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規劃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規劃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結合宜昌市的生態環境現狀及問題,對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中制定的 “育源頭、厚圍屏、清長江、保廊道、留綠楔”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進行分析解讀,最后提出了城市總體規劃中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的制定方法。
【關鍵詞】
宜昌市;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1宜昌市生態環境概述
宜昌地處我國生態系統的重要的過渡帶,具有特定的地貌條件和水熱條件,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地位極其重要,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同時宜昌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源頭區,為我國提供了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宜昌處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過渡帶。因此,宜昌的生態環境保育顯得極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態環境衰退。宜昌處于平原向山區的過渡帶上,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構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區,地質災害容易發生,在全國自然災害危害性評估里,大體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湖北省實施“一主兩副”中心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總體規劃提出到2030年末,將宜昌市中心城區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擁有300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急劇擴張,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逐步激化,嚴重影響了整個城市的和諧發展。
2.1庫區源頭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指的源頭主要是三峽庫區,三峽庫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源頭,是宜昌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自三峽水庫建成以來,隨著人工的調控,庫區的水位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都與原來的天然河道有著明顯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帶的不穩定性,對三峽庫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等。
2.2生態屏障存在的問題
生態屏障既是宜昌生態服務功能的源頭區之一,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屏障的具體生態服務功能在于氧氣制造、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觀營造等。
宜昌長江兩岸的山體區域與自然保護及風景名勝區構成了宜昌市的生態屏障,護衛著宜昌的發展。但是宜昌處于地質災害易發區,且多數地區坡度較大,土地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極易加劇水土流失。
2.3長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問題
目前三峽庫區的長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變成了水庫,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體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體污染方面,三峽水庫運行后,庫區水體流速減緩,自凈能力變弱,流速的急劇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現高濃度的污染區。同時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業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劇了長江的污染。
在長江河床方面,葛洲壩下泄水量含沙量減少,宜昌以下河床沒有泥沙補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導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違法采砂現象時有發生,河床下切更為嚴重。
2.4生態廊道及綠楔存在的問題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體廊道和水系廊道兩大類。綠楔也是重要的生態廊道,主要是由連續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將城外的綠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組團間和城市中間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態廊道和綠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脈、河流及滲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帶。
新生城中村的違章建筑破壞生態廊道問題:城市用地擴張過程中,原來的農村被城市包圍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亂建的違章情況很多,對原有生態廊道破壞加劇。
城市建設阻斷綠楔滲入:宜昌主城區組團感不強,連成一片,滲入城市的綠楔被城市建設活動阻斷。
河堤生態廊道的破壞和公園綠地空間的缺失:宜昌水域較多,河堤堤岸長,水域廊道保護和河堤加固修復工作力度不夠,沒有考慮到河堤生態廊道中公園綠地空間的建設。
3宜昌市總體規劃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針對以上的問題,新版規劃將宜昌生態環境保護的應對策略制定為:“育源頭、厚圍屏、清長江、保廊道、留綠楔”(如下圖)。具體來講就是要以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為抓手,提升森林覆蓋率,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地質災害敏感點的監控和治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續性。
圖:規劃區生態功能結構圖
資料來源:《宜昌市總體規劃(2011-2030)》
3.1育源頭
源頭區應當實施以保育為主、防治為輔的對策,工作的重點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質災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蓋率,盡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強小流域的治理,通過對小流域的治理,縮小水土流失面積,阻攔由水土流失而損失的土壤顆粒物質;盡可能不在三峽庫區展開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由此減少由開發不當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質災害防治:定期對地質災害敏感點進行普查,理清地質災害敏感點的分布,對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評估;對特定地質災害點加強監測,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出預報;對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地質災害處,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進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圍屏
加大林地保育,擴大地表植被覆蓋率和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育力度是生態屏障的保護的重點。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宜昌長江兩岸的生態屏障來說,提高圍屏的林地覆蓋率,是保障宜昌生態屏障,鞏固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強這一地區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徑;加大林地建設,是保障水源涵養的重要途徑。
3.3清長江
宜昌段長江流域整治的重點是水體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護底等問題。
水體環境污染:通過立法根治長江的污染問題,保護長江流域環境。目前長江流域重建設、輕環保;重眼前、輕長遠;重行政手段、輕法治管理的傾向比較明顯。同時,對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必須實行專門性、綜合性的法律約束。
河床下切方面:應采取護沙、保沙的河床護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現象,加大長江采砂監管力度,杜絕違法采砂現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發展,是典型的組團式發展的模式,各組團間多為沒有開發的自然和半自然狀況山地、農田等,大山余脈穿城抵江,構成了山體廊道。宜昌山體廊道建設的重點是:通過有意識保留一些山體不予開發,以連續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將山體廊道保留下來。
長江在宜昌穿城而過,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廊道、中華鱘保護區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飲用水源地。長江既是宜昌和湖北發展的重要經濟帶,也是重要的生態廊道,保護好長江,對我國和宜昌當地,都有極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宜昌水系廊道建設的重點是:保障水環境質量,加強水源涵養地建設,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綠楔
綠楔建設的重點是強化植被建設,保持植被的連續性;基礎是加強城郊山體的綠化;關鍵點是避免人造的各種構筑物對綠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設太多的城市廣場,控制城市廣場的數量,代之以城市公園,以綠芯代替廣場,這也是控制城市熱島效應的手段之一。對城市道路的建設,在市外,通過橋梁和涵洞,保障綠楔的聯通,市內部分,通過路邊綠化、城市街心花園,保持綠楔的聯通。
4宜昌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的啟示
結合宜昌市總體規劃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筆者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的制定方法總結如下:
4.1綜合分析,明確問題
在編制總體規劃制定生態保護環境策略前,需要對城市規劃區生態環境現狀結合城市經濟、社會、空間、制度等要素來綜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規劃區生態環境的真實現狀情況,發現主要問題。
4.2整體考慮,分區治理
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其生態環境策略也必須把握全局,整體考慮。根據分析得出的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問題,結合相關規劃原理制定出統一的規劃總體策略,為生態環境保護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體的規劃編制過程中,根據總體策略,對城市各片區進行分區考慮,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區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發展的綱領,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城市總體規劃作為法定性規劃,政府應當在編制規劃前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規劃策略在具體的建設工作中得以實施。
5總結
城市的發展必須以生態與環境資源作為前提,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的制定,努力營造和諧的城市空間。結合宜昌市生態環境現狀問題,宜昌市總體規劃采用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頭、厚圍屏、清長江、保廊道、留綠楔”五條生態環境策略,集中體現了城市總體規劃在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策略中的綜合性、整體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的制定上對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 2013,3.
[2]葉興平,陳燕飛. 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討――以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為例[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9,9.
[3]蔣貴國,周介銘,張志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安縣為例[J]. 西南農業學報,2012,03:989-992.
[4]饒戎. 基于城市規劃的生態規劃方法[J].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09,01:11-33.
[5]楊月蘭,唐焱.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生態反思及啟示[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篇2
為進一步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全體師生生態文明素養,輻射帶動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生活創建,根據省教育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綠色學校創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綠色學校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縣教育局在加強組織領導,深入調查的基礎上規劃23所學校開展了2021-2022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現將前一階段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抓好統籌協調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長為組長,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基教股、計財股、發展規劃和建設股、教育督導室等相關股室負責人、督學責任區負責人和各學校校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強化了創建工作的組織保障。為全面落實創建工作,制定科學的創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領導召開了統籌協調會議,商討了創建工作方案,明確了職責分工,為創建工作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深入調查,科學制定創建工作方案
為全面準確做好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規劃,2021年5月,縣教育局對全縣所有學校的綠色學校創建基礎情況進行了摸底和分類,擬定了創建工作方案,下發了《關于印發<縣綠色學校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綠色學?!眲摻ㄒ巹澕埃?021-2022年)分年度實施計劃,明確了2021-2022年創建工作總體目標(66%)和創建學校(23所)。按照屬地原則,我縣現有學校35所,其中市屬高校1所,縣屬學校34所,2021年規劃創建綠色學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縣屬綠色學校8所;2022年規劃創建縣屬綠色學校14所,占比為40%。
三、圍繞創建內容,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各類學校在教育及其他職能部門的指導下,緊緊圍繞“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綠色規劃管理、建設綠色環保校園、營造綠色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創建要求,切實加強資金投入,強化各項保障措施,扎實開展了一系列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總結前段工作的基礎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縣2021年綠色學校創建校對照《省綠色學校創建評價指標(中小學校)》開展了自查自評工作,自查自評結果是8所創建學校能夠全部達標,到年底前可以開展評估驗收工作。后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繼續鞏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積極改善綠色環保設施,努力營造和提升綠色校園文化,同時要及時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創建工作資料,積極迎接上級主管部門的評估驗收。
篇3
關鍵詞:生態規劃理論;可持續發展觀;城市規劃
Abstract: in promot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is paper firs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mmary, and then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urban planning is analyzed.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規劃工作開始在城市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城鄉規劃法》的貫徹實施也進一步加快了城市規劃的法制化進程。但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張,作為其核心工作的城市規劃卻呈現出力不從心的局面: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制約力度不足;城市規劃陳舊過時,不切實際;城市規劃雷同缺乏創新等問題不斷顯現,并開始逐步演變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面對經濟社會對城市規劃要求不斷提高而城市規劃卻力所不及的狀況,深入探究城市規劃的價值導向與理論指導,能夠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與矛盾。
1.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建設中的前景
1.1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革命的興起帶來了西方社會對單純的經濟增長觀與無限增長觀的盲目發展,全球人口的不斷攀升、自然資源的浪費性使用、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等等都預示著這種傳統的發展觀即將走向破產。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性。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G.H.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研制并提交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次對可持續發展進行定義:“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自此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成為一種國際共識??沙掷m發展觀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發展理念,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觀、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觀與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觀等。可持續發展觀并不否定經濟的發展,而是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可持續發展應將經濟的增長與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用科學的發展觀引領經濟與社會活動。
1.2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整個人類社會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與人們的生態、經濟、社會、技術活動有著最為密切也最為重要的相關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管理者通過合理的運用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技術等協調和控制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城市技術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的過程,實現人們生態、經濟、社會三項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統工程?,F代化的城市是集經濟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于一體的城市發展大系統,其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是整個系統內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子系統,只有實現各個子系統的協調互動,才能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規劃起源于西方社會對如何解決城市問題的不斷探索,進入21世紀以后,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各國爭相成立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城市規劃實踐的行為框架,實現從城市規劃到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的概念轉變,目的是更好的控制人類對土地和資源的利用所產生的消極效應與后果,將環境管理要素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各個層次的規劃中去。
2. 生態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演變
生態規劃理論是基于對傳統城市規劃理論的批判與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有的城市規劃學者從9個方面對傳統城市規劃和生態城市規劃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與研究(見表1),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定義為:“在對傳統城市規劃設計方法的總結與反思的基礎上,以生態價值觀為出發點,綜合發展而來的新的規劃設計方法理論”。
表1 傳統城市規劃與生態城市規劃比較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城市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按照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進行城市建設,勢必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資源、環境或是經濟、社會矛盾。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規劃實踐,其理論的發展尚有待深化,城市規劃應該是帶有價值取向的社會實踐,因為城市規劃理論是關于城市如何規劃、應怎樣做的理論,缺乏價值取向的城市規劃理論是盲目的和不完整的。因而,價值取向便應該成為城市規劃理論的核心和重點,從迄今為止的人類三大世界觀看:一是神創論,主張城市建設應該通過占卜活動獲取神的同意或是通過相風水來趨吉避兇等。二是人本主義世界觀,主張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偉大的力量,人類不僅能夠認識世界,還能夠按照自身的意愿改造世界,故而城市建設應該最大限度的服從人的利益與需要,人本主義世界觀將城市看成是人類所創造的環境,城市是完全可以認識的,并能夠依據人的意愿加以規劃。三是生態為本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人并非是獨立于客觀存在而存在,它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是自然這個大環境的一部分或是組成因子,故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應該凌駕與自然之上。而在這個城市規劃過程中,并非只有人類具有利益與需求,那些不具備參與權的生命或非生命體同樣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與享受權益的權力。如果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忽視它們作為利益主體的需求,其結果必然會造成城市規劃中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困境。
3.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規劃理論指導下的城市規劃優化方案------以重慶為例
從1949 年至今,重慶城市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其發展過程體現了重慶在這六十多年里的城市化進程,更反映出這六十年里重慶城市規劃演變過程。從計劃經濟時期的行力量政推動下的傳統城市規劃階段一直到如今的以生態規劃為價值導向的可持續城市規劃階段,無不表明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規劃理論指導對優化城市規劃的重要作用。
3.1城市規劃的調控目標轉向控制合理的環境容量、建設標準和相互之間協調發展
傳統的城市規劃將重點放在對城市規模與形式上,而新型的城市規劃觀要求打破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法與思路,注重采取創新的方法合理確定與整合環境容量,準確把握建設標準,注重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與形成。就重慶2007年城市總體規劃上看,城市空間結構變更為“一城五片、多中心組團式”: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東部五大片區組成,中心城區包括中部、北部、南部片區。以片區為格局有機組織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區具有相當的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相互協調發展。將城市規劃看成是一個整體進行城市意象發展,注重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
3.2通過城市規劃落實生態規劃理論與可持續發展觀
對于生態規劃理論與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觀并不是簡單的理論指導,而更應該通過總體的或是具體的城市規劃方案加以落實和實踐,這是優化和應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最佳路徑選擇。具體而言,城市總體或是具體規劃的落實具體包括下幾個過程:一是城市市域體系規劃,在這一環節中,城鎮化是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觀關注的重點。二是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在這里,對城市的明確定位是重中之重,也是城鎮化是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觀研究的關鍵。三是城市形象規劃,在這一環節中,強調對城市的歷史與文明進程等及整個城市的印象的關注。四是城市生態環境規劃,這一環節中,生態價值取向與可持續發展觀成為貫穿整個過程的指導思想,包括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土地分類利用規劃、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內容。五是綜合交通規劃。另外還包括市政公用設施規劃等不同的內容??梢?,在整個城市規劃中貫徹生態規劃理論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過程,要從總體到具體的逐個落實與完善,最終實現城市規劃的改善與合理優化。
總結:
隨著城市規劃在國家和公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影響的并不斷擴大,合理引導其理論和實踐的價值走向變得日益重要和緊迫。對可持續發展城市觀的理解與運用,對生態規劃理論與城市規劃的有機融合是當前城市建設與發展領域的重大課題,故借鑒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與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對于構建突破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濤.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從概念到行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P15-18.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P82-88.
篇4
關鍵詞:城市建設;生態環境;設施;途徑
1概述
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水系統中,城市重工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污水排放,給城市帶來嚴重的水污染,從而使水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水系統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一旦水系統得到惡化的趨勢而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與管理,就會造成地質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文章通過幾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了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的嚴重性進行探討,提出必須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2 問題綜合與多目標的確定
在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充分利用當地專家,邀請長期生活工作在當地的各方代表,進行一次全面的問題總結和相關目標的確定。
2.1 問題綜合――政策
德爾菲法政策德爾菲法是傳統德爾菲法的衍生物,通過一個7~15名成員的德爾菲專家意見組來完成。政策德爾菲法是一個多次反復、互動的過程,專家意見組會聚到一塊,相互交流;它在規劃的初期對明確問題及確立初步目標時尤為有效,結果可以為更為深入的研討或討論提供前期準備。德爾菲法途徑已成為研究城市和環境問題的有效工具。本次規劃中的政策德爾菲意見組由15名成員組成,分別來自規劃、園林、水利、土地、環保、交通、農業、旅游等部門,分別代表專業規劃人員、與城市建設有關的政府管理機構及公眾利益代表,得出的問題和目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2 問題歸納與多目標確定
根據對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態環境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自然生態環境問題和人類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兩種。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安全及其具備的結構功能,給人類及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自然生態系統也為人們提供便生產生活環境、便利的服務等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需要人類的配合與保護,生態系統是人類及各個生物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2.3 常規的、單一目標的問題解決方式及其評價
從某市已有的教訓看,以上生態環境問題如果按通常方式、通過土地利用規劃、防洪排澇規劃、環境治理、城市空間和建筑設計、園林綠化等途徑和相應的工程來單一地解決問題,結果往往在解決某一問題的同時,引起其它問題的出現或惡化。
3 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綜合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
3.1 關于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是保證生態環境的重要系統,能夠全面、綜合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改善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務功能。其中,生活服務主要包括:自然資源中氧氣、植物、動物、場地、綠化、環境美化等等,都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內容是對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性的維護,保護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并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設的關鍵戰略
在系統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過程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設的關鍵戰略和策略。
3.2.1 宏觀區域戰略
(1)宏觀目標:維護區域國土生態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城市能獲得可持續的自然服務。(2)景觀戰略:建立“黃河綠色廊道-中心城區濕地系統-濱海生態保護帶“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將中心城區生態系統融入區域生態網絡中,使其成為區域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
3.2.2 中觀城區戰略
(1)中觀目標:維護自然系統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區域EI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通過城區景觀網絡,公平地、通暢地傳送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2)景觀戰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區濕地水循環系統,實現水資源再利用規劃提出3個小循環系統,包括兩個淡水循環系統和一個鹽堿水循環系統。將淡水循環系統與鹽堿水循環系統分離,淡水河道在臺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鹽堿水的影響。利用風能為水循環提供動力。(3)景觀戰略之二:建立與濕地系統相結合的游憩網絡游憩網絡由斑塊、結點和廊道3種元素組成。①斑塊系統包括10個大型生態斑塊,利用現狀水體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積大,生態及休閑價值高。②結點系統分級配置,包括13個城市級結點和21個社區級生態游憩結點。城市級結點充分利用現狀面積較大的亂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生態休閑價值;社區級生態游憩結點充分利用現狀面積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為其服務半徑范圍內的居民提供生態服務。
3.2.3 微觀戰略
(1)微觀目標通過設計實現并維護城市和區域生態基礎本身的完整性;同時,在場地尺度上,讓人體驗EI的生態服務。(2)景觀設計導則分別提出各類斑塊、結點和廊道的規劃設計導則。a.斑塊和結點設計導則以濕地斑塊為例,導則要求:自然堤岸;濕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種植耐鹽堿及凈化污染物的植被;濕地平淺,濕地邊緣種植挺水植物,等等。b.豎向處理方式長期的農耕活動,使當地人總結出了一整套應對鹽堿的土地處理技術,如臺田,在微觀尺度上有效地解決了種植、排堿、防澇等問題。被更加昂貴的城市綠化方式所替代。
4 綜合途徑的多目標評價
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不僅實現單一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從多方面綜合性的將環境問題進行解決。根據對某地區的實踐總結出,該地區生態基礎設施戰略的提出,發揮了其具有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有針對性的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解決。在此基礎上,在生態問題解決中,生態基礎設施需要相關的管理及戰略來輔助其問題的及解決,為生態環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單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滿足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反之,利用生態基礎途徑系統進行綜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所在,能夠充分解決環境問題,利于環境保護。EI的提出,不僅僅針對單一形式的環境問題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態系統中,水環境的嚴重污染預示著其它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程度進行全方位的解決,由于水資源出現的問題,反映出我國生態環境的問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對于土地的改善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增強生態系統功能,這就需要EI的輔助,通過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建立,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問題及資源利用問題,提高我國資源利用率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綠道;規劃設計;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綠道綜述
1.1 綠道概念
“綠道”源自英文單詞“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環境;way則表示通道,包括動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1]。
在美國,綠道發展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第1階段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綠道,如波士頓公園系統;第2階段為1900~1945年代,主要為風景園林師規劃的綠道,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的公園道(Parkway);第3階段為1960~1970 代,生態學影響下的綠道規劃;第4階段為 1980~1990 年代,此階段興起綠道運動,強調綠道的多樣化游憩需求及可達性。第5階段為 1990 年代至今,綠道在理論和實踐全面展開[2]。
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綠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的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該公園綠道系統通過林蔭大道將綠地和各類開敞空間聯系起來,就像一條翡翠項鏈環繞在城市周圍,因此也稱之為波士頓翡翠項鏈(圖1,2)。
由于認識到了綠道網絡在環境保護、經濟利益、美學上的巨大價值,美國各州從20世紀中葉開始對各類綠地空間進行了連通嘗試。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還是在1987年的美國總統委員會的報告中。該報告對21世紀的美國作了一個展望:“一個充滿生機的綠道網絡......使居民能自由地進入他們住宅附近的開敞空間,從而在景現上將整個美國的鄉村和城市空間連接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一直延伸至城市和鄉村”。此后,綠道這一概念開始被廣為接受。
1.2國內綠道的理論研究及實踐
我國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引入介紹綠道是1992年的《美國綠道(American Greenways)簡介》,文中直接使用“綠道”作為“greenway”的翻譯[3]。最早較為詳細詮釋這一概念的是張文和范聞捷的《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對國際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進行了介紹[4],此文將“greenway”翻譯成“綠色通道”,國內后續研究普遍使用了“綠道”和“綠色通道”。
經過了十幾年的相關研究,國內的綠道研究已逐漸趨于成熟,相關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案例大量涌現。目前,國內綠道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包括國外綠道理論介紹、國外綠道實踐案例介紹和國內綠道理論與實踐介紹[5]。而國內綠道理論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堅教授從景觀生態學和文化遺產角度進行的綠道生態和文化保護功能的研究;②劉濱誼教授從綠地系統和綠地生態網絡角度進行的綠道生態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從我國綠道規劃整合到城鄉規劃體系尤其是納入到城市綠地系統法定規劃及實踐中進行了研究[6];④吳必虎教授的“環城游憩帶”理論研究;⑤余青教授從風景道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區域綠道中的旅游開發功能的研究。
在實踐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綠道網實踐之前,國內綠道的實踐還停留在綠道理論的利用論證和規劃設計方法的探討階段,而沒有實質性的實踐成果。隨著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絡實踐的成功,這一現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國內多個城市已經或者正在規劃建設綠道網絡。如嘉興市的“兩環、八放射、三連”的生態綠道網絡;無錫市的“三環、三帶、八濱水、十六沿路”的綠道網絡體系。
目前最受關注也是建設最為成功的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絡建設,在建或已經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綠道網,并計劃在此基礎上新建8條省立綠道,使省立綠道總長度達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廣東省立4、6號綠道之間的佛山東平新城綠道,是溝通2條省立綠道的城市型綠道。
1.3 研究意義
近些年來,以傳統增長方式為特征的快速城鎮化和非農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已經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沖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惡化問題促使政府官員以及專家學者開始對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進行反思,并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綠道建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城市試圖扭轉這種困境的嘗試之一。目前雖然國內多個城市提出綠道建設計劃,但缺乏系統完善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總結。佛山新城綠道的實踐為規劃設計方法的歸納和提煉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2 佛山新城綠道規劃案例分析
2.1 項目及基地概況
佛山新城規劃區面積約31km,被列為佛山九大社區綠道示范區之一。在佛山綠道網建設規劃中,根據目標功能不同,將綠道分為省立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級。佛山新城綠道屬于連結4號和6號省立綠道的城市綠道,其主要起到溝通省立綠道和豐富新城內部綠道網絡的作用(圖3)。
2.2規劃設計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綠道實踐之前國內相關的綠道建設經驗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規劃設計方法探索。
②東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組團的中心組團,是佛山市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的地區。由于區內城鎮化進度十分迅速,因此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景觀特色面臨被現代快速消費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綠道規劃設計中如何保護和體現地區文化也將是一個重要議題。
③規劃區內現狀用地關系復雜,用地破碎度較高,而綠道是一個對系統性要求很高的綠色網絡系統,因此在規劃中協調綠道沿線的各類用地,保證綠道的連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個重點。
④規劃區內大量的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嚴重制約了新城環境的整體提升。隨著新城的發展這些用地必然會變更用地性質,但原先工業活動遺留下來的問題,如土壤貧瘠,水體污染,植被缺失等勢必會影響綠道系統的布局走向。
⑤規劃區內及周邊過境交通繁多,容易對綠道網絡形成分隔,如何處理好綠道與道路之間的關系是又一個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
⑥規劃區內自然條件總體優良,東平水道穿城而過,東平水岸植被資源豐富,區內水系眾多魚塘密布。區內已經建成世紀蓮體育場,體育公園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綠地,因此具備了一定的環境基礎。但是,局部如廠庫區,村莊周邊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2.3 解決思路及方法
由于綠道實踐案例在國內很少,所以項目組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對歐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綠道案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主要包括美國波士頓公園系統(圖4)、美國丹佛大都市區綠道系統(圖5)、美國休斯敦廊道規劃、英國倫敦東南綠鏈、德國魯爾區綠道系統、日本橫濱綠道(圖6)以及日本琦玉綠道(圖7)。
在對美國幾個較為成功的綠道案例進行研究后發現,美國的城市型綠道建設實踐將游憩功能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主要為市民提供休閑鍛煉和親水親自然的場所,同時也兼顧了生態、游憩和社會文化等功能。
倫敦東南綠鏈綠道建設側重于將各類包括公園、濕地、游憩園、名勝古跡、各類公建等在內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進行連通,通過綠色空間的建設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設活動,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倫敦的公共開放空間。倫敦東南綠鏈的路線與公共交通路線相互交織,具有很好的可達性,無論是乘坐公共汽車或是地鐵,都能方便地進入綠鏈。綠鏈內部標識系統也十分完善,民眾可以根據標識明確方向或避免危險[7]。
德國魯爾地區的綠道實踐則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復和地區植物群落和物種的恢復。
日本橫濱以及琦玉的綠道則主要以城市河流為依托建設,側重于濱水環境的保護利用,偏重于濱水游憩功能。
在綜合研究國外綠道案例的前提下,確定了本次規劃設計的目標“活力水城,生態綠城,飄香花城”。明確了此次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本土性原則、生態性原則、連通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人性化原則、適度性原則、協調性原則、統一性原則。
2.4綠道規劃設計方法
①針對快速城鎮化帶來的文化的缺失,規劃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風俗習慣和民族景觀特色,立足于地方歷史文化遺跡的有效保護,來展現地方風情。
②結合現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盡可能地使綠道均衡分布于規劃區域,為地區的生物物種修復和生態環境的提升提供條件。
③將規劃區域的綠色廊道進行連通,使其形成穩定的網絡體系,提高其抗擾動能力。優選綠道節點與路徑,以加強自然、歷史和人文節點的溝通和聯系。
④針對不同職業、年齡和文化層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樣的綠道及節點。通過對綠道類型的劃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異,體現各類綠道的價值。
⑤區內綠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車、觀光車、游船等慢行交通為主,同時完善綠道的標識系統、照明系統、信息系統、應急救援系統,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綠道選線充分考慮包括自然生態、地理氣候、經濟發展、用地權屬在內的各類制約因素,合理控制開發規模及建設量,以達到高質量的建設目標。
⑦規劃應綜合生態環境、政策要素、城鎮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協調各方需求,綜合確定規劃方案,制定總體與階段發展目標。
⑧最后應統一規劃思想與工作方法,堅定地貫徹規劃原則,合理規劃設置各類綠道以及相關配套設施,形成銜接良好、系統完善的綠道網絡系統。
3 結語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綠道能夠發揮其經濟和生態效應,為城鎮居民提供慰藉和綠蔭的場所,促進身心健康,并降低衛生成本,并為保護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提供承載介質。而這就要求我們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綠道選線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總結出具有地域性規劃設計方法,并將其貫徹落實帶綠道規劃建設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動中去,最終構建起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綠道網絡。
(收稿:2013-12-14)
參考文獻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層面綠道系統規劃模式探討[J]. 現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葉盛東.美國綠道(American Greenways)簡介[J].國外城市規劃,1992(3):44-47.
[4]張文,范聞捷. 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J].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5]胡劍雙,戴菲.中國綠道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聰惠.綠道規劃理論實踐及其在我國城市規劃整合中的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張云彬,吳人韋.歐洲綠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7(8).36-37.
篇6
綠道的分類
FabosJG在主持建設新英格蘭綠道網絡的規劃中,將綠道劃分為3種類型:生態型綠道、游憩型綠道以及文化歷史保護型綠道。LittleCE根據綠道的形成條件及其不同的功能將綠道分為以下5種基本類型:城市河邊的綠道、以道路為特征的娛樂型綠道、重要的生態廊道綠道、風景或者歷史線路綠道,綜合的綠道系統或者網絡。FábosJ提出綠道可分3類:一種是具有生態意義的走廊以及自然系統的綠道;一種是娛樂型綠道;還有一種是具有歷史遺產以及文化價值的綠道。AhernJ認為,按照面積尺度的大小劃分,綠道可分為市區級(1-100km2)、市域級(100-10000km2)、省級(10000-100000km2)、區域級(>100000km2)4種類型;而綠道按照功能作用又分為生物多樣性綠道、休閑娛樂綠道、水資源保護綠道、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綠道等4種類型。
俞孔堅教授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綠道的規劃發展以及演變歷史。他提出中國按照綠道的形式與功能劃分,存在著3種類型的綠道,一種是沿著河道或者水域邊界分布的濱河綠道;一種是公園道路綠道或者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綠道;還有一種是沿著田園邊界分布的田園綠道。這些分類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綠道形成的不同形式,方便對其進行統一化的管理。而現實中各種類型的綠道常常交叉混合,怎樣劃分依賴于對它們特征的認可程度。
國內外綠道的研究和實踐
19世紀6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一定規模的公園路以及公園系統的規劃和實踐;之后就倡導有機疏散以及區域的規劃和實踐;接著出現了生態規劃理論;直到20世紀80年代,運用景觀生態學的觀點,進行了尺度較大的綠道系統規劃;1990年,LittleCE在《GreenwayofAmerican》中對美國的綠道進行了歸納總結,介紹并分析了16個綠道的規劃實例。之后景觀設計師們對美國48個州范圍內的綠道網絡進行了綜合的研究及規劃。還有部分學者對不同類別的綠道網絡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綠道最早的建設實踐也是在美國展開的,比如世界聞名的新英格蘭綠道等等。
綠道在歐洲的發展史則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最早以林蔭大道出現在法國,然后才是英國的綠帶。由于受美國綠道思潮的影響,歐洲于20世紀90年代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綠道研究和實踐,綠道網建設現在正逐步向跨國合作發展。中國目前對綠道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僅有少量的相關文獻對此有論述。俞孔堅等對綠道和綠道的發展歷史、設計原則、網絡分類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王海珍等則運用斑塊、廊道結構、網絡結構的分析評價了綠道網絡,蔡蟬靜等探尋了城市綠道景觀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而在當前河流、道路、鐵路等兩側綠化獲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礎上,必然要求綠道建設向更深入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對綠道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廣東省率先提出實踐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廣東省建設廳提出在區域綠地劃定保護的基礎上,率先在整個珠三角區域展開綠道的規劃與建設工作。綠道的推廣與實踐代表了一種生態主義理念的回歸,也代表了地方城市建設的一種新趨勢。
綠道的生態設計方法探索
綠道作為兼顧生態保護與居民休閑使用的開敞空間,其設計方法是多種因素的疊加,除生態性以外,綠道的景觀性、文化性、游憩性等不同因素也應在考慮范圍內,其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體現各地方的特色,雖然由于場地及規劃的側重點不同,但整體的設計方法框架可總結如下:
1現狀調查分析,確定區域內的資源要素
根據國內外綠道建設的理論和經驗,得出主要影響綠道規劃設計的資源要素包括區域內的自然生態要素、人文要素、現狀道路布局等等。因此,對區域內水資源、自然資源、物種多樣性等進行綜合性評價是規劃設計綠道的前提。分析和明確區域內山體、河流、田園和海岸的物種分布情況和生態作用,根據各自的特點確定敏感地帶,確定綠道設置的主題內容以及綠道的選線,構成綠道框架系統,因為它們是獨特景觀、生物多樣性的集中地帶,也是人們休閑向往的地帶。
2根據綠道的現狀系統,確定綠道網選線布局
密度以及游憩項目開發程度根據建設地現狀、用地性質和地區服務功能等需求,分析區域內綠道潛在性游憩價值以及已開發項目對區域內的生態影響。通過綠道網慢行密度控制確定合理的綠道容量,并用容量控制方法降低具有生態危害的游憩項目開發使用頻率和活動范圍,減少一些生態危害大的游憩活動,微調綠道走向,形成人為活動干擾的緩沖區。
3提高綠道的連接質量,加強綠道網與其他交通系統的接駁
依據區域內生態環境敏感性程度及自然生態類型、級別,確定綠道的連接線路。先連接景觀質量較高的部分,特別是重要的棲息地斑塊,觀察棲息地節點圖的節點,探索抗拒力最小的路線。充分考慮區域綠道與道路交通、軌道交通及靜態交通的銜接,加強城市交通系統、慢行交通系統與城市綠道網的接駁,并建立一個完善、持續的機制來解決其相互之間的沖突。
4優選綠道網串聯的節點和綠道的邊界確定
對綠道網中的各節點進行重要性評價,挑出最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人文節點、城鄉居民點以及城市公共空間,并盡可能串聯更多有關自然及人文要素的節點,以充分展現該區域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底蘊,提高綠道的開發效益和吸引力。綠道的控制邊界的確定以各類生物生態習性及外界干擾的影響程度為依據,確保綠道生物走廊的最低寬度。
綠道的生態學意義
綠道建設是以綠為脈,以道為媒,串聯各生態空間要素,完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維護生態安全和格局,保護和挖掘城市特有歷史文化資源,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其生態學意義是多方面的,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分析和理解。
1從生態完整性分析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生物的適應性,即生物在一定環境下的演化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生物學特性,它是生物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生物的生產能力,能夠修復受到干擾的生態系統,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波動平衡。任何一個生態系統要保持健康、完整,必然要多要素相互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多個物種疊加。單個要素生態功能之和小于整體的生態功能,因為各個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就具備了綜合性的功能,這是各個要素獨立存在時所不具備的。綠道規劃不是替代其他規劃,而是其它非線狀風景園林規劃的重要補充,通過連接其他非線狀重要風景園林系統,從而形成綜合性的整體,以達到保護的目的,對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2從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
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條件,也是區域生命支持生態系統的核心,還是支持區域穩定及其發展的物質基礎。綠道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斑塊間物種的遷移率,使不同斑塊中的同一物種個體之間的更方便,從而使小種群免于近親繁殖而退化,保護了基因多樣性。綠道通過促進斑塊間各物種的擴散,提高了種群的增長以及斑塊中某一種群滅絕后外來種群侵入的速度,從而對保護和提高物種的數量發揮積極作用。另外,由于綠道方便物種的遷移,某一景觀或斑塊中的干擾對物種的威脅就明顯降低了。
根據島的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得出,島的面積大小,影響著島上的物種豐富度。烏利萬(Vulli-van)和謝弗(Shaffer)一致認為,島嶼物種數量的2個最主要影響因素是面積與距離。保護區之間的距離決定了物種的侵入或引入,自然保護區在平衡時的物種豐富度則決定于遷移速率和滅絕速率。由于殖民化的物種源是遷移和滅絕速率的依賴,所以整體隔離非常危險。確保有一個足夠大的生境用來保護內部殖民化的物種源是保護區內物種不滅絕的唯一辦法。一般而言,斑塊是非常重要的生境,綠道則是非常重要的遷移通道。因此,對于破碎化的生境來說,將各生境島嶼通過綠道連接在一起,特別是連接較大的自然斑塊,可以減少甚至抵消因景觀破碎化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對于野生物種多樣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3從生態廊道內涵分析
生態廊道,即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物能流、物流的通道,是動物棲息或遷徙、植物基因流動的走廊,它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條件。而綠道是有不同寬度、保持區域生物多樣性、并連成網絡狀的生態走廊系統,綠道使孤立的生境斑塊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生境的連接性。
篇7
關鍵詞:控制性詳細規劃;生態城市;商住區;莊河市青堆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advance a city to change, regulatory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hemes emerge. At present, as a uniqu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by means of ecological, commercial theme, played a huge role in driv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Because of its diversity, its planning and operation is also very flexible. Zhuanghe Green Town commercial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w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 control regula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rigid and elastic combination, grasp planning ideas right, while the regulatory ecological ideas into,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tailed control planning, effectively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Zhuanghe Green Town
中圖分類號:[F28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引言
從1990年實施的《城市規劃法》明確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定規劃地位開始,我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商住結合為主體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不斷涌現,在帶動現代化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外,在黨的十報告中,針對城鄉發展建設方面,也指出并著重強調了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城市本身及其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性,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一個重要考量,必將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本次規劃區所在的青堆鎮是大連全域城市化“九節點”之一的重要鄉鎮?!肚f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對青堆鎮的功能有明確定義:將發展成以城鎮經濟繁榮、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環境優美,服務功能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的現代化生態型商貿新城。是莊河市優先發展的區域。
為促進青堆鎮的經濟建設,開發帶動鎮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優化并合理配置青堆鎮區現有土地資源,本次青堆鎮商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把握大連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和建設特色小城鎮的機遇,充分運用現狀基礎條件,整合居住、商貿、文化、現代服務等產業,構筑青堆鎮經濟和空間的增長極;建設生態環境優秀、空間布局優化、配套設施完善、市集功能強大、交通組織便利,獨具特色的小城鎮商住區;打造莊河東部鄉鎮中心,形成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齊備,生態環境宜人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小城鎮商住區。為指導指導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奠定基礎。
2 以商住為主題的控規規劃思路
2.1控規中商業地塊的規劃
在商住區控規中,商業地塊無疑占了很大比例。本次控規規劃區在總規中有近一半的面積為商業用地。其規劃區在總體規劃中的定位是市級商業公共服務配套中心。規劃中首先應從宏觀的角度把握規劃,順應總體規劃的大方向。本次規劃區中商業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不僅要滿足規劃區內部的生活需要,配合著居住用地,同時還要結合規劃區在總規中的位置合理的確定服務半徑,相應加大商業及服務設施規模(圖1),從而順應總體規劃為遠期發展留有余地。
圖1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其次,從微觀角度對規劃區內的商業用地進行規劃。前者將規劃區中商業及配套服務設施用地比例已經確定,接下來就需要對每一塊用進行良好的把握與控制。這其中包括指標體系的確定、指導性政策的確定、城市設計的建議等等。但這些指標體系及建議都應在總規的引導下進行,同時考慮當時當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與之相結合考慮,做到完備周全。真正做到彈性規劃為引導接下來的城市建設打好基礎。
2.2控規中居住區地塊規劃
規劃區內占有最大比例的用地性質當屬居住用地了。此次規劃按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編制,控制深度根據當地情況滿足基本控制深度,地塊劃分約為3-5公頃;居住區內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在文本與指標中有所體現,考慮到未來發展的彈性較大,指標與指導內容靈活性也相應加大。
居住地塊的規劃中應更加注重人文關懷,生態主題的體現需要與規劃的居住用地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加以體現。規劃區所在為莊河市下屬的一個鄉鎮,因此容積率與建筑密度相應較小,規劃區多數為多層、局部采用小高層進行點綴,有效地控制了開發強度。同時在道路一側將板橋河中的水引入規劃區內,規劃成引水渠道,保證水循環的同時居住區景觀可以引用,以增加環境質量增加賣點,最大程度上保證生態主題??刂聘叨壬闲纬芍行木坝^區低兩邊高的格局,構成規劃區內顯山露水的空間格局,形成居住與生態的有機融合。
3 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生態城市概念的植入
3.1生態城市主題在控規中的良好把握
黨的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人類面對的自然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從而實現永續發展。
對于規劃師而言,作其為城市發展的指揮者應當將生態理念融入規劃技術手段中?,F行的總體規劃中大多已經將生態要素有所體現,但往往在接下來的控規與修規中又逐漸淡化,使之最終有名無實。因此,生態概念的植入應當在接下來的控規與修規的各個環節都有所體現。而對于承上啟下的控規而言,在其編制過程中就應當將生態概念明確體現。相應情況下可以通過對于與生態建設有一定聯系的地塊指標(如綠地率、建筑密度、容積率)的調整間接引導生態建設,這樣才能確保政策的良好實施與延續。
3.2水的利用
“仁者樂土,智者樂水”, 水資源的良好利用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質,而且還能夠改善城市環境,同時成為城市的亮點達到吸引人口的效果。
本次規劃區西側為現狀板橋河,東側為湖里河,規劃區內河道、水渠眾多,現狀水資源條件豐富。通過對該區域合理的規劃和規劃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區域空間改造和水系景觀的有機布局(圖2),配合地塊區位優勢,通過住宅層高的改變和逐級退讓,使該區域的建造美景盡收眼底。盡可能使建筑功能主題與人與自然產生有機結合。
圖2 綠地景觀意向圖
3.3綠地系統規劃
良好的綠地景觀系統無疑會為一個城市增色不少,同時為了更好的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城市綠地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若只是一味的增加綠地的比例對于建設生態城市也只是方法之一,況且一個城市不能使綠地比例過大,畢竟城市還有其他的職能。
以本次規劃為例,規劃區以板橋河為主要景觀軸線,充分利用現狀水源,延伸美化規劃區域內水體,與主干路網兩側綠化帶形成“一水為線,水綠成網”的景觀意向。規劃區形成“一心、一軸、一廊、一帶、三區”(圖3)的綠化景觀體系。通過水體與綠地的有機結合共同塑造生態城市機能。
圖3 綠化景觀結構圖
3.4低碳城市在控規中的引入
“低碳理念”在政府公務管理、社會建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低碳”可以說是建設生態城市的一個有力武器。因此在控規中對低碳理念的引入直接將生態城市建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控規中低碳城市的體現包括:(1)倡導開發低碳能源,有條件可以在控規指導意見中提出實行獎勵政策。(2)倡導清潔生產,對于控規中工業用地的地塊中可以明確提出。(3)循環利用。(4)可持續發展。通過種種有效手段鼓勵新能源利用、清潔技術、綠色規劃、綠色建筑綠色消費從而促進低碳城市構成,完善生態城市建設。
4 結語
控制性詳細規劃發展至今除了實現對上級總體規劃的貫徹和對下一階段實施設計的指導外不斷融入新的元素與理念。生態、商住、濱水等等使控制性詳細規劃逐漸豐滿。生態商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實現對總體規劃的承接的同時將總規中生態理念更好的深化與體現。不僅加強了生態與商住的概念,同時可以對總規中概念不明確的現象進行明確,有效地指導了城市建設。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也越趨復雜與詳細,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控規會給予我們更多的經驗與思考。因此結合規劃區自身特征和要求總結出一套符合特定需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辦法,需要規劃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不斷的提煉和總結。
參考文獻:
[1]《莊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
[2]藍嵐.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方法優化思路研究[J].規劃師,2010,(增刊):71-74.
[3]羅巧靈,胡憶東,丘永東.國際低碳城市規劃的理論、實踐和研究展望[J].規劃師,2011,(5):5-10.
[4]黃耀志.城市詳細規劃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篇8
關鍵詞:規劃;建議;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大,各地政府等相關部門對于城市規劃也越來越看重。但是在規劃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比如規劃所需費用太高,或者規劃的內容很多都是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因此,在城市規劃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谝陨蠁栴},本文從城市規劃的內涵出發,分析了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并對促進城市規劃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什么是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其中包含了多種科學體系的知識。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還是對城市的各方面布局進行完善優化。對于各項工程建筑、水利施工等實施有效合理的部署。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制定方向,以促進城市能夠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循環當中。但是城市規劃在時間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只能針對某一段時間之內城市的各種規劃部署,因為隨著時間的改變城市也在不斷的發展,因此規劃內容也要跟隨者發生改變。城市規劃在城市的建設、管理以及運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城市規劃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有利于解決在城市在發展中出現的矛盾以及不協調的現象。在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科學合理的原則作為依據。如果不科學,在某一點上就可能引發人與規劃之間的矛盾,從而引發更深的利益問題,阻礙城市的發展。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還具有較強的社會性,經常會引發建筑藝術與工程技術之間的矛盾。城市規劃中也具有較高的政治性,因為,所有的政策實施還是要靠各級政府起宏觀調控作用的。有的人認為,城市規劃并不能劃分在科學中,而是將其當成一種政策或是工作上的認識,近而忽略了城市規劃過程中所包含的多學科的交叉性質。
二、我國在城市規劃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我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的同時,許許多多的問題浮現出來,而為了使這些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就要將它們一一找出來,并且進行仔細的分析,達到應有的目的。目前,在我國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不按照相關的規范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不能將規劃內容與實際情況還有相關規范結合在一起。致使在規劃的過程中頻頻出現修改的現象。
其次,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對與古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還沒有提高上來。許多城市在規劃過程中破壞了重要的古老文化遺產,在人文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對于城市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再者,對生態的任意破壞。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不能因為現代化的發展而去破壞生態的平衡,這也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方針。因此,只有在保證環境的前提下,才能合理的進行城市規劃。這樣一來,在改變了城市面貌的同時,給環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帶來了巨大好處。只追求發展速度而忽略了生態是不能將發展持續下去的。
最后,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只注重發展規劃的速度,而忽略了規劃質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形象工程。工程前期發展的特別快,然而到了后期就不斷出現問題,不僅影響工程進度,到最后可能致使工程質量不過關,達不到使用要求。還有就是不能將城市規劃與未來城市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給后期建設帶來巨大的麻煩。
三、加強城市規劃中科學性的重要意義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提高其科學性對于城市的規劃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可以為規劃提供合理的建議和科學的依據,完善工程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加強城市規劃所具有的科學性,有利于將城市發展中所取得的利益最大化的呈現出來,完善城市之中的文化中心或者是經濟中心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的中心特色。
第三,科學有效的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作用。
第四,科學發展是我國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其次,城市規劃必須要有科學性作為指導方針,才能促使城市快速發展。
第五,科學的城市規劃其中必定含有較強的法律性質,這樣可以約束在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冒進違規現行,提高工程質量。
四、科學性城市規劃需要遵循的原則
首先,要遵循的便是可持續發展原則。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多,還有各種資源快速的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經十分明顯了,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問題已經不斷的涌現出來,各種矛盾以及不協調正不斷加深,我們只有嚴格的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將各種問題和矛盾有效的解決。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城市規劃建設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人更好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人才是一切生產生活的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對于加強城市管理,對于城市的發展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再者,要遵循和諧發展的原則。在城市的規劃過程中,應該時刻的注意人與社會、與經濟、與環境幾者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特別是生態環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因此在發展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不改動或只是小改動生態環境,使城市規劃與環境和諧相處,促進城市發展。
五、科學進行城市建設的思考
首先,在意識和觀念上必須得到突破,以科學發展作為堅實的基礎,以發展社會經濟作為要意。
其次,對規劃者的綜合素質要有嚴格的要求,不斷提高規劃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發揚民主精神,能夠聽取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并作出有效的總結和利用。
最后,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敢于總結經驗,大膽創新。為科學性規劃提出寶貴意見,在規劃過程中要嚴格的按照章程進行工作,加強規劃過程中法制管理,出現違規行為必須處罰,糾正其錯誤,保質保量的完成規劃工作。
六、總結
本文就城市的規劃問題做了一些簡要的探討,從城市規劃的實際狀況出發,突出科學性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性,指出我國現階段在城市規劃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意見,希望對城市建設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孟凡利. 關于城市規劃科學化的幾點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8)
篇9
關鍵詞:世園會;城市生態公園;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眾所周知,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城市公園帶來強大的空間,在建設發展的同時,需要考慮其公園本身的生態可持續性,城市生態公園不僅具備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功能,還在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城市鄉土特色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新型城市公共綠地系統、展示生態文化景觀等方面獨樹一幟。因此,人們開始對城市生態公園大為追捧,其設計理論的討論也空前熱烈。
1. 城市生態公園設計理論
1.1 建立和諧生態系統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是生態設計的價值所在。在生態公園設計中,生態思想要貫穿到整個設計過程中,以這種和諧的生態觀來改善人的行為與生態過程的關系,使公園的使用功能與生態功能在空間、內容、規模上能協調一致。生態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再如恰當的垂直綠化起到室外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
穩定的生態系統是公園設計的根本,公園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1.2優化公園景觀規劃格局
通過對理想景觀模式、景觀格局分析及適宜性分析等景觀格局理論方法的綜合使用,按照公園的生態要求和功能要求,將公園的景觀格局優化,使公園景觀規劃秉承“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創造時空交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園林景觀。例如主入口區,該區域以休息空間和水景為主,作為人們進入公園的主要交通地點,在景觀上也具有其獨特的特色,增加公園的吸引力。入口區的休息空間成為人們絕佳的等待休息區域。園中的湖水,讓還未進入園中的人們提前體味到園中的樂趣和與自然的交融。獨具特色的林蔭大道、木橋、流水、鳥鳴、花香讓游人身臨大自然,流連忘返。再如自然生態觀賞區,此景區被水系包圍,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澗的不同水面設計,豐富水景觀的形勢。濕地生態保護景區――水上活動區,利用原有地理位置,湖水的便利,遵循自然遺址和天人交融主題,將此區規劃成一個濕地的生態保護景區并讓人們親身感受原始生態的美。
1.3 生態設計兼顧文化內涵
文化是精神的體現,是景觀空間的精髓和靈魂,一個沒有文化承載力的生態公園,是令人心生距離感和冷漠的。美國建筑師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圖亞特?考恩把“生態設計”定義為“任何與自然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生態設計要表達出與其生態內涵相一致的景觀形式,給人以潛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觀的美學享受。從文化概念中提取一個城市根源的特性,讓城市公園的設計具有文化性,一個公園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基于文化觀的城市公園生態設計把隱性的生態文化層面的要素轉化為顯性的生態美學景觀,通過對生態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疇的分析,總結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態”與其它文化概念相融合,展現出更具特色的設計理念。
2.西安世園會生態設計
2011西安世園會會址位于西安灞生態區,是西安新型生態新區。西安世園會在規劃建設中以綠色環保為理念,在詩意的園林畫卷中展示了文化神韻,并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西安世園會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倡導“簡單而不奢侈,低碳告別高耗,回歸自然,綠色生活成為追求的時尚”的理念,將以現代生態理念再現和展示長安生態美景。在園區的策劃、規劃、設計和建設中,以水為脈、以綠為底、以景為翼、以雅為體;綜合運用當今生態建筑的最新成果,建造“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態示范建筑,以“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為主旨”,借助園區水闊岸長的地域特色,植柳造園,再現長安灞柳盛景,實現碧水長天、天人和諧的自然風情,打造城市生態公園的新階段。
西安世園會在倡導綠色生活理念的同時,使陜西文化融入其中,展現文化與生態的完美融合。,比如在這些景觀藝術的綠色畫卷中展示環保理念,五彩終南是秦嶺的縮影,在鮮花植物中巍然屺立,重在傳達尊重環境即是尊重自我,長安花谷用不同色彩的花舟描繪出“天上”美景,在絢爛多姿的視覺震撼中反襯“大地”藝術的蒼白,呼吁花滿城都;灞上彩虹是結合水面的景觀藝術,烘托出開闊壯麗的花水之美,更強化了水之可貴,城市應對生命之泉倍加珍惜;這些景觀不僅是生態化的自然美景,更是生態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總結
城市生態公園作為大型公園建設的基礎考慮因素,其設計理論及方法還需不斷的完善。西安世園會作為一個大的城市生態公園的代表作品,可以為今后城市生態公園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使得城市生態公園設計達到其整體性、可持續性等特性。
項目基金: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資助:陜西重大景觀規劃設計與人文精神(項目批準號:11EH138,項目類別:國家西部)
參考文獻:
[1] 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設計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篇10
關鍵詞: 生態城市建設;結構生態化;功能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一、概述
根據吳良鏞教授曾經在論文中論述的內容,總結出我們未來建筑的趨勢應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筑,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定會是非常漫長的。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我們必須從西方國家學習歷史經驗,跟上世界的步伐,清楚國際現狀,以便讓我們的過程更清晰,學習了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又避開了別人已經出現過的問題,這對我們的城市建設是很重要的。對于推動城市科學研究的發展,我們中國城鄉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問題和環境危機也涌現了出來。多年以來,沿海地區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卻沒有同時顧及生態環境,在地形地貌多變的丘陵山區大肆挖掘、毀林開荒,按照古老的平原地帶建造方式,建設人工平原,這些行為都非常嚴重的損害了自然環境。最終導致具有歷史文化特色地貌的迅速消失,地質地貌的徹底摧毀和惡化。
二、生態規劃的重難點
(一)生態城市規劃
對于生態城市建設來說,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是生態城市規劃思想,這一理念是由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規劃思想來的。城市生態規劃的指導思想是生態學原理,方法上運用了環境科學和系統科學。實施城市生態規劃,先要規劃復合生態系統進而平衡好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完善生態系統結構,保護生態資源,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要歷經幾大階段,包括產生、發展演變至高級階段(生態城市規劃),在這整個過程中都要應用生態系統整體優化原理,不僅對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規劃,而且對實現生態城市的環境資源盡力保護,并大力推進結構生態化和功能生態化。
(二)城市結構生態化
生態城市的功能強弱完全依附于城市的結構,結構對功能具有決定性。城市結構的合理性決定了功能的先進性。城市功能生態化的基礎是結構生態化,城市功能生態化建設也依附于結構生態化建設,因此,生態城市結構生態化是一切建設的首要任務。對于生態城市有一段獨特的定義:生態城市是生態健康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我國很多此領域的研究學者認為,城市生態規劃的終極目標是使城市生態系統能夠保持良性循環。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狀態,城市生態建設規劃的主旨就是改變生態系統結構。還有另外的一種觀點則認為:生態城市規劃有多種手段,包括擴大自然生態容量、改變生態結構和增強生態系統自我修復性等等,這些方法都能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各方面的協調平衡。同時有其他學者指出:城市問題不斷涌現,現有的陳舊設施和不合理的結構使得城市現代化建設滯后,現代化功能無法實現。綜上所述,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生態結構。從宏觀上來看,城市結構層次多變,復雜多樣,從城市生態學的角度看,我國生態城市結構生態化應該經歷從實體結構生態化到高層次的城市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等的生態化的逐漸過渡,不可急于求成。
(三)城市功能生態化
城市在傳統意義上有很多重要的或者說普遍的功能,它包括了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大到政治經濟,小到社會民生的細枝末節。在當代,城市的功能還延伸到了生態領域,將城市的傳統意義與生態城市的內涵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中國現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我認為生態城市的功能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與時俱進的融入了新鮮血液,那就是包括生態在內的“城市功能群”,它涵蓋了社會經濟、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園林景觀和自然環境幾方面。在這些功能里,有實體功能,也有服務功能。社會經濟、人文居所、交通水利是城市的實體功能,園林景觀和自然環境屬于生態服務功能的范疇。要達到城市功能生態化,就必須將社會經濟、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園林景觀和自然環境實現全面生態化。
三、 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景和展望
相對于常規城市的規劃編制與建設構想來說,生態城市建設涵蓋的范圍更廣,層次更多,難度更大,程度更深,任務更艱巨。生態城市建設的任務不但涉及到了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構想、文化教育、核心價值觀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而且涉及到了城市本身的物理空間結構、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城市所在地的城鄉結合協調發展。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現有的設計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遠遠落后于現實所需,因此我們需要把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運用多門學科各個專業的知識,各政府部門團結協作,人民群眾踴躍參與進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與創造力,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且隨時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互相促進,互相提升。
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城市的發展更是主導了這個世紀,生態發展和建設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關注的城市問題,城市的生態規劃影響到每個國家自身的發展大計,也決定了全世界未來的命運。我們應該用哲學的觀點,用辨證的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生態建設和規劃,而不是拘泥于傳統的不變的孤立的城市與區域發展的觀點。我們應該立足于基本國情,建設層次豐富多變的能突出各地區地域特點的生態城市、生態城鎮、生態社區和生態村落,這是建設新型生態化城市的正確方向。
四、結語
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應該從理論和思想上根本改變公眾的觀念,樹立創新的理論,這要求首先建設生態文化,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針對廣大的人民群眾,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利用、生態消費觀等常識的普及和宣傳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針對大中型企業,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循環經濟等生態經濟的觀念需要大力推崇。
另外,生態城市建設還需要實際的社會制度予以保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生態城市建設有推動作用。最后,需要繼續加大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特別是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堅持行之有效的運作辦法和措施,切實做好城市建設這篇大文章,在以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進程中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1):59-66.
[2]黃光宇.中國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進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1,(3):6-8.