電視播放聲音的質量,如采樣質量有問題,播放的時候就會出現噪音和雜音,從而影響觀眾的聽覺。而高于模擬信號兩倍的音頻才能保證電視音頻信號的采樣的質量[3]。

3.3 實現資源共享并提高活動效率

廣播電視技術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結合實際上對資源共享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也因此提高了活動的效率。通過對網絡平臺的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可以被人們高度共享,也促進了各種信息活動的進行。廣播電視技術與網絡連接之后,網絡平臺促進了資源共享的整合。

4 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前景

隨著網絡數字化的發展,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會發生新的轉變,首先,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無線電視和衛星接收等多樣性的條件下進行選擇,而廣播電視逐漸由單向傳送逐漸轉變為雙向互動方式,觀眾將會通過多種途徑自主的選擇自己喜愛的節目。所以曾經人們期望的可以隨時隨地收看不同的節目已經變為現實,而隨之而來的主要是對電視技術更新的新特點,觀眾看電視也將不受地點場合的局限,人們可以在公交車上、電梯上、戶外大屏幕上借助手機和電腦可以不受約束地觀看各種電視節目。而對于當今的網絡化時代,網絡化和數字化未來也有著非常廣的發展前景,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也將因網絡數字化的用而被進一步打開。而對于人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被進一步滿足。對現階段面臨的機會和挑戰,中國需要繼續依托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廣播電視系統,也需要加快廣播電視技術在網絡化和數字化方面的發展速度,打造更加專業的廣播電視節目,也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5 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發展的優化建議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網絡服務,當前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的發展飛快,而網絡也是重要的問題。但是對于網絡建設的缺陷情況,首先,我們要對當下的寬帶網絡IP技術進行升級,對網絡優化、建網聯網方面需要加強。同時也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優勢,用計算機網絡的光纖作為核心,降低成本,也同時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所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廣播電視網絡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才能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將網絡與廣播電視技術進行資源重新整合,傳統媒體和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新媒體共同發展走向必然道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需要充分整合資源才能夠加快提升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的未來發展,且廣播電視行業需要與其他行業多進行合作和溝通,努力開辟出一條甚至多種發展的途徑,通過這種方式的合作和交流也能對我國的廣播電視行業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從而規范了廣播電視行業,也代表人們進入傳播媒介的新階段[1]。

最后,廣播電視技術的創新對于整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合作深入了解廣播電視技術的核心技術標準,從而掌握標準制定的主動性。如果能引進、學習、改良整個廣播電視的核心技術,能夠將技術與時俱進,也可以促進整體廣播電視行業的良性發展。

6 結論

通過對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分析,廣播電視已經走進了網絡數字化時代,網絡數字化時代的發展也創造了新的電視技術變革,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和機遇。也因此,在國家高速發展的現在,研究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也成為時代的潮流,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玉榮.網絡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研究[J].科技傳播,2016,8(15):102-103.

[2]常衛民.網絡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